商业银行监管现状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监管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银行监管现状

篇1

关键词:银行监管;监管体制;监管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14-01

截至2011年11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已经达到整个金融业总资产的近91%。银行业的稳定与发展在中国金融业的稳定和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加强银行业的监管和调控、完善银行业的监管体系是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从通常意义上讲,商业银行监管是指一国金融监管机构或者专门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组织主体和经营行为进行的监督和管理。从更广泛地意义上来看,银行监管还包括银行内部的自我控制和银行间自律组织的监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分为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外部监管当局主要有银监会,其外部监管是强制性监管;内部控制则主要是公司内部的管理和风险控制。

一、商业银行监管的目标

(一)维护商业银行稳健经营、保证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其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强。由于银行业本身的脆弱性,以及一家银行的问题会引起连锁反应等问题。因此银行的监管首要目标是保证银行业运行的安全和稳定性。

(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由于银行是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银行是高负债经营,其总资产中自有资产比重较小。银行的这些经营特点都使其存在较高的欺诈风险。因此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也是其重要的目标之一。

(三)提高行业效率、保证公平竞争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相似性较高,因此竞争也异常激烈。通过监管,使其保持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有利于行业效率的提高。

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过去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机构是中央银行,从2003年04月开始,银监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监管机构,而中央银行保留了检查建议权等部分的权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主要包括市场准入、日常经营和业务监管以及退出监管等三个层次的监管。虽然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时,采取了多项积极的措施,在应对房地产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理财产品方面有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制度、体制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金融行业是属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经营模式。然而我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的交叉现象已经普遍存在。因此这种“三足鼎立,各自为政”的现状导致了缺乏管理的区域的存在。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控股集团也营运而生。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是一种中央集权形式的企业经营管理组织。它一般以一个金融企业或者非金融企业为控股母公司,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然而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因此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制度较少。同时监管当局之间的信息不能够充分的共享,这也引起了资源的浪费和监管效率的低下。

(二)监管内容较狭窄

银行监管内容包括市场准入、日常经营和业务监管以及退出监管等三个层次的内容。目前我国银行监管主要是对市场准入和日常经营的合规性监管,主要考虑的是信用风险,对市场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操作风险考虑较少。在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中重前者轻后者,因此在银行监管的持续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三)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者以实现经营目标为基础,正确的贯彻经营决策,维护财产的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以及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目前,一方面很大一部分银行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较薄弱,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者内容不够合理;另一方面我国银行的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管理较差,监管技术和机制上比较滞后;第三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不能够很好地与机构风险相适应。

三、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建议

《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对银行监管的持续性出了要求,加强了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之间的协调,这是监管制度上的一个很大进步。同时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应该在部门合作、制度建设以及监管技术上有所创新。

(一)加强监管部门间的合作及信息共享

各监管部门在信息共享方面应该做出更进一步的合作。加强控股集团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建设,对其母、子公司同时监管,从而保证整个集团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监管,监管当局在对市场准入退出、资本金充足率、偿付能力以及存款准备金等做出具体要求外还应该对其分支机构实行并表监管,做到信息的共享以及资源的最大利用。

(二)加强制度建设及技术创新

首先,我国监管机构应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充分利用退出机制来降低市场风险。第二,我国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银行的全方位监管,提高其信息的透明度,做到持续的监管。第三,学习先进国家的监管机制,提高我国的金融监管研究水平,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金融综合型人才,设计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体系。

(三)加强银行内部控制

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将对风险的控制融合到企业文化中,加强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对风险的认识;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构造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审计体系。从而确保我国商业银行更加稳健、快速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童卫华.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问题[J].东方企业文化(经营管理),2011,3.

[2]彭金龙.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

篇2

随着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频繁发生,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日趋重要。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尚处于初步认识阶段,管理水平较低。操作风险大案要案频发,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既影响了银行的社会形象,也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进而不断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建议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加之社会巨变带来的急于求富的浮躁心理,导致商业银行欺诈和违规事件层出不穷。尤其近几年,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件频发,损失数额之大令人震惊,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操作风险并建立科学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成为我国银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随着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出台,各商业银行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此同时,问题也不断显现。

1.操作风险管理的观念淡薄

纵观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频发的操作风险案件,多人为因素导致,其原因在于:中国特殊国情和体制造成员工风险意识淡薄。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不允许银行倒闭,且银行董事会成员和行长等高管一般由政府或监管当局任命,造成银行从上到下都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另外,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害怕风险,遇到可能的操作风险隐患,极力压制隐藏,等到风险无法控制完全暴露时,又急于事后找原因补救。

2.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缺失

在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上,国内商业银行基本处于模仿阶段,与国际活跃银行最大区别是“形似而神不似”,主要表现在:(1)基层操作风险管理机构职能缺失。实践证明,操作风险事件多发生在基层分支机构,且数额很大、影响很坏。目前各商业银行虽已基本设立有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但是对基层岗位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严,同时基层风险管理机构权限较小,遇到问题只能上报,不能及时处理风险。(2)内部审计体系不够独立和权威。虽然银行初衷要求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但权限上却又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致使其独立性作用难以发挥,权威性不够,结果必然导致其实质的稽核监督工作难以进行。(3)各部门职责的不一致导致操作风险管理工作难以协调。操作风险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四类因素引起的,几乎覆盖了银行的所有经营活动和所有部门。从我国银行实际情况看,不同类型风险往往由不同部门负责,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也没有一个统一协调部门,易造成某些风险管理真空地带,使效果大打折扣。

3.操作风险管理流程不完善

虽然各商业银行都建立有基本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但实际执行过程并不顺畅。流程出现问题使得操作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不能很好的进行,出现风险不能被及时识别或报告,从而使监管和控制滞后,风险损失累积到最后会更大。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1.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培育正确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文化的建立不是朝夕之事,只有当银行上下每一位员工全都牢牢树立了风险意识,并自觉地付诸行动时,银行资本的安全性才会得到保障。风险意识是深种在每一个员工的脑海里,而这正是国内银行与世界先进银行的差距所在。

2.以人为本,建立业务经营和操作风险管理的激励机制。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操作风险管理责任主要集中在各分支机构,现实中这部分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却是偏低的,其所承担的风险责任与个人收入严重不匹配,银行激励机制缺失。但如果有相应的经营和操作风险管理激励机制,基层人员收入较高时,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自然会减少。

3.培养员工的制度意识,严格执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建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文化的必要保证。操作人员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抵制任何违反制度的行为。

(二)健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首先,成立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和主要业务线的操作风险管理团队,明确各层级操作风险管理机构的职责并严格贯彻执行。

其次,设立一个能够协调各职能部门与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之间沟通配合的部门或岗位,避免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真空状态。

第三,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下辖的内部审计部门应直接对委员会报告,不应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衡设置,形成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才能确保其发挥监管作用。

最后,适时引入外部审计并形成制度。外部审计有助于金融法规的实施,改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提高操作风险控制水平,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便于审计作用的发挥,是对内部审计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补充。

(三)完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流程

首先商业银行应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结合自身实际尽快对操作风险进行分类或细分,便于风险识别。同时,开发风险控制自我评估体系,建立操作风险预警机制,完善操作风险监测体系,统一和规范操作风险报告制度。此外,还应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技术和系统支持。

三、总结

操作风险管理不是一套僵化的制度流程,而是一个过程,应随着商业银行面临的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改进。我们在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事后风险管理措施的同时,更要注重事前的防范;在研究和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的同时,更要注重贯彻和执行。

参考文献:

[1]钱浩辉,徐学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解析[J].浙江金融,2011(12)

[2]柴鹏飞.中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比较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3

[3]葛兆强.操作风险管理体制:框架、模式与建构[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9)

篇3

现代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提供各种金融服务(金融产品)来获取利润。随着资产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都在不断加剧。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精确地分析经营状况、评价产品业绩、合理配置资源,现代商业银行必须利用管理会计工具。国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从最初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到21世纪开始使用采用的“商业智能”系统,管理会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现代化管理的核心工具之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施管理会计系统较晚,近年来随着业绩价值管理(PVMS)思想在商业银行中的广泛运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已经迈出了运用管理会计的第一步。但和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相比,我国的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仍然较为落后。下面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特点出发,分析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运用管理会计的现状。

2009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转型全面完成。但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特点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首先,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已从行政经营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但财政部仍是各大银行最大股东,国有银行必然要在市场规律和行政命令之间进行平衡。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也必然要同时满足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需要。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多是沿用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采用总行――省分行――市分行――支行――网点五级机构设置,不仅机构层级多,而且规模十分庞大。以工商银行为例,全国网点数量超过22000个。面对这样庞大的组织规模,商业银行只能采取“统一法人、分级管理”的模式。经营权和核算权的过于分散导致管理的精确性和及时性大大受到影响。最后,从国际范围来看,加人WTO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加速,对金融市场的种种限制将逐渐取消,国外竞争对手也已经进入我国市场,因此我国有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不仅仅是不断加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更有国际金融市场的洗礼。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加快提升管理水平,管理会计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有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的现状

(一)实施财务集中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业务遍布全国,虽然对外来看各个机构属于一个整体,但由于规模太大,统一的财务核算不可能实施,只能将财务核算权限分散到各个层级中。财务权限的过度分散直接影响一是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在获取商业银行整体的财务信息时只能采用逐级汇总的方式,这势必会影响到结果的精确性和及时性。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集中改革是建设管理会计体系的首要任务。从我国国有商业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实践来看,各家银行均已经完成了财务核算向二级分行(市级分行)的集中,其中工商银行在2008年完成了一级分行(省级分行)的财务集中。通过实施财务集中,进一步规范了财务收支行为,节省了财务资金,同时能够更加及时和可靠地取得财务数据,为实施业绩评价打下基础。

(二)建立内部资金转移计价体制 内部资金转移计价的基本考虑是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交易中心,获取存款的责任中心在获取存款后将存款按照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卖给内部资金交易中心,贷款责任中心进行贷款发放时所需要的资金不再无偿,只能从资金交易中心购买资金。这样将市场机制引入银行内部,能提高对贷款发放的约束,同时调动存款的积极性。

(三)建立多维度管理会计体系 对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核算,需要根据商业银行的管理需要来建立会计核算的维度,建立管理会计维度有纵向和横向两个层次,纵向按照行政管理分支上将机构从上致下进行分解,将最末端的分枝为认定为一个责任中心,该责任中心应该是创造利润、提供服务或产生成本费用的最小单元。横向维度是指商业银行的产品,如某一类型的存款或贷款都可以成为考核对象。管理会计维度建立后,如果横向将同一层级的责任中心业绩状况汇总则可以考察机构的业绩状况,纵向汇总同一业务条线的责任中心则可以得到部门的业绩状况,同时还可以实现分产品进行业绩评价。

(四)成本收入分摊以及业绩报告 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将发生的成本和收入与各个管理会计维度进行管理,从而才能提供全方位业绩评价的数据,因此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将在日常业务中产生的成本和收入按照合理的方式分摊计人各个会计维度。这种分摊体现了全面成本的思想,即将所有耗费按照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进行划分,相关成本记人归属对象,非相关成本分配给其他归属对象。

成本收入分摊完成了对各个维度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为出具业绩报告打下基础。业绩报告的设计是以责任成本管理为主线,对费用成本、资产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和税务成本进行全面管理,并实现按机构、部门、产品、项目、客户经理等多维的成本核算、分析和控制,同时考虑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并最终计算出经济利润,从而为管理层的管理和评价提供依据。

上述计算过程可以是针对产品、部门、机构、客户等各个管理会计维度的,也可以将不同的维度进行组合,得出部门产品、机构产品、等各种组合维度的业绩数据。通过提供这样一套业绩报告,企业可以精确得衡量各个业务环节的业绩状况,并根据业绩报告的数据实施管理。

由此来看,目前管理会计理念已经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粗放式经营管理所带来的问题,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提升。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实施的管理会计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其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会计体系虽然已经具备规模,但管理会计系统主要作用仍然是完成核算,其价值管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管理会计系统虽然能够生成多维度的业绩报告,但由于数据量过于庞大,通常一套完整的责任中心产品报表有上百万张,处理并使用数据方法仍然落后;三是管理会计仍然依靠财务数据为核心,缺乏非财务数据的运用。

二、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建设综合信息系统平台 由于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因此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平台才能实现。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依靠财务管理信息系统(FMIS)以及业绩价值管理系统(PVMS)来完成管理会计工作。管理会计系统所需要的基础财务数据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对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加工,二是通过管理会计系统自主生成,三是通过其他管理系统,如信贷管理系统等进行获取。数据源的分散造成管理会计系统必须耗费大量的资源完成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

这也同样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准确性。事实上,不仅仅是管理会计系统,南于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整体设计缺乏战略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平台,造成系统与系统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数据交换,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

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综合信息系统平台。综合信息平台的设计原理是要打破各个业务系统相互独立的状况,实现业务、核算与评价的分离,通过数据的生成、归集和使用三个不同层次来实现信息的最有效利用。

业务层是信息平台的第一层面,该层通过日常各项基本业务活动收集并生成基础数据但不进行核算加工处理,而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传递至下一个层次,即数据仓库。数据仓库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业务子系统反馈的信息完成数据的分类记录工作。对同一笔业务信息,数据仓库将从科目、责任中心,员工、客户以及账户等多个维度进行反映,所记录的信息内容也包括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综合信息平台的第三个层次是决策支持层次,是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筛选和加工并最终生成管理所需信息的过程。事实上,决策支持层所提供的数据与业务层密切相关,业务层往往需要根据决策支持层反馈的数据来完成业务动作。

(二)进一步强化财务集中管理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集中程度较低,即使是已经完成一级分行的财务集中的工商银行,也只是完成了物理集中,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逻辑集中。在目前的集中水平下,平均一家银行全国有三百多个核算主体,规模仍然庞大。相比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则均建立了“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组织结构,通过权限的高度集中,实现财务资源实时归集以及业务处理集中化、工厂化。

实施财务集中核算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国有商业银行复杂的组织机构体系下,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财务集中并不简单。当核算主体高度统一时,下级管理主体的各种财务数据只能通过成本收入分摊取得,因此必须制定出合理一致的分摊规则,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的检验才能完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复杂程度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过度的集中在实践中可能由于技术和资源的限制而无法达到,即使能实现,也可能由于管理网络的过于庞大导致管理决策与业务需求的脱节。因此,适度的财务集中才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当探索的道路。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一是以一级分行为单位进行集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通常不超过40家,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财务集中核算的要求;二是采取事业部的方式进行集中,即以业务为主导,成立各个事业部的核算主体。相比较而言,前者比较容易实现,后者则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

(三)实施预算管理与控制 管理会计体系要充分发挥其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就必须融入计划、控制以及评价的每一个管理环节。在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以及事后评价的管理活动循环中,我国商业银行运用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完成事后的业绩评价,事前和事中管理的缺失使得管理会计难以发挥其真正价值。

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需要从建立管理会计预算体系人手。管理会计下预算与管理会计业绩评价相辅相承,一方面预算依靠业绩评价的结果来编制,另一方面预算也是业绩评价的标杆。和传统预算方法相比,管理会计系统所能够提供的数据更加全面和准确。管理者可以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测算模型测定出初步预算数据,然后将初步预算情况下达至各层级机构,再由机构对预算数据调整后反馈至管理层,并形成最终的预算结果。上述过程尽管较为复杂,但利用信息化的管理会计平台无论在数据生成还是数据交换上都能够十分便捷地实现。通过上述方式。既加强了预算控制,又能够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使管理活动更加有效。

(四)建设全面业绩评价体系 现代管理学认为,采用单一的业绩评价指标是不完善的,企业的战略、文化以及员工等都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外商业银行逐渐开始引入综合业绩评价方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平衡计分卡。

篇4

选题意义、价值和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开放和人民收入的逐渐增加,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产品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理财观念也逐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近几年,理财产品的销售出现的个人理财业务已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新热点。各家银行纷纷积极推出了各种个人理财产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暴局面,但伴随着其快速发展,一些关于理财产品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伴随着金融市场对于个人理财产品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金融产品结构的日益复杂。与此同时,理财产品的创新落后于市场需求,缺乏特色产品及个性化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多未跑赢cpi,同时存在长短期产品收益率倒挂现象;金融监管制度缺失、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及理财专业化人才培养等问题普遍存在我国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实现人民资产的保值增值,降低金融理财产品的运作风险,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特征和类型进行了叙述和分析,并对其风险管理提出了建议。

基于以上现实和理论背景,本文拟在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总结梳理的基础上,用swot分析方法及pest分析方法,从政策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对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机遇和挑战进行研究。并根据wind数据统计对理财产品在我国执行效果进行实证检验,探析我国理财产品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提出对银行理财产品监管措施,以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健康发展。

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时间安排: XX年12月01日-XX年12月11日 收集相关资料并确定选题

XX年12月12日-XX年12月25日 完成开题报告

XX年12月26日-XX年03月0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本文只分析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实际上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是需要经过实证检验的,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未能对这些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受制于月度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在实证研究中对变量进行了替代,但这种数据处理可能会影响计量结果的准确性。

写作提纲:

一、引言

(一)研究的主题和意义

(二)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三)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二、文献回顾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风险

(三)述评

三、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swot分析

(一)对国内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swot分析

(二)与我国其他理财产品就行对比后的swot分析

四、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实证研究

(一)检验模型与检验方法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及风险的实证研究

(四)小结

五、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理财产品的创新落后于市场需求

(二)收益率大多未跑赢cpi

(三)金融监管制度缺失、监管不到位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 黄志云.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XX,5

[2] 吴泽群.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及未来的思考[a].东莞理工学校,XX,6

[3] 吕雪.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探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XX,6

[4] 李晶.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几点思考[j].安徽大学,XX

[5] 任玎.浅析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与发展[a].广州大学松田学院,XX年 第6期

[6] 张岱云.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新金融.XX.8:31—32

[7] 李瑞红.商业银行个人理财: 产品创新、风险表现及建议[a].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XX ,3 :26 (1)

[8] 李冠青.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战略[j].山东大学经济学院,XX,0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使得风险管理的问题日益凸现。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金融监管的放松,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在不断加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这三次大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引起了国际金融界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更成为国际、国内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主要的风险形式。信用风险的管理也成为当今风险管理领域中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因此,如何防范与降低信用风险已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迫切要求。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经济学解释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中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形式之一,它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消费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信用风险概念的理解。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受信方)拒绝或无力按时、全额支付所欠债务时,给授信方(信用提供方)带来的潜在损失。授信方可能是提供贷款的银行,或是以信用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公司。授信方总是会更多地考虑信用风险问题,比如发放贷款的银行,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在商业银行的早期业务中,常常将信贷风险等同于信用风险。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演变和发展,信用风险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从广义上说,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经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造成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从狭义上说,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意履行借款协议、偿还本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履行还款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个是指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或信贷资产评级的下调、信贷利差的扩大导致资产的经济价值或者市值下降的可能性。前者主要着眼于贷款是否违约,成为违约风险;后者则强调信贷资产质量价值的潜在变化,所以通常称为信贷利差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道德风险与信息不对称是形成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2)非系统性与系统性。(3)风险和收益的非对称性。信用风险的收益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4)信用风险的历史交易数据难以获取。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用风险所涉及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因此,各个国家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

(一)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1、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董事会直接负责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近些年来,一些大银行由于风险管理失败而遭受了巨额损失,甚至破产倒闭,使得银行股东、经理们以及金融监管当局领略和感受到银行风险的严重后果,深刻地认识到现代风险管理对于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国际上一些大银行的最高决策层已把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将之作为银行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

2、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开始出现,风险管理趋于日常化和制度化。与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相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形成了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的适度分离,改变了风险管理决策从属于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业务决策的传统管理体制。同时,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建立在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商业银行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及时、有效地管理风险的能力。

3、更加重视全面风险管理。与主要重视信用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现代银行风险管理还非常重视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因素。而且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和人才的损失也视为风险,提出了声誉风险和人才风险的概念。

4、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市

场风险管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同时,金融自由化和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以信用风险为主的模式发生变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者,无论是在管理技术手段上,还是在管理理论上,都构成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两个基本内容。

5、风险管理技术趋于计量化和模型化,各种风险管理计量模型发展迅速,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日益增强。与传统风险管理的特征不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多数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比较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

2、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信贷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3、不良贷款比例高,贷款资金趋向长期化、集中化。我国银行业的贷款人多集中在房地产或其它人型资产投资项目上,且数额巨大。而贷款资金长期化将导致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一旦累积的信用风险暴露出来,势必会造成严重的信贷损失,对银行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内部评级不完善,风险揭示不充分。与先进的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无论是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还是在评级组织结构、基础数据库等方而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而的作用。另外,由于会计信息不完备和真实性有待提高,以及缺乏衡量风险的技术方法,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方而都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三、针对我国现状提出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建议

第一,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水平。根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要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首先,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以计算机为平台的客户信息系统,广泛收集充分的客户信息,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库。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发出适合自身条件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第二,确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得以落实。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应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在对各类业务的各环节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进行整合、梳理和优化。首先,通过授权管理、岗位制衡等手段防止操作风险在业务环节中的出现。其次,通过标准化的内部控制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系统化,从而严格控制银行内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最后,通过不间断的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其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三,强化风险外部监管,完善宏观外部环境。强化风险外部监管是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的必然要求。首先是市场约束的要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为金融监管的三大支柱,强调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向市场披露银行财务状况、经营业绩、风险管理战略和措施、风险敞口、会计政策以及业务、管理和公司治理6个方面的信息;其次,监管当局必须在强化合规性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同时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严格监管纪律,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实现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注重风险性监管的转变,健全非现场监督体系,并保持监督的持续性。再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金融法制环境。落实《物权法》,修订完善《破产法》和《担保法》等,在完善商业银行的立法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维护金融秩序。

第四,规范社会信用关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要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推进信用文化建设。据有关机构分析,社会信用指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促进gdp增长0.9%,促进生产率提高0.7%。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3,255-256.

[2]p.jorion.value at risk[m].new york:mcgraw hill.1997,128.

[3]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6-7.

[4]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

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5]崔炳文.新巴塞尔协议下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6.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产管理业务 投资运作

在金融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原有的国内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而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调整自身内部业务投资运作形式,以此来提升自身业务管理水平,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以下就是对国内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未来国内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带动其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管理水平。

一、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作用分析

(一)提高理财服务品质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提高理财品质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作用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银行存款为客户提供了一个财富管理的基础平台,由于其与其他财富管理手段相比风险较低,因而更好的满足了传统低风险偏好客户群体需求。然而,随着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健全,更多的客户则希望获得更高的收益率。这就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提升资产管理业务水平,才能更好的吸引留存客户。第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构建了相应的高端客户业务体系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理财投资工作,如私人银行业务等,在保障客户财富安全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了更多投融资渠道,从而为客户提供了一个更为良好的理财环境并由此提高了客户对银行理财服务品质的认可,提高了客户满意度。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在国内银行发展中占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相关部门应给予此问题高度的重视。

(二)拓展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从当前的现状可以看出,资产管理业务帮助企业融资的方式即为为其提供理财渠道、多种监管要求的项目投资方式等。进而改变了原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信贷、票据作为自身的主要融资方式,同时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型融资办法,并有解决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不足的问题,且加快了其发展步伐。另外,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为企业提供了多种项目投资方式,便于其开展投资行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投资行为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安全保障。此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满足了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赢得了更多高端企业和个人客户,将企业融资和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紧密联系起来,并最终为自身存款服务等的进一步优化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

(三)协调业务发展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助业务的均衡发展,作为各业务条线综合发展的纽带和桥梁,这是资产管理业务最为重要的作用之一。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单一业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强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资产管理业务与传统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先进管理业务间的互促。在2010年的相关调查中发现新股申购、代客境外理财产品的推出推动了商业银行投资业务体系的构建,同时也促使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形式逐渐趋于规范化,其协调和综合发展的作用也由此显现。为此,政府部门应通过采用新媒体手段等扩大对其的宣传力度,以便在此基础上提高广大群众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关注和认识。

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中存在的几项风险分析

(一)法律风险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风险,其风险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条文中的收益权方面的法律明细的设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法律条例中的收益权与基础资产相互分离的法律内容,导致双方在合作期间,出让方出现违约现象时,受让方只能凭借法律条文维护自身收益权益,而其自身的基础资产却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第二,对赌条款在股权投资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但是由于法律条文对股权回购和利润差额补足等方面的设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而导致公司利益受到一定损害时,公司经营者的权益可能由于股东的逃避行为而遭到严重的损害。在此背景下,为了提高法律条文的规范性,要求政府部门应根据法律实施现状对其缺失内容进行合理补充。

(二)产品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实际投资运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产品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的产品结构具备较为复杂的特点,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管理业务过程中将受到一定限制。另外,由于部分投资者在开展实际投资行为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利益,忽视投资风险管理,在投资过程中增加杠杆和期限错配,最终导致实产品流动性风险增加。其次,由于部分投资者在开展投资行为的过程中过于追求高收益率,通过将理财产品资金投资到二级市场的形式为自身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此种投资方式在确保投资者收益率的同时,市场资金面宽松等现象的发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产品的整体收益。

(三)其他风险

1、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的过程中其内部控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而导致其资产管理资金的操作风险逐渐扩大,最终影响到了商业银行投资中利益的获取;第二,在商业银行进行资产管理的过程中,投资交易员的不规范操作行为将为投资运作带来一定的操作性风险。如,投资交易员对项目风险判断不足的现象的发生即会为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带来一定的操作风险。另外,部分投资交易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未提前对自身所投资的项目展开全面的了解或未及时调查融资企业资产负债情况,那么其不当的操作行为必然会影响到投资中的收益,甚至会出现无法回收投资本金的现象。

2、道德风险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道德风险。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高风险标的理财产品投资运作中,相关工作人员未在产品说明书中标明收益分配细节,从而在投资运作的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甚至导致其投资本金将遭到一定损害。其次,部分投资交易员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未向投资者介绍其所投资企业的真实情况,并采用歪曲事实的方式促使投资者展开投资行为,造成投资者本金的损害。此现象的发生即为道德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过程中应避免此现象的发生。另外,部分投资交易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的行为,违规操作等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道德风险,严重影响到投资的正常运作。

三、强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对策

(一)完善法律主体地位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国内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过程未强调法律在投资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导致国内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资金风险,对于此,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应通过利用新媒体的手段来对法律主体地位进行宣传,从而确保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中出现问题时可及时采取法律保卫自身合法权益。其次,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要求商业银行应与监管机构就政策问题进行沟通与探讨,以便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最终由此为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投资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且促使商业银行业务能够在此背景下更为健康的发展。

(二)加强监管文件的执行

加强监管文件的执行是强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对策之一,对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为了加强监管文件的执行,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监管机构资金资源管理要求完善自身的理财资金投资标准,且最终确保监管文件能够得到有效落实;第二,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背景下,原有的商业银行资金池投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资金管理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自身投资模式,确保产品流动性风险的有效控制。另外,在此基础上为了确保监管文件的有效执行,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自身项目资产管理质量,最终为监管文件的合理执行打下良好基础。

(三)注重投资项目风险调查

投资项目风险调查工作的开展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的基础,其调查工作在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中的实施可有效控制投资运作中的风险,并及时发现风险产生的源头,且对其展开有效的解决。经过大量的实践调查表明,投资运作中风险的产生将严重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声誉,且促使其经营中的经济效益将遭到严重损害。对于此,要求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中应安排相关的工作人员开展投前尽职调查、风险审查和投后风险管理调查等,以此来总结出投资中存在着不定向风险,并针对其潜藏的风险构建相应的风险防御对策,以便在商业银行投资运作中出现风险时,可对其展开有效的控制,且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商业银行项目投资质量。

(四)完善产品设计制度

完善产品设计制度也是强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对策之一,对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由于客户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提出了期限短、低风险的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应根据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相应的产品设计制度,以此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为自身业务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国内商业银行在商品设计中存在着产品单一、形式简单等问题,因而为了吸引更为客户的关注,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综合现代化科学技术,实现产品多元化设计形式,并促使投资者在产品的吸引下能展开投资行为。此外,为了提高客户的满足度,国内商业银行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应综合客户心理需求、经济能力等因素,最终达到最佳的产品设计状态;第三,在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背景下,要求商业银行应将结构、安全兼顾的理财产品设计化为自身业务发展重点,最终提高自身整体核心竞争力,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第四,为了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风险的产生,应对产品的期限、收益率、投资方向等要素严格把控,最终达到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可知,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方面的内容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由于在商业银行投资运作过程中将产生一定的风险,因而要求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从自身角度出发,完善产品结构设计,丰富产品形式,以便从根本上限制投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给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更多的投融资选择。另外,为了确保国内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的有序进行,商业银行应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高理财服务品质,提升品牌形象和社会公信力,确保资金池稳定,以保障投资运作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王哲.“泛资管时代”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趋势研究及建议[J].北京金融评论,2015,12(01):210-211

[2]罗雅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方兴未艾[J].金融博览,2014,21(01):52-53

[3]山东银监局课题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转型管研究[J].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转型及监管研究,2015,35(03):80-82

[4]崔江薇.美欧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经营模式探究[J].金融理论前沿,2014,23(07):118-119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现状;问题;策略

随着金融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行业竞争的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从传统的依靠存贷利差转向多元化,其中创新产品的收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金融产品创新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金融产品创新在金融创新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是指商业银行运用新思维、新技术,不断创造、更新、推广新的业务品种和服务项目,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消费需求,从而实现银行经营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经济行为过程。金融产品创新是相对概念,不仅指商业银行自主开脱的原创性产品,还包括对原有产品功能的拓展、从国外引入已经成熟的产品、产品间的重新组合、产品的重新市场定位等。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产品创新方面还存在重复建设、创新速度慢、产品创新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消除制约金融产品创新的因素,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质量与效率,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额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金融产品创新速度加快。一些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为其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此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相继推出专门的产品创新机构,致力于探索新的金融产品。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已从传统依靠存贷利差收入转向多元化的收入,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新产品,如各类理财产品、资金托管、企业年金、投资银行等。建设银行通过研发机制,根据市场需求推出的创新产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工商银行借助技术平台,完善了创新管理体制,为产品创新提供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引入了客户体验极致,使工商银行具有了绝对优势。

从整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在推动金融发展,提高金融运行效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给予重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

1.金融产品整合度不高

从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管理来看,银行多以产品为中心开发新产品,而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意识不强。部分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注重规模,忽视效益,主要目标是提高自身知名度,占有市场,而不是真正以客户的需求来创新产品,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另外,产品开发多从行业内部的利益出发,没有整合客户需求,致使开发不出具有前景性和吸引力的金融产品。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品种不断增多,迅猛发展的科技也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提供了机遇与平台,但现阶段客户需求趋向多样化,商业银行还不能真正为客户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2.金融产品创新层次低

西方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不管创新动机来自于利益驱动、技术促进还是客户需求,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都属于原创性。这些商业银行立足于国家政策,以客户为中心,充分挖掘客户需求,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树立了自己的品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没有转变传统观念,产品创新方面注重数量扩张,而不注重提升产品质量,最终导致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缺乏活力,吸纳性的多,原创性的少,同质化现象严重。虽然产品创新范围广,但主动挖掘客户的意识不强,没有根据客户需求开发产品,大都是便于操作、科技含量少的低层次金融产品。同时,各商业银行的定位差异不大,使得各商业银行的产品种类、结构相似,大都是在传统存款、贷款、结算、担保等业务方面的创新,缺乏期货、票据等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创新及各类金融产品组合创新,导致商业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同时也会使部分产品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3.金融产品创新体系不完善

西方商业银行一直比较注重资产类、负债类、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一边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增加银行收益。而我国商业银行已有的创新型金融产品中,负债类金融创新产品大大多于资产类金融产品创新,并且在资产类创新金融产品中,真正能够做到能确保收益而风险低的营销型产品比较缺乏。另外,我国商业银行开发的新产品规模小,在银行整体业务规模中占的比重小,很难在优化整体资产负债结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更不用说能起到规模效应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结构单一,破坏了金融产品创新应有的协调性,从而阻碍金融产品创新作用的发挥。

4.金融产品创新风险意识弱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能转移风险、分散金融风险,但在转移、分散风险的同时又会增加新的风险。所以,如果没有有效的金融风险约束机制,金融产品创新不仅不能带来相应的收益,可能还能引发更大的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与制度规范制定之间存在时间上的间隔,一般都是产品创新出来后,才会开始制定制度规范,这种不规范的管理,使产品创新带有很大的随机性,隐藏着金融风险。

5.金融产品创新进展慢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大都是根据自身需要从西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中引进的,并加以相应的改造。我国资产类和中间类产品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是因为政策的开放和补偿性的增长。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基本上还是处在补偿性增长阶段,如电子化等创新,这在国外商业银行中已得到广泛的运用。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速度慢,进展不大,带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不多见。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制约因素

(一)法制因素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与外界法律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现阶段,我国法制环境建设与金融创新发展不相符,阻碍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

1.法制建设滞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但法制建设却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一些法律法规中的条款已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发展的需求。如《商业银行法》中的对银行业务范围的保护多集中在传统业务范围内,不利于新产品的保护,也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

2.中间业务产品创新需求与法律滞后存在矛盾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法律滞后不利于其大力发展。如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主要体现在综合理财和电子银行服务方面,但是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较为滞后。如网上银行业务理应得到很好的推广,但由于法律不完善,网上银行业务存在一定的风险,使得客户望而却步,因此业务开发缓慢,基本上还是处在推销阶段。另外,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在技术方面比法律发展的快,但由于法律的匮乏,产品创新只能停留在法制的框架内,不利于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

(二)监管因素

随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比之以前已有了很大的松动,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金融监管制度还比较严格,大大缩小了金融创新的空间。

1.金融监管激励机制未形成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多是金融机构根据自身需求开发的,金融监管部门还没有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激励机制来调动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积极主动性,也没有制定金融安全条例,为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处理好安全与效率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2.金融监管创新意识落后

目前,金融监管部门也一定程度上鼓励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但是这种监管理念是比较保守的,还没有形成只要不违反法规都可以做的意识,而是完全按照规定来,规定允许做的才能做。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开发的新业务实行逐级授权的原则,给予审批或备案。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发的业务,不能超过上级银行的业务范围,所以金融监管部门在审查新业务时,往往会超出规定的产品创新持等待态度,或者不经过研究直接就给予否定,这与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需求不相符。

(三)政府管制因素

金融产品创新受外部的影响较大。西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是由商业银行自发进行的,然后政府再把这些创新型产品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以市场创新为主,制度创新为辅的形式。而我国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大都采用“分页经营、分业该管理”的框架,这决定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主要是在政府的推动下进行的。政府在金融产品的规模、价格、交易等方面起着管制作用,商业银行推出的创新性产品必须要得到政府的审批才能予以发行。在这种管制下,商业银行缺乏金融产品创新的积极性,致使银行创新的品种单调、趋向雷同。

(四)内部因素

1.商业银行现有制度制约产品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加大了内部控制力度,强调经营管理制度的统一。这种统一性对提高营销层次、防范整体风险、加强内部管理等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各个银行分支机构之间存在差异。因为基层经营单位与市场结合紧密,创新的动力大,但其权限有限,很难确保创新的针对性,必会抑制基层单位产品创新的积极性。

2.创新人才匮乏

目前,商业银行正处在经营模式转型期,投资理财与信息科技等产品创新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银行自主创新的能力较弱,这是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还停留在模仿阶段的主要因素。比如个人理财业务还停留在表面,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主要是因为缺乏专业的个人理财师。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策略

(一)观念创新策略

任何创新都需要观念的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时展步伐,从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创新观念,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我国商业银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建立起每个员工都有机会施展才能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进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发展,实现员工与银行的双赢。

2.增强情感管理观念

目前,各商业银行推出了大同小异的金融产品,单靠这些金融产品的作用很难激发客户的热情。现代商业银行创新活动以由机械化的金融服务提升到情感型服务。这种服务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进行产品创新,通过科技信息工具将客户需求传递到相关部门,从而根据需求开发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这就是金融产品的第二价值体现。

(二)战略创新策略

1.品牌战略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出现,我国金融市场竞争加剧,金融产品品牌战略能大大提高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具有潜在的价值,能以其现有价值换取未来的先进流量,增值无形资产,并转为有形资产,从而带来利润。加强品牌战略,提高品牌意识,摒弃金融产品创新中出现的产品同质化、产品创新层次低等问题,探索集约化经营路子,实现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益,从而提高竞争力。

2.地域战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金融意识逐渐增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同时由于人们在家庭构成、收入、工作等方面的差异,金融需求体现出个性化。我国商业银行应树立战略意识,根据不同地域人们的特点,给人们提供个性化、便利化的金融服务,从而真正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三)科技创新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服务体系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提供了平台,并且产品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成本越来越低。自动化、网络化、虚拟化的银行服务会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商业银行服务手段走向现代化,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从而利用科技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四)监管创新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活动稳步推进,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完整、有效地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对创新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风险的环节加以改进,并探寻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总行监管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产品创新带来的风险。对一些投机性强的金融产品创新,要认真审核,严格控制。而对具有发展前景的金融产品创新要认真研究,切实确定可行性给予审批。并且引入知识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律、金融方面的专家,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另外,要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走以银行自主创新为主、制度创新为辅的路子。

(五)产品创新策略

我国金融市场竞争的核心是金融产品的竞争,金融产品是商业银行打开市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开发出适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并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要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在研究市场、跟踪分析、关注区域经济、行业经济的发展动态基础上,分析市场环境中的新情况,为产品创新提供思路。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在满足客户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具有竞争力、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 韩晓坤.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4)

[2] 郭赛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策略探讨[J].海南金融,2011(4)

篇8

关键词:银行业监管现状发展趋势

一、我国对银行业监管的现状

1.利率政策

我国利率改革的方式是明确的,即渐进、有序,原则上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明确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利率市场的起步较晚,从1996年开放同业拆借利率开始,此后又开放了银行间债券利率。2000年开放了外币利率(小额外币存款除外),2004年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至今也尚未形成基准利率体系,自然也没有简单的金融衍生工具,如期权和期货。这使得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差距。

2.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即城市商业银行不能跨区域经营。《城市商业银行暂行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在地级以城市设定,一个城市只能设立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第二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主要为本市中小企业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务。

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是清理整顿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与此同时还承担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重担。城市商业银行人员素质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风险高度集中。这是监管政策明文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不允许跨区经营的背景。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商行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城商行提出了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跨区域发展的要求。对此,银监会与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并达成共识,城市商业银行完全可以走出城市。2009年4月,银监会调整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准入政策。规定中小商业银行的机构发展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不再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分行和支行设定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从而实现了基本上统一监管标准,实施同质同类监管。

3.混业经营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最初期,我国金融业并不是分业经营的。当时,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比如,交通银行和太平洋保险就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后来金融业出现了一些混乱情况,当时一种主流的看法认为这些混乱来自于混业经营,因此就逐渐把金融业务切分开来;同时在立法上加以保证,形成了一种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1995年通过并于2003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的相关思路

我们正处于一个金融市场迅速创新、竞争不断加剧的年代。这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银行业法规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监管部门应当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明确相关政策法律改革调整思路,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

完善调整金融市场主体关系的主导性法律制度。首当其冲的即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相关法律制度的调整。这些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银行业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为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风险控制、财务管理、薪酬激励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由于进行市场主体制度设计过程中主要按照政府意志展开改革,而未按照私法原理明确主体权利与义务,导致体制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改革在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未来几年,法律需要在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出资人制度、股东权利与义务、股东行为约束、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在深刻理清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作出科学明晰的规定,在私法层面明确银行在市场中的商事主体地位,保护其自治权利,维护市场对于市场主体的选择和对于金融资源的配置。

建设开放性市场准入制度,培育多层次金融市场主体。银行业是有限持牌的行业,我国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这是完全必要和合理的。但过高的准入门槛也容易导致市场垄断,我国现有金融机构之间在服务方式上、组织构架上、经营模式上、服务对象上、产品设计上、业务流程上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同质化情况严重,供给动力不足。因此,如何实现经济的平等性是今后中国银行业法律制度完善的重要方面。作为国际政府管理的长期趋势,放松管制对于银行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丰富可以使优质资本进入银行业,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实力;另一方面,各类金融机构可以提供不同的产品,实现服务多样化,从而解决金融市场供需矛盾。

篇9

摘 要 如今国内外金融创新步伐日益加快,为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表外业务已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与之俱来的风险也愈发突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透明度较差、风险分散、自由度较大的特点,使它的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较难预测和评估,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防范有较大的难度。商业银行有必要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防范的力度,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真正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自由度大、透明度差、交易集中程度高的特点,使其风险相应地具有隐蔽性强、难以预测、不易控制的特征。尤其是表外业务中衍生的一些金融产品,一旦发生风险,它的高杠杆性将会给商业银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不断扶持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防范的大力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政策,切实有效地进行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风险防范,是商业银行顺利推进表外业务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根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防范。

一、构建与完善表外业务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起步较晚,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法律、法规滞后于业务发展的情况。因此有关管理当局在倡导发展表外业务的同时,应尽快借鉴国际上相关管理制度的,并依据我国国情制定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操作的具体管理规定。商业银行要针对每一种表外业务的重要风险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一系列的细则、操作规程和风险防范措施,商业银行的各职能部门根据授权严格按照内部规章制度去有效率地执行。同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应会同有关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操作程序、服务标准、收费标准等做出统一规定,将表外业务的发展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强化商业银行的自律意识

我国商业银行要强化表外业务经营的自律意识, 因为这是加强表外业务风险防范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着手:首先是自觉配合监管部门的工作――我国商业银行在现行的分业管理模式下, 要自觉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 严格规范业务经营范围和经营领域, 涉及保险、证券等业务的, 应该及时向其他监管部门报告, 申领执照或资格证;其次是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商业银行对目前信用风险度相对较高的担保、票据承兑、备用信用证等表外业务, 要视同贷款严格管理, 比照贷款管理办法执行, 一旦发生违规操作, 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完善表外业务信息披露方法

中国人民银行应建立、强化各类有风险的表外业务的报告制度。2002年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规定》。但规范相对宽松,具体披露事项的披露细节性要求也不够明确,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此外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对表外业务披露的规定应再予以细化,规范表外业务信息的披露范围、内容、原则及披露标准,尽快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同时应强化信息披露真实性要求。提高信息披露标准,严格信息披露程序,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四、强化对表外业务的监管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大规模发展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它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我国银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出台严格的监管法律法规。正是我国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严重滞后,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都不同程度地潜伏着风险。如遇到国内经济金融的波动和国际金融风险的影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将会很快由潜伏状态外在化,引发我国的整体金融风险,甚至是诱发金融危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有所认识,但总地来说,对表外业务的监管还不能与国际接轨,存在许多漏洞。

所以,中央银行及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监管。基于我国现有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制度条件,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必须根据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银行经营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和风险控制水平、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监管效率与质量的提高以及法律体系的健全程度等的发展变化,使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有步骤地进行。

五、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

纵观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表外业务是一种知识密集型金融产品,孕育着许多金融创新的机会。它的很多业务,尤其是那些新兴业务不但交易复杂而且技术要求很高,需要一批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精通先进电子技术、掌握现代管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一直传统地经营着资产负债业务,加上这几年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员工远离投资证券业,缺乏从事财务顾问的专业经验,衍生金融工具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由这些业务产生的风险可想而知有多么的难以控制,所以要想真正的对表外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重视表外业务相关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洪纯.试析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风险防范.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2010(4).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前言

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当下较为火热,但是我国的整体行业发展时间较短,许多配套的设施和制度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尤其在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服务方面,缺乏相关的理论体系,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国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重视力度越来越强,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也在不断的完善当中,极大程度的保证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良好发展。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自身也要总结经验,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增加自身的适应能力,注重发挥出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加强风险管理,才能促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监管制度和行业规范逐渐完善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好,因此,个人金融业务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人们希望通过个人金融业务的办理增加自身的保障力度,另外,我国在医疗、教育以及养老等方面的政策改革不断深入,利用商业银行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出市场调节的作用,同时也能极大程度的减轻政府的压力。因此,在实际的商业银行监管方面,市场的需求和国家的重视都使得行业逐渐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监管制度和行业规范不断完善,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障[1]。

(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战略不明确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办理主要还是传统的存贷业务,即便为了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现状,满足于不同用户的需求,商业银行相继开展了个人金融业务,但是在发展战略上,个人金融业务的地位还不够明确。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传统模式的限制,在个人金融业务上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技术指导,使得个人金融业务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另外,作为商业银行的新兴业务之一,个人金融业务对传统的运营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在个人金融业务办理上投入大量的资金物力,最为关键的是,个人金融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的经济收益较小,因此,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2]。

(三)技术和人才存在较大程度的缺陷

个人金融业务对于传统运作模式下的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金融创新尽管是商业银行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优势最为有效、直接的途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技术和人才的缺陷限制了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良好发展。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素质不佳,在实际的业务办理过程中无法发挥出个人的作用,同时个人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不够规范,在技术上难以提供有效的支持,使得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开展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影响了整体行业的良好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和规范

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良好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和规范,要注重分析外部市场环境因素,通过制度来调节业务发展的平衡,规范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办理流程,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意识,利用制度手段调控我国的金融市场,扩大市场内需的同时,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3]。

(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确立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战略

商业银行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才能促进个人金融业务的良好发展。首先,商业银行要提高对金融业务的优势,不能依照与经济收益来制定发展战略,要着眼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通过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巩固商业银行的优势地位,其次,商业银行要强化对市场的分析力度,增加管理的灵活性,才能多种金融产品组合的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众,达到良好的宣传作用,最后,商业银行必须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要选拔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在实际的个人金融业务办理过程中发挥出创新作用,从而提高整体行业的服务质量。

(三)加强个人金融业务的风险防范能力

个人金融业务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使得商业银行望而却步,但是风险性无法消除,商业银行必须积极面对这种情况,通过加强个人金融业务的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运用有效的手段消除风险因素对商业银行发展的负面影响,才能稳住商业银行的用户,从而避免经济上的损失,对于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市场的巨大需求为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注重管理机制的完善,增加管理的灵活性,注重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同时,加强个人金融业务的风险防范能力,才能将个人金融业务转化成商业银行的市场核心竞争手段,才能促进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世长,徐薇薇,廖文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市场特征与竞争策略研究[J].南方金融,2010,01(0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