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模式的服务化、销售市场的分散化与智慧物流的普及化带来了复杂结构的物流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物流各项指标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呈现翻倍增长态势,同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充分应用,物流路线、选址及仓储等,都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即时服务的终极目标。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的一个新业态,已经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中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改变着工作和职业的性质,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数字技术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会减少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到2030年,可能有多达2.2亿中国工人需要换工作,占中国总劳动力的30%,而物流一直被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这样的冲击,势必需要快速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空间布局、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方法与技术等已经无法适应工业4.0背景下物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体系缺乏系统性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总体思想要求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新文科建设要求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界甚至跨域整合突破界限壁垒,运用“新”(新经济、新技术)、“融”(嵌入式、交融感)、“通”(跨学科、跨领域)、“特”(有特色、很特别)的新文科思维,创新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产学合作协同优化、创新设计新时代文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科教融合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推动跨学科深入交叉互渗、跨领域深度融合贯通。这与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谋而合,因此融合新文科建设思路是深化物流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物流观看了创新教育需要将改革策略及具体举措集成在一个系统的、立体的、全面的适应性体系建设上,只是通过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无法形成一体化的课程计划;单纯运用一些类似翻转课堂、课堂APP等授课技巧也只是旧有教学模式的完善。
1.2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发展趋势没有保持一致
需求的刺激、市场结构优化和技术变革等改变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增长,“互联网+”促进了传统物流产业的变革升级,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的结合,正在让物流行业发生一场效率革命,这些都带来了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紧缺,从而制约了物流产业链的迭代更新。而物流管理教学的目标更多是旧有知识的输出,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更加关注课程的设置与质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竞争力、领导力、新技术开发能力及社会责任等素养。
1.3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对课程研究较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较少
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物流课程”的中心性最高,围绕该关键词,出现了“物流课程”,“国际物流”,“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高频词,也有结合行业发展背景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例如徐龙闪,肖红波(2021),吕雪(2020),潘鹏(2021)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但教改领域中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研究较少。
1.4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应用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深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层出不穷,日益创新,发展迅速。其中典型的成果是北美地区高校教学技能培训机构CaffarellaRS(2002)提出的BOPPPS教学模型,因强调激发授课对象的主动性,被全球超过100所大学和产业培训机构所推崇。因为物流同时根植于工程和管理实践的,既体现了工程与管理门类学术研究主题的综合,也体现了物流实践中工程技术与管理方法的交叉融合,因此麻省理工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物流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也为我国的物流管理新文科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CDIO的核心思想在于鼓励学生以主动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之间相互交融和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CDIO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重要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改革行动之一,迄今为止,CDIO在中国的发展已逾十年,但CDIO模式多数仍局限于机械、电气、化工、土木、农业类专业,因此结合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现状,我们认为“BOPPPS-CDIO”教育模式更能够有助于复合型、多元化创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1.5提高管理管理课程群教学效果的需要
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物流行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教学效果并不匹配。目前整个教学环节与实践中存在着重传授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化的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实践相互脱节、学生兴趣不浓的现象,教学模式难以匹配学生数学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
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的新需求
2.1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就业的影响
数字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DonTapscoti在20世纪末提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0年)》中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定义:“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造成了物流管理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了很多新模式和新业态,例如尤其在消费市场创造了大量物流新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特点,物流业中重复性、机械性劳动更容易被机器和软件替代,此类岗位大幅减少,一线工人的工作日也将因自动化而重新配置。
2.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我国非常重视物流产业人才培育,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就达396所,而物流智能化,物流平台,物流资本化,物流新零售等创新经济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模过小。从物流行业细分领域人才需求表(见表1)不难看出,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能力强、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二是熟悉物流服务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三是能通过数字的牵引,具备整合管理、业务和技术的能力。
3.数字经济时代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1基于数字经济背景建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分层教学模式
3.1.1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通过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调研走访,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对物流管理就业状况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同时整理物流领域需要的数字技能,建立通用的数字技能分类,例如物流数字化开发类,物流数字化运营类等,根据技能分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指导,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在教学目标上,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结合,按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确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的培养。通过层次化培养目标解决学生基础差异,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课程理论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与思路。教学计划上,拟定培养高水平管理人才的教学计划,使课程的教学计划能够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企业实际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
3.1.2提升教师数字经济和专业知识水平当今的物流业很难避免数字化竞争,现代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区块链,流程自动化RPA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迫切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经济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让教师参加数字经济及相关技术的培训、学习、讲座和研讨等方式,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教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数字经济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引进企业教师,充分发挥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企业教师不限于物流行业,互联网、新零售、电子支付等高科技行业,这些导师一方面能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够生动还原企业营运环境。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职业指导三重师资队伍结构,进行通识教育,物流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教学,着力培养既具备物流知识技能又具备计算机、大数据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3.1.3丰富物流数字经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与需求、经济、技术、产业链等环境变化以及物流与金融,IT,工程学,建筑等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增加物流数字化运营管理的知识体系与发展动态知识学习内容,保持知识结构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在设置经济、管理、工程等一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断更新迭代的细分领域,例如物流与金融学科的融合产生出的仓管质押、代收支付、货车信贷等细分领域;物流与IT的融合产生出的车货匹配、智慧物联网等领域;物流与工程学的融合产生出的AGV、无人机、自动化仓储分拣等领域,合理设置区块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慧物流营销与管理、互联网金融与管理等课程方向,将物流与供应链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突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特色。
3.2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多渠道学习和教学
一是加强数据资源建设,搭建“数字技术+物流”教育平台,平台教程和案例数字资源库由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和完成;运用“BOPPPS有效教学模组”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架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在线课程,智慧课堂、学习通等方式丰富教学过程,并合理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学情等数据进行分析,营造参与式教学氛围,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上,持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契合,增加物流仿真实验等实践项目、企业实地研究和实习机会,激发学生对实用技能的兴趣,培养学生考虑数字经济背景下解决复杂物流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和完善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学科交融讨论平台和课外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强化实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教师充分应用实训场地、设备、软件指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动手完成各项模拟业务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每年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全国各项物流大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合作意识。用“课程+兴趣+社会”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鼓励学生观察家乡或者身边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物流成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物流管理等文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增加校企实习实践考核力度。企业实习不局限于熟悉物流日常操作,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沟通渠道,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同学物流实习,鼓励企业问题进课堂,课堂理论企业应用,利用APP,QQ,微信,腾讯课堂等数字手段,进行现场讨论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
3.3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解决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实行过程性考核与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实践性。构建多维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参与度和过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试卷考核,线上答题,线下调研,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评分采用试卷评分,课堂和线上讨论评分,同学互评等方式。优化评价方式。加大线上考核比例。线上考核内容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权重设计,比如线上考勤,学情考核,课堂APP讨论等,提高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现象,自发拟定讨论话题。线下学习布置进阶式任务,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学生物流方案设计能力。优化实践环节评分体系。除了考核学生现场实习表现,同时要求学生针对企业问题提出独立的方案,在最后的评选环节,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同学组成的评分组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综合得分。该分数是小组间横向评比、集体评议的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
4.结语
篇2
【关键词】数字媒体产业 复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9-01
数字媒体产业(the digital media industry)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媒体内容的设计和制作为中心,包括多媒体,软件,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也包括对传统文化艺术娱乐产业的数字化。数字媒体技术为不同传媒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和基础,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短信、数据库、报纸、刊物等等,提供了新的基础,提供了分享资源和影响力空间的内在机制与条件。在影视特效,数字动画,游戏娱乐,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网络应用及教育,医疗,建筑等领域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增值潜力。
数字媒体产业是科技文化娱乐新兴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中国的数字产业起步比较晚,但是基础比较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数字媒体的内容平台”列为重点领域,数字媒体产业具有 “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科技部通过国家 “863计划”在动漫和网络游戏两个领域率先进行了布局,2005年5月13日以国科高发字(2005)150号文件批准北京、上海、四川成都、湖南长沙组建四个“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预计在未来3至5年内,数字媒体产业将成为我国IT和娱乐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涉及影视、游戏、出版、图书、新闻和信息技术等各类文化和技术产业。可是,相关人才匮乏,特别是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并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更是稀有。专业的数字媒体人才的缺失成为了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高职院校应如何来培养专业的数字媒体人才是当前应该重点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数字媒体产业对所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媒体产业是本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涉及的领域范围广阔,因此,对所需人才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具有很高的标准:
首先,应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字媒体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学习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然后,应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运用艺术思维进行对象策划与包装,动画、广告、多媒体交互艺术、动态影像与宽带流媒体应用等多媒体艺术创作。第三具备良好的软件应用和操作能力,熟悉各类设计软件的工作界面,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工作流程和使用方法。第四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充分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第五,具有健康的体质和心理素质,具备道德完善的人格。善于沟通和交流,富有团队合作精神。
2.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数字媒体教学的主要目标
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数字媒体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了计算机、艺术设计和多媒体等多门学科。数字媒体产业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产业,用“文化为体、科技为媒”准确地反映了艺术文化在数字媒体产业中的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培养的人才两极分化,懂艺术的人不熟悉技术,而懂得技术的人则缺少艺术素质,培养懂艺术又熟悉技术,兼通“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数字媒体专业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以艺术设计为依托,将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以在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娱乐游戏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和教育等行业工作。
3.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手段是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其能培养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1)培养动手能力。(2)培养综合能力。(3)培养设计能力。 (4)培养研究能力,该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项目的制作,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4.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实践教学的对策
(1)以适应数字媒体产业对创作设计人才、制作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要求设置专业实践教学。从具有艺术与技术特点密切融合的数字媒体产业需要出发,高职院校应在传统的艺术教学的基础上,注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视听艺术的融合,注重在影视、动画、设计、计算机等不同学科方向之间的交叉复合。
(2)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实验设备的优势,建立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符合时展要求和数字媒体技术前沿的先进实验室和实践教师队伍。
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数字媒体新技术,使他们紧跟数字媒体技术前沿和迎合时展要求,高职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必须跟上市场发展行情,随着不断改进和提高的技术手段,要求实践仪器设备的不断升级。
健全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队伍。数字媒体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档次普遍较高,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有技术、有专长。他们既要掌握实践技术,又要懂得使用仪器设备、维护和开发的能力。实践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素质,不但具有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必须有综合性实践的设计、实践教学的创新能力。
5.通过搭建数字媒体实验基地,为数字艺术人才系统的实践训练培养提供发展平台
篇3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应用性人才培养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集中体现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理念。数字代表科技基础,媒体强调其立足于传媒行业,艺术则明确其所针对的是艺术作品创作和数字产品的艺术设计等应用领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涉及造型艺术、艺术设计、交互设计、计算机语言、计算机图形学等方面的知识,将艺术学科和计算机学科融合。
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不同类型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这些企业的管理文化和用人需求往往带有独立性、特异性,从中探索系统化、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专业方向定位模糊性与企业针对性强的矛盾
相对于其他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整体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泛化的问题,由于其宽口径的特点,涉及的知识领域和范畴广泛,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少明确的倾向性。当前国内的数字媒体专业主要定位在游戏、动画、影像编辑、虚拟化数字设计几个方面,而企业提供的岗位则细化到某一软件的某一模块,涉猎过宽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无法细化和深入具体工作的缺陷在校企合作中凸显明显。
(二)校内教学考核方式与企业评价体系存在冲突。
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从精英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渡,这不仅符合了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满足了社会人才需求。但作为高等教育,传授知识的方式仍然具有普遍性、主动性、整体性的特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学校中接受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会呈现不同的接受结果,考核方式作为教学效果的唯一评价标准,不能够多维度的反映教学结果;企业管理则具有优先考虑经济效益的特点,全面接收管理各个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会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带来经济上的负面效应。高校有教无类的教学模式和企业择优录取的评价标准,在校企合作中产生了矛盾。
(三)行业技术更新加速和学校教育相对滞后的矛盾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艺术审美带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不会发生大的变革;而技术则呈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态势,软件作为学习的手段不断升级、更新,甚至一些新的软件的产生直接导致了某一软件、某项技术的消亡,这种更新形式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但由于高校和产业衔接不畅,新技术往往又伴随着高昂的成本,技术的升级只能止步不前;企业作为经济体则能更好的承担技术更新带来的经济问题,更快的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所以,高校教学相对于企业,具有滞后性,这对于人才的培养和企业的人力需求产生了矛盾,企业不得不投入额外的成本用于新技术人才的岗前培训。
(四)企业追求效益和高校资金不足之间的矛盾
校企合作的师资薪金问题是合作中的重要问题。由企业提供的企业师资往往具有双重的身份,一方面他们大多为企业中资深员工,对技术掌握熟练;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技术在高校中的传授者,他们又具有教师的身份。一旦驻入高校,企业中的项目没有时间完成,薪金必然受影响,作为教师的学时补贴往往无法和损失持平,其中的落差该由哪一方来埋单,成为了校企合作争论的焦点。
立足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这些潜在的问题如果不能妥善的解决,将会极大的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
二、解决校企合作模式问题的对策与分析
(一)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定向培养专业人才
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建立定向培养机制,在专业方向的划分上更具体、更明确,在学生数量充足的前提下,可以开出多个专业方向。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的协议,以企业需求为蓝本,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使输出人才与企业需求人才紧密衔接。
(二)建立多维度考核方式,细化课程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以实践型考核机制为主,分为上机考核、个人成品答辩、分组实战答辩三种形式。三种考核方式均以任务驱动为主,上机考核需在规定时间内(不超过8学时)完成小型项目任务,根据项目要求设置采分点,由老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分;个人成品答辩完成时间为1-2周,教师提供多项中型项目任务,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对其中一项任务进行选择,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进行答辩,答辩形式以教师对项目提问,学生回答为主,教师根据学生对项目的认知、理解、完成质量为标准进行给分;分组实战答辩是随机进行分组后,各组学生对同一项目任务进行制作,时间为2-3周,教师根据学生完成项目的质量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完成分数等级的考核。以上三种考核方式的制定,均根据企业中的实际情况制定。
(三)输出教师进入企业进修学习,引入企业技术
一方面,企业可以将新技术引入学校,派专门的师资对学生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学校也可输送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参观、访问、学习,提高教师技术水平,从而带动整个专业的技术升级。
(四)企业提供助学贷款和带薪实习岗位,学生带薪实习工资分期还贷
篇4
[关键词] 一体两翼;高职教育;数字出版;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4?0017?03
数字出版领域“一体两翼”创业型人才是基于出版行业的使命和历史特殊性,以及高职人才培养规格而提出的,即以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业素质,以数字化制作传播技术为一翼注重学生数字化出版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数字化经营管理为另一翼注重学生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高职数字出版创业人才培养是当前数字时展和数字出版业态发展对创业人才的客观需要,但其人才培养过程正面临着困惑:一是传统出版正面临转型,数字技术手段更新迅速,数字出版领域创业盈利模式不明朗;二是各职业院校均不同程度存在年长教师数字技术转型慢而青年教师实践生产经验缺乏的困境;三是高端性、体验性的高质量教学资源和模拟化创业生产的教学设备十分缺乏,四是校外顶岗实训条件难于满足集中性、综合性、多样性的创业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出版发行专业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单项+综合能力”进阶式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平台+模块”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创建“项目+校园数字出版网”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企盼能较好地解决这些矛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数字出版创业人才培养探索路径。
一、以“工学结合”为理念创新“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出版领域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素质为主体,以数字化制作技术和数字化经营管理技能为两翼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创业人才。高职院校是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创业人才支撑体系中重要的培养主体,传媒类高职院校出版发行专业培养目标能掌握传媒类专业知识、技能,熟悉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相关的应用软件,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新闻出版素养。
1. 利用“专业工作室”培养学生出版职业素养
专业工作室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教学、社会服务与实践的场所[1]。专业工作室不仅体现专业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可以充分对接行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新闻出版素养。我们专业成立的“支点文化工作室”就是以专业为单位,由本专业教师及出版社同行组建的。学生业余学习根据自己兴趣和特长,进入专业工作室工作,感受在企业上班的工作制度、企业管理氛围。学生在工作室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完成出版社和期刊社的书稿编辑加工、网站维护与内容编辑、出版物数字化营销。工作室完全参照数字出版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方案进行考核,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必须达到出版要求,利用“专业工作室”培养学生的出版职业素养。
2. 推行“工学结合”培养学生数字化出版技术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我们通过充分调研数字出版企业和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岗位,将企业的岗位设置与校内培养模式有机融合,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变为专业学习任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企业数字出版项目,围绕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出版技术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员到职员的转变,具备终生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具体体现在:(1)在专业标准层面制定高职数字出版的应用性、复合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2)在课程设置层面强化学生数字出版技术操作和经营管理课程学习内容;(3)在实践教学层面创新实训项目+岗位实训+自主创业的专业实践模式。
3. 开创“创业竞赛”提升学生创业素质
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借助校企合作和工作室为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竞赛项目,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实践能力,并为学生全面提供创业心理辅导。如开展“公司+创业+项目”的实践教学法,模拟“投资”注册公司,各公司根据自身资源与环境机会,选择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创业项目,通过项目竞赛,来提升学生创业素质[2]。
二、以“单项+综合能力”为主线运行“一体两翼”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数字出版岗位工作职责,选取数字出版流程中技术含量高、操作难度大的工作任务,如以数字化出版技术操作和数字化经营管理作为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将“一体两翼”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为三个阶段采用分段、分层次、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职业基本素养、创业单项能力、创业综合能力、专长、顶岗能力的培养,使得出版发行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得以循序渐进的螺旋式提升。
1. 以单项能力为宽基础
第1-3学期,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创业单项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出版职业道德、出版责任意识和创业单项能力,如信息采集、文本、文稿编校加工、出版软件运用、版面设计等,使学生初步具备数字出版人才必要的导向把关意识、人文素质、写作能力、编辑加工能力、数字化传播能力和市场理念等数字出版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为在数字出版领域创业打下宽基础。
篇5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 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研究地球表层,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对数据进行编辑、综合分析、可视化表达,为政府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决策的技术系统。随着“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城市”“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提出,面向社会需求发展需要,对GIS专业人才需求也不断扩大,各个高校都开设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及人才培养规划。目前,我国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已呈现多元化、层次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格局,大批相关的硕士和博士点正在建设与发展之中,GIS教育发展空前壮大,而GIS专业人才培养是地理信息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在招生规模扩大和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探讨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吉林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研究,研究内容有望对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的基本理论与综合技能,使毕业生能在高等学校或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在城市、环境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有关的应用研究。目前GIS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停留在表面知识的讲解上,并没有真正进行课程间的相互衔接和理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就业需求上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标准,高校的教学内容只是停留在知识表面上,用“泛”字可以概括,对GIS软件的操作不够熟练,更谈不上二次开发;程序的编写,也只是停留在基本程序的设计上,根本谈不上对于GIS的研发。
(2)从培养模式上和培养目标上看,20世纪90年代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迅速在中国高校中兴起,依托着以地理学为基础,教师队伍的专业性素质不强,使得大学本科生在软件应用方面,动手能力没有大专、高职的学生强,而软件开发的能力却没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强,这就导致了目前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跳槽多”等现象。所以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设置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迫在眉睫。
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GIS专业是跨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这里不仅要求对其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改革,同时也应该从教师队伍的学科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可以对部分专业课进行有针对性的座谈,邀请专家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活动。聘请GIS软件开发人员与学生进行定期交流,了解国内外最新GIS软件发展趋势及公司的需求,比如超图公司举办的超图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交流开发经验与心得,鼓励学生参加大赛,即提高了学生的开发能力,又为学生的就业增加了机会。鼓励专任教师积极申报省部级课题,整合GIS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教学改革,都是一些不错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三、GIS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社会在发展,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为此,我系制定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由于GIS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更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1998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才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到目前为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仍处于调研与讨论过程中。因此如何制订出适合社会需要的GIS专业培养方案是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的重点。
几年来,在制定每一届GIS专业培养方案时,根据系情、校情、国情对上一届GIS专业培养方案提出初步修改意见,充分讨论,形成一致意见,以使每一届GIS专业培养方案既合情合理,又与时俱进,既保证了GIS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特征,又力求有自己的培养特色。GIS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均有不同课程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增加GIS理论与方法课程的课时量;对其他相关辅助课程来说,如城市规划、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资源管理、环境、生态等课程,可以安排一些在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进行学习,大三学生应适当增加与用人单位需求的一些编程课程,如网络技术等;结合GIS专业特色,也需适当增加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选修其他相关课程等等;随着师资力量的增强,地信专业的课程将适时增加学生测绘专业能力的培养,增强毕业竞争力。
四、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研究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经历了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的过渡时期。近几年来,我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纵向课题项目“从无到有”,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GIS产业化,增强了专业教师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尽管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缺少与社会紧密联系,还没能形成“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模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横向课题项目。因此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的联系,促进我院GIS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报校级教研项目,通过校级项目的申报,可以整合GIS专业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完善GIS专业教学改革,这对专业人才培养极为有利。
五、结语
在“数字化时代”契机下,GIS专业得到极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GIS专业,这对于GIS专业人员就业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在面临着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很有必要调整专业能力培养思路及理念;培养GIS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相能力,是当前GIS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宁津生.从测绘学科发展看GIS专业的学科建设[J].测绘科学,2003,28(4):1-3.
[2]李满春,戴葳巍,赵勇.GIS专业人才的素质特征、知识结构与培养方案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2):26-29.
[3]马千程,闾国年.国内外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及比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230-235.
[4]秦其明.中国高校GIS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3,1(4):1-7.
篇6
关键词: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双重效应;双重目标
一、数字出版的双重效应
1.数字出版、数字阅读已经立体化地覆盖和席卷了几乎所有的生产与生活领域
从产品环节看,电子书、有声书、涂鸦书等各种形式的产品,统合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往往一种数字出版产品就能辐射几乎所有的人群。以近两年表现十分活跃的有声书为例:中老年人的“养生听书”、年轻人的“驾驶听书”、学生群体的“考试听书”、婴幼儿的“启蒙听书”、家庭主妇的“烹饪听书”、都市白领的“健身听书”、旅游爱好者的“旅行听书”等,通过手机APP或者其他终端实现了不同内容、不同场景、不同设备的全统合、全融合。有机构统计,2015年我国有声阅读市场规模已达16.6亿元,2016年该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2亿元。
从读者环节看,VR技术统合了视听内容的虚拟与现实场景;Kindle等电子阅读器统合了电子书与纸质书的阅读体验。读者的所有碎片化时间与集约化时间几乎被开发殆尽。以医生的一个工作日为例,他可以在上班途中实现“驾驶听书”;可以在研究病例时,通过“信息可视化”技术学习电子期刊中的案例;可以在休闲时,参加“科幻自出版”期刊的编写。他任何时候都可以借助手机终端上网、交流、学习,从他身上能够看到,数字阅读正在成为人们基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56亿,社会主体力量几乎全部被囊括其中。
从出版环节看,自出版模式统合了生产者、编辑者、传播者的角色分工;众筹出版统合了资本、内容、营销渠道等生产要素。出版单位也都处在一种不能不追求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尽管这个过程还参差不齐,很不平衡,但都在加快走向数字出版的步伐。
2.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的正面效应
从产品的传播看,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的跨时空传播、即时传播的本质特征,使得同一个信息可以瞬间跨越千山万水传到世界各个角落。这就大大地延伸了出版物内容辐射的半径,扩大了阅读的人群。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付费服务,都是服务对象的超级扩张。
从读者方面看,个人获取知识的能力得以极大地提升,个人获取的知识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甚至是几何级数的拓展。计算C和与网络相捆绑、相连接的智能手机事实上成为天字第一号“百科全书辞典”,或曰“万能辞典”。以眼、耳、鼻为代表的人体器官都得以前所未有地延伸与扩张。
从产业发展看,产业规模得以迅速扩张,2015年数字出版规模已达4400多亿元人民币,数字阅读已达93亿元人民币。这无疑有利于出版产业乃至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3.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的负面效应
读者个人视、听、写、触等器官功能被充分开发,意味着读者的这些器官经常处在一种全方位开放、全方位使用、全方位劳作的状态,难有闲暇时间得以缓冲。读者更多的是对屏幕的反射性思维,而不是反刍性思维;更多的是对问题的一种马铃薯式的反应,而不是一种有内在关联的系统性思维;更多的是对百度、谷歌的依赖性查找,而不是将相关内容有秩序地存储在记忆的深处,成为思想系统的有机构成。以致读者被各种信息所“围猎”,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还手之功,进而只愿意和可能消费各种信息,而不愿意去较深入地思考问题,更发怵于生产有价值的信息。一本再好的书读了十五分钟,便不再愿意认真地读下去,读完它。接收终端碎片化信息的瞬间转移,加上所谓的轻松、便捷的链接,已经使读者的注意力很难固定在一个问题上,由此出现了注意力分散、稀释和丢失的现象。与其说网络终端为读者服务,不如说读者已被服务终端所奴役;与其说读者不断接受新信息,不如说读者的头脑正在成为芜杂资讯的跑马场。
出现类似问题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我们的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经历了以技术为中心,以内容为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的三个阶段,这是一种明显的进步,但这种以读者为中心,仍然是基于经济学的考虑,而非社会学或文化学方面的考虑。具体表现为,过度强调服务读者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的需求,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走的是一条依靠作者与出版商结合,内容与技术结合,产品与渠道结合来实现盈利的路子,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挖掘产业链末端的读者消费潜力以提升产业经济效益上。再具体一点说:强势的技术型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和规模优势,高歌猛进,抢占数字出版市场,迎合读者需求,包括人性弱点的需求,以获取经济效益;大型文化传媒企业有的像经营娱乐业一样经营出版业,出版或成为赢利工具;不少弱势的传统出版单位在企业化、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无力引领数字出版、落实其社会责任。
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
1.由数字出版、数字阅读双重效应导出的两个结论
就其跨越式提升个人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信息传播拓展强大的空间和市场,为出版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插上了巨大的翅膀而言,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义无反顾地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包括数字阅读产业等,这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先进的出版生产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更是21世纪国与国之间进行文化竞争、文化抗争的必然选择。
就其对读者学习器官和思维能力的损害,过度传播、过度消费对产业的负面影响而言,我们则必须坚定不移地、义无反顾地把数字出版产业、数字阅读产业置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基础之上,而不仅仅是经济学的基础之上。我们必须高举出版文化理性的旗帜,追求“内容为王”“思想为王”的境界。
2.过度传播背后是出版文化理性的先天不足
在过度传播的背后,我们能够发现,这些过度传播的技术公司在数字出版方面的技术超强、能力超强,他们是由技术走向出版的,是他们把整个出版界导入了数字出版的轨道,功不可没。但是他们在社会学和文化学方面,在出版文化理性方面的先天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就生产创造而言,这些技术公司更易于生产制造那些低思想含量、低文化含量、高娱乐含量、高庸俗含量的内容,而畏难生产高思想含量、深文化含量的内容;就生产创造和传播而言,更愿意在传播方面大用其力、大用其心,而在内容生产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而这正昭示着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3.与过度传播对接的主要是中青年编辑的过度信息消费,他们大多数人处于双缺失状态
面对转企改制造成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出版社虽然也很努力,但多数还没有形成应对和解决出版快节奏与精品出版矛盾的思路与机制。就中青年编辑个体来讲,处在两个效益关系不好处理的尴尬之中,处在编校质量奖惩的持续压力之下。总的来看,其编辑出版的基本功不到位,或者说其出版文化理性处在一种弱势状态。一位老资格的出版社社长对笔者讲:虽然编校质量很重要,但中青年编辑思想、文化、学识的基本功普遍比较弱、比较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这种形势下,出版社和包括中青年编辑在内的出版人,还不得不面对呼啸而来、裹挟而去的数字出版、数字阅读的大潮,很快将自己置身其中。客观地讲,传统出版社和传统出版人对于数字出版,是仓促应战的,是被动进入的。从出版社方面看,确定专人负责数字出版,成立数字出版部门或机构,采用网络营销,存储性保护电子版书稿资源,争取数字出版项目,获取转型升级的支持等,有一定成绩,但总的看,多数没有深刻领会数字出版的时代意义,没有对数字出版做出比较科学完备的、可行的顶层设计,更没有拿出系统设计与逐步推进的战略。与出版社的这种状况相联系,多数中青年编辑,在数字出版的进入上也呈现出一种支离破碎、极不完整,甚至环节断裂的态势,有很大的盲目性。
4.中青年编辑的双重缺失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两方面的原因
从事新型数字出版的人群,就内容和技术而言,更偏爱技术,就深刻内容和娱乐内容、通俗内容而言,对娱乐内容、通俗内容更驾轻就熟,首先是因为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中相对缺少出版文化理性这个板块;而出版社的中青年编辑在数字出版技术方面处于支离破碎、环节短缺的状态,就是因为学校教育,包括编辑的出版专业教育目前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一定专业课的基础上,出版文化的综合课程严重缺位,这成为垃圾出版物对冲和遮盖精品出版物的深层原因;另一方面,数字出版的技术教育,新老媒体技术融合的技术业务教育也明显地不完整、不规范、不到位、不科学。所以才出现了“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现象,使得数字出版难以产生整体上提升出版生产力,整体上打造出版繁荣的效果。这里既有管理部门有所作为但作为不够的问题,也有高等院数字出版的双重效应及相关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校思想上高度重视,但把握上尚需时日的问题。其次,社会的行业培养也更多地注重思想导向性与技术的基础性、常规性,这是必要的,但缺乏出版文化的系统输入、数字技术的完整培训,不能不说是一个软肋。
5.数字出版人才的双重培养目标
一重目标是,在一定的专业课基础上,设置出版文化(理性)综合课程,并将其纳入到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中。要有专兼职教师队伍,要有相对稳定的教材教辅,要有相应的考核评分制度。具体的培养目标应包括六性、四力、四仪。六性为:文学的感性、史学的智性、哲学的悟性、艺术的灵性、科学的理性、伦理的哲性;四力为:判断力、亲和力、文稿统摄能力、文字驾驭能力;四仪为:注意仪表、彼此尊重、倡导承诺、谈吐诙谐。
篇7
关键词:”专升本” 数字媒体艺术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高职专升本是选拔优秀专科学生进入本科学习一项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举措[1]。高职专升本教育适应了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了人们渴求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同时有利于发挥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缓解就业压力和维护社会稳定[2]。全国各高等院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3],实践表明:做好高职专升本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及实践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是高职专升本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一个宽口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具有高科技、跨媒体、多学科、新文化、强传播的特征,培养的是具有技术和艺术两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其知识体系涵盖计算机通信、艺术设计两个学科领域。计算机通信知识体系包括信息管理、数字信号处理、人机交互、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基础、图形学与可视化计算等,但其知识单元情况与计算机等专业需有所不同;艺术设计知识领域包括艺术基础、视觉传达和影视动画。
1 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存在问题:
福建省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升本的入学考试是归类在计算机信息类而不是艺术设计方向,因此,生源都是跨专业方向录取的,存在专业背景多样化和基础薄弱问题。据统计,福建省2010―2011年生源的专业来源很多,比较复杂,大部分来自web程序开发、软件工程、数据库管理等计算机方面专业,占了60%多;小部分学生来自图形图像、多媒体技术等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应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从事艺术创作的新兴专业,涉及的领域包括影视制作、动画创作、平面设计、虚拟互动、图形图像编程等技术与艺术相关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新兴学科。高职“专升本”的学制是两年,在短时间内完成上述知识框架体系的基础和专业课程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高职专升本生源的专科基础多偏重于软件类相关课程,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课程存在衔接问题。
因此,针对专升本教育面临的这些问题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殊情况,在加强学生思想文化建设的同时着力解决专升本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课程体系结构的建设,并加强实践
教学环节,这是专升本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笔者根据这几年的经验浅谈高职专升本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建设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2 正确定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最终决定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按照产业发展对企业员工理论、技能的最高要求进行专业规划和建设,要将“就业岗位需要什么,专业就教授什么”作为高职专升本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纲领[4]。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专业培养能满足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熟悉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规律和较强的制作能力或具有较强的图形图象、手机游戏、互动游戏等编程能力,具备将科学技术思维和文化艺术思维相融合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除具有必需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外,学生通过学习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知识面宽广、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即具有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又具有丰富的专业设计实际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复合人才。
3 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专业教学计划来体现,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合理、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在制定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案时,对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增加部分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相应调整了课时分配;对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则增设新课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充实,突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实用性;科学论证,对有关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开设顺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目前的专业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四大部分,实现了课程模块化,综合考虑了对学生的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必须的专业理论及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具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特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更准确,能顺应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4 课程体系构建与建设
4.1 专业方向设置
针对生源专业背景的复杂情况,在培养方案中,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分成影视动画方向和互动技术方向,第一学期安排两个方向公共的课程教学,包括艺术基础课程和互动技术基础课程,在第一个学期末让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结构合理。
4.2 艺术设计基础
改变以往艺术基础性课程如素描、色彩、形态构成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艺术类基础课程调整成《艺术设计基础》,包括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两个部分内容。在专科已有的基础上,对艺术基础部分进行加深,实现专科与本科的课程衔接。
4.3 构建合理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影视动画向和互动技术两个方向分别设置专业课程组,例如:影视动画方向,课程组的设计主要包括摄影与摄像、影像与剪辑艺术、数字影视合成以及视觉设计基础、动画设计基础、三维造型艺术、网络动画、虚拟艺术、三维动画等课程,实现培养目标中熟悉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创作的能力。互动技术方向,课程组的设计主要按照图形学软件编程的设计思路,结合艺术基础进行图形图像软件的程序设计,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indows编程、网络编程、计算机图形学基础、3D程序设计基础、三维引擎及应用、互动游戏设计、手机游戏设计等课程,实现培养目标中具有较强的图形图象、手机游戏、互动游戏等编程能力,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
5 加强实践环节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的模式、实践课程的设计也因此发生变化。为了体现高职专升本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色,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必须长期深入的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产学结合的高职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企业的要求、动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在增设相关课程的同时,创建实训基地,进行校企合作。
本专业属于应用技术型专业,着重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掌握影视动画和计算机图形学的理论构架,能独立完成小规模(或协同完成大规模)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手机游戏开发、网络游戏等工作。在教学过程中,70%以上的课程都是在机房里面完成,每门课程的学习、考核基本都是以作品形式完成。同时安排大量的课程实践环节,并要求教师把真题始终贯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企业的项目或参加竞赛的题目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
除了常规性的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之外,还以增强项目实践小组的建设,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相关实践环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协同学习兴趣。由专业任课老师担任兴趣小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以企业项目或参加竞赛的题目进行辅导。项目实践兴趣小组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影视动画创作小组。参加该项目小组的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后,具备影视创作的能力后,鼓励其承接影视的制作以及参加各类比赛活动,增强实践机会。
2) 动画制作小组。主要学习Flas和三维动画的制作和设计,指导老师帮助学生解决作品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其兴趣,对学生作品进行指导,提高专业技术
水平。
3) 互动技术小组。主要学习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知识,掌握在艺术基础上实现技术的融合,包括Flash编程、虚拟互动技术、手机游戏开发等内容。通过小组共同完成一个相关的项目,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6 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行业前景广阔,社会诸多行业都需要大量的从业工作者。加强教育规律研究和专业学科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建设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为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以及就业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小红.对我国”普通专升本”教育20年的回顾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10):116-117.
[2] 王莉平.高职专升本未来发展走向探头[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6):137-138.
篇8
关键词:数字逻辑;PBL教学;教学研究;
“数字逻辑”课程是理工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从计算机的层次结构上讲,“数字逻辑”是深入了解计算机“内核”的一门最关键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1]。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字逻辑与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能对主要的逻辑部件进行分析和设计,学会使用标准的集成电路和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掌握数字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各种超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的系统设计打下基础。
PBL全称为Problem―Based Learning,被翻译成“基于问题学习”或“问题式学习”。其基本思路是以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2]。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形式,在老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围绕某一具体问题开展研究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3]。如今PBL教学已经成为美国教育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教学方法。
1 研究背景
1.1 数字逻辑课程的内容及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逻辑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逻辑基础和数字电路两个部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把握好这两条贯穿整个课程的主线。数字逻辑基础是研究数字电
路的数学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数字电路中逻辑变量的概念,掌握逻辑代数(布尔代数)的基本运算公式、定理,能够熟练对逻辑函数进行化简。数字电路是解决逻辑问题的硬件电路,包括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两种基本形式。对于每一种电路形式,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基本单元电路入手,熟悉其常用中规模集成电路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掌握数字电路(组合和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并了解数字系统的现代设计方法。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总结数字逻辑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数字逻辑课程是一门既抽象又具体的课程。在逻辑问题的提取和描述方面是抽象的,而在逻辑问题的实现上是具体的。因此,学习中既要务虚,又要务实。
2) 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该课程各部分知识与实际应用直接相关,学习中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真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逻辑设计方法灵活。许多问题的处理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步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者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知识广度和深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换而言之,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可塑性。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智能教育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项目;黑龙江省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学科(081203);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1551125)。
作者简介:季伟东,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并行计算。
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在教学方式上,很多教师仍然在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主,整堂课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将书本上现成的内容、公式、定理、结论讲授给学生,这使学生不能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只能机械地记忆若干公式定理结论,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2) 在实验实践环节上,一些教师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实验实践环节,致使学生在面对具体应用问题时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实验方案的选择上,一些教师以传统实验为主,扩展性不足,使学生无法与实际工程项目接轨,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1.2 PBL教学的内涵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把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看成是教学中两个独立的阶段。实际上,知识的应用并不是知识的套用,在应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常常需要针对当前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出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案。因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样是一个建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对问题背后所隐含的基本关系、基本规律做思考、分析、考察,从而建构起相应的知识。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 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 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越来越重视问题在学习中的作用,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这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路。
2 PBL教学模式在数字逻辑课程中的应用
2.1 教材选择
针对PBL教学法,根据计算机工程专业的特点,笔者选择由欧阳星明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字逻辑》(第四版)作为基础教材,由欧阳星明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数字电路逻辑设计》作为参考教材。选择教材的目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每本教材各有其侧重点。
2.2 PBL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在“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课堂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它要求学生要会主动地去寻找学习中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概括和应用知识,运用各种已有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教学目标立足于培养学生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基于问题学习体现在课堂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从而去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能逐渐把所学知识整合,最终达到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目的。
作者在多年教学经验基础上,针对PBL教学模式,提出“2+2”教学方案,包括4个教学环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方案讨论总结评价。
在上述4个环节中,教师主要参与提出问题环节和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主要参与解决问题环节和方案讨论环节。下面具体说明各个环节的设置。
1)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环节是教学方案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教师参与的第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根据所讲课程内容的不同设计出不同的问题,好的问题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笔者讲到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时,提出的问题是设计一个全加器,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进行描述并在试验箱上进行实现,同时还给出一个已经设计好的参考例程,共学生参考学习;在讲到时序逻辑电路设计时,提出的问题是设计一个汽车尾灯控制器,并对选用的逻辑门器件进行了要求。
这个环节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环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环节,是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以5~7个人为一组。学生接受任务后学习兴趣提高,小组成员进行分工,采取各种方法来完成任务。每个小组共同学习,学习好的同学带动大家一起学习,互相帮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思考和探索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将面临一些困难,如逻辑器件的选择上、语言的描述上、具体问题的实现上,等等。
通过这一环节,教师也感受到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都是非常强的。
3) 方案讨论。
在方案讨论这个环节中,学生根据学习到的知识对自己所设计的方案进行讨论,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说明自己的理由。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发言,指出其合理的地方,对其不足的地方进行指正,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在全加器的设计问题中,有的小组采用的是多种逻辑门电路进行设计,有的小组基于经济问题考虑,只采用与非门电路来进行设计,每个小组都详细阐明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论证。
在这个环节,老师应强调放开思路,开拓创新,
鼓励学生进行多途径思考,全方位构思。这样既加强了学生们学习自觉性、开创性,又培养学生更多地进行综合思考,得到更多的锻炼,提高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 总结评价。
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开发任务。各个小组分别展示各自成果,其他小组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互动并相互评价,老师给出点评并比较各自设计的优缺点,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评价。这个环节中,教师作为主要参与者,一方面要对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具有条理性,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扩展,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同时对一些难点重点再次进行强调,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结语
数字逻辑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PBL教学可以使得数字逻辑课程目标更好的实现,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季伟东,张军. 数字逻辑课程的探究性教学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10):76-78.
[2] 付森. PBL教学法在数据库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10(10):91-93.
[3] 赖维玮. 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8):72-74.
Research on Teaching of Digital Logic Based on PBL Teaching Mode
JI Weido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 Scienc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篇9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是电气类、自动化类、信息类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传统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弊端,提出新的改革方法,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采用自顶向下分模块设计的方法,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进行了讨论。实践表明,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
关键词: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综合设计性实验;动手能力;工程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类、自动化类、信息类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最终体现在动手能力的提高。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培养学生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初就来源于实验课程。所以,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责任重大。中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属于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一直以来,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在校院两级领导的支持下,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实验教学目标逐渐从“基础实践教学”到“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层次。实验环节分为基础性实验、提高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三个阶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人才[1]。
1创建新型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一般设置在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或者本科三年级第一学期,同学期学习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这个阶段,学生并没有接触专业课,数字电子技术是基础课到专业课的一个转变,所以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式地从理论到工程性进行,不能一蹴而就。目前开设的电子技术实验课,很多为验证实验,在实验箱上按照教师的指令去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这一类实验,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但它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存在不足,所以需要提高性实验,让学生很好地认识到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性。而改革之后新加入的数字系统设计为综合设计性实验,能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改革前实验学时及属性,表2为改革后的实验学时及属性。改革后的实验教学内容,压缩了验证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的学时,增加了数字系统设计。实验教学的改革,能培养学生掌握复杂数字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自顶向下分层次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巩固对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电路设计方法的学习,提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但并没有减弱验证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的作用。
1.1验证性实验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电子设计和制作方面的能力,良好的基本功是必要的。验证性实验的内容以基本门电路和触发器为基础,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这一类型的实验,教导学生认识常用元器件,电路连接方法、装配方法,基本电子电路工具的使用以及相关电子仪器的使用。具体来说,改革后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验证性实验包括:TTL门电路、集电极开路门和三态门逻辑功能及参数测试、触发器实验。这些实验用4学时完成,所占实验学时较短,只是让学生认识一些集成芯片、会使用多种常用集成门电路和掌握若干基本电路的设计和装调,之后可以进行提高性实验。
1.2提高性实验
提高性实验是在学生认识一些基本门电路和掌握一定的电子技术知识之后,由任课教师指定大部分元器件,提供大部分电路图,从最基本最典型的单元电路的设计开始,逐步加深和扩展。提高性实验包括:SSI和MSI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与实现、时序逻辑电路实验、计数器实验(EDA实验)、555定时器应用实验、A/D与D/A转换器实验。这一类型实验在12学时完成,为总学时一半,所占实验学时较长。在这一阶段,由教师指定一些具有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题目,指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研究。以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设计为例,学生通过观察交通信号灯的工作过程,思考一些问题:交通信号灯的一个周期包含哪几种状态?交通信号灯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转换的条件是什么?以现有的知识,设计一个实现方案。然后把综合设计性实验分解在各个提高性实验中完成。对提高性实验而言,如同堆积木一样,先对它分解,先单独设计装调与实验研究一个个模块,而这一个个模块,就是提高性实验的内容。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则是由指示灯显示模块、初始值控制模块、系统初始化模块、状态计数器模块、时间计数器模块、秒脉冲模块等组成,这些内容分散在组合逻辑电路实验、时序逻辑电路实验、计数器实验和555应用等实验中。利用计算机进行电子线路辅助设计可以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的可靠性、经济型。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学会一种数子电子技术的EDA工具软件,对电路进行设计、调试,为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学习打下基础[2]。
1.3综合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共8学时,所占实验学时较重,这个实验阶段,把学生3人分为一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综合性实验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建立系统概念,在实验课初期进行;第二阶段设计各个模块,在提高性实验中进行;第三阶段构建系统,在提高性实验完成后进行。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各个模块的实现,已经分散在提高性实验中进行,电路基本功能的实现,只需要将前面做过的一些功能电路,进行组合与装调,直到实现较为复杂的小型电子线路系统,这为一种方法。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用PLD器件实现。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现有系统结构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方法,尝试其他设计方法,或增加新功能。最后撰写报告,进行答辩。在综合设计性实验阶段,教师为指导者,把自交给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掌握中等规模电子线路设计方法,摸索探索性学习方法,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3]。为配合学生实验,实验教学中心在这个阶段实行全方位开放,配备专职实验指导教师。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鼓励学生也可自选有研究价值的科研题目,还可以根据教师的科研项目,利用实验设备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使学生得到更多工程实际锻炼,有效提升了实验课的价值。
2改革考核方式
对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的考核也进行了改革,验证性实验共10分,提高性实验共50分,数字系统设计共40分。各个实验都必须写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预习报告包括设计方案、硬件原理图、软件流程图,实验报告包括调试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心得体会等[4-5]。验证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的分数中,预习和操作各占一半。数字系统设计实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等。数字系统设计共40分,包含内容比较多,分数分配如表5所示。以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的设计为例,电路搭建共15分,其中各模块测试成功每模块1分,共8分,系统整体测试成功7分。设计创新性共10分,其中按整体电路验收顺序,独立设计为5分,前1~2名且没有雷同为5分,2~5名为4分,6~13名为3分,其它1分;拓展设计或新增功能共5分,按照可行性、使用性、经济性酌情给分。系统电路整体仿真共5分,若部分完成仿真,酌情给分。实验报告视书写规范与完整程度给分,共5分。最后教师听取学生答辩,包括对课题设计的说明、课题前景的调查和论证,以及设计电路的功能实际情况,共5分。考核时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做出性能独特的实验作品,这种考核方法能够尽可能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各项能力,督促学生有意识地加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锻炼[6]。
3实践效果
改革后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与以往常规实验课程相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对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通过对复杂数字系统自顶向下分层次模块化、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实验过程,使学生建立起相关的知识体系,在发现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对工程问题的研究学习,锻炼学生协作技能,体验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传统实验课程所不具备的[7-8]。改革后的实验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验证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一般学生都能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综合设计性实验中,以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作为综合设计性题目为例,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实现的学生占总数量50%左右,其他学生采用PLD实现。综合设计性实验最后能完全实现的学生在60%左右。综合设计性实验包含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在实现的过程中,学生又熟练掌握了EDA设计,对于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电子技术发展的卓越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9-10]。
4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操作步骤,一步步进行操作实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掌握基本门电路和集成触发器等常用元器件的基础上,先对综合设计性实验进行分析,建立系统概念,接着设计各个模块,提高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最后构建系统,分组合作进行,实现系统电路,撰写实验报告,进行答辩。整个实验过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自顶向下分模块进行,让学生学会对复杂数字系统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专业基础扎实、洞察力敏锐、自学能力强及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了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价值,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薛英娟 单位: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祖明,胡仁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6):56-57.
[2]刘宏,曾璐,曾东红.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7):358-360.
[3]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7-20.
[4]雷万忠,季宝杰.电气信息类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332-335.
[5]苗淑杰,须莹,刘柏森,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2(10):8-9.
[6]郑冰,方华丽.《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广西轻工业,2010(7):139-140.
[7]孙振忠,陈胜贵,钟守炎.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工程实践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285-288.
[8]俞前.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求是创新性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22-23,27.
篇10
【关键词】城建档案数字化;质量控制;重要性
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在我国拥有较长的发展时期,从城建档案的形成原因上说,主要是在人们从事城市建设时,在工作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保存价值的的历史记录,这种档案还有可能包括领导作出的一些重要的决策,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相关人员对于工作进行查考,并且也方便了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同时,为设备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料。通过对于我国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进行一定的完善,能够在总结我国传统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所存在的优势以及不足的情况下,吸取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经验,对于档案的制度建设工作作出贡献,以下将对我国的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及其质量控制重要性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概述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
对于我国传统上的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来说,无论是从体制上,还是从管理的方式上,都存在很大的漏洞。其一,传统的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档案所需的大量资料,因而造成城建档案数字化效率的落后。其二,传统的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没有适应当今形势变化的管理方式,并且,传统的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服务方式仅仅立足于工作的表面,这对于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效率来说,无疑是起到很大的影响。在另一个方面,传统的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服务范围也是极其狭窄的,原因就在于它仅仅从工作的本身出发,而某些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还要求在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中加入当地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因素。并且,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采用多媒体文件来进行城建档案数字化的模式,多媒体文件主要指得是一种电子文件,这种电子文件通过将声音、图片、文字等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能够对于档案实现长期的保存。有效的多媒体文件还能够对于当时历史活动发生的场景进行详细的记录,甚至再现声音以及图像效果,因此,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有效的历史记录的模式。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只有在这样的工作模式之下,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加强新形势对于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需要。传统上的城建档案管理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档案的建设一旦完成,城建档案管理人员便不再对于档案的维护负责,只有在档案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或者是质量问题时,才会由城建档案管理人员重新对于档案进行改造。然而用于城建档案管理的档案与城建工作的实际进行是分不开的,由于这个特点,就很有可能造成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的建设时,不注意对于施工标准的实施,或者是随意制定施工的规范,甚至于出现编造档案的情况。由于此类的原因,就造成档案难以收集。并且即使是档案人员找到了与建筑物的关系有着紧密联系的档案,对于档案的归档也是一个难题,因为档案归档所需要的环节相当复杂,一个城建档案的项目即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归档,也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至于档案的建设上来说,其经历的周期便更长。我国许多城建档案的建设项目从施工的准备直至档案的竣工,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城建的立项不能依靠建设单位自己来完成,而是需要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政府来提供保证,只有得到当地政府的批准之后,被列入投资的计划,之后还需要当地的政府下发相应的证件即投资许可证之后,才能够在政府的支持下投入档案的建设,不仅如此,只有建设单位的建设项目与当地的消防标准相符合,才能够开始档案的建设。一个高效的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模式不仅仅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的氛围,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单位对于人员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对于社会的价值,从而使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获得应有的发展,并且使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二、城建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城建档案数字化只有实现一定的科学规范性,才能够为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从形势的需要上来说,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做好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不仅仅是形势的需要,同时也是城建工作的需要,通过完善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体系,能够加强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水平,并且改善传统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开创城建工作对于城建档案数字化的新局面。并且,最为重要的是,提升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水平,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层次,培养工作人员对于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热情,促进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进而使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实现长期的科学持续地发展。
(二)有助于衡量单位的业绩以及管理水平。
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决定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发展水平,并且还反映了这个城建工作的管理水平的高低。一个单位的档案不仅仅记录着这个单位的有效成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城建工作在历史上的重大的决策。有助于管理人员对于城建工作的经营战略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有助于协助城建工作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并且,科学的城建档案数字化的方法还可以培养城建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分析的水平,使分析人员看到城建工作的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优势。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对于我国的城建工作来说,要想做好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需要城建工作的管理人员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城建档案数字化的观念,从新时代的特点出发,大胆地对新的城建档案数字化方案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于城建工作的整体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建工作的经营战略进行精确的分析,帮助城建工作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城建工作内资源的有效合理的配置。这对于城建工作的未来的发展上来说,是尤为重要的。通过制定新的城建档案数字化的方案,可以在更深的范围内实现对于城建工作的管理效率,提升城建工作的发展空间。
(三)有利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城建档案数字化实际上就是对于历史活动的一种记录,通过对于这种记录进行分析,可以对于档案中的资料进行合理有效地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于档案的基础性的工作。通常在这种历史资料的记录,经常会体现对于经济活动的规律,甚至是体现社会的发展方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档案是在经济社会活动中一项不可多得的资源。加强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在当前的时代中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加强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信息资源的贡献氛围。档案工作人员不仅可以通过对于档案的收集以及保管,还可以利用一定的检索工具对于档案进行检索,并且实现对于参考资料的有效的利用以及整理。因此有助于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
(四)有助于完善城建档案管理的管理制度。
首先,建设单位需要从城建档案管理的资料上入手,从城市建设的立项以及施工,直至最后竣工的整个过程入手,确立城市建设城建档案管理资料的收集范围,以保证城建档案资料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五)有助于制定清晰的归档方案。
在城市建设的项目完成之后,需要施工单位根据施工的标准来制定城市建设的竣工文件,在制定完竣工文件之后,还需要城市建设的审核部门对于文件进行审核,审核的主要内容为城市建设的测量文件,以及城市建设的施工标准,城市建设的质量认定等等。另外,还需要审核人员对于城市建设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把关,保证竣工文件的准确性以及清晰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现状以及城建档案数字化重要性进行深入的探讨,不仅可以提升城建档案数字化人员的工作热情,促进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水平的提高。提升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效率,不仅能够衡量单位的发展水平,还可以利用合理的档案对于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韩玉梅.中外进馆前的文件、档案管理比较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4(05).
[2]郑琦.浅谈如何做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