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发展史研讨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力发展史研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竞争市场;电力营销;发展
一、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电力企业发展要求的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方式的逐渐转变,高科技、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得到重视,高科技、创新型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代替高耗能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电力行业的发展势必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电力营销”便成为此经济环境下的必然产物。把营销的概念引进电力市场以实现电力行业的利益最大化。
电力营销的含义可以概括为电力企业在适应竞争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满足用电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的情况下,将市场营销的概念引进电力企业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营销活动,从而达到既为电力客户提供满意的电力产品及产品消费服务有实现市场的开拓、客户的开发、企业的盈利最大化,又得以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增加企业综合行业竞争实力。其精髓是在节约电力资源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开发电力的使用价值,从中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其中重点是最大限度的开发客户占领市场并且提高电力的销售量。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市场向社会主义自由竞争市场的逐渐转变动摇了电力行业的垄断盈利方式,使得电力市场不再是垄断经营,这就对电力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体现在电力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内部管理模式的创新、市场的扩大客户的开发、企业市场化的建设及盈利最大化能力的培养等。给电力企业的经营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我国电力企业营销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的改革不断深化。电力市场中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也越来越明显。电力企业的主要市场仍然在第二产业,但是在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内陆渐渐存在差距,产业发展的程度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区域的用电量差距过大。经济发展大环境的转变为电力资源的分配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使电力企业的营销能力面临严峻的挑战。然而长时间处于计划经济市场垄断性质之下的电力行业经营体制不能与新经济体制相适应,在企业营销、经营方面面临着考验。
(一)营销概念与电力企业经营不能完全契合
不论是电力企业还是员工对于企业经营盈利都没有有一个对于自身情况的准确定位,长期处于垄断经营的模式下会给电力企业及员工不同程度的优越感,但是,他们并没有认识到,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国电力市场将有供大于求逐渐向供不应求转变,所以电力企业只是保证基本的供电安全与电力资源即将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既要保证技术上的创新也要保证思想上的创新。如果企业仍然不积极的把电力营销的概念引进企业的经营中去将会面临市场的淘汰。
(二)电力营销体制的建设不完善
电力企业中的营销部门建设不完善,营销人员的比例与素质偏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对于营销体系建设不完善,技术、资金和人员等方面的投入不够。导致企业无法有一支专业的营销团队对于目标客户和潜在客户进行准确的掌握,对需求市场也无法进行准确地估测。营销体制的不完善将成为企业盈利的最大牵绊。
(三)电力企业营销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如今的电力企业从业人员论是技术能力、思想创新还是心理状态都不能与当今电力企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可以的发展为电力企业带来的新的技术和设备,但是电力企业从业人员的年龄偏大,接受能力不高且没有积极的进取心。因为电力行业的工资制度不够平等,从业人员在某方面对于企业无法做到全身心地投入。为企业带来的贡献有限。
三、电力营销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创新经营思想,完善营销理念
电力企业要从垄断经营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清醒过来,明确自己未来在市场中的经营方式,企业要在市场中主动出击,将服务客户转化为企业经营的核心,通过了解客户的需求与心理调节更新企业自身的经营策略与模式,在经营过程中融合营销技巧:市场调研,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收集和整理客户市场的相关信息,获得符合客观规律的见解。让营销人员了解客观的营销环境。市场细分,要区分不同的客户群体,了解不同层次的客户对于电力产品的不同需求。完善营销服务理念,电力产品的经销质量取决去电力资源的供给服务质量,创新管理、创新技术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电力资源服务。是客户满意也就实现了企业自身的营销。
(二)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
企业应在营销体系的建设上投入人力物力,做好技术设备的及时更新,是本企业的营销团队能够及时的把握市场动向,目标市场、目标客户及潜在市场和客户。把握了最新的市场动向和客户资源,才能有建立客户资源档案的基础,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经营。通过目前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的高新技术可以实现营销体系的系统化。在营销体系系统化的支持下可以实现通过对于售电、用电、客户分布等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实现企业经营利益的最大化。
(三)增加对电力营销从业人员的培训
通过及时对营销从业人员的培训,更新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提高营销技巧。使营销人员可以更好的发挥专业技能,通过科学的营销学来提高电力企业的销售量。使电力企业的经营利益化。
篇2
中国洛轴作为中国轴承行业排头兵企业之一,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轴承工业发展的每一个辉煌时刻,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共享了行业发展的成果。特别是2004年12月,引入永城煤电集团战略重组后,洛轴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生产经营持续高速增长,技改投入逐年加大,LYC品牌的行业地位日益提升,企业发展进入了“二次创业”的快车道。2007年11月15日,有国家发改委、河南省、洛阳市发改委、国资委、永煤集团、中国轴承工业协会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的洛轴2015年前总体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洛阳成功召开。制定了到2015年,洛轴销售收入要达到100亿元,综合实力排名进入轴承行业世界十强,中国第一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为洛轴腾飞描绘了新的蓝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总投资25亿元,占地1000亩的“新洛轴工程”已于2008年7月开工建设,预计2010年上半年将建成投产。2009年6月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经过充分调研,洛轴又制定了投资规模达10亿元的产业升级计划,着重对现有各生产板块的重点生产线和关键工序进行升级改造,扩充产能,强化设备保障,提高产品品质,目前该计划正在按规划要求有序展开。
洛轴作为中国轴承行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轴承制造企业之一,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可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制造九大类型、各种精度等级的滚动轴承10000多种。具有完善的产品研发、生产、检测和技术创新体系,全部产品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至今仍保持着国产轴承尺寸最大、精度最高、零件最多、重量最重的行业纪录,是目前国内轴承用途最广、品种最齐全的专业化轴承生产企业之一。经过50多年的持续发展,洛轴在轴承制造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有近100种产品获国家质量金奖、银奖及省优、部优产品称号。特别是为我国航天事业开发研制了用于“神五”、“神六”、“嫦娥一号”系列飞船、地面雷达测控系统、系列运载火箭配套的专用轴承近百种,代表了我国轴承制造技术的最高水平,为企业赢得了巨大荣誉。洛轴整体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4A级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认证,其中汽车轴承生产线还在国内首家通过了QS9000、VDA6.1和ISO/TS16949体系认证。LYC作为洛轴产品的注册商标,已成为中国轴承行业拥有广泛知名度、较高美誉度和客户忠诚度的名优品牌。
LYC产品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汽车、工程机械、矿山冶金、摩托车、石油机械、机床电机、医疗器械、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港机电力等40多个工业领域。洛轴已在国内50多个省会及经济发达的二、三级城市设有销售代表处,并于1998年在国内轴承行业成立了首家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工程师队伍,形成了完善的销售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自2005年起LYC公司已连续4年被认定为“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2008年LYC品牌分别被国家商务部和权威评选机构评选为“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和“中国最具市场影响力品牌”。
篇3
集中到分散,分散再集中,这些年,国企根据经济形势、市场形势的变化,不断摸索采购新模式。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认为,2015年开始,国企尤其是央企的采购管理,已经从技术问题上升到管理乃至战略高度,“根本目的从追求低价转变为提高生产率”。
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之一,国电集团一直重视采购管理工作,早在2003年就组建了国电物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电物资),负责集团的采购管理和实施,形成了独特的模式。
在当前一轮的采购管理升级中,国电集团再次走在行业前列。
2017年1月6日在京举办的“第二届物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讨会”上,国电物资副总经理闫吉庆介绍了国电物资的采购经验。
闫吉庆透露,2015年底起,国电物资探索了以“321模式”为核心的物资供应新理念,并取得明显成效。当然,这才是国电物资的“小目标”,其真正的目标,是要打造工业品的阿里巴巴。
“321模式”逐渐成型,成效显著
2015年底,国电集团组建了采购与物资管理部,各分子公司也相应调整机构。国电物资由经营型向服务型转变,定位为国电集团的专业采购执行单位。
在此基础上,国电集团和国电物资确立了 “三级管理、两级采购、统一配送”的物资采购管理新模式。
国电物资董事长韩方运表示,为了落实国电集团加强物资集中管控的要求,国电物资成立了信息与供应商管理部,专职管理全集团采购供应商;管理独立设置监察部;组建多地配送中心的整合、设立工作,为新模式提供了组织保障。
同时,国电物资修订了一批制度文件,持续推进电子招投标平台升级改造工作。
闫吉庆介绍说,目前国电物资的物资采购呈现出了“四集中、四统一、一制衡”的新局面。
所谓“四集中”,是指采购范围集中、采购管理权限集中、采购平台集中、采购信息集中。
《能源》杂志记者获悉,目前国电物资的服务对象已经实现了全覆盖,物资、工程、服务类采购实现了全覆盖。
Z吉庆举例称,国电集团的电厂 5000万以上的采购决策权,已经上移到集团和分子公司。非招标类型中,100万以上物资采购也全部集中到了国电物资。
同时,国电集团将龙源工程、中能电力的招标业务和相关业务人员并入国电诚信,集团公司所有招标工作都由其。
“四统一”指统一计划、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统一平台。
“一制衡”是指制度制衡。闫吉庆说,国电物资通过梳理完善采购制度体系,将过程管理流程固化至电子采购平台,杜绝人为因素干扰,实现阳光采购,采购人的采购责任主体不变,采购人不负责采购具体实施,实施采定分离。
如今,国电物资实现采购全流程电子化。物资公司在2011年成立电子商务中心,专门负责采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工作。目前,该平台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电子招投标平台首批认证,实现招标项目全流程在线开、评标。
为适应国电集团将招标管理权限逐渐下移至分子公司需要,国电物资在各区域成立区域招标部,区域招标部由招标公司和物资配送中心双重管理。以北京主评标中心为中心辐射,建成投运8个远程评标中心,远程评标中心与主评标中心联动运行,招标评标组织更加科学,极大节省招标的差旅和会务成本。
在新的采购管控模式下,国电物资明确了集采配送框架、长协、打捆等三种业务组织形式,分集团级和区域级,形成集采配送物资目录清单和集采配送工作方案。对具备集采配送条件的物资,不断挖掘潜力,对不具备集采配送条件的物资,只提供专业化的采购服务,由采购单位签订采购合同。
2015年底至今,国电物资已评价了国电集团2012-2015年度供应商1.73万家,信用核查了招标类供应商4500家,开发了行业内各类优质供应商270家。
韩方运认为,国电物资的新模式提升了服务质量,得到了各个项目单位的充分肯定。
从数据上看,国电物资的改革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2016年1-11月,国电物资实现营业收入57.05亿元,利润总额2.87亿元,预计年底实现营业收入62.98亿元,完成利润3.08亿元,EVA1.29亿元,净资产收益率18.14亿元。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其中,区域配送新兴业务贡献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47.14亿元。
蔡进认为,国电物资等企业的尝试,不仅是方法的改进,更是模式的升级。
持续改进,扎紧笼子控风险
国电物资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国电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组建以来,国电的物资采购模式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逐步打造成型的过程。
到了2012年,国电物资在京设立提供招标、集团级集采服务的专业性公司3个,在11个省会城市建立区域物资配送中心,负责区域性的集采配送工作,在发电企业所在地建成60家实物物资超市。形成了以在京专业公司为物资供应中心,以区域物资配送中心为供应主渠道,以基层物资超市为供应补充的三级物资供应保障体系,建立了行业首家完全遵循国家《电子招投标法》要求的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实现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得到了发改委、国资委、行业协会及同行们的广泛认可。
可以说,国电物资公司的发展史,也是国电集团采购管理模式的形成史。
与之前的历次改进不同,国电物资2016年的改革,并不完全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首要任务是防范风险”,闫吉庆说,这与国电物资此次改革的背景密切相关。
2015年下半年,中央巡视组对多家央企展开了专项巡视。巡视结果表明,包括国电集团在内的半数央企,在招标采购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规范等问题。
对此,国电集团董事长乔保平提出,要下决心实施投资、财务、招标、燃料四方面工作的集中管控。具体到物资采购管理方面,乔保平提出,要把所有采购内容、各类采购方式纳入集团公司统一管理。集团负责采购的总金额比例从63%增加到90%左右,大宗通用物资、备品备件等物资集中采购和配送工作均由物资集团负责,集采配送工作覆盖所有区域,从根本上杜绝以往一些三级单位拆标分标规避招标、应招不招等不按规定招标的问题。
这一要求提出后,对物资集中管控应该采取哪种模式,国电集团内部有多种方案。
恰好,国电物资投资建设的国电评标中心投入使用,得到了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表示这才是招标板块改革的方向。
韩方运说,这为国电集团招标采购集中管控统一到国电物资旗下的诚信招标奠定了基础。
从这一角度看,国电物资的探索,既是落入巡视整改的具体举措,也是在国有企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背景下,通过扎紧制度的笼子,营造不能腐氛围的重要突破。
“工业品的阿里巴巴”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国电物资的前路并不轻松。
乔保平要求,2017年要实现物资招标采购100%集中,100%上网,100%公开。与此同时,国电物资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
内部来看,国电集团所有采购业务全部纳入国电物资服务范围,任务会更繁重,投诉问题会更多。
从行业来看,2017年,发电企业面临电力产能过剩、煤炭价格上涨、电力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有人判断称,煤炭的今年就是火电的明天。服务电力行业的国电物资将受到连锁反应,如应对不当,会直接影响经营效益。
更橹匾的是,国电物资的发展,正面临着电商经济的巨大冲击。
韩方运表示,5年前,国电物资曾提出了传统物资供应保障向电商转型的思路,受当时技术力量和外部条件限制,没有很好的坚持下来。
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国电物资相继与京东、苏宁、得力、西域电商平台签订电商采购协议,为发电企业提供办公用品、劳保用品、日常耗材、标准工业品等的大用户电商采购服务。
在此过程中,为了适应采购渠道的变化,国电物资开发了与电商平台接口,为发电企业提供统一登录、统一用户界面下的电商采购服务,电商采购推进顺利,快速见效
近距离的接触,让国电物资进一步认识到了电商经济的重要性。韩方运判断称,不远的将来,智慧物资管理将在国内大行其道,“我们必须启动有关建设”。
基于此,国电物资对现有业务服务模式进行了梳理。闫吉庆说,通过梳理,问题与机遇同时涌现出来。
比如,国电物资多年来建设了60家实物物资超市,这些超市在保障电厂物资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近年来国内采购市场的不断完善,采购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内物流业发展迅速,社会物流的效率和水平已基本可以满足发电企业日常性的物资采购需求,即时性采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单纯性的实物物资超市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已不适应业务发展的形势需要。
说得严重点,就是物资公司没有提供核心服务,没有发挥核心作用。
现有的电商模式呢?尽管目前的电商品牌很多,但是运营模式较为简单,缺乏比价过程,价格监控难度较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工业品电商还没有成长起来。
国电物资领导团队认为,应该把物资超市和电商采购模式进行有效结合。
具体来说,就是建设国电自有电商平台,按照物资超市的比价模式开展入驻平台供应商的招商,除提供一般性电商平台、现物资超市运营的物资,同时将备品备件、电力行业专用工业品等纳入电商范围。改变单纯的实物物资超市运营模式,虚实结合,以供应商管理库存为主,实物超市作为电商平台运营管理的小部分物资,继续发挥作用,满足发电企业应急物资需要。在深化各自服务内涵基础上,两个服务平台进行深度融合,整合成一个服务平台运营,探索国电电商新模式,建设国电网上物资超市。
篇4
一、要使学生认识到方法的重要性
1.学习方法是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科学发展史既是记录成果的历史,也是研究方法、学习方法的历史。物理学是一门很成熟的学科,特别是中学生学习的经典物理学部分。它所阐述的概念和规律是完整、深刻、系统的。充分体现了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完善与正确。著名科学家们对自己方法论的评价远比对科学成果的评价高得多。巴甫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更大。”
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复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两重意义:一方面掌握知识本身,这是学习更高深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是要训练自己的思考方法,这是继续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在许多重要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沿着科学家已用过的正确思维方法,自己去思考,得出规律,以加强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2.科学的方法是科学成果获得的重要条件。要用实例使学生认识科学成果的获得常与方法的突破有着密切的关系。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发现之前,安培和科拉顿都做了与法拉第相同的实验。只是科拉顿将电流计放在另一间,结果将磁铁插入线圈后再去观察电流计,没有看到感生电流的产生,错过了一个重要现象发现的时机。
3.要使学生认识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科学世界观的体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形成过程是辩证唯物世界观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对自己近期学习效果和未来成才都是极为重要的。
二、物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1.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要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意观察。并养成综合分析观察习惯。
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善于根据观察的目的发现现象的特征,这才是有意观察,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意观察。测试表明,未经过训练的学生中能够有意观察实验现象的约占10%—15%。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试管装水烧小金鱼的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学生们看到水开了,小金鱼还活着。然后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只试管,让学生自己做这个实验,结果85%—90%的学生将小金鱼烧死了。这说明只有少数学生观察中有意识地发现了现象的特征,火在试管上端烧上端的水开了,试管下端水温度不高,所以鱼才能活。此实验证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可见有意观察是需要培养训练的。每次观察实验现象均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有意观察的习惯。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仅看结果,还要注意观察现象如何随时间变化,注意现象出现的条件,边看边想,养成综合分析的观察习惯。
2.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的技能技巧。
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实验可分为物理量测量和规律的探索与验证两类。无论对科学家做过的但现在不能再现的探索性实验,还是现在可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在教学中都注意实验原理的分析和实验设计思路的剖析,以便加强对学生进行设计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独立设计实验,上好实验设计方案讨论答辩课。在分组实验中,注意总结有独到见解和实验操作巧妙的学生的经验,用以启发提高其他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
我将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1)平衡法。用于设计测量仪器。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2)转换法。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等。(3)放大法。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将微小量放大为可测量,例如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库仑扭秤、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等。
3.掌握理想化模型法。将复杂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中最本质具有共性的东西抽象出来,将其理想化、模型化,略去其次要因素和条件,研究其基本规律,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在中学物理中应用的理想化模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实体物理模型:质点、系统、理想气体、点电荷、匀强电场、匀强磁场。
②过程模型:等温、等容、等压过程;匀速、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简谐振动;稳恒电流等等。
③结构模型:分子电流、原子模式结构、磁力线、电力线。
指导学生掌握此研究方法时要特别注意指出理想化模型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是有条件、有范围、有局限性的抽象,所以在运用时就要十分注意其规律的适用范围和运用条件。
4.掌握等效思想方法。等效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又一重要方法。中学物理教材中体现出的等效思想方法有下面几种:
①作用效果等效:力的合成与分解,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功与能量变化关系;电阻、电容的串、并联计算。
②过程等效:将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平均速度等效为匀速直线运动;将变加速直线运动通过平均加速度等效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抛体运动等效为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等等
总之,在学生学习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时候,还要将研究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揭示出来,以帮助指导学生掌握这些正确的思考方法。
5.掌握数学方法的应用。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数学工具,数学方法在物理上的应用很多,如比例,一次、二次函数方程,三角函数、指数、对数及正、负号,数学归纳法,求极值等等。
值得突出提出的是函数图像在物理上的应用,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在力学中有:S-t图,V-t图,振动图象。热学中有:P-V图,P-T图。电学中有:I-V图。可以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导出表示物理规律的函数式;可依据物理图象求解物理量,对物理问题进行判断论证。
以上所述为研究处理问题的五种基本方法。在平时章节教学中分散训练,贯彻始终,总复习时可分专题总结归纳,以达到使学生条理清晰的目的。
(二)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方法指导
掌握学习物理的正确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我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单元自学研讨式”教学法。力图使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法的训练。“单元自学研讨式”教学方法在下面四个环节上下功夫,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1.自学质疑课。按照老师下发的单元教学计划,在指定的课堂时间内进行自学,将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写在质疑小本上交给老师。初期为了帮助学生质疑,在课堂上专门安排提问题竞赛,促进思考。
2.讨论研究课。由教师依据学生的疑点及大纲要求确定适当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通过互相争辩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对于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根据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方案中包括原理、器材选择、实验步骤、记录表格和数据处理方法),经过讨论和完善后,学生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并分析实验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这不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3.教师精讲课。此课将引导学生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整理单元知识(其中包括:概念、规律、方法),指导学生理解重点、难点知识,归纳总结掌握规律概念需要注意的问题。
4.习题课。针对分析解答各部分习题的关键,精选例题,用小组竞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三)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的指导
准确的自我评价,可以不断增强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对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有明显作用。
1.促使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如组织小型竞赛,课堂讨论,问题答辩及单元测验总结等。对学生提出正确了解评价自己的标准和要求。
篇5
关键词:微课 职业道德与法律 对策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b)-0000-00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微博的“以小见大”、微公益的“日积月累”、微信的“见微知著”,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微时代”。伴随着迅猛发展的科技,网络覆盖率的大幅度提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讯终端在中职生中日益普及,“碎片化学习”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学习方式。在碎片化的学习中,微课以其短小精悍、利用率高、能重复观看、实现个性化学习等优势成了“微时代”中实现高效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
1 “微课”的内涵
回顾微课发展史可以发现,微课是近几年才新兴起的,国内外对微课的定义也纷繁复杂。但从总体来说,所谓“微课”,就是微型视频课程,又名微课程,它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微课的核心是微型教学视频片段(微视频),视频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同时,还包含与该学习视频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微教案)、教学课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测试)、教学反思(微反思)、学习反馈(微反馈)等辅内容。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是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资源类型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 “微课”的特点
(1)授课时间短。微课的时长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短小精悍的时间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授课主题突出,内容精炼。微课直接聚焦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突出授课主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学习目标,收获点滴进步。(3)授课方式灵活。针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微课可采取讲授、答疑、案例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授课方式灵活。(4)使用便捷。微课主要由微视频组成,适合学生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使用,帮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作为中职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中职生了解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引导中职生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其中。
但是,在传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堂,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学时有限。《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每周2学时,共约36学时,相对于大量的教学内容而言,面对有限的学时,教师只有舍弃一些重点,放弃一些难点。(2)教师授课任务较重。身为德育教师,授课班级较多,授课任务较重,因此容易导致重复性教学,缺乏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更具针对性的指导。(3)教学模式较单一。面对理论性较强的法律知识,教师易选择传统的讲授方法,形式较单调,学生的学习渠道也较单一,因此,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如何有效去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尝试利用微课来辅助《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并且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4 例谈微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应用对策
这里,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具体应用案例,来讲述微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应用。
4.1在课堂导入环节应用微课
课堂导入是重要的一环,是能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时机所在。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充分发挥微课的魅力。例如:在第一课《塑造良好形象》的阐述中,笔者就制作了主题为《30秒,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的微课,在此微课中,笔者结合生活中常见的“30秒文化”,利用图片闪播、网络视频资料、路人采访及校园采访,向学生展示了30秒可以做的一些事情。以此微课启发学生:30秒钟可以改变世界,30秒钟也可以给他人留下难忘的第一印象,因此,良好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可以有助于我们给他人留下难忘的第一印象。这样直观的视觉冲击,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学生很自然而然地产生认同感,随后就会自然地联想到:既然良好形象的塑造如此重要,我们究竟该怎样去做呢?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水到渠成。
4.2 利用微课创设情境
较之其他几门德育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理论性更强,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是个难题。在笔者看来,为了让学生真正投入地学法、继而用法,可以尝试用微课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情境,继而引领学生深入情境去体验,从而知法、用法。例如:笔者在讲述《如何依法维权?》这一课时,就制作了这样一个微课,此微课的名称叫做“爱美女生的维权之路”,笔者引导学生自导自演了这样一个故事,并拍摄、剪辑了视频,制作了微课。微课视频的大意是:小丽是某职校旅游专业的学生,爱美,所以在某照相馆拍摄了许多艺术照。半年后,她偶尔经过照相馆,发现自己的许多照片都被照相馆展出了,还引得路人频频观看。小丽非常气愤,进去找照相馆老板理论,结果还被老板一顿奚落。她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做?微课的结尾,呈现这样的问题: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能帮爱美的小丽想想办法吗?利用此情境,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行体验,随后引出“如何依法维权”这一主题,自然而顺畅,学生在踊跃为小丽想办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梳理出了依法维权的方式,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并作结即可。
4.3 利用微课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这也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顺利跨越这些学习难点,授课教师往往要花一番功夫。在教学实际中,我尝试利用微课来解决这些教学重难点。例如:笔者在讲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时,就剪辑了港剧警匪片中一些经典镜头,镜头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都会出现以下这句台词:“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呈堂证供。”学生观看了此微课之后,马上就会发现这个共性特点,然后他们也顺势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警察抓人、律师办案,都要说这句话呢?有什么历史原因吗?不说这句话会有什么后果呢?教师借助学生的这些疑问,以此为线索,切入对此难点的解释与阐述,整个过程自然而不生硬,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顺利引领学生跨越了难点。
4.4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法律知识的积累是一点一滴的渐进过程,借助微课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有助于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例如,在《杜绝不良行为》这一主题的授课中,在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布置了小组任务――让每一小组的同学,深入校园、街头、地铁站、超市等场所,寻找一些不良行为,并用镜头记录下来,制作成PPT。教师收集每一小组的PPT,并将这些PPT串联起来,制作成微课,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在观看此微课的过程中,视觉受到较大冲击,有的学生感叹:老师,原来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有这么多不良行为。看来,我们必须得先管好自己,每个人的自我约束力强了,这些不良行为才会逐渐减少。能够听到学生这样的感悟,笔者甚感欣慰。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就是要努力引领学生拓宽视野,发现身边的善与恶,挖掘身边的美与丑,从而不断自我提升。
4.5 引领学生进行课后拓展
囿于课时的限制,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课堂,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并不能面面俱到。面对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渴望及知法、用法的诉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帮助学生进行课后拓展,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例如:在讲述完“善用合同办事”这一主题之后,很多学生表示,自己还是希望更深入了解一些,尤其是劳动合同的签订及注意事项,因为这个与自己未来的职场生涯息息相关。面对学生的这一诉求,笔者制作了关于“劳动合同这样签”的微课,在此微课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了形形的劳动合同,并借助往届师兄师姐的典型案例,重点阐释了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短短10分钟的微课,学生在看过之后表示受益匪浅,觉得思路清晰了很多,至少明晰了很多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能够达到这样的课后拓展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5 微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中,大胆应用微课,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1)微课拍摄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微课尚处于边探索、边推进的阶段,整体微课拍摄质量有待提高。鉴于此现状,组内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共同开发等方式,集中开发一批德育微课,全面提升微课的制作质量。
(2)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升
以笔者为例,从事中职德育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学文科出身,对微课的相关技术理解、运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总存在诸如图片制作不规范、剪辑合成不顺畅等各类技术问题。因此,为了让微课更完美、顺畅地走入中职德育课课堂,必须努力帮助德育教师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可以通过开展德育教师信息技术专项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微课设计、视频制作、图片合成等方面的技能。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年轻教师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培养一批微课制作能手。
(3)微课教学的零碎化现象突出,需要进行有效地整合
鉴于微课形式的生动性,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是,这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没有使用微课的教学内容兴趣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于整体知识点的把握。鉴于此,教师要科学设计微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将微课内容与课堂授课有机结合,确保衔接流畅、互动自然。
综上所述,微课借助网络的蓬勃发展为中职德育课课程改革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与传播平台,合理应用微课辅助中职德育课教学,将有助于我们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助力我们的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如何更有效地应用微课,需要我们不断地走在探索的路上。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晓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 远程教育杂志,2013(4).
篇6
召开这次市政府全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沧州市委全会、市政府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以来的各项工作,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干劲,为做好明年工作,确保“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基础。刚才,各位副市长分别就分管工作讲了意见,我完全赞同。下面,我讲四点意见,概括四句话,就是“今年我们收获了什么,明年我们面临着什么,下一步我们怎么干,我们如何干得更好”。
一、今年我们收获了什么
在即将告别辛苦忙碌的2005年,迎来充满希望的2006年的时候,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今年,到底干了哪些事,群众得到了哪些好处,有哪些成绩,有什么亮点。一年来,市政府系统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高扬“实干、创新、有为”的主旋律,心无旁骛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政府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成绩有目共睹。概括一年来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直接反映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后劲的主要指标均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一是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到年底,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0.7亿元,同比增长17%。二是财政收入。预计完成财政收入5.1亿元,同比增长38.6%,一般预算收入2.06亿元,增长32.7%,国税、地税收入分别增长37.9%和29.1%,创历史最好水平。三是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亿元,增长60%,为历年来最高。四是直接利用外资。截止目前,实际到位外资615万美元,同比增长174.2%。五是城乡居民收入。前三季度,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639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724元,同比分别增长15.9%和12.2%。此外,1-11月份,全市用电量为3.96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1.51亿千瓦时,增长了10.7%,上述指标,充分说明我市经济在保持高位增长的同时,运行质量也有了新的提高。
——实实在在地运作和建设了一批兴市立市的大项目。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命脉,全市在建和竣工超千万元项目122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1个,总投资54.7亿元,投资规模、项目数量均创历年新高。模具城二期、昌骅公司扩建、爱邦海底焊网等42个项目竣工投产,聚金二期、海鑫五金制品等78个项目正在建设。同时,投资150亿元的鲁能热电、投资90亿元的国华风力发电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特别是下半年以来,投资6.7亿元的鑫盛化工、投资6亿元的模具城三期、投资4亿元的华雨重交沥青、投资3.5亿元的万通汽车城、投资3亿元的瑞特煤化工等一批大项目先后开工,掀起了项目建设的,也标志着我市项目建设已经步入了新的阶段。
——成功举办了“2005?中国***冬枣节”,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和异地办节的重重困难,北京人民大会堂“***冬枣高层研讨会”和北京、天津、沈阳推介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层次之高、形式之新、规模之大,创造了***办节史上的新纪录,促进了销售,服务了枣农,宣传了***。今年冬枣总产量4500万斤,目前已完成销售4200万斤。市场上***枣比山东枣每斤贵了近1块钱,非常抢手,不管是种枣的,还是倒枣的,都赚了钱,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450元。而且,今年的办节费用是历年最低的,取得的效果非常好,可以说方方面面都满意。
——实施了一大批事关百姓生活、事关群众利益的城建工程,扮靓了城市,照亮了民心。投资6.5亿元,实施了40项城建重点工程。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引大入黄等基础工程,推进了“七纵五横”路网工程,建设了9大住宅小区和海事局办公基地、香港四星级酒店等“亮点”工程,狠抓了康乐小区供暖设施改造、重点部位拆迁、车站开放式花园、主干道绿化、亮化等一批“民心”工程,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充分发挥靠海临港优势,加快临港经济发展。把临港经济作为最具潜力的战略支撑,加速推进,强力突破。制定了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了仓储运输公司、裕达物资公司等4家仓储企业,壮大了长胜、利舟、运通等4家船务公司,新上千吨级以上货轮20艘、驳船22艘,仓储物流业成为新亮点。实施了渔港码头扩建,新发展钢壳船33艘,单船最高收入60万元。推进了鑫海无公害养殖、鼎盛工厂化养殖、中海水产品加工等项目建设,三疣梭子蟹原种场项目通过了专家验收。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全力构建“和谐***”。发放种粮补贴470万元、小麦良种推广补贴100万元。推行了住房公积金制度,财政支付养老保险3110万元、医疗保险860万元、城镇低保217.5万元、失业保险202万元。实施了涉及34个村的“村村通”工程,新建苦咸水淡化站22个,解决了4.5万人的饮水困难。修建桥梁14座。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36人。弱势群体救助及文教、科技、卫生、计生等各项事业也得到了全面发展,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回首2005年,可以说是亮点频现、硕果累累的一年,也是我们克服困难,加快发展,迈向更高层次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成绩令人欣慰,前景使人振奋。新的一年,我们必须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更加积极、有作为的姿态,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十一五”实现“开门红”,努力推进***的大发展、快发展。
二、明年我们面临着什么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面临着诸多机遇、诸多优势,但更多的是压力、是责任、是挑战。概括明年的形势,就是四个字:“急、难、险、重”。
一是“急”: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如何牢牢把握而不失之交臂显得十分急迫。在期望中,我们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奋斗中,我们踏入了黄金发展期。特别是明年,我们将面临着更为直接、更为现实的发展机遇。从宏观上讲,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区域经济发展步入新时期,我国经济即将由外延扩张型转向内涵型,这说明,“十一五”前三年,我们的经济还可以大力扩张,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特别是“一线两厢”和“扩权强县”战略的实施,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历史性机遇。我国进入了工业化加速阶段,重化工业步入高速发展期,我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与这一趋势相吻合。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为我们有效发挥区位、产业、港口、资源等优势,吸纳国内外资本、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更大空间。在南方地荒、电荒、水荒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凭借丰富的煤、油、盐、地、电等资源,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项目。从我市来讲,***港已通过国家一类海运开放口岸验收,功能日益完善,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对外吸引力越来越强。一批新上的大项目、好项目陆续投产达效,将版权所有形成强大的发展后劲,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即将到来。上级对***发展寄予厚望,全市上下发展热情高涨,为我市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这样的机遇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的,更不会一成不变。如果我们抓不住、用不好,贻误了发展,没有人会为我们的后悔和遗憾“埋单”。
二是“难”:面对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快发展的道路还不平坦。不能正视困难,不仅不是干事创业的态度,而且更加容易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因此,正视困难不仅是正确应对的前提,也是坚定发展信念的前提。目前,我市一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比如:投资增势不够强劲。足以能够支撑经济、拉动发展、优化结构的大项目、好项目较少,利用外资的数额还不大,外力推动的作用不明显。工业基础不牢固。截止11月底,规模工业亏损额827万元,亏损面达36.8%。尤其是钢材、原盐、煤炭、石油等价格的波动,对我市五金、化工等支柱产业造成了负面影响,基础工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环境仍有待优化。从硬件上讲,目前我市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较好的当数开发区和聚金工业园,但也仅达到了“四通一平”,对项目的承载力还不强。从软件上讲,仍然存在客商投资门槛高、费用高、代价高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困难,要认识到在发展的道路上,没有不存在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因为困难就止步不前的时候。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必须拿出我们的勇气和智慧,下狠心,用真劲,及早解决,为发展松绑。
三是“险”: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随时有在发展中被“掉队”的危险。机遇面前人人平等,谁抓住了,谁就能率先发展。在全省30强县市中,***的排名已下滑到第20位,在22个扩权县市11个强县中,我们仅排在清河前面。今年,排名第一的迁安完成财政收入23.3亿元,增幅达到了59.6%,排名第四的遵化财政增幅也达到了50.9%。我市GDP增速在沧州各县市仅排第11位,南边的东营增幅达到26%,北边的大港增幅达到18.1%。可以说,我们自己跟自己比进步了,而跟别人比,不是快了,而是慢了。形势逼人,不仅不快不行,一般的快都不行。稍有迟疑,别人就会把我们远远地抛在后面。
四是“重”:面对明年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实现经济较快增长任务很重。如果说明年的经济增长的任务重,最直接的压力在于财政方面。一是来自盐税的压力。今年我市财政大幅增收,主要是原盐价格攀升,仅长芦、长华两个盐场就入库税金6000多万元,增收2000多万元。同时,清理盐场欠税2300万元。如以今年盐税为基数,无疑对明年的财政增长造成压力。而且,受港口和临港化工园区建设影响,长芦盐场制卤区面积减少了近1万亩,明年生产能力将下降4-5万吨,预计减少盐业增值税1000万元。目前盐价持续走低,预计到明年将下降到150元/吨,仅为今年盐价的一半,受此影响,初步估算,将减收近3000万元。二是来自农税、个人所得税的压力。明年将全面取消农业税,预计版权所有减收455万元;国家提高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导致我们收取个人所得税大幅减少,预计减收1200万元。三是来自政策性支出的压力。明年计划筹资1700万元,将全市职工误餐补贴标准由现行的每人每月60元,统一提高到200元,还要足额兑现2006年政策性增资。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各项社会保障支出也将大幅提升。另外,工资、办公经费等日常性支出都要保证,同时,我们还尽可能地把节约的资金,最大限度地为基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我们来说,财政增收、加快发展的压力非常大。
以往开会必谈优势,必讲机遇,目的就是促干劲,强信心。今天说问题多了一些,就是为了让大家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我们到底处在什么位置,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加快发展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里,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树立发展的自信和勇气,加快发展。版权所有
三、下一步我们怎么干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年,能不能走好这一步,直接关系到“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我们要坚持“大投入,大发展,快发展”的主基调不动摇,牢牢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1、工业立市,全力抓好项目建设。经济要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必须靠大投入、大项目。要坚持“工业立市,项目为纲”的思想,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抓一批大项目就是抓跨越式发展”的观念,以大项目、大投入,促进大发展。一是抓好项目谋划。着力抓好项目库建设,重点谋划、筛选、储备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聚集效应明显的兴市立市的大项目。“跑部”才能“钱进”,要加大跑办力度,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省市重点建设盘子。盯死盯牢在谈项目、协议项目,争取尽快落实,确保项目建设不间断,投资势头不减弱。二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三星化工、聚金二期、光德精密铸造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抓好模具城三期、鑫盛化工、万通汽车城、光华汽车改装等项目,早日达产达效;加快推进新业石化、风力发电、北京交大独立学院等项目,争取尽快开工。三是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充分用好盐碱荒地、滩涂等未利用地,通过“易主、易位、易用途”的方式,搞好土地置换。拓宽用地思路,在确保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探索土地租赁等新方法。做好新一轮土地修编,调整项目用地布局,增加农用地转用指标,破解土地瓶颈。筹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通过外引、上争、内融等方式,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问题。明年,市财政将拿出专项资金,支持上项目、办企业,在全市树立一个大上项目、快上项目的发展导向。
2、调整结构,加快壮大特色产业。经济发展要有产业做支撑。要坚持在发展中调整,把大的做强,把小的做大。一是做强三大产业。五金业突出抓配套。重点抓好中联建筑五金件、海鑫五金二期、雄骅高强度螺栓等项目,加快推进卓林公司标准件、羊二庄五金管件等项目。化工业重点抓龙头。重点抓好信诺立兴二期、鸿承顺酐三期等项目,加快建设桑田化工、瑞特煤化工等项目。模具业整体上规模,抓好模具城三期开发、新林坡塑料铸件等项目,确保台湾大中模具开工建设。二是抓好特色园区。开发区整体上水平。完善五金工业园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加快西区开发,完成区内主要道路建设;做大白庄(台湾)工业园。加快园区系统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和11万伏变电站,抓好“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成为北方最大的五金产业基地;做大吕桥石化工业园。完成区内道路、绿化等设施建设,加快园区东扩西伸和化工长廊开发,壮大园区规模。推进开发区东区建设,探索通过招商的方式,尽快完善基础设施,集中摆放全市的大项目、好项目,使其成为城市建设的亮点,对接港口的先导区域。三是扶持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金海、信诺立兴、华雨等“十大骨干企业”,扶持昌骅、龙祥等“百家强势企业”。对企业在资金、政策和人才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促其快速健康发展。
3、依托港口,加快发展临港经济。***最大的潜力在临港、最大的希望在临港,要实现大的跨越,必须在临港产业上求突破。一是打造沿海能源基地。抓好国华风力发电、鲁能热电等项目,全力打造北方电力能源基地。二是做大仓储物流业。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海运业。重点扶持利舟、长胜、运通等海运公司,年内新上千吨级货轮5艘。以运通公司为龙头,组建总投资3亿元的远航运输船队,开辟国际运输业务。三是提升捕捞养殖业。围绕发展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抓好中海水产品加工项目,确保年内建成投产。依托国家级三疣梭子蟹原种厂、水产科技示范园,发展海参、鲍鱼等新品种养殖。建设水生物检疫防疫中心,打响“蓝家族”品牌,推行标准化养殖。组建股份制外海捕捞船队,拓展远海作业范围,年内新增250马力钢壳船20艘。同时,以原市造船厂为依托,加快建设船舶修造基地。以再生能源示范园为载体,加快建设拆旧加工基地。以港口、湿地、古贝壳堤等保护开发为基础,加快建设滨海旅游基地。
4、扩大开放,力求招商引资新突破。现代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没有大开放,就没有***的大发展、快发展。一是抓好产业链招商。当前,企业投资最看重的还是配套成本。要把白庄作为重点,围绕产业链延伸,吸引外商投资,建设台商投资的示范园。各乡镇都要结合产业特点,谋划自己的突破口,力求在产业招商上取得成效。二是突出招商重点。赴台湾及南方台商聚集区进行重点招商,积极参加上海五金展、美国拉斯维加斯五金展等国际性展会。借助地缘、人缘关系,开展京津招商,重点研究滨海新区的动向,寻求切入点,抓好产业对接。三是优化发展环境。要视投资者、企业家为座上宾,全力为其搞好服务。积极筹建行政审批大厅,全面推行“窗口全程服务制”,深入开展“千家企业评部门”、“万人评机关”活动,办好“环境热线”,推行部门“零障碍”服务,倾力打造让客商安心、放心、舒心的投资环境。
5、完善功能,加快城市化步伐。把拓展市区作为工作着力点,一是完善城市功能。在抓好城市规划的同时,重点建设一批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的城建工程,重点抓好北二环、2号路等路段的新建和西环南伸、工商联大街等路段的改造,推进电力、怡园等住宅小区建设,抓好垃圾处理厂、天然气入户、城区防汛等工程建设。二是美化城市形象。突出抓好205、307国道市区段广告牌匾治理,打造整洁、靓丽的城市风景线。完成捷馨苑大酒店、海事局办公基地等精品工程建设,展示现代城市风格。加快实施旧城拆迁改造、小街小巷硬化工程,建设和改造城区路灯,抓好城市绿化,营造清洁、有序、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三是搞活城市经营。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做好土地经营,筹集更多的城建资金。
6、关注三农,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标准化生产。以发展绿色农业为目标,加快建立完善农产品无公害监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年内新增冬枣种植5万亩,推广冬枣标准化管理面积6万亩。肉牛、奶牛饲养量分别达到8.5万头和3000头。新增食用菌栽培面积5万平方米。同时,加强对禽流感、狂犬病等动物疫病的预防监控工作。二是工业化拉动。重点扶持神农、天天、伊盛、天宝等龙头企业,抓好扩产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快引进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完善脆冬枣加工工艺,推进精深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条。三是市场化运作。围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建设,发展经纪人队伍,完善冬枣研究所、市级冬枣协会和草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品牌化经营。“***冬枣”证明商标和“原产地域保护”是我们的两块金字招牌,明年要全力做好推广使用工作。同时,办好第四届“中国?***冬枣节”,叫响“***冬枣”品牌。
7、科学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关于社会保障。重点抓好城镇低收入家庭、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帮扶工作,解决看病难、就学难等问题。关于就业再就业。认真落实再就业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广开就业门路,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1.7万人。关于文明生态村建设。与解决农村群众行路难、过桥难、吃水难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创建水平,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卫生、财政体制改革,粮食、物资、外贸等国有企业改革以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关于社会各项事业。加大文教、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建设一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关于安全稳定。近期,省和沧州市接连发生了多起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安全生产,在市政府常务会上我已做过具体部署,今天再次重申,各级各部门对安全生产万不可有丝毫麻痹和放松,更不能出现任何问题。由安监局牵头,马上对全市安全隐患进行拉网式的大排查,有严重问题的要停业整顿,存在隐患苗头的要彻底整改,同时,必须要坚持“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制度,确保检查过程不流于形式、不出现任何疏漏。特别要加大烟花爆竹非法生产、危险化学品、锅炉压力容器、交通、食品卫生等安全治理,维护校舍、车站、商场、宾馆饭店、家具厂、被服厂等重点场所安全。安全生产问题,不但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我们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牢牢抓在手上,确保万无一失。
四、我们如何把工作干好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明年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如何以优异成绩开启“十一五”发展新篇章,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发展,以创新的理念、求实的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不断增强领导、管理、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建设开明政府、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人民满意的政府。
第一,建设开明政府。发展是***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也是政府的工作职责。政府必须干实事、干好工作,加快发展就是我们最大的政治。市政府全体组成人员,必须牢牢抓住发展不动摇,时刻反思我们的思维方式、行政方式、工作方式,经常检查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开展的工作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能不能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符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愿望,把全力推进我市的大发展、快发展作为根本职责,集中心思,心无旁骛,一切为发展让路,一切为发展服务,让发展的声音更响亮,发展的举措更实在,发展的成效更明显。我有一个倡议,政府系统领导干部要向四个先进典型学习,实干学王炳礼、发展学白志营、敬业学魏兰香、创新学张洪瑞,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推进***更快更好发展作为最大的政绩,对影响环境的政绩、伤害群众感情的政绩、殃及子孙后代的政绩,坚决不能要,我们要的是对人民负责的形象,要的是让人民得到实惠的“政绩”。
第二,建设法治政府。市政府全体组成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要加强对广大公务员的法制教育,强化法律意识,切实依法行政。坚决纠正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问题,自觉按经济规律办事,管住管好该管的,放开放活不该管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第三,建设阳光政府。增强民主观念,实行透明行政。加强与政协的联系和协商,主动接受民主监督,对涉及面广、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决策之前充分征求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彻底解决会议多、文件多、应酬多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进阳光政务工程,对政府采购、土地出让、工程招标、产权交易、大额资金使用等要全部公开。建立健全规划、价格等听证会制度,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第四,建设廉洁政府。廉洁是政府的第一形象,而政府的形象是所有公务员形象的聚合。作为政府公务人员,既要勤政、又要廉政,既要干活、又要干净。只有廉洁,才能出号召力、才能出生产力、才能出凝聚力。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该要的东西,坚决不要;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不该交的朋友,坚决不交,努力造就一支既清正廉洁、忠于职守,又满腔热情、高效施政的公务员队伍。
篇7
一、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海港和空港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使这一区域逐步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
2001年11月天津港率先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后,大连港货物吞吐量也超过亿吨,秦皇岛港又成为中国第一个亿吨煤炭输出港。2002年12月20日,青岛港吞吐量突破1.2亿吨,跃升至世界集装箱大港15强。环渤海地区正在出现一个集装箱集散中心,年吞吐量超过300万标箱。与此同时,中国的四大集装箱码头,有三个正在这一地区加紧扩建。据不完全统计,渤海湾地区从事集装箱运输的公司就有30多家。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亿吨大港最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海运中心。
2000年1月,北京和天津机场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首次联合后,2001年10月,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两市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天津港保税区建立了中国首家空港国际物流区,目前这里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国际物流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天津港保税区内的国际商品展销中心,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免税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在此地区投资最大的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副总裁称之为,“基础设施发达、人力资源充沛及工业配套能力强等优势,环渤海区域成为外资青睐的核心区域和进入中国北方市场的最便捷的通道”。由于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跨国公司渐渐开始把环渤海地区作为整体投资区域。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把生产基地建在天津、山东等地。
(二)行政区划限制开始打破,经济区内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逐渐形成
目前环渤海经济区内各省市行政区划的限制开始打破,各自为政现象逐渐消除,经济区内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型行业开始形成主导,产业群落渐渐形成。
北京有全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成长为环渤海沿海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2004年1至9月,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013.25亿元,同比增长40.2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7%左右,继续保持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93.98亿元,同比增长48.55%;实现利润总额89.22亿元,同比增长240.04%,居全国第一。统计数字表明,国内5部手机中有1部、4台录像机中有1部、3根电焊条中至少有1根均来自天津开发区,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而山东半岛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
环渤海区域同时是中国汽车工业比较发达和集中的区域,京津辽鲁汽车产业各具特色,同时,毗邻中国汽车综合性生产基地吉林,积极开展了相关配套协作。2002年6月,中国最大的微型汽车生产基地之一的天津汽车集团与一汽集团联合,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联合重组,成为带动环渤海区域汽车及配套产业发展联合的动力。
(三)文化底蕴深厚,人力资本充足,日渐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
环渤海地区是全国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信息和对外交往中心,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强、人口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高,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发达、数字化程度高,科学家和工程师密集、研究开发投入高、创新能力强,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具有明显优势。据北大中国区域研究中心研制的《中国地区新经济指数》,环渤海地区在全国知识经济发展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北京的知识密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6倍,天津是2.83倍。环渤海经济圈拥有200多所院校和40多万科研人员,占了全国的1/4。这一地区不仅聚集了全国第一流的科研、教学、规划等机构,而且是全国最大的科技信息和图书资料中心,这无疑为发展知识密集型经济和技术密集型经济提供了雄厚的智力保证。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
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相继迸发活力之后,在环渤海地区蓄势待发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比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中小企业不够发达、体制改革滞后、产业创新乏力、产业结构雷同、港口竞争无序、市场意识淡薄等障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
(一)传统资源依托型工业仍占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壮大
根据36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区位商计算,环渤海地区在全国具有一定专业化优势(区位商大于5)的产品为15种,其中多为传统资源依托型,如原盐、原油、“两碱”(纯碱和烧碱)、钢铁、玻璃等。虽然这些工业产品仍有市场需求,但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受资源约束强;有的产品生产工艺落后,并严重污染环境。近些年,环渤海地区在加大对传统工业改造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和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但迄今这些产业仍处于幼小阶段。
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实力比较强的北京市,2003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4.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8.57%(2003年北京市的生产总值为3663.1亿元),而且今年1月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9%。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科技投入不足和自主开发能力弱是重要因素。近几年北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尤其是联想、清华紫光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大了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但科技投入的相对比重仍偏低。2002年全市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54%;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2.2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为5%—10%)。
(二)国有经济比重仍很大,体制创新上处于落后地位
环渤海地区国有工业比重不仅远高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2002年统计,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53%,而环渤海地区则为39.36%,最高的辽宁省达58.11%,远远高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全国国有经济的比重为 25.83%,高于该地区整个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24.64%)。另据北京市最新统计,2003年北京市国有经济比重为53.85%,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70.16%。在全社会固定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的比重,天津高达86.74%,北京和辽宁也都在40%以上。
由于环渤海地区工业结构偏“重”(重工业比重超过全国近6个百分点),因而从企业规模结构看,大型企业比重略高,中小企业相对较小。正是因为环渤海经济区内的国有经济比重最高,行政干预经济发展的力量比较强,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置还相对较弱,中小企业没有形成气候,致使在体制创新上,环渤海地区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
(三)产品出口竞争力和外资引力相对较弱
东南沿海5省市与环渤海地区5省市面积都是51万平方公里,而东南沿海的出口份额占全国70%多,环渤海地区的份额仅占20%,仅广东一省的出口额就是整个环渤海地区出口的近2倍。
环渤海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全国进出口依存度高达60.2%,环渤海地区平均为46.7%,低13.5个百分点;出口依存度与全国的差距还有所扩大,由1996年的2.49个百分点扩大到2003年的13.5个百分点。5省市间外贸依存度也有很大差距,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依存度较大,河北和山东相对较小。
利用外资的情形与外贸相类似。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大部分集中在东南沿海,环渤海地区的fdi占全国的份额较小,近些年还略有下降。2003年为25.29%,较之1999年的20.04%,增长幅度不大。环渤海地区外资区位引力(外资区位商)平均小于1,而且近些年也在下降,即由1996年的0.9443下降到2003年的0.8912。5省市中,天津和北京的外资引力较大,河北和辽宁较小;虽然从近几年的变动趋势看,北京的外资引力在不断增强,河北在波动中略有上升,而天津、辽宁和山东均在波动中有所下降。出口竞争力和外资引力较弱,对环渤海地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十分不利的因素。
(四)区内产业趋同化,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由于长期条块体制的分割,环渤海地区在项目安排上呈现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除了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外,目前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最为明显的是钢铁工业,各省市都自称体系,但是设备陈旧,而且往往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产品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区域内各省市大多已形成自我循环的“都市经济圈”。区域联合的意向多于实质性行动,争当“龙头”的倾向依然存在。在要素合理流动特别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项目开发和区内跨省市资产重组或共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方面,进展并不大。各自与国际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甚至大于区内联系,在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上存在着相互竞争这一客观现实。
[nextpage]
二、加快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突破行政限制,城市合理分工
环渤海经济区要全面展现其经济发展的实力,必须突破行政区限制,城市之间合理分工,形成完整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公共设施体系,既与世界经济和全国市场有开放的联系,又有相当的区域特色,这是实现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思路。对于突破行政限制,首先要反对地方封锁,全面清除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让各类企业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其次,核心区、各大城市要做好合理分工,比如环渤海的三大核心区(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中,京畿圈是首都所在地,所以这个区域应该注重全国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的作用,知识经济发展潜力大、优势明显,而且应该注重地缘政治。山东半岛在石油、石化与海洋化工、机械制造、电子、轻纺等领域有较好的产业整合机会,通过调整重组、企业搬迁和产业调整,促进传统产业优势整合。同时这个区域旅游资源丰富,统筹规划旅游路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辽东半岛是以重型机械、造船、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型工业基地。对于这个核心区,在原油工业的基础上,应该积极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益,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于区域中的城市来说,合理的定位也非常重要。作为全国的首都,北京应该强化商务、金融、信息、科技创新功能,疏解部分生产和服务功能。天津则要进一步发挥港口和滨海新区的作用,增强生产和制造基地功能,增强物流功能和制造基地功能,发挥已有优势的通信产业。河北要加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出口型创汇农业,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医药和纺织等行业。在辽中地区的沈阳要增强现代服务业功能,发展现代制造基地功能;大连要发展物流功能、国际交流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发展制造基地,加强与两大都市的产业配套。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济南要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青岛、烟台加强物流功能和外向型制造基地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功能互补关系,现阶段特别要加强港口间的合理分工和物流发展的合理配置。
(二)京津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往往要靠一两个城市的带动,珠三角要靠广州、深圳的带动。长三角要靠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的带动。环渤海湾的经济建设,与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关系密切。天津要努力建成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北京要继续发挥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同时建成为金融中心,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天津要进一步发挥港口和通信业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为主的私营经济。京津经济整合机制一旦理顺,环渤海地区就有了核心和龙头,就有了推进与辽中南地区和山东半岛经济整合的条件。
最近几年,天津的经济发展比较迅速,gdp已经连续多年增长12%—13%,比全国的增幅高。天津是环渤海湾地区工业竞争力最强的城市,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的前十位,工业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天津的科技竞争力也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三,海关出口总值在4个直辖市中增速第一,完全有能力和有条件发挥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因此,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天津城市的竞争力,如进一步解放土地、劳动、资本、管理和科技,转变企业的所有制结构等等。天津正在全力实施五大战略举措,即重点发展海河经济、海洋经济、优势产业、区县经济、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这些都是天津的优势所在,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优势产业,天津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今后将重点发展和扶植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制药与现代医药、无缝钢管和高档金属制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新能源6大支柱产业和12大产品制造及加工基地。预测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2400亿元。围绕区县经济发展,重点建设5个卫星城、13个中心镇和100个建制镇。天津约有账面净资产500亿元的中小国有企业可供境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兼并收购。为了促进境内外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必须在建立完善的一系列中介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发展产权交易市场。
在天津和北京的协同发展上,有关方面也已经有了思路。两市已在酝酿策划京津塘城际铁路专线,增建2条京津高速公路,接通京津塘轻轨交通等建设方案。随着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必然加强,环渤海地区将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2003年上半年,京津地区召开京津塘科技新干线论坛,京津政府宣布了八条战略合作措施,来促进京津协同发展。这八条措施是:共同构造、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增创产业新优势;共同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增创竞争新优势;共同打造一体化流通市场,增创市场新优势;共同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增创科研新优势;共同促进环境协调发展,增创生态新优势;共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增创交通新优势;共同创新区域利益分配机制,增创财政新优势;共同建立各园区政府间合作、协调机制,增创合作新优势。
[nextpage]
(三)积极推动产业整合,建成世界制造业基地
环渤海地区不仅要进一步发展制造业,而且还要发展成为以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支撑的世界重要的制造基地之一。世界制造业正在经历从欧美日韩向中国大陆的转移,中国已经进入新的重工业化阶段,正在迅速成长为世界制造基地。环渤海地区,特别是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是中国与世界的结合部,近邻日本、韩国,同时又都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地区之一,建设世界制造基地,既面临重大机遇又具备优越条件。
环渤海地区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从许多方面努力。比如,要加快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依靠技术创新抢占产业技术的制高点;要通过制度创新,尽快建立起机制灵活的、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体制;推动区域内产业的跨省市重组,实现环渤海地区的产业整合,以此形成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推动环渤海区域产业整合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要调整不利于跨地区重组的体制和政策尤其是税制和金融体制,如改变按隶属关系纳税的办法,企业所得税全部改为属地征税;改变按行政区划贷款,银行存款不能异地贷款使用的原则,对不同地区注册的企业一视同仁,根据企业还贷能力发放贷款。二是在产业整合过程中,要加快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依托科技力量来加速产业的整合。三是要强化政府对跨地区重组企业的支持手段,如充分利用区域联合协作贷款、允许企业发行股票上市、企业兼并破产中给予呆坏帐核销及债务清偿时免息等优惠政策。四是要培育和建立跨地区产权交易市场。
(四)统筹决策,促进环渤海一体化
一个区域的发展,往往不能光就某个行政区划为出发点来考虑,要通过区域内各省市的协调统筹。环渤海地区在协调发展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区域统筹管理的机构。要加强区域的统筹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区域统筹管理的机构,例如长江三角洲有市长联席会议,就整个长三角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讨论,长三角的学术会议也是年年召开;珠三角也有这样类似的机构。所以环渤海要建立这样的协调和仲裁机构,重点研究制定区内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协调解决区内跨省市协作、联合、重组涉及的各方利益关系,减少经济活动的摩擦。
(2)制定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推进环渤海的一体化,必须要制定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以避免重复建设和内部恶性竞争。尤其是面对不同的行政主体,不同的区域定位,要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复合体,规划制定和学术研究要走在前面。
(3)构建京津冀交通的网络化体系。实现区域一体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交通体系的完善。京津冀北、辽中南和山东半岛等地区,可尽快形成以通勤为轴线的交通通道,将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城市功能和产业扩散到近郊、远郊以及周边城市。反过来,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可以借此承担一部分中心城市的功能,强化空间、功能上的互补。环渤海地区受传统重化工业的影响,运输对象过分偏重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铁路运输依然是长距离运输的主力,下一步要加快公路运输和城市间轨道交通发展,发挥人流、物流运输的主渠道作用。
(4)完善区域内部合作机制,比如,建立异地银行间的结算体系,企业异地注册等。
(5)消除各种关卡,建立环渤海地区统一大市场,使资源、人才、资金、企业资产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顺畅流动。
(五)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引进外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是实现经济起飞的必备条件,要实现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绝对不能忽视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
要放宽民营企业投资领域,根据民营经济的综合投资能力,即包括经济实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等,引导他们进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运输等现代产业。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改造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甚至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可适当参股。
为促进环渤海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1999年以来,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内蒙等6省市区的工商联已经举行了4次环渤海地区非公经济发展研讨会,希望以此推动这一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在环渤海地区投资的民营企业家,要扬长避短,突出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还要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他们对市场的敏感、决策的艺术、吸引人才的魅力和诚信的品格。
各级政府要建设要素市场,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让各类企业发挥区域经济活动主体作用,促进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在这一区域的跨越式发展。
加入wto后,由于我国的外经贸政策将会加快与国际接轨,外商的顾虑将会逐步消除,加上环渤海经济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是外商投资的热土,又具备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医药、新材料与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基础,将可能出现外商纷至沓来的局面和外商投资倾向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趋势。环渤海经济区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大吸引以世界500强为主体的著名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公司前来投资各类前导产业项目;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建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基地;加快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和一定市场规模的特色产业;带动培育风险投资业、高新技术商贸业、中介服务业、教育培训业、文体业和传媒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该提高服务意识,畅通服务通道,积极为吸引外资做铺垫。
参考文献:
①杨开忠:《振兴环渤海地区:破解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密码》,《领导之友》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