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要点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审计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审计要点

篇1

一、自营、租赁、联营方面的关注点

(一)自营方面

商管公司自己采购和销售的方式,审计时需要关注自营的存货进销存情况,并且对自营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自营专柜的销售人员从法律关系上,应隶属商管公司工作人员,工薪成本应做考虑。自营专柜的水电成本,均应纳入审计自营经营情况范畴。

(二)租赁方面

租赁就不需要商管公司自己采购和销售产品,商管公司每月对其进行租金收取就可以。并且租赁的水电费,应由商管公司收取,但这部分费用只是代收,不能纳入公司收入。

(三)联营方面

商管公司联营方式是采用比较普遍的,商管公司和商户联营,由商户自己采购,商户委托商管公司代为招聘人员进行销售,商管公司代为管理并收取联营扣点。这个扣点一般都有合同约定,审计时需要查看具体的约定。另外,联营的销售产品成本,不属于商管公司成本范围,销售产品收入,只有扣点数为商管公司的收入,其他不能纳入。这里的人员工资是商管公司从收入中扣减,给销售人员,并且水电成本均还属于商户自己。

二、场地租赁方面的关注点

场地租赁可能会产生小金库的现象,每次金额较小,但是次数较多。场地租赁主要指商场外的广场和商场内的公共场地,例如外广场的临时帐篷展位、场内的隔断展位、场内的长期展台、儿童电动玩具和体重称等,这类情况需要现场去检查了解。对于前期已经租赁过的,建议对人员进行走访,甚至调阅各个时间段的监控视频以确定存在性。

已场地租赁柜台方式,主要是存在于商场内部的公共区域,商场的公共区域闲置面积较大,并且租赁后不会对商场内部环境造成影响的部分。租赁一般是长期的,这种一般都会签订租赁协议,对于该部分的租赁同样需要审计人员现场去考察,实地查看公共区域租赁有几家,并且面积一般多大。比对协议内容,比较之间的差异,避免漏收入或租赁不合理的情况。

三、停车场收入方面的关注点

停车场收入主要是需要确定存在性,如果未有开票情况,那停车场收入就可能存在未全面纳入计算。这方面的核实,可能只有依靠停车场收费系统来确定了,收费员按系统提示收费并抬杆放行,对进出车辆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审计时需要对系统进行测试,了解系统的操作原理和实际使用正确性,并对可修改系统权限人进行甄别,降低该方面的风险发生。

商管自有车辆一般在停车场是免费的,那么需要了解自有车辆的车牌号,核对系统免费信息。对于商管工作人员的车辆需要参考公司规定,确定是否免费,并做记录。

四、广告租赁方面的关注点

广告租赁也是商管公司的一项重要收入,存在两种形式的,一种为把广告位和大屏幕直接租赁给广告公司运营,另一种是自己拥有广告经营许可,由商管公司自行经营。两种方式,不论哪种均会有业务收入存在。也是商管公司财务审计中需要格外关注的方面,可能存在收入的不完整性。针对该种情况,建议查看具体的广告租赁合同,并且现场查看广告位和大屏幕广告视频,核实广告的具体情况。另外大屏幕广告的电费因根据广告租赁合同的约定,确定具体属于哪方的成本。

五、大量现金方面的关注点

商管公司存在集中收银的情况存在,对大量库存现金有要求,主要是为了商户的找零使用的。每天对联营的可能会存在收银箱封存和现金缴纳银行的情况,需要重点关注该方面。除现金进行突击盘点外,对于现金的记账录入情况建议比对具体操作流程核对和观察,可能存在隐藏收入的情况。

现金方面除联营、自营外,现金纳入公司管理的情况。还有一类属于商户租赁换零钱的情况,这类情况需要进行控制,非商户租赁不允许来换零钱。商管公司的大额现金是到当地银行备案过的,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操作方式,银行请保安公司每天运送存款。零钱是有限额的,不得提供给非商管经营范围的企业。另外,换零钱的窗口需要进行查看,是否符合现金管理规定,人员进出是否登记,监控视频是否齐全,对于窗口内的现金存储金额限制是多少,都需要审计人员进行勘察。

篇2

【关键词】高校 资金安全 财务管理 创新

一、科学编制财务计划

资金管理工作在开展之前,应充分考虑该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时效性及可行性。财务计划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保障财务工作科学、有序和高效运行。在编制财务计划时,须明确具体财务目标,合理选择财务重点,注重提高财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有效利用财务资源,发挥财务监督作用。在规划资金管理工作的规模、性质和时间时,应准确把握财务对象的业务性质及其财务运作的信息,选取适当的专业人员,统筹协调,合理安排财务任务。财务计划应具有指导性,明确列出法律依据、确定财务目标、制定对财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财务步骤和方法、明确财务的意义水平以及评估财务所具有的风险水平。另外,所指定的财务计划还应当紧密结合设计工作的目标来规范工作的具体范围、相关内容、合理安排工作起止时间、妥善组织财务小组成员及恰当分工。财务标准必须客观,以现行法律作为基础,并参考可比性的绩效指标及国际专业标准、财务对象的业务特性及管理模式等各类元素。

资金管理工作由高校财务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报财务领导批准,并下达到具体承担财务任务的高校财务小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重大事实,包括财务范围受到限制及人员变化等,除特殊紧急情况外,须先经财务部门批准,才可调整财务计划,并须记录具体情况。财务部门管理者须审核财务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会计师或财务小组负责人除须审核财务目标的可行性、财务范围和重点外,还须审核财务内容的适当性、财务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重要性水平确定和财务风险评估,以及时间安排的合理性、财务工作分工的合适性。设计小组的工作人员在财务前必须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真实性与完备性的检验,并承担相应责任。

二、合理用好财务数据

高校财务人员应当按照财务实施方案来对各项的财务要点进行确定,并且在实施财务的过程中有目的性的来对各项要点与数据加以收集这些形式包括文字资料、实物资料、音频或视频资料、口头资料、财务记录等多种形式。所收集到的财务数据需要满足下列三个特性,也即非主观性、相关性及合规性。在进行财务工作时,财务小组有权获得财务对象的合作,而财务对象须遵守向财务小组提供其执行职务所需的信息、文件及其他资料的义务。

财务工作人员对于资料的收集,需要关注那些能够对财务各项事务加以证明的原始数据、财务档案等。如果在获取资料过程中,对于原始数据的获取具有相当的难度,财务人员也可以将相关的文字笔录、资料的复印件等作为财务工作的数据资料。在收集实物数据资料的过程中,应当在相应的地方将所收集资料的所有者、数量及存放相关环节的内容进行详细记录,而对于所收集到的音频或视频等电子化的财务资料,应当对于这些电子资料的制作人员、制作方式与保存运行环境进行有效的记录。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财务人员也可将各种电子类资料进行实物资料的转换。

如果遇到对财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财务要项,在现有的财务步骤与方式均难以有效实施这些要项,或者在实施之后很难获得完备的财务资料的情况下,财务人员可以采用追加或者其他财务方法来进行处理。财务工作人员需要对各种财务资料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鉴别,从而确定相应的财务要项能否给予所作出的财务结论以强有力的支持。而这一过程中,财务小组的主管人员也需要对财务人员的作业程序、财务数据的收集于应用等工作进行有效的管控。财务小组负责人若发现财务人员未完成或不适当使用财务工作步骤和方法,导致收集的财务数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严格要求财务工作人员进行行为纠正,并进一步加强数据获取工作。在进行财务的过程中,财务工作人员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以保障所使用的财务数据具有较高的完备性,杜绝对各项财务资料进行藏匿与毁坏的行为发生。

三、强化内部财务审计

为有效贯彻财务审计质量监控,确保财务审计工作按既定程序有效完成,高校财务部门除了严格执行项目管理程序,更应建立了独立的内部财务审计小组,对财务审计工作进行内部财务审计。内部财务审计小组必须保持其组织上和业务上的独立性,客观公正地进行财务审计,加强财务审计质量的监控。内部财务审计小组在资金管理工作完成后,审查财务审计风险管理、项目管理、财务审计工作及工作底稿,以报告形式进行总结、评价,并向财务审计长汇报。在完成财务审计报告后,内部财务审计小组通过检查财务审计档案的方式进行内部财务审计,对财务审计涉及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并索取有关档案、资料等证明材料,包括:设立及执行财务审计程序的情况;执行各项财务审计准则的情况;执行监督及复核工作的情况;工作底稿与财务审计数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其他有关财务审计质量的事项。

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可采用三种方式:由财务审计小组与受差者磋商以决定何时及如何执行财务审计人员提出的建议;受查者自行决定采取行动;财务审计人员于财务审计工作完成后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回过头来检视受查者是否已采取改正行动,或管理阶层和董事会愿意担负不采取改正行动的责任。有些财务审计人员主张追踪工作应由高校管理小组来执行。因为若由财务审计人员直接追踪,则近于参与决策,对受查者在执行建议时,也会造成不当的压力。决定适当的追踪程序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财务审计报告发现的重大性;改正报导的情况所需努力及成本的程度;万一改正行动失败时可能发生的风险;改正行动的复杂性;所涉及的期间。

参考文献

篇3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民营企业还没有随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起普遍重视,很多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不准确,企业主潜意识里认为企业只需要外部审计,即按规定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不需要进行内部审计。有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但是为了降低企业成本,往往不会实行内部审计。

(二)审计范围过于狭窄

现代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分别以财务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在民营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往往局限于内部财务审计而忽略经济效益审计,以至于不能通过内部审计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约企业的发展。[1]其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局限于事后审计,事前或事中审计很少涉及,导致不能从源头控制风险。

(三)内部审计手段落后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一般缺乏专门的指导,内部审计手段相对落后。存在系统抽样技术运用较少、抽取的样本缺乏代表性和科学依据等问题,导致无法有效控制审计风险。一些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依旧使用传统手工查账的方式,审计难度大、准确性差、效率低,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质量。

(四)审计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不高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很多来自财会部门,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又缺乏专业的培训,很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以财务审计为主的初级审计阶段,无法适应新的审计内容和项目,导致无法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一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也不足,如娃哈哈集团2012年营业收入、利税等数据庞大,但仅仅配置了七名审计人员,且都是财务出身。

(五)审计程序操作不规范

由于缺乏明确的规定,民企的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模式和操作程序不是很规范,阻碍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导致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初衷难以实现,审计人员在工作时存在不规范、方法不合适和态度随意等现象。

(六)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民营企业的特性决定了企业管理的高度扁平化,企业所有权归少数人或家族所有,股权高度集中,职业经理人在民营企业中很难发挥作用。民营企业业主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决策通常是由业主决定,导致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且业主审计顾率较多,会影响审计事实的真实反映。

二、民营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要点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导致问题存在的原因很多,如企业主对内部审计缺乏正确认识、审计人员的素质低等,民营企业要想实施好内部审计,企业内部尤其治理层应高度重视审计工作环境、人员素质、工作内容等要点,具体内容如下:

(一)企业主要正确认识并加强内部审计建设

要加强内部审计,企业主要正确认识内部审计,明确内部审计的性质和定位,并采取措施加强内部审计建设。内部审计工作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主应当给予高速重视,并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化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降低家族管理模式对内部审计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内部审计部门也要不断向企业主报告审计情况,尽可能得到企业主的支持和理解。

(二)促进民营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

我国民营企业的所有权掌握在少数人或家族手中,产权结构单一、封闭,这会破坏民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因此要促进民营企业结构多元化。首先可通过发行新股和产权调换等方式增加企业的投资者,或者将产权在家庭成员内部进行分散。[2]其次可引入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把人力资本纳入企业产权结构中,既能分散产权,又能使企业形成良性竞争。还可以在企业设立独立董事,促进产权结构多元化,可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脱离家庭企业的全权控制,促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

(三)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方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水平的提高,民营企业应当中唉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信息化审计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国内常见的审计软件有普审计管理平台、审计之星、企审通等,也可以在已投入使用的ERP软件中开发审计查询功能,高效监控和评价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及时了解企业的资产流向情况。改变传统以传统手工作业为主、计算机为辅的审计模式,提高企业审计监督和评价的能力。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民营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业务领域和内部审计发展需要等选择内部审计人员,建立选拔机制和培养机制。现代审计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要拓宽审计人才的选拔渠道,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审计人员的专业构成要多元化,除了具备传统会计和审计知识的人才外,还要适当增加一些经济和法律专业的人才,以改善内部审计队伍知识结构。

(五)拓宽内部审计的范围和领域

民营企业要促进以检查和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内部财务审计转变为以改善企业运行状况和推动改革委主要内容的管理审计。[3]企业的审计部门要发现并解决问题,站在管理控制的角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积极推动企业内部控制、机构改革、风险管理和业务创新等工作。企业可以选择规模较小、涉及面较窄、操作较容易进行管理审计试点,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和创新,拓宽内部审计的领域和范围,可开展任期管理责任审计评价。

篇4

一、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意义与必要性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每年都要拿出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5%以上的资金作为环境保护的投入。在我国,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也逐年增加,20__-20__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分别为1106.6亿元、1367.2亿元、1627.7亿元、1909.8亿元、2388.0亿元、2566.0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分别为1.01%、1.14%、1.20%、1.19%、1.30%、1.22%。然而,环境问题并没有随着人们的重视及越来越大的投入而得到显著改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仍然令人触目惊心。这说明,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展开全面系统的环境管理,其中,环境绩效审计是一个重要环节。

我国的环境审计大多局限于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相对很少,这与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是相脱节的。刘家义审计长曾在计算机国际审计研讨会上指出:“今后我国的绩效审计将沿着公共资源使用效能和环境资源效益两条线有重点地进行。”因此,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1、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顺应了社会公众的需求。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注重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环境问题的外部经济性危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政府作为社会公众人必然要履行相应的职责,环境管理构成了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改善环境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且广泛开展环境审计(包括环境绩效审计),能够拓宽审计领域,促进现代审计向更广阔领域和更高层次发展。

2、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完善环境管理的需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科技的、社会的、经济的、行政的综合方法和措施,从其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中全面着力,这就要开展全面系统的环境管理,而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必然要求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研究,以便充分发挥环境绩效审计的作用。

3、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提高环保工作效率的需要。面对仍然严峻的环境形势,增大环保投入只是一方面,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和环境政策的适当性更是政府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环境审计发展时间不长,人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还很模糊,对于作为环境审计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的环境绩效审计更是缺乏了解,因此,开展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4、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研究是更好地进行审计实践的需要。长期以来,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无论是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还远远落后于指导审计实践的需要。审计工作者在进行有关环境的绩效审计实践时,很多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缺少应有的理论指导。所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审计实践经验,在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研究,可以更好地满足审计实践的需要。

5、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研究是发展审计理论的需要。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特别是环境管理的需要,受托经济责任迅速扩展到环境领域,形成受托环境责任,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为了确保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有效运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可见,环境绩效审计是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扩展而形成的审计新领域,并且积极加强该领域的系统化和深入化研究工作,是完善现有审计理论,发展新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思路。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研究

㈠、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和要点

按照受托责任观对审计的理解思路,我们将环境绩效审计定义为:环境绩效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或民间审计组织执行的,对受托环境绩效责任承担者履行其职责的情况进行综合系统地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履行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促进其更全面有效地履行受托环境绩效责任、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特殊的审计控制。

根据这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是一种控制,是保证受托环境绩效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一种特殊的控制机制。

2、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三类。非审计机构或非审计人员所进行的审查或经济分析活动,即使其审查的目的、内容、方法、等和环境绩效审计相似,也不能认为是环境绩效审计。

3、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从本质上讲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审计的本质对象是受托经济责任,受托经济责任在环境领域的扩展推动环境绩效审计等新型审计的形成,因此,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对象就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

4、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目的是保证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环境绩效审计的主要作用就是完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的绩效。

5、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建设性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使环境审计从公证性、防护性发展到建设性,它综合系统地审查分析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履行现状和潜力,提出建议性的审计意见,使审计人员成为了被审计者的良师益友。这是环境绩效审计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这对审计人员提出了的更高的要求。

㈡、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总的说来,由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环境绩效审计属宏观层次,主要对政府制订的环境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价,看环境政策是否促进了环境和生态的改善,审查环境项目的实施是否真正有助于防治环境污染,调查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情况,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标等。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政府环境政策的绩效审计。该审计主要是对政府制订的环境政策,包括对环境经济政策和行政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时只需考虑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效果,而非过多针对政策本身。对政府环境政策的绩效进行评价,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环境政策的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在达到目标的前提下,政策的实施费用能否最小。

2、政府环境保护资金的绩效审计。该审计主要是对其拨付使用情况和效果的监督,具体应审查:各级 财政及主管部门是否及时将环保资金拨付给使用单位,有无少拨、不拨,或延迟拨付的现象;拨付后,使用单位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并对此后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看是否发挥了应有作用。

3、政府环境项目的效益审计。实施该项审计首先要了解项目本身,如果项目被分解在不同地区、阶段实施,还要了解项目分解情况。在了解项目之后,还应清楚其目标,在审计能力有限时,应以是否实现目标为重点:如未实现目标,则审查其原因;如达到目标,则审查成本是否超过预算,从而实现使用最少成本取得最大的项目效益。

三、环境绩效审计的应用理论研究

㈠、环境绩效审计的准则

1、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的含义

审计标准对任何审计活动都很重要,没有审计标准,审计活动就无法进行,环境绩效审计也不例外,环境绩效审计的标准就是环境绩效审计准则,它既是环境绩效审计原则的具体化,又是相关实践经验的理论化;它既是指导和保证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实务的具体标准和规范,也是对环境绩效审计主体自身素质和工作质量的要求和保障。因此,环境绩效审计准则可以简单定义为:环境绩效审计准则是由权威机构制定或认可的,用以明确环境绩效审计主体资格、指导环境绩效审计人员工作和评价其工作质量的专业规范。

2、环境绩效审计准则在审计准则体系中的定位

现有的审计准则体系已发展到较为完备的程度,《审计法》、《独立审计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为常规审计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规范。尤其是独立审计,形成了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及执业规范指南在内的一整套准则体系,为审计实践提供了有力保证。从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审计、环境审计与常规审计的关系来看,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而环境审计作为传统审计的新领域,仍然是审计的一个分支。所以,环境审计准则应放置于常规审计准则之下,作为一个实务公告来处理,而环境绩效审计准则是环境审计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3、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的内容

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作为环境审计实务公告的一部分,应具体规定环境绩效审计特有的一些内容,而环境绩效审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审计实施过程和审计报告过程中,所以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主要应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实施过程和报告过程进行规范。

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因素:

⑴、审计计划。与常规审计工作相比,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更具复杂性,因而在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中规范审计计划,能为计划的制定提供标准和指南。在环境绩效审计计划中,要重点考虑审计标准的选用问题,特别是对环境绩效的计量方法,尽可能选用被审单位能接受的审计标准,以便降低审计风险。

⑵、内部控制评价。环境绩效审计的内控制度,是指被审单位对环境管理绩效有影响的各种理念、制度和程序。环境管理的绩效受多种可控或不可控因素影响,在研评被审单位的内控时,要仔细分析各项关键内控制度对哪些环境绩效影响因素产生了作用,其作用的大小如何等情况,进而确定环境绩效审计的重点和程序。

⑶、审计证据及其获取。环境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着眼于对环境绩效改善的建设性,因此在环境绩效审计中,审计证据不仅应具有充分性和适当性,以适用于常规审计的取证程序,而且需要对原有程序的内涵加以丰富,并相应增加其他程序。所以,如何充分规范合理地利用分析性程序获取证据将构成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不可缺少的内容。

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在环境绩效审计中,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无疑又加大了审计风险。同时,审计风险评估和重要性水平是密切联系的,为使审计人员合理运用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概念,应在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中加以规范,尤其要使审计人员特别关注由环境问题所带来的风险。

⑸、审计意见及其表达。环境绩效审计报告是环境绩效审计意见的载体,环境绩效审计意见的表达应具公允性,包括环境绩效审计意见本身的公允,也包括公允地表达了环境绩效审计意见。在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中对审计报告进行规范时,还应注意不应规定的过细过死,要鼓励多给审计一些灵活处理的空间,充分发挥环境绩效审计的作用,以适应因环境绩效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审计程序的多种多样。

㈡、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特殊性

环境绩效审计虽具有绩效审计的共性,可运用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但环境绩效审计毕竟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在应用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是也有自己的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包括:

1、环境绩效的范围广。“环境绩效”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一般是指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所取得的有形与无形收益,既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所以,在评价环境绩效时,范围的界定就应该尽量的宽广一些,以便将所有的环境绩效都包括进来。例如,对一个防护林工程说,环境绩效既包括木材提供、农田增产等经济效益,也包括空气优化、水上保持等环境效益,还应该包括人们因环境的改善对生活满意程度的提高。这些效益的显现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环境绩效的评价困难。尽管许多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可采用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收集证据,但毕竟相当一些的环境问题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因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而造成评价困难。例如空气质量等级的提高,人们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善等,不能以货币衡量而只能采用某种技术的或实物的计量手段去衡量,甚至于有些情况下连任何量化都不易做到。加之对环境绩效而言,内在的因果关系特别复杂,很难分析,例如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既可能源于空气质量的改善,也可能由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运用非货币和定性方法,仔细地分析环境绩效的内在因果关系,恰当地进行评价,是环境绩效审计的关键环节。

3、审计方法的选择风险大。环境绩效审计是一个新领域,审计方法的选用,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然而,审计方法的选用对审计结果却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审计方法可能会导致审计结果的重大差异,所以,在选择审计方法时,存在巨大的风险。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减少在审计方法选用上可能存在的争议,在选用审计方法时,要多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调与沟通,尽量达成一致,以体现环境绩效审计建设性的特点。

㈢、环境绩效审计报告的特点

1、报告的内容是综合性的。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以考核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综合性审计。一方面,包括环境资金流转的管理活动,保证环境资金得以高效使用;另一方面,由于影响环境管理绩效审计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还包括非环境资金的环境管理活动,如环境规划、政策的制定执行情况等。

2、尚未形成一套规范的写法,反映的内容也各不相同。环境绩效审计是一个新领域,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缺乏统一的规范,需要进一 步研究和规范,以形成审计部门和审计报告使用者均接受的报告格式。

3、审计报告更侧重于建设性。审计报告通常包括成绩、问题、评价和建议等内容。审计人员在对环境绩效进行评价的同时,更注重对提高环境绩效提出必要的建议,以帮助被审计单位改善工作,是环境绩效审计报告更具有建设性。

4、审计结论的强制程度较低。由于环境绩效审计着眼于经济、效率和效果等方面,评价标准也较为灵活,加之影响环境绩效的因素很多,因此环境绩效审计一般不作出决定,审计人员通常以讨论、说服的语言来发表意见、提出审计建议和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供被审计单位和主管部门采纳。

四、与环境绩效审计相关的其他问题研究

㈠、环境绩效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地位

1、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三部分。环境财务审计侧重于审查财务报表或环境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信息的公允性和可靠性,环境合规性审计侧重于检查国内外各种环境法规制度的遵守情况,而环境绩效审计则侧重于考察和分析各种环境管理活动的绩效状况,提出改进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设性意见。可见,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从不同的侧面执行着环境审计的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组成了完整的环境审计。

2、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难点

一方面,环境绩效审计是以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为基础的,只有在保证了环境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和环境管理活动的合法性的基础上才有必要、有可能探讨环境管理的绩效问题;另一方面,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建设性的审计,它旨在分析评价影响环境管理绩效的各种因素,帮助环境管理的直接责任人提高环境管理的绩效,因此,审计人员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环境管理专业知识,才能胜任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或许正是因为环境绩效审计的这种困难性,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才相对于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显得较为缓慢。

3、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发展方向

面对这样严峻的环境形势,除了继续增加对环保的投入外,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增加环境政策的适当性就成为政府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由此可见,环境绩效审计正逐步成为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

㈡、当前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障碍及对策

1、对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加强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己经得到共识,但对于如何加强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等问题,认识的普遍不够深入。一般认为,要搞好环境管理,只要增加环境投入和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就行了。对于环境审计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认为主要是保证环境资金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对于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认为没有必要或必要性不大。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环境绩效审计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要推进环境绩效审计,首要的任务是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让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普遍认同。

2、环境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发展不充分。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审计,它需要以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为基础。目前,在我国的环境管理中,环境信息弄虚作假,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层出不穷,这说明我国的环境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做得还很不够,需要大力加强。在环境财务信息不真实和环境管理时常违规的条件下,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力开展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保证环境信息的真实性和环境工作的规范性,是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必要前提。

篇5

(2006年1月10日)

月  份工作要点

一月1、认真搞好年终报帐、结帐及收益分配、财务资产年报工作;2、搞好三村联创的统计上报工作;3、抓好秋季压欠及泄水河工程款的筹收工作;4、抓好农经外欠资金的清收工作;5、多方筹集资金,搞农经年终分配工作;6、搞好农村条线及农经条线的年度考核工作。

二月1、抓好农村财务的建新帐工作;2、抓好村级财务报结帐工作3、搞好农村财务的民主理财工作,明确对张居、台许、左堡、虹桥等4个村的重点审计;4、集中农经人员对全镇19个村居现金库存的盘查,重点对农民历年税费尾欠未进入内部往来帐的村实行全面核实;5、抓好村欠镇税费帐务的对接换据工作;6、制定2006年农经线年度岗位责任制,形成考核细则;7、制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各项办公经费的报支标准、报支手续、审核规定;8、搞好三村联创材料整理和上报工作,同时加强对曹坝村争创小康示范村的全面调查。

三月1、布置各村搞好2006年农民负担方案的面积、人口、劳动力核实工作;2、搞好农村财务的电算录入工作;3、抓好农村财务公开公示工作;4、组织对各村财务清理和公开公示工作的检查验收;5、搞好农民负担方案的预算,做好层层审批工作;6、集中搞好方案的计算机归户操作;7、抓好农经外欠资金的清收分工,落实各人的年度清收目标任务。8、筹集资金抓好单位职工第一季度的分配工作。

四月1、搞好村级财务一季度报结帐工作;2、抓好农民负担归户方案的到户盖章确认工作;3、继续搞好重点村的财务审计工作,形成审计专题报告,上报县农工办;4、组织各村专职人员进行负担监督卡的集中填写工作;5、搞好各村全年财务收支计划编制工作;6、配合抓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资金的筹收及管理工作。

五月1、抓好农民负担监督卡的到户发放工作;2、搞好农民负担方案的公开公示;3、进行农民负担工作的专项检查;4、搞好全镇统筹规费的测算工作,拟定对村级夏季规费收取及上交的考核奖励意见;5、加强对各村现金库存的盘查。

六月1、集中全力抓好农村规费的清收,重点抓好镇统筹款的收缴工作;2、明确专人搞好夏季清收工作进度的统计;3、抓好农经村帐镇代管资金的收取工作。

七月1、搞好村级财务二季度报结记帐工作;2、全面核实村级农民历年上交尾欠情况;3、抓好村级各类专业承包合同的收集整理工作,建全合同管理台帐;4、根据各村上半年财务收支情况,形成与计划收支对照表,并及时报各村负责人;5、配合农村条线搞好上半县考核的各项准备工作;6、组织资金,搞好站内第二季度的分配工作。

八月1、搞好农村土地调查,建立农民承包面积档案;2、配合财政部门搞好水稻直补资金面积的核实工作,并搞好到户发放;3、抓好农村财务电脑记帐工作。

九月1、搞好秋季压欠的各项资料准备工作;2、搞好村级财务二季度报结记帐工作;3、突击10天组织站内人员进行外欠资金的清收工作。

十月1、认真组织资金,搞好站内第三季度的分配工作;2、组织站内人员继续进行外欠资金的清收工作;3、抓好农村秋季压欠工作。

十一月1、继续抓好农村秋季压欠工作;2、继续组织站内人员继续进行外欠资金的清收工作;3、搞好小康示范村创建调查工作;4、抓好农村财务电脑记帐工作;5、抓好农村财务公开公示工作;6、组织农经线进行村级债务、债权的调查核实工作。

十二月1、搞好年终财务报结记帐工作;2、搞好农村收益分配及财务资产年报工作;3、继续抓好农村秋季压欠工作;4、继续组织站内人员继续进行外欠资金的清收工作;5、配合农村线搞好县全年条线考核的各项指标数据的搜集统计工作;6、抓好三村联创工作的指标调查、资料整理、汇总及上报等工作;7、做好单位年终分配资金的筹借工作;8、搞好全年单位工作总结并拟定来年工作计划。

篇6

瑞典全称瑞典国(Kingdom of the Sweden)。是北欧的经济强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其经济均未遭受太大损失。二战后,瑞典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不稳定,40年代未,60年代和80年代属于经济增长相对较快的时期,50年代、70年代经济增长缓慢。进入90年代,瑞典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1997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为1.8%。瑞士是世界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5932美元,居第十位。

瑞典的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国有在公用事业、运输和工矿业中均占有较大的比重。瑞典是西方国家中福利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由于社会福利的不断扩大,即使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

瑞典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国王是国家之首。其政府组织形式采取议会内阁制,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其议员通过竞选产生。议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决定税收和公共资金的使用,监督政府行为和国家行政。内阁是行政机关,由首相和若干内阁大臣组成,首相由议会提名,经议会批准后任命。内阁由议会委托管理国家,并对议会负责。全国设立平行的且相互独立的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两大系统,均属司法机关。

二、 瑞典政府审计的起源和

早在1539年,瑞典就成立了皇家审计厅,负责皇家的财政及审计与控制工作。以后瑞典政府审计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直到1920年,瑞典成立了中央政府的审计机构,后经改组称为瑞典国家审计局,一直延用至今。瑞典国家审计局负责国家审计工作,同时负责政府和政府管理工作。进入20世纪,瑞典向福利国家迈进,国家直接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卫生、医疗、老年保险等。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一方面增加税收,一方面扩大支出,因此瑞典国家审计到80年代的工作重点一直放在对政府各项拨款与支出的审计上,以保证政府福利国家目标的实现。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瑞典国家审计发展的重要时期,标志有两个:一是了《瑞典国家审计局法》,使国家审计有了法律依据,同时也有了审计行为的基本规范。二是开始发展绩效审计。60年代,国家审计组织就已经开始实施绩效审计,到80年代,绩效审计已成为国家审计普遍实施的主要之一。

三、 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

(一) 政府审计机构

瑞典的政府审计是由下列人员和部门来进行的。

1. 议会审计师

议会审计师由国会从国会议员中选出,每年选举12人,任期一年。国会审计师负责对国会和内阁各部的审计工作,其常设机构是秘书处,成员为国会审计师的助手。

2. 国家审计局

国家审计局是政府所属机构,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它不负责内阁审计,只对政府下属机构进行审计。国家审计局除进行审计工作外,还从事政府会计管理工作。因此,它不但具有监督机关的性质,还具有管理机构的某些特点。

3. 地方审计机关

瑞典地方审计机关与国家审计局在各自政府级别中的地位和隶属关系不同。国家审计局是中央政府行政部门的组成部分,而地方政府审计机关则独立于地方政府行政部门,直接受地方立法部门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瑞典地方审计机关分两个层次,一是省级,二是市级。两级地方审计机关负责对各自政府行政部门的财政及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监督。瑞典国家审计局与两级地方审计机关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适用于国家审计局审计的法律是《瑞典国家审计局法》,而适用于地方两级审计机关的法律是《地方政府审计:指导原则》,前者由议会制定,后者由地方议会制定。

(二) 瑞典国家审计局的机构设置

瑞典政府审计活动主要由瑞典国家审计局来进行,故本文以下涉及瑞典政府审计的内容均以国家审计局为背景。

瑞典国家审计局是瑞典国家最高审计机关,也是政府会计的管理机关。它从属于内阁,向内阁负责并报告工作。

国家审计局的领导机构是领导委员会,成员包括:审计长(领导委员会主席)、瑞典政府开发部部长(领导委员会副主席)和其他不少于6名的成员。领导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均由政府任命。审计长任期6年,可无限延期。其他委员会任期4年。

领导委员会有权决定下列:

1. 国家审计局工作范围内有关计划与执行等重大事项。

2. 有关立法的重大事项。

3. 有关的重要组织事务、内部工作方式或工作制度。

4. 国家审计局向国会提出预算申请和其他重要问题。

5. 职员的健康检查、惩处(包括开除)、起诉、外迁及离职等事宜。

6. 由审计长交办的其他事项。

国家审计局设有五个处,分别是秘书处、行政管理处、财务管理和处、财务审计处、绩效审计处,各处下设若干个部门,此外,政府设立一个委托审计局代管的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主席由审计长兼任,另有一名政府部长。其他成员由政府任命。通常若干名国会议员为咨询委员,以便国会更好地了解国家审计局的工作情况。

瑞典政府审计在机构设置上有下述特点:

1. 议会和政府分别设主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且分别有各自的工作范围。这一做法无论是与“立法模式”的英、美等国,还是与“司法模式”和“独立模式”的法国、西班牙、德国、日本等均差异较大。当然这与瑞典审计局的地位有关。

2. 建立了独特的“行政模式”的政府审计制度。瑞典的这一模式与前述提到的美、英、法、西班牙、德、日等国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的最高政府审计机构或者独立于议会,或者隶属于议会,但都独立于政府,瑞典的国家审计局则是一个纯粹的内阁机构。因而,其地位相对较低,其审计的独立性亦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

3. 采用集体领导的方式。与美、英、加拿大等国不同,瑞典国家审计局不是采用个人领导,而是采用集体领导,其最高领导机构是领导委员会。瑞典的这一做法与日本会计检查院相同。

4. 按业务设置审计部门。瑞典按照审计的业务内容设置了财务审计处和绩效审计处,这种机构设置,与前所述及的美、英、加、日等国大相径庭,它们的内部机构都是按行业或部门设置的。瑞典国家审计局的这一做法,易于按审计类型实施审计,易于审计人员掌握某类审计的,从而更有效、深入地开展审计。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1)不利于对被审单位进行系统的审计;(2)容易浪费审计资源;(3)不利于全面培养审计人员。

(三) 人员配备

瑞典国家审计局除设审计长外,还设副审计长一人、审计长助理若干人,处长5人,其他审计、会计及办公人员300余人,大部分从事审计工作。从绝对数来看瑞典审计局的工作人员并不算多,但就相对数而言,瑞典则是审计人员比较多的国家。

进行审计人员培训是瑞典国家审计局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其工作人员一般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良好培训,但培训时间较短。

四、 工作职责与审计范围

瑞典国家审计局的审计职责是《瑞典国家审计局法》赋予的。瑞典国家审计局有以下三方面职责:

1. 会计管理方面

(1) 开发政府部门计划管理、会议管理的方法,并确定相应的管理标准。

(2) 确保政府会计制度的有效性。

(3) 为政府会计颁布规章制度。

(4) 管理中央政府公共会计,审定会计报表和预算报告。

(5) 检查中央政府在瑞典银行中的帐户。

(6) 进行财务统计。

2. 预测管理方面

(1) 预测下一财政年度国家收入,用于编制国家预算。

(2) 预测本财政年度国家支出情况,预测经修订的下一财政年度国家收入情况,用于补充国家预算。

(3) 向政府和国会审计师提交年度报告。

(4) 向政府提交国家决算及帐目摘要。

3. 审计方面

(1) 检查中央政府行政管理工作。

(2) 检查接受国家资助的单位对资助金的使用情况。

(3) 检查中央政府行政管理的费用情况。

(4) 检查中央政府采购部门的采购活动。

(5) 监督政府经办机构内部审计活动。

(6) 监督中央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活动。

(7) 监督其他政府机构行使颁布重要规章条例权力的情况。

4. 国家审计局在审计、会计和有关方面帮助中央政府培训有关人员。

从瑞典国家审计局的职责范围可以看出,它和美国的总署和英国的国家审计署一样同时肩负审计职责和其他职责的国家,但瑞典国家审计局的其他职责无论是从广度和深度都是英、美所望尘莫及的,它不仅进行会计管理,而且参加预算管理。这虽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也是凤毛麟角。一般而言,审计部门是有多种职责,不免要分散精力,甚至相互干扰,但瑞典的立法者们对此却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会计和内部控制所采用的标准是提高财务质量的先决条件,正因如此,他们才把会计管理和预算管理的部分职责划归了国家审计局。

从审计来看,长期以来瑞典国家审计局主要开展财务审计,自60年代以来,绩效审计日益受到重视,80年代以来,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比翼齐飞,共同构成瑞典国家审计局审计工作的主旋律。瑞典审计局与美、英、澳、日等国一道共同推动世界范围内政府绩效审计的。

五、 绩效审计

瑞典中央和地方审计机构都开展绩效审计,其家审计局开展绩效审计已有20多年的。80年代以来,瑞典的绩效审计成果显著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已经成为一种比较规范的审计方式。随着规定的日益完善和绩效审计的日趋成熟,绩效审计在瑞典已经取得了与财务审计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国家审计局的工作中,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财政管理已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瑞典国家审计局的绩效审计主要包括两个阶段,调查阶段和深入调查阶段。

1. 调查阶段

在调查阶段,审计师的主要任务是找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从而形成自己对以下问题的看法:

(1) 被审计单位的活动目标是什么?是否有与目标相适应的业务活动。

(2) 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中是否存在问题或薄弱环节。

(3) 被审计单位有无建立保证业务活动正常进行的管理制度。

为此,在这一阶段,审计师主要做以下三项工作:

(1) 目标。在作目标分析时,审计师要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了解领会了议会或政府为其业务活动规定的目标,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方向是否与目标相一致;业务活动进展中环境变化因素对达到规定目标的;工作结果是否达到了规定的目标。

(2) 业务活动分析。业务活动是指资源通过生产转换而形成成果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生产过程即指制造产品过程,也指行政管理过程,国家审计局进行的业务活动分析主要是指行政管理过程。

对业务活动分析时,审计师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生产率的高低;工作或生产效果是否达到了计划规定的目标。

(3) 管理制度分析。管理制度的分析重点是要确定被审单位的管理制度能否提供作为管理决策依据的信息和,被审单位的组织结构能否适应组织目标的实现。

在作管理制度分析时,审计师要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并不断完善发展了应有的或行政管理制度;外部的各种规范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的影响程度;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人事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等。

2. 深入调查阶段

如果在调查阶段发现了需要进一步分析的问题,审计师就要进行深入调查。否则,审计即于调查阶段结束。深入调查阶段的工作一般限于在调查阶段就目标分析、业务活动分析和管理制度分析中发现的问题,而且在哪些方面发现问题,就深入调查分析哪些问题,而不必再重复全部事项分析。深入调查阶段的工作具有下述几种共性:①核实调查阶段发现的问题。②结合效果、效益对所核实的问题做出解释。③提出纠正或改进的建议。

近些年来,国家审计局在绩效审计方面优先考虑的审计事项包括:

(1) 政府管理控制系统。

(2) 需要改进组织管理、控制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政府活动。

(3) 需要进一步明确作用和任务的经办机构。

(4) 政府采购部门的工作效率。

(5) 政府部门使用电算系统的效率。

根据上述瑞典国家审计局绩效审计的程序和内容可以看出,瑞典国家审计局的绩效审计与英、澳、日等国家的绩效审计及美国“三E”审计的内容是基本相近的,但它们有自己的侧重点,主要强调业务活动的效果性、效率性和组织、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合理性。从效果性而言,比美国“三E”审计中对效果性的界定要宽,美国“三E”审计中的效果性仅据计划项目效果,而瑞典绩效审计的效果性则涵盖了生产活动的效果性和行政管理过程的效果性。

在绩效审计上,瑞典国家审计局与英、美等国的最高政府审计机关一样,广泛运用调查的方法,在绩效审计程序上,瑞典国家审计局注重后续检查。为了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国家审计局还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后续检查。审计局一般要求被审计单位在6个月内向其汇报落实审计建议和采取措施的情况。如果对被审计单位的落实情况不满意,或被审计单位对落实未有动作,审计局还可实施一个专门的落实计划,或通知政府采取适当行动。

瑞典国家审计局的这一做法与英、澳、日等国的最高政府审计机关的做法相同,为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保证。

与财务审计相比,绩效审计不是年度定期性检查,不是固定在财务报表所列示的财务信息,不是运用固定、单一的方法。因此,对审查内容与方法以及何时进行审计完全由国家审计局决定。

六、 审计程序

瑞典国家审计局的财务审计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制定审计工作计划

瑞典国家审计局的审计工作计划包括:

(1) 认真分配全部审计工作,系统地把此项工作分成若干部分,并应将审计的资产分成几个部分,并说明当务之急应做的事项。

(2) 为每一部分订出审计项目,为每一个审计步骤预定时间,并为全部审计项目分配审计人员以及适合的咨询人员。

(3) 通知被审计机构内部的人员,由审计人员占用的时间、意料外的事项不列为审计程序的要点。

2. 评价内部控制

审计人员对现行的内部控制系统必须进行检查,以便评价其可靠性和为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范围及目的提供论据。

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可使审计人员判断某项存在有意或无意的错误。在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机构,审计人员在很大程序上可能依靠这个系统,以便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且相应地限于他检查个别的会计事项。对内部控制系统较差的机构,审计人员必须在很大程序上进行检查,以便对会计记录的可靠性作出正确的判断。

3. 评价与证明文件

审计人员的结论必须取决原始工作文书和得到的凭证。还须清楚表明该工作文书已经审计人员考查。凭证应该是充分的、相关的和确凿的。

完整性表明,凭证必须是全面的,不必认为审计人员所作的结论已经基于这一点或代表一些事实。

相关性表明,审计人员必须把作为其结论基础的凭证合乎逻辑地列入结论中。

确凿性意味着,就审计人员所作结论的重要性而论,倘若凭证失去查询的有效期,则该凭证应受批判性检查。

4. 形成审计报告,报告审计结果

审计人员在取得充分、相关和确凿证据的基础上,形成审计结论,编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属于公共文件,它一般送给:

(1) 议会。

(2) 行政部门的主管部门。

(3) 行政部门的经办机构通常是被审计单位。

(4) 新闻媒介(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

瑞典国家审计局的财务审计程序与英、美、澳、日等国的最高政府审计机构的审计程序相比,虽然在阶段划分上存在不同,但就其基本内容而言,还是大体相同的。这些国家在审计程序上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都十分重视审计计划,这对审计工作计划实施是不可残缺的。与作为司法模式的法国的司法性审计的审计程序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现在:法国的审计法院有裁决程序,而瑞典国家审计局则无此程序。

就审计报告的报告对象而论,瑞典有其独特之处。美、英等“立法模式”的国家和法国西班牙等“司法模式”的国家其审计报告的报送对象是议会或国会,作为法、日等独立模式的国家审计报告一般向议会和政府同时报送。而瑞典国家审计局除需报送议会、行政部门的主管部门之外,还同时报送被审单位,这可以说是瑞典国家审计局报送程序上的一大物色。这一做法利于被审单位及时了解国家审计部门对其的评价,以及所发现的,及就此提出的改进建议,利于被审单位及时予以改进。

七、 审计报告

瑞典是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审计报告充分发挥作用的国家之一,它象美、德、日等国一样。注重发挥立法部门的监督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的作用。议会把国家审计局提交的审计报告有选择地在报刊或政府公报上公布,并根据议员和公众的反映,对被审单位的负责人或当事人进行处理。瑞典在发挥立法部门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同时,积极发挥行政监督的作用,向被审单位的主管部门报送审计报告,以加强其对被审单位的监督。另外,在绩效审计家审计局利用了后续检查程序来保证审计建议的落实,由此可见,瑞典国家审计局的审计报告虽不及法国审计法院的审计报告那样具有司法效力,但仍具有相当的强制性。

八、 与民间审计、内部审计的关系

瑞典民间审计由皇家贸易委员会确认资格的特许师进行,也可由较低等级的注册审计师进行,它与瑞典国家审计局之间不存在联系,各自独立地开展工作。

瑞典与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在政府内部设有内部审计机构,大型公司亦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政府内部审计机构不归国家审计机构,与国家审计局之间也没有组织上的关系,但业务上可以协调工作。

九、 与评析

瑞典是北欧强国,上实行君主立宪制,采取“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由于其政治、经济、国家及传统等诸方因素的形成了独特的政府审计制度模式———“行政模式”、这一模式的典型的特点是最高政府审计机构隶属于政府,受其领导,并对其负责,与“立法模式”、“独立模式”和“司法模式”下的政府审计机构相比,地位偏低,其活动明显带有政府影响的烙印。但由于瑞典国家审计局的审计对象是政府各部门的经办机构和公共机构等,故其独立性并不会受到太大干扰。瑞典所代表的“行政模式”的政府审计制度与“立法模式”、“司法模式”、“独立模式”。共同构成世界政府审计制度的四大模式。前苏联和我国均属于这种模式。

瑞典政府审计制度与其他国家审计制度另一个迥异之处,是它在国会设有国会审计师,负责国会和内阁各部的审计,这一设置与瑞典国家审计局的地位较低有关,并在一定程序上弥补了这一欠缺,毋庸置疑,在政府审计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瑞典国家审计局。

瑞典国家审计局在机构设置上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重视集体领导的作用,它的最高领导机构是领导委员会:二是按业务类型放置业务部门,此法易于按业务类别开展审计工作,但不利于对某个单位系统开展审计和对审计人员的全面培养。

瑞典国家审计局的工作职责非常广泛,既包括审计工作,也包括会计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如此广泛的职责,在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机构中是极为罕见的。过宽的审计职责容易分散精力和出现工作间的相互干扰。就审计范围而言,无论是从审计对象来说,还是从审计来看,与美国、加、澳、日等国一样,都是属于范围广泛的国家。

绩效审计是瑞典国家审计局积极倡导的一种审计类型,就其内容而言与前述大部分国家的绩效审计及美国的“三E”审计基本相同,但它更强调效果性、效率性审计,以及组织、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审计。从审计程序上,注重后续检查,这对于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瑞典国家审计局的审计程序虽与英、美、澳、加、德、日等国的审计程序基本相似,但仍有差别,主要表现在报送对象上,它除了要向议会、政府主管部门报送审计报告之外,而要向被审单位报送,这在其他国家中是极为少见的。

篇7

1.当今的世界审计处于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审计阶段。

考世界审计,绩效审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于20世纪70-80年代,完成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

在这个发展阶段,财务审计仍大量存在,绩效审计则越来越多。我们以几组量化数字来说明这一变化趋势,诸如:美国国家审计总署两类审计比重为:绩效审计占 85%以上,财务审计占10-14%;加拿大审计长公署和英国审计署,每年审计项目计划中,绩效审计大致占总审计数额的40%;而且它们和西欧一些国家审计机关还实施绩效审计机构、资金、计划单列。事实告诉人们,在21 世纪,这种发展趋势日益增强。

2.绩效审计本质乃是资金运行效益审计。

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位所实施的绩效审计,其审计对象载体众多(包括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但究其内涵的本质,是审查预期目标与完成其目标所投入资金之间的关系,最佳投入产出关系是以最少的投入完成即定目标,或以最少的资金取得最大产出。实物形态的投入,最终仍要用货币衡量。绩效审计的作用在于通过审计促进被审单位实现最佳投入产出关系,实现其资金运行的现实效益和潜在效益。

至今,绩效审计没有单一定义,许多国际组织和绩效审计领先国家均对绩效审计有着不同定义。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称绩效审计 (性、效率和效益)是现金价值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的同义词。根据该组织的审计标准,它包括:(l)审计被审单位管理活动的经济性;(2)审计被审单位的人力、财务及其它资源的利用效率;(3)审计其业绩效益,并根据预期,审计其活动的真实影响。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关于绩效审计定义,词语及标准,对各国绩效审计虽没有约束力,但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指导作用。

3.绩效审计成为世界审计主流的原因。

第一,西方市场经济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更为现实的新。在这个新时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趋于完善,财务活动也日愈规范化,故此, 财务活动中的违纪违规现象也日趋减少,那么,传统合规性财务审计减少了,因此,不断扩大审计职能作用范围,向绩效审计延伸,成为审计自身发展的要求;第二,20世纪4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经济处于低迷状态,矛盾激化,因此,人们对提高公营部门资金支出效果和明确支出的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同时,它导源于这样一种严重压力,即政府可以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而政府所承担的社会和经济义务却日趋扩大,这即是绩效审计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绩效审计发展引起审计的重大变化。

其一,审计形态呈多元化趋势。审计领域出现了诸如: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等派生审计形态,西方审计学者把上述派生审计形态均视为绩效审计的同义词。

其二,审计职能范围扩大了,包括经济的、的、军事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态环境的等领域,从而推动审计向纵深发展。

其三,政府审计注入了绩效审计,从而增加了活力。政府审计注入绩效审计内容,主要是对财政性资金使用效果的审计,比如,对有国家财政支出或资助的投资项目的资金节约度进行监督。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态,西方审计学者认为,在政府审计史上,绩效审计的实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催化剂,能否不失时机地选择并接受绩效审计,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政府审计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志之一。这种认识与当前或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世界范围内政府审计发展潮流是一致的。

其四,以绩效审计为重要内容的内部审计得到蓬勃发展。

一是内部审计的发展,二是政府各部门内部审计的发展。三是经营审计的发展,其中,唱主角者是经营审计。当今的内部审计与管理部门更加融为一体,参与实际的解决、舞弊的发现及管理咨询,以推动管理部门或企业改进未来的经济效益,实现其潜在利益。

5.绩效审计目标和范围。

世界主要国家审计机关实施绩效审计所确立的目标和范围,由于国情不同而各不相同,但比较一致的是开展专题审计,其做法是对政府的各部门同一主题进行审计,诸如:采购、旅行、人力资源管理和现金管理等。通过上面专题审计,弄清被审单位所花费的公共资金是否获得了效益。

同时,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审计机关实行对财政资金和资助资金预算支出建议的事前绩效审计,比如德国联邦审计院对政府各部所提出的支出建议进行绩效审计,使绩效审计的作用,在预算过程中得到发挥。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为了指导和推动绩效审计发展,对其目标和范围有过一个规定,现抄录如下:

目标:(1)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管理奠定基础;(2)力求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3)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程序对绩效审计提出报告;(4)确定较为适当的经济责任。

范围:它取决于每个最高审计机关的使命和特定环境。在决定审计范围时, 尤其是制定的审计政策存在着某些敏感性,应对制定决策所需资料和决策目标进行和判断。

上述规定,对世界各国绩效审计起到一定规范和积极推动作用。

6.绩效审计基本经验。

(1)最高审计机关不受政府干予;

(2)建立明确的绩效审计条文;

(3) 审计师获得很有竞争力的回报,从而避免代价高昂的人力外流;

(4)仔细招聘不同专业的高质量审计师;

(5)每个最高审计机关均有自己的培训设施和审计培训计划;

(6) 制定绩效审计的条件,并辅之以培训;

(7)审计结果即发展报告,而不是年度报告;

(8)提交的绩效审计报告,必须简捷而令人感兴趣;

(9)绩效审计报告集中于少数重要问题;

(10)建立质量保证和控制机制;

(11)通过传媒引起社会对绩效审计的重视。

7.绩效审计发展的不平衡性。

绩效审计同任何事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总体上,实施绩效审计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处于领先行列,诸如:北美、西欧和北欧的加拿大、美国、瑞典、英国等。加拿大是第一采用效益审计的国家,创立了综合审计(把绩效审计与常规审计结合)典型经验;美国则是最早将绩效审计注入政府审计的国家,它于20世纪70年代颁布的《政府的机制、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标准》(亦称“黄皮书”),其中明确规定应实施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审计,得到国际审计界的普遍认可和采用。

瑞典是第一个正式采用效果审计的北欧国家。英国开展绩效审计是根据议会所属的公共账目委员会要求而作出的立法响应,20世纪80年代中期颁布的《国家审计法》,明确授权主计审计长有权调查各政府部门如何使用它的资源, 主计审计长向公共账目委员会汇报工作,这些权力使他对绩效审计提出确认意见,并说明公共经费是否按下议院要求使用。他每年计划并完成60个绩效审计项目, 正式报送议会并公布于社会。

上述各国最高审计机关都用绩效审计来谋求资金节约,回答政策制定者的询问并保证政府工作者的效率和效益。

绩效审计走在前列的最高审计机关,还有欧洲审计法院、荷兰审计院、德国联邦审计院、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新西兰审计署等。

亚洲地域最高审计机关实施绩效审计取得较好成效者,根据记载有: 印度、巴基斯坦、的香港、新加坡、日本。被列为有限经验的最高审计机关是不丹、中国、印尼、马来西亚、尼泊尔、斯里兰卡和泰国,其绩效审计尚未完全实施,没有绩效审计经验的最高审计机关如:孟加拉、柬埔寨、老挝和越南。

8.绩效审计走向国际联合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交织发展,使审计信息的使用者认识到了解各国不同审计制度、审计实务并促使国际协调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促进审计工作国际化方面,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国际审计组织起了重要作用。它们的宗旨分别为:“经验分享,全球共惠”、“经验分享,携手共进”、“用统一标准来发展和加强会计职业的全球协作”。

在推进绩效审计国际联合方面,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多次召开会议并做出若干决议和规范性条文,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推动下,西方一些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多次进行联合,诸如:瑞典、英国、荷兰的最高审计机关曾对援助项目进行联合审计,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最高审计组织曾对欧洲战斗机计划,进行了联合审计,也称谓跨政府审计,通过联合审计,搞清了被审计单位所花费的公共资金效益好坏问题。事实表明,联合审计呈不断上升趋势。

9.绩效审计面临的新挑战。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最高审计机关在进行绩效审计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主要包括:

(1)难以确定绩效审计的目标和识别经济责任的界限;

(2)在一些国家,缺乏法律条文,得不到需要的资料;

(3)未具备适合的审计技术,缺少适当审计标准及合格的审计人员和经费。

上述问题是今后世界绩效审计实践中亟待要解决的事情。

绩效审计在中国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诞生,欧风东渐,绩效审计开始走近中国。

1.绩效审计实践的三个阶段。

(1)审计署成立初期至80年代末。

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了绩效审计和试点工作,提出:“从财务审计入手,加以分析,落脚到经济效益。”据1984年审计资料记载,当时,全国有22 个省、市、自治区的270个县以上审计局,对1263个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试审,试审中充分注意到经济效益问题,诸如:天津铁厂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湖北省两户纺织企业效益审计报告、辽宁卷烟厂效益审计报告、山西小氮肥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鞍钢和山东审计局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报告,都是当时比较典型的经济效益审计实例。

当年,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出各类问题总金额 30692万元,其中属于经济效益差的是9195万元,通过试审,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增收节支起了积极作用。20世纪80年中期以后, 绩效审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20世纪90年代。

审计学界对绩效审计进行了一些研究,本人在《试论审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文中,率先提出:“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延伸,成为审计实践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审计职能“日益向解决经济过程中的管理和决策方面延伸。”(1990年5期《经济研究》)。上述见解在学术界和审计实际工作者中引起了反响。

1991年初,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进行经常审计,既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效益方面延伸,并作出适当的审计评价,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

自提出两个延伸后,全国地方一些审计机关继续实施了经济效益审计试点。当时,试点工作较有成效的省,诸如:湖北、山东、天津、辽宁等省、市审计机关。据不完全统计,在审计署成立后十几年的经济效益审计中,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使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约211亿元。

1994年初,审计代表团出席了在印度召开的中印绩效审计研讨会。本人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中国的宏观经济效益审计》一文中,根据中国国情,提出应开展宏观经济效益审计试点,其重点审计领域是财政、、投资等部门,通过绩效审计,提高资金运行的有效性。对信贷资金绩效审计,应“从信贷项目的经济效益和金融机构的内部效益两个方面进行。”对投资绩效审计,提出四项标准,其基本点是通过审计投入与产出关系,能否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最大的效用。

上述观点在中印绩效审计研讨会上受到与会代表的重视,同时,也引起国内审计工作者的反响,(见1995年3期《管理世界》)。

在这个时期,我国审计机关还结合宏观经济财务收入审计,开展了一些事后来看带有宏观经济效益审计性质的经济监督活动。比如:全国审计机关同时开展了建设项目开工前审计,共审计2000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105815亿元, 审计后对716个不具备开工条件的建设项目,提出了意见,压缩建设规模的总资金达1285 亿元。

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165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审计,共审计项目总投资2007亿元,查出有资金106.5亿元,经审计处理后,为国家节省投资38亿元。

同时,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的行业审计,对五省市公路养路费审计等都带有宏观经济效益审计性质,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问题,从宏观上提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并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制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审计在改善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促进了被审单位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入世后的绩效审计情况。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审计工作者思考一个共同问题,即中国如何开展绩效审计,与国际接轨问题,并如何付诸实施。近几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对绩效审计工作都明确提出任务和要求。在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审计方面,开始注入了绩效审计,如进行了绩效调查审计,在外资审计领域,明确提出其审计目标是提高外资使用效益。不少地方审计机关积极制定计划,在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等财政投入较多的部门,实施绩效审计,取得一定成效,向审计化迈出可喜一步。

2.中国绩效审计特点。

绩效审计走近中国二十年,研究和实践活动,尽管时断时续,然而, 它必竟在走着并留下了它特有轨迹。

其一,根据中国不成文和成文(《审计法》)条文关于“真实、合规、效益”的规定,把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结合起来,或更严格意义上说,绩效审计寓于财务审计之中。

其二,主要以国有企业为审计对象,即是微观经济领域的效益审计,且较多地集中在其财务成果的上,对经济活动审计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进一步开拓。

其三,绩效审计主要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国家审计机关尽管试验性地实施了一些绩效审计,但与内审机构比要少。

其四,事后审计多,事前审计尚不多见,而事中审计,即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控制和调节,以推动被审单位改善未来经济效益,实现其潜在利益则更为少见。

3.绩效审计的初步成效。

其一,通过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或调查,初步摸清了被审单位资金运行的效益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其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其四,一定意义上开拓了政府审计领域。

其五,专项资金审计或审计调查、基建项目审计或审计调查对未来绩效审计,具有典型意义。

加拿大前审计长埃尼斯M.戴伊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化国家的绩效审计》调查报告中,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绩效审计排行榜上把中国排在有限经验国家,大概是符合实际的,我以为,尽管经验是有限的,但,是重要的。

4.绩效审计面临的挑战。

绩效审计在中国实践取得的进展是重要的,但,是有限的,它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如下:

其一,国家审计机关对在中国条件下,如何实施绩效审计,缺乏一个战略性认识,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具有战略性、宏观性的思路,缺乏一部战略性发展规划。

其二,缺乏具体的立法条文支持,没有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标准的国家标准,对引进国外经验,似乎不太注意,相关资料也较少。

其三,绩效审计方面有组织的理论探讨、人才培训很是欠缺。

以上都是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发展绩效审计的战略思考

1.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目光,重新认识绩效审计在中国审计的地位。

我们讲的中国国情,是中国审计直面的国民经济活动,要点有二: 一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高速度低效益且重速度轻效益问题;二是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大量严重违纪违规、经济犯罪问题,这两个问题给国民经济所造成的后果和危害是一样的,如同党的路线中的左和右给党带来的后果和危害一样道理。长时间来,人们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低效益,甚至不讲效益, 不认识,甚至熟视无睹。

在中国发展绩效审计,可以说是为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低效益、轻视效益问题,找到其中一条出路。人们称审计者是经济医生,我希望经济医生把绩效审计作为中医药方,对中国国民经济低效益采用既治标又治本的中医疗法, 而把财务审计作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紧应急的西医药方,对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规、经济犯罪,采用西医疗法。只要尽我所能,定有成效。

2.破坏迷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模式。

这是如何发展绩效审计要解决的对绩效审计自身认识问题,它既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高不可攀。本人对绩效审计问题的研究始于1988年主编《审计学辞典》,在我撰写的十万字词条中,给予绩效审计应有的地位,不仅给它下了定义而且根据中国国情,把绩效审计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1994年出版了《经济效益审计》专著,成为中国社科基金项目中的唯一;在多次参加的中印、中英绩效审计高层论谈、参加接待加拿大前审计长埃尼斯,共同讨论他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绩效审计》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收在我主编的《最新国外绩效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在出访美国,出访法国、德国等西欧六国和俄罗斯等国时,都充分注意到对这些国家绩效审计的考察。

上述活动过程,是本人破除迷信,积极探索,不断推出绩效审计科研成果的过程。希望有志于探索和实践绩效审计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走出认识误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绩效审计的辉煌。

3.坚持审计发展的阶段论与不断发展论的观点,指导我国绩效审计工作,正确处理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关系。

1997年本人在《中国审计的昨天。今天。明天》研究报告中提出:当今中国审计处于以财务审计为主,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同时并存共同发展阶段,完成财务审计向以绩效审计为主的转变,大约要用50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50年,那时,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成熟,中国审计制度和运行机制也达到完善和成熟,实现了中国审计现代化,完成转变之日,就是审计现代化实现之时,全面达到国际审计先进水平,一个中国式的审计制度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中国审计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绩效审计发展的战略目标。当然,我提出用50年时间完成转变,不是坐等50年,而是努力创造条件, 争取早日实现转变。今天,重申上述观点是有意义的。

在这里,还有个现代审计与审计现代化问题,本人以为,这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分期问题,后者是发展目标问题。现代审计顾名思义,就是现或当代审计,按其性质,中国现阶段的审计可称为发展中审计。至于审计现代化, 它要用复杂的综合指标来衡量,达到现代化的时间,应当与整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时间相一致。

4.宏观绩效审计范围和重点。

宏观绩效审计涉及其整个国民经济,内容非常广泛,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及审计力量,建议选择如下重点项目:

(1) 财政预算支出计划审计。通过审计弄清有无因支出范围和用途计划不当而可能造成损失浪费现象,这种事前审计是把其作用在预算过程中,从源头上提高财政资金的节约度。

(2) 财政决算审计。通过对财政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弄清被审单位所花费的财政资金是否获得了效益,这种事后绩效审计的作用在于帮助被审单位经验,挽回效益方面损失,从而促进财政资金运行的有效性,或潜在效益。

(3)投资项目审计。是对国家投入的建设资金经过投资活动取得的有用效果进行审核和评价。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标准是:①是否以最低的消耗、最少的投资、最好的质量和最快的速度形成最大的综合生产能力;②能否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投产后的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投资回收;③能否为国家提供最大效益,这是杜绝我国民经济发展低效益最重要之渠道。

(4)金融审计,即主要对信贷项目计划执行及其结果的审计,在我国金融行业, 贷款项目没效益甚至副效益“打水漂”问题十分惊人,审计机关除着力审计其违纪违规、内外勾结的经济犯罪案件外,势必要把对贷款项目效益审计提到日程,这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低效益的非实行不可的举措。

(5)税收审计。通过绩效审计弄清税源流失所造成的损失,以提高税收率。

(6)专项资金审计。国家专项资金繁多,审计机关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带有典型主义的资金项目,通过绩效审计,提高其资金使用效果。

5.微观绩效审计范围和重点。

这是对单个企业经济活动效益和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其目的在于推动企业挖掘潜力,更合理地利用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费用,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用。

对其绩效审计范围主要是:①评价企业效益的指标状况,诸如对活劳动的经济效益指标(包括生产率与工资利润率),物化劳动的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率和单位设备产品率),劳动占用量和劳动消耗量的综合效益指标 (资金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等的评价;②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计划管理情况;③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情况。通过绩效审计,确保企业潜在经济效益的实现。

6.加强绩效审计立法。

我国已有的《审计法》是实施绩效审计法律的根据,但,是不够的,不具有操作指南作用,必须制定暂行绩效审计条例,作为实施绩效审计的具体法律依据。

7.加快绩效审计人才培训。

一个有效的绩效审计工作者,必须具备宏观经济知识和意识;具备宏观透视能力和较强的信息意识;具备高度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竞争能力和判断力。这些应当是绩效审计人才培训要实现的目标,也是绩效审计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8.和借鉴西方先进绩效审计经验。

如前所述,绩效审计走近中国20年,但到,还没有得到认可的理论体系;也还没有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和行之有效的实务操作指南,只能依靠自己在总结经验教训之基础上继续实践和创新。

篇8

【关键词】审计实验 手工审计模拟实验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

众所周知,审计工作实务性比较强,和会计工作相比,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审计学课程教会了学生掌握审计的具体技术和方法,但学生学完以后更多的疑惑是到底该怎么审计?这也是为什么在专业课中审计最难学,也最难教的原因。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中,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这种单纯的课堂讲授很难让学生对如何审计产生感性认识,更不可能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所以在审计教学中需要实施审计实验教学。

一、审计实验教学模式的种类

(一)案例教学模式

有的老师为了改变审计的枯燥或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使用案例教学。其中很多案例是采用上市公司的实际案件供学生讨论和学习,这样学生就能感性地认识审计。但这些案例多是根据实际发生的审计失败案件编写,主要倾向于启发学生分析审计失败原因,关于实际操作整个审计过程、审计程序、审计测试的案例却相当匮乏,知识点分散,很难从总体上把握审计工作的要点。

(二)毕业实践模式

有的高校通过毕业实践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毕业实践很多流于形式。有的学生为了考研不实习,有的实习进入的是就业的工作单位,和审计根本没有多大的关系,有的只是找些单位盖个章敷衍,所以不能依靠于毕业实践来进行审计实验。

(三)传统手工审计模拟实验

在进行传统手工审计模拟实验中,可以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来模拟审计的全过程。4~5人成立一个审计小组,从初步业务活动、编制审计计划到具体的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及最后出具审计报告,形成审计档案,完整地模拟审计业务的全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因地制宜地予以再创造和深化,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职业判断力。但审计中所需要的资料准备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审计,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监督,实验资料准备的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审查的资料除了正常的凭证、账簿和报表资料外,还应该包括其他与经济业务相关的资料以及根据审计实务的特点设置的审计陷阱。

(四)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的工具与技术,它可以使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在搜集审计证据时利用计算机的功能与速度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是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辅助审计模拟实验。学生通过应用软件来采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模拟的具体审计环境,学生自己就是执行审计项目的审计师,利用在审计学课程中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亲身进行审计实务的具体操作,如确定审计目标、选择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等,通过其职业判断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审计软件只是辅助审计的工具,不能完全依赖审计软件来进行审计实验,重要的是通过审计软件的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五)“双平台”审计实验模式

“双平台”审计实验模式即是传统手工审计模拟实验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的结合。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这两门实验课程,先开设手工审计模拟实验,再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为了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比较,应该使用“一套背景资料、两个实验平台”的教学模式,这样一个集手工和计算机信息系统于一体的“双平台”工作界面,把传统手工审计与计算机辅助审计有机地相结合,学生可直接感受到这两者在审计线索、审计流程、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效率、效果等方面的区别。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要根据具体的环境设计审计计划,选择审计程序等,这种职业判断能力对审计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应该成为审计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五种审计模式相比较而言,审计案例教学多是失败的经验,大部分是单个的审计案件。毕业实践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审计实验并不是单个的审计案件,对审计环境的模拟来源于实际的审计工作,从正面营造具体的审计环境,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审计实验教学中多是采用后面三种模式。

二、传统手工审计模拟实验教学实施分析

传统手工审计模拟实验教学通过营造一个仿真的、动态的审计环境,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实战性演练,使相关学科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链接成一张联动的知识网,增强学生融会贯通的综合应用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沟通、组织、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审计的认知及感悟水平。在具体实施手工审计模拟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审计模拟对象的选择

在选择审计模拟对象时,建议大家选择一个完整的审计模拟对象。为方便学生处理,可以选择小企业作为审计模拟对象。但在进行报表审计时,审计模拟对象应包括:被审计单位某年全年的财务资料(最好包含三年的财务资料);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所必需的各种相关资料,如模拟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营业执照、公司章程、组织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主要的管理制度、验资报告及上一年度的审计报告等。

(二)先修课程

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学、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企业财务审计。可以在大三的时候开设这门实验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前述课程,为审计实验所需要的知识做好了铺垫。

(三)传统手工审计模拟实验的组织和实施

在组织和实施手工审计模拟实验时,需要考虑到以下问题:

1.指导老师的作用。指导老师在审计模拟实验中扮演多重角色,起着多重作用。指导老师需要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实验内容、目的、组织、操作步骤以及要求,指导各审计小组进行分工,对学生碰到的各种问题采取集中指导或个别指导的方式予以解决,引导学生按计划完成审计工作;做好审计工作中的协调工作;对不同的审计小组要设计不同内容的回函、不同的监盘结果、管理层对审计差异调整的不同态度,以促进各小组能根据具体不同的情形作出不同的判断与选择。

2.采用团队合作方式。审计实验模拟实际审计工作,4-5个学生成立一个审计小组,选择协调、沟通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和被审计单位、客户进行有效的良好沟通,组织、分配、协调小组成员的工作。指导老师可以选定一个审计小组扮演被审计单位的角色,接受各审计小组的调查与询问,并提供审计人员所需的各种资料;一个审计小组扮演客户、供应商的角色,负责回复各审计小组的询证函,可以针对不同实验项目、不同审计小组出具不同的回函结果。

3.准备实物资产。在审计中,实物资产需要进行监盘,而审计实验中,因为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准备真实的实物资产,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要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替代。监盘用的现金可以用代金券或练钞券替代;监盘用的存货可以用标有相应存货名称、数量的卡片替代或制造相应模型;观察或监盘用的固定资产:以标有相应固定资产名称、数量的卡片替代或制造相应模型。实物资产的替代只要学生能够确认资产的数量,实现监盘实物资产的目的即可。

(四)财务审计手工综合模拟实习结果的评价

对手工审计模拟实验结果的评价更注重学生在审计过程中的表现,如何编制审计计划,如何选取审计证据,如何实施审计程序,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如何等。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实施分析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可以使学生利用审计软件、excel帮助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掌握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审计信息化人才,但审计软件仅仅是计算机辅助工具,不能代替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仍是判断审计人员水平高低的真正标准。

(一)教学所用软件

在国外,比较典型的通用审计软件包括ACL for Windows、IDEA、Audit Excel等。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通用审计软件则包括用友审易、中审审易、博科审计之星、鼎信诺等,有代表性的审计教学软件则包括上述通用审计软件的教育版、网中网审计实训教学平台等。

(二)先修课程

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学、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财务审计手工模拟实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建议单独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课程,作为高等学校会计学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而不是作为《审计学》课程的课内实验课。有条件的高校可建立“手工仿真模拟实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的实验模式,且手工仿真模拟实验在前,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在后,比较合适。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实验教学组织方式――团队小组PK。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不同于电算化会计,应类似于实际审计工作,成立审计项目小组,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模拟对抗竞赛。一般4至5人成立一个审计项目小组,建议学生男女搭配、班干和非班干、专业扎实的同学和薄弱些的同学组合,这样能更好的保证实验效果。然后各组推选一名学习成绩较好、善于沟通、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本项目负责人,负责分派、指导、监督、复核审计小组成员的审计工作。由于每一个审计小组内不同的学生担当不同的角色,就需要各自熟悉自己所承担角色在实务中应该做到的与审计有关的事项。这就要求他们很好的了解企业经营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和相关审计知识,并且融会贯通,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激发其求知欲。

2.实验项目安排――分阶段实验。审计实验可以按照审计过程分为三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准备阶段又可划分为审计计划阶段和风险评估阶段。实施阶段可以按照业务循环进行划分。准备阶段和终结阶段的实验内容基本相同,实施阶段中不可能要求学生做完所有的循环审计,一般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是要求每一组必须要做的循环审计,其他循环审计可以按照课程时间要求学生选做一个或两个实验。为了实现内容的差异性,选做的实验可以由指导老师指定或由学生抽签决定。审计小组未选做的业务循环默认为不存在问题。在每一阶段实验完成后,需要学生以审计小组为单位提交作业。因为在实施阶段中所做的循环审计内容不同,选用的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编制的审计计划、发现的审计差异和出具的审计报告不同,不同的审计小组提交的作业也是不同的,避免学生之间的抄袭。

3.实验成绩评价标准――小组总体表现为主。每一阶段实验完成后,指导老师把关质量,凡上交的审计工作底稿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指导老师要求退回修改或重做,符合要求的小组按各小组上交审计工作底稿的先后顺序排名。最先完成的小组为100分,第二名为95分,以此类推,90、85……,课程结束将每次的分数加总,得到小组排名。期末小组总分前2名的小组成员为优95分,组长100分;后2名的小组成员为及格65分,组长60分;剩下对半分,前半部分成员为良好80分,组长85分;后半部分成员为中等75分,组长为70分。

四、“双平台”审计实验教学实施分析

“双平台”审计实验教学的实施可以参照手工审计模拟实验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的实施,注意手工审计模拟实验在前,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在后。手工审计模拟实验应提供一到两年的整套典型手工财务数据,还应提供一套电子财务数据,以便把手工模拟实验与计算机审计实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对经济业务进行“审计陷阱”设计时,可以通过改变发生时间、改变金额单位、改变利润操纵方式后重新编制出几套不同的账簿和会计报表,以供不同的实验小组使用。高校在设计手工模拟实验资料时可以考虑利用会计实验的资料,但需要注意“审计陷阱”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陈波.高校计算机辅助审计本科教学探讨.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10:137~139

[2]郑秀杰,董丽英.基于ERP环境的计算机审计实验教学模式调查研究.时代教育,2010;12:5~6

[3]舒利敏.审计实验教学模式选择及其实施浅探.财会月刊,2009;12:83~84

[4] 梁素萍.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基于审计实验教学模式设想.会计之友,2009;01:53~54

[5] 邹照菊.完善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的若干建议.商业会计,2010;12:73~75

篇9

破产管理工作日渐升温,注册会计师要想把破产管理人这个角色“演”到位,就要对破产管理人工作有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的解读。

破产管理人工作将在磨合中前进

今年10月份出台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企业破产在解决债务矛盾、保障各方权利、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完善破产清算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健全破产管理人制度;探索建立关联企业合并破产制度。因此,开展破产管理人工作恰逢其时,也注定要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前进。

我国《破产法》自2007年实施以来,关联企业破产频繁发生。但因我国现行《破产法》的制度设计只针对单一企业破产,对关联企业破产没有任何涉及,所以,司法实务部门尝试以源于美国的实质合并规则作为解决关联企业破产问题的一种方法。然而,这些做法既没有法律依据,方法也不尽一致。

目前,我国还没有具体调整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的规范性文件,理论和司法实务界对如何适用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规则的认识也不统一。这也是破产管理人业务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的方面。

破产管理应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专业优势

注册会计师在企业破产程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担任破产管理人也有先天的优势。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拥有高效的业务团队。注册会计师行业传统的审计等业务均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相对其他中介机构而言,注册会计师行业传统业务的性质打造了会计师事务所高效的团队运作机制。

其次,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而全面的专业技能。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各类企业法人,日常中的企业财务审计、管理咨询等工作都是注册会计师经常开展的业务。另外,在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除了有对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方面的知识考查外,也包括了经济法、税法等法律方面的知识要求。

再次,《破产法》引进破产管理人制度的设计目标,就是改变过去清算工作主要由非专业人士和政府部门主导的模式,引入既懂企业经营管理和法律,又精通财务的专业人士来担任,而注册会计师恰恰符合这一要求。

最后,注册会计师在破产管理人具体工作中占据优势。注册会计师在企业接管、债权审核、债权催收、企业财产的清理和估值等工作中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例如,破产管理人行使职权过程中,首先需全面接管企业的财产、账簿记录、印章和其他文献资料等。注册会计师因具备专业的审计能力,可将盘点和账簿检查方面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资产接管过程中,以有效发现债务人隐匿财产、印章、重要合同等行为,从而规避相关风险。

资产调查为破产管理工作打好“地基”

进行破产企业资产调查,有利于掌握破产企业的财产状况,为破产企业的财产管理提供依据;有利于了解破产企业的相关经济行为,确认破产程序中的各项实体权利;有利于对债务人财产进行准确把握和有效追收,以保障破产程序合法、顺利进行,保障债权人得到最高的权利和受偿。

进行破产企业资产调查必须明确几个要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注册会计师担任破产管理人进行的资产调查,与注册会计师接受破产管理人的委托进行审计所做的资产调查深度是不同的。当注册会计担任破产管理人进行资产调查时,除了充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进行调查以外,还应结合《破产法》对破产管理人履行职责的要求,尽可能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有效识别、调查和保护债务人财产。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注册会计师担任破产管理人进行资产调查时采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与常规的年报审计和专项审计是不同的。当注册会计师担任破产管理人进行资产调查时,应采用详查方法,而非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查,应对破产企业的账面资产进行逐项审查,以尽可能获取破产企业完整的财务信息。

篇10

【关键词】 委托审计; 审计风险; 示范文本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各高校均加大了基本建设投资,扩大学校规模,有效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但由于高校内审工作起步较晚,内审人员主要以财务审计为主,这与繁重的高校基建工程结算审计工作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七十五条规定: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由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实施,也可由内部审计机构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实施。据此,各高校对大中型基建项目普遍采用委托审计的方法,成了解决当前矛盾的有效途径,但在委托审计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保证高校审计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使审计更好地服务于高教事业,以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基建工程结算审计的现状

教育部2004年并执行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提出了各高校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要求,因而各高校相继都设立了以财务审计为主的审计机构。由于高校基建工程结算审计是近几年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从原来的大后勤逐渐延伸的一个新的部门职能,因此当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中从事工程审计的人员比例相对较少。根据对苏北地区各高校审计部门的人员结构调查后作出的统计结果,除少数开设有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工科院校审计部门审计力量较强,人员达3—4名外,大部分高校内审部门配备的工程审计人员仅为1—2名。这样的人员结构很难承担起当前高校复杂的基建工程审计任务,基于这样的现状,目前高校通行的做法是修缮工程、小型基建工程的结算审计由高校内审部门独立完成,而相对投资额较大的基建项目则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完成审计任务。专业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涉及的审计业务范围广,审计人员专业技能强,审核经验丰富,由他们参与基建工程结算审计缓解了内审人员数量及技术上的不足与不断增长的内审工作量之间的矛盾,同时对控制工程造价、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益、规避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审计风险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基建工程结算委托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委托审计工作在我国发展较晚,目前还没有一套可执行的法规体系,在委托审计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审计质量:

1.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均为企业性质的中介服务机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审计人员流动性强,临时聘用人员较多,而这些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因此,选择信誉好的咨询机构及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工程师尤为重要。

2.内审部门在签订委托审计合同后对审计事项不管不问,结算中的所有问题都交由咨询机构解决,造成了委托审计的权力相对集中,审计质量过分依赖委托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思想素质,加剧了审计风险。

3.在基建工程前期准备和施工过程中,多数高校均由基建部门管理,审计部门则参与较少,因此,审计部门掌握不到施工中的一手详细资料,审计人员只能对报送的审计资料中的数据发表意见,然而这些数据本身的真实性不能保证,更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

4.工程施工方平时不注重资料的收集,竣工验收后又急于结算,工程管理部门在接受资料后也只是充当二传手,对变更、签证等资料把关不严,导致报送到审计部门的结算资料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审计过程中还出现边审计边补资料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审计质量。

三、提高基建工程委托审计质量的措施

在委托审计中存在诸多可能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为规避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应该建立严格的委托审计制度和规范的审计程序,并相应加强对委托审计全过程的监督。

(一)实行委托审计招标制度

内部审计部门在招标前应做好社会调研,对当地的造价咨询市场有全面了解,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招标文件和评标办法。视调研的咨询机构的市场情况确定采用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中的一种。招标文件分技术标和经济标两个部分,技术标的内容主要包括咨询机构必须具备的资质、近几年主要业绩、信誉、业务开展范围、咨询机构拟派出的审计小组成员,尤其是主审的从业年限、近几年的审计业绩及业主评价等必须有强制标准,因为小组成员的职业素质、执业水平直接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公平、公正。经济标主要是指咨询机构投标时的审计费用报价。评标时应将各投标单位经济标和技术标中的各项重要指标按事先确定的标准和比例量化,最后得分最高者确定为委托的造价咨询机构,即评标采用的是综合评估法,而不是最低投标价法。在委托审计招标中,坚决杜绝不顾审计质量,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低投标价法。通过招标方式确定资质高、信誉好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是工程委托审计的第一步,也是做好委托审计工作的前提。

(二)加强委托审计合同管理与制度建设

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了委托的造价咨询机构后,对选中的造价咨询机构应实行合同管理。当前通用的做法是按照《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合同》示范文本签订合同,示范文本中对审计事项、审计要求、委托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责任等均有约定,但内审部门在签订合同时绝不仅仅是套用示范文本,还必须对审计项目内审负责人、受委托方主审、审计进度、报酬及付款方式等在专用条款中有明确约定。为保证审计质量,在合同中还可以约定复审时的核减率不得超过的比率以及相应的奖惩措施。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内审负责人应及时检查合同履行情况,一旦发现有与合同不符的必须及时指出,严重违反合同的应采取相应措施。在重视合同管理的同时,内审部门还应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是各项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的基础,内审部门在全面把握教育部、审计署及各级地方对委托审计的规定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完整、规范的委托审计管理制度,以明确内审部门的管理职责范围,委托审计的工作流程以及咨询机构审计人员在审计各主要环节的要求,如《委托审计工作职责》、《隐蔽工程验收要点》、《工程变更审核要点》、《工程竣工结算审核流程》等。

(三)重视委托审计的过程监督

委托审计是审计主体将其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委托给另一审计机构办理的行为。它不同于授权审计,受托的咨询机构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出具审计报告和作出审计决定,所有委托过程中产生的法律责任都由委托方来承担,即最后承担责任的还是委托方。现阶段,高校基建工程委托审计推行的大多是全过程跟踪审计,因此,内审部门必须加强受托方在全过程审计中的协调、监督与管理。内审部门应在合同中约定每个工程的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从合同签订到最后提交审计报告的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委托审计合同签订后,内审人员应检查咨询机构的审计人员是否到位,是否按合同派驻进场人员,是否对设计文件、招标文件、施工合同进行认真审核,施工过程中是否按照制度及流程中的要求参与隐蔽工程验收、确认材料及设备价格、审查设计变更及施工签证,同时还要对工程进度款、索赔费用进行认真审核,防止审计过程中受托方审计人员缺位或越位的情况。内审人员也应深入施工一线,定期召开例会,及时了解并掌握工程建设情况,召集由学校基建、财务、设备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办会,解决工程结算中的重要问题。

(四)规范竣工结算审计资料

真实、完善的结算资料是审计结果准确、公正的前提,也是审计人员进行科学审计的重要依据。首先,完整的结算资料应包括从项目前期的施工图纸、招标文件、招标答疑、投标书、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补充合同或协议书、图纸会审,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设计变更、会议纪要、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及暂估价的材料价格签证、甲供材料清单到工程竣工验收后的工程竣工图、竣工验收报告、文明施工措施费核定单、工程类别核定单及施工单位报送结算书等所有的资料。其次,工程结算资料交接应履行必要的书面手续,所有结算资料必须从基建部门收取,资料接收后将其编号,这样做既便于资料管理,也有利于以后的资料归档。咨询机构的审计人员不得从施工方直接收取任何资料,已完成交接手续后仍需补充的资料,必须经基建部门认可。最后,所有的结算资料都必须是原件,复印件、扫描件等都不能作为审计的依据,如果有原件缺失,必须由基建部门确认并签署具体意见后方可作为审计依据。

(五)建立审计报告复核制度

审计报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工程价款结算依据,因此在受托方出具审计报告前内审部门应对审计报告进行严格复核。首先检查审计是否履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依据是否确凿充分,审计资料是否真实可靠,重点检查综合单价较高的清单中的定额子目套用是否合理,特殊材料的签证价格是否与市场接轨;其次要对审计报告中的单方造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如单位工程的单方造价,分部工程的单方造价如基础工程、主体工程、给排水及采暖工程、电气安装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也可细分到具体材料的单方造价,如单方钢材造价、单方混凝土造价等,与同期同类别工程的相应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出入较大的应由咨询机构给出合理解释,不能给出理由的要退回重新审计,情节严重的可委托其他咨询机构进行复审,并按合同有关约定给予原咨询单位相应处罚。

四、结束语

当然,提高委托审计的质量还离不开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以及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同时内审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所以,高校审计工作人员还必须做好审计工作的上下协调,呼请领导关心关注审计,促使其他部门配合审计,更要不断学习探索,提高自身的审计工作能力。相信通过委托审计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做到“依法、程序、质量、文明”的,委托审计一定能达到其控制造价、高效使用建设资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S].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