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供电合同管理概述
供电合同是供电公司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量供电的相关协议,主要包括供电质量、供电方式、电费结算方式等内容,是供电过程的基本保障。供电合同管理是在供电合同上形成的管理内容,涉及供电合同的方方面面,贯穿供电合同制定、修改和签订全过程。该管理内容较为复杂,管理体系较为庞大,任何环节均直接影响着供电企业供电效益,需要进行全面把握,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众所周知,供电企业运营过程实际上就是供用电合同签订、履行过程,如果在供用电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过程中不能妥善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将使供电企业面临一系列风险,导致供电企业运行效益大打折扣。我国供电合同管理体系构建还不完善,合同风险较高,由此引出的运行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供电企业的日常工作,如何规避上述问题,消除合同风险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供电合同管理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一)供电合同管理风险的识别
供电合同管理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包括监测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风险树图解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等,需依照具体的状况选取合理方法确定风险类型,实现风险识别。
1.供电合同编制阶段风险。该阶段风险主要为策划风险、资信调查风险、谈判风险和文本风险:策划风险是由合同策划目标与国家行业发展规划、国家行业发展规范或企业战略目标不一致导致;资信调查风险是由供电企业对用户资信资料信息收集不全导致;谈判风险是由谈判过程中双方细节处理不到位、合同泄密等导致;合同文本风险是由合同理解不一致、条例不完善等导致。
2.合同审核阶段风险。合同审核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分析其经济型、可行性、严密性和合法性。要在上述基础上合理把握供电合同管理的风险系数,确定合同中是否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
3.合同签署阶段风险。合同签署的过程中由于环节内容和时间的限制,非常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签署过程中合同内容出现涂改、合同签订过程中资料并未详细审核、合同签订时出现信息泄露、合同保管不当出现泄密等。上述状况均引起了合同签署阶段的风险,其具体包括风险、合同相对人风险、合法性风险和书面签约四个风险点。
4.合同履行阶段风险。合同履行阶段由于履行人员、履行操作和履行管理等的不同,非常容易引起合同实际履行的偏差,造成合同履行阶段风险的产生。该阶段风险主要包括履行风险、变更风险、解除风险和纠纷处理风险。
(二)供电合同管理风险的评价
供电合同管理风险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全面把握供电合同管理内容,对管理细节进行分析,在该基础上评价供电合同管理风险系数,确定供电合同管理风险状况。
1.确定原则,构建统一评价指标。供电合同管理风险评价的过程中要分析好供电合同管理的可操作性、系统性、科学性、层次性和重要性五方面内容,要将合同中的指标最大限度量化,通过定性方法进行描述。除此之外,评价指标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关系,能够实现供电合同的“串接”,从而充分把握因子之间相关性,明确指标所占比重系数。
2.把握权重,运用系统理论构建模型。供电合同管理风险评价的过程中要依照风险权重定量计算风险指标,通过系统分析理论构建相应模型。常规模型构建的过程中主要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法。该方法是将评价因素的权重向量与模糊评价矩阵进行的模糊运算,对风险系数进行明确。计算过程中要明确综合评价的多因素组成集合和因素集的多种判断组成集合,在上述两集合基础上将定性的供电合同风险指标转换为定量的计算。定量计算过程中通过专家分析法确定供电合同管理风险影响指标的评判样本矩阵,通过权重和样本矩阵,对综合评价的多因素组成集合和因素集的多种判断组成集合的关系进行明确,分析供电合同管理风险系数,了解供电合同管理风险的各项指标。
3.评价验证,提出针对性措施。评价完成后需要依照数学算法对供电合同管理风险评价数据进行验证,确定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确定结果无误后可以针对上述内容提出相应解决建议,最大限度降低供电合同管理风险。
三、结语
篇2
方法是可以较好的实现项目的风险控制与管理。
关键词:风险控制与管理 风险分析 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X820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项目的风险贯穿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存在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海洋工程属于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在海洋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识别,使用有效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进行风险管控尤为重要。本文以荔湾3-1项目为例,结合本项目的特点,阐述项目的风险控制与管理。
0.项目概述和风险特点
南海深水天然气工程荔湾3-1项目是中国目前最大、水深最深的海上气田,位于南海东部海域珠江口盆地,距香港东南约 250公里,水深约1350米至 1500米。在190米水深处建设一座约30000吨的导管架和约32000吨的中心平台,通过6"海底管线连接1350米至1500米水深处的海底采油设施,通过30"海底管线将天然气输送至位于珠海高栏岛的陆地终端。本项目的开发示意图如下:
图1:荔湾3-1项目开发示意图
1.项目风险分析
根据上述项目的特点,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项目的风险分析评估分为五个步骤:
1)风险管理过程启动
首先是建立项目风险评估的总体框架,为后续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设计应对措施等工作奠定基础。主要包括建立项目风险评估团队,识别风险评估指标以及定义风险可能性与后果尺度等内容。
表3 :项目风险可能性尺度表
2)风险识别
本项目利用头脑风暴法、项目团队集中讨论、历史数据分析、访谈、行业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建立风险清单。本项目风险清单的建立结合了本公司工程建设项目的一些典型风险,并借鉴国内外项目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通过全面的风险识别供识别出项目风险约400条。
3)风险分析
在风险识别之后,项目团队对识别出的风险事项进行风险分析。本项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分析方法,其中定性风险分析方法采用风险因素取值评定法和风险矩阵方法,定量分析方法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
本项目定性风险分析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和准则,确定风险的概率和影响。通过采用邀请相关人员召开会议或进行访谈等方式对风险进行评估。项目组根据自身习惯和情况,确定哪种风险概率和后果的组合可被评定为哪种风险等级,如高风险、中等风险和低风险,并分别赋予其不同的颜色,进行排序,最后将识别出的各种风险纳入风险矩阵中。本项目结合了国际最佳实践的做法后采用5×5矩阵,并将风险等级划分为四级,分别为:关键风险、 重大风险、中等风险和可接受风险,具体划分如表 6 所示:
表6:风险等级划分表
本项目的定量风险分析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对项目的成本和进度进行分析,其中进度风险分析采用 PDM 进度计划作为模型,成本风险分析采用 WBS 作为模型。因费用分析为公司保密内容不便叙述,图2为项目进度定量分析的风险因素龙卷风图。
图2:项目风险因素龙卷风图
4)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措施采用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控制、风险自担四种策略。本项目风险应对措施的识别主要由项目团队各专业相关人员进行,部分借助专家来完成。本项目主要采用项目团队集中讨论、访谈各专业相关人员及外部咨询专家、行业调研方法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在制定了风险应对措施之后,对采取应对措施后的残余风险进行分析,如果残余风险仍然不可接受,则需要重新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最终保证残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范围内。 最后,在确定了风险应对措施和残余风险可接受的情况下,将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责任部门或人员,以及残余风险描述,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存档。
2.项目风险控制与管理
项目的风险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为风险的监测、控制和执行,将分析评估出的项目风险和应对措施真正贯彻执行下去,使风险管理融入到项目日常运作流程中,形成项目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同时针对风险的变化性在项目全生命周期里持续对项目工作进行监督以及寻找新风险和变化的风险。为此,本项目引入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风险管理过程和动态管理,达到顺利实现项目目标。
项目的风险管理流程
图3: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引入
工程项目的风险种类复杂、风险影响程度各异,并且可能互相转化。因此,项目风险必须按照紧急程度、影响程度进行细分,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风险应对,形成梯度管理。如果采用手工管理,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并且不利于风险跟踪和责任落实。采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后主要优点有以下几点:
a)有利于梯度控制――分类检索方便
利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后,风险管理工作可以轻松实现大量风险的评估、量化、分类及应对监控。
b)便于风险跟踪和预警提示――风险提示清晰
风险应对的关键是重点风险控制措施及时有效,提示风险不被遗忘。由于本项目的施工地点分散、人员不集中,如果手工操作,要做到对各项风险控制措施及时跟踪、及时反馈将比较困难。提示性风险就更容易被忽视,“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可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沟通便捷、自动提示作用。
c)有利于责任落实――公开透明
由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开放性和共享性,本项目把风险管理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保证了风险管理的时效性,风险管理很重要的一点是全员参与,为此引入“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后项目组全体员工根据职责和分工划分为四种角色:风险登记人、风险责任人、风险审核人、风险人,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界面如下:
图4: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界面
篇3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外汇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 风险应对
2008年6月财政部联合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中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之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制定和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的国际经贸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加强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也越来越重要,以下从内部控制理论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外汇风险管理。
一、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基本理论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形式上借鉴了COSO报告的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框架,同时在内容上体现了风险管理八要素(控制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框架的实质,构建了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的内部控制框架。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全面良好的风险管理需要以真实、准确、及时和完整的风险信息为基础,企业应广泛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及时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确定企业的目标、制度、资源、信息和业务流程等,再通过风险识别活动输出企业风险。风险分析是指企业进一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目标实现的可能影响程度,是风险应对的基础。风险分析的基本流程包括数据的收集、技术方法选择、分析实施、分析结果、数据存档。风险应对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为风险控制活动提供依据。企业根据目标、风险偏好和风险可接受程度、风险发生的原因和风险重要性水平,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企业风险应对有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四种基本类型。
二、外汇风险的识别
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识别内部风险主要关注人力资源因素、管理因素、自主创新因素、财务因素、安全环保因素等内部风险因素。识别外部风险主要关注经济因素、法律因素、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外部风险因素。
(一)内部外汇风险
1.专业外汇人才的不足
我国不少企业聘用财务人员管理外汇,而一般的财务人员往往不具备外汇风险预测和防范的能力,缺乏足够的外汇管理知识,因此,即使企业管理层重视外汇风险的管理,但由于企业缺乏专业的外汇人才而使得管理外汇风险无法实施。
2.外汇风险管理的不足
在我国很多企业没有对外汇风险的防范设计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不足,导致企业一旦面临外汇风险,无法确定外汇风险承受度、无法正确选择外汇风险的应对措施。因此,常常出现以个人风险偏好进行外汇风险管理,这种个人行为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3.财务的单一性
我国一些企业的财务存在单一性,出于控制成本的目的只是在个别的金融市场以某一两种货币进行筹资和投资。这样在外币波动的情况下,公司将面临外汇风险,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二)外部外汇风险
1.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当前交易中因汇率变化而造成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或经济收益,反映了汇率波动对公司现金流量的影响。交易风险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外币事项自交易发生至结清时的汇率变动;另一方面是外币事项在收付实现时,将外币兑换为本国货币及其他外币或将本国货币兑换为外币过程中发生的损益。交易风险影响企业短期现金流量、收入或收益的人民币价值。
2.折算风险
折算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会计处理中,在将外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出现账面损失的可能性,是账面价值的变化。反映了汇率波动对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包括流动资产及负债和股本。折算风险一般会影响到资产负债表上的净资产,而不是现金流量。
3.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因意料之外汇率变化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经营收益所产生的潜在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潜在损失。未来收入、净收益和现金流量的人民币价值可能很容易受到外汇潜在贬值的影响,从而使公司的总体价值及其竞争地位受到影响。相对于折算风险与交易风险而言,经济风险影响程度较大。
三、外汇风险的分析
(一)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
企业应依据风险的复杂程度和重要性选择适当的风险分析技术和方法,往往采用定量技术和定性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定性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行业标杆比较、管理层访谈和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可以采用统计推论、计算机模拟、失效模拟和影响分析等。风险分析中,定量与定性分析技术的结合是必要的,两者可以互补其不足,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特征决定采用具体的组合形式。例如风险坐标图法。风险坐标图是把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作为两个维度绘制成直角坐标系。如果采用定性方法,可直接用文字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的影响程度,如“极低”、“低”、“中等”、“高”、“极高”等。如果采用定量方法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用具有实际意义的数量描述。如对风险发生可能的高低用概率来表示,对目标影响程度用损失的金额来表示。
(二)确定风险分析结果
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设置规范流程,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第一,对于企业专业外汇人才的不足,应加强外汇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不断充实外汇人才的专业知识,安排专业的外汇专职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从事外汇风险的预测和防范工作;第二,对于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不足,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为外汇风险的防范设计一套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使相关人员在防范企业外汇风险时能够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来开展工作,以减少执行过程可能产生的个人行为。
四、外汇风险管理策略
(一)外汇风险规避
外汇风险规避是指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外汇风险,通过放弃或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例如,企业经营多样化。经营多样化是指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其销售、生产地及原材料来源地,通过国际经营的多样化,当汇率出现变化时,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生产、销售和成本的变化趋利弊害,增加在汇率变化有利的分支机构的生产,而减少或放弃汇率变化不利的分支机构的生产。在我国,企业可以加快海外转移,强化海外生产体制,扩大多边贸易。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优势,建立全球化生产体制,同时提高当地零部件采购比例,培育当地协作企业,扩大多边贸易。这样既可以提高对汇率变动的抵抗能力,又能够确立全球化的内部分工体系,还可以带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
(二)外汇风险降低
外汇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外汇风险或减轻损失,将外汇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例如,要选择恰当的合同货币。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选择何种货币作为计价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主体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为了降低汇率风险,企业应该争取使用本国货币作为合同货币,在出口、资本输出时使用硬通货,而在进口、资本输入时使用软通货,同时在合同中加列保值条款等措施。我国企业可以直接与客户签订人民币合同,以扩大人民币结算。再者,企业可以通过在金融市场进行保值来降低外汇风险,主要方法有:现汇交易、期货交易、期汇交易、期权交易、借款与投资、利率―货币互换、外币票据贴现等。此外,对于外汇折算风险,可实行资产负债表保值来化解。在资产负债表上以各种功能货币表示的受险资产与受险负债的数额保持基本相等,从而使其折算风险头寸为零。
(三)外汇风险分担
外汇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控制措施将外汇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内的策略。例如,我国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别化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要通过技术革新、增加廉价零部件进口、减少能耗等措施,降低生产成本。当企业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就可以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成本增长部分转嫁到出口商品价格上,由海外进口商分担部分风险。
(四)外汇风险承受
外汇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减轻损失的策略。例如,我国企业可以采用财务多样化的方法来承担一些外汇风险。企业在多个金融市场,以多种货币寻求资金的来源和资金去向,实行筹资多样化和投资多样化,这样在有的外币贬值,有的外币升值的情况下,公司就可以使绝大部分的外汇风险相互抵销,使得总的外汇风险在企业承受度内。
【参考文献】
[1] 吕晖,李建平. 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财会研究,2009(05):56-57.
[2] 李靠队.浅析外汇会计风险[J].财会通讯,2009(09):72-73.
篇4
1风险分析的柜架
风险分析(riskanalysis)是最近30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的系统化、规范化方法,旨在为食品安全决策提供参考。国际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风险分析定义为“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3个部分组成的一个过程”。“危害”和“风险”是风险分析的2个基础概念,危害是指食品中存在或因条件改变而产生的对健康不良作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因素,风险是指食品中的危害因子产生对健康不良作用和严重后果的概率函数。风险分析的内容具体为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危害进行鉴定,定性或定量的描述风险的特征,在参考有关因素的前提下,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并与利益攸关者进行交流。风险分析框架(见图1)形象描述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整个过程,更进一步的信息请参考FAO/WHO的食品安全分析出版物。
2风险评估
作为风险分析的核心环节,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是对食品中各种危害的风险高低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4个步骤;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即政府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包括法规、标准和监督)的科学基础,也是风险交流的重要信息来源与依据。
3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考虑风险评估结果与其他保护消费者健康和促进贸易公平的相关因素,通过与所有利益相关方会商,权衡各种备选政策措施的过程;其目标是形成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标准、指南和建议。风险管理可以分为4个部分: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选择评估、执行评估、监控和回顾。
险交流
根据CAC的定义,风险交流(riskcommunication)是指在风险分析过程中就危害、风险、风险相关因素和风险认知在风险相关各方中(包括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消费者、业界、学术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相互交换或交流有关信息和观点的过程,其内容包括对风险评估结果的解释和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的依据。进行风险交流的要素包括:风险的性质、利益的性质、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管理的选择。从风险管理的过程来看,风险交流是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管理意见的传递及表现形式,也是风险管理的延伸。综上所述,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3部分相互依赖,并各有侧重,组成了一个相互补充且高度统一的连续、动态整体。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分析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强调所引入的数据、模型、假设的科学性;风险管理是政府机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管理措施,注重所出的风险管理决策的实用性;风险交流是食品安全利益攸关者之间交换意见的过程,强调在风险分析中的信息互动。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1风险评估的步骤
CAC对风险评估的定义是“对特定时期内因对某一危害的暴露而对生命和健康产生潜在不良影响的特征性描述”。通常包含危害识别、暴露评估、危害特征描述和风险特征描述4个基本步骤(见图2)。具体为利用现有的资料,对食品中某种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的暴露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鉴定、确认和定量。继危害识别之后,这些步骤的执行顺序并不固定;通常情况下,随着数据和假设的进一步完善,整个过程要不断重复,其中有些步骤也要重复进行。
2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是识别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不良效果的风险源(可能存在于某种或某类食品中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风险因素),并对其特性进行定性、定量描述的过程。识别危害因素的主要方法包括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研究、食源性疾病监测、食品污染物监测等。流行病研究资料是危害与人体健康损害关系最直接、确切的反映,但成本昂贵且数据较难获得,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毒理学研究(特别是动物试验)往往是危害识别的主要依据。
3危害特征描述
危害特征描述是定性和(或)定量的评价与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有关的健康不良效果的性质。一般来讲,在此步骤应建立消费环节中食品危害不同暴露水平与各种不良健康影响可能性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用来建立剂量-反应关系的资料类型包括动物毒性试验、临床人体暴露研究以及由疾病调查得到的流行病学数据。大多数情况下是使用毒理学或流行病学数据来进行主要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及数学模型的模拟。合理的剂量-反应关系的建立与分析取决于可得的实验室数据(如剂量水平、毒性或有害反应测量终点等)和所采用的数学及统计学方法。通过剂量-反应模型分析,可获得基于健康水平的推荐量值,如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暂定每日可耐受摄入量(PTDI)、暂定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和急性参考剂量(ARfD)等;与暴露评估结合还可以对危害因素的暴露边界值(MOE)急性估计,量化在特定暴露水平下的风险/健康效应。
4暴露评估
暴露评估是指对于通过食品可能摄入和通过其他有关途径接触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的摄取量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暴露评估所需的基本数据为食品中微生物、化学物或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含量及食品消费量。根据所关注的不良健康影响的不同,膳食暴露评估可分为急性暴露评估和慢性暴露评估,对化学性危害因素的评估通常是考虑慢性暴露(评估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每日暴露状况),对于某些污染物、农残和兽残等则还要考虑急性暴露(主要针对24h内食品中有害因素的暴露情况进行评估)。通过比较膳食暴露结果和相应的化学性危害因素的健康指导值,可确定该危害因素的风险程度。而微生物暴露评估主要是描述在消费当时的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的分布及消费量,通常针对一种受污染食品的单一暴露。在消费过程中各类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甚至是存放时间都可使致病菌危害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因此会增加评估的复杂性。
5风险特征描述
风险特征描述是指根据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这3个步骤的结果,对某一给定人群的已知的或潜在健康不良效果的发生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或)定量的估计,其中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对于有阈值的化学物,人群危险性取决于暴露量与ADI、PTDI、PTWI等测量值的比;对于没有阈值的化学物则需要计算人群危险性,即评价根据摄入量估计出所增加的癌症病例数是否是可以接受的(不构成危险)或不可接受的(构成危险)。微生物的风险估计可以是定性描述,如把某种致病菌的风险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也可以表述为定量形式,如每份食品中风险的累计频数分布、目标人群每年发生的风险、不同食品或致病菌的相对风险等。风险特征描述还需要说明风险评估过程中每一步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将动物实验的结果外推到人可能存在质和量两方面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专家判断和进行额外的实验(如人体试验)加以克服。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
风险评估结果可以用于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制定其他管理措施、确定国际食品安全监管优先领域、评估监管措施实施效果,并为风险交流提供科学信息。例如,对各种危害因素的评估得出的健康指导值是作为制定食品标准安全指标限值的依据,CAC明确规定在制定食品法典标准时必须以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WHO的SPS协议也规定,各国食品安全标准制订应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另外,把风险评估和经济学评估结合起来可确立用于决策的单一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将评估结果、健康影响、经济成本和其他成本等转换成可以直接比较的单位(如美元、伤残调整寿命年或质量调整寿命年),以便于对风险管理者决策产生的后果进行更真实的描述。
国内外风险评估工作概况
1国际及其他国家的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现状
目前国际上正对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食品添加剂、营养素补充剂等均已建立相应的评估方法。表1列出的是主要的国际专家组织。虽然尚未有专门开展营养素评估的机构,但在2005年上CAC通过了《建立营养素和相关物质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的模型》,标志着以科学为基础,制定营养素及相关物质安全摄入量上限工作的开始。各个组织所开展过的评估工作及其工作报告可在其官方网站进行浏览。即使国际组织已经对多种危害因素进行了评估,但鉴于国民健康状况、生产加工工艺及食品消费模式的差异,每个国家都需要开展本国的风险评估工作,才能制定适合国情、保障国民健康的食品安全标准等风险管理措施,并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更有利的条件。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先进国家与地区都已设置了专门的评估机构(见表2)。美国是最早把风险分析引入食品安全管理领域的国家之一,可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非常多,表中列出了其最主要的几个部门。
2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现状
篇5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评估准确评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困境、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西方思潮冲击、社会结构变迁、信息网络化等外向性风险,又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行体系、课程体系、理论研究体系衍生的内源性风险。当前,可以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危机评价等环节着手,借助可视化、可量化、可感知的评估方法,有效提升高校防范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能力,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一、风险识别:发现风险项目与辨认危害要素
风险识别是评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辨识是一个发现风险、辨认风险并描述风险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发现风险项目、辨认危害要素、描绘风险要素特性并输出风险清单。1.治理风险的识别因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要识别的要素主要包含危害要素和风险源、确定的风险事件、潜在的风险征兆等。其中,辨识源头类危害要素和衍生类危害要素是第一步。只有做好危害要素的识别工作,才能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真正诱因。识别风险事件和潜在征兆则属于风险识别的中心任务。一切风险皆由事件触发,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的确定性事件和潜在征兆。2.治理风险的识别程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识别是一个发现、辨认、描述、清单输出的完整过程。其中,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范围和对象是风险识别的首要环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范围大体可划定为国际国内两大变局,对象则是各危害要素。把握风险项目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二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由危害要素、确定的风险事件和潜在的风险征兆构成。归纳风险类别并凝练风险特质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三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类别大致可分为外向性风险与内源性风险。风险清单输出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四步。这一环节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输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分析的输入。通过形成风险清单,既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识别提供可量化的依据,也可以为风险分析提供可量化的标准。3.治理风险的样态归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因教育环境的变化,产生了不同形态的风险。根据事物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大体可归结为外向性风险和内源性风险。其中,外向性风险源自国际、国内双重语境。从国际大局势看,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推行、教育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的运行造成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的认同。从国内大环境看,社会结构变迁和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的主阵地作用有所削弱。内源性风险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存在的工作地位边缘化、工作机制滞后、政工队伍游离、主体资源流失、教学与科研绩效割裂等治理风险。如面对不断上行的社会竞争压力,部分高校为了提高院校的竞争优势,将关注点侧重于增设校园硬件设施、扩大招生规模、争取办学经费等方面,“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边缘化的风险”[1]。4.治理风险的识别方法。一般而言,治理风险的识别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安全检查表法、问卷调查法、Citespace计量分析法。其中,德尔菲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专家意见的反馈匿名函询法。该方法能够迅速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和风险源。安全检查表法则是辨识危害要素的“索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风险排查的全面性、广泛性。问卷调查法和Citespace数据计量法则属于定量分析法。其中,问卷调查法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常用方式,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某一时段学科体系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以Citespace为代表的大数据识别方法利用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不仅可以直观、准确地识别风险点和风险源,还可以构建科学的知识图谱。
二、风险分析:寻找风险点与追溯风险源
风险分析是评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核心环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第二个子过程,对治理风险的致因分析着力于寻找风险点和追溯风险源的成因,侧重于从环境和主体风险源出发,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发展阶段、运行机理以及内在张力。1.治理风险的分析理路。首先,风险要素包括风险源、触发行为、风险点、传导路径等。其中,风险源包括确定性风险事件、引起损失的不确定因素、潜在导致风险的事物或现象等。触发行为则是风险引爆的“助燃器”,它能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风险事件。风险点是连接潜在风险源和外部环境的媒介。传导路径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中的线索。通过这一线索,风险点、风险源、触发行为得以串联。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主要由环境风险源和主体风险源引发。前者指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严峻,后者指高校内部各权力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产生,实际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风险要素的动态互动过程,即在特定危险行为的触发下,导致风险点、风险源产生集群风险,进而通过传导路径不断延伸和扩散。2.治理风险的引爆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既受自身发展规律的约束,又面临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因而,我们大体可从环境风险源和主体风险源切入,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引爆条件。一是对环境风险源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环境风险源可归结为国际风险源和国内风险源。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生活方式极易受到青年学生群体的追捧。隐藏在西式生活表象下的西方价值观念是冲击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市场经济中滋生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倾向,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漠视。此外,部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知偏差以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些新情况也会产生环境风险源。二是对主体风险源的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受教者和施教者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意识的多变性势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高校治理结构中各权力主体失调引发的学术权力地位边缘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异化,增强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财务管理和人事任命等各类权力运行过程的不确定性。[2]3.治理风险的分析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事件树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根原因分析法、Citespace计量分析法、智能算法等。其中事件树分析法属于事故概率分析范畴。只有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才能确认该事故能否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风险。因果分析法主要结合“‘是/否’逻辑”来识别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有相关的原因和潜在结果”[3](P53)。因而,它能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病因。根原因分析又称损失分析,是一项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方法,旨在逐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4](P43)Citespace计量分析法和智能算法则可以帮助人们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隐性风险明晰化。这两种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三、危机评价:划分风险等级和确立优先次序
作为风险评估的第三个子过程,危机评价主要是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与风险准则进行比对,以此决定风险等级或其大小是否在主体容忍的范围之内,并依据损害程度确立防控的优先次序。1.治理风险的评价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评价对象是指风险后果或损害程度。一般可将风险带、风险等位线、风险等级等因子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评价要素。其中风险带确定风险评价的范围。按照风险的容受程度,可将风险带划分为风险上带、风险中带、风险下带。如我们可以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过程中的环境作为风险带,其中国际环于风险上代,国内环体处于风险中带。风险等位线是风险评价的中介。我们可以通过不同风险等级数值,规定风险评价的指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评价中,风险等位线一般指风险的阈值点。风险等级是风险评价的关键,它确认风险评价的结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评级中,可以通过评分的方式来确定风险等级数量以及风险等级的范围。2.治理风险的评价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评价,本质上是对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概括与总结。它侧重于关注治理风险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工作乃至社会运行带来的消极影响。因而,可以从政工队伍、师资力量、教育客体、教育环体、社会效益等方面综合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产生的后果。一是对政工队伍的评价。高校政工队伍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重要力量。对政工队伍的评价要围绕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展开,既要充分肯定高校党委领导班子过往取得的成绩,也要立足现实,客观陈述各院校、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对师资力量的评价。师资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资源,对师资队伍的评价应当包括理论知识水平和价值倾向。三是对教育客体的评价。当代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成效最直观的反映。要善于根据上课出勤率、志愿活动参与次数等具体指标来对大学生进行评价。四是对教育环体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从范围来看可分为国际大环体和国内小环体,其中国内小环体又可分为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评价不仅要全面,而且要精准。因此,有必要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深入认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联。五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社会效益的评价。通过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成果,能正确引导社会舆情的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工作的社会认可度。3.治理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价,就必须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我们要推动风险评价的定性指标朝民主化、法治化、高效化、协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引入可量化的指标,如可以将评价指标与监控指标、预测指标相协调,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4.治理风险的评价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后果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目标检验法、比较法、效益评定法、接受程度评定法等,此外还有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等。以比较法和效益评定法为例,运用比较法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驻地环境之间,教育过程、目标、内容、形式和效果之间,甚至教育单位之间”进行共时性与历时性比较。[5]效益评定法则是一种量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大小、高低,可以通过确切、直观的社会效益进行评定。换言之,如果投入远大于产出,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如果产出远大于投入,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等级较低,质量较高。
参考文献:
[1]魏明禄,丁烈云.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及其规避[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31).
[2]许迈进,章瑚纬.高校内部治理风险的结构性探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3][4]张增莲,编著.风险评估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篇6
水利水电施工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项目,风险贯穿于水利水电施工的全程之中。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建立起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理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头等大事。本文对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评估,以制定出合理的回避风险的方案。降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风险对工程项目收益的冲击,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工程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体制进一步深化,各施工企业逐步加大了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越来越多的水电工程建设人员意识到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重要性,逐步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当做水利水电施工的头等大事来抓。
一、水利水电建设当中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因素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施工风险识别是工程风险管理的前提,通过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价体系来完成。风险识别的过程一般分为风险感知和风险识别两个过程。风险感知是通过各种手段对施工过程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直观可见的风险因素,找出其中引起风险的主客观原因,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不过,风险识别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找出风险发生的原因,而是要找出可能成为风险的因素,以及它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对风险的识别主要是通过对事故发生前的监测完成。风险识别的方法因对象而不同,一般包括现场调查、风险因素列表检查、组织结构分析、可行性研究分析、事故树分析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领域,在具体的应用当中要注意选择对象和范围。对于相同对象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组合,以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率。
当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施工中风险存在的因素主要有环境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和经济财务风险等。各风险具体的表现内容如下:
(一)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主要是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冲击以后,他们所作出的反应,以及其他不可控的外界风险,比如雷电等。很多水电工程的建设都对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都造成了重要的冲击,引起民众的反对,频发地质灾害等。面对人文环境的风险只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配合,做好水利水电建设的宣传工作,基本上就可以消解。但对于自然环境因素除了在施工过程当中加强监控之外,在工程设计之初就应给予充分考虑。
(二)技术风险
由于水利水电行业属于国家鼓励的行业,近年来发展比较景气,水电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任务都已排满,相比之下,技术人员就会显得奇缺,导致设计水平和施工水平都有所下降,给工程项目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三)管理风险
由于水电施工企业组织内部比较复杂和管理人才的短缺,给水电企业的施工带来了一定的管理风险。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风险评价
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和风险因素被识别出来以后,还要对被识别出来的风险和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价。因为,风险的识别只能从宏观上了解风险,只有对风险进行了评价以后,才能对风险的大小、发生的概率、影响的大小等有一个比较清楚地认识。以便以此为依据制定出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对策。由于工程风险源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源的复杂性,因此,风险的评价是风险管理当中最困难的一环,工程管理者常常因为风险资料的缺乏而陷入无法做出判断的困境。
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价的方法很多,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主观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等风险图法、模糊评价法、决策树法、网络模型法、蒙特卡洛模拟法等。
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风险控制
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施工过程进行控制是工程分析和评价的主要目的。也可看作为风险识别的延续。风险控制是建立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之上的。没有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就没有一个适用的良好的风险控制体系。因此,应针对风险源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应对风险的主要方式有以下方式:
(一)风险的回避
水利水电的施工过程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人员因素、材料因素、组织因素、合同因素和管理因素等。风险的回避是指当风险识别系统发现某一个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时,通过改变施工方式和停工等来回避施工风险的发生,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在施工方案制订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一些成熟的施工工艺和方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在施工方案选择上引发风险的可能性;在工程项目分包中,尽可能选择一些熟悉的,具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的分包商;高空作业中设置安全网等。
(二)风险的缓解
风险缓解是指在风险评估认为风险的预测发生的概率较小时,或者风险发生影响较小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控制风险发生的因素等,它可以防范风险发生或者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即使风险发生也能将风险发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风险的缓解措施不仅可以降低风险在施工中的负面影响,还能提高施工质量。例如,采用更简单一些施工程序;对于新的工程结构,做一些模型试验或数值分析后确定具体方案;选择可靠的材料或设备供应商等。
(三)风险的转移
风险的转移是指将施工中可能发生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摊或者转嫁,常见于合同风险的回避,以及工程材料的物价波动等。在工程的施工当中通过合同的签订或者购买工程保险等方式将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转移出去,采用合理的方法将工程风险降至最低,以减少工程风险带来的损失。如组织联营体或联合集团进行工程投标,工程保险、担保、利用开脱责任的合同条款、选择适当的合同计价方式工程外包等。
(四)风险的自留
对于风险评估认为某些风险发生的概率非常低或者风险发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较小时,一般会采用风险自留这种方式,它是用工程项目的内部资源来对工程损失加以补充的一种风险应对措施。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在现金流中扣除等方式。
对于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早已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工程风险转移中的工程保险由于程序复杂、成本较高等原因目前在我国的水利建设施工中应用的比较少,不过相信随着工程保险业的发展和水电水利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工程保险这一形式定能成为未来水利水电风险转移的主流形式。
四、风险控制的方法措施
(一)成立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
由于施工风险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同时施工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十分困难,因此 ,必须从各业务部门抽出业务骨干以组成一个风险管理部门,有工程项目的负责人直接领导,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对策,并调动相关人员和资源,以分配其到各个单位去执行。
(二)加强施工合同的风险管理
在签订施工合同时,在合同中必须明确各方责任,对工程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都要考虑进去,并从风险管理角度对合同中的各个条款存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否则,可能会因为合同的风险考虑不周给工程项目造成巨大的风险。
(三)积极利用合同条款进行索赔
风险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不可能任何风险都不发生,当工程设计发生变化、设计发生更改、或者不利自然条件出现,以及非乙方原因 造成的工程期提前等,工程承担方都应根据合同条款进行索赔。实践表明,通过工程索赔是降低工程风险,提高工程项目利润的有效方式。
(四)针对不同形式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合同签订方式
针对一些河流的水流量变换不大,风险比较小的中小工程可以采取风险自留和风险控制的方式来控制工程项目风险,合同上可以报总价的方式。对于一些水文条件比较复杂,风险发生可能性比较大的情况则可以采用单价合同报价的方式,将风险全部转移给一方。对于一些风险难以确定的工程则可以采取成本加报酬的报价形式。
结语:
水利水电施工整个施工过程都存在着风险,由于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风险的评估和预测变得十分复杂和困难,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成立一个风险监测机构,随时跟踪预测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与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将工程施工中的风险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陈杰.国际水利水电承包工程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5)
[2]刘平.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分析――业主风险管理分析[J].科技资讯,
2009,(04).
[3]葛黎敏,韩建平.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初步研究[J].今日科苑,2009 (21)
篇7
[关键词]风险分析 医学媒介生物 外来有害生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间的人员和贸易往来迅猛增长,口岸也随之倍增。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种群组成发生变化:截止2006年,本项研究初步统计,为11类,760余种,新增250余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新发传染病超过40种,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中与医学媒介生物相关的疾病越来越重要。
风险分析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型管理科学,是指风险管理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管理等方式,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损失的过程。近年来,风险分析在环境保护、生态学、食品与动植物检疫、生物多样性研究等诸多领域越来越多地开始应用。
一、风险识别
风险分析的第一步是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又称危害识别,是对风险的感知和发现,是指风险分析人员收集有关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暴露等方面的信息,发现导致潜在损失的风险因素。媒介生物传染病的风险识别可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群体3个环节进行。
1.传染源
媒介生物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以感染了病原体的脊椎动物,包括野生的脊椎动物和牧养的家畜和家禽为主,尤其是啮齿动物,人类作为传染源的较少。多数虫媒病原体,动物感染后呈隐性感染,而人体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汉坦病毒,鼠类感染后并无明显的症状,而人类则引起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源传播的危险程度与传染源的种类、密度、接触的机会和密切程度,以及当地当时的适宜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等有关。
2.传播途径
媒介生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尤其是病毒性虫媒传染病,主要是通过节肢动物媒介的刺叮吸血而感染。节肢动物主要包括蚊、蠓、蜱、螨、虱、蝇、白蛉以及蚤等。病原体被吸入媒介体内,经过一定的发育和繁殖后,再传给另一易感染物或人,有些将病原体经卵传递给下一代完成病原体在自然界的循环,如乙型脑炎、森林脑炎、登革热等。除外,一些虫媒传染病还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破损的皮肤粘膜等途径感染,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虱传斑疹伤寒等均可通过上述多种途径传播。在这一环节中媒介生物的风险识别较为重要。一种生物是否可以称之为媒介生物,可遵循以下判定标准:①生态学方面的联系:证明在自然情况下有嫌疑的昆虫吸食宿主的血液或其他可能有效的接触;②流行病学方面的联系:证明有嫌疑的昆虫在发生的时间或空间与宿主的发病之间有令人信服的关联;③自然感染的一致性:多次重复证明,在自然情况下受嫌疑的昆虫有感染期的病原体;④实验感染:证明在实验条件下,有嫌疑的昆虫有传播病原体的能力;⑤对于主要媒介尚须考虑生物学梯度:有嫌疑昆虫的种群数量大小应与易感宿主发病率的高低相一致。而媒介生物的生物学信息是风险识别的重要参考依据,如媒介生物的生物学与生态学习性,地域性与季节性,媒介效能,预防和控制能力等。
3.易感群体
人和动物对虫媒传染病的病原体各有不同的易感性,如人类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症,只对人类易感,而猴疟只对猴类易感。这种彼此互不感染性为种属的特异性。但是这种特异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禽流感病毒,一般情况对禽类敏感,引起家禽和野禽的流行与死亡,对人畜并不构成威胁。但是由于病毒基因的突变,或由于某种致病因子的改变,使原本对人类不易感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临床症状甚至死亡的例子也屡有报告。易感性的高低与病原体的种类、毒力强弱和易感机体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对易感群体的风险识别还应考虑有效疫苗或预防用药的预防措施等。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的、过去损失资料的分析,估测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损失的幅度。风险估计以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为主要预测指标,并据此确定风险的高低或可能造成损失程度的大小。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也称损失概率,是风险事件发生频率的极限。风险事件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即损失幅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数值。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危害损失概率和损失幅度的估计,是整个风险分析过程的核心,评估的结论是制订风险管理措施的基础和依据。
三、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在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基础上选择、组合和优化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并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过程。通过危害因子识别,发现了系统存在的风险因素;通过风险评估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加以估计。然而,要确定是否采取控制措施,采取什么样的控制措施,控制措施采取到什么程度,采取控制措施后,原来的风险因素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风险因素等等问题,都要通过风险管理来加以解决。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寻找和确定有效的控制和处理这些风险的管理技术,以最有效的手段和最小的成本,达到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降低损失后果的目的,为最终的风险决策提供手段。
四、风险交流
风险交流是风险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和其他利益各方就特定风险问题相互交流信息和观点的过程。风险交流从风险分析之初开始,贯穿于整个风险分析过程,是一项多向性的、反复进行的工作。
五、结论
在危害识别阶段,通过风险交流,可以向有关利益各方收集信息,识别风险问题和来源,描绘风险的概况;在风险评估阶段,通过风险交流,可以促进有关各方对风险评估过程、依据、结果的理解和认同;在风险管理阶段,通过风险交流,有助于有关各方更好地理解各种分歧,更广泛地理解和接受风险管理的决定,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曾建芳,夏新生,徐云庆.深圳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控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5,28(2):79-84.
篇8
[关键词]风险管理;安全防护;增值业务
中图分类号:X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092-01
1、增值业务网系统安全防护项目概述
根据电信网和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的要求,将智能网安全防护内容分为安全等级保护、
安全风险评估、灾难备份及恢复等三个部分,其中安全风险评估主要包括资产识别、脆弱性识别、威胁识别、已有安全措施的确认、安全风险分析、安全风险评估文件处理等,本标准仅对智能网进行资产分析、脆弱性分析、威胁分析,在智能网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确定各个资产、脆弱性、威胁的具体值。资产、脆弱性、威胁的赋值方法及资产价值、风险值的计算方法参见YD/T 1730-2008《电信网和互联网安全风险评估实施指南》;
2、项目风险管理
2.1风险识别与分析
风险识别就是确定风险的来源、风险产生的条件、描述其风险特征和确定哪些风险事件有可能影响项目,并将其特性记载成文的管理活动。风险识别的步骤分三步:1)收集材料,2)风险形式估计,3)根据直接或间接的症状将潜在的风险识别出来。风险识别的具体方法包括:德尔菲技术、头脑风暴法,SWOT分析法、图解技术、检查表等。
风险分析分为定性风险分析和定量风险分析。定性风险分析指通过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发生后对项目目标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对已识别风险的优先级进行评估。定性风险分析的技术方法有风险概率与影响评估法、概率和影响矩阵、风险紧迫性评估等。定量风险分析是指对定性风险分析过程中识别出的对项目需求存在潜在重大影响而排序在先的风险进行的量化分析,并就风险分配一个数值。
2.2应对风险的基本措施及风险监控
应对项目风险有多种策略,比较常见的有减轻、预防、转移、回避、接受和后备措施等。
监控风险就是为了改变项目管理组织所承受的风险程度,采取一定的风险处置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小损失幅度的项目管理活动。IT监控项目风险就是在整个系统集成项目生命周期内跟踪已经识别的风险,监视残余风险,识别新的风险,实施风险应对计划并评估其有效性的过程。
3、项目风险管理实例
3.1项目案例场景
项目根据电信网和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的要求,对运营商增值业务系统进行安全加固,保证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本次安全加固分为系统安全合规性检查和应用漏洞修复2个部分。
系统安全合规性检查:
2013年5月底,运营商下发2013年曾值业务系统合规性检查通知,要求此次合规性检查分数不低于85分,完成时间7月31日。此次合规性检查需要升级liunx系统26台,HPUNIX系统27台,网络设备18台,数据库9套,总计设备总数80个。6月底之前,运营商无法提供合规性验证系统给维护方使用,维护方只能根据运营商反馈的合规性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加固。由于设备均为现网设备,维护方系统支撑部提供的各个系统加固方案,直接部署到现网,存在一定的风险。5月底到6月底分2批操作,每批各抽取一个系统的1-2台设备进行加固,加固后观察1-2周,观察加固效果及系统的影响,期间对LIUNX账户锁定策略及webjoin的FTP服务进行了还原。7月份,运营商提供合规性验证平台,以及前期加固系统的稳定运行。2013年7月8日到2013年7月22日经过6次加固升级,基本符合合规性检查加固预期。
应用漏洞修补:
2013年6月7日至8月23日,运营商进行了7个批次的漏洞扫描,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累计发现漏洞16个,低危链接11个,维护方进行了8次升级操作,因不具备立即验证升级效果的条件,2次升级未达到预期效果,经过调整,最终满足了运营商的要求。其中apache struts,apache,tomcat都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进行了2次大的版本升级。由于运营商有考核压力,不断的催促维护方尽快解决扫描出来的漏洞,仅紧急升级就进行了4次,特别是在维护方高温假期间,没有足够人员支撑的情况下,运营商强制紧急升级2次,第1次因现网环境与实验室环境差异较大,被迫导回,第二次因时间紧急,维护方研发代码修改后,未完全测试,就提交测试部,导致在测试环境下升级tomcat后网站无法正常登陆,测试无法通过。经过研发修改后,测试部同事加班测试完成,最终在升级要求结束时间内上线成功。
3.2项目的风险清单
根据案例场景分析,通过风险评价方法将识别的风险条目进行风险评价,进而生成项目风险清单,如表1所示:
篇9
【关键词】工程项目 风险管理 理论探索
任何一项工程,其项目立项及各种计划、设计、分析、研究都是基于对未知因素以及正常和理想的技术、管理、组织预测之上的。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这些因素有可能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原定的计划、方案受到干扰,甚至可能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对工程项目这些事先不能确定的内部和外部干扰因素,我们称之为工程项目风险。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收益而完全没有风险的项目是不存在的。这些风险造成工程项目实施的失控现象,最终导致工程经济效益降低,甚至项目失败。因此,能否对项目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是项目能否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
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1)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其本身不是一个结果,而是实现结果的一种方式。
(2)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渗透于项目过程中的一系列行动,这些行动普遍存在于项目管理者对项目的日常管理中,是项目日常管理所应该有的内容。
(3)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人参与的过程,参与者涉及到项目的各个层次的员工。
(4)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应融于项目策划。在进行项目策划时,应综合考虑不同系统相关联的风险。
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程序
项目风险管理程序是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的一个系统的、循环的工作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应对策略的决策、风险对策的实施和风险对策实施的监控五个环节。
(一)风险识别
项目风险识别最有效的方法是工序流程分析法,就是在施工过程中从合同签订到交付使用,通过对每个环节和阶段逐个进行调查分析,从中发现潜在的风险,系统而全面地识别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风险事件并加以适当归类,并记录每个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后果。
(二)风险分析与评价
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结果主要在于确定各种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对项目目标影响的严重程度。风险的分析与评价往往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常见的风险分析方法:即调查打分法、敏感性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
(1)风险的度量:确定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例如: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值用来区分风险概率的等级。
(2)风险评定:划分风险后果等级。通常按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来划分。评定项目风险重要性。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指数乘以风险后果的等级等于项目可接受指数。评定项目可接受程度。项目风险重要性指数评分值在8分以上的风险因素表示风险重要性较高,是不可以接受的风险,需要给予重点关注。
(三)风险应对策略的决策
风险应对策略的决策是确定项目风险事件最佳对策组合的过程。风险管理中所运用的对策一般有: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并根据之前风险识别和风险进行评价与分析评价的结果并考虑风险利益攸关方的容忍度,对不同的风险事件选择最佳的对策组合。
(1)风险回避。当发生概率很大且后果损失也很大的项目或发生损失概率并不大,但一旦发生后的损失是灾难性的、无法弥补,并且没有有效的对策来降低风险的情况。应该采取放弃项目、放弃原有的计划或改变目标的方法,避免可能产生的潜在威胁。一般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决策阶段对项目是否进行投资或投资方案的选择上应用。
(2)风险自留。项目风险保留在风险管理主体内部,分为非计划性自留风险和计划性自留风险。
非计划性自留风险是指风险是非计划性的,是由于风险管理人员的失误没有发现并且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风险发生后只好保留在风险管理主体内。非计划性风险自留对于工程风险管理是难免的,我们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全部消除。
计划性风险自留是指有些项目风险是在把握机会的同时不可能回避的,且没有转移的可能性,企业别无选择,只能自留。它的计划性主要体现在自留水平和损失支付方式两个方面。
自留水平主要是指以哪方面作为保留标准对风险进行选择,一般是选择风险损失期望值小或较小的风险事件作为风险自留的对象。
损失支付方式对施工企业是为计划性风险自留提供解决风险所发生的费用,并对费用的安排提前做好计划。一般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和特点制定。
三、对风险管理的几点认识
(一)加强企业管理,设立风险管理部门
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上进行适合本企业的创新,建立明晰和井然的工作秩序,使决策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此外,组织形式应以矩阵式项目经理制为主体,设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在组织上建立以风险部门和风险经理为主体的监督机制。
(二)加强合同管理,注重合同谈判
施工企业的合同谈判人员应善于在合同中限制和转移风险,对可以免除责任的条款应研究透彻,切忌盲目接受业主的某种免责条款,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
(三)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是规避风险的关键所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施工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点,开展技术创新,紧跟科技潮流,使企业的技术始终走在同行业的前列,并打响企业的牌子。依据企业自身的先进的技术水平,在经济活动中争取主导地位,降低企业冒险经营的概率同时扩大企业的利润水平。
五、结束语
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需要不断地实践与积累。并且必须随条件的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做到随机应变,从而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更好地实现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未来建筑市场利于不败之地。
篇10
项目风险管理是人们对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辨识、评估、预防和控制的过程。工程项目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为达到项目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和预算费用内,达到所要求的质量)而对项目所实施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建筑工程由于其规模大、周期长、生产的单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施工不确定的因素,比一般产品生产具有更大的风险,进行风险管理尤为重要。风险管理是对项目目标的主动控制。国际上把风险管理看作是工程项目管理的组成部分。
一、项目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近20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边缘科学, 是处理由不确定性产生的各种问题的一整套方法,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风险管理主要涉及技术风险、设备质量风险、可靠性工程问题、采矿、设备维护与更新、自动仪表可靠性分析、金融和经济决策等领域,而应用到工程项目管理是近十几年才兴起的。
项目风险管理的体系如图1所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
项目风险管理首先是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然后将这些风险定量化,以便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一)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指找出影响项目质量、进度、投资等目标顺利实现的主要风险,是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进行风险辨识时,风险管理者不仅要辨认所发现或推测的因素是否存在不确定性,而且要确认这种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然后,管理者要将辨识出的风险一一列出,建立风险清单并分类。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采取科学方法将辨识出并经分类的风险据其权重大小予以排队,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管理好风险提供科学依据。风险评估的对象是项目的所有风险,而非单个风险。
(三)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指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风险分析是协助风险管理者管理风险的一种工具,它并不能代替风险管理者的判断,所以,风险管理者还应辩证地看待风险分析的结果。
(四)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只有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才可以说风险管理者成功地管理了风险。
二、风险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
风险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的是保证项目总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如下:
(一)从项目的成本、时间和质量目标来看,风险管理与项目管理目标一致。只有通过风险管理降低项目的风险成本,项目的总成本才能降低。项目风险管理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正符合各项目有关方在时间和质量方面的要求。
(二)项目范围管理来看,风险管理向项目范围管理提出任务。项目范围管理主要内容之一是审查项目和项目变更的必要性。一个项目之所以必要、被批准并付诸实现,无非是市场和社会对项目的产品和服务有需求。风险管理通过风险分析,对这种需求进行预测,指出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可能变动范围,并计算出需求变动时项目的盈亏大小。这就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变更不可避免。变更之后,会带来某项新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正是通过风险来识别、估计和评价这些不确定性,然后向项目范围管理提出任务的。
(三)从项目管理的计划职能来看,风险管理为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了依据。项目计划考虑的是未来,而未来充满着不确定因素。项目风险管理的职能之一恰恰是减少项目整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这一工作显然对提高项目计划的准确性和可能性有极大的帮助。
(四)从项目的成本管理职能来看,项目风险管理通过风险分析,指出有哪些可能的意外费用,并估计出意外费用的多少。对于不能避免但是能够接受的损失也计算出数量,列为一项成本。这就为在项目预算中列入必要的应急费用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增强了项目成本预算的准确性和现实性,能够避免因项目超支而造成项目各有关方的不安。有利于坚定人们对项目的信心。因此,风险管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一部分。没有风险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则不完整。
(五)从项目的实现过程来看,许多风险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潜在变成现实。无论是机会还是威胁,都在实施中见分晓。风险管理就是在认真的风险分析基础上,拟定出各种具体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备风险事件发生时采用。项目风险管理的另一内容是对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
三、项目实行风险管理的好处
(一)通过风险识别,可加深对项目和风险的认识和理解,澄清各方案的利弊,了解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以便分散风险。
(二)通过检查和考虑所有到手的信息、数据和资料,明确项目的各项有关前提和假设,推动项目执行组织和管理班子积累有关风险的资料和数据,以便改进将来的项目管理。
(三)通过风险分析不但可以提高项目各种计划的可信度,还有利于改善项目执行组织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沟通,同时也为项目施工、运营选择合同形式和制定应急计划提供依据。
(四)将处理风险后果的各种方式更灵活地组织起来,能够在项目管理中减少被动,增加主动,有利于抓住机会,利用机会。
(五)风险管理为以后的规划和设计工作提供反馈,以便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就采取措施防止和避免风险损失; 风险即使无法避免,也能够明确项目到底应该承受多大损失或损害。
(六)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情况了解,可以使决策更有把握,更符合项目的方针和目标,从总体上使项目减少风险,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四、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运用风险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 下一篇:财务管理和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