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项目调研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项目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9年和2010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校后勤处、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环境保护基金会与可口可乐大中华区联合举办了北京地区的“留住一桶水”项目。项目以社区水资源优化使用调研与实践为主体项目,通过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大学社会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社区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学生参与社区节水调查,发现社区、学校、家庭、农村等地在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节水方案,并利用绿色基金加以实施,将节水的理念真正变为实际行动。同时发挥项目的辐射作用,通过学生的行动带动更多家庭和社区公众参与节水活动,提高社会公众节水意识,达到“带动家庭,推动社会”的效果,使社区真正受益。
2009年,北京地区共有30所中学参加(初中12所、高中18所)该项目,学校来自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2010年,除普通中学外,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和大学也积极投身该项目,北京地区共有22所高校、17所中等职业学校以及42所普通中学(初中21所、高中21所)参加。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同期还举办了多场极具参与性、互动性的节水宣传活动,使节水的理念在校园和社区获得更广泛的宣传。
二、“留住一桶水”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1.“留住一桶水”项目的组织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校后勤处利用既定的政策与相关教育规划,提出项目推进的要求,并责成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开展项目实践的指导。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活动设计、项目实施、指南等资源的开发、项目组织实施与实践指导等。作为教育科学研究部门,中心组织人力编写了《学生活动手册》和《教师指导手册》,将项目实施与学校的课程有机结合,对学校和教师开展了系列培训,并对学校项目的实施进程进行督促和管理,确保了参与项目的学校能够如期和高质量地完成项目设计与实施工作。
北京环境保护基金会作为民间团体,将项目引入教育领域,在项目中承担环境教育方面的领导和经费管理工作,对各参与单位的工作进行协调,确保活动有序开展。同时,北京环保基金会组建了由在京国家和北京市属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相关单位、部门、非政府机构的专业人士参与的“绿色北京绿色行动宣讲团”,为“留住一桶水”项目输出了技术指导力量。
可口可乐大中华区负责设定“留住一桶水”项目年度活动目标与相关要求,提供一定的支持经费,做好项目进展资料收集与媒体传播,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保障,也使项目更具影响力。
学校作为项目的具体实施者,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认真完成各项任务,主动寻求社区的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批具有创新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活动成果,为社区节水做出了贡献。
同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组得到了来自水利系统、教育系统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并聘请了教育方面的专家和节水技术方面的专家,形成了专家组,联合对学校活动的开展随时进行指导。
图1 项目组织模式
2. “留住一桶水”项目的实施
(1)教师能力建设
首先,对参与项目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了前期培训,使之系统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节约用水的基本知识,并掌握带领和辅导学生在社区开展节水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方法。
其次,根据学校初步设计的研究内容情况,举办了面对全体项目学校的专题培训会,邀请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组织学校交流设计成功经验,为各项目学校具体实施项目提供必要的指导。
(2)制定社区水资源优化使用方案
项目组组织学校参加申报方案答辩会。答辩会上,学校需分别向专家陈述学校项目策划方案,并与专家就学校项目策划方案进行问答与交流,得到专家的反馈意见。同时,项目组也可以了解并监控各项目学校的项目进展情况,使学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得以解决,保证了学校在项目策划过程中少走弯路,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3)提交社区水资源优化使用方案
学生社区节水绿之队(简称“绿之队”)设计的社区水资源优化使用方案需经相关专家初步评审,继而参加方案答辩会。项目组根据学校的答辩情况与专家合议结果,评审出各项目学校的“留住一桶水”绿色基金额度,并发放资金,用于实施节水方案。
(4)指导获资助节水方案的有效实施与项目实施评估
(5)成果的传播推广
项目组组织了以“留住一桶水”为主题的中英双语演讲比赛,部分学生还参加了第四届、第五届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并向与会的中外代表展示了其设计的节水方案及成效。除此以外,项目组还将汇集两年来的项目优秀成果,正式出版《“留住一桶水”优秀案例选编》一书。
三、“留住一桶水”项目的创新实践成果
1.促进家庭节水的实践
参与2009~2010年“留住一桶水”项目的部分学校绿之队的学生,依据项目要求在寻求社区节水问题的过程中,从居民生活入手,深入调研,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家庭节水问题的方案。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实验学校(原北京市处中学)“节水使者”绿之队设计的“洗脸水回收再利用装置”,北京市延庆县第一职业学校绿之队设计的“无动力洗脸洗衣水冲厕装置”,北京北达资源中学绿之队设计的“有动力洗手池水回收冲厕装置”,从家庭洗漱池用水找出了节水的空间。
再如,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绿之队关注的“热水器初放冷水回收利用装置”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绿之队关注的“洗浴水自动冲厕装置”的设计,针对家庭洗澡水再利用问题提出节水设计方案。
2.促进社区节水的实践
学生通过一系列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精心设计出多个科学可行的方案,较为成功地解决了社区节水的问题。
例如,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碧石”绿之队的学生发现旧式马桶节水每次冲厕用水量大,节水空间也比较大,而且社区中有不少家庭使用旧式马桶,于是他们决定对社区中旧式马桶进行改造。学生在学校周边的八角南路、北路、中里、南里四个社区开展调研,了解旧式马桶的使用情况,然后根据调研结果,为使用旧式马桶的家庭安装了旧式马桶节水器。
再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清清草”绿之队的学生们关注到社区中绿地灌溉的问题。他们设计的节水方案是在该绿地已有的微管设备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改进装置,变原来的人工控制为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控制绿地灌溉的系统,这样就可以避免先前的仅靠人的感觉判断而产生的误差,真正做到按需灌溉,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
除此以外,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北京市知春里中学、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北京金隅科技学校也提出了多个优秀社区节水解决方案。
3.促进农村节水的实践
“留住一桶水”项目包括一些郊区县学校,学校学生的生活环境、用水条件与北京市区有很大差别。他们针对农村用水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适合农村地区的节水方案。
北京市昌平区阳坊中学“惜源”绿之队学生通过推广节水器具,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北京市房山区昊天学校绿之队的学生从自身、自家做起,改变用水习惯,提倡重复用水,安装节水龙头等,以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周围的农户。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中学“庞博”绿之队的学生深入农户协助安装自己研制的太阳能热水器防溢水报警装置,防止充水过程中的溢流损失。北京市密云县大城子中学“绿水天使”绿之队的学生协助农户安装房檐雨水收集储存装置,将收集的雨水用于清洗地面、浇菜。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山区坡地集雨水窖项目”绿之队的学生则通过在山区坡地建设集雨池这一简易集雨示范工程,使更多的人认识雨水利用水利设施在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山区面貌上的价值,并促使这项技术能够在怀柔山区得到应用和推广。
“留住一桶水”节水实践行动,促进了农村地区的节水工作,使农民节水意识得到提高,实施区域内的农户受益。
4.促进学校节水的实践
由于学校节水问题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最为紧密,也便于指导教师组织和学生实施操作。因此,很多“绿之队”都将开展节水调研与实施节水方案的地点选择在校园,并结合调研中发现的水资源使用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
针对教学楼盥洗室清洁用水使用中的问题,北京市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附属学校“水精灵”绿之队设计了教学楼洗手用水再利用装置,收集教学楼内日常洗手用水,用于墩布的初步涮洗。针对教学楼卫生间清洁用水使用中的问题,北京市苹果园中学“苹果绿”绿之队设计了回收清洗用水冲厕装置,收集洗手、清洗抹布、冲洗拖把等卫生清洗用水用于冲厕。
针对实验室实验用水使用中的问题,北京卫生学校“北卫”绿之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针对绝大部分实验室对于排出的冷凝水未加合理利用的现状,设计出了冷凝管水循环利用装置,将冷凝水进行收集,并在合理降温后循环利用。
针对宿舍楼生活用水中的问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点滴汇”绿之队在调研中发现了小巧实用的减压限流阀节水效果较好,因此设计了减压限流阀节约用水的方案,并在校园推广。
除此以外,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水利水电学校、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等,分别针对食堂用水、学校浴室用水、校园绿地用水等方面进行了专项节水设计。
5.节水龙头设计和环保创意实验案例
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了水龙头用水的浪费问题,并将关注点瞄准了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水龙头。学生发挥想象力,在提高水龙头节水效能方面下工夫,开发出多种各具特色的装置。其中有一些在校园的公用洗手池上推广使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节水效果。这些节水装置在进一步完善后,可以达到专利产品的水平,具有很好的社会推广前景。
例如,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二中学“人和” 绿之队设计在水龙头外面加上一个限制30°角开度的装置,限制水流。值得一提的是,该设计制作方法简单,节水效果明显,北京市教委学校后勤处已将其在全市推广。
此外,北京物资学院“Dry ice”绿之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干冰代替水冰制冷保温箱的制作;北京市通州区第六中学“菖蒲小组”绿之队在通州区北运河管理处工程师的指导下,开展的本土水生植物净化污染水体效果观测项目,为有关河道管理单位提供了能够应用于实际的本土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观测成果,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四、“留住一桶水”项目的经验与反思
该项目吸引了北京市百余所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及高等学校的学生积极参加,在绿色基金的支持下,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节水方案,并付诸实践,真正开展了节水实践活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效果,为北京市节水工作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1.“留住一桶水”项目在探索深化课程改革,培养符合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育人模式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项目实施过程利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大学社会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参与节水调查实践活动,关注生活中水资源利用的实际问题,并将所学知识与社区实践活动相结合,尝试利用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整个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动手与自主学习的技能、合作与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形成了自我设计与自我解决社区节水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2.“留住一桶水”项目探索了跨领域、跨部门合作的成功经验
图2 项目实施的多方合作
篇2
通过深入行业企业对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回访调研,结合大量的实证性调研信息进行科学系统地量化分析与比较,了解学生就业现状,找出毕业生就业“瓶颈”的缘由,探究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发展目标,为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就业;现状与对策
一、研究背景
根据人才市场调查统计资料初步分析,湖南省在册的建筑类相关设计院、所有近200家,设计工作室实体1000多个,按每年每实体需1至2名建筑类设计人才计算,每年有近2000个就业岗位。同时全省现有一定规模的各级开发区、房地产公司600多家,建筑、规划、园林规划管理、策划设计、技术服务等方面也需要0.5至1名相关技术人员,每年也有不少于450个就业岗位需求。而目前湖南省建筑设计类教育每年仅能提供800至1000人,包括近50%的五年制本科教育研究性毕业生,其中的30%至40%毕业生流向东南和华南沿海发达城市,因此现有毕业生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以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1年至2015年期间每年调查统计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通过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实证性研究,提出构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新模式,构建高职专业建设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系框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群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保证高职高专教育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解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发展问题,俨然成为每一个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实证性调研分析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企业及就业现状地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问卷、电话、网络等手段直接或间接倾听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动向,与近几年毕业生进行沟通和交谈,发放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封闭性调查问卷150份。其中调研了27家录用高职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毕业两年以上的高职毕业生45名、经历半年顶岗实习的高职准毕业生91名、企业或部门负责人及专家43位,收回反馈调查问卷145份,了解行业企业未来3年专业人才需求、职业方向,深入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人才招聘渠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对本院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校专业技能掌握水平与实践工作中专业技能的运用等情况,反馈信息的真实有效率达到了98%。
第一,建筑设计企业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专业调研分析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职业面向问题;二是人才供需可行性分析[1]。由于企业规模、地域和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建筑设计企业岗位分工更趋于细化,其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岗位人才需求具有阶段性和针对性,同时强调专业综合技术能力的发挥运用。企业提出需求的岗位主要是建筑师助理、施工图设计师、助理建筑师、建筑协同设计员、后期图像制作员,还有少部分中小型企业要求岗位为建筑方案创作师(这对应届毕业生而言,要求较高)。以专业技术设计为主要工作任务的大专学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占到岗位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相应职业岗位——建筑师助理也占到总岗位数的31%。可见,建筑设计企业一线技术员级建筑师助理岗位需求量较大。通过专业调研,大多数企业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要求必须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层次,知识应当全面,理论基础扎实,一专多能,要可以适应多个基层岗位的工作,同时,毕业生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要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首先,参与调研本专业毕业生的60%集中分布在湖南省,省内的毕业生较多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湘中经济远强于省内其他区域;其次34%的毕业生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发达城市广州、深圳、上海、珠海等地,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专业信息量较大,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视野开阔,就业机会较多;其次,参与调研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建筑师助理、施工图设计师、助理建筑师、建筑师和项目负责人五类。参与调研有85%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内以从事建筑师助理岗位为主。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从事建筑师助理工作随毕业时间的增加而逐年递减,取而代之的是毕业二年后从事专业施工图设计师、建筑师助理岗位,其比例占到40%。当毕业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发挥作用,有20%左右的毕业生在中小型设计企业当中从事独立创作的建筑师和项目负责岗位工作。专业调研成果显示,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日益多元化,虽然有学历和工作经历方面的要求,相比之下很多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发挥,同时强调个人品德、工作态度、言行习惯、合作意识等个性因素。
第三,有将近80%左右的毕业生在职业岗位中主要完成居住小区规划及住宅建筑方案与施工图设计工作,30%以上能参与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方案与施工图设计,20%的毕业生经过多年的专业能力磨练能独立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方案设计工作。在与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在学校担任学生会或班干部职务的学生,由于领导组织、沟通协调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在企业中有效地发挥这一素质特长,有7%的毕业生承担项目负责人的重任。
第四,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薪金与其从事的岗位及其相应工作任务有直接关系,学生刚毕业多从事建筑师助理岗位,其薪金多为1000—2000元/月左右。毕业三至四年的学生多以从事施工图设计师和助理建筑师岗位,其薪金一般由底薪和任务提成两方面组成,每月平均3000—6000元。
第五,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对岗位胜任能力的自我评价比较乐观。85%以上毕业生认为自己抗挫能力较强;近73%毕业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较强;90%左右的毕业生在岗位中表现出较好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并有较强的成就欲;66%的毕业生比较注重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人际资源比较广泛;39%的毕业生具备较好的领导管理能力,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与他们从事助理建筑师、项目负责等岗位任务有很大的关系。
第六,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专业技术能力发挥的自我评价反馈,基本真实有效地反映了学生在职工作状态、专业能力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对于专业基础技术能力自我评价当中87%以上的毕业生已经熟练掌握专业常用设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90%以上的毕业生具备了专业基础理解分析能力,40%左右的毕业生认为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对于专业核心技术能力自我评价中近50%的毕业生能独立完成住宅建筑设计任务;39%的毕业生具备辅助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设计任务,34%的毕业生能独立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方案或施工图设计;27%的毕业生具备独立完成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能力。能独立完成建筑节能设计的毕业生比例也达到了20%。在调研过程中,也有毕业生普遍反映自己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清晰,希望学校能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加强实训教学的愿望比较突出。
第七,被调查企业单位对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毕业生的印象是:学生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水平也不够,工作中有明显浮躁情绪,急于求成。其次,没有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欠佳,缺乏与同事的协调沟通,专业配合度不够,不会和客户沟通。三是敬业精神不足,对工作缺乏责任心,时间观念不强。四是对企业忠诚度不够,没有在同一个单位扎实工作、努力提升自我的信念,对工作待遇过于看重。可见,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职业态度培养的需求主要是:能吃苦耐劳、工作态度良好、爱岗敬业、从基层干起的意识以及对企业良好的忠诚度。
三、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第一,明确企业人才素质需求,构建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体系。通过实证调研,准确分析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加强对相关行业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及市场需求、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确定以零距离对接建筑设计市场中的住宅建筑师职业岗位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合理细化工作岗位任务要求,对接包括建筑前期策划及调研、建筑方案及初步技术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及工地技术指导等职业分工岗位,探索和重构相应“1+1+1分段渐进”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和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2]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第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以建筑设计行业的市场需求为基础,对接相应产业,服务地方经济,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企共建为基础加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自主创新。软件建设方面上积极寻求建筑设计行业的专业人员参与专业建设,发挥企业一线专家在专业建设指导和专业技能培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硬件建设方面根据学院实训基地“主体多元、类型多样”的建设模式,积极引进企业产品和技术人员,使工学结合校内化。以行业的设计事务所场地设施条件为模本,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推动理实一体化的教师项目工作室及教学方式的工学项目化。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评价学生,突出职业道德、职业技术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以建筑设计职业岗位为导向,建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基于其职业工作岗位过程,进一步合理细化就业工作岗位任务要求,针对专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前期策划及调研——方案设计及表达——施工图设计及现场指导的工作流程知识来建构专业学习领域,遵循渐进中认识——熟练中渐进——熟练中拓展的职业规律来调整专业学习进度,达到零距离对接岗位任务目的。
第三,加强专业团队教学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决定了专业师资教学团队建设的方向与要求。实施校企深度合作,以校企共建的专业建设精细化管理平台为基础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系统双证书融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小组(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负责组织课程教学方案设计、课程标准与技能测试制定、项目教学案例与教材编写、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更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教学效果考核评价、课程资源库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结合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制定全方位的教师业绩评价制度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对教师培训、教学及课程建设、教科研情况、个人知识与能力等要素进行评价,将考核结果与聘任制挂钩,以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激励机制,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潜能,有利于教师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
第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适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行业岗位技能要求,通过实训、实验基地创建“准职业”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3]。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由“研究+生产+教学”三大块构成,校内学习型实训基地的设计基于开放式办学理念,采取校企“共建、共用、共管”模式,形成精心规划、过程监控、自我改进、总结提高的良性管理局面。
四、结束语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是从建筑设计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毕业生职业能力剖析及毕业生专业能力评价等方面入手,通过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研及其成果分析与研究,针对目前建设类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解析,综合专业岗位群各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探求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最终提出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强化职业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银领工程系列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9
[2]朱向军.建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98
篇3
1.基于专业认识实习的建筑材料参观认识。
由于我院《建筑材料》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很多学生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处于懵懂状态,对建筑材料有很多错误的认识。例如,很多学生在学习《建筑材料》课程之前,都将“混凝土”和“砂浆”都称为“水泥”,而事实上混凝土、砂浆和水泥是三种不同的材料,技术性质及其应用都有很大的差别。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本门课程的堂课教学工作,将建筑材料参观认识环节融入专业认识实习,即建筑类专业专职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施工现场和校园建筑物时,除给学生讲解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工艺、建筑设备、施工组织及工程管理等内容外,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讲解有关建筑材料的具体应用及其注意事项、工程中因材料问题常见的各种弊病及其解决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勤思考、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工程实际案例切入理论教学。
以施工现场实际工程案例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学生对问题充满各种想法和期待时,教师围绕这些问题导入新课,再回到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例如,讲解水泥的保管时,给出水泥不同程度受潮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思考水泥受潮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思考的结果再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了解水泥在保管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讲解混凝土和易性时,给出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麻面和流沙现象的图片或相关施工视频,先让学生思考问题所在,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并引入混凝土和易性主要表现在流动性、黏聚性、保水性及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因素,让学生对混凝土和易性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通过介绍事故案例并辅以正确做法讲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材料课程的重要性。
3.建材市场调研。
《建筑材料》课程是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的学科,它内容庞杂且理论实践性较强,可以说是通往专业课程的桥梁,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和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建筑材料》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我院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建材市场调研专周,旨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为实践教学改革开辟新的道路。
(1)建材市场调研内容。
建材市场调研实践教学环节采用项目化教学来实施,按班级分组进行,6~8人一组,每组需完成两个项目任务,具体如下:①项目任务一:认识一栋高层建筑主要土建用材料。要求学生一周内认识一栋高层建筑主要土建用材料,具体材料种类由教师规定,每种材料需拍出清晰照片,并对材料的特点、性能、价格、品牌与用途等进行描述,并最终以调研报告和PPT的形式呈现;②项目任务二:认识一套90平方米的住宅装饰装修用材料。要求学生在一周内认识一套90平方米的住宅装饰装修用材料,具体材料种类由教师给定,每种材料需拍出清晰照片,并对各材料的特点、价格、用途等进行描述,最后以小组形成调研报告并用PPT在全班展示。
(2)考核办法。
建材市场调研成绩包括过程考核、调研报告和成果汇报三项,分值比例分别为30%、40%、30%。其中过程性考核主要为每天晚上指导教师晚点到对学生当天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调研报告主要为调研任务及总结完成情况;成果汇报要求每组学生根据调查过程、形成成果、主要感受等制作PPT,汇报时间控制在6~10分钟内,根据每组汇报的实际情况教师进行现场打分。
4.开展实验教学。
在实际工程中对于材料的检测主要是在施工现场取样后交送专门检测机构。因此,学生要胜任施工现场的工作,不仅需要具备能在现场正确对材料进行取样的能力,还要具备对检测机构送来的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故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实验项目时不能盲目,要注重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东西,并学以致用。目前我院开设的建筑材料实验项目有水泥性能检验、混凝土性能检验、砂浆性能检验、骨料性能检验及钢筋力学性能检验。实验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集中辅导为辅”的教学方式,激励每位学生积极自学,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增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提高动手能力。
二、结语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投标报价;作用分析
投标报价作为建筑项目中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是指投标人根据招标公告的有关规范及标准,再根据业主的现实需求,并综合工程建设的作业方案,从而编制出一系列有关在建设项目期间所需总费用的一类经济性文件。报价已经成为建筑项目预算过程中的关键指导参数,同时也成为投标公司投标的重要依据。此时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预算管理,不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成为投标报价的核心保障。
1建筑工程预算概述
建筑工程预算就是在工程建设期间,相关预算工作者对工程材料、施工规模、机械装置等方面的费用支出进行科学化计算,由此进一步分析所在施工单位是否具备建设这一项目的能力。建筑工程预算在本质上就是对建筑项目施工图纸、现实状况以及施工成本进行预算,从而将其作为引导建筑工程投标报价的重要凭证。如今,逐步优化建筑项目预算,有助于提升投标公司的实际中标率。在编撰建筑项目预算方案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应遵循与价分离的基本准则,采取量化编制的手段,这在简化项目环节、提升建筑项目预算精准性及有效性的同时,有助于后续开展相应的项目统计工作。在编制建筑项目预算期间,务必做到如下几点:①完成好前期准备工作。仔细采集并整合多方面信息包括建筑工程勘察文件、地形测量文件、工程设计图纸、标准图集等,务必仔细完成好前期调研工作,这样才能设计出可行的工程方案。②相关的工作人员还要熟练掌握工程图纸,特别是总平面设计图,工作人员要确保心中有数,科学套用单价,防止出现漏计、错计等不良问题。③相关的工作人员要灵活采用计算机实现整合各项费用预算的目标,缓解工作强度,确保原始数据输入的精准性,由此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
2建筑工程预算在投标报价中的作用分析
2.1明确企业定额计价的投标形式
定额计价作为建筑项目预算中比较普遍的一类投标方式。相关的工作人员采取定额计价法明确项目造价,即工程量计算和工程计价。依据统一工程划分和有关规范计算项目量,在明确工程量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明确工程费用及其利润,从而明确项目投标报价。值得注意的是,预算编制工作者参照工程图纸、设计预算状况,估算出施工周期中全部项目的工程量,此时应采用专门的计算机软件计算工程量。项目量核算是定额计价的重要依托,为此,编制人员一定要保证工程量核算的准确性。另外,在选择定额项目套价时,技术标一定要契合施工过程的相关要求,预算编制工作者应根据所需要的设备、模板的选择等确定项目定额。如果不能直接照搬定额、不能进行换算时,需要进行补充定额的编制。
2.2明确清单计价的投标形式
在建筑项目预算编制期间,清单计价是运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模式。清单计价是建筑企业将业主提供的工程量清单作为票证,而预算人员无须进行额外核算,仅须根据工程量清单套用耗费量定额或企业定额。在竞争逐渐升级的社会背景下,各个企业应该依据本企业的现实状况和建设条件,尽可能采取低标价承包项目。利用清单计价切实呈现项目实物消耗及相关成本,这样可有效防止在招投标期间出现盲目压价、暗箱操作等不良活动。而清单计价有助于人们实施和把控建筑工程,提升投标报价的实用性,明晰承包两方的主体职责,通过招标方承担工程量偏差风险,投标方负责工程报价的实际风险。在建筑工程预算中采取清单计价的方法,还有助于促进企业定额编制,由此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实力。
2.3规范投标报价活动
随着我国招投标机制的逐步优化,建筑项目投标报价工作变得越来越严谨。但是,在建筑工程投标环节中依然还有诸多的隐患,诸如暗自勾结的问题依然存在,由此滋生出诸多的“豆腐渣”项目,耗费了我国的社会资源。如今,建筑项目的投标报价渐渐演变成了预算工作者之间的竞争。预算人员报价编制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能力。建筑工程预算中提供工程量清单计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防止部分公司在实际投标期间采用非法手段,由此达到中标的目的。而采取工程量清单计价法,通过企业和市场行业明确定价,这就是询标。通过询标这一环节,有关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察觉到报价过程中的现存隐患,从而在即刻修正相关报价内容,剔除掉那些不可靠的报价、低标价条款,最终明确招标人和投标人的合法权益。
3建筑工程预算在投标报价过程中的措施分析
3.1合理编制投标报价
首先,要灵活采取信息采集的手段,着重关注和选取准备进行的投标段。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大范围地采集有关信息,尤其要着重留意计划投标的区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深入实地,对工程条件、难易水平、项目内容、供应、物流等方面展开调研,从而全面获取可靠的信息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投标工作。其次,深入解析招标文件,将投标方案进行落地。一旦招标文件之后,相关负责人就要召集有关工作人员仔细研读相关标书,熟练掌握投标须知、技术标准和细分条目,从而选拔出业务能力较强的工作者来编制标书。不仅如此,还要依据前期调研和现场,全面掌握多方面信息,严谨合理地编制投标书,依据投标文件中的相关需求,具体落实施工预案。再次,仔细完成相关的调研工作。采取多种技术手段熟悉招标方与参与投标的其他单位的实际状况。所以,在编制投标书前,还需要仔细调研,全面了解市场中的各个竞争对手,熟知其实力、投标水平及投标策略,如此一来,才能更加高效地明晰各自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总之,只有预先做好准备工作,才能确定最为可靠的报价,编制出匹配度最高的投标策略,从而增加中标概率。最后,相关的工作人员还要多次核算工程量。实际上,考虑到部分建筑工程在招标的过程中,所给出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就很容易出现建筑工程施工图纸不完备的情况,部分建筑工程还无法达到施工图纸招标的标准,部分由于清单编制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不足,导致清单内容重复计算或漏算,上述情况都会进一步影响建筑项目造价的精准程度。因此,一旦获取到工程量清单,那么相关的工作人员就要仔细参照图纸或初步设计资料核算项目规模,防止在工程中标后,因为计算工程量的偏差或漏算而引发一系列不必要的物质损耗。
3.2合理采取报价技巧
首先,相关的工作人员要采取不平衡报价法。在建筑工程预算期间,并非各个建筑工程都可以采取不平衡报价法,在采取不平衡报价法的过程中,要确保其建筑工程项目总价没有上升,这就不会影响工程实际中标率,确保施工企业在工程结算中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伴随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拓宽,施工强度也有所上升,所以,施工企业要在可控范围内逐步提升单价,或减少不可能出现的工程单价,由此给竞争对手加压,为中标后的二次经营创造有益的条件。其次,进行无利润算标。缺乏竞争优势的承包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在算标中不考虑利润去夺标。这种策略一般在以下情况中采用:①得标后,可将大部分工程分包给索价较低的分包商。②对于分期建设的项目,先以低价获得首期工程,然后赢得机会创造第二期工程的竞争优势,并在后续实施中赚得利润。③长期没有在建的工程项目,如果再不得标则难以为继。因此,虽然工程无利可图,但只要能有一定的管理费维持公司的日常运转,就有机会东山再起。
篇5
1.1评价指标体系
(1)影响因素为了对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社会影响因素进行更好地筛选,采用网络调查、现场及档案馆查询、实地访问、观察记录、勘察测绘等方法,对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沈阳、成都、武汉、青岛、天津、中山、大连、珠海、吉林和温州等22个城市进行了调研,调研城这些旧工业建筑(群)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场内凌乱、用地比例过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城市更新中急需改造和清理的主要对象之一。由于经济、技术及价值观念等因素,我国在城市的开发过程中对旧工业建筑多采取拆迁方式,较少进行社会影响后评价,国外盛行的旧工业建筑改造性再利用的思路,在国内规模较小,方法也不够完善,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闲置的旧工业建筑(群)若能得到充分的再生利用,会在带动区域经济、增加社会效益、提高国民收入等方面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评价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项目所在地区居民就业的影响,项目所在地区收入分配的影响,项目所在地区居民生活条件和质量的影响,项目对所在地区受益者的范围及其反映,项目各方面的参与状况,项目对所在地方社区的发展的影响,项目对所在地区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的影响,项目对所在地区弱势群体利益的影响等。
(2)指标构成结合旧工业建筑(群)社会影响后评价的内容及对该类项目的自身特点,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构建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
1.2评价方法
社会影响评价方法应以定性和定量结合,并以定性为主。本文在要素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矩阵分析法,它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对每一项评价指标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以满意值为上限,以不允许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以此确定各指标的分数,再经过加权平均进行综合,从而评价被研究对象的综合状况,具体步骤如下:(1)将评价目标分解为若干项目,将评价项目分解成若干评价因素,如表2所示,第一列和第二列显示了某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社会影响后评价的指标和权数,拟划分为5个等级。
2案例应用
2.1项目概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教产业园是在西安建大科教产业公司于2002年通过竞拍形式取得原陕西钢厂的基础上改建的,园区位于西安市幸福南路,总占地面积65.5公顷。该区段工厂较多,绝大部分效益不佳,所以园区周边环境较差。西安建大科教产业公司在对周边环境充分调研及对西安市总体规划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该项目的实际情况(陕西钢厂已破产多年,厂区厂房高大、数量较多,主要是要解决2000余名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等),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教学、科研及技术方面的优势,吸纳社会资金共同投资开发,欲将该园区打造成以教育、科技、商业居住为主的综合性科技产业园区。园区规划由教育、科技、商业及生活三大园区构成,以教育、科研和商业为主体构架,并配以相关的产业、生活设施,整个园区分三期建成,一期主要为教育园区的建设,工程开工于2002年12月,到2004年9月主体部分已基本完工。作为可教产业园区一期项目的教育园区,经过近10年的建设和完善,园区中绿色盎然、道路整洁、建筑面貌焕然一新,且配套齐全。目前已发展成可供1万余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园区在对原有旧工业建筑资源充分调查及检测的基础上,进行了有选择的拆除和改建,对原有的旧工业建筑根据其新的使用功能进行了大胆、新颖的设计,赋予其时代气息,同时部分旧建筑及原来旧貌也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以显示其历史进程。表3列举了主要的改造工程概况。表3所列工程项目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一号、二号教学楼工程,是教育园区建设工程的核心项目,其分别由原陕西钢厂的一扎车间和二扎车间改建而来,共计建筑面积超过30000㎡。工业厂房改造为教学楼在国内尚属首例,无先例可循,且原厂房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排架结构单层工业厂房,部分构件及屋面等部位已经老化,而改建为教学楼相当于在推到原四周围护墙体之后,在原来的厂房中建了一个没顶部结构的两层框架结构,给设计施工带来极大困难和挑战
2.2项目评价根据教育园区的基础资料,结合对该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特点的认识和实践,在收集相关资料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邀请相关专家对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分,并用因子分析法确定系统的权重。结果说明该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项目的社会影响较好,值得推广和借鉴。
3结论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五阶段 课程体系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64-03
一、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通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寻求与工作领域对接的程课,使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在研究“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的五阶段职业成长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职业岗位的职业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岗位基本能力、通用能力(关键能力)成长要求,结合高职的特点,在学校主要培养前三个职业成长阶段的能力,并为后两阶段“熟练者―实践专家”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并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最终形成项目化课程体系(见图1),其中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的课程大部分为项目化课程。
(一)职业岗位能力主要工作职责分析。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岗位调研,得出岗位群主要工作职责,并以此为基准,分析岗位群应具有的岗位能力(见表1)。
2.参与建立材料、设备管理制度
(二)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具体见表2。
(三)以完成“4个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岗位能力分析,进行课程设置。具体见表2。
2.参与制定管理制度。
3.参与图纸会审、技术核定。
4.参与做好施工现场组织协调工作,合理调配生产资源;落实施工作业计划。 施工组织策划 1.课程8:建筑构造与识图
2.课程9:建筑工程制图
3.课程10:CAD与天正建筑
4.课程22:建筑施工组织设计
1.负责组织测量放线、参与技术复核
2.参与制定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资源需求计划,编制施工作业计划
3.参与现场经济技术签证、成本控制及成本核算
4.参与制定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计划
5.参与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6.参与制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7.参与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措施
8.负责核查进场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资料,监督进场材料的抽样复验 1.施工技术管理
2.施工进度成本控制
3.质量安全环境管理
4.工序质量控制
5.材料质量控制
1.课程7:建筑工程见习
2.课程11:建筑材料与检测
3.课程12:建筑力学与结构
4.课程15:建筑工程测量
5.课程16:土方与基础工程施工
6.课程17: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
7.课程18: 钢结构工程施工
8.课程19:防水与装饰工程施工
9.课程20: 建筑节能技术
10.课程21: 建筑设备与识图
11.课程23: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4 竣
工
验
收
1.负责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参与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
2.负责施工资料的立卷、归档。
3.负责汇总、整理、移交质量资料
4.负责施工资料的收集、审查及整理
5.负责施工资料的封存和安全保密工作
6.负责施工资料的验收与移交 1.工序质量控制
2.质量资料管理
3.质量问题处置
4.资料收集整理
5.资料归档移交
1.课程25:建筑工程资料整编
2.课程26: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以及建筑行业的项目特点,构建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见表3)。与传统学科性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截然不同,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而是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构建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
表3 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
五阶段 课程名称 核心能力 职业岗位
通用能力培养阶段 课程1:军训
课程2:入学教育
课程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4:计算机应用技术
课程5:体育
课程6:大学生就业指导
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 课程7:建筑工程见习 施工员
质量员
安全员
材料员
资料员
标准员
课程8:建筑构造与识图
课程9:建筑工程制图
课程10:CAD与天正建筑
课程11:建筑材料与检测
课程12:建筑力学与结构
课程13:建筑工程经济
课程14:建筑工程法规
课程15:建筑工程测量
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 课程16:土方与基础工程施工 工程施工能力
课程17: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
课程18: 钢结构工程施工
课程19:防水与装饰工程施工
课程20: 建筑节能技术
课程21: 建筑设备与识图
课程22:建筑施工组织设计
课程23: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概预算能力
课程24:建筑工程承揽与合同管理 工程管理能力
课程25:建筑工程资料整编
课程26: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 课程27:员级实务
课程28:综合实训
能力应用培养阶段 课程29:顶岗实习
其中,课程27“员级实务”主要针对学生考取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资格证而开设的综合训练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课程28“综合实训”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项目化教学完成该实训课程。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以尽快适应职业岗位需要。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重要复杂的工作,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应充分调研,听取教育专家、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的意见,并依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行业企业合作完善课程标准,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刘晓平,陈淑娟,李光.构建能力本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2007(8)
篇7
关键词:居住区;建筑;设计规划
居住区的建筑设计规划是建筑专业的一个分支,通过科学的设计规划,出具最为合理的户型,能够使城市的用地矛盾得到缓解,使居住区的环境得以优化。当前我国对居住区建筑设计规划的研究及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建筑设计师应看到设计规划的重大意义,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国内居住区的建筑设计规划水准。
一、居住区建筑设计规划的概念
居住区建筑设计规划就是要求设计师从规划目标出发,运用相关的设计规划知识,遵循设计规划原理,对项目环境和条件进行调查,并做出合理分析,出具科学的设计规划方案,力求满足投资方要求并兼具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二、居住区建筑设计规划的具体内容
(一)居住区项目定位
建筑设计师首先要对项目所处的位置及配套设施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居住区内建筑的层数,明确需要设计规划的建筑是多层建筑还是高层建筑,以此来推算建设周期和投资成本。另外还需对项目的建设档次进行定位,明确住宅的消费群体和消费需求,将收集到的调查资料进行科学分析,以此为依据来做好居住区的档次定位。
(二)居住区功能分析
对居住区进行功能分析意义重大,科学的功能分析能够提升投资成功率。功能分析的内容包括:住宅用地分析、道路用地分析、公共设施用地分析、及绿地分析等。
(三)居住区环境分析
对居住区的环境分析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如项目所在地的空气状况、日照强度、水质条件、生活私密性等等;二是社会环境,如交通条件、配套设施、物业水平及居住区的智能化程度等等。
(四)居住区建筑密度
居住区的建筑设计规划还要处理好建筑密度的问题,设定合理的建筑密度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舒适度,保证住户的居住质量。通过实践与调查可以得知,建筑之间设置25%左右的密度较为适合。
三、居住区建筑设计规划的步骤和方法
(一)确定项目目标
开展设计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将项目目标确定下来,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首先,建筑设计师要做好项目定位,项目定位涉及的考虑因素包括: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环境、形象框架、价格定位、潜在优劣势、盈利可能性等等。工作人员需要将项目的相关资料收集齐全,通过设计师的科学分析来明确项目的大方向。另外,设计师不能忽视投资方的利益,将投资方的经济效益纳入项目目标的确定当中,保证投资方能够通过项目建设获取最大利润。同时,设计师还需在规划阶段进行社会产品的创造,履行设计师的职责。
(二)成立设计小组
居住区的建筑设计规划工作非设计师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因而在明确了项目目标之后,就要组织成立设计规划小组,由专门人员对各部分工作负责。组内除了主要的建筑设计师外,还需要市场调研人员、营销人员、成本分析人员及设计规划的总领导等。组内人员除了完成分内的工作之外,还应与其他部门的人员保持密切联系,通过相互协调来提升设计工作质量。在小组成立及运行的过程中,要始终与投资商保持顺畅的沟通,满足投资商的要求,确保设计小组的构成和运作能够发挥最大作用,使投资商获得最大效益。
(三)收集规划依据
收集规划依据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规划小组派驻专门人员来完成对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的调查。在自然条件方面需要了解项目所出位置的交通情况、未来规划、植被现状、主要风向、地质条件等等。从经济环境方面来说,设计规划小组要对项目周边的经济状况有所了解,出具投资回报率、建设进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报告。另外还需做好项目市场环境的调查,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居住区内现有建筑形式、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区域内的售价水平等等,对项目未来的市场前景做出预测。规划小组还可根据自身能力开展更加深入的市场调研,对同区域内的户型特点、装修档次、建筑形象、销售周期等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
(四)进行资料分析
完成资料收集工作之后,规划设计小组就要对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和分析,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首先,要了解资料的主要来源,通常以下几种来源较为可靠:投资商提供的技术方面的资料、发表的专业设计论文及著作、从专业网站上查询到的设计资料、自主调研获得的数据等。其次,要对资料进行定性,考察资料的全面性,对设计规划的重点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新问题,并迅速收集解决新问题的相关资料。第三,在完成基本的定性分析之后对资料进行量化计算,借用计算机等工具,确保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五)做出规划决策
规划决策是居住区建筑设计规划的重点,需要考虑的主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居住区的功能组成,通常居住区都会设有住宅、银行、商超、居委会、医院、学校等设施,规划小组要从市场定位出发来划定各类设施的面积及建筑类别,并将各项技术指标确定下来。其次,要规划好居住区的交通组织方式。选用具有最佳停车效率和空间利用率的停车方式;地下人防的面积要控制在设计规范之内,位置的选择则要力求经济;有效节省停车空间,在满足基本人车分流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人车合道共存。
(六)出具设计方案
在完成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准备工作之后,规划小组要辅助设计师出具设计方案,展示设计规划的成果。方案中的应有条目包括:项目概况、分析结果、市场定位、布局规划、开发分期、设计理念、投资估算、技术及设备要求、施工进度安排等等。力求在设计方案当中将项目涉及的各项工作和细节交代清楚,与投资方达成共识,为居住区的建设设计规划工作画上一个完美的句点。
结束语:
我国的居住区建筑设计规划仍处于上升阶段,建筑设计师应牢牢把握设计规划的内容,在具体设计中按照正确步骤,采用科学方法来完成建筑设计规划工作。力求通过设计规划来求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姜劲松,林炳耀.对我国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理论、方法和制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10(03).
篇8
【关键词】理性色彩研究 综合色彩研究 基础教学 项目课题
色彩,以其无限的魅力解读了光和物体之间千变万化的关系,同时,它也暗示着一种观看之道――那就是我们对世界认知与理解的视觉呈现,渗透着观念、历史与文化等深层因素。
从视觉艺术创作者的角度出发,色彩被看作激发创作情绪的一种要素,它不仅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元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色彩与传达媒介紧密关联,新材料和新媒介的出现往往对我们既有的色彩理解力提出挑战,继而引发艺术形式革新,促成新的审美体验。
在艺术教学中,现代色彩观念的成型直接得益于20世纪上半期包豪斯的实践探索。伊顿、克利和阿伯斯等人的色彩实践不仅接续了塞尚以来让色彩脱离对形体的依附,构建画面独立主观色彩系统的观念,更以科学的方法对色彩规律进行理性分析,通过严谨的实验方式累积视觉经验,构建新的视觉原理,独创了“色彩构成”这一专业基础训练课程。
经过长时间的锤炼,在当代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色彩构成教学已然成为完整教学过程的必经阶段。但《色彩构成》课究竟怎样设计才能达成其与时俱进的有效性,避免模式化;教学执行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基础课程与最终艺术创作、设计项目的有机关联,才能使学生将基础训练中掌握的视觉原理和技巧顺利运用到今后的项目课题实践中去,这些问题仍然是今天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综合色彩研究》介入基础教学
公共艺术专业采用综合色彩的训练方法,将色彩学看作系统的、多元叠合的、综合的、更具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课题;开设《综合色彩研究》课程,以实证性、科学性为基础,旨在解决艺术创作中的调研方法问题,着重探讨专业范畴中有针对性基础训练的途径,培养学生掌握色彩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独立研究能力,将《综合色彩研究》课程打造为可为多领域实际应用的带有色彩分析性质的课程。
在课程设置方面,公共艺术专业《综合色彩研究》共设计有前后两部分共五项训练课题。
前期课程集中于色彩关系探索,由“经典名画色彩提取练习”,“平面色彩观察、提取与分析研究”,“立体形态中色彩组合实验”三项训练构成。将色彩从写实造型中独立出来进行研究,色彩不再只是传统绘画和二维视觉图像的叙述;以理性分析的方法研究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建构科学的色彩系统。我们探求有关色彩的知识,积累有关色彩美学原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但绝非概念上的公式化。对色彩近似科学的分析、对比,对色彩组合关系近乎实验的记录,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累积色彩感受,创造、发现新色彩关系与效果的经验。这样的研究方法贯穿课程的始终,一方面,课程以亲身实践的方式深化学习者对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打开学生对色彩原理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色彩分析的方法、色彩体验的记录为学生以后在具体创作项目中发现色彩问题、解决色彩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综合色彩研究》的主体课程是“环境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环境色彩的更新主题创作”两项。环境色彩,是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生活的一种创作方式,体现着理性色彩系统的影响力和价值作用。将前期课程中学习积累的色彩调研、采集与分析方法运用到环境色彩更新项目中去,理性的色彩调研与分析报告,为进一步提出建设性设计改进方案提供了可能。色彩,从一种设计手段变为设计目的,建筑与环境色彩改变了城市附加装饰者的身份,成为城市长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色彩关系探索
色彩关系探索是课程安排中学习者运用色彩能力获得提升的重要基础。
对色彩的准确命名依赖于色相、明度和纯度的数据描述,而色彩的视觉感受、心理感受和文化联想却无法得出恒定的说法。色彩在不停地流动,只有环境才能给予色彩一定的限制性;色彩与环境相互依存,通过色彩关系达成视觉呈现。
色彩的分类、结构、范围、秩序、搭配、比例、调和、冷暖以及色彩与空间、时间、光、材料、表面等等的互动都存在于色彩关系的探索之中。
色卡是进行色彩研究的有效工具,一方面它避开了调配颜料耗费的时间,使研究者能够集中精力快速观察和记录色彩搭配;另一方面,色卡的标准化、数字化为大量实验研究增加了严谨性和科学性,也便于研究者将所积累的色彩模型与实施制作相衔接。
1. 经典名画色彩提取与范例存储
艺术史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历代绘画大师对于自然色彩博大精深的探索与表现。课程要求学生自选一幅名画图片,对图像进行网格化处理以简化图像色彩和图形,然后在此基础上用相互关联的一组色块对原有作品色彩特征做出归纳和提取。通过学习优秀作品的最佳色彩关系组合方式,增强对色彩范例的记忆,提升对自然界色彩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从对象中提取基本色块组成色谱系统的色彩分析方法与研究方法。
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注重思考所选作品的色彩系统形成因素――是什么导致我们眼前的这幅作品选择此色彩而非它色彩或它材质进行表达――其所涉及的历史与文化、象征与情绪、民族与时代等多重内容;注重色彩结构分析,主导色、对比色的分配和色调提取,整体格局与局部色彩关系的研究。
2. 平面色彩观察、提取与分析研究
自然界中的色彩既相当丰富又异常微妙,而传统视觉习惯使观察者难以从特定的角度深入细致地看待事物,因此也就无法发现超出“常规”的色彩。课题要求学习者选择花卉或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植物自身特点、光源因素、季节因素、背景比例、花叶比例等做出细致记录,提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系列化的色彩层次,对微观色彩进行有序归纳、色卡比对,确定主体色调和色块取值,完成研究报告。通过这一训练,学习者得以发现细微差别,提高微观的色彩感知力,理性地解释外部色彩印象及颜色个性。
3. 立体形态中的色彩组合实验
现实世界中形体(尤其是建筑、雕塑等大体量物体)的外观色彩总与其所处空间产生互动,从而影响人们的观感。深入理解三维空间中形体的色彩存在状态,有助于学习者在未来创作中综合把握和熟练运用色彩表现技巧。
课程要求学生自选三至五件现成品分别进行色彩涂装,并设置一定的空间环境颜色条件实施限制,实验其在不同光源、光照角度、改装品组合方式以及改装品与背景多种组合方式条件下的色彩氛围变化。这样的形体外观色彩存在状态观察,可以有效增强学习者对“单体形态与系统组合之间关系色彩”的认识。
三、环境色彩调研与更新
经过前期对色彩的采集、量化比例、色卡比对、确定色块、色调和色谱等一系列具有实证性的色彩分析与存储方法训练,学习者对色彩运用原理和色彩调研方法有了基本了解,获取了一种深入研究色彩规律的基本途径,为未来不断储存色彩组合范例、积累色彩表现经验奠定了能力基础。其所积累的各种色彩知识和审美经验最终都是为了在综合创作中能够具备良好的色彩控制力和表现力,在解决具体的艺术或设计问题时能够巧妙合理地运用色彩手段。课程最后在众多艺术、设计领域和媒介中选择“建筑与环境色彩”作为《综合色彩研究》的核心训练和主题研究与创作课题。
“建筑与环境色彩”承载着《综合色彩研究》课程的多向深化考量。
首先,环境色彩调研以户外群组环境(如:建筑群、街区、商业区、厂区、社区等)为主要调研对象,研究对象选择涉及建筑单体、单体之间的组合、建筑物与地面、天空、周边建筑环境等丰富的关系色彩,为课程学习者的最后色彩能力提升提供了复杂的色彩研究综合对象。
从课程渐进式深入的教学角度看,从简单的抽象形体空间向现实环境中复杂的关系色彩进阶,调研环境色彩可望实现与课题“对立体形态的色彩组合实验”的积极有效衔接,而学习者的色彩认识与调研方法也有机会获得进一步提高和优化。
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生活要面对许多现实的城市色彩问题。城市快速发展,各式亭、杆、箱等公共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商业广告和店面店招杂乱等造成色彩混乱,大量新建筑的兴建并未保证视觉品质反而造成千城一面、缺乏地域特点和文化审美特征的现象,新建筑与旧建筑之间无法和谐共存……公共艺术除了以雕塑、装置、壁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为城市增添视觉趣味外,要从更现实的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整体美学氛围入手进行创作和更新。
“环境色彩更新创作”基于一套具有科学、实证特色的调研方法和理论模型――现场色彩特征取样与评估、环境色彩导向性因素分析与区域历史条件形成因素分析;以PANTONE FORMULA GUIDE solid uncoated 色卡中色谱系统为基本比照工具,通过调查、测色记录、色卡比对、取证、归纳、色彩编谱等步骤,完成对环境色彩现状的调研、问题分析,提出有建设性的色彩更新计划和未来可行性色彩规划手册。整体规划后的理性色彩系统不仅能够重组城市色调,构建和谐、均衡有节奏感的城市空间,还可以运用光照明和数字化媒体等新科技手段带来色彩影响,使环境具有更整体的色彩传播力。
附录1 学生课程作业:《佘山幼儿园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
《佘山幼儿园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大纲)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学生 吴韵珑
指导教师:丁乙
一、色彩调研分析
1. 目标建筑在大区域中所处位置
2. 目标建筑及环境色彩调研
东南西北墙面、地面、门的取色分析;户外娱乐设施取色分析;周围环境取色分析。(图1~图5)
3. 色彩调研总结
园内总体色彩比较丰富,操场在浅色背景下运用对比性较强的鲜艳明快色彩,提升了课堂活跃的气氛。
幼儿园主楼以中性色为主,缺少鲜艳的颜色,虽有些许点缀,但气氛显单薄。
主入口色彩过于沉闷,没有活泼、有序的色彩气氛。
外观色彩设计没有清晰表现出其办园特色。
园内绿化不少,但未有效分配土地面积,略显杂乱。
二、色彩设计建议
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儿童的感官教育,她认为,儿童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因为有了感觉和知觉,人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从而为进行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打下基础。而在人的各种感知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及空间时间知觉)活动中,视觉占主导地位。
色彩,在幼儿的世界里无处不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受到实用、经济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幼儿园建筑的形体造型往往难以实现人们的审美理想,然而色彩却具有从多方面调节建筑造型效果的功能。
建议:
1. 主建筑入口与正门的色彩更加丰富。
2. 增加暖色调,使儿童获得温暖、和谐、亲切的心理感受。
3. 用不同色彩的对比和配合,来表现各种色彩相互衬托情况下多姿多彩的视觉效果。
三、色彩设计分析解说
1. 幼儿园建筑色彩设计原则
健康性原则:已有实验证明,儿童确实易被丰富的色彩吸引,所以,幼儿园建筑采用丰富鲜艳的色彩搭配有其必然。
特殊性原则:儿童不同于成人,有其特殊的心理感受。因此,在色彩设计上,既要符合色彩心理学的普遍法则,又要满足儿童的特殊心理。
趣味性原则:儿童的注意力相对成人容易涣散,同时又易被丰富的色彩变化吸引。因此,通过合理而富于趣味的建筑色彩设计,可以避免儿童心理发展的多变性与幼儿园单调色彩搭配的矛盾,有利于保持儿童对园区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图6)
2. 周围环境的处理
法办色彩垃圾:对破坏景观的色彩垃圾进行经济处罚。
大力推广职业环境色彩规划:城市建筑的色彩运用离不开专业的指导。
建筑规划前需对周围环境进行色彩调查:建筑色彩需注重整体的和谐。创建一支保护建筑色彩的小队,定期检查、修补及维护。
3. 总结
建筑色彩设计必须服从整体建筑的构成关系。
不能过分关注单体的色彩使用,而是要和周边横向比较,尽量寻找色系相近的颜色搭配,这样看起来比较和谐。
在整体色调统一的基础上,对颜色进行丰富和扩展――如果颜色太过于统一,会显得枯燥和乏味;在局部添加一些色彩变化,既照顾整体和谐,又使建筑不乏活力。
附录2 《佘山幼儿园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点评
丁乙
《佘山幼儿园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是公共艺术专业学生吴韵珑的课题作业。调研使用PANTONE FORMULA GUIDE solid uncoated色卡系统,通过现场色样比对、采集进行色号确认,以实证方法对色彩进行编谱分析和主体色彩的取值。
报告以图片、色标、列表、文字小结与更新建议作为研究框架,以整体建筑区域、不同立面、空间与周边环境,局部元素与设施等对象的调查作为基本的涉及面,以深入观察、分析为基础,提出“幼儿园色彩设计健康性、特殊性、趣味性三原则”;为业主提供“色彩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服从整体建筑关系”的区域色彩管理建议及更新计划。
该报告的论证结构和研究方法可行,提出的色彩更新建议有益。
报告结论推导的合理性、可靠性还可深入探究。
篇9
【关键词】准企业管理环境 建筑材料检测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056-02
一、课程改革背景
(一)当前中职建筑材料检测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突破。一是教学主要以单向传输为主,课堂教学通常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造成理论课时多、动手操作实践训练少,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要求。二是核心能力的培养虽然加大了校内实验室、实训中心模拟训练的时间,但与企业实际操作还存在一定距离。面对中职生源变化及市场对该专业人才要求的提高,按传统模式培养的毕业生离市场人才需求差距较大。学生还需在检测行业同师傅跟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独立从业,使得培养的人才技能不到位,素质不尽人意。从“传授型教学”走向“学习工作化教学”的改革成为必然。
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缺乏实用性,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低。中职学校实践教学通常是随堂进行,实验课依附在课程教学中,实验仅单纯为课程服务,缺乏专业相关岗位的实用性,无法提高学生的实际专业所要求的技术应用能力与综合能力。
3.实训配套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在加强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各职业学校都建设了一批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中心或实训室,但由于经费和场地因素,这些实训场所的建设并没有很好地“关照”项目教学的要求。实践教学开展未能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实践教学开展深度不够,学生缺乏全面、系统、高质量的专业技能训练。
4.专业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现在许多中职学校引进的教师多为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一线工作的实践经历,不利于教授学生实践技能。
5.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在课程教学中,中职学校都各自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但由于对教材特点、职校生的特点、可利用的教学环境及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分析不够,通常只采取“一卷”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的质量都受到了极大影响。
(二)市场调研
我们对广西数家检测公司和开展土建工程检测的企业进行了有计划的调研工作。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学校的专业教学能注重实践能力、新技术、新工艺的培养,尽量与岗位对接,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或有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
我们对在校的200多名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回答来校学习的主要目的一项时,93%的学生选择的是为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当前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又必须与职业培训区别开来。中职学生除了要能上岗工作外,还应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持续学习、提高的基础。
因此,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创建准企业管理环境条件下中职建筑类专业建筑材料检测课程教学模式,与企业联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市场需要的合格劳动者,使学生顺利完成向准职业身份的转换,缩短在企业工作中的适应期,减少企业人力资源培养的成本,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二、课程改革理念与方向
(一)明确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学生要想毕业就获取工作岗位,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当前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提高学生的首次就业竞争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竞争能力,才能够有机会被企业录用。在满足“踏进门槛”的提前下,中职学生还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持续学习、提高的专业发展能力,有机会谋求多元化的出路,达到“多岗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第一次就业能力,才能去兼顾多次就业的需求。
经过市场调研和我校的多次论证,确定我校建筑材料检测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检测等相关企业的“实验员”岗位。本课程改革重在以“首岗适应”为原则,缩短学生在企业工作中的适应期,减少企业人力培养的成本。
(二)重构“学习与工作一致”的课程体系
打破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课程体系,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的要求,重构“学习与工作一致”的课程体系。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把学生安排到实际企业环境中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企业文化环境,创建职场化的准企业教学环境,将现有课程体系和企业行业需求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实现建筑材料检测教学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三)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实际工作任务需要,本着“强化理论、重视应用”的原则,以职业岗位标准为主线,以培养专业技术娴熟人才为目的,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调研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意向及岗前培训内容等,进行信息处理、整合,打破以往章节“各自为王”的缺陷,重组并优化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开发“以项目为中心”的教材。
(四)转变教学行为和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方式,形成“教师任务实施、学生主动学习”,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采取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现场教学法,聘请企业相关人士参与教学环节。
(五)创建配套的教学环境
改善单一课堂教学环境,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创建准企业管理的教学环境,实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做到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向融合。
三、课程改革步骤
经过市场调研和多次论证,创建准企业管理环境条件下建筑材料检测的课程改革,力求“三个一致,两向融合”,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课程教学与岗位标准对应为课程目标,突出技能培养,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特点。
我校与企业联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准企业环境下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的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构建流程为:市场调研实验员岗位群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构建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编写工作过程化教材创建职场化教学环境教学实施教学体系调整并完善。
(一)调查研究分析
认真分析专业培养目标所提出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研究其获取的途径;对我区检测员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开展专业调查,对建筑类群专业中职生的材料检测学习现状、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建筑工程专业人才面临的素质与能力的挑战,结合我校现行的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培养目标,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二)根据调研分析报告制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根据检测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特色的要求,构建合理的以项目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修订各实践性项目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重组并整合优化准企业环境下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制定各实践性项目教学环节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方案。
(三)创建职场化的教学环境
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场景,提供真实职教环境或模拟企业环境,将企业布置、设施复制到学生课堂上,让学生上课犹如到企业上班,教师成为领导,学生成为员工。做到学习就像工作,学生亲身体验职场中的各种公共关系。
(四)做好建筑材料检测教学“工作过程化”的课程研发
根据已制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和依托准企业的教学环境,确定“将学生培养为准职业人”为教学培养目标,编写“以项目为核心”、教学环节“工作过程化”的教材、实训指导书和实施性课程标准。
(五)构建准企业管理环境下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以“将学生培养为准职业人”为培养目标,按贴近企业员工要求、贴近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评价标准。以教师、学生自己、同学、企业相关人士为评价体系主体,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及企业相关人士综合评价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项目以小组形式展开。建立评价的激励制度,评价好的学生可优先推荐就业,评奖学金、评优等优先考虑。评价差的采取重修等方式加强。缩短学生在企业工作的适应期,实现教学效益、社会效益双提高。
四、预期目标
模拟企业管理环境教学,让学生上课犹如到企业上班;构建“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环境职场化,教学流程工作化,达到与企业、行业需求相对接;构建以“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采取“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毫无经验走上就业岗位,将学生培养成市场需要的合格劳动者,使学生顺利完成准职业身份的转换,缩短学生在企业工作中的适应期,减少企业人力培养的成本,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同时可形成师生同事化、学生员工化、教师技师化。准企业管理环境条件下中职建筑类专业建筑材料检测课程教学模式可复制到我校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为我区建筑类专业教学服务。
总之,结合我区中职建筑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在建筑材料检测课程教学中采用“准企业实践模式”,可使建筑材料检测课程教学实现“生产过程化”,实践与理论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建筑行业检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茶室设计;项目教学;工作流程;实践教学
一、项目教学法的引入
《园林建筑设计》是高职园林工程技术(景观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主要培养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能从事园林企业建筑设计工作的专业人才。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普遍都停留在只是理论上的纯教学。
高职高专教育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现在普遍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突显高职教育特色。那么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如何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灵活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探讨,发现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适合运用于该课程,将项目引入教学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二、项目教学法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2.1《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内容
《园林建筑设计》是以美术、制图、测量、园林植物、设计初步等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园林建筑的形式特征、布局选址、造型结构等设计知识和实际运用特性,是一门汇集工程、艺术、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
1、概论(园林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技巧),
2、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园椅、圆凳、园灯、园桥、景门、漏窗等),
3、园林单体建筑设计(亭、廊、榭、舫等),
4、园林服务性建筑设计(接待室、展览馆、茶室、小卖部、游船码头等)。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大部分不同知识体系,结合企业实际项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设置相应项目(见表l),围绕各个相对独立的设计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的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
教学内容
程度
学时分配周
交叉路口小景初步设计
设计流程(概论)
了解
2
“市”博会景门景墙设计
小景、小品设计
理解
2-4
校园情人湖景观亭设计
单体建筑设计
掌握
4-6
文化公园临水茶室设计
建筑群设计
运用
6-8
表1 《园林建筑设计》项目教学安排表
2.2以茶室设计为例,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
项目课程是学生围绕项目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施项目自主学习的一种课程形式,也是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园林建筑设计》该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即通过布置项目任务(表l),让学生模拟企业的工作过程,通过工作任务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完成项目。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唱独角戏,以学生为本,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但不意味着教师工作量的减少,项目实施前,教师应该选择适合的方案设计、组织相关的课程内容及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园林制图、效果图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下面以茶室设计为例,探讨在教学中如何实施项目教学法:
( 一 ) 按项目实施流程组织安排教学进程
实施项目教学前,教师选择项目。项目可以是模拟虚构过去的,也可以是企业真实正进行的,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能力,确定项目—南方文化公园临水茶室设计。要求在南方文化公园临水景区内,拟建一供游人休息、饮茶、观景使用建筑群。该项目处于本地岭南文化大背景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贴切生活的实际项目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为了加强课程内容与企业工作之间的相关性,确定项目后,教师按根据企业项目实施流程,组织安排茶室设计整个教学进程,(见表2)
在项目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通过具体的项目或明确的任务引领、指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工作任务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还要注意考虑学生的能力、素质和个性差异,追踪学生教学活动进展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确保项目教学活动有序高效的进行。
实施
步骤
茶室设计项目教学
实施内容
教师
学生
学时分配
确定
任务
布置设计任务书:明确项目概况、设计目的、设计要求等(模拟设计方案招标)
下达任务书
理解
任务
1-2
划分
小组
园林091班30位同学依抽签、调配为原则分为6组,(模拟成立6个设计小公司)。
协调
引导
学生
执行
1
制定
计划
各组讨论交流:初步确定项目的主题立意,图纸工作量及时间进度的安排计划。
协调
引导
组内
研讨
1-2
实施
计划
学生在进行项目时,按照以下程序:
第一阶段:理解任务书、调研、查资料
第二阶段:方案草图设计 (一稿)
第三阶段:方案修改、调整(二稿)
第四阶段: 方案定稿、完善(三稿)
第五阶段:制作方案模型、后期排版
第六阶段:成果汇报,展示
监控
追踪
纠正
指导
协作
分工
汇报
2
4
4-6
4-6
4-8
2-4
检查
评估
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模拟设计方案招标)
1、模拟业主互评 2、教师点评3、组内自评
协调
引导
交流
1-2
归档
应用
记录本次课程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便以后教学参考与改进
检查
纠正
引导
总结
归纳
1
表 2 茶室设计项目教学安排
( 二 ) 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与相关知识技能的整合
茶室设计模拟企业项目实施流程规划教学流程,一方面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培养学生组织协调、沟通交往、团结合作、吃苦敬业等社会职场能力。另一方面根据各个实施阶段的能力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整合相对应学科知识和技能(见表3)完成相关内容,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扩展知识面。
实施阶段
项目内容
整合相关学科
涉及知识技能
一
调研报告
《测量学》
现场勘察、测绘;
资料搜集、整理
二
方案设计
草图设计
《园林美术》
《初步设计》
《建筑制图》
《建筑材料与构造》
《计算机辅助设计》
《Photoshop、3D max》
- 上一篇: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
- 下一篇:固定资产风险管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