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科研经历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本科生科研经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本科生科研经历

篇1

一、加强体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

1.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专门的科研训练课程。

课程学习是本科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培养方案中有目标的设置体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特色的科研训练课程,有助于本科生了解科研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和树立科研意识,接受必要的科研技能训练。理工科科研能力培养课程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教授学生查阅、整理、归纳、翻译文献、设计实验、处理数据、制图以及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和科技论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科研素养和信息获取与应用能力,使其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科研水平和质量。

2.重视本科实践教学,构建和完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

理工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本身就具有重视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实验教学一直以来是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然而,从目前本科生培养的现状看来,大部分高校的本科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缺少专业的实验操作经验和思考能力。为了使得本科生在实验教学中获得足够的实践经验,不断提升其实验水平和能力,良好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极其必要的。构建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应当从实验教学内容的革新开始,加大实验课时比例,从而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完成,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探索和创新能力。

3.重视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课程,实现本科课程内容与专业前沿的结合。

学术讲座是讲座人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知识或新的研究进展,以扩展他们知识的一种活动。国内外专家与学生近距离的学术交流和探讨,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碰撞出智慧火花”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研究若想有所创新,就需要对学术前沿动态保持密切的关注,培养自己的学术敏感性。”高校应当鼓励本科生参加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将与本科生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本科课程体系建设中,明确规定本科生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参加相应次数的讲座或组会,完成作业通过考核,才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在学分制的激励下,本科生广泛参加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不仅能够了解到专业前沿知识,也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让本科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科研。

二、发挥科研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

引导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导师和导师组的作用不容小视。目前研究生的培养多采用导师制和导师组制,但本科生鲜有固定的导师或导师组指导其科研活动。发挥导师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并非导师单纯的对本科生某一个科研项目或科技活动进行指导,而是把有兴趣参加科研的本科生尽早融入到导师实验室和课题组,由导师和导师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本科生科研进行指导。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进行指导,首先要确定合适的本科生人选,其次要给本科生确定明确的科研内容和目标,同时还要合理的规划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时间。本世纪以来国内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本科教育的定位已经逐渐从单一的精英教育转型为多元的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改变。目前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中既有可以继续深造,专门从事科研的研究型人才,也有可以走上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发挥科研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在导师和学生进行双选的基础上,由导师和导师组作为负责人,在低年级本科生中确定部分有科研兴趣和潜质的学生,尽早帮助他们规划参与科研的时间,拟定科研计划并有计划的指导本科生进行实验、文献阅读、成果总结汇报。尽可能的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降低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的师生比,保证本科生切实可行的参与导师和导师组的科研项目和组会汇报,从源头上培养理工科高层次科研人才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三、创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

1.运行理论与实践统一,传授知识与自主学习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创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求理工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重视教学过程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的引入,在实践中培养本科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培养本科生科研兴趣和创新热情,教学组织过程中可适当采取前沿知识讲座、科研基础知识教授、专题讲解等形式,分阶段将有兴趣从事科研活动的本科生引入到科研活动中来。对于刚刚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正确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应当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而应该把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技巧、文献检索和撰写等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提出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在实验实施和成果总结过程中,理应让学生独立探索和操作,导师进行指导、提出意见并和学生进行探讨。

2.鼓励理工科本科生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参加科研活动。

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国内高校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但多数情况是由学生临时找导师指导立项和完成。通过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系统、有计划的科研训练,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将有所提高,因此,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积极有目的、有计划的参加科研活动也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体现。以个别指导的方式,导师和导师组帮助本科生明确具体的科研目标,确定可行的实验内容,提前做好准备,参加各种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本科生更好的参加科研实践,也为科研活动的成功创造有利条件。

3.建立和推行理工科本科生的科研组会制度。

科研组会制度一直是理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我国高校本科生中执行和推行得并不彻底和完善。本科生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参加科研活动,定期参与到组会活动中,听取报告并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汇报,和课题组的成员进行交流,有助于本科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研能力水平。理工科学生应当定期坚持组会活动,在活动中汇报近期的文献阅读、工作开展情况,并与指导教师及组会成员探讨前沿动态,科研问题,找出进一步研究的路径、方法和所需注意的问题。

四、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评价与保障机制

1.确定学分保障制。

课程学习一直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形式,完善的学分制是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开设科研训练方法课程、前沿讲座课程、实验选修课程和本科生组会课程作为本科培养的内容,对选课学习的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者获得相应的学分,是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常规化的重要途径。

2.必要的经费支持。

一方面学生在一定的科研项目经费支持下开展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学院和高校可以通过接受企业资助、导师资助等形式保证本科生必要的科研劳务补助和假期从事科研活动的生活补贴。以双选的形式为入学的本科生配备科研导师,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进行有计划、系统的科研训练,根据按劳分配原则给导师计算工作量并对导师进行考核,促使本科生科研活动在经费支持的保障下得以顺利开展。

3.开放性项目和实验室保证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平台。

篇2

关键词:环境类;科研实践能力;本科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91-02

环境类专业学科是指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等多门学科组成的科学性专业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培养高素质的实际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环境类教学的重要方向。因此,强化科研实践能力是环境类本科生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当前环境类本科生培养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逐年扩招,但教学经费并未与之相对应,导致各学校的教学条件有所下降。特别是,各学校的实践条件停滞不前、实践教学环节被逐渐削弱,学生无法进行大幅度、长时间的实践锻炼[1]。而且,各学校的教学方式均较为单一、缺乏师生交流和沟通,教师大多缺少工程实践经验,无法利用实际项目阐述原理,也不能用工程实例扩充课堂内容,将新的思维理念、科学技术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环境类作为新兴的实践类专业,在市场中应找到自己确切的定位,培养兼具科研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实践教学培养环节,以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环境类本科生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2]。为此,本文结合传统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从提高教师水平、完善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重视校外实习和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评奖制等方面进行培养方案探讨,为本科生顺利进行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一、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实践水平

我国大部分学校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环境类师资力量,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岗位,几乎没有工程实践。自身缺乏经验,就没有办法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融会贯通,更不能用工程案例来阐述原理。所以,应该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充实教学团队的力量[3]。

目前,各学校的现有教师大多由于教师绩效考核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原因,过度追求论文的发表情况而忽略了科研的实用性,往往选择容易或容易产生科研成果的项目来做,而不愿意选择难以形成科研成果的实际工程项目,这就抑制了教师在科研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该有规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去进修,重视科研实践的地位,从而形成高水平的骨干力量。对于年轻的教师而言,更应该向优秀教师学习,积极参与青年教师竞赛活动和科研实践工作,提高自身的科研实践能力。

此外,教师应该调整授课方式,倡导课上师生交流的教学模式,营造愉悦、互动的氛围,侧重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的应用实例讲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环境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

环境类是包含多门类的复杂专业,高校对于本科生的培养,既要考虑专业内涵所限定的科目,又要有一定的侧重点,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才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各高校应在吸收国内外优秀的培养案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色及经验,注重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设置。选用的教材要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并鼓励高水平教师编写能够体现时下最新专业进展和工程现状的实践性指导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书。特别是,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中,精益求精地设置专业课,重点突出实践课程环节,注意专业实验和设计的系统性和合理性搭配,注意各门课程的综合实验,注意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的搭配。

此外,科学的培养方案对于环境类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调研优秀校友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状况,了解别毕业生对于实践教学的意见,并通过反馈意见,围绕环境类专业建设的内涵和目标,探索新形势下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在合理设置的教学科目和内容的基础上,要重视专业实践教学,突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性和与时俱进,并注意实验内容的适度拓展和创新,同时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综合性实践、设计及工程打下基础。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多样性和应用性能力培养,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应用研究机会,为学生建立本专业的科研实践平台,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完成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和环境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

三、实行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已完成校、院两级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科教学的工作质量,也使得教师对于教学工作更加重视,并积极投入到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师的工程项目与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紧密联系,结合工程设计、工艺研究、设备研发等科研工作的开展,为本科生能力的培养提供多元化途径[4]。彻底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培养本科生对于本专业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兴趣,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和工程项目中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让本科生从中获得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提升本科生科研实践的综合能力。同时,鉴于环境类本科专业为新兴专业和学科,该专业学科的理论性、实践性要求强,也是不同学科和专业的交叉,因此,对于环境类学科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加强专业素养,更为重要。

四、重视专业校外实践和实习

在大学教育中,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相对于高职学生较为弱化,主要是因为本科生更注重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的课堂授课,偶尔实习调研也大多限于参观等基础性的活动,却忽视了真正的校外实习,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联系到工程实际之中,缺少学习与应用的衔接。

对于环境类本科生培养,在校外建立多类型的实习基地,是满足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能够解决学生科研实践的硬件条件,为学生工程实践提供模拟基地和实训平台,使得学生从认识学习、生产实习到毕业实习均有高水平的锻炼机会[5]。学校与校外实习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校外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也为学校向自身输送符合人才需求的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学习应定期聘请各类相关企业和设计院的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本科生开展讲学,让学生多了解、多学习、多接触,形成良好的教学―实践氛围。

五、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评奖制

如前所述,环境类专业是以环境保护为宗旨,以培养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高端人才为目标,面向我国日益发达的经济社会和日益恶劣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专业。环境类本科生的培养方针,则是强调创新意识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通过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课外科技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实训机会。

如果将本科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与评优、保研、就业推荐等奖励有效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推进本科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的实施和进行,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也会迅速增加,这将为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契机[6]。通过创新的科研模式来激发学生在课外的动手能力,可以建立成功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六、小结

面临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类人才,特别是环境类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变得愈发重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环境类专业是复杂的实践应用专业,应该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摒弃传统的教育路线,根据新时期的特点,把握社会需求,形成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效体系。通过提高教师水平、完善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重视校外实习和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评奖制等方面,将有效改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达到很好的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汤洁,董德明,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2]谢志刚,李强,宋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3]徐建平,蔡昌凤.环境专业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1).

[4]杨群,陶涛,杨家宽.环境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1).

篇3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核心竞争能力;结构层次;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50-02

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不断深入,物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适应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发展现代物流,人才是关键。

1我国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我国现有物流人员基本上是由原来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等专业人员改变而来,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物流要求,特别是了解市场信息、熟悉物流方案、能捕捉业务信息、拓展业务渠道、设计最佳服务方案、提供优质服务并为企业带来客户和业务的开拓型物流人才相当缺乏;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际贸易,懂得相关的国际物流系统化运作的管理人才,外贸物流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将更为紧俏。

2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结构分析

通过对我国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物流人才应该是高素质、高技能,既掌握现代物流专业知识,又具有物流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只有明确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设置出满足物流人才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用,企业与社会都从中受益。

对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来说,能力=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本文认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社会能力、行为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以下是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图。

3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力发展物流管理本科教育时,如何设计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具有系统化、创新性特点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学生重要前提与保证。

学生要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离不开其接受培养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知识结构表现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学生核心竞争能力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表,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看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必要的细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随着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而逐年进行调整改进,同时教材体系知识结构也应根据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竞争能力培养目标作相应的改革调整。

4小结

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上基本的物流学科界定出发,结合市场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以知识点的划分为基础,将内容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将相关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根据其功能归属,合并在一起,组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根据专业办学目标定位的需要,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到一起,构成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培养出真正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社会与各类相关企业所需要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本河.我国物流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5):23-25.

[2]文广,王辉,等.基于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8(7):34-36.

[3]张守德.我国物流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8(5):46-48.

[4]白世贞,陈化飞.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研究[J].商业研究,2004(20):50-52.

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核心竞争力;课程体系;计算机专业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17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246-01

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和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到2010年4月,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 983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792所。除38所“985工程”高校、112所“211”工程高校外,有642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占普通本科院校的81.06%。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近几年,国内的诸多高校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注重实践教学的探索。观念方面:部分教师缺乏深层次的认识,普遍存在观望、等待、敷衍等现象;教学体制方面: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显短缺和落后,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实习基地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机制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师资力量方面:教师中,能够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总体比重不高,多数青年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的专门训练,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

2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本课题研究的是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就如何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对“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开发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体实践措施有以下几点。

2.1 以就业为导向,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划分为基于企业项目的分级分阶段课程群

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专业与企业之间的差异点;了解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企业项目从研发到应用的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项目将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课程群。

2.2 课程群中的每门课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群中即包含了基础类课程也包含了方向性课程。基础类课程是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密切结合,逐步实现将抽象理论知识转变为程序语言。采用训练简单项目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用自动计算的思想完成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向性课程以综合性实践训练项目为主,在源程序框架的基础上,完成算法要求的功能,提高学生把握软件技术本质的能力。

2.3 完善与课程改革相对应的考试体系

将课程划分成课程群后,每个课程群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能力实体,修完每个课程群中的课程后,都可以进行考核,及时检验学习效果。课程群中,不同性质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试方法,理论性强的课程可以采用笔试,专业性强的课程可以完全采用实践考核,有些课程甚至可以采取口试、答辩等形式,或者以上几种形式的综合形式。学生最后成绩的判定可以是每个级别课程群成绩的累加,也可以是最后的作品成绩和答辩成绩的累加。

2.4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平台

此类课程体系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在实践教学平台上,可以进行网络教学、虚拟实验教学和模拟训练,继而建立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训练手段和方法,并可以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以系统知识诱导学生主动学习,拓展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5 探究校企合作机制,使企业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或教师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估和论证;综合考虑评估意见,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参加校企联合项目开发或课程群团队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2.6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过硬和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教学内容的质量,是否生动、丰富,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科研实践水平和学术水平。课程体系下师资队伍要吸收国内外计算机领域先进技术,把将科研工作中获取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体现到教学内容中。

3 结 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课程体系开发,对于保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十分必要。 本文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综合,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提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设立课程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因此课程体系的开发也要与时俱进,要根据企业的日益改进的工作过程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合作教育办学等方面继续探索、前进。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应用能力培养 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O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Measurement

Economics Proficiency Training

WANG Junhu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Econometrics is a very practical subject; students applied econometrics ability is the basic task of teaching the new colleges. Articles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set forth in the econometric model, sample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of data, estimates and four test econometric models and econometric models applied economics students' proficiency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econometrics; application ability training;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

计量经济学依据理论和观测到的事实,运用计量模型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揭示实际经济规律。计量经济学所倡导的实证研究方法,把经济理论研究建立在可靠的事实之上,使之成为在经济学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一门硬科学。在我国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门类中,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开设面最广的少数几门课程之一。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新建本科院校属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相对于理论型本科教育,新建本科教育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生产实践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成为本科教学的核心目标。计量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课程。计量经济学研究由计量经济模型设定、样本数据收集、模型估计和检验、模型应用四大部分构成,其中的每一个部分无不显示出与所观察的经济现象的密切联系。研究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在计量经济模型设定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设定是指在对经济活动的观察和对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用一定的计量经济模型来模拟经济变量的数量关系。科学地设定计量经济模型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通过对经济活动做个别的或特殊的观察,形成对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了解具体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熟悉具体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相互关系和决策依据。其次,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一般规律即经济理论,概括出影响经济变量的主要因素。第三,用适当的数学形式概括出经济现象的总体回归模型。在一般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都把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视为一个事先确定的问题,认为模型设定应依据经济理论,而经济理论又众所周知。其实这完全违背了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宗旨。计量经济学是对现实经济活动数量关系的模拟,现实经济活动所表现出的经济规律随着经济活动所处的时空环境的变化而不同,经济理论只是概括了经济规律的一般性而不能揭示其特殊性。例如,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就不能照搬西方的经济理论来设定计量经济模型,同样研究某个区域经济问题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全国的计量经济模型。因此,进行计量经济模型设定需要注意其实践性。在实践中观察经济活动,不但是科学设定计量模型的要求,也是模型估计、检验和应用的基础,还是进行模型理论和方法创新的基础。

怎样在计量经济模型设定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参加经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察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从2013年开始我们与洛阳商报社联合开展了洛阳商圈指数的调查和,该项活动由我院组织百余名学生组成的调查队,在全市的6个主要零售商圈开展每月2次的现场商业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商圈内顾客的流量、构成、收入、消费、满意度评价和意见建议等,还包括商圈内商场和店铺的规模、经营种类、经营状况、租金水平、经营评价和意见建议等,以及商圈的交通状况等。通过商业调查,把学生从一个理想的理论世界带到一个真实的现实世界,把在日常生活中视而不见的购物消费看成一次次的经济活动的观察和思考过程。商业调查使学生了解到了市场上交易主体及其需求的多样性、交易环境和影响因素的多变形、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等,为经济研究和分析培养了直观的感觉,为设定计量经济模型奠定了基础。

2 在样本数据收集整理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通过观察和理论分析所设定的计量模型是一个理论模型,模型中参数的求解需要使用研究经济总体的全面调查数据。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不可能得到全面调查的总体数据,通过对总体中的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得到样本数据用于计量模型的估计和检验是唯一可行的选择。样本数据不但关系到计量模型的估计和检验,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模型的应用结果。此外,样本数据的类型还关系到设定的计量模型的类型。如果我们得到的解释变量只能用0和1或者1、2、3、……来表示它们的不同性质,我们应当设定含有虚拟解释变量模型;如果我们得到的被解释变量只能用0和1或者1、2、3、……来表示它们的不同性质,我们应当设定离散选择模型。在线性回归模型中,是选用对数模型、半对数模型还是非对数模型,还需要通过对变量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分析后作出选择。

一般认为,数据收集和整理是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应当交由统计学课程教学来完成。这一观点前提是统计学课程教学能够给予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所需的全部经济统计知识,而现实的情况是在1990年代以后我国的统计学教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是以数理统计为核心的推断统计,之前以描述统计为核心的经济统计内容被大幅删减,对统计调查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及分析只作一般讲解,没有针对某个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学生甚至不知道产量是生产的合格有用产品数量,又能如何让他们评价产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对产量数据进行再加工处理呢?即使统计学课程把系统完整的内容教给学生,也不能指望统计学老师能够教会学生数据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如何运用。因此,数据问题不是统计学的任务,而是计量经济学的任务。样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必要的加工处理是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得到专门的训练。否则,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就会掉入“数据陷阱”,被已有的数据所左右,脱离开所研究的实际经济问题。

为了让学生对数据搜集和整理过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借助于商业调查项目让学生承担样本数据的调查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调查方案、调查表和调查问卷的设计,独立完成现场观察客流量、采访顾客和访问商铺等具体收集商业数据的工作。在完成数据收集任务之后,对所收集的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对缺失数据进行有根据的补充和合理推算,最后对审核无误的数据进行分组、汇总和系统存储,利用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得到的系列数据进行比较,编制商圈指数。通过商业数据的调查和整理等统计工作,使学生对样本数据的生成过程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学生在看到统计数据后不再把它们仅仅视为一些阿拉伯数字和文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记录。

在进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样本单位选择的随机性、客流量的观察误差、访问调查中问题表达是否准确易懂、顾客和经营者对调查的配合程度、一些设计中未考虑到的因素等等都会对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数据的因素也正是计量经济模型必须认真对待,想方设法在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检验中加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数据收集和整理阶段的训练,学生学会了思考在经济研究中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如何得到所需要的数据、得到的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数据的背后会隐藏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对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检验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3 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和检验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设定好的计量经济模型是总体回归模型,模型中的参数需要用合适的样本数据进行估计,求得样本回归模型。然而样本回归模型能否代表总体回归模型必须通过严格的检验。在计量经济学中,一个计量模型最终的应用前提是它必须经过经济理论检验、统计学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不同类型的模型具有不同的估计方法和统计学检验方法,不同研究问题有不同的经济理论检验方法,解决不同的随机扰动项假设偏差使用不同的计量经济学检验方法。因此,计量经济学被称为一门方法论学科,正确选择模型估计和检验的方法是学好和用好计量模型的关键。然而,正是经济理论和计量模型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数据的复杂性,造就了计量模型估计和检验方法的博大精深,计量经济学研究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数学知识。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不可能涵盖大部分的计量经济学内容,教学中所能涉及的数学知识也不可能太多,那么怎样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和检验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呢?我们的做法是正确使用计算机软件这一工具。

可用于计量经济分析的软件很多,常用的有Eviews、Stata、SAS、SPSS等。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使用Eviews软件并辅以Excel软件。选择使用Excel软件主要是基于它具有全面的普及性,易得性强,学生操作基础好,用它处理数据方便快捷,而且能够直接与Eviews软件进行数据交换。对计量软件的应用我们安排了课内验证性实验和实训专用周综合实验两部分的内容。验证性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与案例分析相对照,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建立Eviews文件,如何正确使用Eviews命令完成模型的估计和检验。实训专用周综合实验的目的是在掌握基本Eviews软件操作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实际问题。无论哪一部分的实验,都要求从数据的统计特征、估计方法的适用性和检验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严格Eviews的软件操作,杜绝不加思考随意选用Eviews操作命令。例如,在对回归参数作F检验和t检验时,要求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或者是大样本数据;如果用小样本数据估计回归模型,对参数进行t检验要求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用Eviews的JB检验),否则检验用统计量可能不服从F分布或不服从t分布,F检验和t检验的结果将不再有效,检验将毫无意义。又如,如果模型的等式右边存在滞后一期的被解释变量时,不能直接使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因为滞后一期的被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相关,不符合古典假定,应当采用工具变量法估计模型。

对各种估计方法的理论推导过程和参数估计式虽然复杂难记,但计算机软件为我们一一化解。这时的应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如前所述的各种估计和检验方法的正确选择和对输出结果的准确解读。对Eviews软件的估计结果,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出样本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模型的拟合优度以及F检验和t检验的结果,用经济理论检验回归系数的符号。对Eviews软件进行各种计量经济学检验和统计检验要求能够准确写出检验用的模型、检验用的原假设和被择假设、检验用的统计量以及进行决策的基本准则。对检验的输出结果强调能熟练地掌握p值的阅读识别和p值的决策准则(即如果p值小于检验用的显著性水平,则拒绝原假设)的使用。在一般的教科书中,强调把检验用统计量值与临界值比较进行检验决策(即临界值决策法),而忽视了在用计算机软件估计和检验模型时最简单易行的p值决策法的使用。其实,在统计学的假设检验决策中,临界值法、p值法和区间估计法所得出的检验结论是完全一致的,这在用Excel软件进行经典回归模型估计的输出结果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4 在计量经济模型应用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是在对正确设定的模型进行正确估计和检验之后,对研究的经济变量进行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以及检验和发展经济理论等工作。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进行经济结构分析,是用所估计的样本回归模型对所研究的经济关系进行边际分析、弹性分析、比较静力学分析等定量考察,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进行经济预测,要求研究者综合利用各种经济原理,深刻洞察经济现实的运行状态和过程,把握经济变量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趋势,正确判定模型外生变量的数量,代入经济模型预测被解释变量的数量。进行政策评价,要求研究者对经济系统中决策主体的决策机制和决策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解决现实问题可能采取的各种方案,然后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各种可选方案的实施后果进行模拟测算,从而评价各种决策方案。检验和发展经济理论,要求研究者对已有经济理论的形成条件和环境有深刻的理解,用计量模型模拟经济理论中的经济关系能把握其核心,所用样本数据准确完整,模型估计和检验正确可靠。在此基础上,如果模型估计和检验结果与理论相符,就验证了既有理论;如果与理论不符,就可以修正既有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由于现实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全面掌握计量模型的应用并非易事,它需要长期的工作生活体验和经验积累。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从基本的经济结构分析和经济预测应用抓起,培养学生计量经济模型的综合应用意识。对计量模型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主要是通过计量经济学实训专用周来完成的。在实训专用周内我们给学生安排了以消费经济问题为专题的计量经济研究,要求学生查阅关于消费的基本经济理论,收集特定区域的居民消费的相关变量样本数据,设定计量模型,进行模型的估计和检验,研究用已有经济理论模拟该区域居民消费行为的适用性,对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作为一项综合研究,实训过程并非简单的教材案例复制过程,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扩展综合。例如,学生对河南省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不但建立河南省全体居民的消费模型,还要建立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型和河南省城市居民的消费模型,进而比较3种不同消费群体的经济规律有什么不同,从而提出针对不同居民群体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而对于洛阳市消费模型的研究,学生利用商圈调查数据建立不同商圈顾客的消费模型,通过不同商圈模型的结构分析、预测分析和政策分析,结合调查中对各个商圈的区位特征、经营定位、业态布局、服务水平等的综合分析,提出改进商圈经营的管理建议。

计量模型的应用是以模型的正确设定、估计和检验为前提的。在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各章节讲授的内容都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而安排的。例如,简单回归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两章只介绍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它们都假设随机扰动项完全符合古典假定,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各章只假设存在一种违背古典假定的情况,而在我们实际设定的经济模型在估计中各种违背古典假定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实训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所设定模型进行包括经济理论检验、统计检验、多重线性检验、异方差性检验、自相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和设定误差检验等各种可能的检验,在检验中验证模型设定的适用性,进而调整和优化计量经济模型,以保证最终所应用的模型具有良好的统计和计量经济性质。对计量模型应用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是对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的综合训练,对学生今后从事经济和管理工作,提高研究和决策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5 结论

计量经济学是对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科学。计量经济学在它的模型设定、样本数据收集和整理、模型估计和检验、模型应用四大基本环节,都强调与实际经济问题相联系,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必须坚持培养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能力。让学生参加教师实践性科学研究项目,使他们实际参与观察社会经济现象,收集和整理经济统计数据,思考经济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对于他们更好地学习领会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掌握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系统掌握各种计量研究方法的基本应用条件和要领的前提下,把握好计量经济软件的应用技巧是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从研究实际经济问题出发,通过综合实验,让学生独立完成特定经济问题的实证研究过程,在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洛阳理工学院重点教研项目“《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汪同三,王丽.中国计量经济学发展之路[J].科技促进发展,2010(5).

[2] 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3] 邱东,李子奈,肖红叶.经济学类专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培养 改革

一、背景与现状

母语是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母语能力的培养关乎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母语能力的基础与核心,但目前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状况不容乐观,听、说、读、写能力不断下滑,特别是自1999年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逐渐走向大众化,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滑坡十分显著。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贺阳教授曾带领课题组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的319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语言文字能力测试,测试结果是30%的学生不及格,68%的学生得分在70分以下,这个结果并不理想,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与这些学校高水平大学的定位不相称。考虑到被调查的4所大学都是国内综合性大学或某一专业领域中的顶尖高校,学生素质处于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高端,因此可以推想,就整个当代大学生群体而言,语言文字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应比这次调查的结果更严重。[1]

为了解我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实际状况,我们在2015年对全校13个系的130名在校生进行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状况的抽样调查。第一项调查是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试,发放试卷130份,回收有效试卷121份,测试结果显示:100分的测试卷,全校及格率仅有33.1%,80.2%的学生得分在70分以下,80-100分的高分比例为4.1%,平均分为57.1分;平均分达到60分以上和及格率达60%以上的系都只有3个,占比均为23.1%。可见,全校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整体偏低,达到优良水平的比例更低。第二项是语料搜集与分析,我们搜集了学生的请假条共65份,并进行用字规范、遣词造句、格式规范等方面的分析,结果是:共出现错别字12个,词语使用不当、语句不通顺等现象36次,格式不规范的假条63张。这说明学生常用书面文案的用字规范度尚可,遣词造句方面问题较明显,而格式规范问题很突出,其比例高达96.9%。此外,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状况,我们还对能够反映我校学生普通话口语水平的普通话测试成绩(近三年的测试数据)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含二乙)的占86.3%,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含二甲)的占27.8%,而且呈逐年提高的态势,但能够达到一级乙等以上(含一乙)的比例只有很低的0.13%。由此可见,我校学生普通话平均水平不低,但能够达到标准水平(一乙)和较高水平(二甲)的比例不高。通过以上调研我们发现,我校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整体上表现出“普通话口语能力尚可”“书面语应用能力偏低”“口语与书面语能力发展不平衡”“优秀率偏低”等特点。这个结果可以说是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能力整体态势向好,忧的是学生的书面语应用能力普遍偏低,口语与书面语能力发展不平衡,优秀率偏低。总体上看,我校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整体水平不高,这与我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不相称的,已成为制约我校本科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

二、培养的价值

鉴于我校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整体效果不佳,已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严重的制约,所以,对于我校而言,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价值巨大。

1.有助于扭转我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整体效果不佳的局面

尽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整体表现不理想,但不同层次高校的情况差异较大。与高水平大学相比,我校生源素|与人才培养质量明显要逊色得多,因而在校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更低,与高水平大学差距很大。这点有前面的调查为证,虽然我们与贺阳教授课题组的调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并不影响对这种“差距”的基本判断。所以,对池州学院这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为必要与迫切。只有重视并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夯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才能逐渐扭转我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整体效果不佳的局面,缩小与高水平大学在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巨大差距。

2.有助于我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和就业、从业竞争力的提高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里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方面,只有二者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其中非专业素质是指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素养的综合提法,包括人在观念、品格、能力、知识、方法等方面的综合表现。[2]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由高职高专升格而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往往重视专业技术教育,而忽视非专业素质培养,学生普遍低下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便是最好的注脚。语言文字能力是非专业素质最重要、最基础的能力之一,所以,重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我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学习能力更强,发展潜力更大,因此,加强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我校大学生参与就业、从业竞争的能力。

3.有助于我校本科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一2020年)》中要求,“高等学校要科学设置语言文字相关课程,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3]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突出应用性和复合性,更应重视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池州学院自2007年升本以来,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确立了“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素养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正好契合了我校办学与人才培养之所需,但实际培养效果不尽人意,所以必须进一步优化与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我校本科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改革路径

为了改善我校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效果,促进我校本科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增强我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从业竞争力,结合我校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顶层设计、课程结构安排、教学方法体系、校园语言文字环境建设、考核与评价制度五条路径进行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改革。

1.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顶层设计入手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应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理念。我校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完全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理念。依据这个目标,学校将人才培养规格细化为三大能力平台和十二个能力模块,其中就包括隶属于综合能力平台的语言表达能力模块,由于这个能力模块不属于专业能力平台,所以其所指应是一般性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这说明我校在顶层设计上重视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但问题是各专业在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时,并没有充分体现这点,关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时有时无,而且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内涵的认识也不够清楚。以最新修订的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全校48个本科专业,只有26个专业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要求,而这些要求也是五花八门,如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等,多数专业对本专业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缺乏准确而清晰的认识。另外22个专业大多有外语(英语)能力培养的要求,却没有对母语能力的培养提出任何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认为应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顶层设计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具体来说就是,明确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之中,并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与需求提出相应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要求,然后以此为指导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与其专业能力相匹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和学校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保持高度协调一致,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也才会得到根本保障。

2.从课程结构安排入手

在确立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以后,还需优化课程结构安排,以保障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得以实现。池州学院针对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过多门课程,如教师口语、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等。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各专业对于应该开设哪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课程没有明确的认识,有些专业开设这些课程时随意性较大,没有延续性,甚至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它们剔除,除了师范类必修的教师口语课,大多数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课程在全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在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中,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设置的课程只有两门,共15学分,其中大学英语占13.5学分,留给母语能力培养的学分只有区区1.5学分,而对应的课程却是旨在强化学生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大学生文学素养课。为了给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留出空间,提升地位,我们建议重新调整有关的课程结构安排,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分拨更多的课时与学分,如将语言表达能力模块之下的大学生文学素养课划入通识能力模块,并在语言表达能力模块中引入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课程。同时还应针对各专业需求优化设置相关课程内容,如师范类专业,语言表达能力模块中可以不再安排口语表达类课程,教师口语课依旧保留在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语言表达能力模块中可以不安排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可在语言表达能力模块或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中设置普通话课程;其他非师范类、非汉语言文学类专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语言表达能力模块中针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开设一到两门课程,承担课程教学的单位可以研究设计一套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课程,并协助各专业选定需开设的课程。

3.从教学方法体系入手

在当前高校母语教育被整体弱化的背景下,能够分配给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学时与学分少之又少,即使下决心进行课程结构安排的优化调整,也不可能使之获得与英语教育同等的重视与地位,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学分内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就成为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创设了一套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两围绕”“三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两围绕”就是“围绕训练讲理论,围绕能力做训练”。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课程的教学实践性很强,实践训练占据了课程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不过训练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就应围绕训练精讲理论,同时也要明确能力培养的目标,围绕能力目标开展训练,以取得训练效果的最大化。“三结合”是指“基础训练与模块训练相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相结合,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相结合”。基础训练是为了给专业化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打基础的训练,如普通话训练、基础写作训练等。模块化训练则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专业需求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而进行的训练,如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的应用文写作训练、沟通与谈判训练等。二者应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课外训练是课内训练的延伸,应充分发挥演讲、征文等课外语言文字活动的第二课堂作用,与课内训练相结合,大幅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训练的成效。集中训练能够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分散训练则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训练需求,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这些训练方法均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法体系,对于保证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在有限学时内取得预期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4.从校园语言文字环境建设入手

校园文化建设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基础、保障与关键,学校办学定位的确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综合实力的提高等都需要优秀校园文化的支撑。[4]语言文字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学风、校风,并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的形成和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影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快速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往往重视专业建设,强调实用性,而忽视了包括语言文字环境建设在内的校园文化建设。池州学院自升本以来在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并为营造富有皖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徽派山水学林式校园文化环境做出了诸多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美中不足的是,校园语言文字环境建设方面较为薄弱,如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很少设置醒目的关于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宣传牌、标识语;每年的朗诵、演讲、写作等比赛及普通话宣传周期间的有关宣传,往往局限于文学与传媒学院(原中文系)内部,全校性质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宣传、竞赛不多,等等。语言文字环境建设的不足已经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的短板。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不仅是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隐性课程的性质,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与影响,为了提升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发挥语言文字环境的育人功能,我们建议大力加强校园语言文字h境建设,不仅要加大基础设施方面的硬件投入,还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组建专门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司职语言文字方面的宣传、竞赛、测试、评估等工作。

5.从考核与评价制度入手

课程考核与评价制度是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如何,培养的效果怎么样,也需要通过一定方式来检验。北大温儒敏教授认为,应在学校和社会上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这可以加强学习的强制性,提高学生对母语学习的重视程度。[5]实际上,汉语能力测试不仅可以让学生重视母语学习,还可以检验学生母语学习的成效。但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全国性的关于母语语言文字能力的标准与测试办法,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国家启动了一系列语言文字能力方面的测评,如普通话水平测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汉语应用能力测试等,2013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更是把构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体系作为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的六大重点工作之一。但目前除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其他几种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试并未全面展开,完善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体系尚未形成,高校的情况也是如此。为了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试在检验与促进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展现高校语言文字工作排头兵形象,我们认为高校应率先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测评体系与制度。池州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该积极探索符合本校人才培养需求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考核与评价制度。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建议引入国家级测试,建立“校考与国测相结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校考”指学校安排的课程考核和拟设置的全校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试;“国测”是指由国家承认的测试机构组织的测评,包括已引入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建议引入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和“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素质过硬、综合能力也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在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说过,“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6]他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对池州学院的建设发展也很有借鉴意义。作为一所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升本,不仅代表着学校办学规格的提高,也意味着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对于我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也是我校本科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体现。我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其培养目前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已严重制约了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所以,对于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要提升认识、增强意识,更需要加强研究,多管齐下,积极探索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改革路径,形成一套切合我校特点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方案,以更好地服务于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与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现状与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gxyqZD2016365]和池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价值与模式研究――以池州学院为例”[编号:2013jyxm23]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贺阳,徐楠,王小岩:《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基于海内外十余所高校的调查分析》,光明日报,2011年01月11日。

[2]罗建国,廖小磊:《建议大学实行“非专业素质教育”》,社会科学报,2009年04月02日。

[3]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一2020年)》中国教育报,2013年01月03日。

[4]温淑环:《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5]刘芳:《为大学语文找病根》,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14日。

篇7

关键词 研究生助教 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73

Role of 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s in Promoting

the Training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SUN Haitao

(Guanghua School of Stomatology,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55)

Abstract 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s involved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for the promotion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s at universities in personnel training, from participation "undergraduate mentoring", curriculum, student thesis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guidance on the role of 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 in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ersonnel,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 talent training; higher education

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高校学科专业改革和本科生扩招,高校本科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高校教学任务异常繁重。为确保本科生教学质量,部分高校通过利用研究生教育资源,完善研究生助教教育机制,对提升本科教育质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

1 研究生助教制度的发展背景

研究生助教系指高校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完善研究生培养的教学训练,由研究生在完成学业任务的同时,担任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的教学助理辅助本科生课程教学。19世纪末,哈佛大学首先创立了研究生助教制度,规定研究生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协助导师做好教学工作。①20世纪初,美国高校逐步制定了相应政策来支持并鼓励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工作,各高校不仅在完善“助教手册”上增加投入,同时还逐步增加学校的助教岗位,开设相关培训课程,锻炼研究生的交流技巧与实践能力。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走进培训课堂,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准备。

近年来,欧洲知名高校中如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为顺应社会需求、教育形势等的变化,为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质量,采取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依托研究生教育和科研项目资源的优势,通过研究生担任助教积极参与本科生教育教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担任助教参与本科生教育教学,不仅可缓解高校教师资源紧张的压力,同时有利于本科生的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部分高校的探索和实践证明,科学、有效地依托研究生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将很大程度上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从而促进高校培养“菁英式”优秀人才。②

2 研究生助教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及特点

研究生助教主要协助任课教师进行课题教学的相关准备工作、随堂听课、答疑辅导、批改作业、协助指导教学实验、组织课堂讨论、协助制作和维护课程教学网页以及其它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辅工作。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实践,可有机地将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融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开拓思维,从而更好提升本科生的学业兴趣。

(1)有利于本科生专业兴趣培养。研究生作为学长,对于本科生更多关注的话题较为了解和熟悉,便于沟通与交流。经过本科阶段教育,研究生助教对本专业更为熟悉和了解,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对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学业、专业思想动态等给予较全面的关心和指导,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前景与研究前沿,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专业,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兴趣,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导向。

(2)有利于提升本科生实践能力与科研素质。以高校临床医学或口腔医学专业为例,在读研究生经历本科、硕士或博士阶段培养,已具有基本的临床实践经验及科研经历,对本专业领域的临床技术、学科前沿已基本熟悉和了解,由其担任助教参与本科生教学和实践,可更好地实施具体指导工作。

(3)有利于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生助教带领学生参与实践过程中,可较好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本科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了一定的科研思维,有利于本科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除在知识水平和实验能力上有所提升外,实践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在沟通、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均得到提高,培养了较好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3 研究生助教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研究生具备相应的学业背景,担任教学助理具有一定的优势。研究生助教在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实现多重指导、提高教学效果与科研能力、协助指导毕业论文等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较好地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

3.1 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促进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系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③研究生助教参与“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协助指导本科生,使得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评估等环节实现了多重指导,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

参与项目研究与交流为“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教学方式。研究生助教在参与“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可为本科生制订学习研究计划,培养探索与发现的基本技能和科研素养,在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提高创新思维方面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在提升“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对参与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促进

在学业课程教学方面,研究生助教与学生日常交流、沟通时间与机会较多,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便于将任课教师对学业课程的相关要求及时传达给学生;同时,也便于有针对性地将学生教学课程方面的意见反馈至任课教师,达到“教”、“学”信息传递及时性和有效性。研究生助教与教师、学生间的良好沟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促进了授课教师改进教学模式和更新教学内容,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相长。④

3.3 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科研能力的促进

目前,许多高校逐步建立起创新实践活动与课程教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⑤将科研素质训练和科研活动纳入到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诸如“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开展已成为本科生“必修课”,而相关项目指导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则成为培养质量的关键。研究生助教已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经历,由其承担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辅助指导,不仅确保了本科生科研指导的及时,也缓解了高校教师短缺的现状;同时,研究生助教在指导实践中,其活跃的科研思维、专业背景及科研方法对提高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4 对毕业论文指导连贯性的促进

毕业论文是本科阶段学习成果的总结性成果,是反映本科生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对考查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⑥但高等教育扩招背景下,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以及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在完成论文环节不连贯,使得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得不到保证。针对毕业论文阶段的问题,研究生助教可充分发挥优势参与指导,有利于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结构合理的本科生指导小组。毕业论文环节中的文献检索、实验指导、数据分析等具体工作通过研究生助教指导,对细节问题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保障毕业论文指导的实时性,降低因论文指导过程不连贯、不及时而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风险,同时,有效促进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环节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研究生助教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潜在作用。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完善及本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研究生担任助教参与本科生的教学与实践,发挥其专业优势促进本科生学业兴趣及综合素质培养,对推动本科生全面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山大学高校管理研究课题(20141836)

注释

① 卢丽琼.浅析美国高校研究生助教制度及其实[J].复旦教育论坛,2005.3(1):62-65.

② 樊宪伟,李有志.研究生助教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2):134-136.

③ 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5):80-84.

④ 郭明,张金凤,廖中武.研究生教育促进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6(6):66-71.

篇8

博导真牛X 两年不到共发表5篇SCI文章

根据新闻报道,天津的博士导师,其实还没有自己的博士生。甚至还没有正式公开任何的课程。但是作为一名助教的教师辅导了几名并不十分拔尖的本科生。却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系列的高水平的论文。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不见得比研究生差

    说起不到30岁就成为博士生导师这件事,出生于1984年的焦魁笑言,这首先得益于自己上学比别人早一年,而且小学是五年制。高二时,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出国留学,先后在加拿大温莎大学和滑铁卢大学取得了本硕博学位。

    毕业后,在导师的建议下,他应聘到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在一年后经过选聘成为硕士生导师,“我是经过两年的努力,达到了天大对于博士生导师的所有硬件标准后,才在今年夏天通过选聘成为博导的。”

    “在国外读大三时我就进入课题组了。导师是我后来的硕士生导师周彪老师。他对我很好,像带自己的研究生一样带我。大四时,他带着我‘做了点东西’,然后告诉我可以写文章了。”经过导师的多次指导修改,焦魁的两篇文章都发表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上,并被其他研究者引用了上百次。尽管当时并没有预料到这两篇文章在后来求职时给他“加了不少分”,但这样的经历的确给了他做科研的信心和兴趣。

    焦魁说,他的博士生导师李献国老师也认为,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不见得比硕士生和博士生差,并支持他带本科生做科研。

    一共带8名本科生 7人选择继续深造

    在焦魁看来,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信心比重要得多。“最开始,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要。”焦魁说,2011年回国后,按照天大对新聘教师的规定,他并没有立即给学生上课,而是以“助课”的身份帮助其他老师在课下辅导本科生。

    “正是因为这个身份,我和本科生相处得很好,几乎成了他们‘班主任’。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特别能干,做事很踏实,而且我们感情处得特别好。我就问他们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做点事,孩子们很爽快地答应了。”焦魁说,于是他找来8个学生,把他们分成4个小组,给了不同的科研方向,“其实我并没有给他们特别难的题目,但这些题目都比较新颖,而且我自己又有些基础,便于孩子们上手,我指导起来也得心应手。”

    一年之后,学生们的科研有了进展,这时,焦魁告诉大家:“可以写文章了。”学生们问:“用英文还是中文?”焦魁说:“英文吧。”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几个学生便真的用英文写起了论文。

篇9

关键词: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研本一体 管理模式

一、高校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管理体系的现状

(一)本科生教育管理体系的现状。

随着各高校近年来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其在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人才的同时,也在部分层面极大地缓解了近几年的就业压力,同时,本科生的教育与管理体系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目前高校本科生的人数数目庞大,学校对本科生的管理比较严格,从平常的学习到生活都有覆盖,通过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进行检查与敦促,对不遵守管理体系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的现状。

由于国家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重视度的提升,近几年选择读研究生的本科生数量日益增加,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从教育部获悉,2013年,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党校共计划招收研究生60.8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约2.35万人,总量扩招约4.04%。其中招收博士生6.9万人,硕士生53.9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了1784人和2.18万人。据了解,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在过去10年翻了一番,2013年再次增长,但增幅是过去十一年里最小的一年。[1]从2014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来看,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热度趋缓。近20年内,考研报名人数继2008年首次下降之后,2014年出现第二次下降,报名人数为172万人。研究生的管理体系未能及时提升和完善,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

相比本科生,研究生年龄更长,阅历更广,思想更成熟,在问题分析与处理方面有更大的优势,同时在科研创新方面有更多的机会与能力,具有较高的科研素养及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但是其组织、领导能力及综合素质还有待锻炼及提升。

二、施行研究生与本科生一体化教育管理体系的意义

(一)研究生与本科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能力。

本科生的心理成熟程度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相比研究生要差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时不够合理,研究生心智相对成熟,对问题的思考较周全,同时,研究生的年龄与本科生相近,处于青春期晚期、成年人早期,相比高校辅导员及校领导,他们之间在心理层面上较易建立亲密的关系。在本科生遇到生活或学习方面的困扰或者烦恼时,希望可以有一个信赖的对象诉说,此外,由于研究生与本科生有相似经历,能更进一步地理解问题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同时,随着与本科生交流的增加,研究生能更进一步地提高自身素质,并不断完善自我、锻炼心智。

本科生的校园生活较丰富,组织并参加活动的机会更多,研究生积极参与活动,可以对活动的策划及实施出一份力,同时也是锻炼自身管理能力的好机会。

(二)本科生有机会进一步接触科研,增强实践能力。

随着国家对创新技术的大力支持,各高校在培养本科生时,对其科技创新及科研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视,学生也很看重自身能力的提升,但是当学生学业压力比较大、高校老师教学任务较重时,学校不能完全满足本科生对科研的渴望。在研究生的培养中,高校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最为重视,在读研阶段,研究生基本上会花大量时间在科学研究上,其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形成更完善的科研思路。研究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同时,可以帮助和引导本科生对科学研究的认知与学习,在提升本科生科研水平的同时,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自身知识,形成更有效的科学逻辑思维。

(三)更高效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学校招生人数近几年不断增加,各高校的教育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教学实验室是与本科生的教学实验室分离的,如此,实验仪器不能更有效合理地运用到学生的教育中。研究生暂时不进行实验或者空闲的仪器等可以及时运用到本科生教学中,以更有效地分配利用资源。

对于部分有考研意向的本科生,由于他们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在他们做出考研决定后,大部分学生需要了解考研方面的信息及考研经验,研究生此时可以及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及见解,对本科生起指导性作用。

三、实施研究生与本科生一体化教育管理体系的方式

(一)建立思想交流平台,促进研本共进。

积极开展党支部共建,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及时开展相关活动,学习与落实党的相关政策和决定。积极进行班级共建,由各班的班长、团支书积极组织,通过学习经验分享、生活趣味座谈等形式,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及生活习惯,在交流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并改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策划、开展各式各样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的活动或者志愿行动等,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增强自身适应能力及社会责任感。

(二)建立科学研究平台,促进研本共进。

对于有共同兴趣爱好、在科学研究方面有相似目标的本科生,可以成立科学研究兴趣小组,同时与研究生中有相关兴趣和目标的学生组成大组。本科生在参与研究生研究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学到更多的科研知识,同时研究生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积极支持研究生参加丰富多样的大学生科学文化比赛等,并指导参与其中的本科生,尽早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其科研水平,帮助其尽早进入科学的殿堂。

(三)建立综合素质提升平台,促进研本共进。

研究生较本科生年长,在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研究生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其策划等能力。一是担任本科生教育管理助理,聘请学习成绩优秀、科学研究能力强、责任心强的研究生在本科生教育中协助专业老师,帮助带领学生。二是担任本科生学业相关助理,以“一人对一寝室”的模式,在日常生活中为本科生提供相关学习策略及考研经验等,有助于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三是担任本科生心理咨询员,与状态不佳或者存在心理问题的本科生及时进行疏导沟通,也可以组织开展心理相关讲座、面对面交流等,传播正能量。

(四)建立奖励模范平台,促进研本共进。

各学院积极选拔学业优秀、科研成绩突出、综合能力强的研究生,设立专门的优秀博士生、优秀研究生事迹橱窗等,在日常研究生教学中积极培养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并加以宣传,通过这些优秀学生的典型形象,在研究生与本科生当中起到模范作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导研究生与本科生积极学习、注重创新、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http:///html/ky/taiwan/zs2013.shtml.

[2]高延安.研本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0).

篇10

清华大学法学院大四,她把在园子里的奋斗概括为专注和情怀。以下是蔡泽洲同学在2014~2015学年度清华大学学生奖励大会上的发言。

附:2015年清华大学本科生

特等奖学金获奖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建筑学院 商宇航

水利系 侯时雨

机械系 杨韵芳

精仪系 张贶恩

计算机系 矣晓沅

工物系 沈奇舱

化工系 王瀚森

材料学院 憨家豪

物理系 沈汇涛

法学院 蔡泽洲

China Campus

特别报道

北京师范大学佳述

在北京师范大学,“十佳大学生”是一个颇受师大学子关注,颇有分量的奖项,至今已举办了十六届。

每一届,都会诞生北师大十佳大学生。

赵芸赫

物理学系2012级本科生

就让我对大学四年做一个受力分析。最先受到的是重力,只有脚踏实地才不至使梦想落空。身边的人曾问我,你既然只是想当个中学老师,为什么还要这么拼?我说,如果我自己都没有把学问学明白,以后如何有底气站在三尺讲台上讲学问。

从不敢上讲台讲课到现在,我抓住一切机会走上讲台,得以获得全国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展评大赛一等奖。

作为物理老师更应该在实验技能、科研创新方面提高自身的修为,因此在课余生活中我也释放出了很多创造力,我主持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已撰写成两项专利,现已过初审。我两次参加北京市物理实验竞赛,设计过的Sagnac演示实验仪是全国高校第一个用来演示光纤陀螺仪原理的设备,在2015年10月的全国高校演示实验教学研讨会上获一等奖,这些成果也已总结发表在《大学物理》等核心期刊上。

张新奇

环境学院2012级本科生

我是一名国防生。

以心求学,我牢铸学业根基,愿成宏才报家国。深入挖掘科研创新潜能,我参与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并顺利结题,分别以第一作者和第三作者身份发表两篇专业学术论文。在2015年的研究生推免中,我凭借优秀的专业成绩和优异的综合素质被顺利保送至中国人民军事医学科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以身报国,我锤炼戎装精魄,誓将壮志献国防。从大一入学至今,作为我校国旗护卫队队员,我在坚持每日做好升旗工作之外,还与队友一同圆满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活动的升旗任务。

张文凯

外文学院2012级本科生

这三年半来的大学生活经历了两样东西,既是肩膀,也是翅膀。

说其是肩膀,是因为在大学阶段挑起了家中的大梁。2013年10月,父亲去世后,我便带着患病的母亲来北京接受治疗,两年来医院和学校两头跑成为生活日常。我用小小的肩膀扛起整个家,没有惊天动地,却总是一点一滴。

说其是翅膀,是因为师大赋予了我无穷的飞翔的力量。进入师大后,我从一个不会说英语的乡村小伙,蜕变到现在同学们戏称的口语大神;我并非一直都优秀,但我从未磨灭自己成为优秀的可能。每天早晨6:30起床进行晨读;每个课间10分钟都朗读英语短文。

姚文杰

哲学院2012级本科生

在师大三年,它鼓励我要多读多思,我丰富了政治学、哲学领域的知识,大大拓宽了思维视野;它告诉我大学生的关注里除了书本,还应走向田野去实践,直面社会,我逐渐具有了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它支持我去不同地方支教,让我在讲台上感受教育的意义和责任,三年支教下来的积累让我教育筑梦的热情变成了切实的素质提高;它鼓励我用行动去探索一个人的影响可以有多大,于是我坚持用三年时间组织起一个支部的壮大,一路助力支部85名党员和积极分子的成长,先后影响过550余名中学生和北京市的盲人群体。

杨文琴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012级本科生

汗水见证了我的成长。曾埋头看书作业备课度过1000多个深夜,感受了师大每一个静谧的夜晚;曾为获得一手科研数据,在北京近40℃高温下,背着十多斤的装置赴上百公里外采样,三年半间行程达10000多公里;曾在实验室探索实验失败原因,从早到晚连续尝试7天,因呆得过久中毒;曾为支教实践几乎牺牲了所有的周末假期,三年来每个暑假只回家四五天;曾为助力成长坚持朋辈交流……

我成长在甘肃一个落后的小山村,我立志改变山区教育。初入大学,我便投身于多个教育类社团,多次参加未教赛,7次支教,200多次讲课,5次调研与思考,我对教育痴迷。

夏陈马雅

化学学院2012级本科生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个化学人独有的情怀!有人说,女生学什么化学,但是我要说,我热爱化学,我要为化学代言。我喜欢早上七点等在图书馆门口,坐在我最喜欢的二楼五号位置,探索分子轨道的组合;我喜欢晚上十点钟伴着闭馆音乐响起,回忆电子云的重叠;我喜欢每天睡前对自己一天的收获小小暗喜,期待睡梦中与凯库勒的苯环相遇。

三年来我每天坚持规律作息,没有拼搏的豪情壮志,却有坚守的静水深流细水长,最终我以年级第一保送到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一次竞赛二等、两次国奖,三年三好学生是对我敬化学之业最好的认可。

化学无聊枯燥吗?不,化学人有份平凡中的坚守,细微处的求真。反复实验几百遍只为调出一个最佳浓度;一个女生,半夜被锁在漆黑寂静的化学楼,最后只能翻墙回到宿舍。研究的离子发不出光,几乎想要放弃,独自一人在操场上狂奔20圈后,发现自己依旧不忍,决心从头再来!还有人说,我们恨化学!但是,我要为化学正名。我组织策划化学文化节、化心慢递活动,将化学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

马思源

教育学部2012级本科生

我的大学故事是一个“跨界狂人”的心路历程。从教育技术到新闻传播,我在学业跨界。教育技术以数理、计算机知识为基础,同时面向教育,我修习了全学院最多的学分,得到了最好的成绩。同时,我旁听新闻传播主干课程,保送传播学方向继续研究生学业。没有午休的日子是我大学生活的缩影。我的大学科研经历从接触社会网络分析法开始,此后内容分析、努力了解机器学习,再到课程设计、个案访谈,我尊重数据体现的客观规律,也叹服每个个体的复杂与精彩。

代园t

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本 科生

个子小小的我已习惯被“呵护幼小”的眼光看待,大家潜意识里把瘦小当作弱小。我要证明:“小块头也有大能量!”于是,大家便看到了课堂上认真笔记,用目光与老师思想碰撞的我;图书馆中与高数物理战斗一整天的我;期末复习时朝7晚11的我。我参加科研、竞赛,取得骄人成绩。在飘雪的暗夜贴海报,独自走遍大半个海淀拉赞助。我参与多项志愿活动,在猛禽救助中心一干就是三年。我承接三份家教,勤工助学的所得基本满足学习生活。元旦晚会、12・9合唱比赛、教师素质大赛,均有我全情投入的影子。

慢慢地,大家开始重新审视我,看似娇小却能连续拿国奖,几乎每次考试霸占年级第一,学习、科研、社会工作样样出类拔萃。惊讶并赞叹于这个小女生所拥有的巨大能量。于是班委连任,院会部长,学长计划,众望所归。

我怀着自信带领队伍参加了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这一生物学科中最顶级的大赛,并斩获银奖。经历过几乎崩溃的困境,经历过从零开始、时间紧迫却又无人帮扶的迷茫。但是,一切困难我都带着27人的队伍扛下来了。2309张照片记录,282个不眠之夜,9次国内外交流,4次实践调研,2个wiki搭建。一年中我体会过难以想象的艰辛,但也收获了超越一切汗水和疲惫的成就与成长。

车茂立

励耘学院2012级人文科

学试验班

我自入学以来便加入北师大科学技术协会和正在实践的飞鸽传书项目组,接受理论学习和创业实践的双重打磨。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起起伏伏和酸甜苦辣之后,我终于获得了挑战杯创业大赛全国金奖等多项创业类大奖,更成为了格致工作室、BEA工作室CEO,管理创业团队30余人,并兼任搜易科技工作室市场总监和IAMLL公益电商原始合伙人。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更是深深体会到,创业不能仅仅靠梦想和激情,更需要学习与创新,因此我更是把握所有的时间努力学习,最终取得了三年平均分92、综合测评专业第一的优秀成绩,并获得京师一等奖等十项奖学金,发表学术论文4篇。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我深深感悟到创业实践与学术创新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白明浩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12级本科生

我用两个词向大家介绍我的大学。第一个词是转专业。初到师大,当时还在化学学院的我有一份对金融的热爱。我励志要到经管学院学习,于是开始每天在课上学习化学,在课下学习经济学。在这一年中,我不断鼓励自己坚持走下去,终于以考核第一名的身份转入了金融系,同样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结束了在化院的学习生活,取得了国家奖学金。

刚到金融系时,由于学科跨度大,我在一年里修读了31门课程,其中24门是专业课。周围的同学有时学化学,我独自学习金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曾经有很多次,我很迷茫;那时候我会告诉自己,这是我选择的道路。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一点点追上了同学们的步伐,大二在新的专业再次排名年级第一,第二次取得国家奖学金。三年里我的专业排名、综合排名均位列年级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