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税务处理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出口税务处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出口税务处理

篇1

一、“免、抵、退”税的税务处理

[例1]某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的征税率为17%,退税率为9%。2005年8月购进原材料一批,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为68万元,货物已验收入库。本月内销货物不含税销售价格为300万元。本月出口货物的销售额折合人民币400万元。“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账户月初余额17万元。则该企业当期的“免、抵、退”税额的计算及税务处理如下: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400x(17%-9%)-0=32(万元)

当期应纳税额=300x17%-(68-32)-17=-2(万元)

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400x9%-0=36(万元)

按规定,当期期末留抵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额:2(万元)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36-2=34(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32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320000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出口抵减内销货物进项税)

36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360000

借:应收补贴款

20000

贷:应交税金――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20000

【例2】某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的征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2005年8月购进原材料一批,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为17万元,货物已验收入库。当月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为100万元。本月内销货物不含税销售价格为100万元。本月出口货物的销售额折合人民币150万元。上月末留抵额10万元。则该企业当期的“免、抵、退”税额的计算及税务处理如下: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进口料件计税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一出口货物退税率)

=100x(17%-13%)=4(万元)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50x(17%-13%)-4

=2(万元)

当期应纳税额=100x17%-(17-2)-10=-8(万元)

当期免抵退税额=150x13%-100x13%=6.5(万元)

按规定,当期期末留抵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6.5(万元)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一当期应退税额=6.5-6.5=0

8月末留抵下期继续抵扣税额=8-6.5=1.5(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20000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出口抵减内销货物进项税)

15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150000

借:应收补贴款

65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65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账户月末余额1.5万元,下月继续抵扣。

二、“先征后退”的税务处理

外贸企业以及实行外贸企业财务制度的工贸企业收购货物出口,其出口销售环节的增值税免征;其收购货物的成本部分,因外贸企业在支付收购货物的同时也支付了生产经营该商品的企业已交纳的增值税款,因此,在货物出口后按收购成本与退税率计算退税退还给外贸企业,征、退税之差计入企业成本。

[例3]某外贸企业出口货物征税率为13%,退税率为6%。2005年8月出口收购的货物销售额折合人民币300万元。内销货物总额为400万元,款项已存入银行。购进货物一批,可抵扣进项税额为102万元,货物已验收入库。相关计算及税务处理如下:

出口货物征税率=300x13%=39(万元)

出口货物退税率=300x6%=18(万元)

应计入企业成本的税额=39-18=21(万元)

借:应收账款

339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390000

借:应收补贴款

18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18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210000

篇2

    基于以上规定,纳税人取得的增值税发票必须在开具后的180天之内进行认证并申报抵扣,可是,在实践当中,总是存在各种客观原因,即不是纳税人可以可控制的各种客观原因,导致取得的增值税发票超过开具后的180天,能否进行抵扣一直是广大企业所关心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废止逾期增值税扣税凭证一律不得抵扣规定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9号)和《关于逾期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50号),对《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广应用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意见的通知》([2000]12号)第三条中“凡逾期未申报认证的,一律不得作为扣税凭证”的规定进行了否定。即从2011年10月1日起, 根据《逾期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管理办法》和《关于逾期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50号)的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发生真实交易但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增值税扣税凭证逾期的,可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逾期抵扣进项税额,具体的税务处理如下:

    (一)逾期抵扣凭证范围必须是2007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增值税扣税凭证,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

    (二)逾期抵扣适用情形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必须发生真实交易,且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增值税扣税凭证逾期的才能申报抵扣,否则还是不能抵扣。逾期可抵扣情形如下:

    1.因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增值税扣税凭证逾期;

    2.增值税扣税凭证被盗、抢,或者因邮寄丢失、误递导致逾期;

    3.有关司法、行政机关在办理业务或者检查中,扣押增值税扣税凭证,纳税人不能正常履行申报义务,或者税务机关信息系统、网络故障,未能及时处理纳税人网上认证数据等导致增值税扣税凭证逾期;

    4.买卖双方因经济纠纷,未能及时传递增值税扣税凭证,或者纳税人变更纳税地点,注销旧户和重新办理税务登记的时间过长,导致增值税扣税凭证逾期;

    5.由于企业办税人员伤亡、突发危重疾病或者擅自离职,未能办理交接手续,导致增值税扣税凭证逾期;

    6.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逾期抵扣审批程序逾期且符合客观原因的扣税凭证,必须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逐级上报,再由国家税务总局认证、稽核比对后,对比对相符的增值税扣税凭证,才能继续抵扣其进项税额。

    (四)一般纳税人在逾期抵扣审批过程中需要提供的相关资料

    1、《逾期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申请单》;

    2、增值税扣税凭证逾期情况说明。纳税人应详细说明未能按期办理认证或者申请稽核比对的原因,并加盖企业公章。其中,对客观原因不涉及第三方的,纳税人应说明的情况具体为:发生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等不可抗力原因的,纳税人应详细说明自然灾害或者社会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影响地区、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实际影响等;纳税人变更纳税地点,注销旧户和重新办理税务登记的时间过长,导致增值税扣税凭证逾期的,纳税人应详细说明办理搬迁时间、注销旧户和注册新户的时间、搬出及搬入地点等;企业办税人员擅自离职,未办理交接手续的,纳税人应详细说明事情经过、办税人员姓名、离职时间等,并提供解除劳动关系合同及企业内部相关处理决定。

    3、客观原因涉及第三方的,应提供第三方证明或说明。具体为:企业办税人员伤亡或者突发危重疾病的,应提供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医院证明;有关司法、行政机关在办理业务或者检查中,扣押增值税扣税凭证,导致纳税人不能正常履行申报义务的,应提供相关司法、行政机关证明;增值税扣税凭证被盗、抢的,应提供公安机关证明;买卖双方因经济纠纷,未能及时传递增值税扣税凭证的,应提供卖方出具的情况说明;邮寄丢失或者误递导致增值税扣税凭证逾期的,应提供邮政单位出具的说明。

    由于税务机关自身原因造成纳税人增值税扣税凭证逾期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在上报文件中说明相关情况。具体为,税务机关信息系统或者网络故障,未能及时处理纳税人网上认证数据的,主管税务机关应详细说明信息系统或网络故障出现、持续的时间,故障原因及表现等。

篇3

1.税法的规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年度结转扣除。

2.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1)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的差异也属于暂时性差异。(2)存在暂时性差异的,应当按照本准则的规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3)企业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税务处理

(一)一般原则

1.合并计算原则。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以下合并简称广告宣传费),应当合并计算开支额和税前扣除限额,并统一进行纳税调整。

2.从低原则。企业开支的广告宣传费,如果有节约(指符合条件的实际支出低于扣除限额,下同),既不得抵销不符合条件的支出,也不得凭以调减应税所得;但如果超支(指符合条件的支出高于扣除限额,下同),则必须调增应税所得,但超支调增的部分可以结转以后年度,并在以后年度以节约额抵扣,调减应税所得。

3.有限原则。与一般待摊费用经营期间没有摊销完的部分可以在企业清算时一次摊销并在税前扣除的做法不同,广告宣传费结转扣除则以企业持续经营期间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为限,企业清算时,如果仍有以前年度结转的广告宣传费未得扣除,则只能转变为永久性差异,不得再行税前扣除。但是,鉴于企业持续经营时间一般都较长,现行税法对广告宣传费扣除率又大幅放宽(由7%放宽到15%),且超支额绝大多数可以在企业持续经营期内以节约额扣除。因此,本文介绍的广告宣传费会计上与税收上的差异,仍作为暂时性差异设定账务处理规范。

(二)广告宣传费结转扣除涉及的纳税调整

1.首年。首年是新建企业首次开支上述费用,或者以前年度(以下简称前期)已开支上述费用,但不存在超过扣除限额结转以后年度扣除的情况,或者虽然前期有未扣额结转但上年已抵扣完,则首年计税时:(1)当年实际支出(指符合扣除条件且计入损益的上述费用,下同)小于同期扣除限额的(即节约,下同),无须因此作纳税调整;(2)当年实际支出大于同期扣除限额的,应按其差额(即超支额,下同)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以下简称应税所得);(3)企业应设置企业所得税暂时性差异登记簿,记录上述暂时性差异即应结转下年扣除的相关费用的结转和扣除。

2.次年。次年即上述“首年”以后的第一年。次年计税时:(1)当年实际支出大于同期扣除限额,仍按其差额,调增应税所得;(2)当年实际支出小于同期扣除限额,按其差额与上年结转的扣除额两者中较低者,调减应税所得;(3)在登记簿中作相应记录。

3.以后年度:(1)如果上年度计税时已用当年广告宣传费的节约额弥补了前期的全部超支额,计税时相关费用应按“首年”的规范进行所得税处理;(2)如果上年度广告宣传费继续超支,或者前期结转的扣除额未扣除完毕,则应按上述“次年”的相关规范进行所得税处理,直至将前期和本期结转下期扣除的广告宣传费在税前扣除完毕为止;(3)在登记簿上记录上述相关事项。

对于虽已开支但不符合扣除条件广告宣传费,已计入当期损益的,不论当年广告宣传费是超支还是节约,不符合扣除条件的广告宣传费均应作为永久性差异,调增应税所得,本文以上“实际支出”中均不包含这方面支出。

(三)纳税申报

以上讨论的广告宣传费纳税调整,都是作为一种理论上的探讨,或者作为申报填表时复核检验使用。实际操作时,只需按申报表附表八的编制说明填报《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年度纳税调整表》、并将该表第7行和第10行分别过入附表三的相关行次、栏目即可。

作为申报表附表八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年度纳税调整表》,横向只设行次、项目和金额3个栏目(列),纵向除排列行次、金额外,按照纳税调整涉及事项的数学逻辑关系设置11个项目。这11个项目又可分别四个类别、四个部分。现对各类内容解读如下:

第一部分:计算确定本年度已发生的广告宣传费允许扣除和不得扣除的数额,包括:(1)第1行“本年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项目。本项目填写企业当年计入损益的广告宣传费的全部支出,包括符合扣除条件的支出和不符合扣除条件的支出。(2)第2行“其中:不允许扣除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项目。本项目填写按规定不允许在税前扣除的广告宣传费,如以白条或收据列支的广告宣传费、政府摊派的广告宣传费,以及不属于业务上广告宣传范围的支出等。(3)第3行“本年度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项目=1行-2行。

第二部分:计算本年度广告宣传费扣除限额,包括:(1)第4行“本年计算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的销售(营业)收入”项目。本项目填报广告宣传费扣除限额的计算基数。应予注意的是,本项目不能直接按企业利润表的“营业收入”项目的金额填报,而是按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分别根据申报表附表――(1)(2)(3)的第1行金额填列。(2)第5行“税收规定的扣除率”项目。除另有规定外,本项目均填写15%。(3)第6行“本年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项目。本项目填写本年度可在税前扣除及可用于抵扣前期结转扣除额的限额,本行=4行×5行。

第三部分:是专门计算本年涉及广告宣传费调增应税所得的项目,即第7行“本年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纳税调整额”项目,如果当年广告宣传费不超支,该行则只填写不符合扣除条件的广告宣传费,即本行=2行;如果当年广告宣传费超支,则本行填写超支额与当年不符合扣除条件的广告宣传费之和,即本行=1行-6行。

第四部分:计算本年扣除的前期结转额(调减应税所得)和本年扣除及结转以后年度扣除额,包括:(1)第8行“本年结转以后年度扣除额”项目。本项目填写当年广告宣传费超支额。即本行=3行-6行;如果当年广告宣传费不超支,本行则填写0。(2)第9行“加:以前年度累计结转扣除额”项目。本项目应按照上年度本表(附表八)的第11行“累计结转以后年度扣除额”的金额填列。(3)第10行“本年扣除的以前年度结转额”项目。本项目是专门计算涉及广告宣传费的调减项目,应按照本年度节约额(6行-3行)与以前年度累计结转扣除额(9行)两者中较低者填列;本年超支时本行不填。(4)第11行“累计结转以后年度扣除额”项目,本项目总结本年度扣除后仍有累计未扣除完的广告宣传费金额,计算式为:本行=8行+9行-10行

(四)附表八与其他附表及申报表的衔接

涉及广告宣传费的纳税调整,归根结底还是调增所得和调减所得两个方面:(1)属于调增应税所得的在附表八第7行,是指当年超支和不符合扣除条件广告宣传费,应填入附表三《纳税调整明细表》第27行《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项目的第3列“调增金额”;(2)属于调减应税所得的在附表八第10行,是指以当年节约额抵扣以前年度结转的超支额,应填入附表三第27行的第4列“调减金额”。上述调增、调减可以同时并存;(3)计入附表三的广告宣传费调整金额,应由附表三汇总后,分别填入申报表第14、15行。

三、会计处理

(一)一般原则

1.会计上,广告宣传费均应作为期间费用。广告宣传费不论支付金额有多大,也不论其实际收益期间是否递延到以后年度,均应在发生时作为期间费用立即入账,更不得因结转以后年度扣除而挂账在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

2.所得税会计上,广告宣传费会计上与税收上的差异应作为暂时性差异。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税务上因结转以后扣除的广告宣传费调增应税所得而多缴的所得税,应递延到以后期税收上实际扣除即调减应税所得时抵冲其少缴的所得税。在税收上,结转后期扣除的广告宣传费相当于一笔递延资产(计税基础),但其账面价值为0,即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且以后期间可以转回,因此应作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处理,符合确认条件的,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账务处理

1.支出广告宣传费时,借记“销售费用――广告宣传费”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如果当年实际支出大于同期扣除限额,因在税收上调增应税所得而形成暂时性差异、且符合确认条件的(指预计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税所得),则应按照调增的应税所得和预计税收上实际扣除时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所得税,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贷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科目。

3.如果当年实际支出小于同期扣除限额,且税收上有上年结转的原超支额,超支时会计上还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应按当年因扣除前期结转数而调减的应税所得和当年适用税率计算的所得税,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递延所得税资产存续期间,如果税率发生变动,应按照新税率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余额,因此发生的收益或损失,计入调整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对于因不符合扣除条件的广告宣传费导致的纳税调增,因属于永久性差异,因此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篇4

第一条 为规范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以及国家其他有关出口货物退(免)税规定,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出口商自营或委托出口的货物,除另有规定者外,可在货物报关出口并在财务上做销售核算后,凭有关凭证报送所在地国家税务局(以下简称税务机关)批准退还或免征其增值税、消费税。

本办法所述出口商包括对外贸易经营者、没有出口经营资格委托出口的生产企业、特定退(免)税的企业和人员。?

上述对外贸易经营者是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经商务部及其授权单位赋予出口经营资格的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其中,个人(包括外国人)是指注册登记为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

上述特定退(免)税的企业和人员是指按国家有关规定可以申请出口货物退(免)税的企业和人员。

第三条 出口货物的退(免)税范围、退税率和退(免)税方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税务机关应当按照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的程序,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管理、申报受理、初审、复审、调查、审批、退库和调库等相应工作岗位,建立岗位责任制。因人员少需要一人多岗的,人员设置必须遵循岗位监督制约机制。

第二章 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管理

第五条对外贸易经营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和商务部《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法》的规定办理备案登记后,没有出口经营资格的生产企业委托出口自产货物(含视同自产产品,下同),应分别在备案登记、出口协议签定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资料,填写《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表》,到所在地税务机关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手续。?

特定退(免)税的企业和人员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手续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已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的出口商,其认定内容发生变化的,须自有关管理机关批准变更之日起30日内,持相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变更手续。

第七条 出口商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依法应终止出口货物退(免)税事项的,应持相关证件、资料向税务机关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注销认定。?

对申请注销认定的出口商,税务机关应先结清其出口货物退(免)税款,再按规定办理注销手续。

第三章 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及受理

第八条出口商应在规定期限内,收齐出口货物退(免)税所需的有关单证,使用国家税务总局认可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电子申报系统生成电子申报数据,如实填写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表,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手续。逾期申报的,除另有规定者外,税务机关不再受理该笔出口货物的退(免)税申报,该补税的应按有关规定补征税款。

第九条出口商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时,税务机关应及时予以接受并进行初审。经初步审核,出口商报送的申报资料、电子申报数据及纸质凭证齐全的,税务机关受理该笔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出口商报送的申报资料或纸质凭证不齐全的,除另有规定者外,税务机关不予受理该笔出口货物的退(免)税申报,并要当即向出口商提出改正、补充资料、凭证的要求。?

税务机关受理出口商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后,应为出口商出具回执,并对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情况进行登记。

第十条 出口商报送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资料及纸质凭证齐全的,除另有规定者外,在规定申报期限结束前,税务机关不得以无相关电子信息或电子信息核对不符等原因,拒不受理出口商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

第四章 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核、审批

第十一条 税务机关应当使用国家税务总局认可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电子化管理系统以及总局下发的出口退税率文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核、审批,不得随意更改出口货物退(免)税电子化管理系统的审核配置、出口退税率文库以及接收的有关电子信息。

第十二条 税务机关受理出口商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申报凭证、资料的合法性、准确性进行审查,并核实申报数据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根据出口商申报的出口货物退(免)税凭证、资料的不同情况,税务机关应当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一)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报表种类、内容及印章是否齐全、准确。?

(二)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提供的电子数据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表是否一致。?

(三)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的凭证是否有效,与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表明细内容是否一致等。重点审核的凭证有:

1.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出口货物报关单必须是盖有海关验讫章,注明“出口退税专用”字样的原件(另有规定者除外),出口报关单的海关编号、出口商海关代码、出口日期、商品编号、出口数量及离岸价等主要内容应与申报退(免)税的报表一致。?

2. 出口证明。出口货物证明上的受托方企业名称、出口商品代码、出口数量、离岸价等应与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上内容相匹配并与申报退(免)税的报表一致。

3.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必须印章齐全,没有涂改。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的开票日期、数量、金额、税率等主要内容应与申报退(免)税的报表匹配。?

4.出口收汇核销单(或出口收汇核销清单,下同)。出口收汇核销单的编号、核销金额、出口商名称应当与对应的出口货物报关单上注明的批准文号、离岸价、出口商名称匹配。?

5.消费税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消费税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各栏目的填写内容应与对应的发票一致;征税机关、国库(银行)印章必须齐全并符合要求。

第十三条在对申报的出口货物退(免)税凭证、资料进行人工审核后,税务机关应当使用出口货物退(免)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进行计算机审核,将出口商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提供的电子数据、凭证、资料与国家税务总局及有关部门传递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证明、增值税专用发票、消费税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等电子信息进行核对。审核、核对重点是:?

(一)出口报关单电子信息。出口报关单的海关编号、出口日期、商品代码、出口数量及离岸价等项目是否与电子信息核对相符;?

(二)出口证明电子信息。出口证明的编号、商品代码、出口日期、出口离岸价等项目是否与电子信息核对相符;

(三)出口收汇核销单电子信息。出口收汇核销单号码等项目是否与电子信息核对相符;?

(四)出口退税率文库。出口商申报出口退(免)税的货物是否属于可退税货物,申报的退税率与出口退税率文库中的退税率是否一致。?

(五)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信息。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票日期、金额、税额、购货方及销售方的纳税人识别号、发票代码、发票号码是否与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信息核对相符。?

在核对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应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协查信息。暂未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协查信息的,税务机关可先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信息,但必须及时用相关稽核、协查信息进行复核;对复核有误的,要及时追回已退(免)税款。

(六)消费税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电子信息。消费税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的号码、购货企业海关代码、计税金额、实缴税额、税率(额)等项目是否与电子信息核对相符。

第十四条 税务机关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规定的申报凭证、资料,税务机关应通知出口商进行调整或重新申报;对在计算机审核中发现的疑点,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对出口商申报的出口货物退(免)税凭证、资料有疑问的,应分别以下情况处理:?

(一)凡对出口商申报的出口货物退(免)税凭证、资料无电子信息或核对不符的,应及时按照规定进行核查。?

(二)凡对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出口收汇核销单等纸质凭证有疑问的,应向相关部门发函核实。?

(三)凡对防伪税控系统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有疑问的,应向同级税务稽查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税务系统增值税专用发票协查系统进行核查;?

(四)对出口商申报出口货物的货源、纳税、供货企业经营状况等情况有疑问的,税务机关应按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进行发函调查,或向同级税务稽查部门提出申请,由税务稽查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并依据回函或调查情况进行处理。

第十五条 出口商提出办理相关出口货物退(免)税证明的申请,税务机关经审核符合有关规定的,应及时出具相关证明。

第十六条 出口货物退(免)税应当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含本级)税务机关根据审核结果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税务机关在审批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退库或调库手续。

第五章 出口货物退(免)税日常管理

第十七条 税务机关对出口货物退(免)税有关政策、规定应及时予以公告,并加强对出口商的宣传辅导和培训工作。

第十八条 税务机关应做好出口货物退(免)税计划及其执行情况的分析、上报工作。税务机关必须在国家税务总局下达的出口退(免)税计划内办理退库和调库。

第十九条 税务机关遇到下述情况,应及时结清出口商出口货物的退(免)税款:?

(一)出口商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依法应终止出口退(免)税事项的,或者注销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的。?

(二)出口商违反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被停止一定期限出口退税权的。

第二十条 税务机关应建立出口货物退(免)税评估机制和监控机制,强化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防止骗税案件的发生。

第二十一条 税务机关应按照规定,做好出口货物退(免)税电子数据的接收、使用和管理工作,保证出口货物退(免)税电子化管理系统的安全,定期做好电子数据备份及设备维护工作。

第二十二条 税务机关应建立出口货物退(免)税凭证、资料的档案管理制度。出口货物退(免)税凭证、资料应当保存10年。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具体管理办法由各省级国家税务局制定。

章 违章处理

第二十三条 出口商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税务机关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条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按规定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变更或注销认定手续的;?

(二)未按规定设置、使用和保管有关出口货物退(免)税帐簿、凭证、资料的。

第二十四条 出口商拒绝税务机关检查或拒绝提供有关出口货物退(免)税帐簿、凭证、资料的,税务机关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七十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五条 出口商以假报出口或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税务机关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处理。?

对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出口商,经省级以上(含本级)国家税务局批准,可以停止其六个月以上的出口退税权。在出口退税权停止期间自营、委托和出口的货物,一律不予办理退(免)税。

第二十六条 出口商违反规定需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税务机关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未列明的其他管理事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等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办理。

篇5

[关键词] 出口退税 服装出口企业 税务处理 对策

2008年6月23日海关公布数据显示,5月份服装出口出现负增长,这关系到了整个印染、纺织的产业链的经济利益,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纺织服装品出口退税率继续下调还是回调遇到两难的困境。

一、出口退税的含义

出口退税从宏观上讲,出口退税是调整一国国内外经济均衡的一项重要财政政策,退税率的高低调节对外经济平衡,利用差别出口退税率加快国内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王晓雷,2007)。从微观来讲,它是将出口商品中所含的间接税部分或者全部退还给出口商,使得出口商品以含部分或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所实施的一项政策。

二、出口退税的税务处理

我国《出口货物退(免) 税管理办法》规定了两种退税计算办法,第一种是“ 免、抵、退”办法;第二种是“ 先征后退”办法(杨希,2007)。

1.“免、抵、退”税的税务处理

例如,某自营出口服装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的征税率为17%,退税率由13%下调为11%。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采购材料成本。2007年7月有关经营业务为:从国内某供应商处购进一批原材料,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为200万元,增值税为34万元,货已验收入库。当月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一批,货物离岸价( FOB) 折合成人民币80万元,货运途中发生运费折合成人民币1.82 万元,保险费率为10% ,关税税率为10%。上期末留抵税款为6万元,本月内销货物不含税销售额100万元,款未收到,本月出口货物销售额折合成人民币200万元。企业当期的“免、抵、退”税务处理如下。

(1)计算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组成计税价格=(货物离岸价+货运运费)÷(1-保险费率)×(1+关税税率)=(80+1.82)÷(1-10%)×(1+10%)=100(万元),即,原材料―免税进口料件100万元;

(2)剔税:由于我国实行不完全退税制,征税率及退税率差异形成不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计入当期成本。

计算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款=出口货物离岸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进口料件)=200×(17%-13%)-100×(17%-13%)=4(万元)。应将这4万元由企业实际负担的部分进项税额转出计入到企业销售成本中去。

(3)抵税: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17-(34-4)-6=-19(万元)

(4) 算尺度:计算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200×13%-100×13%=13(万元)

按税法规定,本期应退税额为当期免抵退税额与期末留抵税额较小者,即当期应退税为13万元。此时,本月“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为借方余额6万元(19-13),为未抵顶完的留抵税额。

(5)出口退税率为11%时,

①剔税:当期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200×(17%-11%)-100×(17%-11%)=6(万元)

②抵税:当期应纳税额=17-(34-6)-6 = -17(万元)

③计算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 200×11%-100×11%=11( 万元)

按税法规定,本期应退税额为当期免抵退税额与期末留抵税额较小者, 即当期应退税为11万元。(二)“先征后退”的计算和税务处理

外贸企业“先征后退”的计算办法,出口销售环节的增值税免征,其收购货物的成本部分,在货物出口后按收购成本与退税税率计算退税,征、退税之差计入企业成本。企业的应退税额=外贸收购不含增值税购进金额×退税率。

三、应对出口退税率调整的策略分析

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11%,企业实际负担计入企业销售成本的部分由4万元增加到6万元,毛利润降低了2%[(6-4)÷100],验证了出口退税率下调两个百分点将增加企业成本2%左右(姜鸿,2007)。这也意味着那些纺织业排名后2/3的企业利润率仅为0.74%,将成为弱者被行业无情地淘汰。因此,从中长期看,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有利于淘汰一批靠退税生存的企业,加速整个纺织服装行业优胜劣汰的整合进度。但是,从短期情况看,出口退税率下调对于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利润的挤压,再加上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国内多种成本上升的影响,中小服装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服装出口企业应对策略:

1.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积极申请对高端纺织服装品退税回调,扩大就业

出口退税率下调之后,抑制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促进我国纺织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纺织服装产业链结构性调整的关键因素是提高中游化纤行业技术进步和研发能力,下游服装企业更多的是劳动密集型,出口退税率下调压缩利润牵动就业问题,因此部分高端纺织服装品应申请适度回调。同时,中小外贸服装企业可以采用多种经营模式,积极成为品牌企业的销售渠道,自有产品和品牌商品混合销售。

2.与时间争利润

人民币本币持续升值最直接的反应是增加出口难度,企业可通过设置有关合同条款、灵活运用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借助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利用银行保函业务,或者合理利用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和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等衍生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同时,小企业可以放弃长期订单,接短期的订单,跟时间争利润。

3.出口退税纳税筹划

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存在税负差异,服装出口退税率从13%降低到11%,企业选择来料加工方式来降低经营风险。当退税率低于征税率时,通过关联外贸公司间接出口比生产企业直接出口可少纳税或多退税。

参考文献:

[1]王晓雷:对外经济均衡、产业结构升级与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J].税务研究,2007,(8):8-12

[2]杨希:出口货物退税的计算及税务处理[J].财会通讯,2007,(2):47

篇6

论文摘要:我国企业要从维护自身整体、长远利益出发,摒弃避税、偷逃税等短期行为,转而进行科学的国际税务筹划,即利用国际税法规则,通过对自身的筹资、 投资 和营运等生产经营活动事先进行适当的安排和运筹,使企业既依法纳税,又能充分享有国际税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优惠政策,以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国际税务筹划的客观基础

企业要进行国际税务筹划,首先要对各国的税制有较深认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税收差别是由税收管辖权、税率、课税对象、计税基础、税收优惠政策等几个方面组成的:

1.税收管辖权上的差别。各国税制上的税收管辖权主要有三种类型:居民管辖、公民管辖和所得来源管辖。各个国家或地区一般是根据自身的 政治 、 经济 情况和 法律 传统,选择及行使税收管辖权,其中多数国家是同时行使居民管辖权和所得来源管辖权的。由于各主权国家行使不同的税收管辖权,从而为国际税务筹划创造了机会。

2.税率上的差别。税率差别是指不同的国家,对于相同数量的应税收入或应税金额课以不同的税率。企业可以选择综合税率较低的国家来投资,也可以将税率高的国家所属机构的利润转移到税率低的国家。

3.课税对象和计税基础的差别。不同的国家税种的课税对象可能不同,不同国家对于每一课税对象所规定的范围和内容也可能不同,因此计税基础也会存在差异。企业可以利用不同的税收处理进行税务筹划。

4.税收优惠的差别。许多国家为了吸引外国投资,对于国外投资者在征税上给予实行各种不同形式的优惠。如减免税、各种纳税扣除等。一国的税收优惠政策是跨国纳税人税务筹划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上述的分析可见,国际税务筹划的基础就是各国税制的差异。企业只有在全面掌握有关国家税收法规及其具体税制的基础上,兼考虑一些其它客观因素,才有可能制定出正确的税务筹划方案。

二、国际税务筹划的具体方法

依据国际税务筹划的基础和其它相关因素,可以大略 总结 出国际税务筹划的具体途径如下:

1.税收管辖权规避。企业应尽量避免同一个行使居民管辖或公民管辖的国家发生人身法律关系,或尽量避免同一个行使所得来源管辖权的国家发生联系。许多国家对企业的“常设机构”的利润是课税的,因此在短期跨国经营活动中,尽量不要成为东道国的“常设机构”,则可避免向东道国纳税。这种规避可以通过控制短期经营的时间或是通过改变在东道国机构的性质来实现。

2.利用税率差别。由于不同国家规定的税率存在差别,在进行国际税务筹划时,企业可以选择综合税率较低的国家来投资,也可以将税率高的国家所属机构的利润转移到税率低的国家。据 统计 ,美国 跨国公司 持有资产总额25%部分分布在那些公司所得税率低于20%的国家或地区,在这些国家资产收益率普遍较高。

通常实践中转移应税收入的方法有几种:(1)企业可以利用信托方式转移财产。如果一个国家的所得税税率较高,该国企业就可以以全权信托的方式把自己的财产委托给设在境外的避税地的信托机构代为 管理 ,通过创立这种国外信托,财产所有人以及信托的受益人就可以彻底摆脱就这笔财产所得向本国政府纳税的义务。同时,由于信托财产是委托避税地信托机构管理的,当地政府对信托财产所得一般也不征收或征收很少的所得税。(2)企业也可以通过向低税率国关联企业转移利润的方法利用转让定价手段在公司集团内部转移利润,使公司集团的利润尽可能多地在低税国关联企业中实现。实践中跨国公司在税务筹划中这种方法最为常见。

(3)通过组建内部 保险 公司来转移利润。具体做法是,在一个无税或低税的国家建立内部保险公司,然后母公司和子公司以支付保险费的方式把利润大量转出居住国,使公司集团的一部分利润长期滞留在避税地的内部保险公司账上。内部保险公司在当地不用该笔利润纳税,而这笔利润由于不汇回母公司,公司居住国也不对其课税。

3.在税务筹划中注意课税对象和计税基础的差别。在税务筹划中,要注意考虑所选择 投资 地的税种主要是所得税,根据投资地在存货计价与 成本 核算、固定资产折旧、各类准备基金的提取等方面税制规定的不同来进行筹划。

4.筹划时考虑 税收 优惠政策。利用税收优惠是税务筹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国与国之间签订的国际税收协定中一般都有互相向对方国家的居民提供所得税尤其是预提所得税的优惠条款。在国际税务筹划时,在考虑税收优惠时,要注意税收优惠往往是在 经济 不发达、劳动力素质低的地区力度更大。所以不能只考虑税收优惠,忽略该地区基础设施制度落后所导致的高成本负担及 政治 和经营风险。

三、我国企业国际税务筹划对策

1.我国企业国际税务筹划现状。我国大部分企业税务筹划意识缺乏。我国企业的领导由于欠缺 财务 、税收知识,因此当提及减少纳税成本时,往往使用偷逃税款、找税务人员徇私舞弊等方法,而不是通过自身的税务筹划合理合法地节税。而企业的财务人员也因而不能利用税收知识和 会计 水平为企业做税务筹划。同时,税务筹划主体在我国企业中,至今还不甚明确。会计人员只关注会计核算、会计报表,不关心税收成本比较及相关决策;而 管理 人员则认为税收筹划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这样就形成了税务筹划工作无人负责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国企业对于国际税务筹划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的 国际贸易 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仅是出口事业蓬勃兴盛,跨国经营事业也必将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发展。因而我国企业必须提高国际税务筹划的水平,以适应自身发展的需求。

篇7

一、会计处理

在账务处理上,企业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通过“其他应付款”进行中转后支付;通过“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计入企业营业利润;通过“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计入企业非经常性损益。在具体的发放使用上,各企业采取的方法不尽相同,有的企业直接使用白条支取,有的企业以各种发票报销,还有的企业因不知如何处理而未进行发放使用,直接贡献了企业的利润总额。

二、税务处理

目前,对于企业取得的代扣代缴个税手续费要不要征收营业税以及按照什么税目征收营业税,一直存在着争议,全国各省地方税务局对此处理也不相同。例如,福建省、重庆市以及陕西省地方税务局网站对于此类问题的答复是不征收营业税,而江苏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税局则明确答复要征税。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一般来说,各省都要求并入到企业总收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中来缴纳所得税。

企业将该部分手续费奖励给为代扣代缴工作作出贡献的办税人员,因此取得的收入是否应该征收个人所得税,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不征收个人所得税,法律对此规定也比较模糊。

那么,对企业取得的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手续费返还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企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手续费的会计处理分析

一般而言,企业只要正常经营,就肯定会有人工成本,从而就需要履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法定义务,个税手续费作为一项经济利益就可以正常流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第十一条规定,个人所得税手续费返还的比例为2%。所以,该经济利益是可以计量的,这就符合了收入的确认原则。因此,个税手续费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劳务收入,应作为其他业务收入,而不能简单通过其他应付款进行挂账中转,由于该项经济利益流入不属于偶然性所得,因而也不能计入营业外收入。相应地,发生的有关代扣代缴费用开支和对办税人员的奖励支出应通过其他业务成本进行核算。

(二)企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手续费的税务处理分析

1.营业税。目前,我国税法对于扣缴义务人取得的扣缴税款手续费收入征收营业税问题并无全面规定,仅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代扣代缴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手续费收入征免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31号)中对储蓄机构代扣代缴利息所得的个人所得税手续费进行了征收营业税的明确规定。储蓄机构缴纳营业税的依据为有偿提供营业税条例中规定的应税劳务――业,所谓业,受托人是指代委托人办理受托事项的业务,包括代购代销货物、代办进出口、介绍服务、其他服务。比照储蓄机构,企业进行的代扣代缴职工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所得税也属于一种服务,这里的委托人就是税务机关,企业接受委托为税务机关进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业务,并因此取得手续费收入,属于提供了应税劳务的行为。因此,应按照营业税税目中的“服务业―业”缴纳营业税。虽然我国税法并无明确规定,但是目前部分省市已经在按照这种方式来进行处理,而且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税务局关于企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取得手续费收入纳税问题的函》(桂地税函〔2009〕446号)明确规定,企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取得手续费收入应缴纳营业税。因此,对该项收入缴纳营业税也是合理的。

2.企业所得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补贴收入征税等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5〕81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减免及返还的流转税并入企业利润征收所得税的通知》(财税字〔1994〕74号)规定,企业取得国家财政性补贴和其他补贴收入,以及企业减免或返还的流转税,除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计入损益或者有指定用途的项目外,应一律并入企业利润,照章征收企业所得税。而我国税法从来没有明文规定对这部分减免所得税。在符合征收范围又没有例外规定的情况下,企业取得的该项手续费收入应计入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相应地,用于该项收入的支出也同时计入支出中抵免应纳税所得额。

3.个人所得税。实践中,企业在将代扣代缴个税手续费发放给个人时大多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主要是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4〕20号)第二条规定,对于个人办理代扣代缴手续,按规定取得的扣缴手续费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代扣代缴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手续费收入征免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31号)第二条规定,储蓄机构内从事代扣代缴工作的办税人员取得的扣缴利息税手续费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但是,企业取得的个税手续费收入是否能够参照这两项规定仍然有待斟酌。首先,财税字〔1994〕20号文件中规定的免税条件应是个人作为扣缴义务人,而企业作为扣缴义务人时,手续费实际是返还给单位的,对单位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并不能简单适用个人免税的规定。其次,国税发〔2001〕31号文件中的免税规定是针对特定主体的特定行为,即储蓄机构取得的代扣代缴利息所得税,与企业取得的代扣代缴工资薪金所得税不能相提并论。

笔者认为,企业作为受托人也是扣缴义务人履行代扣代缴义务,从而取得个税手续费收入,而企业的办税人员只是履行工作职责,并非扣缴义务的受托人。单位办税人员取得扣缴个人所得税手续费所得,必须以其与单位之间的雇佣关系存在为前提。因此,由扣缴义务人发放给办税人员的手续费奖励,应作为普通工资、薪金所得并入职工工资缴,纳个人所得税。

综上所述,企业代扣代缴个税手续费的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第一,收到代扣代缴个税手续费。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个税手续费

第二,计提应缴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第三,支出代扣代缴个税手续费。

借:其他业务支出――个税手续费

贷:应付职工薪酬

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

第四,发放个税手续费、缴纳税金以及结转利润的会计分录,略。

篇8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账务处理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14-01

个人所得税是一种对自然人个人所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而征收的一种税;征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行申报,一种是代扣代缴。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是第二种,即由自然纳税人所在单位对个人的支付应纳税所得时行缴税扣出上缴国库,同时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报表;与自行申报方式相比,代扣代缴方式更利于税源的控制,有效防止漏税、逃税的发生。从企事业单位会计层面讲,企事业单位在完成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时,需要企事业半位进行相关纳税的会计账务处理。笔者欲就企事业单位的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会计事务处理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企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概述

企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主要体现在员工工资发放过程;一般发生于向员工发放工资时,对于员工工资有两种情况:一是税前工资,一是税后工资。税前工资是指含有由员工应该支付的个人所得税,是没有进行代扣代缴之前的工资数额;税后工资是指企事业单位在完成了员工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之后的净所得。对于企事业单位应该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账务处理,基本不存在任何问题,问题主要出现在员工支付的个人所得税的账务处理分歧较多,目前处理的方法有五种:第一种,视为企事业单位当期费用,计为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费用”;第二种,视为企事业单位的一项福利,计为企事业单位的“应付福利费”;第三种,视为企事业单位的利润分配内容,计为企事业单位的“利润分配”;第四种,视为与企事业单位经营活动无关支出,计为企事业单位“营业外收入”,并且列为企事业单位收入的税后项目;第五种,视为企事业单位的有关成本、费用项目,计为“应付工资”等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笔者人为,前四种方法都有其不妥之处,相对合理的方法是第五种。

二、规范企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账务处理工作

(一)扣缴前后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的税收法律关系不变

无论是税前工资,还是税后工资,这一过程中的税收法律关系不变。员工是依然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企事业单位则是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税前工资中含有员工支付应该支付的个人所得税数额,由企事业单位在支付员工工资时予以代扣代缴;税后工资是企事业单位支付给员工的净所得或者称为税后所得,企事业单位提胆为员工完成个人所得税支付,实质上是员工与企事业单位达成的员工税后收入协议,不改变税收义务人关系,员工仍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依据法律其需要履行纳税义务,也是个人所得税的最终负担者,企事业单位也仍然是作为员工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出现,向税务部门履行的员工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

(二)扣缴前后个人所得税都应该计入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总额

从税收角度分析,企事业员工工资由两部分组成,税后所得和应纳税额。对于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应纳税额是不是有计入或者不计入单位工资总额之分,为此国家为了保证工资的统一的统计核算以及会计核算,为了有利于编制、检查计划以及合理化工资管理,为了能正确反映企事业单位员工工资收入,专门制定了企事业单位统一工资总额计算范围。依据我国国家统计局颁布实施的《关于工资总额的组成规定》中第三条对工资总额进行了界定,指出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员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为主要参考依据;其第四条对工资总额的构成进行细分,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津贴和补贴、奖金、加班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关于工资总额的组成,是按着工资的经济内容来划分的,应纳税额应该包含在单位的工资总额中。不能因为个人所得税的支付主体是员工或者是企事业单位就实行双重计算标准,人为的分为计入、不计入之分。因此,无论是税前工资还是税后工资,员工的个人所得税都应该包含在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总额账务中。

(三)严格单位会计制度,规范个人所得税会计科目核算范围

从会计科目使用看,前述除了第五种方法,前四种方法关于企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计入的会计科目都不符合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按照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个人所得税不属于管理费用、应付福利费、利润分配和营业外支出的任何一处科目。前四种个人所得税账务处理方法存在违规情况。由于个人所得税不论是由企业代扣代缴,还是员工个人支付,最终的负担者都是个人。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由企事业单位代为负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视为单位的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项目,具体到账务处理上员工个人所得税应该列入会计科目中的“应付工资”科目。

篇9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这个水平同周边国家和其他国家相比,并不高。从我国主要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来看,企业(公司)所得税税率最高的印度为40%,最低的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为16.5%,其他国家如日本为37%,马来西亚为35%,韩国为34%,泰国为30%,新加坡为27%.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税率大多在25%-45%之间。而我国由于大量税收优惠政策的存在,现行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率和实际税负相差很大。据测算,内资企业所得税平均实际负担率为22%左右,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平均实际负担率为11%左右。所得税负的这种差别,给内资企业的公平竞争带来极大的障碍。应该说,内资企业目前的实际负担水平是比较合理的,同世界各国相比也属于中等水平,而外资企业的负担水平明显偏低,统一后应同内资企业保持大致相同的水平。关于统一后应同企业所得税税率的设计,建议采用25%左右的比例税率。另设两档较低的全额累进税率20%和15%.具体为:年所得额不超过3元的,全部所得按15%的税率征收;年所得额超过3万元但未超过10万元的,全部所得按20%的税率征收;年所得额超过10万元的,全部所得按25%的税率征收。

2纳税人的确定

统一后企业所得税,应该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以民法中定义的企业法人为纳税人,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可以解决我国现行税法中总公司与分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纳税主体难以界定的问题。而以是否实行独立经济核算为标准来确定纳税人,由于独立经济核算不是一个准确的民事主体的法律概念,容易产生歧义。(2)可以使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的界限更加分明,前者以法人为纳税人,后者以自然人为纳税人。这种划分方法将有效地涵盖各种所得的征收面。实行法人所得税制,对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可以归属于某个法人组织集中缴纳,也可以作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3)符合国际惯例。关于所得税的理论依据,主要有法人实在说和法人虚拟说两种观点。我国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可以采用法人为纳税人的判定标准。

3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必须统一税前扣除标准和范围,统一资产处理的方法和标准,也就是采取同样的程序和方法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这是税负公平的前提条件。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经营出现多样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反映到税收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越来越多,新的企业所得税税法应尽可能多地考虑这些情况和问题。

3.1税前扣除标准和范围

(1)工资的税务处理。新的企业所得税职工工资的列支应摒弃现行计税工资的做法,采用目前外资企业工资列支的办法,即经董事会或企业决策层决定发给职工的工资,可据实在所得税前扣除。如果担心企业工资失控,可以通过个人所得税加以调节。为此应加强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在税制上和征管上的衔接,一是个人所得税应采用综合税制,或至少各种劳动所得应采取综合申报的方法,以便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收入调节;二是企业发放工资在税前据实扣除的前提是必须标明所领工资的每个人的身份证号码,这部分信息应能自动进入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系统,以便于税务机关的稽核,防止税收流失。

(2)公益或救济性捐款的税务处理。由于目前我国政府的财力还十分有限,因此企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向社会公益事业进行捐赠,或向受灾或贫困地区进行捐赠,是一种应该鼓励的行为。新的企业所得税对公益或慈善性捐款支出的税务处理的规定可以现行的有关规定为蓝本,并作相应的调整。必须明确的是,这种公益或慈善性捐赠支出是指企业通过我国境内非盈利的社会团体或国家机关向教育、民政等公益事业或遭受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企业不可以直接向受赠人捐赠,否则,这种捐赠不允许扣除。扣除方法应将现行的按应纳税所得额的一定比例,改为按照收入的一定标准从收入中扣除为宜。

(3)利息费用支出的税务处理。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法,利息费用的支出应采用现行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办法。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合理的借款利息,应在提供付息的证明文件、且经当地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准许在所得税前列支。

(4)业务招待费的税务处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应统一企业业务招待费标准,可以目前外资企业的提取办法为基础,分两个层次,把销售和经营区分开来,参照外资企业的提取标准执行。

(5)呆帐和坏帐准备金提取的税务处理。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坏帐的处理应采用现行内资企业的办法,按照年末应受款项余额提取,分呆帐准备金和坏帐准备金。

3.2资产的税务处理

(1)关于固定资产折旧方式的选择。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法应允许符合条件的所有内资企业实行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这样既有利于鼓励资本投资,加快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又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生产技术进步,并同国际惯例相衔接。

(2)关于股票发行溢价的税务处理。股票超面值发行的溢价的部分,为股票购买的实际投入,属于股东权益,不宜征税。

(3)股息的税务处理。现行税法是对外资企业取得的股息免税,对内资企业取得的股息征税。这种规定有其产生的特殊历史原因,但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需要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进行统一。按照向外资企业规定靠拢的原则,同时兼顾内资企业的实际做法,可以对不同的股息规定不同的处理方法:企业投资于境内企业取得的股息除外;企业投资于境外取得的股息已在外国纳税的,可按外国税收抵免的有关规定计算抵免。

(4)资本交易利得或损失的税务处理。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对证券市场的参与度迅速提高,不仅作为战略投资者长期持有其他企业的股票,而且还日益频繁地参与各种证券的短期炒作,资本利得已经成为企业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些企业甚至将资本利得作为调整当期收益的一种手段。我国尚未开征资本利得税,对资本利得的处理成为企业所得税不宜回避的方面。但是我国现行税法没有对此作出专门的规定,一般的做法是将企业资本交易所取得的利得并入企业的利润总额征税,有交易而发生的损失则冲抵企业的营业利润。在以往我国企业的产权交易和证券交易尚不频繁的情况下,上述税务处理方法引起的问题还不很明显。

4税收优惠政策的选择

税收优惠政策是我国现行两套企业所得税法差异最大的地方,也是导致内外资企业税收负担迥异的主要原因,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法在选择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既要继续保持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也要逐步缩小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的差异程度。

(1)缩小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差异。导致内外资企业税收负担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差异,缩小这种政策上的差异应是这企业所得税合并的重点之一。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应该按照公平税负的原则,取消对外资企业的特别优惠,如普遍性的再投资退税、对外资企业的部分出口税收优惠政策等。当然,为了吸引外资,可以有选择地保留对外资企业的部分个别优惠政策。

(2)确立产业政策导向与区域发展战略导向相协调的所得税优惠机制。统一后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转移到以产业发展导向为主、区域发展导向为辅上来,以贯彻实施国家的产业政策。

(3)税收优惠政策应以间接优惠为主,配以减税、免税等直接优惠政策。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应以加速折旧、放宽费用扣除标准、投资抵免等间接税收优惠为主,同时配以一定的减免税的形式。

参考文献:

[1]课题组:关于完善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制的构想《税务研究》2002年第1期

[2]王城尧:个人所得税政策目标的理性分析《财政研究》2002年第11期

[3]隋政文:所得税制度改革的新思路《财政研究》)2002年第12期

[4]西安市税务学会课题组对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存在问题的思考《税务研究》2003年第6期

摘要: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度中的差异,这些差异,既不利于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也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规范,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完善企业所得税制的构想。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税制;问题;思考

建立科学、严密、高效合理的税收制度,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得税是实现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其调节作用直观而有效。1994年实施的税制改革,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实行内外有别的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度。近年来,随着企业制度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日益突出,再加上“入世”后需要面临一系列挑战,两种有差异的企业所得税制,既不利于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也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规范,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现行税制、建立内外统一、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企业所得税制已势在必行。

篇10

    中国加入WTO的日子正在临近,“入世”后的财税改革及其相关政策取向为各方所关注,在此试作简要讨论。

    (一)入世带来的制度创新压力必然要求加快和深化财税改革

    入世,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和日益“全球化”的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大势所趋。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应看到,入世将是中国经济管理体制模式与经济增长模式“两个转变”的一种催化剂,必然产生国外制度规范、竞争机制、科技水平、市场辐射等方面带来的冲击,增加中国调整经济机制与经济结构、提高科技含量的压力,短期看虽有痛苦,长期看却将是良性的效应,逼着我们上下一心,转换机制,加快市场化和现代化步伐,推进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靠创新调动潜力,焕发活力——竞争力是竞争出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在全球化的大市场环境中发展确立的。

    中国财税体制是政府经济调控体系和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力工具,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新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入世以后,这些矛盾将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因而入世带来的制度创新压力,必然要求我们加快和深化财税制度改革。

    (二)对关税将分步调减并改进结构与管理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名义关税税率的算术平均水平,已由1991年初的42.5%,逐步下降为1994年的35.9%,1996年的23%,1997年的17%和2000年的15%。当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后,还将依照WTO的要求和自己的承诺,将关税进一步降低。根据协议,将继续有若干年的过渡期,分步实施,至2005年要把关税平均税率降为10%。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将合理调整关税税率结构,依照比较优势原则对国内产业进行适当保护;将继续严厉打击走私和大力清理、整顿、削减关税优惠减免措施,提高实际征收率(现仍大大低于名义税率);也将加快建立反倾销税、反补贴税制度。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进口产品中近半数是加工贸易的来料,对这些来料,现行规定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流转税,允许在不提供确切担保的情况下,分散到各地自由进行加工,属于世界上最宽松的开放型全优惠征管办法,漏洞与弊病很大,今后可能的改进方向,是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把加工贸易纳入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或指定的保税工厂实行保税管理。其他不进入这些地点的进口原材料,一律照章征收关税与进口环节流转税,或缴纳一定数额保证金,在加工成品出口时,退还所征税款或保证金。

    (三)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并扩大出口退税税种范围

    中国出口产品的退税率经近年的调整,已达平均15%的水平,但仍低于一般产品17%的法定税率,留有一定的出口税负。另因现在采用的是生产型增值税,产品生产中使用、消耗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劳务则缴纳营业税,除交通运输业外,一般也不得抵扣增值税,所以实际退税额是低于已征税额的,依据WTO规则和国际惯例许可的全额退税原则,今后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直至实行全额彻底退税,以加强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另外,中国目前出口退、免税的税种只有增值税和消费税,而依据WTO规则,可退税的间接税,还包括营业税、销售税、印花税等。为加大鼓励出口的力度,今后可考虑把营业税和随同增值税、营业税征收的附加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列入退税范围。

    (四)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按“国民待遇”原则减少内资、外资的税收优惠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目前内资、外资企业适用不同的法规,外资企业所得到的优惠明显高于内资企业,这一政策旨在吸引外资,有其积极作用。但从发展趋势看,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和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公平竞争环境,都必然要求在今后适当时候实行两套企业所得税制的并轨统一(包括统一税前扣除规定和资产税务处理规定)。当然,为照顾外商实际利益和平稳过渡,不排除分步并轨或一般时间内保留一定优惠待遇的实施方式。

    与此同时,“国民待遇”原则的普遍实行,还必然要求逐步取消目前内资、外资企业分别享受的名目颇多的税收优惠(现对内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主要侧重于劳动就业、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外资企业则主要侧重于区域性优惠)。今后的方向是构筑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税收环境,真正形成“一条起跑线”上的公平竞争。

    (五)增值税需要转型

    中国1994年财税改革后,增值税在生产、流通领域得到比较普遍的推行,已成为税收总收入中占据最大比重(50%左右)的税种。目前的一大问题是生产型的增值税不允许企业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款得到抵扣,不利于鼓励投资和鼓励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因此有必要借鉴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考虑生产型增值税向避免投资重复征税的消费型增值税转变。由于受到财政状况的制约,中国增值税的转型很可能无法采取“一揽子”方式,而是仍然采取渐进方式,先在部分行业或部分项目实行,再逐步扩展到全部。加入WTO,可能会形成这种转型的更迫切的要求和更强大的现实推动力量。

    (六)税费制度的配套改革势必加快

    中国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具有突出特点的问题,是政府各部门和权力环节的税外收费过多过滥,造成政府行为扭曲,企业、农民负担沉重,“民怨沸腾”(朱基总理语)。乱收费的现状,也造成了对外资企业的不利影响,是外商设想、考虑来华投资时对投资环境的顾虑之一。近年政府有关部门已抓紧进行了清理整顿收费项目、取消不合理收费的工作,并研究准备了以道路、车辆收费改征税为突破口的“费改税”方案,将择机推出,农村税费改革正在实施,规费、使用者付费的制度建设和政府部门预算外资金进一步的加强管理,也将配套推出。加入WTO,会使税费制度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从而加快这方面配套改革的步伐。

    (七)入世还将推动其他税种的改革和税收征管的加强

    入世还将在其他税种的改革、完善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国际惯例和普遍经验有望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引为借鉴。现在可以预期,今后社会保障税的设计与开征将会提上决策的议事日程;财产税类的健全与发展(包括准备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将更受重视;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转为综合征收的转变条件也要积极地逐步创造(如金融实名制,金融机构信息处理联网);地方税税种的丰富和必要税权的下放,在深化改革中也将会循序渐进。

    此外,依法治税原则的实施和税收征管的加强将会不断取得进展,因为这些都是市场经济下健全的投资环境的必要组成因素,是与WTO并行和呼应的国际惯例与潮流。

    就外商特别关心的方面而言,我个人认为,中国加入WTO和必然由此而加大其力度与步幅的税制改革,虽然形式上可能会减少外商原来享有的某些优惠,但总体上将提供一个更加适宜外商投资和长远发展的完善程度明显提高的税制体系、更加稳定的法治政策环境与公平竞争局面。

    四、财税政策及改革方向的展望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

    2001年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实行,但力度上还有相机抉择的问题。2000年经济形势的好转,既有近三年反周期调节中经济内生方面的积累因素,也有国内国际某些外生方面的阶段性因素,好转的基础尚不牢固。有几个突出的方面值得特别关注和作进一步的观察:

    第一、民间投资的跟进状态如何。

    积极财政政策的代表性事项是扩大国家举债规模,运用筹得的资金安排政府投资,从而在扩大内需的同时,改变市场预期,拉动民间的投资和消费趋于活跃,使整个国民经济回暖转旺。民间投资是否真的跟进了,是关于积极财政政策效应是否发挥到位的一个重要判断。2000年上半年,国有企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接近12%,民间投资的增幅则在6%左右,后者虽然比前两年的情况有所好转,但还明显低于国有部门投资增幅。全年的情况如何,统计数据要待2001年一季度得出。只要不能认定民间的投资充分跟进了,积极财政政策就不宜改变,以防止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第二、世界经济的变化趋势如何。

    2000年世界经济运行情况较好,大部分时间中,最具影响力的头号强国美国的状态尤佳,欧洲、亚洲和周边国家的情况总体也不错,因而我国的外贸增长相当强劲,全年进出口总额增幅甚高(达30%以上)。但接近四季度时,美国经济已露疲态,人们甚至开始议论其如何避免“硬着陆”的问题,而2001年,另一关联密切国家——日本的经济恐难见大的起色,某些亚洲国家的状态甚至可能恶化,一些经济学家已经提醒“防止又一次的金融危机”。总体而言,我国2001年外贸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很可能明显劣于2000年,这样,外需减弱,扩大内需的任务便相应加重,从这个角度看,积极财政政策也有必要继续实行。

    第三、深层结构调整、体制与机制转换的进展如何。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直接表现为在经济运行状态层次上的政府支出扩张,而要解决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问题,仅靠这种扩张是不行的,必须利用这种扩张所带来的一定时间内的“喘息之机”(操作余地),努力化解深层的结构制约和体制制约,推进结构调整、制度创新、机制转变,深化政府、企业、市场诸方面的改革,从而为经济今后的中长期发展提供支撑。1998年以来,在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工作有所进展,但客观地说,还有不少方面不能令人满意,结构、体制问题常常十分明显地表现为增长的障碍(试观粮食结构、钢材结构等的现状和“建个商品交易市场要盖112个行政图章”的事例)。因此,从操作层面看,在经济形势好转、但基础并不稳固的情况下,继续实行一段时间的积极财政政策,同时充分利用操作空间大力推进结构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是一种追求长期发展的较合理的选择。

    (二)税费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