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意义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经济意义

篇1

据笔者多年研究调查和分析,据说当代很多人不看好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甚至有一定的误解和误区。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经济市场中的泡沫太多,前期的发展太快,而后期的经济增长过于平缓,甚至有下滑的趋势,认为中国的经济开始走向衰退的道路,国民生产总值与实际的人民收入相差较大,不符合人民心目中的期望而不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的人甚至还产生了消极的想法。在下面的研究讨论中,笔者会分析目前中国的形势及对误区的纠正。1.过去几十年的经济飞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国家的投资建设带动,在沿海地带的外汇及内地的房地产事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由于世界经济的缓慢和外贸出口率的降低对世界各大国家的经济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中国的资本投入与国民生产总值是同步增加的,所以对中国所产生的创伤较其他国家较小。3.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就进入了衰退期,而是,国家对目前的经济形势进行一定的调衡,这种调整需要一定的磨合期,使中国的经济平稳的发展,减小城乡差距,真正达到共同富裕的阶段。4.加大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就业保持稳定的增长,工人是企业发展最大的支柱,有足够的工人,才有足够的产品和利益。由于过去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快,导致现在经济体系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矛盾和困难,发展过快,经济基础得不到时间稳固,给小企业的发展增加了一定的困难。这个是经济改革中势必会产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可避免,中国经济要改革成功就一定要跨过这个坎。

二、合同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合同法是我国调整当代市场经济基本的法则之一,关联着我国市场经济提的形成。在人类很早以前的发展中,奴隶制度国家的出现,对原始习惯提出法律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打破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界限隔阂,增加了交易的成本和交易的成功率,使交易越来越普通、平凡。研究历史轨迹,通过法律和文化经济的交错发展可以看出法律与市场、经济、商业都是交织相错的,它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一方面的进步势必会造成另一方面的进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变得越来越大,各种事物都将可能变成商品,范围越来越大企业由于生意的拓展而需要签订的合同也变得多了起来,其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对合同条款的要求和格式也越来越高,签约的程序和手段也变的规范得多,这都需要法律程序的约束和法律的保护。根据笔者的研究调查,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合同法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1.平衡协调作用是对经济法的有效运用,从全局出发,平和协调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各行业育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因素。对我国的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给予保护。并且市场主体进行了规范,给个行业个主体进行了规定,这有助于对市场的有效运转的提高,也可以保证市场的良性运转。给整个经济体系起掌控全局的作用,它为整个经济体系提供给了一种指引,给在经济体系中产生的活动提供了一种必要的保护。合同法以合同的形势在经济体系中出现,经济体系中活动的建立都是以合同的形势来表现的,民事当事人根据合同确定自己履行的义务以及享有的权利。2.合同法为民事当事人提供了法律保障,减少法律的纠纷,当个体产生合同的纠纷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给民事当事人一种经济财产的安全保障,在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经常会产生法律的纠纷,大多数是因为合同而产生的,大部分当事人由于不了解合同法适用的范围或者细节而签订了错误的合同,有的甚至不签订纸质合同仅仅是定的口头协议,这就会在工程完工以后产生利益上的纠纷,合同可以给法律提供一种证据,保证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为企业的做大做强起到了促进作用。3.合同法最终会使经济趋向于统一化,世界在进步,人类也在进步,合同法也在若干年以后逐渐的更加完善、更加完美,适用性更加广泛,漏洞及缺陷也会越来越少,完善的合同法就促使了经济体系的统一化,统一的世界经济化体系把世界各地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进步。

三、结语

篇2

一、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充分激发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态,基本原理作为社会主义根本指导理论地位的体现,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市场经济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要坚持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等基本理论。

第一,劳动价值论。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也创造价值。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明确指出商品价值的本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抽象劳动。这一理论观点为货币、资本、利润、利息、红利、地租等财富形式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明确提出劳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必须高度重视。这同样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改革攻坚阶段重要的理论指导,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

第二,货币理论。货币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一种特殊商品,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货币流通量由待交换商品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决定,进入资本主义后,纸币成为货币的主要形式,其流通量流通中所需的贵金属货币的价值决定。这些理论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

第三,剩余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剩余劳动为任何社会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劳动力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特殊商品,其超出自身价格的劳动成为剩余劳动,创造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通过利润、利息、红利、地租等形式体现和存在。劳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商品,而是为社会发展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有剩余劳动存在,形成以利润、利息、红利、地租、税收等形式存在的剩余价值。剩余劳动及其产生的剩余价值不再是资本家的个人利益所得,而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公共利益,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之一。

第四,再生产理论。认为,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基础。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目的在于按照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理论上可以通过货币在市场竞争中的中介作用实现比例的平衡;但实践上,由于市场的自发性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比例周期性失衡的矛盾是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由此产生。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具有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的制度保证,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自发和盲目性,通过增加国内消费的比例,来形成与生产资料的平衡发展,有效解决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法克服的矛盾。

第五,世界市场理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伴随着国际贸易及拓展,以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的历史。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商品和资本的输出,在为本国经济发展积累财富和扩大市场规模的同时,还有效的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首先接受和肯定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世界性。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断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参入国际竞争,最终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过程。在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凭借社会主义自身的制度优势,对内扩大内需,对外谋求合作共赢,使我国的经济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理论对我国规避市场经济弊端具有实践价值

市场经济理论对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务必要高度重视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指出的市场经济弊端。做好市场经济顶层的制度设计,抓好各项政策的有效落实。在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将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相结合,弱化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更快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l展。当前,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群众路线,以群众利益作为经济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执行的落脚点,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消除损害经济发展的行为,努力建设公平、公正的经济发展环境。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创新,促进协调发展,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结合供给侧改革,通过科学划分分配比例,不断提高劳动者的购买力,强化社会救助帮困机制的建设,增强国内的消费需求,使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比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三、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共同服务于我国的市场经济

篇3

1.(2012·浙江文综卷·26)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浙江民营企业加大海外投资力度,尤其是一批龙头企业从2011年开始集体发力参与国际并购,有的还把工厂开设到欧美国家。浙江民营企业上述举措的意义在于

①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③加快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 ④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形成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意义。材料中参与国际并购、到欧美国家办厂,这是我国企业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主动“走出去”的表现。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既有利于培育国际知名品牌,也有利于防范国际风险。故本题选①②组合。解答本题主要围绕经济全球化、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意义进行选择,还要注意不能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混为一谈。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这些都与我国实施的“引进来”战略有关。另外,材料与产业转移无关。故③④不选。

2.(2012·安徽文综卷·1)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要求且表述正确的是

A.运用经济手段——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为7.5%

B.运用行政手段——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C.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规范并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D.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区别,以及经济手段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行政手段是国家采用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为7.5%,是国家通过计划调节经济的表现,故A符合题意。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运用的是经济手段中的货币政策,不是行政手段,故B不选。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一般与税收有关;而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利率、信贷等方面的政策,一般与银行有关。规范并引导民间融资,这与货币有关,故属于货币政策而非财政政策,故C不选。落实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这属于财政政策,故D不选。

3.(2011·广东文综卷·26)某企业某年利润1.2亿元,称之为私人收益,但污染造成附近居民的经济损失约0.4亿元,这样社会收益约0.8亿元。由于政府新颁布了环境保护条例,在同样情况下,该企业为避免可能面临的0.4亿元罚款,投入0.2亿元解决了污染问题,此时的社会收益为1.0亿元。这一过程表明

A.法律法规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B.污染是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治理

C.市场在政府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D.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的弊端

解析: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表现。但在市场竞争中,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市场主体有时会做出违法违规、道德缺失、损害社会利益的事,造成资源浪费,故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材料反映的就是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企业行为进行调节。故本题选C。解答本题还要明确以下知识点:①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是计划和市场。故A不选。②什么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物品。显然污染不是公共物品,应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治理。故B不选。③区别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滞后性。简单讲,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主要表现为市场主体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而做坏事;滞后性是指市场调节是事后调节,因此市场主体可能会做错事,但不是做坏事。材料体现的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而非滞后性,故D不选。

4.[2012·山东文综卷·30(1)]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2001年和2011年中国出口商品情况图。

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2001年为17.5%,2011年为28.9%。

材料二 2012年国家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完善进口政策,搭建更多的进口促进平台等等。同时,国家进一步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国家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采取的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解析:解答图表题,主要是通过数字的比较得出相关结论,一般是通过纵比看成绩,通过横比看不足。对本题中的图表主要是通过纵比看成绩。注意,有几个比较的项目,答案一般就有几点。解答第二个问题,首先要审清设问,设问的立足点是“经济措施”,设问的类型是“意义类”;然后阅读材料,找出经济措施,最关键的是能结合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生活》知识进行解读;最后运用“意义类”试题的答题方法组织答案,通常使用“有利于”的表述方法。

参考答案:与2001年相比,2011年我国出口商品总额大幅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明显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篇4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医院 经济核算

我国医疗市场随着改革开发的进程进一步对外开放,民间大量的闲置资金,依据来自国外大量的外资逐步进入我国医疗市场,这将使原来处于无经济状态的国立医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以来机构的竞争,面对自己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的先赚,我国的国力医院面临着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经济核算的挑战。公平的参与市场竞争并利于不败之地。但是具体看来,医疗机构市场的竞争不仅仅再是医疗技术以及服务上的竞争,这些都是一个医院处于市场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因素,同时这种市场竞争也是医院内部有效经济管理方面的竞争。比如:在同等规模及收入条件下,经济核算做的好的医院,相应的就具有较好的市场份额,和未来的竞争力,经济决定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这样的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医院经济核算存在种种问题。

一、医院经济核算的经济问题

1.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首先,我们知道各地方的医院收费标准差异较大,尤其是技术性收费,这根本不能反映医院医疗的成本,并且医院医疗成本得不到合理补偿,而且各科室的支出均大于收入,而这种种现象是因为医院收费标准大多由地方物价相关部门制定。因此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医院的社会消息和经济效益达到一种平衡时目前承贷解决的问题。

2.特殊病人欠费缺乏补偿机制

由于我国法律不健全,我国并没有对医院抢救病人形成的欠费给与详细的规定,应该有谁来承担。出于无奈,发生的欠费一般都是由科室承担,增加了科室的医疗成本。给各科室以后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医院的共享信息管理滞后

现在大部分医院的医疗收支核算都是用电子计算机管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医院内部没有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局面,缺乏信息共享的平台,从而出现了资源浪费现象。

4.管理费用的管理缺乏管理机制

由于医院对内部管理费用控制不严,有事时行政后勤、管理费用的控制,致使医院难以量化考核。并且出现的管理费用分摊到各个部门,缺乏机制管理,分配标准不一,加重了科室医疗成本,增加科室核算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医院的内耗。

二、针对医院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医院应实行成本核算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是目前医院承贷解决的问题。在医院方面,成本核算是作为医院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有效的手段。它能有效地“耦合” 到医院的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之中,同时它也是医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必然的选择,也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医院高层次管理水平的象征,也是今后医院经济管理的方向。

其次,制定合理的管理费用分配机制,使医院医疗成本构成的多样化。目前医院管理费用的分派繁多,而又复杂化,难以实行平等对待。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要实行医院的管理费用分派的合理机制,最重要的就是要完成医院各供应保障部门以及相关管理单位的内部成本核算,并将这个费用作为直接管理成本分摊到各参与直接收费的医疗单位,只有也只能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达到管理费用合理分配的有效管理。其次,医院要善于利用各种先进的计量措施,实施有效分摊办法,并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费用分摊办法种类繁多,但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能细化到相关科室进行细化处理,不能细化的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严格加以控制。

再次,医院应针对具体现状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有效管理方法。笔者认为随着医院科室经济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和逐步完善,如果不建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医院的经济成本核算也难以进行,这将影响到医院今后长久的发展。

最后,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和经济效益并重的的办院原则。首先社会效益是必须的,因为医院是服务于大众的,如果医院只追求经济利润,那就失去了医院存在的意义。而医院也需要资金来运转,只有正常的运转,医院才可以很好的发展,并为医院发挥社会效益最好基础准备。所以说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

综上所述, 纵观我国医疗改革的历程,不难得出:推进医院经济核算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细节过程。从“双因素”理论看,医院不但要建立成本核算办法这一保健因素,同时也应该做好相应的激励因素――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健全的经济核算工作的配套措施和有效管理办法。只有这样医院才能医院遵循医疗市场运行的经济规律, 逐步完善经济核算办法, 在经济核算过程中, 既注重到经济效益, 也注重到社会效益。才能加大经济核算力度, 规范经济核算模式, 理顺经济核算程序, 把握好经济收入和投入以及获得的效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促进医院走优质、高效、低耗之路。医院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核算办法, 使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5

1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要求企业依法进行经营管理

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它的经济秩序是通过法制来形成和维持的。在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下,要使经济生活正常化,就要有一定的经济秩序。企业在这种制约下不仅要在国家法律的限度内行使自主经营权,而且要有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即企业要建立依法管理的内部运行机制,唯有这样企业的生产经营才可能正常进行,并有效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所说:“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任何体现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

无论哪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建立与发展,都无一不伴随着法制的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手段之一就是法律手段,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调节经济活动,通过强制性措施,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以完备的法制规范作为保障,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

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还是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国家的市场经济,都有着共同特点,就是在完善的法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当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企业生产、销售、经营管理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横向联系也就越来越广泛密切,如果企业不依法处理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关系,就不可能具有良好的改革和发展环境,在我国加入WTO后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这种客观必然性就尤为突出。

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中最为重要的主体,所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都会作用于它,企业经营管理都离不开法律的调整和规范。因此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牢固树立依法经营的坚定信念,加强企业法律建设,要用法律的手段科学管理生产经营活动,防范和化解风险,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断壮大发展,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2 依法经营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刑事、民事法律和诉讼程序方面的基本法律和较为全面的经济法规和行政法规,使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主要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市场经济立法在立法工作中一直是重点。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律,如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主体行为法律制度、市场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和处理市场纠纷法律制度等等,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而且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通。任何一个企业都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反之将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更谈不上发展,这已是毋庸质疑的了。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但是竞争必须公平、合法竞争,法律是维护正当竞争的保障,否则市场机制就无法运转。企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变,要以独立的经营主体到市场中去参与竞争,必须要加强企业的法制建设,自觉遵守法律依法经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远航。企业加强依法经营管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依法经营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建立自我约束的必然要求。现代企业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关系中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势必要涉及众多与法律有关的事项,包括:企业的设立、兼并、联营的决策,承包、租赁、参股、拍卖的决策;技术与设备的引进、转让、对外贸易的决策等诸多方面。这些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说到底就是一些法律关系,如何利用法律手段处理好这些法律关系,对企业经营决策就显得尤为关键。

2.2 依法经营管理是企业理顺劳动关系,调动职工积极性,强化实施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人作为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制约因素,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不断转换,特别是《劳动法》的实施,企业与职工形成了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合同关系。在住房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等社会统筹不断完善的今天,职工不再是企业的附属,企业对职工的制约力都明显下降,企业对职工的管理就必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各项管理制度都应有法可依,否则企业管理就无法从严,甚至可能触犯到职工的合法权益,妨碍企业的健康发展。

2.3 依法经营管理是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同政府、相关企业、社会团体、个人之间发生各种经济关系也就是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具有强制性、时效性。据有关部门统计有15%的驰名商标在国外遭抢注,例如:五粮液在韩国、康佳在美国、海信在德国等都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这些都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利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定所造成的后果。所以企业只有建立依法经营管理的运行机制,才会在众多的法律关系上占据主动权,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2.4 依法经营管理是保证企业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受到经济法律规范、行政处罚法以及民法通则中有关企业法人法律规定约束,同时我国新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是修改后刑法中条文最多的一章,规定了92条罪,都是针对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中出现的破坏经济秩序的新问题做出的。2012年4月“毒胶囊”事件曝光,涉及企业包括海外制药、四川蜀中、修正药业、通化金马等家喻户晓的名企,一时全民哗然。事实上,不管是毒牛奶毒馒头毒胶囊,还是社会其他各行业的各种假冒伪劣产品,都事关全民的切身利益,政府主管部门都将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予以严惩,从而保护市场秩序以及消费者权益。

2.5 依法经营管理是建立良好社会经营环境,树立企业形象的必然要求。“诚实信用”原则是中国《民法通则》所确立的一个基本的法律准则,也是世界各国法律所普遍承认的原则,它贯穿于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始终。我国企业每年因为不讲诚信、逃废债务、合同欺诈、合同履约率低等种种原因都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不仅损害了企业形象,更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只有加强企业依法经营管理,努力创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社会环境,企业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维护企业、消费者、合作者及国家的合法权益。

篇6

【关键词】中孚 均衡 市场经济

《易经》原名《易》、《周易》。《易经》是汉代称的称谓。汉代所说的《易经》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有六十四卦,“中孚”卦是其第六十一卦。笔者所说的“中孚”,既指“中孚”这一具体的卦,也指贯穿于整部《易经》之中的“中孚”思想。本文通过对“中孚”卦和相关问题的解析,试将透视“均衡”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谈到“交换”和“商品”这些特定的词,必然要涉及到成就这二者的媒介“钱”这一等价物。传统的商品经济社会是“特权”社会。笔者在《〈易经〉的商旅卦之德与市场经济的“自利”》的论文中已明确,所谓“特权”,不指某一个人,更不指某一个群体或阶层,而专指一种意念、一种思想,一种思维,一种定式。因传统的商品经济社会默许“特权”左右交换,虽然人们在心理上,极其希望据有比别人更多的钱,但总是以不齿于钱的表象伪装自己。无论如何掩饰,钱这种东西总会令人表现出亢奋的欲望。

这种欲望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其一,钱基本上可以交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包括凭借钱财的犯罪;其二,钱是流动的,在承载着财富的流动中,更多的时候被特权扭曲、劫持。因此,“钱”的积极作用被吞噬了,被冠名为肮脏的万恶之源。但由于“钱”与每个人的生活和生存息息相关,又被人们掩耳盗铃地奉为致宝。有没有一条令钱的“罪恶”衰减之路呢?自钱这种特殊的东西问世以来,人们求索了几千年。钱的流动,是人在起作用,从整体上调整人的欲望,恢复钱这一“信物”的本性,可能是解决“二难”问题的途径。群经之首的《易经》在“中孚”等卦中,对解决“二难”的问题,表现出古人卓绝的智慧。

在对“中孚”进行具体的解析之前,须明确两个阅读《易经》时所遇到的基本问题,即对“爻”的排序、性质的称谓。爻的排序由下而上,即从一数到六,但称第一爻为“初”爻,称第六爻为“上”爻。同时,称阴爻为“六”,称阳爻为“九”。理由何在?这是历代统一下来的“规定”。扫除了阅读障碍之后,乃回到以上的话题。

“中孚”卦的六爻是由四个阳爻和两个阴爻构成,由下而上的爻序是,初、二、五、上为阳爻,三、四为阴爻。从而形成了八卦的上卦和下卦两个中爻(二、五爻)的实而刚,全卦中虚(三、四爻)而柔的格局。

《易经》将六爻分为天、地、人“三才”,并将之并列起来,把“人”放在了天与地之间的中心位置,人的重要意义在于顶天立地。本卦的“中虚”两爻,均在“人位”,似瞻前顾后,中而不倚。卦象预示,人之为人,必须得内心诚实,而又能虚己容物。按八经卦分,“中孚”卦的上卦是巽卦,为风为木,下卦是兑卦,为泽。我们看到的卦像是,泽受风吹,风施泽爱,上风下降,风行泽上而感于水。按序上下重合便是泽风“中孚”卦。

“中孚”卦的卦辞是,“豚(tun)鱼吉。利涉大川,利贞。”也就是说,中孚卦象征心中诚信。信及于豚鱼,是吉利的。利于涉越江河巨流和坚守正道。古人认为,豚鱼生于大泽之中,能生风,孚信自然而拜之,所以将此作为卦象。《象辞》说,泽上有风,就是中孚的象征。《卦序》对“中孚”卦的解释是,“节而信之。”有节制的人,言行就会有信用。这一解释,是与“节卦”重合,并非重复,卦义特别强调了节制这一显著特征。“中孚”卦除诚信守中,还要守“节”,“节”是“信”的基础,没有建立在守中基础之上的节制,不可能有确实的诚信。一个失信的人巨富了,谁能保证他占有的钱不作恶?看似与“钱”不相干的“诚信”,其实就是钱性善与钱性恶的根子,或者说是分水岭。

《彖辞》说,孚信于中,能教化万邦。豚鱼吉,是说信及万物,能感受孚信的感召。利涉大川,巽为木,坎为水,是中孚的卦象,外实内虚,是乘舟渡川的卦象。中孚有利于守持正道,能应合上天之道,而享有长久的福祉。通过这一解释,我们看到,“中孚”的卦辞所强调的是,这一既抽象又具体的人,或团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若想达到趋利避害,长久享有福祉的目标,唯一的途径是合于“天道”。《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人道说是仁义。简而言之,天道的内容是“节制”、“守中”、“诚信”。“天”是赋予人类仁、义、礼、智、信等本性的存在,亦是赋予人类吉凶祸福的存在。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钱”这一种特定的信物,不可否认的是权力、财富、利益、欲望的载体,但也同时是公平、平等、诚信、福祉的载体。“中孚”卦辞从宏观上阐述了实现钱性善的路径。

如果说“中孚”卦卦辞宏观的阐述还嫌粗放,那么我们即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赏析“中孚”卦的爻辞,这更有助于全面的理解整个卦的寓意。“中孚”卦初爻的爻辞是,“虞(yu)吉,有它不燕。”杨万里认为“虞”是“度”、“防”的意思。按孔颖达的解释,“燕”是“安”的意思。整句话是说,孚信的初始,安逸而吉利,如果不守信,产生了意外之患,就不安宁了。若将整个意思加以提炼,可以表达为,若想获得吉祥,必须臆度权衡,择善而从。在事物的初始阶段,就得竖立这一思想,以播下善良的种子。

九二的爻辞是,“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乐靡之。”鹤在荫蔽的地方鸣叫,它的孩子能够循声应合。我有美酒,与你同杯共享。后一句又可以理解为,我有好的爵位,与你共治。前一句以“和鸣”为像,后一句以“共享”为像,着重强调,至诚相交,同类相召,信守中道,近和远应的和谐效应。播下善良的种子是第一步,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必须具备的条件。

六三的爻辞是,“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遭遇敌人,有时鸣鼓前进,有时止而不前,有的泪泣声悲,有的歌乐欢唱。《象辞》对该爻的解释是,“或鼓或罢,位不当也。”六三以阴爻占据阳位,位就不当了,所以没有“和鸣”之声,动摇不定,喜怒无常,导致缺乏发自内心的诚信,自然不能取信于人,表现出举止失措,难以合和,一旦遭遇重大变故,不知所措是当然的,乱自己的方寸是必然结果。有善良的开端和必备的条件,还需要摆正位置。

的爻辞是,“月几望,马匹亡,无咎。”月儿即将圆满,良马走失原配,没有过错。《象辞》说,“马匹亡,绝类上也。”诚信既是个体行为,又是整体行为,个体行为整合成整体行为,绕不开选择对象的步骤。爻辞以马匹走失这一“象”,说明经选择,断绝与同类交往的归宿。居阳爻九五和阴爻六三之间,柔而守正,顺阳而弃阴,恰如满月顺了太阳的光辉。有善良的开端、必备的条件和中孚的位置,还须慎重的选择同类,弃恶从善,以消灾免难。

九五的爻辞是,“有孚孪如,无咎。”心存诚信并牵系天下,没有过错。《象辞》说,“有孚孪如,位正当也。”心存诚信并牵系天下,才是位居中正妥当的归宿。九五爻以阳刚居阳位,尊位得中且正,孚信于天下,人皆来服,这是没有过错的。善良的开端,必备的条件,正确的位置,慎重的选择,心存诚信的牵系天下,便深得中道,可以坚定不移了。

上九的爻辞是,“翰音登于天,贞凶。”鸡鸣的音声,高升到天上,正当有凶。具备了善良的开端,必备的条件,正确的位置,慎重的选择,心存诚信牵系天下的中道,还要杜绝翰音登于天的凶相。《象辞》说,“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不脚踏实地,欺世盗名,曲高和寡,是不可长久的。

爻辞从不同的层面,推论出“中孚”状态是使人、人类社会、事和物达到和谐的模式。“节制”、“守中”、“诚信”的“中孚”内涵,亦即是经济活动和政治举措的底限。一旦突破,必然走向反面。比如,“中孚”卦的错卦,是“小过”卦,交互卦是“颐”卦。“小过”卦强调,小事可以有小的过度,大事不可以有小的过度。“颐”卦言明必须坚持正道,福祉才会与你同行。

我们将“中孚”卦的卦辞和爻辞的阐述略加归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守中”“诚信”,避讳孤高自赏的自信,“节制”“诚信”杜绝狂妄的轻信,“中孚”“诚信”感召天下贤士有信。当“钱”从宏观到微观都被赋予了“中孚”之德,钱的流动便合和了,社会和谐稳定便成为一种必然。这就是智慧的古人对理顺传统商品经济秩序的理想。

“乾”“坤”二卦是《易经》的根本意符,亦是先民的图腾符号,其所生的“六子”兑、离、震、巽、坎、艮基本符号,是血缘社会组织架构和系统的写照,也是氏族联盟的象征。纵观六十四卦,层层累叠,错综交织的格局,记载了渐次累递的历史发展进程,是社会政治、商品经济组织结构的模拟。方东美先生启示是,中国历史从远古到秦汉时期的发展经历了:图腾社会(原始社会)——血缘社会——氏族联盟社会(部落社会)——分封制的统一王国——王国渐失其统社会(春秋时期)——王国中央解体社会(战国时代)——统一帝国(秦之后)。《易经》卦形符号系统的推衍,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恰恰相应,并且影响着整个中国历史。“易理”显示,人类社会的进化,分工和交换的发生,家庭与家庭的差异亦即随之产生,“职业”便应运而生。社会形成一个互相依赖的整体,一个家庭乃至个人的生产,会影响到不确定的人群。

钱的善恶性与人的诚信密不可分,是各类经济社会的共同点。只是在市场经济社会,“商业道德是一种公共服务,它能使一切从事交换的人得益”。[1]在这种道德建立的过程中,需要每一分子的积极参与,并从始至终亦强制每一分子对其珍视和维护。追根索源,建立商业道德,政府得带头不说假话,持之以恒的作表率,诚实守信,严禁滥用权力,恪守利民的宗旨。这与“中孚”之德是一致的。历史证明,“从来没有一个腐败的政府能够带出一个有牢固商业道德的社会。”[2]“廉洁高效的政府才能领导出规范的市场。”[3]

从表现形式看,市场是一群追逐私利的人,为获得物质利益而交易。但市场经济的“交易有其特定的规范,其基础是人权和市场规则。”[4]交换本身不可否认的受自利动机的驱动,做生意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这是公理,但“做生意必须遵守市场规则,这是受道德约束限制的,它是反自利的。”[5]“市场以交换活动为其核心,抽去了交换就不再有市场。交换是双方出于自利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它不需要任何一方牺牲自己的利益。”[6]法定的自利与道德的契合点即是“守中”、“均衡”。“自利动机和道德约束协同作用。”[7]强迫每一分子在公共秩序方面遵守规则,他本人最终也能享受到他人和全社会为其提供的道德服务。这就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体制最具特征的表现。这一前提下的“钱”,将表现为性善。

在市场制度的建设中,必然出现两种障碍。第一点是人与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权势的不平等导致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或胁迫,阻碍了平等自愿的交换。”[8]一个人可以凭借权势,任意侵占他人的财富,于是交换的积极性被扼杀。倘若权势可以致富,争夺权势必然形成趋势,从事生产和交换将会被鄙视。“自从阶级社会出现之后的几千年内,争权势成为社会骚动的主要根源。”[9]第二点是市场规则难以确立。主要是来自特权对规则的肆无忌惮的破坏。特权否认别人追求自利的合法性,而自己的物欲则无限制地膨胀,钱性恶是特权的产物。导致交换失衡,诱发社会动荡。

“在交换深入到包括商品和劳务的经济领域的一切活动中去时,需要建立越来越复杂的商业和信用规则。遵守这些规则却不是浅近的自利目标能保证的。”[10]一方面需要政府公正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任何人可以置法律之外。另一方面,它需要道德的自我约束。市场经济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区别,在于旗帜鲜明地否定特权的合法性。

当市场经济规则匡正下的“钱”与传统商品社会下的特权相遇时,喜剧出现了。特权所表现的颠无不破的垄断性和胁迫交易性遭到了挑战;与之相反,财富的获取机会则不具备垄断性。虽说钱的流动会造成穷人和富人的不平等,但人人都有获得财富的机会,是一种共识的理论。在传统商品社会,有权的人往往同时有钱,而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有钱的人未必有权。无权的人当成为有钱人后,便进入了特权阶层的消费领域,“钱”作为硬通的信物冲击着特权。这时的“钱”的性善上升为常数,此刻的市场和交换呈均衡状态。每个人可凭自己的体力、智力、天赋、兴趣及资源等优势参与市场交换,而不是权势。“经济学理论证明市场是最有效的实现生产和消费的组织形式”,[11]信任和普遍存在的市场经济商业道德条件下所建立的规则,能够把特权关进笼子,为“钱”戴上笼头。市场经济的良性状态是,“不让有钱的人有势;不让有势的人以权弄钱。而不应该不让大家发财。”[12]这就是“中孚”和“均衡”最切实际的注释。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法

一、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1.适度干预。

通常情况下,在经济法的制定过程中,进行适度干预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由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域所决定的,也就是说经济法主要的作用是调整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干预进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正因如此,适当的干预的原则便顺理成章。第二,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手段只能是有限范围的,只能在尊重私权的条件下。也正是在这样的正确认知前提下才建立了它的理论大框和规则体制。所以,适当干预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现代经济法的发展趋势走向和它的本质要求。

2.效率优先、统筹公平。

在整个法律的价值体系链当中,效率和公平尤其受关注,是所有社会的法制都需要维系和追求的价值目标。从根本上来讲,它表现为法对秩序、社会墓本制度和基本关系合理调整与维护,以及进而带来的人、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发展。法的效益不只是简单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从宏观上来讲是在平衡社会上的各种利益冲突,这也对社会的整体利益起到积极的作用。这种协调发展不能被认为是个人要求和欲望的满足,也更不能看做为是国家当局所做的政策决定。

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人类发展中重要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被各个学界甚至政府部门所肯定和接受。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并且已经上升为经济法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指的是包含稳定、公平、以及可持续性,讲求个体、整体、当代、以及未来的经济效益、当展公平与代际发展公平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二、经济法的价值范畴

“价值”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了价值,通常情况下,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事物的价值体现在它对人类和社会的教用关系中,法律价值其实也是一种具体价值,同样存在于社会价值系统中。 社会的需要才产生了法律,法律价值自然而然便是法的精髓。寓于现代法律之中。那么,经济法为何会存在?经济法的法价值在于展现经济法的存在意义和存在目的意义。“相对于调整对象,法律价值毫无疑问是更本质更深层的东西。从哲学的更深层高度概括了经济法的目的和宗旨。构成经济法的各部门法律规范都从整体上体现着经济法的价值,只有把握经济法特有的独立的内在价值并且与其他法律部门相区别,比如说行政法、民商法等法律。才能从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高度确立经济法的独立地位。为实现经济法律体系内在的和谐统一奠定基础。

三、经济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的关系

经济法是在社会条件下国家根据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加以协调参与和干预等进行规范和保障的法,是一种社会法。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主要目的,要想使市场在经济活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就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但事实都会有自身的弱点以及消极面,市场也是如此,所以必须要加强改善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逐步将市场朝着健康的发展方向引导。社会主义下市场经济体系是与基本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社会主义市场还具有他本身的特殊性质。唯有明确这些特殊性,才能够准确的把握其中具体的科学内涵。分配制度、所有制结构、和宏观调控这三个方面即是其特殊性质的主要表现。尽管当前经济法还没有其确切的统一定义,但是大多数学者有着自己的认识,多数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协调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四、社会主义市场下经济法的核心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的经济法的探究也不断走向深入, 尤其是关于经济法的核心问题的研究。人们对经济法的核心问题也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主要的观点有宏观调控法说和竞争法说等。

1.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指的是国家为了维护整体的社会利益, 克服“市场失灵”,完成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使得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市场总体进行控制跟调节。当代市场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产生的市场经济,经济法的本质其实就是规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跟调节。有的学者也直接把经济法划分为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这种观点看起来也貌似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但是却只看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没有看到其背后的更深层的原因。

2.竞争法说。

竞争法说认为市场经济本质其实是竞争,只有有竞争,市场才会更有活力。如果破坏了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便会造成经济市场活力和生机被压制;竞争法能够确立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并且能够规范竞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合理且公平的法律秩序体系。以确认以及规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为主要任务,建立以及维护公平公正、自由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应以竞争法为核心。此观点也科学评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任务跟本质,达成了宏观与微观经济的有效结合。

结语

社会的经济活动需要有一定的约束,而经济法这样的法律便是体现社会价值的方式。且能够实现经济法基本原则,对社会基本价值的回馈,有利于实现法律本身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伍玉娣.浅谈经济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J].港澳经济,2012(7):78-80.

[2]浦凡.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研究[J].经济管理:全文版,2016(7):215.

[3]单飞跃. 经济法的法价值范畴研究[J]现代法学,2000(01)23-25.

[4]杜仕林 唐芬 杨琼 侯汉杰.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研究中心[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02)97-99.

[5]张晓杰 彭书清.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济法的核心[J] 广东社会科学,2000(02)115-121.

[6]刘东庆.政府经济行为的经济法规制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6):324.

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立宪主义立宪主义的实现

毋庸讳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已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市场体制的运作毕竟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实践,具有浓厚的工具主义色彩。因此,对经济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价值内核无疑显得至为迫切。它关涉到市场经济的品质和社会效果,意义甚殊。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儒家思想与立宪主义两种价值立场进行比较、评析。从而对我国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应然性选择作出判断。

一、立宪主义:价值与制度的聚合

立宪主义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立宪主义的概念及其内核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1立宪主义的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是宪法学者一直存在争议的命题,其中涉及到宪法术语的使用和变迁问题。“宪法的基本用语概念与历史发展同时发生变化,其特征尤其在于它与宪法原理的变化具有同步性。也就是说,宪法原理随历史发展发生变化,而基本用语的概念又随着宪法原理的变化而变化。”2但是,就总体而言,有三点是能得到共识的,

首先,立宪主义决非是单纯的宪法和有关宪法制度的制定活动。从这个角度而言,立宪主义与立宪是有区别的。它不仅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还包括宪法的宣传、实施以及监督保障等动态过程。

其次,从内容上看,立宪主义要求宪法包涵人民自由权、财产权,安全权和社会权的确立,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制衡原则等等。体现着实质正义。

最后,就立宪主义概念的内部结构而言,立宪主义不仅是一个设计精致规范严密的法律体系,更重要的是,它还应是一整套体现自由和制衡精神的价值体系和观念体系,是制度和价值的聚合。

考察立宪主义的演变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近代立宪主义向现代立宪主义的转变是以1919年《魏玛宪法》为主要标志而逐步实现的。它是发轫于古希腊立宪概念的形式化、3经中世纪宗教理念渗透和近代立宪实践的演习而不断实质化的产物。可以说,立宪主义的价值内核是随社会生活的演进而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史无疑是一部经济关系的演变史。立宪主义与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着历史的先天的联系。诚如恩格斯所言,“如果说我们的法律的、哲学的和宗教的观念,都是在一定社会内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的或远或近的枝叶,那么,那些观念终究抵抗不住因这种经济关系的完全改变而产生的影响4。”恩格斯精辟地阐述了意识形态与经济形式的辨证关系,为我们研究立宪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

现代立宪主义的日益完善无疑确立了以下几个原则。

1,自由的保障需要国家合理干预,这是古典自由主义对市场经济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回应的结果,是立宪主义的重要内容。

2,人权的相对化以及社会权的凸现;其中社会权的强调是以魏玛宪法为肇始以法国宪法和意大利宪法为主要体现的。它的出现是现代立宪主义对市场经济的契约自由等原则的限制和纠正。

3,议会的充分重视;议会在一个立宪主义国度里是各种利益主体平等博弈的法制化场所,现代立宪主义对议会的强调体现了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的原则。-当然,现代立宪主义的诸原则的归纳完全是比较意义上的。它是对近代西方立宪理念中绝对自由权的反拨和重新审视的结果。严格说来,现代立宪主义是以自由主义理论为基本框架并植入民主主义学说的精髓而形成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它包括制度的设计、人权的保障、权力的制衡、文化的培育及传播等等。是价值与制度的完美聚合。它不仅能通过立宪并以之为核心建立一整套内在统一的法律体系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规制,更重要的是,立宪主义还是一系列以自由和民主为基本内核的价值理念的载体,具有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传播与导引功能。而这一切对于培植契合现代市场理念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意义甚巨。因此,就功能主义的立场而言,立宪主义既是一个规范系统又是一个反馈和评价系统。而这双重功能是无法从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中获致的。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是专制统治的产物,而并非如立宪主义那样内生于市场经济之中。倘剥离其政治体制的支持,它仅仅是“中国人的价值系统”5而已

二、市场经济;机制和观念的汇合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经济现代化的过程,经济现代化的内涵是多相的。它包括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和由经济体制决定的经济观念的现代化。在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里具体表现为计划体制和官本位思想。而这些都是与市场经济的内在价值相冲突的。在当前,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已是举国上下的共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需要一个完善的自足的法律体系作为制度环境,而以宪法为核心建立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正契合此要求。从这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与立宪主义的结合使经济发展有了合宪性和结构性。但是,这并非市场经济的全部,任何外在形式的运行都需要内在的动力。市场机制亦不例外。它的发展无疑有着一系列的价值目标为支持。这些价值目标是由市场机制本身的内在规律决定的。如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地位的平等性和契约自由等等。立宪主义则通过立法的方式将这些规律制度化,并辅之以法制宣传将其内化到公民的行为模式中去。

我们说,市场机制运行的理想状态便是市场和政府间的均衡式和谐。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逻辑和价值。作为政府在采取何种管理模式的选择时对此不应忽视。市场经济的相对独立性与立宪主义的关系主要决定于以下因素,1,市场经济的自发性。2,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划分3,权力有可能滥用的原理。从经济与政治的衍生史来看,立宪主义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模式。对于立宪主义的认识需要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作为制度、程序等技术性设施的一面,而忽略其所蕴涵的价值及其道德基础6”。一般而言,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立宪主义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首先,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多元的平等的利益主体。市场主体的独立地位的确立在我国这个缺乏自由传统的国度里意味着思想领域内的重大变革。因为独立的人的概念在以儒教传统为基本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中从未真正确立过。传统中的人囿于由婚姻和生育所结成的网状的社会格局里。这种格局“好象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的波纹”7。使其丧失其独立人格。产权制度也是家长制的。无财产之独立便无人格之独立,立宪主义的任务就在于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财产权及人格独立与自由的基准。世界各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国家,其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无不伴随着制度的确立及完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无疑得助于一种适合于人格独立的新教伦理8。这种宗教改革的意义在于通过争取宗教自由和宗教宽容而使“良心自由和思想自由的现解”成为可能。而这一切是市场经济所必要的。

其次,市场经济需要无特权的市场主体和平等协商的交易品格。这意味着,一方面,当国家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时,应遵守同样的市场规则而无法律外的特权。国家主义所产生的弊端则可以避免。另外,当国家作为市场的调控者和裁判者身份出现时,无论制定市场规则还是居中裁判,都应重视相对人的平等参与和平等保护,保持信息公开化。这要求立法和司法在一种能确保自由和民主的制度下运行。任何制度“都不是从属地为预先给予的集体或分配性共同利益提供利益的稳定化,它主要起到防止单方面的,即是说非正义倾向的作用9。”而立宪主义恰恰能提供这种制度。

首先,宪法对平等权的配置为市场主体的人格独立提供根本法依据并使之落实到具体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去,平等观念必然会随着制度运作而深入人心。这已成为现代宪法的特征性事实。“权利法案规定了法律的平等保护原则,但是权利法案的观念远远超出了这些10。”赫尔穆特施泰因贝格对美国的《权利法案》的评价便可见一斑;

其次,立宪主义还是一种价值体系,这些基本的价值观都是西方人文传统与市场运作的产物。这些基本价值对于冲破传统文化中对平等权利观的种种思维壁垒是必须的。

最后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需要一定程度的经济互动和市场接轨。而这对于有闭关锁国传统的中国来说,与其是制度建构的问题,毋宁说是观念转变的问题,立宪主义无疑在这两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国现行宪法对改革开放的规定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国人观念的冲击,便可见一斑。

三、立宪主义、市场以及传统立场

无论从何种角度对我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进行审视,都不能自然的导引出立宪主义和市场理念。这当然是我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因此,可以确切的说,立宪主义和市场理念倘单单从意识形态层面进行定性,无疑,它是西方文化(主要是宗教文化)在其具体生产方式和利益冲突中逻辑的产生的。有其哲学的、文化的、宗教的基础。是西方价值的载体。因此严格的说,立宪主义面临着一个民族化、本土化的移植问题。在此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宪法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三种模式:

1,全盘西化式。即不考虑立宪主义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与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决断式的背离。这在殖民地国家的制宪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全盘拒绝式。即:过分强调文化的相对性,对本国传统文化不作任何否定式评价。这在传统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且其政治制度的合法性也建立于其上的国家,表现得较为明显。

3,辨证吸收式。对本国文化进行反思性评价,以拿来主义的姿态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性,从而实现两种文化的协调融合。这是大多数对立宪主义移植成功国家的普遍经验。对于立宪主义对文化碰撞采取何种途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传统是一个国家、社区或群体历史经验的总结,反映了该单位的生产方式和由此产生的人际关系状态。传统是如此重要,其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人们不可能完全将它忽略掉。11因此,该途径的选择倘脱离了具体的“语境”进行价值评价无疑犯了形而上的错误。其实,“各种制度并没有固定的优点,就它们本身而言,它们无所谓好坏。在特定时刻对一个民族有益的制度,对另一个民族也许是极为有害的。”12对待立宪主义的移植也应持此立场。

在我国这个传统文化极为深厚的国度里,先天的决定了只能选择第三种方案。即:对本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体系进行反思性审视,然后实现与西方立宪主义合理内核的顺利嫁接,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立宪主义。对于市场经济与传统定位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种交易规则的市场形式,在我国传统社会里是长期存在的。而且,在这些交易规则背后是以传统价值体系为支持的。如传统价值中的团体本位主义倾向重义轻利思想等。但是,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系列规则与机制的聚合,更重要的是,它包括一整套完整的符合立宪主义价值观的市场观念的聚合。这些是无法从传统文化中自然导出的。当然,某些传统价值观可能对市场主体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影响。如传统的义利观等。13但是,从事物的实然性而言,“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其实只是一种人格理想,社会中只有少部分儒家知识分子奉行而已,在日常生活中起作用的,主要是常识理性,这种常识理性承认人民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始终在中国人经济生活中起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14然而,这些稍具市场特征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只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倘不在体制下进行现代诠释,是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的。

四、市场经济:立宪主义实现的价值尺度

如果我们静心对西方立宪主义的产生及演进进行考察,不难发现,无论立宪主义制度建构过程还是价值嬗变过程都无可避免地贯穿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史之中。“政治、法律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15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反映。立宪主义作为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的集合体也不例外。

首先,立宪主义的实现,必须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导向。立宪主义通过立宪的形式确立公民的独立人格和广泛的自由权利,并提供了政府制衡的范式。立宪的过程是一个观念传播与价值渗透的过程。对于孕育和确立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精神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市场经济的推进也促进了市场主体的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对立宪主义的各项制度的运作与完善意义重大。如人大制度等等。立宪主义如果从立法层面考虑,它作为政府的一项权力活动,只能是“能与运行中的市场相容的活动”,否则,“这些活动必须统统排除掉。”16但总而言之,“没有国家的法律秩序,经济制度,尤其是现代经济制度是不可能存在的。”17有了,对政治干预经济的权力作了严格的制度限制,给经济自由和财产权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障。

其次,立宪主义的实现,必须以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为前提条件。在以义务本位和计划经济为显著特征的政治经济体制里,纵有立宪之名也无之实,立宪主义是无法真正实现甚至无法立足的。其原因关键在于缺乏制宪和行宪的心理和意识基础,。历史表明,立宪主义是商业发达的政治产物。古希腊与古罗马诸共和国的政体的不断完善是完全建立在其商业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市场机制的运作使一些观念得以强化,如产权意识,平等交换意识和契约自由意识等等。我国市场经济的初步发展对现行宪法的挑战便可见一斑。(我国现行宪法的几次重大修改无不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回应)。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没有商人阶级的形成、成长、壮大,及政治上的觉醒,也就没有清末的立宪运动”了18。公民在经济活动中不断强化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反映到制宪和行宪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市场主体经济利益多元化,需要一个解决利益冲突和平等表达权利意志的法定场所,这无疑有利于议会制的建设。另一方面,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必然要求宪法地位上的自主性,这对宪法在自由和人权上的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经济形态,需要在市场和国家之间划定界限。作为市场与政府间的桥梁,它通过立宪的形式将国家管理经济的权力法制化,并以一些普遍的宪法原则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界限以根本法的形式固定下来。

最后,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的进程加剧,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着与世界接轨的趋势。这对立宪主义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伴随着经济市场的国际化,宪法的某些内容或某些部分是否也存在与国际接轨的可能?我们知道,上层建筑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而经济基础从形式和内容可以分为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两部分,同样的道理,上层建筑也可分为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两部分,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虽然会引起政治体制的变革,但并不必然引起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变化,相反,它对于不断完善其相应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19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国际化,也必然要求在宪法的内容和体制上与世界各国宪法发生互动。比如,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对权力的制衡,对市场体制和市场规律的确认等等。这些无疑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也是立宪主义在价值和制度方面具有一定国际性和普遍性的重要体现。

五、结语及其评价

无疑,市场经济与立宪主义的关系是先天的孕育于市场发展的历史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市场经济无论其基本价值还是具体制度都与立宪主义内在契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特征决定着立宪主义的发展程度和方向。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重要体现。而且,立宪主义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结合体,有着自己的独立价值观,并对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的某些先天缺陷进行纠正。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和立宪主义的和谐发展,使得现代社会的具有一些任何历史时期所未有过的优越性,而这些恰恰正是我国市场经济和立宪主义发展的方向。

参考书目:

1参见韩大元著,《亚洲立宪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2参见(日)杉原泰雄著,渠涛等译《宪法的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3古希腊的宪法主要指国家结构的活动,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基本法概念,徒具形式意义。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2页。

5参见余英时著,《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6参见刘军宁著,《市场与》,引自《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7参见著,《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8有关宗教理念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详见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的《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江苏人民出版社。

9参见(德)奥特弗利德˙赫费著,庞学铨等译,《政治的正义性》,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

10参见(美)路易斯·亨金、阿尔伯特·J·罗森塔尔编,郑戈等译,《与权利》,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60页。

11参见(美)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页。

12参见(法)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13有关儒家的义利观问题详见陈鹏生、反町滕夫主编,《儒家义利观与市场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14参见著,《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页。

15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集,第506页。

16参见(英)哈耶克著,杨玉生等译,《自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52页。

17参见(德)马克斯?韦伯著,张乃根译,《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有企业 改革

社会主义加上市场经济能够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保持社会公平,还要提升市场效益。如果想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应当调节市场经济,兴建基础设施,完善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并且制定出符合国有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的财产管理制度和员工奖惩制度。促进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不仅能够加快市场经济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深入的探讨国有企业的改革。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融合的,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市场资源配置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济体制;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具有法制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性;是实现市场经济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将,也属于市场经济。追溯历史,可以发现市场经济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是自由竞争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而政府只是起到了维护秩序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加量企业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调节了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暴露出了传统市场经济中的问题,导致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无法在分配商品及劳动方面提升经济效率,也可以指在描述市场力量时无法满足社会公共利益时出现的情况。导致市场出现失灵的愿意通常为市场结构不完善和因商品的成本与利润传达的不切合实际,致使个体经济市场决策出现偏差。一旦出现市场失灵,则要求国家进行市场经济的调节与制约,从而满足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加强了调节市场经济的力度,使得传统的自由竞争经济逐渐转变为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市场经济。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市场的资源配置进行调整,所以这也属于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市场经济。并且,在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的宏观调控,可能会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市场经济调整范围更加广泛、调整力度更加的深。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想要发挥出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首先要进行产品与商品之间的转化,但是进行转化也需要相应的条件,第一,在生产中进行明确的分工,产品的种类多种多样,因此不同的产品会有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生产;第二,生产产品的人应具有一定的产品所有权。产品的所有人可以利用交换等手段促使产品进入消费领域,加快产品与商品之间的转换。其次将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形式设置为商品的生产。通过形成市场经济的原因及调节可以发现,私有经济与市场经济是息息相关的,因为私有经济可以通过多种商品的所有人来组成,促使企业进行自主经营,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这样才会提升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可以说,市场经济与私有经济的并存关系。所以在公有制经济中是无法实现市场经济的,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上都是不能够成立的。正是因为要在私有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成功的创建市场经济,所以在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应对传统的公有制经济进行改革,才能为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说,想要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提升市场效率,还要保持社会公平。这样就能够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做是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相加的总和,并加快两者之间的融合,统一发展目标。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

1.从社会公平方面进行探究。

如果想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保持社会公平,那么即应当将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或者是不能够被代替的国有企业进行保留。其中包括有以下两点。第一,因为市场经济具有一定自由性和风险性,所以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那么,就应当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调节方法。例如,一些国有企业可以政府相关的部门提供一些调节市场经济的方法和措施。这些都是非国有企业无法做到的,因此,能够保持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国民经济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第二,对于一些投入巨额资金修建,但实用性和回报率较低的的基础设施或是产业,应当予以拆除重建。非国有企业可能会觉得拆除和重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既然这些基础设施和产业已经出现亏损,应当放置在一边,将重点放在发展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上。但是这种想法看到的只是短期的亏损,如果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如果在政府的帮助下,则会对从整体上提升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的发展下去。第三,国有企业或者由国家掌控一定量股份的企业应当掌握因发展的自然需要而进行垄断状态的企业的经营权。因为当这些企业出现自然垄断的状态后,经营者可根据这种状态降低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价格。所以说如果由非国有企业掌握经营权,国家及相关的管理部门将无法从消费者和社会公平的角度中开展监督和管理的工作。

2.从市场效益方面探究。

如果想要提升市场经济效益,那么国有企业就应当减少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力,而促进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否则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国家所有制的制约。第一,根据国家所有制的规定,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着非常多的联系,因此不能够向非公有制企业一样,可以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并具有完整及独立的经营权。如果我国在将来进行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并更换了政府的职能,分离了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联系,国有企业也同样无法向非国有企业一样,拥有独立完整的经营权,政府仍然可以对国有企业内部的工作进行干预,将一些具有政治性及针对性的工作布置给国有企业。因此说,国家的所有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第二,根据国家所有制的规定,国有企业不能够对企业财产有硬性的要求以及制定出较强的奖惩制度。因此导致了国有企业无法像非国有企业一样自行负责盈利与亏损。如果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一个企业不能够对自行负责企业的盈利与亏损,就会使得企业失去发展方向与发展动力,从而降低在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力。因此导致国有企业无法像非国有企业一样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三、结语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核心环节,如果想要深入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并取得成功,就应当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满足发展的需求,并将按照社会主义公平与市场效率的标准进行彻底的改革。因为只有按照这一标准进行改革,才能确保既能施行社会主义公平,又能实现市场效率最大化的目标,既能提升生产发展进程,又能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黄群慧,余菁.新时期的新思路: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治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3,11:5-17.

[2]廖桂容.近二十年国有经济角色定位衍变的历程、原因及影响—写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二十周年之际[J].现代经济探讨,2013,01:89-92.

篇10

关键词:鄂尔多斯 沙产业 市场机制 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 双赢

一、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的背景

“沙产业”(deserticulture)由我国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于1984年首次提出 ,即在沙区开发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市场、发展规模生产。沙产业涉及的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不仅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还具有一旦低效率提供,造成短期内不可恢复,长期需要投入更高成本治理的特性,提供方式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导致环境价值难以形成可交易的市场。发展沙产业是公共品引入市场机制,更加深入的使用市场工具使外部需求内化。目前以色列成功利用沙漠资源发展沙产业,兼顾了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实践,值得我们借鉴。

鄂尔多斯地区作为西部资源型城市,其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当下鄂尔多斯地区的环境治理迫在眉睫,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是关键。近几年来,鄂尔多斯市财政收入和GDP年增速整体上已处于下降阶段,GDP增长速度由2007年的25.8%降至2012年的13% ,其中治理环境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是全区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总面积为13020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47.95%的沙地,在需要治理的同时,也是发展沙产业的丰富资源。利用荒漠资源发展沙产业,单靠政府的力量不能发挥市场的活力,需要完善市场机制,利用要素市场提供资金、劳动力、先进的技术以满足沙产业的集约化、精细化发展 ,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鄂尔多斯市沙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0年,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沙棘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全市渔业和林沙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补贴奖励验收方案》等相关政策。目前,林沙产业已成为全市农牧业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 2011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收入达到了2300元。2011年沙产业产值分别占到当年GDP的1.24%。至 2011年底,鄂尔多斯全市森林总面积达到了3008万亩,其中灌木林2591万亩,占森林总面积的85%。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了23.13% 、75% ,比2000年分别提高了10.05%和45%。

截至2011年底,鄂尔多斯地区初步形成了以人造板、造纸、生物质发电、药品、保健品加工和生态旅游等为主的林沙产业体系;建成了天骄资源、水域山等规模林沙产业企业2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林沙企业有9家;开发了生态旅游景点20多处,总面积300多万亩,年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 其中东达蒙古王纸业公司开辟出了沙柳次小薪材的工业用途,通过经济杠杆的撬动,极大地调动了周边农牧民种植和平茬沙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施库布齐沙漠300万亩沙柳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鄂尔多斯市在发展沙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部分企业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长期维持,会造成过度收割沙柳、沙柳种植土地破坏等后果,生产畸形逆向拉动,打破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在农户种植期间,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但砍伐收割创造效益后土地荒芜,生态效益呈现间歇性和徘徊性,难以形成突破,创造稳定高效的生态环境区。

(二)偏重环境维护,忽视经济效益,缺乏内在的激励机制

政府沿用传统治沙方式,治沙效率低下;承包经营企业如碧森种业公司,种子市场价格定价权由林业局根据毛利润空间 来制定,低于市场20%的平均毛利润,企业收益低下,经济辐射力弱,仅影响到约8000多户当地农户 ,农户可获年收入不超过3000元 。

(三)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缺乏问题,规模化生产受到限制

作为新兴产业,沙产业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沙产业发展的区域,仍然有一部分企业生产加工设备落后,新建、改扩建项目由于投入资金不足难以实施,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缺乏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加工转化率低,技术更新缓慢,产品技术含量低,致使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目前沙产业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比例过高,二、三产业明显滞后,二、三产业拉动效益得不到充分体现。大部分地区的种植基地原料生产能力与企业加工转化水平不匹配,加工转化能力严重滞后,阻碍了沙产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

(五)沙产业企业长期发展受土地开发权限制

企业获得品质较差的土地,进行沙产业投入产出,而农户占有良好的土地,掌握产权,不愿配合出让,遏制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发展。例如,政府在与亿利资源集团协商决定土地开发权的归属时,面临着当地群众利益与企业长期发展利益的矛盾。同时,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沙漠治理评价体系,不能根据治沙主体的治沙效果,决定其是否享有所属权利。

四、鄂尔多斯地区沙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要素禀赋结构和供给结构往往决定产业和技术的选择,当下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价格、竞争、供求机制等方面,限制沙产业自身发展。

(一)缺乏有效的价格机制

目前沙产业发展中价格机制运行尚不充分。沙产业旅游产品的定价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使消费者剩余被垄断企业剥夺,造成福利的损失;部分治沙主体的产品价格受到政府干预限制,遏制了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积极性,企业的生产治沙创效水平受到限制。

(二)竞争机制不完善

目前沙产业参与企业竞争尚不充分,区域性垄断竞争可能出现。沙产业产品交叉点少,市场替代率低,企业各自处于自身产品的优势地位,形成规模经济,其市场竞争力会阻碍市场后入者;企业市场业务的拓展,会在争夺荒漠土地开发权的过程中出现寻租问题,导致社会福利的净损失,甚至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阻碍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实现;企业受到地缘空间的限制,不能及时获得足够的外界信息,不利于开展科学合理的市场竞争,个体农户缺乏充分的市场信息,难以按照市场组织生产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

(三)供求机制不完善

多数企业与农户之间只形成松散的供求关系,信息的流通渠道不畅,与农牧户没有形成利益同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机制;荒漠地区位置较为偏远,沙产业旅游产品受限于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沙产业产品面对高端的消费市场,相互替代性低,供给不能满足不同需求;鄂尔多斯市尚未形成规模性的沙产业劳动力市场,企业资本以内部化为主,缺乏足够的外资,社会资本参与不足,且沙区金融机构数量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技术市场发展水平低,不利于产业化的推进,要素市场发展不完善导致供求机制受到制约。

五、完善市场机制,促进鄂尔多斯沙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鄂尔多斯地区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应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使得环境治理也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一)建设沙产业生态经济特区

充分利用荒漠土地经营权的承包,可以将荒漠土地的经营权以一定金额转移给公司或个人,公司或个人通过经营此土地获利,并且确保在几年后此土地林草覆盖率达到一定程度;允许企业对各自所处的地区荒漠土地拥有有限制的所有权,依靠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供求机制,促进治沙企业的优胜劣汰;荒漠土地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主要由企业所有,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提高鄂尔多斯地区沙产业的整体水平。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明确政府责任

当地政府应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分工,提高沙产业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沙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等基地项目建设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减少政府直接参与沙产业市场经济活动,让出治沙市场份额,为沙产业龙头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发挥科技、质量监督和农牧业技术推广等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提高沙产业产品科技含量,为沙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完善要素市场

在沙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特别要解决沙产业的金融抑制,创新针对沙产业的金融工具,发展多元化的中小金融机构、推进民间信用体系建设,鼓励民营银行的发育与发展,促进科技构建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沙产业体系产业化经营,提高产品生产水平和标准化生产程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实现现代化生产模式。

六、结论

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因其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技术含量低等,尚未形成规模效益。政府角色应该由直接的市场参与者向市场环境改善者的方向转变,合理解决荒漠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境治理,依靠价格、供求、竞争机制满足沙产业发展的需求,可以加快鄂尔多斯市沙产业的发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为西部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恕.《纪念钱学森建议沙产业理论七周年文集》[C].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

[2]王国强.《沙漠化与沙产业 》[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11

[3]朱俊凤.《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8

[4]程志强.《资源繁荣与发展困境――以鄂尔多斯市为例》[M].商务印书馆2010,11

[5]李云燕.《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M]. 科学出版社,2008

[6]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农牧业厅,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特种生物资源及沙产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