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大全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技能大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技能大全

篇1

虚拟现实(VR)设计与制作项目

 

一、赛项名称

赛项名称:虚拟现实(VR)设计与制作

赛项组别:高职组

赛项归属:电子信息大类

二、竞赛目的

通过竞赛,检验高职学生VR场景设计、三维数字建模、VR交互制作、VR外设应用、VR项目等VR资源设计与制作的核心知识及技能,熟练掌握虚拟现实常见硬件与相关软件操作使用,提升高职学生虚拟现实设计与制作技能及职业素养。

通过竞赛,加强VR这一新兴专业方向在高职院校的普及,促进VR人才的培养,满足VR设计与制作领域人才快速增长的需求;促进社会对VR设计与制作相关岗位的了解,提高社会对高职专业人才的认可度,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水平。

通过竞赛,进一步促进VR相关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引导专业教学方向调整,以适应VR产业快速发展。促进VR技术在各职业院校的普及,加强VR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建设“VR+教育”生态体系。

三、竞赛内容

竞赛内容围绕虚拟现实技术,以“一带一路”为背景,以“思政教育”为主题进行VR设计与制作。竞赛内容分为两个任务:

任务一:VR设计部分:紧扣竞赛所选主题,根据任务书要求及所提供的参考资料,编写相关VR作品设计部分的策划文档,使用101 VR编辑器软件,并采用合适的素材资源实现任务书及策划文档中要求的表现形式、功能等,在指定的VR设备上运行。

任务二:VR制作部分:根据任务书要求及所提供的参考资料,使用3ds Max三维建模软件完成指定的三维模型建模,利用VR引擎完成VR作品的制作,并打包到指定的VR设备上运行。

竞赛时间:本次赛项的竞赛时长为4个小时。

成绩比例:

序号

名称

成绩占比

1

VR作品策划文档制作

10%

2

VR编辑器设计VR作品

30%

3

VR模型素材3D建模

17%

4

VR引擎制作VR作品

40%

5

职业素养

3%

四、竞赛方式

根据虚拟现实(VR)设计与制作赛项特点,采取团体赛形式,每个参赛队由3名选手(设场上队长1名)和1-2名指导教师组成。

不得跨校组队,同一学校报名参赛队不超过1支。参赛选手须为全日制在籍学生,选手年龄须不超过25周岁(当年);指导教师须为本校专、兼职教师。

3名参赛选手在竞赛现场按照竞赛任务书要求,相互配合完成比赛任务。

凡在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的选手,不得参加同一项目同一组别的赛项。

五、竞赛试题

本赛项的命题工作由赛项执委会指定的赛项专家组负责,按照竞赛规程的内容要求进行设计。本赛项公开样题,样题随本规程同时(见规程附件)。正式比赛试题由专家组依据竞赛规程和样题模式进行编制,正式比赛试题的内容与样题内容不重复,但题型、分值一致。

六、竞赛规则

参赛选手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籍专科学生。本科院校中高职类全日制在籍学生,五年制高职四、五年级学生可报名参赛。参赛选手年龄须不超过25周岁(年龄计算的截止时间以2021年5月1日为准)。

报名要求:根据相关规定执行。

赛前准备:参赛队在比赛前一天由赛项执委会统一组织熟悉赛场。参赛选手须按规定提前入场,入场前须携带参赛凭证和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和学生证)。不得私自携带任何软硬件工具(各种便携式电脑、各种移动存储设备等)、技术资源、通信工具等。按工位号就位,检查比赛所需竞赛设备齐全后方可开始比赛。迟到超过10分钟不得入场。

正式比赛:参赛选手应严格遵守赛场纪律,服从指挥,着装整洁,仪表端庄,讲文明礼貌。各地代表队之间应团结、友好、协作,避免各种矛盾发生。竞赛过程中,每个参赛队内部成员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但不得和任何其它人员讨论问题,也不得向裁判、巡视和其他必须进入考场的工作人员询问与竞赛项目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有关的问题,成员间的沟通谈话不得影响到其他竞赛队伍。如有竞赛题目文字不清、软硬件环境故障问题时,可向裁判员询问。选手在比赛中应注意及时保存结果文件。竞赛期间参赛选手不准出场(去洗手间会有工作人员陪同),竞赛结束后方可离场。竞赛过程中除裁判和其他必须进入考场的工作人员外,任何其它非参赛选手不得进入竞赛场地。竞赛结束后,参赛队要确认成功提交竞赛要求的文件,裁判员监督参赛队队长签字确认,参赛队在确认后不得再进行任何操作。

成绩公布:赛项成绩解密后,在闭赛式上予以公布。

七、竞赛环境

1. 竞赛场地:现场保证良好的采光、照明和通风;提供稳定的水、电和供电应急设备,同时提供指导教师休息场所。

2. 竞赛设备。所有竞赛设备由组委会负责提供和保障,竞赛区按照参赛队数量准备比赛所需的软硬件平台,为参赛队提供标准竞赛设备。

八、技术平台

    硬件环境:

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

单位

数量

1

101虚拟现实设计开发实训平台

ND-VRPT-C

1

2

计算机

 

2

3

工作台

 

3

 

软件类型

软件名称

软件版本

说明

操作系统

Windows

64位 Win10

 

VR资源制作软件

3ds Max(3DMax)

2014版

 

Photoshop CC

2015版

 

VR引擎

Unity3D

5.4.0f3版

 

VR设计软件

101VR编辑器(含素材资源)

离线版

安装在VR设计工作站

支撑软件

JDK

8u121版

 

Android SDK

API23

 

Oculus SDK

1.0.4版

 

Steam + SteamVR

 

 

Microsoft Office

2016版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5版

 

红蜻蜓抓图软件   

2016版

 

 

九、成绩评定

竞赛评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分标准注重对参赛选手价值观与态度、虚拟现实(VR)设计与制作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组织与管理能力的考察。以技能考核为主,兼顾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素养综合评定。

 各技能点分数分布如下:

序号

名称

占比

考核内容

1

VR作品策划文档制作

10%

考核参赛选手在特定主题下进行VR作品策划能力,结合VR项目开发的理论知识、相关技术标准与项目开发实践知识制作符合行业标准的规范化策划文档。

2

VR编辑器设计VR作品

30%

根据策划文档从资源库中选择合适的场景与素材资源,并按要求进行场景与素材资源调整,从时间轴及逻辑轴两个维度进行交互事件的设计,生成运行流畅、符合策划文档要求的VR作品。

3

VR模型素材3D建模

17%

根据要求对VR模型素材进行三维建模,掌握3D建模、UV展开、模型贴图、VR次时代等建模技术。

4

VR引擎制作VR作品

40%

根据任务书要求完成指定VR硬件设备环境上的VR作品制作,考核Unity3D的基本使用、图形系统与组件的使用、物理引擎使用、图形用户界面、光影效果使用、地形系统、寻路技术、脚本代码开发、常见VR硬件SDK使用等。

5

职业素养

3%

考核参赛选手在职业规范、团队协作、组织管理、工作计划、团队风貌等方面的职业素养。

竞赛评分将采用客观评分方式,客观公正地评出各专项任务的分数,根据评分标准精确打分。为了确保赛事评判的客观性,评分的重点在于能客观评价的功能实现上。并且,针对每一套竞赛试题,针对该赛题需要实现的功能,提供赛题评分标准,将评分项细化到每一个可客观评价的细节,避免裁判主观判断,确保赛事的客观公正。

十、奖项设定

本赛项奖项设团体奖。奖项设置按参赛队数量确定,最终奖次以正式获奖文件为准。

十一、赛项安全

赛事安全是技能竞赛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是赛事筹备和运行工作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赛项执委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大赛期间参赛选手、指导教师、裁判员、工作人员及观众的人身安全。

具体比赛环境、生活条件、组队责任、应急处理和处罚措辞方面的安全规定参见本赛项国赛规程或本区域相关规定。

十二、申诉与仲裁

各参赛队对不符合大赛和赛项规程规定的仪器、设备、工装、材料、物件、计算机软硬件、竞赛使用工具、用品,竞赛执裁、赛场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不规范行为等,可向赛项仲裁组提出申诉。申诉主体为参赛队领队。参赛队领队可在比赛结束后(选手赛场比赛内容全部完成)1小时之内向仲裁组提出书面申诉。     

书面申诉应对申诉事件的现象、发生时间、涉及人员、申诉依据等进行充分、实事求是的叙述,并由领队亲笔签名,非书面申诉不予受理。

赛项仲裁工作组在接到申诉报告后的2小时内组织复议,并及时将复议结果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方。赛项仲裁工作组的仲裁结果为最终结果。

申诉方可随时提出放弃申诉,申诉方不得以任何理由采取过激行为扰乱赛场秩序。

十三、其它

其它未尽事宜,将在赛前向各领队做详细说明。

篇2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全市职工劳动技能大赛启动仪式,这标志着全市职工劳动技能大赛拉开了帷幕。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市广大职工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积极参与并认真承办各项大赛活动的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荣获年“市五一劳动奖章”的代表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当前,正处在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决战“十三五”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已经绘就。大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全面提升广大职工整体素质,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人才保证。多年来,市总工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紧紧围绕科教兴市战略,以人才强市为主线,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创建学习型班组、培育技能型职工”活动为载体,坚持开展群众性的技术比武、技术练兵、技术创新等项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我市高技能人才仍然十分紧缺,人才培养的任务依然艰巨。这次职工劳动技能大赛活动正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具体措施。举办全市职工劳动技能大赛活动,为广大技能人才搭建一个开拓视野、展示才能的平台,激励引导全市广大技术人才学练技能、奋发成才,对于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民工大市”向“技工大市”的转变,推动加快调转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对全市职工及参赛选手提几点希望:

一、要以推进加快发展、加速崛起为己任,胸怀大局,目光远大,积极投身勤学技能、苦练本领的活动中来。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正在兴起,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但现在的竞争不是拼体力,而是比知识、比智力、比才干。谁拥有真才实学、掌握过硬技能,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胜利。而没有知识的劳动者将无法参与未来的竞争。广大职工要深刻认识到,学习和掌握技能不仅是我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你们实现自身价值、发展自己事业的需要。广大职工一定要以推进加速崛起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勤学技术知识,苦练劳动技能活动中去,完善自己发展自我,不断增强自己应对竞争和挑战的能力,在转型发展加速崛起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

二、要以岗位为舞台,甘于吃苦耐劳,乐于无私奉献,在实现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进程中去建功立业。

实现跨越发展,共建共享和谐,你们既是推进发展的参与者,又是共建共享的受益者。的发展与你们息息相关。你们思想的解放程度、素质的提升程度、潜能的释放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希望你们要勇敢的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把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当成奋斗的舞台,把每一项工作都作为奉献的途径,在实现加速崛起的进程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你们要增强创新意识,围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要增强环保节约意识,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坚定改革信心和决心,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努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实现加速崛起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要以成才为目标,勤学技能、苦练本领,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做出了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决策。“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正在全社会的形成,新型人才观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技能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的肯定,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渠道得到进一步畅通。广大职工要把劳动技能大赛当做新的起点,工作中勤学技能、苦练本领,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岗位的技术能手和工种的能工巧匠,争做新时期的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职工。

以今天的启动仪式为标志,全市职工劳动技能大赛各项比赛将相继举行。希望广大参赛者珍惜机会,以最好的状态积极参赛,沉着应战、赛出能力、赛出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各相关单位抓紧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认真做好各项比赛的实施工作。同时也希望各位评委严守职责,不循私情,公开、公平、公正的裁判,为各位选手创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竞争环境。时代呼唤技能人才,技能人才推进事业发展。加快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实现加快发展、加速崛起,对我市职工队伍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今后发现人才创造了机会。我相信,有各有关单位的团结协作和广大职工的参与支持,全市职工劳动技能大赛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篇3

【关键词】 国赛;建筑;CAD;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01

“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建筑CAD项目竞赛,从6月25日开赛,至6月28日完成成绩评定。大赛在建筑CAD基本投影能力、规范制图能力、精确制图能力、高效制图能力、打印图纸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和拓展工作能力方面对选手进行全面的考核。在历届大赛的技术准备和裁判工作中,引起了对职业院校建筑CAD教学现状的思考。

综合分析2012届大赛的总体情况,CAD基础部分计算机绘图能力(图形绘制、编辑、标注等各种计算机制图工具和方法)和图样画法(使用计算机绘制正投影视图和轴测图)完成效果比上届有明显提高。专业建筑工程图(建筑工程制图技术)完成情况在质和量方面都较上届有很大的提升,并成为本次大赛学生的主要得分点。从成绩的地区分布情况分析,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特别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成绩和技术提高很快,竞争异常激烈。以下对比赛情况具体分析。

一、选手基本投影能力的考核体现在三视图、轴侧图和建筑平、立、剖工程图的表达上

选手整体在几何形体的三视图上完成情况较好,轴侧图大部分没完成。这一部分的考核反应出选手在画法几何方面的知识储备和三维观察能力不足,几何形体三视图的投影关系把握不准。赛前各校都把基础知识部分作为比赛的分点,选手比赛过程中还是不能全部看懂图,说明我们的中职选手这方面还是弱项,这也正好是我们中职学校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中的难点。这一难点还反映在选手在处理建筑平、立、剖图时,只能按原图抄图,不能发现图中存在的投影错误。CAD技术早已发展到三维技术层面,在计算机上能方便快捷地实现三维投影和各种三维视图,工程类专业学生投影能力的教学,建议通过CAD三维立体模型来展示和解析,充分发挥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改进教育技术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制图能力方面执行规范的能力有待提高

从工程实践的要求来看,企业CAD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企业设计制图中的一个重要质量控制手段,赛前制定大赛CAD标准,就是效仿了企业CAD标准的制定方法,并在大赛中要求选手贯彻实施这一标准,也就是考核选手的“贯标”能力。如果选手都能按大赛CAD标准作图,所有选手的成果图都应该会很一致,建筑图的图幅、图线、比例、字体、尺寸标注样式都会很规范,图层设置和出图方式都会比较统一,就能形成优质规范的计算机绘图文件便于共享、管理和识读。从比赛的成果图看,能认真“贯标”和正确“贯标”选手不多。

首先,参赛选手不“贯标”,看似提高了速度,但是影响了对选手“专业技术基础知识”中识图能力的考核。工程图是通用的图形语言,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之前,我们只能用黑白的形式通过线的宽度来表达图形对象的剖切和投影关系,只能对图形对象的“形”做出判断和表达,对于图形对象的“属性”只能主观判断。在工程CAD技术基础上,我们不但可以对图形的“形”延续传统的表达方式,还通过“图层”表述图形对象的“属性”,解决了图形“是什么”的问题,丰富了建筑工程图的表达形式。不按大赛CAD规定对图线进行正确的图层归并,不正确的图层表达就有可能是学生没有正确识图,反映出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没有形成遵守企业CAD标准的意识。

其次,指导教师忽视“贯标”的重要性。学校工程CAD制图是从手工制图发展而来,教学上也延续了传统的手工制图教学要求,只对学生在“形”方面进行考核,不重视对图形“属性”的表达,这种教学方式影响了工程人员和学生对工程图的正确表达和识读,也是国家重视制定工程制图标准的原因。国家在的工程制图标准中明确:“为了统一房屋建筑制图规则,保证制图质量,提高制图效率,做到图面清晰、简明,符合设计、施工、审查、存档的要求,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制定本标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义务和责任贯彻和推广国家工程制图标准,教师如果以“企业习惯”为由忽视对学生的要求,这种做法的结果必将造成学校在教学上,降低CAD工程制图课对学生专业识图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将进一步影响专业院校作为专业技术推广阵地的作用,不利于学生今后在工程专业软件和BIM技术上的发展。

三、在精确制图能力和高效制图能力方面

大赛中优秀的选手展现出了规范科学的绘图方法和流程,也有部分选手还没找到正确的绘图方法。由于CAD建筑制图操作技术是从机械工程CAD技术发展而来,所以很多建筑CAD制图方法没有脱开机械CAD的绘图方法,如:绘墙线很多职业院校学生不知道用“多线”和“多线编辑”命令。其后发展起来的建筑专业软件为适应计算机自动计算的要求,开发出专门针对计算机运算方式的制图方法,又误导了手工CAD作图的技术方向。部分选手在手工CAD绘图时用打“井”字轴网(部分专业软件上的轴网制图方法),不知道要修剪轴网,影响绘图速度和效果。这些问题需要更多地开展技术交流,普及科学的绘图方法。所以大赛技术成果的交流应该是大赛的后续工作,希望引起相关机构的重视。

四、布局出图和打印图纸技术方面

最早的CAD标注出图是在模型空间实现的,之所以现在发展到CAD布局空间出图,是因为:①标注和图形对象在同一个空间,当出图比例改变时,标注和符号会随比例改变大小,这不符合国家规范的相关要求。如果在布局中出图,能方便地改变出图比例,文字和符号大小不会随比例改变。②在模型空间不同比例出图要重新做一个放大比例的新图(如:大样图等),而布局出图可直接对原图进行多比例出图不改变原图比例,便于图形在图纸上合理布局,出图效果实现“所见及所得”直观方便。③用布局出图时模型空间只有图形没有标注,当原图作为“图块”和“参照对象”时不会影响到其它工程图的成图效果,可以方便地进行二次设计和二次标注。竞赛选手在赛场觉得设置布局麻烦,其实是对布局功能的误解,这说明先进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滞后。图纸的打印中关于是否关闭轴线的问题也引起争议,国家标准在2001版以前建议关闭轴网出图,2010版则建议不关闭轴网出图,但不关闭轴网影响了最后的出图效果和识图,所以本次大赛保留了传统方法,要求关闭轴网出图。

五、协同工作能力的考核要求

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内蒙古;选拔赛;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56-01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切实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展现职业学校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有关主管部门拟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护理技能大赛,通过规范护理技能操作及选拔优秀护理人才,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内蒙古地区由我校承办参加全国大赛选手的选拔赛工作,为了保证本次选拔比赛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选拔出能代表本区参加全国大赛的最优秀选手,我校选拔赛组委会特制订如下比赛规则,望各界人士参照执行。

1 选拔赛参赛对象、时间

1.1 参赛对象。参赛选手须为各盟市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中的在籍学生,不接受个人报名。报名人员经资格审查合格后,方可参赛。要求参赛队参赛人数为6人,其中领队及指导教师2人,选手4人。

1.2 时间。决定于2011年4月18日(周一)报到,下午3:00召开领队会议并抽签,会后各校领队和选手参观熟悉比赛场地和设备;19日(周二)上午8:30开始比赛,12:00结束;下午14:00开始比赛。

2 选拔赛评委及评分

评委由教育厅确定,每赛点设2人。评委依据相应的评分标准独立评分,取其平均值即为该选手该项目技能操作最后得分(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3 选拔赛场地、项目及设施

3.1 场地。比赛在包头市卫生学校临床护理实训中心举行。场地功能单元包括:选手休息室、工作人员休息室、选手更衣室、选手检录处、抽签处、比赛物品准备室、分项目赛点(五个项目同时进行)、赛后物品处置室、分数统计处、申诉仲裁室。

3.2 选拔赛项目及设施

3.2.1 项目。徒手心肺复苏,密闭式静脉输液法,卧有病人床更换床单法,氧气吸入,无菌技术,每位参赛选手考5项操作。

3.2.2 设施及备物

3.3 操作规程。操作规程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职护理专业《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材,及人民军医出版社(配光盘版)《护士岗位技能训练50项考评指导》执行,届时比赛项目依评分标准进行。

4 选拔赛规则和注意事项

4.1 参赛须知

(1) 选手参赛时必须持本人身份证、学生证,并配带统一签发的参赛证,缺证者取消参赛资格。

(2) 参赛选手应严格遵守赛场纪律,服从指挥。各队之间应讲团结、友好、协作,避免发生矛盾。

(3) 赛前一日,组织各领队和选手参观熟悉比赛场地和设施。比赛当日选手必须按比赛时间,提前30分钟检录进入赛场,迟到15分钟者不得参加比赛。

(4) 参赛选手须服从评委及工作人员指挥。比赛过程中或比赛后发现问题(包括比赛或其它问题),应由领队在比赛当天向仲裁组提出申述。领队、指导教师、选手不得与比赛工作人员直接交涉。

(5) 选手在比赛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赛场,如有特殊情况,需经工作人员和评委同意后作相应处理。

(6) 在比赛规定时间结束时,应立即停止操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比赛时间。

4.2 选拔赛规则

(1) 参赛选手必须统一着装,不得在参赛服饰上作任何标识物,不得携带移动电话及其他通讯工具,一经查实则取消本次比赛成绩。

(2) 所有参赛选手抽签决定分组及参赛顺序,依组按顺序在相应赛点逐项逐个进行比赛。

(3) 参赛选手凭参赛证和身份证两证齐全进入赛场,赛场工作人员负责对各参赛选手进行资格审查。比赛前30分钟每批次参赛选手由赛场工作人员组织指挥到指定的准备室进行各项赛前准备工作。

(4) 参赛选手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各比赛项目。比赛过程中如出现仪器设备故障问题,应提请赛场工作组负责人及评委确认原因。如果确实是因为设备故障原因导致选手中断或终止比赛,由评委视具体情况作出决定。

(5) 选手开始操作和结束操作,均须举手向评委示意。比赛终止时间由评委记录在案。经评委检查许可后,参赛选手方可离开比赛场地。

(6) 选拔赛设一个电脑计分台,一个人工计分台。

4.3 其他注意事项

(1) 本项赛事各类工作人员必须统一佩戴由赛事组委会统一印发的有效证件。

(2) 各赛点除评委、赛事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员未经赛点工作组允许不得擅入赛场。

(3) 参与赛事报道工作的各类新闻媒体须经赛事组委会允许方可入场,并且入场后须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安排和管理,不可影响赛事正常进行。

(4) 各参赛队可有一人凭辅导教师证进入赛场。

5 成绩评定

5.1 比赛成绩由评委会集体评定,依据赛场纪录和评分标准,力求客观公正的评判、计分。

5.2 本次赛事只计个人成绩,根据选手五项比赛总成绩直接排序,出现相同成绩时,由仲裁组作最终裁定。

6 申诉与仲裁

6.1 对不符合比赛规定的设备,有失公正的检测、评判、奖励,以及对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等,参赛选手均可依照有关程序提出申诉。

6.2 选手申诉须由本代表队领队或辅导教师按照规定时限以书面形式向仲裁组提出。仲裁组对选手申诉不得拒绝并须认真负责地进行审理后,将处理意见反馈给领队或当事人。

篇5

关键词:物联网;无线传感网络;射频识别;安卓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2-0011-02

物联网专业是一个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涉及到微电子技术、控制工程、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领域。2010年,教育部批准第一批40所高校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2011年初,批准第二批27所高校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2012年2月,再次批准80所高校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教育部先后进行了3批物联网相关专业审批,约200所高职高专办“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我校也于2012年成功申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教育部和天津市教委联合举办2012年、2013年、2015年3届全国高职物联网技能大赛,都由我校来承担此项赛事项目,对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教学改革起到巨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专业体系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提高专业教学师资队伍素质、加强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培养学生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1 历届全国高职物联网技能大赛分析

1.1 2012年全国高职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

2012年大赛,主要考察高职学生在RFID技术、二维码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系统等领域的应用实践能力,检验高职学生在物联网组建、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关键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及对质量、效率、成本和规范的意识。大赛促进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引导专业教学方向调整,以适应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及高度关注物联网应用技术的趋势。

2012年全国高职物联网技术大赛,主要还是对物联网专业基础知识结构进行考察,围绕着专业的基本理论、简单应用设计大赛试题,考查选手使用传感器、二维码、一维码、Zigbee、RFID等基本应用的开发能力,对物联网三层架构: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的专业基础技能进行考察。可以说本届大赛促进社会对物联网应用技术相关职业岗位的了解,提高社会对高职专业人才的认可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水平。

1.2 2013年全国高职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

2013年大赛内容模拟学生“e动校园生活”的一天,集物联网时代的移动支付、智慧生活等主题应用。从本届大赛内容上看,不仅包括对物联网基础技术考察,更多融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很多生活中应用,更加有深度和广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时代特征,本届大赛促进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展示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快速增长的人才需求;促进物联网技术(包括自动识别、网络传输、应用开发等)的普及。

1.3 2015年“物联网技术应用赛”赛项

2015年大赛内容对物联网工程应用实训系统的操作,涵括了智慧社区、智能环境监控、智能商业、智能农业等物联网主题应用。可以看出,本届大赛主要对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范围进行很大扩展,从2013年的生活领域应用扩展到专业领域应用,包括商业、农业、环保领域等等。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在物联网组建、物联网产品配置与应用、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关键技能和职业素养,进一步促进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引导专业教学方向调整,高度关注物联网应用技术的趋势。

2 全国高职物联网技能大赛引领和带动物联网专业建设

传统物联网专业建设本着专业的知识体系来进行课程设置,物联网知识体系可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三层,针对三层设置了相关的教学课程。

这3届全国物联网技能大赛,极大地拓展高职院校对物联网专业的认知,不再单纯的认为物联网就是多个专业课程的简单堆砌,而是专业课程之间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有着自身专业的核心思想、理念、技术,明确地提出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建设方向,与现有相关专业进行整合而不是孤立的发展物联网专业。

通过对技能大赛使用设备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了解物联网专业在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物联网应用的前沿技术信息,感知未来的发展方向。对物联网专业建设指出明确的培养方向,经过3年的教学应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以本校为例,通过参加这3届全国物联网技能大赛促进物联网专业进行深入建设:

1)结合本校在电子专业优势和计算机专业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与物联网专业进行深度结合,利用电子系嵌入式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等现有设备重点培养学生感知终端的操作和应用,包括各种传感器的使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嵌入式芯片开发和应用技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电子设备知识、数字和模拟电子知识、嵌入式开发知识等内容。

2)结合计算机专业软件开发、网络技术的优势,重点培养学生在实训室物联网应用层的软件开发和设计能力,充分利用Android移动操作系统实训室、移动终端平台实验室,锻炼学生在Android移动终端的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具备一定的开发水平。

3)基于物联网技能大赛背景,侧重物联网基本架构及应用架构,专业建设可容纳6个班的实验场地,随着专业规模的扩大,实验场地也将及时增加。实验室的建设将包含4个平台:基础实验平台,云信息处理平台,综合实训开发平台,创新实训平台。

3 全国高职物联网技能大赛改革专业课程和课程内容

全国物联网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课程建设,课程内容的设定有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2012年物联网大赛内容主要是对物联网专业基本技术的考核,即物理网专业核心技术的应用,包括传感器、二维码、一维码、Zigbee技术、RFID技术等基本技术,可以说这些技术早已经广泛应用在超市、商业街区、局域网等方面,但是并没有得到重视、认同,原因在于物联网的基础应用领域早已存在多年,并没有更多新技术的产生,更没有在社会多领域的应用和普及,所以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物联网。

2013年物联网大赛内容有突破性进展,在硬件设备种类上有很多更贴近生活,例如:无线射频IC卡、RFID电子标签、智能电表、智能窗帘、感应式门禁、火焰探测器、烟感探测器等,这些设备都会在生活中的某个领域得到广泛使用,有了这些实际应用设备作为开发对象,再有2012年物联网中的部分设备让很多高职院校对物联网应用前景、应用领域都有深刻认知,在广大职业院校引起强烈反响。很多高职院校在大赛结束后,组建专门团队学习研究物联网专业的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转变教学方式。

2015年物联网大赛在2013年基础上有新的变化,把这2年来物联网应用领域进行大规模扩展,涵盖智能社区、智能环境监控、智能商业、智能农业、智能楼宇等物联网主题,对于物联网专业的人才需求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大赛上物联网设备种类进行一步扩展,出现Zigbee无线传感网络,智能网关、LED电子屏等,前2届物联网大赛设备也都出现,与计算机无线网络进行互连互通,桌面软件开发、移动终端软件开发的综合性、难度有很大提升,可以说是真正的实现多种设备的“物联网”,整合到统一的开发平台,成为一套综合性的物理网管理平台。

物联网技能大赛出现各类设备、仪器,考核的内容引领着专业课程建设,改变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进行全面优化,围绕着物联网核心技术、重要知识点重新安排专业课程,尤其是安排大量的实验、实训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再以“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进行课程设置,而是以“核心技术课程实验实训”、“开发技术课程实验实训”、“物联网平台综合实训”为主。

1)核心技术课程实验实训,主要是传感器技术实验、RFID射频识别实验、Zigbee网络技术实验等物联网核心技术课程实验。

2)开发技术课程实验实训,Android移动终端技术实训、嵌入式技术实验、移动终端平台实训等。

3)物联网平台综合实训,智能社区实训、智能家居实训、智能温室控制实训、物联网RFID智能车辆管理实训等,既包括对核心技术的应用也包括对开发技术的使用。

例如,本校在举办物联网大赛后进行课程改革,设立物联网综合实训课程,主要采用技能大赛中的各种物联网设备,对竞赛试题进行改造进行实训。其中智能家居实训内容: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通过手机、PDA、互联网用户可以控制家用设备、执行场景操作,使多个设备形成联动。主要功能为楼宇对讲、安防视频监控室内灯光、窗帘控制、家电控制、远程操控访客环境、灾害远程监控与报警、老人健康监测、家庭能源管理、社区信息查询与服务。智能家居是物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涵盖有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无线传感、RFID技术、嵌入式网关、中间件、电机控制、计算机、网络通信、音视频多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1] 温显斌,肖迎元.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建设初探以及注意的几个问题[J].物联网技术,2015(3).

[2] 孔锐,张冰.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验课程设置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2).

[3] 刘韬.物联网专业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研究[J].软件导刊,2014(1).

[4] 周亮,张克功.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专业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15(6).

篇6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爱眼意识的增强,眼镜除了具有矫正视力、治疗眼疾、保护眼睛等功能之外,还被赋予了装饰功能,眼镜消费追求个性、时尚、品牌、高档趋势日益显著,眼镜的需求量持续上升,眼镜行业已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新科技产业。目前我国已成为发展潜力最大、世界领先的眼镜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据WH0调查资料显示,我国13亿人口约76.9%需要屈光矫正,总人数约为10亿。但目前在这一人群中,只有25%得到眼镜、隐形眼镜或屈光手术的有效矫正,另外75%的人群未得到有效的矫正,人数约占7亿左右。国内84.2%的从业人员是高中以下学历,专业眼视光人才仅为1/4,急需专业验光人员约70万人。我校自03年招收眼视光技术专业以来,至今共培养大中专毕业生700余人,目前在校专科生500余人,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收效,学生实践能力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往届学生最终就业为100%,学生就业已经走出云南,分布到广州、深圳、上海、南昌等地我们在该专业走出了顶岗实习、带薪实习的模式,尝试订单培养,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彰显了我们的办学特色。

二、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适应眼视光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为目标,眼视光技术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分析职业能力及工作岗位,创新和实践“技能型人才双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工学结合的“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按岗位技能重组课程体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开发上,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依托190职业鉴定所,推行“双证”培养教学模式。通过职业培训与鉴定,考核通过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考试后取得高级眼镜验光员及高级眼镜定配工证书。

三、校企合作,师资共享,合作育人,合作教学

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进行“双师型”人才培养,可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产学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参与实践和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专业教师每年深入医院、视光行业一线进行临床实践。有七位教师被四家视光企业聘请担任技术顾问,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各视光企业、医院进行技能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不脱节,能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线的实践经验。按照专业优先、技术优先、学历为辅的原则,面向行业企业引进、聘用符合兼职教师资格,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加入教学团队,担任兼职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并加以培养,直接参与技能教学指导,弥补专职教师数量不够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相对不足的缺陷,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一)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及长效管理机制:我校眼视光技术专业创建至今已13年,为云南第一所建立眼视光技术专业的医学类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与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医院眼科及眼镜行业昆明天视眼镜公司、昆明精益眼镜公司、昆明宝岛眼镜公司、云南大全眼镜公司等10余家企业签定“校外实践基地协议书”,成立“眼视光专业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教学,提出教改意见,紧跟行业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凸显了工学结合的原则。

(二)校企共建专、兼职“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结合学校和行业实际,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采取“引、聘、送、下、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引”是从生产一线引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工作;“聘”是聘请医院、企业专家担任外聘教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进行讲学;“送”是选取、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下”是让骨干教师下到基层单位(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相关企业等)进行实践;“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

(三)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贯彻“理论够用为宜,加强实践教学”的理念,结合企业需求,校企共同拟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企业真实工作任务需要,校企共同修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等。与医院、企业共同编写眼视光技术教辅教材和眼视光技能操作考核标准及办法:《视光学基础实践技能考核标准》、《验光技术实践技能考核标准》、《眼镜技术实践技能考核标准》、《角膜接触镜验配技术实践技能考核标准》等。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眼视光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篇7

关键词:秘书 倾听艺术 职能

秘书工作具有很强的职能性和艺术性,一个优秀的秘书工作者必定是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写、能干、善于沟通交流,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倾听。秘书在工作的时候需要与人交往,要想更好地促进交往目的的达成,秘书必须掌握好倾听的技巧,掌握好倾听的原则。秘书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必须要学会倾听领导的讲话,领会到领导要表达的意思,这样也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如果在领导讲话时不认真听,误会或歪解了领导的意思,那么就会影响到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秘书工作人员,必须要掌握好倾听这门艺术,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领导服务。

一、“倾听”对于秘书工作的重要性

1.维护领导形象。作为领导近身综合性的参谋助手,领导工作的助理,秘书认真地倾听领导讲话,可以显得出对领导的尊敬,维护领导的权威形象。秘书在工作中认真地倾听领导的讲话,可以帮助秘书更好地领悟领导说话的意思,做到言达意会,甚至是言不达而已经意会。秘书认真的倾听领导谈话,还可以给予领导很多及时性的提醒,帮助领导在与人交往时树立更好的形象。领导作为企事业单位这艘大船的总舵手,在工作中难免会有出现误差的时候,这个时候秘书如能认真地倾听领导说话,给予领导及时性的提醒和帮助,那么就可以维护领导的权威形象。

2.提高工作效能。秘书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顺利的开展。秘书在工作中认真倾听领导的工作安排,可以快速地领会到领导的意思,从而认真地执行。特别是在处理重大事件和难题上,秘书认真倾听领导的安排指示,关系到工作的顺利的开展和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秘书应熟练掌握倾听技巧,在工作中认真倾听的说话,有利于用最少的时间实现最大的工作效能。

3.保障公司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单位利益面前,秘书的倾听技能显得非常的重要。面对客户和竞争对手,一名秘书工作人员要充分地展现其倾听技能,才能够在对外的交流和谈判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为公司争取更多的利益。面对公司的领导和同事,秘书也要充分运用倾听技能,才能和领导同事进行有效的沟通,充分调动整个公司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目标优化的最大性,同时也可以保障公司的整体利益。秘书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能对秘书的倾听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倾听的能力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学问,要想在工作中赢得领导的信赖,把工作做得出色,学会倾听是迈向成功的关键。作为一名有价值的秘书工作人员,多倾听比多说话更有用,有效的倾听,才会挖掘到领导话里的意思,比如有写话不宜说得太直白,那么这个时候就要考验秘书的“听力”如何了,是否能够完全准确地领悟到领导的意思,然后去执行,这关系到秘书工作的成败。

4.有利于交际目的的实现。秘书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秘书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与人交流沟通,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秘书如能认真的倾听对方的说话,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肯定,可以获得对方的好感,拉近彼此之间的情感距离,也有利于更好地领会对方的想要表达的意思,从而使交流的气氛更加融洽,从而为交际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秘书要想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更好地为领导的工作提供服务,那么就要掌握倾听技巧,要学会倾听就要在工作中遵循以下倾听原则。 诚恳原则。在工作的过程中,秘书倾听领导、同事、客户们的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诚恳认真,切不可表现得心不在焉,态度散漫。不管对方说话时多么的滔滔不绝、还是词不达意,我们都要表现出认真倾听的诚恳态度,这样才能给人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现代秘书形象,这样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有效倾听原则。有效倾听就是指在倾听之后能够准确领会到对方表达的意思,并且付之行动。作为秘书,上对领导,下对同事,在沟通方面一定要掌握好倾听的技巧。对于领导吩咐的工作安排,要进行有效的倾听,如果出现了领导意图转达得不明确,给领导的工作带来麻烦和困扰,这样就没有做到有效的倾听。这样的秘书,不仅不能很好地为领导服务,还有可能会成为领导的累赘,这是不合格的。

3.积极主动原则。秘书在日常工作中应积极主动地去倾听领导、同事、客户们的讲话,主动倾听领导的需求和工作安排,倾听同事的建议,对于同事们在工作上的交流,也要积极主动地去倾听,这样才能做好上传下达的秘书工作。 适度原则。作为一名秘书,在实践工作中,要严守公司和领导的秘密,无论是私人秘密还是公事上的秘密都不应该肆意去探听,在倾听的时候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该听的就听,不该听的就不要去听,如果对领导和公司的秘密乱加揣测,随意探听,这不仅会损害到领导的形象,甚至可能给工作带来严重的后果,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因此秘书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掌握好适度的原则。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正处于激烈的转型期,企事业单位也会面临着激烈的生存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秘书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有非常强的工作能力,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如写作、做事、说话、倾听等职能是一个优秀秘书必须具备的才能,其中倾听是重中之重,要学会倾听、善于表达。在新时期,秘书应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树立智能服务和主动服务意识,为领导的工作提供更高级全面的服务。社会的发展为秘书这个工作角色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新的形势下秘书要学会倾听,掌握倾听这门艺术。

参考文献

[1]廖金泽.秘书参考/中国秘书大全[M].上海:海天出版社,2004

[2]徐勇.基层秘书工作实务[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杜立新.对现代秘书和传统秘书的比较分析[J].秘书,2003(1)

[4]袁维国.秘书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张清明.秘书参谋职能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6]杨士恒,李宏博.秘书与公共关系[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4)

篇8

【关键词】中职 实训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181-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可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劳动者。为此,担负这一类人才培养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创新实训教育模式,切实加强实训教学的改革和建设。

一、模块教学法在车工考证实训的尝试

(一)模块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模块教学法,就是将教材中有共性的章节归类,形成大模块,又将大模块分解成若干小模块,然后在各模块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讲清重点、难点。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又能提高辅导效率,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本质。根据这种教学法可将内容分散和分解,具有把重点、难点集中辅导的特点,因而很适合于实训教学。在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2001级机制专业进行的车工考证实训教学时,我们进行了模块教学法在实训教学中的试点工作。

首先,对车工考证实训内容按六个大模块进行了设计,每一个大模块里又细分了若干小模块(见表1),每一个小模块的实训内容里包含了相应的工具量具的使用知识、车床基本知识、车刀基本知识,工件的定位和装夹知识、车削方法和车削工艺基本知识等,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学习和认识每一个模块的训练内容,能和在课堂教学学习的专业课程相联系,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其次,模块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和原来的实训教学过程不同。原来的实训教学方式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学完主要专业课程后,再到实习工厂进行实训教学,学生分组后由各指导教师按训练内容进行“示范―练习”的训练。按这种主要是工厂中的师傅带学徒式的教学方式,在职业学校由不同指导教师同时指导较多学生时,就会出现指导的水平和能力、指导的方式和方法、指导的进度和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为避免这种差异性,我们将实训教学过程改为模块训练内容“统―讲解―示范―练习”;每一个模块的训练内容由专门的指导教师按课堂教学方式统一讲解,主要解决和训练内容相关的理论性问题。学生在“示范―练习”的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也统一讲解,主要解决和训练过程相关的难点和问题。

(二)教学改革的效果

在明确了思路以后,我们把学生分为两组,甲组按原来的实训教学方式进行(学徒式的教学方式),乙组按模块教学的方式实施。经过了6周的集中实训教学后,我们通过观测得出了两组的对比情况(见表2)。

由表2的数据和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的观察和监测可以分析到以下的情况:

1.在组员人数基本相同,实训时间相同,指导教师人数相同的情况下,甲组和乙组在使用数量较多的90°外圆车刀和Ф36圆钢棒料的二组对比数据呈现了较大的差异。这说明了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甲组在相同的实训时间里,实际用于加工练习的时间要比乙组多,这是因为乙组的实训教学过程和甲组不同,模块训练内容多了统一讲解的项目;而且统一讲解这一项实际是理论教学,因此甲组实际用于加工练习的时间要比乙组多。二是甲组在实训的过程消耗了较多的材料和刀具,除了实际用于加工练习的时间较多的因素,还有就是甲组的学生在加工练习过程操作和加工失误过多的因素造成的。

2.在两种不同的实训教学方式下,实训的效果有显著的差别。甲组的学生在加工练习过程和考试时的技能状况呈现较大的差别,出现了两极严重分化的情况;而乙组学生的技能状况没有表现出大的差别,说明乙组学生在相同的实训时间和实训教学方式下所学到的技能水平是比较平均。分析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我们看到甲组学徒式的教学方式是以指导教师(师傅)为主导地位的,指导教师的管理能力和技能水平以及对待学生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指导方法等,对学生的技能学习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学生在这种实训教学方式中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主要以反复模仿工件的加工,来达到对技能的熟练和掌握。

乙组模块教学的方式是以指导教师为引导的,指导教师通过进行统一讲解,把实训教学应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从抽象的理论向如何掌握实践技能过渡。由于学生在课堂教学已经学习主要专业课程,再通过统一讲解的方式把相应专业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技能要求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联系,又能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且在实训过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所以在模块教学的方式下,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的方法、技巧在不同工件上的应用,来达到对知识的验证和技能的熟练与掌握。乙组学生在实际加工练习的时间要比甲组少的情况下,仍然能一致通过技能鉴定考试,说明模块教学方式实训的效果是比较良好的。

通过比较学徒式的教学方式和模块教学的方式二者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模块教学的方式在实训教学中的成本较低和效果比较显著,应在实训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因此,我们在以后的金工实训教学中都是基于模块教学的方式来展开。

二、项目考核、动态管理模式的应用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2001年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了数控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数控方面的实训教学服务。最初,我们确定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实训教学,但在实际运作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数控实训是专业性较强的技能应用教学,要求学生对数学、公差与配合、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数控编程等课程能掌握和应用。一方面要在实训教学的过程安排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能充分的学习和进行工件编程;另一方面,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难以在设定的时间里完成模块内容的学习,同时,数控实训中心的设备台套数量有限,学生必须轮流上机操作机床,这样给整个实训教学的进程安排造成直接影响。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整个实训教学安排作了调整,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进行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两个部分的学习。课堂教学主要进行的项目有:数控编程课程的学习,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公差与配合、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等知识的复习;技能训练项目内容学习(包括练习工件的程序编程)。技能训练把原来模块训练“统一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过程,改为项目训练统一讲解(提出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示范(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练习(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开展工作)―统一考核(教师对项目工作情况评估)的教学过程。

在项目训练中,以统一考核为中心(见表3),以严抓考核来带动和加强学生训练的积极性;要求学生在完成每一个项目训练的学习后,必须通过项目的考核,才能进行下一个项目训练的学习。没有通过项目考核的学生继续进行原项目的训练,直至通过项目考核,才能学习下一个项目。即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以发展学生个性和独创性的教育,以中等生为主,兼顾优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最终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程度的提高,从而做到培优辅差的分层次教学。这个以统一考核促使学生循序渐进、提高操作能力,以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由浅入深、夯实基础的实训教学的模式,我们称之为项目考核、动态管理模式。

通过这一实训教学模式的实施,原有的问题迎刃而解。一方面可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进行理论方面的学习,而不影响实训教学技能学习的安排;另一方面通过强化项目考核,实施动态管理,也使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得到更多的学习和动手的机会,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项目训练的学习。同时,项目训练是以统一考核为中心,不强调学习进程的一致性,采用差别项目同时实施的动态管理,促使学生在每一个项目训练的学习过程都认真对待。项目考核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技能水平逐步提高和临场心理逐步加强的过程。两年来,通过项目考核、动态管理模式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在数控实训中数控设备少、指导教师少、实训学生多、实训周期短等一系列困难。所以,1999级、2000级进行了数控实训学习的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试时,一次考试的通过率都达到90%以上(1999级96%、2000级93%)。

三、教学一体化的试点和复合型实训的构想

长期以来,中职教育中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是分段实施,即先理论后实训的学习过程,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容易造成相互脱节,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学生在课堂学习了很多专业理论知识,却难以用于指导实践。为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向职业技能培训方向的发展变化,在2008年的上半年,我们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数控课程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的改革项目试点工作。

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是打破以往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段实施的惯例,将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反复交叉进行,改先理论后实训的学习过程为边理论边实训的学习过程,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学习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理论与实训的密切结合。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学到实在的本领,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技能形成进程加快。

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是以“数控加工工艺和编程”为理论教学内容,以中级数控铣工职业技能鉴定的技能操作部分为实训教学内容。项目实训教学的实施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不同的教学方法:一种是以20名左右的学生为单位的小班教学,小班教学注重以班为教学对象,以学生个人为考核对象。我们采用演示式的教学法,其教学活动过程是:由指导教师提供项目的任务、内容、实施要求,并通过个案的示范,做具体讲解和说明,由学生以此为基础来制定解决其他问题方案。这是以指导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活动过程。另一种是以4~5名左右的学生为单位的小组教学,小组教学注重以组为教学对象,以小组和学生个人为考核对象。我们采用课题式的教学法,其教学活动过程是:由指导教师向各小组布置项目课题,给予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核后方可实施。这是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互动的教学活动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不同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通过对比性的实验,考察在现有的条件下(硬件和师资),将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相结合能达到最佳效果的模式。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摸索,我们在实训教学改革的方式和方法上有了一点收获,但这都是在学历制的教学模式下进行的尝试。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向职业技能培训的方面发展变化,中等职业学校将要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并将发展为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中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证书互认、灵活的学分制等措施也将在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实行。

面对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我们必须加快实训教学改革的步伐。为此,我们提出进行复合型实训教学的构想。

在现代的生产实践中,各学科、各专业的应用相互渗透,相互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传统的学科、工种与计算机日益融合,CAD/CAM技术广泛应用,机、电、液一体化的设备日益普及,一台加工中心的操作,就可能涉及车、铣、磨、钻及机、电设备维修等多个工种。因此,在实训教学中,指导学生把不同专业、不同工种所涵盖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课题的开发或者产品的生产,进行跨专业和跨工种的复合实训教学。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谋生能力。

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了复合型实训为例。学生在学完主要专业课程后,可由科任教师布置复合型实训课题,主要选取工程结构较为典型的工件,在实训中应用的课题,应适当降低模具结构设计的难度。要求学生从工件的成形工艺分析入手,独立完成模具结构设计,用Auto CAD绘出模具总装图及各非标准件零件图,并制定出合理的零件制造工艺及模具装配工艺,经指导教师审核,最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对于一般的结构零件,要求学生用车、铣、刨、钻等普通机床加工;对于要求较高的成形零件,则要求学生预先编制出数控加工程序(使用软件自动编程),在数控机床上进行加工。全部零件加工完毕后,再对模具进行装配,最后试模。这样历经CAD/CAM技术应用、普通机床的加工、数控机床的加工、模具钳工的操作,从设计到制造的实训过程(条件许可的,可采用逆向工程方法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把所学过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升华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收获知识。这样才是一个符合教学原则和认识规律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车工职业技能鉴定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2]陈文杰.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翁其金.塑料模塑工艺与塑料模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刘舒生,董燕桥.教学法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

[5]娄海滨.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工程素质创新能力电信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谢辉(1969-),女,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业测控系统及电子专业教育教学;陈立万(1964-),男,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及电子专业教育教学;陈强(1971-),男,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及电子专业教育教学。(重庆404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单片机课程‘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13013)和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3+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项目编号:10321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09-02

“工程素质”是工程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工程知识及实践经验等综合形成的内在素质,从哲学意义上讲,工程意识是客观工程事物的主观反映,并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工程。“创新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综合体现,表现为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求中,能够不断创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基本素质的一体两面,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是衡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程职业教育中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应用本科起步较晚,但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应用本科发展迅速。重庆三峡学院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凝聚共识与总结提高,形成了以“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此,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改革及实践教学创新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做了大胆改革与实践,并取得可喜成绩。

一、制定符合应用本科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总纲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划分为知识结构、素质结构、技能结构和能力结构四大模块,并制定了具体的实现目标。

1.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应用电子技术知识等。通过四年专业学习与训练要达到: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掌握基本的语言工具,能使用英语进行一般技术资料的查阅与学习。

2.素质结构。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道德素质;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具有较强的个体心理素质和技能应用素质。

3.技能结构。掌握常见电子线路、家用电气等设备的原理分析、故障排除与维修技能,掌握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具备一定的单片机技术、EDA技术的实践技能。具有就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

4.能力结构。有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具备应用性技术岗位所必需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突出以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素质、重创新”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学院开展了以单片机课程为主的多门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从更新课程设置、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做了有益的研究和改革,有力地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1.更新课程设置。传统的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课比重较大,一般都在70%以上。重视原理分析和推导及内部单元电路的讲解,但对电子工艺流程和电子系统的整体设计和性能分析等涉猎较少,学生学到的是条块分割、非系统化的知识,这样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现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通过企业调研及兄弟院校经验交流,探索更新课程设置,将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技能课三大模块。将本专业必修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设定为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增设电子工艺学、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等职业技能课程,并大幅提高技能实训课的比例,以精心设计的典型“实例”(尽量贴近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的课题,融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质量检测等子项目于一体,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开一些能力提升的课程,如“科技文献检索与方法”“科技英语阅读”“现代音响技术应用”等。新课程设置的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基本达到1︰1,突出了应用本科教育的应用性、技能性特点。通过必修、选修和技能三种课程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更好地投入学习,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为自己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课分开授课,如单片机课程。理论课在教室讲授,以单片机结构为主线,进行硬件及软件知识介绍及单片机系统扩展的设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均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缺乏对单片机的直观和感性认识,往往觉得晦涩艰深。而实验实训学时少,且与理论课程不连贯,实验课往往只能进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很少能够自己创造性地学习。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不能体现应用本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是一些技能型较强的课程,如单片机、EDA技术等课程,探索进行“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目前,单片机课程已经全面进行了项目化改造,即将理论课和实验课有机融合在一起,将课程教学内容按实际工程项目的方式进行优化和整合,通过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项目开发,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基础知识逐步过渡到复杂接口设计及算法研究。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钻研精神,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潜力与实践经验的培养。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应用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程体系增强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原有的实验课依附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容易形成专业知识的条块分割,必须进行改革。根据电子专业培养目标,将原来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整合为“实验基础知识”“电子电路实验”“EDA工具应用”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的实践教学单元。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统一设计及层次划分。第一层次是以工程基础理论和工程基本概念为课程核心,培养基本的工程素质;第二层次是对电子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基本动手能力的训练,搭建专业学习平台;第三层次是对电子专业技术结构理论的学习和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培养工程技术素质;第四层次是对电子专业领域的内容进行综合学习和训练,实现工程应用和创新。通过对学生进行的逐层递进式培养,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规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各门课程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监控评价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必须要在考试模式上做大胆探索和改革。对基础通识课,如数学、英语等,可以采取闭卷考核的方式,但增强对电子专业必用的知识点的考核。对专业基础课,如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等,则采用理论和实验按比例折算的方式计算总成绩。理论考试以闭卷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实验成绩以单元实验按难度加权计算,主要考核学生对电路分析、测试、调试和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步将理论和实验的折算成绩过渡到1︰1,并实行理论和实验双合格才计算总评成绩的方式。专业技能课,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造的课程,课程考核更多地从工程应用出发,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查阅资料、系统综合的能力,鼓励学生的质疑和创新,成绩的评定由平时的小考和各项实验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同时,还可以通过免修、免考或部分免修、免考等方式将学生参加各种电子实践活动和竞赛的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以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1.建设校内开放性、综合性电子设计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校内电子设计训练基地,提供常用仪器仪表和主要电子元器件,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进行,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自由进行实验实训。同时,基地开展灵活多样、面向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验实训活动,如学生自选实验、趣味项目设计、学生科学训练项目、学生科研实践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基地建设,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学生骨干,并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发挥其专业导向作用;同时,通过训练,为参加各类设计竞赛选拔和输送人才,扩大学校和专业的影响,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实施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应用本科教育的特色是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作为三峡库区应用本科教育的骨干院校,我院已与库区的重要产业集群,如大全单晶硅、宜化万州基地、三峡光电科技及长安跨越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多方面与实习单位建立起互惠互利的良好关系,定期安排学生到工厂进行顶班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感受“真刀真枪”的训练;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阶段,也可到校外实训基地,由有经验的工程师指导,参加工厂的技改项目,既为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生产技术问题,密切了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也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培养考察实习实训学生,更好地挑选出自己满意的人才,并通过提前的企业实境熏陶,缩短毕业生的不适应期,更快地融入企业文化,是一条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应用本科办学之路。

四、结语

教学改革之路是漫长的,不断适应时代需求,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教学改革不懈的追求。未来,会在课程体系修改和完善、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继续做出更多的探索和改革,并将已取得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逐步推广到机械设计制造及更多的应用本科专业建设中,使应用本科教育更符合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林雅清,李英.工业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形成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5(24).

[2]谢辉.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探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3).

[3]孙小强,曹荣,陈权,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研究——兼谈对常州科教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江苏工学院学报,2008(1).

[4]付家才,郭明良.“本科”+“技师”+“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

篇10

【关键词】企业;人才;用人错位;大材小用

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现代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此,用才与识才、选才一样是现代企业领导者的主要职责。用人错位或是用人不到位是现代企业之大忌,也是现代企业有形和无形的损失。一项最新全球民意调查显示,84%受访的中国人表示觉得自己大材小用,排名第二、第三位的是土耳其和希腊,分别有78%和69%。我国包括企业在内的八成人自认是大材小用,这是用人错位的典型事例。诚然,这一事例讲的是个人自我认同和主观意识,但也不能只当笑料的话题,不屑一顾。它起码告诉我们两点:(1)个体意识形成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普遍化和一般化,80%以上的受访者都自认大材小用,可见范围之广、程度之高。(2)它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领导者提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如何用人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基于此,本人作点探讨性剖析。

一、企业用人错位减弱了人才的正能量

企业用人错位是与用人到位相对而言。所谓用人到位,就是说企业领导者坚持用人为公的原则,把人才使用到合适的职位(岗位),使他们能学以致用且用其所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的作用,并让他们取得相应的报酬。大材大用,中材中用,小材小用,才尽其用,是用人到位的描述性要求。相反用人错位,是指企业领导者由于各种原因所致,使人才与职位(岗位)不对称,出现大材小用,或者是小材大用。这两种现象都是用人错位的表现。好比一个人凭他的能力可挑100斤,而只让他挑80斤,那么,他有挑20斤能力没有发挥出来。相反,另一个人只能挑80斤,而却让他挑100斤,这样,必定把他压垮。所以,无论是大材小用还是小材大用的用人错位,对企业和个人都是不利的,大材小用是浪费人才资源,小材大用是糟蹋人才资源。本文着重论析企业用人错位导致大材小用,减弱了人才资源正能量的情况。

1.企业用人错位导致大材小用,容易使人的工作能力缺失,自身的显能和潜能都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人的工作能力由显在能力和潜在能力共同组成,显能则是由潜能转化而来。当企业用人到位、人尽其才时,就会使人产生充足的工作能力,并不断地把自身的潜能转化为显能,相反,用人错位出现大材小用时,人的工作动力就会逐渐减弱,潜能更得不到充分激发和转化。

2.企业用人错位导致大材小用,容易使人产生怀才不遇的抱怨感、缺乏工作责任感和成就感。遵循用人“能级化”的管理原理,用人到位,就能使人才群体各就各位,各展其才,各用其心,各尽其责,各立其功。否则,就会“英雄无用武之地”,大材小材一个样,有才无才一个样。

3.企业用人错位导致大材小用,容易使人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缺乏有所作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国外一位企业家说:“人才放错了地方就成为垃圾”。再优秀的人才没有放在合适的职位岗位上,必定挫伤了他(她)的情商,进而挫伤了他(她)的智商,使他们缺少良好的心态,难于提振饱满的精神,胜任本职工作。

4.企业用人错位导致大材小用,容易使人缺乏明确的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对未来忧心、迷茫和无奈。职业理想和目标是人生之梦,有梦、追梦、圆梦是人生应有之义和行为驱动力。为实现远大的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必须付出今天的努力和把握现实的机会。当人处在很难发挥专长和特长的职位(岗位)上时,就会对工作兴趣不足,对未来没有理想和目标,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无从谈起。

此外,企业用人错位导致大材小用,不仅会减弱和降低人才的正能量,甚至有可能还会产生用错一个人影响一大片的负效应。

二、企业用人错位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企业用人错位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企业内部原因也有企业外部(环境)的原因。并且,具体个人、个例各有不同的原因。就综合而言,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一)选拔人才把握不准确,是导致企业用人错位的首要原因

选拔人才是企业使用人才的前提,没有准确地选拔人才,就不可能正确地使用人才。据笔者了解,企业在如何选拔人才方面,存在种种把握不准确的状态,是企业用人错位的首要原因。其一:未能准确界定企业人才。不少企业经营管理者将企业人才与党政管理人才等同起来,也与高学历高文凭等同起来。有的人认为,只要能从事党政工作的人才就是企业人才,高学历高文凭的人自然也是企业人才。其实,企业人才和党政管理人才具有一致性,更有差异性,两类人才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和情况,其理论知识和实务要求具有不同的倾斜度和侧重点。再说,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知识就是力量,但通过高学历高文凭所取得的知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有力量,若离开实践,不愿意又不善于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是缺乏力量的。只有善于把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才是企业人才。其二,未能科学发现企业人才。不少企业还是拘宥于老办法,通过审阅人事档案、人事面谈、熟人推荐的形式发现人才,而这种发现人才的办法简单狭隘,难免以偏概全,造成企业需要的人才很短缺,而企业不那么需要的人才却过剩。这就埋下了企业用人错位,大材小用的“隐患”。同时,对于如何鉴别企业人才,一些企业更是缺乏科学标准和经验,存在着重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而轻思想道德素质,重人才的共性和轻人才的个性,重人才的笔才口才而轻人才的气质性格。这些认识的片面性是导致企业用人错位或用人不到位的成因。其三,未能正确挑选企业人才。诚然,挑选人才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考虑人才的品德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和感情因素等等。一些企业领导者在挑选人才时往往离开了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参考,见人才不见人品,见智商不见情商,见生理不见心理,其结果招聘来的人不仅是大材小用的错位,而且是严重的选人失误。

(二)使用人才不够合理,是造成企业用人错位的直接原因

使用人才是选拔人才的目的,没有合理使用人才,就不需要准确地选拔人才。选人是用人的起点,用人是选人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企业用人更有根本的、决定性的意义。如上所述,在现实面前,很多人都可能感觉到大材小用,面对这个八成的数据企业领导者不能不当回事,因为大多数受访者都来自企业,这与企业的用人错位紧密相关。笔者认为,用人欠合理性或用人不注重“合适性”是企业用人错位造成大材小用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用人忽视“合适”性。“合适”用人是现代企业领导者用人的首要内容和要求。合适即是人才,合适用人就是合理用人。所谓合适,就是要求领导者以人为本,用人为公,实事求是,努力做到四个“合适”:包括物色一批合适的人选;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配置一个合适的结构;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合适”的“度”就是既无不及也无过分。尤其是要将人才放在合适的职位(岗位)上,让其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然而,有些企业领导者却以个人的善好厌恶作为合适不合适的标准,顺我者“合适”,逆我者“不合适”,搞“捆绑夫妻”和“拉郎配”,这显然离谱了。(2)用人“求全责备”。“求全责备”是企业用人错位导致大材小用的明显原因之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扬长避短就大有人才,求全责备就没有人才。不少企业领导者虽懂人才可贵、人才难得,但又对人才似鸡蛋里面挑骨头,不看主流看枝节,不看强项看弱项,不看优势看劣势,这就严重干扰了“合适”用人,留下许多大材小用的“后遗症”。(3)用人机制不活。企业的用人机制与其他的用人机制既有共性也有特性,就其特性而言,企业用人具有自身一系列不同于其他单位的情况。首先是用人的标准不同,其次是考虑的角度不用,还有测评的指标,以及搭配的要求都不同,等等。但在实际用人过程中,不少企业往往照搬照抄别的标准,按别的角度、指标和要求,照葫芦画瓢。这种脱离企业实际情况的使用人才,必定造成用人错位大材小用的结果。甚至,一经企业用定的人,往往是“一用定终身”,N年一贯制,这就意味着大材小用一错到底。

(三)人才市场供大于求,是企业用人错位的间接原因

目前,我国人才市场较发达,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走进人才市场,要求工作,选择就业,总体上使人才供给大于需求。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不仅给企业选人用人提供了很大的主动性和挑选性,同时,却给求职的人才带来不小的威胁和压力。企业作为招聘者和人才作为应聘者,表面上平等而实际上不平等,一方处于主动选择人才的地位,另一方面则处于被动接受取舍的地位。面对这种情况,企业有可能随心所欲地安排求职者的工作,求职者则隐隐约约地接受企业的工作安排,即使企业的工作安排不尽如人意,学非所用,大材小用,降级使用,求职者也要违心接受,敢怒不敢言。因为企业与求职者都知道,人才市场上还有许多人正在寻找工作,迫切要求就业,企业的门口还有许多人排着队等着进来。所以,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其实就是对企业用人错位大材小用起着客观的“助推”和“保护”作用。

三、矫正企业用人错位的基本对策

“解铃还须系铃人”。矫正企业用人错位,减少和预防大材小用的现象,最终要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领导者自行解决。总体上说,企业不仅要重才,更要识才,才能合理地用才,其现实着力点在于讲究、掌握企业用人的艺术。企业用人错位导致大材小用,与企业领导者没有讲究和掌握科学的用人艺术密切相关,虽然他们有所为的动机、愿望,但缺乏科学的用人艺术,也不会到达合理使用人才的预期目的。所以,要解决企业用人错位大材小用的问题,必须讲究掌握一定的用人艺术。用人艺术是富有创新性的用人技能和方法,对合理用人具有实操作用。

(1)知人为先的艺术。我们党历来都倡导知人善任的用人方法。知人是善任的前提,不知人就不可能善任,善任是知人的目的,不善任就不必要知人。知人,就是企业领导者要通过阅档、考查、考察以及考验来了解人才,对人才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才给予善任,安排到适合其特点,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位置上。首先是知人,然后是善任,不应把两者颠倒过来。(2)量才使用的艺术。量才使用是合理使用人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没有量才使用说不上合理使用。量才使用与知人善任具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量才显然也是知人,但量才不容易,准确地量才更不容易。不过,量才过程中起码要做到了解和识别人才属于什么范畴,是何层次的人才,这样,有利于避免用人错位,有利于避免大材小用。(3)用人所长的艺术。就是说企业领导者要看到人的长处,用好人的长项。按照“木桶”理论,木桶有“长板”和“短板”,而木桶能装多少水虽是由它的“短板”决定的。但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短板”更要看到它的“长板”,不仅要扬长避短,更要扬长转短、扬长补短,这样,木桶就可以装更多水了。用人方面尤其是如此。用人所长和容人所短是同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对于“合适”的企业人才,我们包容、宽容一点,把他们安排到最能发挥其长处的职位(岗位),是双赢的艺术,老鹰固有优点和缺点,而母鸡却没有缺点,但母鸡永远没有老鹰飞得那么高,有“鹰击长空”的本事。(4)用人不疑的艺术。古人说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就是说一经使用了的人,对其就必须给予信任,并授权、放手让其工作;而对于不了解、不信任的人不给予使用,待了解和信任之后才给予使用。用人不疑要以疑人不用加以补充。如果企业领导者以疑人不用来为大材小用找理由,那便是大错特错了。(5)用好中端人才的艺术。企业人才的层次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用好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的难度不大,最难的是合理用好中端人才。因此,企业领导者必须把用人的重点和难点放在中端人才的使用上,真正用好中端人才。(6)竞争上岗的艺术。人才竞争上岗既是一种用人方式,也是一种用人艺术。截至目前为止,在所有的用人艺术中,竞争上岗艺术是最公平、最有效的。它既发挥伯乐识马的功能,又发现人才的差异性和尊重人才的选择,从而合理地将人才与其合适的职位(岗位)结合起来,能减少甚至防止用人错位导致大材小用的缺陷。(7)动态用人的艺术。它是在实践中用人的方法。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处在职位(岗位)的人也在发展变化,企业领导者可以及时调整人才使用的情况,改变用人错位、大材小用的不合理状态,营造“树挪死、人挪活”的效应。总之,用人的艺术许许多多,要想用人到位,必须学会运用各种艺术,发挥他们在用人过程的共同作用。

参 考 文 献

[1]乾羽.八成人自认大材小用不能只当笑话[N].羊城晚报.2012-12-17(1)

[2]朱喻.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实操精解[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3]刘珍.人事文员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教程[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

[4]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