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篇1

当前,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不快,而农产品市场供应全面丰富与农民不增收或增收少的现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农民工成为城市打工族,使农村产业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尤其是一些不合理的分配直接的影响了农民的利益,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更重要的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也不足。这就直接导致了农副产品的深加工跟不上、农产品流通不畅快,制约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上大多还停留在卖原材料阶段,精加工产品不多。而且,由于经费较少的,进行农业生产的科技人员也就相对减少,致使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难,整体发展难。传统农业的生产特征有以下特点:规模较小、科技含量少、效率较低、商品率低。它的基本特征是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

现代农业投入资本高,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如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耕作技术等方面都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手段。农村进入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市场调节的作用大了,农民自也大了,客观形势要求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生产。农民所用的生产原料上涨,在生产成本上也有也所上升,导致粮食及经济作物、工副业和其他产业等的比价差距也不断拉大。农民从市多搞工副业和其他产业,这很自然,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跟不上,经济收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要想加速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中,这是已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搞好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的基础。因此,农业基础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认真做好规划工作。农业基础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这个要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着眼产业布局,着眼经济发展。即接轨县域经济、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育本地的特色、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进入推动农村市场。以此为目标,提供就业岗位为农民服务,这样劳动会就不会出现流失,同时还增加了农民非农收入。规划要全方位考虑,在规划农民的住房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幼儿园、敬老院、学校、乡村医院及各项文体设施等,使农民逐步达到城市生活质量水平。

要想保证农业基础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证,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特色,弘扬个性。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指导下,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特别要注意地区水系、水源和水面的保护。注意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尊重民风习俗。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坚持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自始至终突出农民在规划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农民对村庄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在积极引导农民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情况下,尊重地方风俗及生活习惯,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篇2

关键词:声环境设计; 住宅区规划; 空间规划;

Abstract: the sound environment as building a physical important subject branch, it closely with building desig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und environment design in residential planning should play the role and participation way, think sound environment design is not only the outside environment noise of shielding, solve the problem of sound pollution, also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diversified form of the space. Research is the basis of common noise sour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oise reduction measures and a residential area of of all kinds of basic activity demand analysis. This paper is a man of some opinions, and available for peer for reference.

Keywords: sound environment design; Residential planning; Spac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声环境作为建筑物理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它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尤为密切,无处无声。正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室内、外空间环境包括声环境,而且人们总希望声环境能够满足自己从事各种活动的要求和限制在人们对生理、心理刺激和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所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声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建筑设计人员的重视。

一、声环境设计与住宅区规划问题分析

住宅区规划中的空间设计是关于各种构成要素的组合,需要考虑居民户内外活动的特点,综合生理和物理因素,包括日照、通风、声音环境等因素。住宅区规划中的声环境设计,目标是提供与空间特征相适应的声环境,维护空间的稳定感,促进空间的序列营造与多样化。现行常规的住宅区规划程序尚未包括声环境设计,一般情况下不会作为规划师考虑的内容。往往是声环境问题非常突出的情况下,居民受到了噪声污染并投诉,不得不进行规划或建筑手段的改进,但成本往往很高。住宅区规划中的声环境设计与专业的声学问题诸如音质设计等不完全相同,它仍然是以建筑学方法为基础,借助不多的声学原理和常识,通过将这些知识融入规划中去考虑,就会产生效果,究其性质仍然是设计问题。声环境设计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是住宅区规划中的软肋,规划设计的方案阶段应考虑相应的声环境设计要求,积极主动地将声环境作为诸多系统之一融入其中,这相比投诉以后解决问题更有效率 。声环境设计应对各种声音,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噪音、悦耳的声音以及其他不同类型的声音。设计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对各种声音有意识地削减和引入。由于噪声问题的突出性,其中主要的工作是对安静程度的划分,而这项工作必须建立在对常见噪声源及降噪措施特征和各类基本活动的需求有所了解之上。

二、噪声源分类

1、交通噪声。交通噪声可以造成多种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交通干线两侧,路边距车辆1 0 m 远处的小轿车行驶噪声大致为6 7 d B ,重型卡车行驶的噪声级超过80dB,当车流量增加1 倍,噪声级约增加 3dB。②铁路干线火车行驶噪声一般为75~80dB。③临近住宅处车辆启动和停车的声音虽然持续时间较短,但声压级较高。

2、建筑施工噪声。虽非永久性,但因其噪声级高,一般在100dB以上,城市居民对其干扰特别敏感。

3、工业噪声。在各种工厂与住宅区混杂的区域比较明显,工业噪声的特点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特别注意厂房伴有的振动干扰。

4、社会生活噪声。主要来自学校、商业和各种娱乐设施,其特点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一般声压级在43~73dB 之间。

5、住宅区内的公用设施。包括锅炉房、水泵房、变电站、冷却塔、通风机、空调机等噪声干扰,一般应独立住宅组团之外布置,特殊情况应做局部消声隔声处理。

三、各种降噪措施的特征分析

1、 声屏障。声屏障的原理是利用声音的衍射增加了传播距离从而增加声音能量的衰减,因此其降噪效果与声源位置和尺寸、接受点距离声屏障的距离和高度都有很大关系。如果声屏障没有足够的高出声源,声音传播的距离没有明显减少,对接受点声压级的降低则非常有限。在实际设计中专门的声屏障或有绿化的围墙都能取得类似的作用,但要对降噪的实际水平进行测试。

2、建筑物。建筑物也是声屏障,属于厚屏障。建筑物在应对一般道路中有很好的隔声能力,但对于高架道路,由于声源位置比较高,一般的低矮商业建筑就难起作用。另外建筑物必须按照规范设置开口,一般开口尺寸都大于中频以上声音的波长,会通过开口继续传播,通道两侧一定范围内都会受到影响。但建筑物的组合可以综合反射与衍射作用改变声音的传播方向,在布置上有较大的灵活度 。

3、树林与草地。根据有关研究,树林减弱噪声的效果明显强于草地。同毫无遮挡的自由声场衰减相比,30m 宽树林减噪量为6.57d B ,同样宽度的草地减噪量为 4 . 3 8dB,按照经验公式,建造量与声音在草地或树林中传播距离大致呈正比。绿化应选择叶片大、具有坚硬结构的树种,叶片应密集,应不同高度、不同层次的树种混植。对于高架路声源位置提高的问题,应结合地形布置绿化种植。

四、声环境设计的序列营造分析

空间序列的营造是规划设计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声环境设计的重要目标是配合空间序列的营造。声音是影响领域感的重要原因,降低私密空间的声压级水平,可获得更稳定的感受,而增加公共活动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声压级差,可以增强各自的领域感。声环境序列的塑造可以参照规划设计的基本分级方法,按照居住小区一组团一院落私密性逐级增强,影响各级居住空间的固定线声源为居住小区级道路、组团道路和入户路,由于车速和车流量都会对交通噪声产生很大影响,所以道路分级与居住空间的关系对于声环境的设计有决定性影响。另外,入户道路尽量采用尽端式布局避免在住宅主要朝向间引起穿越,也可减少停发车的噪音。在此基础上,建筑形体和围墙的组合处理,是保障局部声环境可控的重要方法。其中,高层建筑宜与多层建筑组合布置,因为高层建筑间由于日照间距的要求往往会距离很大,难以形成安静稳定的空间,受交通干扰影响增大。在住宅区的各类公共活动空间,可通过适当的音乐、种植叶多的树木引起树叶晃动的声音、流水、以及鸟鸣、游戏场地等帮助塑造不同的空间特点或掩蔽交谈的声音,在需要非常安静的环境也可采用草坪、静水、硬地等设计,但要注意与噪声源的多次隔离,避兔硬地与墙而共同加强噪声的现象。

五、声环境设计参与规划的方式分析研究

声环境设计参与规划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特别是占绝大多数的住宅规划,虽然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角度可以提出声环境设计的专项,但总体规划只能针对飞机场和大型工业等具有明确噪声污染的点进行回避,这本身也是规划其它范畴不能容许的。而试图纯化工业向内部居住逐渐过渡的结构是难以实现的,这是由城市的复杂性本身所决定,所以如无特殊情况没有进行专项设计的必要。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衔接上位规划与建设的重要环节,可以起到一定结构性的控制作用:如控规中限制高层后退的距离、对道路等级的有效划分都可以改善地块的初步条件。但归根结底,最终的使用效果还是受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直接影响,从而避免在建筑阶段成本的增加。总结住宅区规划中考虑声环境设计的主要步骤应包括:①调查噪声现状,分析噪声源特征并根据需要绘制声压级影响等值线 。②根据现状、有关标准和有针对的设计需要,确定住宅区内声音分区,以及各自需要降低的声压级数。③从综合降噪措施的角度进行多方案比较,研究规划方法与建筑设计的可行性相结合的处理。

六、结语

方案比较是决定声环境设计中关键的环节,要权衡各种隔声方案的可行性和空间效果,分别采取隔声屏、建筑或绿化进行隔声。隔声屏意味着额外的投资;建筑可安装围护结构隔声设备,但首先须在建筑内部区分不同功能的声压级要求,研究使用功能调整的可行性;绿化面对是否有足够的用地和绿地建设投资的问题。因此,更多的情况下,应采取三者结合的方式,来共同实现减少噪声的不良影响,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毛建西. 居住垢、声环境的研究与应用[M ]. 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状态监测

现代化矿井中应用了大量的机电设备,这使得煤矿开采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然而,安全和效率只是相对的,井下机电设备在发生故障时也会影响到生产的安全性和效率。为了能了解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需要对设备的一些关键参数进行监测,例如设备的功率、温度等。过去,经常使用一些仪表进行监测,例如速度表、功率表等,但是需要技术员对状态参数进行现场读数,非常不方便。最近几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被应用到井下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中[1-3],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状态监测的效率。本文分析了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的重要性,重点探讨了基于物联网的井下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的实现。

1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的重要性

认识到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的重要性对于更好地实施机电设备状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可以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及降低设备运行成本方面。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1.1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在煤矿井下恶劣的环境中,机电设备可能会发生各种故障。由于很多机电设备都属于重型设备或高压设备,发生故障时非常危险,很容易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例如,煤矿线缆由于短路而自燃,很容易造成重大火灾事故[4-5]。因此,必须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越早发现设备的故障,则故障造成的安全隐患越小。为了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必须对设备状态进行监测。现代化监测技术具有实时性,能对设备实现24h监测,一旦发现故障,则能立即自动发出警报,从而及时进行处理。一些监测系统能自动控制某些机电设备,这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例如在监测到设备内部出现短路故障时,保护器会发生动作,切断电源,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1.2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磨损,需要进行维护。合理维护可维持设备的性能,还有助于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在进行维护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维护周期,即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点进行维护。基于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分析设备性能的波动情况,进而确定最佳的维护时间。智能化算法的出现极大地简化了分析流程。井下使用的很多机电设备价格昂贵,只有使用的年限较长时,使用的成本才能收回。在井下机电设备使用过程中,电网谐波对设备正常使用具有较大的威胁。电网中存在高次谐波时电网电压会出现畸变(见图1),导致设备异常震动或发热,这会加剧机电设备内部某些元件的老化,非常不利于设备的正常使用。通过对设备运行电流波形的监测,一旦发现设备运行电流出现异常,则可立即进行处理,从而保证设备处于一个正常的运行状态。

1.3降低设备运行成本

电能是机电设备重要的动力,其质量对机电设备运行功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功率因数是反映电能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功率因数较低时,无功功率较高,浪费了大量的电能。同时,无功功率过高还会导致电网电压线损增加,容易引起设备过载。通过对电气设备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监测,有效控制无功功率,从而降低设备运行成本。

2基于物联网的井下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的实现

2.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设备交互控制的一种方式,主要包括感、传、知和用四方面。总的来说,物联网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及应用层,其中感知层处于最底层,是实现物联网的前提[6-8]。通常情况下,感知层主要由各种传感器组成,负责各种信息的采集;网络层是数据传输的平台,主要由无线网、以太网及局域网组成;应用层主要连接各种设备,即用户端,完成设备与设备、人与设备的相互沟通。物联网技术的原理如图2所示。为了能实现对物联网的高效应用,使用了RFID技术。该技术主要用于信号的无线传输,RFID模块可接收或发送特定频率的电磁场,从而快速实现信号的传输和交换。可以说,RFID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石。传感器是感知物体状态的重要设备,它将物体的运行规律转换成一定的电信号,从而更好地表征物体的状态。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技术,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已经有多重无线传输技术可作为信息传输的网络,主要为4G和5G技术。其中5G技术由于高容量、低延迟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已成为了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内容。

2.2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的实现

与其他行业相比,煤炭行业中物联网应用得比较缓慢,这是因为:a)物联网的应用需要对设备进行改造,而煤矿的很多设备比较老旧,改造起来相当困难;b)煤矿生产对安全性要求较高,很多信息化设备难以在井下安全使用。近些年来,煤矿井下也开始逐步应用物联网,其中典型的就是机车运输监测系统的应用,其通过视频系统及时传输机车上人员的实时信息情况,通过定位系统实时传输机车的位置与速度情况。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物联网系统主要分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硬件部分主要用于数据的采集和传输,而软件部分主要用于数据的处理和判断。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物联网系统主要分为3个功能模块,即现场采集数据模块、实时网络通信模块及控制管理模块,如图3所示。按照物联网的层级来划分,现场采集数据模块属于感知层,实时网络通信模块属于网络层,而控制管理模块属于应用层。根据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的特点,感知层主要采集井下机电设备的一些状态参数,例如位置、功率、电压、电流、温度及振动等[9-10]。网络层主要是煤矿井下建立的一些通信网络,例如无线通信、光纤通信及局域网等。平台层主要由为机电设备控制提供服务的设备组成。对于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物联网系统,系统软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系统软件主要是将感知层采集来的机电设备状态信息及时进行处理,从而判定设备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信息传输通常需要通过建立的通信系统来完成,需要处理的参数主要有设备的电压、电流、温度、负载、速度及位置情况等。在设备状态参数异常时,要能及时发出警报,从而杜绝危险情况的发生。

3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的应用分析

山西A矿于2019年1月开始建设矿山物联网,2020年5月物联网系统完成调试并投入使用,整个改造过程共花费1.3×108元左右。目前,该系统已正常运行了十几个月,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a)设备维修费大幅度减少。经过有关数据统计可知,每个月节省维修费用达到3×105~4×105元,累计节约费用8×106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b)机电设备故障率大幅度下降。经过统计,改造后设备故障次数比改造前下降了70%左右,从长远来看,这非常有助于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可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c)设备违规操作大幅度减少。改造后采用了大量视频监控系统,可对违规操作行为进行采集,对工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从长远来看,这非常有助于设备的安全运行。过去很多安全事故都是由井下机电设备的违规操作造成的。综上所述,虽然在系统改造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会有很大的可能收回成本。此外,该次改造还有助于煤矿产业升级,促进其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集约型产业的转变。

4结语

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状态监测是实现机电设备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途径。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可以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及降低设备运行成本。在设备状态监测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可大幅度提高监测实施的成功性。在未来,煤矿企业应该加大在该方面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张宁.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分析[J].矿业装备,2021(5):24-25.

[2]张都.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分析[J].能源与节能,2021(2):166-167.

[3]范全慧.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状态监测技术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39(16):53-54.

[4]任宏伟.光纤传感技术在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状态监测系统中的应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10):79-80.

[5]田祥庆.物联网技术在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6):39-40.

[6]潘文忠.物联网技术在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8,33(10):261-262.

[7]范红斌.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分析[J].煤炭科技,2017(2):89-91.

[8]于中伟.煤矿机电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J].能源与节能,2016(5):54-55.

[9]白晶.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及状态监测的技术改进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4):110-111.

篇4

关键词:资金建设;建筑经济管理;重要性;实效性;完善措施

引言

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整体上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建筑企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具体工程项目的实施。然而,由于施工周期长、环境复杂、内容宽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筑企业在经济管理的实际工作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与优化。因此,我国建筑企业要想实现长久发展,有必要加强资金建设的实效性,采取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有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稳定增长。

一、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资金建设现状分析

1.建筑数量和工程规模盲目扩大。目前,很多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只顾及眼前利益,盲目地扩大项目工程的数量和施工规模,以至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项目数量增大意味着施工企业需要承担的经济压力也随之增大,甚至于部分企业根本没有能力支付庞大的项目建设资金;建筑企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情况,限制了经济管理工作中资金建设的实效性,难以充分发挥出实际价值。2.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落后。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的制度体系已然难以满足现阶段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需求,甚至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建筑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此外,由于工作制度体系的落后,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导致资金建设实效性得不到有效提升。严格意义上,资金建设的实效性并不会直接影响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会影响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存在重复建设或浪费的现象,这些都会导致建筑企业施工质量下降,承受的经济负担逐渐加重。3.建筑企业资金筹备能力不强。对于一些周期长、规模大的工程,建筑企业需事先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确保工程如期竣工,这就对企业的资金筹备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旦资金筹备环节出现问题,很有可能会导致整个项目工程的施工计划发生脱节,甚至被迫中断。目前我国多数建筑企业的资金筹备能力都不强,很难在短期内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导致项目工程难以顺利展开,亟须采取有力的措施提高资金建设的实效性。4.正式施工前需预支付一部分的建设资金。建筑工程项目周期长且规模大,故企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此外,建筑企业在正式施工前还需按照相关要求支付一定数额的建设资金,这就导致企业承担的经济压力增大,经济管理工作陷入困境。因此,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应积极实施资金建设实效性完善措施,减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压力。

二、资金建设实效性在建筑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1.提高建筑施工成本管理工作效率。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成本是指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者在对自身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以货币形式来计量出建筑企业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所需消耗的资金,从而计算得出总的资金费用。通常情况下,建筑企业的施工成本不仅包括施工设备、材料费、人工费等直接费用,还包括其他一些流动资金、定向资金等储备资金所产生的间接费用。建筑企业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各项资金的使用与流动进行合理控制,充分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在尽可能降低施工成本的前提条件下使建筑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成本管理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资金建设的实效性,能够大幅度地提升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实现建筑企业实施经济管理工作的目标。2.有利于企业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建筑企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各个项目环节进行仔细的检查与严格的监督,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都按照规定的标准要求来实施,从而达到全面控制各个项目工程产生施工成本的目的。除此之外,建筑企业还需积极构建较为完善的施工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在规章制度的条件要求下实现对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在项目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质量或施工环节的细节处理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施工成本,所以建筑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必要在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加强对施工成本的控制力度。因此,企业应注重完善资金建设实效性,分别从质量、进度、成本以及功能四个方面来着手加强施工成本的控制。在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增强资金建设实效性能够显著提高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因返修、重建所产生的额外费用,降低建筑资金短缺或周转困难的发生几率。此外,完善资金建设实效性还能为企业管理者安排施工进度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购买更高性价比的建筑设备和材料,大幅度地节省施工成本。

三、提高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建筑企业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一定要注重对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考察,为科学完善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此外,企业管理者还应高度重视在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提高资金建设实效性的必要性,采取强而有力的措施予以贯彻落实。1.增强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与风险管理意识。在项目工程的实际施工环节中经常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故建筑企业要想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切实完善资金建设实效性,有必要全面增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者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资金建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为此,建筑企业可定期组织一些员工培训活动,邀请行业内的一些权威人士来企业内部开展教学讲座活动,或者在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教学,全面提升建筑经济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践操作能力,为完善资金建设实效性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础。对于经济管理工作者自身而言,经过必要的培训与学习,不仅拓宽了自己的专业知识面,还显著提升了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全面地认识到风险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从而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更加谨慎,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此外,建筑企业还有必要处理好各个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既能有效节约人力、物力资源,还能显著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建筑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合理制定施工方案。建筑企业要想实现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以及资金建设的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周期长、规模大、过程复杂等特点,企业很难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设备、材料、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实施全面高效的管理,故建筑企业想要完善资金建设实效性,有必要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因此,建筑企业应在正式施工前与各个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交流、协商,取得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支持,同时还应对施工环境进行实地考察,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方案,明确各项环节具体的施工流程,确保项目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一份完善的建筑施工方案中不仅有关于各个环节的详细规划,还应当明确规定每一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此外,建筑企业还应安排相关人员深入市场开展调研活动,深入了解目前建筑设备和建筑材料市场的实际情况,以便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及时对施工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完善,制定出科学的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方案,确保该施工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利润。3.提高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质量。施工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质量水平对于建筑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应从全局角度出发,严格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施工进度的管理,确保项目工程在规定期限内保质、保量完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缩减建筑企业的施工周期,为其解决更多的施工成本。企业管理者要想切实完善经济管理工作中资金建设的实效性,除了需要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关系,还需及时更新工作人员在资源管理方面的思维理念,使其掌握更为科学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手段,在施工过程中注重合理选择性价比高的建筑设备和材料,并对产生的施工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全面提高建筑企业项目施工的整体工作效率,切实加强资金建设的实效性,从而为建筑企业实现经营利润最大化提供充足的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要想完善经济管理工作中资金建设的实效性,需将管理措施充分贯彻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施工环节当中,从宏观上实现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下占据足够的优势,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关键。为此,企业管理应增强资金建设实效性,合理分配、管理施工过程中各项环节所需投入的资金。此外,建筑企业还应积极取得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支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严谨的经济管理措施,不断完善资金建设的实效性,进而有效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婷.探索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实效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

[2]侯建平.浅谈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资金建设实效性完善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5,(15).

篇5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  机械设备  设备经济管理 

        1 设备费占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比重大    

        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来说,就是能使企业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建设工程项目中,一项工程的设计费用占总工程费用比例约为5~10%,设备工程费用一般占工程项目投资的40%~50%左右,设备有关的各项费用一般要占企业全部生产资金的60%~70%左右,在固定资产中设备固定资产要占三分之二左右,在流动资金中,与设备有关的(如备品备件、二类机电等)大约要占25%~30%,在冶金系统要占到40%左右。所以与设备有关的各项费用(设备的购置费、维修费等)的使用情况如何,对全部生产资金的利用程度关系极大。

        2 设备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离不开机械设备,机械设备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建设工程施工的进度、质量及投资。作为设备管理中的设备经济管理应从设备设计、制造、采购、维修及更新、报废等全过程每个环节的费用进行管理、控制、预测。设备经济管理的任务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对设备一生各个环节的费用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是对设备投资方案进行经济分析,确定投资的最佳方案;对设备的折旧,按照各类设备的经济寿命提出合理的折旧年限;对设备的维修费用进行统计、分析,掌握设备价值运动规律;根据设备价值运动规律,按照经济原则,确定各类设备的最佳更新周期和大修费用的界限;做好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同各项工作。

        3 设备经济管理的目的

        设备经济管理是设备有关各项费用的管理,在机械设备管理中,设备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都是同等重要的。技术管理,是为了掌握设备的物质运动规律,其成果是设备完好率,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下运行。设备经济管理,是为了掌握设备的价值运动规律,使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低,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好坏归结到三点就是两高一低,一高是产品成本高,另一高是投资费用高;一低是资金利用率低。这三种情况都与设备管理水平有关,更主要的还是与不重视设备经济管理有关。长期以来只重视设备技术管理,而忽视了设备的经济管理。就目前情况来说,对这个方面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根本的原因在于看不到设备管理方面的经济潜力,缺乏先进的经营观念,缺乏竞争意识。

        4 设备投资方案决策

        设备投资是企业把某种资金固定化(购置各类机器设备),以期获得更大的盈利,由于投资又是一个长短期结合的决策,从资金的时间价值的角度来说,短期投资方案,要衡量投资经济性的好与否,设备的投资选择和评价应利用盈利额、盈利率、终值、互斥方案等进行衡量。长期投资方案,是一年以上的投资,评价设备投资方案的优劣虽有各种各样的标准,但经济性的分析应该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把各方案所发生的费用和收益组成资金流量表,或从净流量开始分析,因为投资的经济性分析是用货币额这个共同的尺度来测定投资效果波及整个时期资本的增量为主要内容的。大体上投资方案有单一方案即独立投资方案,多方案包括互斥型投资方案、混合型投资方案,可以利用净现值法、净年值法、终值法、投资利润率、差额流量、投资回收期法比较设备投资的优劣,寿命期相同和寿命期不相同的方案也可以利用上述几个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设备的优劣。

        5 机械设备的选型、配套 

        随着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水平日益提高,各种机械设备层出不穷,满足了施工企业的需求。由于机械设备生产厂家的不同,其适用于各类工程施工的机械设备的型号、规格、性能、价格亦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工程项目施工前,都要对其所要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最合理的配置,即优化配置。在进行机械设备的配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5.1 经济性原则 配置机械设备时,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即要确定需要哪些机械,每种机械设备需要的数量、进场时间,同时还要考虑本单位现有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维修费用的高低,本公司人员的维修水平。新购设备的价格等等,通过比较选择最经济的机械配置,既能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同时产生的责任成本又低。

        5.2 实际操作可行、合理性原则 选择机械设备,还需要根据施工现场场地的情况,选择那些利于在现有施工场地安放的机械类型。配置机械设备的数量时,要根据施工生产的需要来安排,既不能因配置过多造成成本上的浪费,也不能因配置过少而致使制约了施工生产的进度。

        5.3 进场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的确认、维护 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对工程施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使用一台故障较多的机械,不仅会影响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还会增加机械设备的成本费用。进场后的设备在对其技术状况确认后,应在开工前对其进行一次全方位的保养,以保证开工后能正常使用。配件的库存量要根据机械设备的多少来核定,同一种设备配件的库存宜以一台设备的库存量来定,且库存配件应为易损件,非易损件的库存应根据机况进行确定。配件的价格因地区不同而会有所不同,但配件管理人员应掌握常用配件的基本价格,以保证所购配件的价格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6 设备经济管理对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的现实意义

篇6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我国中小企业 道德建设 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包括服务)、信息和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及由此导致的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的过程和趋势。 如何“积极提高生存力和竞争力”成了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道德建设因其内在的重要意义成为我国中小企业“修炼内功、壮大自我”的必然途径。

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道德建设的缺失

就中国当下的社会境况而言,中小企业的道德缺失问题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企业社会责任认证(SA8000)在资本利润面前,总是显得苍白无力。中小企业道德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盲目追求利润,侵犯员工的权利和利益。比如恶意克扣员工工资、忽视员工的发展等现象。

第二,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中小企业为了能最大限度的推销产品,取得较之于大企业的宣传优势,会通过有意夸大甚至欺骗的手段进行广告宣传,欺骗消费者。

第三,企业与竞争者的关系。从抄袭他人的广告创意到无视他人专利权制售假冒他人商品、包装,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甚至在广告宣传中故意歪曲诋毁竞争者。

第四,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财务欺诈、制假贩假、偷税漏税、官商结合,、商业贿赂、地方保护主义、在进行公开投标的工程中内定中标人等。

第五,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小企业为了尽量降低成本,对废水、废气、废渣造成的污染不进行环保处理,不去关心这一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不去衡量企业利益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二、道德建设是我国中小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1.道德建设是我国中小企业提高生存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首先,道德建设是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效率的基础。只有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才有有效的保证。中小企业管理必须把道德建设提高到促进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真对待,坚持不懈地对职工进行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努力倡导以德育人,建立以帮助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主要内容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社会人际关系,创造愉快轻松的工作气氛,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道德建设是中小企业规范自身行为的需要。许多事实证明,坚持诚信原则的中小企业定能蓬勃发展,而不能做到以德赢商的中小企业是不会长久的。在中小企业中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德赢商表现在企业的产品质量、性能、价格等方面得到社会的认可,表现在对产品的负责程度、服务态度等,更表现在客商的信赖上。

2.道德建设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层次。随着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满足于企业提供优良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希望企业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对员工、竞争对手、所在社区负责等。这些都要求企业要加强道德建设,提高自身层次,这样才能适应环境变化,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如索尼公司提出:“以提高索尼集团的企业价值为经营的根本,把自觉性和自律性的道德标准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成功的企业都向我们展示了道德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有效性。企业要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则需要以企业制度来对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行为进行约束。因此,企业制度以其强制性、严格性对人的心理产生震慑作用,影响员工行为。但如果仅以制度进行约束,势必造成生产经营和资源配置的扭曲、僵化,使企业走上畸形的发展道路。而企业道德具有柔性,能调节不同成员在企业活动中的非正式关系,影响员工的行为。所以,道德建设能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企业竞争力,我们经常提到的是企业核心技术、内部管理、营销能力、企业文化等,这些都是企业外在竞争力。而支撑这些外在竞争力的是企业的道德。一个没有道德的企业,它的外在竞争力也不会持久。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竞争最终是对消费者的竞争。消费者更愿意购买那些诚实经营、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加强道德建设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在充满信任、责任感和抱负的环境中能够取得最富创造性的成果,而这样的环境只有在诚实、信赖、公平、尊重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建成,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开发企业的潜能,增强企业对社会的供给能力。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的竞争就是道德的竞争。

参考文献:

[1]胡利琴:试论我国中小企业的道德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曾昭斌:经济化全球背景下中国企业的道德精神[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8)

[3]冯嘉:对企业环境道德建设的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

篇7

一、公共空间设计以及它的发展

公共空间相对来说不受空间的限制,公共空间不像私人空间是被给定的,它的空间的大小乃是设计的结果。设计人根据公众的实际需要,如人口密度、交通状况、地理环境、人文特质以及公众的审美需要,设计出公共环境的空间大小,如果必要,可以动用政府或者社会的力量来组织、安排,落实土地需要。所以,公共环境的主持人有什么样的理念,设计人士具有怎样的艺术水平,这些显得很重要。公共环境在空间上可以更多的考虑向外伸展,公共环境应该寻求“广大”。根据公众的分布,决定环境的大小,这里需要可预期性,如人口可能增长的情况,人员流通情况。所以公共环境的建设需要有前瞻性,尽可能的往大处着想,需要一个广大的气象。

二、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艺术性

人与环境,它不仅仅广泛的存在于我们人类社会学与自然科学里面,也相当深入的渗透了艺术设计工作者与现代艺术欣赏的领域当中。环境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使我们对艺术分类系统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观念性的转变为像金字塔艺术系统结构:(1)最下面一层的是艺术产品;(2)最上层的则是纯艺术品;(3)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金字塔基底层与尖顶层之间,就是我们现代社会艺术生产最为广泛的中间层即是环境艺术系统。环境艺术即是一种随时随地都用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产品如建筑,景观,园林,景观,雕塑等等,而且他还是一种作为各种艺术理念存在社会生活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所研究利用。更简单的说,一种作为环境设计,另一种则还是一种艺术,公共环境艺术。

三、公共空间环境艺术在当代的影响

近年来,环境艺术中的各个侧重点设计不断的发展,并且衍生出不仅是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还包括室内外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环境等等一系列新型学科。其中公共空间艺术、公共环境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的最为明显。

广义上来讲,所谓公共环境艺术,我认为只要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活动区域及周边环境都是公共环境范畴。从狭义上来讲,很多人认为公共环境艺术及公共场所,公共场合,多人区域及大中型广场的室外环境艺术。公共空间艺术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的雕塑、壁画、装饰、园艺、标识、广告、地景等艺术形式。归根结底,公共环境艺术是公共空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就是指以人为本,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公共艺术为主要对象,运用综合现代设计手段,创造生活空间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传达情意的艺术设计行为。

如何在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中使创作者与公众能够达成这种意义的生成共识,是值得我们当代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和探索的问题,这关系到公共空间艺术生命力的发展及其存在的价值。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我们说。看看城市的公共空间艺术,即可知道艺术家的兴趣、追求和使命,即可看出公众的思想、生活和文化。

四、公共空间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迅速加大。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与商业社会的特征相吻合,出现了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艺术,一充斥于各公共空间的各种广告位标志;另一方面,伴随着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观的更新,以消费为特征的艺术波普艺术悄然兴起,它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费,公共空间艺术呈现出大众参与的态势。

因为世间万物的差异性而产生的美,所以通过每座城市的不可复制性的“情景”来传承这种差异,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基础建设是本阶段的重要任务,城市精神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城市的人类历史情感建设是一个长期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仅满足公共空间的物质、视觉功能的建设策略已经不能促进公共空间质的飞跃。根本在于深入地探究影响公共空间本质的“情景”因素,才能促使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水平的飞跃。

篇8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 ERP; 建设; 重要性

一、ERP概论

ERP的英文全称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中文全称是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是一个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既是一个先进的会计管理系统,也是一种实现企业资源最优化配置的管理理念。

(一)ERP系统的发展历程

现代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起步于1957年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协会(America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简称APICS)的成立与1960年前后Joseph Orlicky等人开发的第一套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简称MRP)软件的面世,这意味着ERP系统开始起步并越来越成熟和完善。

纵观其近40年的发展历程,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过程可以简要地分为几个阶段(如图1所示)。

(二)ERP系统的发展前景

ERP系统是现在最流行的业务管理系统,体现了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实践证明,实施ERP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乃至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ERP环境下,企业需要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审视,对客户、企业自身与供应商组成的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消除业务处理过程中的重复劳动,实现业务处理的合理化、标准化、规范化。ERP环境的这种特性,体现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管理思想的先进性,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ERP系统的集成性,使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得到了大大加强,会计软件输入与输出的信息范围大大扩展。

2006年,财政部推出的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规则、信息披露规则等有了很大的变化,新准则中的变化对我国ERP软件系统提供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提出了新的软件系统架构设计要求,将带动ERP管理理念下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在ERP环境下建设的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与一般系统一样,具有“输入―处理―输出”的结构,是一个面向企业价值的信息系统。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在ERP的应用环境下,各个环节的可操作性逐步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逐步完善。

(一)在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输入

1.扩大了信息收集范围

在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对企业所有业务活动的所有数据进行采集,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在财务信息的输入过程中,除了需要详细输入业务活动的发生日期、业务内容、涉及科目及账户余额等内容外,还需将业务活动发生的地点、参与人等信息输入。业务处理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采集后,再通过数据共享系统和筛选系统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收到信息后,可以被财务管理人员用于经营活动的决策与管理,极大地扩大并满足了财务管理过程中对信息的需求,这都归功于ERP环境下扩大信息收集范围的功能。

2.进一步提高了输入信息的质量

在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采用了一种超前的管理方式,叫集成管理方式。这种方式侧重于对单位基础信息的管理,使得对基础信息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已输入系统内的信息的可利用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ERP环境中,各个部门可以做到一次采集完成信息。在完成业务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先将信息一次采集完成,然后,将采集到的信息存储在系统内的共享数据库中,从而提供给业务活动过程中的各个部门使用,使得系统内的信息一致、完整;同时,信息的采集与传递人为干预较少,体现了较高的自动化程度,较大提高了信息的正确性,这一点正是由ERP系统的集成性特点决定的。最重要的是,在ERP环境下对信息的采集过程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即系统内的信息可以被实时采集,并在系统内实现及时处理、及时存储和及时传输,这样,企业会计部门就可以通过直接从会计信息系统中采集、提取并分析数据,根据经济活动中会计事项的特点和定义等对业务活动的性质进行确认和计量,从而了解和掌握企业业务发生的具体情况,这使得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具有较高的及时性。

(二)在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处理

1.会计凭证自动化生成

在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处理与传统会计信息的处理是不一样的。传统会计信息的处理中,会计凭证都是由会计人员填制,工作量很大,但在ERP环境下,会计凭证是由系统自动生成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根据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在各部门完成各自业务并由相关业务人员将相应业务凭证填制完成后,将信息发送到会计信息系统,然后会计信息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再由相关会计人员对生成的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在审核会计凭证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修改凭证,就告知原业务部门的相关人员更正错误凭证或者重新做凭证,但是,收、付款项等其他相关业务的凭证则由会计人员填制。

可见,在ERP环境下,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可以在非会计人员、会计人员、会计信息系统的协调下,自动生成会计凭证,保证了账务及时被处理,也保证了会计数据的一致。

2.处理非标准业务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在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如果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出现返工修理、报废、外协加工等非标准业务的情况,会计系统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这样的业务。在ERP系统下,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提供若干解决方案,企业可以从中选择合理的方案,使得企业的实际情况与财务信息相吻合、相一致。

3.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控制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集成化系统,可以实现信息的迅速传播。在业务处理时,各个业务部门可以实时获取所需要的业务信息,并将信息传输到会计信息系统并生成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这种处理业务的功能,可以实时控制、监测业务的发生状况,提高了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控制能力。

4.对经营活动的财务决策能力得到了提高

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采集到很多信息,包括企业内的业务信息和企业所处的市场、所面临的竞争对手及所合作企业的基本情况等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做出计划与预测。同时,系统可以通过这些计划与预测,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并做出财务决策,从而为企业负责人解决很多问题。

(三)在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输出

1.会计信息输出形式多样化

在ERP环境下,已经输入或存在的会计信息或会计数据,要么不被处理,要么保持原始状态,这样,在输出所需信息的时候,通过根据条件对用户信息进行筛选可以实现任意的组合,从而准确地报告会计信息,提现了会计信息系统输出形式的多样化。

2.会计信息输出内容多样化

与一般的财务电算化系统不同,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采集了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信息。当系统输出信息时,除了可以输出会计信息,还可以输出其他经济业务信息和决策信息用于企业负责人作相关决策。

三、在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既有信息技术,又具有先进的管理思想,这已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运行模式,并反映了单位通过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财富的要求,是单位在当今的这个信息时代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ERP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与管理工具,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对成本管理有新的发展

典型的ERP系统的成本管理系统是一个涉及产品成本核算、成本中心会计、订单和项目会计、获利能力分析、利润中心会计以及辅助管理决策的执行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实时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经营成果和运营状况,为企业负责人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可见,通过这个系统既可以获取财务信息也可以获取非财务信息;在系统的设计及使用过程中,既需要注意系统输出信息的可靠性,也需要考虑系统输出信息的实时性。

因此,在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成本管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可以对会计人员角色进行转变

实施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对会计人员的角色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当企业应用了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后,相关人员在资料数据库中将数据资料输入,在交易完成后,会计信息会自动进入系统并入账,接着生成账套并生成报表。这样,传统会计系统下需要会计人员来完成的许多基础工作被替代,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被大量减少,继而使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其他对企业发展更有利的财务决策与管理等方面,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会计人员的角色在慢慢地转变,这种转变使得企业的会计资源、会计人员的配置更加合理、有效,使得企业的运行更加具有蓬勃力,企业的发展更加具有前途。

(三)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对财务部门实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利用最小的成本来最大化地创造收入,这就对企业的各个部门及员工提出了必须为企业创造收入的要求。ERP环境下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运行后,会计部门的工作重点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这个转变逐渐体现出来。近两年,财务部经常组织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断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可见,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对财务部门实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为经营管理提供多维度的盈利分析手段,并延伸成为绩效考评工具

ERP系统的功能定位,是从特定维度、对特定分析对象进行盈利能力分析的工具,并借此实现管理会计的应用。它不仅提供客户、机构、条线、产品等不同分析维度的盈利能力分析报告,还可以将该系统延伸成为各个责任中心的绩效考评工具。

(五)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对管理会计的作用

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体现了先进的管理会计的思想。经营活动发生后,会计数据等信息便会实时进入会计信息系统,通过业务管理系统、会计核算系统贯穿于供、产、销等各个环节,动态反映企业的运营情况,成为集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于一体的一种管理模式,从而优化并有效配置企业的资源。

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对管理会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

首先,这些功能体现在整个信息系统中,既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信息数据的一致,也改善了资金与物流之间存在滞后现象的状况,有利于企业负责人做到事中控制并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其次,在信息系统的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处理流程中,也体现了计划、处理、控制、决策等功能。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根据预测销售来拟定生产计划,属于整体预算,而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也属于整体预算,但是会更多地通过采用客户的订货单来拟定生产计划,减少了企业中积压、滞留的存货,从而降低了存货所占用的资金量。

(六)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报告模式有所改变,有较大弹性

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采集、存储了该企业生产链的所有信息,并且可以获取远程信息,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

首先,改变了会计报告的编制方法。传统会计报告的编制格式比较固定,内容比较单一,而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根据企业人员设置好的报表格式、计算公式,自动从规则存放经济活动数据的数据库中采集所需数据,满足报告的要求。这样的报告既及时、又准确,不仅在数据的采集上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使得编制出的报表高效、权威。其次,改变了会计报告披露的时间、内容和方式。传统的会计报告披露信息的时间和内容受传统报告的固定格式和有限信息的约束,而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实时生成所需要的各种会计报告,可以披露所需要的任何内容。

(七)在ERP环境下,会计工作真正实现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全面转化

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体现了先进的管理思想、控制思想和决策思想,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系中。例如,在会计信息系统中销售与应收账款子系统中,用户企业可以为不同的客户设定赊销期、赊销限额以及可以享受的销售折扣。当产生新的客户订单后,系统会自动、快速检查出该客户的欠款状况,如有无欠款,欠款有无超过赊销期,欠款加上新的订单订货金额有无超过赊销限额,超过赊销限额等不满足条件的订单将被系统自动标记,待客户归还原有欠款金额后才能对新订单进行发货。总之,客户的订单需要经过系统的自动检查并经审核,审核通过后,系统才会开具销售单并通知仓库发货。货物发出后,一经系统确认了发货数据资料,存货系统便会自动生成转账凭证,同时,销售与应收账款子系统也会根据确认发货的销售单,系统预设的增值税率自动生成转账凭证。

又如,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生产与成本管理系统中,大批多步骤的管理功能可以被提供。当原材料或半成品出库时,系统会自动按照事先设置好的标准成本核减存货并计入该订单的生产成本。当半成品或产品完工入库时,系统会自动按照事先设置好的标准成本扣减生产成本并增加存货,同时计算产品成本差异,供企业管理人员对经营活动进行分析与控制。

可见,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有完善的财务核算,高效的业务处理能力,而且对业务活动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

综上所述,企业的成长中,在ERP环境下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进行有效建设,并保持财务状况的健康是一项永恒的课题,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同时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再学习,在ERP环境下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盛晏,楚慧.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4).

[2] 潘莹莹.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08.

[3] 李诗白.基于ERP环境下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J].商业研究,2008(3).

[4] 贺健.ERP环境下的财务管理[J].会计师,2010(12).

[5] 桂海进.ERP原理与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6] 张帆.浅议ERP系统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J].会计研究,2009(10).

篇9

关键词:国防;经济建设;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055-01

我国发展已经进入到新时期和新阶段,加强国防经济建设,通过准确制定战略视野上的发展规划,突破以往发展上的模式桎梏和定位模糊化,不断建立起新的国防经济建设发展机制,才能实现我国国防经济建设发展的良性与可持续,为国防经济体系建设助力,也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一、国防经济概述

国防经济是经济和军事相互深化结合而成的,其以军事和经济为基础,是国家在建设国防体系当中必然会形成的国防与经济要素的矛盾关系,包括国防经济内部部门间的矛盾关系[1]。国防经济既牵涉军事领域的矛盾,又联系着经济方面的矛盾,是完成国防力量体系搭建当中牵涉的各种经济关系群。随着国家国防建设的不断加强,国防经济实力的提升越来越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加强国防经济建设也成为国防力量和国家安全力量的重要保障。

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一)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资金保障

国防建设的重要部分是现代化军队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国防现代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军队建设对于资金的要求越来越高。物资、机械和信息设备等有着高资金消耗的特点,在不断强化军队建设的过程中,加快实现军队机械化和信息化,就需要更加庞大的资金作为支撑和保障。而国防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即政府的财政支出,只有不断加强经济建设,实现经济总量的提升,才能保障财政收入的增多以及国防建设拨款的增多。因此,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是进一步实现国防建设水平、推动国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二)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

现代化的国防对于纯军事性技术的要求相对没有以往那么高,而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则在不断提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也就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方面为技术研发创造了相对开放和稳定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技术应用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条件,让技术的实践应用效率与质量均能得到显著提升。因此,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国防建设在技术上对于经济建设的依赖性将较以往更加突出。

(三)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充足人力资源

国防建设对于技术的要求更高,在高精尖人才的需求方面也就更加突出。除了军队建设之外,国防体系支持力量的形成也需要更加多元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这不是仅依靠政府政策就能够实现的,还需要国民经济水平相应得到提升才能在国民教育和国防支持力量打造方面得到充足的保障。国民教育在国防和军事方面的经济基础足够稳固,相应的教育水平提升才能得以实现,人才队伍的有效培养和建设也才能得以实现。

三、中国国防经济建设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建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机制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相辅相成,要想实现国防建设,就必须首先保证经济建设的稳定繁荣,而要想推动经济建设,就必须以国防建设作为基础补充。在关注国防经济建O创新发展道路时,就应当充分肯定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并在建立协调发展机制的目标上不断努力。一方面,应当注重平战结合和军民结合;另一方面,则应努力协调好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防发展战略,使得经济建设能够以国防建设为支持,也能够在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反哺国防建设。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使得中国国防经济建设既在经济基础上更加稳固,又在国防水平突破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二)技术创新下带动国防经济制度上的创新

国防经济建设要想实现新的突破,在发展道路和发展成果上取得创新,就应当在制度上进行创新。我国国防经济制度创新在以往多通过直接的制度创新得以实现,这往往只停留在制度表层,并不能实现制度本身的根本性改变,改革效果不佳,对于国防经济制度以后的创新突破也并没有实质上的贡献[2]。而实现技术创新,并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带动国防经济制度创新,能够不断为国防经济制度的创新提供结构优化的巨大可能,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的大浪潮中,技术创新能够给国防经济制度创新带来新的思路,在创新的道路和途径上也更加多元和有效,是有着深远的良性带动作用的。

(三)国防经济人才培养和国防经济法规建设

人才队伍是国防经济建设的一大基础之一,要想实现国防经济建设上的创新突破,就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力量,提高人才队伍的数量和综合素质水平。一方面,应当改变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军队培养和国民教育培养并行的良好模式,培养出多元化的复合型军事人才;另一方面,创新人才的发展模式和用人机制,依据市场经济和实际战斗力标准为要求,实现人才队伍的优胜劣汰,打造强化的国防人才培养和应用机制。同时,加强国防经济法规建设,一方面要强化国防经济法学研究,为国防经济法规建设制定更加完善和科学的建设目标与规划[3];另一方面充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制建设经验,使得国防经济建设更加规范、秩序发展,最大限度保障国防经济建设拥有配套的法规体系防护。

篇10

就当下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商品化方向进步。农业科技档案建设,也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它能够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能有一个科学的依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建设的焦点问题,加强新农村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本文对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策略的研究,将注重分析当下农业科技档案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使之更好地与新农村经济建设保持一致性,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当下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农业科技档案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很难利用农业科技档案更好地指导农业实际生产。部分科技人员不注重科技档案建设工作,没有意识到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性,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在建设过程中,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相关资料收集存在遗漏性,很多重要的农业科技信息没有进行有效记录;第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无法落实到位,相关工作没有一定的标准进行,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规范,很难将之应用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第三,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手段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适应当下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形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对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进行有力指导,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存在较大的滞后性,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降低,很难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效率不高,难以真正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现实作用[1]。

3、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当下经济建设必须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起到较好地指导作用[2]。

(1)对传统观念进行变革,重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传统观念的变革,树立新的农业科技档案发展理念,是推动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使之更好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注重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指导性地位,使之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注重解放思想,树立市场观念,将档案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有机结合,积极工作,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切实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要以制度保障作为发展前提和首要条件。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变革当下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更好地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使档案在整理和编排过程中,能够符合相关标准,在查阅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加有利的信息,进而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

(3)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

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是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具专业化特征的基础,也是促进农业科技档案更好服务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注重专业化队伍建设,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化水平,能够保证工作的效率化,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符合相关标准,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科技知识查阅,指导实践生产。同时,档案工作人员要对农业知识进行有效地了解,对区域种植情况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能够更好地对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有效宣传,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4)注重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效果,强化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是记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档案,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并能够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新农村经济建设,就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一种变革,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下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能够增产增收,提升农业商品化程度,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农民收入[3]。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