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信号处理实验体系;网上虚拟实验室;FPGA

信号处理系列课程是电信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配套实验课程是武汉大学电信学院的湖北省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以及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基于武汉大学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改项目,作者对信号处理系列课程实验体系进行了建设。该实验体系旨在建设一个软件环境优良、硬件条件先进,具备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进行综合训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其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在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追求创新、发展个性的改革思路指导下[2],本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一致,按知识群设置课程模块,按知识点设置课程系列,并立足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打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信号处理系列课程,通过联合各课程教学老师,在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帮助与配合下,共同进行通用软硬件信号处理实验体系的建设,为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相关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提供具有创新性的基础实验平台体系,最终实现培养更多具有“三创”(创新、创造、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1信号处理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内容

1.1信号处理系列课程通用实验平台的体系结构

本文所研究的实验体系是基于理论与实践、原理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把握当今学生特点,体现“三创”的教育特色,充分利用最新技术手段和校园互联网环境,基于软硬件并重以及建设信号1、2两个层次实验平台的指导方针,从而形成以加强基本理论方法理解为目的仿真信号处理基础训练与以项目为导向的实际媒体信号处理扩展实验相结合的既层次分明且能相互延伸的通用实验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本实验体系结构分为软件实验平台和硬件实验平台。软件实验平台使用与课堂教学同步,旨在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其中包含滤波器设计、离散时间信号时域处理、离散时间信号频域处理和连续时间信号处理等;硬件实验平台使用则在课堂教学、软件实验之后,学生已经具备基本信号处理能力,就能进行项目导向实验,其中包含图像编解码实验、机器视觉实验、双音频语音拨号实验、谱减法语音增强实验以及乐器频谱分离与合成实验等。

1.2基于Web的网络虚拟软件实验平台

该软件实验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环境和当今学生学习特点,能够实现具有较好可视化和交互性的网络虚拟实验室,可以同步配合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图2为基于Web的网络虚拟软件实验平台的总体框图。

1.3基于FPGA的硬件实验平台

该硬件实验平台通过引入语音、图像等真实可感知信号的处理仿真实验,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拓展实验架构,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图3为硬件实验平台框架图。

2信号处理实验课程体系的实现

在信号处理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利用现代网络环境建立虚拟实验室,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能自主地完成与课堂教学并行的软件实验,以加强对信号处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深入了解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其次,在学生具备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引入语音、图像等真实信号的硬件实验平台,以项目为导向进行相关实验,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2.1软件实验平台的实现

基于Web的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功能(如图4所示)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能实时教学实验内容和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的任何一台计算机访问服务器来进行实验;

2) 教师通过服务器上记录的学生实验情况以及学生在留言板上给出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来登记学生的实验成绩;

3) 通过留言板和在线聊天室进行师生交流。

在本系统中,学生登录之后,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各项试验,掌握实验课程的知识。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好实验的指导说明,供学生在实验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要领。此外,开辟了在线聊天室,提供给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使得大家可以对在学习、授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达到教学双方的同步提高[4]。

信号处理实验课程所用编程语言为Matlab,软件实验平台的开发是基于Matlab Web Server的网络虚拟实验室信号处理实验模块的开发,实现功能包括:学生与实验流程的管理、实验模块和指导信息的、学生实验控制信息和实验代码的提交、实验仿真结果的可视化、实时显示和实验报告的自动生成等。Matlab Web Server通过采用标准的HTML文档和表单,允许工程人员将Matlab/Simulink的应用程序通过Internet进行。HTML文档作为Matlab应用的用户界面,通过鼠标点击来访问Matlab应用程序。因此,Matlab不需要在客户端上运行,加强了系统的安全性。基于Matlab Web Server软件实验平台开发模块如图5所示。

结合数字信号处理实验课程,该软件实验平台的实现框图如图6所示。实现框图分为3个部分:网站登录部分,网上实验室以及Matlab Web Server。用户在网站登录页面输入用户名及密码并提交给后台,后台数据库进行处理,验证并跳转至网上实验室的主页面,网上实验室主页面提供实验界面,包括网页界面、实验说明、代码编辑页面以及实验报告页面。用户阅读实验说明之后,在代码编辑页面编辑代码,之后点击提交按钮提交;提交后的表单数据(主要是用户编写的代码)送给后台的Matlab Web Server,Matlab Web Server通过调用相应的处理函数在后台进行处理,处理结束后将实验结果保存为图片等格式的文件在实验报告页面中显示。

结合数字信号处理实验,该网络虚拟实验室的教学过程如图 7。虚线框所表示的为该信号处理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教师的实验内容包含这些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实验的所有内容,整个网上虚拟实验室的教学过程分为注册、登录以及信号实验三大块。

2.2硬件实验平台的实现

硬件实验平台主要开发项目导向实验,以配合信号处理系列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及基本信号处理的软件实验来提高学生对信号处理的理解和进行自主实验。该硬件实验平台是基于FPGA的语音、图像等多媒体信号处理扩展的硬件实验示范系统的研究开发,主要研制基本实验装置示范系统所需的电路设计、基本模块开发和典型实验系统。

3结语

信号处理实验课程体系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更加简单明了,学生通过网上虚拟实验室更加系统地掌握该实验课程的重点和精髓,通过硬件实验平台培养了自主处理数字信号的能力。信号处理实验课程体系为信号处理系列课程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能力[6]。

参考文献:

[1] 孙洪. 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实验体系[C]//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2009 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86-189.

[2] 柯亨玉,陈小桥,隋竹翠. 注重基础、突出能力、最求创新、发展个性[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4):157-159

[3] 施加轮,陈新. 远程教学系统中在线实验的设计和实现[J]. 微型电脑应用,2002(12):40-42.

[4] 吴黎兵,刘丹,陈波. 网络虚拟实验室的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10(4):131-133.

篇2

关键词:汉语言专业 创新 课程体系建设 探讨 实践

一、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就是对目标的确定,在进行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确定培养目标,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所谓的培养目标就是指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以及层次等相关内容的明确规定,持此之外还涉及到社会评价标准以及未来服务面向等。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在确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时应该本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在不断完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确定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

只有准确地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才能正确地设计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只有正确把握了专业设置原则,才能更有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正确定位,做到健康与和谐地发展。目前,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讲,就业难的原因并不是社会人才过剩,而是因为高校招生的计划性、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式化、培养目标的“专业化”与就业的市场性严重脱节。所以说,在国家“招生的计划性”暂时不能打破的情况下,认真寻找学生就业的“出口”,并按照学生就业“出口”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将成为任何一所区域高校生存的必然选择。谁先迈出了这一步,谁就赢得了发展的优先权。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确定培养目标的现实依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大学生在毕业后普遍存在就业难的状况。不过,通过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的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率都比较高,达到了83%,其中从事教师职业的最多,大概占45%,除此之外大概有17%的学生选择了考研,9%的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工作,3%作用从事对外汉语,还有3%的学生在毕业后当上了村官或者是参与到了“三支一扶”中,剩下的5%作用则从事保险、企划等其他行业。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情况不佳的今天,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还是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的。

二、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架

在进行汉语言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在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方向的基础上来制定基本构架。主要包括两门“工具课”,两门“素质课”以及“职业生涯设计课”,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来提高汉语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具体内容为:

(一)外语和网络两门“工具课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外其他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越来多的外国人涌入到了我国,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这就导致我国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如果你没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就不能与外国人进行良好的沟通,而且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英语文件也看不懂,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学习与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网络都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项交流与办公工具,如果不能熟练的对其进行操作,就很难在工作中运用的得心应手。

(二)基础综合与专业方向两门“素质课程”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有良好的品质。所以,在进行汉语言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除此之外,在专业方向的确定上应该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详细的了解,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直接与就业接轨的“职业生涯设计课程”

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多数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出现这种状况不仅是因为当今的社会情况、专业限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学校没有制定直接与就业接轨的“职业生涯设计课”。所以学校要积极开设有关职业生涯设计的课程,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们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职业生涯有所规划,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感到迷茫。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们对未来可从事岗位进行深入研究,提升就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胜任自己所选择的职业。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建设的创新性

(一)坚持“培养专业人才与职业人才相结合”的原则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研究型人才,另一种则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对这一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坚持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相结合的原则。所谓的研究型人才就是专门负责学术研究工作的人员,要想从事这一职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选择继续深造,这样彩门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考取相应的学位。而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那些在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从事相关职业的人才,这部分学生一定要注重自身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在毕业之后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不仅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专业培养与职业培养相结合,努力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汉语言专业人才。

(二)坚持“一个专业,多发出口”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进行汉语言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一个专业,多种发展方向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不能过于注重培养某一单一素质。按照这个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分别开设了文秘和对外汉语两个不同的培养方向。文秘方向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事业单位实际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丰富扎实的公共关系与文秘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公关能力、写作能力、综合服务和辅助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性文职人才。对外汉语方向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的要求,建立以对外汉语教学为核心、跨文化交流为辅翼的专业结构模式,培养具有汉语汉文化和国际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现代信息处理技能、具有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需要的广泛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借鉴和学习国外或境外大学先进的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汉语言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死板,课程也比较枯燥、乏味,缺少创新性,很难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进行汉语言专业创新体系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创新。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建设的实用性

(一)专业方向主干课程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

根据最近几年的招聘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在局限于高学历以及高层次了,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所以,在进行汉语言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实践课所占比例,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积极培养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从一般的社会实践到课程设计,再到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体现了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原则。实践性的课程主要有《写作技能训练》、《应用文范例研读与习作》、《秘书应用写作》、《诗选及习作》、《词选及习作》、《文学创作》、《阅读与评论》、《中小学教师技能》、《新闻写作》、《速记训练》、《文化活动策划与管理》等。

(二)专业方向主干课程中加大“应试课程”的比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按照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创新课程形式,构建起以学生“出口”为导向,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与国际融合接轨为标志、以资源强配置为保障、实用先进的新课程体系。该体系强调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最后学年结合学生就业这个核心问题,灵活开出“应试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如开设的《考研专业辅导》、《中学语文教师上岗考试》、《公务员应试》、《事业单位人员录用考试》等课程,让学生真正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能力的人,保证学生凭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上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快速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

篇3

《新课标》指出:要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让课堂更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从传统的基于课堂和书本的“讲授”模式转变为在线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

一、确立专题学习网站主题

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既是网站开发的起点,又是我们开发专题学习网站前必须做的基础工作。同时,专题又决定了网站最终实现的目标、专题资源的构成和课堂教学的过程。

1.选题。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用网而用网”,并非所有的课文都可以或需要做成专题学习网站来教学的。2.熟悉课标和教材。选择好专题后,需要仔细研读并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课标和教材,看看不同学科、不同学段是否有相同或相近的学习专题,这样才能明确教学目标,选好专题教学资源,并进行整合教学。3.了解学生、自己和环境。在做专题型学习网站前首先要分析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背景,充分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充分认识自己的特长,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学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室硬件条件、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工具、学校已有哪些校本课程教学资源等等);还要了解学生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4.资料收集整理。我们开发的专题学习网站不可能是“空中楼阁”,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上已有的资源、市场上已开发的教学资源、校内外图书馆、各种教学参考资料乃至社会上的各种资源的作用,防止重复劳动,尽可能实现资源共享。

二、网站结构的设计

结构设计是对网站的整体规划,一个好的网站不但内容丰富、功能齐全、交互性好,同时友好、简洁、美观的界面设计、导航设计、数据库设计等,也是网站开发的关键。(1)界面风格设计:(2)导航设计:(3)网页开发技术与工具。

三、网站内容的设计

专题学习网站是在因特网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简单的说,专题学习网站从内容和功能上来看,应包括专题知识、专题资源、协作学习工具、学习评价和学习活动设计五个方面。

1.专题知识。专题知识部分是指通过收集整理与本专题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等教学媒体,它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满足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的教学资源。按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分类、组织,便于学生集中浏览。专题知识应充分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又适当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2.专题资源。专题学习网站应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及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3.协作学习工具。专题协作学习工具主要指帮助学习者应用专题知识和专题资源库进行网络学习的辅助工具,方便学习者进行个体探究、小组协作、角色扮演和开展讨论。

二、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

专题学习网站,是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的详细而深入的资源建设,利用网站的功能模块组织学习者使用网站提供的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对该专题进行全面学习,在创设的情境下(如教学活动、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甚至游戏)分析信息、利用信息,培养学习者的观察、思维能力,同时利用网站提供的资源进行知识的重构,创作作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创设情境,阐明问题:2.学习交流、专题研讨: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4.汇报交流、意义建构:5.评价反馈,自我反思。

篇4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电子信息类专业信号处理课程群实验教学长期存在体系层次单一、教学方法匮乏等问题,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对信号处理课程群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电子信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1-3\]为此,本文将阐述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信号处理课程群近几年来所推进的多层次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信号处理课程群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电子信息实验室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应的专业实验室,为配合专业建设,实验室对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建设与改革,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信号处理课程群的实验教学得到了持续的提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实践教学以“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和着眼点,结合理论课程教学,优化和组合电子信息工程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和结构。

(一)根据电子信息专业的特点,建立多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实验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应该在不忽视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和掌握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先进的电子设计技术及时地融合和补充到实验课程体系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实验课程体系上形成三级技能培训体系,即以“信号与系统分析”“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为代表的基础仿真实验,以“DSP原理与应用”“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数字视频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为代表的综合性应用平台实验,以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为代表的综合技能训练。\[4\]通过实验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由于专业发展的需要,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也应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组织实验教师与理论课教师共同撰写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并组织教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必需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

多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5\]:

图1 多层次实验课程体系(二)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构建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体系

1.“变面向结果为面向过程”的基础验证型实验:重在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实验验证理论课中所涉及的单元电路,如模电中重视培养学生对分立元件的灵活应用,而不是一味地训练学生使用各种集成电路。理论课中,强调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虚拟软件,仿真实现各种电路模型,实验环节强调如何按步骤实现仿真的数据。

2.“变辅导解答为引导启发”的系统综合型实验:在每门专业基础课中均开设一个4学时综合设计实验。设计实验具有中等难度,是对本门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采用“实验辅导解答为实验引导启发”的方法,实验进行完1个课时后,要求每位学生对设计环节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针对问题给出一个原理性的解答而不是直接讲授问题的答案,以此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变单一方法为多元实现”的设计创新型实验:以往的课程设计多由教师给出参考图,学生进行制作,实现方法单一。对此类课程改为教师只给出题目名称,实现方法由学生自主选择。如模电中给出一个滤波器的带宽和增益,数电中设计一个8路抢答器,高频电路设计一个振荡器等,这种面向任务、多元实现的教学方法能够给予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内容由易到难,包含从验证性到综合设计性多个实验层次,让学生循序渐进经历认知、实践、探索全过程;学生在完成基本实验基础上,可选择难易不同的实验内容,还可自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探索更多问题。独立设计和实践的教学环节逐渐增多,通过这些引导,大量的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对多方位的内容进行探索和实验。结合我校实践教学手段,具体阐明实验教学由易到难的四个实施步骤:

1.科普讲座,提兴趣

实验教学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十分陌生,为此,组织专业教师将所做的研究内容(尤其是具有专业特色的硬件类产品),为新生开展科普讲座和产品演示,要求教师要用浅显易懂的科研实例来阐述深奥的理论和方法,旨在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实验教学做好铺垫。

2.简易制作,聚人才

科普之后要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如组织大一所有新生开展课外科技制作,选择容易实现、观赏性较强、声光展示效果好的简单电路(如两个三极管组成的发光振荡电路、抢答器、音乐门铃等),并安排大三学生手把手指导大一新生判断元件好坏、焊接、调试等环节,尽量做到试做即成,以此来培养初学者的成就感,同时从参加活动的学生中择优送入开放实验室,以完成从“盲”到“懂”的转变。

3.课程设计,拔技术

大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路基础、数字信号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可以依托开放实验室实现课外课内互补,夯实基础知识。教师所组织学生开展课程设计,题目覆盖面要广,难度适中,重在基础。侧重训练模拟单元电路的实现而不盲目采用各类集成电路(如分立元件实现的音频功放);数字电路的基础培养以单元器件、中规模集成电路为主(如用常规数字器件实现的步进电机驱器、密码锁、数字钟、频率计等)。积极发挥大四学生的作用,以老带新,根据研究方向组建学生团队,实现人(老)对人(新)的辅导,尽早完成由“懂”到“通”的过程。

4.电子竞赛,提能力

历年的电子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均以大三、大四学生为主力,为此,配备电子竞赛培训基地和组建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团队,采用真题历练、现场测试、教师讲评等手段,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经过电子竞赛等学科竞赛的磨炼,使学生基本实现由“通”到“精”。

(二)实验教学手段

学生在实验锻炼上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直接 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为引导学生认清实验的重要性,电子信息工程系通过对桂林高新区多家企业、公司实际情况进行调研活动,集中厂家的一些想法与需求,再综合其他途径得到的信息,分列成各种类型的课题,然后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要求,使学生能够认清自己的学习方向,认清自己需要掌握的技能,同时结合专业实验教学有目的地去学习。另外,根据科研和教改成果,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创新实验方面进行改革,着力加强学生专业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结束语

构建“理论基础”和“工程训练”互相融合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模块化、多层次化,有利于全面实施选课制和学分制教学管理,有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单独开设基础实验课程,增列素质教育模块,增加课程设计项目,加强学生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本科生在24小时开放的本科实验教学平台上自主进行实验,配备最优秀的教师来对他们进行动手能力训练。实践证明,以科研资源和平台为载体,开展分层次的本科生创新实验实践能力训练,是一条适合本专业的研究型实验教学道路。

参考文献:

篇5

一、基于三级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重构

在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下,机械设计与制造卓越技师课题组经过广泛的企业调研,按照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整合,融入“职业素养课程化、第二课堂、专业教学”三位一体的人文素质教学体系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等元素,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卓越技师人才培养中提出了基于三级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思想。

三级典型工作任务课程设计依据机修钳工技师职业资格标准,把原来学科体系下专业核心知识碎片化,整合成一个个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学习的Ⅰ级任务,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完全分解、贯穿于Ⅰ级任务中。Ⅰ级任务按照工作任务的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划分成Ⅱ级任务。Ⅱ级任务是三级任务课程体系的核心环节,需要根据生产过程来设计,体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Ⅱ级任务又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融合层次和过程划分出Ⅲ级任务。Ⅲ级任务是若干个具体的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练习操作技能和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序列知识点是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在每一个学习活动中一一列出来,又称为学习内容重构;依据综合职业能力,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及素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目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设计了锤头的制作、椭圆规的制作、小虎钳的制作、机床导轨及轴瓦精度修复、立体画线、传动装置与机构、车床总装配、照明线路的设计与安装、电动机的电气控制、PLC控制技术、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逆向设计、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逆向设计、锥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逆向设计、蜗杆减速器的逆向设计、行星轮减速器的逆向设计、谐波减速器的逆向设计、M1432A磨床液压传动系统和气动机械手的装配与维修、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典型零部件故障诊断与维修等20个Ⅰ级典型工作任务。其中Ⅰ级任务中蜗杆减速器的逆向设计划分为减速器的拆卸、蜗轮蜗杆的逆向设计、箱体的逆向设计、传动轴的逆向设计、传动方案的逆向设计、减速器的装配与精度检验等6个Ⅱ级任务;Ⅱ级任务蜗轮蜗杆的逆向设计可划分为6个Ⅲ级任务,即6个学习活动,同时将传统学科体系中课程的知识点融入到Ⅲ级任务中,具体如下。

1.学习活动一:蜗轮蜗杆的测绘

知识点:蜗轮蜗杆的几何参数和材料、蜗轮蜗杆的草绘及制图规定、蜗轮蜗杆的三维造型。

2.学习活动二:蜗轮蜗杆的逆向设计计算

知识点:蜗杆传动受力分析及计算、蜗杆传动强度计算、蜗杆传动热平衡计算。

3.学习活动三:编制蜗轮的加工工艺

知识点:蜗轮加工的机床、刀具、夹具及工艺参数,工艺卡片的填写规范。

4.学习活动四:编制蜗杆的加工工艺

知识点:蜗干加工的机床、刀具、夹具及工艺参数。

5.学习活动五:蜗轮蜗杆的加工

知识点:蜗轮、蜗杆的加工方法及加工过程。

6.学习活动六:工作总结与评价

三级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完全打破了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该课程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现真正意义的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的一体化课程观。

二、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实施方案

1.教学实施方案

依照学院“校企互通、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框架,结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施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改革的需求,创新实施“知行合一、产教融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习目标与岗位能力对接,实现知行合一;学习载体与生产项目对接,实现产教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双证融通。“知行合一、产教融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四层次三阶段”培养过程。“四层次”是指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按照进阶规律的四个层次: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专业拓展能力培养。“三阶段”是指校内学习、校企阶段式工学交替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三个阶段。

第一层次为基础能力培养。依托校内一体化教室和实训室,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逐步培养学生为人处世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人格完善和职业能力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第二层次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依托校内“校中厂”和一体化实训室,以基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引入行业、企业标准,融合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采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引导、示范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方法以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团队讨论法为主,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将斯凯孚(济南)轴承与精密技术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典型生产工艺引入课堂,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第三层次为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组织校企合作,采用校企阶段式工学交替学习模式。学生通过参加生产性实训,熟悉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理念,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第四层次: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校内依托第一、第二课堂,校外利用顶岗实习阶段,三年全日制学习期间持续贯穿地进行培养。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侧重专业发展前沿、企业技术升级、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利用拓展学习模块、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2.核心课程评价方式

核心课程的学习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分为Ⅲ级任务评价、Ⅱ级任务评价和Ⅰ级任务评价。

(1)Ⅲ级任务评价。Ⅲ级任务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任务书评价、学习活动任务评价及Ⅲ级任务总评。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情况给自己作出评价,以此判断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小组评价:小组长根据各成员的表现情况给予的评价,主要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7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节约)管理执行情况。任务书评价:是检查学生对专业核心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以学生完成任务书的质量为标准,由指导教师评定;学习活动任务评价:主要检查学生操作技能掌握情况,也就是完成操作任务的质量情况的评价,由指导教师评定。Ⅲ级任务总评:教师根据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任务书评价、学习活动任务评价的得分,按照一定比例折算而给出的一个总评价。

(2)Ⅱ级任务评价。Ⅱ级任务评价是根据Ⅲ级任务总评得分,按照一定比例折算而给出的一个评价。

(3)Ⅰ级任务评价。Ⅰ级任务评价是根据Ⅱ级任务评价得分,按照一定比例折算而给出的一个综合评价,即整个学习任务的评价。

三、实施效果

1.人才培养质量整体得到大幅度提高

卓越技师培养构建了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了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了一系列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充实了校内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改革效果突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提高了就业竞争力。2014年卓越技师班学生丁来源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项目第1名,卓越班学生作品“多功能救援担架”获第十一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2016年卓越技师班学生徐雪彦代表山东省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

2.卓越技师培养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卓越技师培养引入了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采用“知行合一、产教融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大众网、新浪网、《大众日报》新闻媒体报道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先后有多家企业和职业院校到学院来考察合作。2015年11月,山东开泰抛丸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学院合作共同制定了山东省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探索实施以企业为主体,在卓越技师班中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培养模式。2015年与斯凯孚(济南)轴承与精密技术产品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成立了“斯凯孚校企合作班”,开拓了国际合作办学新途径,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探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

篇6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会计专业 实践型 核心 课程体系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学科型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职业能力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整合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也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调研目的、对象、方法

(一)调研目的

一是通过对会计从业人员及岗位要求基本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和掌握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会计岗位分工情况、企业对会计人才技能的需求、毕业生会计技能不足之处、会计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能力的要求、相应的会计职业资格要求等。二是通过对学校会计专业现状调研,了解中职学校会计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专业教学情况、学生主要就业岗位和专业对口程度、学生继续学习的要求等。在取得大量原始数据和二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整理、汇总与分析,最终形成本调研报告。

(二)调研对象

按照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要求,组建了专门的调研组, 对我校2010-2012届会计专业毕业生、2011级实习生、2012级和2013级在校生;相关专业教师;大商集团、大连友谊集团、大连信合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大连新华会计师事务所等2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共发放学生个人调查问卷120份,收回调查问卷98份。对相关专业教师共发出调查表30份,回收30份。向各类用人单位发出调查表60份,回收47份。

(三)调研方法

为了保证调研的效果,此次调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了不同的调查方法。对有关中小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走访,采用访谈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在校学生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于相关专业教师及毕业生主要采用询问和调查问卷相结合方法。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关于专业课程的设置

调查数据显示: 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出纳实务5门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最广泛。其次是企业财务会计、经济法基础、会计综合实训、成本会计、统计基础知识等。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毕业生认为用途不大,在各个岗位上作用不明显,在课程体系改革时可以作为删改或选修的参考。

(二)关于专业技能的培养

调查数据反映:点钞与验钞、票据填制、小键盘录入、数码字书写、财务软件运用、常用文稿的处理等是工作中必备的技能。而出纳岗位的日常业务和会计岗位中的薪金业务是会计人员处理的最多最频繁的业务,也是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珠算、书法等有些技能的实用性不强,选择的人数较少。

(三)关于课程体系的实施

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的设置没有考虑行业的特点、有些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现有的实践环节教学不够突出,实践课时安排不足,会计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仍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同时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拓展也提出了要求。

(四)关于就业岗位的分布

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经营规模小、经济业务不复杂的中小企业、私营企业、服务行业等。工作岗位的性质,并不完全集中在财务部门,直接对口就业率相对较低;毕业生就业领域不断扩大,所从事的行业趋于多样化。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占比较大的依次是:出纳岗、收银岗、文员岗、统计岗、营销员岗、库管员岗等。

(五)关于从业资格的取得

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凡会计类岗位招聘,用人单位都以其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为前提条件。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比较注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中职学校毕业生从事会计和与会计相关的工作,还可以取得统计员、办税员、营业员、收银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六)关于职业素质的要求

从收回的调查表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最注重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分别是会计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同时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人际关系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七)关于财务软件的使用

在调研中发现,近几年,小企业应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数量增加,并且有了专门用于小企业的用友T3、金蝶KIS、管家婆等财务软件。与此相适应,财务软件公司每年要增加相当数量的财务软件使用、维护人员以服务于这些客户,为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的新岗位。

三、调研对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以就业为导向,准确定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适合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主要是一些理论知识要求不高、技能操作要求比较熟练的岗位。毕业生主要从事工作岗位除了会计记账员、出纳员等传统岗位外,还有收银员、统计员、成本核算员、仓储管理员、订单员、办公文员、营销员等新拓展岗位。因此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能在中小企事业单位从事收银、统计、营销、出纳、成本核算等技能型、应用型初级会计人才。

(二)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与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定位还存在一定偏差,应该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和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相适应的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1、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的分析为依据

结合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明确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学习项目。

2、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强调在会计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夯实基础理论,突出实践教学,把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

3、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以实践技能的强化为目标

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把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合理地安排各种实践性技能教学活动,进行系统配套的实践技能训练,引导学生从基础到专业、从单项到综合、从校内模拟到校外实习,实践技能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4、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

落实“双证书”制度,把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入会计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和就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方向。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层次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学科,因而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至关重要。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层次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课堂化

把会计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各模块实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它们相辅相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融合在日常课堂教学之中。

2、树立全程实践观念,将实践教学系统化

改革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方法与手段,以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实现“认知课程实践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综合应用实践基地顶岗实践”的阶梯式实践训练体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层实施,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多样化

拓展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内容,逐步实现手工实践与信息化实践的对接。建立开放的会计实训室,聘请企业兼职老师提供实训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开展兴趣小组、会计技能比赛、会计创新、会计研究等课外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4、建立实战型实践基地,将实践教学常态化

运用校内师资的优势,组建财务工作室,承担社会记账、会计咨询等业务。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等工作。验证和巩固课堂实践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新形势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课题,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市场人才需求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构建出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永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篇7

近日,国务院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这是我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信用的概念与信用体系的内涵

中西方对于信用概念的不同界定决定了中西方对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同理解。西方国家对信用的定义是从纯经济学角度进行的。我国《辞海》对信用的解释则较为广义,将其解释为“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综合来讲,在中文里信用有三种含义:一是对他人或物品等的信任使用;二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三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即不需要立即付款或财产抵押担保而进行价值交换的一种制度,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服务)交易的赊销和预付当中。

根据中文信用的定义,我们可以把信用划分为经济信用和社会信用两个方面。经济学意义的信用是指以信任为基础,以按期偿还为条件的交易关系和价值转移方式,它形成交易主体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经济信用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消费信用等。所有主体的经济信用关系构成了市场的交易秩序。而社会学意义的信用是指人们在为人处世及各种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基于伦理的信任关系,可以理解为我们平常所说的诚信。

信任的基础是信用,而信用的基础是信息。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可通过其信用信息、信用记录,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度量。社会信用状况主要通过市场主体的公共信用信息。披露的主体是公共管理部门、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经济信用状况则可通过其交易信用信息来体现,披露的主体是供应商、客户、银行等授信方,以及行业组织和征信机构等。

中西方不同的国情也决定了其信用体系要解决的社会信用领域的主要矛盾不同。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历史较长,法制相对健全,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已基本解决,或者已不是其社会信用的主要矛盾。因此,西方国家的信用体系主要是围绕经济交易展开的,属于经济金融领域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的国情则不同。一方面,随着3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状况已从供应短缺发展到产能过剩,买方市场普遍形成,在金融和商务活动中信用交易的比例越来越高,部分行业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信用交易风险问题突出;另一方面,诚信缺失问题依然是我国社会信用问题的主要矛盾之一,必须在信用建设中予以重点解决。因此,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正在建立的是广义的社会信用体系,包括了经济交易信用、社会诚信、政务诚信和司法公信等四大领域。由于各地区、各部门对此问题的认识不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向和进度。

所谓广义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有效的社会、经济管理机制,它以道德、产权和法律为基础,以信用制度为核心,通过对市场主体信用记录的采集、分析、传播、预警等功能,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从而惩戒失信行为,褒扬诚实守信,维护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而狭义的社会信用体系则是指作用于经济交往领域的信用风险保障体系,主要解决信用交易的安全和效率问题,不包括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规范等诚信问题。

近年来,围绕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内涵与外延、社会信用体系的作用机理、社会信用体系的总体框架与运行机制,以及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和路径选择等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在实践中做了很多探索,学术界也有很多争论。虽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对很多问题进行了明确,但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规划,仍有必要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对一些模糊认识进行澄清。

关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和外延问题,《纲要》采用了广义社会信用体系的定义。应该说这是非常符合我国当前信用建设实际的,它既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对信用概念的理解,也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信用问题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科学的论断。(《中国政府网》)

要求:加快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4大重点领域,从筑牢信用记录和信用共享基础、健全激励制约机制、加强诚信文化建设等方面出发,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

一、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涵盖政务、商务、社会、司法各个领域。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既要全面推进,也要突出重点,紧紧扣住“四大领域”。

二、筑牢信用记录共享基础

一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记录。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健全信用信息采集机制,在依法履行公共管理职责过程中,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有关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基础信息和信用记录,纳入本部门信用信息系统,确保每一个社会主体在任何地方、任何领域的信用行为,都在信息系统中留下准确、可追溯的记录。同时,鼓励征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结合行业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推动信用记录建设。

二是要积极推动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信用记录依法应当向社会公开的,要及时公开,并为社会查询提供便利;根据需要应当部门间共享的,要建立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按照共享目录和统一标准,及时交换共享,提高行政效能。在各地区、各部门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信用信息平台,逐步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等信用信息,形成全社会高度覆盖、充分共享的信用记录。鼓励征信机构在收集政府部门已公开的信用信息基础上,依法采集其他信用信息,整合形成更加完整、详实和鲜活的信用档案。

三是要推动信用记录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积极支持征信、评级等信用服务机构利用信用信息,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信用产品。政府部门带头,在行政许可、政府采购、科研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申请政府资金支持等领域,率先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同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市场和社会广泛应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通过宣传、教育、培训、辅导等方式,不断强化信用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形成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习惯和机制。

三、健全激励制约机制

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对守信者进行联合激励,对失信者进行联合惩戒,这是社会信用体系得以发挥作用的核心机制。通过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和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诚实守信者得到激励和鼓励,让违法失信者受到约束和惩戒,引导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守信。

要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对诚信企业和模范个人给予表彰,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提高守信者的社会声誉和商业信誉,使其增加市场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实施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绿色通道”支持激励措施,强化褒扬诚信的政策导向。通过采取各种市场性、社会性和政策性激励措施,使守信者处处受益,路路畅通。

要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各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在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引导行业组织对违规失信的会员实行警告、通报批评或公开谴责。发挥群众评议讨论、媒体批评报道等作用,形成社会震慑力。通过构建行政监管性、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惩戒相结合的全方位惩戒体系,依法依规大幅度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者处处受限、寸步难行。

四、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诚信宣传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是引领社会成员诚信自律、提升社会成员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将诚信教育贯穿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风尚。在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中进一步充实诚信教育内容,大力开展信用宣传普及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屯、进家庭活动。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组织开展“诚信活动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14”信用记录关爱日等公益活动,结合道德模范评选和各行业诚信创建活动,树立社会诚信典范,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

篇8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贸易方式和商业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而诞生和发展壮大,其目标是实现贸易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达到网上商流、物流、货币流和信息流的统一,既是未来贸易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一、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增强,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我国电子商务正逐步走向全面应用,并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在电子商务快速增长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电子商务交易的信用危机也日益突显出来,虚假交易、假冒行为、合同诈骗、网上拍卖哄抬标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屡屡发生,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健康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传统计划经济的意识制约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尚缺乏灵活、科学的电子商务信用管理技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等不完善,信用体系缺失,这是最根本原因。加快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已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意义

电子商务作为虚拟经济、非接触经济,诚实守信是其制度规范得以确立和运作的基础,也是有效防范电子商务运营风险的重要条件。目前,以电子数据交换和互联网为依托、国际信用为支撑的诚信体系已贯穿于整个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经济中。诚实守信成为维系电子商务企业与用户之间信用关系的基础,也是电子商务企业竞争制胜的根本途径。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信用失信较严重,已成为制约行业成长的一大“瓶颈”,究其根本,还在于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这一大环境。概括起来,建立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意义在于:有利于促进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主体,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体系包含着企业电子商务信用管理,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会促进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电子商务交易快速、健康发展;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三、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政策方面

电子商务的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政府应积极进行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探索工作,加快研究电子商务信用管理体系,包括:研究和制定交易规则、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机制、客户和供应商的信用分析与管理等,确保电子商务的交易的安全可靠。政府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强化对企业电子商务的信用监管,探索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相关立法,积极开展对电子商务企业,包括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商、信息服务类网站、电子商务交易商等的征信和评级工作,制定和实施电子商务企业信用标识证制度等。

2.企业信用管理技术方面

(1)构建网上信用评估模型。企业信用部门在电子商务交易之前,首先应评估客户信用,可以根据客户的财务报表进行评估,或开发出适合本行业特点和本企业特征的信用评估系统。

(2)加强网上客户档案管理。企业应对赊销客户的档案一般进行定期审查,根据客户信用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信用额度。

(3)建立合理的应收账款回收机制。企业内部的信用部门负责追收账款,采取多种方式(如定期追收、外部力量、法律手段等)以防止坏账。

3.体系建设方面

(1)加快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合理、权威、公正的信用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相关部门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在线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用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交换;严格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形成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信用服务体系。

(2)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国家标准规范体系。提高标准化意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抓紧研究制订电子商务的标准规范体系;在互联互通、促进流通方面,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鼓励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研究制订电子商务关键标准和规范,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标准化进程。

(3)加快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平台。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和电子商务市场信用体系平台,规范诚信信息的采集、披露和使用。当前,失信行为给国家和企业造成的损失日益突出,加快信用立法,为商业化的社会征信机构开展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搜集、保存、服务等业务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通过立法使信用行为上升为企业的法定义务。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步收集、处理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电信等不同的企业和个人信息及其他经营行为记录,建立覆盖全国的电子商务征信体系,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守信践诺的激励机制。

(4)大力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自律的作用,逐步健全电子商务的社会信用体系。在信用体系建设中,要大力发展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和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同业信用体系、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自我内控信用体系、以信用中介为主体和市场运行为基础的社会商务信用体系。加强电子商务行业自律,促进诚信经营,遵守行业公约,恪守职业道德,形成有效的诚信风险防控机制。

(5)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与现实物理环境相比,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求更高。一方面是隐私权,由于企业可以轻易获取消费者的个人资料,消费者的隐私权难以保障;另一方面就是财产权。只有当消费者充分相信进行电子商务交易与传统的购物同样方便有效,出现纠纷同样可以投诉、获得补偿,整个交易活动才能感到安全。

篇9

【关键词】高校学生 诚信教育体系 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44-01

随着我国社会的日益进步,市场经济下诚信也被人们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建立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校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时,学生不讲诚信的现象屡禁不止,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校诚信教育的知识体系存在严重的漏洞,导致学生对诚信的价值认识不清,最终造成诚信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实效。(2)学校关于诚信教育的方法,重灌输、轻启发;关于诚信教育的评价方式,轻过程、重结果,导致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对诚信教育不重视。(3)诚信教育的信用体系不完善,导致诚信教育效果缺乏活力。

二 关于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设研究

1.知行合一,构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对于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体系的建立而言,其前提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基础,就是通过开展诚信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诚实守信,通过“他育”的方法,也就是学校教育,让学生能真正做到“行”,即在生活中进行良好的实践。第一,学校要通过多渠道的方式把诚信理念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真正体现教师教书育人、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在进行诚信教育时,首先,老师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科研工作,老师都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其次,课堂教学要重视诚信教育,老师一定要把诚信教育在课堂上进行落实,然后,学生要做好“自育”,培养诚信的自律精神。第二,长期的教育培养以及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自觉提升自己的诚信意识,并把其转变为诚信行为。在进行诚信实践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课余活动以及社团组织,老师积极引导,处处做表率,提升诚信榜样的影响力。

2.建立校园诚信信用体系

关于高校校园诚信信用体系的建立,主要包含建立信用制度以及建立学生个人信用档案这两个方面。首先,就是学校要建立一系列的诚信制度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行为进行相应评估的一套量化考核标准。其中主要包含有大学生诚信评价、诚信信息查询以及大学生诚信监督和奖励等。这样能对学生诚实守信会起到一定的约束,使得高校学生在诚实守信方面有章可循。其次,建立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借助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记录学生的个人资料、家庭情况、申请助学贷款情况以及学习情况等,进行存档保管。然后把关于高校学生的所用信息统一纳入电子化系统管理,这样就如同给大学生造了一个“第二身份证”,督促学生以诚信为本。

3.强化学校诚信管理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率。通过管理促进学生诚信的“自育”和“他育”作用,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风气。关于强化学校诚信管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制订信用奖惩制度,构建学校诚信评价体系,强化学校的学风建设。在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之中,有守信激励机制以及失信惩罚机制两种机制。前者,即守信激励机制,在进行大学生的诚信情况评价执行时,需要和学生的奖学金评定、推荐优秀团员以及研究生保送等各项事宜相联系。后者,即失信惩罚机制,在大学生出现失信等行为时,失信惩罚机制具有公布学生失信行为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学生失信的成本,直接制约着学生的行为。第二,实施高校诚信监督管理制度,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各项制度的权威性和实效性,而且还可以提升学校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对监督管理机构提出具体的监督范围以及职责,有专门的人员对学生进行诚信情况监督,及时通报以及查处学生各种违反诚信的状况。这种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及导向性,有助于高校良好诚信观念和良好学风的形成。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提升高校学生诚信情况势在必行,教育研究者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推动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良好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侯学言.浅析语文教学中的诚信教育——由“尾生抱柱”想到的[J].新课程(教研),2011(6):55~56

[2]戈琴、郭莉萍、江凤兰.新时期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与构建诚信教育体系研究[J].经济学理论,2008(1):170~172

篇10

[关键词] 黑龙江省;食品工业;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一、黑龙江省食品工业的现状

黑龙江省经过60多年的建设,食品工业已成为黑龙江省包括石油、装备、能源在内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增速首位,在黑龙江省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近年来,黑龙江省围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一主线,整合绿色食品品牌资源,带动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企业规模逐步壮大,品牌战略稳步推进。

(一)食品加工体系初具规模。

2012年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实现总产值2958.11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4.8%,超额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700亿元年度目标。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酒、饮料制造业增速较快,分别完成产值2109.09亿元和290.38亿元,增幅分别为30.2%和24.9%,食品制造业增速放缓,完成工业总产值456.17亿元,同比增长4.4%,烟草制品业增幅持平,完成产值102.48亿元,同比增长18.2%。

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863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407家,超十亿元企业28家,超百亿元企业2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520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65家,绿色食品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

(二)品牌产品数量有所提高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知名品牌数量有所增加,名牌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全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已达1250个,形成了以九三粮油、北大荒薯业、完达山乳业等企业为代表的4个中国驰名商标、22个中国名牌产品和138个黑龙江名牌产品。

(三)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日渐推进

在食品安全方面黑龙江省重点推进乳制品、肉类、酒类、调味品和饮料5个行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有9家乳制品企业包揽了国家首批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证书;多数企业建立了包含原辅料进货管理、生产过程及仓储管理、不合格品管理等9大类、21项诚信管理制度。

二、黑龙江省发展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一)原字号产品多,附加值低

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在加工品中所占比重较小,粗加工的产品较多;原字号产品多,高新技术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产业链短,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能力较弱;内销产品多,创汇产品少。

(二)企业规模偏小,集群效应不强

由于食品加工企业门槛低,食品加工厂遍布省内大小村屯:省内许多乡镇甚至村屯都有自己的米面加工企业,有的企业充其量称为“小作坊”,加工能力弱,技术水平低,不仅互相竞争压价搅乱了市场,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对全省食品工业的行业发展起到强力冲击作用。同时,食品产业相关企业总体布局相对分散,原料供应、初级加工、精深加工、销售服务、物流运输等关联性产业单元相对孤立,集聚性不强,联系不紧密,彼此带动能力差,难以充分发挥集群效应,阻碍了产业链条的快速延伸。

(三)科技应用落后,科研资金缺乏

通过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调研发现,资金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项目建设资金缺乏,导致有些产品价值高、市场前景好、效益收入可观的项目无法实施,甚至有些已经过论证的项目无法开工,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产品研发、市场开拓、规模扩大。大型企业国际领先食品加工设备应用程度仍相对较低,小型企业和小作坊的食品生产加工工艺相对落后,生产设备简陋,多事大中型国有企业淘汰、退役下来的,陈旧老化严重、工艺流程落后。研发力量普遍薄弱,大型企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中小型企业基本无研发实力,高科技含量、技术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新品牌仍相对不多。高级人才缺乏,一方面,高级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开发新产品能力比较差;另一方面,高级管理人才比较短缺,管理水平较低,经营管理比较粗放。

(四)行业活力不足,国企比例较大

在黑龙江省地方食品企业中,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在各自产品领域中占有全省的较大份额,且具有较强的资金、技术、设备与品牌优势。但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在食品工业这个竞争激烈的经济领域中并不具有真正优势和后续优势,加之非公企业普遍发展相对落后,造成行业整体活力不强。同时,黑龙江省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品牌杂、小、弱的情况不容乐观。

(五)加工企业原料短缺,剩余生产能力闲置

黑龙江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满足不了食品加工企业的需求。加工企业因原料短缺导致剩余生产能力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在全省食品行业十分普遍。以大豆加工企业为例,今年黑龙江省东部佳木斯地区规模较大的民营油脂加工企业吉庆豆业集团开机加工仅一个月余,九三油脂集团宝泉岭油脂分公司一直处于停产状态。由于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持续减少,本土加工企业停业、停产、转产已经是必然趋势。其原因之一是目前各地大豆上市数量有限,一方面是由于市场需求萎靡,另一方面是由于本土大豆剩余无几,有价无市。原因之二是本土大豆播种面积逐年减少。据最新消息,从已完成的播种情况看,今年仅哈尔滨地区大豆播种面积就减少到230万亩,比上年减少近100万亩。

三、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对策

(一)加大研发力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关注国内外食品加工最新趋势,促进各种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生产和产品研发中的应用。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保证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方便、快捷、风味多样和降低生产成本,还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优点,与传统食品工业技术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因此,应把食品研发相关高新技术列为全省科技创新的重点项目,整合专项资金,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做好项目论证,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并鼓励有条件的食品加工企业、食品设备制造企业自主攻关研发;对获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的集体和个人予以奖励;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促进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和优化食品工业。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原字号产品多、附加值低的问题。

(二)推进循环经济,加速食品工业园区建设

建设软硬环境俱佳的高标准食品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使资金、技术、人才优势集聚,吸引优秀中外企业落户园区,对杂、小、弱品牌进行整合,进而繁衍出更多实力强劲的企业,实现食品经济跨越式发展。此外,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因地制宜,科学选址,科学规划,加速建设国家级、省级大型食品工业园区和食品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集中区,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投资兴业。

(三)推进企业改革,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食品工业企业在所有制上应打破国有国营模式,积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实行股份制改造;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按市场原则配置生产要素,更好地与原料生产基地和地方企业融合;给予非公企业政策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加速资本扩张;改革家族式小型加工企业,建立符合市场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力度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实现规模经营,实现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提高对全省食品企业的整合、辐射和带动能力。对年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合资合作、产权转让、收购兼并、租赁承包等方式,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打造能带动行业跨越发展的企业集团。

(四)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提高农产品产能

黑龙江拥有世界上稀有的寒地黑土,土质肥沃、养分充足,与南方一年两到三茬的农作物相比,干物质和微量元素积累多,营养极其丰富,深受全国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消费者欢迎。因此,政府应该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针对黑龙江省资源优势的特点,研究、制定引导和鼓励政策,从税收、财政补贴、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装备水平、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大幅增加我省农产品产能,促使黑龙江省食品产业产值加速增长。

(五)实施品牌战略,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

利用“哈洽会”等大型经贸展览会,经贸科技交流的合作平台,大力宣传和推介黑龙江省优秀食品企业和品牌产品,唱响黑龙江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产业和品牌产品“绿色、安全、优质”主旋律,全面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大省的品牌形象。制定并实施黑龙江省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相关规则,研究制定诚信激励和惩戒措施,引导企业自觉主动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对食品生产加工源头的治理和管控,规范建立和完善可追溯系统,力促食品工业再上新台阶。

[参 考 文 献]

[1]吕世翔,陈凯新,李家磊,卢淑雯.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2(5)

[2]李翠霞,郑秋鹛.黑龙江省食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J].学术交流,2004(10)

[3]刘洁.产业布局不合理黑龙江食品工业亟待治乱[N].中华工商时报,201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