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业务的风险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负债业务的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业企业;负债经营;风险防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化,在多重压力之下,企业纷纷选择负债经营的方式。据资料显示,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部分都在70%以上,普遍高于西方发达国家,而根据国际惯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保持在50%左右较为合理。虽然这种经营方式可以带来一定的好处,但是其风险也随之而来,加之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冲击,尤其是负债比例很高的工业企业。这时我们不禁要仔细考虑,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我国负债经营的工业企业应该怎样化解由此产生的风险,从而更好地促使经济的蓬勃发展。
一、负债经营的含义
从财务分析的角度,负债是指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在未来将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经济责任。但从内涵上分析,负债经营也称举债经营,是企业通过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租赁和商业信用等方式来筹集资金的经营方式,因此只有通过借入方式取得的债务资金才构成负债经营的内涵。本文分析的负债经营的工业企业不仅包括短期负债,而且还包括了西方国家排除在外的长期负债。
二、负债经营的优点
1.财务杠杆作用
财务杠杆是指在筹资中适当举债,调整资本结构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如果负债经营使得企业每股利润上升,便称为正财务杠杆;如果使得企业每股利润下降,通常称为负财务杠杆。换句话说,由于财务杠杆的存在致使企业不论营业利润有多少,债务利息、融资租赁的租金和优先股的股利是固定不变的,由于固定性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股东权益变动大于息税前利润的变动额。显而易见,财务杠杆强调的是通过负债经营而引起的结果。当然,财务杠杆不一定都会起到正效应,如果企业的资金收益率低于负债的利息率时,财务杠杆就会起负效应。
2.负债经营可以带来税盾效应
众所周知,负债经营就会产生利息,而利息的扣除是在企业所得税前,因此利息的存在降低了应税所得额,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工业企业的大量企业所得税款。这表明企业实际承担的利息低于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也就是说企业承担的资金成本经过加权之后有效的降低,从而增加了企业的价值。
3.负债经营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
工业企业生产所需的资金可以通过两个渠道获得,一个是权益融资,另外一个是债务融资。相比权益融资而言,比如股票融资。工业企业要获得上市融资的资格,需要经过多重的关卡,经过严格的审核和批准,而且股权融资之后,企业应该回馈给投资人回报,而这种回报一般以现金分红或者股票分红为主,重要的是,这样的分红却是在扣除企业所得税后进行的,这可以认为企业的股权融资的成本大大高于企业债务融资的成本。因此,企业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增加债务资本的比例,从而可以在税前扣除利息,降低企业实际承担的资金成本。
4.负债经营可以稳固企业控制权
相比于负债融资,权益融资势必会分散股权,增加新的股东相当于减少原有股东的控制力,因此采用权益融资对于企业的控制权也是一种威胁。而采用债务融资进行负债经营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股东的控制力也不会受到威胁,有利于对企业进行更好的控制。
三、防范负债经营的风险建议
1.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资产负债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大,破产的概率也越高。工业企业进行举债时,不能盲目的为了增加税盾效应或者是增加控制力等单一的目的而进行债务融资,而是应该综合考虑企业的长期战略,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分析是否有必要进行举债,而且要确定合理的债务比例。资产负债率一般控制在50%即可,过高的话经营风险也高。过低的话,发挥不出债务经营的优点。再者,债务比例的高低也会被投资人当做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不论从外部吸引投资的角度,还是从内部控制风险的角度,都应该确定一个适合工业企业自己的合理资产负债率。
2.采取适当的筹资策略
企业进行筹资时,应该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资本分析,而且还要充分估计自己的还款实力,因为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企业有按时还款的法定义务。首先企业应该合理安排还款的计划,明确什么时间应该用哪一部分资金进行还款。工业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大,进行融资时的规模也非常大,对于企业来说要把握风险,重大的资金项目一定要先前制定合理的计划;其次,进行筹资时,先要考虑筹资的成本,筹资过后的企业盈利能力如何,能否按时归还借款;最后,企业应该及时总结,发现之前筹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债务融资的方式哪一种更适合自己的企业等等。只有在不断总结和深入的分析基础上才能降低还款压力,降低工业企业的经营风险。
3.设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当前企业的发展趋向于一体化战略,工业企业也不例外。很多工业企业合并了上下游的企业进行整合,但是此时的风险也在伴随着发展。大家都明白资金的运动是一个往复的过程,工业企业的流程复杂,而且资金的周转缓慢,此时解决资金短缺的措施就是向银行贷款或者发行企业债券。但是笔者建议,虽然整合产业链有利于工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但是最好整合的企业相关度稍微大一点,或者是冷门行业与热门行业的整合。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一条产业链的整合,必然会带来这样的风险: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比如设备短路等等,都会导致下游受损,那么资金链也会断裂,企业的整个运营都会笼罩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中。如果是多行业的整合,即使某一环节出问题,各行业之间还可以互相补救,资金的供应也不会中断,因此,建议工业企业应该横向发展,跨行业整合,齐头并进。
4.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负债经营的风险最终会由资金链的断裂、资金短缺表现出来。因此,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可以降低负债经营的风险。首先,工业企业应该加速资金流转。当前我国的企业应收账款比例偏高,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催还政策和制度,参与保理公司开展的保理业务,将应收账款交给保理公司管理,一方面节省自身的经历和成本,另一方面在保理公司的专业办公的效率下,也能够尽快回收应收账款。其次,应该建立信用制度,以折扣的方式尽快收回货款。最后,尽量拖延付款时间。应付账款已经属于其他企业,但是使用权还在我们手上,此时应该尽量获得更多的使用时间,让钱生钱,获得更多的使用资金,以备不时之需。
5.具备强烈的风险意识
防范风险的首要措施应该是企业上下应该具备防范风险的意识,只有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意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熟练的运用,企业只有生存下来,才能更好的发展和获取利润。工业企业应该定期开展风险防范大会,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解,可以结合企业中具体的工作活动或者经济活动举例分析,这样更容易让员工理解。此外,公司的管理层也应该熟练掌握风险判断技术,应该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并且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设定风险的上下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此外,网络的应用应该被纳入风险防范措施之列,
参考文献:
[1]吴中学:浅谈企业负债经营[J]. 商场现代化,2008,(13).
[2]吉力茹:浅析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J].商业经济,2009,(02).
[3]孙刚:论企业负债经营的资本结构及其优越性[J].管理观察,2009,(03).
篇2
2008年中国保监会公布了《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其中明文规定偿付能力监管的核心就是偿付能力额度监管,不再使用之前的监管财务指标监管。偿付能力额度监管的实质就是对资本数量的要求。偿付能力额度监管类似与银行资本金的充足性监管,是一个相对数概念①。它强调保险公司的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的差额,也即是偿付能力额度必须保持在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之上,一旦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低于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机构将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采取相应措施。
(一)实际资本
《偿付能力管理规定》第八条明确规定: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是指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的差额。其中,认可资产是保险公司在评估偿付能力时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所确认的资产。认可负债是保险公司在评估偿付能力时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所确认的负债。
认可资产采用列举法进行偿付能力报告,其认可资产数额采用比例法确认。也即保监会综合考量每项资产的潜在风险和流动性,对每项资产规定一定的认可比例,各保险公司根据认可比例确定各项资产的认可资产数额。目前保监会认定的认可资产主要有现金及流动性管理工具、投资资产、应收及预付款和在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中的权益以及其他固定资产等。
认可负债的确认主要是采用法定评估标准进行评估确认,其中各项负债的评估标准也是由保监会事先确定。认可负债主要包括准备金负债和非准备金负债、独立账户负债以及或有负债。
保险公司在核算实际资本时还存在另外一种方法,即实际资本=投入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和接受的捐赠)+剩余综合收益-计入实际资本的资本性负债。
上述两种计算实际资本的方法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关,其实不然,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解释清楚剩余综合收益这个科目。剩余综合收益是指综合收益减去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后的余额。而综合收益则包括了:承保业务收益、投资业务收益、管理业务收益、其他收益、资产非认可价值变动额、或有负债和预计负债的认可价值变动额。换句话说就是资本交易以外的交易和事项导致的认可资产和认可负债的变动都应当计入综合收益。
(二)最低资本
《偿付能力管理规定》第七条明确规定: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是指保险公司为应对资产风险、承保风险等风险对偿付能力的不利影响,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而应当具有的资本数额。
目前保险公司最低资本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非寿险保障型业务、非寿险投资型业务风险保费部分或短期人身险业务的最低资本,非寿险投资型业务投资资金部分的最低资本以及长期险业务的最低资本。
1.非寿险保障型业务、非寿险投资型业务风险保费部分或短期人身险业务的最低资本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测度的:保费收入和赔案支出。其实保费收入和赔案支出在最低资本的需求上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监管机构选择保费收入和赔案支出两个方面来测度最低资本需求,最终选取二者之间的较大值,体现了监管的谨慎性原则。
2.非寿险投资型业务投资金部分的最低资本需求测度,采取了分险种赋值的做法,即针对不同的险种,其面临的风险程度大小不一,对最低资本的需求也有差别。其产品主要分为两类:预定收益型非寿险投资产品和非预定收益型投资产品。预定收益型投资产品的最低资本需求为其责任准备金的4%①,非预定收益型投资产品的最低资本需求为其责任准备金的1%②,非寿险投资型业务投资型产品的最低资本需求就是二者之和,在这一过程中也体现了风险分类管理的思想。
3.长期人身险业务的最低资本需求,在这一部分由于各险种差异比较大,期限比较长,所面临的风险差异比较明显。所以在这一部分监管机构对险种进行了细分,且每一部分的最低资本需求比率也分别给予了不同的赋值。其中主要包括:投资连接类业务的最低资本,其他寿险业务的最低资本,死亡寿险的最低资本以及其他险种的最低资本。
(三)偿付能力充足率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就是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目前偿付能力充足率监管实行分类监管方式,即根据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分为三个档次:不足类公司,即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保险公司;充足Ⅰ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00%到150%之间的保险公司;充足Ⅱ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150%的保险公司③。这种分类监管更具科学性,可以根据不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水平,实施重点监管,降低了监管机构的工作量,提高了监管效率。
二、我国现行偿付能力监管存在的问题
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始于2003年,经过2008年的重大变革已经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监管框架体系,偿付能力监管日趋合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的偿付能力监管仍然是以欧盟偿付能力Ⅰ为框架构筑的,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现行资产认可标准有待改进
我国保险公司认可资产的确认采用的是认可比例法,也就是保监会对各项资产给予一定的认可比例。比如股票和投资基金的认可比例为95%④,也就是说用于股票投资的资产的95%作为认可资产确认。我国保险行业的资产认可比例总体比较高,其总的认可比例已达到97.8%⑤。
由《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可知,认可资产的确认是综合考量资产所存在的潜在风险的结果。众所周知,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市场异常波动比较剧烈,市场风险依然较大。然而我国认可资产的认可比例总体偏高,已经无法真实反映保险资产所面临的风险。
(二)现行负债的评估标准存在不足
保险公司的现行的负债共有22项,分为准备金负债和非准备金负债,其中主要是准备金负债。我国现行偿付能力监管是法定监管,也就是说偿付能力准备金的评估采用法定准备金评估标准。法定准备金评估标准就是指准备金的各项评估假设和评估方法均有监管机构事先制定。法定准备金的评估方法和评估假设都较为保守,体现了监管的谨慎性原则。
但是这种以谨慎性原则为前提的监管评估标准未能如实反映保险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夸大了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如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有意放大了保险企业的准备金责任。
这种做法掩盖了保险企业的真实价值,增加了保险企业准备金负债的压力,阻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我国保险业正处于高速扩张期的情况下,则显得尤为不合适。由此看来,准备金评估的谨慎性原则值得商榷。
(三)最低资本评估标准分类过于笼统
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是保险公司为应对各种风险对偿付能力的不利影响应当具有的资本数额。
从以上最低资本的分类评估不难看出,最低资本评估标准的分类过于笼统,未能充分考虑不同保险产品的性质差异和其面临的不同风险。也未能充分考虑保险业的发展趋势,不利于保险业业务结构的调整。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目前的最低资本要求无法充分地反映资产风险。目前保险业的资产风险更多的是通过资产认可比例间接实现的。总之,目前保险公司最低资本要求还无法全面地反映其面临的承保风险和资产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未给予充分重视
流动性风险是指保险公司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到期债务支付的风险。笔者认为流动性是企业的血液,当一家企业失去了流动性也意味着走向了死亡。对于保险企业更是如此,如果保险机构的资产大多是长期固定资产,缺乏相应的流动性,无论其偿付能力充足率有多高,都无法应对当前的赔付,形成偿付能力的流动性不足,同样会走向破产的边缘。
目前我国的偿付能力监管更多的是整体的偿付能力监管,即对保险公司的整体资产负债进行评估,但是忽视了其资产结构的配置,未充分考虑保险资产的流动性,也未考虑流动性风险所带来的偿付能力的暂时性缺口问题,这一问题如果无法合理解决,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完全有可能导致保险机构破产。
(五)集中度风险是又一亟待破解的难题
保险企业面临的集中度风险主要分为承保业务的集中度风险和投资业务的集中度风险。
承保业务的集中度风险主要是指承保业务的地域性过于集中,承保业务的险种过于单一等所面临的风险。例如台风保险,如果大量的保单都集中在沿海的台风多发地区,将会照成严重的地域性集中度风险。投资业务的集中度风险相对比较简单,就是指保险投资渠道过于单一,未能合理分散投资渠道,实现多元化投资策略所带来的风险。
我国现行的偿付能力监管中,未重视保险企业面临的集中度风险,也没有任何一个财务指标考虑到了集中度风险。
(六)资产负债的计量属性混乱
现行的偿付能力监管对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采用了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造成了会计计量的混乱。我国保险负债的评估采用了法定评估标准,也就是采用了历史成本法进行保险负债的计量。然而保险资产的80%左右是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的计量早在2007年就实现了公允价值计量,而保险负债依然采用历史成本法进行核算。这本身就是会计计量属性的混乱,导致了会计核算的不一致,这种计量标准下核算的偿付能力的充足率本身是值得怀疑的。
三、优化我国偿付能力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改进认可资产的评估标准
1.建立保险资产认可比例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我国保险资产的投资渠道,建立跟踪和信息反馈机制,跟踪分析保险资金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变化,及时给出反馈信息,建立预警机制。另外时刻注意我国经济波动、资本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变化。根据综合分析预警机制,不断调整保险资产的认可比例,充分反映保险资产面临的风险。
2.采用风险因子法评估保险资产,笔者认为评估保险资产的另外一种做法就是彻底放弃资产认可法的评估标准,全面引入RBC模型,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的保险资产的评估模式,彻底实现偿付能力监管的全面风险观。
(二)变革认可负债的评估模式
现行认可负债的评估是采取法定评估标准进行的,保险准备金的评估标准依然是法定标准。然而从2010年起,我国保险公司财务报告准备金的评估采用市场条件下的最优估计的评估标准。如果偿付能力报告依然采用法定准备金的评估标准将直接导致二者报表的巨大差异。而且笔者认为偿付能力报告采用法定准备金的评估标准虽然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但是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法定监管人为增加了准备金的责任,对保险企业的资本金要求造成一定压力,不利于保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不利于保险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笔者建议偿付能力监管应该有法定监管转向市场监管,也即认可负债的评估标准采用最优估计法。
(三)细化最低资本的评估标准
我国现行的最低资本要求标准制定于2000年,直接沿用了欧盟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标准。从多年的监管实践看,这一标准在防范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对风险考虑不全、对风险不敏感、部分参数设置不符合我国实际等问题。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我国现行的最低资本要求标准:
1.从承保业务来说,根据不同险种的性质和风险不同,分类制定不同的资本要求。从而细化险种业务分类,体现风险管理的差异性要求。例如可以把财产险公司的业务细分为车险、非车险和投资型产品,然后再根据不同业务的风险大小,确定不同的最低资本要求。
另外,最低资本要求标准的制定应该符合保险业发展的趋势,引领保险业的发展潮流,也即鼓励保险业发展回归本体,大力发展保障性产品。因此可以降低保障型产品的资本要求,提高投资型产品的资本要求,从而有利于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型产品,推动公司业务结构调整。
2.从投资业务来讲,应反映公司的资产风险。目前对资产风险的资本要求是通过资产认可比例间接实现的。笔者建议加入对资产风险的资本要求,以此取代目前的资产认可法,并对不同的资产规定不同的资本要求。对投资资产的浮盈和浮亏,可以采用超额递减的资本要求比例,以克服目前市价模式下资本要求的顺周期缺陷。
(四)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是保险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与保险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相一致,并与其规模、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
笔者认为保险机构要破解流动性风险管理难题最主要的是引入动态偿付能力监管。动态偿付能力监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金流测试(CFT);另一种是动态偿付能力测试(DST)。目前我国寿险企业已经实现了动态偿付能力测试,非寿险企业的动态偿付能力测试也在讨论之中。
另外笔者认为保险企业还应当借鉴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建立流动性财务监管指标,全面实时监控保险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实现流动的偿付能力监管,防止偿付能力的固化和滞后性。
(五)建立集中度风险指标测试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解决保险业的集中度风险与保险业经营的基本规律(大数法则)并不矛盾。解决集中度风险的根本办法就是做大做强我国的保险业,做大做强我国的保险机构。只有保险企业的实力足够强大才能更好地防范集中度风险。从财务的角度讲,我们应该设立一定的财务指标,分散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每种业务规定一个最高比例限额,使保险企业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另外对于特定业务(如台风保险等)在不同地区的业务量设定最大限额比例,实现保险业务的地区分散化。对于投资业务设定每一投资业务的最大投资额度和每一投资渠道的最大投资比例。实现实时动态监管,在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中引进集中度风险测试。
(六)统一资产负债的计量属性
自从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以来,我国企业的会计计量属性实现了从成本法向公允价值的转变。目前保险资产大都实现了公允价值计量。而我国保险企业的负债,主要是准备金负债,依然采用了成本法的计量,导致资产负债计量属性的不一致。由于资产和负债未能同步波动,不能同时反映市场风险,造成了偿付能力的异常波动。另外由于我国保险企业财务报告准备金评估标准也将在2010年采用最优估计标准进行评估,其本质也就是准备金负债的计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报告中保险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有必要实现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只有这样偿付能力充足率才能真实反映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所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综慧.保险监管更趋科学—《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定》及三个规范性文件解读[J].中国保险,2008,(8).
[2]冷煜.保险监管国际比较及发展趋势研究[J].保险研究,2009,(3).
[3]李娟,赵玮,徐小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09,(4).
[4]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2007)[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 表内业务 表外业务 风险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金融管理的放松和金融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现,银行在发放贷款方面的利润已有所减少,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关注能带来非利息收入业务的表外业务。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成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与传统的存贷业务相比,表外业务虽然有利于提高银行的业绩,但随着表外业务的比重扩张,它的风险问题也逐渐显露。如我国学者张羽、李黎(2010)利用中国银行业1986―2008年数据研究表明,非利息收入增长对我国银行业的风险分散化效应,而更多地依赖非利息收入存在着恶化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关系的可能性。Barry and Laurie(2010)研究得出,银行能够因为多样化经营而从表外业务获得非利息收入,但是必须注意不要让伴随而来的风险影响超过了其收益。还有一个结论是来自于传统业务的收入风险比非利息收入风险小。因此,带来非利息收入的表外业务并不是一味地降低了银行风险,而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险,所以商业银行在发展表外业务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表外业务的风险问题。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表内外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对比分析,讨论如何正确认识和防范表内外业务风险,从而适度发展表内外业务,保证银行安全经营的前提下,增加银行盈利。
二、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概念的界定
1、表外业务。在国际理论界,对表外业务比较权威和公认的定义应当属巴塞尔委员会通过的法规标准。巴塞尔委员会将表外业务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包括两大类: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即狭义的表外业务)。我国在2001年6月21日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指明,“中间业务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刘晶石,2004)。可以看出,巴塞尔委员会界定的广义的表外业务相当于我国中间业务的范畴。因此,本文中讨论的表外业务是国内定义的中间业务,它产生非利息收入,但不被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目前,常见的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有:结算、、信用卡、咨询等服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类主要包括:担保性业务(备用信用证、银行保函等),承诺性业务(回购协议,信贷承诺、票据发行便利等),交易类业务(期货、期权、互换合约等)。
2、表内业务。国内关于商业银行业务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因此,表内业务是指除去中间业务后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但为了与给银行带来非利息收入的表外业务相对应,本文所讨论的表内业务,指是能给银行带来利息收入资产业务,资产业务主要包括贷款、证券投资和现金资产。
三、表内外业务风险对比
1、信用风险。对银行表内业务来说,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贷款业务中。借款人不能或不愿归还到期贷款本息而给银行造成损失。更甚者,Brewer and Lee(1986)认为由于银行具有高负债性的特点,大量的不良贷款和证券投资损失会导致银行破产。而且,资产的质量下降会导致其账面价值下降和资产组合的盈利减少。然而,信用风险不仅仅存在于贷款业务,各种表外业务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可能增加信用风险。如利率互换会遭遇信用风险。当A公司与B银行进行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转换时,A公司如果违约,停止这笔交易,那么B银行很难找到与A公司有相同条件进行交易的对家从而遭受损失。再如个人理财业务,就我国目前的信用体系来说,客户的个人信息使商业银行很难进行准确的风险判断。信用性理财业务虽然不是直接涉及到债权债务的关系,但由于它通常以或有资产或者或有负债的形式存在的,当债务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偿付给债权人的时候,银行就会有可能因为连带关系而变成真正的债务人,承担付款的责任。同样地,在备用信用证业务中,借款人违约,开证银行承担向受益人赔偿损失的责任;担保业务中,被担保的客户因某些原因无法履行合同的约定,担保银行就要承担赔偿责任等。
2、流动性风险。简单说,流动性风险就是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保证业务需要导致可能的损失。在表内资产中,长期资产的盈利性与流动性资产相比,较为不稳定,因为长期资产本息不能在短期内收回,在这期间,影响因素变化多,收益不稳定。因此,流动性资产占比越少的银行越容易遭受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如果资产的质量下降,短期负债越多也越可能使银行存在流动性问题,因为短期负债偿还的流动性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表外业务也会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例如贷款承诺中,流动性风险的产生是因为许多客户同一时间决定从银行贷款的可能性。这样,银行就需要大量的可供贷款的资金。要获得这些资金,银行可能是要付出高成本,甚至市场上没有资金可供给银行。为了满足这些意料之外的资金需求,银行之间必定要通过激烈的竞争争夺资金,这会导致更高的筹资成本。
3、利率风险。当市场利率波动时,商业银行在表内外业务中蒙受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收入来源于存贷的利差,当利率波动时,银行的利润水平必定受到影响。同时,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也必然发生变动,从而影响银行的资产净值的市场价值。然而,表外业务如利率互换、利率期货、资产证券化等会使利率风险降低。在利率互换业务中,银行双方之间将固定利率债务转换为浮动利率债务,或将固定利率债务转换为浮动利率债务的交换,只互换利息,不互换本金。这种方式能缩短银行资产或负债的持续期间,从而降低利率风险(Bicksler and Chen 1986)。另一方面,表外业务也可能加大利率风险。如贷款承诺协议期间,借款人可以获得一笔贷款。若市场利率上升,银行的资金成本升高使贷款协议利率与资金成本之间的利差变得很小甚至成为负值,而借款人必然会在有利的利率下最大限度地使用贷款,银行将承受较大的损失。
4、操作风险。在贷款业务中,操作风险主要由于银行内控制度不严密,治理机制不完善、内部员工操作失误缺乏法律风险意识、信贷人员等原因造成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或损失的风险。如信贷人员在贷前审核时,对贷款申请人的资信调查不充分,以至于借款人将来违约的可能性增大,造成银行损失;或信贷人员明知贷款申请人有骗贷行为,同流合污,为了一己之私,损害银行的利益。而表外业务加大了操作风险,如金融服务类业务中银行作为服务中介获得手续费收入,不涉及到本身的资产,其主要面临的风险就是银行人员的操作问题。典型案例有巴林银行的倒闭。另一方面,交易类表外业务不像传统业务那样受金融法规的严格限制,一般只要融资双方以协议的形式进行约定,并不受银行信贷规模和资金的制约,具有较大灵活性,加大了银行违规、违约操作的风险。
5、多样化风险。银行集中投资在某一种资产上,可能会导致多样化风险。例如美国历史上,1982年,宝恩广场银行倒闭正是因为它大部分贷款单一化,它专门承放油气钻探贷款。它的大部分资金都是用较高的利率,从银行间拆借市场借来的,然后再以更高的利率贷出去。能源行业低迷导致该银行贷款损失,最终破产。所以,银行贷款、证券投资都应要分散风险,寻找投资的最佳组合。另一方面,表外业务的品种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项目,又有新兴的项目如金融衍生工具,还有很多该开发的项目。各个产品之间的差异较大,因此表外业务可以进行最佳组合,尽可能地减少和分散风险。
四、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的防范措施
1、信用风险。一是坚持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和信用评估,加强信用管理,对较长期限担保要求,应定期重新议定合同条款,以防范信用风险。对信用等级较低客户可以要求提供贷款担保,或寻求其他同行共同承诺来分散风险。二是完善授权授信制度。对大额贷款或担保交给贷款审查委员会集体审批,甚至上级行审批,以减少个人审批的失误。
2、流动性风险。对于流动性风险,可以实施衍生产品多元化,安排好流动性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避免集中支付,保持适量的储备金。如银行在贷款承诺及包销票据发行便利协议签订后,要安排一部分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以备向借款人融资或包销票据发行便利中剩余的票据。从整体上考虑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及各大类业务内部的结构问题,总体筹划现金的存量和流量,实现商业银行正常和稳定地经营。
3、利率风险。一是传统策略选择调整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利用有利的利率条件、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有效持续期缺口管理等方法,以缩小利率风险缺口。二是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控制利率风险。依靠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避利率风险,如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银行还可以采用浮动利率,尽量避免固定利率贷款承诺,防范利率风险。
4、操作风险。针对银行表内业务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商业银行要通过加大信贷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来防止信贷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银行要经常举办信贷业务培训班,讲授法律、经济、信贷管理等综合知识,解决自身因不熟悉相关知识而导致的操作风险。对于表外业务的操作风险,银行要完善表外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从制度上保证表外业务经营活动的安全性。将表外业务的经营权、风险监测权、风险管理权实行分离并加强对表外业务经办人员的业务约束。如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人员的交易额度控制。从高层交易管理员到高级交易员、初级交易员,按其级别、能力和经验的不同来确定他们不同的交易额。
5、多样化风险。商业银行进行贷款或投资证券时,不要集中在某一种或某一类行业或产品上,而是要进行多种类的投资。如对贷款种类、行为和地域的集中化方面做出某些限制,减少资金运用的风险。同时,如前所述,表外业务的种类多,每种业务的风险也各不相同,银行把各种业务进行投资组合,多样化经营,以达到分散经营风险的目的。
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要注意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合理占比,以及保证风险与收益在表内外业务中的对等,以免厚此薄彼,危及银行的安全性和盈利性。银行对表内业务风险管理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对表外业务的内部管理,完善内部监控体系。虽然我国现阶段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但大势所趋,在全球金融混业经营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表外业务种类繁多,风险不一,为了银行业能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内部规章制度建设,规范表外业务操作程序,完善管理措施。银行还应该大力开发和利用表外业务人才。表外业务种类繁多,涉及面广,要求从业人员是复合性人才,必须具备各方面综合性知识,及适应工作的能力。另外,监管当局在强调表内业务披露信息的同时,还应着重规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制度,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如要求银行制定表外业务的专项报表或改进现行会计报表结构,定期将报表报送各地银监会,增强表外业务的透明度,更全面地监管银行的行为,增强监管的有效性。
总之,银行要注重表内外业务的平衡,在大力发展表外业务的同时,也应寻求传统业务发展的新方向。既要重视表内业务的风险,也要加强表外业务的风险防范,不要顾此失彼,影响银行的整体利益。
【参考文献】
[1] 张羽、李黎:非利息收入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吗?――基于中国银行业的数据[J].南开经济研究,2010(4).
[2] 刘晶石: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初探[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
[3] 王菁、周好文:非利息收入负向收益贡献度的实证解析――基于我国12家商业银行的模型检验[J].当代经济研究,2008(11).
[4] 魏鹏: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发展现状――基于1O家上市银行2006―2007年年报数据[J].财经科学,2008(9).
[5] 王淑敏、符宏飞: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6] Barry Williams and Laurie Prather.Bank risk and return: the impact of bank non-interest incom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rial finance,2010(6).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发展创新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特点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产,以中间人(人)身份接受委托为客户办理收付、咨询、、担保、租赁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佣金、手续费、管理费等费用的经营活动。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的过程中,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出现,不涉及自己的资产与负债运用,发生的业务一般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总额不受影响。
1、资金的非占用性或少量占用性。商业银行进行投资或贷款业务活动时,必须动用吸收的负债或自有资金,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是以中间人的身份提供金融服务,一般不动用自己的资金,不以银行信贷资金为经营资本,而是利用自身的银行信用、金融信息、服务网络、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依靠自身强大的资金优势作为后盾,以银行信誉这种无形资产为“资本”,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有些中间业务,如承诺类业务,商业银行要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商业银行在做出承诺后,虽然不要商业银行立即为客户垫付款项,但为了应付客户随时提款需要,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流动资产。另外,开展中间业务同样要耗费商业银行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相当于动用了银行资财,只是同资产业务相比,在量上要远远小于它们而已。
2、业务品种繁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也不断涌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得到迅猛发展,中间业务品种日益多样化。从中间业务产生的基础来看,有的中间业务体现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这类业务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而进行的货币支付、资金划拨,如结算类中间业务。有的与银行信息、信誉、技术和机构优势相联系,商业银行通过对银行和客户资金运动的记录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形成系统的资料,为客户在业务经营管理的特定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如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有的直接体现了银行的信用职能,如银行承兑汇票、保函等担保类中间业务。从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所处的地位来看,有业务,还有自营性业务和委托性业务。随着金融工具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将来还会出现更多、更新的中间业务品种,各式各样的中间业务品种极大地满足了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业务经营的低成本、低风险和高收益。中间业务是在商业银行办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拓展和延伸。由于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时已经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因此开办中间业务不需要再额外投入很多资源,只是在原有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资源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了这些的资源条件,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这样,商业银行经营总成本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收益也得以提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另外一个特点是风险较低。传统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较多,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等,如果借款人不能到期归还银行贷款本金,银行的资金就面临巨大的风险,就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只以中间人身份出现,不动用或较少运用银行资金,并依托商业银行在资金、技术、机构、信誉、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提供各类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因此中间业务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来讲,风险相对较小。当然,表外业务也有各种风险,它可以使或有资产、或有负债转化成现实的资产、负债,但这种概率还是比较小的。传统的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直接动用自己资金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这些业务依赖利差获得收益,而中间业务却以手续费收入作为业务收入。当前,由于传统业务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中间业务得到各家银行的重视和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那些科技含量高的中间业务,其带来的手续费收入相当可观,已成为西方商业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现在的中间业务已从单一的办理收付,扩大为包括清算担保、融资、管理、咨询、衍生金融工具等广泛内容的业务。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也逐步上升,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25%以上,国外有些大银行甚至超过了50%。由于中间业务的收益可观,且风险相对较低,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措施
1、发展中间业务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供贷款之外的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就成为商业银行的一种战略需要。首先,中间业务的发展有助于银行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抵抗能力。在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条件下,银行贷款的扩张不仅会受到资金来源的影响,还要受到其自身资本金数额的约束。中间业务对资金本的依赖较低,甚至不占用资本金。其次,银行存贷款的规模变化容易受经济周期以及政策调控的影响,由此导致利差收入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过度依赖利差收入,会导致银行的经营风险加大。相对而言,中间业务收入的变化则相对平稳,其发展会有助于银行风险的分散,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收入的稳定。
2、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重点。一是理财业务。银行利用境内外多类型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票据市场、贵金属现货及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多样化金融投资工具,进行代客资金的投资、交易,获取投资管理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二是金融衍生业务。随着利率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金融衍生业务已成为中国银行业创新发展中的关键性领域。三是私人银行业务。亚洲,特别是中国大陆这几年是个人财富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成果正被广大人民所享受。国内一大批富裕阶层,迫切需要个性化的服务。随着监管限制的放松,从未来看,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服务领域(如各种投资银行业务、基金管理业务等),以及与保险合作的业务(如银行保险等等)都应该是银行重点发展的领域。在结构上,国外也没有专门的中间业务部门,按照产品线分为公司银行、个人银行部门,还是应该以客户为导向,因为产品最后是以客户为导向的。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外或以业务部门和行领导组成中间业务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中间业务的规划,负责管理中间业务及新产品的开发,协调中间业务与公司业务部门、零售业务部门的关系,使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创新对策。随着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有了一个飞跃的进步,大量中间业务产品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创新是中间业务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就是不断创新以满足客户的新需要。银行业在中间业务创新中,应把握好几下几点:一是要把握中间业务的新趋势和重点。把握中间业务的新趋势可以使银行也在创新时引领创新潮流,把握重点可以使建行快速建立领先优势。二是在创新中应注意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风险防范。中间业务属于低风险业务,但不等于无风险,甚至创新产品的风险很可能要高于传统产品的风险。既然产品创新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那么,与之相配的制度、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能力等,也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摸索到成熟的过程。创新产品的风险点和传统产品风险点有许多不同,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信贷风险管理的角度对创新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就会出现纰漏,甚至是严重的不足。一是加快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创新产品的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三是强化风险工具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宋蓓超: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3).
[2] 阎子刚、吴小节: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和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3).
[3] 韩继云:应重视外资企业中间业务和金融产品技术创新[J].金融会计,2007(5).
[4] 程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国际经验及启示[J].南方金融,2006(8).
篇5
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监管,首先要考察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风险。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主要从事对汽车经销商的贷款和最终消费者的购车贷款、汽车租赁业务等资产业务,同时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商业票据,接受股东单位和贷款购车3个月以上定期存款以及向金融机构借款、同业拆借等办理负债业务。其经营活动具有高负债特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三类:
一是客户违约的信用风险。当前我国信用整体环境较差,公民诚信守法的意识不强,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在内的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的资产负债状况、信用记录等情况的了解缺乏有效的渠道,信用审查往往只能根据个人身份证明、收入证明等,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消费者信用状况。对个人信用违约缺乏有力的制约和惩罚机制。
二是流动性风险。这里所谓的流动性风险,是指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因各种原因导致无力偿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实质是其他各类风险长期积聚、潜藏的结果,最终以流动性风险形式爆发出来。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一般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商业票据以及向金融机构借款等方式获得资金,开展购车贷款和租赁业务。一旦负债链条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就有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
三是违规经营的风险。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作为商业性经营企业,其经营目标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这一目标驱动下,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存在违规经营风险,如超范围发放贷款,即发放与汽车销售以及经销商无关的贷款;超范围借款或负债,即吸收无关企业的存款、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等;超范围办理其他资产或中间业务,如投资业务等。
当然,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还可能存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誉风险等其他风险。
二、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探讨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实现风险性监管的主要,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来说可遵循“资本充足、期限匹配、风险分散、拨备有余”的原则。
“资本充足”,是指为了使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具有最起码的承担风险和消化损失的能力,公司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8%。
“期限匹配”,是指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在资产负债期限上应保持匹配,即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相匹配、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相匹配,流动性比例应控制在80%以上,同业拆入余额不能超过资本总额。考虑到现阶段尚未将非银行金融机构列入同业借款范畴,从资本市场筹资的条件又不具备,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可以担保方式向金融机构借款,借款比例可暂不作限制,其总体负债规模可通过资本充足率指标控制。
“风险分散”,是指对单一法人机构的融资比例、风险贷款比例、表外资产比例等均应适当控制。对单一机构的融资比例(包括贷款、融资租赁和担保等)一般应控制在资本总额的15呖以下;问题贷款(含融资租赁)不超过贷款(含融资租赁)总额的10%;对外担保应限制在其业务对象范围内,且担保比例应控制在资本总额的20%以下。
“拨备有余”,是指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要根据自身的资产风险系数和资产质量,分类提足各项准备金,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三、监管重点与监管方式
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将经历从起步、规范到成熟阶段,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资产安全性、流动适度性、资本充足性、收益合理性、管理健全性、经营合规性都是监管的主要。当然,不同阶段,监管重点应有所侧重。
起步、规范阶段。这一阶段,公司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借款,而经营管理层主观上做大业务的欲望较强,公司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尚不成熟,公司与经销商、银行之间的关系及具体操作尚处于磨合期,可能存在资产质量不高、流动性不足、违规经营以及内控薄弱、设置分支机构冲动等问题。因此,监管的重点是风险控制体系、账务处理系统、各种收费标准等。监管的具体内容是,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尤其在风险控制方面是否存在漏洞;内、外部审计监督是否有效;业务经营是否在会计处理上得到正确反映;各项收费标准是否公开、统一;与经销商和银行之间的协议的内容是否在允许的范围内,操作程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业务发展初期,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业务规模有限、风险控制能力有待完善,不宜设立分支机构,其异地业务可通过异地经销商或银行代为受理。在监管方式上应以现场检查为主,通过现场检查,能够较全面地掌握公司的业务经营和内控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要求,规范公司行为。非现场监管的重点是其业务是否在会计账表上得到准确的反映。
在外汇管理方面,央行(外管局)对汽车服务公司的监管既不能完全比照中、外资银行,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外资,而应针对这类公司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差异性。如果政策允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接受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定期存款(包括外汇存款),而且公司股东有外国机构,公司接受股东单位的存款,就可能是国外股东(非居民)的外汇存款,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势必涉及本外币的转换。如果是结汇成人民币发放贷款或者直接贷款给经销商用于进口支付,均对我国构成了事实上的外债,因此在监管上应将其纳入外债统计监测范围。按照现行外债管理办法,外债结汇实行核准制,接受国家宏观政策制约。考虑到公司的运作和央行的监管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公司境外股东外汇存款结售汇管理上,应采取审慎原则,实行核准制,即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公司的业务规模和资金来源等状况,核准股东外汇存款结售汇规模,这样便于随时进行调控。但在审核程序和外债登记上应予以简化。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同业业务 风险防范 研究
一、2014年上市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同业负债项目分析
(一)同业资产规模和占比均有所回落
截至2014年末,16家上市银行资产总额105.76万亿元,同比增加10.63万亿元,增长11.17%;贷款总额53.48万亿元,同比增加5.62万亿元,增长11.74%;同业资产余额为9.44万亿元,同比减少7384亿元,减少7.26%;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8.92%,同比下降1.7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银行同业资产余额5.10万亿元,同比减少511亿元,减少0.99%;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余额3.93万亿元,同比减少6298亿元,减少13.81%;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余额3993亿元,同比减少576亿元,减少12.60%。
(二)同业负债规模增幅较快
截至2014年末,16家上市银行负债总额98.35万亿元,同比增加9.39万亿元,增长10.55%;存款总额75.70万亿元,同比增加5.28万亿元,增长7.49%;同业负债余额为14.75万亿元,同比增加2.20万亿元,增长17.54%,同业负债增速较同期存款增速高10.0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银行同业负债余额7.79万亿元,同比增加1.39万亿元,增长21.66%;股份制银行同业负债余额6.31万亿元,同比增加8017亿元,增长14.56%;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余额6498亿元,同比增加124亿元,增长1.94%。
(三)商业银行同业项目的变化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在经历了前期的快速发展后,其传统的同业存放、拆放和回购等业务整体进入到收缩调整阶段。尤其是2014年人民银行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银监会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140号文),专门针对同业业务进行规范,商业银行因此加快了对于同业业务经营策略的调整步伐。从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余额来看,同业业务在资产方和负债方呈现出不同特点。2014年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为负增长,其增速显著低于其贷款增速,而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进程中存款压力的不断增大使得上市银行同业负债的增速远远高于其存款增速。
二、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剖析
(一)同业业务市场风险
1.金融机构间关联性增强易引发系统性风险。我国金融市场的放开为同业合作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目前已形成了以银银合作为主导,银信、银证、银基、银保、银租、银期、银财等多种合作方式并存的局面。同业业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金融机构风险关联度,导致风险可以在市场间、不同机构间迅速蔓延,从而引发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
2.期限错配易形成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为了追求高收益,往往以低价吸入短期资金,再以高价来配置同业资产,以短债长投的手段来赚取利差。期限错配的方式使商业银行在短期内获取可观收益,但是易带来流动性风险,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造成较大压力。
3.复杂交易结构易引发操作风险。在同业融资业务中,商业银行有时会与信托或证券公司签署定向资产管理合同、同业借款合同等,或引入其他银行作为“过桥行”。由于出资行的权益只能通过与提供通道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契约关系、中介机构与债务人的契约关系间接体现,使得出资行对于实际债务人的约束力相比传统贷款业务有所下降。此外,资金需要通过中介通道划转,对资金的控制力也有所减弱。
(二)同业业务的监管风险
1.同业业务易粉饰会计报表。一是商业银行可能通过买入返售票据提升经营利润,降低对经济资本的占用。此外买入返售票据属于同业业务,不纳入存贷比监管范畴。二是两家商业银行之间可能通过互相存放资金的方式,以达到完成同业存款任务,虚增资产负债规模的目的。此外,通过“存放同业”和“同业存放”的利率差额,调节利润水平。三是商业银行可能将应计入其他科目的资金计入同业业务科目,如“投资”等科目。
2.同业业务易产生操作风险。相对于传统存贷款业务,同业业务属于新型业务,实际操作和会计处理较为复杂。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的日益创新,同业业务资金发放和筹措的渠道和方式也发生了快速变化。商业银行可能由于制度解读不到位,工作不细致等原因,造成操作风险。如:商业银行可能存在未直接签订合同买入返售业务合同,委托第三方办理的情况;在开展涉及三方的买入返售业务时,将信贷资产包装成同业资产避开了人民银行月末、季末的贷款规模控制;利用买入返售业务在分支机构间转贴现,空转套利的现象;同业投资开展表外增信业务时,为其他银行融资项目提供远期回购承诺,盲目风险兜底;未准确计量同业业务风险并计提拨备,或计提比例不足,低估了同业资产的风险;对单家机构同业存放比例过高,加大了违约风险等。
3.同业资金投向易引发金融稳定风险。商业银行可能存在通过同业渠道,将不同性质存款混杂在同业存款中现象。在对象选择方面,将同业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向了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境内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托管信托资产的存款、托管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产品、财务公司、养老保险公司的存款;在行业选择方面,将同业资金投向一些难以获得信贷支持的限制性行业企业和项目,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等,甚至利用同业业务向授信客户提供融资。金融机构通过包装同业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以谋取可观利润,从而酝酿了较大的风险隐患,不利于金融稳定。
三、防范同业业务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继续完善同业业务监管政策。
一是加强后续监测监管。鉴于同业业务涉及机构多、驱利性强和易于反复等特点,人民银行、银监会应继续加强后续监测监管,创新监测监管方式方法,开展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现场检查,对防范同业业务系统性风险形成监管合力。二是探索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人民银行要积极推动探索建立同业业务信息共享平台,统一规范同业业务统计项目、口径及报表体系,准确反映同业业务总量、结构、项目类型及投向等数据信息,强化同业信息报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应对同业资金的来源与运用进行动态监测,严禁资金从同业渠道流向一些难以获得信贷支持的高风险领域,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严重过剩等行业。
(二)加强同业风险防范,增强经营合规性。
一是完善授权授信管理。商业银行应规范内部职能部门同业业务的授权体系和权限管理,做好同业授信后项目的风险动态跟踪、复查和监控,建议每年对授权进行一次以上的重新评估和核定。二是加强风险控制。商业银行要将同业业务资产比照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办法,强化同业业务的风险管理。严格执行同业业务审批与操作流程,健全风险准备金计提机制,形成完整的、高效的风险拨备计提体系,以提升银行抵御风险能力。三是增强经营合规性管理。对同业业务按交易的业务实质进行正确归类,“同业存款”科目中核算的业务不能包括未具备吸收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存款。对买入返售或卖出回购业务坚持双方交易,标的物实现实时交割,减少中间环节,防范操作风险。进一步优化同业业务投向,确保业务投向符合国家的信贷政策要求。
(三)加强业务精细化管理,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同业业务研究,提高市场敏感度。商业银行应及时掌握金融行业同业业务发展情况,切实提高市场敏感度和前瞻性,把握业务发展先机,促进同业业务稳健发展。二是提升对银行流动性的管控水平。商业银行要建立专项计量体系,通过对表内外、资产和负债方的合理计量,强化动态现金流管理,降低流动性风险。三是提升对金融资产的精细化定价水平。商业银行要平衡市场价格竞争、机构盈利与信用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建立同业业务定价机制,合理确定同业产品价格,实现同业产品价格的差异化经营。
参考文献
[1]姚斌.引导银行同业业务规范发展,中国金融[J].2013(22).
[2]宋军.改进金融同业业务监管.中国金融[J].2014(08).
[3]吴豪声.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研究――以江西省商业银行为例.金融与经济,2014(11).
[4]李捷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现状、问题与方向.银行家[J].2014(01).
篇7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及成因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各种意外和不可控因素导致企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实际财务成果与预期成果发生偏离的情况,这种状况可能会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或者更大的收益。
(二)财务风险在中小房地产企业中的成因及表现
结合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特点、市场状况与国情,财务风险的成因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负债经营模式所导致的财务风险。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负债经营模式也不例外,它是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均采用负债经营模式,而企业过度负债会为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埋下隐患。2、国家宏观调控所导致的财务风险。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随着十的召开达到高峰。首先,胡总书记提出要大力推行城镇化这一发展道路,为三四线城市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勾勒除了广阔的空间。而中央于十后仍旧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放松”,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外,房地产企业的筹资活动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2、资金回收不足所导致的财务风险。高负债经营模式下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本金偿还主要依靠房屋销售所带来的收益。但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经营范围多处于三四线城市,这类城市人口流动性很弱,缺乏对房产的刚性需求;并且在过去几年中,许多三四线城市的土地供给极度膨胀,造成房地产供大于求,许多楼盘折价销售,资金回笼不理想,造成经营困难,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中小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负债经营所导致的财务风险的对策
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在应对负债经营所导致的财务风险时,应充分发挥负债经营的优势,防范和消化负债所带来的财务风险。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有效的应对策略。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与外部情况,度量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组合关系,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处理系统和风险防控组织,通过这些工具制定谨慎的负债计划并做好相应的还款计划。其次,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维持适当的债务水平。通常来说,房地产的开发周期为2-4年,企业应当更具开发周期来合理安排资金结构以及负债比率,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确定合理负债比率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负债具有固定性,但市场却是多变,因此,中小房地产企业不应单纯的利用财务杠杆,追求最佳资本机构,而是保持低水平的负债率,空出一部分负债能力和变现能力强的流动资产来保持企业财务的灵活性。
(二)国家宏观调控所导致的财务风险的对策
1、排除盲目扩张。目前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正处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之下,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开战投资可行性分析,关注市场发展方向与走势,选择合适的投资范围及实际,在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2、避免不合理融资。高负债的经营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目前的中小房地产企业。从理论上讲,应该将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控制在50%以下为宜。结合自身特点及外部环境做出合理的资金需求量预算,降低股利发放以获取更多的留存收益,防止财务风险的加剧。3、规范管理企业现金流。企业应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合理规划现金流,使其满足企业日常运营或面临突发状况的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加强对现金的监控;加强财务管理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金周转率,最终实现防控财务风险的目的。
(三)资金回收不足所导致的财务风险
中小房地产企业不光可以通过引导消费和策划适宜的销售策略来加快资金回笼速度,还可以通过科学管理成本费用,从而控制企业资金流量而实现。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前,该业务各环节都应严格执行成本费用控制预算制度;经营主要业务时,应及时跟业务进度,重视业务流程设计和各流程的实际完成情况,避免由于返工所造成的成本费用的增加;业务结束后,应及时检验业务完成状况是否符合合同标准,各项费用是否在合同规定的限额之内,防止不合理的费用增加到结算成本当中。最后,还要将业务结束时实际发生成本费用总额与业务预算进行比对分析,对企业在业务流程中的成本费用控制水平作出评价。
三、研究结论
中小房地产企业是我国房地产企业中一个特殊的企业群里,该群体比较大型房地产企业来说,企业所有者能力范围比较有限,企业所在地多位于三四线城市,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较大型房地产企业所在的一二线城市来说比较低迷,人口流动性较低也导致了居民对房产的刚性需求不高,经济发展较慢造成购买力不足。所以,房地产企业应从企业建立初期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风险防控部门的建设,做好市场需求度调查,结合经营所在地需求状况及土地情况与自身的能力状况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与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做好项目成本的控制筹资额的预测,抓好日常现金流量的管理,避免资不抵债的发生;投资项目前利用好市场信息甚至专业人员及部门做好可行性分析;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市场环境的转变,抓住良好的投资与开发时期以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更要分析合适的开发与投资收缩时期,避免企业投资开发不合理所造成的资金链断裂等财务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丹丹.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先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2(5).
[2]胥玉娥.“大会计”管理模式下基层央行事后监督的职能定位研究.经营管理者,2012(18).
篇8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1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1.1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投资方面产生的风险,一般是指企业在某一业务领域内花费一定的资金后,后期市场可能由于情况的不稳定,而导致最终的收益产出方面和预期的产出有所偏离,继而产生风险。通过投资而得到的投资和收益比例小于预期的投资产出比例,则该项业务的投资风险小;相反风险较大。投资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去掉多重业务投资的那一部分风险之后所剩的风险,是企业多样化投资不能分离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则是指企业多重业务投资所分散的那部分风险。通常情况下,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呈正相关变动,投资所产生的风险越大,收益率越高,产生的风险越小,收益率就越低。涉及投资,财务风险首推资金的管理和利用风险.投资就是企业用自己的资金投入到一个新的领域或者业务中,以期望新业务可以带来大于企业投入资金的利润,这就可能会直接产生资金利用方面的风险,一旦投资误判或者出现其他不可控的不利因素,会给财务现金的使用产生极大风险。投资方面的财务风险,还包括预算管理和执行的风险,预算是关乎企业年度内各项计划的执行和完成情况,当然也包括企业投资情况的落实,一旦预算计划内的投资活动无法顺利完成,会进一步影响企业接下来的发展。
1.2筹资方面
受市场提供资金数量和宏观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企业正常的资金筹集活动会给整体的财务状况带来强烈的不确定性,这种强烈的不确定性被称作筹资风险。企业的筹资风险不仅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还受微观因素的影响,同时,风险的因素还是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宏观角度来看,政府的银行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筹资活动的开展,对企业行为产生综合的作用。比如说政府制定和实施的财政政策不同,不同行业、各个领域的企业受到的税收等因素的影响就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企业筹资活动所需要的成本不同,筹资风险也会存在各自的差异。从微观角度讲,企业的筹资活动会带来负债,筹资的结构会直接决定负债规模,在整个筹资数量中,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所占总负债的比例会直接影响到不同阶段筹资风险的大小。就筹资方面而言,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负债规模、利息率风险和信用风险。企业开展自身的筹资活动,借入短期和长期的负债金额,在负债管理方面就存在风险。企业可能在事前不对自身的负债能力做整体的评估,盲目借入不同类型、不同机构的资金,对于长短期负债不做认真区分,可能存在负债规模过大,企业财务需要背负巨大风险;同时,由于长期负债的利息率较高,如果不限制长期负债的规模,企业可能会付出高昂的代价支付利息。企业在长短期负债发面管理不当,一旦出现无法按期支付被借款单位利息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程度,对企业下次筹资活动的正常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1.3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
经营风险,主要是因为公司的管理人员和治理人员在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致使公司的收益情况与往期差别较大,或出现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低于投资者预期的收益下降而产生大的风险。风险贯穿着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企业不论大小,都是在风险中经营的。经营风险按照形成的原因来划分,可以被划分为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由于风险所产生的结果不同,所以风险称谓也不同。纯粹风险产生的结果有两种,分别是对企业产生损失和没有损失。如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运输风险。投机风险所产生的影响有盈利、平衡或者亏损三种。如营销风险。按照风险形成的原因来划分,可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静态风险是自然力量或人类特有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风险,如突发的空袭事件。动态风险则是由于经济变动或者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而引起。如水资源使用危机等。就经营方面而言,财务风险主要有税务管理风险、成本管理风险和收入利润的管理风险。一般情况下,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总是要向税务部门缴纳大大小小的税款,但是随着税务系统高度自动化的发展,再加上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税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够的风险,可能致使企业在正常的税款缴纳活动中,产生税款延期缴纳等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活动,使企业正常的财务活动产生风险。成本管理风险,企业在生产产品时,可能出现一味追求较低的成本,而直接导致产品的质量下降或者产品的生产结构不合理,给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带来很大风险。收入利润管理风险,在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中,收入的确认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可能会直接损害到企业利润的确认,给企业造成较大风险。
2完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对策
2.1投资方面的对策
企业在对自身的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时,必须提前对企业的资金现状做出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根据相关的研究情况来对资金的流向做出充分的规划和设计。尤其是在准备把资金投入到新的、风险较大的领域时,更要尽可能的对将要进入的行业做出分析判断,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情况做出估计,评判企业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最终决定自身的投资行为。对于预算方面产生的风险,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预算管理系统,根据企业原有的财务处理系统购买新的或者改善原有的预算管理软件。然后加快相关人员的培训进程,对预算管理软件进行全面的升级。企业要把预算的各个步骤包括预算制定、预算执行纳入到相关的系统中去,确保预算的每个步骤都能够有效而且顺利的实施,确保预算计划顺利的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
2.2筹资方面的对策
企业要保证合理的负债规模和负债利息,在准备从别的机构借入大笔资金时,务必要先对企业现有的负债情况做出有效、科学的分析和评估,继而根据现有的企业负债情况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对即将借入的资金数量做出有效的评判。尤其是在长短期负债的比例规划方面,由于长期负债的利率高,负债成本较高,企业一定要严格控制长期负债在整体负债中的比例,确保企业在归还借款利息的同时,资金的正常使用不受其影响。企业要建立对固有负债和新增负债的实时监控制度,对于新增的和原本的负债进行严格区分,制定自己的负债金额和负债利率的区分表格。对于每笔借款的还款时间、借款单位的具体要求、还款利率等信息做出详尽归纳。在财务人员富余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把不同的负债分配给所有的财务人员,每人负责追踪具体的负债项目,确保企业每笔负债能够顺利还款,保持自身较好的信誉度,为企业以后的市场行为做出良好的基础和铺垫。在企业开展正常的内部财务分析时,可以聘请外部专业的会计或者财务管理人员,结合单位内部专业能力较强的相关职工共同开展财务分析的工作,确保财务分析得到的结论翔实可靠,为筹资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2.3经营方面的对策
企业在有能力的条件下,尽量多的聘请专业的、具有会计职称认证的财务人员来为企业服务,派遣专门的税务专员负责企业税务的各种事宜,尤其是税务的申报和上交业务,必须交由税务专员专门管理,保证税务工作及时有效的处理,降低企业税务处理时的风险,保证企业活动合法的开展。企业要制定严密的产品成本数据库,在原材料的购买、厂房的建设、职工工资等方面实时的采集和整理数据,尽量多的收集相关数据并保证其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利用,为产品成本的分析计算提供依据。在追求低成本的产品生产时,也要保证产品成本的合理性,保证产品质量,也是企业保证其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在企业正常的经营期限内,经营期结束时,企业要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确认期限内的收入,给企业利润的计算提供合理正常的数据,保证企业得到的利润总额符合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荆哲.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其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
篇9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资金运用;投资匹配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
由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只允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业务范围和保险的特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具有如下特点:
(一)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和资本金。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增长速度快,促进了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费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险资金越来越多,且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保险资金不仅来自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且大量的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从产业来说,财产保险资金来自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构成来看,保险资金主要由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总准备金、保险储金以及未分配盈余等构成。
(二)资金性质的负债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将保险定义为:“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从保险的定义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保费收入,收取保费在前,承担保险责任在后。即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根据未来保险事故发生与否,决定了是否承担赔付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保费资金具有明显的负债性特点。从保险资金的构成来看,除资本金和总准备金外,其他都属于负债。
(三)对外负债的短期性
从经营范围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除工程险等少数险种有可能保险期限较长之外,其他险种的保险期限都不超过一年;与此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可能的支出将在保险期限内完全明确。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险种的责任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这就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大部分在一年内,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
(四)保险资产的流动性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成本支出时间的滞后性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及负债的短期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支出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保证保险责任的及时承担,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以防止债务产生的财务“黑洞”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或破产。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从以上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不仅来自于经营的保险业务本身,同时与保险公司的自身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在当前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竞争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公司经营的成败与否。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保证各项债务按时支付。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
资产负债管理,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针对某类负债产品的特点形成的资产结构,实行业务条块上的匹配;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它从整个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出发,考虑偿付能力、流动性和法律约束等外部条件为前提,以一整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技术,动态地解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匹配问题以及企业层面的财务控制,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的实现。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管理是通过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为出发点,进而合理分析其资产、负债,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匹配关系,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产保险风险发生的时点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以合理化解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看,财产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公司业务发展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好坏。只有资产负债管理做好了,财产保险公司才能保护股东及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才能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行业、社会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1.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需要
保险,是一种风险预防和转移的工具,它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损失或约定事件,保险人按约定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或给付相应的保险金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风险转移的成功与否。目前,财产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承保利润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要想充分发挥保险风险转嫁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以满足广大投保人利益的需要。
2.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主动适应保险监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由市场行为监管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并重的方向发展,并将最终转变为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的监管,就是要求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高于保险监管机构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而实际偿付能力等于认可净资产,认可净资产等于认可资产减认可负债。根据目前保监会的偿付能力监管的规定,公司负债全部为认可负债,而资产则根据资产的风险状况和变现能力按比例认可,保险公司要想提高认可净资产的比例,就必须在实际经营中提高资产的认可率。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将资产配置到认可率高的资产上,提高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满足监管机构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3.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降低财务风险的需要
财产保险公司积累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金和责任准备金。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未来能够及时偿付,而从保费收入中提取的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公司,风险存在具有普遍性,同时风险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保险公司赔付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安排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为此,财产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改造管理流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合理提高保险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保证公司的健康运行。
4.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改善保险企业经营成果的需要
随着保险经营主体的不断增加,保险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在不断下降,甚至有的险种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如何合理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合理使用和安排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资产收益率,最大限度发挥资产运用的作用,改善公司的经营结果,提高公司竞争实力和企业价值。
三、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模式及原则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选择
资产负债管理包括以负债为主导和以资产为主导两种模式。以负债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从负债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根据负债的特点安排资产的期限、结构比例等,针对不同保险产品的负债要求,包括期限、风险、出险频率、流动性等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资产投资组合。以资产为主导的资产负债模式,强调的是从资产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资金运用的情况调整负债结构,也就是针对不同的资产组合,调整产品销售的品种、规模等。
由于目前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每家保险公司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保险的特性决定了保险公司成本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成本的滞后意味着资金的滞留,为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保险公司主要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保险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我国,保险公司应更加关注主营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原则上要求资金运用满足保险发展和保险负债的要求。因此,在目前阶段,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采取负债为主的资产管理模式,根据保险产品或保险业务的整体风险状况来决定资产配置情况。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
根据保险公司资产的特点,充分考虑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不仅要遵循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而且要充分考虑财产保险行业的特点。
1.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财产保险公司与其他很多公司一样,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总量平衡的原则。就是要求资金的来源与资金运用在规模上的相对平衡和对称,保持资产与负债总量上的相对平衡,这里要求的平衡是资产负债总量的动态平衡。
(2)结构对称原则。结构对称是一种动态的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相互对称与统一平衡,即根据资产负债的期限差异进行布局,长期负债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短期负债用于短期资产的投资,而短期负债中的长期稳定部分也可以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并根据外部经济条件和内部经营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资产结构调整。
(3)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又称资产分配原则或速度对称原则,其主要内容为:资金运用应根据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来决定,即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最好是能保证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完全一致。
(4)目标替代,总体效用平衡的原则。资产负债管理要求资产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但这三个目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安全性越高往往伴随着盈利能力的下降,流动性较高往往盈利能力较弱,但安全性较高。目标替代原则是指在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个经营目标或方针上进行合理选择和组合,相互替代,尽可能实现三者的均衡,而使总效用最优。这里的总效用是由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方面效用综合构成的。
2.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
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及意外健康险业务,保险期限较短,保险事故发生较为频繁,使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需要考虑如下特殊因素:
(1)财产保险公司负债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以短期负债为主,为保证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必须具备较高的流动性。
(2)险种结构及不同业务的现金净流量。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在具体险种上包括财产保险、车辆保险、责任险、建工险等,不同险种由于保险标的和责任范围不同,其风险状况、出险频率及损失可能产生的金额大小也不一样,对赔付资金的需求也不同。如车辆险业务对赔付资金的要求相对其他财产险业务高,因为车辆属于移动的标的,事故发生较为频繁,出险的频率较高,导致赔付的频率也高,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高。而普通的财产保险业务的出险频率低,但由于保险金额大,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要求的赔偿金额大。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公司的业务结构、险种类别,以保证偿付责任的及时兑现。
(3)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中国保监会通过认可净资产与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的比较结果,来判断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否充足。由于保险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偿付能力水平高低不同,对资产的认可率的要求也不同,公司对资产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偿付能力的要求,以保证公司的偿付能力能够满足监管的需要。四、财产保险公司资产的组成及投资的重要性
从产业性质来看,财产保险公司属于金融服务企业,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属于第三产业,同时属于金融企业。第三产业从资产结构上看,具有固定资产占比相对小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也一样,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也不高。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又属于金融企业,金融业的特点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积聚了大量的保费收入,对资金运用的要求较高。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性资产(银行存款 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人保60.49%,太平洋 77.32%,大地74.34%,太平65.7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可用于投资的资产所占的比重高,资金运用的需求旺盛。资金运用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中与保险业务经营同样重要的经营活动,客观要求保险公司不断提高资金运用水平,加强投资资产的管理,关注其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为财产保险公司及财产保险行业整体实力提升做出贡献。
五、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与资产负债管理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增长快,但由于保险主体的增加,竞争特别激烈,承保利润率在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同时,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公司,本身对公司实力的要求高。财产保险公司实力的提高,取决于保险业务经营和资金运用两方面,且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这也是符合国际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规律的。在国外,财产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赔付率均接近100%,利润主要来自保费资金运用产生的投资收益。因此,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加强资金运用方面的研究,合理、有效地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保险资金对公司的贡献,提高经济实力。为使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应对公司负债进行深入的分析,紧密联系公司业务发展情况,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品种等。
(一)根据负债的特点配置投资的久期
财产保险公司是典型的负债经营的公司,且其保费资金大部分属于短期负债资金。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安排投资前,应根据保费资金在公司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在考虑负债资金占比的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应预测公司盈利能力,并根据盈利能力的不同及发展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投资组合和投资期限。当预测财产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经营具有盈利能力时,意味着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基本不会动用资本金,公司应将资本金配置到期限较长,收益较高的投资上去;同时根据预测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净流量,将盈利积累的资金也配置到期限较长的投资中去,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而将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资金,配置在期限短、流动性强的资金上,以保证公司履行保险责任的及时性。
(二)充分分析公司的业务结构,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状况、出险频率配置投资
如前所述,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产品种类多,且不同种类的保险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特点、出险频率及对赔付金额的要求等特点,因此,同一收入规模的公司对投资组合的要求差异较大。如以车险经营为主的公司,要求投资的流动性高;以财产险业务为主的公司,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相对较低,但对金额的要求可能较大,一旦保险事故发生,对资金总量要求较大,要求投资的整体变现能力强。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产品的特点配置投资,合理确定投资组合及投资期限。
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大数法则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险种的出险概率和平均偿付金额,合理分析单一险种债务平均偿还期,进而计算出公司险种所要求的整体保险业务负债的偿还期,并根据偿还期对称的原则的要求,配置投资资产的偿还期限。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流动率来判断投资配置是否合理,平均流动率等于资产的平均到期日和负债的平均到期日的比值,如果平均流动率大于1,则表示资产的运用过度,应根据负债的具体类别,缩短投资的期限;反之,则说明资产运用不足,应适当提高长期资产的比重,以保证平均流动率维持在1的水平。但在使用平均流动率时,最好对时间进行分段处理,如将期限分为3个月、6个月、1年等,分段越多,计算结果的运用越合理,资产期限与负债期限越匹配。
(三)根据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选择不同认可率的投资组合
根据中国保监会对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要求,不同资产的认可比率是不一样的,认可比率的不同,对公司实际偿付能力的影响较大。同时,由于法定的偿付能力要求与公司的业务规模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司投资资产的认可率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如在公司业务的起步阶段,由于公司资本金充足,基本不需要考虑公司资产的认可率,可以只考虑流动性、盈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去配置投资。但当公司业务规模较大,资本金处于不十分充足的时候,就必须将投资配置在认可率高的资产上。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配置需要充分考虑公司的发展阶段,及不同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篇10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资金运用;投资匹配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
由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只允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业务范围和保险的特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具有如下特点:
(一)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和资本金。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增长速度快,促进了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费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险资金越来越多,且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保险资金不仅来自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且大量的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从产业来说,财产保险资金来自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构成来看,保险资金主要由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总准备金、保险储金以及未分配盈余等构成。
(二)资金性质的负债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将保险定义为:“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从保险的定义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保费收入,收取保费在前,承担保险责任在后。即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根据未来保险事故发生与否,决定了是否承担赔付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保费资金具有明显的负债性特点。从保险资金的构成来看,除资本金和总准备金外,其他都属于负债。
(三)对外负债的短期性
从经营范围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除工程险等少数险种有可能保险期限较长之外,其他险种的保险期限都不超过一年;与此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可能的支出将在保险期限内完全明确。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险种的责任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这就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大部分在一年内,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
(四)保险资产的流动性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成本支出时间的滞后性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及负债的短期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支出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保证保险责任的及时承担,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以防止债务产生的财务“黑洞”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或破产。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从以上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不仅来自于经营的保险业务本身,同时与保险公司的自身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在当前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竞争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公司经营的成败与否。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保证各项债务按时支付。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
资产负债管理,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针对某类负债产品的特点形成的资产结构,实行业务条块上的匹配;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它从整个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出发,考虑偿付能力、流动性和法律约束等外部条件为前提,以一整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技术,动态地解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匹配问题以及企业层面的财务控制,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的实现。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管理是通过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为出发点,进而合理分析其资产、负债,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匹配关系,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产保险风险发生的时点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以合理化解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看,财产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公司业务发展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好坏。只有资产负债管理做好了,财产保险公司才能保护股东及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才能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行业、社会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1.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需要
保险,是一种风险预防和转移的工具,它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损失或约定事件,保险人按约定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或给付相应的保险金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风险转移的成功与否。目前,财产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承保利润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要想充分发挥保险风险转嫁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以满足广大投保人利益的需要。
2.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主动适应保险监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由市场行为监管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并重的方向发展,并将最终转变为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的监管,就是要求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高于保险监管机构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而实际偿付能力等于认可净资产,认可净资产等于认可资产减认可负债。根据目前保监会的偿付能力监管的规定,公司负债全部为认可负债,而资产则根据资产的风险状况和变现能力按比例认可,保险公司要想提高认可净资产的比例,就必须在实际经营中提高资产的认可率。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将资产配置到认可率高的资产上,提高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满足监管机构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3.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降低财务风险的需要
财产保险公司积累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金和责任准备金。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未来能够及时偿付,而从保费收入中提取的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公司,风险存在具有普遍性,同时风险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保险公司赔付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安排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为此,财产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改造管理流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合理提高保险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保证公司的健康运行。
4.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改善保险企业经营成果的需要
随着保险经营主体的不断增加,保险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在不断下降,甚至有的险种出现了全
转贴于 行业的亏损。如何合理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合理使用和安排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资产收益率,最大限度发挥资产运用的作用,改善公司的经营结果,提高公司竞争实力和企业价值。
三、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模式及原则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选择
资产负债管理包括以负债为主导和以资产为主导两种模式。以负债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从负债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根据负债的特点安排资产的期限、结构比例等,针对不同保险产品的负债要求,包括期限、风险、出险频率、流动性等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资产投资组合。以资产为主导的资产负债模式,强调的是从资产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资金运用的情况调整负债结构,也就是针对不同的资产组合,调整产品销售的品种、规模等。
由于目前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每家保险公司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保险的特性决定了保险公司成本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成本的滞后意味着资金的滞留,为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保险公司主要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保险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我国,保险公司应更加关注主营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原则上要求资金运用满足保险发展和保险负债的要求。因此,在目前阶段,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采取负债为主的资产管理模式,根据保险产品或保险业务的整体风险状况来决定资产配置情况。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
根据保险公司资产的特点,充分考虑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不仅要遵循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而且要充分考虑财产保险行业的特点。
1.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财产保险公司与其他很多公司一样,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总量平衡的原则。就是要求资金的来源与资金运用在规模上的相对平衡和对称,保持资产与负债总量上的相对平衡,这里要求的平衡是资产负债总量的动态平衡。
(2)结构对称原则。结构对称是一种动态的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相互对称与统一平衡,即根据资产负债的期限差异进行布局,长期负债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短期负债用于短期资产的投资,而短期负债中的长期稳定部分也可以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并根据外部经济条件和内部经营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资产结构调整。
(3)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又称资产分配原则或速度对称原则,其主要内容为:资金运用应根据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来决定,即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最好是能保证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完全一致。
(4)目标替代,总体效用平衡的原则。资产负债管理要求资产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但这三个目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安全性越高往往伴随着盈利能力的下降,流动性较高往往盈利能力较弱,但安全性较高。目标替代原则是指在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个经营目标或方针上进行合理选择和组合,相互替代,尽可能实现三者的均衡,而使总效用最优。这里的总效用是由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方面效用综合构成的。
2.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
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及意外健康险业务,保险期限较短,保险事故发生较为频繁,使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需要考虑如下特殊因素:
(1)财产保险公司负债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以短期负债为主,为保证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必须具备较高的流动性。
(2)险种结构及不同业务的现金净流量。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在具体险种上包括财产保险、车辆保险、责任险、建工险等,不同险种由于保险标的和责任范围不同,其风险状况、出险频率及损失可能产生的金额大小也不一样,对赔付资金的需求也不同。如车辆险业务对赔付资金的要求相对其他财产险业务高,因为车辆属于移动的标的,事故发生较为频繁,出险的频率较高,导致赔付的频率也高,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高。而普通的财产保险业务的出险频率低,但由于保险金额大,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要求的赔偿金额大。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公司的业务结构、险种类别,以保证偿付责任的及时兑现。
(3)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中国保监会通过认可净资产与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的比较结果,来判断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否充足。由于保险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偿付能力水平高低不同,对资产的认可率的要求也不同,公司对资产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偿付能力的要求,以保证公司的偿付能力能够满足监管的需要。四、财产保险公司资产的组成及投资的重要性
从产业性质来看,财产保险公司属于金融服务企业,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属于第三产业,同时属于金融企业。第三产业从资产结构上看,具有固定资产占比相对小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也一样,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也不高。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又属于金融企业,金融业的特点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积聚了大量的保费收入,对资金运用的要求较高。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性资产(银行存款 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人保60.49%,太平洋 77.32%,大地74.34%,太平65.7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可用于投资的资产所占的比重高,资金运用的需求旺盛。资金运用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中与保险业务经营同样重要的经营活动,客观要求保险公司不断提高资金运用水平,加强投资资产的管理,关注其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为财产保险公司及财产保险行业整体实力提升做出贡献。
五、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与资产负债管理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增长快,但由于保险主体的增加,竞争特别激烈,承保利润率在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同时,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公司,本身对公司实力的要求高。财产保险公司实力的提高,取决于保险业务经营和资金运用两方面,且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这也是符合国际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规律的。在国外,财产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赔付率均接近100%,利润主要来自保费资金运用产生的投资收益。因此,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加强资金运用方面的研究,合理、有效地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保险资金对公司的贡献,提高经济实力。为使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应对公司负债进行深入的分析,紧密联系公司业务发展情况,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品种等。
(一)根据负债的特点配置投资的久期
财产保险公司是典型的负债经营的公司,且其保费资金大部分属于短期负债资金。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安排投资前,应根据保费资金在公司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在考虑负债资金占比的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应预测公司盈利能力,并根据盈利能力的不同及发展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投资组合和投资期限。当预测财产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经营具有盈利能力时,意味着公司
在经营过程中基本不会动用资本金,公司应将资本金配置到期限较长,收益较高的投资上去;同时根据预测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净流量,将盈利积累的资金也配置到期限较长的投资中去,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而将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资金,配置在期限短、流动性强的资金上,以保证公司履行保险责任的及时性。
(二)充分分析公司的业务结构,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状况、出险频率配置投资
如前所述,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产品种类多,且不同种类的保险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特点、出险频率及对赔付金额的要求等特点,因此,同一收入规模的公司对投资组合的要求差异较大。如以车险经营为主的公司,要求投资的流动性高;以财产险业务为主的公司,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相对较低,但对金额的要求可能较大,一旦保险事故发生,对资金总量要求较大,要求投资的整体变现能力强。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产品的特点配置投资,合理确定投资组合及投资期限。
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大数法则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险种的出险概率和平均偿付金额,合理分析单一险种债务平均偿还期,进而计算出公司险种所要求的整体保险业务负债的偿还期,并根据偿还期对称的原则的要求,配置投资资产的偿还期限。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流动率来判断投资配置是否合理,平均流动率等于资产的平均到期日和负债的平均到期日的比值,如果平均流动率大于1,则表示资产的运用过度,应根据负债的具体类别,缩短投资的期限;反之,则说明资产运用不足,应适当提高长期资产的比重,以保证平均流动率维持在1的水平。但在使用平均流动率时,最好对时间进行分段处理,如将期限分为3个月、6个月、1年等,分段越多,计算结果的运用越合理,资产期限与负债期限越匹配。
(三)根据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选择不同认可率的投资组合
根据中国保监会对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要求,不同资产的认可比率是不一样的,认可比率的不同,对公司实际偿付能力的影响较大。同时,由于法定的偿付能力要求与公司的业务规模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司投资资产的认可率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如在公司业务的起步阶段,由于公司资本金充足,基本不需要考虑公司资产的认可率,可以只考虑流动性、盈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去配置投资。但当公司业务规模较大,资本金处于不十分充足的时候,就必须将投资配置在认可率高的资产上。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配置需要充分考虑公司的发展阶段,及不同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 上一篇:财务一体化管理
- 下一篇:工程质量事故调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