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调查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教育调查

篇1

一、家庭基本情况

1、家长的职业:农民占57.5%;干部和工人占38.8%;个体户占3.7%工人中大部分是在社区企业或从事临时建筑工,属农工兼顾,均居住农村。

2、家长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6.3%;中专文化占12.1%;初中占66%;小学文化占15.6%。家长的文化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其中一部分未读初中。

3、家庭经济收入:来自农业和农亲找工收入较低的占83.8%;收入较好的只占2.5%;经济困难的占12.5%;特别困难的占1.2%。

4、家庭组成情况:原婚的占91.2%;再婚的占2.5%;单亲家庭占6.3%。

5、家庭学习环境:参加问卷调查的家长,平进看书看报的占17.5%;畏导孩子学习的约占23.75%。农村家庭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能给孩子提供单独的学习场所、有桌椅、灯具、必须的学习用品及图书资料,并能在平时购买少量的课外书籍等占25%左右。这些并非全是家庭经济所限,大部分还是家长的认识和观念问题。

二、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座谈会上反映的情况分析,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放任自由发展

农村家长一门心思地扑在生产和创收上,每天起早摸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出现了许多“空巢家庭”。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亲属看管,多数是“看而不管”、“管而不教”或根本“管不住”,家庭教育几乎成了空白。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他扶养成人,至于孩子学得怎样,全靠他自己的努力,听其自然,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有的家长对老师说:“孩子听老师的,全靠您了,我们管不了,您要打要骂都行”。家长缺乏责任心。

2、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简单

许多家长自身素质不高,他们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愚昧无知的一代,不想让历史的遗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现。家长对孩子的最大希望是读好书、上大学、干大事,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占61.2%。因此,对孩子要求就是学习成绩好,考出高分,考上好大学,将来从事脑力劳动或较轻的体力劳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这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大多是简单粗暴,信奉“不打不成才”,孩子一旦有错,父母往往不问青红皂白,责骂、殴打一顿,惩罚完了还说:“管你,是为了你好。”他们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重文化知识学习,轻思想品德的培养

在有些家长的观念里,家庭教育的内容就是学习,考出好成绩。“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的思想根深蒂固。有的家长不支持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如开运动会家长不让孩子参加;组织慰问乡敬老院,有的家长也不让孩子去。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的家教方式,给孩子的思想品德、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4、新的“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家长中有所抬头

近年来,由于高中、大学的教育费用高,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走向市场,找工作难的现象使部分农村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的说,培养一名大学生,家庭要负担十多万元,农村上不起。毕业出来即使找到了一份工作,仅靠一点工资收入在城市安家落户也困难。所以只讲究“实惠”的家长,对子女的培养热情不高,对孩子的升学持无所谓的态度。有些收入较好的家长说:“我们现在农村不也生活得很好吗!”

5、溺爱娇惯,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农村学校不少班级里独生子女占一半,一家三代同堂住在一起的多。老师反映,条件好的家庭,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溺爱孙辈,爸爸妈妈放弃管教,形成了孩子任性、懒惰、挑食、自理能力差。有的学生一上学就向家长要钱买零食吃,家长“有求必应”。晓星小学六(2)学生曹某,父亲开私家车,家里经济条件好,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一不满足就不吃饭,甚至跑到楼顶上吓唬人。这个孩子,老师也不能讲,一讲他就到处跑。老师说:“小孩子太惯啦!”家长说“随他,跑不了。”老师也无可奈何。该校二(2)班有个学生,一直是家长喂着吃饭,上二年级了还不会用筷子,用勺子吃还撒一地。上述虽是个别的,但也反映家长不重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针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为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对农村家庭教育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优化家庭教育外部环境

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真正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争创“五好家庭”,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活动,评选表彰好家长、好母亲、好媳妇、好孩子,争创文明户,树立新形象。

加强社会教育,以村或乡开设活动场所,添置设备;组织“五老”队伍,发挥“五老”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2、积极举办家长学校,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为不断提高农村学生家长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子女的方法,要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在普及中求提高,在巩固中求发展,并将家庭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做到孩子入学,家长入校,伴随孩子升级升学,与孩子同时毕业,经考核发给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家长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要有保障。

3、关注打工族子女的教育问题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以及外出打工人员的“留守孩子”,都是亟待关注的教育对象。地方政府和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如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建立关爱帮扶机制,明确监管对象,设置亲情电话,开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开展人文关爱活动,切实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要教育外出打工的家长,外出挣钱不是最终目的,培养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打工别忘了孩子。

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参与;家校联系

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嬗变、母亲就业的普遍增加、家庭生活的丰富,父亲的角色和职责被重新定义,父亲参与家庭育儿的价值在国内外被一些研究所证明,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也被社会广泛呼吁。然而,现实与理想相距甚远,现代社会中“父亲缺席”“父爱缺失”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深入了解上海市小学阶段父亲参与的实际情况,为学校开展专项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依据,笔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自编父亲参与问卷,对随机抽取的上海市中心城区某普通公办小学1~5年级的382位父亲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父亲参与”的理论背景及调查设计

根据国外研究,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主要由“父亲参与”概念来指代。“父亲参与”概念大致有如下几种内涵划分:Lamb等归纳出父亲参与的三个层面分别是投入/互动性、易接近/可得性、责任性;Hawkins等则提出了更为广泛、丰富和深刻的9个侧面,即提供经济支持、对孩子母亲的支持、管教和培养责任感、鼓励学业成就、给予表扬和情感支持、与孩子交流或聊天、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给孩子读书、鼓励孩子发展才能,涵盖了认知、情感、道德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参与方式。Amato发展了基于父亲身份资源定向的“五角星”模型,即父亲通过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等间接参与方式对孩子加以影响。在上述国外概念研究的基础上,本次研究根据小学生教养内容和特点,结合上海本土文化,将小学生父亲参与内容按照“供养”到“养育”分层递进,共七个维度,即“间接支持、家校联系、教育规划、学业辅导、陪伴互动、教育约束、生活照料”。其中“间接支持”指父亲主要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给孩子母亲以鼓励和情感支持,而涉及亲子关系的“陪伴互动”维度又细分为“教育陪伴、互动交流、情感支持”三内容,从陪伴孩子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到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再到给予孩子情绪关注,在关注孩子情感方面层层递进。在问卷设计上,每个内容维度均结合上海父母育儿的实际情况,设置了四道行为情境题,让参与调查的父亲根据自己过去一年中的经历,作出0~6分的自我赋分评价(0表示“很差”,6表示“非常好”,数字越大表示评价程度越高)。

二、调查内容与主要结果

1.父亲参与“家校联系”最差,给予“间接支持”最好

,“情感支持”水平较高第一,在总体七维度的参与上,我们将每个维度获得的“平均数”除以“项目数”得到“项目平均数”,该分数高低反映的是父亲参与水平的高低。项目平均数分数越高,则表明父亲参与程度越高。父亲参与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分别为间接支持、教育规划、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生活照料和家校联系。最高的是间接支持,最低的是家校联系。第二,在“陪伴互动”这一核心内容维度上,父亲参与也有不同的内容侧重,如表2所示,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分别是教育陪伴、互动交流和情感支持。

2.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整体表现好,低收入父亲“陪伴互动”强

父亲参与一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本次调查以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两个客观因素作为参照,分析学历和收入的高低在父亲参与各维度上的差异体现。第一,父亲的文化程度是影响父亲参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大学专科为划分界限,即“大学专科以下”为文化程度较低,而“大学专科及以上”为文化程度高,将文化程度高低的两类父亲群体进行父亲参与内容七维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五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在“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教育规划和家校联系”这五个方面,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表现远远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同样,在“陪伴互动”三维度内容中,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在“教育陪伴”和“互动交流”方面大大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第二,本研究将月收入>=5000的父亲归入高收入群体,反之不及5000月薪的则为低收入群体。将这两类父亲群体在参与内容七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仅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且均是收入低的父亲比收入高的父亲表现优异。而在“陪伴互动”的三维度上,两类父亲群体没有显著性差异。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次随机的父亲参与调查,笔者在大众对父亲缺席现象有普遍感知和认同的基础上,根据数据提炼出一些上海市小学生父亲参与的倾向性问题。

1.父亲供养者角色明显,父亲参与结构性缺失

本次调查发现,父亲参与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分别为间接支持、教育规划、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生活照料和家校联系。这与人们的常识、研究者的经验判断基本一致,即父亲在对孩子的直接生活照顾、有关学业的学习辅导、日常的亲子互动等内容缺席较多,日常照顾仍然是母亲的传统职责范围。上海小学生父亲基本扮演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养者”角色,他们为孩子、为家庭而努力打拼,认真工作,并大多践行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将教育孩子自动归为母亲的职责范围。其实,自然性别差异是先天给予的,而社会性别差异是通过文化理念、家长认同、社会引导和同伴互动等方面的影响所造成的。许多研究证据显示,父亲和母亲一样具有抚育性,可以像其配偶一样做很多“母亲”的行为,也可以和母亲一样参与许多照顾孩子的活动。国外有研究者提出,父职行为从性别角色化向去性别角色化发展,父亲也是孩子的照顾者。[1]因此,若一味苛责父亲不参与家庭教育是有失偏颇的,上海小学生父亲参与存在的是结构性缺失问题,尤其在学业辅导、生活照料和家校联系三个方面。未来,促使父亲从“供养者”角色转变为“养育者”角色,需要父亲自身的积极投入以及全社会良好氛围的营造。

2.父亲是规范者,“远其子”现象多存于父子关系中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而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一样,也是永远不会消失且深远影响子女一生的重要家庭关系。父亲参与的“陪伴互动”维度是体现父子关系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父亲在“陪伴互动”方面的参与,排在“教育规划”和“教育约束”之后。相比日常生活过程中的陪伴和互动,父亲更愿意给孩子做好人生发展的领航者,给孩子制定各种教育规则,当孩子犯错时来管教和惩戒孩子。而涉及到情感交流部分,父亲的参与度明显下降,有22.0%的父亲很少“拥抱、亲吻孩子”(“很少”和“较少”比例相加,以下同),而有超过三成的父亲不会对孩子说“我爱你”。尽管随着时展,奶爸、猫爸较之以往有增多趋势,但大多数父亲还是习惯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父亲参与“远其子”、柔性不足的这一特点和传统文化中父母的家庭职责和角色分工不无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一般是“严父慈母”的角色,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苟言笑,大多是传统父亲。母亲是“温暖”和“亲近”的,而父亲则是“冷酷”和“遥远”的。其实,大爱无形,大爱无音,父亲的爱是非常深沉的。更深入的调查往往会发现并不是母亲比父亲投入了更多的爱,而是父母传递爱的方式是不同的。母亲可能倾向于通过讲述和感情来直接向儿童表达爱,而父亲可能倾向于通过可靠的服务和工作来显示对孩子的爱。[2]可见,父亲们不是不爱,一方面是他们常常羞于表达,另一方面则是他们特殊的爱的表达方式。

3.父亲参与需要意识和行动,工作是关键性阻碍因素

父亲参与是父亲作为教养者,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养行动的综合体。它既需要父亲有参与的正确理念和日常意识,也需要父亲在实际的生活中身体力行地积极投入到家庭教育过程中去。本次调查显示,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表现在五个参与维度上远远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对父职意义的积极认同并内化为行动。由于接受了更长时间的文化教育,他们大多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更容易认同父亲和母亲一样具有家庭育儿的亲职角色,同时在实际行动中,会更具有自我学习力,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参与,比文化程度低的父亲们表现得更优异。而另一个有趣的调查数据则是,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收入低的父亲比收入高的父亲参与表现优异,他们给予孩子的陪伴更多,给予孩子母亲的支持更多。这有力地证明了父亲对工作的过多投入是造成自身与孩子疏远的重要原因。父亲的高收入,来源于自身的文化资本和辛勤的工作投入。国外研究表明,工作压力越大的父亲因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较多,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越少。可见,即便有参与的理念,但在事业、工作占据大部分日常生活的前提下,父亲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会不断受到挤压,不仅陪伴孩子、陪伴家庭的时间无形压缩,而且父亲也容易将工作职场上的压力传染、转移给家庭和孩子。

4.父亲对孩子学校教育世界的关注不够,缺席现象较严重

鼓励学业、关注生活是国内外父亲参与的重要内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本次调查将连接孩子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家校联系”作为家长参与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小学生父亲参与存在结构性缺失问题,在家校联系方面参与度是七维度中得分最低的。具体而言,很少“参加学校家长会”的父亲超过四成,占到总数的40.3%;能够“了解学校各项活动及进展情况”的父亲只占到总数的35.5%;能够“与孩子的老师交流/通话,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父亲不到三成,比例为27.0%;而能够“作为家委会成员或家长代表,经常为学校出力、出谋”的父亲比例最低,仅有6.7%。随着父亲参与学校教育内容层级上的深入,父亲们的参与度是逐层降低的。根据相关研究调查,“参与意愿”和“自身时间”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最关键的限制性因素。[3]结合父亲自身特点,由此推断,上海小学生父亲参与之所以在家校联系这一内容维度上参与度最低,与父亲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上有极大的关系。主观上,传统性别角色意识较强的父亲,会认为关注孩子的学业、了解孩子的在校生活情况是妻子更多承担的家庭职责;客观上,工作花去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在分身乏术、精力不济的情况下,被动忽略乃至主动放弃参与学校教育的活动。此外,由于上海的小学以女性教师为主,[4]客观的学校环境中的性别失衡,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父亲与教师的日常沟通与交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是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对本次调查反映出的小学生父亲参与的一些倾向性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和学校要给予高度重视并采用各种措施鼓励父亲参与。政府应有相应的政策、制度保障,鼓励和支持父亲参与。学校应针对父亲缺失问题,多多开展相关的家庭教育指导,提升父亲参与的意识,改进自己的参与行为。

参考文献:

[1]张亮,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5.

[2]皮卡哈特.怎样做个体贴的父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3]郁琴芳.家校合作中校长与家长的认知差异———基于上海市146所公办学校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4,(5).

篇3

泽普县依克苏乡维吾尔族家庭教育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新疆的主体民族之一,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关系到维吾尔族自身的发展和新疆的稳定与繁荣。本文以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依克苏乡为调查点,通过个案调查了解南疆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现状,以抛砖引玉,希望维吾尔族的家庭教育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

二、调查方法与被抽样调查地区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同时辅之以访谈法进行深入了解。调查问卷分为对家长的问卷和对孩子的问卷两套,设计有不同的题目。问卷发放220份,其中106份是对家长的问卷,114份是对孩子的问卷。回收218份,有效问卷200份,问卷的有效率达到91%。

(二)被抽样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位于新疆西南部,昆仑山北麓,喀喇昆仑山东侧,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缘,辖1个区公所,2个镇,10个乡。依克苏乡是其中较大的一个乡,辖18个行政村,2个汉族队。辖区内有汉、回、塔吉克、维吾尔4个民族。到2011年末,全乡总人口17850人,维吾尔族人口达17200人,占94.2%。我们选取该乡作为调查点,主要是考虑了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该乡地处南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要人口的乡镇,维吾尔族家庭的教育情况受其他民族影响较少。二是该乡的生产方式主要以农业为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在维吾尔族聚居区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调查对象情况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泽普县依克苏乡的维吾尔族家庭100户,不包括单亲家庭。所调查的家庭中最少的有1个孩子,最多的孩子达到4个。笔者与调查员在每个家庭分别和家长与孩子进行访谈,并让他们填写问卷。调查对象中,家长的年龄段在30岁至60岁,孩子的年龄段在7岁至24岁。

三、调查结果

(一)泽普县依克苏乡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1.家长文化素质

家长素质的高低对家庭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家长文化素质高,就能树立较为正确的教子观,会主动选择并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因此教育效果也会比较好。笔者在对家长的问卷中设计了关于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的题目,进行了统计。

从图1可以看出,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父母人数占到所调查总数的71%,其余29%的比例中,有10%的父亲和6%的母亲是中专学历。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父亲仅为12%,母亲仅为16%。文化程度与被调查者的年龄有直接关系,调查对象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的,学历层次普遍集中在初中以下。

2.家长职业

家长的学历层次和就业情况也有一定的关系。从被调查家长的职业分布来看,从事教师、工人、公务员和医生这类稳定工作的,父亲的比例为28%,母亲的比例为22%。此外还有25%的母亲是家庭妇女,没有工作。

3.家庭经济收入

家庭经济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职业的类型。调查显示,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家庭数仅占调查总数的26%,而这些家庭恰恰就是父母从事教师或公务员等稳定工作的,所以他们的家庭收入也相对比较稳定。

4.孩子的家庭学习环境

调查显示,孩子在家里有自己专门的房间的比例为67%,但是拥有电脑的家庭只有39%。家里有课外书在20本以上的仅占19%,10本以下的比例达到57%。孩子的家庭学习环境不容乐观。

(二)泽普县依克苏乡维吾尔族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国内的相关研究最常见的是参照鲍姆林特的分类,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放纵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民主型。本调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期望过高型”。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以孩子为中心”的溺爱型和“全部希望在孩子”的期望过高型的比例达到了66%,是所调查对象的主流。

家校联系也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除了学校要求的家长会以外,能保持主动和老师联系的家长仅有18%,而14%的家长连家长会也不去参加。

(三)泽普县依克苏乡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

家庭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指人们对其子女教育价值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教育行为取向的标准,它规定了家庭教育的方向、目标、方法、内容等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

从表4可知,80%的被调查家长都表示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要求孩子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的家长也达到了80%的比例。而虽然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对孩子的学业期望值相当高,70%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甚至研究生。在对11%对孩子期望值只达到初中水平的家长进行了访谈之后发现,这些家庭都集中在月平均收入300元以下的家庭中,家长表示,并不是不希望孩子以后有好的发展,只是受到家庭经济情况的局限,生活压力太大,对孩子也就没有那么多要求,只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初中毕业以后是否继续上学,以后再说。

(四)泽普县依克苏乡维吾尔族家庭亲子关系

所谓亲子关系,就是以家庭生活为基础,存在于代际,主要体现为抚育、教养、赡养等基本内容的一种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和谐与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易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能增进彼此了解;相反,紧张的亲子关系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孩子很难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这种情况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四、对泽普县依克苏乡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不够好

依克苏乡维吾尔族家庭中,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所占比例大,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家庭只占调查对象的26%。这些客观情况导致家长为孩子提供的家庭学习环境不够好,虽然67%的孩子有自己专门的房间,但是电脑拥有率和课外书的数量都相对较低。

(二)家庭教养方式欠佳

一般情况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就越科学。从调查结果来看,溺爱型和期望过高型的比例为66%,放纵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占13%,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占9%,民主型的仅占12%。不良家庭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的结果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中,孩子会比较自私,缺乏自立。认为“树大自然直”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约束力很低,对孩子比较纵容,则会让孩子比较自由散漫,缺乏上进心。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的父母对孩子表现得比较暴力,家长专制反而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还有32%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这容易使孩子压力过大,欲速则不达。

(三)家庭教育期望值太高

从调查中可知,依克苏乡维吾尔族家长对孩子在学习成绩上要求比较高,有80%的家长要求孩子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70%的家长都希望孩子以后能上大学或者考上研究生。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一是由于家长本身的学历状况偏低,希望孩子能改写家庭的命运;二是由于家长希望孩子能给自己争面子,孩子常常成为家长之间互相攀比的一个主要对象。

(四)缺乏亲子沟通

不管父母是商人、农民还是教师、医生,每天都要为了生活忙碌,没有时间专门留给孩子。很多家长表示,他们跟孩子的交流基本上是在晚饭时间完成的,而交流的主要内容则是问问孩子当天在学校学习的情况,有没有考试,有没有惹祸,催促孩子快点吃饭,完了快去做作业。对孩子在思想、心情、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情况关心不够。时间长了,孩子就不愿意和父母说心里话了。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孩子上了大学,平时不在家,也很少主动给家里打电话,即使是放假回来了好像和父母也没什么话说。对孩子比较多的家庭,家长则无暇顾及所有孩子的感受,觉得看到孩子健健康康就很好了。而有的孩子则表示,他们也很想和父母谈心,但是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有时看到父母那么忙,也就不开口了。

五、几点建议

(一)家长应主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是一件复杂的事。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长教育的顺利开展。文化素质高的家长能够做到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并结合孩子的身心特点来展开对孩子的教育。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庭可能心有与而力不足,常常不知从何处下手。还有一些家长则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所以,家长应该多多与其他家长进行交流,或者多参加一些指导家庭教育的活动,再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进行教育。

(二)家长应注意给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每日忙碌,不能保证对孩子专门的指导和教育的时间,那么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榜样。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家长自己要有好的生活习惯,要礼貌待人,热爱学习,要注意穿戴整齐,讲究卫生,凡事讲道理。只要家长能在生活中为孩子做出表率,同样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三)家长应尊重孩子,客观地评价孩子

家长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将过高的期望强加于孩子,在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时粗暴地对待孩子。当家长对孩子过于苛刻的时候,很容易导致“代沟”出现,也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家庭的民主氛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孩子学会关心、感恩和尊重他人。这首先需要父母能尊重孩子,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客观地提出要求和期望,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目标,鼓励孩子积极进取,使孩子的发展遵循成功的规律。

(四)积极改善亲子关系

要改善亲子关系,为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提供和谐的环境。父母不管有多忙,必须有意识地抽出一定的时间陪陪孩子,和孩子聊天的时候不要只问学习,而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兴趣培养和人际交往情况,避免孩子出现交友不慎等不良情况。加强和老师的联系,通过家校共同努力,正确把握孩子的成长状况,给孩子恰当和及时的引导与帮助。如果家长确实没有办法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至少也要在孩子特别需要自己的时候陪在他身边,多向孩子表达爱意,有时也许只是给孩子一个拥抱就能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在乎、温暖与安慰。

参考文献: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2002,(11).

[2]徐慧,张建新.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4).

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62-01

被调查对象为本园3―4周岁新生幼儿家长,这些家长来自本区19个乡镇,每个家庭完成一份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前,我们通过与多名带孩子来园面试的家长交谈与访问,从他们那里获得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内容、方法以及家庭教育难点的内容的选项,如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学拼音,孩子不肯吃饭等等。最终问卷由6个封闭式问题和一个开放型问题所组成,每个封闭式问题有5―18个不等的答案供家长选择。

本次共发放家长问卷251份,回收234份,回收率93.2%,从中随机抽取200份问卷进行统计,得出每个选项所占的百分比,以及排序情况。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家庭中绝大多数孩子的保教重任落在了母亲的身上,这说明大多数母亲在履行着自己的义务。由于父亲和母亲在性格特征、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成长将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除了父辈和祖辈共同承担保教责任外,有近20%的家庭由祖辈独自承担保教重任,他们在教养态度、教养方式、知识水平等方面和父辈们是存在着差距的,他们更多的应该是保育,因此,我们呼吁更多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参与到教育孩子中来!

(二)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家长对幼儿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教育?每个方面的内容又有什么不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主要内容的排序是:文化知识的学习习惯培养能力培养品德培养艺术教育动作发展,文化知识又以传统的语数知识为主,如“学习古诗和儿歌”、“数数”等;习惯培养以生活习惯为主要培养内容;能力培养以观察力位居榜首,其次是记忆力的培养;品德培养已受到了45%的家长的重视;艺术教育又以歌舞为主。

(三)家庭中经常采用的教育方法。绝大多数家长采用了正面教育教育的方法,这对孩子的成长将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同时或单独采取体罚、谩骂或吓唬、哄骗手段的仍占有不小的比例,它们分别是14%、10%和11%,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家长发现错怪孩子时的做法。83% 的家长是明智的、民主的,把孩子当“人”看待,尊重孩子,自己有了错误能放下架子向孩子赔礼道歉,可见大多数农村家长已从专制型转变为民主型,这是可喜的进步。

(五)孩子主要存在的问题。在日常和家长的接触中,经常会听到“孩子不肯吃饭”、“孩子不听话”、“天天就喜欢看电视”等种种抱怨,那么家长眼中这样的孩子究竟有多少呢?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孩子不肯吃饭、任性占总人数的一般以上,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三是不肯独自睡觉,占35%,接下来依次是看电视时间长不整理自己的物品不好好学习做事马虎。

(六)家长对家园沟通方式的选择。家长们希望幼儿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指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家庭教育呢?家长们的选择依次是:召开家长会、和孩子教师一起活动组织家长经验交流聆听家庭教育讲座通过电话交谈个别咨询从家长园地上获取信息来园听课看家园报纸。可以看出,家长们对与孩子班级老师直接交流比较感兴趣,他们希望通过家长会和参加孩子的活动来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其次又希望通过组织家长经验交流、聆听家庭教育讲座,来获得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经验。

二、对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延伸。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0―3岁婴幼儿阶段是大脑发展的关键期。因而,各方面必须关注从0岁开始的婴幼儿成长和教育。幼教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应该延伸到0―3岁婴幼儿家庭。对婴幼儿家庭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各个阶段发展的关键期到各年龄段的训练内容、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避免婴幼儿错过关键期的发展,接受不适合年龄特点的知识教育。

(二)增加教师与家长直接交流的机会。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很乐意和孩子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参加家长会、来园和教师孩子一起活动等,渴望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老师应该增加这样的机会,让家长走进班级,参加各种形式、各个时间段的不同的活动,如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劳动、一起外出参观,和老师一起组织教学、观看孩子一日生活录像等等,以便让他们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三)多举行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少家长都有自己的困惑,但也有更多的家长都有自己的教子经验,那么幼儿园、教师,可以以园或班甚至组为单位开展经验交流会,大家共享好的教子经验,相互取长补短;召开案例分析会,让家长说说自己教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可以再现各种典型的案例,如孩子赖在电视机前不走、不给买玩具就哭闹、把自己的物品扔得乱七八糟等等,进行教育难点剖析,各人献计献策,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实现家园互动、家家互动,满足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

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 问题学生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24-02

近些年,随着招生率的不断提高,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思想品质不够好、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都升入了职业学校。这是一个让教师和家长都头疼的群体,这些学生大多有较强的厌学情绪且性格偏激。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类问题学生的出现,是自身因素,还是环境因素;是社会环境,还是家庭环境,抑或是学校环境。本文将从家庭教育方面分析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及教育方法。

一 问题学生的家庭现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对问题学生的家庭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问题学生中的比例较高。下面分别对这几类家庭做简要分析。

1.留守家庭

留守家庭是指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被留在家乡跟随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居生活的家庭。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需外出到城市打工以维持生计,但由于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而不能接孩子进城或留在身边。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开而缺少必要的思想指导和观念的塑造,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根据对本校的问题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有32%的学生属于此类,特别是三界方向的,大部分学生家长在上海、嘉兴、湖州等地承包建筑工程或土地种植。

这类孩子在学业上由于常年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有不完成作业、逃学等现象。作为临时监护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孙子辈的孩子由于宠爱,也存在着思想上的代沟而无法有效监管,除了给孩子必要的生活费用外,无法从心理上跟孩子进行交流、在学业上进行教育,所以根本起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监护目的。

在思想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隔代的教育更有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的倾向。这类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为一些无端小事而大发脾气。

在人格方面,由于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而家庭是学生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由于父母在教育岗位上的长期缺位,对子女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孩子对父母的亲情度、依赖度都严重下降。留守学生往往表现为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他们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需要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在心理上,他们主要表现为:一是孤僻内向。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在身边的鼓励和支持,他们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易造成自闭心理。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冷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他们把父母只是当成“提款机”。三是心胸狭隘。他们过早体会了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四是功利主义。外出打工的父母由于出于对孩子的愧疚,往往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而学生得不到精神关爱就从物质上加以发泄,容易与人攀比,缺乏勤俭节约的精神。

2.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是指跟随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的家庭。近年来由于受社会风气影响,离婚率居高不下,造就了大量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本来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日子受到了冲击,他们还不成熟的心理由于家庭的变故而受到了伤害,他们的心理创伤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愈合的。单亲家庭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第一,内向自卑。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骄傲。处在一个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缺少了这份优越感。离婚家庭的父母由于彼此的感情不和而对子女产生负面影响,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而缺乏自信的重要原因。

第二,抑郁冷漠,充满憎恨。有的学生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加上父亲母亲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当看到其他同学在父母面前撒娇或父母对他们的宠爱,心里就会十分难受,于是自我封闭,我行我素。

第三,暴躁易怒。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的缺陷,使自己郁闷的心情无处宣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好斗。

二 存在的不良教育方法

不管是留守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包括一些完整的家庭),导致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方法不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缺失

留守家庭由于父母常年在外,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由于精力不足,或是自身的教育水平有限,除了管好孩子的日常起居,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以外,无法提供学业上、心理上的支持。学生在学校以外的教育就无法得到保证,平时的生活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这种缺失的教育无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柱。

2.溺爱教育

溺爱教育在留守家庭和单亲家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被调查的家庭中,这种教育占51.3%。不管是留守家庭还是单亲家庭,父母为弥补对孩子造成的不足或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孩子身上,对他们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只要能做到,各方面都无条件满足。2011届机械班有个童姓男生,父母在外地开了一个香榧加工厂,他就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从小学开始,爷爷奶奶就对他百依百顺,是属于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那种溺爱,什么要求都能满足他。初中毕业后,他到远离家乡的市区来读书,经常逃课去网吧,弄得奶奶焦头烂额。

3.“放羊式”教育

在这两类家庭中,这类教育也不在少数,在所调查的问题学生中占26.8%。有的留守学生寄养在亲戚中,除了父母定时给学生提供生活费外,其他时间都不予以管理;而在离异家庭中,由于父母双方都各自重组家庭,孩子成了“两不管”,孩子在平时都处在失管状态,有时候老师找家长也各自推脱。

4.暴力教育

暴力教育现象在家庭教育中也时有发生,占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15.3%。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奉行“棒头出孝子”的传统思想,认为不打不成器;有的家长由于爱子心切,对达不到他的要求的子女严加管教,实行打骂;还有少部分家长因为生活的不如意,就拿孩子出气。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学生,往往具有恐惧感、自卑感,脾气暴躁,意志消沉,自控力差。

还有其他的家庭教育误区,作为父母必须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避免陷入种种误区,进而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走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 改进家庭教育以防止问题学生的出现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日积月累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孩子一生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孩子走健康成长的道路。

1.加强有效沟通,培养同孩子的良好关系

要让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沟通是前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要沟通,首先必须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只有相互信任、平等对待,孩子才会对你言无不尽。所以,做父母的就必须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想做些什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沟通。其次,要注意沟通的方式。现在的孩子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有他们认为的“隐私”,只有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时间,才能在愉悦的心情中进行交流。

不管是留守家庭也好,离异家庭也好,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合理的交代。如留守家庭的父母,应告诉孩子,父母是为了给他营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而去外面打拼的,在家里认真学习,照顾好老人就是对父母最大的支持。既给他讲明了理由,还给了他任务,让他有成就感,父母在外工作,他在家照顾老人,他就可能会有更好、更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离异家庭,父母双方即使感情破裂,也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动干戈,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天地,如果天地塌了,那他就绝望了。应选择合适的方式告诉孩子父母相互分开的理由,并且告诉他,不管父母是否在一起,父母都还是会关心他、爱他。

2.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

奖励和惩罚是教育的两个有效手段,在家庭教育中也应做到奖罚分明。首先,建立适当的奖励措施是对孩子良好行为的肯定,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可以做的。其次,建立适当的惩罚措施是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否定,让他知道什么是错的,不能再做的,是要受到惩罚的。调查表明,适当的惩罚对孩子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最后,奖罚的执行一定要明确,一定要到位,不要因为在惩罚过程中孩子出现不配合就手软,这会将孩子引向宠爱的边缘。

3.协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独生子女学生;语文学习成绩

一、引言

在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中,父母是他们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独生子女的学习、健康、成长的意义十分重大。因此,研究家庭教育环境对独生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为探究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学生语文学习成绩之间的关联,笔者在江西省上饶市上饶二中进行了“关于家庭教育对独生子女学生成绩影响的调查”。调查以该中学中高二年级四个班级的221名独生子女学生为主要对象,调查的三个部分分别是:家长文化水平对子女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家长教育方式对子女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家庭学习环境对子女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其中以家长教育方式对子女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为调点。

二、调查对象及情况简介

本次调查对象选取江西省上饶二中高二年级1班、7班、15班、24班共四个班级的221名独生子女学生。上饶二中是江西省重点中学,本次选取的这四个班级中,1班、7班为重点班,15班、24班为平行班。以下为本次调查的具体抽样情况表:

表1 上饶二中高二年级抽样调查情况

班级 问卷总数 有效问卷 无效问卷 男生 女生

高二1班 50 49 1 26 23

高二7班 55 53 2 27 26

高二15班 55 51 4 26 25

高二24班 61 56 5 32 24

总计 221 209 12 111 98

三、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问答式调研,通过反馈的数据将家庭教育对独生子女语文学习成绩影响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1、家长文化水平;2、家长教育方式;3、家庭学习环境。

(一)家长文化水平对子女语文学习成绩影响

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学生语文成绩有着显著的影响,以下为具体的统计表格:

表2 家长文化水平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数据统计表

文化水平 语文成绩优良(人) 百分比 语文成绩中差(人) 百分比

大学以上 42 20% 12 5%

中专 23 11% 36 17.2%

初中 16 7.6% 33 15.7%

小学以下 3 1.4% 44 21.1%

【问题分析】

一般情况下,文化水品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准。文化水平越高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上也能够采取较为正确的思维教育方法和更为科学的教育手段,因此,在子女的教育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相反,文化水平低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往往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采取专制或放任教育手段的也越多,在子女遇到学习困难时,往往将问题归咎于子女本身,表现为粗涉或束手无策、放任自流,也没有耐性和能力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导致子女的语文学习成绩处于差生的行列。

(二)家长教育方式对子女语文学习成绩影响

独生子女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同时思想上的任性化程度也较高。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采取何种教育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成长,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好坏也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以下为本次关于家长教育方式对子女语文学习成绩影响的具体统计表格:

表3 家长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数据统计表

教育方式 语文成绩优良(人) 百分比 语文成绩中差(人) 百分比

民主 72 34.4% 20 9.6%

专制 31 14.8% 51 24.4%

放任 3 1.4% 32 15.3%

【问题分析】

1、采用民主教育方式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的父母能够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兴趣和要求,在家庭教育中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帮助孩子培养起语文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当孩子学习遇到挫折时,他们能以民主的方式与孩子们谈心、交流,从而激励起他们的学习信心;当孩子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时,他们也能够及时地帮助他们分析成功的原因,提醒他们做到“胜不骄”。这种民主、健康的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引导孩子自己做出学习的正确选择,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2、采用专制教育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的父母则会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在学生身上,无视子女的兴趣和要求,不考虑孩子的性格、爱好和实际情况,用自己的个人意志去主宰孩子的一切,让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孩子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也不愿意与父母进行主动的沟通,在学习上出现困难时也往往会采用极端的方式自行处理,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

3、采用放任教育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的父母则完全不管孩子的学习状况,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应完全由学校来解决,当孩子成绩出现下降时,要么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要么怪责于学校,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的语文学习成绩很难获得提高。

(三)家庭学习环境对子女语文学习成绩影响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还在在每天放学后,家庭便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学习场所,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对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提高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本次调查中关于家庭环境因素对独生子女语文学习成绩影响的统计数据:

表4 家庭学习环境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数据统计表

家庭学习环境 语文成绩优良(人) 语文成绩中差(人)

独立的学习环境 72 24

没有学习的地方 25 88

【问题分析】

从上表的调查数据中可以分析出如下结论:拥有独立学习环境的学生中,语文成绩优良的比例要大大超过成绩中差的比例;反之,没有独立学习环境的学生中,语文成绩中差的比例要大大超过优良的比例。因此,家庭学习环境对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好坏有着很大的影响。

四、对策与建议

(一)家长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

独生子女的教育是一门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注意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充分适应新形势下的子女教育问题。

具体来说,家长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典范

父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子女的教育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在平时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应尽力注意自己的言行,教育和塑造好自我。

2、家长应努力学习语文和教育学知识

通过表2的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家长文化水平越高,子女的语文学习成绩也越好的结论。因此,家长应努力学习教育子女的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尤其对于语文相关的知识,例如文学、阅读、口语交际等知识要进行学习。子女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家长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

(二)家长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

在平时的教育中,家长应注意教育方式的选择。多采用民主、策略的教育方式,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要尊重子女,注意倾听子女的心声;赏识子女,善于发现子女的优点;严慈并重,是教育方式向积极型转化。在对子女教育方式的选择中,要结合自己子女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帮助子女实现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家长应尽量为子女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

一天24个小时,孩子在家里要待16个小时以上。每天在学校学习的语文知识,必须回到家里进行消化吸收,因此,家庭学习环境对孩子的语文学习成绩有重要的影响。

家长应尽力为子女提供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让他们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天地,包括宽敞明亮的书房、舒适的桌椅、合适的灯光、安静的周围环境等。这些环境是孩子实现语文成绩提高最起码的外在因素,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尽力满足。

五、结论

通过调研可知,家庭教育对独生子女的语文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教育环节中,家长应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尽力为孩子创造优良的语文学习家庭氛围,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语文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家庭教育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27-02

“关爱自闭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特殊儿童最大程度实现补缺挖潜,扬长避短。对于每一位特殊儿童来说,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有关社会支持的问题得到了W者们深入而细致的探究。韦伯斯特《新大学字典》中将支持定义为一种能够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Cohen和Mckay(1984)指出,社会支持是指保护人们免受压力事件不良影响的有益人际交往。这几位学者的观点均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经历被爱、有价值感和他人所需要的一种信息,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

有研究表明:“家庭应付特殊儿童带来的影响的能力与其得到的社会支持有极大关系”,“社会支持越大,父母的压力越小”。可见,如果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就能有效缓解特殊儿童父母的压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提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本研究探究其所受的社会支持情况以及所需要的支持,从而为自闭症儿童家庭教育提供更高质量更好的各方面支持,这不仅仅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政府将残疾人事业及相关福利政策落到实处、有利于全社会营造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友爱氛围。

一、相关概念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也是“养成”教育。教育好孩子是家长的天职,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家长的重任。家长在特殊儿童的一生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殊儿童比普通儿童更需要温暖的家庭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社会支持:指特殊儿童家庭(包括特殊儿童及其家长)所受到的社会支持。它强调自闭症家庭所受的经济物质支持、对自闭症儿童父母个人精神的减压和对社会的减压。

(一)家长对子女的支持

在调查问卷分析的结果中发现: 78%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自闭症儿童接受更好的家庭教育。当然也有非独生子女家庭中两名男童都为自闭症儿童的个例,最终结果是家长必须放弃一方的康复训练。

在调查结果中,293%的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414%家庭月收入在2000―3999之间,172%家庭月收入在4000-5999元之间,121%家庭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70%的家庭教育主要负责人是母亲,20%的家庭教育负责人是爷爷奶奶,8%的家庭教育主要负责人是外公外婆,10%的家庭由父亲担任家庭教育负责人。由此可见,在训的自闭症儿童家庭主要是中低收入家庭,这为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提供了微观的经济支持。带养人主要为母亲,父亲工作,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养自闭症患儿,父母工作,这体现了家庭内部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全力支持。

家庭教育主要负责人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占375%,初中占188%,高中占218%,中专占62%,大专占62%,本科占62%;研究生及以上占31%。

从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注重情况看,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一般注重的,较少部分家庭很重视家庭教育,占375%。大多数在训儿童家长在经历过挫败和灰心感之后,都对孩子进步的期望有所降低,仅有少部分家长还能一直坚持不懈地开展家庭教育,大部分家长有忽略家庭教育的倾向。

在从家庭成员得到的支持和照顾的量表一题中,主要家庭教育的负责人提供的家庭支持量最多并且是全力支持,其次为第二照顾人,如配偶或主要负责人的父母亲。一般视家庭成员的亲疏程度而定,随疏远程度的递减,家庭支持量相应递减。大多数的兄弟姐妹的关心程度最弱。自闭症儿童家长由于孩子特殊性而烦恼时,如果受到较好的人际情感支持是很有利于家长减压的。

家庭内部的支持还表现在家长对自己教育精力投入的期望情况。家长认为自己还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出努力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投入最多的是康复训练,其次是益智玩具、生活用品,较少的是教育辅导和求医问药。

(二)儿童对家长的影响

有375%的家长表示:虽然孩子进步慢,但是自己不会放弃家庭教育。有2835%的家长坦言自己曾经有过放弃家庭教育的想法。也有家长无奈表示,自己已经放弃家庭教育。在孩子总是闯祸时,有4686%的家长表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是愤怒甚至有过体罚的,也有家长在后标注,自己不能自控地体罚自己的孩子。3438%的家长反应平和,会帮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有625%的家长会很焦虑但是从未体罚过孩子。约1875%的家长已经厌倦并且对其置之不理。

二、 中观支持

(一)家庭与学校合作

调查结果表示:有7825%的家长会主动请教同类患儿父母康复的相关技能并将其应用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1713%的家长偶尔会主动请教,625%的家长不会主动请教。同类患儿父母对自闭症家庭的社会支持主要是技术支持,情感支持较少。

篇8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41-02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意义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保证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使其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孤单,为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父母应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幼儿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为实现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出努力。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和途径。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信息传递方式,成为判断家庭教养方式的主要依据。家庭作为孩子首要的学习殿堂,具有其特殊的地位与意义,与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较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和感染性,父母的所作所为又具有权威性和榜样性,这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同时也使家庭教育具有其他方面教育所不具有的优势。

(二)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了笔者实习所在的曙光幼儿园的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该幼儿园是该市唯一一所公办幼儿园,全园共有教师45名,保育员9名,共有9个班级,其中大班3个、中班3个、小班3个。其中大班共有幼儿85名,年龄在5~6岁之间,其中女孩37名,男孩48名。在2012年11月份对曙光幼儿园大班85名幼儿中抽取70名幼儿,作为我们的调查样本。

(三)研究方法

本文针对父母对幼儿的教养方式展开研究,帮助父母改善错误的短视教育和教养方式,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幼儿主体。因此本文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本文通过查阅古今中外教育家对家庭教育、父母教养方式的认识和看法,以及他们对待错误教养方式的态度和理念,总结其理论精髓,为本文研究做好铺垫和前提工作。

2.问卷法

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问卷表,请示填写对象有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根据抽取的70名幼儿样本,对其父母发放问卷70份,收回试卷65份,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家庭的教养情况,最后记录整理问卷并进行汇总。

3.访谈法

本文针对大班幼儿家长进行访谈,随机访谈40个家庭的家长,其中祖辈占15名,父辈占25名,访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及幼儿的家庭背景等信息。

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汇总本次调查发现,其中幼儿家长是当地普通职工,收入水平不高,占了抽样家庭的30%;有个别家长搞个体经营,收入颇丰,由于职业的限制这类父母经常将孩子托付给老人,占了抽样家庭的15%;还有的幼儿家长是教育工作者,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和养育要不同于以上两者,占了抽样家庭的55%。调查表明,目前父母教养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过度溺爱

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显示,占抽样家庭的70%的家庭都存在这种情况,只要孩子提出要求,父母便无条件答应。这些做法往往容易使幼儿形成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个性,一旦他们失去这种优越和满足感,接触到不能完全满足其要求的同伴或他人时,往往会因为受到拒绝和挫折而产生嫉妒和仇视等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文献调查,这样的孩子90%都将无法适应人群、适应社会。

(二)不断拒绝

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显示,占抽样的10%的父母为了使幼儿长大以后对社会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常常对幼儿进行过度的挫折教育,以增强幼儿的“抗挫能力”。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达到所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长期让幼儿处于这种不安定的消极环境中,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通过文献调查,当个体长期处于挫折中,会产生强烈的神经质倾向,对个体今后的发展会产生物极必反的作用。

(三)忽视

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显示,占了抽样家庭的20%的家庭由于父母忙着工作而没有时间照顾幼儿,常常把幼儿交与老人看管。这种情况下幼儿与父母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很多幼儿在情感上会被忽略,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亲情越来越淡,久而久之在心理上形成阴影,也将对下一代的教育产生影响,可能使幼儿的整个人生由于缺少父母的亲情而失去色彩。

由此可见,不同类型家庭的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及健康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是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责任人。因此,家长应该清楚孩子不是你的盲从产物。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会有出息;并且人没有不犯错误的,更何况是孩子,请你们换位思考一下,谁想做一个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的奴隶?更何况是天性自由、活泼、好奇、天真的孩童,有的时候父母和孩子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是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也正如俗话所云:“身教重于言教”。

三、改善幼儿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建议

儿童时期是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象力、记忆力、情感意识的发展,无不需要父母的密切注视和科学的教养。针对本文第二部分中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做“律师”

孩子出了问题,父母不要急于去批判、去“定罪”,就如同给犯人判刑一样,要记住我们不是法官,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律师”。幼儿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就如同当事人与律师一样,“当事人”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律师”(即幼儿向父母敞开心扉无所不谈),而“律师”也要遵守职业道德,尊重“当事人”的人格与品质,全心全意真诚的服务与“当事人”,两者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二)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能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三)学做“镜子”

只有让孩子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战胜一切,这个时候便需要父母来充当“镜子”及时的向幼儿反馈信息,而不需要父母做只会严厉鞭笞的“驯兽师”,只有让孩子看到错对,才能不会使孩子恐惧父母的“权威”,慢慢的敢于与父母沟通。

家长不可以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还要对孩子的一些好的要求及时做出回应,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当然,对于孩子一些过分的、无理的要求也要及时进行改正,并且说明道理,让孩子懂得那是错误的做法,只要父母选择一个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育,那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应该以身作则,时刻为孩子的教育着想。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每一位父亲或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道路上走得更好。所以,请你们在赋予子女厚爱的同时切不要忘记要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赢得自信和希望,要知道一个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一生受益。孩子的未来也是我们的未来,让我们把正确的教养方式当做礼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在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桑青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微[M].中国健康教育,2002,(7).

[2]俞婷.关于聋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3).

篇9

自古以来,“穷养儿富养女”是中国人养儿育女的“金科玉律”,很多家长也是按照这个标准培养孩子的。可是,有些家长把“穷养”和“富养”单纯地用金钱来衡量,养出了很多胆小怕事的小男孩,还有一些蛮横无理的小公主。那么,孩子到底该怎么养呢?你是否赞成这种教育观念呢?是单纯地用金钱来衡量就可以吗?养儿和养女又有什么样的差别呢?

调查 大多数家长赞成穷养儿子富养女儿

还记得几年前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蜗居》吗?当剧中海藻的妈妈知道了女儿的遭遇后,说了这样一番话:“俗话说,‘男孩儿要穷养,女孩儿要富养’,不是没道理的。现在想来,我这一辈子吃亏就吃亏在没钱,没为你们姐妹俩提供好点的生活条件。但凡你们小时候经历过富裕,都不会为眼前这些小恩小惠所迷惑,感激到把自己的一生都搭进去。”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感慨:男孩穷养女孩富养,似乎《蜗居》中的悲剧又一次证明了这句话的英明正确。事实上,在生活中,大多数家长还是赞成这种教育观念的。男孩女孩因为性别不同,区别对待抚养,应该说是育儿教育的一种进步,通过一些特殊教育把女孩培养成举止优雅的淑女、把男孩培养成坚毅勇敢的男子汉,这些都无可厚非。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着男女有别的社会文化期许。一般来说,常常会要求男的有出息、有主见和靠自己,而要求女的则是善良、富有同情心、温柔等,这种社会不同的期许直接影响着父母的教养方式,更直接地讲,孩子长大以后的种种表现都是父母教养方式的结果。”**小学教师**介绍,她自己也有儿子,平时生活中对儿子的要求也比较严格,金钱观念上也注意培养儿子的自控能力。

观点交锋

从性别差异来讲,穷养儿富养女并没有错。但是,在生活中,结果却总是让人出乎意料。富养的女孩可能养尊处优,不能免疫诱惑不说,说不定还形成嫌贫爱富的价值观;穷养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缺失关爱,一方面没有安全感、自闭自卑,另一方面过度自我保护、攻击性强甚至仇恨家庭和社会。“穷养儿”不行,“富养女”也不行,这不是变成了“小儿难养”了吗?现在基本上家家就这么一个小不点,到底该咋养呢?“穷养儿富养女”真的就不对吗?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们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支持方 古训传承多年肯定有道理

有很多家长认同“穷养儿富养女”的说法。他们表示,“穷养”男孩的理由是因为男孩子以后要承担更多社会和家庭责任,所以要多经历一些“磕绊”和“摔打”,多吃苦。就像古人说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样才能磨砺出坚强的品质,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而女孩“富养”是因为女孩应该有富足的物质、优越的环境、开阔的眼界,能让女孩在长大以后对花花世界产生较强的免疫力,不会轻信花言巧语,不会因一些小利迷失自我。

“从古至今,这么多年了,大家传承下来的育儿经验,肯定有一定的道理。”家有女儿的欣欣妈说,“我是穷养出来的,当然跟小时候家庭条件有关系。我一直以来都很自卑,对钱方面非常计较,买个青菜都货比三家,穿着方面,再好的衣服也穿不出气质,而且也舍不得买,在择偶方面要求也非常低,其实我自身条件并不差,我完全可以找个更好的老公过富足的生活。所以我的女儿我一定要富养。”

“富养女、穷养儿,这是老家听过的谚语。大意是富人家的女儿因家境宽裕而仪容出众、气质高雅,从小在关爱的环境下成长而缺少花花心肠,且不易为金钱所打动,很容易成为一个优秀的妻子与母亲。而穷人的儿子从小饱经磨练,奋发图强,容易成为优秀的男人。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大多属于富家女穷人儿的故事,也给我们在择偶时提供了一种借鉴。”同样身为教师的吴兰说,她所认识的朋友中,穷养儿富养女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大多数还是比较成功的。

反对方 已与时代不合拍理应摈弃

虽说这句话是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可是很多家长认为,单纯地用穷富来界定养孩子的方法,这样有些极端,而且现在孩子的性格都非常敏感,容易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好的影响。

小健的爸爸告诉笔者,“穷养”男孩也有“穷养”的弊端。如果孩子因为承受太大的心理压力而导致自卑,或产生抑郁倾向,或者由于家长给予的经济生活过分拮据而去偷窃,那就适得其反了。而女孩的“富养”,变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代社会是不需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姐”和“公主”的,需要的是自强自立的现代女性。

“古时候,女子相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低、压力小,就娇惯点养育,以期这样能培养出品位不凡的女性,等到谈婚论嫁的年龄,找个家境富裕的丈夫,过着吃穿不愁,相夫教子的生活,如此便可安度一生。所以提出穷养儿富养女,这是典型的重男轻女观点,如今早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江苏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钟凌认为,这种目的性极强的心态与做法带给孩子们的压力与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女孩子过分爱慕虚荣,受不了一点委屈,心理脆弱。自视过高的同时又极容易因为外界的否定感到自卑。

而80后妈妈晶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否定了这种教育观。“女孩宠着养以后是经受不起挫折的,我的一个同学就是这样的。婚姻生活过得一点都不幸福。我经常对女儿讲,漂亮不重要,自己有本事才是最重要的。”她认为,小孩子要东西不要给得太快,要通过努力换取。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孩子是不会珍惜的,对孩子无论男女都不能娇惯。

正确地理解和实施穷养和富养

其实,“穷养”也好“富养”也罢,关键是你到底想养出个什么样的孩子?家长们养育自己的孩子还必须有自己的主心骨,千万不能太迷信一种论调、依照旁人的方法“依样画葫芦”。

从性别差异来看,女孩天性中具有稳定性,喜欢和谐融洽的生活环境,给予女孩更好关注与宠爱是必要的;男孩天性中富有冒险和攻击性,给予男孩更多挑战和磨砺也是必须的。但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一个得不到满足的男孩,成长过程中由于缺少关爱,可能会没有安全感,可能会自卑自闭,也可能过度自我保护,甚至仇恨家庭和社会。一个无条件得到满足的女孩,可能会贪慕虚荣,养尊处优,只知道索取,不愿意付出。

篇10

关键词:智障儿童;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支持

智障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不及普通儿童,在教育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来自于教育者,有些来自于家庭,有些来自于智障儿童自己,有些则来自于制度。目前,我国的智障儿童教育状况并未完全实行制度化、常规化,而是在不同的地区和家庭,均有不同对待。一些非科学的教育方式会使得智障儿童的成长受到阻碍,这是当下社会中十分常见的问题。

一、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智障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低下,而智障儿童的其他家庭成员往往也存在一些智力障碍者。稍微好一些的,智障儿童的家庭成员对于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也不甚了解。因此,虽然从理论上讲,智障儿童通过教育之后是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可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一般的智障儿童融入社会还是有很大的阻碍的。

(一)家庭成员存在智力障碍的情况

民勤的特殊教育起步比较晚,特教家庭的情况比较复杂,在学生中,有一个名叫李某,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其母就是一个智力障碍者,其姐姐的社交能力较差,而家中唯一一个行动力较强的成员――父亲,精神也处于时而清醒时而迷糊的状况。李某的智力障碍有一定的家庭遗传性,语言上有沟通障碍,行为很难自控。在对于他的教育过程中,家庭基本难以进行配合,这为他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学生张某,家在三雷镇的农村,家中经济状况较差,处于基本的生活水平线上下徘徊。他的父母均是地道的农民,平时沉默寡言,文化水平低,社交能力差,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是有心无力。张某受教育期间,家庭的帮助微乎其微。

在上述这样的智障儿童家庭中,多半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很难使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一旦脱离学校的环境,家庭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乃至生活都处于放弃或置之不理的态度,这使得智障儿童的成长也面临极大的问题。

(二)家庭的不正当引导

在智障儿童的家庭中,也存在一些家庭状况良好的案例。学生石某,家中因农村占地拆迁而变得经济状况很富裕。可是父母文化水平较低,也缺乏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在保证物质生活丰富的前提下,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便不再有更高的要求。

石某这样的家庭也是智障儿童家庭之中非常典型的一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低,对于孩子的智力障碍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孩子的所有付出都属于溺爱的形式,甚至在特教教师提出教育意见或要求时,父母的配合度也是非常低的。这导致了学生面醒心浊,行为飞扬跋扈。长此以往,智障儿童的物质生活虽然可以保障,但是并未获得融入社会的能力,智力障碍也不会得到任何的改善或缓解。

二、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解决对策

笔者是民勤特教事业中的一名普通特教教师,平时会接触到很多来自不同家庭的真实的智障儿童。我县2013年成立特教学校,属农业县城,经济落后,社会歧视,长期照护和接送上学,导致家长身心俱疲并有很大的耻辱感,由于孩子原因导致家庭成员之间也多有摩擦。目前,当地未有行之有效的对策得以实施,这样对于特教事业的发展是有很大阻碍的。

(一)加大对于特教事业的经济投入

本地的特教事业发展缓慢,其根本还是教育投入资金的匮乏,民勤的特教事业起步晚,发展慢,很少得到外界经济上的支持。这在基础设施、人员开支上常常会陷入困境。上文提到,智障儿童的家庭中,有很多成员也是智力障碍者,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或知识水平去承担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而智障儿童的家庭如果不能够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多数会使得智障儿童在未来的成长中继续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

因此,特教事业亟需外界进行经济上的支持和投入。拥有更好的教育基础设施,拥有更好的特殊教育资源和人才,才能帮助智障儿童家庭逐步提升对于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

(二)进行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知识普及

经济上的匮乏是智障儿童无法良好成长的原因之一,然而,知识和教育意识的缺失才是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一直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