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家长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9 11:1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班家长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班家长学习材料

篇1

中班幼儿合作意识调查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笔者所在的幼儿园的2个中班的幼儿为调查对象,共计50名幼儿。

调查目的 了解中班幼儿合作意识现状,挖掘中班幼儿合作意识培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借助课上、课间时间对中班幼儿的言行举止和合作行为进行观察,以全面了解中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合作特点等;访谈法:通过访谈的方式对部分幼儿对“合作”的认知水平进行调查,并通过访谈的方式对幼儿家长们对“合作意识”的认知水平、培养方法、看法和建议等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 在本次调查中,通过课堂和课外观察发现,被观察的50名中班幼儿中,约有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私、孤僻、不愿意合作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表现上:独占玩具或学习材料、抢夺食品或饮料、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与同伴相处、不会与同伴合作等等。通过多番访谈和统计,50名幼儿中有35名认为“应该与小朋友合作”,10名认为“不需要与小朋友合作”,另有5名中班幼儿含糊其辞,即并未对“合作”形成基本的认知。由此可见,中班幼儿多数具备了基本的合作意识,但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做到自主合作,因此中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工作仍待进一步加强。

通过观察和访谈,对中班幼儿合作意识培养中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制约中班幼儿合作意识养成原因主要在于:

教育氛围不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高,中班幼儿金钱、权利、利益等已经有了懵懂的认识,加之新闻媒体的渲染、部分大人的熏陶,孩子们生活在“利己主义”“金钱至上”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中,这对合作意识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日常渗透不足 合作意识的养成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将其渗透到日常教学和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才能循序渐进地激发和增强孩子们的合作意识。但目前许多中班幼儿教师在合作意识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观随意性较强,且并未将其渗透到日常活动中,这制约了中班幼儿合作意识的养成。

家庭教育不到位 目前,中班幼儿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中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疼爱,家长们的溺爱往往阻碍了孩子们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的养成,常常过于依赖父母、长辈而失去了与小伙伴合作的机会。而家长们也多数见不得孩子遇到困难,主动帮其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所有难题。通过访谈,发现大多数家长对合作意识的教育重视不足,并未有意识地将合作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久而久之导致孩子的合作意识淡薄。

中班幼儿合作意识培养策略

通过经典事例,营造互助氛围 为了营造和谐愉快的互助氛围,我们应在课堂上积极展示关于合作的小案例、小故事等。例如:可播放喜羊羊与伙伴合作共同对抗灰太狼的动画片段;讲解“蚂蚁大火逃生”“三个和尚没水喝”等小故事。以耳濡目染地影响幼儿,使其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心中种下一颗乐于互助、乐于合作的种子。

鼓励自主合作,激发合作意识 中班幼儿孩子的幼儿园一日生活是以做游戏、学习、生活活动构成的,我们应将自主合作意识的培养工作渗透到上述各个环节中去,鼓励他们进行积极、自主的合作。例如,在班级的日常小值日活动中,我们可以“一个人打扫全班的桌面卫生需要半个小时,和小朋友们一起打扫只需要3分钟”这样浅显易懂的例子来激发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又如,在就餐时,我们可组织孩子们分工负责分发餐具、分发小食品等任务,在培养孩子们分工合作意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强化家园互动,共促合作意识 家长的配合对于中班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今后,我们应通过微信、电话、家访等方式强化家园互动,借助这些机会与家长就孩子的合作意识培养问题进行积极沟通,逐渐引导家长们摒弃以往“一手包办”的做法,使其为孩子们创造自主思考和寻求合作的机会。同时,引导家长们通过小故事的方式使其认识到乐于助人、积极合作的重要性,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之乐于合作、主动合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目前中班幼儿的合作意识仍然较为薄弱,究其原因,主要与社会环境、家长教育理念、教师教学方法等有关。为了解决现有问题和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我们教师应主动将合作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也应主动与幼儿家长进行互动和沟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合作意识的养成。

篇2

一、环境保护教育注意“两个为主”

1.以渗透为主

环境保护教育没有单独设学科,而是把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去。幼儿园很多的主题活动中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的内容,如,“垃圾的分类”“动物王国”“丰收的季节”,这些主题活动中的内容无一不与环保教育紧密联系,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渗透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珍惜劳动成绩、勤俭节约等教育内容。

2.以游戏为主

我们认为,环境保护教育也一定要寓于各种游戏之中,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受教育。如在建构游戏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无毒无害的废品,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建构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懂得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物,回家还能向父母和爷爷奶奶做宣传。生活中很多的废旧物品可以用来自制玩具,环保的纸箱可以用来搭建城堡,塑料瓶可以用来做花盆,做保龄球,月饼盒可以用来做迷宫……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其中。这样的废物利用,既节约了开支,又培养了幼儿从小不随手乱丢垃圾的好习惯。

二、环境保护教育要做到“四个结合”

1.认知活动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幼儿园可以开展爱护花草树木,爱清洁讲卫生,爱护公物,节约水、电、粮食、纸等活动,开展这样的活动,既要求幼儿对环境保护的知识有所了解,更注重他们养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开展节约用水的教育,可以使幼儿初步了解水有什么用、干净的水是怎么流到我们家的,并组织小朋友进行污水与植物生长、清水与植物生长的优良对比实验,让幼儿知道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的重要性。

2.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发放给家长一些学习材料,将一些环保知识介绍给家长,让家长在家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我们还可以提倡让家长带着小朋友一起到公园去游览、写生、表演、游戏,让孩子一方面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日常教育与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

幼儿园的环境保护教育虽然应以渗透为主,但也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甚至是系列的专题教育活动。此外,在“爱鸟周”“粮食周”“世界地球日”等各种环境纪念日中可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如,爱鸟周进行“鸟儿鸟儿天上飞”的主题活动;在植树节组织大班小朋友种树、到大街上宣传、举办“植树造林好”的小展览;在世界环境日,大班可以进行“我最喜欢的环境”“救救地球”等美术创作活动等。

4.环保教育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结合

幼儿园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时,要时刻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避免成人化。环境保护教育目标的制定具有层次性,内容是幼儿常见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并且还介绍一些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同一课题在各年龄段要有不同的教育要求。以认识声音、减少噪声为例,小班要求分辨好听和不好听的声音,懂得保护嗓子;中班要求能分辨多种声音,知道哪些是噪声以及噪声的危害,懂得保护自己的听力;大班则要求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噪声的危害及防止噪声侵扰的办法,要求小朋友当小宣传员。

篇3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借鉴国外的理论为主。这种借鉴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外语教学规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国外外语教学中的某些成功的内容也会适用于中国的外语教学。但是,中国又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国情、教情和学情,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环境、学习心理、学习行为、学习方法等与其他国家学习者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所面临的困难就要远远超过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英语学习者。所以,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方方面面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根据课题研究的调查资料,可以归纳出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些特点:

(一)英语与汉语之间以及它们所负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很大,造成了英语学习具有较大的难度

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藏语系。两种语言在发音、语调、语法、词汇、表达方式等方面差异较大。而且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几乎是世界文化的两个极端。由于语言、文化与思维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学习者不得不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回旋转换。过量的负迁移势必给初学英语的初中学生造成过量的困难。

(二)英语语言材料输入渠道极为有限

现代语言学习理论认为,学会语言的首要条件是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保证语言素材大量、有效的输入。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英语语言环境太差。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输入渠道主要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师。对绝大多数初中学生而言,有限的英语课堂教学时间几乎是接触、运用英语的唯一机会,使得英语输入量太少,语言习得环境难以有效营造。

(三)缺乏足够的语言实践练习机会

在保证语言素材大量有效输入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语言实践练习,以达到熟练的语言技能技巧――这是学好语言的必经之路。然而,由于我国初中班级容量过大,加上受到教师本身听读说写运用英语的能力及教学能力、教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初中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得到充分的语言实践练习,难以将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转化为熟练的语言基本技巧。

(四)英语教学条件较差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发达,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相对比较落后。学生面临着一系列不利的英语教学条件:如英语教学资料匮乏,除教科书外难以接触必要的文字和视听材料;缺乏必要的视听电化教学设备,先进的外语教学视听手段不能广泛普遍推广等。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方努力,英语教学条件也逐渐有所改善,但是距离实际需要仍相距太远。

(五)学生大多缺乏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从事活动的原因,内在主导动机产生的意志努力是强大而持久的。英语是交际工具,学习英语的动机应该是为交流思想、获得信息而使用英语这个重要的工具。但是目前大部分初中学生只怀有外部动机,如家长的要求、教师的鼓励、同学的赞扬、升学的诱惑等。但外部动机所产生的意志努力是微弱而短暂的。所以,初中学生往往会因英语学习中产生的困难而灰心退缩,甚至知难而退,掉队放弃。

二、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

根据以上对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特点的分析,可以认为初中学生主要应通过以下途径来学习英语。

(一)通过有意识的学得方式学习英语的途径

初中学生大多缺乏较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能接触到的英语语言材料极为有限,又缺乏运用英语进行实践练习和交际活动的场合。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大多数初中学生不大可能通过自然习得途径获得英语能力。他们主要是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学得方式去学习英语。即通过教师的传授讲解首先理解语言形式,再通过强行记忆牢记语言规则,然后通过反复操作提高熟练程度,最后达到牢固掌握,学会运用。

(二)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学习英语的途径

初中学生已进入青少年时期,这是从具体的经验思维向抽象的理论思维转变,并逐渐丧失“语言习得机制”及机械模仿能力的时期。初中学生开始重视首先理解所学语言材料的学习方法。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对知识和理解的重视,加上英语与汉语及其反映的文化之间差距太大,导致了学生习惯于首先追求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完整的知识性掌握。因此,对语言规则的需求被提到举足轻重的位置,由于同样的原因,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母语的依赖也难以摆脱。因为母语有助于更充分的理解英语。

(三)英语阅读既是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又是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

在我国,由于受到英语语言传播媒介的限制,再加上初中学生接受英语语言信息的能力与水平太低,所以他们在学习英语时,运用视觉大大多于运用听觉,是主要的输入途径。加之初中学生所接触的英语学习材料大多是书面文字,而且英语语言练习与测试多以书面形式进行。这一切都使英语阅读的重要意义明显突出,受到教师与学生的格外重视。阅读成了英语学习的主要途径。

(四)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英语的能力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前提

如前所述,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输入渠道主要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师。除英语教师外,大多数学生难以得到其他方面的指导与帮助。有限的英语课时和更为有限的师生之间口口相对的操练,使得学生难以更多地依赖英语教师的直接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好尽早学会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自学英语的能力,才能尽早取得学习的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指导学生英语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就成为学好英语的重要前提。

篇4

本期暑假特辑由南京市雨花台实验幼儿园园长林虹领衔编写,林虹园长是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幼教先进工作者、南京市幼教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巾帼岗位明星、全国基础教育研究先进个人。

编写团队由市、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及有美术专业特长的家长志愿者共12人组成。本期特辑的理念是:选择生活中易取的材料,设计富有趣的活动;在亲子趣玩材料的活动中,激发孩子探究世界的兴趣,培养动手创造的能力,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积极的情感。

什么是亲子综合材料趣味DIY活动?

亲子综合材料趣味DIY活动是指家长与孩子综合运用多样化材料进行的手工活动。根据材料的形态特点,家长和孩子可以进行想象造型,赋予原有材料新的形式和内涵,使其产生新的视觉效果。造型作品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又能展现孩子与家长的大胆想象和审美情趣。

一、活动特点

1.艺术性。家长与幼儿通过创意造型,将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材料变成富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每个作品都是根据特定材料的特点设计制作的,具有立体感和较强的质感,极富创意,独一无二。

2.情趣性、孩子在与家长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发现瓶子、糖果、石头、蔬菜、鹅卵石……生活中的一切东西都能变成各种有趣的造型,由此让孩子体验不一样的美术创作乐趣,并逐渐发展审美眼光。

3.操作性。专辑中的手工活动包含了多种材料和技能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孩子逐步熟悉不同材料的属性,学习材料裁剪、拼接、粘贴等的制作特点与技巧,有利于培养手眼协调和动手操作能力并有效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4.环保性。专辑里的制作材料都是一些废旧物品,意图让孩子们理解神奇的创作能够“变废为宝”,让绿色环保的理念在孩子的心灵土壤中生根。

二、活动材料

1.家长应为孩子选择生活中易取的、安全的材料(充分运用废旧材料)。

2.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与能力特点,提供材料由简到繁,数量逐步增加。

3.材料的质地、形态力求多样化,易于变化与造型,充分挖掘其中的审美价值。

三、活动指导

1.多带孩子欣赏生活中富有美感的不同材料组合作品,丰富其审美经验。如:孩子较容易理解的商场装饰,生活中的手工艺品、现代艺术作品等等。

2.收集材料和创作过程,应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孩子能做的,都让孩子去尝试,有粘贴难度时家长再协助。要启发孩子根据素材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加工材料,如装饰眼睛时选用纽扣、豆子等点状材料。

3.帮助孩子掌握必要的手工折、剪、撕、染、贴、卷、捏、画、折、弯、绕、穿、系、叠、垒等技能,为孩子进行综合造型活动奠定基础。鼓励孩子尝试自己独特的方法,注重发现孩子自主产生的新技法。

4.用艺术与教育的眼光正确看待孩子的美术创作,善于发现、挖掘、引导与支持,为孩子创设自主活动的条件。家长应尊重孩子的造型表现,学会欣赏作品中表现出的稚拙、趣味和独特的艺术效果。各年龄段指导要点如下:

小班引导孩子关注与自己生活直接接触的物象。如自然现象、动物形象、简单人物等,鼓励孩子大胆表现出物象(孩子自己认为的)区别他物的最本质的特征,不要求造型的准确性。

中班初步引导孩子独立地表现主题,同时有意识地学习成人与同伴的造型经验。运用一定的造型技法使作品具有初步的审美价值,在造型时逐步追求细节。

大班鼓励孩子在作品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孩子较合理地运用多种美术技能,体现综合材料的不同特性。在造型时能考虑材料的空间关系与细节特征,作品体现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与审美效果。

活动一:快乐果蔬

赵钰燕

适合年龄段:4岁~5岁

准备材料:不同的果蔬、牙签、彩色图钉、毛根、小刀。

制作方法:

1.选择造型特别,可以进行创作的果蔬。

2.玩一玩果蔬。

“宝宝看一看果蔬的外形是什么样的?”

“摸一摸是硬硬的还是软软的?是刺刺的还是光滑的?”

“闻一闻是什么味道?”

3.观察、制作果蔬造型。

“宝宝看看××蔬菜,去掉一些,加上一些可以变成什么?”例如:生姜加上五官可以变出不同的动物。

4.利用工具可以切、剥、撕,制作出不一样的果蔬造型。

5.提供各类小的物品进行添加、粘贴。

生姜做乌龟

茄子做鞋子

温馨提示:

1.用小刀切的时候要注意安全,这个环节最好由父母帮助孩子进行。

2.能抓住果蔬的造型特点进行创作。

活动二:毛巾的创意联想

适合年龄段:5岁~6岁。

准备材料:毛巾、纽扣、彩色皮筋、毛根、夹子、塑料水果、棉花等幼儿收集的各种废旧材料、剪刀、双面胶、酒精胶等美工用品。

制作方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条毛巾玩一玩。

2.请宝宝折一折、卷一卷、扎一扎,看看像什么。

3.请宝宝说一说像什么,可以添加什么让它变成什么。例如,折一折加上小触角就是蝴蝶,卷一卷扎起来添上耳朵、鼻子、眼睛就是小狗。

4.学习折、卷、扎的方法。

5.提供各类小的物品进行添加、粘贴。

6.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为作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小狗汪汪

温馨提示:

1.建议购买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毛巾。

2.后期请用多块毛巾组合创意。

活动三:多变的沐浴球

王年香

适合年龄段:3岁~5岁。

准备材料:

沐浴球、夹子(木夹、塑料夹均可)、各种纽扣、毛根、丝带、羽毛、绒球、酒精胶等。

制作方法:

1.宝宝自由把玩沐浴球,玩一玩、看一看、捏一捏,感受沐浴球的特点。

2.请宝宝拿在手里,从不同的角度摆一摆、想一想、看一看像什么。

3.请宝宝说一说像什么,可以添加什么让它变成什么。例如,加上头和脚像绵羊等。

4.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好辅助材料,如夹子、纽扣、丝带等等。

5.进行添加、粘贴、造型。

6.让宝宝说一说自己制作的作品,为作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温馨提示:

1.日常生活中许多小物件都可以作为此次活动的辅助材料,如各种塑料夹子、彩色羽毛、纽扣等,要根据自己制作的主题因意选材。

2.后期可以拓展宝宝思维,根据沐浴球的特点制作不同的造型。

活动四:创意鹅卵石

缪金凤

适合年龄段:4岁~5岁。

准备材料:相框、各种形状的鹅卵石(洗净晾干)、酒精胶、水粉颜料、水粉笔、小纽扣、毛根、木珠、小石头等。

制作方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块鹅卵石,敲一敲、玩一玩。

2.请宝宝拿在手里,从不同的角度摆一摆、想一想、看一看它像什么。

3.请宝宝说一说像什么,可以添加什么让它变成什么。例如,加上耳朵就变成了可爱的小兔子……

4.抹上酒精胶,在相框中找一个地方摆好,从1数到10,再放手。

5.提供各类小的物品进行添加、粘贴。

6.用水粉颜料等进行添画装饰。

7.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为自己的相框编故事。

温馨提示:

1.建议购买普通木质相框,制作完成后,还可以让宝贝继续运用纽扣、珠子等装饰相框。

2.酒精胶水可用木胶代替。

3.后期可用多个鹅卵石组合创意。

活动五:可爱的锡纸娃娃

徐乐婷

适合年龄段:5岁~6岁。

准备材料:灌了半瓶水的瓶子、报纸、各色锡纸、彩带、玩具、透明胶、双面胶等。

制作方法:

1.小朋友将瓶子灌上半瓶水,并用透明胶将报纸包裹在瓶子上,做大象的身体。

2.用一张报纸搓成团再压扁,用透明胶粘在瓶子上端的两边,做锡纸大象的耳朵。

3.拿一张报纸搓圆,用透明胶粘在瓶子的上端,做大象的眼睛。

4.再拿一张报纸,搓成圆柱形,用透明胶粘在瓶子的中间,做大象的长鼻子。

5.用双面胶将不同颜色的锡纸包裹在大象的不同部位。

6.将彩带粘在鼻子的旁边做象牙,并用小玩具做大象身上的花纹。这样,可爱的锡纸大象就完成啦!

温馨提示:

1.在将“大象”的部位和身体黏结时,一定要用透明胶粘牢固。

2.粘贴锡纸时,不能将胶漏在外面哦。

3.幼儿可以随自己意愿制作不同造型的锡纸娃娃,家长应给与孩子更多的鼓励和想象空间。

活动六:生活用具造型

汤海燕

适合年龄段:4岁~6岁。

准备材料:锅、塑料碗、饭勺、杯子、毛巾等生活用具,酒精胶、瓶盖、毛线、吸管等。

制作方法:

1.选择一个生活用具。如,选择一个不粘锅。

2.请宝宝拿在手里,从不同的角度摆一摆、想一想、看一看像什么?

3.请宝宝说一说像什么,可以添加什么让它变成什么。例如,加上眼睛、鼻子、嘴巴,就变成了可爱的小娃娃……

4.寻找可以做五官的废旧材料,如瓶盖可以做眼睛、吸管可以做嘴巴等;先摆放在合适的位置后,再抹上酒精胶,从1数到10,再放手。

5.提供其他类小材料进行添加、粘贴。如毛线可以做头发;杯垫可以剪成两半做耳朵等。

6.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跟不粘锅娃娃玩情境游戏。

活动七:泥娃娃

唐燕

温馨提示:

1.建议根据生活用具的形态引导孩子进行想象创作,以幼儿熟知的人物、动物、植物等为宜。

2.酒精胶水可用木胶代替。

适合年龄段:3岁~5岁。

游戏准备:歌曲《泥娃娃》(可以网络下载)。

准备材料:废旧“爽歪歪”瓶子、彩色油泥、吸管、亮片、珠子等。

制作方法:

1.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妈妈教孩子如何分泥才大小合适,将油泥搓圆,做泥娃娃的头。

2.孩子再次选择喜欢的颜色,分出大块的油泥,将油泥搓条,并围合做泥娃娃的身体。

3.孩子用手压油泥,使得油泥完全包裹“爽歪歪”瓶身。

4.孩子选择点状的材料做泥娃娃的眼睛。

5.孩子选择线状的材料装扮头发、四肢。

6.最后对泥娃娃的衣服进行装饰。

7.美丽的泥娃娃成功了,孩子跟随儿歌韵律,感受成功的喜悦。

游戏提示:

1.注意材料使用的环保性和安全性。

2.父母在整个活动中注意让孩子发挥想象力,孩子可以独立完成。

活动八:服饰变变变

郭丽梅

适合年龄段:5岁~7岁。

准备材料:服装、袜子、颜色鲜艳的家居物品。

制作方法:

1.摆弄家里的服饰,说说像什么。

2.设计图样,选择颜色合适的服装、家居用品。

3.按照图样将服装摆放成造型。

4.孩子扮演图中的一个角色。

5.将作品拍成照片。

温馨提示:

1.本内容需要相对大些的场地。

2.由于整体构图较大,孩子不容易掌控,需要家长的协助。

3.拍照需要一定的距离,最好有人字梯。

篇5

中学高级教师,拥有14年的国内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经验,7年的英国临床催眠治疗经验,主攻方向为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与行为障碍研究。

我是一名高中班主任老师。去年秋季,我接了高一新班。凯文从入学初就给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懂礼貌,爱学习,而且第一次期中考试成绩还不错。我及时表扬了他能按照老师要求刻苦学习,在学习上有很大进步。当时凯文也非常兴奋,告诉我他心中理想的学府是中央财经大学,我们还击掌作为盟约。但是,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凯文因为胃肠痉挛,请了病假。这个学期,我明显感觉到凯文的心情变得低沉,我也联系过家长,了解到他们的家庭生活很平稳,父母关系也很好,凯文也没有“早恋”现象。各科老师都反映凯文学习很认真,下课的时候也常常在做题,但是,考试前凯文常常出现明显的烦躁不安。最近,期末考试就要到了,凯文竟然带同学用晚自习时间出去聚餐,唱卡拉OK。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该怎么帮助凯文呢?请您指教。

凯文同学的表现是典型的高焦虑症状。老师虽然一片诚心地帮助凯文,但忽视了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鼓励凯文设立难度超过自己实际能力的学业目标,使得原本焦虑程度就很高的凯文陷入更深的困境中;另外一个是班主任在鼓励凯文时,传递给学生的内容是“控制”大于“信息”,削弱了学生的自主需要(Need for Autonomy),增加了学生的无力感。正是因为不懂得区分“控制”和“信息”在沟通和交流中的作用,有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出于称赞的愿望而说的话,却将收到伤害学生的结果。

所以,本案例分析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焦虑,目标,自主需要。

关键词一:焦虑

焦虑是对内心各种令人不悦的担忧、恐惧、心绪不宁等状态的总称。其实,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焦虑、自我怀疑、紧张感。焦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从对这个问题最早的研究开始一直到现在,其结果都一致说明:在学业成绩和焦虑间存在着负相关。也就是说,焦虑既可以是学业失败的原因也可以是结果。学生的焦虑会使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各种生理症状,比如:手心出汗、反胃、腹泻、心悸、呼吸紧促甚至排尿困难等;也会产生一些情感反应症状,比如:易激惹、心绪不安、心情低迷等。这些焦虑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都会严重消耗学生身体能量,导致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听课,难以专注地分析学习任务和解决学业任务,学业成绩会表现得比较差。反过来,他们比较差的学业成绩会进一步增加其焦虑程度。

那么焦虑是怎样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呢?焦虑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干扰学习和测验成绩:学习时注意力的焦点偏离;学业任务难以完成;测验中出现思维抑制。

一、注意力的焦点偏离

当人们学习新内容时必须全神贯注。高焦虑的学生会因为自己的焦虑或担心,分散掉关注学业内容的精力。比如,凯文心中可能充满不安情绪:“我是如此的紧张难受,我永远都无法理解这些材料!”当凯文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精神上的躁动和身体上的不舒服时,从老师开始授课的那一时刻起,凯文就会因为自己的高焦虑漏掉很多学习上有用的信息。

二、学业任务完成困难

即使凯文努力克服身体的不适感,把注意力投诸学业任务上,但在面对比较有难度的材料时也会有障碍。因为,把新的学习内容消化理解并记忆对高焦虑的学生也是挑战。由于高度焦虑状态是“进化心理学”当中描述的fight or flee的经典模式,当人感觉恐惧时,仅有两个选择:要么拼命要么逃命。无论是拼命还是逃命都不是一种冷静的理性思维状态,由于恐惧的干扰,凯文可能经历过面对学习材料脑子里会出现一片空白。

美国教育学家John Holt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版过一本著作《How Children Fail》, 即使时隔半个世纪,他的教育思想依旧被西方教育者拥趸:孩子们只有消除了恐惧,才会安心地学习。倘若一个学生过度地关注自己的答案是不是一定正确,自己是不是看起来很聪明,而不是通过跟老师和同伴课堂互动更多了解到自己在学业任务上有了哪些收获,学生难免会在学业进步上出现麻烦。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高焦虑的学生有不良的学习习惯。所以,在凯文的这个案例中,仅仅靠轻松的学习氛围或者降低学习任务的难度,都无法真正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对此,老师必须根据凯文的个人特点,提高他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

三、测验中出现思维抑制现象

通常,焦虑的学生实际上的知识量比考试中所表现出来的要多。高焦虑学生缺乏考试所需要的关键技能:如何审题,如何找出试题的关键词,如何理解试题考查的方向和中心内容。在考场上,凯文会苦于试题没有按照自己准备的思路提问,因而让从前所学内容在考场上变得“僵化”, 所以,面对不同角度的提问,凯文会感觉无法提取出所学内容满足考查要求,纠结于自己的知识模块怎么也不能搬进试卷中。

关键词二:目标

凯文在高中第一次期中考试后就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进入中央财经大学。由于这所大学每年在黑龙江省只录取十几名文科生,凯文实际上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学科总成绩要在全省名列前茅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设定和凯文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水平是否相符合?如果差距过度悬殊,难免给凯文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

尽管设定目标对成绩提高有很多裨益,但是,目标的设定却不是越高越好。有高焦虑的学生通常不能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的选择,他们倾向于选择极难或者极容易的任务目标。在第一种情况下他们更可能失败,这会增加他们的无助感和焦虑;第二种情况下学生在极容易的任务上可能获得成功,但他们体会不到进一步努力的满足感,但可减少对学校任务的恐惧,比如随便进一所职业大专,有书读,但凯文真的进入那里是不会甘心的。

凯文属于比较典型的倾向于能力的实体观,即设立成绩目标。他缺乏独立感与成绩之外的自我能力感和自我价值感。换言之,凯文觉得最后得到的考分才是他感觉自己在学业上有收获的依据。所以,凯文难以形成固定的自我效能感。为了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维护自己的形象,凯文宁愿让自己避免看到低分数,哪怕是故意避开考试。另外,拖延是凯文这样的学生为了避免焦虑采用的自我保护策略,比如跟同学一起出去吃披萨,唱卡拉OK等,暂时把注意力从学业上转移开,短时间逃离焦虑带来的痛苦。

为了给凯文设立更贴切的学业目标,我们不妨参考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Woolfolk关于这方面的阐述:精确的、中等难度的、且在不久将来可以实现的目标才是积极有效的,这样的目标才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持久性。在企业管理中有一个目标SMART原则,实际上,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教学:Specific(具体),Measurable(可以衡量),Achievable(可以达到),Realistic(脚踏实地), 以及 Time-targeted (有明确的截止时间)。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Locke 和 Latham的研究,设定目标能够提高学业成绩的理由主要有四个:

选择――学习者的注意力瞄准在当前任务上,远离分心事物。每次心思从书的这一章转移开时,要完成这一章的目标会帮助学习者把注意力拉回到任务上面来。

努力――明确可行的目标会让学习者愿意付出努力。如20分钟之内缩写一段300字的英语短文,学生会主动排除干扰,专心寻找关键词和主要事件,并运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和语法写出梗概。

坚持――当我们有明确目标时,紧张的进度期限会让学生有全力以赴的专注状态,而且保持持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增长。还是如上的英语缩写,300字短文中的生词和不熟悉的语法非但不会阻止学生完成任务,更会促使学生查词典,查资料。

认知――当旧的策略无效时,可以寻求新的策略。比如,300字短文缩写之后没有达到预期的质量,那么,请教专业教师的指导,探讨影响缩写质量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如何改进等。

关键词三:自主需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心理学家在研究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对人的行为影响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弄清楚:内部动机在决定人的行为中起着主导作用。到八十年代中期已经形成非常成熟的经验理论,即自我决定理论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这个理论在二十一世纪被社会心理学家应用到了各个领域。

自我决定理论的中心是自主需要(Need for Autonomy),在与这个世界相互作用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感到我们是有能力、有选择的,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感,并且与他人相关联,我们属于某个群体。在教育学领域中,自主需要强调学生自我胜任感,因为这意味着学生有自己的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学业,而不是外部的奖励或者压力来决定学生行为。

与支持自主性的课堂相比,控制性的教学环境可以提高死记硬背任务的成绩。当学生被强迫做一件事情时,他们常常会寻求最快、最容易的方法。就当前国内比较普遍的现象看,家长和学生似乎更偏爱控制性强的老师,哪怕支持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老师可以使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培养出孩子长远发展的学习能力。教师也不必困苦于此而丧失工作动机,这里可以提供一个有效的工作方法――在教学互动中,强调传递信息而不是控制学生。

这里需要跟老师们介绍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事件对动机的影响是通过个人对这件事情的意义理解来决定的,对老师来说就是你对学生的评价表达出的是控制还是仅仅提供信息。

根据这个理论,所有的事件都有“控制”和“信息”两个方面。当一个事件是高控制性质,也就是说它强迫学生必须以某种方式行动或者感觉时,学生将体会到较少的自我控制,他们的自我决定感被压抑,并且感到丧失自我控制能力,他们的内部动机就会降低。相反,如果该事件提供给学生信息以增加学生的胜任感他们的内部动机就会增加。

篇6

一、素质教导评价功能的导向性

长期以来,教导评价的功能主要定位在选拔作用上,即如何从受教导者中挑选出适宜于继承接受高一级教导的所谓"优秀者"。这种选拔功能的存在并日益被强化,固然有其历史原因,但更重要是人们固执而可怕的偏见:教导被认为是一整套的学习任务,这任务随着学生的年级升高而越来越难,能胜利地越过更高阶梯的人将越来越少,为此,教导评价的主要功能便是将这些少数尖子挑选出来,以便把他们培养成杰出人才。许多教师在教导教学活动中更持这样的观念:全体学生中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品行上总可划分为优、中、差三等,每类学生的比例在受学校教导过程中虽会有所变化,但幅度不大,且对每个学生而言,欲在短时期内有快速发展的可能性极校显然,上述这种使学生发展目标固定化的预想,是当今学校教导中最浪费、最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它压抑了教师和学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发展动机,使相称数量的学生由于长期遭受挫折和羞辱,其自我自尊被摧毁殆尽。因此,片面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只能是压抑和摧残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与教导评价的本质含义相悖,更与素质教导的宗旨背道而驰。现代教导评价的主要功能和根本意义,既不在于鉴定和选择,也不在于对学生进行警戒与鞭策,而在于检查教导目标的达成水平,取得反馈信息,以便调动教导教学过程,及时针对缺陷和问题进行补救和矫正。所有这些,与当前流行的片面强调分等、淘汰的教导评价有明显区别。为了使教导评价在实施素质教导中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本人认为在评价过程中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基矗素质教导是基础教导,以培养人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导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具备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方面最基本的素质,为其身心发展奠定基矗学生素质评价强调基础性,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已经具备最基本的素质。

2.着眼整体。人的各项素质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素质教导是一种结构性的教导机制。素质教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素质评价不能孤立评价学生某个单项素质,应从整体视角考察,看其各项素质及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全面和谐发展。必须全面实施各项评价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3.重视发展。人的素质除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还具有发展变化的性质。随着人生活在其中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变化以及人自身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的素质也不断发展变化着。尤其是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年代,人的素质的迅速发展变化既是客观的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素质教导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导过程。评价学生素质,不仅看其现有的质量水平,还要看其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我们应该让其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断丰富其素质内涵,逐步提高其素质水平。

4.强调实践。人的素质形成的过程,是人将从外界获取的物质、能量、信息加以内化,逐步积淀为自己身心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活动的过程。可以说实践活动是素质内化和外显的中介。评价学生素质水平,要看其在实践活动中的外显行为和持久发挥作用的程度,用实践检验、评价学生素质状况,才能正确反映起初的素质水平。

5.承认差异。人的先天禀赋不同,接受的环境和教导影响不同,其素质发展特点、水平和潜在可能性存在差异。素质教导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和谐统一的教导。素质教导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依照各自的条件得到其可能得到的最佳发展,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学生素质评价也应从这一观点出发,评价考察其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

二、素质教导评价对象的综合性

现代教导评价的范围已扩大到教导的全部领域,于是就有了评价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导评价从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涉及教导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导战略、教导制度、教导目标及教导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关系;狭义的教导评价则从微观角度指向学校内部,以学生为对象,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及与之相关的诸种条件予以评价。显然,与传统教导评价仅指向学生及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而以分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做法相比,现代教导评价的内容已大为扩展。评价对象的扩展,是基于以下两个认识:一是注重到了教导的整体性,即教导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各要素间处于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动态结构之中,某个要素的变化必将影响到其它要素的状态。要对教导的终结性成果--学生发展水平作出恰当的评价,必须首先对影响学生发展水平的各相关因素作出评判。其二是更新了评价的价值观,即素质教导评价既强调其教导功能、发展功能,就必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其目的在于诊断学生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教导因素的状态,从而为改进教导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素质服务。那么,以一个学校范围而言,素质教导的评价对象应包括哪些呢?依据教导成果及与之相关联的要素作用大小,可区分出如下六个层次的评价内容。第一层次是对学生的评价。它是评价的核心对象,包括对学生素质结构的各组成部分评价及整体水平评价。从素质教导的基本观念和根本目的出发,将对学生的评价作为素质教导评价的核心对象,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发其它层次的对象予以评价,是当前构建素质教导评价体系的有效的认识路线和操作路线。第二层次是对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的教导活动的评价。包括对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团队活动等的评价。将上述教导活动予以评价,无疑能提高教导活动的计划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尽可能优化的发展。第三层次是对直接制约教导活动质量的诸要素评价。包括对教导者、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即教师、课程与教材、教法的评价。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发展的状况。对教师的评价应包括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师德修养、工作态度、教导观念、业务水平等多方面的全面评价。课程教材是否得当,是教导成败的要害。对课程的评价包括对课程类型与结果的评价。对教材的评价包括对教师参考书、学生辅助读物、练习册等各种学习材料以及音像材料的评价。教学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及速度,对教法的评价主要看其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实际效果如何等。第四层次是对包括潜在影响学生发展的学校社会文化背景的评价。包括对学生集体、含教师在内的班级、教师集体及学校整体的目的、组织、纪律、风气等方面的评价。其中班级集体是学校实施教导目标的基础单位,也是对学生成长、发展影响最大的学习生活环境。教师集体对学生的成长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集体目标一致、调解和谐才能形成教导的合力,否则只能导致内耗丛生,削弱甚至抵消教导力量。学校集体的组织水平、纪律、制度、特色风格,是全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对师生的思想、品质、情感起着巨大的作用。第五层次是对学校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条件的评价。学校的基本设施设备等是办学的必备条件,是发挥学校教导机能的物质基矗缺乏必备的物质条件,难以通过丰富生动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物理环境包括学校校舍的位置、朝向、面积、质量、采光、排水、有无污染和噪音;普通教室、专用教室、课外活动室、体育场馆、图书馆、实验室、礼堂以及教导设施的人均占有的数量与功能发挥状况;伙房、食堂、厕所、医务室的地点安排、卫生条件和治理状况等等。对这些要素的评价,不但要看原有的基础状况,而且要看对现有条件的利用和效果。社会环境包括学校周围的地区特点,有无危险的道路、河川、悬崖等,四周居民区内有无学生不宜参与的玩乐场所与设施,社会的道德风尚等。非凡要对学校如何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有利教导因素,尽量克服不利教导因素的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评价。第六层次是对学校行政治理,包括学校各个领域的治理的评价。治理与教导是学校工作顺利开展的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两个侧面,犹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评价学校治理,要着重评价学校治理程度以及治理效果等,还要评价学校在社会的影响与声望。

三、素质教导评价主体的广泛性

一般说来,评价主体是"能根据评价结果,为达到改善教导活动及其成果的目的而采取相应措施"的人与组织。据此,学校教导评价主体包括了教师、学生、学校领导、教导治理部门、家长和其它与学校教导有关联的社会成员和组织。教师、学校领导和教导行政机构由于其非凡的地位而成为素质教导评价的主体,是毫无疑问的。家长居于教导评价主体地位也是客观存在,因为他们既是教导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教导结果的重要责任者,他们不仅关心子女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还十分关注学校及教师的威望、水平与质量,并作出自己的价值判定,提出学校教导改革和调动的建议。至于学生能否成为评价的主体,是值得讨论的。"现代教导评价已经不再把被评价者视为评价的待查客体,而是把他视为教导评价的主体。"即便在以学生为核心的评价中,学生虽是评价的直接对象,但教导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全体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假如离开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素质教导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所以,学生在主动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对自己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对教导活动、教师和学校的各方面进行评估。在素质教导评价中主客体是相互转化的,这被视为主体性的高度发挥。但在目前素质教导评价研究中存在一种倾向,即把评价者主体性的发挥与自我评价这种形式等同起来.在一些中小学对学生评价的改革实践,把有否学生自评这一栏作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标志。这显然是绝对化、表面化和形式化的做法。本人以为,要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性,要害在于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并从中逐步实现将外在的评价目标内化成自觉要求,最终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即主体性应表现在评价过程之中,而不是评价的结果上。详细地说,教师应注重如下几点:第一,应充分向学生展示评价活动的各个要件,诸如评价目标、意义、标准、方式和进程等。第二,组织学生对照目标检查自己的进步状况,并能根据自查结果发现问题及其原因,及早调动自己的努力目标与行为。第三,教师应向学生解释各种评价结果,并与每位学生一起分别制定今后的努力发展方向及进步计划。

四、素质教导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教导评价方法是指进行教导评价所遵循的途径和程序,是完成评价任务实现评价目的的手段和桥梁,包括评价的思想方法和评价的实践方法两大类。思想方法是实践方法的方法论指导,而实践方法是思想方法的详细应用。这里着重阐述素质教导评价的思想方法科学性特点。素质教导评价思想方法是以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教导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详细包含以下原则:

1.保持两点论为指导,力求对评价对象作出全面而辩证的评价。即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并注重到正反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在评价学生时,要认识到青少年处在成长过程之中,成熟与幼稚、长处与短处、长处与缺点总是并存于一身。评价过程出现的"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定势偏差、感情投射偏差、中央化偏差等均是评价者主观偏见表现,应予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