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财务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业财务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业财务分析

篇1

关键词:授信业务;行业分析;财务分析

一、引言

财务分析是银行授信业务报告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信贷审批人员在决定是否审批一批业务时要重点考察的内容。自从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国的银行业在这波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良率不断攀升。因而很多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在授信企业的行业准入方面,亮起了红灯,在财务分析上也日趋谨慎。以至于现在很多行业里需要用钱的企业求告资金无门,而很多整体情况较为优质的企业在授信额度批出之后,却迟迟不提款,因为企业资金充裕。面对这种形式,银行授信业务在审批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考察企业所处的行业与财务状况,不能因为行业准入而单纯的对企业一票否决,才能使得批出的授信业务都能为银行带来利润。

二、银行授信业务中行业及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准入多采取禁入制

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不仅是从政府的政策、税收层面进行,银行在国家的政策导向下也对一些高耗能、增长乏力的企业缩减授信,有的银行直接对相关行业如钢铁贸易、光伏行业的企业实行禁入。然而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好企业与坏企业,这种行业禁入制度将好企业和坏企业统统拒之门外,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可是不利于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维护。过去几年里的好行业,如房地产行业如今已经变成了烫手的山芋,现在如果银行全面采取禁入制度,不但会影响过去几年里辛苦培养的客户关系,还会对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产生剧烈的影响。

(二)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真实性影响财务分析的准确性

一些规模较大、本身经营较为规范的企业提供的财务资料的可信度与真实性较高,进行务分析,其结果对授信业务的审批帮助较大。财务数据的真实性问题主要存在于中小企业的授信业务中。大型企业以及上市公司因为每年的财务报表都需要经过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所以其可靠程度较高。然而中小型企业虽然单笔授信额度较小,却因为其业务的定价较高,是银行利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银行的授信业务中,能拿到的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都不能完全作为授信的依据,因为其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

(三)资料来源有限,无法全面了解授信客户的情况

我国的银行间竞争日趋激烈,各家银行为了争取客户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创新之举。现在申请贷款的手续越来越便捷,有的只需要提供企业的基本资料即可。虽然可以通过征信系统查询一些企业的信息,在资料来源有限的前提下,授信审批人员甄别客户的难度大大提升,增加了银行授信业务的风险。银行信贷人员与审计人员等其他专业的财务人员相比,在资料获取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从客户经理的角度出发向客户要资料的难度较大,如果客户较为配合还好,如果遇到一些不配合的客户,轻则冷眼相对,重则可能直接会拒绝提供资料,进而导致业务流产。在资料来源有效的前提背景下,银行授信业务的开展面临的重重困难。

三、针对银行授信业务中行业及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的一些解决措施

(一)放开行业禁入限制,根据企业状况具体判断

现有的行业禁入限制对银行授信业务的审批是非常不利的,银行有可能因为这种禁入而错失了一个好客户。在一轮行业大洗牌之后,还能存活下来的企业,都已经是经历过重重困难的企业,给这样的企业授信,无异于雪中送炭,既能提升客户的忠诚度,也可以为后续的长久合作做好铺垫。而针对那些好行业里的企业,好行业里也有经营情况较差的公司,如果在行业准入方面,完全一刀切,在绩效考核的压力下银行业有可能为了完成指标而放宽对好行业里公司的审批要求,这样将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暴露。通过放开行业禁入限制,根据企业状况具体判断,才能甄选出优质企业。

没有永远的好行业,也没有永远的坏行业,行业会有景气与不景气的周期性变化,而处于行业中的公司则会在这种周期性变化中不断地经受考验。只有饱经考验的企业才可以在长期实现存活于发展,银行方面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综合考量之后,做出是否授信的决定才是科学合理的,而单纯的根据行业来判断是否授信,必将让银行错失很多的本可以成为优质客户的好企业。

(二)财务分析时关注重点项目,从整体上理解企业财务情况

财务报表中涉及的数据较多,因为企业的规模不同,所以通常采用比率分析来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分析。在众多比率中,银行作为债权人重点关注的比率数目不多,主要集中在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等比率,这些比率是财务分析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项目。一般企业为了获取授信,会对报表进行一定程度的美化,如虚增收入和资产,同时对企业的负债和成本进行一定的会计处理,使数字降低。因而授信审批人员在针对报表上的一些敏感数据的时候要格外提高警惕,对一些重点科目要给予高度的关注。例如在对小企业的授信业务审批时,要针对银行流水中的超过一定金额的大额支出的来源和去向做好审查工作,这样可以一定程度的降低企业的经营者通过公司的平台来获取民间借贷,进行融资。在进行比率分析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既要做好公司的纵向分析,也要与同行业相比较,进行横向分析。通过这样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相结合,可以大致确定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对企业的一些经营情况也可以有大致的把握。银行在审批授信业务时,一般都要求企业提供近三年的财务报表与科目明晰,通过对企业三年间的财务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以及将要面对的风险,银行可以通过授信前审批及时了解清楚,在计提损失拨备金的时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三)多方收集资料,全面了解授信客户情况

针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通常使用的比率分析效果不会很好,授信业务审批人员要培养整体意识,从报表的主要科目来对企业进行了解。中小企业的会计报表在规范性上可能存在问题,这个时候银行的工作人员通过与企业的经营者进行交谈、实际走访,多方面的了解企业的情况,结合财务报表上的情况,抓住主要矛盾与企业进行沟通,争取挖掘出隐藏在财务数据之下的企业的真实情况。而针对大中型企业,虽然其提供的财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较高,可是也不能放松审核,仍然要对一些容易暴露风险的点进行重点核查。只有这样,才可以为授信业务的申报、审批提供更多的支持。银行方面,在风险把控上也会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有些中小企业的报表数据存在明显的错误,不过并不是企业经营者主观存在恶意欺骗,而是因为其自身规模较小,在会计人员的专业性方面还有待提升。这个时候银行的信贷人员就需要通过对这样的企业进行合理的甄别,方能发现优质企业,为其授予信贷额度,既可以为企业解决资金的需求问题,也能为银行带来较为稳定的客户。通过对企业进行现场走访,对财务情况进行“数据还原”,在此基础上进行财务分析,才具有说服力与可信性。

四、结语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虽然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的贷款利率逐步走低,可是授信业务作为银行的主营业务,仍然是银行盈利的根本。目前银行授信业务在行业和财务分析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可以通过一些措施予以解决的。银行通过放开行业禁入限制,根据企业状况具体判断,可以筛选出行业中值得合作的客户。而在财务分析时关注重点项目,从整体上理解企业财务情况,则可以从财务分析的角度Ψ缦战行把控。最后多方收集资料,全面了解授信客户情况,方能确保在宏观经济发展趋缓的大环境下,保证银行的风险可控。

参考文献:

[1]高鹏.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25).

[2]陈志刚.基于财务分析角度的银行信贷风险研究[J].时代金融,2015(27).

篇2

关键词:银行业并购财务效应

花旗集团收购中国银行不良资产,恒生银行、GIC、IFC联合收购兴业银行股权,兴业银行收购佛山银行,英国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这一系列涉及金额巨大的购并事件显示了我国银行业正呈现一种通过并购走向大型化、国际化的经营趋势。因此,对于我国银行业并购财务效应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面对国际银行业风起云涌的并购浪潮、日益激烈的竞争,充实资本、提高竞争力就成了我国银行业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本文首先从银行业并购的特点及动因进行分析,并对银行业并购的有利财务效应和应该规避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

一、银行业并购的特点及动因

企业并购或企业重组是比较宽泛的概念。由于企业并购重组概念综合具有经济和法律的特征,如下的界定或许是比较准确的:

“企业并购即是企业为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而运用自身可控制的资产去购买目标企业的资产,并因此使目标企业法人地位消失或引起法人实体改变的行为。”

(一)银行业并购的特点

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以及为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必然导致银行业的整合。综观世界范围内的并购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

1、规模经济效应是银行并购的主要理论支持

银行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规模巨大的银行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信用度,同时有助于信息技术的开发,提高创新能力。

2、多种业务的并购

从并购的业务范围看,既有银行业之间的并购,又有银行业与信托、证券、保险业之间的并购,又有跨国银行业的并购,从而使银行业走向大型化和经营多元化,大型的金融集团相继出现。全球性特征更加突出。

3、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组成超级银行

在规模经济效应的支持下,合并的主要目的在于规模的扩张,因此大银行之间的合并就成为主要浪潮,在战略驱动下,中小银行为求生存空间,也纷纷向大银行靠拢,进行优势互补。

(二)银行业并购的动因

通过并购提高银行自身的效率,从而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通常被认为是银行并购最重要的动因。银行业并购的主要动因可以分为五种:

1、扩大规模,壮大实力

银行通过并购重组可以进一步壮大自身实力。对于国内的中小股份制银行来说,由于市场占有率较低,规模效益不够,抗风险能力也较差,而通过自身网点的扩张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银行的实力,因此通过并购提升自身的规模是一条非常行之有效的途径。

2、业务整合,降低成本

银行通过并购,可以将同类业务合并,加强规模效应,同时防止过度竞争。日本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的合并就是业务整合和降低成本的典型案例。

3、业务拓展,扬长避短

银行并购双方一般在业务、机构、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并购行为可以使双方同时受益。

4、开拓市场,合理布局

通过并购银行可以迅速进入被并购银行所在地市场,成为其异地布局重要手段。

5、规避监管,增加利润

跨国并购可望在规避注册国的严格监管的同时,分享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带来的利润。

二、银行并购的财务效应理论分析

收购与兼并是企业产权交易的最主要形式。并购除了能给企业在经营上带来效率的提高外,其本身还会由于政府鼓励政策在税收方面的体现,或由于会计上账务处理的技巧及证券市场运作的内在机制的作用等,给企业之间的整合带来财务收益。

(一)银行并购的有利财务效应分析

银行并购所产生的财务效应是指由于合并使银行所有有价证券持有者的财富增加。而合并银行价值最大化的基本思想也正是将银行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银行价值增长过程中满足包括股东、债权人、顾客、职工在内的各方利益关系,同时充分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1、赋税效应

它是通过利用不同企业及不同资产税率的差异来实现的。税收法规中有关的亏损递延条款可能是一些企业通过企业产权交易方式购买亏损企业的动因之一。

2、预期效应

预期效应指的是由于兼并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预期效应对企业的兼并有重大影响。虽然股票价格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

在外界环境相对平静情况下,一个企业在短时间内市盈率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只有当企业的盈利率或盈利增长率有很大提高,市盈率才会有所提高。

3、协同效应

企业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有很多,其中,业务互补是并购行为给银行带来最直接的好处之一。

受金融自由化的冲击,各个银行都在不同程度上拓展业务品种,进行金融创新。但在实际生活中,各个银行对于自己所陌生的新业务都会存在不用程度的畏惧思想。此外,由于各银行所获信息的渠道、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各银行在业务范围扩展、扩大营业额方面都存在困难。

4、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指当企业的投入都按一定比例上升时,企业所获得的收益也按相同的比例或以高于这一比例的数值上升。

5、提高负债能力

财务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能产生一种共同担保作用。我们假定两家公司的现金流不完全相关,二者的资产风险具有相同的概率分布,两家公司都具有固定索取权的发行在外的债券,从单个公司来说,每家公司都有不能清偿债权人要求权的可能。

(二)银行并购应避免的财务风险

银行业并购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好的财务效应,而且还会出现一定的风险,也就是大量的不良资产和过度的扩大规模,这是需要规避的财务风险。

1、避免并购后带来的大量不良资产,造成沉重负担

银行并购时,必须考虑被购银行不良资产的份额。一方面要了解被购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其中无法挽回、核销转为成本的有多少。另一方面考虑并购后不良贷款在贷款总规模中所占比例,结合被购银行所在地区存贷款结构比,分析不良贷款对存款结构的影响。

2、避免过大规模的错误理念,采取适度规模

避免越大越好的错误理念,采取适度规模。很多人错误的认为越是大的银行越不容易倒闭,规模经济性就发挥的越好。但是规模经济具有临界点,当企业扩张到一定规模时,边际要素产出率呈负增长,即出现规模不经济性。并且超大规模的形成容易造成金融垄断,使得金融风险增加,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就会出现连锁反应。

三、我国银行业并购的财务效应探讨

面对国际银行业风起云涌的并购浪潮、日益激烈的竞争,充实资本、提高竞争力就成了我国银行业现阶段的首要任务。

(一)我国银行业的现状

虽然我国银行业现在正呈现出一种良好的经营态势,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利的因素。

1、我国商业银行规模较小,不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处于金融业的绝对垄断地位,虽然规模较大,但这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而支撑起来的。政府对银行产权的过分控制,势必影响金融业的发展,而新建的商业银行规模小、实力弱,与四大国有银行不能平等竞争,更不可能参与国际市场,这种局面是不能适应当今世界银行业发展的超级化、集团化趋势的。

2、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资本充足率低,大量信贷资金沉淀于亏损企业,使得资金周转难度加大

在国际上美国的不良资产比例在0.67%以下,欧洲在2%以下,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剥离了1.3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后,比率仍在25%左右1,这都严重制约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二)我国银行业并购的特点

我国银行业现在存在着政府参与度过高,并购的资产质量不高等问题。

1、政府参与程度高

由于银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我国对银行业的并购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政府参与的程度很大,并购动机以行政安排的化解危机性动机为主,自主的逐利性商业动机不足。

2、并购形式以同业并购为主

我国银行业并购在现阶段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并购的形式是以转让和接管两种形式为主,又由于我国目前采取的是分业经营的制度,还没有混业并购。

3、并购对象多是有问题金融机构

从已发生的几起并购案例来看,多是政府出于化解金融风险的意图,强令一家经营尚好的银行接管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目的是尽量减少有问题金融机构的破产对社会的震荡,而不是基于规模经济、优势互补的动机。如兴业银行收购佛山商业银行。

(三)我国银行业并购的发展

面对国际银行业的并购浪潮,我国银行业更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制定相应的长期发展战略,以便在未来能够跟上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潮流,更好地促进国内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推动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并购重组,培育国际化的大银行

四大商业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已经相对较大,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体制造成的内部经营问题。所以这些银行今后发展方向将主要是“内部并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整合重组、促进产权改革和建立股份制的基础上,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效率原则,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调整经营布局与人员规模,重组内部机构,撤并管理机构,撤并或出售银行的不盈利的分支机构及营业网点,以尽量降低业务成本。

2、推动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扩大规模,增强其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中小银行如果再不通过并购扩充资本,就很难与实力强劲的四大银行抗衡,而且也不利于银行总体效率的提高。此外按现行政策,以申请设立分支机构扩大其规模的方式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只有通过兼并收购其所要涉足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或信托投资公司才能迅速扩张规模、改善资产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并购将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深远的影响:促使商业银行向综合经营方向发展,使经营多元化;有利于加快建立开放型的金融体系,并购后的股份制改造及上市运作,使企业自己筹到大量资金;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电子化进程的加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金融业的全球化也更加明显,这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并购活动才刚刚揭开序幕,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谭明. 银行并购的财务分析[J].《青海金融》. 2003

[2]李娜. 我国商业银行的并购问题[J].《化工技术经济》. 2003

[3]张健, 刘丽英. 我国银行业并购行为的特点、动因与趋势.《新金融》. 2003

篇3

[关键词]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竞争能力;问题;对策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是对商业银行信用活动中各项资金和财务收支活动进行计划、组织、调节和控制的总称。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监管的加强,国有银行的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力也逐渐加强。同时,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资银行的开放,也意味着银行业必将引入国际竞争,面临这一严峻态势,银行业要真正实现向国际化商业银行转轨,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但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看,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其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如何科学地使用财务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一、财务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1. 加强财务管理是实现银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需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其他企业所不能替代的,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其价值最大化仍然是其主要的经营目标。从银行日常业务经营的角度来说,就是银行效益的最大化和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最优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统一。

2. 加强财务管理是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需要。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必然影响其自身财务状况。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有利于银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银行效益的提高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不仅能使商业银行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而且能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银行竞争力。

3. 加强财务管理是适应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需要。随着金融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银行业盈利减少,风险加大,竞争力下降。银行开始转变为以提高资本收益率为中心的目标,将以往注重外延式发展的战略转变为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战略,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银行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来达到增加资产收益,降低资金成本和费用,控制风险,提高银行竞争力的目的,进而实现银行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目标。

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财务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首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总行对其分支机构的财务主管实行“垂直管理”和“双线负责制”。一方面,各分支机构的财务主管在业务上对上级行的财务主管负责;另一方面,财务主管负责从业机构内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参与本地机构的重大经营决策。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质上推行的仍是传统的财务主管对本从业机构负责人负责的做法,这种体制造成的后果是分行财务主管对分行行长负责,形成了一种分散的财务管理体制,不利于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其次,从组织机构上来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行“分级核算”的方式,使财务管理权力分散,形成了多层面的财务体制,不利于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多层管理造成银行分支机构权力过大,上级行使统一调配能力减弱,管理权威性受到挑战,容易导致低效率、高风险经营行为的发生。

2. 财务管理理念需要转变。目前,尚未实现扁平化管理,管理层次多,管理效率低,固定成本开支比较高。在经营网点的设置上,无形的网点少,人员较多的综合性营业网点多,自助银行、网上银行不够发达,人力费用较高,在具体业务经营和管理中还不能实现每一项产品、每一项业务都核算风险、成本和收益,对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的部门或人员还不能进行成本核算。这和外资银行的“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贯穿于每项产品及业务全过程”的管理理念相去甚远,我国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理念严重不足。

3. 财务管理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首先,财务管理所采用的会计方法仍然处于财务会计阶段。其工作仅限于事后的财务分析和监督, 具体工作也仅停留在记账、报账、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等层面,这与早已实现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的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次,对于成本的管理方法,我国商业银行大多仅局限于对银行各项费用支出的控制, 具体采用减少预算、节约开支、控制费用等方法。该法忽略了应该以效益为中心的具体业务中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很难做到对成本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再次,从管理所需数据的分析来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受股东对银行管理的要求,银行必须为股东提供完整详细的经营管理数据和盈利收益分析。从监管的角度来说, 也要求银行有更清晰的财务管理数据分析报表。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缺乏能够运用科学的数量模型和合理的统计指标来分析其财务的能力。

4. 财务管理手段不足,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不够。管理会计、成本管理、资产负债管理都需要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要实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就必须高度重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电子化建设。国内银行开发的系统主要局限于前台的核算系统,并且大部分银行还未实现数据的集中,技术落后,系统分散,数据不全,后台管理系统彼此分割或互相重叠,数据不能实行共享。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需要有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支持,目前国内银行的技术力量大部分都投入到新产品的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相对落后,不能及时提供更多有用的数据,也就不可能实现成本收益的实时监控。

5.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人员多被繁重的日常工作所围,有效的、高层次的专业培训机会较少, 缺乏相对独立的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

三、新形势下加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对策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财务分析 要点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财务管理仍然是商业银行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财务分析是适应现代银行财务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出现的,因其所具有的特点与优势,目前已在实践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具体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常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应用要点进行一番分析与把握。在对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现状以及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要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财务分析。

一、财务分析概述

对于这个问题,为了理解与阐述的方便,我们主要可以从财务分析的定义、财务分析的步骤以及财务分析的方法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财务分析的定义。所谓财务分析就是指以会计核算、报表资料等为依据,采用一系列的分析技术与方法,对企业过去与现在的筹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等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增长能力等所做的分析与评价。财务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为企业的领导层提供有关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等情况的可靠资料,目的是为以后的决策提供依据与参考;其次,财务分析的步骤。在具体运用财务分析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与程序,总体来看,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其一,建立企业业务经营活动与财务成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二,从年度预算的角度,对企业的业务发展情况进行预测,并对其经营指标进行计算;其三,以实际的经营成果为基础,对企业的各主要指标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目的是为下一阶段的决策提供借鉴;最后,财务分析的方法。财务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主要有比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模拟分析法以及敏感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宏观经济背景分析法等几种,在具体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

二、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现状

将财务分析应用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极大地推动了商业银行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现状不容乐观,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财务分析方法低效、财务报表可靠性低以及财务分析行为不规范等几个方面。首先,财务分析方法低效。财务分析方法的低效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比如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都仅仅停留在事后的、肤浅的分析之上,无法对其经营全过程进行比较有深度的、综合性较强的分析。除此之外,财务分析所采用的方法也比较单调,大多只是简单地运用比较分析或者是比率分析一种方法,而且这种分析大多是静态的,根本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大量财务资料搜集与整理过程中应有的作用;其次,财务报表可靠性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财务报表的可靠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财务分析的准确与否,并进而给商业银行的整体运作带来影响。财务报表不可靠的表现主要有某些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认为篡改一些财务数据,或者是财务工作人员只在报表中显示过去的货币使用信息,而对人们需求度较高信息的提供较少,这些都是造成财务报表不可靠的重要因素;最后,财务分析行为不规范。财务分析行为的规范与否也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水平。目前,在财务分析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以下两个与财务分析行为有关的问题,比如在对分析指标与考核指标进行设置时过分侧重于绝对额指标,而对集约质量型指标的关注较少,比如一旦分析指标出现频繁变动的状况,就会出现严肃性、连续性与稳定性的缺乏等。这些不规范的财务分析行为,会给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甚至是整体的经营活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要点

在对商业银行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与麻烦,我们需要对其应该注意的要点进行分析与阐述。归结起来,这些要点主要应包括多种财务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比率分析中的指标计算以及对财务粉饰的分析等几个方面。首先,多种财务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已经知道,财务分析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比较分析法、差额分析法以及连环替代法等,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所以在进行选择时,为了更好的保证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有效性,应该尽量避免各种方法的缺点,而对其优点加以综合运用。现在,我国有不少商业银行在具体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原因则主要在于对各种财务分析方法的利用不够成熟,不能很好的避开这些方法的不足与劣势。比如,对于杜邦分析法来说,在对其进行运用时,需要首先在以银行股权收益率为中心的基础上,将银行的资产利用率以及财务杠杆率进行分解,最后再对其进行合理分析;其次,比率分析中的指标计算。在使用比率分析法对商业银行的财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比率分析中的指标计算,以更好的避免陷入指标越多就越无用的状态。在对比率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有两条原则需要加以特别注意:其一,银行流动性分析中的存贷比率、核心存款比率以及贷款质量衡量比率等是必不可少的;其二,指标间的计算应尽量避免重复,否则将会冲淡人们对主要指标的注意程度,从而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严格遵循这些原则才能更好的推动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最后,对财务粉饰的分析。一般来说,为了更好的识别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进一步保证财务分析工作建立在准确的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都会对财务粉饰问题给予特别的关注。比如在资产负债总额的粉饰方面,比较常见的两种现象就是存款的虚增以及资产总额列支的不实等,现在存款的虚增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资产总额不实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商业银行造成规模较大、实力较雄厚的假象,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需要对这方面的虚假现象加以特别注意。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粉饰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突击发放贷款以及违规对贷款进行展期等,对其进行财务分析时要将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

四、结语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如何才能更好的对其财务进行分析与管理就成为摆在人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财务分析方法就在这一背景之下应运而生。财务分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财务管理办法,在银行财务管理应用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更好的避免财务分析方法在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必要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其要点进行一番分析。本文从财务分析概述、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现状以及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要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某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在具体进行阐述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与实践中要加以规避。

参考文献:

[1]周波.我国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现状与对策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8,32(1):89-90

[2]杜红,谢机有.我国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3,20(4):123-123

[3]刘洋,田广才.我国股份制银行财务管理体系浅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13(17):34-35

[4]时东来.商业银行现行财务分析的局限性[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1(9):56-57

[5]邓凤,何佳.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商,2013,10(4):78-79

[6]方文俊.浅议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框架与方法[J].中国证券期货,2012,33(4):120-121

篇5

(一)理财产品同质化

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虽然很多,但是产品在本质上没有很大的区分度,几乎都是基础金融工具之间简单组合或者稍加修饰后成为一种新的理财产品,期限结构、币种、预期收益率等方面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各银行间产品设计互相效仿,产品的整体技术含量较低,产品的相似程度高,同质化程度严重。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导致银行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抢夺客群,在理财产品的宣传和信息披露中难免会出现虚假信息,造成投资者的损失。

同时,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力不足,设计理念相似,多是将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没有做到正在了解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没有针对市场设计适用性强的产品,只是将产品作为揽储的工具,设计多是针对怎样获得更多更优质的储蓄资源,失去了理财产品作为投资项目的本质。

(二)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短期化

根据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4年,持有期在1~3个月的理财产品,占比47.78%,将近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总发行量的一半,期限在一年以内占主要地位,份额约为93%,剩下的6~12个月相对较长期限的占比为14.93%,可见,作为期限一年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深受客户欢迎,是期限结构中最常见占绝大部分的。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都将发行理财产品的重点转移到短期理财产品市场上,银行间为了抢夺客户资源,可能导致理财产品市场的风险加剧,威胁到投资者的资金安全。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适合发行短期化的产品,如结构性的理财产品发行短期的产品就没有意义。显然,整个银行业都以短期化的产品作为主要产品的理财产品期限结构是不合理也不科学的。因此,国内银行业应该充分重视对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差别化开发。

(三)商业银行内部信息沟通不顺畅

目前多数理财产品的推广流程是总行只负责理财产品的前期设计,而分行和支行只负责向客户销售产品,将上层设计和下层销售完全分开。这种模式虽然在某一程度上具有优势但是也存在弊端。其一、总行对不同地区的理财消费观念并不了解,其设计的产品就不够具有适用性和现实性,就不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客群对理财产品的多样化的需求。其二、分行支行的员工虽然了解地区的理财消费观念,清楚客户的需求,但是其权利有限,不能进行产品的更新和设计,只能一级一级向上传递汇总,成本高,且不能及时有效的利用信息,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发展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建议

(一)增强产品的差异化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居民理财观念的兴起,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强,包括生活和投资两方面的理财,主要需求是现有及未来将有的资产的保值增值、购房和子女教育的资金安排、养老的资金保障以及创业投资等方面。在产品设计的流程和方式上,需要更灵活性,多借鉴外国较为成功的银行产品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前期,应该综合考虑市场情况,先做好对市场的深入调研,挖掘潜在客户的投资需求和投资心理,划分出不同的客群,了解不同的客群的收入水平,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对风险和收益匹配度的要求等,充分利用已有的客户信息并建立自己特有的档案库,再依据细分好的市场数据,选择和银行自身特点更符合的目标客群。最后根据目标客群的个性化需求,设计符合要求且能凸显自身特色的理财产品,提品的附加值。

(二)开拓高端理财产品市场

商业银行应该提高理财产品的层次,除了大众化的理财产品和服务外,还应该逐步建立更高端的理财产品和服务――私人银行。私人银行比之现有的模式,具有更专业性、个性化、人性化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对产品和市场的了解和把握上,还体现在服务优质上。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挖掘潜在的高价值客户,把握现有的高端客户,针对这些客户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差异化定价,并为其量身定做财务规划,为客户的投资、消费、教育和退休养老等需求做精心安排,供应高端理财产品,为客户量身定做多种资产组合方案,客户能够拥有更多样的选择。

(三)加强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

风险是造成投资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商业银行应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在设计产品时,做好挂钩标的的风险评估,选择最优的标的,在产品发行后,针对不同的风险程度的产品,进行不同的风险监控管理。

投资者作为理财产品的所有者,有权利知晓理财产品中对投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的全部信息,因此商业银行应充分披露相关信息,实现产品信息公开化、透明化、阳光化。理财产品说明书中应该全面说明理财产品在运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有明确的风险揭示条款,并提示投资者投资可能产生的风险。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在营销过程中,不能为了营销结果而过度粉饰或避开重要的信息或者可能导致投资者放弃投资的信息,且在提供理财方案时,要向客户全面客观理性地介绍理财产品可能的收益水平及风险程度,不能含糊其词,避而不答,同时还要引导客户正确理解风险的存在。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财务风险 问题 对策

随着国内金融行业发展,以金融行业为核心的商业银行发展迅速,而现阶段商业银行多注重对银行经营、决策风险的防范,却忽略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关注,不利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业绩的提升。笔者详细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财务风险动因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价值。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一)商业银行风险定义

商业银行风险指商业银行财务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当等致使投资者预期的收益和收付能力所带给商业银行损失的可能性。银行财务风险产生于各个流程,表现为资本风险、资本质量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种形式。银行属高负债经营范畴,储蓄客户的存款是银行运营的基础,资金多源于股票发行和负债,负债利息多是稳定的,而股票受金融市场影响存在不稳定性,由此商业银行存在财务风险。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开展以合理控制资金融费用支出,尽可能扩大资金的投资收益,降低市场不稳定对商业银行财务成果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特点

受宏观市场环境和国内经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具有不稳定性、普遍性、隐蔽性、扩张性等特点。其中银行财务风险不稳定性多指银行财务风险的质态和程度不断变化,表现为银行客户经营风险的不稳定性、银行贷款投资项目建设风险的不稳定性;商业银行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其财务风险的普遍性;商业银行面对的宏微观环境变动,且银行客户行为具有不可控和不可预知性。因此,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商业银行地位特殊,当发生财务风险时,容易引发更大的银行风险,形成风险的蔓延和扩张。

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商业银行风险意识淡薄

财务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除先进的技术外,全面、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观念至关重要。国内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起步晚,财务风险管理理念滞后,多数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片面,仅停留在商业银行资金管理上,片面、客观认为银行资金、资产管理完善即可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忽略外部宏微观环境的影响。伴随着金融行业的开放程度增大和发展,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意识薄弱引发的风险不断增长。

(二)商业银行高比例的负债,信用风险高

贷款是商业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贷款质量好坏对商业银行非常重要,贷款质量好坏的指标为商业银行财务会计报告的不良贷款率,常见的贷款可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面三者属银行不良资产率,表1所示为我国工商银行不良贷款2007-2009年不良贷款率情况。商业银行流动性和盈利性出现矛盾时,均衡二者矛盾会迫使商业银行负债比例升高;当市场经济不景气时,通过提升负债率提升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能有效实现,即使采用高成本负债提升流动性,但资金多倾注于收益高、风险大的项目上;同时当借款人因债务危机无法顺利、如期偿还债款时,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使得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提升,引发巨大的财务风险,对商业银行自身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造成冲击。

(三)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滞后,且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完善

虽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取得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但却没有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未形成有效、合理、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落后,和先进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等被分散开,未能形成有效的统一;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贷业务的出现和多应用多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中,容易引发各部门内部会计控制相互抵触,降低和削弱会计内部控制的水平。

国内商业银行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完善,存在严重的问题,如信息的分散加大财务管理信息的收集难度;信息化管理缺乏统一、规范的思想理念和科学的认识;信息化管理系统缺乏时代性财务管理软件。伴随商业银行业务不断扩展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缺失对银行财务管理和分析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若商业银行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缺失情况越严重,财务管理方面的漏洞越明显,银行的财务风险发生率越高。

三、改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商业银行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商业银行可在内部建立风险文化,使工作人员和管理层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意识到“有效识别、规避和有效控制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是商业银行财务人员的核心工作。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并时刻将“风险防范”作为工作开展的重心;财务风险存在财务工作的而每个环节,因此要求财务人员能及时准确进行财务风险的识别的规避,即银行强化对财务人员培训,建立并完善财务人员奖惩制度和准入制度,通过增强商业银行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达到防范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目的。

(二)强化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积极提升银行资本充足率

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监测指标体系,实现全方位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全面识别、控制。建立集中的管理模式,加强信息的整合,提升信息的全面性;建立科学、有效的银行资金控制,增强对资金来源和利用的评估;优化银行资金配置,保持商业银行良好的资产流动性,使负债水平持平;通过金融创新实现流动性风险的有效降低,如负债业务的创新、负债中间业务的创新。

面对不良资产严重情况和商业银行负债失衡,加强对资本金的补充,积极提升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国内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商业银行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准确评估信用、市场、操作风险,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量化实施方法。在保证银行经营盈利水平的条件下,保证充足的资本金,建立有序、安全的资本金内控机制,并开拓资本金补充和筹集方法,推动国内商业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立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引进并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新时期国内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银行内部各机构要明确职权,细化各部门的智能,平衡部门职能发挥;建立监督机制,在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控制部门或科室,如审计科、稽核科,由商业银行董事会直接领导和管理,避免受各部门影响和制约;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真正做到财务风险的识别、监测、控制、评价,通过预警机制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测和评估,以实现商业银行的盈利、流动和安全性,并预测将来短期内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对区域性银行健康发展进行预测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其广,汪红樱,王钟慧.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创新[J].绿色财会,2011,(08):7-9

[2]陈颖.邹议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和创新[N].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11):91-93

[3]孙安琴.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化解和防范财务风险[J].财务与会计,2008,(10):67-68

[4]张心泓.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分析[J].财务与管理,2013,(7):21-22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集中改革;相关问题;解决方案

目前,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此外对金融市场体制的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因此在我国许多的商业银行对内部管理创新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将自身所经营的业务类型和管理模式进行整合,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为了实现对财务进行准确和全面化管理的目标,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通过借鉴和吸收国外的丰富先进的管理方面的经验的方法,来高度将银行内部的权利进行集中,并借此在银行内部全面进行财务集资源进行中改革,并及时有效的对财务资源进行整合和合理的规范,以及对处理业务的高度集中化。

财务集中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是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强化财务行为控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手段。工商银行股改上市后,资本市场和内外监管部门对财务行为的规范性要求更加苛刻,财务管理进一步集约化、精细化。因此,从2007年11月开始,总行在全行范围内实施一级分行一级分行财务集中改革。

一、财务集中管理的目标

(一)规范财务支出行为,进一步强化风险控制

通过提升财务集中核算的层级,提高财务监督和控制的效果,促使各分支机构树立财务自律意识,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确保各项财务制度能够得以贯彻落实;通过提升大额或重要财务事项的资金支付层级,进一步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效果。

(二)提高财务核算水平,进一步提升信息质量

通过进一步缩短财务制度的传导链条,以确保全行更加严格地遵循权责发生制,更加严格地区分人力费用与经营性费用、营业外支出与成本费用的界限,更加有效地防范通过分解列支、乱用科目等形式逃避财务监控和授权额度控制的行为,进一步提高全行的财务核算质量,避免财务信息的失真。

(三)丰富决策管理信息,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通过拓宽各级管理行决策信息的来源渠道,解决上级行与下级行财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进步一提高费用资源配置效率,加强营业费用精细化管理,为提升财务决策和管理水平创造条件。

二、财务集中管理的原则

(一)强化风险控制与提高效率并重

在通过提高财务集中层级来强化风险控制、前移风险控制关口的同事,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和业务处理平台,避免因管理链条拉长带来的无效或低效的重复劳动,保持或提高财务核算、资金支付和信息运用的质量和效率。

(二)提升集中层级与便于业绩考核相协调

在进一步提升财务集中核算和支付层级的同时,提供灵活的财务账务设置层级,以及跨地区远程记账功能,满足各级行在财务集中核算和机构扁平化、会计账务上收情况下,考核评价分支机构经营业绩等对财务信息的需要。

(三)丰富管理信息与优化处理功能相配合

在通过细化财务监控科目体系,为各行进一步提高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更加丰富的财务信息的同时,通过实现业务信息电子化并提供良好的统计、分析功能,便于各级行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统计、加工、分析,使大量分散的财务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决策和管理信息。

(四)优化管理流程与促进政策协调相统一

在重新确立各级分、支行在财务集中核算工作中的职责范围和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流程的同时,注重改革措施与外部监管政策、内部制度相协调,确保财务集中改革目标的实现。

三、财务集中管理的内容

(一)建立适应一级分行财务集中的组织架构

在一级(直属)分行财务会计部门下设财务中心,作为处理其全辖财务集中业务的专门机构。

(二)改革报账资料的录入和审核方式

报账信息的录入原则上由二级分行或省行财务中心发起,未经总行批准支行不得发起报账信息。原始报账资料原则上保留在二级分行,以便于与外部监管政策相协调,有效保障财务集中核算和支付的效率。大额或重要财务支出凭证可以通过影像方式传递,财务中心根据报送的电子报账信息和原始报账资料的电子影像对财务支出的合规性、合理性等进行审核,并据以进行财务集中核算和集中支付。

(三)优化核算方法和支付手段

为减少简单、重复劳动,提高核算和支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对已经有权审批人、财务中心审查确认的手工采集报账信息或者其它相关系统传输来的业务数据,由系统自动筛选必要的信息并进行转换后,通过财务管理综合系统提供的支付手段自动对外支付。

(四)丰富财务决策和管理信息

通过细化财务核算,丰富财务管理信息,采集各级行进行财务决策和管理所需的财务信息并加以运用;同时各行可以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在主机财务核算网点层级以下,按照支行或网点设置财务账务层级,满足各级行经营考核的需要。

四、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一)财务体制相对落后,控制力度低以及财务风险极大和成本变高

当前,诸多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大多数是分散模式,导致财务管理体系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务风险较大,各个分行需要自己预拨费用,对于支出的控制力度较小,导致各个流程难以有效控制风险,比如相关会计人员私自挪用资金等,第二是收入成本较高,相对于国外先进水平或者上市银行而言,我国的商业财务管理的差距较大,而且各个部门的费用开支随意性大,导致成本支付难以进行有效控制,以及创造价值的能力较低,难以实现低成本战略经营,第三,目前商业银行多数便是事后控制,却没有起到实际性作用,等到发现财务费用不合理时已经无法改变。其对应措施如下:

第一: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增强预估风险的能力,合理分配总行和各分行的预拨费用,对各个分行的支出加大控制力度,对于现金流动的各个流程加强控制,同时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以防止他们挪用资金;第二:加强对商业银行成本的有效控制,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并严格实施,加强监管,不断提高银行的创值能力,以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第三:改变以往单一的事后控制这一管控模式,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银行运营控制方法,加强银行运营的各个环节的监管,以实现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伴随着现代企业经营模式改变,商业银行批量采购模式落后,使得采购成本日益增高

目前,由于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越发激励,使得对电子化设备和网点精品装修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而使得其采购量不断增加,但是因为采购信息量少,层次较多,以及是分行分部门进行采购,使得采购成本逐渐增高,透明度降低,人情成本多。其对应措施如下: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批量采购这一传统的采购模式,多种采购方法相结合,比如一对一采购,以降低银行采购成本,同时不断拓展采购的信息源,理清其层次关系,进行有针对性的采购。

(三)没有充分发挥财务资源的作用,使得其激励和约束力度低

第一,财务资源没有根据其价值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没有起到调节作用,而且由于是粗放式管理,使得具有真正的创造价值力高的单位或者产品没有得到充分财务资源,相对而言,诸多分行虽然得到的财务资源较多,但是其创造价值的能力较低,因此便没有将财务资源的效用最大化的发挥出来,第二,对于财务资源的配置多为申请制或者分配制,没有起到杠杆调节作用,第三,诸多部门或者分行都是吃“大锅饭”,无法建立有效机制,导致银行职员的积极性低,最后阻碍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对应措施如下:

第一:商业银行必须合理高效配置财务资源,由粗放管理转向集约型的管理,力求每一分投入都能得到与其相匹配的产出,把更多的财务资源投放到创造价值高的单位或产品,实现财务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第二:对财务资源的管理进行“简政放权”,改变过去传统的申请制和分配制,要充分发挥市场宏观调控的作用,根据市场调节这一杠杆对财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第三:商业银行必须精简部门机构,避免出现人浮于事的情况。同时建立和完善合理有效的人事管理机制,充分调动银行各职员的积极性、激发其热情,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实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青.对商业银行财务集中改革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3(14):180-180.

篇8

随着全球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国银行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国内外的重重考验。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了中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但是随着电子化产品的竞争和股份制银行的崛起,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财务管理制度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对它的研究能更有效地探明银行管理和发展路径。本文从中国与老挝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比较,结合老挝民主共和国的实际情况,给出值得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老挝;比较;建议

一、中国与老挝商业银行管理制度的比较

(一)财务管理理念的不同

随着中国四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相继上市以及管理层对现代商业银行经营体制认识的不断深化,财务管理目标应该由“利润最大化”调整为“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已经在业内0已经运行了好多年。以业绩回报股东,确保经营的稳健和良性循环而不是仅仅关注于短期利润和短浅的目标。但是,由于老挝的银行业起步较晚,初期还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封锁,所以商业银行大多比较激进,在经营过程中,一味追求规模、利润最大化,强调存贷款增长率等规模指标,没有充分考虑资本充足率、资产股本回报率等指标,导致银行业务经营的虽然增量明显,但是也面临着大风险和低盈利的尴尬局面。同时,由于老挝改革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整体还是以完成国家分配目标为首要财务管理目标。采用层层管理,机构负责人为大的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权力及其分散,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层级和制约。计划下的行政干扰还在影响着银行财务管理体系,银行财务政策的执行能力和监督职能十分薄弱。相比较之下,中国已经有了比较长的改革实践和改革经验,近年来更是频频颁布政策,加强整个银行财务体系的垂直管理和双线负责。国家对银行业的干预还是存在,但是市场所扮演的角色和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

(二)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需求不同

随着金融市场对资金强大的需求,如何让银行在发展迅猛的资本市场上发挥好自身的角色,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只有努力做到价值最大化才能吸引充足的资金用于银行整体的发展,保证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发展的质量。风险意识在中国商业银行中逐步建立,建立适应本行发展的风险管理体制和发展质量,以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降低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推出适合国内投资者的创新性产品。所以中国需要对内适应国内投资者和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外积极创新,主动学习,在竞争中不惧强敌,发挥本土优势。老挝现在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与中国有很多的不同。相比较来说,老挝现在的改革压力主要来自于国内,由于民众和国家对经济发展迫切的需要。作为国家最大资金持有者的银行,担负起保证资本市场平稳有效的责任是时代赋予的任务。老挝的国有商业银行并未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革,这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内在发展动力不足,做出的决定和提供的服务很难跟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步伐,甚至国有商业银行还存在政企合一的问题,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行政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上任沿袭着政府机关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极大得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不用说探索更为有效和低成本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动力。这一模式加大了银行的财务风险,更让整个信用体系岌岌可危。

(三)财务管理方法的差异

现在的中国已不再局限于简单地运用财务会计数据,而是进一步得利用这些会计信息进行相关的财务预测,财务规划,并且能够根据分析结果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分析和评价。虽然现阶段由于方式方法还未达到有效准确的分析,但是事后分析和事后监督的缺漏已经慢慢开始得到修补,管理者特别是财务管理人员开始关注事前预防的领域,不断建立起过程控制和信息系统的交流核算。关于成本管理,中国也积极地向全面成本管理迈进中,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要实现长期的发展和长期的效益成本预测,根据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成本收益情况,制定全方位的调节和控制,做到事前引导和事前控制。财务管理并不是财务部门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要通过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但是在老挝,以几个国有的商业银行威力,财务工作是十分传统简单的会计核算。这样很难将财务管理中的问题细化分析很难实现各部门的控制核算。在成本管理部门,也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缺乏各部门的联动性,这样制定的方针和做出的分析结果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不能与整体的运作相匹配。简单的减少预算,节约开支,控制费用的目标也无法和长期的发展相适配。

二、结论和建议

(一)国际经验本土化

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发展固然完善,但是那是在长期的资本积累,长期与本国环境国际形势相磨合后得到的结果。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独特的社会情况和发展需要,即使中国和老挝有那么多的相似性,老挝在改革的过程中也有所挑选,有所评估。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情况决定改革的幅度和速度。可选取个别银行进行改革试点,这样可以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最后得到一个继承了国际先进思想同时和本土银行也发展相适应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

(二)吸纳国外先进人才的同时培养基层人员

吸纳国外先进人才是获得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有效手段和直接方法。但是在引进国外人才的同时要建立国内培养的基层人员的晋升体系。国外人才固然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但是却不能如本国人才一般了解本土市场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需要。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让国际经验在老挝自己的土壤上生根发芽,推动老挝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

(三)建立新型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

新型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方法对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型的财务管理只有实现了信息化,利用数据库建立数据输入,储存,输出的规范化,管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才能得到更为有效和准确的结果和未来预测,才能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信息化体系的建立不仅能进一步的降低人工成本,而且可以降低出错率,更好的实现数据的失效性和信息的实时分享。便于银行体系内各分行支行的分析比较,相互学习,监督财务预算的落实和执行情况。

作者:PATHAMMAYO LATCHANA 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郭荣丽.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01.

[2]艾洪德,张雪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03.

[3]推进财务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冶金财会.2003,(04).

[4]薛楠,华武,殷尹.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与业务创新研究.金融会计.2005,(07).

[5]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06.

篇9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发展现状

理财产品发售火热,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不管是从发行量上还是从发行规模上看,理财产品业务都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扩张。2014年,阜新市银行理财产品发售数量达3471期,发行规模高达329.43亿元,无论是在发行数量上还是在发行规模上都实现了较快增长,在发行量较2013年增长了17.90个百分点,发行规模同比增长64.5%。

期限结构短期化趋势明显,预期收益呈下降趋势。近三年来,阜新市三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占发行总量之比都在60%左右,六个月以内期限的理财产品占发行总量之比都超过80%,理财产品期限结构短期化趋势明显。从近三年来6个月期限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变动情况来看,预期收益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12年四季度的5.9%下降到2014年四季度的5.3%,相差0.6个百分点。

表外理财渐成主导,个人理财产品供需两旺。表外理财产品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核算,是商业银行主要理财业务。2014年阜新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售表外理财产品2580期,占新发理财产品的75.6%;累计募集资金228.32亿元,占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额的69.31%,较2012年增长31.62个百分点。在居民投资渠道受限,其它金融市场预期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个人理财产品一直占据理财产品市场的大部分份额。2014年阜新市金融机构累计对个人新发理财产品2901期,占新发理财产品总量的85.1%;新发个人产品募集资金317.31亿元,占新发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额的96.32%,较2012年增长5.17个百分点。

资金投向日趋多元,经营模式呈现基金化趋势。随着理财产品资产规模的增长,理财产品业务的品种和投资范围也日益丰富。商业银行正在改变目前单一理财的经营模式,实现向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理财产品朝着开放式、基金化的方向发展。资金运用主要以股票及其他股权、非股票证券等标准化资产为主,投向票据、资金信托等非标准化资产减少较多。2014年阜新市理财产品资金投向中,投向股票及其他股权、非股票证券的比例最大,分别为38.53%和39.12%。其中,投向资金信托的比例为10.81%,比年初增减额的占比下降5.5个百分点。

存在的问题及潜在金融风险

理财产品调剂存款作用明显,加大金融调控难度。一是理财产品拉动存款规模不断波动,对货币供给定义与计量的难度加大。为缓解存款压力,很多银行利用短期理财产品实现月底资金回流表内,月初存款外流,导致金融机构存款月增量波动明显。以2014年阜新市储蓄存款和理财产品运行情况为例,除个别月份,表外理财月增量与存款月增量此消彼长。存款规模大幅波动加大了货币供应量M2、M1的监测难度。二是理财产品降低了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据调查阜新市辖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收入占银行总收入比重从2012年的4.5%上升到2014年的10.19%,使得传统的息差收入占比下降,银行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减弱。三是放大货币乘数。银行理财产品使现金比率下降,使得储户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加大,从而使得现金的持有量减少,由于它与货币乘数之间是反函数,从而不断放大货币乘数。

同业理财规模高企,部分资金流向受限行业。同业理财产品主要为信贷类理财产品,银行间互相持有对方信贷类理财产品,即可以隐藏信贷规模又可以享有贷款收益,近年来同业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张。阜新市发售的理财产品业务运作模式同业占比一直较高,近三年以来,始终保持在四成以上,2014年占比达到59.29%,较2012年提高16.05个百分点。此外同业理财产品迅速扩张的同时成为国企、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渠道,使两高一剩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本应该受到限制的资金需求继续获得大量资金,2014年辖内金融机构发售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已达到全年新增贷款的三成,其中71.43%的信贷类理财产品资金流向两高一剩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短期融资投入长期项目,金融风险不断积聚。

“资产池”运行模式存隐忧,风险管理亟待完善。当前,大量银行理财产品采用“资产池”运作模式进行管理。“资产池”类型产品通过组合投资,分散风险,达到优化资产配置的效用。然而期限错配、信息不透明的运作方式,在后续资金不足时,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然而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评定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各家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等级都是内部评定的,且没有银行对外公开披露其理财产品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投资者难以获得有效的产品风险提示。根据400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客户对理财人员的依赖程度在最终做出银行理财产品购买决定时,绝大部分客户离不开专业理财人员的参考意见,仅有5.14%的少数客户完全依靠自己收集的信息决定购买理财产品。52.8%的客户在事先搜索一些信息的基础上再参考理财人员的意见,17.76%的客户则完全听从银行专业理财人员的意见。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常常利用其信息优势故意夸大收益而轻视对风险的说明,使客户消费在尚未弄清产品所面临的风险的前提下,本着对商业银行的储蓄烙印,购买“高收益”理财产品时往往忽视其背后的高风险。

表外核算标准不统一,理财监管“空地”凸显。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和利润的增长点,2014年阜新市辖内金融机构表外理财产品募集金额为228.32亿元,比2012年增加159.24亿元 ,表外理财资产相当于表内总资产的12.08%,比2012年提高7.42个百分点。目前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银监会下发的制度规定,主要针对表内会计核算,监管部门对银行表外资产管理相对薄弱,一直采取紧密观察和跟随市场、针对具体情况“点对点”及时纠正不规范行为的被动的、堵漏洞的监管方式。在我国分业监管的机制约束下,给商业银行通过交叉性金融创新进行监管套利留下了制度空间,采取不断“金融创新”的手段绕过金融监管,实现利用表外理财监管套利及监管逃避。

对策建议

健全理财产品金融统计制度,加强表外理财统计监测。建议结合金融统计标准化的相关要求,针对理财产品统计数据来源、统计口径、数据标准、会计核算方法和信息反馈与渠道进行详细规定,提高理财产品统计数据的相关性和可用性。同时尽快建立起对理财产品业务活动进行统计监管的法规制度,并进一步明确我国中央银行对整个金融业的法定统计监管职责;加强开展对表外理财产品的流量和利率统计,强化对资金流向的统计监测,全面反映理财产品对货币供应量的规模、结构的影响,逐步构建起中国的流量和价格统计监测体系。密切关注各类理财产品对货币总量的影响,根据理财产品影响进一步完善货币供应量指标检测,改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全面规范同业理财业务,引导理财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尽快出台监管规定,从严规范同业理财会计核算,实行进表管理。同时加强理财资金投向监测。对房地产、融资平台等重点风险领域制定涵盖同业理财类信贷融资的风险监测报表,实现对重点行业理财融资监测,督导商业银行充分披露信息,“打包还原”基础资产,严格控制理财资金投向。改善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机制,从数量调控逐步变为结构和方向调控。鼓励银行探索服务实体经济新产品和新模式,引导银行通过理财业务深度参与直接融资市场,推动信贷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

强化资产池模式风险防控,完善理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资产池”运行模式风险防控,将银行的表外信货项目显性化,增强资金来源与投向之间的匹配关系。规范划分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制定统一权威的划分标准,特别要注意规范销售行为,要将风险提示放在首位,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逐步建立理财产品违约的市场出清机制。针对未来一段时间“资产池”运行模式可能暴露出来的风险,相关部门应该厘清理财产品参与方的权责关系,明确金融机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边界,并建立合理的市场出清机制。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 业务分析 解决途径

近几年来,个人理财业务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经常讨论的问题。在发达国家,这项业务对银行的贡献非常之大,给银行创造的利润高达30%,都有快赶上主营业务收入的趋势。帮助个人解决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分析等问题就是银行中所谓的个人理财业务的主要内容。按照管理方式的不同,个人理财业务被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理财顾问服务类型,另一种是综合理财服务。这项业务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来服务的。

1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就属金融业了。信息的交流传递速度越快,对经济类的行业带来的压力就越大。每一秒钟都有可能带来丰厚的收益或者是巨大的损失。在银行这个行业当中,大多数银行都把重心放在贷款获利这个方面,在竞争的逼迫下,存贷利息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这个传统的利润增长点已不能成为优势,银行必须重新转移利润的重心所在。技能需求量大、前景大好的个人理财业务变成银行的最优先考虑的选择。虽然当前个人理财业务非常的少,业务的内容比较局限,流程比较简单,但是个人理财业务能发展的方向非常之广,能衍生出来的理财产品也非常多。随着理财的观念慢慢得到认可,加上中国的人口有13亿之多,可想而知,这意味着其中蕴藏着多少的利润。目前,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正是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存在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2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时遇到的瓶颈

2.1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

现阶段分业经营金融政策和体制成为我国经济体制的重心。银行、证券、期货等金融市场都独立存在,未能形成一个行业之间的关联经济体系。社会上任何企业都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政策的实施使得银行更趋向于发展保险产品和基金产品类业务。而对于那些只能给银行带来微薄的经济流入的业务,只能被冷落在一旁,停滞不前。更何况,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非常的简单,像提供一些基础的咨询服务,解决一些存取款遇到的问题等。这些发展前景不是很明朗的业务加上国家政策的看淡,更是阻碍了它的发展。

2.2正确的理财观念未得到广泛的认可

中国GDP水平增长速度快,个人财产的增长速度迅速提升。然而传统的理财观念还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挥之不去。一种人是节俭习惯了,不能接受一点点的风险;另一种人是觉得财产在自己的身边才能万无一失,对于银行还是存在许多不信任。还存在一种人是认可现在的理财方式的,可是想短期内获得大量财富的歪念头使这些人不能正确的理财,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财富就这么挥霍了。许多人对个人理财业务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最表面的一层,没有更深层次学习、了解它,对它的应用也就局限在表层。

2.3专业理财人员供不应求

高素质、高要求的理财师是当前最为缺乏的资源。一些理财人员由于从事工作时间长,获得的实践经验丰富,但是专业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多。然而专业知识足够的经验却不足。现在能两者兼具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就国内的情况而言,符合标准的理财师根本满足不了银行的需求。尽管现在报酬最多的工作是金融分析师,但是学习的难度大,毕竟能坚持下来的人很少。这个现象对社会中的理财需求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理财需求每一年都呈指数增长,持有CFR证书的数量对于广泛的市场需求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各大商业银行的经理都是经过层层选拔,也算是精英中的精英,文化素养相对来说也是挺高的,但与专业的理财师的差距还是有点大。正是因为人才的缺乏,导致银行的理财业务一直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和发展,使得大多数人看不到个人理财的优势。

3解决当前个人理财业务问题的途径

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银行相关管理者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不断完善现有的个人理财方式和服务,进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理念,这对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1修订并完善有关个人理财的政策制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逐步踏向了混业经营的道路。其实,很早之前就有国家实行多种行业交叉混合经营的模式,中国要想在这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共享化,知识资源化的时代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会实行混业经营。加强商业银行与证券、保险等行业的沟通交流,实现行业之间的完美渗透,促进个人理财业务的更好发展。同时应该制定一些有关个人理财的法律法规制度,鼓励发展创新。例如:控制风险,提高利率等。这些都是有效改变目前个人理财的情况的方法。当政策的重心转移到个人理财这项业务时,它才会容易地引起注意,能更好地进行变革和长远地发展。

3.2培养客户的理财意识,扩大理财的市场份额

中国是传统大国,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对于理财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很多人宁愿把财产放置在家里,也不愿意放在银行升值。在他们眼中觉得银行不如自己靠谱,理财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对现在的状况来说,培养成熟的理财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首要迈出的一步。首先,从娃娃抓起,向他们灌输正确的理财观念,让他们从潜意识里改变传统的保护财产的方式。然后,专门针对中低层级的客户,研发出他们真正需要的产品。中低端的客户比较看重风险的大小,可以适当的从这方面着手去思考。最后,加强巩固对银行数据信息的保密,让客户感觉到安心。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誉,而且能不断地赢得客户的信任,扩大客户源。

3.3加大对专业理财人员的培养

虽然在银行当中,个人理财这项业务相对于其它项业务来说比较简单,但是要想长远的发展下去,加强对专业的理财人士的培养理当成为核心。银行在招聘人员时,应加大对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积累的理财经验方面的考核,有助于理财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在法律法规、心理素质、工商管理方面也要有度地进行考察。这项业务要求的技能不需要很高,但是需要知识面一定要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地漫延与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情况越发的明显,这就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对个人理财师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因此,建立专业的理财人员体系,根据每一家银行经济性与区域性的不同,合理制定符合自身的人才培育规划。只有不断地培养人才,才能更容易引起思想上的碰撞,摩擦出新的火花。

3.4打造让客户舒心的服务

随着人们教育水平的提升,“人权”这个词在生活中频繁地出现。现在的很多行业服务态度都很恶劣,经常引起人们的热议。所以从客户入手,营造一个让人感到温馨的服务环境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把“顾客是我们的上帝”作为每一个银行的服务宗旨,正确合理地实现这个目标。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这个方针,可以加强奖惩制度,推出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从人心出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不仅让人感觉到被尊重,而且能很快地提升业绩。但同时为了保护银行自己的利益,有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有的时候碰到一些无理取闹的客户,银行也应该适时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要小看个人理财这个简单的业务,它的发展前景也是不容小觑的。如果有很好的去重视,去发展它,它可以从中衍生出很多新的方向。更何况在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个人理财的市场就好比是一块未开垦的风水宝地。当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地提升,受教育程度更高,对理财的需要也就更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这项业务会产生重大的变革,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给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丛瑞彤.浅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J].金融经济,2012(22).

[2]邵源春,张海秀,王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探索[J].才智,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