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9 00:0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

篇1

前言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目前视频资料已经成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工具。视频资料的应用,使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一定提升。鉴于视频资料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英语老师在教学工作进行前先制定详细的课堂教学计划,积极利用视频资料进行课堂教学,对教学素材进行科学编制,以此在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高校教学工作的稳定发展。

一、英语教学中视频资料作用研究

1.研究方法

1.1本次研究目的

高校学生对英语视频资料的反响;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并经过对比分析,以此得出,视频资料在英语学科教学中起到的主要作用[1]。

1.2调查方法

对我国四川省某高校2012级社会工作,企业管理这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样本人数为96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72人,在问卷调查中设置了九个选择题,其中有单选还有多选,题目内容主要涉及兴趣,作用,语速[2]等,在成绩分析中主要选取了两个对照班来进行成绩对比。

2.问卷调查结果

共发放试卷96份,有效卷96份,有效率可得到百分之一百,因此这次的调查结果具有很高可信度。由于英语阅读和翻译这些知识需要长期累积的,因此如果在短时间里进行视频教学授课,就会在教学效果上产生一定差距。在试卷分析中,老师发现,经常看英语视频的同学在单选题目中得到的分数要高于不看视频的学生,总分数也明显高于平时不看英语视频的学生。不看视频的学生气英语表达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不敢说话,怕出错,不自信,说出来的句子也存在多处错误。而经常看视频的学生在口语表达上表现的较为积极,沟通能力相对较好,尽管也会出现错误,但是和对照班的学生比起来,其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有明显优势,因此在英语口语表达中很少出错误,这些学生也可以使用英语流畅的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由以上分析调查得出,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播放英语视频[3],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单词的学习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英语教学过程中视频资料应用的必要性

3.1视频资料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以上调查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认为,视频资料对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有百分之七十三的学生认为,由于视频资料具有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因此自己对英语学科知识内容很感兴趣。由此看来,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视频资料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主要以接近生活,信息量大,接近人等特点受到学生以及老师的青睐。视频资料对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只要学生可以对英语学科产生兴趣,就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果。

3.2帮助学生掌握我国文化背景

在高校英语学习中不仅需要掌握词汇,语法,而且要尽可能多的了解所学内容的背景知识。在校学习期间是掌握英语以及英语文化的关键时期,掌握更多的英语文化对单词记忆,语法了解,听力,写作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问卷调查中也有百分之五十八的学生认为,观看视频可以帮助单词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英语教学过程中视频资料应用措施研究

1.合理?x择视频资料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写等综合能力,所以必须要选择合适的视频内容,同时要注意,选择的视频一定要与英语内容背景息息相关,具有一定适用性。比如我国四川省某高校老师在英语学科视频资料选择中主要以时事新闻,电影片段等为主,将英语内容从不同角度展示出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有助于开阔视野,丰富英语学科知识,通过视频,让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得到双重享受,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英语词汇,语法等文化内容的理解。

2.将视频资料作为课堂教学主要途径

在网络视频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人们对英语视频资料存在误区,某些人员认为,视频资料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片段。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老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提高对英语视频资料的重视,通过对视频资料进行合理利用,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英文视频资料里,最主要的就是文字,因此老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多听,多看英文图片[4],还要及时引导学生,给予学生帮组,让他们掌握视觉,音效,配乐等元素。比如某英语老师指导学生,让学生从角色行为,角色表情,影片环境等信息中更全面的掌握视频资料中有关人物是我动作,表情以及情感,根据语言线索,及时获取更多信息。教会学生通过不同人物表情,从而感受不同语调。观看视频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视频所传达出来的线索,快速理解英语资料含义。

3.控制视频资料播放次数

在问卷调查中,老师发现,百分之百的学生都认为,英语视频资料播放次数最好是三遍,次数过多也是一种浪费,但是只播放两遍或者一遍的话,学生无法理解视频资料中的生词,出现理解困难,学习障碍。因此要将视频资料播放次数控制在三遍,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 品德与社会 存在的问题 有效应对 结合实际工作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由于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

一、认识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有效应对农村《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手段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相关的材料。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材料当然也不同,而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学生更是无法判断要去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将派什么用场,因此我要根据教材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准备材料的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材料。

提供素材,让学生从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学生课前准备学习材料的途经有许多,其中,我向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素材,让他们从这些素材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以备上课之用,在学生学习任务较紧或材料准备的渠道较少情况下,也是一种有效的常用方法。如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书报、画册、影视材料等。

篇3

关键词:品德教学;生命课堂;实践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是小学德育的主渠道课程。品德课堂不仅是教和学的阵地,更是师生心灵交流和情感交融的场所,是智慧生成和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品德课堂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品德课教学要力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生命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情趣课堂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品德课基本知识,而且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富有情趣。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地选用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教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许多道德与社会的认知和感悟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情境的表现形式应是丰富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体验情境等。创设情境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听音乐、讲故事、模拟表演、媒体展播、活动体验等。同时,情境的创设应恰如其分、自然流畅,避免做过场、搞花架子等形式化倾向。

二、开展合作学习,打造活力课堂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成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强化认知。同时,让不同个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新教材注重内容编排: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提示语,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旁白,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情境对话,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图标,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品德课教学要依托教材特点,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自己的认知,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念和认识,在学习活动中既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做到:时机恰当,要求清楚,分工明确,时间充分,效果良好。要防止几种倾向:不分场合,随意滥用;流于形式,草草收场;组织不力,有形无实。

三、注重实践体验,构建生动课堂

品德课学习的宗旨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品德课的成效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道德认知,让学生接受了多少道德观念,而在于学生是否进行生活实践,“亲历过程―体验情感―规范行为―自悟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主体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知是决定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学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密切学生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从而获得应有的科学知识和社会经验以及终身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生存能力和技巧。

实践体验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查阅资料、调查、访谈、实验、设计、制作、社区服务、场景模拟、观摩、比赛、家庭劳动、成果展示等。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去尝试、去体验、去质疑、去探索、去实践。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适当安排学习材料和创设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行为,明白自己想要学什么、做什么、怎样学、怎样做。

篇4

一、教师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是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上常常出现“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的昏昏欲睡的”的情况,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品德与社会课自然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教育意义。为了改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现状,教师应该更新教学思路,在课堂上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与老师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但激发了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例如,笔者在教《生活中的快乐》这节课时,就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从而充分地树立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同学们想想在生活中,自己有哪些感到高兴的事情,然后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的谈论,这样首先便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接着我又组织同学们通过讲笑话、唱一首快乐的歌、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表演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快乐的事情,表达快乐的心情,并感染其他同学,让学生在“快乐驿站”,共同感受快乐。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教学氛围也变得极为活跃了。

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我只是起到了引导者的角色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快乐,才能让学生知道快乐有很多它并不难找。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 鼓励开放性学习,让学生广泛获得学习资源

传统教学的弊端就在于学习过程是封闭的,学生往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知识的获取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述和教科书固定的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他们知识面狭窄、缺乏足够的认识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对于自主和探究式学习的顺利开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材料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在开放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教授学到知识,还能通过其他的途径,如网络资源、课外阅读、父母的讲解等等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还能让学生在利用其他资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交通与我们的生活》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就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学习,在课堂上,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六个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助,收集资料。

第一小组收集乘车、乘船的有关资料。第二小组收集交通标志及相关法规。第三小组收集有关文明乘车的资料。第四小组收集重大交通事故的案例。第五小组收集中小学生常出现的交通事故及其原因。第六小组收集在街头实地调查车辆和行人违犯交通规则的情况。

小组成员可以从书本上,或请教家长获得资料。小组成员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学生可用拍照,或自己动手画自己见到的交通标志。小组成员还可以通过采访交警获得资料。学生也可以有组织地到路口去观察。

篇5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品社课堂 教学效果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养成。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品社课堂教学更有效果呢 ?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良好开端,从导入启程

导入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这要求教师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因此,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导入的方法有:故事导入法、绘画导入法、歌曲导入法、实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小品表演、体验活动、启发谈话、设置悬念等,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材灵活运用。

“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不同的导入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让我来试一试》一课时,我采用体验活动和启发谈话导入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伊始,我首先激情设问:“同学们,你们想挑战吗?”告诉挑战的学生挑战的任务是:蒙上眼睛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其他学生观察,共同初步体验盲人生活太难了,结合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介绍残疾人就是身体某个部分有残疾的人。通过提问:你在生活中还遇到哪些残疾人?他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让我们一起走进残疾人,体验残疾人的生活,进而揭示课题,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实际,以激趣

兴趣是小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的起点,萌发创新欲望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就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结合教材具体内容,进行创新性的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提升生活。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和接受。如在教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爱是回报》一课时,我先创设了父母在工厂辛苦劳动一天,晚上下班回家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表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后,我用竞赛刺激法,让学会说说帮父母做过哪些家务,并表演做家务,这是在平常的日子里,对父母爱的回报。在特殊的日子里,比一比谁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呢?我这样设疑,孩子们踊跃回答,有的孩子说在母亲节为妈妈做贺卡,有的孩子说在重阳节为奶奶唱支歌……为了达到以“境”促“情”的教学效果,我让学生在课堂上为自己的父母长辈亲身做一张贺卡,并写下自己对他们的祝福,放学后送给他们。这种以以“境”促“情”,以“情”化“境”的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在教学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三、知情明理,以感悟驶向彼岸

《品德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的。因此,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已成为这门学科的灵魂。只有联系学生生活,才可能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教材中大多选有一个主体故事,而且这些故事的选取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人和事,让学生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中感悟高尚,从而以此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榜样。如: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他们的付出与奉献》一课时,首先我结合我校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带领学生到走廊参观张海迪的事迹简介,然后回到教室利用多媒体出示教材中的张海迪信息图片、视频资料,并让学生自学课本中有关她的事迹资料,在此基础上,我结合张海迪的事例故事进行拓展性的讲解,一下子唤起了学生求知欲,接着孩子争先恐后地讲述着身边的残疾人、孤儿、老人和生活贫困的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为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最后以《我心中的残疾人》为题,召开一次演讲会,着重抒发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打算,对残障等弱势人群的坚毅、向上的品格产生敬重之情,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学习谈感想,说体会,表决心,从而达到了知情明理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整合,使情感遨游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全面通过情感陶冶,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愉快饱满和精神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相关教学软件,可以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学习材料,学生学习他们最感兴趣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宽思路。如教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六大古都》时,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五年的学生对中华文化及历史概念是很模糊的,在学习六大古都之前,很有必要把我国朝代的顺序做以简要的介绍,给学生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在空间上要有地图做支持;其次要简单的讲解这六大古都所处的位置和历史就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在不同时期所担任的历史角色各有不同,集中代表了民族传统和优秀气质;再次让学生知道这部分知识既是上一单元的深化,又是下学期六年近现代史的铺垫。因此,我课前搜集大量的与课文有关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可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进行一些必要的梳理,要让学生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从西安出发走向世界,把历史和地理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时间距离,唤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并与现代信息技术联系起来,学生不仅兴趣盎然,并感染到祖国的历史文化,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效果更是水到渠成。

篇6

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阶梯,好的品德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所以,上好《品德与社会》课至关重要。

然而,现在的一些《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人纯"的教育,品德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从儿童内心深处产生影响,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立体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也就是说《品德与社会》课应该是生活化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立体的,并非平面的、单一的。

当然,从课堂单调如一的枯燥乏味,至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缤纷多姿,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头禅",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根据《品德与社会》独有的特点,我大胆尝试,研究和探索了以下立体教学法。

1.情境导入,引发参与

叶圣陶说过:"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作为我们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识的环境中,集中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得以人人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并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比如教学《齐心真好》之前,我先播放视频音乐《众人划桨开大船》,在慷慨激昂的旋律中思考:这首歌给予我们哪些启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这样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知识基础,思维活动,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课堂,更重要的是无形中调动了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的同时,同化了新知识,解决了新问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这番话充分说明了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精心导入,激发学 习情感,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来实施,否则,是单调的平面的。

比如《古老而常新的邮政》,我并不急着出示要学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试着模拟寄信、送信、收信的过程,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有话可说,回答热烈,情绪高涨,让学生在这些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从而达到立体教学的目的。

2.精选案例,激活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以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实践使我感悟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吸引学生参与是构建立体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

网络世界五彩缤纷,其危害也不容忽视,从而在教学《不要在网上迷路》时,我选取最近发生的距离学校较近的,贴近小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热点"问题,充实教学内容,充实的课堂是立体的课堂,案例"新"才有活力,案例"真"才有情感。这样,学生主动参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生活,做到了有问题可引,有所为而"发",最后导之以"行"。

3.煽动真情,滋润心田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就是说最能感动人心的,首先就是人的真情,教师欲想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自已就必须有真情,动真情,把自己的真情融入教学之中,去感染学生,滋润学生心田,然而,"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的情感是随着万物变化而变化的,鉴此,我们还要善于捕捉突发事件,学会信手拈来,生成新的情境,煽动此刻之情。

比如教学《战争,人类的灾难》时,我先视频播放惨不忍睹的战后画面,老师配以感情说词,让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情感上产生强烈冲击,内心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并自发地想为"和平"做点儿什么。如此煽情,使真理带上浓厚的感彩,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浸泡在"情"字里,有了"情"的课堂就有波澜,有波润的课堂是立体的课堂。

4.活动多彩,平台搭建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仅凭教师枯燥的语言,呆板的说教,从理论到理论的机械重复,必然索然无味,因此,教师要善于寓教于活动之中,融哲理于情境之中,恰当运用――游戏、小品、画画、演讲、虚拟剧场或现场,漫画点评,辩论会、新闻会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把学生带到一种理论情趣中,领悟哲理,感悟人生。

同样,教学《不要在网上迷路》时,我让学生现场辩论"上网是否利大于弊",为学生搭建启迪学生心灵的平台。

又如教学《展开想象的翅膀》,我出示一些封闭式的曲线或直线条,让生画想象画,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明白奇妙的想象往往能创造奇迹。

再如《让我们荡起双浆》中,我让学生做合作游戏,这样寓庄于谐,寓理于形,寓教于乐,这样的课堂是生动的,生动的课堂是立体的课堂。

5.全面照顾,共享乐趣

5.1 设置不同层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构建《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立体性,在同一堂课中,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特质的问题,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构建立体课堂的核心所在,设置梯度性问题,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让他们感觉他们都是课堂的主人,即使是一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在整节课里都有话不说,感受到成功的滋味,尝到学习的甜头。

5.2 充分调动特长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好中差参差不齐,一些口头描述性的内容,可以把它变成音乐性的、美术性的、表演性的,让学生把要表达的内容唱出来,画出来,演出来,这样的课堂会更具色彩,让不善说,不善讲的学生也有一席之地,让他们在整节课里都有事可做,尝到学习的乐趣。

篇7

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课程资源的选择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充分开发、利用、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促使课程目标的实现。

下面笔者就以浙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七彩的社会生活”教材的运用与开发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立足教材,走出教材

“七彩的社会生活”单元中由“生活中的你我他”、“热闹非凡的市场”、“农产品的家园”、“走进大工厂”4篇课文组成的一个系列。从认识职业,到职业的特点,以及职业对我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每个板块之间看似分开其实紧密联系,层层深入。特别是文中精美的图画、调查的设计、图文并茂的叙述,都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学习材料。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成的教材,可以不必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另外的资源。但是,在“农产品的家园”一课中关于“荔枝罐头的价格形成”知识点时,我把它换成了“安吉罐头笋的价格形成”,因为在我们安吉的孩子最熟悉就是竹笋,对于罐头笋也是十分爱吃,让他们自己亲眼目睹从竹笋到罐头笋的加工形成过程,自然就能明白价格产生的原因。更因为许多学生老家在农村,房前屋后都是竹子,对竹笋是十分了解。让学生去了解身边的特产,说说家乡的农产品市场,既充分挖掘了学生生活中的相关课程资源,又对家乡有更一步的了解,收效甚好。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立足教材,走出教材,展现在我们师生面前将是一个无穷无尽、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二、调整序列,突出主题

教材编写者对每个单元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编写意图,也基本符合儿童的生活逻辑,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我们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调整教学单元序列或是课文教学顺序。

浙教版的品德教科书图文并茂,向学生呈现或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展现生活的全部。这就要求教师在静态教材的启发下实现动态的拓展。基于学生生活,如果有更好的教学主题,完全可以正确取舍或补充学生确实需要的内容,更能突出教学主题――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商品意识才是重点。因此,一位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把课题改成《买商品有学问》。她从市场的形成引入,到市场价格的形成,以及如何购买满意的商品,让学生从图片认识、录像观看、模拟市场体验,指导学生如何购买商品。因为教育主题和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育意义也就更加深刻。

三、整合学科,吸纳信息

品德学科既是综合性学科,也是实践性的学科。现行的小学各学科之间存在一些交叉重复的教学内容。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把品德学科和其他学科互相整合,以利于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如《农产品的家园》中画一画10中绿色的食品,可以结合美术学科进行完成,这样学生可以得到艺术的辅导,又有时间的保证,作品的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如今的社会日新月异,事物瞬息万变。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也是随着社会变化不断地在变化更新。学校德育要取得实效,学生要养成真正的良好品德,就必须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经受风雨,磨砺中成长。作为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吸纳一些鲜活内容到教材中,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如:《生活中的你我他》中的调查可以利用微信,进行现场采访,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安全的因素;也可以采用视频可以直接对话,更有说服力。再如《热闹非凡的市场》教学中,可以引入时下最流行的网购,鼓励学生说说网购的方法,利与弊等。只有接受一些新的事物,新的信息,紧贴时代的步伐,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才能有更有效的教育说服力。

有效地整合各门学科,积极地接受新兴事物,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实现品德教学有效性。

四、创设体验,重视参与

儿童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体验学习,将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促进道德品质的形成。新课程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利用课程资源,积极创设有效的体验式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如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时,为了说明理解职业的辛劳,笔者设计了一分钟体验:学一学交警一分钟马路指挥,学一学农民伯伯一分钟插秧……学生在简单有效的体验中就能明白:每种职业都很辛苦!

课前课后鼓励学生积极采访调查、体验生活也是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生活中的你我他》教学之前,安排学生分小组对医生、教师、消防员、营业员、保安、清洁工、银行职员等实地采访,制作一分钟录像,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各行各业的不易。教学《买商品有学问》之后,鼓励学生自己去商场买一样指定的商品等。体验式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道德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然而不同的个体由于生活背景、生活经历、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不同,对事物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有必要的对学生的品德养成和发展进行必要的激励和引导。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内容

(一)渗透文化礼仪教育。小学英语教材选择的重点就是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礼仪,教材选编的内容一般都贴近日常生活,突出“用语教育”,这些包括日常的礼貌和称谓、问候、告别、节日问候等。另外,还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对别人进行赞扬、请求别人做事、简单拒绝别人等。

(二)渗透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渗透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结合不同的场景和教学内容,巧妙地联系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生活和学习习惯的教育。例如,在对学生进行郊游的模块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多跟同学和老师合作参加各种活动,教育其不怕困难,坚持锻炼,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困难互相帮助的习惯;在教授作息时间这一模块时,教师要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引导其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让学生从小就开始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在教授饮食这一模块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让其养成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的习惯。

(三)渗透社会美德教育。社会美德所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关心他人、孝敬父母、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例如,在谈论小朋友的理想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只有分工的不同,每个人只是以不同的方式为社会做贡献,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学习保护环境这一模块时,教师应该让其认识到我们所生活的地球越来越受到破坏,空气的污染程度日益加重,所以小朋友应该从小养成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的生活习惯,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不浪费电和水资源,爱护环境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教授认识自己的家人这一模块时,教师应该适时让学生了解家长工作是很辛苦的,学生应主动分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劳动,孝敬父母、关心父母,不能在家里摆出一副“皇帝”和“公主”的架子。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小学生的思想和个人价值观淡薄,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小学教师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人,最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一个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他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以自身的优良品德和高尚道德去影响学生。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举止、着装、言谈、态度都会对课堂产生影响,并产生教学效益。小学英语教师从某种程度来说是集言语、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于一体的,可以全方面地影响学生,所以作为学生接触外语的启蒙者,小学英语教师应该设法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并以自身的品德影响学生。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小学英语教材在选编时用了大量的日常用语,这些内容好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包含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应该仔细挖掘,精心设计,贯穿德育教育。在讲文明方面有:“Thank you”、“Sorry”、“Hello”等等,这些都是告诉小朋友们日常的礼貌用语。在团结互助、互相帮助方面有:“May I help you?”、“Let us go together!”,这些都是告诉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互相帮助。在学习方面有:“What is this?”、“We are reading English”,这些都是启发小朋友要勤于发问,遇到不懂的应该主动向人请教,热爱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分析教材内容,联系实际创造一些合适的场景,让德育教育融入其中。例如,在学习问路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习使用“Excuse me”、“Can you help me”、“Thank you”“You are welcome”等这些礼貌用语。考虑到现在的孩子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对父母对长辈尊重程度不够,呼来唤去,当不合自己心意的时候甚至对父母大吼大叫。因此,教师在进行礼貌用语教育的时候应该学会通过口语教学来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让其见到家长要主动问好:“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Thank you”,做错事情的时候应该说“Sorry”。

篇9

        1.“国培”印象

        初次听说“国培”是在今年的六月份,我们学校有三名老师参加了班主任的“国培计划”。从她们口中得知,“国培”的培训形式是网上培训,要达到一定的学习时间,要按期完成作业,没完成的要被通报,平时课时紧,事务多,要完成培训得疼一身皮。听了她们的话,我对“国培”有些望而生畏了。

        可是我十一月份参加了小学英语的“国培计划”后,随着培训的深入,我的担心渐渐消除了。“国培”的形式很灵活,也很人性化,网络什么时候都可以开通,每次学多长时间都由自己调控,轻轻点击鼠标,就可随意畅游,栏目编排多样,软件设计精妙,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不受限制,真是太方便了!“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携手网络,对话大师,我喜欢上了“国培”。

        2.“国培”经历

        接到乡里通知“国培”注册的那一天正好是期中考试,既要监考,又要阅卷,我还要负责给幼儿园大、中班语文考试命题,注册只能放在中间的考试休息时间了。第一天就够紧张了,怎么完成那么多的学习任务呢?在学校,我是教育主任兼五年级的语文、品德课,主管教学工作;在家里,我是母亲,是妻子,承担绝大部分的家务,闲暇时间不多,要顺利完成“国培”得下一番工夫。

        不过,我并不灰心。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中师毕业的我有八年的自考经历,当初的境况不比现在轻松。早起晚睡,放弃娱乐和休息,见缝插针,靠着严格的自律和顽强的毅力,先后取得了汉语言文学自考的专科和本科学历。现在,只要拿出自考的精神就一定能过关。

        下定了决心,我说干就干。教学时间内一律不上网,这是学校定下的上网公约中的一条,我自然要带头执行,“国培”只能放在放学以后。每天放学,只要没有更紧迫的事,我都会留下来学习一个小时,双休日再挤出一天时间到学校培训,晚上就翻看从“国培”中下载的教研学习材料。遇到值班看校,就抓住机会培训学习或参加班级论坛等。学校和家里的事,我从不分什么份内份外,尽己所能,内外兼顾,人倒是越锻炼越精神了。 

        3.“国培”收获

        3.1 增长了专业知识。从英语的五门专业课程中,我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了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测试方法。“听做?说唱?玩演”是我最先学习的一门课,专题讲座、互动对话和教学案例听了好几遍,对这种调动学生兴趣的活泼的教学法很感兴趣。任务型教学法更贴近生活,把英语学习与生活应用结合起来,驱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效果很好。这些都是以后教学中我要去实践推广的。

      3.2 学到了研究方法。四门公共课着重指导教师如何从事教学研究,以前这类内容很少听过,对于一线教师真是雪中送炭。刘良华教授讲的《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点醒了我,原来我们的教研容易掉入教育思辨的圈子,只有深入实际跳出思辨,做教育叙事研究才会有理有据。王小英教授讲的《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让我对论文、报告怎样去写有了明确的方向。专家的论述是一场及时雨,解决了教师长期的困惑,有助于我们的专业成长。

        3.3 实现了交流共享。“国培”为我们教师的相互交流和资源共享搭建了一个平台,其广度和深度是农村小学平时的教研难以达到的。在“国培”网页中,我可以随意浏览全省各地市中小学各学科的研修日志、教学设计与反思、作业、班级简报,参与班级论坛,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学感悟,眼界一下子变宽了,性格也一下子开朗了。对辅导老师我尤为感谢,虽未谋面,但已神交。他们不光是一个个的代号,还是一盏盏的明灯,给我们整理专业学习材料,为我们煲送“心灵鸡汤”,那篇《老师,请保重自己》让我备感温暖。各位辅导老师,你们辛苦了,谢谢!

        4.“国培”建议

        许多人入“国培”是冲着升职称的继续教育学分来的,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国培”是炼狱还是熔炉,还要因人而异。我在培训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

        学员考核方案中规定了每种作业的数量,对质量没提出什么具体要求,个人基本信息内也只是显示完成的数量,因此,一些人作业就只重数量而不管质量了。有些论坛回帖直接复制辅导老师或其他学员的意见充数,也有反复回帖同样内容的,还有应付差事的“好”、“不错”等等简单无聊内容的,而且大家似乎对一些专业问题不予理睬,而无关紧要、扯闲谈的回帖特别多,班级论坛俨然成了聊天室。对此,我想作业评价应该质与量并重。

篇10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学习兴趣 孩子 家长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孩子最亲近的生活环境,父母自然应担负起应付的教育责任。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品德素质、兴趣爱好等都与家庭教育有关。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诱发和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

一、家长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常听有些家长抱怨:我们和孩子交流时,孩子总是很烦,难以沟通。其实,这种局面的形成与父母是有关系的。科学研究表明,孩子8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具备接受和感知外界信息的能力。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种语气,孩子都能感觉到并作出迅速反应。如果家长总是把自己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强加给孩子,不顾孩子自身的感受,只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父母和孩子的心理产生距离,造成难以沟通的现实。因此,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应坚持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态度,以孩子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流,谈孩子关心的事情,谈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谈兴趣和爱好。另外,家长要有充足的时间与孩子交流。尽管家长工作很忙,但也应抽出时间陪陪孩子,了解孩子成长的烦恼,心灵需求,给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家长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孩子心心相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使孩子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都愿意和父母交流。

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是要有自信心。一个人有了自信心就会有动力的源泉,就会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与困难拼搏,从而走向成功和辉煌。孩子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就会有兴趣,自信心就会自然形成。因此父母要不断鼓励孩子取得的每一点成功。例如,孩子拨电话号码就是认识数字的开始。当孩子每拨对一位数字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使孩子树立我能行的心理,无形中使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提高。向孩子故意示弱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好办法。例如,“宝贝,你做的真棒,教给妈妈好吗?”这样的话语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望,使孩子认为我能行,我能做一些成年人做不到的事情。孩子做了,家长就要鼓励孩子。禁忌说这是你做的吗?你能做好吗?有人帮你吗?这样怀疑孩子是对孩子的打击,孩子对自己能力也会表示怀疑,自信心会被无情的抹杀。

三、创建学习型家庭使孩子以学为乐

良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家中事物繁杂,没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孩子是很难安静下来用心学习的。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父母把家庭当做办公场所或娱乐场所,很难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在学校做过调查:80%吸烟的孩子父母是烟民,而孩子第一次饮酒就是看到父母饮酒好奇才尝试的。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

现代社会提倡创建学习型社会,我们也需要创建学习型家庭。所谓学习型家庭是指家庭中有深厚的学习气氛,家庭成员都能自觉地学习,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庭中有丰富的学习材料,能提供给孩子和成人的学习,而且能做到学习材料不断充实、更新,家庭中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等。创建学习型家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有固定的学习场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场所不受其他事物的干扰。

2.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在固定的时间内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使孩子知道成年人也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3.要有适合孩子的读物和学习资料,积极添加书籍,以培养孩子多样化的兴趣和爱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需求还要不断增加图书积累。

四、多鼓励表扬,少指责打骂,保护孩子自尊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家长要学会从爱孩子到欣赏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挖掘孩子的潜能,坚持多鼓励表扬少责骂的原则。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孩子从小好动,而且进入小学中学后成绩都很差。每次家长会,妈妈都从老师那里听到很难听的话,但这位妈妈却是这样鼓励自己的孩子的:

幼儿园时,老师对她说:你儿子3分钟都坐不住,他有多动症。妈妈回到家对孩子说:老师夸你了,说你过去1分钟都坐不住现在能坐到3分钟了。孩子很高兴。

小学时,老师说:你孩子成绩很差,全班50人他是49名,有智力障碍。妈妈回家对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有进步,只要努力就能超过你的同桌。

初中时,老师说你的孩子很危险,普通高中都考不上,只能上职业高中。妈妈对孩子说,老师说了,只要你努力能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有一天,邮递员把一封信交给了他妈妈,妈妈打开一看,是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孩子哭了:“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能有今天,完全是您教育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