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自动化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会计自动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日常会计收支辅助核算
辅助核算是对账务处理的一种补充,便于实现更广泛的账务处理,以满足企业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一般规模和业务量比较小的企业很少会采用辅助项目核算,或者通过会计科目的延伸就能满足日常业务核算需要。相反对于一些业务内容比较多的企业,辅助核算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梳理方案。核算项目相当于会计科目的一种延伸,在某科目下设置相应的辅助核算后,相当于设置科目按核算项目进行更为明细的核算。但核算项目又不同于一般的明细科目,它具有更加灵活方便的特性,一个核算项目可以在多个科目下挂接。而且一个会计科目可以设置单一核算项目,也可以选择多个核算项目,比如可以设置部门、往来单位、横向项目(一般为平行单位间业务合同项目)、纵向项目(一般为上下级单位间科研课题项目)等辅助项目。又比如可以将管理费用科目只设置部门核算,也可以将应收账款科目同时设置为往来单位核算与部门核算,方便进行财务管理。另外比较常用需要加入辅助核算的有:银行存款科目下设置收款类型,比如:支票、汇款以及相应的票号或编号;应收账款科目下设置部门、往来单位、横向项目;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部门、横向项目、发票号码等。
会计收入核算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主营业务收入和非主营业务收入,从大类上划分大概可以归结为三类:产品收入、工程收入、服务收入。不同的企业又有可能在这三大类收入中划分出新的范围,比如产品收入下划分出软件收入、非软件产品类收入等。日常收入的借方最常用的形式是银行存款、现金或者两者均有,偶尔会有一些应收票据,当然如果是挂账,还会形成应收账款。而贷方却因为业务类型的不同,会计科目有较大差异。比如产品类收入贷方是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而工程类,服务类收入贷方则为工程结算。2012年9月份北京地区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税务政策,部分服务业收入核算的会计科目由单独的工程结算增加为工程计算—现代服务业—应税现代服务业,并增加一个核算会计科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现代服务业—应交增值税以便于区分9月份之前部分服务类收入,并考虑单独设置具体部门现代服务业的横向项目,以便于处理不同时期的业务收入。
实际上会计收入核算按照会计实务操作方法核算即可,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在“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一些跨月甚至是跨年科目的冲销。由于辅助核算项目的应用,这些科目在冲销时很容易片面只关注了某一个方面,比如只考虑了部门的冲销,或者只考虑横向项目的冲销,实际上一个会计科目,一个部门下面不止一个横向核算项目,也不止一个往来单位,如果遇到以前年度的结转,产生部门变化的结转更容易造成冲销的红字出现,在某一个辅助核算下看了是平的,实际上并没有和以前的数据一一对应。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要全面考虑,在部门余额表,会计科目下,联查往来单位,在项目余额表下,联查部门,联查往来单位,以确保冲销正确。
会计支出核算一般表现为费用的报销,支出形式有电汇、信汇、支票、现金等。这四种常用了支付类型中,除了现金走一般的报销程序,前面的三种需要另外一种流程,比如未取得发票时的汇款和支票预借,需要经办人员填写借款单,并需经总裁、主管业务部门领导和财务经理的签字同意,方可由财务相关业务人员进行办理。取得发票的前提下,进行汇款,预借支票的则无需填写借款单,而是直接填写报销汇总单,提供账号等,取的汇款或者支票业务的办理。在相应票据流程办理之后,需要入账,成本核算科目,常用的有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劳务成本、研发支出等,如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涉及到的辅助核算项目一般即为部门,劳务成本,研发支出则需多增加横向项目或者纵向项目。
在支出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支出和成本的配比,不能一个项目的支出大于收入,而还没有被发现,造成核算错误。
二、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是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另外还有观点认为凡是在传统的办公室中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机器、新设备从事办公业务,都属于办公自动化的领域。一般在企事业单位大多数叫OA,即办公自动化。通过实现办公自动化,或者说实现数字化办公,理论上可以优化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增加协同办公能力,强化决策的一致性,最后实现提高决策效能的目的。事实上,我个人认为OA系统应当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和功能:一个是操控性简单易行,具有良好的界面友好性,便于使用他的人很容易操作;另外一个就是提高办公效率,解放生产力,不做多余的重复性工作,提高办公效率。
OA系统下有多个模块,如个人办公、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研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公司规章制度等。
下面对财务模块中收入子模块的应用情况进行一下简单介绍:
财务模块下包括《银行账单管理》、《合同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业务经费管理》、《债权债务监控》等下级子模块。
《银行账单管理》下面包括、、、以及。此模块是针对汇款收入所特别设置的一个模块。凡是银行汇款到账单都会被按照一定规则编写一个号码,然后将此笔收款通过公示在OA系统,然后由各下属业务部门对属于自己部门的收款进行认领,认领之后再填写收款通知单,来财务部门办理开具发票业务等。
在完成了上述款项认领,发票开具等程序后,财务部门根据业务部门认领的款项和开具的发票再在OA系统到款单确认模块进行二次确认,之后流转到收入核算会计手中准备入账。在《合同收入管理》模块,业务经办人员首先要通过合同收款录入或者是发票预领单录入对自己经手的业务进行相应的录入,然后把相应的单据交与财务部门,再由财务部门核算人员对收款单或预领单进行确认,确认完毕之后再入账。
《支出管理》模块下有、、三大子模块,其中报模块使用的前提是发票和支出同时进行,而模块是在没有取得发票的前提下支付的预付账款,是在预先取得发票后,支付的应付账款。
三、会计收支辅助核算与OA系统结合使用观点
银行账单的录入以及公示很好的便于业务部门及时发现自己的到账,以便对属于自己部门的收入进行认领,确认,提高了办理业务的效率。
收入核算集成数据统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为非财务人员查询和统计业务信息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基础。
篇2
(一)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适应复杂经济环境的现实需要
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日趋复杂,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新经济常态。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1)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产品市场的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企业不仅要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进行跨国投资,也要遭受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以分散风险,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治理模式都出现了全球趋同的趋势;(2)需求多样化,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是多变的,企业要围绕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重新规划其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周期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加快;(3)经营网络化,电子商务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半径扩大,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4)竞争规模化,技术进步使技术合作成为可能,产业协作增强,企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企业很难获得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必须专注于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专业领域,形成规模化的竞争优势。为了应对多变的经营环境,企业只有不断创新,采取主要依靠品牌和核心技术、依靠核心知识和竞争力,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发展模式,也必然要求其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不断创新和变化,特别是在战略管理、成本管理、风险控制、投融资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因而,企业需要大量既懂会计核算,又懂得管理的会计人才。
(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海量日常业务的处理,需要自动化,信息技术使这种自动化处理成为了可能,也成为了现实,业务处理自动化必然要求与之相应的会计信息处理自动化,以业务驱动财务进行会计核算。其次是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联系更加紧密,会计信息系统只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大数据时代来临,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越来越依赖于会计信息系统之外的其他信息,会计信息系统不能也不再独立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第三是会计共享服务,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另一个后果是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距离增加,财务人员对业务的核算和监督都不再需要与业务人员面对面交流,财务人员依靠业务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核算和监督,财务系统从业务系统中独立出来,会计共享服务应运而生。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这种趋势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大部分将实现自动化,甚至是日常的财务分析和纳税处理也将实现自动化,会计行业的核心业务将受到严重地削弱。会计要生存和发展,转型成为唯一出路:一方面,是财务会计的转型,财务会计应将核算的重心转移到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业务处理上来,更多关注企业未来事项的处理;另一方面,是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信息技术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持,会计人员应该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反映了企业价值运动这个独特优势,进行数据分析和应用,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引领企业专注于价值创造。要实现这种转型,会计人员也需要转型,企业需要大量既懂财务会计又懂管理会计的会计专业人才,加强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管理会计人才的内涵及知识结构
(一)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误区
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明确管理会计人才的内涵。目前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认识,存在几个误区:(1)将财务会计人才和管理会计人才严格区分开来,认为财务会计人才不需要进行管理,而管理会计人才不需要进行核算;(2)矮化财务会计,拔高管理会计,认为财务会计中低端人才即可胜任,而管理会计则需要中高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3)片面强调企业中高层会计人员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中的作用,忽视普通会计人员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基于这些认识,通常认为管理会计人才应该是高端人才,应该掌握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或技能,在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中发挥作用。
(二)管理会计人才的内涵
会计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会计的本质就是信息的加工和应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源于同一母体,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两个部分,其中财务会计侧重于信息的收集、加工与提供,而管理会计则侧重于信息的分析与利用。在实践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对象都是企业的资金运动,都属于价值管理的范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信息是共享的,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信息都来源财务会计。因而,实务中的会计人员,只是因为岗位的设置而导致的分工不同,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无法完全将两者职能分开———从事业务核算的会计人员也要负责进行日常管理,而从事专门管理的会计人员也需要进行会计核算或利用会计核算的资料。目前,在实务中,我国企业财务人员超过85%的在从事财务会计工作,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主要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随着我国企业会计转型,会计工作要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服务,目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人都将转型成为从事管理会计的人,那么,我国紧缺的不仅是300万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更为缺乏的是数量庞大普通管理会计人才。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财务会计人才主要是从事数据收集、加工和提供的人才,而管理会计人才则是通过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应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预算、组织实施及控制的人才。
(三)管理会计人才能力与知识框架
在确定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时,我国学者和实务界人士较多地从人才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专业)的角度来阐述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框架。黄培(2014)认为会计人员岗位层次不同能力要求也不一样,但一般应具备财务基础工作能力、财务管理及规划能力、税收筹划能力、预算管理能力、参与决策能力、非财务分析能力、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九项能力。但是,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工作岗位也是不断变换的,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也是不固定的,因此,单纯从工作内容的角度来界定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是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对此,余绪缨指出,管理会计人才要实现从“硬人才”向“软人才”转变,“软人才”是知识广博,能将相关学科领域的成果融会贯通、创造性地灵活运用的“通才”,而不是只在一个狭隘的专业领域术有专精的“专才”,即“硬人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能力框架,包括一般教育、商学教育和会计教育三部分”,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也明确指出“会计人员未来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计算机能力、运用科技的能力、网络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教导、说服和沟通的能力”,同样体现了管理会计人才首先应该是通才,然后才是专才。基于此,本文认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与知识框架主要包括五部分:足够深度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足够广度的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和法律等综合知识;卓越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深厚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如何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争议很大,第一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人才不是仅靠学校就可以培养的,会计人员只有与企业的管理实践相结合,在实务中采用师傅带学徒的方式才能培养;第二种观点认为,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招之能用,企业不愿意招聘没有经验的会计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也不对在职人员的进行后续培养,有关调查显示43%的企业没有针对管理会计的年度培养计划。这两种观点都过于偏激,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企业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师傅带学徒方式培养的管理会计人才只能停留在过去的经验框架中,难以应付未来多变的管理需要;而高校的培养给予了毕业生丰富的理论知识,却无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变化万千的商业环境。因此,只有以学校的优质教育为前提,继以企业的岗位培养,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另外,考虑到我国在岗的1600多万会计人员中,将有相当比例将转型成为管理会计人才,针对这些人的继续教育也非常关键。综合这些因素,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体系是:在政府的积极导向下,以高校教育为基础(特别是本科教育)、企业的岗位培养为主导、职业团体的职业培训为补充的综合人才培养体系。
(一)政府积极导向
政府应在推进全面建设管理会计体系的过程中,继续“坚持人才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强宣传引导,以会计职称考试为突破口,将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正式纳入考试内容,形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新的会计人才评价体系;将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纳入后续教育课程体系,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升会计人才队伍的整体管理会计水平;继续推进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总会计师提升工程等项目,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形成示范效应,使全社会都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二)高校教育为基础
高校教育,首先是本科教育,应以“管理”为立足点,推进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为社会提供大量能够成长为高素质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后备人才队伍。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管理会计人才能力和知识框架为基础,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队伍;要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其次,应继续推进会计专业硕士教育改革,使专业学位教育与企业人才培养形成良性互动,在广大的在职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升中发挥主导作用,促进财务会计人才转型,培养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最后,高校教育应注意与职业团体合作,将职业课程体系纳入高校课程,联合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三)企业的岗位培养为主导
企业的岗位培养是具备良好基础的后备会计人才能够成长为合格、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的关键,企业应坚持自我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人才聘用模式,让后备人才经过岗位的历练,获取足够的管理实践经验,使其成长为既熟悉企业的情况,又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会计人才,为企业所用。企业岗位培养过程中可以继承传统师傅带学徒的模式的优点,但一定要突出创新,不能墨守成规。另外,企业应制定管理会计人才的培训计划,结合企业的管理转型,对现有会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使其转型为管理会计人才,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四)职业团体的职业培训为补充
篇3
(一)会计信息的公开性
随着网络在社会中的普及,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使用者、投资者、债权及债务人等都能够快速、准确地得到相应的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事业单位具体经济业务的明细信息,依据网络上获得的企事业单位人事及营销等方面的信息,分析、预测和评估企事业单位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规划企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
(二)会计核算的实时性
在网络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会计核算从以往静态的事前核算转变成了动态的事中核算。网络财务会计的主要功能是快速地产生反映企事业单位资金状况及经济动态的财务报告,随着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实时动态财务报告将替代以往的月、季、年度财务报告。通过计算机网络,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但可以了解企事业单位的过去和现在的财务信息,还能够依据查阅到的企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了解和预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动态。
(三)信息处理的综合性
计算机网络体系的建立,不仅突破了以往会计信息的局限,还极大地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往使用的单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将被企事业单位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所替代,将信息串连,使得会计信息与其他经济信息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整体,通过处理反映出企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状况。
二、网络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目标的转变
会计目标是企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中的基础,传统的会计目标主要是让会计工作融入到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当中。在网络经济环境下,随着资本化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事业单位的投资者结构趋于多元化。企事业单位不仅要考虑到主要投资者的信息,还要能够将潜在投资者吸引过来,通过吸引投资者们的注意,来增强企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潜力。
(二)核算重心的转变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事业单位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逐步趋于多元化,人力资产和无形资产都成为企事业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形资产在企事业单位总资产中地位越来越高,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深远,企事业单位由主要依赖物力资源和资金等有形资产向主要依赖人力资产、专有技术、商誉、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转变。因此,财务会计核算的重心从对有形资产的核算转移到对无形资产的核算上,增加了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评估和计量,以详细反映和记录无形资产的构成、取得、使用和摊销等情况。
(三)会计信息的转变
在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中,由于技术上的限制,提供会计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且缺乏安全性。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可以更好地建立双方沟通的桥梁,使得财务会计数据的收集、处理变得更加迅速快捷,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登陆企事业单位网站进行信息查询,或根据自身的需要在财务会计信息数据基础上进行加工。
三、网络经济对财务会计产生的影响
(一)财务会计环境方面的影响
1.网络经济环境改变了企事业单位以往的管理结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结构变为扁平化的管理结构。由于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较多,资金、信息和物流的流动很大程度上的加速了企事业单位的负荷。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不适应企事业单位发展,抑制了企事业单位前进的步伐,网络为财务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大大增加管理幅度与效率。
2.网络经济实现了企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事业单位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将内部信息放在企事业单位网络信息系统上,方便信息使用者和合作伙伴随时查询企事业单位最新动态和最新信息,实现企事业单位信息的对外公开和透明化。
(二)财务会计处理方面的影响
通过建立网络财务会计处理系统,实现了会计业务的高效自动化处理。财务会计处理系统能够自动对电子原始凭证和数据进行采集,自动生成电子记账凭证,相比以往的手工记账省时又省力。还可以根据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其发展的会计处理流程和账务处理方法,自动进行账务处理、自动登账,依据客户需要随时生成准确、及时的会计报表。
(三)财务会计报表方面的影响
以往的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表格式缺乏灵活多样性,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量快速增加的现状。传统的按年度对外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已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且数据都为人工手工填报难免存在疏漏和虚假情况。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通过网络在网络的监管下进行交流与沟通,而且还可以向使用者提供不同类型的报表方案,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数据的真实、可靠。
四、网络经济环境下完善财务会计的措施
(一)提高网络环境下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网络系统的安全受自然和人为两类因素的影响,要控制和防止影响网络系统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网络风险防范意识非常重要,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控制,防范因会计人员的道德缺失和业务疏漏带来的风险。积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防范管理制度,保护资产和会计信息安全。对会计人、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病毒等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保证财务会计在网络环境下的安全运行,避免因网络风险防范不到位造成的不必要经济损失。
(二)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财务会计核算流程
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快速生成完整的财务会计报表,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和财务运作方式。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企事业单位发展战略目标为动力,运用网络技术完善财务会计核算流程,可更大程度地提高企事业单位的战略效应。
(三)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档案信息管理
网络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信息是在电算化系统中操作的,由于计算机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故障,造成会计数据信息的丢失或损坏,要加强对数据档案信息的管理,采取数据备份等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严格管理。
(四)建立健全网络环境下的财务会计法规制度
企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财务会计内控制度,建立健全一套在网络环境下符合电算化模式的财务会计制度;国家应不断完善财务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与国际会计制度相衔接,使我国的财务会计网络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行业健康发展。
篇4
社会实践是学校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对学生已学部分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培训,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接触社会,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之很快的融入到工作当中去。20xx年7月——10月我在xx县商贸局进行了各方面的实践。现作如下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
财务会计业务包括下列各项:(1)原始凭证的核签;(2)记账凭证的编制;(3)会计簿记的登记;(4)会计报告的编制、分析与解释;(5)会计用于企业管理各种事项的办理;(6)内部的审核;(7)会计档案的整理保管;(8)其他依照法令及习惯应行办理的会计事项。
各项会计业务应包括预算、决算、成本、出纳及其他各种会计业务。机关中报表的编制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务,会计报表的目的是向机关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要准确、全面、及时,然而当前的财务报表有很多的局限性。在电子商务时代,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支持,报表的生成将呈现自动化、网络化和非定时性,冲破了时空的限制。电子信息的迅猛发展,人类正疾步跨入信息社会。网络经济正以人们始料不及的速度迅速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作为网络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子商务已经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对传统会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龙州县商贸局基本上结合信息时代的要求实现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和网络化。
为期三个月的实习结束了,我在这三个月的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非浅,以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我们,可以说对财务会计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有的有关财务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们都基本掌握。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芦葫画瓢准没错,那么,当一名出色的财务会计人员,应该没问题了。现在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离开操作和实践,其它一切都为零!会计就是做账。下面是我通过这次会计实习中领悟到的很多书本上所不能学到的会计的特点和积累,以及题外的很多道理。
首先,就是会计的连通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每一笔业务的发生,都要根据其原始凭证,一一登记入记账凭证、明细账、日记账、国家机关需要有人“当家”,而“当家”人则要善于“理财”。就财务管理而眼,国家机关存在财务管理的内容单一、方法简单、观念陈旧等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行各业迅速发展壮大,商务局的日常管理事项将会越来越多,所面临的业务也会随着推陈出新,这需要财务会计人员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建设中理财要求。
三、实习体会
篇5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六)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财务会计;对策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对其财务会计的影响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一词,是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在全球各地广泛进行的商务交易和商务服务活动的总称。在宏观的角度来说,电子商务是网络发展带动的商务革命,通过电子手段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经济秩序,它涉及的领域从电子技术和商业交易本身,到诸如金融、教育等社会层面;从微观上讲,电子商务则是基于各种商业背景的实体,从个人消费者到企业、金融机构、政府职能机构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参与商业贸易活动。
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和发展,产生了信息化、自动化、无纸化的商务模式,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彻底的、革命性的变化,从根本上导致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理论体系和会计模型受到严重冲击。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的前途和命运。
二、电子商务条件下财务会计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电子商务在我国还处于新生发展的状态。电子商务形成了信息化、自动化、无纸化的环境,设备、运输等曾经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资产在会计核算中已经不占主导地位,财务会计管理更多倾向于会计信息管理、决策分析。在不同国家,由于电子商务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会计准则也存在国际差异。
针对电子商务,由于我国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包括信息化法律、IT及电信法律、信息安全法律、计算机软件法律及知识产权等,因此在相关案例分析以及实践经验中,没有完善的法律支持将直接影响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这必将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比如交易信用问题,电子数据有效性问题等等。除此之外,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得不到法律的保障,计算机犯罪、计算机泄密、窃取商业与金融机密等情况时有发生,给相关企业带来了不良后果。
另外,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也有一定影响。目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已经对电子商务进行了工商登记和相应的管理,但税务登记和管理没有跟上,新征管法对此也没有明确规定,相当于电子商务税收这一领域还是一片空白,税务部门对电子商务的监控程度相对较低。
(二)传统会计理论及模式亟待变革
传统意义上,会计的职能包括反映、监督、参与经营决策。电子交易形式的出现使得会计信息实现了实时反映和自动处理,另一方面也造成会计的主要职能发生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企业的经济活动需要接受客户愈加细致的监督和严格的考验,会计工作的形式也必须改变。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财务资料量的扩大,对企业资金的运作状况提出了更细致精确的标准,这就进一步要求深层次地划分反映会计主体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各项会计要素。我们需要打破原有工作单元之间的界限,将财务、电子商务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出财务会计的职能。
另外,电子商务的不断趋于成熟必然推动财务实现网络化,传统财务将向电子财务发展。会计的基本职能将向管理倾斜。此外,必须加强对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活动的监督,协调交易双方利益。当前我国部分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其会计职能仍停留在原始状态,传统模式局限于信息的处理方式,没能考虑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缺乏合适的模式。
(三)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强化
电子商务下财务会计的正常运作,包括财务信息的传递、存储与处理大部分要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得以实现,因此要求会计从业人员除了必须具备相关网络技术知识外,还要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及开发、设计、维护和保养。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除了了解企业的信用和财务状况,还有必要及时了解外国企业的会计制度和财务会计发展。另外,电子商务的发展飞速,要求财务会计的工作模式需要不断改进创新,适应时代的特点,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还必须掌握相应产业的基本知识、有创新知识的能力。目前,我国会计行业门栏低,存在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在职会计人员专业知识薄弱,综合素质偏低,面对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视野狭窄,无法满足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会计飞速发展的要求。企业实施和发展电子商务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的优化和完善。
(四)电子商务环境的信息安全问题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化程度的发达意味着电子商务处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这就导致储存和处理完全在计算机上实现的财务会计信息极容易受到非法访问者的窥视甚至破坏。如果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存在严重安全漏洞,很难保证客户信息安全,危及企业经济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电子商务环境下,安全危机表现为会计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可能被人为修改。除此以外,软硬件故障、非法操作、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都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瘫痪。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电子商务活动的安全,将始终是电子商务的核心研究领域。目前,信息安全已成为良好电子商务环境发展的瓶颈,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解决对策
(一)加强电子商务财务会计法制建设
建立电子商务相应的法律法规是保证电子商务会计信息真实、有效、安全的重要手段。比如,会计原始凭证里的合同、票据等,目前我国的《合同法》肯定了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地位,有效内容由书面合同延伸到了电子数据的形式。然而要加强电子信息的安全有效性,还要建立更细致严格的制度来规范电子商务活动来保障会计原始信息的安全,比如加强网络财务立法措施,严厉打击经济犯罪行为。加快电子商务立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的立法工作首先应规范电子商务活动,结合电子商务交易的特点,反映出交易安全的核心观念,保证电子商务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可以完全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鼓励公平竞争;其次,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特点,建立针对电子商务安全、保密的法律保障体系,严厉打击计算机犯罪、黑客入侵系统窃取商业与金融机密等违法犯罪行为,保证财务会计电工作安全、有效进行。
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税收缺失问题,首先要完善税收登记制度,实施电子商务税收的合理管理;其次要严格监督电子交易的税收过程,提高税收人员的专业素质。
(二)培养高素质电子商务下会计从业人才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财务工作的时间、空间、效率带来了改变,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也随之有了创新。互联网的应用将会计引向电算化发展,增加了会计业务风险的同时也丰富了财务会计的形式,这些变化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企业会计要培养自身良好的自律意识、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此外,当今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在保持自身专业优势的同时,关注企业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同时,财务人员要深入研究企业经营环境演变,不断更新观念,进行管理创新。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积极应对挑战,企业必须加大对现有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注重这类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加强培训人员对财务会计软件的使用,确保他们能不断完善自我,与时俱进,有效地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参与企业决策,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使财务会计在电子商务时代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建立多层次的综合安全控制机制
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在全世界范围都是信息化研究的重点。我国要在世界各国的商务信息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强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面系统的电子商务安全控制产品,在技术上首先要建立更加安全可靠的财务会计操作系统,构建方便快捷的财务会计网络,同时培训专业的系统管理员对交易信息进行严格管理和监控。其次,通过设立防火墙、电子密匙系统等技术手段构筑保护屏障,保证财会信息的安全,必要时对核心数据进行备份,及时对硬件进行维护,全方位阻碍黑客入侵盗取会计信息,最大程度地防止信息失窃事故的发生,防止计算机出现故障导致信息的失效等。还可以设立权威的验证中介,确保交易双方的有效安全身份,建立多层次的综合安全控制机制,在技术上保障整个财务管理系统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任迎伟.论电子商务对财务管理的冲击与创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篇7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
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篇8
会计信息化理论是由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所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其中,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是构成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方法理论等;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是将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信息化实践、指导会计信息化实践的理论,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会计信息化管理体制理论等;而会计信息化环境理论,则是对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和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的理论,包括信息、技术和组织等环境的影响。
作为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部分的财务会计信息化,立足于其会计反映与监控的基本职能,对其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环境理论深入研究,不仅是会计信息化的当务之急,而且对会计理论创新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研究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首先必须根据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分阶段加以进行。信息系统与组织内外部环境之间共生与互动的关系,决定了财务会计系统必须是一个活跃开放的系统。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化与演化程度,直接反映出财务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根据会计的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集成的程度,可将财务会计系统的发展阶段分为手工会计模式、计算机会计模式和网络会计模式三个阶段。而我国信息化财务会计系统至今经历了手工会计仿真模式与计算机会计模式两个阶段。30年来我国财务会计系统信息化的发展,不仅实现了该系统与管理会计系统的信息集成,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内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进程。
本质上说,我国财务会计系统经历了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是一个价值法会计向价值法与事项法并进的演变过程。从上一世纪80年代开始,Sorter(1969)所提出事项法会计之所以在我国一直成为经久不衰的热点问题,是因为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让人们看到这一研究的应用前景。勿庸讳言,利用计算机系统采集的事项信息,不仅能够提高财务报告的增值性,而且也可同时满足企业决策者的信息需求,这种谋求信息资源集成,以便为信息用户提供多元信息的理想目标,使国内众多学者萌生了重构新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之构想。杨周南(2003)提出的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模型(InformationSystem,ControlAuditing,ISCA),李端生等(2004)提出的“需求决定的会计报告”模式,王世定等(2004)提出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信息集成管理系统(InformationIntegratedandManagementSystem,IIMS)模型等,重点构画了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为一体的控制系统的理想框架。而在实践中,用友、金蝶、浪潮、新中大等软件厂商立足于组织、信息与流程集成所开发的本土化ERP软件,也开始从实务上夯实了建立业务事件仓库的基础。笔者认为,随着基于企业经营过程方法的事件识别准则(Jones,2003)的不断完善,从真正意义上构筑一个融财务与非财务、货币与非货币、定量与定性的各类数据为一体的业务事件仓库可望形成,它为财务会计信息化进入网络化会计模式阶段铺平了道路。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新审视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手工会计的产物。面对信息化因其数据传输与处理疾速使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升,而可靠性却可能因电子化、无纸化和网络化致使系统面临许多风险而降低,迫使人们必须重新审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将安全性列为可靠性的次级质量要求
信息安全是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与信息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信息的秘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传播性、可用性和可控性(Crime,2000)。其中,秘密性是指防止对数据的非授权或非法泄漏。完整性是指信息没有被篡改。真实性是指利用信息网络传播的信息不存在与客观事实违背的情形。可传播性是指信息内容不违反国家的相关法规。可用性是指信息的者能够保证信息被有效地传递到接受方,并且该信息被接受方有效地加以使用。可控性则是指信息的发送者可有效地控制信息的传递方向,使得信息安全到达授权接收者。上述基于网络平台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信息质量的要求,虽然其中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用性多见于手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中,但其内涵有很大的改变,而保证在信息化条件下非授权人不能知悉信息内容的秘密性和可控性要求则是手工会计下所未曾遇及的。
财务会计信息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财务会计领域的今天,电子化与无纸化的会计数据与信息,随时都有可能遭受到非授权人的操作与干扰,随时都可能在处理与传递过程中出现泄漏和被窃(特别是异地的网络传输情况)。在今天,如果一个财务会计软件缺少对会计信息秘密性和可控性的设置,即使其输出会计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都能符合会计准则与制度的要求,人们仍然不能断言其产出的信息是可靠的。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会计信息在空间上不囿于某一固定点的特性,迫使其可靠性内涵不得不加以拓展,将安全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已是势在必行。
财务会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控制系统,因此,安全性既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是会计控制质量要求。事实上,从控制质量特征研究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也许更有意义,但在信息化条件下讨论会计信息特征伊始将其置于信息质量范畴更能为人们所理解。同时,尽管安全性与可靠性具有同义性,但在财务会计特定的范畴中,确立两者的主从关系却十分必要。美国FASB于1980年提出了SFACNo.2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框架中,将可验证性、如实反映和中立性等三项作为可靠性的次级质量特征,它们是对信息产生过程和结果加以界定的,而安全性则侧重于信息的、传播与接收提出的,它同样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之一。因此,将安全性与可验证性、如实反映和中立性并列,同属于可靠性的次级质量特征是合适的。
(二)实时性替代及时性并将其列为相关性的次级质量要求
在手工会计之中,及时性通常被视为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制约因素,视为相关性的灵魂之所在。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往往要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而在整个会计程序实施过程中及时性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在经济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在信息化条件下,上述的及时收集、及时处理和及时传递已经成为所有计算机信息系统产生信息的“自然属性”,并非基于会计信息的个性特征。而实时性才能真正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所谓实时性(real-time),是指输出信息与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信息用户,尽早满足信息用户的需要。这不正是信息化条件下对会计信息最为需要的质量要求吗!故笔者认为,将实时性替代及时性,并令其作为相关性的二级质量要求更能表现信息时代反映主体价值运动的特征。即将步入网络会计模式阶段的财务会计信息,在面对市场日益增加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情况下,决策有效性进一步依赖于实时性财务信息。因此应当审时度势地将实时性替代及时性,并将其作为相关性的次级质量要求。
三、财务会计基本程序的改进
在将财务会计的数据转换为信息的过程中,其基本程序必不可少。我国会计软件问世至今的30年,是一个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不断信息化的30年,财务会计系统的人机角色的转换程度高低,直接通过这四个基本程序表现出来。同时,它又从理论上丰富了财务会计基本程序的内涵与外延。
(一)会计记录的信息化
在我国财务会计系统四个基本程序信息化过程中,以会计记录的信息化最为成功。根据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设置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结构,按照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模块正确地进行数据输入、处理和信息的输出,逐步实现了会计记录的电子化与无纸化。同时,会计处理过程的程序化与规范化,又使会计集中核算、记账,以及企业租用服务供应商(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ASP)信息系统成为可能。
Fellingham等(2002)认为会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对信息的处理技术。信息理论所包含的数据压缩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两个基本定理同样也适用于会计记录。在对数据的压缩过程中,当前财务会计系统在获取会计账户和报表的压缩信息中一方面保证信息的不受损失,同时,通过凭证模板和非法对应科目控制减少了信息失真。而在保证一个有噪音的信道中传递最大数量会计信息的设计之中,当前系统则多将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合二而一地归集于一个数据文件之中,以便账簿和报表提供更为详尽数据与信息,并注重会计处理过程中对有效编码方案使用冗余技术。
当前,应当探讨电子化原始凭证项目与格式规范化,财务会计业务流程的标准化,以及财务会计系统嵌入更为严密的会计记录控制程序,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要运用信息管理学理论,立足于财务报告需要,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会计记录压缩与冗余等问题。
(二)会计确认的信息化
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信息化,是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难点。如何将人脑对会计的确认与计量逐步转化为财务会计软件的基本功能,首要问题是要进行“初始记录的确认”(即初始确认),APBStat认为“初始记录”包括对进入会计程序的数据、作出分录的时点和通常要予以记录的金额等三项原则(葛家澍、杜兴强,2004),其中前两项属会计确认问题,而第三项属于会计计量问题。诚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5)已对数据电文及其发送时间与地点,以及电子签名的有效性等从法律上予以认定,这种以电子替代手写的签名直接关系到上述的初始记录的确认。即使所有原始凭证都已实现电子化,对其是否进入以及何时何地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经济事项的人脑确认过程仍然必不可少。当前电脑替代人脑的会计确认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已被人脑确认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经济事项的会计要素的自动确认。这种有限的初始确认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具有其积极意义,它既可使系统远离人为的干扰,又可快速形成记账凭证数据(借贷方会计科目);二是对电子化原始凭证是否进入财务会计系统施行“有限度确认”,即对日常发生的采购、生产、销售各循环中的基本经济业务加以判断,在确认依据(如电子合同、付款单据等)完整的条件下准许进入财务会计系统之中。
在财务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将会计确认交由计算机系统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想象,那种缺乏完整的原始凭证数据仍可准许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做法,将给系统带来多大的危害。因此,制定“准入”数据的确认条件必须完整充分。
(三)会计计量的信息化
选择计量属性是会计要素计量的主要问题,在当前财务会计系统提供以货币量度为主的信息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能使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属性克服相关性不强的缺陷,而且可以使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尽可能同步地得以反映。这是因为,企业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以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平台,进而使零库存、零距离、零营运成本(俗称“三零”)成为现实,由此使企业许多流动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相关性得以提高。同时,全球网络平台提供的众多资产和负债的活跃市场,信息中介(infomediary)的服务又能帮助企业形成基于各种计量属性的会计信息。因此,通过建立基于以上五种计量属性相应的数据库文件,并根据各计量模式的要求分别生成不同计量属性的财务报表信息,对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需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庄明来,2006)。
计量过程的信息化,首先体现在记账凭证借贷方金额的计算。我国会计软件实现了转账凭证和部分收付款凭证的自动计算。例如对期末收益类账户结账、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职工薪酬的结算与分配等,都已借助会计模板方式自动进行计算生成。然而,会计计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完全依靠计算机技术目前尚难实现,做好人机的科学分工以保证会计计量合规性至关重要。
(四)财务报告的信息化
AAA(1966)所提出的同时报告历史信息和现行成本信息的多栏式报告,Sorter(1969)强调披露企业足够的经济事项明细信息数据为主的事件报告,Cheryl和McCarthy(1997)侧重于储存和维护而提出建立最原始的REA数据库会计模式。Willman(1995,1996,1997)则提出5种不同层次的彩色报告模式,肖泽忠(2000)提出建立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型(anInteractiveandCustomisableReportingModel,ICR)以提供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的快速沟通,同时达到信息传递更为迅速和经济之目的,众多学者研究之目的是向信息用户提供各种理想的基础数据状态和多维的决策支持信息。当前,通过公式定义方式使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表内信息能够自动取数生成,但附注内容的完整披露完全依靠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却尚待时日。同时,注重其他财务报告多元化与实时性,进而提高财务报告的整体质量,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在财政部和中国证券会等部门推动和组织下,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方兴未艾,取得较大的进展。王松年和沈颖玲(2001)、张天西(2003,2006)、潘琰(2003)等学者对XBRL的基本原理、作用与贡献,以及在我国应用等展开研究。无疑,XBRL对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财务报告模式变革、财务报告分析、会计准则选择、实时监控和持续审计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这一技术在我国财务会计中应用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是今后的重点。
四、会计方法的推陈出新
会计学是一门以研究方法论为主的经济应用科学,信息技术则为会计方法的推陈出新提供了很大的技术支持。在科学地将会计数据转换为会计信息的信息化过程中,手工会计中所采用的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会计方法因信息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许多变化。
McCarthy(1982)和Jones(2003)等学者对借贷记账法提出质疑,并相应建立REA等会计模式,尽管O’Leary(2004)等学者对REA和SAP系统基础数据库模型之间的关系的考察结果进一步印证了REA模型以提供包括非货币、非财务和定性数据在内的业务事件库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但企盼这些模型在实践中得以真正应用依然步履维艰。在当前,构建价值法财务报告与事项法财务报告并驾齐驱的会计业务流程也许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做法。有鉴于此,价值法会计的存在也就决定以货币计价为基础的复式簿记不可能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改变。设置会计科目,是将各种经济数据按会计要素“浇铸成型”(确认),并通过记账凭证载体为会计报表信息提供“毛坯”。从会计科目的级别设置在信息化实践中的作用来看,设置一级科目并同时下设明细科目无疑为财务报表的编制提供方便,而不设一级科目直接将会计科目设至明细科目的压缩冗余的做法,则对企业获取决策经营的支持数据更为快捷灵活。另外,在一个企业内分别设置“外送报表会计科目”、“内部管理会计科目”、“集团公司会计科目”等多套会计科目系列的做法不仅有利于企业财务会计的信息管理,而且为深入研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同源分流”的数据联系提供直接依据。
作为会计科目载体的记账凭证,是复式记账的直接表现。尽管增减记账法在信息化环境下更有可能实现(李春鸣、韦沛文,1999,张以宽,1999),但无论是采用借贷记账法,还是增减记账法,其记账规则在记账凭证库文件中也只是符号表现的差异而已,它们对会计信息输出并无影响(庄明来,2001)。同时,充分利用编码技术,尽可能使各种符号都具有特定内涵,是我国记账凭证结构设计的未来方向。例如,SAP软件为采购、销售、生产三大循环(或更细的分类)业务各自设置凭证编号区间(张小虎,2003),将各区间的借贷标志分别以不同的编码表示(如固定资产有关凭证借方以70表示,贷方以75表示,而存货有关凭证借方以89表示,贷方以99表示等)。笔者认为,以不同编码作为“借”和“贷”的标识以区分各类别经济业务的做法是记账凭证填制方法的一种突破,是对经济业务的会计要素确认的进一步细化。同时,它以数码方式与组织单位代码、日期编码、记账凭证编号、会计科目编码和金额等一连串数字符号的连接,无论对财务数据的集成和分析,还是对会计档案保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登记账簿,至今仍然作为各国财务会计的基本方法。尽管当前账簿仍然要求打印输出,但财政的《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1994)早已规定:“在机内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直接登账依据完全相同情况下,总分类账户可以用总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对照表替代”,以及“可以提供机内会计账簿的满页打印输出的功能”,这种“以表代账”和“满页打印”的规定表明了信息化条件下账簿的功能与作用的逐渐淡化。从理论上说,账簿中的发生额登录只是会计凭证数据的位移(庄明来,1997),这种冗余处理完全可以由会计凭证数据文件所取代。在电子账簿仍然存在情况下,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有效地实现电子化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等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勾稽关系的实时自动审核,以确保数据与信息的可靠性。
手工会计常用核算形式主要有记账凭证、汇总记账凭证、科目汇总表、凭单日记账和日记总账等五种,这些根据企业规模、会计人员水平等因素而选择的核算形式,究其本质,是为了方便总账的登录。而在信息化条件下,无论采用上述的任何一种形式,总账均可以在瞬间形成,因而,手工会计下的核算形式在信息化之下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目前,财务会计许多方法正在逐渐由电脑自动完成,诸如财务报表的编制、发出存货个别计价、单个存货项目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职工薪酬计算与分配等。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这种自动完成的范围将越来越大,有鉴于此,不断将系统能够自动完成的方法补充到标准的会计业务流程之中,并将其固化于财务会计软件,则可望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干预,进而提高财务会计系统数据处理的正确性。
五、总结
财务会计是一个以处理价值信息为基础的控制系统,因此,按照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ControlObjectivesforInformationandRelatedTechnology,COBIT)建立一个合理的信息技术治理架构是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要运用会计学、信息管理学、信息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和观点,以财务会计信息系统重构为主线,以业务流程集成、组织结构集成和服务集成为重点开展研究。而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目标,则是要探讨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建立一种以过去为重心。既面向过去又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进而在实现财务会计子系统与ERP系统的其他子系统的功能与信息集成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财务报告理论体系。 新晨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J].会计研究,2003(10):30-32.
[2]李端生,续慧泓.论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报告模式[J].会计研究,2004(1):60-64.
[3]王世定,徐玉德.IT环境下会计系统重构:一种融合理论及模型构建[J].会计研究,2004(9):42-46.
篇9
财务会计对外提供的信息反映了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等有关方面的利益关系,受到这些信息使用者的普遍关注;他们往要以为主要依据,作出有关经济决策。以财务报告是经营者领导下的会计部门提供的,即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是分离的。为的信赖,就需要对信息的加工、形成和传递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规范。会计原则、会计准则恙领土制度等财务会计的规范形式便应运而生。
一、现代会计理论
1.对会计目标。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基础,现在财务会计把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一种通用的会计报表。在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需求者与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企业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双向交流;企业在了解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决策模型后,可以针对其需要,向其提供专门的财务报告。因此在新经济时代,可能发展成提供适用于不同决策模型的专用财务报告。
2.对会计基本前提。现行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基本前提上,新经济的出现对这四项基本前提提出了挑战。
2.1关于会计分期。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在新经济时代,即时的通讯手段带来了即时的操作和调控,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可以在互联网上动态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分期已无存在的必要。
2.2关于货币计量。在新经济时代,连接各国的信息网络使全球形成统一的大市场,经济活动的国内与国外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同时,国际贸易剧增,市值变动大。这些都对货币计量前提提出了挑战。在新经济时代,完全可能出现全球一致的电子货币计量单位,用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2.3关于会计主体。在新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急速发展,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不分国界的联合或分组,从而导致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这就使得对会计主体认定产生困难,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态。
2.4关于持续经营。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借助互联网相互联合起来来完成一个项目,当项目完成之后,企业就会立即分散。这种临时性的网络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将十分普遍,使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对它们不再适用。
3.对会计要素。现行财务会计把会计要素划分成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在新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的资产,创新是新经济的核心,人是保证创新的的决定性因素,知识作为一种动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显得日益重要。
4.对会计权益理论。传统会计的平衡公式“资产=负债+业主(股东)权益”中,等式右边所体现的只是企业财务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而未体现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信息与创新能力对企业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应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面对新经济时代,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会计权益理论。
二、现代会计实务的发展
1对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主要从时间选择上确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它存在的前提是会计分期假设。在新经济时代出现的虚拟化了的网络公司这类新型企业组织,在可预见的将来可能是很短暂的期间,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会计分期假设在此类企业的核算中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由此,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之上的权责发生制也相应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2.对会计组织。在互联网上,可以建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会计处理系统能自动采集相关的电子原始凭证和数据,并按设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流程,自动进行业务处理,生成电子记帐凭证,然后自动登帐,随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会计报表,还通过预测决策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
3.对会计计量。传统会计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对于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知识和信息这一首要的经济资源价值就不能充分表现。对于一个时分时合的临时性的虚拟网络公司,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在会计上可将它作为一个相对会计主体。同时,网络企业也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变持续经营假设为即时经营假设,因此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也就没有意义了。
4.对会计职能。会计具有核算、监督和参与决策的职能。在新经济时代,财务人员通过互联网在线访问,可以及时得到相关企业的会计信息,财务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可以作出正确的决策。所以说,在以互联网的应用和电子商务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会计参与决策的职能将会大大拓展其范围。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财务会计 目标管理 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实现财务会计的管理和创新也就显得尤为迫切,只有完善而科学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部队或者是单位的投资以及运营管理才会有良好的发展。针对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管理和创新来说,其主要的包括对信息的提供上和对财务会计目标的控制上。完善科学的财务会计目标体系不仅需要创新,更要具有稳定性、实用性以及系统性。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目标要达到以上的一些要求,进而有效的保证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正常和有序进行。
一、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管理的分析探讨
随着我国改革和发展进程的加快,实现财务会计目标的管理和创新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要求,而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部队在财务会计目标的管理和创新上也越来越具有技术性和社会性。而在当前的情况下,实行财务会计目标的有效管理就需要根据时展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分析,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财务会计的目标管理工作:
1、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目标创新的外部环境。我们知道财务会计环境是和部队会计、财务会计的发展密切相连的。所以,必须不断的优化财务会计环境,这是财务会计目标创新的客观外在条件。针对这一问题,相关的会计管理部门一定要注重各个环节的改良和完善,进而促进部队的全面发展和财务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2、在财务会计报告内容上不断的完善和拓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会计在上报相关的材料时也更加的详细和具体,不仅仅是单纯的财务状况、资金支出等。新形势下的财务会计管理是更加全面而详细的。在这个过程中,财务会计管理需要对部队所面临的危机和风险等作出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对涉及部队发展的问题作出全面而有效的判断,从而为整个财务的运行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保障和支持。这样一来,财务目标管理也将更加有利,具有重要的保证。
3、在财务会计的形式和内容上加强变革,主要是加强报告或者是报表的编排。我们知道,在以往的财务会计管理过程中,尤其是在财务报表和报告中其对无形资产较为重视,而随着近年来无形资产的价值在整个价值比重上的不断上升,以往较为传统的报表形式也就显得有些落后,也显现出其本身的弊端。所以,加强财务会计的管理和创新需要在会计报表或报告上加强创新和突破,进而实现财务会计的长远发展。
4、在财务会计相关信息的管理上,作为财务会计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到及时有效、客观的,我们知道,在财务会计管理和运营过程中都希望财务信息的公开以及透明。从而为部队的未来发展做出有效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财务信息管理一定要跟上发展进程的需要,避免财务信息的混乱,进而造成损失,浪费发展和管理上的成本,在这方面一定予以足够的重视,而根据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逐步的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加快发展部队的财务会计电算化工作并形成全国性的财务会计信息收集、分析和检索网络。
5、我们知道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引进先进的会计核算以及管理技术也成了部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选择,先进的管理技术对于部队财务会计目标的管理和创新而言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所以,在当前部队的财务会计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从技术上进行改良和创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办公自动化系统,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改进和完善相应的的硬件设备,不断的去优化财务会计的操作系统,实现全面的升级,与此同时及时而披露有价值部队财务会计信息,做到公开和透明,这样一来部队的财务运营就会实现快速化的运转,提高效率。
二、部队财务会计管理目标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
1、部队财务会计目标的建设是在一定的环境基础之上的。因此在部队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上,需要不断的规范财务管理的运行环境,在部队财务会计管理以及发展的进程中优化会计核算方法,革新管理的理念。不断的解决会计管理以及发展中所遇到的任何问题,进而实现改进和完善,从部队的财务会计管理方方面面着手进行变革,最终实现科学有序的良好发展局面。
2、在部队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积极的培养部队的财务会计人员。我们知道在部队的财务会计管理过程中,部队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人员是部队管理过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需培养出财务会计管理人员良好的开拓以及创新的能力。当然,这也是部队财务会计管理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部队的发展是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的,通过培养和引进一大批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部队的发展才会具有前提保障。在部队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过程中,是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大力支持的,这样也有助于部队的全面进步和整体创新,当然,随着创新型人才的加入,部队的财务会计人员对部队的财务会计目标创新也更加的具有优势和改革创新的能力。如果部队现代化程度低,人员素质层次低,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以部队决策有效和有用作为其会计目标,显然很难达到目标和要求。发挥部队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让会计人员的创新能力提高, 力求实现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职能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杨博.试论当前我国的会计目标[J]. 财会通讯,2006 (8)
[2] 孟灵霞.浅析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J]. 市场周刊,2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