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热点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科研热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文体学;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热点
文体学衍生于修辞学,是一门专门研究语言使用风格的学科。[1]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曾成立过中国修辞学会,开展文体学的相关研究,但在较长时间内将文体学局限到文学批评的领域。1999年6月,来自全国35所高等院校和出版单位的60名代表,在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针对文体学的教学与研究展开讨论,揭开了文体学发展的新篇章。21世纪以来,随着理论界对文体学研究的日渐重视,我国的文体学研究成绩斐然,水平明显提高,但是由于起步晚等原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Citespace软件对2000年以来的文体学研究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探析新时期文体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归纳文体学研究的现状特征,对于指导文体学理论研究,推进文体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文体学研究文献数据处理
Citespace软件是由陈超美博士和大连理工大学Wiselab团队共同开发的基于JAVA平台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工具,目前在国内外研究者中使用较多。相比传统的研究,文献筛选标准主观、方法偏于定性归纳、耗费时间较长的缺点,Citespace可以通过数据读入、检查、更新、输出,利用自带的数据标准,[2]实现代表性文献的自动筛选与归类,生成科学知识图谱,直观反映出某一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研究紧密度与研究走向,实现研究的科学化与高效化。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为数据源,以2000-2013年间被CNKI收录的1103篇中文文献为分析对象,在Citespace中,设置时间跨度为14,单个时间分区为一年,即2000年―2013年,分为14个时间分区;设置阈值为30,即选取每年30篇高被引文献;以关键词为基准,绘制出了科学知识图谱(图1),共包含240个结点,303条连线。
■
二、文体学研究的热点主题
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多、联系紧密的一组论文共同探讨的问题或者专题就是研究热点。立足于研究热点这一特征,利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可以对施引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这样共被引的文献就会形成聚类,几个聚类形成的知识群能够映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由于文体学的相关研究较少,且研究范围较窄,因此采用单个聚类为研究热点的方法,相对于多个聚类群的方法,能够实现文体学研究热点的具体化、清晰化。利用Cite Space软件自带的LLR对数似然率算法,自动生成具体聚类的标识词,权值最大的标识词代表这一聚类的研究热点主题,结合二次文献分析法,总结出文体学的前四大研究热点分别是:文体学理论研究、现代文体研究、戏曲文体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
第一个研究热点,也就是排名首位的聚类是Cluster10,共包含了56个节点,文献135篇,文献紧密度0.914。聚类的最大标识词是文体学理论,通过文献分析法进行总结,得出这一聚类是文体学理论的相关研究。研究文体学,应该明确的基本问题是文体学的内涵与研究任务。但是在文体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内涵界定,这就导致了学者们对于传统文体学、修辞学、诗学三者难以划分;并且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出现与发展,出现了对新文体学、话语分析、语篇语言学三者的区分模糊。围绕文体学的研究任务,刘世生在《文体学的理论、实践与探索》中,借用Lang和Toolan的文体学研究理论,提出文体学应该是为外语教学服务、为语言学理论提供实践平台、为文学研究提供可行性方法。但是胡壮麟认为文体学的研究任务是明确文体的本质,丰富文本分析方法,归纳文体特征的表现形式和交际效果,并运用到具体语篇的分析上。[3]
排名第二位的聚类是Cluster11,共包含了47个节点,文献63篇,文献紧密度0.158。该聚类虽然在整个图谱中占据较大的比重,但是文献间的紧密度很小。结合聚类的标识词和施引文献,可以发现,该聚类的文献主要是对现代文体的研究,例如:科技文体、新闻文体等。在庞大的文献数据中,文献的写作用途决定了其写作特点与格式。科技语言旨在揭示自然规律、求证实验结果,因此要求条理清晰、思维缜密,但同时语言难度大、趣味性低。科技文体具有正式、客观、精确、简练、程式化、国际化等特征。[4]而新闻作为一种即时性和评论性兼顾的文体,在词、句、篇乃至标点上都有别于普通的文本,词语种类较丰富、长短句交替、修饰词量大等。[5]
排名第三位的聚类是Cluster9,共包含了30个节点,文献42篇,文献紧密度0.986。结合聚类的标识词和施引文献,得出这一聚类是对戏曲文体的专门研究,可见戏曲文体研究的重要性与特殊性。郭英德先生作为戏剧文体研究方面的专家,著有《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是从文体学角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先例,也是戏曲文体研究的典范。[6]从文体学的的专业视角出发,对明清传奇戏曲进行历史描述和理论探讨,一方面,开创了明清戏曲文化研究的新思路,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文体学的研究范围。[7]
排名第四位的聚类是Cluster6,共包含了17个节点,文献26篇,文献紧密度0.999。结合聚类的标识词和施引文献,得出这一聚类是关于中国古代文体学的相关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植根于中国厚重的文学传统中,相比现代文体学具有门径宽、挖掘深的特点,支撑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发展。[8]要实现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发展,应该在研究古代文学、文体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文体学的先进研究方法,参照现代文体学研究范式,突破以往的研究视角,推动古代文体学向现代学科发展。[9]
三、研究结论
对文体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对于了解文体学的研究现状,把握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根据文献共被引网络的知识图谱,21世纪以来,文体学的相关研究较少,同时存在研究视角较窄,研究领域过于集中,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有限的文体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文体学理论、现代文体、戏曲文体、中国古代文体学,对于文体学的美学意义等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进一步深化对文体学基本理论的认识,通过多学科多文化间的互动,不断丰富文体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手段,对于实现文体学的体系化发展、规范化教学、规模化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促进文化与文体的互动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兵.文体学的发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4):97.
[2]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9.
[3]胡壮麟,刘世生.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4.
[4]魏绪涛.科技英语文体学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67.
[5]李由.中英新闻语言文体学对比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4.
[6]范红娟.文体学研究的成功范例[J].戏曲研究,2004(66):349.
[7]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58.
篇2
英文名称: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548X
国内刊号:11-5453/R
邮发代号:2-59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医学研究杂志》(月刊)创刊于197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办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杂志, 刊物紧跟医学发展趋势,对医学热点予以适时追踪, 内容新颖、及时,学术水平较高,以从事医疗、科研工作者为读者对象,以报道医学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国家重点课题的医学进展、医疗新技术和诊疗经验为主要内容,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促进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
篇3
关键词:科研选题;生命科学;热点;文献调研;设计方案
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延续了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迅猛发展势头。近年来,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化学、医药、医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许多新兴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我国为例,在本世纪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中,生命科学分别占总资助比例的27.1%和35.08%,远高于其它6个领域的资助比例[1]。高等学校生物类背景学生的考研率连年维持在60%以上,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对高层次生物研究类人才的需求。笔者在生命科学专业科研选题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专业特点、大三学生的知识掌握及能力具备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人的科研经历,探索了积极高效的教学策略:注重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热点的兴趣,引导学生把握专业热点的视角,训练学生筛选高质量文献的技能,培养学生理解高质量文献精髓的能力,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从关注的专业热点中确定科研选题,将他人的高水平的科研方法初步运用到自己的实验设计中。实践证明,此课程按此策略组织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1教学策略概述
本探索以16人的小班教学为例。教学对象为生物技术专业三年级本科生,有考研意向的13人,其中跨专业考研1人,保研1人。学生已学完生命科学的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对科研有浓厚兴趣。课程前期积极引导学生讨论生命科学的热点问题。以关系到人类健康方面的生物医学为例,可给出下列关键词:癌症治疗、中枢神经疾病、免疫疗法等,每个关键词可引入相应研究方向的前沿热点。学生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4人分为一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中、英文文献,以小组讨论和课堂汇报的形式确定选题内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最后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组织学生进入课题实验室、动手实践,大致内容如图1所示。
2教学实践
2.1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科学前沿方向
“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思考”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本课堂的主要目标。根据生命学科的特点,结合笔者留学英国时参与的开放型课堂的经历,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传播媒体、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等不同渠道,介绍科技前沿工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2.1.1多种渠道关注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社会热点与社会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强调了生命学科不仅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联系,还与许多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如: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的加剧带来的健康问题,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类为主的疾病将在今后很长的时期内成为困扰各国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生命科学面临的一个难题[2],在此引导学生讨论有哪些具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类疾病,并结合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探讨其潜在的机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再如:癌症已经成了当今社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自1997年以来,癌症成为世界人口的第一死因[3],而近几年兴起的免疫疗法被确认为一种针对癌症的高效疗法。介绍目前存在的诸多争议,包括高昂的治疗价格及潜在的排斥性,引导学生课余搜集更多的相关信息。为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特定的课题并提高课堂的参与性,所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分成4个小组,选择本小组的热点问题:分别为癌症(Can-cer)、中枢神经系统疾病(CNSDisease)、药物运输(DrugDelivery)和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让学生参与开放性讨论。比如,在问题为“癌症”的小组内,教师会提出以下问题:(1)癌症的成因及其社会危害性;(2)癌症现有的疗法及其局限性;(3)你所知道的关于抗癌疗法的前沿知识以及这些方法的局限性。显然,在不借助互联网和查阅文献的情况下,学生对问题了解的深度有限,具体表现为对分子和细胞机制的概念不清楚,对前沿知识了解偏少等。通过开放型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生命科学热点问题的理解肤浅、掌握的信息滞后等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对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以后的文献查阅打下主观基础。2.1.2参与科技讲座,激发对前沿科学的兴趣学术前沿讲座是高校教育中一项人才培养新途径,在帮助学生了解所在学科的前沿知识、掌握研究方法、树立跨学科意识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前沿讲座最重要的作用是促使学生了解所在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聘请国、内外专家,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与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从而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虽然这种授课方式在本科教学中很少采用而多用于研究生教育,但是更容易激发本科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本课程,积极促使全班学生与我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一起参加瑞典林雪平大学KajsaUvdal教授题为“Multifunctionalnanoparticleswithtarget-ingandimagingcapabilities”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学生详细了解了KajsaUvdal教授的课题组如何利用多功能纳米颗粒进行肿瘤的核磁成像和荧光成像,对这些书本上接触不到的前沿知识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在报告会结束后,安排了该班学生与KajsaUvdal教授单独进行了30分钟的交流。Kajsa教授为本班学生准备了名为“Howtomanageyourresearchplanforundergraduate”(如何做好本科生的研究计划)。李自玉、耿前等同学用英语向Kajsa教授提问了一系列关于“功能性纳米颗粒性质”的问题;另外,还提出了“如何规划未来的学术生涯”、“如何处理科研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女性如何做好科研工作”等问题,Kajsa教授均一一耐心详细解答。在本次与世界知名大学教授的面对面交流中,学生表示收获颇丰,不仅开阔了视野,了解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理解了生命科学与其它学科交叉合作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该次交流激发了同学们对前沿学科的兴趣,更有本班数名同学主动与Kasja教授电子邮件联系,请教今后前往瑞典深造的可能性,可见此次交流对学生积极性和求知欲起到的推动作用。
2.2指导学生阅读前沿文献
2.2.1文献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认识文献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早已不同于达尔文时代,从零建立科学大厦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尤其对于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只能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如果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必须有文献阅读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文献阅读,可以充分了解研究热点方向的发展历史和前沿动态,可根据现有的经费和仪器条件,制定出初步的研究方案。再者,科研选题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文献的调研。从科学基础研究的特点出发,每一项基础研究都应该是创新的。因此,只有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才能避免重复选题、重复研究。对于三年级本科生而言,文献阅读的最直接作用是模仿学习,在阅读中仔细体会高水平论文的行文思路,既包括语言文字、句式的组织,也包括论文逻辑结构的组织表达。此外,对于还未接触实质性科学研究的本科生来说,文献阅读可以体会如何提炼科学问题及如何解决科学问题等,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最直接的训练,为今后的学习和深造做好预先训练,打好基础。2.2.2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本科生对(中、英文)文献认知和阅读能力与技巧的掌握非常有限。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从“读什么”和“怎么读”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对科技文献的认知和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科学引文索引(SCI)类论文以及SCI论文的自身属性,包括引用量、影响因子及归属数据库等。其中着重介绍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以此作为判定论文优劣的一个主要标准[4]。结合生命学科期刊的实例,讨论不同期刊影响因子的差异。在课堂详细介绍了英国的《自然》(Nature)期刊及其生命学科下的子刊,如《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生物技术》、《自然-医学》等等。并结合本校生命科学学院在以上期刊的发文量,说明在此类期刊的难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进一步介绍“读什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谷歌学术和百度学术)、高校图书馆数据库(ScienceDirect、Weily等)以及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高效地进行文献查阅和管理。学生对此类事物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较好的接受能力。据统计,课后有半数以上的同学在私人电脑上尝试使用了谷歌学术及ScienceDirect数据库,下载并安装了Endnote软件进行文献下载和管理。在教授“怎么读”的过程中,针对本科生的英语及专业基础较薄弱的特点,笔者总结了“四个结合”和“四个注意事项”。“四个结合”是指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文献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相结合、杂志论文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研究论文和专利论文相结合。“四个注意事项”是注意尽快完成从中文文献到英文文献的过渡,更多阅读国际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注意精读高影响因子的期刊论文,扩展视野的深度与广度;注意最新文献与实际实验有1-2年的滞后性,及时关注最新研究进展;注意重点文献的分类保存,做好总结和记录。
2.3选题及制定可行性方案
在上述熟悉专业热点及科研文献阅读之后,指导学生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从关注的专业热点中确定科研选题,然后将他人的高水平的科研方法初步运用到自己的实验设计中。在课程后半程,该班同学通过筛选和阅读文献,并组织课堂讨论和汇报后,初步确定了自己的选题。上述16名学生分成的4个小组的同学分别选择了“免疫疗法在巨噬细胞上的初步探索”、“癌细胞在顺铂类药物下的迁移情况”、“锌离子对星状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和“以衰老小鼠为老年痴呆模型观察大脑神经元的分布”课题,并设计了课题的可行性方案。其中,Zealot小组的课题为“以衰老小鼠为老年痴呆模型观察大脑神经元的分布”,其设计的课题可行性方案如图2所示。
2.4实验室实践
“以衰老小鼠为老年痴呆模型观察大脑神经元的分布”课题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顺利通过了教师的评估。该组同学随后进入教师课题组进行为期4周的实验室实践。期间,学生掌握了臼齿类小动物的麻醉及解剖、脊椎和脑组织的摘取、利用冷冻切片机进行脑组织切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神经元的分布。
3结语
篇4
1.1缺乏科研兴趣和科研思维
住院医师刚踏上临床工作岗位,临床实践不足,无法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例如,在消化内科规培轮转期间,某些住院医师对消化相关领域的基础和临床实践知识欠缺,不善于从临床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无从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有相当一部分住院医师在本科或硕士阶段很少或没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科研经验几乎为零,对科学研究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不足,缺少主动思考、从临床问题中获取科研线索的创新素质,更不能主动从学术会议、研究文献等资源中提取自身专业发展所需的相关知识[5]。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不仅能完成临床工作,还是临床问题的发现者,只有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才能逐渐成为集临床与科研思维为一体的临床医学专家,才能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这也是住院医师科研思维培养的目标。保持对临床问题的科研兴趣犹如基石,是做好科学研究的重要保证,同时应注重基础理论与科研思维的有效结合。
1.2缺乏良好的文献阅读能力
文献阅读是医学科研的起点,也是关系科研成败和成果大小的关键性问题。文献阅读是每一位从事学术工作的人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素养。通过阅读文献,可以掌握一个领域的已有知识,了解其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动向。而大部分刚踏上临床工作的住院医师在学生阶段往往只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对最新的研究方向和动态缺少更新。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文献检索的培训,往往也缺乏文献检索的技能、技巧。
1.3实际科研水平不强
临床科研包括提出问题、检索文献、设计课题、收集数据、统计分析、论文撰写、文章发表这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都需要不断训练继而培养能力。但现实是,随着日益增长的临床工作需求,参加规培的住院医师临床工作极其繁重,缺乏有效的时间思考问题和从事科研工作。
2临床科研能力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对策
2.1科学精神和学术素养的培养
医学科学研究是不断探索、创新和追求真理的过程。求知旅途中需要坚定的、科学的信念和精神[6]。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微博、微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极大地浪费了时间,如何屏蔽这些无效信息,也是锻炼医师自制力,提高科学研究效率的关键所在,长年累月累积的时间将是一大笔财富。住院医师除了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思考问题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之一。科学研究如同烹饪美食,需要热情和细致。要学会在科研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与探索带来的纯粹与忘我,克服枯燥感,继而有动力地继续投身其中。消化内科教师在临床带教时增强带教意识,重视培养住院医师的科研思维,鼓励他们从复杂的临床表现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自身科研积极性,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成长为高质量的医学人才[7]。
2.2选择合适的临床问题进行研究
临床轮转的规培医师和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博士生相比,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有效的科研时间。所以,如何帮助他们选择难度适宜、以解决临床需求为目的的临床研究课题是保证课题可行性的关键之一。临床科研不能仅仅局限于细胞、老鼠的实验室工作,要与临床紧密结合,对于住院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提出发现的临床问题及自己的科研想法,带教教师及科室应帮助住院医师分析课题的可行性、创新性及应用价值并提供指导,从而解决有深度及临床价值的问题。
2.3培养文献阅读能力
消化内科带教教师通过定期宣讲帮助住院医师了解消化学科或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开阔视野、拓宽眼界,也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带教教师通过小讲课的方式教授文献检索技巧,介绍文献检索的一些重要工具,通过举例介绍综述撰写的注意事项,拿出一些过往有问题的或者优秀的综述,从标题到内容让住院医师有直观的学习感受。通过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推出住院医师临床科研月月讲活动,要求规培医师从利用所学到的文献检索知识查阅最新的研究进展并汇报。综述的撰写也是文献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鼓励住院医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方向撰写综述,带教教师给予指导并帮助其发表。
2.4重视科研培训
进行临床科研需要创造力,对文献有深刻的理解,但最重要的是能够产生帮助解决临床问题的新思路。然而,仅仅知道和了解这些关键点不足以成功,相反需要有效的科研能力培训[8]。这种培训和成长过程主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在规培的过程中,同时攻读研究生学位,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青年医师获得更多培训机会。科研课题的实施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于前期准备,同时严谨的数据统计分析和积极主动的态度是临床课题实施的中心环节。严谨创新的课题思路和课题设计使得研究在开始阶段就有计划、不盲目。
2.5寻求科研团队的帮助
随着困难和挑战不断增多,成功培养一名临床“科学家”需要单位提供可寻求帮助的资源和人员,包括:(1)实现研究目标的共用设施和设备;(2)实验室管理人员和科研小组人员;(3)提供常规服务的实验室(如测序、高级显微镜、生物统计学等);(4)导师或带教教师可以提供宝贵的见解和专业知识,拓宽科学视角[9]。消化内科多年来实施多种方法帮助年轻医生,如在研究设计阶段邀请具有统计能力的教师或信息统计学的专家进行讲课,介绍统计的基本原理和软件操作过程[10];在课题实际进行过程中,带教教师帮助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并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各种医学统计学方法对观测数据的数量特征进行客观如实的描述和表达,绘制直观的图表;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可以通过组会的方式,带教教师和多名成员一同参加,构建学术交流平台,营造了良好的临床科研氛围;通过与其他青年医师之间、基础实验室教师与导师的学术交流,使临床科研深入每一个住院医师,面对问题群策群力帮助找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11]。
2.6鼓励参加学术交流和科学活动
消化内科的规培住院医师不仅在消化内科工作,还会至不同临床科室及辅助科室轮转,如与影像放射科、病理科等结合,不同科室研究热点不同,更容易碰撞出火花。鼓励他们进行交流学习,针对某些临床问题共同讨论,并寻找合作研究的可能,从而让研究结果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消化内科鼓励住院医师走出科室、走出医院多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单纯的课堂授课比较枯燥,而学术交流容易提高学习热情,接受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想,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科研最终被他人获知除了外,另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学术报告[12]。成功的学术报告能直接快速地传播研究成果,扩大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住院医师在进行学术报告前应不断练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态度决定成败”,鼓励他们走上学术讲台。
篇5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医学教育;亚专业;神经外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0(a)-0120-03
Thoughts on the cultivation of neurosurgery postgraduates under the mode of subspecializa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WANG Yongzhi1,2 CHEN Baoshi1 ZHANG Zhong1
1.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2.Beijing Neurosurgical Institute,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The subspecialization of medical subjects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level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s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but it also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postgraduates. Based on the practice under highly subprofessional division of neurosurgery i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recommends the better strategies: to establish "tutor group" system to suit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each individual; carry out regular collective learning system to train the ability of clinical 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and propose project cooperation to expand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space, so as to adapt to the change of the mode of subspecialization, and cultivate recombination talents with 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 and academic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 Medical postgraduates; Medical education; Subspecialization; Neurosurgery
医学学科亚专业化是指在临床医学三级学科分类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分成若干亚专业。学科亚专业划分是现代医学知识爆炸式增长、技术不断进步和诊疗更新的必然结果,学科亚专业化的医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对患者的诊治水平和促进学科向纵深发展。然而,学科发展模式的变革也给当前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神经外科是医学三级学科,也是临床医学中最年轻、最复杂而又发展最迅猛的一门学科,其快速的发展,除了得益于近年神经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与革新,更与其实施高度的亚专业划分模式密切相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是神经外科是亚专业划分实施较早的国内规模最大的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中心,本文将结合我院临床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情况,探讨学科高度亚专业划分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
1 神经外科亚专业划分现状
20世纪90年代,国际神经外科开始向亚专科方向发展[1]。近20年来,随着国内各大医院神经外科规模的快速扩大,纷纷走上了亚专业发展的改革模式,从某种程度上,亚专科划分的发展模式成为神经外科加强学科建设,促进专业技术向高、新、尖发展的必有之路。目前神经外科学的主要亚专科有神经肿瘤、神经创伤、血管神经外科(又分为血管内和血管外)、脊髓脊柱疾病、功能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放射神经外科等。我院作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进一步根据手术部位的特殊性以及某些较为特殊的单病种,开设了更为细化的神经外科亚专业,如神经肿瘤再划分为脑干颅底亚科、幕上肿瘤科、脑胶质瘤综合治疗中心和垂体腺瘤治疗组,血管神经外科又分为缺血性血管病和出血性血管病科等。事实证明,高度亚专科划分模式极大地适应和满足了患者的治疗需求,促进了神经外科临床和研究水平的快速发展。
2 亚专业化对研究生培养的挑战
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能够独立从事一般临床工作,而且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的人才[2-4]。高度亚专业划分后的一个显著结果是知识量的成倍增长,尤其是对于神经外科――这个当前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和革新,而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有限,高度亚专业划分势必会削弱研究生对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在亚专业划分背景下,导师们的诊疗范围也走向高度专业化,诊疗病种较为单一,研究生跟随导师进行临床学习工作时遇到的病种也就十分有限,这就给研究生全面熟悉和掌握神经外科诊疗常规和手术技能造成了困难。
从研究生毕业后个人发展需求来看,当前的神经外科研究生毕业后并不都能进入大型三甲医院从事高度亚专业化的工作,尤其是硕士层次的研究生,相当一部分毕业后将进入地市级医院或二级医院工作。由于当前我国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如果研究生阶段只在亚专业范围内学习和实践,势必会影响其日后的临床工作和个人发展。例如亚专业为脑干颅底肿瘤的研究生,如果不熟悉颅脑创伤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救治,毕业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的临床工作将面临一定的困难,因为二级医院神经外科面临的主要的疾病是颅脑创伤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而脑干颅底肿瘤病例相对较少,结果违背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因此,如何平衡基本知识学习和专门知识学习,达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学科高度亚专业划分后亟需解决的问题[5-6]。
3 亚专业化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3.1 建立导师组培养制度,体现因材施教
导师制是医学研究生培养普遍采用的模式,学生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知识内涵[7]。高度亚专业化模式下造成导师的诊疗范围缩窄,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就不能达到神经外科研究生对临床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8]。鉴于这种变化,我院较早建立了“导师指导小组”的培养模式,旨在打破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体现“综合”和“专科”并重的培养理念。第一导师负责下的导师组包括2~3名副导师,副导师的遴选不仅要求其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年资中级职称以上,还要考虑不同研究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研究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确定导师组成员构成。神经外科研究生存在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差异,一部分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基础知识扎实,接受能力较强,但缺乏神经外科临床经验;另一部分来源于有一定神经外科工作经历的临床医生。这两类研究生的共性是他们都缺乏科研经验和科研意识[4,9]。因此,导师组中均包括一名科研副导师,对于前者,科研副导师主要来自学校基础医学院或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着重引导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学科交叉,发挥应届生思维活性的优势,体现转化医学的研究理念,同时有助于提升临床与基础双边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临床与基础相互促进[10-11]。鉴于应届生神经外科临床知识薄弱,导师组还包括1~2名从事其他亚专科的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指导研究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神经外科临床技能,例如第一导师为脑干颅底亚专业的研究生,可配备幕上肿瘤和颅脑创伤专业的临床副导师。对于已有若干年临床经历的研究生,着重加强临床科研训练,注重循证医学理念的培养,副导师需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研究经历,善于从日常诊疗过程中提炼临床科研问题,通过定期面对面指导的形式,引导研究生文献挖掘能力,并从科研的角度设计合理的临床研究方案,实现现代循证医学理念下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12-13]。
3.2 坚持定期集体学习制度,拓宽视野,培养临床科研思维
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了解正规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培养临床科研兴趣、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极其重要[13-15]。针对高度亚专业化模式下研究生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方向集中和思维局限问题,基于笔者及所在研究团队的切身实践,认为可以实施定期(每周)集中文献学习,主题涉及血管、肿瘤、颅底、功能、外伤等神经外科各领域,以及学科相关的神经影像、神经病理等,体现神经外科目前各亚专业临床研究热点和新进展,从而拓宽研究生的知识广度,逐渐养成临床科研思维。每次集体学习前1~2周,由研究生导师或副导师确定2~3个讨论主题,由2~3名研究生完成相关主题的文献挖掘、整理和归纳,汇报研究历史、现状和热点问题,并结合本单位实际临床和研究条件,提出研究选题和研究思路。
通过临床问题导向的集中文献学习,能够引导研究生触类旁通地了解正规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培养临床科研兴趣、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具体作用体现在①引导研究生关注其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②提高研究生文献分析能力,培养批判式阅读技巧;③实例学习研究设计、医学统计、论文书写等技巧;④使研究生形成科学的循证医学理念;⑤培养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16-17]。基于实践体会,高质量的集中学习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保证师组成员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的现场参与,高水平专家的出席和现场点评不仅能提高文献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对增加出勤率、鼓励研究生发言均有作用;二是选取文献质量要高,最好是同一个主题的系列文献,既有研究设计、研究方法及文章结构经典文献,又有体现最新研究进展的文献,使参与者对一个研究主题有系统的了解与借鉴,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导师组成员在确定讨论主题与文献挖掘阶段的引导与帮助。
3.3 倡导课题交叉与合作的科研导向,拓展研究生个人发展空间
既要完成繁多的临床技能学习,又要做科研,完成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任务,这对神经外科临床研究生的时间与精力是个不小的挑战[18-19]。提高科研效率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途径。课题研究是个系统工程,一项完整的课题包括科研选题、课题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论文组织与撰写等多个环节,若要发表在SCI收录杂志,还需要英文逻辑与表达习惯的润色;若要完成一项有深度的课题研究,需进行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涉及一定的实验室工作。若要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对临床型研究生是巨大的挑战,结果很可能是临床和科研都做不好。
通过课题合作能够较好地解决该矛盾。实际上,现代临床研究中的一些环节已开始从医务人员手中逐渐分离出来,交由相关专业人员承担,如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质量控制、伦理管理等。这些变化将医务人员从大量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将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关键环节,从而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多学科人员参与既有利于将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融入临床研究,又有利于通过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临床研究整体效率,是临床研究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一项临床医师主导的临床研究,最核心的环节是确定临床研究的出发点(科研选题)和课题设计。笔者所在的以国家神经外科中心为研究平台的研究课题,多涉及更深入的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在先前的文章中[9],笔者提出安排研究生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进行短期的实验室工作,熟悉医学基础研究的工作程序,了解常用的实验室技术,并以此为契机创造与专职基础研究老师和研究生合作的机会,通过课题分工,节约时间与精力投入成本,提高研究效率[20-22]。培养临床研究生课题交叉与合作的研究模式,有利于研究生毕业工作后继续开展临床研究工作,拓展个人发展空间。
4 小结
学科高度亚专业化给临床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导师组培养制度,体现因材施教;坚持定期集体学习制度,培养临床科研思维;倡导课题合作,拓展研究生个人发展空间,以适应学科发展模式的变化,培养出临床实践能力与学术资质兼备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 and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 Good Practice:A Guide for Neurosurgeons [J]. Acta Neurochir (Wien),1999, 141(8):793-799.
[2] 王丽梅,姜泓.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7):129-131.
[3] 祖雅琼,陈洁莉,李丽剑,等.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15所三级医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89(7):526-528.
[4] 刘佰运.神经外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7(2):158-160.
[5] 王翔,姜曙,游潮.医学学科亚专业化下的研究生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9-30.
[6] 程雯,孙海霞,马涵英,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9):92-95.
[7] 朱红,鞠学红,王德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启示[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124-125.
[8] 牛晓泉,王翠玲,王晓玲,等.临床医学实践教育导师制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5):133-134.
[9] 王永志,江涛.神经外科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4):378-380.
[10] 汪阳,杨新健.“双导师制”在神经外科临床型研究生培养中的实施[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63-264.
[11] 刘斌,李世英,张晋霞,等.神经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与科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 11(27):122-125.
[12] Schulz KF,Grimes DA.《柳叶刀》临床研究基本概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
[13] 曹勇,赵继宗.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两点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8):130-131.
[14] 穆士卿,李佑祥.神经外科研究生临床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3):388-389.
[15] 刘晓黎,王晓玉,王远,等.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途径[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7):154-156.
[16] 衡立君,高国栋,衡亮,等.Journal club教学方法在神经外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03-906.
[17] 曹勇,赵继宗.Journal club:有效的循证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1):29-32.
[18] 程雯,孙海霞,马涵英,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9):92-95.
[19] 卢长方,于海涛,张可勇,等.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36):156-157.
[20] 冯刚,李素云,任献青,等.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药科学,2016,6(7):63-66.
[21] 程青青,刘芳娥,曲萍,等.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新型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130-132.
篇6
【关键词】科研促教学;骨科;精准医学
临床实习教学是培养医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相关专业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解决临床病例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培养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模式形成的一条必由之路,通过临床实习可完成由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过渡。因此,如何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以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兼职临床教师,我们必须面对着临床实习带教与临床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二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专职教师在学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围绕教学开展科研也是现代临床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应有针对性的开展适合自己专业的科研促教学模式。
作为骨科的临床大夫,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骨科学的知识,并培养学生可以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会在日常的带教过程中把科研当中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的科研进展,布置给学生,以科研进展及科研中涉及的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课后多查阅相关资料,多复习相关知识,有效的把相关内容有机的联系到一起,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的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仍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理论只是与临床实际相脱节
目前, 我国有很多的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是采用“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即基础理论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阶段。该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学完所有的基础理论课、临床专业课后,在大四开始见习,大五步入R床进行实习。这种分段式的教学模式最大弊端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够紧密,各科之间的知识不能有效的融会贯通,导致基础知识与临床实际脱节。当遇到具体的复杂一点的病例,就往往束手无策、不知所措。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填鸭式”教育,造成我们的医学生思维模式单一,综合知识匮乏,不能有效的从整体上来分析具体病例情况,病号也得不到更为有效的治疗。这种教育模式必然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 而忽视学生去独立自主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此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不足。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临床教学当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
目前的很多医学院校,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缺少科研训练。学生不能有效的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的实际的临床当中,遇到临床稍微复杂一点的病例,就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这一点在我们骨科专业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骨科学为一种综合的交叉学科,此学科的专业性非常的强,专业中除了需要用到我们内外科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用到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医学影像学以及生物力学和力学生物学等专业的知识,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科研训练应该恰恰是大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科研训练确实能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经历过科研训练的学生,在日常的科研工作当中,自然而然的就养成了逐步分析问题,找出病因所在,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和我们在临床看病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当中来。我们在日常的带教过程中也应该多引用科研相关的知识。通过科研训练激发学生的专业激情和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科研组织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科研促教学的应用
(1)教师适当传授自己的科研心得和科研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所掌握硕士及博士研究生阶段学到的科研知识,例如如何促进骨的形成防止骨的破坏?让学生课后查找相关骨的形成和破坏的基础理论知识,如何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骨的形成和破坏?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小的实验,帮助他们分析实验的可行性,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等。在实施科研课题的过程当中,学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知识的获取技巧,也逐步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养成这种能力之后,以后再遇见复杂的病例或没有接触过的病例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利用这种能力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除此之外,大学生教材一般五年更新一次,其内容自然就会落后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适当的传授一些新的现代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眼界,有利于其正式步入临床开展工作。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参与临床实习的学生主要是本科五年级的毕业班学生,他们面临着上半年备战考研、下半年寻找工作的现状。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科研活动当中。带教医生利用自身优势,将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的告诉学生。同时,把自己申请的课题及具体的实施方案跟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分析,最终一起实施。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学生也是受益匪浅,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医学科研思维, 另一方面也缓解了部分学生实习和考研之间的矛盾。带教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他们毕业论文书写、考研及以后工作中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将骨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及前沿技术应用于临床教学
近年来,骨科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我们带教医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给学生介绍精准医疗的由来、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不仅使他们深入了解精准医疗,还应该深刻体会与以往医学理念相比,精准医疗既有生物大数据的整合性,也有个体化疾病诊疗的针对性和实时检测的先进性。同时,充分利用当前基础研究成果,积极转化,做到疾病的精确诊断和精准治疗。一个优秀的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还要医德高尚、注重对医学人文的思考。作为优秀的带教医生,更应该将这种责任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实习学生。当然,像时下热点的微创骨科、创伤救治、骨科常见医疗纠纷等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应该适当的向学生讲解。
(4)科研与教学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篇7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图书馆 教学职能 科研职能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都有了极大的飞跃,涉及到高校各个部门。具体到图书馆,包括用户需求、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且随着信息化的深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日益突出,包括内容、方法与途径在内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相应变化,对图书馆职能的研究,也成为了教育领域及图书馆情报学等专业研究的热点。医学及生物科学领域是现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其信息化程度十分高,所以对医学院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大潮中的角色与职能有与其他专业或综合性大学所不同的要求。①我们认为,医学院校图书馆在信息化进程中的主要职能为教育及科研功能,本文以作者实际工作经验为基础,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中所涉及的内容,就在信息化进程中,医学院校图书馆职能的转变与创新问题作一探讨,以期为医学院校图书馆更好地适应信息化进程,增强其在学校科研及教学功能中的地位与作用做出一定参考。
1 医学院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转变与创新
根据国际图书馆联合会和国家教育部给出的定义,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内涵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培养用户寻找、选择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承担对辐射用户的信息化教育工作,这也是图书馆教育职能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其次,高校图书馆有培养用户人文情操,尤其是提高大学生气质的功能。②另外,高校图书馆还需要充当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的补充,作为延伸内容,向学生提供各种信息。
相比于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学生的专业构成较为专一,从某些层面来看,由于缺乏其他学科的支持与补充,这十分不利于我们建设多元化的图书馆,但所谓船小好调头,学科单一也给了我们针对一个专业学生,把工作做好做全面的机会。从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内涵来看,我们在建设医学院校图书馆中,也是遵循培养、熏陶、延伸这一职能进行的。
现如今,医学及生物学领域是发展最为迅速、国家投入最为巨大的学科之一,尤其是基础医学的研究,发展可谓十分迅速。依照程书均院士的说法,在基础医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一项新技术只有5年的生命力。这就需要我们图书馆的内容一定要跟上科学研究的步伐。现在包括pubmed等医学及生物学研究数据库很多,内容更新也很及时,但我们在实际情况中发现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不会用。甚至一些硕士生,都不能自己完成检索与下载。我们认为这是比数据库更新慢更严重的问题。在实践工作中,我们针对硕士生,有文献检索课程,针对本科生,也有相关的选修课,但此种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并不理想,学生普遍反映在课堂上可以看懂,但依旧无法自己操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了机房实践课和远程培训课,并引入了任务导向性教育方式,让学生分组完成某个特定课题的文献检索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③另外,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了针对毕业论文的文献检索培训,这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也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对提高学校毕业生整体的科研素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医学院校学科单一,学生之间学科交叉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我们图书馆要起到营造自由的校园文化环境,尤其是人文文化环境的作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在保证图书馆馆藏图书摆放科学性的前提下,对图书的位置进行一定调整,将人文社科类图书放在容易被学生看到的位置,经我们统计,经过这样摆放位置的调整,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借阅率是有所提高的。同时,我们还针对人文社科类图书做了有指向性的推荐,每个月会就一个内容,做一个比较全面的图书导读与推荐,向同学们推荐阅读一些图书。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展一些文化沙龙活动,培养校园中这种人文气息,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
在作为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知识延伸这一项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医学生课业繁重,且课程较为枯燥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课外延伸活动。首先,我们在文献检索及相关课程中一定要摒弃落于笔头的作业,不能给学生加重负担,让学生对图书馆反感。其次,我们所补充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但的确对其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有重要的作用的内容。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针对学生的专业和未来毕业的去向,组织有互动的讲座能够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临床医生在我馆组织的图书体会沙龙中分享其临床用药经验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医学院校图书馆科研职能的转变与创新
学术科研在高校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且现阶段高校的地位与水平主要看科研情况。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高校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机构,是学校科研的重要辅助部门。图书馆应发挥自身在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为学校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和服务。如在科研选题和项目申报中,图书馆可以做好查新工作,为科研部门出谋划策,指出哪里是热点,哪里可能存在较大研究潜力等。在项目审批下来之后,图书馆应该利用自身数据优势,向科研人员提供之前同类研究的相关资料,并对项目思路的新颖和独立性做出判断,避免研究成果与国内外已有研究相重叠,从而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④
医学院校图书馆科研职能的转变过程中,我们认为需要做好如下两点。首先,要建立与科研人员有效的沟通机制。图书馆的科研职能主要体现在对科研服务的支持上,服务的对象就是科研人员,所以图书馆应了解科研人员对于研究资料的需求,同时,形成图书馆与科研人员有效的沟通机制还可以使图书馆及本校资源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应用。⑤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与科研人员密切联系,并掌握学校相关项目的立项、审批工作,针对科研工作的实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文献支持。另外,在于科研人员建立良好沟通机制的同时,还需要设置个性化服务,对科研人员有的特殊需求应尽量予以满足,如提供电子文件、上门服务等。
3 医学院校图书馆职能转变过程中的体会
我们应该意识到,高校图书馆职能转变这个过程已经发生,并可能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进行下去,我们在其中要多总结方法和体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以便更好地应对职能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体会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要学会应用新的工具开展工作,这里主要提的是沟通工具,图书馆传统的咨询与服务部门为面对面形式,由学生进入图书馆,找到相应的老师来进行咨询等,这种方式不太适合现在的节奏,也不符合现阶段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之后发展出了诸如使用电子邮件等手段进行咨询,但这种方式也缺乏及时性,图书馆回复大量的邮件也极为耗时,且有时重复的问题要回答多次,极大的浪费了资源。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可以考虑使用新的沟通手段与读者互动,如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及校园论坛。即时通讯软件可以用来解决学生在使用图书馆资源中随时可能会遇到的小问题,具有很好的时效性,而校园论坛可以将学生的问题及回答留在上面,供之后的学生参考。同时我们发现,校园论坛还可以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能够使图书馆的学术氛围和多元化建设开展更顺利。⑥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度”的把握,切不可将工作陷入繁复的琐事中,舍本逐末,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对教学和科研的支持上。
篇8
关键词:医学检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医学本、专科院校相对侧重于对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今后学生科研能力养成的重大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教育理念上实现理论教学、临床实践教学与科研的无缝链接,培养出兼顾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医学类人才,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1.缺乏科研思维能力
因为医学检验技术本身的专业特点,大部分检测项目向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化进行发展,而且常用检测设备价格昂贵,更新代谢很快,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设备的使用寿命最大化,必须定期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本、专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注重理论基础的教学和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采用灌输式、练习式教学方法,而缺乏对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与学习。而且,由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起步晚,在学科设置上对临床专业知识的掌握相对欠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也明显不足,不能将临床上目前采用的先进的检验方法、技术与临床实际应用相结合。
2.缺乏对科研的相关知识、流程了解
医学科研的一般流程包括:(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2)通过查阅大量相关问题的中、英文文献,了解国内外对本问题的研究进展;(3)对查阅的文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确定准备研究的内容;(4)对课题进行设计,分别针对方案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重点探讨;(5)进行试验,并对实验资料进行整理、数据选择合适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3.缺乏明确的考核目标和系统的培养方案
许多学校已经认识到了科研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但是却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当作学生活动来抓,科研创新活动的种类、数目很多,但没有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指导、监督实施,缺乏好的科研设计,开展的大部分科研创新活动会中途夭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目几乎没有。学校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尽早安排学生接触了解学科前沿的科学问题,对当今医学领域存在许多疑难问题加以了解,从中分析、感悟科研工作的可行性、重要性,进而培养、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
二、如何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
1.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
对最新前沿临床研究动态和相关科学技术进展进行了解的一种快速有效方法是参加各类学术活动。课题组可以通过举行组会的形式,每周一次,在组会上由2、3名学生对自己最近阅读、浏览的文献中与自己课题相关的实验具体情况与研究进展进行讲解、汇报。老师与其他学生再针对文献的优点或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对不同的见解进行沟通学习、发散思维,最终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或解决措施。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训练。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报告会,通过参加这些报告会,学生可以对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前沿资讯进行快捷地了解,并且增长了见闻、阅历。
2.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应当从传统的灌输式向引导型转变,不仅要对知识本身进行讲解,还应联系当下的科研背景,将理论知识与科研进行知识链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自己所需的专业知识进行查找、整理,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是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良好的师生沟通、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充分肯定其创新精神,并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强化对学生的科研素质、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科研相关知识的培训
(1)加强文献阅读能力的培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课本上的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将探索性问题列出来,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学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解决问题,最后同学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老师进行总结。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阅读了解该问题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进而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练习,不但使学生习惯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有了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让学生学会了在克服困难中成长,进一步实现素质、知识、能力的一体化培养。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加强。
(2)加强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写作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技巧性,写作之前首先要有针对性地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热点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概括介绍,或将自己的实验进行系统、简要的说明。学生可以通过综述的阅读或写作想要研究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有较全面地认识。有很多人因为不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适当的表达而错失良机,因此,应该开展医学论文写作的的相关课程或培训讲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书面表达能力;对论文各部分的写作规范有最基本的了解,提高论文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对于高质量人才的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科研能力,是医学院校及个人双赢的举措,随着医学检验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成为医学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分析了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寻求解决办法。科研与临床实验室检验是相辅相成的,医学检验诊断学的总体发展趋势就是培养同时具备优秀临床检验技能和科研水平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文玲,赵艳华,徐克前,李闻文,侯珏,高戈,龚道科,阎祖炜.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概述[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02:66-67.
篇9
新实施的规范化培训制度使得规培医师在毕业后处于“准工作状态”,根据学历不同接受不同时间的培训。在此期间,他们由原来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培训结束后,面临着考核和再次分配的问题。这对于学制本身就比其他学科长的医学生来说,意味着时间和经济等付出更多。且改革措施首次实施,无先例可循,规培医师中普遍存在焦虑、迷茫、不满不安、无归属感等负面情绪[2]。他们进入的培训基地一般均是毕业后向往的工作单位,但规培结束后可能仅有1/3~1/2的人能留院工作。因此规培期间,一方面他们有努力表现自己的心理,希望给科室各级医生留一个好印象;另一方面,未来不确定感,行业认同缺乏感困扰着他们,因此在规培过程中难免出现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现象。作为带教教师,要准确把握这种心理。带教过程双方可以一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心态相处,多给规培医师表现展示的机会,多给其和业内同行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把他们看做科室的一分子,增强其归属和认同感;做到“手放心不放”,在相应原则约束下让其自由发挥。对规培医师的带教不同于实习生、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理论知识零散,临床能力匮乏,需要从各方面全面指导;研究生已经决定以后的专业方向,指导具有倾向性,并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进修生大多临床经验丰富,理论基础薄弱,需要通过授课、教学查房等形式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3]。规培医师一般均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少量博士生。他们大多理论基础扎实,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且规培期间不断强化培训和考核,促使其快速成长。带教目的主要是“授人以渔”,给其原则方向性上的引导和点拨。
2临床指导注意形式和内容
规范化培训以培养临床能力为主。规培医师按轮转计划在各科室开展临床工作。对于神经内科的规培医师来说,应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低年资主治医师的要求。要求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独立抢救急危重症,能解决部分疑难病例,并对实习生或进修生进行指导。带教时不仅要理论结合实践,更要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关注本学科热点前沿问题。在临床工作中鼓励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其解决问题。临床带教形式可以多样化,提高规培医师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让规培医师就某个热点专题进行小讲课;对某个疑难病例进行独立分析和讲解;带教教师跟随其医疗查房,之后指出其不足;鼓励他们和研究生、进修生开展学术辩论等。对在本学科轮转的其他专业的规培医师,除加强学习神经内科常见病的识别和诊治外,更重要的是注意各学科间联系。譬如一个在本科轮转的心内科规培医师,讲授如何及时准确识别伴有房颤、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是否并发脑栓塞,心梗支架术后并发脑梗的治疗要点等。对于内分泌科的规培医师,则注重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的关联,这是规培医师以后的专科执业生涯中更为实用和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3注意培养规培医师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10
对于高等医学院校来说,基础医学教育是临床专业医学生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些基础医学学科包括医学生物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解剖学等,学好他们不仅能为学好临床医学理论打下基础,而且也为将来科研工作打下理论和技术基础。如何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科研水平,及对基础医学学科的重视程度是高等医学院校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育不仅不应该使学生厌恶学习,而且应该使学生有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诱导着学习”。学生一旦对某门学科领域产生兴趣,就会专心致志地学习它,积极地钻研它,这种投入巨大热情所产生的学习效率自然是无法估量的。在医学生中成立基础医学专业科研兴趣小组就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兴趣及技能培养途径,但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活动如何开展。
1 科研兴趣小组的成立及目的要求
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有的独立性较强,有的联系则较紧密,在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时可根据各教研室人员、实验设施以及学生报名等具体情况单独成立或联合成立。比如属于形态学相关学科的生物、组胚等联合成立形态学兴趣小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则可以联合成立机能小组,而解剖、病理等重点学科则宜单独成立。
对于科研兴趣小组的对象选择最好是在学生完成本学科理论课及实验课课程以后自愿报名参加,这样的学生既具有理论知识基础,同时具备一定实验操作技能。在此之前还可根据需要做一定的宣传,既可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可提高他们的信心。小组人数应根据本科室具体情况进行控制,以1位教师带领10位左右的学生为宜。由于医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科研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都应安排在课余时间或双休日,每周或每两周1次,理论和操作交替进行,并避开学生考试及复习时间,可持续1年以上。每学期活动结束后应检查学生的学习收获,可以是论文形式,也可以是实验设计、综述等。
2 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中心开展活动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基础教育的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内涵与拓展,是通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来体现其价值取向。“创新型人才”是当代社会的客观要求,并非完全是依靠教育培养出来,而是时代和社会的双重造化,是个体潜能的深层激活。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创新能力是当今医学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而是否具有创新性是评价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因而把握创新教育理念,在科研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组建科研兴趣小组的目标之一。创新的基本内涵包括勇于质疑的批判精神,锲而不舍的探索激情,坚韧不拔的攻关热忱,勇于挑战的开拓意识,积极进取的奉献精神,高超卓越的业务能力,聪敏睿哲的超常才能等[1]。组织医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调动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地科学思考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医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不仅可以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而且能在实践中磨练意志,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锻炼思维的敏锐性。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能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健康、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形成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求索心理,从而达到培养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在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标新立异,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开创一个宽松活泼的心理空间。在开展讲座时,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法,发挥教师的导向功能,充分调动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自己的独立思考,使学生养成创造性地探索未知领域的行为习惯,如在每次讲座之前告知讲座内容及观点,内容须是相关领域的当前热点、前沿或者是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克隆、干细胞、基因工程等,鼓励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讲座后增加提问、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就该领域存在问题及未来进展展开讨论,并提出新颖的探索途径及观点;在实验性质活动开展时应多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放手让学生们大胆去想去试,让他们逐步领悟到不唯师,不唯书,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新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的,任何新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形成创新成果。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创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以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开展活动
高等学校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能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能力。由此,现阶段许多高校倡导在大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即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并相应地使研究意识、能力和精神得到提高。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为本位的学习活动,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培养具有完整人格、善于实践、自主学习、勇于创造的适应新型学习社会的人。通过实践证明,科研兴趣小组活动强化了研究性学习的种种优势,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比较适合的组织形式。
科研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科研活动能满足大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增强他们敢于攻坚勇于突破的信心,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医学领域里,仍存在着许多疑难杂症,病因不明的各种疾病,有待人们去探索;而在与医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界也还有很多未知领域值得人们去研究,而基础医学专业的科研价值正在于此。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均是在老师准备好现成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学教程的前提下,让学生循规蹈矩地做实验,为了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个别学生甚至篡改原始数据。这样学生仅是掌握、了解本实验操作程序,却不知为何要做该实验,该实验又是如何设计的,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肃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谈不上科研能力的提高了。科研兴趣实验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操作技能,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素质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 “三严”作风,即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谨的作风,真正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对现象的观察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兴趣小组的实践活动,还可以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因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的。而在开展兴趣小组的实践活动时可以营造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资料、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通力协作,并自己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寻找到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尽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是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相似,让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从中体会到科研的乐趣和成果获得后的成就感。
科研兴趣小组的成立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也是促进当代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