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费用分析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费用分析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费用分析的内容

篇1

财务预算是对业务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和数字化,它沟通、连接了发展战略与具体经营活动。财务预算管理能够降低决策的盲目性,规避决策风险,努力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使经营战略得以正确贯彻实施,长短期业务发展计划得以衔接。因此,财务预算管理是经营发展的重要保证机制,是对经营过程的有效控制机制,通过及时监测反馈预算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而调整经营战略或预算目标,发挥财务预算引领经营的作用。

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财务工作由“被动核算型”向“主动管理型”转变的一项突破。传统的财务工作以核算和事后监督为主,谋划经营管理的主动性不足,而财务预算管理则要求在预测经营活动的基础上,主动规划筹资结构,合理安排资金运用,对一定时期内各项财务收入和支出结构、经营成果等资金运动进行谋划,处理好资产的盈利性和流动性、资金成本和风险的关系,有力防范财务风险。

江苏省分行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实践经验

江苏省分行为推动财务管理方式的转型创新,于2011年起开始酝酿、试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2012年正式实施财务预算管理,按照“统一领导、分级预算、收支平衡、实事求是、公平透明”的原则,对各项财务收支进行预测、决策和目标控制,包括财务预算的编制、审核、执行、调整、考核及监督等管理活动。财务预算的主要内容包括利润预算、业务管理费用预算。

利润预算的编制内容包括财务收入和财务支出,将各行所有收支都纳入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利润预算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本行业务经营发展策略及阶段性经营目标;近年来贷款投放规律、存款规模变化规律、收贷收息情况、资产质量状况、财务费用水平等业务经营特点,历史财务收支状况和规律,以及本年影响变动因素;本年贷款投放计划、存款组织计划、中间业务和国际业务发展计划;根据业务发展、客户营销、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安防建设等资金需求,编制的业务管理费、业务招待费和宣传费开支计划;重大经营事项安排、机构人员增减变化等其他可预见的特殊因素。业务管理费预算内容包括人员费用、基本开门费用和绩效挂钩费用,编制依据主要包括财务费用历史支出规律、当年业务经营发展情况、业务管理费绩效挂钩分配方案精神。业务管理费预算实行“三个分开”,即省、市、县行分开,基本费用与激励费用分开,个人费用与公用费用分开。实行省行机关、二级分行机关、县支行分开编制,较好地保证了费用向基层倾斜,向业务倾斜。包括工资、住房补贴、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失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工资和住房补贴按照上年人力资源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计划数列入预算;职工福利费和劳动保护费按照不超过上年工资科目支出数的7.5%列入预算;工会经费按照上年工资总额的2%列入预算;职工教育经费、失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按照上年度实际支出数列入预算,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上年工资科目支出数的2.5%,失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的计提标准不超过当地统一标准及总行有关规定。当年新增工资及配套人员费用可单独调整预算。基本开门费用即“业务管理费”科目除人员费用以外的公用费用中刚性支出的部分。基本开门费用根据各行上年实际刚性费用支出情况,结合物价水平和地区差异,按照一定的增长幅度,由省分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别核定二级分行、县支行的基本开门费用预算。省分行拿出一定的业务管理费与各行业务经营绩效进行挂钩分配,各二级分行根据本行制定的财务费用绩效挂钩办法进行辖内的费用分配。各行在编制业务管理费预算时,依据财务费用绩效挂钩分配办法,充分考虑本行当年业务经营发展情况能够获得的绩效挂钩费用。采用“由下至上”编制、“由上至下”审核下达的方式。每年1月份,各县支行编报利润预算和业务管理费预算上报二级分行,各二级分行编报全辖汇总的财务预算上报省分行。省分行根据全省业务发展规划和经营目标要求,审核、下达各行财务预算。

为维护财务预算的严肃性,规定了财务预算一经下达不得擅自调整。只有在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系统内部重大政策或目标任务调整等情况下,详细说明原因并经省分行审批后,方可调整财务预算。为确保业务管理费向一线倾斜,防止机关挤占基层费用预算,规定了市、县行之间不得调剂业务管理费预算,确需调整的须经省分行审批同意,还要求各二级分行公布辖属各支行业务管理费预算,接受各支行监督。

利润预算由各行层层分解预算目标,积极组织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序时执行预算。按月对利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定期召开利润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全面掌握利润预算执行动态。分析实际利润与预算的差异,查找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措施和建议,纠正利润预算的执行偏差。业务管理费预算的执行遵循“保人员、保开门,序时列支、均衡实施”的原则,机关不得挤占支行的费用,公用费用不得挤占个人费用。基本人员费用主要用于工资、劳动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工会经费等各项人员支出,在个人费用未得到全额保证的情况下,不得开支公用费用;基本开门费用主要用于开门营业和办公的刚性费用支出,其他具有弹性的公用费用支出不得挤占基本人员费用和基本开门费用;绩效挂钩费用主要用于业务发展、客户答谢回访等,根据绩效挂钩费用激励方案进行合理分配,激励各行提高经营效益。业务管理费预算实行按季序时控制和限额授权控制。按季序时控制,即各行每季末业务管理费实际列支数不得超过当季的序时控制数,当季的序时控制数=业务管理费预算总额÷4×季度。限额授权控制,即限额以上的业务管理费开支必须经财务审查委员会审批,不得化整为零,严禁先支后批等逆程序操作行为。

财务预算的执行率和准确度纳入二级分行分管财会副行长、委派财会主管、支行副行长兼会计主管履职考核,上级行通过财会检查、损益表分析、经费报账制系统监测等方式对财务预算管理情况进行检查。为防止预算编制单位从自身的短期利益出发,对业务经营预测有所保留,瞒报利润预算的行为,对年末实际利润超过利润预算5%以上的部分不予认定为超额利润。

财务预算管理的成效分析

形成了良好的预算管理文化氛围。财务预算管理办法实施以后,引发各行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各行显著增强了财务管理的责任心和合法合规意识,增强了对财务民主管理的参与意识,财务资源分配更加向业务倾斜,向基层倾斜,绩效挂钩费用分配到支行的比例达62%,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各行积极根据财务预算组织、安排经营活动,自主平衡收益和风险,自觉优化资源配置,经营决策有了科学依据和导向,使业务经营与财务管理紧密联系起来,经营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截至2012年4月末,江苏分行实现账面盈利9.47亿元,同比增盈2.27亿元,增幅31%;各项贷款余额989亿元,比年初增加37亿元;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273亿元,比年初增加52亿元;一季度在总行经营绩效考核中排名第二组第一名,财务预算管理对业务经营起到了较好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对经营管理活动的预见性和控制能力明显提高。各行通过对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比实绩与预算的偏差,深入剖析偏差原因,对关键预算指标和进度进行预警,并在业务经营分析会议上通报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适时调整经营活动。2012年4月末,全省13个市分行实际利润进度均达到33%以上,业务管理费支出进度均控制在33%以内;而去年同期仅有9个市分行按序时进度完成利润,3个市分行业务管理费开支超进度。财务预算管理通过事前预算、事中实时控制、事后分析调整,对偏离预算的项目予以重点监控和对策研究,预算控制作用体现到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有力促进了经营目标的实现。

促进了财务费用的规范开支和均衡序时实施。在财务费用预算的执行监测中,发现了福利费和劳动保护费超过控制比例,会议费、差旅费、公杂费等公用费用开支较高,市分行分配到县支行的绩效挂钩费用比例偏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省分行及时督促有关行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预算进度和支出项目,并结合日常财会检查,对公用费用开支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检查,纳入委派财会主管履职考核,进一步增强了费用预算的严肃性和指导性,增强了费用开支的规范性、均衡性。通过实施财务费用预算管理,各级行严格遵守逐级审核、序时开支、限额授权等规定,严格控制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4月末公用费用占业务管理费总额的比例比去年同期降低了3个百分点,职工福利费和劳动保护费占工资总额的比例同比降低1.4个百分点,非必要的费用开支得到压缩,进一步推动了财经秩序和财务管理行为的规范。

财务预算管理的改进方向

预算管理的方法和技术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农发行财务预算管理主要采取固定预算法、增量预算法等传统的预算方法,有时未充分考虑预算期内经营形势的影响变化,甚至会延续上年基数中的不合理因素。应进一步探讨应用零基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等科学方法,对成本费用按照习性分类,分析量本利之间的关系,运用现金流量分析、盈亏平衡分析、差额分析等技术,按照预算责任范围划分成本中心、利润中心、责任中心等控制预算,不断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

篇2

【关键词】 货币时间价值;现值;实际利率

一直以来,货币时间价值作为财务管理学的第一价值观为大家熟知。什么是货币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的货币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的差别。通常情况下,它相当于没有风险和通货膨胀情况下社会平均的利润率。在实务中,通常以国债一年的利率作为参照。货币时间价值应用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在筹资管理中,货币时间价值让我们意识到资金的获取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资金成本。资金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筹资决策需要考虑的一个首要问题;在项目投资决策中,项目投资的长期性决定了必须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等都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投资决策方法;在证券投资管理中,收益现值法是证券估价的主要方法,同样要求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货币时间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根据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以货币计量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的会计实务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成为必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要素的计量改变了以前单一的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现状,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现值和公允价值是具有很强时间概念的计量属性,在新准则会计实务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本文拟对货币时间价值在新准则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进行梳理,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就财务管理学科的教学提出几个建议。

一、货币时间价值在新准则会计实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各具体准则对“现值”和“公允价值”两个计量属性的选用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确认计量非流动资产价值中的应用

为了反映已有资产的实际价值,新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要以资产可收回金额作为价值杠杆对非流动资产的价值进行测试,确认计量资产是否发生减值。确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必然要求用货币时间价值计算资产能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现值被广泛用于确认非流动资产的价值,使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贴现率的选择和计算等有关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成为会计人员必备的一项技能。

【案例1】某远洋公司于20×1年末对一艘远洋运输船只进行减值测试,该船舶账面价值1亿元,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5年。远洋公司该如何进行该船舶的减值测试呢?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公司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和资产账面价值比较以确定资产是否减值,而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假设该船舶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难以确定,那么,企业需要通过计算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资产可收回金额。

要计算该船舶在20×1年末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要解决两个问题:

首先,公司必须预计其未来5年现金流量。根据准则规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可以采用传统法,以资产未来最有可能发生的现金流量为未来现金流量;也可以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计算确定未来现金流量。假设公司以该船舶当前状况为基础,不考虑财务费用和所得税支出,用期望现金流量法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如表1所示。

其次,确定折现率。根据准则规定,该折现率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假定远洋公司当初购置该船舶用的资金是银行长期借款资金,借款年利率为10%,公司认为10%是该资产的最低必要报酬率,已考虑了与该资产有关的货币时间价值和特定风险。因此在计算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使用10%作为其折现率(税前),因此,可计算该船舶未来5年现金流量现值如表1。

由于在20×1年末,该船舶的账面价值为10 000万元,而其可收回金额为9 069万元,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因此应当确认减值损失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应确认的减值损失=10 000-9 069=931万元

账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9 310 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9 310 000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确认计量当期损益中的应用

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确认计量当期损益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融资业务或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会计业务中,这些业务包括长期债券融(投)资业务、分期购销商品业务、融资租赁业务等。在处理具有融资性质的会计业务时,计算融资的实际利率是确认融资实际收益的关键。

1. 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债券融(投)资业务中的应用举例。

【案例2】20×1年1月1日,甲公司购买乙公司发行的3年期债券,面值是10 000元,购买价是10 534.6元,票面利率8%,每年支付利息800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甲公司打算持有至到期。

甲公司和乙公司是一个经济业务的两方,甲公司是投资方,乙公司是筹资方。根据新准则,甲、乙分别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呢?

我们知道,债券价格的确定,是买卖双方协调的结果,从投资方来说,无论债券的价格和票面利率为多少,最为重要的是该项投资给投资者带来的实际收益率不能低于投资者要求的最低报酬率;甲公司愿意溢价534.6元购入乙公司的债券,说明债券的票面利率高于甲公司期望的报酬率,该债券投资实际利率是多少呢?考虑货币时间价值,采用收益现值法可以计算确定:

假定该项债券投资的实际利率为R,

那么:800×(P/A,R,3)+10 000×(P/F,R,3)=10 534.6(元)

用试误法可求出R=6%

溢价投资源于该债券投资的票面利率(8%)高于实际利率(6%),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甲公司对该项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使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在购入时,持有至到期投资按实际支付价款入账;持有期间每期投资收益应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的乘积计算确定,每期应收利息和投资收益的差额调整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

各期该债券投资的摊余成本和实际投资收益见表2。

根据上述数据,甲公司应账务处理如下:

(1)20×1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10 000

利息调整 534.6

贷:银行存款10 534.6

(2)20×1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800(应收票面利息)

贷:投资收益 632.08(实际利息收入)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67.92

收到票面利息:

借:银行存款800

贷:应收利息800

(3)20×2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同2007年。

(4)20×3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800

贷:投资收益611.32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88.68

收到票面利息和本金:

借:银行存款10 800

贷:应收利息 800

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 000

同理,乙公司作为筹资方,是溢价发行债券筹资,使得本次债券筹资实际成本低于票面利率,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可以和投资方甲公司得出同样的结论,债券筹资的实际成本率为6%,根据准则规定:应付债券应根据实际收到的款项(10 534.6元)入账,在债券存续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筹资实际成本计入财务费用,每期应付利息和财务费用的差额调整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因此A公司有关账务应处理如下:

(1)20×1年1月1日发行债券:

借:银行存款 10 534.6

贷:应付债券――面值10 000

――利息调整534.6

(2)20×1年12月31日计算利息费用:

借:财务费用632.08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167.92

贷:应付利息800

实际支付利息:

借:应付利息800

贷:银行存款800

(3)20×2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费用的会计处理同2007年。

(4)20×3年12月31日归还债券本金及最后一期利息费用:

借:财务费用 611.32

应付债券――面值10 000

利息调整 188.68

贷:银行存款10 800

从例题可看出,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长期投(融)资业务的应用集中表现在长期债券投资(长期债券融资)溢折价的摊销方面。在业务处理时,要正确计量长期债券投资业务(长期债券融资)的实际利率,据以确认债券投资(融资)的实际利息收入(支出)。实际利率的计算给企业会计实务带来一定的处理难度,掌握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成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业务能力之一。这点同样体现在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业务和融资租赁业务中。

2. 货币时间价值在分期购销商品业务中的应用举例。

【案例3】2007年1月1日,某汽车制造厂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向某公交公司销售一批公交专用车,合同约定价为1 000万元,分5次于每年12月31日等额收取,该批公交专用车成本为620万元,在现销方式下,这批公交专用车销售价格为820万元,假定汽车制造厂发出商品时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增值税额为170万元,并于当天收到增值税额。

根据例3资料,汽车制造厂是采用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汽车制造厂让渡了820万元的资金使用权是有条件的,其收益体现在分期收取的款项中。通过计算可知,分5年每年收取200万元,不仅收回了公交车应收的820万价款,而且从中获取了让渡820万元的资金使用权应得的利息收入,考虑货币时间价值,采用收益现值法可以计算求得汽车制造厂让渡资金使用权的实际收益率:

根据未来5年收款额的现值=现销方式下应收款项金额,可计算得出实际利率r:

200×(P/A,r,5)=820(万元)

通过查表计算得出r=7%。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分期收款销售不会改变企业销售这批公交车获取820万销售收入的现实,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采用分期收款销售的企业首先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通常应当按照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商品现销价格计算确定。在本例中,公交专用车现销价格为820万元,因此,应当确认820万元的商品销售收入。其次,根据新准则汽车制造厂应当将应收的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记入“未确认融资收益”,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照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金额进行摊销,作为财务费用的抵减处理。在本例中,合同协议价1 000万和公允价值820万的差额(180万)是汽车制造厂让渡资金使用权获取的利息收入,应计入“未确认融资收益”,并在信用期间按实际利率进行摊销进入财务费用。

每期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及实际利息收入的金额如表3所示

根据表3计算结果,汽车制造厂各期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7年1月1日销售实现:

借:长期应收款10 000 000

银行存款1 70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8 2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 700 000

未确认融资收益1 800 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6 200 000

贷:库存商品 6 200 000

(2)2007年12月31日收取货款:

借:银行存款 2 000 000

贷:长期应收款2 000 000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574 000

贷:财务费用 574 000

(3)以后各年收取货款会计处理同2007年。

公交公司是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固定资产,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公交公司推迟付款,占用汽车制造厂的820万元的资金使用权是要付出代价的,通过计算,占用这笔资金的实际利息率是7%;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分期付款采购固定资产不会改变固定资产价款为820万元的现实,分期付款额的现值应该等于820万元。每期分期付款额中包含了购买固定资产的应付价款和占用资金应支付的利息。正因为这样,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通常在3年以上),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而各期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记入“未确认融资费用”,并在信用期内按实际利率分摊确认为财务费用记入当期损益。

在本例中,根据准则规定,公交公司首先应确认购入公交专用车(固定资产)的成本为990(820+170)万元。其次,应确认180

(1 000-820)万元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信用期内每年的分摊额,应和汽车制造厂的未确认融资收益的金额相等(见表3)。

因此,公交公司的各期账务应处理如下:

(1)2007年1月1日购入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9 900 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1 800 000

贷:长期应付款 10 000 000

银行存款1 700 000

(2)2007年12月31日支付货款:

借:长期应付款 2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2 000 000

借:财务费用574 000

贷:未实现融资费用574 000

(3)以后各年收取货款会计处理同2007年。

从上例可看出,分期购销商品业务不同于一般购销商品业务,从会计的角度理解,分期购销商品业务是购销商品业务和投融资业务的结合体。站在销售方,一方面实现了销售,应当确认销售收入,结转销货成本,另一方面让渡了资金的使用权,要收取利息,应按照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收入;站在购货方,一方面购入了所需的商品,应当确认资产的增加,另一方面,长期占用销货方的资金使用权,要支付利息,应按照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支出。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特殊交易或事项中的应用

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特殊交易或事项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付款时间超过一年的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等方面。

【案例4】经国家审批,A企业计划建造一个核电站,其主体设备核反应堆将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法律规定,企业应在该项设备使用期满后将其拆除,并对造成的污染进行整治。20×1年1月1日,该项设备建造完成并交付使用,建造成本费为1亿元,预计使用寿命10年。预计弃置费用为5 000 000元,假定折现率为10%。

核反应堆属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和其他固定资产不同之处在于使用期满后要支付一笔金额较大的弃置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确定其初始成本时应考虑弃置费用,由于弃置费用的金额与现值比较通常相差较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弃置费用应按照现值计算确定计入固定资产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并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将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因此A企业应账务处理如下:

(1)计算已完工的固定资产的成本

弃置费用的现值=5 000 000×(P/F,10%,10)

=5 000 000×0.3855

=1 927 500(元)

固定资产入账价值=100 000 000+1 927 500

=101 927 500(元)

20×1年1月1日A企业应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101 927 500

贷:在建工程100 000 000

预计负债1 927 500

(2)计算第1年应负担的利息=1 927 500×10%

=192 750(元)

20×2年12月31日账务处理如下:

借:财务费用192 750

贷:预计负债 192 750

(3)计算第2年应负担的利息=1 927 500×(1+10%)×10%

=212 025(元)

20×3年12月31日账务处理如下:

借:财务费用212 025

贷:预计负债 212 025

以后各年度会计处理依次类推(直到10年后,预计负债贷方累计金额为500万元)。

从财务管理角度看,特殊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的处理是一个已知终值(弃置费用)求现值,并要求逐年计算应付复利利息的过程,除了贴现率的选择在操作上有一定难度外,计算难度并不大。但新准则对特殊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的相关规定解决了特殊行业的一个业务处理难题:一方面把未来将要发生的费用的现值作为固定资产成本入账,并通过折旧的方式在特殊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分摊;另一方面,允许将弃置费用的现值确认为一项带息负债(已满足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并在特殊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逐年复利计息,不断调增负债的账面价值的同时,将各期利息计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这充分体现了收益和支出相匹配的原则。

从货币时间价值在新准则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货币时间价值不仅是财务管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会计实务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会计实务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企业凡涉及到货币易或事项的经济活动,都必须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第二,会计新准则规定: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这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本质要求,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对会计实务的现实需要,是会计作为国际商业语言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需要。从以上五个方面应用分析来看,目前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负债)的计量方面,尤其是这类货币交易或事项涉及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应用更为明显。

第三,在会计实务中运用货币时间价值是以现值为轴心展开的。现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计量属性,会计实务反映企业现时的财务状况、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给投资者及一切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有用的信息集中表现在现实信息的可靠性。这就是“现值”轴心的作用。

第四,在会计实务中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是新会计准则诸多创新之一,这一创新使企业会计实务与财务管理实务在价值理念上得以统一,在大大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的同时也加大了会计实务处理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笔者认为,有必要把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学习以及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作为一项专题列入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考虑到在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对传统财务管理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以货币时间价值为桥梁,把财务管理实务与会计实务紧密结合,单独设置“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的教学专题。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理解新会计准则,从而提升学生应用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解决会计实务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2006.

篇3

1.利润表

利润表,是指反映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利润表是小企业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利润表内涵,企业会计准则也作了规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六条将其定义为:“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可见,《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利润表的定义相同。

从利润表的定义,可以看出利润表具有如下特征:

(1)利润表是反映某一特定会计期间而不是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报表,它提供的是时期指标,而不是时点指标。因此,利润表的数据来源是从会计科目发生额进行搜集,通过会计科目在某一会计期间发生额的归集,用以填制利润表相关项目。

(2)利润表的理论依据是“收入—费用=利润”这一会计等式。因此,利润表中,小企业某一特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通过收入、费用和利润及其相互的关系来反映。

(3)利润表是月报表,是季报表,也是年报表。也就是说,按年度编制的利润表,反映的是小企业每年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整个会计年度这一会计期间累计实现的经营成果;按月份编制的利润表,反映的是小企业在每个月月初第一天起至月末最后一天止这一会计期间实现的经营成果,有时也包括小企业从当年1月1日起至报告月份月末最后一天止这一会计期间累计实现的经营成果;按季度编制利润表时,反映的是小企业在每个季度第一天起至本季度末最后一天止这一会计期间实现的经营成果。

2.利润表的作用

(1)通过利润表,可以反映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的金额和构成情况,帮助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全面了解小企业实现收入情况、发生费用情况以及经营成果。

(2)通过利润表,可以计算生成净利润增长率,反映小企业获利能力的增长情况和未来长期的盈利能力趋势。同时,通过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各栏目数额,可以计算生成小企业销售利润率,反映其获利能力;通过利润表中的净利润、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各栏目数额,可以计算生成小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其投入产出的情况。

(3)通过利润表,可以利用利润表数据与其他报表或有关资料,生成反映小企业投资回报等有关情况的指标。例如,通过小企业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和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计算小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其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

二、利润表的格式

利润表的格式分为单步式利润表和多步式利润表。

单步式利润表,是指将当期所有的收入列在一起,然后将所有的费用列在一起,两者相减得出当期净利润的报表。

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的利润表采用了多步式利润表,即通过对当期的收入和费用项目加以归类,按利润形成的主要环节列示一些中间性利润指标,分步计算当期净利润,目的是为了便于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理解小企业经营成果的不同来源和盈利能力。

根据相关性原则,我国小企业的利润表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1)营业收入;(2)营业成本;(3)营业税金及附加;(4)销售费用;(5)管理费用;(6)财务费用;(7)所得税费用;(8)净利润。其中,(2)至(6)项信息内容属于小企业广义的费用。它们是利润表的重要组成内容。

在利润表中,费用分类标准不同,因分类产生利润表的格式也不同。一般情况下,费用有两种分类标准:一是费用按照功能分类,即按照费用在小企业所发挥的经济功能进行分类列报,分为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就是按照经济功能所进行的分类;二是费用按照性质分类,即按照费用在小企业所反映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列报,分为材料费、人工费、折旧费、融资费等。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采纳经济功能分类法分类,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经济功能分类法便于分析各类费用的作用。小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通常划分为生产、销售、管理、融资等活动,不同活动的费用所发挥的功能各不一样。因此,按照费用功能法将其分开列报,有助于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了解费用发生的活动领域,分析各类费用的作用;二是经济功能分类法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相一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范的利润表中的费用也是这样分类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二十六条规定:“费用应当按照功能分类,分为从事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第二十七条规定:“利润表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1)营业收入;(2)营业成本;(3)营业税金;(4)管理费用;(5)销售费用;(6)财务费用;(7)投资收益;(8)公允价值变动损益;(9)资产减值损失;(10)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11)所得税费用;(12)净利润” 。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利润表的组成项目上根据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简化和调整,但是在利润表的定义和费用的分类标准上与企业会计准则相一致;三是经济功能分类法与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相衔接,便于小企业进行纳税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四是经济功能分类法符合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按费用功能报告利润的会计惯例和会计人员的职业习惯。

三、利润表的编制

总括地讲,利润表中“金额”栏目一般设有“本年累计金额”和“本月金额”两栏,其填列方法如下:

1.利润表中的“本年累计金额”栏,反映各项目自年初起至报告期末(月末、季末、年末)止的累计实际发生额。

2.利润表中的“本月金额”栏,反映各项目的本月实际发生额。不编制月度利润表的小企业,在编制季度利润表时,应将“本月金额”栏改为“本季度金额”栏,反映各项目的本季度实际发生额。小企业编制年度利润表时,应将“本月金额”栏改为“上年金额”栏,填列上年全年实际发生额。如果上年度利润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与本年度利润表不一致,应对上年度利润表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报表的“上年金额”栏。

小企业可以分如下三个步骤编制利润表:

第一步,以营业收入为基础,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加上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计算出营业利润。

其中,“营业收入”栏根据“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和“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合计填列。

“营业成本”项目,反映小企业所销售商品的成本和所提供劳务的成本。本项目应根据“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和“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发生额合计填列。

“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反映小企业开展日常生产活动应负担的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等。本项目应根据“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销售费用”项目,反映小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本项目应根据“销售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管理费用”项目,反映小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发生的其他费用。本项目应根据“管理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财务费用”项目,应根据“财务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填列;“投资收益”项目,根据“投资收益”科目的发生额填列;如为投资损失,以“—”号填列。不再赘述。

最后,“营业利润”项目,根据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加上投资收益后的金额填列。如为亏损,以“—”号填列。

第二步,以营业利润为基础,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计算出利润总额。

其中,“营业外收入”项目具体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政府补助、捐赠收益、盘盈收益、汇兑收益、出租包装物和商品的租金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益、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违约金收益等。本项目应根据“营业外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小企业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金额。包括: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损失,坏账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债券投资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被没收财物的损失,捐赠支出,赞助支出等。本项目应根据“营业外支出”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利润总额”项目,根据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填列。如为亏损总额,以“—”号填列。

第三步,以利润总额为基础,减去所得税费用,计算出净利润(或净亏损)。

利润表通常按照各项收入、费用以及构成利润的各个项目分类分项列示。

其中,“所得税费用”项目,根据“所得税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篇4

【关键词】 融资性质分期收款;增值税;账务处理

一、会计规定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及影响

(一)会计准则的规定

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相差较大,应按照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记入未实现融资收益,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对增值税进行相应的处理。

(二)增值税法的规定

纳税人销售商品时,应该按照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作为销售额,计算销项税。采取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三)会计规定和税法规定的差异及影响

通过比较会计和税法的规定,对于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两者存在差异和冲突。

1.对于增值税确认时间的影响

税法规定增值税应该按照分期收款的日期确认增值税纳税义务;而会计规定的收入,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的实现,由此导致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会计收入的确认时间不一致。在理论研究中,也产生了在发出商品时确认、分期确认和最后一次收款确认增值税三种观点。

2.关于增值税计税依据的影响

税法规定应该按照收取的价款和价外费用确认收入,未实现融资收益显然属于价外费用的范畴,应该作为计税依据;而会计规定收入按照未来应收款额的现值确定,不包括未实现融资收益。由此在账务处理中,产生不知如何确定计税依据的问题。

3.对于会计核算的影响

分期收款销售业务中,未来应收的价款和增值税是否要确认“长期应收款”,“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入账金额何时确定和如何确定?“未实现融资收益”核算未来应收价款和现值的差异,是否需要确认分期收取增值税的“未实现融资收益”?

二、融资性质分期收款销售业务的相关账务处理

(一)增值税的确认时间

本文认为,会计规定和税法规定存在差异时,应该以税法为准,按照税法规定的分期收款日期确认增值税纳税义务。把纳税义务提前(发出商品是一次确认)的做法,对企业是不利的;而把纳税义务推后(最后一次收款确认)的做法是违反税法规定的。因此,企业应该在每次分期收款时,分期确认纳税义务。关于增值税销项税金额的确定将合并在下面会计核算中探讨。

(二)增值税会计处理

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业务中,主营业务收入应该按照未来收款额的现值确定,这一点是确定的;主要争议在于长期应收款、应交增值税、未实现融资收益和财务费用的账务处理上。为了探讨更加明晰,通过案例作具体分析。

例1:A公司为一般纳税人,销售给B公司一套大型设备,双方约定采用分期收款方式,从销售当年年末分5年分期收款,每年200万元,合计1 000万元(含增值税)。该设备如果在销售成立日支付货款,只须付800万元(含增值税),实际利率为7.93%。

1.“长期应收款”及“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账务处理

(1)只记录应收取的货款,不记录应收取的税款。在以后每期收到税款时,按收取的税款金额,直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结合上面案例,A公司此处应按未来收取的不含税价款入账,即借记“长期应收款”854.7万元[1 000/(1+17%)]。该处理方式下,“长期应收款” 入账时将增值税部分忽略不考虑,没有反映出由于会计确认收入和税法确认销售额不一致导致的纳税义务延迟这一事实,这与业务的事实不相符。但该方式简单实用,并且容易被人理解,特别是对于税法导向的中小型企业比较适合采用。

(2)既记录价款同时又反映增值税。结合上面案例,A公司此处应按未来收取的不含税价款入账,即借记“长期应收款”1 000万元。该方法在“长期应收款”入账时将未来应收取的价款和增值税额全部入账,与业务事实相符;同时对于因会计收入和应税收入确认时间不一致形成的未来纳税义务,也通过“递延增值税”或类似科目反映出来。该方法与事实相一致,但是需要增设会计科目,并且这也会产生另一个问题:递延增值税是否要与分期收取的价款一样,计算“未实现融资收益”。

2.“未实现融资收益”和“财务费用”的账务处理

关于未实现融资收益包括的内容,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盖地、朱学义等学者认为,在融资性质分期收款方式下,增值税与收入一样也会产生融资收益,但是增值税产生的融资收益实现后,并不是计入财务费用,而是转化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仅仅反映由于分期收取价款产生的部分,而不考虑分期收取增值税带来的未实现融资收益。由此可见,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应该考虑分期收取增值税的未实现融资收益。这又可以转化为两个问题,一是是否存在分期收取增值税的未实现融资收益;二是应不应该通过“未实现融资收益”反映。

(1)可以肯定地说,分期收取增值税的未实现融资收益是存在的。这是因为,虽然销项税是价外税,是由企业收取抵扣进项税后转交给国家,但企业收取的销项税在企业是有停留时间的,最短时间为月末最后一天收款,停留时间为15天,收款时间越靠前,停留时间越长。在融资性质分期收款销售方式中,企业收取的款项大于现销价格而导致多收的销项税,当然会由于在企业的停留而产生时间价值,因而未实现融资收益是存在的。

(2)对于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在价款的融资收益实现时抵减“财务费用”;既然增值税的未实现融资收益是存在的,该增值税的融资收益是否或者能否去抵减“财务费用”呢?笔者认为对于该收益,不应该抵减“财务费用”。原因有三:一是该融资收益与价款的融资收益不同,它比较难以确定,会随着收款日期的变化而变化,会随着假设的不同而不同;二是与分期收取的价款一直留在企业不同,企业取得的销项税抵扣进项税后由企业转交给国家,由此该融资收益由于停留时间有限,导致金额相对较小,因此对会计收益的影响不大;三是该收益也无法得到反映,因为如果反映该收益,抵减“财务费用”,那么就会使得“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金额与税法规定不一致,这不符合税法的规定。也许这也正是盖地、朱学义等学者在确认了未确认融资收益后,却又在实现时转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原因吧。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即使分期收款增值税形成的递延收益记入“未实现融资收益”,真正实现时也无法抵减“财务费用”,而是转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这样就使得把分期收取增值税记入“未实现融资收益”变得毫无意义。由此笔者认为,分期收取增值税的递延收益是存在的,但是不应该也没有必要记入“未实现融资收益”。结合上面案例,A公司此处未实现融资收益应该按照170.94万元[200/(1+17%)]确认;对于外来应收取的增值税应全额通过“递延增值税”(增值税按照未来应收款项作为计税依据确定)更为妥当,此处应贷记“递延增值税”145.3万元[1 000/(1+17%)

×17%]。

三、融资性质分期收款增值税账务处理方法的选择

针对融资性质分期收款销售业务,本文指出了企业可以选择的不同处理方式,作为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核算目标,对账务处理作出选择:

一是对于税法导向的中小型企业,企业主要关注增值税的计算是否准确,因此长期应收款可以采用只记录应收取的货款,不记录应收取税款的方法。这样处理,虽然其他应收款没有考虑增值税,与事实情况不太符合,但是处理方法简单实用,对会计利润也没有影响。因此,对于税法导向的中小型企业适合采用这一方法。

结合上面案例,销售成立时,借记“长期应收款” 854.7万元,贷记“主营业务收入”683.76万元[800/(1+17%)],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170.94万元[200

/(1+17%)];然后第一年末收款时,借记“银行存款”200万元,贷记“长期应收款”170.94万元(854.7/5),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29.06万元;同时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54.22万元(683.76×7.93%),贷记“财务费用”54.22万元,以后年度收款时,比照处理。

二是对于会计导向的大型企业,企业不仅仅关注增值税的计算是否正确,而且要反映资产、负债的记录是否准确。对于这样的企业,当销售成立时,借记“其他应收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仅确认价款的未实现融资收益),贷记“递延增值税”(增值税按照未来应收款项作为计税依据确定)。当每次收取款项时,首先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收款”;其次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贷记“财务费用”;最后借记“递延增值税”,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结合上面案例,销售成立时,借记“长期应收款” 1 000万元,贷记“主营业务收入”683.76万元[800/(1+17%)],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170.94万元[200/(1+17%)],贷记“递延增值税”145.3万元;然后第一年末收款时,借记“银行存款”200万元,贷记“长期应收款”200万元;同时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54.22万元(683.76×7.93%),贷记“财务费用”54.22万元;借记“递延增值税”29.06万元(145.3/5),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29.06万元,以后年度收款时,比照处理。

【参考文献】

[1] 朱学义.分期收款销售业务含税账务处理辨析[J].财务与会计,2008(1).

[2] 柳东梅.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增值税计算及会计处理[J].财会通讯,2009(3).

[3] 张瑞丽,李少轩.谈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增值税会计处理[J].财会月刊,2010(6).

[4] 盖地.税务会计[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一、取得短期债券投资时,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中包含的利息的处理

根据投资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投资在取得时应以初始投资成本计价,初始投资成本是指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但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发放但尚未收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对于短期债券投资而言,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从投资成本中扣除,单独作为“应收利息”处理,包含的未到付息期的利息仍属于投资成本的一部分。对于这一条规定,笔者认为是合理的。因为已到付息期的利息将在取得投资后的很短时间内收到,并且它和债券本金的收回没有时间上的一致关系,其本质就是应该收取而暂时没有收取的利息,这也正是“应收利息”账户反映的内容,所以应该将其从投资成本中扣除单独记到“应收利息”账户。但笔者对于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中包含的未到付息期的利息仍计入投资成本并不赞同,因为未到付息期的利息具体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对于分期付息债券而言。例如,某个债券是在2003年1月1日发行的三年期债券,该债券每半年付息一次(分别在6月30日和12月31日),到期还本。假设本企业是在2003年8月1日购入的,那么购入债券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就包含了2003年1月1日到7月31日共7个月的利息,其中1月1日到6月30日共6个月的利息便是已到付息期的利息,7月1日到7月31日这1个月的利息就属于未到付息期的利息。按照规定,1月1日到6月30日共6个月的利息应记到“应收利息”账户,而7月1日到7月31日这1个月的利息作为投资成本应记到“短期投资”账户。笔者认为,7月1日到7月31日的利息和1月1日到6月30日的利息一样都是应该收取而尚未收取的利息,可是一个记到了“应收利息”账户,而一个记到了“短期投资”账户,这是否恰当呢?

二是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而言。假设前例中的债券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其他都不变,则购入债券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2003年1月1日到7月31日共7个月的利息都是未到付息期的利息。按照规定,1月1日到7月31日共7个月的利息要全部记到“短期投资”账户,这和第一种情况下的1月1日到6月30日共6个月的利息要记到“应收利息”账户,7月1日到7月31日这1个月的利息要记到“短期投资”账户的处理又不一样。可见,对于不同类型的债券,购入债券时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中包含的利息的处理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种债券也出现不一致的地方。

笔者认为,为了保持会计处理上的一致性和简化会计操作,应将购入债券时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中包含的利息,无论是已到付息期的利息还是未到付息期的利息都记到“应收利息”账户,不计入投资成本。因为这是短期投资,投资持有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年,所以购入债券时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利息的收取更不会超过1年,无论是在付息日从发行者手中收取利息还是在转让债券时从受让者处得到利息,利息的收取都将在短期内实现,所以购入债券时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利息是完全符合应收利息这项流动资产的涵义,也应该记到“应收利息”账户。这样处理也很简单,容易操作,因为不再需要区分是否是已到付息期的利息。

二、取得长期债券投资时发生的相关费用的处理

对于购入债券进行长期投资时支付的相关费用,准则和制度都规定,如果相关费用数额比较小,则将相关费用直接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损益中,但如果相关费用数额比较大,应该先将相关费用计入投资成本,然后采用分期摊销法在计提利息时分期摊销计入各期损益。但是,准则规定相关费用数额比较小时是作为投资损失记到“投资收益”账户的借方,而制度却规定相关费用数额比较小时是作为一项财务费用记到“财务费用”账户的借方,准则和制度出现了不一致,准则目前要求在上市公司中实施,制度要求股份公司施行,对于股份公司中的非上市公司及其他公司来说可能还不会造成影响,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这将使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操作时无所适从。

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以制定会计制度的方式对会计核算加以规范,会计制度比较详细、具体、容易操作,所以会计人员已经习惯运用会计制度进行实务操作。为了适应会计国际化的需要,我国从1993年开始陆续制定了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准则,到目前为止准则体系还远未建立起来,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准则和制度还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并存,准则驾驭制度,制度应该在准则的基础上制定,准则和制度不应该相矛盾。投资准则早在1998年就已制定,虽然后来又进行了修订,但新准则在2001年1月18日又公布实施,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是在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所以从时间上来讲,制度应该有充分的制定依据,但是制度和准则仍然出现了矛盾。另外,制度规定相关费用数额比较小时将其作为一项财务费用记到“财务费用”账户也欠妥当,因为财务费用一般是和企业的筹资活动有关,但这是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发生的费用,所以它不应该是财务费用的内容。还有,制度在对相关费用数额比较小和比较大这两种情况下的处理也不统一,相关费用数额比较小时作为一项财务费用记到“财务费用”账户,相关费用数额比较大时作为投资成本要记到“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债券费用)”账户,然后在计提利息时摊销,在摊销时实质上是作为一项投资损失冲减了投资收益。而准则在这一点上就不存在问题,因为在相关费用数额比较小时是作为投资损失记到“投资收益”账户,在相关费用数额比较大时同制度一样也是在摊销时作为一项投资损失记到“投资收益”账户。为此,笔者认为制度应加以修改,做到和准则相一致,以便于会计人员的理解和操作。

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成本法

成本法是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一种方法,它是指投资按投资成本计价的方法。也就是说,除追加或收回投资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一般应保持其成本不变,并不随所享有的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化而调整。一般是在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或者被投资单位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经营,其向投资方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严格的限制或者投资方不准备长期持有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三种情形下采用成本法。其核算内容只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的处理;二是在持有投资期间,对于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对于第二个方面的处理,准则和制度都规定:“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在实际操作中要区分投资年度和投资以后年度分别进行处理,具体如下:

(一)投资年度。通常投资企业获得投资年度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作为冲减投资成本处理,但如果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中有部分是来自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盈余的分配,则此部分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具体操作如下:对于投资当年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如能分清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的,应当分别在投资前和投资后计算确认投资收益和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如果分不清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情况的,可计算确认投资收益和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首先,投资企业获得投资年度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一般应该全部作为冲减投资成本处理,不需要区分确认投资收益和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所以根本用不到计算公式。因为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要求,公司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要在上半年进行,并且今年分派的一般是公司在上年或以前实现的利润或未分配利润,如果投资是在下半年取得的,投资年度则不涉及获得利润或现金股利问题,如果投资是在上半年取得的,则可能涉及分得利润或现金股利,但此时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都不是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以不能作为企业的投资收益,应全部作为冲减投资成本处理。

其次,制度和准则中给出的投资年度确认投资收益和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的计算公式实际应该适用于投资次年。因为在投资次年,投资企业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才有可能有部分来自于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以应将这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其余的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确认投资收益金额的计算就应以投资年度投资企业持有投资的实际月份数占全年十二个月的比例乘以投资当年被投资单位的每股盈余或者实现的净损益,然后再乘以投资企业所持股份或者持股比例,也就是准则和制度中给出的投资当年的计算公式。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医院会计;会计改革

我国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是财政部、卫生部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结合我国医院特点,参考国外非盈利组织财务会计制度,于1998年11月17日颁布并于1999年1月1日实施的。这次改革借鉴了企业财务会计改革的经验和国际惯例,是医院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重大改革。它为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医院会计同国际惯例接轨、迈向医院会计现代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现行医院会计核算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分为五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其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现行制度改变了过去将会计科目分为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两大类的划分方法,会计要素更明确,平衡关系更加清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医院的经济活动,也使中外医院会计的交流更具有实用性。

第二,明确了医院收支性质,建立了“大收入,大支出”概念。医院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承担一定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医院的所有收入均是事业性收入,相应的支出均为事业性支出。

第三,明确了医院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范围。医院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医疗收入与药品收入分别核算。

第四,取消了奖励基金与事业发展基金的提取,规定了成本的列支范围,直接增减事业基金,使医院的资金使用更具有灵活性。第五,药品核算与管理更加科学。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简化了药品出入库核算手续,将药品折扣直接打入药品进销差价,当药品售出时,折扣才算收入,避免了药品收入的虚假性。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自颁布实施以来,对于规范医院的财务管理、提高医院的会计核算质量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及中国加入wto,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愈来愈显现出不足及局限性。笔者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完善措施。

第一,现行医院会计核算制度对成本的核算不够准确,管理费用分摊不合理,应考虑增设“财务费用”以及相关间接性费用的过渡性科目。管理费用所包括的范围较广,除医院管理部门的费用外,还包括为医疗、药剂、管理等部门服务的辅助部门的费用以及借款利息费用等。管理费用的大小直接影响医疗服务成本、药品销售成本和制剂产品成本,最终影响到收支节余和净资产。而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简单地将管理费用按人员比例在医疗成本与药品成本中进行分摊,不能准确反映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笔者建议,增设反映医疗支出与药品支出的相关间接费用的过渡性科目,用于归集属于医药成本但不能直接进入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的各种间接性费用,月末再按人员比例在医疗成本与药品成本中分摊;增设“财务费用”科目,把原在“管理费用”科目中列支的借款利息支出和在“其他收入”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统一归集到“财务费用”一级科目中核算。

第二,增设“累计折旧”科目,避免医院资产的虚增。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应按固定资产原值计提“修购基金”作为提取折旧的一种变通方法,提取时只增加“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和医疗支出、药品支出、再加工材料等,不冲减固定基金,直至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完毕之前,账面上固定基金和固定资产始终保持原始价值不变。笔者认为这种对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修购基金的账务处理不合理,提取修购基金时未设置“累计折旧”会计科目,不能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会引起医院资产和净资产虚增。故建议设立“累计折旧”会计科目,计提折旧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总账,并在会计报表中分别列示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及固定资产净值,使资产负债表反映医院实际总资产及净资产,便于报表使用人正确理解有关信息。期末“固定资产”账户余额仍为原始价值,“累计折旧”账户余额为已提折旧额,在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列示在固定资产项目下方,两者相抵后的余额应为固定资产净值。此方法的优点是将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项目金额、“固定资产净值”项目金额与“固定资产原价”项目金额相比较,可以获得医院整体固定资产新旧程度的信息和使用状况,便于会计报表使用人作出相关决策,也可避免医院资产和净资产的虚增。

第三,进一步完善资本性支出会计处理程序。医院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如购置房屋和设备、固定资产改良、大型维修等,按《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均应从修购基金或事业基金中列支,不对医院的当期效益发生影响。即购置或接受固定资产时,一方面要借记“专用基金———一般修购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另一方面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直到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或盘亏时,才按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笔者认为,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这种核算方法,尚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部分中小医院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发生大量的资本性支出,而这些支出在修购基金和事业基金中不能完全列支时,由于《医院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列支方法,只能从医疗支出或药品支出中直接列支,即发生资本性支出时,借记“固定资产”和相应的支出科目,贷记“固定基金”和“银行存款”科目。固定资产的这种核算方法,其一是不利于考核单位及负责人的业绩和经济效益。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是经济效益完成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因采用这一固定资产核算方法造成的净资产忽增忽减,会使考核结果出现很大的误差。其二是不利于固定资产实有价值的动态反映,容易导致单位家底不清,实力不明。其三是会导致支出的虚增,使医院当期甚至当年的收支结余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现行医院会计核算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医院会计可借鉴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取消“固定基金”科目的核算内容,购入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将固定基金的期初余额减去评估固定资产净值后转入“事业基金”科目,固定资产原值与净值之间的差额记入“累计折旧”科目。

第四,应改进坏账准备的提取方法。坏账是医院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现行《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年度终了,医院应按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科目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医院的坏账损失主要发生在出院病人欠费这一环节,与“应收医疗款”相关,提取坏账准备时不能将“在院病人医药费”包括在内。笔者认为,应按应收款项账龄长短,依据不同比率计提坏账准备,对于期限超过三年、确认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应全额提取坏账准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现代财务管理税收筹划

一、企业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的关系

1、税收筹划依存于财务管理环境

财务管理环境又称理财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的企业内外各种条件。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等方面。企业理财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存在于理财环境之中,与理财环境的各个方面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企业的理财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税收筹划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受到这些环境的影响。税收筹划的运用必须在既定的理财环境中进行。即必须在遵守税法和财务法规的前提下进行税收筹划,才能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

2、税收筹划应服从于财务管理总体目标

税收筹划的最终目标是使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即企业价值最大化,获取节税的税收利益。这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选择降低企业税负,即降低税收成本,提高资本回收率;(2)是延迟纳税。不管是哪一种其结果都可以实现税收支出的节约。

3、税收筹划服务于企业财务决策过程

企业的税收筹划是通过对企业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利润分配等活动的安排来实现的,它直接影响企业的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利润分配的决策,企业的税收筹划不能独立于企业的财务决策,如果企业的税收筹划脱离于企业的财务决策,必然会影响到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进行决策时,决策者应树立税收筹划的观念,决策时不可忽视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和分配过程中的纳税问题;另外进行税收筹划时需要利用财务决策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如定量与定性分析等。同时,由于税收筹划的是对涉纳税行为进行事先的规划,税收筹划方案的最终执行需要借助于企业财务控制来实现。税收筹划的最终结果也可以利用财务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评价。

4、税收筹划融合于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之中

筹资、投资、经营和股利分配是财务管理的四大内容。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的四大内容都有重大影响。例如在筹资过程中税法对不同的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的列支方法又很大的差异。是税前列支还是税后列支直接影响企业的税收负担,进而影响企业的收益,企业必须认真地进行筹划,选择有利的资本结构。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出于节税和投资净收益最大化地目的,利用国家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从投资地点、投资行业、投资方式、分支机构的选择等几个方面进行优化选择等等。总之税收筹划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各>卜环节,而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成功运用必将提升企业的理财水平。

二、筹资过程中的国有企业的税收筹划

1、资金结构的选择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与比例关系。在通常情况下,指的就是长期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各占多大的比例。国有企业在筹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税收因素,因为不同的筹资渠道税收的影响程度不同。权益资金在使用上虽然具有长期性。无固定的股息负担,使用起来比较安全债务资金到期要偿付本息,如果国有企业不能按期偿付本息还有破产的风险。合理安排国有企业的资金构成可以获取节税效益。国有企业必须确定负债的总规模,将负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即负债筹资所带来的收益要能抵消由于负债筹资比重的增大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及筹资风险成本的增加。

2、筹资利息的处理

根据税法的规定,企业筹资的利息支出。凡在筹建期发生的。计人开办费,自企业投产营业起,按照不短于五年的期限分期摊销;在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计人财务费用;其中与购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有关的,在资产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应予以资本化,计入所购建的资产价值。计入财务费用的筹资利息可以一次性全额抵减当期收益;计入开办费;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筹资利息则要分期摊销,逐步冲销以后各期的收益。其区别在于计入财务费用可以一次扣除筹资利息,减少风险,获得了资金的时间价值,相对节税。因此,国有企业应尽可能加大筹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的份额,获得相对的节税收益。为此,国有企业在进行内部固定资产投资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缩短购建周期。

3、债券溢价摊销方法的选择

债券溢价的摊销实质上是对债券利息费用的调整,因而是所得税额的影响因素,债券溢价摊销的方法有直线法和实际利率法两种。不同的摊销方法不会影响利息费用总额,但每期所负担的实际利息费用是不一样的,如果使用实际利率法,前几年的溢价摊销额少于直线法的摊销额,前几年的利息费用大于直线法的利息费用,企业前期纳税较少,后期纳税较多,可以获得相对节税收益。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发行债券可以选择溢价发行和面值发行两种方式。因此国有企业在溢价发行债券时,发行债券的溢价应使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以获得相对节税收益。

三、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1、销售的筹划

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销售方式。这就为利用不同的销售方式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可能。销售方式不同。往往适用不同的税收政策。在运用时销售方式的筹划应与销售收入实现时间的筹划结合起来,销售收入的实现时间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不同又为利用税收屏蔽,减轻税负提供了筹划机会。在销售方式的筹划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尽量避免采用托收承付与委托收款的计算方式,防止垫付税款;(2)在赊销方式或分期收款结算方式中,避免垫付税款;(3)尽可能采用支票,银行本票和汇兑结算方式销售产品;(4)多用折扣销售,少用销售折扣刺激市场等。

2、内部核算的税收筹划

首先是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内部投资是每一个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主要涉及固定资产投资,必须慎重考虑。固定资产投资应考虑折旧因素,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由于企业折旧方法上存在差异,也就为国有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可能。利用折旧方法选择进行税收筹划,应遵循的原则是:(1)折旧方法选择要符合法律规定;(2)国有企业利用折旧方法选择进行税收筹划必须考虑税收的影响;(3)国有企业利用折旧方法选择进行税收筹划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其次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多种,不同的计价方法会得出不同的应纳税额。从而使国有企业承担不同的税收负担。存货计价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期末存货价值和销货成本,从而对国有企业财务状况、盈亏情况及所得税产生较大影响。国有企业在利用存货计价方法选择进行纳税筹划时,要考虑的因素包括:(1)在实行比例税率条件下,对存货计价方法进行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物价变化趋势因素的影响;(2)在实行累进税率条件下,选择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对企业发出和领用存货进行计价,可以使国有企业获得较轻的税收负担。最后费用的计提与分摊方式的选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争取尽可能多的费用扣除标准;(2)合理地选择费用分摊地方式;(3)充分利用会计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稳健原则;(4)对己发生的费用要及时核销入账。

3、转让定价的税收筹划

转让定价筹划方法是企业财务管理中进行税收筹划的基本方法之一。转让定价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有经济联系的企业各方为了均摊利润或转移利润而在产品交换或买卖过程中,不依照市场买卖规则和市场价格进行交易。而根据他们之间的共同利益或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他们之间的收入进行的产品或非产品转让。国有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方法主要是:(1)当甲企业税率高,乙企业税率低时,甲降低对乙的产品售价和压低对乙的收费标准;(2)当乙企业税率高,甲企业税率时,甲抬高对乙的产品售价和提高,以减轻整体所得税负,此外还能减轻或规避预提所得税,减轻关税和进口环节的流转税等。从法律角度看。企业间转让定价是合法的。但是运用转移定价必须是在市场经济的交易规则和价值规律的一定限度内进行,不可任意调整价格。而且现行税法也有明确规定,关联企业间的交易应按独立企业间的交易进行,否则税务机关将有权进行调整。因此。国有企业采用转移定价转移利润需要在商品价格波动的合理范围内进行且有充足的理由支持。

参考文献:

[1]吕敏,《国有企业是否应进行税收筹划》,现代商业,2008(23)

[2]田震,《浅析国有企业如何通过内部并购进行纳税筹划》,消费导刊,2008(19)

篇8

一、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一)财务分析报告的分类。财务分析报告从编写的时间来划分,可分为两种:一是定期分析报告,二是非定期分析报告。定期分析报告又可以分为每日、每周、每旬、每月、每季、每年报告,具体根据公司管理要求而定,有的公司还要进行特定时点分析。编写的内容可划分为三种:①综合性分析报告;②专项分析报告,③项目分析报告。综合性分析报告是对公司整体运营及财务状况的分析评价;专项分析报告是针对公司运营的一部分,如资合流量、销售收入变量的分析;项目分析报告是对公司的局部或一个独立运作项目的分析。

(二)财务分析报告的格式。严格地讲,财务分析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和体裁,但要求能够反映要点、分析透彻、有实有据、观点鲜明、符合报送对象的要求。一般来说,财务分析报告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提要段、说明段、分析段、评价段和建议段,即通常说的五段论式。但在实际编写分析时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和要求有所取舍,不一定囊括五部分。此外,财务分析报告在表达方式上可以采取一些创新的手法,如可采用文字处理与图表表达相结合的方法,使其易懂、生动、形象。

(三)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如上所述,财务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部分提要段,即概括公司综合情况,让财务报告接受者对财务分析说明有一个总括的认识。

第二部分说明段,是对公司运营及财务现状的介绍。该部分要求文字表述恰当、数据引用准确。对经济指标进行说明时可适当运用绝对数、比较数及复合指标数。特别要关注公司当前运作上的重心,对重要事项要单独反映。具体可借助一些财务分析软件,比如对应收、应付、销售情况等数据进行同比和环比等分析。公司在不同阶段、不同月份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财务分析重点也不同。如公司正进行新产品的投产、市场开发,则公司各阶层需要对新产品的成本、回款、利润数据做财务分析。

第三部分分析段,是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说明问题的同时还要分析问题,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财务分析一定要有理有据,要细化分解各项指标,因为有些报表的数据比较含糊和笼统,要善于运用表格、图示,突出表达分析的内容。分析问题一定要善于抓住当前要点,多反映公司经营焦点和易于忽视的问题。

第四部分评价段。作出财务说明和分析后,对于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盈利业绩,应该从财务角度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和预测。财务评价不能运用似是而非、可进可退、左右摇摆等不负责任的语言,评价要从正面和负面两方面进行,评价既可以单独分段进行,也可以将评价内容穿插在说明部分和分析部分。

第五部分建议段。即财务人员在对经营运作、投资决策进行分析后形成的意见和看法,特别是对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值得注意的是,财务分析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不能太抽象,而要具体化,最好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积累素材,为撰写报告做好准备

1.建立资料数据库。可以借助财务分析软件来取得相关的分析数据,因为在财务分析软件下这些分析数据是很容易得到的。

2.关注重要事项。财务人员对经营运行、财务状况中的重大变动事项要勤于做笔录,记载事项发生的时间、计划、预算、责任人及发生变化的各影响因素。

3.关注经营运行。做分析报告前最好和老板有一次沟通,了解他真实的需求是什么,不然没有他想要的信息,再多的表格和数据指标都没用。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从财务的角度分析实际业务,找出变量及原因,并用适当的词汇提出建议。也要多和其他部门沟通,从员工中得到一些信息,通过数字加以证实,明白每个数字背后的意义,并加深对企业相关业务的理解。

一项分析方案如果事前各部门讨论充分,并征得一致同意,运转起来问题不会很大。难在经常有临时或暂时性决策导致你的分析也是临时或暂时的——难免偏东偏西。今日看似有高度的分析,或许就是导致来日灾难的源头。所以,实际是分析预算当前执行阶段的合理性,即目前行动是否有实际性着陆点。

4,定期收集报表。财务人员除收集会计核算方面的数据之外,还应要求公司各相关部门(生产、采购、市场等)及时提交可利用的其他报表,对这些报表要认真审阅,及时发现问题,多思考、多研究。

5.岗位分析。大多数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往往由财务经理来完成,但报告材料要靠每个岗位的财务人员提供。因此,要求所有财务人员对本职工作养成分析的习惯,这样既可以提升个人素质,也有利于各岗位之间相互借鉴经验。只有做到每一个岗位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编写出内容全面、有深度的财务分析报告。

(二)建立财务分析报告指引

财务分析报告尽管没有固定格式,表现手法也不一致,但并非无规律可循。如果建立分析工作指引,将常规分析项目文字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诸如现金流量、销售回款、生产成本、采购成本变动等一系列的分析说明指引,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思维方式要正确

(一)成本分析、费用分析及损益分析是给内部管理部门看的,所以分析方法和思路最好向管理会计靠近,而不是在传统的财务会计范围内寻找答案

管理会计注重标准的设定、差异的分析、责任的划分。比如分析费用,要有费用的标准,比如差旅费的月度开支标准,实际是超支还是节省,原因是什么,责任在哪里,如果要改进管理,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比如损益分析,除了损益表上的最后的净利润数字外,分区域的损益情况如何,每个客户的贡献有多大,与预算相比完成情况如何,产品价格走势是什么样,这些有助于总结管理和经营情况,并进而指导决策层改善经营的信息,是作为向管理者服务的财务分析人员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做成本费用分析时,我喜欢采用“鱼骨图”的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找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不是说不能用指标分析,只是在用指标分析原因时,要善于从管理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二)财务损益分析也就是财务经营成果分析、利润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完成情况。与公司去年同期比较,完成公司全年预算数。预算完成分析;销售增长分析;企业收入构成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现销收入和赊销收入;主营业务构成;地区收入构成);影响收入的价格因素与销售量因素分析;详细分析经营情况。

2.利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与公司去年同期比较及完成公司全年预算情况,分析其变动影响因素。主要分析主营业务利润和净利润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分析各主要产品盈利能力。预算完成分析;利润增长分析;利润构成分析(各项利润构成;主营业务利润构成;地区利润构成);各项利润分析(净利润、利润总额、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会计调整因素影响。

3.主营业务成本分析。与公司去年同期比较及完成公司全年预算数,进行分析说明其增减因素及影响程度,找出产生问题关键所在。预算完成情况分析;主营业务成本降低额;主营业务成本降低率;各主要产品主营业务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以及它们对全部产品主营业务成本降低率的影响;主要产品单位销售成本分析。

4.期间费用分析。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析,找出增加及节余的主客观影响因素。人力资源费、科研经费、办公费、招待费、差旅费等是否突破预算,如何控制,抓住重点和异常问题重点分析。但在对损益分析尤其是成本分析前,成本的划分、成本责任的落实尤其重要。

(三)举例说明财务分析

本月电费减少了10%,可以做的深度分析是:为什么减少了,因为天气变凉了,空调使用得少了。那这个因素影响了多少?影响了6%,那就是说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对,还有就是长春市减低每千瓦时的电费了,怎么会降低电费呢?那降低了多少?每度降了0.2元,影响了7%。那另外的1%是什么因素?由于本月推出的新产品制造过程中耗电量较高,使得电费上升了1%。可以做的高度分析是:

1.上月管理层要求的降低成本的措施有了正面反映。空调电费下降明显,约降低20万元,但距离制定的电费下降目标还有差距,如继续加强宣传和控制,下月应能再降低10万元。这样全年能节约20×4+10×3=110(万元)。

2.虽然本月推出的新产品制造过程中耗电量较高,但通过量本利分析,其对可控费用后利润(PAC)有着正面的影响。同时市场部门的反馈也表明该新产品有竞争力,建议继续加强新产品宣传和机器设备的保养工作。

真正的财务分析,不能单就数字之间进行简单对比,而应当揭示数字背后相关业务间的必然联系,要找出原因,提出措施和建议。

注意事项

积累素材

1、建立台账和数据库。通过会计核算形成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但是编写财务分析报告仅靠这些凭证、账簿、报表的数据往往是不够的。比如,在分析经营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增长原因时,往往需要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商品、不同责任人实现的收入与费用的关系,但这些数据不能从账簿中直接得到。这就要求分析人员平时就作大量的数据统计工作,对分析的项目按性质、用途、类别、区域、责任人,按月度、季度、年度进行统计,建立台账,以便在编写财务分析报告时有据可查。  2、关注重要事项。财务人员对经营运行、财务状况中的重大变动事项要勤于做笔录,记载事项发生的时间、计划、预算、责任人及发生变化的各影响因素。必要时马上作出分析判断,并将各类各部门的文件归类归档。

3、关注经营运行。财务人员应尽可能争取多参加相关会议,了解生产、质量、市场、行政、投资、融资等各类情况。参加会议,听取各方面意见,有利于财务分析和评价。

4、定期收集报表。财务人员除收集会计核算方面的有些数据之外,还应要求公司各相关部门(生产、采购、市场等)及时提交可利用的其他报表,对这些报表要认真审阅、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养成多思考、多研究的习惯。

5、岗位分析。大多数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往往由财务经理来完成,但报告注材要靠每个岗位的财务人员提供。因此,应要求所有财务人员对本职工作养成分析的习惯,这样既可以提升个人素质,也有利于各岗位之间相互借鉴经验。只有每一岗位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编写出内容全面的、有深度的财务分析报告。

篇9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税务筹划;税务负担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22002

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税收筹划这一概念虽相对陌生,但其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税务筹划已经应用到了很多领域。税务筹划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企业纳税,提高其经济效益。随着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的成熟,企业已经将税务筹划列入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企业经营和管理规划和优化,确保资金的最大作用发挥,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税务策划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分析

税收筹划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合理的税务筹划可降低运营成本,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税务筹划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降低了企业的运营风险。避免了部分企业采取偷税、漏税等不良手段降低其赋税负担。目前,企业税收筹划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管理手段丰富且具有高效性。根据企业的运营现状,对其投资理财做出最基本的判断,从而构建更加合理的企业节税方案,降低企业运营负担和运营风险,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应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国家进步为目的。要求管理人员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实施相关财务管理行为。科学的财务规划应成为企业的运营目标,帮助企业做出科学的决断,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性。只有结合税收影响因素,才能确保企业管理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总之,税务筹划是指企业通过合法的手段规划其税收内容,从而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案,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2税收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基于财务管理的特点,税收筹划应建立在国家相关法律基础上,以降低企业成本为目标,解决企业财务问题。在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与税务筹划之间相互影响。合理有效的税收筹划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为确保税务筹划的顺利进行,财务策划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将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和出发点,以此来检验财务管理的合理性。基于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对财务管理中筹资、投资和运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进行分析如下。

2.1筹资过程中的税务筹划

筹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权益融资和债券融资是企业的主要筹资模式。而权益融资的主要形式为股票发行和债券融资,债券融资的主要方式为债券发行和银行等贷款方式。由于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了权益资金成本不能作为企业费用项目,而股息所得税则不在其内。因此企业只能获得税后利润。要确保企业筹资的顺利进行,税务筹划是其重要手段。也就是说,企业股票发行前,企业要具有足够的注册资本,以确保其运营所需资金。这一过程中涉及到企业资本的获得。当然,企业要解决短期资金问题,可通过银行借贷的方式解决,但对于长期的资金问题,企业要尽量避免大量的银行贷款,以降低企业的运营压力。另一方面,注册资本影响企业的资金筹集。足够的注册资本和先进的管理方案可使企业获得银行等融资机构的认可。企业要尽量降低这一影响,最大限度的筹集到债务资本。当企业负债利息率低于投资收益率时,企业可通过财务杠杆或增加负债的方式获取节税收益。在资金筹集过程中,权益融资和债券融资之间各具优势。债务融资可快速为企业筹集资金,但具有潜在的风险。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可将其债务融资过程中支出的利息与手续费依法纳入财务费用或者在建工程费用之列。通过税前支取财务费用,从而抵消部分所得税。股票发行过要求企业纳税后才能获得。

2.2投资过程中的税务筹划

企业投资过程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资本投入获得长期发展的经济利润的行为。对于财务管理来说,投资是其重要手段。因此,企业应重视税务筹划。在投资方案制定过程中,应通过正确的模式策划投资地点选择,以确保投资效益最大化。企业投资应尽量选择低税区以降低其运营压力。当然企业还应综合考虑劳动力是否充足、产品是否能够畅销等因素,确保企业投资的合理性。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求,企业应制定不同的税收方案,以适应不同的优惠政策。为此企业还应重视投资,在企业内部组织投资策划团队,对于地点选择、资金投入等因素进行综合商讨。结合国家政策、企业发展等因素,为企业发展获取最佳条件。另外,根据行业需求还应选择高新技术区或者知识密集型产业。根据不同的税收政策,做好税务筹划,确保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由于投资规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投资行为还应以市场发展为出发点。税收作为影响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要在发展之前确定投资规模。另外,投资还影响生产规模和纳税水平,企业应根据自身实力设定企业规模,并逐渐实现发展壮大。在“营改增”这一大环境下,增值税成为企业主要的纳税方式,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增值税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实践证明,“营改增”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压力。通常情况下,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是我国税法规定的增值税纳税人。在征收增值税时,不同的纳税人适用于不用的征收率和增值率。投资者应从细节分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以确保企业税收压力。

2.3经营过程的税务筹划

企业运营管理是其发展的核心。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税务筹划关系其运营成本,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其中选择存货计价方式、资产摊销和固定资产折旧是目前企业重点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案。成本费用包括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福利费用、管理费用等。采取正确的费用分摊法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方法包括平均分摊法、不规则分摊法和实际发生分摊法等。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分摊方法,承担不同的税务压力。存货计价主要采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和先进先出法。对于企业来说,不同的计价方式为企业带来不同的成本支出,对企业运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先进先出法适用于物价降低时的存货计价。固定资产折旧是目前企业广泛应用的税务筹划方式。固定资产折旧所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企业在运用过程中提取固定资产则就费用计入成本费用。目前,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主要以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及平均年限法为主。在企业发展中,固定资产成本和折旧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快速折旧法适用于通货膨胀时期,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回收期,以增加税收抵税额,延迟纳税。

3总结

目前,税务筹划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才刚刚提出。为确保其积极作用的发挥,企业应重视这一理念和方式。引进先进的方法和理念,并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具体需求,确保其积极作用的发挥。税务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科学的财务规划还需要财务管理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以做出科学的税务筹划策略,确保企业资金最优化利用,降低企业缴税压力,从而确保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芳.刍议税务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22).

[2]吕辉霞.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筹划的实践应用[J].企业导报,2013,(11).

[3]张.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问题研究[J].黄海学术论坛,2012,(01).

[4]徐安赛.浅谈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税务筹划[J].财经界,2010,(10).

篇10

出口退税是为了降低商品的出口成本,采取增值税全部或部分退还的做法。核算价格时,应将采购成本中的税收部分按出口退税率予以扣除,我国当前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因此我们通常采用[(采购成本/1.17) 出口退税率]求出出口退税额,再通过[实际采购-出口退税额]进一步求出实际采购成本(不含税)。

明确了出口成本的构成和退税的计算后,接下来通过对报价过程中利润、费用的核算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提高整个出口报价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一、出口利润的计算基数

出口利润的确定可以用某一固定的数额表示,也可以用一定的利润率即百分比来表示。一般来说,出口报价中关于利润的确定主要有四种利润基数:包括实际采购成本;采购成本(含出口退税);出口总成本(含出口费用);出口价格(销售价格)。

例如:某企业出口一批服装,FOB上海,该产品采购成本为100元人民币/件,最新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为11%,该产品国内增值税为17%,出口各项费用和为6元人民币/件,核算当日人民币外汇牌价为1:7 (美元/人民币),预期利润率为10%,试求不同的利润基数下企业报价时的利润额。

1.以实际采购成本为基数

(1)实际采购成本 = 采购成本-出口退税收入

(2)退税收入= [采购成本+增值税率)] 出口退税率

(3)实际采购成本 =采购成本-(采购成本.17) 11%

或实际采购成本 = {采购成本(1+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增值税率)

出口利润= 实际采购成本0% =[100- (100/1.17) 11%] 10%

= (100 - 9.40) 10% = 9.06

2.以采购成本为基数

出口利润 = 采购成本10% = 100 10% = 10.00

3.以出口总成本为基数

出口总成本 = 采购成本+出口费用 = 100 + 6 = 106.00

出口利润 = 出口总成本10% = 106 10% = 10.60

4.以出口价格为基数

FOB = 实际采购成本+出口费用+利润

= 采购成本- 出口退税+出口费用+FOB 10%

= (采购成本- 出口退税+出口费用)- 预期利润率)

= [采购成本-(采购成本/1.17) 11% +出口费用]-10%)

= [100- (100/1.17) 11% + 6]-10%)

= 107.33

出口利润 = FOB 10% = 10.73

同理可推出CFR、CIF价为基数的利润计算公式

CFR报价= (实际采购成本+费用+运费)-预期利润率)

CIF报价=(实际采购成本+费用+运费)[1-利润率- (1+投保加成率)保险费率]

二、 出口报价中的费用核算

1.出口费用的主要种类

外贸企业的费用范围是根据自身业务经营特点来确定的,主要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部分。

(1) 营业费用。指外贸企业在购、销、存各个经营关节所发生的各种费用,主要包括国内运杂费、港口装卸费、包装费、仓储保管费、商品检验费、广告费、报关费、邮电费等、经营人员的工资福利等。

(2) 管理费用。指外贸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业务招待费、研发费、涉外费、咨询费、折旧费、办公费等。

(3) 财务费用。指外贸企业为筹集业务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利息支出、金融机构手续费、汇兑净损失等。

2.出口费用的分摊

为了正确计算每个产品的出口换汇成本和盈亏额,企业必须将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摊到每个出口商品中。

在出口费用中,有的费用如运杂费、仓储费等在费用发生时就可以明确认定由那种出口商品负担,但有的费用在发生时与出口商品没有直接联系,无法确认应由那种商品负担。

例如:某外销员一个月完成5笔出口合同,每笔合同的报关费100元,门到门全包干费用800元,法定检验及认证费用200元,港口杂费340元,这些费用都可以认定到每笔具体的合同中,同时该外销员为了这5笔合同出差2次到生产地监督生产过程,差旅费事后统计共计为1049元,招待业务合作伙伴花费招待费754元,这些费用是不容易直接分摊到每一笔具体的合同上的。

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的是费用的发生往往是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出口报价之后;而我们在开始进行出口报价的过程中有时是无法准确的事先预估出口合同履行过程中所需要产生和支付的全部费用的。

因此为了正确报价,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出口费用合理地分摊到相应的出口业务中去。

(1) 直接认定法。能够直接认定是某笔出口业务发生的费用就由该业务负担,就是直接认定法。例如上例中报关费、门到门、商检费。能直接认定费用的特点是在合同未成立,即在买卖双方报价阶段就能预先核算出来的相关费用,可以在报价时候通过费用项目逐一累加计入出口价格中。

(2) 比例分摊法。不能直接认定到某具体出口合同以及在买卖双方报价阶段不能预先准确核算出来的费用,可以采用比例分摊法。

任何一笔出口业务都要发生费用,这些费用报价的时候必须含在出口价格内,不然当利润率为保本的0时,实际业务是亏损的。亏损额就是履行合同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累计费用额。预先准确知道分摊费用总额是不容易的,但对任何出口企业来说,年费用分摊率(简称费用率)是容易知道的,用某一时期(一般为1年)发生的各种费用总额比上同期该企业总采购成本。即为:

这里要注意的是对外报价时直接认定法中的费用,同样也可以有效的应用在费用率分摊中。

例如:某出口企业在出口一笔订单过程中发生如下费用:报关费100元、港口装箱费400元、签发证书费200元、内陆运费450元、包装费280元;该订单单位商品采购成本为40元,数量1000个,企业费用率为5%,外汇汇率为1:7(美元/人民币),暂不考虑房租水电、人员工资福利等其它经营成本,现用两种方法进行费用的核算。

在直接认定法中:费用总额=100+400+200+450+

280=1430元。

在比例分摊法中:费用发生总额=采购成本费用 40000%=2000元。

可以看出采用比例分摊核算方法,核算的费用总额是能够支付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的。尽管比直接认定的费用额度高出570元,但具体分摊到单位的出口商品中,差额为(2000-1430)/1000,为0.57人民币,再加以汇率换算后实际则只多出0.57/7即0.08美元。综合来说,采用比例分摊方法核算费用比直接认定方法要高出一定的预估额,但通过每一件出口商品的分摊以及外汇牌价的换算,往往超出额度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由于进出口业务的程序都是先议价签约然后履约,所以报价时候就必须预先核算每笔业务的全部费用,计入出口价格后报价,客户接受后价格不能更改,本例中的直接认定法确定费用1450元,假如在签约后的生产过程中又额外产生报价时无法预先估计到的额外费用500元,则直接认定法的费用核算就不能解决类似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报价时以保本价发盘,现在该笔合同就要亏损500元额外费用。但如果采用比例分摊法,预先核算的费用为2000元,则可以有效的避免亏损。

另外,由于不同出口企业关于费用核算的标尺不同,有的企业对外报价核算费用时只核算该笔订单在出口过程中将要发生的费用,管理费用如房租水电成本、外销人员的基本工资等都计入部门或者公司的费用核算中。但有的出口企业核算时候则会把相应的房租水电成本、外销人员的基本工资等都算入每个外销人员的费用额度中,这样对外销员来说,这部分的费用也是无法事先通过具体金额预估到每笔出口合同的报价中的。

综上所述,如果对于出口订单、客户信誉、合同履行、企业费用核算等业务关节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直接认定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费用率核算。如果对于上述情况并不熟悉或者合同履行过程中未知因素较多,则采用费用率核算方法更为有效。

三、不同费用核算方法下的出口报价分析

明确了利润与费用的核算方法后,即可以对出口报价方法做进一步的分析。

常用的出口报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销售收入扣除采购成本和出口费用的原理,加以汇率的换算后报价。另一种是通过建立毛利润率与换汇成本的关系报价。

1.通过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和出口费用进行对外报价

FOB价= (采购成本+出口利润+费用总额+佣金-出口退税)人民币牌

这里的出口利润的计算基数可以采用上述列明的任何一种,因为这里的利润是具体的数额。

例如: 某企业出口玩具25000个,工厂报出的采购成本是15元人民币,企业的年费用分摊率为5%,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为10%,增值税税率17%,同期美元对人民币牌价为1:7,根据同类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的比较,企业以采购成本计算利润,净利润率为8%,求本订单的FOB对外报价解析如下:

采购成本= 250005 = 375000.00元

出口利润= 375000% = 30000.00元

费用总额= 250005%=18750.00元

出口退税= (375000.17)0%=32051.28元

FOB总价= (375000+30000 +18750-32051.28)

= 55956.96美元

FOB单位报价= 55956.965000=2.238美元

实际业务中采用该种报价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当上述任何一个报价要素在实际核算出现误差或当客户进行还价时发生了变更,这时为了正确核算利润的盈亏,必须带入公式重复计算;

(2)没有建立换汇成本与所求利润之间的函数关系,不利于现场快速报价;

(3)不同企业在开始对外报价阶段如果能准确的核算出该笔订单在未来履约过程中将产生的各种费用,也可以直接通过费用种类的累加计算费用总额;但如果将来履约过程中产生额外费用,则只能从现有报价的利润部分中抵扣。

2.通过计算毛利润和净利润的方式进行对外报价

毛利润 = FOB价牌+ (采购成本.17)出口退税率-采购成

净利润 = 毛利润-费用;

公式合并,求出:

① 净利润= FOB价牌采购成本.17出口退税率-采购成本-费

以采购成本为计算利润的基数,求出:

②净利润率 = 净利润采购成

根据换汇成本 = 采购成本外汇收入(FOB价),求出:

净利润率=

再根据费用率=费用/采购成本进行换算:

净利润率 =-费用率;由此得出:

毛利润率 = 净利润率 + 费用率

通过上述论证,我们可以把费用率、毛利润率、净利润率有效的组合在一起,用该种公式求得的本例的报价为:

毛利润率= 8%+5% =[7-(1-10%/1.17)换汇成本]换汇成本-费用

按换汇成本=7.0445=6.7美元计算,我们同样可以求出FOB单位报价:FOB=15.7 = 2.238美元

实际业务中采用该种报价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 该报价方法有效的建立了利润率与换汇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在此原理的基础上报价过程即可以通过[换汇成本=采购成本FOB价]快速实现。

(2)将报价阶段能准确核算的费用和不能具体分摊到某笔合同的费用以及在履约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未知费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费用率的形式统一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