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认定办法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成果认定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人文学科 成果评价制度 存在问题 完善制度
科学、系统、客观、公正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是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保障,是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前进的根本动力。制定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鼓励、引导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
目前,高校社科类成果评价标准均由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主制定,且围绕着“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基本指导思想开展工作。为了通过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提高社科类科研成果质量,教育部曾于2006年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教社科[2006]5号),明确了指导思想。各高校在诸如“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科研奖励办法”等管理文件中也都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给予政策倾斜和加大扶持力度。这些对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增加、各高校对科学研究工作重视程度提高,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一些创新性差、水平低的科研成果。这类成果对推动学术发展无任何意义,只会鼓励善于钻营的人在科学研究中投机取巧,而对真正潜心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是一种变相压制,是科研发展的阻力。如何通过制定科学、公正客观、系统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引导并激励科研人员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避免科研成果“泡沫”的产生,是科研管理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科研成果评价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部分高校人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总结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对如何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提高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质量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建议、意见,以期对有关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一、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分析
目前,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方面,许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采用定量分析的评价方法制定政策。具体程序包括:确定评价指标,对不同级别的论文、著作、项目标定不同的权重分值,建立评价体系;将科研成果按规定折合分值,多项成果分值累加,得出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量并以此为依据给予奖励。
在论文成果评价方面,通常分为普通期刊论、论文集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ISSHP(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会议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论文、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论文、《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期刊论文、本校认定的权威学术期刊、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检索论文等几个等级。著作一般分为学术著作、学术译著(中译外)、学术译著(外译中)、词典工具书等级别。权威学术期刊由本校专家依据本校具体情况研究确定,一般从大家公认的学术价值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中产生。著作成果的分值标准依据著作级别、获奖级别来确定。
在科研项目方面,纵向项目依照项目来源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等几个级别,级别不同,每万元科研项目经费折合的科研工作量的标准不同。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省部级项目包括中央、国务院各部门批准立项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横向项目单独分类,依据项目经费的数额折合工作量。
相关政策的优点在于政策的实施可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评价方法简单明确、易于操作、相对客观。从相关政策条例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明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从激励的角度分析,对达到预期目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成果质量鉴定不严格
在定量评价的成果评价制度中,依据的刊物级别,分为普通期刊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CSSCI或CSCD期刊论文、几大国际检索论文(SCI、SSCI、EI)等几个等级,这种分级评价方法有其合理性,如分级清楚、标准统一、论文容易归类、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科研成果水平等级,但并非所有核心期刊论文都能体现其内在水平。原因有二:
其一,核心期刊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引文法是根据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次数的多少评价论文质量,引文法测定的核心期刊虽然能够反映该学科的内容和水平,但文献被引频次要有一个时间跨度才能反映出来,即当前核心期刊的学术价值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代表当前所价值。此外,论文是否被引用不仅与论文质量有关,也与该论文选题是否为当前研究热点、学科发展趋势及该领域研究人员数量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应用性的学术期刊被引用的频率低于理论性期刊。
其二,受利益驱使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期刊主办单位为了经济利益收取高额的版面费或碍于人情关系,从而降低了所刊发论文的质量标准。这些论文看似发表在级别较高的刊物上,实则是花钱买来的,或是依靠人情关系刊发的,论文质量并不高。因此学术期刊级别不能完全体现论文质量。
(二)图书类成果质量鉴定不科学
图书著作形式可分为专著、编著、编等几类,其中专著的独创性最高,产生的是原创作品,其学术价值最高;编的独创性最低,产生的是演绎作品。科研人员都希望自己出版的图书认定为著作,如今图书出版社大多为企业化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对所出版书籍,只要没有违法行为,没有版权纠纷,能够提供足够的出版资金,可在图书著作形式认定方面、学术价值等方面放松要求,因此部分图书成果分类界定标准不统一。对高校科研管理者而言,只要是公开出版物,若非相关专业的权威人士,对出版物的学术水平高低难以界定。
(三)研究报告类研究成果要求不规范
一些立项项目以研究报告作为结题成果形式,而用来结题的研究报告的应用价值只是一些单位出具的证明作为报告实际价值依据。由项目负责人本人找单位出具相应证明比较容易,并不具有说服力,一个项目批复的资金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最终的结项成果如不严格鉴定实则是对资金的巨大浪费。
(四)科研项目级别界定不规范
一些纵向项目级别界定明确,也得到多数高校的认可,但一些随机立项项目,学(协)会类项目、各类项目子课题、自筹经费项目、各类横向项目,项目来源规范性不强,真实学术水平有待严格甄别。通常立项项目级别依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来确定,如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即为省部级项目,这类项目属于常规项目,每年固定时间统一申报,有一定规律性。一些随机申报项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界定不明确,申报时间无规律,因此项目级别界定缺乏规范性。如一些学(协)会类项目,各高校对学(协)会项目来源级别认定不统一。在子课题级别的认定方面,各高校也标准不一,认定标准严格的高校要求在获批的总课题立项书中明示该子课题的名称及子课题的负责人,才能认定该子课题成立,相应级别按低于总课题一个级别确定。认定标准宽松一些的高校则只需总课题负责人出具该子课题立项证明即对该子课题予以认可。
三、完善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的方法与途径
(一)制定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是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础,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一个人的公平感来自于对自己劳动贡献与报酬比与别人的劳动贡献与报酬比的比较和评价”。如果人们对评价过程或评价结果感到不公平就会采取降低效率、降低积极性及降低努力程度的方式回应,这会对整个高校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以推动学校科研水平为出发点,真正立足于提升学校学术水平,制定科学、公正、客观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高校各级领导往往既是科研带头人又是行政管理者,既是科研管理制度制定者又是受益者,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制定过程中难免会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倾斜,特别是在我国官本位意识严重的环境中,权威期刊的认定经常由领导的意见决定。即使采用由学校各学院、系、部教师推荐的方式,推荐主体也经常从自身利益出发选出自己容易发表又相对学术性不是明显较弱的核心刊物。这种方式确定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难言权威性、公正性,往往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不利于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对学校发展,对科研人员科研的重要意义,要真正站在有利于促进学校学术、科研发展的角度,公开、公正、公平地研究确定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二)注重评价体系的长效性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要出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和科研成果,需要教师沉下心来,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和积累,去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因此,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改变重短期目标轻长期目标,重数量轻质量,重立项轻管理,重结果轻积累、重科研经费轻项目级别的科研管理观念和舆论导向,鼓励“慢工出细活”,减少急功近利、“短平快”。并通过调整或改革科研考核、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营造学术气氛。
(三)注重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多样性与合理性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价值的体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评价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定量评价或定性评价都不能完全客观、准确地对成果本身作出评定,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反映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定量评价是将科研成果依据刊物级别、被引用次数等标准折合成分值,再根据分值确定科研成果的价值。定性评价最常用的是同行评议法,其中包括实行公开评议与匿名评议。在科研成果评价中,如果单纯采用同行评议的定性评议方法,受成果价值的潜在性、模糊性,评议专家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容易导致评价标准的自由度过大,给主评人人为地拔高或贬低某一成果带来方便,而导致评价失去科学性。同时,科研成果评价是一种主观评价,如果只通过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是否是专著,还是编著等简单划分来确定成果的价值,也不够科学。因此采用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解价值的指标并量化,设定可比的分项指标量、详细的定量标准,消除或削弱评价中的主观因素的干扰,使同行评议能在更规范、更清晰的条件下运作,可以尽量减少评估误差,促使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更科学、客观、准确。
2.同类相比原则。
科研成果价值的多样性决定了对特殊的知识内容、价值、功能,用同一标准判断很难确认其特殊价值,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必须分类进行。可按学科内容、形式、研究方向分类,对同类科研成果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这样才会相对公平,分类越细,可比性就越强,标准越易确定,评价结果越准确、公正。
3.排除偏见,容许异议。
在评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主评人的学术道德、学派、与被评人之间的恩怨而导致的偏见,可能造成对成果价值的放大、缩小、虚夸、否定,也是科研管理机构在组织评审专家时必须关注的问题。由于评价的复杂性、主观性、主评人所处环境及心理因素的干扰,为避免偏差,应允许在一定时间内对评价结果提出异议,当出现异议时要重视异议,这样有利于增强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克服评价的主观偏向性。
(四)抓好项目申报评审工作
项目研究是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条件,没有项目经费的支持与资助,大量的实地调研与资料查询研究很难开展,高水平的成果亦很难产生。因此,在立项支持方面要尽量评出优秀的项目申请书,选出优秀的项目研究人员,将有限的资源配置给最优秀的项目,这样才能为以后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打下良好基础。一些限额申报的项目,经常要经过层层评审,在层层评审过程中排序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严重,尤其是在标准模糊的情况下,某人与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或领导关系好,或者评审人员本身就是项目申请人,评审排序自然靠前,这样的排序不是依靠项目的研究意义取得的,自然不能选出优秀的项目立项。因此,在项目书评审中应采用匿名评审的形式,尽量减少非学术因素对项目评审的干扰,真正让高水平项目脱颖而出。很多高校在成果认定中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匿名评审产生的项目给予较高的评价,就是因为评审相对公平,评出的项目不是靠人为因素产生的,而是靠项目申报书自身的质量取得的。
参考文献:
[1]任全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主体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2).
篇2
【关键词】绩效 激励机制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
业绩。当前理论界对“业绩”的概念并未统一,“业绩”一词多在企业中使用。有学者认为业绩、绩效和效绩可以统一为业绩,业绩是指经过努力而完成的事业或建立的功劳,这一事业或功劳的取得包含着“做、执行、完成”过程中行为的效率和效果。作者认为对于高校教师具体来说,业绩指的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产生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学生的素质水平以及外部影响力等诸多能体现其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代表性成绩。
业绩评价。国外学者对高校教师的业绩评价大多是以教师个人的工作成绩为中心进行的评价。国内有学者认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是对教师角色活动现实的(已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进行评价的活动。也有学者认为:“教师工作业绩评价”是指对进行教师评价的主体运用一定的方法、收集、整理关于评价客体的某些信息、资料,并用一定的客观标准和价值标准进行判断和评价。
作者认为高校教师的业绩评价是指高校管理者(领导层)根据特定目的,依据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对一定时期内教师的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判断的过程。
激励。激励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创设满足职工各种需要的条件,影响人们的内在需要或动机,从而强化、引导或改变人们行为的反复过程。这一定义说明激励是通过影响人们的需要或动机来强化、引导或改变人们的行为,有目的性的动态性的过程。
二、西南财经大学教师业绩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的评价指标
科研成果。科研成果的评价与奖励主要包括:一是教师发表科研论文、专著,主要考核依据为论文的影响因子,如是否被SCI、SSCI、CSCD等收录,是否是中文核心,被他引的次数等。英文期刊的评价依据国际公认的JCR《期刊引证分析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按照学科分类体系,根据收录期刊学术影响因子大小排序情况进行分级评价。中文期刊的评价依据采用CSSCI(2012-2013)版本。自然科学版为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联合开发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CSCD)。专著根据近六年内被SSCI、SCI 和CSSCI、CSCD期刊他引次数情况进行认定。二是承担的科研项目,指各级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级别主要依据课题的经费而定。纵向课题分为A级(50万及以上)、B1级(20至50万)、B2级(5至20万)。横向课题具体划分为A级(300至500万一般课题、500万至700万重点课题、700万以上重大课题)、B1级(100至300万)、B2级(50至100万)。三是科研成果奖励,主要依据是科研级别、科研质量、获奖级别等。
表1 论文奖励细则
外文A刊 外文B刊 《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科学》、《经济研究》 其它中文A刊 中文B1刊
奖励金额 10万 5万 5万 2万 0.5万
表2 科研获奖奖励细则
教育教学成果。西南财经大学对教师教育教学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奖励情况。主要包括本科教学质量、教师指导的学生获奖情况,教学成果的认定以正式批文和正式出版教材为准,并依据奖励或项目级别、影响程度而定。
表3 教育教学类成果奖励标准
社会服务成果。社会服务成果及奖励,主要包括被评教师在国内外的社会、学术团体、从事应用对策研究,如咨询报告、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等,再根据其成果的服务质量、级别等进行分层奖励。
三、结论
可以看出《西南财经大学教师工作业绩评价及奖励暂行办法》中的评价体系是比较完善的,根据分类分层设计,各个方面都有较为清晰明确的规定,使人一目了然。考虑到暂行的新的评价方案与现行的旧方案同时并存,特设立了三年的过渡期,使所有的教师可以去更好的了解适应新方案。
但是这个评价体系侧重于考核教师的科研学术成果,忽略了教师个人素质、人才培养、教师评价反馈等方面,在教师教育教学方面,也没有提及教学过程的评价,比如说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工作量、教学方法等。
所以说,今后西南财经大学教师工作业绩评价体系指标的设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全面的考核教师绩效,避免只看学术而忽视其他,以更好的激励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篇3
关键词:科研管理系统;;科研项目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6-4360-03
The Research for the Vocational College Research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WAN Rong-ze
(Guangxi Agricultural Vocation-Technical College, Nanning 530007,China)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of our Institute, based on. NET platform, study the MIS to meet the need of vocational colleg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The system will be the daily work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department, become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become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vocational college to manage professional leader, research leader and young key teacher, and provid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tatistics for school leaders and middle-level cadres.
Key words: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 research projects
我院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业务包括:管理自然科学等3个大类的科研项目;管理学院学术、专业带头人以及青年骨干教师;科研成果日常管理及计分;年度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R&D)统计,日常管理工作繁重。由于缺少相应的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导致学院各业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科研信息不对称,不利于开展涉及教师科研业务的绩效考核、年终考核等工作。因此,为了提高学院科研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科研工作,有必要开发一套科研管理系统,以实现人员、信息、流程集成,并与学院协同办公平台集成登录、数据共享。
1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图1为系统用例图。
1.1 科研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
本系统基于微软最新软件开发平台.NET,以我院科研管理工作为依托,研发一套适合高职学院科研管理工作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基于WEB模式开发和运行,为科研工作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学院领导提供全院科研信息统计决策信息;为中层干部提供本部门科研统计信息;为全院教职工管理自身科研成果提供信息平台;为学院管理学术、专业带头人以及青年骨干教师提供信息平台。
1.2 系统角色、功能及其关系的分析设计
按使用的权限分,系统的角色可分为教师、系(部)秘书、科研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系统管理员、普通浏览用户等。基于UML技术进行分析,系统角色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可用如图1的用例图表示。
1.3 系统各主要子系统的设计
1.3.1 科研项目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主要由科研管理部门相关人员操作,对学院所有科研项目进行管理。科研项目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参与人、承担单位、计划完成时间、实际完成时间、项目经费、项目级别、本院主持/参与、自然/社科/教育、学科分类、科研机构、研究类型、状态(在研、结题、延期、终止、转为上级项目)、批准日期、批准部门、批准文号、项目来源、委托日期(横向)、年度检查情况。
通过科研项目管理子系统,科研管理部门能方便实现如下功能:1)录入现有的科研项目基本信息;2)更新项目的最新研究状态,如在研、结题、延期、终止、转为上级项目;3)添加、修改项目的年度检查情况;4)能上传项目的发文扫描件、上传项目的申报书、上传年度检查报表;5)实现与科研经费管理子系统的链接,在此子系统中,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查询和添加各项目的科研经费使用数额。
1.3.2 科研成果管理子系统
科研成果主要包括已结题的科研项目、论文(发表/收录)、著作、专利、品种认定、鉴定成果、获奖成果、软件系统、作品等科研成果。通过本子系统,教师可以按年度填报自己的各类科研成果,并由科研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审核的科研成果可由系统的计分管理子系统根据学院的科研计分管理办法自动计算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不通过审核的提出修改建议或删除。
图2为科研成果管理流程图。
1)提交论文。详细信息包括:论文名称、作者列表、刊物类型、刊物名称、刊发时间、刊发期数、卷、页、论文类别、学科分类、主办单位、字数、论文语种、英文目录(是/否)、所属项目、状态、相关电子文档。
2)提交著作。详细信息包括:著作类别、著作名称、学科、编写单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社会反响、字数、统编教材的文号、书号、完成情况(独立/合作)、是否译成外文、作者列表、状态、奖金金额、工作量、所属项目。
3)提交专利。详细信息包括:专利名称、专利人、学科、专利申请号、专利授权时间、专利号、专利类型名称、专利申请时间、所属行业、所属学科、状态、所属项目、奖金金额、院内获奖状态、科研计分、有关文件扫描件。
4)提交鉴定成果。详细信息包括:成果名称、成果形式、所属学科、鉴定机构、鉴定等级、鉴定日期、鉴定证书号、完成单位、完成人、鉴定结论、相关项目、审核状态、奖金金额、科研工作量计分、有关文件扫描件。
5)成果报奖。详细信息包括:成果名称、成果类型、奖励名称、奖励级别、等级、奖项、奖金金额、奖励机构、奖励日期、奖励证书号、获奖单位、是否给院内奖、奖励金额、科研工作量计分、有关文件扫描件。
1.3.3 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主要由科研管理部门人员进行操作,实现如下功能:1)以项目为操作对象,录入和计算项目的总经费和明细开支;2)以科研人员(教师)为操作对象,录入和计算学术、专业带头人以及青年骨干教师经费总额和明细开支;3)系统自动汇总计算全校科研经费、教师个人科研经费、项目科研经费收支和使用情况,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精细程度。
1.3.4 科研计分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主要实现如下功能:1)设置科研计分规则;2)根据计分规则自动计算各个科研成果的科研工作量;3)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各个科研成果的工作量,并保存相关操作人和操作记录。
1.3.5 科研人员信息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建立全院在册人员的基本信息、从事专业学科、科研业绩经历等,设置学院学术、专业带头人以及青年骨干教师有关申报与考核数据,同时为科研管理人员搜索符合某些条件的人员(如某类专家数据库等)提供查询信息。
1.3.6 科研信息查询统计子系统
实现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科研计分及专业(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信息的综合查询统计,教师、各系部、科研管理部门和学院领导可根据不同需要实现个性化查询统计。
1.3.7 系统基础数据设置管理
系统的基础数据包括有:1)人员基础数据,如教师类别、职称等级、职称类别、教师职称、教师学位和学历、教师专业;2)成果基础数据,如刊物类型、刊物发行范围、收入刊物、专利类型、著作类型、著作角色、著作奖励规则、著作工作量折算规则等;3)项目基础数据,如项目状态、项目类型、项目级别、项目来源等。
1.3.8 科研服务信息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主要提供各级各类科研服务信息,如国家各部委,科技厅、教育厅、农业厅等厅局及学院的科研管理文件,科研人员(教师)可以查询和打印,方便广大教师申报和管理科研项目及申报职称等工作。同时,系统提供学术讲座、录像、PPT等学术资源上传、在线观看及下载功能。
2 系统的关键技术和特色创新
2.1 2.0与SQL Server 2008结合的开发技术
.NET和SQL Server 2008结合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技术路线。是一个统一的Web开发模型,是一个用于创建企业级Web应用程序的编程框架。SQL Server 2008通过全面的功能集、现有系统的集成性以及对日常任务的自动化管理能力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数据解决方案。与SQL Server 2008结合是开发科研管理系统理想的技术路线。
2.2 与学院协同办公平台跨站点集成,实现单点登录
科研管理系统要实现与协同办公平台集成,统一用户认证,实现单点登录。由于协同办公平台基于 1.0而科研管理系统基于 2.0开发,所以要采用跨站点集成技术来实现系统的集成。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在协同办公平台系统中建立一个程序文件,获取从协同办公平台登录的用户账号密码信息的Session值;第二步,建立按钮程序,实现对账号和密码的session值的加密;第三步,把加密后的值作为参数值,利用response.redirect跳转语句链接到科研管理系统;第四步,在科研管理系统的相应页面解密还原传递来的参数值,然后利用此账户信息即可访问科研管理系统的相应功能。
2.3 系统的安全防护技术
科研管理系统面向校外用户开放,因此,必须采用科学的安全防护技术保证系统的安全,特别是防SQL注入攻击,具体做法如下:1)基于存储过程操作数据库的原则。连接数据库的用户只需具有运行存储过程的权限,系统不用给用户赋予DELETE等权限,同时,输入参数经过存储过程的过滤,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2)采用基于角色的窗体安全认证机制实现程序的访问安全。利用 提供的基于角色的认证机制,结合 Global.asax 和web.config文件,限制对特定目录的访问。3)利用Global.asax文件放在站点根目录且其不可被直接访问的特点,在Global.asax文件的StartProcessRequest()方法中编写专门的程序,实现过滤delete、drop等关键字,从而防止数据库被SQL注入攻击。
2.4 实现专业带头人等人员考核数据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计分数据的共享利用
学院的专业/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每年都要进行年终量化考核,其中量化的分数大部分来自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得分。本系统除了以项目为中心进行科研计分外,还以科研人员为中心进行科研计分,系统形成每位教师的科研计分明细表和汇总表,同时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的年终考核汇总表,实现了科研项目计分与带头人、骨干教师考核结果的数据共享利用,从而增强相关人员考核的效率和科学性。
3 结束语
基于微软.NET和SQL Server 2008平台能方便构建先进、安全、稳定和开放的高职学院科研管理系统,实现学院科研管理的全面信息化。科研管理系统与协同办公平台的集成为学院打造统一的应用信息平台和数据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系统同时实现科研项目计分与带头人、骨干教师考核结果数据的共享利用,增强了相关人员考核的效率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教育科研
看到诸如“学术”、“科研”之类的概念,人们会联想到那些学者与教授云集的高等学府或专门的研究机构,一般很难与高职教育挂上钩。高职教育在我国受到重视并着力推进也是近二十年的事情,由于之前长期处在以专科、中职为主流的大环境的原因,高职科研的发展不被重视,社会上甚至有“高职无科研”的误解。然而在社会急需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今天,高职教师的教研水平亟待提高,高职科研的深入发展迫在眉睫。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领域讨论此话题,可谓是抛砖引玉,愿与各兄弟院校同仁共同切磋。
一、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科学研究有观点认为:“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一般而言它是指对一些现象或问题经过调查、验证、讨论及思维,然后进行推论、分析和综合,来获得客观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或矛盾的过程。
感性的艺术思维,注重主观的创作实践,科研则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注重理论建树,表面上二者截然不同,但目前人们对许多事物的认识已变得越来越模糊,概念边界越来越被忽略。跨界、交叉、相融、复合的认知逐步形成多元化、现实性的趋同。尤其是在设计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这类发展中的朝阳领域,科研不仅会对艺术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变革,而且可以促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新形式的形成与发展。
目前中国高职教育处于着力发展的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正式将“职业教育”确定为一种教育类型,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担当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不可推卸一份责任。高职教育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一份子,高职教育的科研目的在于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提高职业教师科研能力,积累高职教育研究成果,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对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的机制要素
“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是指机器运转过程中各个零部件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联结关系及运转方式。机制同时也是一个运行平台,其中的零部件就是平台中的各个环节,是其基本资源要素,它们均有着各自的运行功能,发挥着不同的机能作用。科研运行机制就是指平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和作用的制约关系,是平台内的机构与个人开展科研活动、实施科研管理和发展的基本准则。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机制中包括科研主体、科研对象、科研成果、科研硬件条件、科研基本程序几个要素。
1.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主体
科研主体就是从事科研活动的人,一般是由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人员组成的一个团队,它是科研实践与应用的必备人力资源。团队以身份和工作职能进行分类,从而使得结构合理,梯队健全,形成优势互补的协作关系链,从而有利于运行和科研目标的实现。
(1)高职教师:
教师是科研团队的主流,承担整个科研活动的主干任务。一般由专业院、系负责人担任项目负责人,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科研骨干。
(2)高职学生:
挑选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为科研团队的助理,承担科研任务的辅助工作,如搜集整理资料、充当设计实验的体验者等。
(3)行业、企业人员:
合作单位的管理者或设计人员是科研团队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承担部分科研中实践与论证任务。
2.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对象
科研对象是指科研实践活动中科研的内容,主导着科研的方向以及科研类型的界定和科研性质的区分。
(1)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类型侧重于应用与开发。
根据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不同,科研一般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几种类型。基础研究一般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根据高职教育特点,艺术设计教育科研主要在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①应用研究,是基于基础研究的具有特定目标的应用,目的在于为已有艺术设计理论成果开辟具体而广泛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选题立项要坚持实用原则,应用技术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最大的区分就在于前者要经过中试或工程实验来验证其研究成果的实用性,而后者则强调理论或方法的突破。应用科学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原则基础上有所创新,没有创新点的课题项目很难称为科学研究,也将失去其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如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精华,继承发扬并不断创新,设计创意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的旅游纪念品“北京礼物”等,不仅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产生新的价值,并将带来旅游品生产、制造技术领域的一场革命,拉动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从“中国制造”真正走向“中国创造”的强国之路。
②开发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如设计创立iphone优质品牌,不仅为信息消费群体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了引领市场的积极作用,极大促进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推动了信息、文化产业和产业经济的发展。
(2)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性质区分为教学科研与学术科研。
①教学科研:基于工作过程,创新“工作室运行机制下双轨交互并行”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构建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创立低年级宽基础专业方向模块化教学,实施高年级项目教学,探索“厚基础+工作室”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借助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意经济发展论坛,开展研讨和论文。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科研就在于这类的应用研究,它是在欧美先进职教理论和经验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的再实践、再创新的应用研究。
②学术科研:科研的内涵一般包含整理继承和创新发展两个方面。它对于高职学术研究的应用与开发更有针对性。
工艺美术技术与艺术创造活动,美术设计课程进行的表现技法、设计方法的口传面授,这些都只是艺术设计实践而不是科学研究。基础性的科研是在艺术设计实践的基础上把现象和经验条理化,并找出规律性的内容从而上升到理论,这也不是高职艺术设计科研所关注的,而只有将理论应用于设计实践,使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再以实践应用总结为一种观念,成为理论支撑,即学术性的应用研究。这是高职艺术设计领域所倡导的科研。
3.高职艺术设计科研成果
科学研究是人们对影响人类发展问题的研究,其成果是用来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通常成果来源于项目、专利等,成果的种类一般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一般以项目验收或成果鉴定、专利申请作为成果形成的依据;科研成果转化则是指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已转化成成品、样品、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等。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可见本文后面对科研运行机制的阐述。
既然上述提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主要在于应用与开发的研究,那么研究成果除了包括以上一般性的科研成果外,更多的是经过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的物态化的项目成果,包括视、听、动态、静态等作品形式的成果;还有艺术规律、设计风格等学术观点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研究的综合成果,形式有项目研究报告书、策划创意设计方案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专著等,与普通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不同的是,论文只是高职艺术设计科研成果形式中的一种,而绝不能代表科研成果的全部。高职的科研成果更多的应该是直接应用于民众生活、促进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产品、意识观念等,高职学生的优秀毕业设计项目,如果被认定为成果的也应包含在内。
4.高职艺术设计科研硬件条件
环境与设备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必需的硬件条件,科研团队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高职学院现有的专业实训室、工作室及相关的机械设备等,也可以利用合作单位的相关资源,根据其科研目标或实际应用开发的目的,从事教学科研、学术科研。
5.高职艺术设计科研基本程序
科研一般可分为需求调研、选题、立项、资料采集、设计研究、分析整理、结果验证等几个阶段。现在一般都按项目管理运作。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其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系统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建设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运行机制
1.“政校企行”四方联动
政府作用在主导,学校目的在育人,企业与行业参与在共赢,四方融合在机制,借助“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四方融合联动机制,助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机制运行。总结以往校企合作的经验和教训,在联动运行中应该注意几个问题,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校长赵鹏教授认为:融合有程度问题,深度融合是一个过程;有层次问题,高端融合是重要选择;有标准问题,最佳融合是目标尺度;有机制问题,制度融合是有效保障;有权益问题,发展融合必须是互惠、共享、双赢;有责任问题,战略融合关乎办学定位、定向、定势。
由于“四方”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融合联动中还存在目的、利益问题。政府要依法行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学校是以育人为根本。企业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利润。行业协会作为载体,在于整合各方资源和利用资源。要实现“政校企行”实质性的融合,需要找到一个让“四方”趋同的目的,即利益多赢的结合点,如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作为共同科研的目标,建立“联盟”组织,在合作机制上探索改革和创新,让“联动”增值、升值,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应用研究课题。
2.建立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机构
建立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机构,承担教学科研和学术科研项目,以“学”为根本,以“研”作动力,以“产”化成果,以“销”拓市场,创立“学、研、产、销一体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模式。结合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将作业优化为作品,将作品转化为产品,将产品转化为商品推向市场,建立品牌推广渠道,分析、评估市场反馈信息,调整产品策划、市场份额,搜集整理商品典型案例作为学习资源,在科研机构运行机制下,学、研、产、销一体化运作,实现教学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科研机构称作“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既可挂靠校办“三产”企业,实行项目化管理模式,也可单独申请注册。
3.相关的制度建设
科研活动的开展,制度是运行机制的重要保障,主要在以下方面建立相关制度和办法。随着工作的开展,这些制度、办法也要结合实际的需要不断完善。如有关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机构设置的管理制度、科研人员的聘任与解聘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的管理制度、项目绩效评价与考核的制度、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科研成果的奖励办法、成果转化的相关管理办法、合作科研项目的相关管理办法等等。
篇5
(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116)
[摘要] 通过基础调查研究,建立了一套科研工作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将反映学校科研工作能力的主要指标即科技项目和反映学校科研产出能力的主要指标即学术著作、学术论文、获奖成果、授权专利、科技平台建设、学术交流作为学校科研工作量计算的评价指标,同时还考虑了项目类别、项目级别、著作类别、论文类别、获奖级别、专利类别等因素,使计算办法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最后,以福州大学2012 年科研工作量计算为例,计算结果与学校各单位现实发展状况较为吻合,证明了该计算办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
关键词] 福州大学;科研工作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办法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157?05
一、引言
高等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作任务,按其性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教学工作,二是科研工作。在教师和科研人员工作量的计算中,应对二者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前,教学工作一般都有一些明确的定量指标和折算课时数的办法进行量化[1],因此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在各校都较为成熟。然而,科研工作的量化涉及面大,量化指标复杂,难于确定,因此在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中,如何对教职工的工作量进行科学量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科研工作量不仅是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业绩的重要体现,更关系到高等院校科研资源的配置导向问题。不科学的科研工作量计算方法会导致教师和科研人员收入分配不公平、挫伤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忽视一些具有做出中长期有价值成果潜质的研究人员等不良后果。反之,能活跃校园学术科研气氛,有效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从而提高高等院校师资队伍水平和办学质量。
针对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一些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段尧卿[2]等人给出高等院校科研量化管理的优先级评价方法,给出优先级评价模型;刘开源[3]等人给出了高校科研量化管理体系的原则,使科研量化管理体系的量化范围明确化,并设计一种量化计分方法;王凌峰[4]对高校科研量化评价中赋分标准进行了研究,提出难度系数的概念,对三种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形式的分级与量化赋分以及彼此之间统一转换问题进行讨论,为确定统一的科研量化考核方案提出一种新方法。王建阳[5]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学术论文量化评估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学术论文评估的指标因素与权重,并提出了量化评估的数学模型。李兰平[6]将灰色综合评价法应用到高校教师科研工作量的考评中。由以上的文献可知,尽管对高等院校科研量化评估的方法研究较多,但是有的考评指标考虑得过于简单,有的过于繁琐不易操作,这些评价方法不能完全适用我校的科研工作实际情况。为此,建立适合我校的科研工作量评价体系,增强科研管理规范化,实现科研资源的最有效配置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我校所用的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只以项目经费和项目持续年限为变量,根据项目类别和级别确定相关系数,按照相应公式计算科研工作量。我校传统的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只考虑科研投入,没有考虑科研产出,是不合理的。为了改进我校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使其更加科学化,我们做了大量基础调查研究,试图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科研工作量评价体系。把反映学校科研工作能力的主要指标—科技项目,反映学校科研产出能力的主要指标—学术著作、学术论文、获奖成果、授权专利、科技平台建设、学术交流作为学校科研工作量计算的指标体系,并考虑了项目类别、项目级别、著作类别、论文类别、获奖级别、专利类别等因素,使计算办法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二、高校科研工作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校科研工作的特点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科研工作量指标体系应设立4 个一级指标,分别为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平台和学术交流,在一级指标体系基础上设立了6 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科技项目、科技论著、获奖成果、知识产权、平台建设、学术会议。按照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1:1设立权重系数。
(一)指标分析
1. 科技项目
科技项目是高校科研工作的核心,科技项目的项目数和经费总量是衡量一所高校科研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指标。科研经费为各类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环境基础,一般科研经费大的项目难度高、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更加迫切。科研项目的项目数可以反映学校在承担研究项目方面能力的全面性和竞争力。本体系按科技项目的类别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项目主要考虑项目的级别和类别,为了简便计算,项目级别设立了国家级和省部级及以下两个级别,对不同级别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以示对国家级项目的重视并加以导向;项目类别按照项目的学科类别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再按照项目的性质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考虑到社会科学及基础研究经费相对较少,给予较高的权重系数以便学科之间的平衡。横向项目规模以到校经费数从10 万元—60 万元以上按不同学科不同取值范围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有效整合科研资源,联合科研攻关,以争取重大项目、提高项目资助经费作为科研工作的发展目标。
2. 科技成果
(1)论著。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著作和论文是高校基础科研成果产出的主要形式之一。著作主要是指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著作一般分为专著、编著、译著,考虑到学术价值性,本体系选取专著和译著作为评价指标,赋予不同权重,以著作字数计量分值。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科研影响力和科研竞争力。本体系将论文分为五个级别,每个级别赋予不同权重系数,引导各单位出高水平论文。sciENCE、NATURE、CELL是代表世界顶尖学术水平的三大知名期刊,也是高校科研竞争力的标志性指标,所以本体系赋予其较高的分值,和国家奖二等奖的含金量相当。其他论文指标项都是根据分区、被引频次等因素划分的。
(2)获奖成果。高校科研成果获得科技奖励的数量多少、等级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科研水平.是衡量高校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集中反映学校科研综合实力、科技活跃程度、整体科研水平。成果获奖级别和等级是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量化评价的具体体现。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作为科研工作量计算的指标,并按照奖励级别和等级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标准分值。级别越高分值差距越大,激励科研人员提高成果奖励竞争能力,从而获得高等级的奖励出标志性成果。
(3)知识产权。高校知识产权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具有的学科、人才、信息、学术环境等优势,使其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成为我国知识成果的重要发源地和辐射地。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表现形式,专利的拥有量是一所高校科技实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将授权专利作为科研工作量指标,并根据专利的种类给予不同的分值。由于国外专利申请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难度系数比较大且各高校的国外专利授权量较少,所以国外专利的分值明显高于国内专利。发明专利是经过初审和实质审查后才授予专利权比起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只经过初审就授予专利权,其过程复杂和难度系数大,故发明专利的标准分值大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以此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申请发明专利和国外专利,以提升高校专利申请质量。
3. 科技平台建设
科技平台是高校在科研成果、人才等资源在长期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研发能力、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科研平台是领军人物、顶尖人才的聚集地,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整合学校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打造一流的创新团队,从而为高效的科技活动创造优质的科研环境,助推人才的成长。因此选择科技平台建设的指标,并对不同级别平台赋予不同分值,鼓励科研机构发展成更高级别的平台,争取更大的科技活动与发展空间。
4.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学校科研成果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通过行内人士共同交流,分享科研成果,可以促进科研工作者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为未来的科研创新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承办全国性以上学术会议对于增强学校国际国内影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可以有效活跃学术气氛,提高科研水平,扩大对外影响,便于我校科研人员了解国际前沿领域。尤其是国际性会议,可以拓宽科研工作者的视野,和国际顶尖高手同台进行知识学习与交流,对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影响力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术交流水平是学校科研实力的反映,这既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展示的平台,还是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我们能够更好地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学术联系,对未来的学术交流、学术合作和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承办会议对学院学科的发展、学术的研究、人才的培养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指标体系
科研工作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如表1 所示。
(三)指标说明
1. 科技项目
(1)科技项目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新立项目(校级项目除外)。
(2)自然基础类是指97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自然应用类是指纵向自然类项目除自然基础类外的其他项目。
(4)社科基础类是指国家软科学、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教育部、教育厅重点项目的纵向社科项目。
(5)社科应用类是指纵向社科类项目除社科基础类外的其他项目。
(6)q 是指实际到校经费。(单位:万元)(7)国家级项目是指我校为主持单位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项目,等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青年基金项目分值不足270 分的以270分计,一年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值不足140分的以140 分计。(若各类项目到校经费达200.0 万元(含)(工科)、50 万元(含)(文科)以上可参照执行)。
(8)省部级及以下项目除国家级项目以外的其他各类纵向项目。
2. 科技成果
(1)著作指学院前一年度由出版部门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
(2)著作字数是指由我校执笔撰写的字数。
(3)在Nature、Science、cell 上以福州大学署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以我校作为主要署名单位且主要作者(单位和个人排名为前3 名以内) ,按一区论文计分。
(4)三大检索论文是指我校委托中信所检索的SCI、SCIE、EI 收录的期刊论文,重复收录以就高原则只计算一次。每篇论文JCR 分区以当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为准。
(5)国家一级刊物是指国家一级学会、中科院直属所主办的学报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6)社科权威刊物是指社科处认定的93种刊物。
(7)获奖成果是指学院前一年度获得的国家、省部级科学奖励。国家奖:若我校为第二完成单位,其分值按相应奖项减半计算。若我校为第三完成单位按30%计分。省部级奖只计到第二完成单位,其他不计。
(8)授权专利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授权的职务专利。
(9)软件登记是指学院前一年度向国家版权局登记的软件。
(10)集成电路设计是指学院前一年度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的设计。
3. 科技平台建设
(1)科技平台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新批准立项建设的平台。
(2)国家级是指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平台。
(3)部级是指除发改委和科技部外等部委批准建立的平台,央企产学研合作平台是指我校和中央企业合作建立的产学研平台。
(4)省级是指省科技厅、省发改委批准建立的平台,地方企业产学研合作平台是指我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的产学研平台。
(5)厅级是指除科技厅、发改委外各厅局批准建立的平台。
4.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承办的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
(四)各单位科研工作量计算
(1)计算各单位的各项指标分值Xi。
(2)计算各单位各项指标分值总量ΣXi。
(3)计算各单位科研工作量占全校研技工作量比例数Pi
三、实证分析
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利用科研工作量指标体系对2012 年福州大学各单位的科研工作量进行计算,并换算成各单位工作量在总工作量中的比例,结果如表2 所示。
篇6
第一条为了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对我市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探索科学考核评价高层次人才成果实绩的办法和途径,进一步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本考核办法。
第二条考核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开放的原则,实行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第二章考核范围
第三条考核适用对象主要包括我市的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市“226工程”培养对象。
其他各类市管高层次人才可参照本办法进行考核。
第三章考核内容
第四条考核内容包括德才表现和成果实绩两部分,重点考核成果实绩。
第五条德才表现是指考核对象管理期内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技术水平和廉洁情况。政治素质,是指政治方向及理论素养、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等;职业道德,是指道德品质,遵守和执行行业行为规范、法律法规等;业务技术水平,是指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廉洁情况,是指勤政廉洁等方面的表现。采取定性考核方式。
第六条成果实绩是指能真实反映考核对象在一定期限内取得的成绩、效益和贡献等相关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课题、科研成果、论文著作、荣誉称号以及其它工作、业务方面的成绩等。采取定量考核方式。
第四条考核标准
第七条德才表现考核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各等次的基本标准是:
(一)优秀:政治素质强,职业道德好,廉洁奉公,业务娴熟,工作勤奋,圆满完成工作任务,成绩突出,在本地区、本行业有较大影响或起到表率作用。
(二)合格: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熟悉业务,工作积极,能够完成工作任务,较好地发挥学术技术方面的作用。
(三)不合格:政治、业务素质较差,或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造成较大失误等。
第八条考核对象的成果实绩分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包括项目课题、科研成果、论文著作、荣誉称号和附属指标五个方面。
第九条项目课题指标是指考核对象参与研究一定层次、数量的科研项目、课题方面的考核指标。分纵向、横向两大类进行考核。
(一)纵向项目(课题)
本单项指标基准分为50分,考核每项项目(课题)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类别系数×角色系数×进展系数×评鉴系数。
1、国家级项目(课题)是指立项单位为国务院或受国务院委托的有关部门,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或以全国规划名义下达的项目、课题及科技计划等,系数为2.0;省部级项目(课题)是指立项单位为各部委,省人民政府或受上述部门委托的有关部门,包括国家行业学会、省基金委或以省规划名义下达的项目、课题及科技计划、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计划和社会发展计划等,系数为1.5;市级项目(课题)是指立项单位为市或省有关部门,包括以省级学会、市规划名义下达的项目、课题等,系数为1.0;其余市各部委办局及县(市)区正式下达的项目、课题等,系数为0.6。子项目(课题)下降一个级别。
2、国家高技术计划“973”项目、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863”项目等重大项目(课题)系数为1.5,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人文社科基金类,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攀登计划、国防重大重大科研项目和其它非基金类科技攻关计划、研究计划项目(课题)系数为1.0;博士后科学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其它项目(课题)系数为0.8。
3、主持项目(课题),系数为1.0;担任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系数为0.8。
4、圆满完成项目(课题)计划,进度和质量均好,系数为1.0;完成大部分计划,进度和质量较好,系数为0.8;处于中期,或未完全按计划实施,系数为0.5。项目(课题)停滞不得分。
5、项目(课题)通过国家级评审或鉴定,系数为1.5;通过省部级评审或鉴定,系数为1.2;通过市厅级评审或鉴定,系数为1.0;未经评审或鉴定,系数为0.8。
(二)横向项目(课题)
按工作程序与外单位签订合同的横向项目(课题),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类合同,单项指标基准分为25分;测试类合同,单项指标基准分为10分。考核每项项目(课题)得分计算:基准分×结题系数。项目(课题)结题的,系数为1.0;未结题的,系数为0.8。
第十条科研成果指标是指考核对象取得的科研成果(不含非文字成果)以及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体现的研究水平和创新程度方面的考核指标。分奖励、创新、转化三大类进行考核。
(一)科研成果奖励
本单项指标基准分为100分,考核每项科研成果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类别系数×奖级系数×角色系数。
1、国家级,指国务院或受国务院委托的有关部门颁发的奖项,系数为3.0;省部级,指由各部委、省人民政府或受上述部门委托的有关部门颁发的奖项,系数为2.0;市厅级,指由省有关厅、市人民政府或受其委托的有关部门颁发的奖项,系数为1.0;县局级,指由市有关局、县人民政府或受其委托的有关部门颁发的奖项,系数为0.5;经科学技术部审批,面向全国或者跨省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社会力量奖励,系数为1.5。
2、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奖项,系数为1.0;丰收奖、鲁班奖、农业科技推广奖、星火奖、新技术引进奖、技术改进奖及其它有关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类别的奖项,系数为0.8。
3、特等奖,系数为1.5;一等奖,系数为1.0;三等奖,系数为0.8;四等奖(除县局级),系数为0.5。
4、完成人须有奖励证书并被公布确认。主要完成人(国家级排序在前十名、省部级排序在前五名、市厅级排序在前三名、县局级排序第一名),系数为1.0;其他完成人,系数为0.8。
(二)科研成果创新
成果以专利、新产品、规范等表明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创新。单项指标基准分为10分,考核每项科研创新成果得分计算:基准分×类别系数×级别系数×角色系数。
1、授权专利,发明专利系数为10.0,实用新型专利系数为1.5,外观设计专利系数为0.5,发明专利仅获得申请号的,系数为0.2;开发新产品,系数为1.0;制订行业规范、工法、开发系统等并获得认定,系数为1.0。
2、国家级系数为3.0;省部级系数为2.0;市厅级系数为1.0。专利不设置级别系数。
3、主要完成人,系数为1.0;其他完成人,系数为0.8。
(三)科研成果转化
指对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对现有成果的应用推广所取得的一定效益,须有权威材料证明。经济效益,包括经生产、应用及转化并形成生产力,为成果的持有方和应用方带来的一次性(直接)经济效益和对其他市场、企业、领域、产品所产生的拉动效应,进而取得的二次或多次(间接)增加的经济效益,每千万元设置3分,最高不超过60分;技术转让收益、增长的利税等,每百万元设置3分,最高不超过60分。具体得分的调整由审核组进行确认。
第十一条艺术类非文字成果,需在由文化部门和专业协会联合举办的活动中获得奖励或取得资格。
(一)获奖作品
单项指标基准分为50分,考核每项作品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奖级系数。
1、全国美术、书法、摄影展,系数为2.0;省部级展,系数为1.5;市厅级展,系数为1.0。
2、金、银、铜奖比照一、二、三等奖,系数分别为1.0、0.8、0.6。
(二)参展作品
单项指标基准分为30分,考核每项作品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
入选全国美术、书法、摄影展,系数为2.0;入选省部级展,系数为1.5;入选市厅级展,系数为1.0。
(三)收藏作品
必须有收藏证书,单项指标基准分为20分,考核每项作品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
国家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系数为2.0;省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系数为1.5;市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系数为1.0。
国家级以上的非文字成果,在考核中由审核组确认后,相应调整级别系数。
第十二条论文著作指标是指考核对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不含一般性文章)、出版专业著作的数量、层次、引用等方面的考核指标。
(一)论文被检索
单项指标基准分为50分,考核每篇被检索论文得分计算:基准分×类别系数×角色系数。
1、论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系数为3.0;被EI(工程索引)检索的,系数为2.5;被ISSHP(人文社会科学会议索引)、ISTP(国际科技会议索引)、CITA(每年的被SCI收录的期刊引用的论文数据)收录的,系数为1.5;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系数为1.2;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系数为1.0。
2、论文独立完成的,系数为1.2;第一作者,系数为1.0;第二作者,系数为0.8;第三作者,系数为0.6。
(二)公开
单项指标基准分为20分,考核每篇得分计算:基准分×类别系数×角色系数。
1、Science或Nature,系数为10.0;《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中国社会科学》及国外核心期刊,系数为5.0;国外正式期刊,系数为4.0;中文核心期刊(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的核心期刊以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收录期刊),系数为1.5;国家级正式期刊,系数为1.0;省级刊物,系数为0.8。在国际会议及全国性学术会议上论文宣读的,或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集公开发表的,系数视为1.5。
在增刊、内刊、专集、其它论文集发表的均不计分。
2、论文独立完成的,系数为1.2;第一作者,系数为1.0;第二作者,系数为0.8;第三作者,系数为0.6。
(三)公开出版著作
单项指标基准分为40分,考核每部出版著作得分计算:基准分×类别系数×角色系数。
1、学术性专著、全国统编教材,系数为2.0;学术性编著、译著,系数为1.5;专业手册、教学参考书、其它教材等,系数为1.2;科普性编著、实验指导用书等,系数为0.8。
2、独著,系数为1.2;主编,系数为1.0;副主编,系数为0.8;参编,系数为0.5;未编只写,系数为0.1。
第十三条独立发表一般性文章(非学术论文),单项指标基准分为1分,考核每篇文章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
国家级报刊杂志,系数为2.0;省级报刊杂志,系数为1.5;市级报刊杂志,系数为1.0。
第十四条发表的论文、文章和出版的著作等获得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以及其它学会、行业等颁发的论文奖次的,在第十二条第二、三款和第十三条得分的基础上设置奖级系数折算核分,国家级系数为2.0;省部级系数为1.8,市厅级系数为1.5。
第十五条荣誉称号指标是指考核对象取得的由权威部门授予的一定层次、数量的荣誉方面的考核指标。分专业技术和其他工作两类进行考核。
(一)专业技术类
包括被选拔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3工程”培养对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26工程”培养对象、科技兴市功臣、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及获得青年科学家奖、青年科技奖等。基准分设置为国家级15分/项,省部级10分/项,市厅级5分/项。
(二)其他工作类
包括英才奖、伯乐奖、名校长、名教师、优秀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党员、先进个人等。基准分设置为国家级10分/项,省部级6分/项,市厅级4分/项。
第十六条附属指标是指反映考核对象工作、业务等方面的一些其它效果和社会、学术影响的考核指标。
(一)获得学科、行业、课程竞赛市级以上名次的,单项指标基准分为10分,考核每项成绩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奖级系数。
1、国家级,系数为2.5;省部级,系数为1.5;市厅级,系数为1.0。
2、一等奖,系数为2.0;二等奖,系数为1.5;三等奖,系数为1.0。
(二)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项,基准分设置为省部级5分/项、人;国家级10分/项、人;世界级15分/项、人。
(三)担任负责人的单位取得省部级以上有关资质、荣誉,如高新技术企业等,基准分设置为省部级8分/项,国家级10分/项。
(四)被吸收为省部级以上各类行业协会会员、专业委员会委员、专家库成员或担任学术职务的,基准分设置为省部级10分/项,国家级15分/项。
第十七条特殊行业指标体系中未尽的项目,能表明对象工作或专业方面成果实绩的,基准分参照市厅级每项最高不超过30分、省部级每项最高不超过50分、国家级每项最高不超过80分的设置进行考核评分。
第五章考核程序
第十八条总结。考核对象填写考核登记表,列明各项成果实绩,撰写考核期间个人总结(自传)材料,收集整理考核依据的相关附件材料装订成册。
第十九条自评。考核对象对照考核办法自己评定德才表现等次,计算成果实绩量化得分。
第二十条述职。考核对象所在单位在一定范围内组织述职、评议,形成单位考核意见。
第二十一条复核。县(市)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主管部门(或专家委员会)复查材料,核实考核对象两方面的考核情况。
第二十二条审核。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审核,初步确定考核对象的考核结果。
第二十三条审批。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讨论研究考核情况,审查批准考核结果。
第二十四条运用。根据考核结果,对德才表现优秀、成果实绩突出者予以奖励,并推荐、输送到更高层次进行培养、管理和使用。
第六章考核要求
第二十五条根据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具体情况,考核分行业进行考量、评优。
第二十六条考核依据考核对象本人提供的证书和权威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为准。
第二十七条考核过程中涉及各项指标中的层次、级别,依政府序列为准,其余根据公认度进行类推。
第二十八条考核对象同一成果实绩等符合考核标准中一项以上指标的,选择其中的一项进行考核评分,不重复计分。
第二十九条考核对象同一成果实绩获得同类奖项或获得同一序列荣誉称号一项以上的,以较高层次、级别为依据进行考核评分,不重复计分。
第三十条考核对象的成果实绩量化考核各栏目总分不设置得分上限。
第三十一条对不能完整对照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分的,如高技能人才、乡村优秀人才等可依原则采取个人打分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操作。
第三十二条对具体考核对象实施考核依据的考核期间由相应的文件通知予以确定。
篇7
(甘肃政法学院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文章从科技查新的概念出发,详细介绍了我国科技查新工作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接着论述了科技查新工作的两点重要作用,最后深入系统的阐述了当前形势下我国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提出了理顺查新工作管理体制、规范查新业务工作等一些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 :查新;科技查新;查新机构;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199-02
一、序言
科技查新作为我国科技管理和评估的重要环节,其发展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查新工作的开展,为我国科研立项、科研成果鉴定、科技成果奖励等提供了可靠的情报评估,在提高我国的科技原创能力和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十几年中,人们对于查新工作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查新工作在我国开始之初,很多单位的科研人员或是高校的教职人员都还不知道何为查新,往往都是到了需要提交项目查新报告的时候才匆匆向科技查新部门委托进行查新工作,并且以为交了钱就可以马上拿到查新报告。而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查新机构获得资格认证,查新工作的重要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了解。很多大型高新企业、高校研究人员已经习惯于在开始立项之前主动到科技查新机构委托进行查新,以便及时调整科研方向,节约科研资金,优化科研方法。
二、科技查新的定义
2000年国家科技部《科技查新规范》对科技查新做出的定义:“查新是科技查新的简称,是指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本规范操作,并作出结论。”这里所说的查新机构是指具有查新业务资质,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科技查新规范操作,有偿提供科技查新服务的信息咨询机构;查新委托人是指提出查新需求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新颖性是指在查新委托日以前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内容部分或者全部没有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
目前正在修订的新版《科技查新规范》对这一定义又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修订稿中定义:“查新,是科技查新的简称,是指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的要求,按照本规范,围绕项目科学技术要点,针对查新点,查证其新颖性的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可见,科技查新咨询工作(以下简称“查新工作”)是由具备一定信息资源基础与相应查新咨询资质人员的科技信息咨询机构,通过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等途径,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的方法,为评价科研成果、科研立项等的新颖性提供文献查证结果的一种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科技查新业务的主体是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其工作基础是科技信息资源,其采用的工作方法是信息分析研究方法,其工作目的是为有关单位和专家评价科技项目提供系统、准确的科技文献检索和情报学评价结论,为科技管理部门和专家的评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综上所述,科技查新可以看做是关于研发项目新颖性评估的案例研究。研究中主要应用比较研究法,包括信息检索过程的求同比较和文献对比分析的求异比较。前者通过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检索策略,查询到最相关文献;后者则是通过文献对比分析,找出相同点及不同点,归纳推理,证实查新项目是否具有新颖性、先进性或创新程度,最后给出合乎事实与逻辑的查新结论。
三、科技查新的发展历史
我国科技查新工作最早可追溯到1985年,当时《专利法》的实施,对开展科技查新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1990年10月,原国家科委印发了关于《推荐第一批查新咨询科技立项及成果管理的情报检索单位的通知》,标志着我国查新工作的正式起步。此后,国内的大部分情报信息机构、部分专业性研究院所和一些高等院校、图书馆陆续开展了科技查新业务。
1992年8月国家科委拟定了全国《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方法》和教育部发文公布了高校11个查新单位。首批查新单位都具有文献收藏量丰富,检索手段先进如国际联机和各种光盘数据库,熟练的专业检索人员和完善的规章制度。
1994年和1997年国家科技部又分别认定了15家和12家一级查新机构,使得国家一级查新机构增加到38家,与此同时,各专业部委、卫生部和教育部也发文并认定了一批二级查新机构。到目前为此,全国范围内具有查新资质认证的单位就达300余家。科技查新队伍日趋壮大、查新工作进入规范化阶段。
2000年国家科委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方法》和《科技查新规范》(国科发计字[2000]544号),科技部委托机械部分期分批进行了科技查新人员资格和培训工作,同时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检索经验丰富的科技查新审核人员,收到良好效果,使科技查新工作不断向高质量、高要求迈进。
四、查新工作的重要作用
1、为科研立题、立项提供科学依据
科技查新工作既可避免重复立题或立项,又可以避免重复和无效劳动,节约科研资金,缩短科研周期。也就是说,科技管理部门根据查新报告可了解所申请课题在国内外是否有相同或相关研究、是否具有新颖性;而对科研人员来说,通过科技查新可了解其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研究热点和空白点,即科技查新对科研人员选题、确定研究方向提供了相关的文献依据,起到参考咨询的作用。
2、为科研成果鉴定及申请报奖提供科学依据
科技查新能保证科技成果、报奖等的新颖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可靠性。传统的成果鉴定是由专家来完成的,而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即使专家也难以完全获得国内外的科技信息,因此必然会影响到鉴定的结果。专家评审主要是依据专家本人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对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所了解的专业信息,对一个科技项目的创造性、先进性、新颖性、实用性等作出评价。科技查新是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相结合的情报研究工作,它以文献为基础,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手段,以检出结果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进行情报学审查,写出有依据、有分析、有对比、有结论的查新报告。
五、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科技查新工作是一种新生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信息咨询工作,它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强化了社会的情报意识和技术创新意识。科技查新工作的开展,为我国科研立项、科研成果鉴定、评奖等提供了客观依据,在保证评审的科学性和公证性、避免重复浪费、提高科研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认真搞好这项工作,使科研项目选题、立项以及成果先进性的评审等建立在更加科学、规范、大量的情报调研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保证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我国的科研工作乃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查新工作也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服务领域,强化了图书馆的信息职能。查新工作的形式起源于科技文献检索,然而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具有特定含义的检索工作,它丰富和发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内容,使图书馆的信息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也促进了高校图书馆不断加强自身的文献资源建设。
但目前查新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用户需求表达不清、信息资源不足、查新人员受专业限制、缺乏查新质量标准、查新任务时间分布集中等等。有些委托人因未达期望而对查新报告不满意,还有些人认为查新只是走过场,而查新人员本身也有许多难言之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查新内容不断增多,从查新工作趋势分析,它还将继续增大科技信息咨询范围,如何规范查新工作并提高质量,是所有查新人员和科技人员及其管理部门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2、存在的问题
十多年前,原国家科委颁布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和后来陆续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和评审工作补充规定》及《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的管理》等文件就提出对所涉及的科技项目必须进行查新。但十多年过去了,因对查新工作的重视和宣传力度不够,科技人员和科研单位的查新意识不强,仍有很多科研成果管理部门特别是项目申报单位缺乏对查新工作实质性的了解,使得查新委托方、查新机构、科技管理部门以及评审专家对查新工作的认识和看法各抒己见,对同一份查新报告评价不一。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甚至根本不知道查新是什么,更不清楚《科技查新规范》中对查新工作的具体要求以及查新工作流程,直到课题需要申报、鉴定、评奖前才被迫来查新,而且时间紧迫,常常是今天委托,明天甚至当天就要结果,这无疑让查新机构进退两难。这种现状也造成查新机构的业务出现所谓“季节性”现象,往往是在国家或地方科技行政部门进行课题申报或成果评奖前的几天内,大量的查新业务蜂拥而至,导致查新机构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查新业务,查新报告的质量难免不受影响。
查新机构的人员专业结构、业务能力、道德修养、后续培训以及相关咨询专家的水平也是影响查新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研究项目逐步向高难度、跨学科、集簇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尤其是一些应用型研究项目,具有相当大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深度。这就给查新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查新人员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理解、领悟能力和文献判读能力,能准确捕捉与把握项目的技术创新点,并针对创新点对收集到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判读和中肯的分析对比,以保证查新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可供鉴证性。
由于受我国传统的图书情报行业体系的影响和制约,目前我国的查新队伍主要是以科技、外语、图书、情报、档案人员为主,另有一些其它专业人员。要使查新工作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不断调整查新人员的专业结构,加强对查新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科技查新规范》中提出了查新人员应具备的条件,但过于宏观;对查新人员的资格认定、岗前培训、后续考核等也均未涉及。
六、对科技查新工作的思考
科技查新制度建立10多年来,对促进我国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推动科研、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尽管我们在构建文献资源体系、查新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查新报告的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细致的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效。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查新工作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1、理顺查新工作管理体制。科技查新机构的建立需要有丰富的国内外文献信息资源、较高素质的业务人员和现代化信息网络和设备作为前提条件,为此需要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查新机构的审批和认定、人员培训和业务工作的规范,要形成制度化。共同把科技查新工作搞好。
2、规范查新业务工作。目前国内科技查新机构已有300余家,每年查新报告可达近10万件。从我们对《科技查新手册》中查新报告案例分析来看,查新报告撰写要求差异较大,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错误,影响了查新报告质量。
总之,科技查新是一项具有科学性、严肃性、公正性的工作,在不同的时期应不断总结科技查新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提高查新检索质量及查新报告质量,使出具的查新报告书为科技工作的前期、后期提供支撑,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新洲,滕跃.科技查新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2] 肖沪卫.科技查新: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7.
[3] 周立秋,杨阳,钱虹.陕西省科技查新的现状对策和发展趋势分析[J]情报探索,200911(145):84-86.
[4] 彭一中.科技查新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控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2):113-115.
篇8
【 关键词 】 高校;科研机构;信息安全;对策
Discussion o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Universities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and Measures
Zhang Jian-hua
(President Offi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191)
【 Abstract 】 In the light of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problem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universities, th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level strategy from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two respects.
【 Keywords 】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information security; measures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应用的日趋深入,信息安全建设及其应用正在成为教育科研单位日常教育管理和科研生产不可或缺的一环。高校等科研单位对信息安全管理的认识程度越来越高,研究院等单位的信息系统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攀升,然而随着高校各系统建设程度的不断完善,以高校为代表的科研机构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也愈加突出。
2 高校科研机构存在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
近年来,高校等科研机构逐步认识到信息安全对于自身的重要性,于是不少单位成立了“信息管理部门”来推行统一的管理规范和进行信息安全知识普及,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从安全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来解决高校中科研机构的信息安全问题,充分提高机构人员的信息安全管理意识和保密工作的能力。当下,虽然有一些高校的科研单位在信息安全和管理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科研单位内部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首先,在以往长期封闭的科研环境影响下,相关科研人员目前依然不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对于信息安全的认识水平不高。同时高校等相关管理部门较容易忽视信息安全在其科研系统中的发展战略和计划,这些都间接导致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推行力度不够,实施安全教育的硬性条件有限。其次,由于学科建设和专业水平所限,也使得国内技术过硬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供应不足,间接影响了相关单位的人才储备水平。
(2)当下许多高校等科研单位在信息系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以往基础设施配备水平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新环境。在信息系统运作业务的安全风险和意识提升上,又缺乏有效性验证与评估办法。现实中的任何信息系统都是一连串复杂的环节,信息安全措施必须渗透到信息系统的每一个部位,其中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信息系统的设计人员、测试人员和使用人员都熟知并能够成为规范来遵守。
(3)不安全因素对于信息系统而言总是存在的,没有任何一个信息管理方法能提供绝对的保障。因此,高校等科研单位在认识和进行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教育的时候,应该着重加强基层人员的信息安全管理实践教育,应让相关人员充分意识到,虽然信息安全建设并非意在建设一个创收的平台,但它是一个保障科研成果和提升工作效率的平台。管理者有必要做出适合科研单位进行教育实施的信息安全教育发展战略和计划,充分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在管理实践上的投入,严格有效地执行相应的安全策略、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制度,以最大限度避免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统时的固有风险。
(4)近年来,我国大型科研单位相继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泄密事件,这些事件的直接后果是不仅导致了科研成果的流失,还造成了较大程度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虽然各大信息系统工程和信息化程度要求非常高的相关行业,也都出台了对信息安全技术产品的应用标准和规范,但只有建立一个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策略,才能全面的保障其安全性。
3 解决高校科研机构存在的信息安全的对策
3.1 技术层面
在技术层面上: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是以计算机和数据库通信网络为基础的应用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互联网络系统,与网络系统连接的任何终端用户都可以进人和访问网络中的资源。作为信息通讯数据平台,其所受到的安全威胁主要存在于信息通信传输、存储和加工的各个阶段。因此在制定技术对策方面就需要制定统一全面的安全策略,同时也注重建设统一认证和授权管理系统,通过硬件接入设备和定制化管理软件的配合部署,加强网络层面和应用层面的安全资源整合,形成覆盖全网的科研信息化安全保障能力,并充分利用自主创新的科研信息化安全技术,不断增强基础运行平台的网络安全能力,为科研信息化基础环境和应用系统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在保障网络基础设施和重要应用系统的安全方面,一方面需要构建身份认证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管理平台、恶意代码防护系统、安全审计平台等面向全网用户的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实现实时预警、事件分析、决策支持、资源调度等功能;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起包括安全咨询、安全规划、安全检测、安全培训等环节在内的安全服务体系,引入除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以外的第三方服务支持,实现安全事件的及时发现。
3.2 管理和教育层面
在管理和教育层面上:以企业为参考标度,对高校科研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意识以及管理实践知识的普及,将信息安全管理理念提到战略高度来看待。充分遵循信息安全流程制定相应管理制度,除技术保障外,将人员、网络、环境有关的技术和管理规程的有机集合充分纳入其中。充分认识到信息安全管理实践是保障信息实现有效管理与控制的重要途径。所在部门应客观评估实现信息安全管理的需求水平,落实安全的组织和管理人员,明确每个人的角色与职责;制定并开发安全规划和策略,定期开展培训和工作会议;实施风险管理制度,制定业务持续性计划和灾难环境下恢复计划;选择实施安全措施;保证配置、变更的正确与安全;进行安全审计;保证维护支持;进行监控、检查、处理安全事件。针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和绩效需要有效结合目标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两方面来展开。
3.3 管理政策层面
在整个管理策略的制定上:建议采用分级策略,如果高校对于自身科研信息安全风险水平认定为较高,而自身建设能力有限,则可以考虑与相关专业咨询机构合作,引入专家机制来完成相关工作,提升建设效率。
4 结束语
在国家大力推行科教兴国与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今天,信息安全建设对于保障科技创新自有成果,确保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价值,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如何确保其信息安全能够实现自主可控的目标,也是以高校为代表的科研机构行使和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综合多方因素,系统考量,尽可能提供全面的、多方位的信息安全建设策略和信息安全管理与教育规范,以切实满足高校等科研单位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需求,降低科研成果的安全风险,发挥高效的科研效率,保障科研生产的安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广钦.信息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徐茂智.信息安全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 彭盛宏.浅析校园网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对策[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1).
篇9
【关键词】职业学校 教师队伍 建设 对策
师资是学校发展的首要资源,是教育的核心要素。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具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教师队伍已是职业技术学校实力强弱的标志。怎样发展壮大师资队伍,怎样合理使用师资力量,这是一个系统而科学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含义
职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和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以社会的职业需要和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为取向,以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等职业岗位需要来组织教学,注重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是承担职业教育的专门高等教育机构。职业教育本质上属于技术应用型教育。
二、职业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近些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在教育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全国职业类学校从最初的职业高中,职业中专的中等教育发展到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现在还有很多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的院校。教育层次的提高,不仅仅是学生学历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则要紧跟这个政策的发展变化,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负担起培养职业教育的责任。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师自身素质提升的需要
随着职业教育的红火发展,教师队伍本身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职业教育教师这个行业。这些教师当中有很多人所学的专业和现在所教授的专业并不对口,有些虽然对口但知识已经老化。所以,不断的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社会需求的日新月异,要求不断更新师资队伍建设
经济在不停的向前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新月异。如果教师队伍一成不变,那么培养的学生势必也是纸上谈兵,技不如人,还没走向社会,就已经被淘汰出局。因此,不断的更新师资队伍,为职业教育补充新鲜的血液,充实师资队伍后备力量,是职业教育终身研究的课题。
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
受过去教育的管理和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职业学校的教师对教学缺乏积极性。教师仅仅把教学作为谋生的手段,对职业教育理念并未真正理解,对职业学生也缺乏耐心,往往只“教”不“育”。将职业教育等同于普通高校教育。
(二)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当前职业学校教师配置仍然是按照普高的模式要求来确定师资数量,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未能充分予以考虑。如实训教师未按双岗或多岗进行配置,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都相对偏低,文化课与专业教师比例不合理,教师队伍年轻化,适应经济发展而开设的新兴专业的专业教师很难寻觅等。
(三)职业学校对兼职教师管理不到位 教师本身素质不高
职业学校在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管理上,存在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兼职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当今职业学校存在教师数量的不足,老教师已离开或即将离开教学岗位,中年教师为数不多。广大青年教师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富有朝气,思维敏捷,被推上教学、教研的前沿并成为中坚力量,但在当今和专业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现象日趋普遍的情况下,大多数青年教师专业知识的视野还不够开阔,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掌握较少,影响了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限制了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
四、教师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动力
职业院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长,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对教师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 专业教师不仅要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技能实践和技能竞赛,还要完成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多项工作。过重的工作负担,使专业教师劳累不堪,无暇顾及自身提高或深入企业学习锻炼。 同时,人事部门对教师在评优、晋级、职称评定方面也没有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使教师在学习、培训、考证等方面缺乏积极性。
五、培训不到位
现有教师习惯于重复原有知识,不愿意主动接受培训,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科研意识,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把科研简单化、神秘化;还有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没有适合自身的评审与晋升机制,很多政策还是引用普通高校的标准,没有从政策引导上体现自身的特点,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要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德培养,提高教师以德立教的认识
态度决定一切。教师的思想观念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决定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及教育质量。特别是近些年在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基础上发展进来的高职院校,受传统观念中职业教育被视为低层次教育,职教教师为低层次教师。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办学层次等,要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过程。通过相关活动,使教师适时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思路,革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符合实际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只有观念的真正转变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坚持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制度,通过辅导报告、学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把政治学习、形势任务教育与培养教师远大职业理想和深厚的职业情感融合起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培育共同的价值观,促使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和职责,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学校要重视和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
师资力量是否强大,教学团队是否充实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因此,学校对于师资力量的培养要有专门的政策进行扶持,校领导要切实关心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可以制定相关的师资培养制度,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作为制度,要一贯的执行,不能因为某任领导的变更而致使师资培养制度中断或者改变。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给老师们时间进行学习。
(三)加强在职教师继续学习的培训
通过在职教师的继续学习教育,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学院应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参加研究生主要课程学习, 尽量使学历上未达标的教师达到任职学历要求, 对现有教师还要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 利用假期选派或轮派各科教师参加职业教师培训, 同时进入企业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 使教师掌握本专业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 使教师始终站在专业知识的最前沿,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四)规范教师职业资格认定和考核
规范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资格认定,加强教师的培养。一是要建立教师职业资格认定标准。 政府部门应尽快成立相关机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资格认定标准。二是要建立教师职业资格认定办法。建议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会同劳动部门和相关行业,成立教师职业资格认定工作小组,具体组织实施教师职业的考核认定工作,对申请教师职业资格认定的教师进行专门的考核。
(五)创新教师引入机制
要不断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经济收入,吸引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流向学校,同时要妥善解决引进的优秀教师的资格认定和职务聘任问题。职业学校在招聘急需的技能名师时,要有专门的政策,不仅要提高紧缺人才的待遇,也要从制度上解决技能名师在职称、 职务上的聘任问题,从而保证既能从行业、企业引进人才,也能留住人才,不断提高现有“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六)建立激励考评机制,深化人事改革,加强岗位管理,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活力
一是实行教学质量考核奖惩制度。根据教师的岗位要求,坚持公开、客观、全面的原则,对教师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实施奖惩,倡导追求质量、追求卓
越的上进氛围。二是实行教师学历提升、技能提升奖励制度。制订教师学历、技能提升计划,对学历和技能提升到规定要求的教师进行奖励,形成激发教师自我成长、自我完善、不断提升的驱动力。三是实行优秀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制订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与奖励办法,对优秀教科研成果进行奖励,激励广大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工作。
总之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成长靠培养。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开动脑筋、实践创新,培养技能高、实践强的职教师资队伍,破解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师资问题,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彦红,李翔明.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篇10
一、科研行政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
在科研行政合同的履行中,笔者认为应遵循下列原则:
1.自己履行原则。科研行政合同一般实行自己履行的原则。因为科研行政合同是由科研行政主管部门与相对人签订,相对人负有完成合同的义务,这是对当事人的特定要求。所以,项目的负责人在完成项目的成果中必须有自己的主要完成成果,其他合作者的成果只是附属于项目负责人的。
2.实际履行原则。科研行政合同必须按照合同规定的标的来完成,不能任意变更标的。因为科研行政合同涉及到国家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不得受损害与变更,所以,科研行政合同必须按实际履行。
3.全面履行原则。全面履行是指当事人应该按照合同的规定内容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违反合同规定,不得只完成合同的一部分条款,不能对合同的标的、履行时间等作变更。
二、科研行政合同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科研行政合同在履行过程中,科研主管部门往往通过中期、年度检查的形式对项目负责人进行检查,内容包括:中期成果出版情况、发表情况、获奖情况及获得社会反响等,此外还将就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内容包括项目经费开支是否符合经费管理办法,是否严格执行经费预算,是否有超额或重复提取管理费、劳务酬金、购置与研究无关的书籍和不合理固定资产等现象。对于没有开展研究或进展缓慢的,项目负责人须制订整改措施,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必须作出保证来落实整改措施。在科研行政合同履行过程中,一个现象出现较多的就是科研项目经费拨款到位时间的延误。科研经费及时资助是课题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科研项目的拨款时间常常滞后,使课题组无法及时开展。一个科研项目在获得批准的同时,科研行政合同时间就开始生效,但是项目经费的拨款却总是滞后。国家科研课题经费的下达因为是国家经费,所以总是要经各个主管经费部门和领导轮转批准,造成时间的延误,在经费下达经过银行资金周转到达高校后,还要经过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手续才能下达到项目负责人手中,这样的一段时间缺乏统一的权威部门加以协调监督。在科研行政合同履行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多数科研行政合同没有奖励或者惩罚的条款。周其仁的研究表明,只有个人才是“人力资本的具有技术不可分性的所有者和控制者”,也只有个人才能真正控制人力资本的供给。因此,使用人力资本的最有效途径只能是“激励”。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是在科研行政合同的条款设计中,重点应该放在科研人员的激励条款设计上。笔者发现,大多数的科研行政合同只有项目目标、计划指标等,并没出现奖励条款,连惩罚条款也不见。不过,科研行政合同在激励条款与惩罚条款方面的不清晰特征却没有太大地影响科研行政合同的履约率。与此相反,同其他市场上合同的低履约率相比,科研行政合同的履约率却高得令人难以置信。笔者曾统计了苏州大学2002年起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结项情况,从统计结果来看,科研行政合同履约率为96.43%。而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一项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每年签订的经济合同大约有20亿份,履约率只有50%左右。在科研行政合同履行过程中,国家科研主管部门会对完成不了的科研项目予以撤项。苏州大学2002年以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就有1项被中止,主要是项目负责人完成的最终成果没有通过国家科研主管部门所委托专家的科研成果鉴定,被认为没有达到鉴定的标准,要求项目负责人重新修订,但项目负责人认为其是外行,不愿意修订其最终成果,最后因为主管部门听不到项目负责人的直接答疑辩护,造成项目被中止。但最后有意思的却是该项目最终成果还获得了某个较高级别的优秀成果奖。这也是我国的科研行政合同法制不健全,没有经过一定的听证程序造成的。因此,我国科研行政合同有必要引入“听证程序”,行政主体在作出对相对人有不利影响的决定时,必须听取相对方的意见,不能片面认定事实。
三、科研行政合同履行制度的完善
科研行政合同履行制度的完善,将大大提高科研行政合同的履约率,为我国科研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力。
1.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行政主体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会滥用特权,产生合同纠纷,因此应设立一个专门独立的监督机构对这些现象进行监督。当合同在履行出现问题时,这些机构可以协调和处理有关问题,那么虽然行政主体享有行政优先权,但他也不能按照合同规定和任意行为,而向对方也不能因自身的原因而不履行合同,合同内容对双方就是一种制约了。因此监控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设立专门独立的监督机构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