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骨折;高血糖;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辽区 2009年初至 2010末共收治 38患者 , 年龄平均50岁, 男25例, 女13例, 骨折前具有糖尿病者25人, 骨折后出现应激性血糖增高者 13例。
2 护理
2. 1 心理护理 患者因骨折需要治疗时间长 ,易产生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介绍成功病例 ,告知恢复良好, 使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决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 2 饮食指导 合理安排患者饮食 , 使血糖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患者饮食要营养丰富 , 少量多餐、既要提供足够的能量 , 又要控制好血糖 , 并配以补钙药物 , 以保证骨折早日愈合[1]。
2. 3 功能锻炼 此类患者病程长 , 护理人员要正确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 , 既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 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胸、腰椎骨折要采取轴式翻身 , 指导患者腰背肌练习及抬腿、屈膝等活动。指导患者床上活动到离床活动至正常[2]。
2. 4 并发症的预防
2. 4. 1 预防控制感染 术后认真观察术区周围血运情况 , 保证患者敷料包扎完好、敷料清洁、松紧度适宜;教会患者进行有效排痰 ,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 预防坠积性肺炎;留置尿管每日膀胱冲洗一次并更换尿袋 , 患者尽早拔除尿管 , 鼓励患者多饮水 , 以防止泌尿系感染;每 2 h协助患者翻身一次, 按摩受压部位, 防止压疮的发生[3]。
2. 4. 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患者因病情限制、活动受限、手术创伤及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 ,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3];护理人员采取预防措施 ,抬高患肢 15度左右有利于静脉回流并按摩 , 指导在床上正确活动 , 加强肌肉锻炼 , 禁止患肢输液 , 遵医嘱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及抗血栓药物[4]。
2. 4. 3 禁止低血糖发生 高血糖患者因饮食及胰岛素使用不当易出现低血糖症状 , 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监测血糖 , 并根据血糖值及时调整胰岛素量 , 告知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低血糖症状时, 及时吃含糖食物自救。
2. 5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出院后及时复查的必要性;教会患者回家后如何监测血糖 , 把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做好生活护理如脚部卫生以防止糖尿病足 , 生活规律 , 心情愉悦 , 合理饮食[5];科学进行关节、肌肉的锻炼 , 每日有规律的进行温和的体育锻炼 , 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 活动时注意安全 , 避免意外发生 , 以保证理想地控制血糖同时促进疾病的恢复[6]。
3 小结
对于骨折合并高血糖患者 , 既要对症治疗外又要控制好血糖 , 做好住院宣教及心理护理 , 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 合理饮食控制血糖促进骨折尽早愈合 , 指导患者科学的锻炼方法, 做好出院指导, 使患者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金芳 . 骨科临床实用护理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5:12-17, 54-59.
[2]杜克 , 王守志 . 骨科护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5: 345-357.
[3]李振香 , 房玉霞 .骨科临床护理学 .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 2005:111-114.
[4]潘长玉 .糖尿病学 .1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7:1154?1163.
篇2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脑梗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可以合并许多急性脑血管疾病,其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高血糖是影响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程及预后的重要因素。现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入院的60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共收治60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42~86岁。根据从1997年制定的标准,全部病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发病前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42例,发病后确诊18例,其糖尿病病程在1~35年。其中合并高血压者55例,冠心病14例。高血脂45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症状。症状全部病例均为急性起病,分型:入院时脑梗死病情的轻重分为3型:①轻型:神志清楚,瘫痪肢体肌力3~4级型;②中型:神志清楚,瘫痪肢体肌力1~2级;③重型:有意识障碍或瘫痪肢体肌力0级。
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糖:全部病例均在入院后1~3 d内检查空腹血糖2次或2次以上均高于正常范围(7.4~29.5 mmol/L)。
1.4 治疗方法 本组60例均按脑梗死类型及发病时间采用不同的治疗,包括吸氧,溶栓,调控血压,抗凝,改善循环及脑水肿明显者加用脱水剂降颅压等治疗,并予改善脑代谢、康复治疗及纠正酸碱失衡和水解质紊乱等对症支持治疗。空腹血糖值>11.1 mmol/L患者予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值在6.5~11.1 mmol/L患者予皮下注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治疗。
2 结果
本组经以上治疗,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生活可自理,瘫痪肢体肌力在Ⅳ级以上36例;症状和体征好转,瘫痪肢体肌力提高14例;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瘫痪肢体肌力在Ⅰ级以下10例;无1例死亡。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可以合并许多急性脑血管疾病,其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高血糖是影响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程及预后的重要因素。糖尿病脑梗死多见于55岁左右的人群,主要与高血糖、高血压长期对机体损害有关。综合其脑部特点,大部多发性脑梗死是上述多种因素长期慢性综合作用的结果。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病发生率较无糖尿病者多2~4倍,且以脑梗死为多见。这与其广泛的血管病变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有关,血管壁的结构破坏是脑血管病发病的基础。糖尿病由于糖、脂、蛋白质等代谢紊乱,引起脑内大、中、小等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致血浆和组织蛋白发生过度非酶糖化反应,如糖化血红蛋白(HbALC)增高时引起组织缺氧;糖尿病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异常,胆固醇的合成旺盛,脂质沉积在血管内皮上,促使管腔狭管;血管弹性差,血流缓慢,脑灌注不足形成脑组织缺血缺氧。
高血糖使梗死面积扩大,加重脑水肿,这是因为脑缺血时糖的无氧醉解增加,在高血糖状态下其乳酸的产生更多,造成局部脑组织酸中毒,破坏血脑屏障,加重脑水肿,更加促进脑细胞死亡,同时,由于血糖明显升高,引起弥漫性血管病变,影响梗死一侧支循环,使脑梗死面积更加扩大。所以脑梗死伴高血糖者病死、病残率高于正常血糖者。糖尿病伴脑梗死者空腹胰岛素水平较糖尿病患者无脑梗死者及非糖尿病脑梗死者都高。另外,2型糖尿病发病原因之一可能为胰岛素抵抗(IR)与高胰岛素血症(HIS),而在糖尿病伴脑梗死者,其IR和HIS更为明显。
脑梗死发生部位的脑细胞缺血缺氧,而在短期内没有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脑细胞很快凋亡,预后很差。因此适当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改善微循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故目前主要采取对症治疗,除了严格控制高血糖、高血脂外,严格控制血压也相当重要。对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除了给予降颅压、脑细胞活化剂等常规治疗外,胰岛素早期应用也至关重要,尤其对缺血性脑损伤患者,除了有调节血糖作用外,还对脑缺血内灌注损伤有直接保护作用。早期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积极控制血压,调整血脂、血尿酸及适当的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对DACI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糖尿病引起大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糖,血脂代谢紊乱,高胰岛素血症,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ACE)的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密切相关。积极控制血糖对预防糖尿病性微血管并发症作用肯定,但血管病变有许多除血糖以外的其他因素,如血压、血脂、血尿酸等。总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结果。应控制血糖,注意饮食习惯,降压、调整血脂和血尿酸及适当的抗凝、抗血小板等综合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吴兴良,刘根生.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的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4):541.
[2] 黄卫娟.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5):655.
篇3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血糖水平 预后
非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脑血管意外后会出现血糖一过性升高,随着病情控制多在病程1~2周内恢复正常,称为应激性高血糖,近年来发现这种应激性高血糖与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现将我院82例患者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2年3月~2006年9月选择82例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血糖测定,全部病例除病史体征符合外,均经行CT证实其诊断。病例选择标准如下:男48例,女34例,年龄59~84岁,平均69.5岁。脑出血24例,脑梗死46例,脑出血合并脑梗死12例。既往均无糖尿病史。
1.2 方法 入院后次日晨抽空腹静脉血查血糖,均经脱水降颅压、积极控制和预防感染等综合处理以及分别扩血管或加用止血剂等一般治疗。血糖升高者慎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限制糖的入量,血糖过高(≥10 mmol/L)时,加用小剂量胰岛素。血糖升高者在10~14天后病情稳定时复查血糖均恢复正常。将所有病例按存活与死亡两种转归分组,并将自动出院、无变化和恶化的病例除去,即存活组能真实地代表好转和痊愈者。同时按入院时血糖水平分血糖升高组(≥6.4 mmol/L)和血糖正常组3.9~6.3 mmol/L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观察分组 将所有病例按存活与死亡两种转归分组,并将自动出院、无变化和恶化的病例除去,即存活组能真实地代表好转和痊愈者。同时按入院时血糖水平血糖升高组(≥6.4 mmol/L)和血糖正常组(3.9~6.3 mmol/L)进行比较。
2.2 结果分析 死亡组18例,血糖升高16例;存活组64例,血糖升高12例。结果表明死亡组血糖升高(89%)高于存活组(18.75%)。经χ2检验,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3 治疗结果 血糖正常组52例,无一例死亡。血糖升高组30例,存活12例(40%),死亡18例(60%)。可见血糖升高组存活率(40%)低于血糖正常组(100%),而死亡率(60%)大于血糖正常组(0%),经χ2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医学界对急性脑血管意外后出现的应激性高血糖日益引起重视。动物实验表明脑卒中时应激性血糖升高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增多,颅内血肿、水肿和血性物质对下丘脑及脑垂体的刺激或损伤致生长激素释放增加而产生高血糖[1]。本组脑血管意外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为36.5%(30/82)多呈轻、中度升高,随着病情的控制,大都在10~14天恢复至正常水平。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及程序可以反映病情轻重,并对预后产生影响。
在脑卒中发生时伴有高血糖者,CT可见较大的病灶和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动物实验证明,脑缺血时有血糖增高者,其神经系统损害较正常血糖者重,并可直接影响到疾病的预后[2]。本组资料中,死亡组平均血糖水平较存活组,显著升高(P
治疗及体会:由于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及程度与病情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应及时测定血糖,及时监测血糖变化,对血糖轻度升高(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体重指数;腰围;分析;慢性病
为了解大洼县居民体重指数、腰围、血压、血糖情况,查找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我们随机抽查了575例居民,对居民的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进行监测,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采用多阶段随机原则先抽取5个乡镇,每个乡镇再用随机数字法抽取5个村,每个村随机抽取一个居民组,各组结合人口构成抽取一定数量居民,按照标准方法测量居民的身高、体重、腰围、血糖、血压,并计算BMI值。
1.2质量控制及测量指标要求 县疾控中心对防保站大夫进行培训,防保大夫对村医进行培训。防保站须打电话对被调查者核实真实情况。测量前仪器均进行了校正。身高精确到毫米;体重精确到0.1kg;血压用水银汞柱法测量,血压值精确到2mm汞柱;血糖用血糖仪试纸法(罗式活力型)测毛细血管血,要求空腹测定,精确到0.1。
1.3判定标准 按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1],BMI值为18.5~23.9为正常, 24~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男性WC≥85cm、女性WC≥80cm为中心型肥胖;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2]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按照《糖尿病防治指南》毛细血管血血糖≥6.1mmol为高血糖。
1.4统计方法 采用Excel2003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2.1一般情况 此次抽查575例,合格572例,合格率为99.4%。其中男性275例,女性307例,各占调查总数的46.3%、53.7%。
2.2居民BMI、WC、血压、血糖检查情况 见表1。
2.2.1超重率最高组为65岁组,肥胖率最高组为55岁组,超重和肥胖率最低组为15岁组。男性超重率大于女性,有显著差异(χ2=70.82,P
2.2.2腰围WC 超标率15岁组最低,最高组为65岁组。
2.3血压、血糖情况:高血压率为25.7%,高血糖率为8.6%。
2.4不同BMI高血压、高血糖分布情况 见表2。
3 分析
大洼居民体重指数超标率为30.1%,标化率为26.3%,略低于河南新乡农村地区水平[3],高于李氏沈阳市居民超重描述水平[4];肥胖率为12.2%,标化率为10.9%,大洼县居民超重肥胖现象较普遍。
从表1年龄上看,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新生一代, 25岁组男性超重率为33.3%,女性超重率为21.5%。超重率基数大,预示着未来的肥胖人群增长势头足。控制体重不仅是老年人的事,年轻人更应重视身体素质。居民肥胖率已达12.2%,提示10例中就有1例为肥胖,大洼县居民超重肥胖形势严峻,控制体重,维护居民健康的任务迫在眉睫。
从BMI性别差异来看,男性在65岁以前超重率均高于女性,这不同于武阳丰关于《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5]的农村居民超重率男低于女,这可能与大洼县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较高,交通方式的改变等导致男女超重差异接近城市。
从表2可知高血压、高血糖检出率随着BMI值增加而增加,肥胖组高血压率、高血糖率明显高于正常组(血压χ2=90.95,P
综上所述,大洼县应把控制体重、减肥当成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来抓,灵活多样地开展健康教育,宣传超重与肥胖的危害,倡导全民健身,提倡合理膳食,维持理想体重,减少慢性病的发生率,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春明,孔灵芝.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3]马帅,郭跃伟,等.河南省新乡地区农村居民超重与肥胖的分布特征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5A):1519-1523.
篇5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控制血糖
影响恶性肿瘤患者血糖升高的因素
应激因素:严重的疾病状态可引起强烈的的应激反应从而导致机体严重的物质和能量代谢障碍在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时糖的生成率超过糖的清除率是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主要原因。
年龄因素:6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恶性肿瘤的几率远远高于年轻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继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之后的主要死亡原因已是老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营养的摄入: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摄入过多的糖均可引起高血糖。长时间卧床患者缺乏运动体内糖转换减少血糖升高更加明显。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各种代谢功能降低、体力活动减弱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更应控制饮食不可暴饮暴食并且应改变食后就睡的习惯避免因此而导致的消化功能紊乱同时还可避免冠心病发作等不良后果。忌食甜品少食煎炸、腌制或过热过冷等食物宜食清淡细软、有利于消化吸收食物。
高血糖对恶性肿瘤病人的危害
血糖升高会影响机体自身免疫功能高血糖是加重机体能量代谢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
化疗药物对包括胰腺在内的正常组织有很大的损伤作用造成胰岛素分泌减少加重糖尿病的代谢紊乱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对于恶性肿瘤化疗的患者来说血糖控制是化疗成败的关键。
血糖控制
监测血糖:是否采取一种正确严格的方法监测血糖将影响到具体控制血糖方案的执行效果。指端皮肤消毒方法对测定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使用75%的酒精消毒皮肤时需待手指末端皮肤干燥后再采血否则水分稀释血液而且酒精也会对试纸上的氧化酶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测量值不准确。另外不同手指指端血糖值存在差异。因此需监测血糖值的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应相对固定在同一手指指端采血。采血一般选择左手无名指尖两端指甲角皮肤薄处为佳。
控制血糖:①急症发生时控制血糖:在临床上胰岛素是快速使血糖恢复正常的首选药物当患者不能进食存在酮症、昏迷、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胰岛素强化治疗很难通过皮下注射达到目的必须采用静脉滴注的方法。②化疗病人控制血糖:化疗期间、化疗后仍监测三餐前、睡前末梢血糖根据末梢血糖给予调整口服降糖药或诺和灵的剂量。③注意低血糖反应:对于重症患者来说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十分重要如果血糖
交代家属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饥饿、冷汗、烦躁等低血糖表现应立即给予葡萄糖注射或者进食含糖高的食物。老年人外出时随身携带甜食和急救卡。 调动恶性肿瘤患者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了解长期高血糖的危害性及其并发症的危害性认识到糖尿病的可防性和可治性及不防不治的危害性。做到严格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合理药物治疗积极发现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篇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19-(2010)-07-03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通常指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内的一组急性疾病,属于脑血管病。脑卒中是全球人口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据估计我国脑卒中发病150万/年,因脑卒中死亡约130万/年,75%残废,其中40%重残。脑卒中一旦发生,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不少患者需终生护理,有的发展为脑血管痴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脑卒中后血糖升高的患者预后更差。本课题组自2006年开始,应用强化胰岛素治疗脑卒中后高血糖患者106例,能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使致残率下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6例住院患者,均为脑卒中后血糖升高患者,其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其中男56例,女50例。年龄40~78岁。脑出血55例,脑梗死50例,混合性脑卒中1例。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脑血管病患者,既往无糖尿病病史,均为应激性血糖升高,所有病例接诊后立即静脉采血检测血糖,入院24小时内空腹血糖均>6.5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1例。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降颅压、预防感染、营养神经、扩张血管解痉、止血、控制血压、预防消化道出血等综合治疗,同时限制葡萄糖输入,应用胰岛素对抗输液中的葡萄糖。对照组血糖>13.0mmol/L时静脉输注胰岛素控制血糖,维持血糖在10.0~11.1mmol/L。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血糖强化控制治疗时间为10~21日,给予普通胰岛素50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mL中,将抽满药液的注射器放入注射器座中,利用静脉输液泵持续泵人,降血糖速度不宜过快,一般应控制在每小时下降3.3~5.6mmol/L,每小时检测血糖,使血糖维持在4.5~6.1mmol/L,若血糖低4.5mmol/L,则停用胰岛素,低于4.0mmol/L给予葡萄糖注射液静滴。观察两组感染性并发症(包括术后颅内感染、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褥疮感染)的发生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2 疗效观察
见表1、表2。
3 讨论
脑卒中属于急性脑血管病,是指在供应脑的血管壁病变或血流障碍的基础上发生的缺血或出血,及其引起的局部或弥漫的脑损害。高血压及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后脑组织水肿、血肿引起的占位效应可致中线结构移位,刺激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引起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导致与血糖相关的激素水平的异常,尤其是危重患者,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应激也可诱导使血糖增高的一些激素分泌增加,而引起血糖升高。高血糖可提高组织内葡萄糖浓度,通过加重乳酸酸中毒、自由基损伤、抑制缺血组织三磷酸腺苷(ATP)的恢复,减少局部脑血流量等机制加重脑损伤。胰岛素治疗能够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和改善机体的能量代谢,进而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胰岛素的神经保护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其减轻脑损害并不完全依赖于其降血糖效应,它还能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脑细胞,参与神经递质的调节,减轻脑细胞内ca2+超载,清除自由基,减少血小板聚集,还具有神经生长因子样作用,能促进中枢胆碱能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提高神经元的存活和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比较符合疾病应激反应的病理生理进程。因此,及时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把血糖控制在最佳目标血糖水平,能够减轻高血糖对脑缺血的损害,提高神经功能康复程度,且无不良反应,极大地提高治愈率。明显地降低了致残率和病死率。
4 参考文献
篇7
开放性骨折是常见的骨创伤类型,开放性骨折患者合并失血、创口污染等问题,患者围手术期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尤其在开放性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对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及伤情的恢复具有明显的影响,如术后患者血糖控制不良,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机率显著增加,因此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该院对合并糖尿病的骨创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控制血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对其中78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山东省平邑县人民医院骨科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合并糖尿病的开放性骨折患者78例,患者既往均具有糖尿病病史及治疗史,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入选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9例,其中男28例,女11例,患者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42.2±8.6)岁,其中股骨干开放性骨折9例,小腿开放性28例,足踝部开放性骨折2例,患者糖尿病病程1~11年,平均(5.2±1.9)年,研究组患者39例,其中男27例,女12例,患者年龄36~63岁,平均年龄(42.9±9.4)岁,其中股骨干开放性骨折8例,小腿开放性骨折30例,足踝部开放性骨折1例,患者糖尿病病程1~13年,平均(5.4±2.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及糖尿病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入院常规护理、入院宣教、饮食指导以及术前、术后围手术期护理等一般护理措施,如指导患者术后卧位,垫高下肢,减轻患肢水肿、指导患者定时翻身或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皮肤,预防压疮、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被动活动原隔关节或肌肉的收缩运动,促进静脉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合理控制饮食,避免因加强营养引起的高血糖,定期监测血糖,如血糖过高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等措施控制血糖,术后观察患者的肢体肿胀情况,创口辅料渗出情况及引流情况。
1.2.2 预见性护理措施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糖尿病护理的预见性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术前及术后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骨折患者术后禁食时间多较为短暂、患者术后多主动加强营养,因此在饮食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进食的量及种类进行指导,避免进食过多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嘱咐患者多进食高蛋白、低热量的优质饮食,同时按顿规律饮食,避免不规律加餐引起血糖的过度波动。注意对患者血糖的药物控制,患者围手术期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患者围手术期机体多处于应激状态,会引起血糖的应激性增高,因此在胰岛素的用量上要适量增加,同时要注意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发生,尤其是低血糖,加强对患者进行胰岛素相关低血糖的自我判断能力,指导患者对低血糖的预防,如自?涮枪?、饼干等,有低血糖症状时及时适量补充食物,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如血糖波动过大或血糖升高,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入组时血糖,术后空腹血糖、术后血糖波动情况(每日最高血糖值-最低血糖值/检测天数),术后血糖控制达标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低血糖、创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糖控制情况
两组患者术前随机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空腹血糖、术后餐后2 h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情况
研究组患者术后血糖控制达标36例,血糖控制达标率为92.3%,对照组血糖控制达标27例,血糖控制达标率为69.2%,研究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4,P=0.016)。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患者术后发生创口感染2例,创口延迟愈合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8%,对照组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感染1例,创口感染4例,创口延迟愈合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并发症发生率33.3%,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篇8
【关键词】 2型糖尿病;格列美脲(亚莫利);阿卡波糖(拜糖平)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treatments with oral antidiabetic drugs 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oral antidiabetic grugs 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Methods Thirty-five newly dignose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Glimepiride and acarbose, evaluated the time of blood glucose reaching the standards after treatments. Results Blood glucose were dramatically decreased aftger 1 week treatments and reached the standards after 2 weeks treatments.The doses of the oral antidiabetic drugs began to decrease after 1 month and 6 cased of patients were stopped using all the oral antidiabetic drugs after 3 months.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Glimepiride(Amaryl) and Acarbose(Glucobay) can improve the state of hyperglycaemia dramatically.
【Key words】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Glimepiride (Amaryl);Acarbose(Glucobay)
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质量。严格控制血糖使其达到理想水平可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2 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而持续高血糖所致糖毒性是造成β细胞功能进行性下降,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2]。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对初诊断的2型糖尿病,尽早控制血糖,解除高糖毒性,可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3]。目前对初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以改善高血糖状态。而对于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的初诊患者的治疗报道不多,我们在门诊对35例不愿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新诊断2型糖尿患者给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35例,符合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41±9)岁,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10 mmol/L,餐后2 h血糖>15 mmol/L,不合并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未服用任何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治疗。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制定合理饮食及运动方案,并坚持在门诊检测血糖至少每周3次(三餐前或三餐后),与医生密切联系,观察血糖达标时间,用药剂量。
1.3 药物 全部患者均给予格列美脲(亚莫利)及阿卡波糖(拜糖平)口服,根据血糖值调整降糖药剂量。亚莫利最大剂量4 mg,1次/d口服,最小剂量2 mg,1次/d口服;拜糖平最大剂量50 mg,一日三次,餐时口服,最小剂量25 mg,每日三次,餐时口服。
1.4 血糖监测 所有患者均使用德国罗氏血糖测试仪检测手指末梢血的血糖,观察治疗前后血糖变化。
1.5 疗效判断指标 以空腹血糖5.0~6.0 mmol/L,餐后6.5~8.0 mmol/L为血糖控制目标,根据血糖值调整降糖药用量,直至血糖达标,随访半年,观察空腹,餐后2 h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值。根据血糖变化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所有的统计学计算在SPSS 10.0软件处理,P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血糖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治疗1周,血糖明显下降,治疗2周血糖基本达标,1月血糖达标,降糖药物开始减量,至3个月有6例患者停服所有降糖药物,仅控制饮食及运动治疗,4例患者停服亚莫利,只口服阿卡波糖治疗,半年后又有1例患者停服降糖药物。
2.2 治疗半年后,停服降糖药物7例患者空腹,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见表2)。
3 讨论
在诊断2型糖尿病时,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早已同时存在。胰岛素抵抗发生在糖尿病的早期,于糖耐量异常阶段或发生糖尿病时达到高峰,但在糖尿病病程发展中没有明显改变。而β细胞功能仍呈进行性下降[4],而导致功能进行性衰退的原因则是由于持续存在的胰岛素抵抗加上糖毒性和脂毒性对胰岛β细胞功能不断损伤,其中高血糖为诱发和加重上述变化的最重要因素。在糖尿病早期,β细胞功能损害是可逆的,解除高血糖毒性可使胰岛β细胞休息,改善早期胰岛素分泌缺陷,保护胰岛功能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重点[5]。而亚莫利具有双重作用机制,不仅促进胰岛素分泌,并改善胰岛素抵抗,而亚莫利促使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是依赖于血糖水平的促胰岛素分泌。当葡萄糖浓度增高时,亚莫利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有效地降低血糖,当葡萄糖浓度降低时,亚莫利促胰岛素分泌相应减少,即同样的降糖作用,更少的胰岛素分泌,节省胰岛素的释放,保护胰岛β细胞,另亚莫利还具有更显著的胰外降糖活性,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拜糖平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小肠黏膜刷状缘竞争性抑制葡萄糖淀粉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和异麦芽糖酶,延缓葡萄糖和果糖等的吸收,可降低餐后血糖。从以上结果来看,二药联合应用,取得了一定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李一君,母义明.胰岛素泵治疗和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7):502.
[2] 王吉耀.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76.
[3] 纪立农.“β细胞休息”概念及其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23(3):81.
[4] 翁建平.β细胞功能与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23(3):182.
[5] 王霜.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实用医学杂志,2006,23(11):1298.
篇9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86例,男54例,女32例,年龄49~82岁,平均62.4±12.6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的临床诊断标准。经CT或MRI诊断为脑出血44例,脑梗死29例,脑血栓形成13例。GCS评分6~8分60例,3~5分26例。所有患者均使用复尔凯胃管,于入院后48小时病情平稳后置入胃管,给予鼻饲饮食。
预见性护理方法:
⑴腹泻的预见性护理:通常引起腹泻常见原因为:①患者禁食后突然给予鼻饲营养液,高渗性液体导致胃肠道水分大量分泌,肠黏膜吸收障碍,引起渗透性腹泻;②营养液配置、鼻饲过程污染、不当的保存发生变质引起感染性腹泻;③营养液中高脂肪导致脂肪性腹泻:④广谱抗生素使用并发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⑤灌注速度过快和营养液温度过低亦可导致腹泻。护理措施:鼻饲营养液宜现用现配,冰箱保存时间应
⑵胃潴留的预见性护理:脑卒中时,下丘脑功能失调导致胃肠黏膜缺血乏氧而影响吸收功能;脑神经的功能障碍降低迷走神经有效地调节胃运动;大量食物使十二指肠壁上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的肠胃反射使胃肠排空抑制。护理措施:鼻饲应当少食多餐,每次鼻饲前应回抽鼻饲管,若胃内残留量超过150ml,应暂停鼻饲,可使用胃动力药吗叮啉促进胃排空预防胃潴留。
⑶误吸致吸入性肺炎的预见性护理:是最严重的致命并发症,发生率高达77%3。脑卒中所致的神经功能损害,导致患者出现吞咽功能障碍、胃肠功能紊乱性胃潴留及贲门环状括约肌松弛,鼻饲速度过快、不当是导致食物反流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的主要原因。护理措施:每次鼻饲前应给予患者回抽胃管,证明胃管在胃内及胃内潴留量
⑷高血糖症的预见性护理:高血糖症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代谢性并发症。脑损伤时人体处于应激状态,机体代谢加速,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高,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加,引起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比例失衡,导致血糖升高。营养液中配方中含糖比例高也是导致患者出现高血糖的原因。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当定期监测患者血糖、尿糖,血糖每周监测2~3次,尿糖每天监测1~2次,根据检测结果调整鼻饲饮食配方,按照食品交换分类表,用等值食品进行糖类食品的替换。必要时可使用降糖药物控制高血糖,以防止高血糖进一步加重神经的损伤。
结果
本组86例患者,通过对鼻饲饮食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所有病例均无腹泻、胃潴留、误吸致吸入性肺炎、高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生率不断的提高,成为老年常见的危重病。由于脑卒中患者处于机体的高代谢、高消耗状态。需要足够的营养和能量进行机体的康复。科学研究表明,胃肠外营养不能长期的用于人体营养状态的供给,通过鼻饲饮食的胃肠内营养是对脑卒中患者长期进行营养支持的主要方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常由于不正确的鼻饲方式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从而放弃鼻饲饮食,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科学的、规范的护理操作成为能够维持长期鼻饲饮食的关键。实践表明,对脑卒中鼻饲饮食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能有效地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供应,保证患者的安全,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韩萍,杨慧清,殷晓明.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脑卒中病人鼻饲并发症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0,24(12):1081-1082.
篇10
关键词糖尿病入院原因欠发达地区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03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1998~2007年在张掖市人民医院住院的所有出院诊断包含DM的各科患者病历。
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利用病案查询系统进行检索,记录1998~2007年我院每年总入院人次,调阅1998~2007年所有住院DM患者病历。用SPSS软件提供的随机数字抽取功能,以2:1的比例随机确定入选病历号,抽取每年住院糖尿病患者病历总数的1/2做为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查阅、分析。制定并逐项填写统一的调查表格。并对DM患者入院原因中DM高血糖症群、DM急慢性并发症、感染、恶性肿瘤等原因进行重点分析。数据输入采用EPIDATE 3.0软件双录入法录入,并自动转化为SPSS数据库文件。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在卫生统计学人员的指导监督下进行。统计分析利用SPSS13.0软件。
结果
1998~2007年收治DM患者3110人次,随机抽取其中的1/2进行查阅。实地查阅所抽取的糖尿病患者病历记录后,发现能获得完整资料记录者共1200份,对实际查阅的这1200份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1998~2007年我院住院DM患者主要入院原因排前五位的分别为:DM慢性并发症(22.3%)、感染(21.6%)、高血糖症候群(13.8%)、DM急性并发症(11.0%)、恶性肿瘤(6.1%)。本研究中1型DM共90例(7.5%),2型DM共1110例(92.5%),分别对1、2型DM进行入院原因分析。1型DM患者主要入院原因排前五位的分别为:DM急性并发症(39.4%)、高血糖症群(25.9%)、DM慢性并发症(14.1%)、感染(10.2%)、恶性肿瘤(1.1%)。2型DM患者主要入院原因排前5位的分别为:DM慢性并发症(24.8%)、感染(22.6%)、高血糖症群(14.3%)、DM急性并发症(11.2%)、恶性肿瘤(5.6%)。
因DM慢性并发症入院的构成比及变化情况:DM慢性并发症入院的构成比稳定在22%左右,其中微血管病变占10.9%,大血管病变占11.1%。总体上看,因微血管病变入院者变化趋势不明显,而大血管病变入院者呈上升趋势(趋势卡方P
因感染入院的构成比及变化情况:1998~2007年因感染入院的DM患者构成比波动在16%左右,在整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趋势卡方检验P
因DM高血糖症群入院的构成比及变化情况:1998年因DM高血糖症群入院的构成比为118%,2007年为102%。通过趋势卡方检验构成比:X2=11.2,P
因DM急性并发症入院的构成比及变化情况:1998年因DM急性并发症入院的构成比为10.7%,2000年降至9.1%,此后8年间其构成比稳定在9.1%~10.7%。在因急性并发症入院的具体原因中,DM酮症酸中毒最常见,占76.6%,DM高渗昏迷和低血糖所占构成比分别为18.5%和4.9%。
因恶性肿瘤入院的构成比及变化情况:恶性肿瘤10年内的平均构成比为6.1%。利用趋势卡方检验构成比:X2=10.6,P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糖尿病(DM)患病率呈显著增高趋势[1]。本研究发现,近10年来欠发达地区DM入院的前五位原因分别是:DM慢性并发症、感染、DM高血糖症群、DM急性并发症及恶性肿瘤,前3位入院原因与国内同期相关报道基本一致[2,3]。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近20年来,随着DM患者及基层医生教育的广泛开展、医疗水平提高,DM患者寿命延长以及检测技术的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因高血糖、感染等急性并发症入院的患者人数逐渐减少,而因慢性并发症入院的DM患者人数逐年增多。入院原因的变化提示各级临床医生应更加重视早期筛查DM,尽量减少、控制导致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努力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在目前医疗条件下DM急性并发症、高血糖症群及感染等经积极、合理的治疗基本上可以治愈,但对于DM慢性并发症,只能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临床医生只能尽量控制,以延缓其进一步的发展。如何能更好地治疗甚至治愈DM慢性并发症已经成为DM治疗上的一个重大难题。DCCT观察以及UKPDS研究结果均表明除高血糖外,高血压、血脂紊乱、氧化应激等多种危险因素在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仅严格控制血糖尚不足以明显降低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而目前在糖尿病患者中上述危险因素控制全面达标为数不多,也是我院因DM大血管病变入院的构成比近10年呈逐年上升趋势的原因之一。这同时也提示,防治DM大血管病变,不但应严格控制血糖,而且还应更加重视对多种心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防治,定期筛查以尽可能减少DM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减轻患者病痛和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糖尿病病变累及全身各组织系统,本研究资料提示,因糖尿病因血糖控制不佳住院的较少,多以各种各样的并发症住院。近年来DM慢性并发症仍为欠发达地区DM住院患者的首要入院原因。感染在DM患者中一直居高不下。所以大力开展糖尿病知识健康教育,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提高三级预防的有效性,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医务人员努力的方向,也需政府和媒体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克安,李天麟,向红丁,等.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5):28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