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

篇1

摘要 对于我国的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而言,他们在要素定义以及基本原则等方面基本相似,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在管理模式中具有融合性,对于其中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而言,因为我国的经济以及财政改革,所以它逐渐出现了局限性,因此需要重新开始注重我国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企业单位会计准则 改进方法

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主要是以事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对象,反映和记录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中过程和结果的一种专业会计,事业单位的会计是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他们还有一种名称,叫做非盈利组织会计。而我国的企业会计,则主要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方式,使用特殊的方法,对整个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以及消耗进行连续且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为相关方面提供比较可靠、有用的财务信息的专业会计。不论是哪种会计准则,他们都属于基本的会计准则层次,都是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所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准则。我国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准则对总则、会计要素以及一般原则等都做了较为全面的说明以及规定。

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之间的比较

从整体上看,企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在结构方面,二者之间都具有四种结构,分别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报表的基本要求内容以及会计的要素准则。在总则方面:

1、制定出来的目的以及根据都是一样的。二者基本都是在第一条中就明确指出这个问题,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统一并且规范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这些都是依据会计法来制定的准则。

2、会计核算的前提基本都是一样。两种会计准则都在这一点中做出了四个方面的规定,分别是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的评估、持续盈利以及会计主体。

3、两者都是使用借贷复式的计算方法,二者的记账方法相同。

4、在记账过程中的文字相同,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在记账时可以用少数民族的文字,通常情况下都使用中文记账。

在一般原则方面,两者之间都共同具备且内容完全一样的八条一般原则,分别是相关原则、客观原则、惯性原则、明晰原则、及时原则、可比原则、重要原则以及成本原则。

至于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报表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的资产、收人、确认、支出计量、纯资产与企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等基本一样。他们都规定了较为完整和健全的报表体系,他们都包括了最基本的会计报表、附注附表以及情况说明书。

(二)二者之间的不同点

企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同样存在不同点。比如,在总则方面,他们所适用的范围不一样,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适用于各类国有事业单位,而企业会计准则则只适用于我国境内的企业。在一般原则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没有一般原则,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则有谨慎性原则以及划分收益和资本性支出原则。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只有在发生经营业务时,才可以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以及配比原则;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仅使用权债发生制原则以及配比原则。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看,对国家指定用途的各种资金,必须要按照规定的用途来进行划分和使用,而且要进行单独核算。但对于企业会计准则而言,就不会要求专款专用,但是必须要划分出收益的支出以及资金的支出。

在会计要素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被定义成非偿还性的资金,它主要包括了事业收入、经营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以及基本建设收入等而对于企业的会计单位准则来讲,它主要被定义为营业收入,它包括了业务收入以及其他业务收入。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主要是把事业单位内展开的业务活动以及其他活动所消耗的金费损失以及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定义成“支出”,其中包括了事业支出、经营支出以及附属单位的补助和基本建设的支出等等。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则是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消费定义成“费用”,其中包括了直接费用、期间费用以及间接费用等等。

三、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之间所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根据现在事业单位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企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作比较,事业单位必须要保留住自身的特色,例如实行支出核算、建立一个资产概念,要发现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制度中所存在的几个缺陷:

(一)固定资金和修够基金的问题

1、从整个固定资产的标准上看。事业单位的标准是:普通设备的价值在500元左右,而专用设备则在800元左右,如果单位的价值并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同类物资,也会被作为固定资产对其进行核算。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事业单位针对固定资产这方面有三个弊端:第一,随着现在经济发展以及物价的提高,普通设备价值500元、专用设备价值800元的固定标准明显偏低。第二,某些价格比较低,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物品比如电话、办公桌椅,也必须被纳入到固定资产的核算中,这些物品大量混入固定资产的核算中,就严重影响到了会计信息质量。第三,它加大了连带固定资产日后的管理工作量。企业的固定资产取消了固定资产的硬性规定,只提供了一个确认基础,它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属于自己的分类方法和资产目录。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调整的资产范围,将工作手续慢慢简化,克服上述的各种弊端,提高整个会计的信息质量。

2、从固定资产的核算中看。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以及固定基金都反映出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固定资产从入账到报废,二者的账面数目始终不变。其中的固定价值会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而逐渐减少,以历史的成本为限,以收入为根据的计提修够金并不能反映出固定资产的折损价值,它的折旧数目同样不能在负债表中得到体现。

(二)针对固定资产这就的核算

在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能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预计使用来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它是按事业收入的比例计提修够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金的维护以及更新。这种核算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1、国家早在1998年就开始对事业单位开征企业所得税,在对事业单位构建固定资产时,会直接作为事业支出,这样不但虚增了整个事业成本,还在计算企业的所得税时,调整纳税。

2、企业在折旧资产负债中列示于固定资产值的下方,根据抵减过后算出固定资产的资产净值,而事业单位的资产则不是折旧,它是为了确保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提取的修够资金,它和债务表中的固定资产没有任何关系。

事业单位可以参考企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标准中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反映出事业固定资产中净值的真实情况以及净值的盈利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使折旧在纳税前合理避税。在会计的财务处理中,设置一个“累计折旧”可以核算出固定资产的减值部分。

四、针对支出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事业单位中,净资产指的是减去负债之后的差额,其中包括了事业的固定资金、专用资金以及事业基金等。对于净资产而言,它是构成事业单位的一个存量概念,净资产应该被归纳成静态报表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净资产的组成项目中,既包括了事业的资金、固定资金以及专用资金等,又包括了流量类的事业结余和各种经营结余。从性质上讲,这两者之间是完全不一样的。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是根据“资产加支出等于负债加净资产加收入”的原理,而资产的负债表则是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状况报表,是一个静态报表,是按照企业资产的负债表为编制依据的。

参考文献:

[1]田建红.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58-61.

[2]凌君.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思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1:26-27.

篇2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内部控制;意义

一、事业单位实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于内部控制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加强对事业单位利用资金的监察度。新会计准则对原来旧的会计准则进行了一定的修订,有利于加强对单位资金的监察。加强对资金安全的流动保护,以及利用资金的用途进行规范,有利于加强对单位资金的进一步监管,从而有利于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有利于保障事业单位的进一步良好发展。第二,提高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更加注重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准确度,要求更加准确的实际会计信息。因此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度的提高。第三,有利于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新会计准则更加注重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更高的要求和规定,并且制定了更加完备的方法策略。这就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新会计准则在推行中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内部具体情况进行操作执行,这样有利于事业单位内部更加和谐,有利于内部更好的协动发展从而推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良好发展。

二、事业单位采用旧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规范不够完善

旧会计制度准则对于内部控制的规范不够明确,对于内部控制的规定特别宽泛,缺乏明确的针对性,这样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金的运转时没有准确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这样就会使内部控制系统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实行,这样内部控制体系就会出现漏洞、缺口。

(二)会计信息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旧的会计制度主要是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形式,这种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大的背景下已经不能够很好的实行,所以就会造成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更好的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管理力度,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推动企业的进步。

(三)审查监督机制不完善

事业单位不同于普通的企业单位,它的资金来源比较特殊,主要来源于财政的拨款,因此它的资金用途要进行公示,资金使用要公开化,使大众能够了解其资金的使用动向。但是旧的会计制度对于这一方面的公开公示缺乏明确的规定要求,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用途不明确,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事业单位采用的旧会计制度审查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不完善的检查监督机制就会造成事业单位资金使用不够公开透明,从而造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失调。

三、采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改善旧的会计准则制度从而颁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样有利于改善旧会计准则制度的漏洞,弥补旧会计准则制度的不足,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规范

在新的会计准则制度下要加强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部门,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内部控制部门能够按照规章制度严格依法办事,这样可以使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更加有序的进行管控,明确内控部门的职责、规范权力,制定完善的内控管理流程使内控部门能够按照流程顺序进行,这样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促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旧的会计信息制度下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但是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内部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严格要求,这样能够很好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内部控制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新的会计制度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了明确的规定,这样就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形成良好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

(三)加强审查监督机制

第一,事业单位的上层管理人员要在自我意识上有提高,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在自我意识提高的情况下进行制度的规范,加强内部管理控制使内部的审查监督机制更加完善,弥补监察漏洞,加强内部控制。第二,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资金利用情况的公开公示,使大众能够更好更清楚的了解事业单位资金的利用动向,从而使资金利用更加透明化更加有效率,这样能够从源头上防范腐败,也可以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选举内部管理人员,通过民主选举了解民众的意向从而能够更好的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样能够很好的加强内部控制促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进步。

四、结束语

在大的经济环境下旧的会计准则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颁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于内部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体系,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完善内部审计监察制度加强内部监察力度,从而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事业单位永久的运转,从而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社会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宋晓东.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5,(10):50-50

[2]苗萌.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析[N].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16(1):39-42

篇3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财务管理 影响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单位财务行为

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是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各项财务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各单位可据其制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事业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国家有关财务制度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在本地区、本部门实施的财务制度。财务制度的制定,必须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方针、政策为依据,紧密结合单位财务管理的客观实际,按照国家关于制定财务部门制定的财务制度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进行。不能违背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制度。明确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如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等)、单项的管理制度(如加强办公费、出差费、汽油费等管理制度)、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如接待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的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更符合预算管理要求

事业单位的预算是中国部门预算体系里的一部分。新会计准则的修改中要求预算更为精细的管理,例如在有关会计目标以及核算的基础方面,不但要知道财务管理的要求还要表现关于财政的预算管理信息需求。以往事业单位里的会计核算只要求符合预算管理,但是却不注意给出真实完整的财务会计的信息。会计信息和预算信息基本上是一样的,财政部门才是会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新规则表明事业单位的会计使用人员包含了政府和相关部门,债权人,自身以及别的利益关联者等。除了财政部门以外其他的人更加关注的不是预算信息,而是会计决算信息。因为事业单位一般使用财政的资金来完善财务会计的报告体系,规范核算的行为,提供标准信息,有益于相关人员的监督,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促使建设和谐社会。在以往的模式里不注重财务会计只注重预算,现在是两者并重,预算可以保障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而注重财务会计有益于提供好的会计信息。新准则还实现了收支管理的完整性。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能够更好地建设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体系,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出台标志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进入了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新时代。

(三)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完整

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新准则对原准则中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原则要求进行重新表述和排序,并增加了“全面性”要求,强调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增加了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这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

(四)尝试性地引入权责发生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引进权责发生制有益于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益于降低成本。决策的有用性和加入权责发生制是密不可分的,决策的有用性的会计信息在极大的程度上跟会计核算基础有关。因为这些新准则许可在某些业务与行业里使用权责发生制。这些可以推动行政成本的核算,特别是高校里核算学生的培养成本。新准则也给以后的修改留有一定的空间,有的规定在经验还不足够的情况下依照以后的规定来执行。而且新事业单位准则对于不同的事业单位都可以比较真实的反映其资产消耗,还具有一个统一的要求,有助于资产的精细化的管理,给公共产品或者是服务提供了信息的支持。新准则对各种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信息需求都有所兼顾,尝试性地引入权责发生制,将对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模式带来了冲击。

(五)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1、强化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新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事业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事业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新准则针对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计量口径不统一,相关资产不入账等问题,明确了资产计量原则,在无相关凭据、无法可靠取得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可以用取得资产的名义金额入账,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这些规定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促进资产及时入账,加强国资管理,确保国资安全完整。

2、引入“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

新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由财政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新制度规定了事业单位“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不是计入支出,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这一方法兼顾了预算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要,在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预算口径的同时,又有利于反映资产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原则,为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3、加强净资产的管理,加强对财政和非财政资金的会计核算

新准则第三十条规定,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在净资产科目下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等科目,严格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新制度还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对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及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分配情况设计了科学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这些规定符合“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部门预算管理规定,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支出和分配行为,促进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实施部门预决算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将发挥基础性作用。

(六)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新事业会计准则保留了会计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新准则又让财务报告的体系更加完善。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第一次在财务大帐里核算关于基本建设的支出合并,并且增加了在建工程的部分。在新的事业也单位会计准则里,用财务会计报告替换了原来的会计报表的概念。也体现了事业单位里的会计信息的理念与方式的创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而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和附注构成。相比于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报告有着更多的内容。会计报表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不但增加了内容,而且还加入了附注。这也是新准则的进步,这一项内容对于报表里的重要的项目有了更深层次的解释与说明,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除此之外,还对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要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作了要求。

三、结束语

新事业会计准则的出台是适应财政方面改革以及事业单位的一些改革而推出的,对于改善事业单位的状况有帮助。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不过这些影响大多是积极地,可以兼顾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可以完善事业单位相应的会计体系,并且更加符合预算管理,尝试性地引入的权责发生制更是可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还可以让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完整,新会计准则对加强资产的管理,完善财务报告体系都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征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S].2012

篇4

关键词:会计准则 行政事业单位 问题 对策 核算

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的推行和运用,在保留既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强化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调整,并同另外经济事项的出现相搭配。然而,新会计准则在实施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问题,值得科学探讨,以便尽早解决。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就目前而言,新会计准则不管在编制过程中考虑的如何周密,在实际执行中均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问题,下面对会计准则实施中的问题做一番深入探究:

(一)事业单位的关注度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准则的关注度不足,直接来源于法律规范的惩处力度不够,这也同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性质密切关联。众所周知,行政事业单位的现实性存在是不以获得利润为基本目的的,而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服务所设置的。尽管经过数年的不断改革,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已不仅依靠相关财政的扶持,但财政款额的划拨依然是事业单位经费的重要来源渠道,这就导致一个局面的出现:事业单位内部的职员薪酬或职位变动同该单位的绩效所形成的正相关关系不够明显。换言之,绩效的高低并非判断事业单位工作得知的主要指标,那么,财务会计处理的关键水平就会相应的下降,事业单位在实施新会计准则时也以规范性作为首要准绳,当新规则遇到新问题时,这样一类固定方式便难以察觉缺陷,当事业单位落实其余规定时,会计准则的实施就无法取得优先权。

(二)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行政事业单位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分行业、分系统的会计处置形式,会计处理的系统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铁道部门在推行会计准则后仍仅认可系统颁发的会计从业证书,这明显是不合乎规范的。会计准则的实施更偏重于大规模上的指引,针对若干微妙问题缺乏参考依据。

技术支撑的另外表吸纳形式则是会计软件,会计已大步迈进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现今会计工作的有机构成部分。针对会计软件的合理设计已相对成熟,但新会计准则在维持同企业会计准则大致相同的过程中,依然具备相应的特殊性,会计软件的开发及大力运用直接关乎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时长及实际水平。

(三)对应法律规范保障不到位

会计准则从明确实施步骤到执行到位,给企业腾出了相对充裕的时间。但是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组织框架较繁琐的个体,同时拥有数量可观的职员。作为企业各项活动的中心环节,财务管理工作方方面面的调整势必引起事业单位领导层的关注,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尽管在积极安排各部门职员学习新会计准则,但在求稳心态的影响下,执行会计准则时,相当数量的单位管理人员依然保持观望的态度。对于普通事业单位来讲,在约束及惩处机制缺失的情形之下,大约要在新准则颁布后三个月内才开始对广大职员开展专门培训,显然不合乎规定。

2013年1月1日,财政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正式生效,然而,推迟实施的后果如何、推行后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等问题均未得到系统的评估。为此,全方位推行极有可能会出现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长此以往,使新准则丧失了实施的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准则的有效对策探讨

尽管新会计准则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中依然暴露明显的问题,但毋庸置疑,会计准则的颁布推行是一种进步,预示着未来一个时期,会计处理的一体化和指标化的大趋势。下面就来论述实施会计准则的方法及措施:

(一)合理选择会计核算基础

就当前来讲,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通常运用收付实现制,在运营过程中采用权责出现制,这样一方面可分析预算实际落实的进度,及时查看预算定额;另一方面,有助于监督和反映国家预算的落实状况。然而,伴随我国预算控制的范围、会计环境以及控制目标的剧烈改变,收入实现制会计基础的缺陷及漏洞日益凸显,集中反映在:无法客观地考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责任;另外,未能有效地提供未来资金流向的动态信息。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在迈向21世纪后,在国际范围内均普遍运用权责出现制的会计基础,其根源在于该制度有助于深化会计责任,增强财政政策的透明度,增强政府管理效率,削减财政支出成本,为单位提供受托责任精确的会计动态信息。

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通过汲取和借鉴别国经验,运用修正式权责出现制的会计基础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现有收付实现制的前提下,依据制度原理,对预算会计项目进行有步骤、有侧重性地明确和计量,进而形成相对健全、科学的会计核算基础。

(二)改进会计报表

作为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运行动态及相关业绩的综合性报表,财务报表是供应财务管理信息的有效平台。完备的财务会计报表有助于会计目标的顺利完成,也利于监管部门对政府会计工作进行细致监管。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运行中暴露的突出问题,可从下两方面入手解决:

首先要增设现金流量表,目前,完善的公共部门财务报表通常包含:财务业绩表、财务情况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净资产管理表等。其中,现金流量表可反映报告阶段内事业单位资金流入的来源、资金开支服务的项目以及资金余额。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所制定的会计报表中,尚未有现今流量表,无助于单位管理阶层制定出台决策,为此,事业单位要增加现金流量表,使之充分地反映货币资金的运转情形,并揭示投融资所出现的货币资金波动。

其次要合理布局资产负债表结构,行政事业单位可积极学习和借鉴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所有方权益”的框架结构,依据“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平衡机理,把资产负债表中的收支项目分别删除。

(三)财政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会计准则的落实

财政部门不但是会计准则的编制方,更是对事业单位落实新会计准则的监管方,为此,首要的任务便是加大对会计准则的教育培训力度,强化会计准则的宣传,尤其要使广大事业单位内部的职员熟知会计准则推行的重要意义,及时有效地改变工作方法,在新会计准则推行后,财务部门更是要借助于网络、报纸等媒介资源,使全体利益相关方熟悉会计准则的具体运用,减少实施中所遇到的阻力,开展有效的技能培训,对教育培训的效果及时作出科学评估,积极引导和安排不同机构、部门之间开展必要的互动沟通,加深对会计准则的掌握和理解。

其次,财政部门应尽快编制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落实方案,把具体的实施时间细化、具体化,使执行的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单位内部,把最终的评估效果及时告知相应单位,处理新、旧会计准则的衔接任务,避免交接盲点。

三、结束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各类问题,接着就行政事业单位推行新会计准则给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议,以便于增强会计准则推行后的工作效率,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

[2]封扣琴.会计核算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研究――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例[J].当代经济,2010

[3]赵晓梅.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

[4]魏淑滨.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8

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 财务信息化发展 建议

一、引言

我们国家针对事业单位出台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必须严格落实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使我国事业单位的信息真实度和可靠度不断上升,对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国事业单位要在新会计准则的引导下,顺应发展潮流,抓住信息化机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化手段,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的信息化发展。

二、原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信息化发展缺乏明确的需求和统一的规划

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发展应该是建立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而现在许多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都是由单位内部负责,缺乏系统的、科学化的引导和规划,导致最终搭建的信息平台存在资源浪费、资源很难实现共享的各种不合理现象,还有一些单位盲目自我,根本不向一些有成功经验的单位借鉴,在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此外,一些单位对本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尚不明确,不知道要财务信息化的建设要具备哪项功能,克服哪些问题,导致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建设遇到重重阻碍。

(二)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许多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没用形成一套完成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建设标准,导致一些财务信息化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是很高,而这些工作人员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的欲望也不强烈,甚至有些财务信息化人员并没有专心的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他们还在其他岗位上兼职做事情。另外,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手段与技术还比较落后,不能进行财务信息的实时监控,阻碍了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的发展。

三、新会计准则下推进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发展的措施

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是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基础。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的编制单位预算、执行预算、节约支出、完善财务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财务监督等。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根据传统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和管理理论对本单位进行财务监督与控制管理;第二阶段是在新会计准则下,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进行财务管理。主要任务是完成事业单位内部和外界财务数据的传递,并借助财务信息的决策支持系统对本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充分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平台,通过各项财务管理数据的优化与整合,最终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

(一)规范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协调好各级之间的关系

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的本质是对本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关系和财务业务进行重组再造。为了增强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发展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财务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对原来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关系和财务业务进行梳理和详细的分析,并在新会计准则的引导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将这些业务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此外,任何一个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单位内部层级、员工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财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高层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全局的发展需求进行财务信息规划,科学的解决财务信息共享的问题。

(二)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信息化的发展是建立在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具备足够的业务能力的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发展中,才能确保信息化发展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因此,在进行人才选拔时,要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技术能力、后续培训和上岗要求给出明确的规定,当职员入职后不能立即上岗,要参加事业单位内部的培训班,保证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达到上岗要求时才准予工作。总之,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要依赖于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事业单位只有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养和激励,才能培养出具备高业务能力的优秀团队,从而促进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的高效发展。

四、结束语

在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我国事业单位只有不断规范财务信息系统,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保证财务信息化科学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及智.关于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国际商务财会,2011,7(07):173

[2]赵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务会计,2009,12(01):83

篇6

关键词 事业单位 权责发生制 会计核算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概述

(一)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核算基础决定经济主体的核算标准以及核算方法。目前,我国主要两种会计核算基础:一种是收付是限制,另一种是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是指按照本期所实际收付的现金或款项来确定本期的实际收入和费用,收付实现制主要强调“现实性”,即不论款项是否在同一会计期间,只要是实际发生的都做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进行核算入账。而权责发生制则是对一个会计期间的应当发生的各种收入和费用作为核算标准,权责发生制主要强调“期间性”,即无论款项是否发生,只要是属于本期的账务往来都必须计入本期的会计核算中。

(二)收付实现制的弊端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国家集中支付制度、采购制度以及国有资产管理等政策的不断推进,在新会计准则环境下,收付实现制在我国事业单位核算中所表现的弊端也愈加明显。

1.收付实现制在政府采购制度以及资金集中支付下的弊端

在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以及资金集中支付之后,收付实现制的采用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真实的会计信息。首先,以往事业单位的各项运作资金都是通过财政拨款,主要是货币资金。而国家实行资金集中支付之后,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的划拨不再是货币现金,而是反应为收入的增加和费用或非货币性资金的增加,而收付实现制并不能反映出资金的流向变化。其次,事业单位在进行材料采购时,需要确定何时进行资产的确认入账。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方法下,事业单位根据实际发生款项时的单据作为入账核算的依据,如果出现跨年采购,那么该项会计信息就不可能被完整地记录在事业单位的会计账簿中。

2.收付实现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固定资产状况

事业单位在收付实现制下对于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的,不能准确核算固定资产的实际净值,最终使得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差甚远。虽然目前事业单位会将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对固定资产耗费的进行一定补偿的“备用金”。但是这种方法既不科学,也给某些妄图谋取私利之人提供了可趁之机。另外,收付实现制的实际核算方法,使得一些已经归入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能及时反映在账面上,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困扰。

3.收付实现制下会计报表信息不全

目前,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并不编制现金流量表,单位内部资金的使用状况和运作效率不能得到完整地反映。另外,事业单位在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同时还要编制收入支出表,单位内部收支状况出现重复列支。而且,由于对于资产、负债的核算都存在一定的偏差,最终由这些会计信息所整合而成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也就失去了其作为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价依据的意义。

二、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

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是我国事业单位未来会计核算的必然发展趋势。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混乱的现象,规范事业单位核算基础,增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另外,权责发生制相比较收付实现制拥有更多优点,也更适应未来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对于财务管理的更高要求。

(一)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上文中,我们分析了收付实现制的一个很大缺点就是不能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信息,不管是对于固定资产、负债以及收入成本、费用等的核算都限于其核算方法的缺陷而存在一定的偏差。而实行权责发生制则可以有效避免这类问题,进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权责发生不仅可以解决跨期收支不清的问题,还可以全面及时地记录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项费用支出等,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为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以及未来财务目标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能够更好地反映政府的财政信息

政府的财政报告是政府财政状况真实的反映,但是政府的财政信息缺乏透明性一直是我国政府财政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随着我国逐步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以及国库集中支付,如何提高政府财务管理效率,提高财政透明度成为了政府会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引入权责发生制可以为政府提供全面的财政信息,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同时,运用权责发生制可以有效反应出政府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避免政府将相关的运营成本转移。这不仅增加了政府财政信息的真实度,也有助于推动我国政府财政机制的进一步改革,促使事业单位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

(三)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事业单位也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许多事业单位不再是像以往一样吃皇粮,不论是其业务服务模式以及资金运作模式都在朝着更加经济化、效率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是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工作。统一规范的会计核算基础可以为事业单位节约服务成本,也为事业单位开设下级盈利性组织提供了更为适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篇7

一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面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中小学、高校、科学、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测绘、地质勘查、社保基金等九个具体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目前只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得到统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暂时没有得到统一,也没有取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与《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相当大的区别,既没有专门的会计制度,也没有各行业的会计制度,各种会计事务处理都要按照准则规定进行处理。

二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会计核算基础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与财政相关的收入和支出,与财政核算基础相一致,采取收付实现制;与财政无关的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采取权责发生制,以应收应付为核算基础,与《企业会计准则》一致,从目前的准则、制度来看,只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采取两种核算基础,这给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

三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单位的资金核算分为财政资金、专项资金、单位自有资金三种,三种资金分别核算,年终对应结转。事业单位在日常会计事务处理过程中,要严格区分每一笔会计事务所对应的资金性质,按照资金的性质分门别类地进行会计核算,并按对应关系结转,这样才能达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核算要求,正确地反映单位资金的全貌。《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没有要求单位将不同的资金进行不同的核算,整个资金都是混合使用,核算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四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存货、固定资产,其成本按照以下顺序规定:按照有关凭证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入账;没有相关凭据的,比照同类或类似存货、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入账;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存货、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即人民币1元)入账,相关财务制度仅要求进行实物管理的除外。而《企业会计准则》对此类情况多采取评估价格入账。

五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采用“虚提”的创新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既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又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有利于反映资产随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而《企业会计准则》将对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对无形资产的摊销都计入了相关的成本。

但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也吸收了《企业会计准则》的一些优点,将对外投资明确划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种,准确地对对外投资进行分类核算,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加了“在建工程”科目,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全面性要求,为各会计制度将基建账务相关数据并入会计“大账”提供了依据;明确了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的要求,从而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真实反映资产的消耗水平提出了统一要求,有利于加强资产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对逾期三年或以上,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按规定经批准后予以核销。核销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在备查簿中保留登记,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致;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和内容、会计报表的组成、附注的概念和内容、财务报告的编制要求作出了规范,这些规定基本上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接轨,为加强信息披露以及接受审计监督提供了制度依据。

为配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财政部、各省财政厅先后下发通知,就如何贯彻落实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统一部署,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相关单位的落实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离全面落实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各地财政部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培训与监督,鼓励事业单位尽快熟悉落实。

首先,要加大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各地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提高思想认识。培训工作要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大、新增内容多,有些知识还第一次出现,一般会计人员短时间掌握难度非常大。因此,各地财政部门不仅要对各地的主管部门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更要对各主管部门分管的二级或三级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掌握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更好地在工作中运用。

篇8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针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制度一直沿用预算会计来规范,并没有因为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而发生改变,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首先,财政体制不断深化,预算会计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性较差。其次,我国事业单位组成复杂。其中,一部分代行政府职能,一部分从事经营活动的具有企业性质,因此,不是所有的事业单位都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再次,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分布范围比较广,但针对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制度出台较晚,预算会计又不能满足核算要求。而我国企业会计的发展生机勃勃,逐渐与国际惯例靠拢,特别是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极大地促进了企业会计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发展滞后,研究相对薄弱。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现状分析

非营利组织一词是从西方引进来的。许多人认为,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事业单位,因此,关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规范就是有关事业单位的会计规范。但是,我国除了事业单位以外,还有大量的非企业非政府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这些民间非营利组织,财政部有统一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是由财政部的一系列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组成。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自颁布实行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尽管如此,仍然显得比较混乱,不成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使得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有些不能适应业务发展。一方面,十年前制定的准则应用于发生了很大变化的会计环境,不可避免地造成会计信息被扭曲披露。另一方面,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适用的范围受到限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一些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等非国有事业单位遵照什么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标准。这就使得一些非国有事业单位在财务的管理上无章可循,导致这些单位的财务行为难以规范,财务管理问题很多,从而阻碍着这些单位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此外,《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是一种“准则+制度”的模式,形成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也是一种“准则+制度”的模式。而这种“基本准则+行业制度”的模式,应当是一种过渡模式,似乎既存在交叉重叠,又存在空白之处,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模糊。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建立

(一)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1998年预算会计改革的事业单位实行的是核定收支、定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筹资渠道从单纯依靠财政资金转向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很大一部分非营利组织甚至可以做到收支相抵。从发展趋势来看,非营利组织会计与政府会计差别越来越大。此外,会计的基本分类就是看其会计主体是否进行经营活动,是否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虽然从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从本质上又有很大的区别,即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即使期末有盈余,那只是结余而非目的。而且即便形式上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也有很大的差别。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今后发展中公立非营利组织肯定将被进一步推向市场,大部分单位将提高经费的自给程度,与民间非营利组织越来越相似。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规范似乎没有必要。而可行的方案是: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归为一类,统称为“政府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与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各种社会团体会计、基金会会计等合称为“非营利组织会计”。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企业会计,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三足鼎立”的会计体系新模式。相应地,应当建立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

目前,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民间会计机构或组织制定会计准则并;二是会计职业团体组织机构制定会计准则,由官方机构批准;三是由政府机构制定、准则或制度。美国作为当代会计准则理论与实务高度成熟的国家,其经验值得借鉴。在美国,目前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私立部门(包括企业会计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委员会负责制定州和政府机关及其公立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会计总局负责制定联邦政府机关及其公立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关权力超然独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由三个不同的机构制定,势必造成三套准则之间不协调,甚至矛盾。

而从我国的政府会计环境来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应该由财政部制定,这符合我国《会计法》的规定。这种做法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准则的权威性,但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代表性。建议我国财政部组建专门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制定一套科学、完整、有序、逻辑严密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人员的选择应该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要吸收非营利组织会计人员、高等院校学者、研究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界人士参加,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理论体系

非营利组织单位经济业务与企业经济业务有相通之处。企业以经营为目的,事业单位也在从事一些风险较小的经营活动。因此非营利组织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同处于社会经济的微观领域,两者具有某些共性,比如资产、负债业务及某些收入业务等。由此决定了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定义、会计确认与计量和会计报表的某些方面,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可以吸收借鉴企业改革和企业会计准则的成果,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体系。但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具体而言,应该明确如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理论问题:非营利组织的界定;非营利组织会计假设;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的确定与计量等。

(四)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的设计

1、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结构设计。目前我国会计界对企业会计准则层次的一般认识是,会计准则由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两个基本层次构成。其中,基本准则主要就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结构等,具体准则是基本准则的要求,就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特殊业务、特殊行业等所做的规定。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也可以借鉴这种层次结构。

2、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准则的内容应该包括:(1)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和货币假设。(2)一般原则。(3)会计要素。(4)会计报表等。

3、在具体准则层面上应该由下列种类的准则构成:(1)共性业务处理的准则,即对教、科、文、卫、体等待业共同具有的基本业务规范会计确认与计量等处理的会计准则,如应收款项、存货、投资、借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折旧与摊销、业务收入、业务支出等准则。(2)特殊业务处理准则,如拨款收入、捐赠收入等。(3)报表列示准则,即规范报表中的项目分类、排列顺序及方式、格式的准则,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准则,提供报表附表的准则,报表附注的揭示的准则。(4)提供补充信息的准则,用以规范会计报告应该提供补充信息的范围、程度及方式等。

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是一套完整科学的体系,其构建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先就比较紧迫、理论发展比较成熟的事项制定具体准则,在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做出原则性的规定,然后再进一步完善具体准则。

参考文献:

1、荆新.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王庆成.西方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理论框架[J].教育财会研究,1996(4).

3、王庆成.论我国非企业会计组成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4(4).

篇9

摘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下的必然产物,也是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内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在会计准则、会计处理基础、资产计量和处理、财务报告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会计改革进程,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不断发展。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热点及难点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要反映政府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公共部门财务收支及资产情况,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重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全面、真实、有效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活动及财务状况要求。因此,会计改革成为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内容。但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以及会计活动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改革难度远远高于企业会计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仍存在许多热点及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热点及难点问题

1.会计准则问题

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职能不同,两者存在根本差别。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分别代表政府和代行政府公益事业职能的纯公益部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本质差别造成两者的预算和收支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别,进而导致在会计准则改革问题上存在分歧:既使用统一会计准则或分别制定会计准则。一方面,统一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有利于减少改革成本,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也符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但是不利于区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差异,需要制定若干具体准则加以区别。如果分别制定会计准则,可简化执行,但是容易造成准则过多问题,会导致重复改革,增加改革成本。

2.会计处理基础问题

收付实现制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在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国家机构正常运转以及监督财务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预算管理内容及预算会计环境的变化,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已经无法全面有效的反映财政结余和预算执行情况,也无法科学评价政府部门运行效率,群众也无法通过财务信息监督政府的财务工作。权责发生制有利于提高财政的透明度、管理效率以及提高财政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如何实施权责发生制成为会计基础改革的重点。

3.资产计量和处置问题

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资产数额极为庞大,其计量和处置也成为会计改革的关键。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规定,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资产计量和处理问题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账实不符、资产使用效率低、整合程度和共享程度不高、资产流失风险大、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混乱等。企业将公允价值应用于计量和处置处理企业资产,并设置了相关条件规范公允价值的运用,解决资产计量和处置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计量和处置问题而言,是否可以参考企业应对方法,适当将公允价值应用其中成为当前的难点。讨论的焦点在于根据谨慎原则,公允价值可能与国有资产管理相违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应用公允价值的要求;最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特性也容易导致公允价值无法发挥作用。

4.财务报告问题

在我国改革大背景下,财务报告受公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传统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报送至上级主管部门,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向内部职工公开,但是均不向大众社会公开。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较为简单,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因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内容及形式都成为会计改革的重点。但是财务报告改革存在许多问题,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需求者不确定、财务会计内容不明确、如何利用财务报告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绩效不清。更重要的是,审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及完成性方法缺乏。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建议

1.完善改革的基础及准备工作

对于会计准则改革问题,财政部需要组织理论研究,分析改革的必要性,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财政部还需要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做好基础工作和准备工作。就现阶段而言,需要经常性开展资产核算调查工作。财务部可针对会计准则改革拟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再组织社会各界针对改革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讨论,集思广益,得出会计准则改革初步方案。再选取少数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试点改革,分析其中的利弊,试点实行成功后再正式大范围颁布推广。

2.实行渐进式权责发生制

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指在现有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根据权责发生制原理,有选择、有步骤的使用权责发生制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建立较为合理完善的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就国外成功经验来看,我国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引进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要求财政部需要创造有利条件,采取渐进式改革,保证正常预算秩序,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实现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向完全的权责发生制过渡。

3.探索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

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涉及多个方面的制度,如公共管理制度、政府信息披露制度、财务监督制度、公共财务制度等。从财务报告制度内容涉及范围来看,重点应该将群众纳入财务报告制度范围,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体系,真正体现政府公共部门财务管理活动的公共性。基于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的要求,财政部应该加快财务报告具体准则的研究,以满足公共财政和民众监督的需求。

4.加强财务报告的审计工作

政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财务报告问题改革的重点,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政府建立财务报告审计制度。以国外为例,政府财务报告需要经过独立审计部门审计,再向社会披露,我国企业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了财务报告审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审计工作也可适当借鉴国外和企业的成功经验,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审计监督制度,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纳入审计范围。

三、结语

任何改革活动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也是如此,它受到我国的政体、经济发展水平、法制建设以及国际会计改革的影响。因而我们需要正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遇到多问题,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制定符合实际的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马洪滟.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热点及难点问题[J].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2014,(10).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历程

事业单位会计是指核算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记录、反应、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专业会计,它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事业单位财产安全、保障国家预算收支任务的完成、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很重大的作用。我国从1998年正式实施事业单位制度至今,已经做出了一系列调整: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增加了相关的会计科目,改变了相应账务处理方式;同时,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改变了以前的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这三要素,会计平衡等式变为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此外,会计主体确立改革之前,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是预算资金活动,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后,会计主体观念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进,有助于事业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加强经营管理。然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在依然还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够准确,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状况,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能准确全面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因此,有必要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做一些探讨。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事业单位的地位日益突出,对于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其中一个关键性环节就是完善相关的会计制度。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准则主要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两个文件从实行以来对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起了不少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事业单位的管理需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经济活动发展不想适应。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其所拥有的房地产、土地使用权和专业技术已经大幅增值。而且。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也渐渐频繁。这些变化对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会计处理可观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适应。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已经逐步进入到了纵深发展的尖端,随着事业单位与其主管部门的资金关系多样化,将会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的新业务也不断出现,这些变化也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提出了要求。

(三)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标准滞后于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进程。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建立了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会计准则体系,我国企业会计处理规范有了系统改进,也实现了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于同步。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体系颁布于上个世纪,很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管理的需要了。

三、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步伐的对策建议

(一)逐渐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式

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会计信息更能够从根本上用于评价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更能够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行过程,更加符合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和谨慎性原则。恰当地引入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计入当期的支出,其价值就可以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反映,进而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不再计提折旧。

(二) 进一步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标准没有对“会计目标”做出明确表述和详细分解,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应该对“会计目标”做出专门表述,同时可以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信息需求的角度来看,对事业单位如何提供这些信息做出明确具体规定,以指引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最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应该明确提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概念,来突出其概念框架的定位。

(三)合理的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数量较大、数额较多,而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疏漏较多,这些资产的核算并不够真实。所以,事业单位应该像企业一样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合理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取消修购基金计提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制度。购置固定资产时不必按资金来源列支,直接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在计提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以更科学的方式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合理反映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四)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建立科学的财务评测体系

如今,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质越来越接近一般企业的经营性质,其财务报表制度也应该担负着和一般企业三大报表相同的性质。所以,事业单位应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依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这部分内容去掉,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这个会计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全面反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事业单位管理者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事业单位也需要高度重视现金流量表的作用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报表使用者可获得直观准确的会计信息,预测单位现金流量。所以事业单位增加现金流量表更能够科学地评测事业单位的财务现状,有利于事业单位管理效益的提高。

四、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不断地改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革也将有重大的突破,所以,应该充分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的规范要求,通过完善的制度建立科学的事业单位财务评测体系,完善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张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策的探析[J].冶金财会,2008(5).

[2]何静.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J].商业文化,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