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5 21:2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保护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保护学习材料

篇1

一、环境保护教育注意“两个为主”

1.以渗透为主

环境保护教育没有单独设学科,而是把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去。幼儿园很多的主题活动中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的内容,如,“垃圾的分类”“动物王国”“丰收的季节”,这些主题活动中的内容无一不与环保教育紧密联系,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渗透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珍惜劳动成绩、勤俭节约等教育内容。

2.以游戏为主

我们认为,环境保护教育也一定要寓于各种游戏之中,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受教育。如在建构游戏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无毒无害的废品,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建构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懂得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物,回家还能向父母和爷爷奶奶做宣传。生活中很多的废旧物品可以用来自制玩具,环保的纸箱可以用来搭建城堡,塑料瓶可以用来做花盆,做保龄球,月饼盒可以用来做迷宫……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其中。这样的废物利用,既节约了开支,又培养了幼儿从小不随手乱丢垃圾的好习惯。

二、环境保护教育要做到“四个结合”

1.认知活动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幼儿园可以开展爱护花草树木,爱清洁讲卫生,爱护公物,节约水、电、粮食、纸等活动,开展这样的活动,既要求幼儿对环境保护的知识有所了解,更注重他们养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开展节约用水的教育,可以使幼儿初步了解水有什么用、干净的水是怎么流到我们家的,并组织小朋友进行污水与植物生长、清水与植物生长的优良对比实验,让幼儿知道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的重要性。

2.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发放给家长一些学习材料,将一些环保知识介绍给家长,让家长在家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我们还可以提倡让家长带着小朋友一起到公园去游览、写生、表演、游戏,让孩子一方面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日常教育与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

幼儿园的环境保护教育虽然应以渗透为主,但也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甚至是系列的专题教育活动。此外,在“爱鸟周”“粮食周”“世界地球日”等各种环境纪念日中可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如,爱鸟周进行“鸟儿鸟儿天上飞”的主题活动;在植树节组织大班小朋友种树、到大街上宣传、举办“植树造林好”的小展览;在世界环境日,大班可以进行“我最喜欢的环境”“救救地球”等美术创作活动等。

4.环保教育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结合

幼儿园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时,要时刻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避免成人化。环境保护教育目标的制定具有层次性,内容是幼儿常见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并且还介绍一些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同一课题在各年龄段要有不同的教育要求。以认识声音、减少噪声为例,小班要求分辨好听和不好听的声音,懂得保护嗓子;中班要求能分辨多种声音,知道哪些是噪声以及噪声的危害,懂得保护自己的听力;大班则要求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噪声的危害及防止噪声侵扰的办法,要求小朋友当小宣传员。

篇2

一、树立两个观念

1.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制衡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如果把这么深奥的概念直接讲给学生,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只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渗透给学生。例如,讲《海陆的变迁》时,可以告诉学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原因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可就荷兰的围海造地,让学生讨论这样做的利与弊,明确是否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聚落》时,通过穿越回原始社会做部落首领,让学生明白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学习《气温的变化和分布》了解全球变暖的危害及原因,再让他们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

2.人地协调的观念。

人地协调的本质是妥善解决社会总需求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从而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达到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就是谋求人与地的、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人地协调的观念是地理学的基本观念,也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基本,也是社会能够进步的前提。

要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长期教育的结果。例如,学习《世界的人口》时,让学生知道截至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突破70亿,而地球最适宜的人口是50亿左右,地球最多能容纳134亿人口,让学生看到危机,了解非洲的饥饿与贫穷,学会节约,理解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学习《世界的人口和人种》,通过让学生熟悉三大人种的特征猜想其分布,再读图验证,让学生知道人种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人必须适应环境,是环境造就了人;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不同也是适应环境,

二、构建两个课堂

1.开放式地理课堂。

开放式地理课堂主要指创设有较大时空,拓展学生学习活动的资源,以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特征,重视学习材料、组织方式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等和谐发展的新型教育观和教学方式。

教师要立足于课堂,但不拘泥于课堂;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要多种多样,要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沟通;教师要有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或者是自己的网络空间;等等。

教师还要有目的地建立开放式地理课堂的教育基地。教师可根据地理课程的进度计划和教学内容规划一些教学活动点,如校园周围的厂矿、公司、农场和园艺场、气象站、天文台等,通过校方或教研组、年级组、学生家长与上述活动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也可以通过在校内建立地理活动园地、地理多媒体专用教室等来实现。

2.生活的课堂。

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生活性”,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课堂教育等同于生活,但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强调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

篇3

关键词:绿地图;乡土地理;教学

Abstract: Green map using the global green legend, to make the map as the means, advocate "harbor the world, hand-painted home". College Students' organizations draw community green map, depicting the loc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ive attempt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way of life, to protect their homes, but also to enrich the local materials and strengthen the geography teaching has a positive effect.

Key words: Green Map; geograph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23.45

引言:乡土地理是区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载体,乡土地理教学体现的是 “全球视野和本土行动”的完美结合。爱国之道,始于爱乡,以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可以充分发挥地理教育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设计,结合高校学生环保志愿者社团的活动,开展“绿地图”制作,既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地图绘制的基本流程,也可以为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积累丰富的素材。

“绿地图” (GreenMap)是首创于美国纽约的志愿者活动,GreenMapSystem是在纽约成立的一家非营利组织,主要致力于联合世界各地的人以绘制绿色地图的方式,帮助大家认识和描绘本地区的人文和生态环境。自从1992年美国的温迪鲍尔女士及其伙伴创作了第一份纽约“绿地图”,绿地图的概念已经在世界各大洲扎根落户,无论是绘图的过程本身还是最后完成的绿色地图,都已经产生了显著的成果,将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向更多的社区推广,目前已经出版了325份不同的绿地图,包括80份网络版本。热爱自然、尊重地区文化的志愿者,用他们敏锐独到的眼光观察自己熟悉的社区,采用全球统一标识,将“绿色”信息标注在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地图上,帮助大家认识和描绘本地区的人文和生态环境。

绿地图采用全球通用的绿图例,以及绿地图系统开发出来的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绘图工具和资源。全球统一设计的绿色图例保证了全世界各地的绿地图绘制者和使用者可以无障碍的交流、理解和使用各地制作的绿地图。绿地图关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环境建设几大内容,标注包括自然胜境(如城市的森林、古树名木、湿地、湖泊、自然保护区等)、基础建设(如公园、林阴步道、市民广场和街头绿地等)、人文景观(如建筑古迹、名人故居、图书馆等)、环境资讯(如环保部门、固废填埋厂、污水处理厂、饮用水源,甚至包括重点污染企业等)等十几类超过一百种地区信息,共同组成一幅反映社区人文生态景观的本土综合图谱。

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优势,选择高校环保社团来做绿地图,可以更有效地推动环保工作开展。大学生在深入社区或保护区做环保项目时,更容易被当地居民接受,更有可能得到最详细的一手资料,这对于环境问题统计调查至关重要。在吸引当地居民关注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当地的生态景观。

例如参与首份广州河涌绿地图绘制项目的就有30多个来自广州不同高校、环保社团的环保志愿者,通过多次深入荔湾涌沿岸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了很多平时被人忽略的美景。在获得详细的资料后,把荔湾涌及其沿岸的人文、生态景观,以及典故丰富的地段和最适宜徒步亲水、骑行察水的河涌交通线路通过画笔一一表达到地图上,并针对河涌水体清浊程度、气味特征等用不同颜色分段标示出来,同时还列出志愿者已建立的固定取水点,从而让更多人充分感受到家乡的美丽,把低碳绿色生活的理念传播到更广的人群中。

地图是很强大的一种工具,又是很个人的一种体验。它能够让看地图的人了解绘图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绿地图的制作过程是一个发现美,分享美的过程。每一份绿地图由社区居民、学校里的学生和教师、环保志士、热心地方文化传承的人等者共同协作完成,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民间代表汇集在一起,共同创造出一份代表当地真实的生活与生态的活生生的图景。因此每一份地图都是独一无二、充满了城市原生态的风韵风情。尽管采用世界通用的标识图案,但是每一份地图的绘制都是独具特色的。这其中包括各种充满地方风格的手绘,童趣盎然的图画,色彩鲜艳的布艺拼贴,也有精确的等高线山区介绍,复杂精准的都市道路图,或者包含整个城市的详尽而广博的介绍。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绘制绿地图的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易于整理操作,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而绘制绿地图的过程正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保护自己家园的过程。通过社区绿地图制作的整个过程,结合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实地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学生们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作用有了深入的理解,在理论联系实际中逐步确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反思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乡土素材与教学任务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进程,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乡土地理材料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人地关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国爱家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绿地图倡导的“心怀世界,手绘我家”,即从全球角度出发来考虑人类共有的环境,从自我角度来做起,通过绘制自己社区的地图,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来保护共有的环境。乡土地理教学结合绿地图制作,对学生深刻理解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区域地理特征以及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大有裨益,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王静爱.《乡土地理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桂芝著.《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与探究》[M].地理教育,2005

[4]胡立强.《地理教学中乡土教材改革探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

[5]李日永.《立足乡土,探究乡土,服务乡土》[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1

Application of green map in local geography teaching

Abstract: Green map uses the global green legendmake the map, advocate "harbor the world, hand-painted home". Organiz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raw community green map, depicting the loc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tempt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way of life, to protect their homes, to enrich the local materials and strengthen the geography teaching.

Keywords: Green Map local geography teaching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说白了就是教师设置一个让学生心甘情愿钻进教学活动的“圈套”。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思路是呈现活生生的现象,使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产生认识冲突;或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里所说的“活生生的现象”可以是来自生产或生活领域,也可以来自科学史或科学研究案例。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每一节的“问题探讨”和“探究”中的情境教材为此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具体思路。例如,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问题探讨”中的《侏罗纪公园》片头片段创造一个关于基因功能的情景,并设计问题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愿望,这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之一。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生物学科比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新课程也指出“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这一相关内容时,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起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要注意挖掘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的书本知识。如:买西瓜时大家都知道在个子大小一致的情况下买重量轻的,因为它熟了,这里面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与细胞的呼吸有关。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势必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组织教学,经常变换教学方式,让学生始终存在新鲜感。

1、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恰当地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模型法教学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组织学生制作、建立各种模型,如细胞结构模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等,可以把复杂抽象的事物变得简化和直观,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激发起来了。

3、竞赛法教学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在组内或组间开展良性竟争,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氛围。如:在讲到DNA复制一节时,可以将学习内容问题化,每个小组重点解决一个问题,课上由小组指定发言人面向全体学生讲解,组内其他成员补充,同时回答其他小组成员提出的疑问。这种方法在使用时要注意多照顾弱势群体。

4、记忆法教学

当知识记不住时,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把知识“口诀”化,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也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学习8种必需氨基酸时编成口诀:携(缬)一(异亮)两(亮)本(苯丙)甲(甲硫)色书(苏)来(赖)。

四、适时融入生物科学史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生物科学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生动教材。将生物科学史融入生物学教学中既充满兴趣又显示其必要。如:在讲遗传定律时,我融入了科学家探索遗传奥秘的100多年的历史,使学生们感慨万千和兴奋不已,理解了科学的本质,感受了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

五、积极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篇5

目前,一些思想品德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作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的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和学生特点分析,使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

例如《平等尊重你我他》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理解人人平等是指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并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

能力目标: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平等和尊重他人的公民意识,体会平等重在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这个教学目标,第二条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框题。教案所设定的总的教学目标,没有衡量学生现有知识状况与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仅仅依一种课堂模式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教学,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习惯、原有能力。不分析学习需要,就难免在课堂上做重复工作,甚至抑制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会使教学目标落空。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忽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例如某教师设计的《严也是一种爱》一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应让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确看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

情感目标,实为教师灌输的内容,而非学生学习此文产生的情感升华。因而也不是建构,而只是“填鸭”。

由此可见,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应该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执导下,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注重内外因素的结合去设计教学目标,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缺乏理论指导的学生活动往往会走向形式主义,不注重学生活动就只能局限在灌输教学的低级状态。

(三)没有把握目标的可操作性,使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成果难以考查

例1:《做情绪的主人》

(1)了解情绪是可以调适的,认识到情绪与个人的人生态度是紧密相连的。

(2)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例2:《维护消费者权益》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消费者享有哪些合法权益,知道什么是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依法结社权、获得知识权、维护尊严权、监督批评权。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是符合要求的,案例2则存在“认知目标”过多的问题,几乎把教材中的内容都罗列进来,未能突出重点;“能力目标”有些抽象,缺乏针对性,修改为“培养学生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知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就比较具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制定得不恰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这节课的内容不符合,不是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三、解决的策略

为避免和减少上述问题,在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该要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对全课教材内容、教材结构和教学目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其次,在这个前提下,再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地制定课时的教学目标,具体操作步骤为:

(1)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弄清本课时基本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基本要求是什么;

(2)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结合点;

(3)分析、思考、挖掘蕴含在教材内容中的基本观点,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因素是什么;

(4)把上述内容按照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整理和概括,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5)适当参照教师教学用书(参考书)中对全课教学目标的表述,纠正、充实、完善自己所制定的课时教学目标。

据此,以下为笔者对《生命需要彼此尊重》一框的教学目标设计,仅供参考:

知识与能力:

了解自然界动植物的生存状况,了解环境恶化的现实,懂得保护环境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珍爱自然生命,保护自然环境,学会和自然和睦相处,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能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实地的观察与探究或者上网查找资料,感悟生命世界的多彩;知道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状况,通过讨论与分享,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教师引导的“社会环境综合分析”懂得生命是彼此联系的,需要彼此尊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篇6

一、分析教材,挖掘环保素材

初中语文课文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佳作,即使现在新增的科普类文章中也有直接或者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综合现在的教材,其选文与环保教育密切相关的课文有三类:一是具有显性特征的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及科学小品文章,如《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看云识天气》《你一定会听见的》《月亮上的足迹》《绿色蝈蝈》《化石吟》《山市》等,这些文章重在介绍科学知识、阐释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体会到人类过度活动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二是具有隐性特征的环保教材,如《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圆到三味书屋》《小石潭记》《望岳》《登飞来峰》《苏州园林》《紫藤萝瀑布》《海燕》等,教师在把握这些文章文学性的同时,可通过探讨试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多彩,使他们产生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激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教师只要认真把握教材的时代脉搏,积极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育有机地与语文教学结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材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的良好载体。

二、利用教材辅助系统,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进行环保教育的时机外,教材的助读系统也是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和运用的环保教育好载体。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安排了很多表现自然风光和动植物的图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让在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同时将环保的主题渗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迹》一课后面的月球表面图片,从那一圈圈班驳的痕迹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课后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材料中也有对环保教育很有价值的内容。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去接近大自然,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敬畏生命》搜集资料,出一期关于“人与宇宙之秘”的期刊等。

三、抓住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特别对初中生更重要,在他们正确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引导他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思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根据阅读课的特点,我们语文教师在提炼教材的同时要将环境教育有机地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避免机械地说教与课堂教学脱离。如《大自然的语言》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春天草木萌发,万物苏醒;夏天燕子翩然归来,果实孕育;秋天果实成熟,落叶纷飞;冬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教学时,就应该抓住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人们肆意踩踏草木,砍伐树木,乱扔垃圾,会是一幅什么景象?这就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环保主题上来;这样无形之中就使学生走近了环保,提高了环保意识。

在朗读课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动情地朗读教材中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通过学生反复有表情地朗读,与文章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境教育于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春天带给我们美,感受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又如教学的诗词《沁园春雪》,朗读时,要读出主席的豪情万丈、居高临下、意气轩昂,表现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

四、利用课外实践,开展环保教育

语文教学课外实践包括作文教学和课外活动,作文教学属于语文的运用过程,它的实质就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写作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再现他们的知识积累,抒发他们对生存环境的独特见解,达到教学目的。如通过对学生身边熟悉的花、草、树等物的观察,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言表达对这些物的情感,从而深层次的挖掘他们心灵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

篇7

关键词:幼师英语;任务型教学;分类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也逐渐引入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由于职业的特点,幼师学生不仅要对音体美有全面的了解,并具备实际应用的能力,还要具有的国际化理念与先进经验的职业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熟悉各国的文化风情以及国际上的通行规则、同时学生还要具有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的能力。因此,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幼师的英语教学是切实可行的,但也要有所选择。

一、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任务类型

现有的很多英语教材是以情景或主题进行编排,这就为任务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范围,也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基础。

(1)拼图式任务(jigsaw tasks)。小组成员各持有故事的一部分,同伴之间需要经过合作将故事拼接完整,一般4人一组。这类任务不限于故事,可以是任何一个完整的信息载体,比如信件和表格等。

(2)信息差型任务(information-gap tasks)。两人结对完成,两人各持有对方不知道的信息,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通过交换信息得到对方所掌握的情况。此类活动还可以在活动后向第三者介绍所得信息,或将对方介绍的情况填入表格等。

(3)解决问题型任务(problem-solving tasks)。分配给学生一个任务和一些相关信息,学生需要经过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答案可以有多种,也可以是唯一的。

(4)选择决定型任务(decision-making tasks)。让学生通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选择一个决定。比如,学习有关环境保护内容时,可让学生通过讨论,投票选出大多数同学想做的一个保护环境的项目或一件公益事情。

(5)交换观点型任务(opinion exchange tasks)。主要是让学生表达不同的想法或不同的观点。比如,针对“是否应发展私人汽车”这一话题,教师可以将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让学生各抒己见,不必相互接受对方的观点。

(6)角色扮演(role-playing)。教师指派学习者担任某种角色,并要求按照学习者自己理解的方式来扮演,并得到及时的反馈。学习者能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渗入到活动中,通过非言语动作(手势、面部表情等)来表达思想,使角色交际逐步向自然交际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表达思想的能力。通过这种活动,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把语言学习材料转变成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任务,有利于把语言、技能和真实交际经验统一在教学活动中,更便于学习者在真实、充满活力的情境中感受语言的真谛。

(7)总结性报告。一个有效的组织方法是“Numbered Heads”。例如,学生4人一组,先由学生抽签取得各自的编号(1-4号),然后由教师指定一组中的某号同学,这样,所有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被点到并代表本组发言。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选择不同任务类型

教育工作者要重视个体生命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树立承认、尊重个体生命独特性和差异性的理念,因材施教。英语课堂上,教师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时也不可忽视这一点,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别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充分的训练机会,要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让学生投入情感并渗透着社会化自我表现的活动,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培养”。

1. 静态任务。

静态任务只涉及视觉信息,用于单向的弥补信息差,如向别人描述简单的事物等;动态任务涉及信息因素的变化,比如描述车祸、讲故事等。对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教师可设计一些简单的静态任务,如描述简单事物或过程等。

2. 抽象任务。

抽象任务涉及非语境化的信息因素,比如发表一种观点意见等。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有所变化。对处于中等层次或较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可设计一些动态性或抽象性任务,使其多思、多疑、多问,如让他们用英语打电话、向旅行社订票、汇报个人参与某项活动的体验等,或设置对话,让一方说服另一方,如就“中学生上网好不好”展开辩论等。

当然,每个学生都处于不断变化中。所以,这种差异性任务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英语学习任务时要考虑到这一点,关注学生的点滴变化,使任务的设计更有针对性。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变化选择相应类型的任务在幼师英语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团队精神。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了开放式学习,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

参考文献:

[1](澳)David Nunan 著.任务型语言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情境;教学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初中教师,我深知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给学生带来难以磨灭的影响。所以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在研究教材的同时,也通过观察深入研究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深知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但还总是自诩已经长大。其实,这一时期的孩子,仍然具有和小学生一样的强烈的好奇心,并且探索欲更胜于小学生。

地理这一学科,如果泛泛讲来,会让人觉得枯燥而乏味,实际上他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因而联系实际,创设生活中地理有利于知识活化,便于学生有效吸收地理知识。

一、地理情境教学的特点及分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应熟知教材,善于运用教材只是进行情景创设,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地理。例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地理认知内容实践,必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另外,通过合理的课堂问题设计、师生人际交流等情境教学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初中地理情境教学按照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主要分为角色类、图像类、语音类、实验类、游戏类等。角色类情境教学是指由学生扮演地理学习活动中的相关角色。例如,学习“水土流失”相关章节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当地居民”、“环境保护者”等,对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等展开讨论。让学生直接投入到学习实践当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图像类情境教学是指利用地图、地理图表、地理遥感图像等资料,让学生在实际对比观察中学习地理知识。例如教师给学生展示高原、平原、丘陵等不同地貌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对比观察图片差异,深化学生对地貌的理解。语音类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与地理相关谜语和故事等形式,例如沧海桑田等传说故事、地理学家的著作游记等,在地理学习中获得更高层次的感悟和启迪,促进学生联想、记忆并学会使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和信息。实验类情境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游戏类情境教学是指通过教师设计的特色地理游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进行初中地理情境教学

挖掘教材,善于发现它与生活的联系,实施创设情境。在地理教材当中有很多知识都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深入解析教材内容,将情境教学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基础地理知识,学生无法直接感知这一空间性很强的地理知识。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与之相关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问:站在海边看远处迎面而来的船只,为什么会先看到船的桅杆,之后才是船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驱使学生学习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对地球是圆的这一地理知识产生身历其境的了解。

设置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的疑问,认真组织教学活动。思维始于疑问。保持疑问代表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教师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罗列教材中的知识,而是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环节,多提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通过直观的地理实物、标本或者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比较,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生 自主操练

一、自主操练的定义

所谓操练,就是指主要由教师设计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学生自主操作过程,是指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活动任务,主动进行知识接受与强化、能力训练与提高的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地操练符合当前自主学习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设计一个既宽松和谐又贴近生活、既面对全体又发展个性、既紧扣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操练模式与情景,是每一个英语教学者都必须重视与研究的问题。奥苏泊尔认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人们能否认知和正确认知客观事物,取决于他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既是知识储存的形式,又具有通过加工同化和处理新知识的功能。

二、自主操练的实践与思考

在英语操练中,要依据认知结构理论,始终贯穿知识建构思想,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操练,帮助学生自然地、逐步地、准确地建构知识,努力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有效提高学生言语方面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操练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操练的目的性,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操练的目的性就是指老师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操练技能的构成要素基础上,明确操练的三大目标(即情感性、知识性和能力发展),给学生一明确的指令,设计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特点的操练形式与模式,使学生自主地将感知到的知识信息通过操练达到充分的理解、全面的把握和准确的运用。

(1)动机是积极学习的源泉和原动力。强烈的动机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目标采取积极的进取的态度,而没有动机则无法学习。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对操练内容、形式感兴趣,就会对其有更多的投入,就会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减轻操练带来的心理压力。如在教学职中英语教材第二册Unit 5 Text 1:I am not a patient时,首先,让学生明确操练这单元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复述、巩固这些操练形式,从而很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及课文难点、语法等。

(2)目标会成为一种驱动力量,这种驱动力量既是一种外在的驱动,使落伍者奋力赶上,使先进者更加努力,又是一种内在的驱动,使学生从“目标”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快自己的学习步伐。如在教学职高《英语》BookⅠ Unit 11Pop music中,通过播放几首Elvis Presley和Jay Chou的歌曲,提出具体的知识目标,通过多种类型学习材料的选用,让学生在操练中有明确的方向,从而更多感受文化内涵,学用并重、内外兼修。

2.注意操练的层次性,帮助学生形成层次分明的立体化知识结构

所谓操练的层次性,即指教师在设计与指导学生操练时应根据教材内容难度层次、教学大纲、考试标准高低层次,结合每个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性及其认知结构中所储存知识经验程度的层次性,而进行具有一定梯度的不同层次的操练。

3.增强操练的灵活性,适应学生变化发展的认知结构

我们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操练方法,适当调整操练进度,不断变化操练形式,发展学生多面、灵活独特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灵活运用能力,使枯燥的单词具体化、死板的句型浅易化、深奥的语篇形象化,有效地促成知识的迁移,从而达到知识结构的优化及新的知识结构重建的目的。

(1)适当调整操练进度。在实际操练阶段要密切注意控制操练进度,英语课上的实践操练有机械操练、有意义的操练和交际性操练。这几种操练一种比一种更接近语言交际,一种比一种更难一些,体现出一个由操练到交际的过程。例如,第一册Unit 10,对话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平时我们也常接触到天气预报。如对话中的 “The weather forecast says that we’ll have occasional rain this afternoon, and the temperature will drop to 10 degrees centigrade.”可以让学生根据此句型进行反复的操练,给出有关天气的表达,如 sunny,windy,snowy,foggy,rainy,thunderstorm,fair,wet,warm,cool,hot,cold等。气温将下降“the temperature will drop / go down”,气温将上升“the temperature will rise / go up”。

(2)操练素材灵活多样。操练阶段实际上指反应生成阶段,即指反应发生器把学习者的反应组织起来,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他们所学知识的过程。教师应选择多种多样的材料,涉及日常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个人传记、情感体验、体育运动、环境保护等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的题材,有利于激发学生体会语境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3)操练形式灵活多样。如“class work ",就是打破座位的限制,让学生们离开座位,自己去寻找交流的对象。可以几人一群,也可以两两进行口语操练。如在上“ Go shopping”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把教室当成一个市场,一些同学扮成卖不同商品的售货员,其他学生则扮成顾客,在这些“商贩“摊点”前自由地购物。当然,这个商场的通用语言是“English Only”。这种操练形式不仅能让全体学生的练习数量都得到大大的提高,而且寓教于乐,效果也不错。

三、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10

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种种挑战,未来的工作环境以变化快、技术新、系统由计算机控制、办事用新方法为特征。未来的社会将会越来越强调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运用判定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有效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的新世纪接班人应当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而不应当是只知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和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材。

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究,以学为中心,依托小学活动课、社会课、自然学科等课程,选择诸如"大自然警钟长鸣""传统的民族节日""环保餐具""形形的花"等综合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老师辅助和支持下,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的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信息,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发展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定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学习活动。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定,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以学为中心的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摘要: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的基本步骤、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一、学习任务的设计

1、真实性任务的设计摘要:

基于网络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碰到新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选择真实性任务,真实性的任务可以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和技能和他们是相关的和有意义的,这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于真实性任务中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又是整体性的,具有挑战性,学生必须依靠自己解决新问题,而不仅仅是探究别人的解决方法,这样他们就好象在真实世界中解决新问题一样,解决了新问题就是奖励,因此轻易激发起内部动机。

2、解决新问题的设计

在教学中,采用以新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探究性学习的途径,选择和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新问题,让小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的能力。教师通常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新问题,提供解决新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新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非凡强调让学生亲自参和探索探究,进行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方法及其价值,发现科学事实及其规律。逐渐养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由于具体新问题往往都是同时和多种概念原理相关,我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

二、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的设计

1、学习资源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每个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每一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可能得到每个学科第一流老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最闻名图书馆(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或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类摘要:

(1)本地资源摘要:指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

(2)远程资源摘要:指教师在本地的局域网上运用"pagetopage"的方法超链接到Internet,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3)泛资源摘要: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和联想记忆特征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和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喜好,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认知工具的设计

认知工具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成为认知工具的唯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索。

基于网络的认知工具主要有摘要:Explorer浏览器、E-mail、BBS论坛、聊天室等。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的认知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所以我们提供多种认知工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这类认知工具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对信息的收集技能、组织技能、创造技能、操作技能、传达技能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1、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好几种,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究,是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新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和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以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荣辱同当。和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学习个体的特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为学习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空间。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探究喜好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小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探究新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喜好喜好自主选择决定,各小组探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交流展示,将拓宽同学的视野。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探究计划、讨论探究方案、分配探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外出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探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2、研讨、交流的氛围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和教师之间共享和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辩论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相互协商,小组讨论、交流,对当前新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和聪明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研讨交流中,要求学生善于表达所观察到的结果,对一些有争议的新问题,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对有疑问的地方,通过研讨可以把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集中起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熟悉,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在研讨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和驳斥他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想互补充,相互启发,从感性熟悉发展到理性阶段的熟悉。

四、学习的基本步骤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作了初步的探索,下面以小学六年级活动课教材《大自然警钟长鸣》为例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摘要:发现新问题阶段摘要:

学习目标摘要:

1、认知知道环境污染对人民生活的危害,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2、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乐意主动参和探索新问题探究新问题。

3、学会网上收集某一主题的资料,会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喜好的内容。

4、实际生活中,关注这一主题的变化、发展,主动和同伴交流观点、看法。

流程摘要:

1、出示一瓶从学校四周的小河取来的带有污染的水,问摘要:看了这瓶水,你有什么想法?你的想法有依据吗?

2、交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到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

3、上网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

4、选取一、二条你最担心的信息,全班交流。

第二阶段摘要:探究新问题阶段摘要:

学习目标摘要:

1、知道"水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了解如何治理和预防水污染。

2、引起学生对某一新问题的注重,激发严谨地探究新问题的态度,感受到和他人合作的愉快。

3、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并讨论对此进行知识重组,提出自己的观点。

流程摘要:

1、提出大家都感喜好的探究主题摘要:"水污染"。

2、讨论怎样进行"水污染"的探究,主要探究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的目前状况怎么样?如何治理?如何保护好还未受污染的水源?

3、探究方法的指导。

4、自愿组合成探究小组。

5、社会实践摘要:全班分成四小组探究四个主题摘要:A、青少年的水保护意识。、宝山、月浦地区水污染目前状况调查。C、苏州河综合治理感想的目前状况调查。D、家庭水、学校水循环利用。

6、各组整理课外探究成果

7、撰写探究报告

第三阶段摘要:研讨交流成果阶段

学习目标摘要:

1、在展示交流中,学习他人的探究成果,充实自己的探究成果。

2、对自己所探究的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感受到和他人争辩、讨论的乐趣。

3、会总结探究成果,和别人资源共享,小组合作一起深化探究报告。

活动过程摘要:

1、各探究小组展示阶段性成果。

2、讨论摘要: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

3、交换意见、看法。

4、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成果,形成阶段性的看法。

五、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辅导功能,之所以提辅导而不提指导功能,是因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做出决定和自己决定解决新问题的策略,因此,指导和建议更多的是暗示性的而不是直接的,它只在学习者需要的时候才出现。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的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1、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主导非凡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2、为了使辅导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摘要:提出适当的新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索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新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熟悉。

3、加强"异步"辅导。这里的"异步"辅导是指教师对各个探究小组进行提优补差的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实时地实现,也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实时实现。前者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后者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就象面对面一样。虽然教师应关注所有的学生,但相对来说,两头的学生应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

基于网络运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以上只是从学习环境的设计这一角度去探索、去实践,这仅仅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关这类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案,师生的角色关系等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的新问题。

参考资料摘要:

何克抗《有关网络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索》

赵建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