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技术成果转化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技术成果转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转化机制;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E83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closely linked to the new situation, all countries are explor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virtuous circle, to enha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author is research domestic and foreig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Key words: Achie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nsformation model;Transformation mechanism;Performance evaluation
一、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进步、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75%以上都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的,日本、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80%,英、法、德等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也都达到了50%以上。近十几年来,我国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开拓技术市场为突破口的科技体制改革,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多层次、多形式、多种所有制的技术经营机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批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进入生产领域。但是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科技成果转化还普遍存在数量少、质量差、规模小、效率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国外研究综述
1.科技成果转化理论研究
理论界对于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作用认识可以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指出“新的专家阶层是一群勤于思索的人,他们利用知识为经济生产做出重要贡献”。马克思明确提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问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索洛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证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创建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但是科学技术依然是增长的外生变量。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作用不断加强,罗默、卢卡斯和格鲁斯曼等一些经济学家用新增长理论解释经济增长。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这反过来又可以增进知识的积累。
2.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美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模式以基础研究任务和应用研究市场为导向。基础研究主体主要是高校和各类研究机构,经费以政府出资为主;而对于应用研究,企业是科研主体,从事产品的改进研究,经费由企业和贷款解决。应用研究的管理方式是企业化管理,决策程序明确,并用良好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各类人员科研积极性。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主要作用是制定和实施法规,引导企业与产业部门合作,并帮助建立各类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德国科研坚持市场导向,前沿基础研究由科研院所承担,应用研究由企业承担,经费来源主要是企业,大型项目政府和公益性组织也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德国科技管理采用市场管理,科研项目选择根据企业竞争的需要,科研成果的价值也由市场机制评估。德国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法规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制定相关标准提高科技含量,并提供相应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同时政府还通过大型项目的支柱引导科研方向。
3.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研究
西方国家尽管没有全国性的绩效评价体系,但对于国家资助的实验室、大学都有绩效监测体系,他们大多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科研资金投入的效益。国外学者试图建立一种对科学技术产出的分类法,来评价和监测科技成果转化绩效。鲁本斯坦和盖斯勒(1982)提出科学技术产出的四大分类:(1)与销售相关的,(2)与节约有关的,(3)与对利润的影响有关的,(4)与技术解决方案的时间与成本有关的。盖斯勒和克莱门茨(1995)通过43个联邦实验室向51家工业公司进行技术转移的实例研究了技术的商业化。
三、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多是从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扩散理论出发,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实证分析。我国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著名专家傅家骥、许庆瑞为代表。对现有文献资料综合研究表明,国内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对技术成果的有效评价及阻碍产业化的障碍研究几个方面。
1.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陈琴荃等人(2002)创建了符合不同区域、不同经济类型的互相促进的四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建科技型企业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技术支撑模式、构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模式,并对其高效运行的关键进行了探讨。
姚应才、倪宏兴(2006)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政府推广转化模式、科技创新转化模式、产学研联合转化模式、自主转化模式、市场驱动转化模式和技术引进转化模式。
徐彬等(2010)对共生环境及共生环境中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和分析了基于链共生组织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并以四川万安石斛产业科技园为例,对基于链共生组织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实效进行了验证。
2.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李钢、李林(1999)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是由政府推动系统、科技成果供给系统、成果转化主体系统及社会化保障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在此基础上,对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动力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孙建中等(2002)撰文提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企业、政府以及市场等诸多因素,并通过构建由成果提供方(高校、科研机构等)、成果转换方、成果需求方组成的反馈系统控制机制模型,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应的对策建议。
徐辉、王忠郴(2007)基于“成长上限”系统基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面对成果转化存在的诸多问题及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体系、推动利益与风险共担的成果转化合作机制和确立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等,从而使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原动力。
3.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涂小东、肖洪安、申红芳等(2005)用科技成果转化潜力、科技成果转化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三个指标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做出评价;陈腾、叶春明、沈杰(2006)应用DEA方法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并给出了DEA方法中指标体系确定的一般原则和步骤;成玉飞(2008)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天津省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做出客观评价;王桂月、王树恩(2009)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一定模糊性的特点,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具有模糊化和良好预测能力,在给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并用实例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可以较好地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评价。
四、结语
以上对科技成果转化国外和国内相关研究分别进行了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研究开始得较早。正因为英美等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开始得早,所以其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高,而他们已经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值得我们加以学习和借鉴。不同于国外,国内学者专家对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比较多,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涉及高校、企业、政府以及市场等诸多因素,所以转化机制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常立农, 周哲. 试论我国科技转化的模式[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1
篇2
[关键词]成果 工业化转化
一、前言
石油是国家重要能源,石油和石油产品的供应不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而且与国家能源安全息息相关。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使催化裂化面临严峻的挑战。催化裂化作为一种先进的工艺技术,有着其他工艺不可替代的诸多优点,但从清洁燃料指标要求来看,由于其产品的十六烷值低、汽油烯烃含量过高等,已不能满足质量要求。目前,最突出的矛盾是汽油烯烃含量过高,如何在保证轻质产品收率不减少的前提下降低催化汽油的烯烃含量,同时尽可能保持辛烷值,是催化裂化技术研究的重大课题。所以,开展重质油轻质化及产品的后精制、清洁化技术的研究和工艺开发对我国石油炼制技术的发展相当重要。
二、国内技术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在工程技术开发及转化方面比较落后,成果工业化率低、周期长,经济效益低。这也就造成了很多技术需要长期引进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真正具有工业转化价值的研究成果比例不高。现在有很多成果,只是纸上谈兵;有些研究深度不够;有些只是设想经不起考验,没有经济性,离工业化有很大距离。
2. 缺乏转化机制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化、产业化的首要任务是识别成果的可转化性,不但要考虑项目的技术含量、项目转化后的预期经济效益、社会和环保效益,而且要考虑项目的转化难度、可推广程度及远景目标。这就需要具有一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组织地实施。目前国内缺乏这种有效的产业化机制和技术专家。
3. 缺乏有利的社会外部环境,对技术转化重视不够,认同不够。技术工程化和技术研究一样,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辛劳动,把复杂的研究数据变成简单的工程方案,技术上便于推广,但千辛万苦搞成的工程技术,在有偿使用方面面临很大困难,往往遭到技术剽窃。严重挫伤了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结果造成一个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技术转化水平的提高。
我国在工程技术开发及转化方面一直相当落后,这也造成了很多技术需要长期引进的被动局面。有些技术及工艺在国内开发出来,但工程放大、工程开发甚至工程设计却要外国人承担,最后“钥匙”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关键技术和工艺包仍属外国人专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乏自己的石油化工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要想改变技术转化的不利局面,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工业技术,本项目的实施就是闯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式。
三、项目的特点及可行性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工业化中试项目最大的特点是项目的不确定性和项目的风险。该项目是一个从科研、实验室研究的理论研究向工程转化一个过程;是一个全新的工艺,是我国炼油工业第一次缩短催化裂化反应的时间,也是我国第一套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
该工艺技术具有催化剂接力、分段反应、短反应时间和大剂油比的特点。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工业化中试项目的关键是工艺方案,而工艺方案的关键是将第一段生成的柴油取出作为产品,汽油与重油组分混合后进入第二段与再生后的催化剂接触继续反应。这样,在第二段就存在一个汽油与重油以哪一个组分反应为主的问题。
当以第一段生成汽油的二次裂化反应为主时,经过试验总的汽油产率下降,液化气等产率上升,产品分布变差,则该工艺无应用价值。
当第一段生成重油组分的裂化反应占主要地位时,重油组分的裂化反应生成大量的轻质油品,可以有效地降低重油产率,提高轻质油品收率,改善产品分布,从而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在整个技术开发过程中,从技术基础研究、工业化方案研究及工程设计到施工建设及工业试验,专门为该项目的实施组织有关专家多次召开论证会,为该项目的成功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四、项目经验
两段提升管项目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通过项目的实施,开创了我国在科研成果往工业化转化过程中的先例,为炼油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该项目在方案论证阶段,由于实验提供的仅是理论数据和试验阶段的成果,我们多次组织国内有关专家进行论证,经过多次论证,提出了更加可行的方案。
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多次与设计专家进行沟通交流,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投资,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使用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例如:KH-3喷嘴,石油大学等单位开发的FSC和VQS旋流式快速分离系统等,粗旋、预提升技术,使设计工作更加可靠。
在项目施工阶段,充分利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合理安排施工各专业之间的通力协作,使施工的风险降到最低,而且费用较预算节约约5%。
在新装置实施过程中,第一步确保装置能流化正常;第二步使装置能够正常运行;第三步调整优化操作;第四步进行各种条件下的工业试验。在实验中,我们根据装置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有关的工艺参数,使实验能够在最佳的条件下进行,从而使两段提升管新技术能够得到充分的验证,把理论通过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升华。
五、结论
该项目在充分进行理论分析、现场采样分析和实验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具有催化剂接力、大剂油比、分段进料和短停留时间等诸多优点。这些优点经我公司工业化试验和多年的运转得到了验证,体现了效益最大化。
1.根据实验室研究成果,通过多种设计方案比较,将我公司的1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成功改造成为世界上第一套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TSRFCC-I型)工业试验装置(15万吨/年),并一次开车成功、运转状况良好。
2.工业试验和运转充分证实了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难裂解的油,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能提高产品的收率和改善产品的质量。
3.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两段提升管的理论得到验证,开创了我国在科研成果往工业化转化过程中的先例,逐步形成“实验室研究――中试放大――工业化生产(技术推广)”一条龙科研开发体系,并且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左丽华. 我国催化裂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 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0, 16(1):16-21
篇3
关键词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软件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1018803
0引言
姜大源教授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具有综合、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等特点。而所谓的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经确定的工作过程进行归类、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来进行有规则的排列。生产复杂产品、完成重大项目都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了该产品、该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1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定位
篇4
1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及启示
1.1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其模式如表1所示。美、德、日三国的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有很多共性,即:科研导向市场化,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是企业,其次才是政府;科研主体是企业,或者企业和科研部门合作;政府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制定公平、公正的法律规则保护通信科研成果,引导科研部门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通信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1.2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成功对我国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有很大的启示。第一,应建立完善的法律、税收、金融保障体系,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信息服务方面,还是税收政策、资金资助等方面都对中小企业予以支持;引导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从而提升我国通信产业链的整体科技实力,加快通信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第二,通信科研成果转化应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相互合作,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加速通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第三,通信科技成果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性效应,从事研发活动或研发成果转化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效益,将会抑制科研主体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专利制度来保障科研主体的利益。第四,健全完善的专业通信科技成果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有助于提高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率。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开创性活动,受到政治、经济、技术、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周期长等不确定性特点,因此需要权威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向企业传递通信科技成果未来前景的信息,引导通信科技成果的发展方向,以降低技术交易的不确定性程度。
2基于通信科技成果分类的成果转换模式
2.1通信技术成果分类以技术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为尺度可将通信科技成果划分为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共性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和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指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服务于全部公众利益的技术成果。共性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指在通信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通信产业和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指私人产品领域的通信技术,完全为公司或企业专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私人专利技术、企业技术秘密等,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这种分类方法具有很好的经济学理论支撑,有助于理清政府的职责,明晰不同通信技术成果的不同转化模式。根据福利经济学原理,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性效应,从事研发活动或研发成果转化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效益会抑制科研主体的积极性,其成果转化往往存在“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在这方面应起主导作用,作为主要投资人以纠正“市场失灵”。共性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对行业影响深远,需要行业内主要企业以产业联盟的方式进行合作研发并转化应用,成果转化的利益在产业联盟内部共享。对于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可以在市场的选择下自行转化。
2.2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第一,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时效性要求高。目前,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国际上成熟的技术很多,如不及时将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将错失开发市场的良机。如3G技术,国外成熟的技术就很多,到2005年8月,世界上已有71个国家发放159个3G牌照。第二,在通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关键技术领域需要政府引导。由于通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也关系国家安全,信息技术事关民族科技进步,对其他技术进步具有带动作用,其社会经济效应显著,因此,在重大专项技术和前沿技术方面与其他产业相比更需要国家的引导。第三,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在产业链内合作要求高。围绕市场建立完善的产业内互动合作关系是提高产业整体科技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通信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此,通信产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需要产业链各利益主体积极合作与互动。
2.3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转化模式根据经济学原理,政府应在市场失灵时积极介入,纠正因市场失灵引起的资源配置问题。对于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的转化,政府应承担主导者的角色,通过设立国家重大专项等方式,以资金投入的方式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承担科研任务和成果转化任务(如图1)。在此模式下,首先应建立起评判标准以识别出通信公益性技术,针对通信公益性技术研究进行立项;其次是改变以往的项目评估方法,建立起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通信公益性技术成果分阶段评估机制,通过转化潜力测评的重大项目要继续给予大量资金支持,保证中试资金和后续转化资金不断链。
2.4共性技术类和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对于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政府应承担主导责任,原因是这种成果的转化存在市场失灵。那么,对于共性技术类和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的转化,谁应作为主导者呢?在我国通信产业链各构成主体中,通信运营商作为网络拥有者提供信息传递的通道以及平台,位于产业链的中端,在整个产业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在整合资源、规范化管理及技术应用等方面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市场状况决定商业性通信技术成果转化必然应以运营商为主导。如图2所示,由运营商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技术创新理念,然后通过中介或自己将创新理念传递给制造商、高校及科研机构,再由通信产业链上的主体独立或联合完成研发和实验,最终由运营商采用此技术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对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可在供应商主导下采用产业联盟的方式进行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根据博弈论原理,在科研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各主体具有有限理性,且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做出决策的,这与在完全信息下理性决策有一定差距,起信息传递作用的中介至关重要。而目前中介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使得高校与科研机构参与度不够。根据成长上限系统基模原理,政府应协助清除此障碍,以更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和改变高校与科研机构考核办法可以作为途径之一。
3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
3.1技术创新诱导机制创新目前国家通信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及高校通信技术创新主要沿用我国最早提出的技术推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国家通信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及高校通信技术创新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研究表明,就数量来说,60%~80%的创新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成果才能被真正意义上商业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诱导机制符合新时期通信业特征,更能体现科技研究的合理性。因此,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应以市场为导向,创立以运营商为主导、政府为支撑的双重技术创新诱导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有三种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一是由运营商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技术改进理念,然后由其供应商完成研发和实验,运营商择优选择产品和网络。二是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市场需求或者以运营商的技术理念为导向进行科研,然后将其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三是设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重大专项,由高校及科研机构承担科研任务,最后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应用。其中,以运营商为主导的市场需求拉动模式因为其需求明确、企业研发动力强大,已成为目前主要的技术创新来源,而其它两条途径的成果转化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科研未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因此,在此机制下应重点要做好国家重大专项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与市场需求结合工作。首先,要制定以市场导向为标准的成果评价体系。其次,要为高校研究人员创建企业提供便利。允许研究人员参与企业的创建,他们可以毫无风险地以协作者、经营者和领导者的身份进入新企业,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自由选择回到公共部门或留在企业;同时,要加强研究人员与企业的接触,向所有愿意为企业服务但希望保留科研人员身份的研究人员提供帮助。研究人员在公共部门工作期间,可以向开发其成果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也可参股。最后,科研主体也应主动与企业接洽,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在科研选择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3.2动力机制创新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市场经济的不同行为主体为追求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对通信科技成果转化产生强烈需求,从而驱动社会资源向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方向积聚,促进成果转化的作用过程。目前我国通信科技成果的供应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动力主要来自职称评定制度和业绩考核制度中所规定的科研数量和质量,而通信科技成果的需求方———企业的成果转化动力来自于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由于职称评定制度和考核制度以及通信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与市场需求有不同程度的脱节,导致大量通信科技成果根本不具备商业化的基础,从而导致通信科技成果本身的供应质量不高,大大增加企业投资风险。同时,由于企业普遍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注重眼前利益,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并且企业承担风险能力较弱,使得企业对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不强烈。供需双方科技成果转化动力的不足难以通过双方自发解决,因此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激励措施,克服通信科技成果需求方的短期行为和供应方的道德风险,为供需双方提供充足的动力,从供需两个方面推动通信科技成果从研究成果向商业运用转化的进程。对于供应方,相关部门应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职称晋升制度及通信科技成果评价制度,加大对转化成功的通信科技成果的奖励,调动转化的积极性,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对于需求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在风险防范、银行信贷与融资及成果转化奖励方面制定扶持引导政策,刺激企业消除短视行为,提高风险承担能力。必要时政府应参照美国做法,承担一部分风险,对部分成果转化以股份形式投资。总之,只有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具有较强的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动力机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篇5
一、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一)为确保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顺利实施,在区科技发展资金中设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专项补贴,凡是承担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企业均可获得扶持。对经认定的转化项目,区科技发展资金对其运转费用给予部分补贴,期限为5年;对经认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区科技发展资金对其运转费用给予部分补贴,期限为8年。
对于注册在本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本区新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参照上述同类高转项目的扶持方法享受区科技发展资金的补贴。
(二)由经市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所组建的企业,不受工资总额限制,董事会可参照市场劳动力价格和当年政府颁布的工资增长指导线自行决定其职工工资发放水平,并可全额在成本中列支。
(三)经批准成立的创业投资机构,可使用其全额资本金进行投资。对在本市注册的创业投资机构,其投资于区域内经市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企业或政府支持的科技计划及产业化项目的资金,累计超过其对外投资总额70%的,可比照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区域扶持政策。
(四)推动区域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产品,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属地纳税企业合作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明确其知识产权归属的前提下,鼓励相关科技人员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对科技人员用其转化获得的收益投资于已经认定高转项目或企业,区科技发展资金在其投资的第二年度内对投资额给予部分补贴。
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一)属地纳税科技企业获得国家和市级科技产业化计划项目立项的,由区科技发展资金给予引导和鼓励性的资金扶持;获得国家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金)无偿资助的,由区科技发展资金给予25%的匹配资金扶持。
(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必须购置的设备所发生的费用,单台设备费用在10万元以下的,经认定后,可一次或分次摊入成本。企业使用区公共技术平台所发生的测试费用,经认定后,可由区科技发展资金给予补贴。
(三)在本区注册的集团、总公司,其下属办有科技经营证书的分(子)公司开设在外区的,如实行集团、总公司统一核算的,经核准后,由区科技发展资金给予一定的扶持。
(四)属地纳税企业用1997年1月1日以后企业税后利润投资于区内孵化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包括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科技产业化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及其他经区科委认可的高新技术项目),形成或增加企业的资本金,且投资合同期超过5年的,经认定后,由区科技发展资金对其投资额给予部分补贴,期限为2年。
(五)属地纳税科技企业以高新技术项目等无形资产方式入股区内传统企业,形成或增加后者的资本金,区科技发展资金对该传统企业给予扶持,期限为2年。
三、实施专利战略,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
(一)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转化项目,经区科委组织专家论证后,可享受一定额度的启动资金的扶持。
(二)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技术开发费用,可按实际发生数享受区科技发展资金一定数额的补助;工业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含10%)的,经认定后,可按技术开发费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给予资金扶持。
(三)实施专利技术转化项目的企业,转化后第一年项目实现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由区政府实施奖励,奖金由区科技发展资金列支。
四、推进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营造科技创业的良好环境
(一)支持区域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兼职或离岗创办科技企业,鼓励科技人员把知识、技术作为无形资产入股。高新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资产参与转化项目投资的价值占注册资本比例可达35%,合作各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二)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科技企业实行“期权期股”的办法,激励科技企业经营者及其骨干科技人员。
(三)来本区从事高新技术成果项目转化的外省市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如属于紧缺、急需专业人才或突出贡献者,经认定,可不受学历、职称等限制,优先办理人才引进;其子女需在本区借读中小学的,由本区教育部门帮助解决。
(四)在本区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人才推荐、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区人事局免费为高新技术企业推荐优秀人才,提供外省市人才推荐及引进一条龙服务。
(五)对区域内在推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经营人员和管理人员,按照《徐光启科技奖章奖励办法》,授予徐光启科技奖章。
(六)由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专家组成统一的认定工作小组,负责企业享有有关政策的认定工作。认定工作首先由相关企事业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由区科委统一受理并经认定工作小组评审后出具书面认定意见。
五、其它
篇6
论文摘要: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湖南省为例,分析和研究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以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本文以湖南高校为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做了分析。
一、湖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近年来,尤其是“十五”期间,湖南省科技实力明显增强,五年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4780项,取得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湖南科技指标在全国的排位不断上升。据2005年国家科技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湖南省2005年度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6.4%,由全国排名的第17位上升到第14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由第26位上升到第20位,高新技术产业化全国排位由第21位跃升至19位,科技环境改善由第26位跃居11位。2005年全省共登记科技成果1036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932项;登记的全部科技成果中,获得各种奖励的项目为272项(其中16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46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占登记成果总量的26.25%。受理专利申请8763件,授权专利3659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及技术咨询)19473项,合同成交金额417394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206953万元。2005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108.51亿元,增长12.66%,其中政府资金18.16亿元,增长9.2%,企业资金76.72亿元,事业单位资金2.77亿元,金融机构贷款4.89亿元,国外资金0.35亿元,其他资金5.61亿元。全省投入R&D经费44.52亿元,增长20.2%,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68%。R&D经费按照资金来源分组,政府资金10.16亿元,占22.83%;企业资金30.78亿元,占69.14%;国外资金0.49亿元,占1.09%;其他资金3.09亿元,占6.94%。R&D经费按照执行部门分组,科研机构为4.70亿元,增长26.1%;高等院校为10.09亿元,增长9.08%;企业为29.35亿元,增长23.58%;其他部门为0.38亿元,增长22.58%。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保持稳定,2005年全省地方财政支出中科技三项费和科学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23%。2005年共有306项成果产生直接效益,共实现净利润6156576万元,实现税收115611万元,出口创汇3679万元,节约资金303437万元;投入与利税比为1∶3.11。科技支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2005年全省GDP为6511.34亿元,增长11.6%,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5%。在2005年全省登记的1036项科技成果中,高校共完成293项,占28.28%,排名第二(企业第一,共完成346项,占33.40%);科技成果完成人员的构成中,大专院校人员为2820人次,占登记总数的31.99%,排名在企业之后(企业研究人员为3064人次,占34.75%)。在全省932项应用技术成果中,高校拥有217项,占23.28%,位列企业之后。从专利申请与批准的情况来看,高校全年共申请专利404项,批准授权专利162项,分别占全省当年专利申请和授权数的4.61%和4.45%。在全省2081项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包括国家部门计划、省级计划、市州县计划)进入技术市场的分布中,大专院校共承担169项,占8.12%,其中承担国家部门计划25项,省级计划85项,市州县计划59项;项目合同金额2683万元。
据此,可以发现湖南高校科研情况具有以下特点:(1)高校开发和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不少成果获得了国家、省(部)及行业的奖励,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高校已成为科研工作的主力军。(2)高校蕴藏大批科技实力很强的科技人才资源。(3)高校注重教学和科研、攻关能力强,产生了大批有影响的科技成果,并顺利地实现成果产业化。(4)科技成果转化形式灵活,呈现多元化态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湖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1)高校科技成果产出相对偏少。从2005年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全省科技成果总量和应用技术成果中,高校均排在第二位;专利的申请数和批准数分别仅为全省当年度的4.61%和4.45%;承担的进入技术市场的各级科技计划项目仅为8.12%,项目金额仅为1.91%。(2)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高校一大批科技成果虽然通过鉴定并获奖或获得专利申请,但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根据有关部门的估计,大约在10%左右。(3)科技投入不足。2004年全省R&D经费支出为37.04亿元,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第16位,在中部六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中名列湖北、河南、安徽之后,排在第4位。从增长幅度看,全省R&D经费支出增长速度比全国低4.6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列17位,在中部六省仅高于安徽、湖北列第4位。2004年全省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0.66%,只有全国平均水平(1.23%)的53.7%。2005年全省R&D经费支出为44.52亿元,在全国排名第20位。(4)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差距很大。(5)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政策法规有待完善,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缺乏。
三、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
1.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的科技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中位置不突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领导也还没有把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轻视科技成果开发、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对科技成果是否具有产业化前景以及如何加强转化工作关注不够。科研管理缺乏适应市场的灵活性,缺乏了解和预测生产技术和社会需求的意识与动力,缺乏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科研管理仅局限于立项、审批、检查、评估、鉴定、验收、评奖,很少考虑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问题。全省高校基本都没有专门设立“技术转让办公室”或“科技发展办公室”等机构。
2.现行的科研体制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首先,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立项机制基本上是国家计划立项政府财政拨款高校进行研究的基本模式。这种科研模式导致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形成的成果缺乏实用性,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其次,传统的科研体制重视学术水平,不重视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和中试工作,而中试基地的缺乏和中试经费的短缺已成为目前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第三,从价值导向的角度来看,课题、经费、论文以及成果的数量是目前评价高校科研实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这种评价体系必然导致高校忽视其为社会和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社会和学校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包括职称的评审、工作量的计算、课题的申请等等,看重的是科研人员完成的项目数、出版的专著数、发表的论文数、获得的证书数,强调的是成果的数量和理论水平,基本上不与成果转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挂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
3.资金投入不足。一项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形成产业化效益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科学研究(实验室成果)、中间实验(中间应用放大实验)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这三个阶段的资金投入比例应为1∶10∶100,而我国却为1∶0.7∶100。很显然,我国用于中间应用实验的资金明显不足,而这一点又恰恰是影响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关键。这是因为第一个阶段属于基础性工作,所需资金相对较少,并较容易获得国家、学校各种形式资金资助。第三阶段尽管投资很大,但市场前景明朗并存在较大利益驱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为技术成果产业化筹措到充足的资金。唯独第二阶段,不仅所需资金相对较多,而且投资风险较大,许多投资者会面对收益的不确定性望而却步,严重影响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水平。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自筹资金和金融融资,但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政府的科技投入不足,特别应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更少;二是企业没有把技术投入放在应有的地位;三是我国金融市场对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不够,特别缺乏投资风险基金的支持。据统计,在国外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风险投资基金起到关键性作用,美国大约50%的高新技术是通过风险投资基金的帮助而实现转化的,而我国科研成果转化引入的风险投资基金不到4%。因而,建立完善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运作体系对提高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具有重要意义。
4.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这里所说的利益分配包括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也包括高校内部科研人员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分配。从高校与企业的角度来看,在技术转让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的技术成果价值的定量评价和双方权益分配的机制,转让双方往往都从对己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角度对成果价值和风险进行评价,从而导致转让无法实现。从高校内部来看,高校领导层和管理部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担心鼓励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层次,二是担心国有资产流失,因而在制定本校相关制度和政策时,总是以职务技术成果为由,强调学校的利益,而忽视研究开发人员的劳动价值和精神贡献,从而导致高校科研人员的收益与成果转化的效益没有直接挂钩,难以调动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5.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紧缺。在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与需求方面,高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企业看重的是技术的市场前景及其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因此,作为科技成果推广转让的高校,如何深入浅出地阐明技术的先进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对其成果的成功转化至关重要。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办公室主任Mark Coticchia认为,大学技术转让的成功与失败,有70%以上的因素取决于从事技术转让人员的能力与工作热情。为了完成好技术转让工作,科技管理人员必须有识别新技术的能力,了解新技术的潜在市场,必须具有高度的服务意识、独到的专业知识(包括科技开发的专业知识、专利转让及产品营销方面的知识等)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但是,高校大多数科研人员虽擅长理论分析和科学实验,却缺乏科技成果宣传、推销及经营的经验和能力;而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又重于管理,对科技成果了解甚少,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的深入了解,因而导致成果推不出去,资金引不进来,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多数停留在理论和实验阶段。
6.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和保障不健全、不完善。
第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功能弱。首先,科技成果有效流通所必需的一些服务环节尚无相应的机构和组织,如科技成果的评估,技术交易保险,必要的融资服务等。其次,中介咨询是科技成果转化较为重要的服务,但目前,我国的咨询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不断举办各类技术交易会、技术博览会等,但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供需对接。
第二,绝大多数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运行机制尚未按市场机制运行。目前,真正能依靠服务手段,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服务机构尚不多。大量的是政府资助或挂靠在政府机关的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基本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造成整个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运作统筹性不强,有些工作重复进行,难以使有效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另外,有的服务机构人员素质、服务设施和中介能力差,损害和降低了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声誉和可信度。
第三,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我国现阶段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够重视,虽有商标法和专利法等法规,但由于目前法制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而真正的科研人员忙于自己的业务,没有精力用于打官司,加之案件常常久拖不决,即使最后胜诉了,也得不偿失;另外,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做假账出假证明的现象较普遍。同时技术的商品价值还没有得到社会承认,大量的合作没有得到技术转让报酬,科技领域“打白条”现象十分普遍,挫伤了科技成果推广的积极性。
第四,国家产业、税收、金融政策优惠力度和法律保护不足,覆盖范围较窄。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产业政策鼓励和引导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并对其实施优惠的税收和金融政策,如减免税、政府支持融资、建立政府风险投资资金、鼓励风险投资企业上市等,但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本文为湖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湖南高校产学研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5zk3072]
参考文献:
1.周克刚.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篇7
1.1农民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
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针对现有土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限制了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采用和需求。由于大部分农户所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无法对新技术的费用进行有效的支付。在零成本的条件下,以期能获得相应的技术成果,农户只能在可支付范围内选择一项技术成果最好的技术,从而不会对农村技术科研部门带来经济上制约。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会使得新型技术的采用成本增高,使得农户不得不放弃对新型技术的采用。个别农户所需求的技术和其改进信息,在反馈到科研部门后会大大增加科研主管部门的研究成本,限制了其获得的利润。同时,针对个别农户需要的技术成果,其找寻费用也是相当高的,利润的获得也相当有限。再加上大部分农户的单体土地分散,以至于无法采用机械技术和一些综合类型技术。
1.2农户科技文化觉悟有待提高
农户科技文化觉悟差,不能及时有效的吸收和理解现代化农业技术。在对农户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因其表现出的文化程度水平偏低,缺乏经营远见以及科技意识,使得新技术的能力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由于某些地区的科技文化限制以及信息闭塞等,使得农户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接受程度上还有着一定的落后。
2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方案
2.1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
将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将如何解决生产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作为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将生产、科研和推广相分离的现象彻底根除,将分散的管理体制进行整合,改变原有的“重成果,轻转化;重研究,轻开发”这一保守观念。
2.2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
从各方面出发,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农业生产的规模在一些特定层面决定着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益和成本,只有在适度的经营规模体制下运营,才能打破一些小型规模对农业技术成果需求的制约。应将土地承包权进一步稳定,将土地流转权及土地使用权活化,减少土地分割,集中使用土地资源;鼓励农户组合,打破土地资源太小对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制约;加强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
篇8
建立科学可行的管理政策,并使政策得以落实
为加强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管理,规范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鼓励科技人员研究开发高新技术,适时转化科技成果,促进学院产学研合作的真正落实,2004年河南中医学院出台了院行字[2004]关于《河南中医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信本办法适用于学院一切职务技术成果的技术转让(含专利申请权、专利权、专利实施许可权、非专利技术使用权)、技术开发(包括纵向科研项目成果技术的开发、横向科研项目成果技术的委托开发、合作研究成果技术的开发等)、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活动。学院还拓宽服务范围,为非职务科技成果的转化广开渠道,如果成果完成人和学院在平等自愿基础上依法签订该科技成果有关合同约定,从其约定。对非职务技术成果转化所获得的收益应参照职务技术成果转化的分配原则,在此基础上采取更加优厚的分配原则办理。
同时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给予明确的界定,对成果持有者应在主管部门(科技成果推广中心)的协助下,可采取以下合法有效方式适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可面向社会,以该技术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企业合作,共同实施转化;可根据实际需要,由学院内部自行实施转化;可自行投资进行转化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作为出资比例进行合作转化。
从政策上极大地鼓舞了学院教职员工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工作的积极性。
五年来产学研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作为省内唯一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河南中医学院承担着为河南省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的重任,并在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振兴医药经济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3~2007年期间,学院充分调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走出校门,与企业、药农联姻,开发新产品、引进新品种、开辟新资源、解决新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前景广阔的中医药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使学院的科技服务、科技推广得到了较好的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快新药研究,增强研发能力
2003~2007年期间,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科技成果推广中心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的中间作用,把学院新药研发作为工作的重点,制定优惠政策,组织协调广大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鼓励教师研制新药。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最新研究进展,依(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研制、申报院内制剂,用于三家附属医院临床治疗;第二步,在院内制剂的基础上,就其效果好、毒性小的品种进行国家级新药Ⅱ、Ⅲ期临床申报工作,申批国药准字号产品,然后转让给企业。5年来累计研制出院内制剂266种,获经济效益达7165万元。
校企联合攻关,壮大医药产业
2003~2007年期间,为振兴河南医药经济,壮大中医药产业,组织有关专家深入药厂“会诊”,听取汇报,查找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及时解决企业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接受企业委托,进行新产品的初试、中试,开展新药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质量控制、药效学实验、毒性实验等科研攻关,解决了企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同时学院也获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院教育经费紧张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先后为众生药业、宛西制药、羚锐制药、济世药业、焦作怀庆药业等企业解决技术难题82项,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推广中药规范化种植,加速农业结构调整
2002年,由河南中医学院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持承担了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中药现代化专项研究”项目――连翘的规范化种植研究。在省科技厅大力支持下,以卢氏县官坡镇为基地,积极开展连翘规范化种植研究,建立了“卢氏连翘规范化种植操作规程(SOP)”,制定了“卢氏连翘质量标准”。并多次组织专家现场指导,逐步将连翘的生产由野生状态改造为符合国家GAP标准的现代化生产模式,现已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2000亩。并变废为宝,成功研制出“连翘叶茶”供应市场,深受社会好评。
同时,学院与河南君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豫西药业绿宝公司合作,在栾川、灵宝分别建立3000~5000亩的“连翘规范化种植研究示范基地”,为在全省山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截至2007年,已与河南竹林众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卢氏县建立连翘规范化种植基地30万亩,与河南君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豫西药业绿宝公司合作在栾川、灵宝分别建立3000~5000亩的连翘规范化种植研究示范基地,与焦作市喜佛铁棍山药制品有限公司合作在焦作温县建立铁棍山药规范化种植基地1000亩,与河南济世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在济源建立“冬凌草规范化种植研究基地”1万亩。
同时,学院的专家、教授深入到山区、农村,对药农进行技术指导、专业培训。先后主持承担了山茱萸、丹参、桔梗、板蓝根、杜仲、黄姜、百合、猫爪草等50余种药材种植的技术传播工程项目,药材种植面积20余万亩,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从统计的结果看,学院2003~2007年期间,已完成科技研究开发项目总数达500多项:其中完成并鉴定科研成果达213项,获奖科研成果达141项,横向科技开发项目达21项,均得以推广,获经济效益达1270万元。院内制剂达266个品种,获经济效益达7165万元。5年来学院申请专利达55项,授权专利达18项。总体获得科技研究开发经费达5127万元。
篇9
1.1现有所企合作方式
1.1.1股权合作股权合作就是投资入股,投资人为股东。院部分企业早期由各研究所兴建开发实体演变过来,2002年院通过剥离研究所经营性资产,在院层面整合科技开发资源,推进优化重组,引进职工和社会资本,依照《公司法》创建了现代管理制度。院投资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天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引进外来战略投资。
1.1.2项目合作院投资企业是院方科技成果的重要转化平台,成果通过转化推向市场,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再反馈给研究所,企业与研究所可以就某项技术、某种新产品进行合作。另外部分国家大型课题需要企业主导参与,研究所与企业共同申报国家、部省级各类课题,共同研发市场需要、产业开发前景广阔的产品,集成组装产学研一体化的大成果。
1.1.3联办工程中心企业与研究所联办工程中心可以把科研和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南京天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方之一,有力增强了申报竞争优势,有效支撑了这一“国家中心”的立项、建设运行和验收。
1.2存在问题与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照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农业企业,院科技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1.2.1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研发队伍不健全,无法独立承担企业自主技术研发任务现阶段院属企业科研投入较低,企业发展没有完全摆脱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的影响,发展的动力机制明显缺乏。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发展的协调性不够、整体性不好,企业和研究所未能处理好合作关系,从“分开”演变成“割裂”,研究所作为企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地位正在削弱,研究所的创新优势未能转化为企业发展的优势。与院实力和地位相比,院科技产业发展成就和影响还有很大差距。
1.2.2企业无法取得院科技成果创新优势现阶段院研究所的科技成果在技术转让时采取公开交易平台,没有将院企业优先购买落实到具体政策。院企业与研究所信息沟通机制缺乏长效机制,企业没能及时掌握研究所的研发动态。企业利用创新资源缺少政策支持,对企业管理有明显边缘化倾向。农区所科技成果转让与技术转移规范化管理比较滞后,院属企业也没有优势取得地区农科所科技成果创新优势。
1.2.3所企合作缺少内在驱动力,没有长效激励机制现阶段院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所企合作形式已到位,机制需要健全。研究所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工作的因政策原因无法兼职取酬。科技专家缺少内在驱动力,无法实质上实现合作共赢。企业科技创新不能有效开展,削弱了企业科技核心竞争力。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2促进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所企合作机制
促进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增强发展后劲、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目前院属企业研发队伍不健全,研发投入相对较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要加快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就必须加强与研究所的联系。因此创新所企合作机制,是将院科技优势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是构建院创新体系的必要举措,也是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有效方式。
2.1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供给机制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速度慢、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业科技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成果供给机制。现在研究所存在研究成果成熟度低、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符合,科技人员研究兴趣与市场需求缺少有效对接等情况。目前大多数涉农企业没有足够实力建立企业自身的研发机构,现阶段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供给机制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供给量。要求研发机构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必须从计划经济体制思想中解脱出来,不断加强研究所与涉农企业联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事科学研究,不断提升企业科技竞争力。提高科技转移与成果转化的供给机制就必须加强监测机制和沟通机制。
2.1.1监测机制监测机制是指科研单位跟踪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了解农业企业的科技需求,掌握国家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的方向和重点领域,改变以往只有科研单位、农业院校才能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的状况,主动吸收农业企业参与研发等环节,联合农业企业共同进行科技攻关,从而使科研单位形成与农业企业经营目标一致的科研目标。
2.1.2沟通机制沟通机制是指农业企业科技需求与科研机构进行信息交流的渠道和方式,这包括农业企业得到最新科技信息渠道,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平台,农业企业对科研成果的反馈信息渠道,以及农业企业转化中的科技成果存在的问题与缺陷等。信息资源在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中的流动,能够使科研机构将市场信息或企业研发需求与自身科研能力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流动带动成果流动。
2.2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需求机制所谓需求机制是指农业企业吸收科技成果的动力和方式。企业吸收科技成果受其科技意识、技术能力及经济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一直以来,国内涉农类企业大部分研发实力水平较低,企业研发投入偏少,科研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较低,这普遍造成了我国农业企业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低,这反过来制约了企业自身研发投入,企业技术研发缓慢又进一步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恶性循环。要改变这种企业发展过程过多依赖于资金和人力投入实现扩张的现状,就必须提高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吸收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自觉地增加自身科研投入,重视科研技术积累,促进企业不断采用技术成果运用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企业转化的需求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
2.2.1动力机制动力机制是指企业吸收科技成果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新技术、新成果要被企业吸收转化必须有一定的动力支撑才能进入企业,这种动力可以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是指企业吸收转化科技成果的环境,主要包括技术的前沿性、市场需求的迫切性、科技成果转移的可行性等;内部动力是指企业自身的科技成果需求、企业的科技创新优势、企业转化成果的经济效益等因素。内外因两者关系是:外因是企业吸收转化科技成果的动力条件;而内因只有借助于外因才可以实现成果转化。
2.2.2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是农业企业内部所具备的、保证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功能。企业的保障机制包括企业的资金投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以及相关人员配套、厂房生产设备配套等各种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企业吸收科技成果转化的生产应用保障。现阶段农业企业要加强市场竞争意识,不断增加企业科技研发投入,通过技术研发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3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交易价格是技术成果转移中重要的环节,如何公平合理定价对供求双方至关重要。现阶段院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过程中通过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公开,技术成果交易的价格大都通过意向企业询价协商确定,但是由于双方对技术成果市场预期、合作方式、未来的种种不定因素理解不一样,会造成交易价格与技术价值相偏离,导致双方的利益受损。因此,应该以等价交换为原则,根据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建立科学规范的科技成果交易价格评估体系,确保供需双方利益得到保护,从而促进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顺利实施。
2.4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竞争机制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竞争机制主要存在于农业产业系统的需求主体之间和农业科研系统的供给主体之间。随着市场体制不断完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日益加重,农业企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要在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通过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来提升企业竞争力,这就形成了企业间对科技成果的需求竞争势态。因此,企业之间形成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企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吸收的主动性,从而提高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农业科研系统之间的竞争是指农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之间的竞争,随着科研体制的不断改革,科研单位对科技成果产出的质量和成果转化对社会贡献的重视不断加深,从而形成了农业科研系统主体之间的竞争机制,这种竞争机制将有利于提高农业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从而促进科技成果向农业企业转化。
2.5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风险机制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风险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为了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就必须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企业转化的风险机制。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成果转化经验来看,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有利于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农业科技成果入股的合作机制是有利于降低成果转化风险的风险投资机制。科研机构通过科技成果入股,有利于在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科研机构技术入股将促进科研人员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第一时间了解市场需求,开发出市场需要的科技产品。包括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入股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入股方式,将持股科技人员的个人经济利益与企业发展的兴衰捆在一起,有利于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有效地发挥科技人员在企业新品研发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加快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
3.1加快促进创新资源和优势向产业转移转化
3.1.1推进所企深度合作按照“平台共建、项目共担、资源共用、产品共创、成果共享”要求,全面深化所企合作对应关系,真正解决所企分割、结合不紧等突出问题。每个研究所、每个企业都要在巩固现有合作基础上,强化双方战略合作框架、深化具体合作领域,从项目、平台、成果、资源、产品等方面明确合作内容和重点。
3.1.2强化项目支持带动对所企结合的项目申报和所企共用的平台建设给予重点关注,做好全程跟踪服务,力争在获得省以上重大项目和平台立项上取得新突破;科技服务、成果示范等院控项目优先支持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在院投资企业的转化应用,通过专门支持,引导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在院投资企业实施,促进科技企业结合产品推广开展科技服务。力争通过项目支持,加快解决院对企业投入不够问题。
3.2着力培育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制订企业研发项目组设立与运行管理办法,鼓励企业成立研发项目组,培育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进一步整合各企业研究力量,提高企业自主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成果转化平台功能,加快推进所企合作,协同院相关研究所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积极鼓励企业按照“创新互补”思路推动企业研发项目的设立,促进成果转化产品,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和效益,从而不断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实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3完善科技人员去企业兼职取酬制度对科研人员、技术骨干实行收入激励政策。人才是科技进步和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为了吸收更多的科技人才投身企业建设,要不断完善鼓励科技人员去企业兼职取酬制度,产生鼓励科技人员钻研业务、技术攻关的激励机制。建立科技人员、技术骨干实行按岗位、按任务、按业绩确定报酬收入分配的制度。进入院投资企业工作的科技人员,工资待遇在企业以技术服务费上缴院里考核后统一发放,企业在编人员3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兼职进入院投资企业工作的科技人员,在完成本单位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前提下兼职工作,其津贴收入归个人所有。
篇10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关键时期,科技成果转化需符合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待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真正把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生产力。近几年来我国每年获得省部级鉴定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然而科技成果转化商品率不高,转化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比例也较低。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水平,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仅为20%~30%。鉴于目前的科研经费主渠道还是国家财政拨款,水利科技成果大多由科研机构完成,科研大多难以面向市场,如何使大量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使其在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发挥先导、支撑和保障作用,仍是我们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世界发达国家的科学研究大多以市场为导向,课题的设置、研究过程与生产紧密联系,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对技术研究和开发成果不断提出新要求;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法规的制定,科技成果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有较好的经验和做法。
2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
2.1适应市场需求,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高效市场化的西方国家,市场力量始终是科技成果产生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力。在美国,科技投资中的70%投向应用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多数高新技术成果在进行转化时都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市场需求是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驱动力,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靠市场机制,市场引导科研向应用研究倾斜。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经济萧条到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强国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积极地开发技术市场,以市场的迫切需求快速实现研究成果的商品型转化。
2.2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科研单位不可能完成。当某些科研项目涉及多学科、跨多个领域时,研究人员须打破部门界限,与相关行业企业和领域建立合作关系,联合攻关,共同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在美国,为了加强跨学科、高技术领域和生产的研究与开发,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在许多大学设立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80年代又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在日本,生产企业与研究机构建立科研项目的共同研究制度和委托研究制度。如日立、日本电气、富士通公司和东京大学的合作,是由企业的研究人员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集成电路和中央演算装置等生产过程中相关项目的研究开发。企业亦可提供经费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研究。由于企业具有资金优势,科研单位与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在企业的支持下发挥科研机构人才、实验设备、仪器等优势,有利于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
2.3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促进成果转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是一个放任自流的过程,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管理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采取经济手段创造政策环境,主要包括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以及保持政府较高的研究与发展资金投入等。在德国,政府在科技进步及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政府主要通过加强科技立法对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宏观调控,先后制定了《科学技术法》《专利法》以及《德国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以及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法律法规,同时成立德国技术转移中心,该中心为全国性非盈利公共组织,主要从事技术交易、咨询和技术信息服务。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强国,很大程度得益于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美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法律体系方面的政策扶持有效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成果的推广转化。美国颁布的《联邦技术转移法案》授权联邦科研机构与州政府及企业的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研究,鼓励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美国国会通过的《技术创新法》指出,联邦政府对国家投入的研究与成果的转化负有责任,要求政府部门推动联邦政府支持的高新技术向地方政府和企业转移,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在法律政策上的支持,为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提供了保障。
2.4建立面向社会的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组织机构科技中介组织是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的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在技术成果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沟通政府与创新主体的联系。在英国,剑桥大学建立的工业联络办公室,一方面为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将企业的需求和经营动态介绍给学校的科研人员。同时,英国政府还在各地成立专业俱乐部,增加高校教师与企业界人士相互接触的机会,为他们交流信息和合作提供场所,大学直接接受企业的资助,开发的应用科研成果转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德国,建立了最大技术转移中心——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该机构为民间机构,主要职能是专家咨询和评估、研究和开发、国际技术转移、人力培训等。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有一大批各个领域的专家,可以针对各类科研成果提供咨询和评估,按照规定收取一定费用,也可以直接向企业提供第一手高新技术信息。多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在科研成果管理机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利用法律手段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并通过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都有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为加快发展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2006年12月,水利部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水利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并选择了一批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分配和高效利用、水环境和水生态等高精尖的重点项目组织实
3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施
同时建立了以水利科技推广、技术产权交易为主体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据统计,从2009年至2013年,水利行业技术重点推广指导项目增加了1倍以上,大量水利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取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还应看到,目前仍有大量的创新成果处于科研成果阶段,没有得到推广转化,大约有70%左右的科技成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成果转化周期长,水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水利科技成果多但相关水利专利少等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科研与市场需求对接仍显不足、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不足、研究成果应用性不强、研发部门缺乏科技成果经营人才、企业缺乏对科技成果资源利用的主动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应进一步增加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
随着水利科研资金投入的增加,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我国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资金投入应坚持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以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的多部门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方式。当前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资金虽然有所增加,但仍显不足,国家要增加对水利科研成果推广的资金投入,强化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组织对成果的评价和评估,形成成果转化的平台;鼓励社会企业和相关单位增强竞争意识,加大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的投入,打破行业和地方保护,提高自身产品的国内外竞争能力;制定多元化、多渠道增加资金来源的相关政策,按照共同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单位投入更多资金,促进和加速水利科技成果转化。
(2)建立水利科技成果信息与市场需求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平台
科研机构不了解市场技术需求,企业不清楚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是否适用,这种状况会极大地制约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水利部门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已逐步建立,每年各级水利部门都会召开水利科技新技术推介会,并要求有需求的企业参会,对加大水利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使其更好地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需要搭建更加完善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信息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平台,让需求方与供给方都有表达想法和展示成果的平台,让研究者真正做到对开发的水利科技成果的市场应用价值有客观的了解,使水利科技成果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密切关联、处于同一平台之上,是水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环节。
(3)促进政府和产学研结合,完善水利技术创新机制
世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经验和做法表明,政府部门与产学研一体化是科技发展和加快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政府部门和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各方的作用应有明确定位。政府部门主要是完善相应的合作环境,包括法规、政策、市场等方面,同时也给予一定的资源投入以推动和促进合作,合作的主角是产学研。高校拥有大量的基础研究人才,理论知识更新快,应增加基础性科研项目的研究;科研机构与市场接触较多,也有相当的理论知识,适合应用性研发。企业应配合科研机构进行新技术试制以及科技成果全面的产业化。调研结果表明,随着市场产品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开展合作的期望非常高,大部分企业很希望加强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的合作,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科技推广部门应建立水利成果转化推广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科技推广成果转化的投入、考评奖励办法和相关政策,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激发社会和企业的内在动力。要建立新时期产学研的联合开发研究和生产的新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科研和成果转化提供条件、奠定基础。
(4)完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