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析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分析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分析的方法

篇1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水库截渗沟;地下水位;泵站故障;土地盐渍化;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P3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兴建水库蓄水在增加地方的蓄水量的同时,也会产生库内地下水补给库外地下水的情况,水库周边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可能会因此抬高。虽然地下水位的抬高对补充区域的地下水有利,但是也增加了水库周边地区产生浸没的可能。地下水位的不稳定变化容易产生土地盐渍化、拖地等问题。水库截渗沟的建设有利于避免这种不利影响的发生。本文就王庆坨水库为例,探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对于水库截渗沟发挥作用时对地下水位影响分析的方法。

1、水库概况

王庆坨水库位于天津市武清区王庆坨镇西南,拟建水库调节库容4000万m3,属平原中型水库。地形为北高南低,水库截渗沟在布置于距围坝脚20m外,在退水渠两侧设置节制闸和抽排泵站,当截渗沟水位高于不产生盐碱化的临界设计水位时,启用泵站排水入库或退水渠。

2、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王庆坨区域的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及侧向径流补给。由于王庆坨地区为浅层地下咸水区,地下水基本未进行开采利用,以蒸发为其主要排泄方式,多年来水位变化不大。区域地下水流场受地形和区界条件控制和影响。总体趋势表现为由北向南受地形控制。水库区域地下水还受人为干扰影响,河渠和坑塘周围地下水位变化与其有一致性。地下水位的天然动态类型为渗入—蒸发型,其水位动态一般为8~9月份水位较高,4~6月份较低,与大气降水的季节性规律一致,水位年变幅一般为1m左右。其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见图1。

图1王庆坨区域的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曲线

3、水库截渗沟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

根据地质条件和地下水位,采用潜水含水层中地下水稳定运动的裘布依方程,计算和分析截渗沟控制水位对周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hx=

根据预测模式,截渗沟周围地下水位变化与地质条件(渗透系数)、地下水位、截渗沟水位,以及位置有关。为了计算距截渗沟不同位置地下水变化,以丰、平、枯水位不同地下水位作为预测工况。

4、预测结果

根据预测,在不同降雨年份地下水位情况下,水库蓄水对周围地下水位的影响最大范围为截渗沟外4.40m,截渗沟外侧10m外是环库公路(包括津同公路),影响区为环库公路以里,对环库公路以外的区域没有影响。

5、风险分析

当王庆坨水库截渗沟排水泵站出现故障时,将使排水泵不能正常工作,截渗沟内渗水不能按设计要求及时排出,造成沟内水位不断上升,从而引起截渗沟外的水位上升,由此导致区域环境受到危害。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对于水库截渗沟的风险评价主要针对于泵站发生故障停机后,截渗沟水位上升造成的风险。

由于截渗沟设计条件下的单宽渗流入沟量为1.11×10-6 m3/s/m,按此计算,在截渗沟正常运行水位条件下,如泵站发生故障,则截渗沟水位每天上升0.13m左右。具体参见图2。

图2 泵站故障时截渗沟水位变化

泵站系统平均修复时间是风险分析的基础指标,利用马尔可夫过程求解系统平均修复时间为17天。因泵站事故而产生的地下水位变化可采用地下水动力学中非稳定流随时间、空间而变算的系列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S-地面任意点的地下水被抬升值,(m);

Sd-水库截渗沟水位变化幅度,(m);

x-从水库截渗沟到地面任意点的距离,(m);

t-水库截渗沟水位变化的历时,(d);

T-导水系数,(m2/d);

S-贮水系数;

k-渗透系数,(m/d);

h-相对于隔水底版的地下水水位高度,(m)。

经计算,在泵站发生故障维修期间(17天内),由于水库截渗沟内的水位上升,附近地下水位也将随之上升。这种影响大致发生在截渗沟周围100m左右以内,并且其影响程度随着与截渗沟的距离增加而减小。其中,水库东部地下水位在距截渗沟外110m处仅变化0.01m,水库其他部位变化同样程度的位置,在距截渗沟外90m处。详细情况见图3。

图3 水库截渗沟周围的地下水位变化预测结果

水库截渗沟水位控制在常年平均地下水位附近,根据前节地下水影响分析,王庆坨水库区域年内受降雨影响的地下水位变幅一般在1.0m左右,而水库截渗沟泵站事故导致的地下水位变化幅度在0.2m以下,小于地下水位自然变化范围。因此,如果泵站发生事故,在泵站维修期间导致截渗沟水位失控上升而由此使周围地下水位发生的变化,完全在可承受范围内。

6、结论

王庆坨水库库区以砂壤土、粉土、粉砂为主,水库存在一定渗漏,其中年侧向渗漏量70万m3左右,会造成水库周围地下水位的抬升。为避免水库渗水和由此产生的生盐碱化,主体工程在做好库区防渗的同时,在坝下游设置截渗沟,降低了升高的地下水位。分析水库建设和蓄水时对于地下水位的影响,预测因受截渗沟排水泵站故障的影响,造成截渗沟外地下水位变化的情况,并且对地下水位变化对植物和农作物影响进行风险分析,避免地下水位的过大波动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华耀《大浪淀水库截渗排水的效果分析》河北水利水电技术

[2] 华东水利学院.《水工设计手册》.水利北京

[3] 河北省环境地质勘察院《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天津干线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位预测与供水条件分析报告》

篇2

论文关键词:陕西,苹果产区,连阴雨,气象指数,风险分析

 

0引言

在国内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一般有干旱风险评估、涝洪风险评估、冻害风险评估等。李世奎等【1】探讨了农业自然灾害分析的理论、概念、方法和模型。邓国等[2]提出用解析概率密度曲线法估计粮食产量序列的风险概率,对中国粮食产量不同风险类型进行了分区研究。薛昌颖等[3]利用河北及京津地区冬小麦实际产量资料,选取历年减产率的变异系数、历年平均减产率和减产率风险概率作为评价指标,估算了干旱气候条件下历年冬小麦产量灾损的风险水平。黄崇福等[4]针对湖南省各县市的灾情资料时间序列短、数量少的情况,引入模糊数学方法,对干旱进行了风险估算。朱自玺等[5]、王素艳[6]研究了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

国外学者在风险分析研究方面多侧重于经济领域,对具体的某一种农业灾害风险分析的研究还不多见论文服务。【7,8,9,10】

目前,在风险评估方面陕西,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标准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实践检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风险评价模型甚少。总体而言,风险评估的内容大多集中在较大的方面,如对中国的粮食产量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对总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估算等。这些风险评估的对象都是针对整体农作物,单一的对某一种农业气象灾害,或某一种农作物的农业气象灾害,或某一种果树的气象灾害进行系统化风险评估和区划的成果较少【11】。刘璐【12】、李美荣【13】等人分别应用基于模糊数学和信息扩散理论、风险灾损模式分析了苹果开花期冻害在陕西省苹果产区发生的时间、空间风险分布。在风险评估方法中,主要用风险评估指标进行分析,但由于气象要素(或其相对值,如降水负距平)受前期天气气候影响明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009年,全省苹果面积和产量为847.4万亩和805.2万吨,占全国苹果总产的1/3和世界总产量的1/8。8月下旬-10月中旬的连阴雨对苹果着色及采收带来严重影响,本文在定义陕西苹果产区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的基础上,探索了一种新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气象灾害指数方法来进行连阴雨风险分析,计算了陕西果区各地苹果着色期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据此将苹果产区连阴雨发生情况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结果表明,有13个县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为轻度陕西,有27个县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为中度,有8个县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为重。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气象资料来自陕西省气象局档案馆。所用资料为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陕北地区48个苹果生产县(区)建站-2006年的8月下旬-10月中旬逐日降水量。资料起始时间:合阳自1962年,耀县自1963年,靖边自1965年,佳县自1969年,安塞、甘泉、米脂、吴堡、延川5县自1970年,子洲自1971年,陈仓自1973年,其余县区自1961年开始。

1.2 数据处理和研究方法

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定义为:

(1)

公式(1)中为8月中旬~10月中旬雨日(R≥0.1)连续3天以上的日数,该日数越多,连阴雨危害越重;

公式(1)中为8月中旬~10月中旬无降水日数,该日数越多,连阴雨危害越轻。

2结果与分析

2.1 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

用进行分析仅用到连续3天以上的降雨日数和无降水日数,未使用降雨的具体数量,可减少各地由于观测仪器不同带来的差异。且该指数物理意义明晰,是运用多年气象资料进行计算的,具有稳定性。本文以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数值做为连阴雨风险分析数值来进行风险分析。计算结果见表1论文服务。

2.2分级结果:

以≤0.3为轻度, 0.3<≤0.5为中度,>0.5为重度对各地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进行分级。有13个县为轻度陕西,有27个县为中度,有8个县为重度,此分级结果即为风险分布(表1,图1)

表1 陕西苹果产区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及风险分布

 

地点

分级

地点

分级

地点

分级

子长

0.29

志丹

0.41

澄城

0.33

靖边

0.22

延长

0.36

合阳

0.31

定边

0.20

延安

0.34

韩城

0.31

神木

0.21

富县

0.44

蒲城

0.34

米脂

0.25

宜川

0.37

富平

0.36

绥德

0.24

洛川

0.40

扶风

0.47

吴堡

0.20

黄龙

0.47

乾县

0.42

府谷

0.19

宜君

0.49

礼泉

0.40

子洲

0.24

铜川

0.45

澄城

0.33

佳县

0.20

耀县

0.40

合阳

0.31

横山

0.19

旬邑

0.48

韩城

0.31

榆林

0.19

长武

0.47

千阳

0.59

延川

0.28

彬县

0.44

凤翔

0.57

子长

0.29

志丹

0.41

岐山

0.54

靖边

0.22

延长

0.36

宝鸡县

0.54

定边

0.20

延安

0.34

宝鸡市

0.52

吴旗

0.49

永寿

0.47

甘泉

0.60

清涧

0.34

淳化

0.43

陇县

0.55

安塞

0.40

白水

0.36

麟游

篇3

关键词:网络安全 风险评估 方法

1网络安全风险概述

1.1网络安全风险

网络最大的特点便是自身的灵活性高、便利性强,其能够为广大网络用户提供传输以及网络服务等功能,网络安全主要包括无线网络安全和有线网络安全。从无线网络安全方面来看,无线网络安全主要是保证使用者进行网络通话以及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其能否保证使用者的通话不被窃听以及文件传输的安全问题都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无线网络在数据存储和传输的过程之中有着相当严重的局限性,其在安全方面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预防直接关乎着使用者的切身利益。想要对无线网络安全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估,单纯的定量分析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本文更推荐将层次分析法和逼近思想法进行双重结合,进一步对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分析到每一个定量和变量,进一步计算出当前无线网络的安全风险值。而对于有线网络,影响其安全风险的因素相对较少,但是依然要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尽最大可能得到最准确的数值。

1.2网络安全的目标

网络安全系统最重要的核心目标便是安全。在网络漏洞日益增多的今天,如何对网络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漏洞安全排查便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安全检测的各个方面均有着不同的要求,而借助这些各方面各个层次的安全目标最终汇集成为一个总的目标方案,而采取这种大目标和小目标的分层形式主要是为了确保网络安全评估的工作效率,尽最大可能减少每个环节所带来的网络安全风险,从而保证网络的合理安全运行。

1.3风险评估指标

在本论文的分析过程之中,主要对风险评估划分了三个系统化的指标,即网络层指标体系、网络传输风险指标体系以及物理安全风险指标体系,在各个指标体系之中,又分别包含了若干个指标要素,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进而避免了资源的不必要浪费,最终达到网络安全的评估标准。

2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

如何对网络风险进行评估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笔者结合了近几年一些学者在学术期刊和论文上的意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合网络动态风险的特点以及难点问题,最终在确定风险指标系统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最终能够保证网络信息安全。

2.1网络风险分析

作为网络安全第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网络风险分析的成败直接决定了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成败。对于网络风险进行分析,不单单要涉及指标性因素,还有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考虑在内,全面的彻底的分析网络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之中,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入手分手,最大程度的保证将内外部因素全部考虑在内,对网络资产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并借此展开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

2.2风险评估

在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之中,可以说整个活动的核心便是风险评估了。网络风险的突发性以及并发性相对其他风险较高,这便进一步的体现了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之中,我们主要通过对风险诱导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运用逼近思想法进行全面的验证,从而不断的促进风险评估工作的效率以及安全性。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之中,要充分结合当前网络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将工作思想放开,不能拘泥于理论知识,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最终完成整个风险评估工作。

2.3安全风险决策与监测

在进行安全风险决策的过程之中,对信息安全依法进行管理和监测是保证网络风险安全的前提。安全决策主要是根据系统实时所面对的具体状况所进行的风险方案决策,其具有临时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借助安全决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当前的网络安全系统的稳定,从而最终保证风险评估得以平稳进行。而对于安全监测,网络风险评估的任何一个过程都离不开安全检测的运行。网络的不确定性直接决定了网络安全监测的必要性,在系统更新换代中,倘若由于一些新的风险要素导致整个网络的安全评估出现问题,那么之前的风险分析和决策对于后面的管理便已经毫无作用,这时候网络监测所起到的一个作用就是实时判断网络安全是否产生突发状况,倘若产生了突发状况,相关决策部门能够第一时间的进行策略调整。因此,网络监测在整个工作之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3结语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是一个复杂且完整的系统工程,其本质性质决定了风险评估的难度。在进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之中,要有层次的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确保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又要保证安全决策和安全检测的完整运行,与此同时,要保证所有的突发状况都能够及时的反映和对付,最终确保整个网络安全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程建华.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评估与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

[2]李志伟.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3]孙文磊.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辅助管理软件开发研究[D].天津大学,2012.

篇4

关键字:隧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隧道工程项目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工程项目建设自身存在周期长、内部结构复杂的特点,加之所涉及的相关因素较多,使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从而导致影响系统工程的风险因素也较多。加之各种风险因素间的关系也复杂多样,致使所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

伴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隧道工程项目日益增加。不当的管理往往使相关工程项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工程事故,后果非常严重。因此,为降低隧道工程项目中的事故发生率和损失,对其设计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1隧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法的定义

风险管理方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从美、德等国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方法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人们应用于隧道工程项目中,从而形成了专门的隧道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法。

隧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法,是一种动态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对工程项目中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风险采取积极主动的战略,从识别、分析、评估和有效的处理四方面分步进行,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可实现以低成本获取其最大安全保障的效果。

由于隧道工程项目建设是人与技术、物与自然的共同组合,因此,其相应的风险管理应该涉及到工程科目建设的每个方面和所有环节,而且缺一不可。

2基于隧道工程项目设计的风险管理方法的管理流程

由于风险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因此,基于隧道工程项目设计的风险管理方法的管理可实行分阶段进行。

2.1风险的分析阶段

在风险分析阶段,需要对整个隧道工程项目建设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整理,必要时还需对其进行筛选。特别是对那些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予以重视。还需要对其各种潜在风险在未来发生的时间、频率和后果进行预测。

在此阶段可采用的方法有事故树分析法、现场调查法等方法。

2.2风险的评价阶段

风险评价阶段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相关的数学公式,可计算出各种风险的重视程度,并根据其风险标准对隧道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的接受度进行判断,从而进一步决定对其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目前,对风险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类,应该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选择性采取不同的风险评价方法。

其中,定量的风险分析方法是通过数学公式计算的方式来获取风险发生的概率及相关影响程度的表达,可应用于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施工、运营和其结构的详细设计阶段;定性的风险分析法则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来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区别,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及相关影响程度只能做出相对性的评价,可应用于工程项目建设中对其相关合同、可行性进行研究的阶段。

2.3风险的应对和追踪阶段

在此阶段中的风险应对,是根据风险分析和评价阶段得出的结果,并与其实际情况相结合。一般采用风险回避、风险转移等手段对风险予以经济、合理的处理。其中,风险回避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风险管理方法,其应用效果非常明显。例如,在隧道工程项目建设开工前预知到一些威胁较大且无法解决的风险时,通过对相关的施工方案进行修改的方式来实现回避风险的目的。

而此阶段中的风险追踪,则是在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进行的,通过跟踪和观察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实现对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进行实时监督的作用。

2.险的控制阶段

风险监控阶段是在风险追踪的基础上进行的,是隧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法的落脚点。隧道工程项目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风险在工程项目的实施工程中发生变化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在此阶段,可根据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对有关风险的应对措施进行及时的调整,最终达到控制风险发生的目的。

对于隧道工程项目建设来说,风险控制主要可通过风险避免、风险化解和风险转移三种方式来得以实现。

其中,风险避免是对隧道工程项目中的风险因素采取回避策略,从而避免其潜在损失的发生;风险化解就是通过适当、有效的措施来对较大的风险进行缩减,在隧道工程项目建设中损失的发生率得到降低的同时,使其风险损失的严重程度也得以减轻;而风险转移可通过工程保险和合同转移两种形式来降低风险所造成的相关损失。

3分析隧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

风险管理方法虽然在隧道工程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重视,目前成为工程建设相关单位研究的热点。但就风险管理方法目前的应用而言,在其认识和实施方面人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认识上存在误区。首先,不能明确风险概念的定义,容易将其与概率、可靠度等定义混淆。其次,对风险进行评估时,错误地认为风险越小越好,而减少风险是以资金的增加为前提的,相对合理的方法是先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然后再对其风险因素进行研究,从而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2)我国的风险管理方法仍然处于较分散的状态,而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需要较系统的设计框架及主导理念。

3)对风险管理、风险的接受准则与等级没有进行规范化。目前在整个隧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中,并没有统一的风险接受准则和分先可接受的等级,而且其相关的内容和流程也不够完善和规范,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设计。

4)我国风险管理方法的应用形式仍为被动式。被动式的风险管理方法是以某类安全事故中所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为基础的,与科学、合理的主动式风险管理方法相悖;科学的、主动式的风险管理方法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于工程项目相关的各种因素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应的研究,以适应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

另外,虽然我国当前的风险管理方法侧重于以直接、见效快的技术为主线来实现相关管理的目的,但是不符合社会当前的环境建设,目前的社会环境倡导和谐化发展。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达到整体风险管理的目的而制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路线。

针对隧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实际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根据隧道工程项目的特点,并结合当前国内外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对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必须从理论上加强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在统一其定义的前提下,设计动态、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并加强其软件系统的开发与模拟应用。

其次,就相关技术而言,需要对隧道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重大事故的预测和防范技术实施强化研究,如隧道工程项目的安全问题的安全检测、风险分析等技术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就其相关法规建设而言,我国可以参考国外成熟的法规制度,并对其先进、成熟的经验进行合理的吸收,对符合我国国情及工程建设管理要求的法规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需要改变当前的风险管理理念,变被动为主动,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的方法对其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探索,从而实现隧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法的可持续发展。

4小结

基于隧道工程项目设计的风险管理方法是当代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决定着整个工程项目运作能否顺利完成,还关系到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对风险管理方法投入实践时,需要考虑与隧道工程项目有关的所有因素,结合隧道工程项目的特点,使其方法在设计时尽可能的规划周全、科学合理,从而实现基于隧道工程项目设计的风险管理方法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浅谈风险管理在地铁隧道工程中的应用[A].山西建筑.2010(2):36(5).

篇5

通过对物业服务企业经常发生的各类法律案件的综合分析,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劳务用工风险。这类风险是指企业在用工过程中对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保险福利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而引发的法律纠纷。企业用工不规范、员工违规操作导致伤亡都是这类风险产生的原因。

收费风险。收费风险是指物业服务企业在收费过程中因业主拒交物业费、采暖费而引发的法律纠纷。据有关资料统计,物业服务收费争议在全国都是一个普遍现象,各地住宅小区大约有15%的物业费收不上来。

治安风险治安风险是指由于外界第三人的过错和违法行为,给物业服务范围内的业主或非业主使用人造成人身损害、丧失生命和财产损失等产生的风险。如小区发生入室盗窃等各类治安事件时,就会给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带来一定风险。

公共环境管理风险。这类风险是指物业服务企业依据合同,在对小区内公共区域的管理和养护过程中未履行应尽的义务或管理、养护不善带来的风险。如检查井因沼气过多,因明火引发爆炸、春秋两季儿童焚烧未及时清理的柳絮或落叶引发烧伤、保洁员违反规定在小区内焚烧落叶而引发火灾等。

其它风险。这类风险是指由各类突发或不可预见的事件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如业主家因装修、改造不当发生管线断裂而导致楼下浸水,小区道路因动物粪便、下雪结冰致使行人跌伤等等,而一旦出现此类事件,法院会从保护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往往将相关责任推向物业服务企业。

二、物业服务企业如何有效进行法律风险防范

以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机制为核心,通过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加强重要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法律风险防控,培育良好的风险意识和合规文化,形成有效防控法律风险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流程,为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保障。

(一)建立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法律顾问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的各项重大决策,使企业决策层直接获得法律风险防范建议,有效规避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及经营行为中的法律风险。形成由决策层主导、法律顾问及法律事务机构牵头、业务部门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一是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建立健全法律事务工作各项管[!]理办法。具体包括:法律事务工作管理办法、诉讼和非诉讼案件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办法。二是建立科学的法律风险防控工作流程。在信息收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处理、沟通与协调、监督与改进等基本内容上建立一套有效、迅捷的工作流程,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风险、迅速预警、有效应对。三是实现对法律风险防控的动态管理。针对法律风险暴露出来的问题,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整改措施,及时堵塞管理漏洞。对企业内发生的各类案件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件要及时进行通报,防止同类风险再次发生。

(三)加强重要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法律风险防控

一是经营决策中的法律风险防控。将风险防控引入决策机制,做到决策先问法,违法不决策,杜绝因违法决策导致的法律纠纷案件。二是经营活动中的法律风险防控。对企业各业务单元、各业务流程及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风险点、风险源要进行集中清理,定期排查,并建立风险信息库。对发现的法律风险要及时进行分析、确认,形成预警并逐级上报。三是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控。严格履行合同管理的各项程序,要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对可能涉及到的索赔问题进行明示,适时掌握合同的履行状况,对履行周期长、标的金额大的合同,实行定期跟踪报告制度。四是涉及行政管理的法律风险防控。企业相关部门要深入研究环保、土地、劳动、税务、工商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防范行政法律风险。

(四)积极运用诉讼、仲裁等手段建立多元化法律救济途径

物业服务作为一项特殊的产品,由于生产服务环节庞杂,加之外界环境条件多变、不可预见因素多等原因,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法律诉讼及纠纷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建立多元化法律救济途径,运用法律武器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当发生法律诉讼时,涉及到的各级人员必须要有保护企业利益的意识和维权意识,要有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注重对相关证据的收集与资料保管,综合运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诉讼保全、申请执行等法律手段,力求以最合理的成本,通过最适当的法律途径和方法,采取规避、减轻、转移、化解、退出等处理手段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及现实利益。绝不能消极等待或听之任之,将风险扩大。

(五)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责任体系

一是在管理层面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制定企业法律风险责任认定制度。对事关企业生产、经营等重大事项的决定,每一环节要建立相应的论证责任制、评估责任制、领导责任制。二是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工作的监督、考评和奖惩制度。要完善责任追究的程序、健全处罚体系,形成党纪、政纪、法律处罚的不同责任等级,根据决策或工作失误而产生的法律风险的大小、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主体责任的大小,追究当事人相应的责任。

篇6

摘要:文章通过对建设工程结算纠纷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工程结算 法律风险 防范

建筑工程竣工结算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强,且又复杂、细致的建筑技术经济工作,它涉及到发包方和承包方的经济利益。在工程竣工结算中,竣工结算环节,即计算方法、程序、期限、效力等方面尤为重要。现结合多年在建筑工程合同的实践经验,就建筑工程中经常出现的法律风险及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如下探讨:

一、工程结算风险分析

建设工程结算纠纷归集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程量方面。工程量争议主要是合同生效后增加的工程量及对隐蔽工程的工程量清单未做三方确认,仅凭承包方施工日记进行结算,发包方提出异议。

2.违约的争议。无论承包方的逾期竣工,还是发包方未能提供进场的条件、中期擅改设计、未按时支付进度款、停工待料等情形,最终都以违约金的形式反馈到工程款的结算中。

3.总包与分包的争议。总承包单位承揽建设项目后经建设单位同意,一般都会将其中的专业工程和劳务作业分包相应的分包单位。如果发包方就全额工程款结算完毕,则发生结算争议的可能性较小,如果发包方只进行部分结算,则很容易酿成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的争议。如果建设单位参与指定或者暗示分包单位,则引起的工程款结算纠纷会更复杂。

4.尾款的争议。建设工程竣工移交后,承包人按照合同要求应在一年内进行保修。为了保证承包方履行保修义务,发包方一般在合同中约定工程款支付95%工程款后,余下5%工程款留待一年保修期满后再行支付。有的合同采取工程款先付,由承包方另行出具5%工程款的银行保函加以保证。5%尾款争议的原因在于承包人是否能在保修期内适当履行保修义务。

5.合同的争议。发包方利用其在签约中所处的优势地位,除与承包人公开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外,又强迫承包人签订另一份包括工程价款、工期等方面内容与合同不一致且有利于发包方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即所谓“阴合同”。进入结算阶段时,两份相矛盾的合同究竟谁是结算标准成为争议焦点。

二、工程结算风险防范

1.建筑工程竣工结算的风险防范。在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双方应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进行竣工结算。结算的顺序是先由承包方提交竣工结算报告,再由发包人审核。但在实践中,往往出现有些发包人在收到工程竣工结算文件后,迟迟不予答复或者根本不予答复。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第20条作了很好的规定,我们叫做逾期不结算后果。这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发包人收到竣工结算文件后,在约定期限内不予答复,视为认可竣工结算文件的,按照约定处理。承包人请求按照竣工结算文件结算工程价款的,应予支持。这条规定前面的前提有三个要件缺一不可:一是要有证据证明发包人收到了结算文件;二是工程施工合同中要有一个约定的期限;三是合同中要有“在约定的期限不提异议认可结算”的条款约定。这就需要承包人在签订合同时,有防范风险的意识和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通用条款》第33.2条规定,发包人收到承包人递交的竣工结算报告及结算资料后28天内进行核实,给予确认或者提出修改意见;第33.3条规定,发包人收到竣工结算报告及结算资料后 28 天内无正当理由不支付工程竣工结算价款,从第29天起按承包人同期向银行贷款利率支付拖欠工程价款的利息,并承担违约责任。这个合同范本实际约定了发包人对承包人结算报告提出异议的时间为28天,逾期不答复的视为认可。建设部和财政部联合的 369 号文《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第16条规定,发包人收到竣工结算报告及完整的结算资料后,在本办法规定或合同约定期限内,对结算报告及资料没有提出意见,则视同认可。以上司法解释和法规对承包人的竣工结算报告都作出了保护性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需要承包人做好风险防范措施,具体如下:第一,加强合同管理。在结算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尽完善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合同,将合同双方所涉及的重要经济利益在合同中加以约定,使之成为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书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二,及时做好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当承包方完成合同约定的工程后,应在约定期限内向发包人提交完整的竣工资料与竣工验收报告,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第三,及时做好工程竣工结算文件的送审和签收工作。第四,当发包人审核结算文件逾期未答复的,承包人应及时发函要求以送审价作为结算造价。一旦发包人超过约定审价期限,又提出要求承包人提交补充资料或进行工作量核对要求时,承包人可不同意,要求按照送审价为准进行结算。以上以承包人送审结算价为准的适用,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在每个步骤都不能失误。只有承包人完全依约履行了自己的义务,才能在最后的工程结算阶段牵制发包人,避免其以拖延审价来达到拖欠工程款的目的。

2.工程变更对结算的法律风险防范。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工程变更、合同以外的零星工程等增减工程量,从而导致工程价款的调整。对此,建设部和财政部联合的369号文第9、10、14 条对依合同发生或因变更导致工程价款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依合同发生的或因设计变更发生的工程价款的变更,承包人应当在调整情况发生14天内,将调整原因、金额以书面形式通知发包人,发包人收到承包人通知后 14 天内不予确认也不提出修改意见,视为已经同意该项调整。为避免由此导致的结算风险,承包方除严格依照上述条款规定的期限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是完善签证工作,及时固定工作成果。每一项工作完成之后,都要及时对工作成果予以固定,固定的方式是让发包人或其代表以书面形式予以确认,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工程签证。二是保存好书面资料。承包人不仅要保存好所有的签证,还要保存好施工技术资料、工程验收资料、往来函件、会议纪要、月形象进度、施工组织设计等。纠纷发生时,它们是合同履行的最有力的证明和结算的依据。三是合同发生变更应及时备案。

三、结语

法律风险是企业生存、发展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舞伴。法律风险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它存在何处,只要我们熟悉掌握了其中的基本规则,就能有效的预防、控制风险产生的损失,使法律风险可以被评估、被预防、被控制。而提倡认识企业法律风险,并不是要束缚企业的手脚,而是促进企业在可控的风险范围内经营、运作,从而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4号

[2]龚定勇.价值工程在监理评估工程变更方案中的应用[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1)

[3]李维芳.工程变更确认与控制[J].建筑经济,2007(3)

[4]吴安书.工程变更的分类控制[J].建筑经济,2007(7)

篇7

Abstract: In China,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hydraulic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ety.While in construction period, there are so many problems of reservoir resettlement. If that cannot be settled well, more social unrest will arise. 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method of WBS-RBS integrated with AHP, introduced the WBS-RBS to identify the risk and the method of AHP to calculate the risk. Then these methods were applied in a project of reservoir resettlement, and came to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isk analysis.So the plann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jor risk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risk evaluation. This paper aimed to provide a viable solution for reservoir resettlement in the process of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more study.

关键词:水库移民;风险辨识;WBS-RBS方法;AHP法

Key words: reservoir resettlement;risk identification;method of WBS-RBS;AHP

中图分类号:D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006-05

1 风险概念

1.1 风险

风险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1]。也就是说,风险就是在未来发生不幸事件的概率,是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有以下三个构成要素:

①风险因素,是指导致某一特定风险事故发生或增加其发生的可能性或扩大其损失程度的原因或条件。它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可分为有形风险因素与无形风险因素两种类型。

②风险事故,是指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偶发事件,是造成损失的直接或外在表现的原因,只有发生风险事故才能导致损失。

③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预期的、非计划的经济价值的减少。

1.2 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即在风险发生之前对工程项目中所面临的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并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只有充分、准确地进行风险辨识,才能判断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其程度,才能进行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选择风险应对措施等风险管理的后续工作。

在辨识风险时,现有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SWOT分析法等。它们主要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局限性:①辨识风险时通常局限于局部,而忽略了各因素间的综合作用对整个项目风险的作用;②往往缺少历史数据的支撑材料,无法保证数据全面[2]。

本文采用WBS-RBS方法,着眼于项目全寿命周期,考虑到每个项目各自有不同的工作流程,从而具体分析单个项目所有阶段存在的风险,因此较其他方法更全面、更易操作。

2 基于WBS-RBS法与AHP法的水库移民风险辨识

2.1 WBS-RBS方法的原理

WBS-RBS法中的WBS是指项目工作分解结构,即作业分解树。它的主要任务是将项目所有工作内容逐层分解,最终得到最合适的单元,即最直接的可交付成果。WBS要力求全面,涵盖项目的整个工作范围,并且每一层都能详细解释该层的工作内容。RBS是指风险分解结构,即风险分解树,目的是将全部风险进行细化分类。

本文运用WBS和RBS二者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两种方法各自以及结合的优势,将水库移民风险分解到各个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计算和规避。

在应用WBS-RBS法进行风险辨识时,要进行以下3个步骤[3]:

①建立工作分解树。WBS的核心目标是依据各层次工作包的关系,将总体工作范围细分到最合适单元。分解原则需要遵循该项目的特点和规律性,并充分考虑建设单位管理工作的需要。具体WBS分解结构如图1所示。

②建立风险分解树。由于移民工作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贯穿整个水利工程建设时期,因此需要辨识每个阶段水库移民风险状况,预测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而将风险逐层分解。具体RBS分解结构如图2所示。

③构建风险辨识矩阵。以WBS分解结构最底层作业活动为矩阵纵向,RBS风险结构最底层风险作为矩阵横向,两者交叉构建出WBS-RBS矩阵,对每项活动进行风险辨识,结果用1(是)、0(否)表示,其形式如图3所示。

从图3我们能够了解和掌握项目中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和数量情况,但是由于项目风险出现的项目阶段和处于工作包的不同,风险的影响力和控制重要性也是不同的。因此,以下引入层次分析法(AHP)对项目不同阶段和风险总体情况进行讨论。

2.2 层次分析法计算项目风险度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项目各阶段的风险度和项目总的风险度。其主要计算步骤[4]如下。

2.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三个层次。处于最高层的是目标层,指出决策的目的;中间层是准则层,是决策过程需要分析的约束条件和准则;方案层则在最低层,是供选择的各项方案。

2.2.2 构造判断矩阵

①确定评比标度。评比标度是各个元素之间的重要程度两两比较的定量测度,是AHP模型中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点。本文采用Tomas L. Satty的1-9标度方法[5],具体如表1所示。

准则层子系统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借助AHP方法将社会、政策、环境、经济4个子系统的风险进行量化,使决策者了解该安置区的风险程度。方案层风险因子评估目的是将上述4个子系统内部各关键因子的风险程度进行量化,更清晰、更直观地掌握具体因子的风险程度。将准则层与方案层综合起来加以评估,是为了得到该水库移民项目过程中的综合风险程度和风险排序。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综合风险系数=0.133(社会系统风险系数)×0.351(基础设施建设风险系数)=0.047。(表9)

通过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在WBS-RBS方法结论中环境系统风险中的自然容量风险出现或存在几率并不大,但是其对项目总体风险的影响力很大,应当对这方面的风险制订较为全面的应对预案。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风险,其出现的几率最大,并且影响力也较大,对于决策者而言应该更加重视,并且结合安置区的当地情况做好规划,使水库移民群体能适应该地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发展自身。

结合表3WBS-RBS分解结果和表9综合风险评估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系统风险及其子风险是对该水库移民项目综合影响最大的风险。大量事实也证明,在各移民项目中分析移民的环境容量是至关重要的[8][9],它是影响移民是否会“返迁”或能否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安置区的人口、资源和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是构成环境容量的主要内容,在进行水库移民工作时,要重点研究这些环境容量的情况,保证所有移民能够“搬出去,并富起来”。

4 结语

本文采用的WBS-RBS方法,可以对项目全寿命周期内所有风险因素进行有效辨识,从而可以综合考虑各种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同时运用了WBS-RBS与AHP相结合的水库移民风险评估方法,能有效地对移民风险和总风险度进行计算评估,该方法适用于政府对水库移民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也适用于企业对移民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制订合理应对方案。

与此同时,风险的存在性和影响程度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工程进度的深入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可能衍生出新的风险,因此还应及时对WBS-RBS矩阵进行检验和修正,改进风险应对策略,从而持续有效地辨识项目面临的各种风险事件,使项目能够顺利的实施,也为同类项目应用该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吕雪枫.非自愿移民贫困风险与规避研究综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5):92-96.

[2]沈桂兰,陈冬梅,牛英华.基于承包商视角的IT服务外包项目风险因素的辨识[J].科技管理研究,2013(8):190-193.

[3]孙嘉天,吴景泰.WBS-RBS方法在海外工程项目风险辨识中的应用[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26(2):65-69.

[4]郭琦,杨胜武.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水库移民风险评价[J].人民长江,2014,45(6):44-47.

[5]周泽云,鄢烈虎,孙剑桥等.层次分析法软件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5,15(5):82-84.

[6]许桂苹,赵袁军,沈蕾.基于AHP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障碍评价分析[J].农业经济,2016(04):84-86.

[7]张琳,卞炳乾.信息技术在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水力发电,2015,41(8):11-14.

[8]周绒,彭振礼.新时期水库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J].商业分析,2011(3):6-8.

篇8

关键词:电力设备;高压柜;发热

引言

长时间运行的电力设备会出现发热的现象,很多的生产事故都是因为电力设备发热,但是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而造成的,并因此损失巨大。最近几年来通过投入先进的温度测试仪器,如:红外热成像仪、红外线点温仪等,对电力设备的温度监测更加严谨,使电力设备事故大大的减少。封闭式高压柜在运行的过程中不能对内部的温度进行监测。因此密封式的内接头在最近几年事故率不断的增加,如何解决这种电力设备事故发生到现在仍然是一个难题。

1 .10kV 封闭式开关柜概况

随着电力的发展,原设备的残旧,使越来越多变电站的高压柜已更换成封闭柜,封闭式高压开关柜以其结构紧凑、占地省、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等优点,在各变电站被广泛的使用。其结构特点,一套设备被安置在三个分开的隔离室内,分别是开关室、母线室、出线室。由于规程的要求,除了通气,电线连接等需要在隔离板上开孔外,其他部位要求隔离板是全封闭的状态。操作机构带机械五防,需要按照程序打开,在运作的过程中开关柜严禁打开,而监测人员无法通过视频发现内部的温度情况。因此就会造成开关柜内部发热却难以被人发现,最终导致故障的发生。封闭式高压柜由于内部温度发热,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从而导致的事故时有发生。10kV 开关直接承担用户负荷,其中不少是重要负荷,如果发生突然停电事故,不但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而且给供电部门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 封闭柜发热原因分析

原因主要有:.检修人员的失误,连接问题,负荷变化,设备长时间使用,设备不合格。

2.1 检修试验人员工作失误 检修人员进行开关检修或试验时,必须拆开部分连接点,工作结束时再恢复原样。由于工作人员失误,本来应该安装四根紧固螺栓的接头,只装了三根甚至只装了一根。线路负荷较小时这样的隐患不会被立即发现,当负荷突增时该接头就会过热。这样的情况一般出现在电流互感器的连接点。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检修人员的工作态度与责任心的问题,此类事故以前较多,近几年随着检修工作责任制的推行,此类现象已经大大减少。

2.2 设备的安装、连接工艺不当 设备的安装工艺不当主要是施工质量问题,封闭式高压柜内刀闸接头接触不实,造成发热。这是施工安装时的问题,另外要防止蜗流发热,封闭柜用的套管较多,一般固定套管板面采用铝板或铁板开缝,如果铝板含有铁质或铁板未开缝就会产生蜗流发热,需要运行人员在设备验收时把好关。连接工艺问题出在出线电缆与开关引出线的连接处。10kV 电缆较粗,通常只使用一根螺栓来连接电缆,连接的受力面较小,电流通过的有效截面减小,于是造成发热,另外有个别铜铝过渡造成接触电阻偏大造成发热。

2.3 负荷突变的影响 电力负荷的变化会影响设备的温度,正常的负荷变化引起的温度升高不会超过规定的 75℃。如果负荷增加的较多时(如比平时增加了一倍或几倍),或者线路受到短路电流冲击后,设备的薄弱环节就会发热,发热后连接点的材料会发生变形、氧化等物理或化学变化。发热后如不及时发现,再次受负荷冲击后,又会过热,经过多次反复的恶性循环,接头的连接状况越来越差,最后直至造成接头熔断事故。

2.4 设备变形老化及选材 随着电网改造的进一步深入,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大量在电网中推广应用,设备的健康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设备运行时间长会产生变形老化,从而造成发热。如果选材不当导至导体截面不够,导体电阻率不合格,设备也会造成发热。所以选材把关不好是发生问题的其中原因。

3 预防柜内发热事故的措施及方法

密封高压开关柜内发热是生产中的难题,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如:实行检修人员责任制,更新老旧设备,改进接头的连接、安装工艺等,可以大大减少接头发热事故,但是从目前的设备状况看要想完全避免发热事故也是不现实的。于是希望通过监视的方法,提前发现开关柜内设备接头发热的迹象,以便采取措施,防止出现恶性事故。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运行部门一直在研究、探讨。

3.1 目前经常使用的柜内温度监视方法 在经常使用的柜内接头发热监视方法主要有:在接头粘贴测温蜡片;手摸柜门感知柜内温度;通过异常气味发现设备过热;通过异常音响发现设备过热等。粘贴测温蜡片是室外接头常用的测温法,用在封闭柜内有很大局限性,大部分设备发热通过柜门的观察窗看不到,只能在开关停电检修时检查接头有无过热情况,对预防事故作用不大。手摸柜门的方法可大概判断温度有无异常,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与偶然性,而且由于个人感觉的差异,相同情况也会有不同判断。当有过热的接头时,一定会有异常气味或者异常声音,特别是连接电流互感器的接头发热时,可以发出强烈的异常气味,工作人员可根据气味的来源作出进一步的判断。还有使用移动式红外线测温仪在观测孔对设备局部测温,总之通过综合应用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大概判断开关柜内有无发热故障,但是不科学、不严谨,对无人值班的变电站无实用价值。

3.2 封闭柜内发热测量的新方法 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发现开关柜内的发热故障一直是我们运行部门思考问题,最近新推出一种在线测温装置,它由温度传感装置和显示报警装置两部分组成,分别安装于测温点和高压柜面板上,传感装置和报警装置通过无级方式传输数据,也可以采用超声波或光电方式完成数据传输。在线测温装置可实时显示温度数据,现场设定相关参数,具有报警和预报警功能,并可以利用总线技术,组网完成集中显示、设定、数据记录及无线远程语音报警功能,对于无人值班变电站远方监控起到方便作用。

4 小结

常用的温度监视法在设备运行中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有局限,不够全面,对预防事故作用不大。在线监测法从目前的生产形势来看还是必要的,它能方便、及时在远方监控高压柜内温度,有问题时能及早处理,对事故预防有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士国.KYN28A高压开关柜特点及其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0,(03):18-19.

2 杨伟国.KYN28-12型高压开关柜的改进措施[J].农村电气化,2009,(08):62-63.

篇9

一、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成绩值得肯定

(一)精心准备,成功避免企业设立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在笔者有效调查的61家中小企业中,有39家中小企业在企业设立过程中没有遭遇到法律风险,这主要得益于它们事先准备工作做得好。据笔者了解,这39家中小企业在设立过程中都指派专人负责企业设立事宜,相关经办人多次到工商等行政部门咨询企业设立事宜,有的还咨询法律专业人士了解企业设立方面的法律知识。正因为事先防范工作做得好,这39家中小企业在设立过程中才能做得一帆刚顷,成功避免法律风险的发生。

(二)重视合同管理,保障交易安全

合同时是企业交易的最主要形式,合同安全事关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安全。淮安中小企业主合同安全意识较强,普遍注重对合同的管理,保障交易安全。在笔者有效调查的61家中下企业中,有34家中小企业专门建立健全了合同审查和管理制度,占55.7%。在合同形式方面,有44家采用书面形式,11家采用传真形式,只有6家采用过口头形式,仅占9.8%。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建立了合同审查和管理制度,坚持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交易安全,降低了合同法律风险的发生。

(三)印章管理规范化

印章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行使职权的重要凭证、工具、法律依据和企业权威,印章的管理,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正常活动的开展,甚至关系到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绝大多数企业都很重视印章的管理,并且制定专门的印章管理制度,安排专门人员保管。在笔者有效调查的61家中下企业中,针对行政章、财务章和合同专用章的使用和管理制定相关规定的企业达到47家,占77%。在61家被调查企业中,有54家企业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对行政章、财务章和合同章的保管,占88.5%。总体而言,淮安中小企业在企业印章的管理和使用方面还是做得不错的,大多数企业能够做到规范化管理和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企业避免法律风险。

二、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不足

(一)企业经营者法律意识不足

企业经营者担负着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任,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经营者往往就是广大中小企业主。广大中小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只注重产品的销售与利润,只注重人际关系的拓展和市场的开拓,他们很少有人学习法律,很少有人关注企业法律风险,他们的法律意识普遍不足。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有25家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从没有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占有效问卷企业的41.%;有15家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偶尔学习一些法律知识,占有效问卷企业的24.5%;有14家中小企业的经营者遇到法律问题时才学习法律知识,占有效问卷企业的23%;只有12家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经常关注和学习法律知识,占有效问卷企业的19.7%。

(二)企业法律培训存在空白与缺失

为了有效地减少和预防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企业必须重视对广大员工的法律培训,对于企业中关键岗位的员工如财务人员、采购人员等,必要时要进行专门法律培训。就笔者调研情况来看,淮安中小企业在员工法律培训方面做得很不到位。只有5家中小企业有固定的法律培训制度和经常举办法律培训,占有效问卷企业的8.2%;偶尔举办过法律培训的中小企业也只有18家,占有效问卷企业的29.5%;从没有举办过法律培训的中小企业达到38家之多,占有效问卷企业的62.3%。

(三)法律风险防范投入不足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不但要设立内部的法律事务机构,还有必要聘请专业律师作为常年法律顾问,这些都需要企业对法律风险防范进行足够的投入。然而,就笔者调研来看,淮安中小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投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有15家中小企业在法律事务上没有任何投入,占有效问卷企业的24.6%;在法律事务上有投入的46家中小企业中,有36家投入在1万元以下,占78.3%,没有1家投入在10万元以上。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事务部门的中小企业只有7家,占有效问卷企业的11.5%;聘请常年法律顾问的中小企业只有9家,占有效问卷企业的14.8%。

三、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

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无外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也不例外。

(一)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内部原因

通过 调研,笔者发现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内部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经营者缺乏法律风险意识。在调研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广大中小企业主十分注重市场风险,甚至很关注人际关系风险,但极少注意法律风险。在很多中小企业主看来,发展企业关键是瞄准市场,搞好和客户的关系,协调好和有关政府部门的关系。诚然,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企业经营必须十分重视市场的作用,必须善于维持和客户的良好关系,但市场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经济,企业发展不但要遵循市场规则,还要遵循法律规则,依法经营。然而,现实中不少中小企业主缺乏法律风险意识,对企业所面临的法律环境缺乏清醒的认识,经营决策时不考虑相关的法律后果,甚至有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以身试法等。他们根本不把法律规则放在心上,他们往往信奉权力和人际关系,经营中出现问题就依赖关系摆平,他们根本不相信法律的作用,除非在法律上吃了大亏,否则根本意识不到法律风险的存在。

第二,企业管理重人治忽视“法治”。现代企业管理,即使是中小企业,也离不开健全的

规章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确保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对独立且相互制约,最大限度地避免管理者权力的滥用,从制度上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令人遗憾的是,淮安很多中小企业主在企业管理方面忽视“法治”而重视人治。作为企业主,他们相信自己的管理能力,他们相信自己能够管理好企业的中层干部,同时也希望企业的中层干部能够管理好他们的下属。但客观现实是,管理者(包括企业主自己)作为人,都是有人性的弱点的,他们有自己的好恶,有自己的私利,他们管理企业往往主要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而不是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的,因此在缺乏制度约束的前提下,单纯依靠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良知来管理企业是靠不住的,是无法有效减少或避免法律风险的,是无法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 第三,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现代社会,企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专门性工作,管理者应该是既懂企业管理知识,又懂经济、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专门管理人才,只有这样的管理人才才能有效避免或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然而,现实中淮安很多中小企业主在企业管理方面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家人、亲友等。不少中小企业主认为家人和亲友不会害自己,让他们管理自己放心。但是,这些企业主的家人和亲友,他们往往知识水平不高,更是缺乏企业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培训,让他们管理企业只能增加企业的法律风险。

第四,中小企业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进入中小企业就业。广大中小企业招用大批廉价的农民工,虽然节约了用工成本,但同时也带来企业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的难题。一般而言,农民工普遍缺乏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他们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他们更多地看重企业能够提供的物质待遇,对企业缺乏强烈的归属感。广大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底子薄,无力投入较多资金对农民工进行素质提高和拓展培训,致使农民工素质难以有效提高。另外,由于中小企业对于劳动者工资支出较低,劳动者的流动性也很频繁,调查表明中小企业的劳动力一年更换率高达2/3,这也严重影响到劳动者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劳动者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加之缺乏及时有效的培训,这必然给企业管理和风险控制带来困难,加大中小企业法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二)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外部原因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外部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法学教育与实际需要的脱节。我国目前各高校的法学教育体制过于偏重理论,学生的实践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偏弱,培养的绝大多数法律专业毕业生只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熟悉部分法律条文,但普遍缺乏法律实践技能。但是,法律风险治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广大中小企业对法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既要具备综合性法律素养,又要具备较强的法律实践能力。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与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篇10

目前,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必须的工具的就是电子计算机,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这为企业的办公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企业办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技术时代,最新的档案方式就是电子信息档案,它对企业在高科技方面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档案并不全是优化,它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与传统的纸张档案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积极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数据被盗,所以,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积极主动的制定一些避免风险的措施,以使信息资源更加安全。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一些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二、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企业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企业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外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外包同样隐含着风险,如果外包人员不符合合同的标准,那么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为了预防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那么那些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

四、评估风险的措施

当风险来临后,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了把风险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要积极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预防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引起风险的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后果。需要实施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发生危险的概率,危险带来的后果有多大,危险的成本探析,有哪些合适的控制防范办法等等。此外,企业管理者要树立风险观念,积极主动的制定一套体系完善的针对多种风险的预防计划。需要强调一点,如果机构中每个已被识别的弱点通过承认得以控制,这说明企业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防范风险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电子信息档案无危险性,在使用档案资料时未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这对于电子信息档案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其在管理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对于档案管理是极为重点的。在进行评估中,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非常警觉,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把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积极采取措施,力求使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

简而言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8~11

[2]王兆新,裘洁.浅议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与保密[J].浙江档案.2004(1):36~37

[3]邹生.开放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4(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