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感想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创新感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临床研究基地;临床科研信息共享;数据仓库;数据挖掘
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了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后文简称"基地")建设项目单位。湖北基地围绕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以下简称"共享系统"),结合湖北基地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特色,建设基于慢乙肝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平台,为实现"真实世界中医药临床科研范式"提供技术支撑。
1总体目标
按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和《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要求》,并根据提升湖北基地科研能力和重点病种研究水平等需求,构建结构化中医电子病历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挖掘平台及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基地临床信息的结构化采集和有序管理及中医药防治肝病数据的分析与利用;通过基地信息和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实现基地信息管理的规范化;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人才,搭建多学科专业化队伍,最终实现湖北基地临床科研信息共享与利用,并建立基地肝病重点病种中医药防治数据中心,为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临床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
2规划与设计
基地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基地信息与管理流程的规范化,数据的采集、分类整理、存储管理和分析利用等诸多技术领域[2]。湖北基地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的基地信息化建设要求,并结合基地实际情况进行对湖北基地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进行总体规划与设计,见图1。
3建设成果
3.1电子病历系统 病历是以电子化方式管理的有关个人终生健康状态和医疗保健的信息[3]。湖北基地按照《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基本要求》的要求,并结合基地在慢性乙型肝炎重点病种的研究需要,遵循病历书写相关规范,建立具有慢性乙型肝炎诊疗特色的中医电子病历系统。该病历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住院医生编辑模块、门诊医生编辑模块、护士工作模块、科研病历编辑模块、模板制作与管理模块、病历质控模块、病历解析功能,并与医院HIS,LIS,PACS通过视图接口方式进行数据共享,实现病历中自动采集病人的一般信息、住院及医嘱信息、检验检查的各种报告、并在肝病术语集和肝病模板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病历数据的结构化采集、病历的查询与管理等功能[4]。
该系统建立以来,湖北基地已经陆续制作了适用于肝病临床与科研的模板104个,实时采集了近3000份临床病历,并将2002~2012年10年间临床所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病历录入该系统数据库中。
3.2数据库管理平台 数据库是一个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系统是实现有组织动态地存储大量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基地数据库建设是大量肝病临床数据得以结构化存储的保障。基地数据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门诊及住院电子病历数据库,健康档案管理数据库,基地综合管理数据库、中医药标准数据库等。在数据挖掘过程中,已建设有ODS(Operational Data Store)库--存放从电子病历数据库中抽取出来的数据,数据挖掘细节库(数据仓库)--存放经过数据清理后的大量数据,用于的分析挖掘-多维分析数据库、复杂网络分析数据库。现今数据库中已经存储结构化肝病病历2000多份,单张表中记录数最多达到102万条。
3.3数据挖掘平台 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数据的清洗-装换-装载分析等一系列过程。湖北基地按照中国中医科学院统一要求搭建了"数据挖掘"平台,安装了ETL(Extraction-Transformation-Loading中文名称为数据提取、转换和加载)数据清理软件,数据的多维展示软件,数据挖掘等工具软件。该平台在临床术语规范应用体系的支撑下,实现了对结构化采集的中医临床数据进行集成管理、临床数据存储-转换-装载、数据整理、多维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功能。数据挖掘平台的搭建,促进临床研究模式的改变,形成"以收集到的临床数据为导向,临床科研一体化"的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研究的新模式[5]。
通过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人机结合等方法,进行症-证结合、辩证及用药规律的研究,挖掘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并对挖掘结果进行科学阐释,有助于基地发挥重点病种的特色诊疗优势,促进基地对重点病种研究的深化发展。
4特色建设-综合管理系统及移动采集技术应用
4.1综合管理系统 基地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是为了从技术流,服务流,资金流三个方面规范基地的业务管理流程,优化服务质量,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上述目标湖北基地构建了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和标准信息管理平台。
4.1.1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是基于慢性病管理理念,对病人的健康信息和随访信息进行采集形成健康档案,并对其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管理。该平台主要包括患者信息采集,量表采集,随访,医患交流平台等功能。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不仅能为患者提供注册、预约、随访、医生与患者交流等服务,还能提供对所有基地门诊患者、出院患者、科研患者的基本信息,就诊信息,检查结果信息进行处理,从而根据患者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健康服务。
4.1.2标准信息管理平台 标准信息管理平台是根据临床和科研工作对标准信息的需要,构建的一个可提供包括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以及基地"共享系统"所涉的肝病相关数据元、临床诊疗术语和病历模板等标准信息的管理平台。该平台包括六个子系统,分别是术语管理系统、数据元管理系统、模板库管理系统、标准管理系统、专家库管理系统和系统管理。满足医护人员、科研人员随时查询肝病临床诊疗术语、病历模板以及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等标准信息的需要,同时实现了对肝病的术语、电子病历模板、基地重点研究病种的临床技术规范等文件的规范化管理。
上述两个平台组成的构建研究,有利于增强基地人员标准化意识和提高标准应用水平。使基地实现由原来以"病"为中心的被动服务到以"人"为中心的主动服务的转变。在此基础上,研发的基地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将进一步促进和提高基地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使基地综合管理平台更加完善。
4.2物联网技术及移动采集技术应用研究 为了提高临床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问题,湖北基地还特别开展了物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应用研究,实现了临床病历数据采集的便捷性和准确性,优化了医疗流程。
4.2.1门诊健康量表信息的移动采集方式应用研究 门诊健康量表采集系统利用安卓操作平台开发,装载在三星移动平板上,实现在研究型门诊候诊室,访谈室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与健康量表信息进行自助式移动采集,能方便快捷的录入肝病科常见量表,节省了医生问诊和录入信息的时间,让医生集中精力进行诊治决策,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果。
4.2.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多参数无线动态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 多参数无线动态监测系统利用红外传感、温度传感及三维运动传感等技术可以对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运动类型、运动综合程度和综合健康状态等多参数实时监测。其仪器体积小佩戴方便,不影响人的正常活动。该系统实现了患者生命体征的智能化实时动态监测,所提供的病人状态信息将有利于中医临床证候演变规律、调控规律以及疗效评价。
5建设意义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是一个创新型项目,是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研究型中医医院的需要。也是新时期赋予中医药行业和建设单位的重要使命,是我国中医现代化的重大工程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湖北基地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临床科技创新体系。它将为基地的科研能力建设、团队建设、中医诊疗的特色经验总结和传承提供了优良的支撑条件。湖北基地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了信息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国家对中医药临床基地建设提出了"以基地信息化为主体,标准化和人才培养为两翼"的策略是正确的和有效的,它是全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6-9]。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指导意见》.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的公告》.国中医药发200823号S.2008.
[3]关彤.浅述中医药管信息管理[J].中国中医药近代远程教育,2003(4):20-22.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基本要求》.
[5]刘保延,周雪忠,李平等.个体诊疗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J].中国数字医学,2007,2(6):31-36.
[6]李盛华,舒劲,张德宏.对建设甘肃省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思考[J].甘肃中医,2011,24(4).
篇2
烟草半年工作总结
我从1987年7月进入XX省烟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光飞逝,韶华易老,转眼在省烟科所这个大家庭中工作和生活了19年,对省烟科所产生了深深的依恋之情,身之所依,魂之所系,烟科所与我已成为一个整体,密不可分。我以自己是烟科所的一员而自豪,我以烟科所的辉煌而荣耀!
烟科所具有悠久而光荣的历史,五十年所庆在即;纵观这半个世纪的XX省烟草科学研究所的发展史,也折射出XX烟草的发展。几十年来,烟科所在促进XX烟草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烟科所的一名普通员工,在此讲讲我对单位工作的感想和期望。
烟科所从事的工作以向烟草公司提供实用技术和技术服务为主,关系到XX烟草的可持续发展,是XX烟草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目前,省烟科所从事科技活动主要在烟草农业生产技术领域,涉及种子技术、栽培技术、植保技术、烘烤调制技术、烟草种植和品质区划及科技推广技术服务几个方面。
在新的烟草发展形势下,我国烟草业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已成为我国烟草发展和进步的严重制约。这些问题的应对和解决,烟科所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受旧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制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科研实力和成果水平远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进一步促进烟科所科研工作的发展。省局公司领导和所领导深深认识到了这一点,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烟科所科研考核体系改革的制度和规定,对提高研究水平、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将发挥积极性作用。我和全所职工一样,对省局公司领导和所领导的英明决策坚决支持,坚决执行。
为改善科研、生活条件,省局公司领导和所领导对烟科所给予了优厚政策,投入了大量资金。科研经费的投资额度连年增加,完善了各类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的办公条件和车辆使用条件大为改善,职工收入明显提高。
为学习世界烟草生产国的烟草生产先进技术,仅2004年一年就派出58人次出国学习,使广大科技人员找准了差距,明确了奋斗目标。
在硬件软件环境都充分具备的条件下,我们做得的还远远不够,至少离省政府省局公司和所领导的要求还差得很远。1.烟科所缺乏高素质综合型技术人才,缺乏走上全国烟草讲坛和世界烟草讲坛的知名专家。出现栽烟小省出专家,栽烟大省出烟叶,栽烟小省教栽烟大省栽烟的尴尬局面。这种任由他人左右烟草科研和烟草生产走势的情况不改变,非常不利于XX烟草的可持续发展和再创辉煌。2.烟草科研研究水平偏低,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差,对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力小。几个对烟草生产影响较大的新技术如营养袋育苗、漂浮育苗、无基质育苗技术并非由烟科所产生。这与我们自身创新性差,并且科技项目没有完全来自生产有很大关系。3.科技服务不能满足烟草生产的迫切需要,基层对我们的要求是,要能解决生产上目前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此,加强调研,找出共性问题,加以解决应是我们的长期工作。进行科技培训应该结合当地实际,不应重理论轻实践。把晦涩的科学术语和理论转换为通俗易懂的科普语言传授给基层科技人员和烟农。4.科研与生产结合还不够紧密。烟科所是XX烟草企业的烟科所,不是公益性质的科研结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烟草企业的技术需求来展开。烟草公司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更是我们的客户,客户就是我们的上帝。他们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应该作什么,没有任何借口,按时按质按量,绝对服从,坚决完成任务。在此方面,省局公司和所领导为加强我所科技人员与地州县烟草公司的联系,组织了5期经理、副经理、生产科长、部长科技培训班,真正煞费苦心。为广大科技人员创造了友好祥和的外部条件。也是为我们大家进行生产与科研紧密结合打好了坚实的人脉基础。让各科室技术人员参与到各种烟草开发项目当中,如“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开发项目、标准化示范县开发项目、各种优质烟开发示范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工作,起到密切与各级领导干部关系、开阔科研视野的作用,更深层次的期望是提高科技水平,产生新项目,研究出新成果,更好地为XX烟草服务。
篇3
關键词:生物信息学;教学方法;医学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1-0146-03
生物信息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而兴起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1-2]。它包含了生物信息的获取、处理、储存、分发、分析和解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目前,生物信息学在医学领域中已广泛应用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药学等多个学科。特别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生物信息学的作用逐步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近期,精准医疗概念的提出与相应模式的推进,进一步强化了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的要求。精准医疗是将临床信息、患者表型与基因蛋白谱进行整合,从而为患者量身制定精准诊断、预后及治疗策略。因此在高通量测序产生数以万计的庞大组学数据中,只有依托生物信息学技术,才能探寻基因突变、药物靶向等隐含遗传学奥秘的精确位点,进而提供可靠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可见,生物信息学是精准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均已开设研究生生物信息学课程,但尚未将生物信息学正式列入本科生培养方案,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院校也极为鲜见。医学本科生是祖国医学的未来,是临床一线最直接的储备军,面对飞速发展的生物技术和以几何级数增长的生物大数据,如果现阶段的医学本科生还不能学会如何利用和解读这些资源,这将大大阻碍临床医学的发展。综上,一方面医学领域对生物信息学方面存在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多数院校均未正式开设本科生生物信息学课程,造成生物信息学人才极度紧缺。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近年来围绕在研的各项科研课题,选拔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学校开展的各项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创新创业项目支持下,吸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对医学类本科生的生物信息学教学实践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培养了一些初步掌握生物信息学知识与方法的本科学生。在此对教学过程中的感想和体会做一简要总结,并对本科生生物信息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在医学本科生中开展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实践
(一)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实施因材施教
由于生物信息学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诸多学科相关知识,所以一般情况下生物信息学科研实践的开展要迟于上述各门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条件,进行分组施教。因为不同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不同,会导致他们接受相关教学内容的快慢程度不一样,因此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不同等级的实践内容。此外,根据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类型导致的对生物信息学的需求不同,可有针对性地分成科研组和临床组。如有些学生将来可能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因此希望掌握较多的生物信息学知识,包括各种计算机语言的使用、编程、复杂统计软件的使用等等,这类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涨。
(二)构建多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实现知识的互补与整合
由于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需要计算机学、统计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等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来支撑。此外,生物信息学专业知识较为前沿,而且涉及的医学研究领域较多。再加上目前生物信息学的专业教师缺少,这就限制了学科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组建教学团队,授课教师需要来自不同的专业,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知识,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沟通,将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整合起来[3],并需持续补充和学习生物信息学前沿知识,在授课内容上还要体现教师自身优势。这样不但可以在知识结构上互补,还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三)围绕教师在研科研课题和学术会议,追踪医学研究前沿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医学技术及医疗模式都在快速更新。因此医学生生物信息学实践教学不能拘泥于原有教材。在进行基础和共性的知识教学时要利用教材。而对于前沿的知识,教师一方面要结合在研的各项科研课题引入知识点,另一方面可带学生参加一些与生物信息学相关的学术会议,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激发科研灵感。
(四)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潜能
由于学生专业背景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以及学生自身兴趣不同,传统的大班教学较难达到一致性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不同的分组方式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由于现阶段生物信息人才非常缺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个别基础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一些更深层次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利用课余时间,合理安排一些“实战”性任务,通过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专业科研素质,为当代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培养特色人才。如我校2009级临床专业熊同学、2010级药学专业本科生熊同学,都对生物信息学兴趣非常浓厚,在科研实践中表现得十分出色,充分利用课余和寒暑假时间,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用perl语言成功编写出分析组学数据的一系列程序。在研究生面试时,他们扎实的生物信息学功底获得导师的青睐,并成功读取/保送了国内知名大学的研究生。
二、医学本科生生物信息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PBL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4],也称作问题式学习。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操作性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要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和各种生物信息学数据处理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目前,生物信息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在实际训练中应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每个知识点尽量从实际的应用案例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进行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各种技能,如统计方法、计算机语言和软件的基本使用、编程技巧及数据库的运用等。随着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整合不同生物技术产生的数据将有利于人们发现疾病致病相关位点和药物作用靶点。在本实验室开展的PBL教学实践中,我们以代谢性疾病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对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及肝癌等展开了疾病相关基因/位点的全基因组筛查。
(二)在教學过程中发挥优秀学生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
由于生物信息学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因此要求参加科研实践培训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而目前生物信息学专业的老师相对缺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在实践教学和科研中摸索出一种新的方法,即以“导师-学生双向选择制”遴选学生进入老师课题组后,以优秀学生为中心,采用以点及面式训练。与以往的老师带学生做试验的传统模式不同,在培训中教师除作为指导老师外,还要善于在众多的学生中发现优秀的人才,并对这些有天分的学生进行精细培养,然后以这些人才为中心点,进行放大,即由一个优秀的学生指导几个后参加培训的学生,在这几个学生中再选出优秀的学生作为下一轮的指导“老师”,这种以点带面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不但能节约大量教学资源,而且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
(三)以大学生的各类科研训练、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
目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持持久竞争力的“法宝”。中国早在若干年前就确立了“科技兴国”的战略目标。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国内外众多高校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因此,将生物信息学科研训练与学校开展的各类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如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学分”或“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相结合,将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全面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例如,文献的检索与阅读,各种组学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程序的编写,实验设计和操作,科研项目书的撰写,科研论文的书写等。
(四)同步开展科技文书的写作训练,总结成果保持学生的热情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特异基因的改变密切相关,鉴定与疾病相关的基因是医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科研实践训练中,学生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分析处理感兴趣的数据(如基因组、转录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可挖掘出一些与疾病相关的内在信息,或再通过实验对分析结果加以验证。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这些阶段性的成果进行发表,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上的认可,可以增加学生的科研信心,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和动力。此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学校乃至全国性的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挑战激情,以便激励他们在科研之路上能再创新高。如我校2012级本科生王同学,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进入实验室学习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勤奋钻研,已分别于2013和2014年发表了2篇核心文章,并已成功申请到我校大学生“挑战杯”项目,在我校大学生作品“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二等奖。这些成果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的科研热情。
三、本科生生物信息学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生物信息学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积极参与实践练习。而生物信息学实践离不开计算机这一硬件设备,同时由于生物数据量庞大,这就要求较高的计算机的配置。此外,现阶段生物信息学专业教师比较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学实践的开展。因此,对医学本科生开展生物信息学实践训练尚需相关资源的配套和完善。
四、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对医学本科生开展生物信息学科研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和体会,并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总结出一种以科研为核心、学生为主体、训练项目为载体的科研实训教学模式。当前虽然一些医学院校已经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但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还有很多不足,尚有待进一步的摸索和改进[5-6]。此外,我们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整合各种教学力量,从而提高生物信息学教学质量。
致谢:感谢南昌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汪雁老师生前对本科生生物信息学教学方面的贡献!
参考文献:
[1]Shachak A,Ophir R,Rubin E.Apply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to bioinformatics education in microarray analysis and Primer design workshops[J].Cell Biol Educ,2005,4(3):199-206.
[2]Boyle JA.Bioinformatics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practical examples[J].Biochem Mol Biol Educ,2004,32(4):236-238.
[3]樊代明.整合医学纵论[J].医学争鸣,2014,5(5):1-13.
[4]祝鸿程,刘浩,王迎伟,等.基础医学课程PBL教学应用的新思路[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31(12):1410-1412.
[5]冉景盛,姚启伦.生物信息学创新教学模式初探[J].生物学通报,2009,44(1):46-48.
篇4
作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副院长,张峰教授向记者介绍说,纳米生物医学是利用纳米技术解决生物医学问题的交叉研究学科。近年来,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医学,张峰在开发新型细胞内离子探针、超灵敏侧向层析试纸、药物及肥料的纳米包裹控释,以及利用农业副产品制备功能纳米材料等方面都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是金子总会发光
2006年,张峰以优秀毕业生的成绩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并在当年获得了他科研生涯中第一笔经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的三年资助。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正式踏入科研领域。
在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期间,张峰一直从事纳米生物交叉学科的研究。他利用纳米领域的利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疾病相关多肽在无机衬底表面的自组装行为,相关结果不仅揭示了当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的机制,而且对生物分子人工纳米结构的制造有重要启示作用,所发表的ACIE(影响因子13.734)文章引发了纳米水膜对生命分子的作用研究,相关结果发表于著名JPCB杂志,成为当月十大热门文章。由于其突出的科研表现,张峰在上海应物所留任助理研究员,2007年中科院将刘永龄奖学金的特别奖授予了张峰。
为了进一步拓展和提高自己,张峰在德国和美国做了近5年的博士后训练,用他本人的话讲相当于攻读了第二个博士学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无机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研究。俗话说的好,“是金子总会发光”,中科院的刻苦磨练所打下的深厚科研基础使张峰很快熟悉了这个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如张峰在国际权威纳米杂志Small上发表了多篇关于离子探针结合常数在带电纳米颗粒表面的可控调节机理的研究结果,并参与发表了顶级杂志文章Nature Nanotechnology(影响因子31.170),还成为了众多国际知名杂志如CC、Biomaterials、ACS Nano等的审稿人。
为祖国做贡献
历经国际上两大科技强国的磨练后,张峰不仅在科研技能上得到了提高,而且在教学和如何做科研带头人方面也收获颇丰,但这些并没有让张峰淡忘他一直想为祖国的科技进步尽一份自己力量的想法。
在2011年大年回家探亲期间,张峰受到了家乡母校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校长的热情接待,最终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先后受聘于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并在这一年同时获得了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这在内蒙尚属首例。由于他在科研上的贡献,张峰荣获了“草原英才”、新世纪“321人才”等殊荣,并于今年当选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目前还受邀担任《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杂志的编委。
让思想传播的更远
篇5
(1)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应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路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以知识传授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熟练进行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广告管理的实践能力。(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的原则。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应转变以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显性课程为主的传统设计思路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专业竞赛、专业讲座、专业见习等)并重的设计思路,以显性课程为依托,完成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全面性的广告基本理论知识教育的目标,以隐性课程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达到塑造学生完整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完美品格的目的。(3)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举的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应在原有的课堂教学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与研究机构合作、与广协合作等途径,补充课内外实践、讲座、横向课题研发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探索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组织模式,以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教学目标。(4)在教学评价方式上,应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选拔轻培养、重分数轻能力的教学评价方式,以育人为着眼点,将教学评价的重点转移到对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幅度,对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幅度等指标的评价上来。
广告专业人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理论教学与专业竞赛互动。优选不同级别、不同侧重点的专业竞赛,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搭建竞赛平台,以赛带练,以赛带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互动。
通过寒暑假的社会调查、行业市场调研等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与国情,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经济现象与行业问题,开阔胸襟,培养学生理性思考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吃苦耐劳的职业素质。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互动。以教师的纵向、横向科研课题为依托,通过学年论文、科研训练和各种学术讲座、学习研讨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热点问题,积极参与探讨,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互动。
在我们的培养模式中,理论教学是以一定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为依托的显性课程,其与以企业实训、专业竞赛、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隐性课程形成了教学环境上的互动关系,系统化的显性课程完成了对学生学科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教育与培养,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隐性课程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企业实训、专业竞赛等多角度的隐性课程则在激发学生学习过程的价值感与尊严感、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引导学生理性认知、磨练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促成显性课程教学效果的质的提升,二者的良性互动,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与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
篇6
刘石预作为鲁泰集团董事长,多年以来注意对企业人才的培养,重视企业技术的推陈出新,使得产品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坚持科技优先的路子,以产品创新为发展龙头,这是鲁泰这些年的取得迅速发晨的重要基础。目前,鲁泰的新产品开发,不管是速度或品种在全国同行业内基本上都处在领先的地位,尤其在色织布方面更是如此,使公司在高精尖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刘石祯本人也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荣获了“2006中国纺织年度十大创新人物”的称号。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多,在这段日子里,鲁泰集团又有什么新的变化呢?刘石祯先生又有什么新的思路呢?为此,《中国纺织》的记者再一次采访了刘石祯先生。
《中国纺织》:近年来,鲁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强科研创新与发展,应该说,创新是鲁泰赢得竞争的重要因素以及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对与鲁泰的创新,您个人的最大感想是什么?
刘石祯: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辰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是鲁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取得的创新与发展成绩不应成为公司的包袱,应瞄准行业高端利技领域持续进行创新。技术创新是鲁泰名牌战略的驱动力,在不断创新信念的带动下,鲁泰产品在目际棉纱市场被日本、泰国、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地的买家高度赞赏。建百年企业必须抓好技术创新,当今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鲁泰的产品会不断产生更新换代的变化,但不变的就是鲁泰坚持创新的文化,这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纺织》:我们都知道,在科技引领鲁泰的思路下,鲁泰取得了很多具有凸破性的创新成果,比如300支纯棉超高支面料的研究与开发等等,请问鲁泰的创新理念有什么独到之处?
刘石祯:纺织行业是传统行业,但全球科技发展所带来人类文明的进步。使纺织业有极大空间去发展。新型纺织材料及现代高科技纺织技术的应用已经现代纺织业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纺织行业。我们就是怀着对纺织浓厚能感情去不断发掘、不断开拓的。300支纯棉超高支高密面料研究与开发就是公司运用现代纺织科技对传统纺织产品升华的结果。
《中国纺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成果外,创新还给鲁泰带来了怎样的竞争优势?这些优势又怎样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刘石祯:这就是又化。通过创新文化建设,使鲁泰人增强了信心,增强了凝聚力。文化建设变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企业前进。鲁泰继续坚持企业文化的创新,坚持“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员工负责、对股东负责”的企业宗旨,为中国纺织品高栏化、国际化和品牌化而努力。
《中国纺织》:2007年已已经走过了一半,请针对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三大方面,简单介绍一下2007年的相关发展目标及完成情况。
刘石祯:2007年上半年,为了强化创新机制,创建一个更有利于创新的平台,我们进行了国家级技术中心的申报。在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方面,公司王要研究了天然、环保、舒适的100%纯棉弹力、超级免熨烫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还进行了半缸染色、无盐少碱染色技术及中水回用等项目的研发。其中100%纯棉弹力面料中没有任何化学纤维,真正实现了健康舒适的100%纯棉弹力。这款面料能够达到15%~20%的自由弹性空间,并且制成的利衫洗涤30次后半整度仍可以达到3.5级以上,穿着时可以做到伸缩自如,服用性能极佳。超级免熨烫色织面料,在保持纯棉原有特性的基础上,免烫性达到4级,便织物除具有天然纤维的舒适、透气、手感柔软等特点,彻底免除了熨烫。半缸染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原先后水的基础上,又降低了30%,使我公司的用纱用水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技术的使用,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染色观念,而且为今后研究染色节能技术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几年来的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在开发和推出新的纺织产品的同时,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份生活的享受,更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科技创新是我们成功之路,今后我们要更加坚定地走下去。公司将继续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精彩。
《中国纺织》:企业创新体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买现,在未来的日子里,鲁泰将有什么新的发展举措或规划?
刘石祯:科技引领企业发展。公司将坚持走高端产品发展之路,以人才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目标、继续完善产、学、商、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使公司得到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把科研工作放在核心位置,重视产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提高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在国际、国内纺织市场上形成并保持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以高端产品占领市场是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和基础。
21世纪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满足于保证舒适,更要求具有更高的功能性,力求健康和环保。在市场对纺织面料以及服装的性能提出更高更严要求的今天,公司将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导向,进一步加大国内、国际合作交流,继续提升公司创新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刀和自主研发能刀,针对国际高端客户重点研制天然、环保、绿色的生态纺织品。做大做强不再纯是企业的发展目的,依靠科技创新和品牌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才是“百年”企业的真谛所在。
《中国纺织》:推广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是今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主要工作之一,而众所周知,鲁泰这些年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成绩斐然,这也成了鲁泰的“招牌”对此,请问您的最大出发点以及收获是什么?
刘石祯:工业发展使社会带来进步,同时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首先要减少和停止这些负面的影响,不给大自然带来危害,再是企业发展取得成效后应该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有些企业认为成功的惟一标准是利润。我们则认为赚取利润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但决不是企业发展的全部。公司存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创造财富、奉献社会”的价值观。2007年公司被中国慈善总会评为“中国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公司始终认为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企业佳为社会的一员,必须融入到社会是企业体之中,企业在享受社会、环境赋予发展机遇能的时候,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篇7
1.1建立了层次清晰的认识实习教学模式与内容
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的专业认识实习主要分为实习基础层次、现场实习层次、总结分析层次等三个层次。实习基础层次主要由专业知识专题讲座、典型工程案例视频和仿真模型基地参观等环节组成,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未来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现场实习层次主要有国内现场实习和国外现场实习,内容涉及污水处理与资源化领域、城市供水处理技术领域、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领域、流域污染控制领域、环境生态修复领域、高端仪器分析技术以及环境管理领域等,其目的使学生在国际视野下直面全球环境问题、了解和熟悉国内外污染控制技术与方法以及先进的环境管理等,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总结分析层次是实习结束,学生编写实习报告,进行中外环境技术比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发表自己的感想。在此基础上,学生制作展板在学院范围内进行巡展,在环境科学系层面上组织进行PPT交流,邀请全系学生乃至环境学院学生参加,使学生达到来自多途径实习知识及成果的“共享”,进一步丰富了认识实习创新发展的内涵。
1.2形成学科优势、社会资源与一流师资为认识实习服务的运行机制
稳定的实习基地是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专业认识实习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在上海市及周边地区与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的环境治理企业及环境监测与管理部门签订了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协议,利用科研资源建立了科研型实习基地、利用科技优势建立了仿真模型辅助实习基地等模式,确保了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专业认识实习的顺利实施。在2010级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的专业实习中,与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专业的学生一起组成认识实习团队,配以专业的教授和研究生团队,开展了同济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联合暑期实践活动,进一步探索了与地方高校合作的专业实践模式。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本教改课题还借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学校对外交流等平台,积极推进海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使学生走出国门进行专业实习教学;通过中外环境治理技术、环境管理及教学对比,拓展了学生国际化的环境教育视野,提升了学生站在全球视野看待环境问题的区域性、全球性的能力。学术水平高、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参加实习教学是保证实习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授班主任机制的建设是创新实验区的一大特色,教授班主任直接组织和指导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所在班级学生专业认识实习的教学工作;每年还吸引一批科研教学一线的教授、骨干教师直接参与实习教学,保障了国外实习教学的顺利进行;教授课题组的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也直接参与实习教学工作,构成了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并举的实习教学队伍,保证了实习教学队伍的稳定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了一流师资、一流资源为本科实习教学服务。
1.3实现现代教学手段全面提升认识实习质量和时空效率的教学模式
针对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认识实习涉及面广,工程类型多,工艺过程复杂,实习基地遍布各地,实习时间、地理位置及经费制约等因素,发挥以数字模拟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虚拟教学手段的作用,成为认识实习内容、方式和手段的重要补充,拓宽认识实习的内涵,大幅度提高实习质量和时空效率。目前,拍摄了多类型的实习教学视频项目,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直接进行学习,不仅为学生锻炼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丰富了实习教学内涵,探索了实习教学发展模式。
1.4拓展学生环境问题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交流能力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对实习教学进行了新的改革和尝试,并一直致力于探索新的实习模式,在不断巩固和发展国内实习的同时,注重国际实习的开拓,努力争取与国外知名大学和企业合作,使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的学生赴国外实习。我们充分利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和亚太地区大学联盟的国际化交流平台,为大学生创造国际实习交流的机会。目前,与加拿大、韩国、日本、肯尼亚、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现场实习工作,并与当地高校开展实习教学方面的交流,学习境外高校先进的实习教学理念和方法。自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成立以来,组织每届学生集体去国外或地区进行实习,2010级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29名学生参加了“2012年中日-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及技术的比较”的暑期学校,去日本福冈、九州进行专业实习并与日本九州大学进行学习交流;2011级创新实验区33名学生去中国台湾高雄进行专业实习并与高雄大学师生开展“2013两岸环保青年交流与对话学习”活动;2012级25名学生去非洲肯尼亚进行了主题为“郑和之舟”的生态环境实习。通过暑期学校、暑期夏令营、短期交流等方式开展国际化联合实习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国外进行实习交流的机会,感受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世界眼光,拓展思维空间和领域。
2结语
篇8
[关键词] 特殊教育 高职学院 社会实践
大学生实践活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实践,最初是由北大等高校学子自发组织的“百村调查”拉开的序幕,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分别经历了科技咨询为主的起步阶段、以暑期社会实践为主线的发展阶段,以及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标志的第三个阶段,直至拓展到涵盖大学生综合素质各方面的全面实践活动,并在理论上得到了深化。
社会实践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的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的社会活动。高校中社会实践与教学科研相辅相成,是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一体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教育形式和重要环节。社会实践在高职生的专业和人生规划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在人格培养、专业技能完善、人生价值观形成等都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而我们学校一直都注重于社会实践的各方面,为了了解我们学校学生的实践方面的情况,我们对非常有明显专业特征的特殊教育系、学前教育系、外语系、康复科学系等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旨在对于我校社会实践的能力培养模式有个了解,对于今后学生在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个初步的认识,并且对后期实践模式的建立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高职生“社会实践”调查问卷发放及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91份,回收率达到89.1%,作废问卷11份。调查显示:大学二年级学生共32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5.9%,大学三年级学生共571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4.1%。其中男生72人,占被调查总数的8.1%,女生819人,占91.95。
二、对社会实践认识情况
从本次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总体而言,所有的同学都能够重视和了解实践的统一性。80.2%的同学都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16.5%的同学认为一般,可以参加的;而无所谓的占3.3%。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人数和无所谓的人数呈现极显著差异(p
而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特性的了解,我们可以从下图可以看到认为实践特征同时具备自主性与实效性。据数据显示,各占69.6%和68.7%。然后依次是专业性、创新性、长期性和服务性。其各占的百分比分别为50.9%、35.0%、33.6%、21.0%。
我们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对于社会实践特征的认识,学校同学还是有一定的见解的。而从同学对于特点的认知上可以感觉到或许我们的实践环节服务性等没有突出出来。认为时自主性和时效性的特征人数比服务性特征人数分别多69.8%和69.4%,都呈现极显著差异(p
而目前的社会实践,主要以勤工助学、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训实践、义工志愿者服务、科研项目实践等多项内容,从下表格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社会实践的某种形式,学生经常参加活动的比较少,都低于30%。而从经常参加活动列中看出参加暑期实践活动是超过40%的。我们学校每年暑假都会有暑期实践活动,但人数有限制的。不过我们已经开始探索暑期实践与专业实训实践结合的模式,相信会有所收获。而可以看到专业实训实践环节,大三都是高达80%以上,而大二比较低,所以,数据就下来了。我们可以从大二开始抓实训,这样会更好的对于学生专业技能提高,以后的就业等都奠定基础。并且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科研项目实践比较薄弱,从没有参加过占有70.1%。各组数据中,都是有显著性差异的(p
而问卷调查显示,同学在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类别时,同学最愿意参加专业实践活动。而在所取得的收获中,认为增长了自己的见识(71.5%),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72.9%)等,如图4所示。
关于创业,我们设置了一些问题,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创业。据部分学生反映,觉得康复这个方向是可以创业的,但是需要比较多的成本。而且学生自身对于创业这个没有太多的想法。而对于校内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来说,也仅有1.5%左右。主要是有些具备副高及以上的教师带领个别学生开展江苏省社会实践课题的研究。
三、思考
1.加强科研实践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因为创造性实践能力是人自我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在大量问卷摸底调查中我们发现我们在科研项目实践和创业实践两个部分有很多人都填写的非常少。这也是我们需要今后加强的内容,加强创业教育、树立创业毕业生的典型、让他们来做相关讲座等。除此之外,组织一些创业大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看、多吸收相关知识,多产生相关创意等。除此之外,培养创造性实践能力可从两方面着手,即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加强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统合。
在科研项目实践方面,多参加大学生科研项目,多多组织相关人士和教师积极开展开题组织、结题报告组织、参与主要人员感想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相关课题中。并且也可以开设相关课程,这样对于相关方面的实践都将有所裨益。
2.加强社会实践的社会服务功能,整体实现高校的服务社会的职能
多增加社会实践的社会服务功能。在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勤工助学等多种实践形式中,将专业实训、社会服务等相结合,多多开展,并且多多开发勤工助学岗位,并且也有义工模式,由系科牵头,这样在相关活动开展中,可以让学生相关能力有所提高。
3.开设社会实践或者相关类型的课程
开设社会实践或者相关类型的课程,可以将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大学生,并且结合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职业学校作为高校的一种形式有其内在规律和形式以及特殊的特点。而作为专业技术、职业道德等都可以在实践中的道历练和提高。而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培养,创业意识的培养等都将决定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而培养德智体以及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实践结合的全面人才将会是我们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和评估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牛磊.浅析社会实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29(2).
篇9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opic selec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search 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first step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subject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existing phenomen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opic selection in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s analyzed, and topic selection principle in the proc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topic selection was proposed, to carry out selection in premise of grasping necessary topic selection method and clearing purpose.
关键词: 现象;过程思考;选题方法
Key words: phenomenon;process thinking;topic selec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61-03
0 引言
选题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起点,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选择课题是科研的战略起点。问题总是摆在科研活动的前方,等待人们去发现,找出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这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1]在科研活动中,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内容的选择都取决于科研选题的确定。同时,科研选题还对研究方法和途径的选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科研领域,提出一个研究价值较高的科研选题比解决一个现实问题的难度要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就意味着在科研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有的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找不到研究方向无从下手,不知如何选题,选题无疑是最大的难点。因此,探讨高职科研选题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 高职院校科研选题存在的某些现象
高职教师开展科研最主要的问题是难以找到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高职科研选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1 选题盲目缺乏详细的调研论证 高职院校教师要保证一项科研课题能够顺利、高质量地完成,“通常必须具备下列两个条件:第一,在客观上具有必要的研究资料、科技信息、研究技术、理论准备、研究经费等作支撑;第二,在主观上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学术理论、研究能力以及对课题的兴趣作支撑。”[2]但有些教师科研选题不从实际出发,对应用型的研究选题缺乏详细的调研论证和周密的考虑,明显是准备不足,出现了“赶班车”现象。这必然造成研究局限于表面文章、局限在理论的层次的论述,很难深入到实际的应用之中,无法与现实的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相结合,从而导致研究水平不高,意义不大,其成果效益低下。
1.2 所选题目问题宽泛 有的选题缺乏针对性,贪大、贪多,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研究对象范围太大,研究难以把握。如“中国高职教育研究”、“中国素质教育研究”等都超出教师研究条件和能力。主题太大,无从下手,取得的成果也难以被社会所采用。因此,在选题时要结合实际研究条件,把握好题目的范围,题目太大容易造成泛泛而论,应该尽量将研究的重心集中在某一清晰、具体且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问题上。“要兼顾‘大’课题与‘小’课题,研究‘大’课题的条件暂不具备时,先瞄准一些‘小’课题,积蓄力量,为将来研究‘大’题奠定基础。”[3]
1.3 所选题目问题狭窄 有的选题虽然是根据自己研究条件、研究能力范围所选择和确定的,但由于经验不足和视野限制,所选择的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只是个别现象或在教学中想实现的某个简单期望。这类选题问题太小,研究意义不大,可以作经验感想之谈,而不适合作为科研课题。高职院校的老师在进行科研选题时,要善于抓住行业特点和当前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挖掘应用性强、富有特色的一些科研选题,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1.4 选题缺少学科间的交叉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往往更注重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独立研究,对交叉课题的研究较少,造成选题单一。例如:有的教师将研究领域集中在了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尽管其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但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知识的欠缺,使其很难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作为研究的课题。这种学科研究领域的“独角戏”现象,使得教师们缺乏研究相对复杂课题的能力,不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
1.5 选题缺乏创新 由于受到自身信息搜集能力或者是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高职院校的老师缺乏对某一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了解,容易造成选题重复、老套,以致出现了模仿,没有创新,所研究的成果也没有新的突破,存在“炒冷饭”现象,从而造成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2 高职科研选题的过程思考
2.1 确定科研选题的目的 高职科研选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能够反映高职教育实际需求和办学特色的某一问题领域进行研究,来促进高职教育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明晰目的的前提下进行选题,选题时要注意将选题的难度、意义与学校科研的实际条件结合起来,在促进学校科研水平提高的同时,带动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2.2 选题的前瞻性和新颖性 前瞻性指的是选题要充分反映某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趋势,“高屋建瓴”地对专业研究起到引领作用。同时,独创性和预见力也是优秀选题所必不可少的。它要能反映高职教育的新理念、新途径,并且能够对对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能够充分吸收和借鉴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新教育理念和手段,提出对高职教育筹划、改革的深度思考。新颖性也叫创新性,是指选题要有新意,研究视角要独特,能够让人耳目一新,涉及内容不仅要丰富充实,而且要有自己的独创之处,尽量提供别人尚未提及、没有研究过的新的观点和信息。科研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正如李政道所说“向还没有开辟的领域进军,才能创造新天地。”只有将研究的触角真正深入到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才有可能获得具有前瞻性和新颖性的选题,最终才有可能收获丰硕的研究成果。
2.3 选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实用性指的是科研选题及其研究成果可不可以为当前的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或者是否能形成一定的社会效果,为解决教育或实践中的难题提供方法和出路。高职院校科研选题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科技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产品为龙头,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为国民经济服务,为学院的快速发展服务。去关注那些在生产、生活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与此同时,在进行科研选题时还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利用本地优势,将科研工作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深入企事业单位和新农村建设之中,选择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将科研选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只有将科研选题工作与当前教育现实、社会现实以及生产实际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保证最终成果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可以被社会所接纳和吸收,进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行性是指教师在科研课题的选定中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出发,使课题研究可以顺利完成并具备取得预期成果的现实条件。选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该课题的必备条件,从自身的主观条件出发,如依据自身知识结构、理论修养、研究能力、研究兴趣等来选题;与此同时,选题还要将一些客观限制因素考虑进来,如研究资料是否充分、研究设备能不能满足要求、研究经费能否可以支撑、研究同伴的配合情况、研究时间长短等。在选题的过程中还要权衡自己的条件来寻找结合点,充分利用已经具备的有利条件,并且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研究创造条件,从而保证课题研究中可以顺利进行。
2.4 选题的特色性和效益性 特色性是指选题要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目标指导下,突出其自身的行业教育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科研选题时,要从当前高职教育的问题入手,这些问题既有理论的、也有实践方面的,还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问题。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去研究、解决。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高职教师既是教师同时又是工程师,这就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及科技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产业结构特点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效益性是指选题要在满足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需要的同时,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科研选题要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一是通过研究工作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实际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二是通过研究工作可以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在具体的课题选择中,尽量选取成本低、效率高、实用性强的问题来进行研究。
3 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方法
高职院校教师选题时除了要考虑以上几个因素外,还要结合科研选题的方法来进行选题。下面介绍几种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方法。
3.1 从现实生活中选题 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的选题内容极为广泛,大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小至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有其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是,要想发掘出某一领域具有深度和长远意义课题,就必须经过广泛的阅读、深入的思考以及详细的调差研究才会发现。同时不要忘了,选题从现实中来,最终也要回到现实中去,所以在确定研究课题时要从社会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问题入手。
3.2 从理论研究中选题 作为人对客观世界进行不断认识的产物,理论的真理性是相对的。随着实践的向前发展,以往的理论很可能与现实出现矛盾和冲突。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科研道路上要避免被以往理论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要时刻抱着怀疑精神去探索和发现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会渐渐发现一些理论自身存在的缺陷和矛盾,即使是那些“盖棺定论”的观点,也可能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又有新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新的问题不断涌现,这些新的问题正是科研课题的好素材。这种选题策略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前人的研究方式、研究模式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得出更多更深层次的成果。也可以独辟蹊径,从另外的视角来研究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探索新的结论。
3.3 从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选题 高职学院教师科研选题应着眼于教育理论、教育视点、教育实践。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不仅是实践经验的积累,也要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理论上的总结,这就是研究对教学的反哺。现有的职教理论、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学习理论,都是前人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我们科研选题的基础和出发点,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源。教学实践也需要教师将自身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选题, “这些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教学、学生考核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科或专业或课程建设等。”[4]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3.4 从学科交叉、渗透中选题 随着科学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学科交叉的领域往往容易被研究者所忽视,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一交叉“地带”,如比较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等,存在着大量可供选择、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课题。
3.5 从科研管理和规划中选题 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家到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研管理机构以及各种学术团体都会适时一些“课题指南”或参考题目。如国家、部省市的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年度课题等。这些课题都经过了权威专家的调查论证,是当前一段时间甚至是未来发展中客观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为科研选题提供了指导和参考。研究者依据这些课题的指导,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课题加以具体化,以保证其可行性。如“校企的深度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
3.6 从教育信息和科研查询中选择课题 在选题时若不清楚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就必须要对课题进行论证、查新。“论证要进行自我研究,查阅资料,进行必要的调研、考察,充分掌握、了解选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5]也可请同行专家论证,请教选题的研究价值、社会意义和现状与未来。最后再确定申报课题。也可通过《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等进行查新,了解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专家们的研究情况。同时,查新证明在专家评审过程中是强有力的佐证,有利于课题的批准立项。
科研选题的程序一般来说有以下三个程序:①文献调研、实地考察。②提出选题。③论证和确定课题。
总之,高职科研选题是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开始,一个好的开始对整个课题的研究实施和最终成果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以上概括的各种方法仅是选题中可供参考的若干方向线索,并不能包罗所有研究方向和课题。对于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值得研究的课题层出不穷。科研选题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颇具创造性的工作,我们应该遵循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努力掌握科研选题的方法,做好充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课题,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取得预期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乔海霞.论科研选题的意义、基本原则与基本路径[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2):62.
[2]毛建梁.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四个着眼点”[J].科技管理研究,2011,(22):100-102.
[3]闫玉喜.试论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原则及途径[J].辽宁高职学报,2011,(4):16-20.
[4]姚利民,刘玉玲等.高校教师教学研究选题之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2,(2):76.
篇10
目前在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已经组成了多个兴趣小组,如养蜂兴趣小组,宠物兴趣小组,养鸡兴趣小组等等。虽然兴趣小组不一样,但各个小组的组织形式大体是一致的,下面以养蜂兴趣小组为例,简单叙述该小组在兴趣化辅助学习模式下的组织形式。养蜂兴趣小组的管理模式主要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进行管理。纵向:对兴趣小组成员实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和以导师—研究生—本科生构成的梯度管理模式为最大特色;横向:由研究生与本科生组成管理办公室,对兴趣小组进行日常活动的“软管理”。小组成员在负责人的带引下进行小组的自我管理,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监督,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兴趣小组定期邀请专业老师和研究生作科研报告,并提出一些科研小课题,供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实验方案,由小组成员在老师和研究生的带领下开展。小组成员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和掌握相关实验方法后,可自由讨论并设计更多自身感兴趣的实验方案,上报给研究生或老师修正,再实施。按计划将实验结果以PPT的形式在例会中作小组报告,并定期将小组成员学习心得、感想以及实验结果以论文的形式编写成内部读物,如养蜂兴趣小组编辑的《蜜蜂通讯》、宠物兴趣小组编辑的《宠物精灵》等等。
2兴趣化学习模式的应用效果
2.1兴趣爱好得以充分展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兴趣爱好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充分展现。组建兴趣小组,就是为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以乐为始,以研为终。兴趣小组在本科教学中形成辅助学习模式,使成员对某一学科、某专业、某一研究方向的学习爱好得以充分展现与钻研,大大提高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动手能力得到提升现今大学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兴趣小组为学生创造第1课堂与第2课堂相互融合的载体,为学生的课外实践搭建平台。小组成员参与到指导导师或研究生的科研实验,在一旁协助进行实验,得到初步学习和动手的机会。在兴趣小组中,一个由不会到会,由朦胧到清晰的操作流程就这样被印在每位组员的脑中。
2.3知识面得以扩大由于高中教育体制的限制,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领域可谓是全然不知,尤其是边缘学科相关的专业,让大多数同学对自己今后的道路甚感迷茫,而兴趣化学习模式可以提供一种良好的专业认知环境。在兴趣小组中,每届组员相互交流,通过上一届组员的言传身教,使新一届组员受到正确引导。定期安排导师和研究生讲课,激发组员对未知知识的探索产生巨大的兴趣。小组成员定期地进行学术沙龙,将自己了解到的知识与每位成员分享,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另外,通过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给小组成员授课,使组员了解到最新研究进展与研究方向。
2.4重新定位自己,树立人生目标学生从小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如想着长大后当科学家、教师、企业家等等,但进入大学之后,很多人的梦似乎就变得不切实际,主要原因是大学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在太多的自由时间中漂游,完全丧失了自我。兴趣是人生的指路牌,它能将大学生引领到正确的方向上去。兴趣小组的成员首先有导师与研究生的指导,其次是能够更多地了解到本专业的前沿动态,有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机会。在此基础上,兴趣小组成员充分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课余时间,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开始形成远大的理想,规划未来、树立人生目标。
2.5其他方面兴趣化本科辅助教学的培养也是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展开,每个小组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养蜂兴趣小组中,成员自己动手制作PPT,像老师上课一样给其他成员讲解自己的所想,展现自我,挑战自己。小组成员自编兴趣小组读物,如养蜂兴趣小组已经成功编辑出了4期《蜜蜂通讯》,在全校师生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应;不定期地举办羽毛球赛等等,给了成员锻炼身体和彼此之间增进友谊、团结互助的机会;兴趣小组还成功举办了两届江西农业大学蜂产品交流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全校师生分享的同时,也锻炼了每位成员举办大型活动的能力等等。
3兴趣化学习模式的运用前景
-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术语
- 下一篇:广告推广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