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的及时性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报告的及时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告;缺陷;改进措施
一、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缺陷
1.现行财务报告主要提供反映企业历史经济活动的信息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面向历史而非未来,这个缺陷是由财务会计的主要特征所决定的。财务会计从数据处理开始,数据来自企业已经发生的、过去的交易和事项,而财务报告是对这些历史数据的报告,这就使得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必然是后顾有余,前瞻不足。从FASB的会计要素定义,如对最重要的要素一资产定义为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就可以看出,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财务报告或财务报表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记录的汇总表,从而现行财务报告模式被称为是一种向后看(肠okingha汰)或回顾型模式。
2.现行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不足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经济类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与膨胀源于科技、制度、管理等的不断创新,而持续创新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经营活动的风险加剧。这无疑加大了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为了降低决策风险,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必然要求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而目前的定期(年度、中期,季度)财务报告体系显然已不能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了,他们要求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实时”而不是“过时”的会计信息,这也使得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在与其他“信息源”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了优势。
3.现行对务报告包含的信息不完整。尽管完整性这个概念是随环境的改变而动态演变的,但不可否认这是现行财务报告在知识经济下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以交易为基础而非以价值为基础的现行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模式,必然会拒绝确认某些虽然与交易无联系但是却十分重要的期间价值变化,使得投资者无法认识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因。从而使得诸如人力资源状况和各种软资产,对企业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项目被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未能得到真实而公允地反映,由此造成企业市场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巨大背离,更严重的将误导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也长期没有在财务报告中得以反映。
4.财务报告过于格式化。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不同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的差别。就使用者而言,有的习惯利用综合信息,有的习惯利用明细信息,有的喜用文字信息,有的喜用图表等直观信息,因此我们应妥善解决这类信息使用上的差异。同时现行财务会计报告采用固定的格式呈报信息,这种固定格式、固定项目以及固定的填列方法,使一些新的经济业务无法在会计报表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反映,例如目前会计要素出现的新的表现形式,如企业商誉、人力资源价值、绿色资产等,由于缺乏合适的会计规范,这些价值就无法确认,一些应该披露的重要信息也就被“省略”掉了。
5.财务报告与使用者需求的矛盾。尽管各种计量属性同时并存,实际上,在财务报告中,是成本而不是价值反映着现代企业的经济活动,可是使用者(特别是投资人)却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资本市场的股价涨落,反映的也是企业价值的变化。而现在,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它们只能用盈利和现金流量两个会计信息间接地作为替代变量。
二、完善现行财务报告的有效措施
1.改变财务报告形式,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由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不断增多,为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的需要应改变现行报告的通用格式形式。由于企业的类型不一样,所选择的会计科目不一样,财务报告项目有区别,现行报告的通用格式包括的内容多,对有些企业是没有用的信息,也要列示。为此,应对不同的企业选择不同的报告格式,对相同类型的企业在固定格式基础上增加灵活披露的地方。
2.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
首先,按照财务报告的充分揭示原则,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亦即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为此,财务会计报告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而且还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而且还要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确定性信息,还要披露不确定信息。同时要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增加对表外项目如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社会责任等的披露。
其次,增加对企业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企业披露全面收益有利于更全面更真实的反应企业的收益状况,有利于投资人和信贷人的决策;同时可以有效的遏制企业操纵利润。所以全面业绩报告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选择以下处理方法:(1)扩充利润表,包括影响财务业绩的所有项目;(2)单独编制全面收益表,作为传统利润表的补充;(3)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合并,共同报告全面收益的各项组成部分。
3.编制实时报告,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支持下,我们一方面要缩短财务会计报告的时间间隔,必要时可缩短财务报告提供的周期,如采用季度财务报告或适当发表临时财务报告等;另一方面,实行定期报告与实时报告并存的形式,建立一套能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使定期报告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而实时报告作为决策的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充分性,不再有技术上的问题。依据信息技术支持,可将审计报告存储于网上,用户随时可联机上网,进入企业报告子系统选取自己所需信息,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价值和时效性。
4.对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
从单一会计报告体系向多元会计报告体系转变在保证会计报告可靠性的基础上,向注重会计报告的相关性转变;在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基础上,向报告企业现在及未来的经营活动转变;我们应重视对公司未来价值趋势预测信息的披露,因为在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人们已不可能直接用过去的财务报告去推论企业未来,这就导致财务报告的相关性降低,解决这一问题的思想就是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企业未来价值趋势的预测信息。实行主题型财务报告就是将所要报告的会计信息,根据其内容性质划分为一些主题,分主题进行报告,主题之和则反映了一个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全部内容。对每一个主题可以给定一个固定的标题,每个标题下可进一步细分小标题,依次往下分,从而在信息使用者面前呈现出一览表的形式,可以根据需要作进一步的选择。主题型财务报告可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使他们可以灵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主题型财务报告的格式不固定,内容可以增删,将一些非货币性信息,一些新的经济业务和新情况都可以纳入到财务报告中,因此能够反映有关企业更为完整的财务信息。
5.紧跟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发展新的报告模式
目前理论界讨论的十分热烈的主要有:多栏式报告;分部报告;交互式报告;差别报告等,理论界对未来财务报告的种种预测,部分解决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缺陷和不足,对财务报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财务报告存在和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研究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可从对其目标、计量基础、信息特征、质量特征、主体、体系的分析入手,充分借鉴理论界对财务报告发展趋势预测,确立一种适应未来财务环境,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交互式按需实时报告模式。
交互式按需实时报告模式,它是一种以事项会计为基础的,可以向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报告。首先,未来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量的不断扩大,而外部信息使用者总是试图索取更多的信息,让外部信息使用者有限进入企业内部。同时通过双向的信息传递,使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做到知己知彼,减轻信息的不对称现象。其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实时报告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它通过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最后,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在计价模式上将向多元化计价模式发展,有历史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将有很大的扩展,将更多反映非货币性的信息。
篇2
[关键词]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075-01
1 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重法律形式而轻经济实质。会计信息要求,“实质重于形式”。其含义为:“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仅仅以其法律形式为依据。”因此,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实质背离时,会计核算应以经济实质为主进行处理。但长期以来,实质和形式哪个重要,一直困扰着会计界,在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中往往是“法律形式”取代了“经济实质”,由于税法的重大影响,会计实务依然按照稳健性而不是“持续经营”原则作为资产计价的基础。按现行模式的财务会计概念,资产被定义为未来的经济利益。但是,会计人员并未真正按照现值而是按历史成本属性去计量资产。有退款权的产品销售,会计人员处理时,往往在交易发生时就确认为一项收入,但相联系的风险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转移。
(2)重成本而轻价值。由于会计主体假设的存在,采用成本或者价值进行会计核算,而价值是会计主体对“产出”的核算。以资产为例,价值代表了资产的流量特征,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则仅仅代表了资产的存量特征。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之所以轻价值重成本,主要是考虑到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稳健性和可靠性。以成本尤其是历史成本作为资产的主要计量属性,只能反映资产的取得或投入,但是并不能够反映“未来的经济利益”。这就与资产的定义相违背,资产概念在质和量的规定方面就是相背的。
(3)侧重于企业历史的经济活动而忽略未来可能。现行模式下的经济活动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是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主要是面向过去的。我们看到的报告或报表,可以说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汇总表。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需要企业过去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而公允的描述,更希望通过这些预测企业未来业绩和财务状况,特别是未来的现金流动的信息。
2 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改进的基本思路
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提供的通用财务报告信息,思路是按照公共选择进行的,权衡公共利益后得出结果。国外学者提出的财务报告模式思想意识比较超前,并且彻底颠覆现行财务报告理论,它的推广前景难以预测;而国内学者提出的各种财务报告模式不知道能否运用,还需要进行尝试和试验。针对目前我国的国情和会计环境,笔者认为应该采用渐进式应对财务报告的变革,原因如下。
(1)财务报告的改进不只是一个纯技术性的过程,还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它涉及财务信息的提供者、使用者、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者等多方面,因此,对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在具体行为上应主要表现为修补和扩展。
(2)没有绝对无缺陷的财务报告体系,没有适应于任何历史时期、任何社会经济环境的财务报告体系,我们能做到的,是那种最大强度地适合目前环境、满足目前需要的财务报告体系。因此,即使我们能够在理论分析中找出上百条现有财务报告体系的缺陷,但是,我们没有必要逐个去克服。
(3)鉴于财务报告体系的内容与形式的密切关系,对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既应考虑报告内容的变化,又应该考虑报告形式的变化。因此,现行财务报告改进的重点是财务报告的基本形式。不断完善会计报表体系,加强其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使用者关心的信息时的互补性是现有财务报告的基本形式进行改进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还要拓展财务报告的内容,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4)在对财务报告模式进行变革时,并不是进行彻底的变革,而是在继承其合理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变革,要解决好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主要是变革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中与会计环境不相适应的部分,总的来说,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变革是一种扬弃。
3 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改进措施
(1)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财务报告目标定位决定财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不同的财务报告目标要求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内容也不相同。财务报告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财务报告目标是在各种矛盾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作为人们对会计信息系统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标准,使企业在不损害自身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这是由会计的基本职能所决定的。因此,克服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缺陷,未来财务报告目标的必然选择是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实现完美结合。
(2)财务报告观念的转变。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资源空前丰富,有关信息的选择、利用及处理方法必将会对财务报告模式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必须改变财务报告两大传统的观念信息观和计量观。有效市场是信息观的前提基础,理想环境是计量观的前提基础,在现实经济中,有效市场和理想环境这两个条件并不具备,而且不确定的未来经济环境对财务报告提供信息的要求必然更加严格,因此,未来财务报告模式是不确定环境下计量观和信息观的一种融合,财务报表表内项目要经过严格确认和可靠计量,财务报表表外项目要经过充分披露和相关反映。
(3)财务报告内容的拓展。受到通货膨胀、大量的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及其所产生的衍生金融风险,以及人力资源、智力资本和社会责任等因素影响的原因,未来财务报告所披露的内容必然会扩展披露信息的范围,其中将包含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而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门披露,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很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使用上的不便。因此,在未来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把企业财务报告所披露的内容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对于核心信息应该注意其计量的可靠性,以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而对于非核心信息,则可以相应地采取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同时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做法。
篇3
摘要:具备真实性的会计报表才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符合需要的财务信息,从而才能保证经营决策的正确性,因此,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如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会计报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失真现状,提出了如何提高会计报表真实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会计报表;财务管理;真实性;措施
假帐以及包含虚假财务信息的会计报表,一直是困扰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难题,如何有效地遏制会计报表的失真现象,规范会计报表的编制,提高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将随着经济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会计报表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和编制要求
(一)会计报表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会计报表是财务信息汇集的具体表现。会计报表汇集了大量的基础财务数据和基础财务信息,是企业运营决策数据的总括和集中,它能够提供一系列决策所必需的重要数据。
2.会计报表编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数据信息的高度提炼,编制会计报表对财务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只有及时、准确、规范地编制各期(间)会计报表,才能满足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真正达到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目的。
3.能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会计报表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提供数据基础,为企业的运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基础性保障,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和改善经营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判断,从而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编制会计报表的规范性要求,具体可分为真实可靠、系统完整、前后一致、编报及时等,这些规范缺一不可。真实可靠是会计报表应当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系统完整是会计报表应当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前后一致是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与原则,前后期应当遵循一致性原则,不能随意变更既定的方法与原则,编报及时是企业应根据有关规定与要求,按月、季度、年度及时编制会计报表。
二、会计报表真实性的内涵
真实性是会计报表的重要原则,这就要求进行财务核算时应当准确、完整地记载实际交易,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财务工作应当正确运用相关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财务信息应当能够经得起多方验证,以保证其真实性。与真实性对应的财务信息失真现象,包括制度性失真、执行性信息失真,前者是制度缺陷使然,后者包括错误性失真和舞弊性信息失真,错误性会计失真是由过失造成的,舞弊性会计信息失真又称欺诈,是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故意错误行为,所以,广义的假账是指“执行性信息失真”,狭义的假账是指“舞弊性信息失真”。
三、会计报表失真的原因
(一)原始凭证失真
有些企业将一些非法的会计业务变成“合法”的会计业务,原始凭证填写不规范、不完整,甚至制作假的原始凭证,导致原始凭证失真,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失真现象,也是比较难以遏制的现象,原始凭证的失真直接影响到财务数据的失真,从而导致会计报表的失真。
(二)记账凭证失真
主要是记账科目填写错误,这些错误会造成企业资金收支渠道不能够正确地被划分,对成本与费用,资本与损益的界限混淆不清,造成与真实情况大相径庭,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财务账目管理混乱
表现在会计账簿和会计科目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设置和使用,会计核算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和准确性,造成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不符,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四、提高会计报表真实性的具体措施
(一)健全法律制度,规范会计行为
1.不断修改和完善有关会计法律、规章与制度,使会计法规更具操作性和严肃性。具体措施为严格执行根据《会计法》制定的相关制度,并加大对《会计法》的执法力度;依据《刑法》惩处相关违法犯罪行为,对经济犯罪的相关人员进行打击与威慑。
2.加强会计行为规范建设。不断完善和健全我国会计规范体系,有效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政府机构要维护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对违反准则的行为严肃惩处,让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提高其违法成本。
3.对会计违法者加大惩罚力度。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会计失真现象的查处力度,并依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罚,用法律的惩处效果来维护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对违规者不但要进行经济处罚外,还有进行政处罚与行业处罚,吊销会计资格证,不得在原公司留任等处罚,用惩治的手段让相关人员不敢提供失真会计信息。
(二)明确责任人,实行首长负责制
在会计报表的各环节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具体责任人和责任领导,制定责任人和责任领导职责,让企业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及业务当事人明确自己的任务、职责和权力。
1.明确企业负责人为会计信息的第一责任人,对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强化其会计责任和法律责任。
2.会计机构负责人负领导责任,企业会计部门负责人应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承担具体的、全面的领导责任。
3.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的遵守财经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推动会计工作的规范发展。
(三)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建立注册会计师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监督企业的会计行为,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功能,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监督,促使他们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做到事实求是,以有效遏制失真会计报表的产生。
(四)加大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1.加强对会计证的管理,要对会计证培训班资格进行审批,对师资及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和监督,保证会计证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
3.定期进行会计人员岗位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4.加强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让会计人员遵纪守法,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能为私欲葬送前途和家庭幸福。
目前,会计报表失真现象比较严重,不少企业出于各种目的采取各种手法制作虚假会计报表,造成企业会计信息不同程度的失真,要有效地遏制会计报表失真现象,提高会计报表真实性,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参与者正确认识,并施以重拳,方能见效。
参考文献:
[1]宁云.关于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分析.财会通讯,2006年6期.
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准确性;具体措施
一、前言
对于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工作是基础工作之一,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会计报表作为基础财务管理手段,会计报表的整体质量是保证财务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考虑到会计报表的编制实际,我们除了要明确会计报表的作用之外,还要认真分析会计报表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具体对策有效解决财务管理中会计报表编制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会计报表编制质量,满足会计报表的编制需求,保证会计报表的编制质量满足企业财务管理需求,为企业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二、会计报表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报表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只有会计报表的准确性得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才能为决策层提供基础财务数据,进而提高企业决策质量,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基于这一现实需要,我们要认识到会计报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来看,会计报表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报表是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基础数据的重要手段。通过会计报表的编制,企业财务管理获得了基础的财务数据,为企业制定经营管理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保证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基于这一分析,我们应认识到会计报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应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出发,认真做好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满足企业财务管理需要,达到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2)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基础工作之一。由于会计报表接触的是基础的财务管理数据,因此会计报表的编制可以认为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对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由此可见,会计报表的编制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对企业财务管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应认识到会计报表的现实作用,做好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满足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达到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效果的目的。
(3)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汇总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会计报表的编制中,会计报表中汇总了大量的基础财务数据和会计信息,可以视为会计信息的汇总。因此,对于会计报表的认识,我们应将其作为会计信息汇总的具体表现形式,应做好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满足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为财务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保证财务管理得到有效的数据支撑,从根本上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
三、目前企业会计报表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了解发现,虽然会计报表的编制对企业财务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企业会计报表编制的实际来看,企业会计报表在编制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的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凭证失真。有些企业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有时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来制作假账,从而使一些非法的会计业务变成“合法”的会计业务,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这是会计信息失真表现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且又是最难遏制的一种现象。
原始凭证的失真,会直接影响基础财务数据的失真,从而导致了会计报表在编制过程中难以保证其准确性,最终影响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质量。由此可见,原始凭证失真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2)记账凭证的科目填写不准确。科目的填写错误就会使资金的收支渠道不能够正确地被划分,混淆了成本、费用、资产和收益等的界限从而使随之产生的报表信息也就大相径庭,这也就使会计信息与合法的真实的会计信息发生了偏离,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记账凭证的科目是会计信息的重要来源,记账凭证的科目填写不准确会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影响会计报表的编制准确性。因此,在记账凭证的编制过程中,必须保证科目准确填写。
(3)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来设置和使用,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统一性和准确性,所以致使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在财务管理中,账目管理是重要内容。为了保证账目管理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加大账目信息核查工作,为会计报表的编制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保证会计报表编制获得准确的数据。
四、提高会计报表准确性的具体措施
为了保证会计报表编制中能够满足准确性要求,我们应认真分析会计报表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企业财务管理实际出发,为会计报表编制提供准确数据,保证会计报表的准确性。目前来看,要想提高会计报表的准确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原始凭证管理,为会计报表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基于目前企业原始凭证失真的问题,我们应在企业管理中,加强原始凭证管理,保证原始凭证的真实性,为会计报表提供准确的基础财务数据和信息,满足会计报表编制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会计报表编制问题,提高会计报表的编制质量,有效提高会计报表编制的实效性。为此,我们应立足企业财务管理实际,做好原始凭证管理工作,提升会计报表编制水平,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
(2)保证记账凭证科目填写的准确性,满足会计报表的编制需要。考虑到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记账凭证科目填写不准确的问题,我们要特别注意记账凭证科目的填写,应保证通过记账凭证还原每一笔财务数据,使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保证记账凭证科目填写的准确性,应从企业财务管理实际出发,做好记账凭证科目填写工作,满足会计报表的编制需要,为会计报表的编制提供有力支持,保证会计报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加强财务账目管理,保证会计报表编制能够满足要求。从目前企业账务管理来看,企业账务账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账目不清晰,难以为会计报表的编制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由此导致了会计报表的编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认识到财务账务管理的重要性,应从企业财务管理实际出发,加强财务账目管理,保证会计报表编制能够满足要求,为会计报表编制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财务管理中,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的汇总,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了具体依据,保证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效果。为此,我们应认识到会计报表的重要性,在会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保证且准确性,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义惠.浅析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商业经济,2009(24).
[2] 郎旭英.如何利用财务报表为企业决策服务[J].冶金财会,2010(1).
[3] 夏菱.改进财务报表分析的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2).
[4]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 分析师关注;及时性;信息披露;外部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4-0020-05
一、引言
及时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之一,对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在规定时限内及时披露定期报告。有研究表明,财务报告披露的早晚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1]25,及时披露财务报告能够引导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2]345,降低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3],缓解相关使用者的利益冲突[4]。作为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重要的信息中介,证券分析师(以下简称分析师)的信息来源广泛,能够对财务报表进行更为专业和深入的分析,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信息披露,包括盈余预测和推荐评级、提供研究报告以及公开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观点等,可以说,分析师的关注和跟踪向资本市场传递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5],提高了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6],进而作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外部监管者[7]245,影响着上市公司的治理行为[8]。那么,分析师关注是否会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决策,使其更加及时披露会计信息,从而降低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呢?如果有影响,这种影响会受到公司治理情况的“干扰”吗?对其进行研究对于从外部环境理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考察分析师的监督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中国2001―201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分析师关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影响,并将样本按照审计意见类型进行测试。本文可能的贡献之处在于:(1)以往文献主要考察上市公司治理特征对财务报告披露及时性的影响,鲜有文献从外部因素考察对财务报告及时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理解。(2)通过考察分析师关注与财务报告披露及时性的关系,为分析师外部监督职能的相关研究提供增量证据。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上市公司年报具有信号作用,及时披露可以修正或证实利益相关者的预期,为其投资决策所用。Chalbers和Pelunan早在1984年就研究了证券市场对信息披露时间的反应,研究结果发现市场对提前披露的信息能做出积极反应,而对延迟披露的信息持消极态度。[1]21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财务报告披露及时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及时性的有关研究也逐渐深入。Haw等使用1994―1997年较早时期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业绩好的公司比业绩差的公司要更早披露年报。[9]Bipin 和Sanjeev在研究董事会和机构投资者对盈余消息影响时也发现利好消息的年报倾向于早披露,相反,坏消息则较晚披露。[2]343陈汉文和邓顺永通过分组检验方式发现,虽然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加大了规范力度,但盈余报告及时性变化不大,仍然存在“好消息早,坏消息晚”的特征。[10]Chen等研究中国股市发现,审计迟滞和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频率正相关,这表明财务报告披露不及时,有可能是审计双方的谈判协商久拖不决,审计迟滞是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可能性增加的信号。[11]此外,李维安等发现年报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年报迟滞时间较久,且年报披露不及时。[12]王雄元等认为“非标”意见对财务报告披露及时性的影响显著,“标准”意见公司会更早披露其财务报告。[13]
由上述文献回顾可知,诸如业绩和审计意见等公司治理状况会影响财务报告披露的及时性,存在“好消息”的公司除了具有如实披露的动机外,还会选择提前披露其年报信息,以期获得投资者更多的关注和超额回报,向资本市场传递公司利好信号;而延迟披露则正好相反。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其研究重点也逐渐由内部治理机制转移到了外部治理机制,很多学者注意到诸如外部环境对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1415],而分析师作为外部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也越发受到关注。
分析师作为解读和分析财务信息的主要中介力量,是证券市场与投资者之间的重要信息纽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信息的传播效率、提高公司的信息透明度。[16]近年来,分析师对公司治理行为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Hong等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分析师关注会增加公司股价的信息含量,提高公司信息的透明度;持续的分析师关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具有推动作用,更能够促使上市公司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17]Chang等发现分析师关注较少的公司,信息不对称情况会更加严重;分析师的关注可以起到潜在的公司治理作用,进而影响公司管理层的决策行为。[18]Knyazeva实证分析了分析师在公司治理中的潜在作用,认为在管理层行为和企业财务业绩方面,分析师关注与公司治理的作用具有相似性。[8]Arya和Mittendorf认为分析师可以协调竞争公司间信息披露,持续的分析师关注会促使上市公司进行更为充分的信息披露。[19]
综上所述,我们注意到分析师关注会影响企业信息披露决策,加速资本市场信息传播,向资本市场传递更多信号。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限定其他条件,分析师越关注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越及时。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第30卷第4期李晓玲,等:分析师关注影响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吗?三、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1―2012年A股所有观测值为初始研究样本,在研究中按照以下顺序对样本进行了筛选:(1)剔除了非正常交易状态下的ST、*ST及退市的观测值;(2)由于经营环境和会计准则的差异,参照研究惯例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3)删除了存在数据缺失的样本观测值,最终得到14199个样本观测值。财务分析师跟踪数据来自CSMAR 数据库,公司治理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其余数据均从RESSET 数据库获取。对所有连续变量分别在1%和99%分位数进行了winsorize 处理。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1.关键变量定义
分析师关注的度量,我们用两种方法来加以度量,AFNUM指分析师人数自然对数,等于LN(1+分析师关注人数),ADNUM指分析师关注虚拟变量,1代表有分析师关注,0代表没有关注;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度量(RLAG),为考察分析师关注对年报及时性的影响,我们选择报告延迟①这一指标来表示年报披露的及时性;审计意见(OPINION),是虚拟变量,若为无保留意见则赋值为1,否则为0;未预期盈余(UE),采用随机游走模型通过本年盈余减去上年盈余再除以上年盈余绝对数而得,具体计算如下:
2.模型构建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分析师关注对报告披露时滞RLAG是否会受到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即受到“好消息早,坏消息晚”的影响,本文将样本按照资产收益率ROA区分为亏损企业(ROA0)进行检验,回归结果显示,无论盈利企业还是亏损企业,分析师关注数目AFNUM与报告披露时滞RLAG都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系数分别为-28574、-12204,T值分别为-300、-457。而对于亏损企业,虚拟变量ADNUM与报告披露时滞在10%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系数为-23258,T值为-180,盈利企业之间则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系数为-40945,T值为-814,说明相对于亏损企业,分析师关注对于盈利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但总体而言,无论企业业绩好坏,分析师关注都会影响财务报告披露的及时性。
本文借鉴YU、王振山和姚秋的研究,使用超额分析师关注度来检测分析师关注与财务报告披露及时性的关系[7]255,[20],即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01―201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分析师关注对财务报告披露及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析师越关注,企业财务报告披露越及时;区分审计意见后,相对于“非标”意见,在标准审计意见下,分析师的关注会使财务报告披露得更加及时,说明审计意见对分析师关注与财务报告披露时机的选择有较大影响。本文的检验进一步证明,分析师行为会影响公司治理行为,分析师的跟踪会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时机的选择。因此,在中国未来信息披露制度的设计上,应多从外部监管视角出发,考虑分析师的作用,使信息披露由强制性转变为市场效率的自觉要求,从而引导和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此外,作为财务报告使用者要注重分析师研究报告的信号传递作用,对于报告中提示未能及时披露财务报告的公司,要警惕其潜在的意图和风险。
当然,本文在研究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区分其他公司治理条件下研究结论是否适用,分析师关注在提高财务报告披露及时性的同时是否提高报告披露的整体质量,这种影响是否会给企业带来诸如股价或业绩的提升,明星分析师关注是否会使得财务报告披露得更加及时,上述问题将是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注释:
① 报告延迟(Reporting Lag)是指财务报告实际公布日与上一会计年度结束日之间的时间间隔。
② 有研究表明,审计意见类型对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影响最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CHAMBERS A E, PENMAN S H. Timeliness of Reporting and the Stock Price Reaction to Earnings Announcement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4(1).
[2] BIPIN A JINKYA, SANJEEV BHOJRA J.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uter Directors,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the Properties of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5(43).
[3] BUSHMAN R, SMITH A. 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32):237333.
[4] 张子健. 年报预约披露日变更、时机选择与会计稳健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2):113121.
[5] 方军雄,洪剑峭.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J]. 证券市场导报,2007(3):2530.
[6] 潘越,戴亦一,林超群. 信息不透明、分析师关注与个股暴跌风险[J]. 金融研究,2011(9):138151.
[7] YU F. Analyst Coverag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88(2).
[8] KNYAZEVA D. Corporate Governance, Analyst Following and Firm Behavior[R]. New York: Working Paper of New York University, 2007.
[9] HAW IM, QIDQ, WUW. Timeliness of Annual Report Releases and Market Reaction to Earnings Announcements In An Emerging Capital Market: The Case of China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2000(2):108131.
[10] 陈汉文,邓顺永. 盈余报告的及时性: 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4(4):103108.
[11] CHEN CHARLES J P, SHIMIN CHEN, XIJIA SU. Profitability Regulatio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Modified Audit Opinions: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2001(20):930.
[12] 李维安, 唐跃军, 左晶晶. 未预期盈利、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年报披露的及时性: 基于2000―2003 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5(3):1423.
[13] 王雄元,陈文娜,顾俊. 年报及时性的信号效应[J]. 会计研究,2008(12):4755.
[14] BROWN N, DEEGAN C. The Public Disclosure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formation――A Dual Test of Media Agenda Setting Theory and Legitimacy Theory[J].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1998(29): 2141.
[15] 沈洪涛,冯杰. 舆论监督、政府监管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J]. 会计研究,2012(2):7278.
[16] 周泽将,杜兴强. 新闻发言人、财务分析师跟踪与信息透明度[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1): 8290.
[17] HONG H, LIM T, STEIN J C. Bad News Travels Slowly: Size, Analyst Coverage, and the Profitability of Momentum Strategies[J]. Journal of Finance, 2000(1):265295.
[18] CHANG X, DASGUPTA S, HILARY R. Analyst Coverage and Financing Decision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6(6):30093048.
篇6
1.现行财务报告不能很好地反映财务会计的目标
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于决策有用的信息。一项信息是否有用,取决于该信息是否具有及时性,对信息的使用者是否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首先,现行的财务报告采用会计期末定期编报,使得决策者只能在企业会计报告期结束一段时间(如45天、60天)之后才能读到上一会计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而此时决策的环境可能已是时过境迁了,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只是成了验证决策者决策正确与否的一种手段,财务报告的这种滞后性,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其次,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因此关于未来的信息才是最有用的,而现行的财务报告会计计量属性都选择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只是对过去交易或事项的反映,这些信息虽然是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但信息的使用者最为关心的信息仍然是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的预计,财务报告无法很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在这一方面的关注和需要,其有用性也大打折扣。再次,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能反映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值,而信息的使用者特别是投资者却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值的信息。资本市场的股价涨落,反映的也是企业价值的变化。而现在,财务报告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它们只能用盈利和现金流量两个会计信息间接地作为替代变量。
2.现行财务报告的技术性削弱了信息的有用性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会计账薄记录的经济内容进行分类、汇总与排列的结果。首先,会计账薄的数据是通过会计确认和货币计量的,这样,一些目前无法确认和不能通过货币计量但是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比如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以及一些广义无形资产等,这些非货币性的信息的短缺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虽然一些项目已在表外披露,但不完整。其次,财务报表数据通过分类、汇总与排列,使只有精通会计与报表规则的使用者才能理解,也大大影响了信息的有用性。
3.现行财务报告不能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重要质量特性。会计信息使用者众多,不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还包括政府部门、企业职工、社会公众等,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由于所面临的决策各不相同,其信息需求就千差万别。而现行财务报告采用的是统一的格式、内容,即通用报告模式,提供通用信息,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都是无差异的,这种无差异的通用报告不能充分满足不同决策者的信息需要。就信息的使用者而言,信息的通用性越强,对其决策相关性可能就越低。决策者所要求的更为详细、直接、具体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没有提供,报告中大量提供的信息并不是决策者所真正需要的,造成会计信息供给不足与无效供给并存的局面,从而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未来财务报告的展望
1.丰富及改进财务报告计量属性
在现行财务报告中,历史成本以其具有相对可靠性、可核性及加工简单被各国采用,但由于现代经济的影响和会计理论的推动,历史成本中也加入了许多变现价值模式的影响以满足信息相关者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会计提供日益先进的技术手段,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的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公允价值的逐步形成及其所具有的客观性已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承认和运用。目前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允价值会计方法的可操作性。随着电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理财学对金融工具计量模型(如期权计价模型等)研究的日臻完善, 会计界完全有能力解决公允价值的这个关键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当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反映的信息既具有可靠性又具有相关性时,公允价值就成为财务报告的主要计量属性。
2.丰富和发展财务报告的内容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会计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力产品、衍生金融工具等人力资产、无形资产将对企业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入世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WTO协议为代表的国际惯例将全面接轨,企业将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知识、科技、人才、智力等生产要素。因此,企业会计报表上人力资本、无形资产要素的地位将日益增强,其比重将大大增加。第二,现行财务报告的内容主要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依据,反映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而信息的需要者要做的决策是面向未来的, 过去的信息固然有反馈与预测的作用,但反映未来企业发展趋势的信息对决策者更具有用性,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增加财务预测信息将成为必要。因而目前应鼓励企业自愿披露一些有一定依据的预测性、前瞻性会计信息和管理当局的意图等。第三,鼓励企业披露关于履行社会责任和关于企业增值的会计信息,并根据具体条件酌情采用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叙述性披露、在现有财务报表中添加某些项目或单独披露如社会收益表、增值表等形式。第四,近几年来,创新金融工具不断涌现, 引起了竞争的加剧、风险控制的需要、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且这一势头不减,并将继续下去。因而,要求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表外融资的风险和特征,使财务信息需要者进一步了解金融工具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篇7
关键词: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 盈利水平 盈利质量
一、问题提出及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会影响上市公司对财务报告披露时间的选择,年报业绩好的上市公司倾向于及时披露财务报告,而年报业绩差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推迟披露财务报告,即上市公司倾向于及时披露好消息,推迟披露坏消息,Gilvoly和Palmon(1982)的研究最早证实了这一现象,上市公司对财务报告披露时间的选择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并且具有较强的经济后果(Stephen zeff,1978)。从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的时间选择反过来看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研究其相关性。如果发现财务报告披露时间选择异常的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特别是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上与其他上市公司有着显著的差异,那么应该关注这一类财务报告披露时间异常的上市公司,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该类公司的监管,注册会计师应该关注这类公司的审计风险,投资者应该谨慎投资该类公司,债权人应该考虑其违约风险。中国证监会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规定:年度报告应
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中期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季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第3个月、第9个月结束后的1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同时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统一采用公历1月1日到12月31日作为一个会计年度。这一规定使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与第一季报在披露时间上存在一个特殊性,即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底线同为4月30号,从而使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间隔呈现出一个特殊现象:有的上市公司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间隔极短,本文将这类上市公司与其他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发现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在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本文研究的是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与其他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与盈利质量的差异。前提建立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规定的特殊性上,即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底线同为4月30日,国外没有类似的研究。本文研究的问题是财务报告披露的及时性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关系及其存在这种关系的原因,国外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有益的研究成果。国外研究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及时性问题的相关文献颇为丰富,Gilvoly和Palmon(1982)认为,年报披露的及时性是影响其有用性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960年至1974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坏消息的年报容易推迟披露。Kross和Sehroeder(1984)以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季度盈余宣布及时性(早或晚)与所披露消息类型(好或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股票回报与盈余宣布及时性的关系。他们将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研究扩展到了中期报告,结果支持了好消息提前披露,而坏消息推迟披露的假设。Watts和
Zimmerraan(1990)认为,在强制披露制度下,由于管理者无法对应披露的信息隐瞒不报,管理者有延迟披露“利坏”消息的动机。Begley和Fisher(1998)的研究也发现,与提前披露的年报相比,延迟披露的年报传递的往往是“坏消息”。我国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同样存在“及时披露好消息,延迟披露坏消息”的倾向,陈汉文和邓顺永(2004)对上市公司2000年至2002年间的盈余公告及时性与业绩状况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检验,研究证明中国市场存在“好消息早,坏消息晚”披露的规律。巫升柱、王建玲和乔旭东(2006)的研究也证明,当公司有“好消息”时,公司倾向于及时披露其年度报告,相反,当公司有“坏消息”时,公司则倾向于延迟披露。其中盈利(好消息)公司比亏损(坏消息)公司的年度报告披露更及时;而“标准”意见(好消息)公司比“非标”意见(坏消息)公司的年报披露更及时。唐跃军、谢仍明(2006),唐跃军、唐吟波(2006),唐跃军、邵燕(2008)对公司业绩组合、信息操作与中报的及时性进行了研究,证实了公司业绩组合和信息操作对中报披露和预约披露的及时性有着显著的影响,也发现了“早披露好消息,晚披露坏消息”的倾向。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证明了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会选择推迟披露财务报告。管理层通过延迟披露策略使坏消息缓慢的反映到股价中去,年报、中报和季报都存在着推迟披露坏消息的现象,而本文研究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极短的现象,一方面是年报推迟披露的问题,这与已经存在的研究成果有相同之处,另一方面是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与盈利状况的关系问题,笔者尚未发现这发面的研究成果。导致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极短的原因可能有:管理层故意操纵披露时间间隔,降低市场对坏消息的反应强度和消息披露后的反应持续时间;管理层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减少召开会议的次数,在同一天讨论有关年报和第一季报的议案,从而导致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极短;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极短只是一种偶然现象,不存在人为操纵问题。本文关注的是第一个原因,研究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在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探讨管理层是否有故意操纵的动机,并对这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与投资者权益的维护策略提出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本文选取了2004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连续存在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由于数据库中有些上市公司的某些指标部分年度的数据为空白,本文剔除了这类公司,2004年至2008第一季度连续存在并能够取得研究所需全部数据的上市公司有1366家,为了避免各指标异常大或异常小的样本导致最终计算的均值不具有代表性,本文剔除了各个指标中最大和最小的10家公司,一共删除了124家,最终确定的样本数为12.42家。本文所有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中将用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相距的天数来度量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间隔,把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相距天数在一周之内的视为披露时间间隔异常。在所选取的1242家上市公司中,2004年到2008年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之内的家数分别为:300家、379家、372家、337家;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之外的家数分别为:942家、863家、870家、905家。为了发现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在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上与其他上市公司是否有显著的差异,本文需要选择一
些指标度量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选择用于度量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相关指标时,笔者参考了陈小悦,徐晓东(2001)、张俊瑞、赵进文、张建(2003)、于东智、池国华(2004)等作者的文献,最终确定的衡量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财务指标为:每股收益(净利润/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用于反映每股创造的税后利润);营业收入净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用于反映营业收入创造净利润的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用于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总资产收益率(EBIT/总资产,总资产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相比,把举债经营的效率纳入了考虑范围,从而反映所有资产的盈利能力,所以分子应为EBIT)。
在参考储一昀、王安武(2000),秦志敏(2003)等研究盈利质量的文献后,笔者选取的用于度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财务指标为:每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数,用于反映每股创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能力);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主营业务收入,用于反映主营业务收入获得现金的能力,评价主营业务收入质量);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净现金流量/净利润,该指标用来反应企业净现金流与会计利润的比例关系,评价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及其企业的盈利质量)。由于该指标中净利润是负数时,就没有比较意义,所以在研究这一指标时从样本中剔除了净利润是负数的上市公司,2004年到2007年各年剔除的家数分别为:139家、225家、149家、103家。
三、实证分析
(一)盈利水平指标分析 每股收益、营业收入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这四个指标的数值越大,公司的盈利水平越高,反映不同披露时间间隔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的财务指标的均值和中位数如(表1)所示。通过C表1)中的指标值可以看出,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内的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指标的均值和中位数连续四年无一例外地显著低于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外的上市公司,也就是说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显著差于其他上市公司。
(二)盈利质量指标分析 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比率、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等指标的数值越大,说明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越好,反映不同披露时间间隔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财务指标的均值和中位数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内的上市公司与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外的上市公司相比,评价盈利质量的三个指标的均值和中位数都要小,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内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要显著差于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外的上市公司。
(三)总结分析 从盈利水平指标看: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内的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要显著比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外的上市公司差,盈利水平差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因为业绩不好面临着更大压力,这些压力包括业绩不好对股价形成的冲击,债务契约的相关限制影响融资能力,业绩较差对管理层薪酬产生影响等,这些压力迫使管理层采取一些牺牲盈利质量的措施来改善“形式业绩”。所以,业绩不好、盈利水平差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操纵年报和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而这类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同时又因为业绩的压力采取了牺牲盈利质量的措施,导致了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内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也显著差于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之外的上市公司。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异常可能由两个因素促成:一是年报的推迟披露。年报的资产负债表日为12月31日,产生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披露年报的时间整体上偏晚,都在下年度4月份,由实证数据可以看出,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普遍偏低,年报一般表现为“坏消息”,上市公司管理层不得不考虑坏消息对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一压力会促使管理层操纵披露年报的时间,故意推迟年报披露,使投资者自行消化一部分坏消息,让坏消息能够较缓慢地提前反映到股价之中。二是缩短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在年报表现为坏消息,第一季报表现为好消息时,管理层操纵年报和第一季报披露时间,推迟年报披露的时间的同时尽可能安排第一季报靠近年报披露,缩短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的时间差,年报坏消息的影响会因为第一季报好消息的披露而得到削弱,让市场迅速关注到该公司季报已经是好消息的事实,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公司的年报与下年度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甚至是同一天。本文对样本(1242家上市公司)中扭亏为盈的上市公司(2004年至2006年分别为:57家、92家、55家)进行了单独分析,见(表3),由于2008年第一季度数据暂时不能取到,本文没有对2007年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数据发现,60%左右的扭亏为盈的上市公司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内,40%以上的扭亏为盈的上市公司在同一天披露年报与下年度第一季报。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上面的实证数据说明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在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上与其他上市公司有着显著的差别,该类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显著差于其他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经济后果的存在是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经济后果学说认为财务报告影响管理者和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决策及其经济利益:一是财务报告影响管理者的决策。薪酬契约往往以报告净收益或者是股价为依据决定管理层的薪酬,财务报告直接披露净收益数据并能对股价产生重大影响,财务报告业绩表现的好坏会通过薪酬契约影响管理层的实际经济利益;同时债务契约的很多限制性条款中的财务指标也是以财务报告数据为依据计算出来的,这些指标达不到要求会给企业招致更大的债务契约成本,管理层还要考虑业绩表现对债务契约执行的影响。所以管理层有动机选择能够美化财务报告的会计政策和披露时机。二是财务报告影响投资者决策。财务报告是投资者获取关于公司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的重要信息来源,财务报告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从而预测未来收益,财务报告业绩表现的好坏会影响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和公司价值的预期,投资者会根据财务报告的业绩表现选择追加投资还是减持甚至是放弃投资。所以为了避免业绩不好对投资者决策的负面影响,管理层也会选择能够美化财务报告的会计政策和披露时机。三是财务报告影响债权人的决策。财务报告是债权人获取公司信息的重要来源,债权人通过财务报告判断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以及经营状况,判断公司的偿债能力以及公司违背债务契约的可能性,判断公司有没有违背债务契约的限制性规定,从而决定是否要求负债公司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保障偿债能力。为了避免业绩不好带来更大的债务契约成本,管理层一样会选择能够美化财务报告的会计政策和披露时机。
综上所述,财务报告会影响投资者和债务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和经济利益,年报业绩表现不好的上市公司管理层面对着年报经济后果形成的压力:业绩不好会导致自身薪酬的降低甚至会影响管理层的去留问题;业绩不好会影响投资者信心,影响股
篇8
关键词:持续审计 萌芽 形成 发展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迈入经济知识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组织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企业等经济组织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强,从而对审计信息的时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审计主要是基于一定期间实施的审计,如年度审计和半年度审计,审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较差,难以适应复杂多变审计环境的要求,审计的变革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持续审计”(ContinuousAuditing,也称为连续审计)应运而生。根据AICPMCICA1999年出版的研究报告《持续审计》(ContinuousAuditing)I中的定义,“持续审计是独立审计师用以对委托项目的相关事项以一系列实时或短时间内生成的审计报告,对其提供书面鉴证的审计方法”。持续审计与传统审计最本质的差异在于审计时间不同,持续审计强调审计的及时性,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审计的效果和效率。在信息化时代,有关持续审计课题的研究不仅迫在眉睫,而且意义重大。在国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持续审计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审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积极投入对持续审计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从而为审计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国内,持续审计研究刚开始起步,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各种方式检索有关持续审计的文章,结果不到20篇。同时持续审计方法的发展源于传统期间审计,传统期间审计向持续审计的发展不是一个突变事件,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渐进式的发展过程。现有研究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是将持续审计看作既定的事实,没有反映出审计方法演变过程的路径依赖性,不能反映持续审计的发展全貌,也影响了持续审计在实践中的推广应用。因此,本文追溯持续审计发展的历史过程,梳理其思想发展路径,为持续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借鉴。
二、持续审计思想发展的阶段
(一)持续审计思想的萌芽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企业经营日益关注成本和效率,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重新定义了企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企业日益重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种趋势也渐渐影响到会计职业,人们开始思考传统审计方式的效果和效率。同时由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由于战争带来的人员减少,审计职业中合格人员渐少并且雇用成本很高,为了避免年末集中审计造成审计工作量超载,审计职业界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将年末审计工作分散于全年(Tietjen,1956)。即审计师是否可以提前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委托,甚至在年初就开始年度审计工作。毫无疑问,这样做有助于解决当时面临的诸多问题,一方面可以降低年底审计工作量,及时出具审计报告,提高了审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避免年末审计人员工作量增大,甚至聘请其他人员进行审计带来成本增加的现象,节省了审计成本支出。这是最早提出的持续审计思想,它将原本集中于期末的审计T作量分散于全年,实现了审计实施环节的一大突破。就当时来说,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但是在现在看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当时审计业务主要是一年一次的财务报告审计,因此持续审计也主要用于对年度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其次,虽然持续审计要求将审计工作分散于全年,由于审计期间并没有发生变化,分散于一年的审计工作其目的是为提供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服务的,而不是为提供更加及时性的审计或者说是对季度、月度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因此从审计对象和审计目的上来说,当时的持续审计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二)持续审计思想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果仅仅将持续审计理解为审计师持续出现在被审计单位,或者将其理解为使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工作分散于一年中的每个月,这样不能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持续审计思想必须进一步向前发展才能保持生命力(Nutter,1974)。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信息需求者(主要是投资人和信贷人)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提高,持续审计发展到对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如半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季度财务报告审计和月度财务报告审计,甚至是一种连续不断进行的审计。能够反映该阶段持续审计思想发展的代表作是Grady(1965)和Kunkd(1974)的研究。Grady(1965)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投资人和信贷人需要审计师提供更加及时的审计,年度审计已经难以满足需要。因此,审计师应当对年度以外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如半年度、季度甚至更加经常性的财务报告,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大规模公司拥有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因此可能更适合持续审计。Kunkel(1974)探讨了如何通过计算机技术提供例外报告加强内部控制。作者认为持续审计是中期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持续评估的延伸,持续审计能够加强审计的有效性。利用计算机技术,审计师可以及时检测无效数据和交易以及存在问题的领域,并且提供即时性的例外报告。而在年度审计下,这些问题可能要在几个月后才被发现或者根本不能被发现。Kunkel理解的持续审计与Tietjen和Gmdy理解的持续审计有着较大的差异,Kunkel理解的持续审计是一种连续不断进行的审计,并且能够对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提供例外报告,接近现代意义上的持续审计概念。与萌芽阶段比较,该阶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审计期间发生了变化,由一年缩短到半年、一个季度甚至一个月,审计对象不局限于年度财务报告,而是包括半年度、季度等时效性更强的财务报告;中期财务报告审计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信息需求者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二是内部控制系统对于持续审计的重要性也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强调持续审计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中更易实现。三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使持续审计的实现具有更强的现实性。随着计算机的使用,人们开始意识到审计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持续审计逐渐向实时审计理念靠近,从而及时发现差错,并增强审计师防弊查错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该阶段的发展已经将持续审计思想向前大大推动了一步,为向实时审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持续审计思想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持续审计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最初的节约审计资源和分散审计工作发展到实时审计的理念。前面两个阶段审计对信息技术没有过高的要求,人工审计或者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都可以实现,第三阶段实时审计则是完全依托于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才可以实现的。正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所言,“当传统审计向持续审计转变时,支持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技术工具的使用变得日益重要”。这不仅要求审计技术工具的发达,同时也要求被审计单位高度的会计信息化。Kearns(1980)对持续审计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Keams强调除了需要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外,持续审计还需要具备其他条件,例如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数据处
理能力、强调中期财务报告、管理层有建立有效内部控制的责任等。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时,才有执行持续审计的必要和可能。继Kearns(1980)的研究之后。学术界、实务界以及社会职业团体从持续审计理论、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其中对持续审计理论发展和实务应用贡献最大的是国际社会职业团体对持续审计研究得出的研究报告,主要包括AICPMCICA的研究报告《持续审计》(1999);11A的研究报告《持续审计:内部审计师的潜力》(Continuous Auditing:Potentiantal Internal Auditors,2003)、《持续审计:内部审计师的操作模型》(ContinuousAuditing:AnOperationalModelforInternalAuditors,2005)、《持续审计:认证、监控和风险评估》(ContinuousAuditing:Implication rorAssurance,Mmfitofing and RiskAssessment,2006)。AICPMCICA、IIA分别立足于独立审计和内部审计,讨论了持续审计的性质、目的、范围、基本原则和审计程序等重要问题,并对持续审计的实施进行了案例研究。他们的研究为持续审计发展奠定了基础,促使持续审计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得以不断推广。
在国际职业团体研究的带动下,审计学术界积极投入对持续审计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范围包括持续审计技术(Groomer&Murthy,1989;Vasarhelyi&Halpe,1991;Boritz&No,,2003)、持续审计理论(Kogan等,1999);Vasarhdyi,2002)以及应用(Woodroof&Seamy,2001;Harkness&Green,2004)等方面,为持续审计研究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Keams(1980)提出的持续审计应用条件都渐渐具备了,持续审计逐渐从一种理念发展为现实。实务界积极应用持续审计先进技术与方法,如“毕马威”、“安永”都已开发具有持续审计功能的软件,从而促使持续审计思想进一步应用于审计实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持续审计发展为实时审计的理念,其实施必须基于信息技术环境和先进的管理思想;持续审计研究渐渐提高到了理论层次,虽然还谈不上系统的理论研究,但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实务中对持续审计的推广和应用,促使持续审计在审计工作得以真正实现。
篇9
关键词会计披露变迁发展趋势
1会计披露变迁的简要回顾
利特尔顿(A.C.Littleton)在《20世纪以前的会计发展》(AccountingEvolutiontol900)一书中,提出了系统的复式簿记产生的七项必要条件,随着复式簿记的产生和发展,通过构建自身独特的会计记录、计量系统和相应的会计理论,生产出全新的会计产品———会计信息,在会计信息由生产者向使用者传递的过程中,会计披露产生了。12~15世纪,出现了“佛罗伦萨式”簿记、“热那亚式”簿记和“威尼斯式”簿记三个阶段,会计披露进入了以财务报表披露为主体的时期。从16~18世纪,就世界范围来看,会计披露实践经历了“试算表”、在帐户中设置“余额帐户”向使用者传递会计信息、“资本状况表”和“损益证明表”的转变,但会计披露实践真正的变革发生于19世纪。进人20世纪以后,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至美国,会计的发展中心随之易帜美国。30年代以后,美国的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会计披露实践的重心发生位移,由资产负债表转向损益表。20世纪70年代,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7年11月了第95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规定从1988年7月起,以“现金流量表”替代“财务状况变动表”,作为一种新的会计披露方式,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一道向有关信息使用者传递着有关企业的各种会计信息。1980年,该委员会发表了题为《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手段》的邀请评论书,详细阐明了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的关系。以此为契机,会计披露逐渐进人以财务报告方式为主体的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会计披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新的变革———披露手段的创新。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披露实践逐步由单一的以纸张为介质的会计披露方式过渡到以纸张和网络介质并重的新阶段。这一变革正孕育着一场新的会计披露革命,那就是以实时披露替代定期披露,以个性化会计信息披露替代通用型会计信息披露,以复合数据披露替代财务数据披露。这是信息技术革命的结果,也是会计披露变迁的必然。
2知识经济社会用户对财务报告的新需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其缺陷与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这样就对财务报告提出了许多方面的新需求。
2.1对信息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2.2对信息时效性的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2.3对非货币信息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消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2.4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
传统收益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观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它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会计界逐渐认识到,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收益表缺乏相关性,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其财务报告在危机之前仍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预测性的信息,不仅不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判断失误。
2.5对信息可靠性的需求
现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会计人员对会计报表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即会计人员倾向于粉饰报表。为了合理地反映收入与费用的关系,报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在期末,企业要根据配比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整和转账处理,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是以发生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但是由于这种转账和配比处理带有主观性,加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对外是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带着这种心态来编制会计报表,就使得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
3新需求引致会计披露新的发展趋势
企业财务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要求变革现有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改进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议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研究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可从对其目标、报告方式的分析入手,充分借鉴理论界对财务报告发展趋势的种种预测,确立一种适应未来财务环境,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
3.1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报告方式
关于会计目标,当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会计的基本目标;二是决策有用观,认为向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会计的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同样,未来财务报告目标也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随时向外提供信息,同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仍然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存储介质)、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作不同程度的告别。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总有一天会取消纸质(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亲自去获取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仅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音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传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1月1日发出通告,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杂志上登载年报摘要外,必须上网公告,而且对于在网上的年报信息要承担同样的责任。
3.2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展望
笔者认为,未来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一种以事项会计为基础的,可以向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交互式的实时报告。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借鉴与融合了现有的几种对未来财务报告的预测,它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全面收益报表(第四财务报表)为支柱。
未来的财务报告包含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门披露,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至今未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把非财务信息纳入会计披露内容必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为此,在未来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非核心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时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心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
4思考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广大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之一。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相应的改变会计信息相关的现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第一,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为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尤其是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拓展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
第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为突破实现原则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说,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的是不同的,如上所述,财务会计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要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税务会计的目的则是保证国家能够公平、足额的征税,要考虑收益的实现性和确定性。鉴于现有财务报告的附注越来越长,企业在处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冲突时能够有制度和法律可循。
篇10
关键词:局限性改进措施
企业财务报告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基本信息,一方面,它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便于管理人员分析问题,找出不租,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另一方面,通过财务分析,使企业的投资者或债权人决定是否继续持有企业股份制,是否继续增加投资,而潜在的投资者可决定其资金去向,并且可以通过企业财务报告,满足企业外部集团的需求。
现行财务报告偏重于揭示存货、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的财务信息,而对知识资本、人力资源、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的财务信息揭示不足。现行法律规定,无形资产的投资比例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20%,实事上由于企业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不确定,债权人、投资人、以及相关利益集团迫切要求企业披露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以更好的有利于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经营决策。这些信息反映了企业未来的潜力,发展前景,对财务报告使用者非常有用。所以,会计必然要转向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增加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现行财务报告披露偏重于财务信息的披露,而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足。但非财务信息不仅是企业管理者的有关政府部门了解企业,并加强对企业管理所需要的其他信息,也是投资者、债权人等其他利害相关者分析未来企业发展前景所必须的信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与否,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一步了解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从实现财务报告决策有用目标的角度来讲,企业应该将相关的非财务信息作为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再者现行财务报告偏重反映企业历史经济活动的财务信息,而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披露不足,缺乏前瞻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展示过去的辉煌业绩,但随后经营状况却直线下降,而投资者也往往受现行财务报表的蒙骗遭受损失,但目前的财务报表却无法披露这些与企业有关的各种不确定信息。
现行财务报告时标准化的通用报告,即向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格式、内容相同的财务报告,这难以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在人类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改变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单一的披露方式,不仅成为可能,也成为必然;传统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的逐级上报的通用性的财务报告制度已难以完全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因此,如何妥善解决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对未来信息披露形式提出了挑战。同时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披露方式不够完善,表外信息披露不充分、不规范。表外信息不能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但对企业来讲又是十分重要的,是财务报表必要的补充。而作为一个完整的财务,未能在报告中全部列示信息对用户决策影响重大。因此对表外信息的披露是非常必要的。
现行财务报告的时效性不强,在信息时代,信息作为一种商品,其价值不仅是体现于其内容,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及时与否。及时有效的信息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之后信息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而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
会计环境的变化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发生变化,而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要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鉴于财务报告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报
告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改进。
一、现行财务报告披露内容方面的改革措施
首先,扩大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范围。增加对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披露。可以把它们和原先的无形资产分别加以列示以便更好的反映知识资本价值和获得收益的能力,突出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知识资本更重要地位。能予以量化的尽可能加以量化,对这部分的披露可采用文字叙述法、表格法和图式法并用的形式。
其次,适当增加财务报表辅助的信息质量,提高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及数量。未来的会计应在拓展财务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为增加财务信息的价值服务。非财务信息披露方式比较灵活,可用文字或数据形式在报表附注、招股说明、年度财务报告等处加以说明,对比本报表的信息进一步的说明、补充或解释,以帮助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财务报表信息。同时加强披露财务预测信息,使财务报告由揭示事后信息为主向揭示事后与前瞻性信息并重转变。预测性财务报告时间里在对未来经济条件和行为方案进行假设的基础上反映企业下一年度或未来期间的主要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的报表。是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以增加使用者决策和评价的相关性,从而成为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现行财务报告披露形式方面的改革措施
编制专用财务报告,实现标准化的通用报告按编制专用报告转变,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要求。通过专用财务报告,企业即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特殊需求,又可以避免因为广泛性对外披露给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现行财务报告在其他方面的改革措施
通过电子介质等手段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实现从定期信息揭示向定期信息与实时信息揭示并存转变。实时报告时指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实时所发生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并将其存储在可供使用者查阅的数据库中,以便使用者随时查询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变动状况以及其他重要事项。
尽管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变革的步伐,但历史的发展自有其不可分割的延续性,所以未来财务报告必须能够兼容现在和过去,这是技术史的共同规律。
参考文献
1.李萍现行财务报告局限性分析及改进构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4)
2.甘翠如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局限性及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家用2005(S5)
3.徐小华当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局限性和发展趋势展望[J]商志现代化2007(7)
4.李治平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及其改进[J]集团经济研究2005(5)
5.裘宗舜柯东昌企业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进建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6)
6.张雪莲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J]发展2007(1)
7.吴明菁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分析[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5(1)
- 上一篇:项目申报建议
- 下一篇: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