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步骤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人教育步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成人教育步骤

篇1

[关键词]体育课堂 教法改进 身心素质

体育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教材内容、生理负荷和教学组织的严格训练顺序及时问安排的合理分配等。课堂结构是否安排得合理,对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关系到一堂体育课的成败。《体育课程标准》细则中,针对体育课堂结构和教法。不仅仅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情感的因素,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的始终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改进体育课堂结构和教法,提高学生身心素质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就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做一下简单的介绍,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现行体育课堂结构通常由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主要任务、内容、组织教法和要求。

一、开始部分(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迅速组织学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明确上课的内容和要求。这一阶段的内容是组织教学所必须的课堂常规、集队、查看人数、师生相互问好;组织教法是全班统一进行。

二、准备部分(第二部分)。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为基本部分做准备;这一阶段的内容是队列和基本体操队形,徒手操;组织教法是全班统一进行或分组进行。

三、基本部分(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复习已学过的内容,学习新内容,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这一阶段的内容是《九年义务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材内容和结合具体情况选订的项目。组织教法是全班统一进行、分组进行、个人一次进行等。

四、结束部分(第四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有组织地结束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渐地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布置课外作业等。这一阶段的内容是选择一些逐渐降低生理负荷和使身心舒畅的恢复性练习。

上述课堂结构是50年代引入的前苏联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便于操作,但过于程式化,它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而是以机械的模式进行机械式的训练。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机械呆板,各阶段联系松散,教学内容单一,影响学生科学、严谨、全面地锻炼身体。体育课的课堂结构应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来确定。既要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又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科学健身,提高儿童身心素质的目的。因为学生在很多的方面。如体能、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因此过于统一的“一刀切”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生成。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尊重学生的情感差异,让其能在愉悦中学到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爱学习。为此,我对体育课的一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形成了由多步骤、多项教材内容组成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步骤,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教育:体育委员集队,查看人数,向教师报告情况,师生问好,宣布本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交代注意事项,并布置见习生的活动内容。要求做到五个一:“集合一分钟,站队一条线,没有一个学生站错队,不迟到一个学生,不说一句小话儿”,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

第二步骤(准备活动),培养学生的正确姿势,通过游戏、韵律活动、舞蹈、模仿操、徒手操、队列、队形和基本体操的练习等,培养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第三、第四两个步骤做好准备活动。

第三步骤,结合第四步骤做一些有助于学习和掌握主教材的辅助练习。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学习。

第四步骤,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任务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向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是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并以《大纲》为依据而安排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是通过讲解、示范和采取多种练习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练习中按序、玩中有乐、结合教材性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来锻炼身体,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加大练习密度,提高课堂效率,全面锻炼身体。

第五步骤,根据人体机能的适应性规律放松活动,采用模仿操、韵律活动、游戏、徒手操、舞蹈等,其中任选一项,使学生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六步骤,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往后延伸。

为什么我要这样改进课堂的结构呢?美国心理学家布重纳的《结构课程论》吸取了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优点,对小学体育课结构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科技迅猛发展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客观要求。我根据布鲁纳的这一理论,运用发现法,大胆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和创造才能。如原结构第一阶段和我改进后的第一步骤就显然不同:主要是组织学生明确任务,使之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常规,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序进行。第二步骤从生理、心理上动员学生,逐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作好准备活动,发展各主要肌肉群。使关节韧带活动,培养正确姿势,逐步提高机体工作力,使人体进入工作状态。第三阶段: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再学习新知识,每节课都这样做,学生感到机械、呆板。而改进后的第三步骤的辅练习却是有针对性的,也就是减缓教课的难度。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再连贯起来完成整个动作,这样就可以简化教学过程,缩短教学时间,使学生提高学习的信心和较快地完整地掌握动作要领。第四步骤,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方法、技能和技巧,是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粗略地拳握动作――改进与提高动作――巩固与动作自如”三个阶段来设计的。第五步骤根据活动内容特点,选择恰当的内容作放松活动。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整理放松活动,使机体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上述步骤是根据人体重量功能的变化规律,小学生的身体、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来改进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篇2

关键词:高职教学 "做、学、教"一体化 教学模式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可谓百家争鸣,各种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并得到有效的实践验证,其中“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深受师生的喜爱。该教学模式更适合高职学生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并且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丰富的案例情景为基础,以体现教学目标的“任务”为线索,使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达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性质和定位决定着其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基于社会需求和实用性是高职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工作需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等是高职教育教学特点。[1]基于此,作者分析了“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采取以学习者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弥补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缺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内化知识,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习得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计算机课程之间具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常用工具软件的操作界面、工具栏等),“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迁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基于任务的教学中,有些任务的完成需要小组协作学习,同时组内也有明确的分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能够真正在实际的任务操作中培养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潜力,是以学习者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围绕教师精心设计任务的“开放式”学习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案例,设计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评价。如图1“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实施步骤。

(一)“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师实施步骤

图 1“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实施步骤

步骤一,明确目标。“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内容的组织方式由“知识点”为线索转变为以“任务”为线索。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的总任务以便为后面各个子任务的划分与设计奠定基础。

步骤二,根据学生的学习准备以及前面提及的任务设计原则认真地做好任务设计。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的关键步骤,决定着任务完成质量。

步骤三,准备好每个任务所需要的资源。主要是指软资源(任务所需要的软件、任务案例、同伴和教师等人力资源)和硬件资源(比如,机房,多媒体教室、互联网)的准备工作。这些资源是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

步骤四,学习活动的引导和评价。“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从准备阶段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学习小组的组织和任务的分配、对学生任务探究过程的跟踪和支持、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等。

步骤五,教学总结和反思。当学生完成一个子任务之后,教师要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典型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并为学生完成其它类似任务奠定基础。教师要总结和分析任务探究中的突发问题,反思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以便为其它任务的顺利开展积累经验。

(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步骤

在“做、学、教”一体化教学中,学生围绕着特定的任务进行,“任务”是学习的“核心”和“主线”,学生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完成任务,学生从简单地模仿,到迁移,再到创新等循序渐进的步骤来习得知识、技能与方法。根据任务的开放程度,任务可以分为封闭性任务、半开放性任务和开放性任务。一般而言,封闭型任务主要是在学量新的知识和技能时应用,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模仿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半开放性的任务是教师展示大量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动机,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和迁移能力;开放性任务主要应用于学习者已经具备了大量的知识与技能,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尚未形成系统的情形,注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图2为“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一般步骤。

图 2“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步骤

步骤一,进入任务情景,明确任务目标,对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各个子任务的要求。比如小组协作学习中的学习小组的的组成,学习计划的制定,任务的分配;有些相对简单的子任务需要学生个人独立完成的,主要进行自主学习。

步骤二,进入任务操作和探究学习。根据前面任务的分类,不同开放程度的任务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同。比如,对于封闭型的任务主要是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训练,半开放性任务的主要是根据教师展示的案例进行迁移性训练,开放性任务主要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网络资源来完成任务,以便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在任务探究中学生合理利用学习资源,即教师、同伴、互联网和教学案例资源的合理应用。任务操作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答疑,学习同伴之间进行协作、交流学习体验和方法。

步骤三,学结和反思。学生要对任务完成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有必要要调整任务进度计划。最终的学习结果要以完成的整个大任务展示出来。对任务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及时总结任务操作过程中的经验,并升华为方法的习得。

步骤四,任务完成状况的评价。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习伙伴互评和学习者的自评。教师跟踪并支持学生的任务操作过程,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状况;在协作学习中学习伙伴之间进行互评;学习者对自身的任务完成状况进行自评。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总结。

三、小结

在“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种步骤是相辅相成的,每个步骤的实施都要以学生“做”中心,教师“教”为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该模式的应用探究以期为高职计算机教学提供更为有效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朝庄.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4(23):10-11.

[2]陈伟珍.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09(2):47.

[3]李发荣,赵鹏.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4).

[4]付予顺.推进“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企业、学生、教师共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l(17).

[5]王朝庄.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4(23):10-11.

篇3

2019年江西宜春中考成绩查询时间为7月5日上午8点30分,分数查询方式如下:

方法一、宜春市人民政府官网

在7月5日登录“yichun.gov.cn”进入宜春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进行查询。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点击首页右侧“2019中考成绩查询”

第二步:输入相关信息即可完成查询

方法二、宜春市教育体育局官网

在7月5日登录“jytyj.yichun.gov.cn”进入宜春市教育体育局官网查询。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进入首页点击“在线服务”

第二步:点击右侧“宜春市中考成绩查询”

方法三、宜春教育体育微信公众号

关注宜春教育体育微信公众号进行查询。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进入“订阅号消息”点击右上角

第二步:点击“宜春教育体育”

第三步:点击右下角“便民服务”选择“中考成绩查询”

方法四、赣服通

进入最新开发上线的便民程序赣服通进行查询。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进入手机“支付宝APP”点击上方搜索

第二步:搜索“赣服通”

第三步:选择任意搜索结果会出现以下界面,点击“江西省中考成绩查询”

第四步:选择“宜春市”

第五步:输入相关信息完成查询

此外,还有其他方式可供查询。

1.下载“江西人人通”APP,点击“活动-江西省中考成绩查询”;

2.关注“江西和校园”微信公众号,点击“智慧校园-中考查分”;

篇4

[论文关键词]刑事不起诉;宣布教育;实施步骤

笔者认为,以“不起诉决定的宣布”为契机,对无罪的被不起诉人阐明不起诉的理由和依据,对轻微刑事案件的被不起诉人开展教育,感化其悔悟罪行、预防其再次犯罪,建立起一套不起诉宣布教育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不起诉宣布教育制度的内涵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起诉分为四种,即法定不起诉、相对不起诉、存疑不起诉和附条件不起诉。在司法运行中不起诉制度存在着“被不起诉人对不起诉的性质认识不足的问题”。不起诉的决定一旦作出,将包括两方面信息:一是审查起诉部门认为被不起诉人的行为(1)不符合起诉条件(法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2)符合起诉条件,但属于轻微刑事案件,可依法自由裁量(相对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二是当前终止对其刑事追诉。在司法实践中,被不起诉人对其当前不受刑事追诉的后果能明确,但相当数量的被不起诉人不能明确其被不起诉的原因、被不起诉的法律后果、被不起诉的相关规定及何为正确对待不起诉的主观态度。因此,在对犯罪嫌疑人宣布作出不起诉决定时,对其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法制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就“教育”本身的内涵而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谅解、合作与和平和涉及人权与基本自由教育的建议》中将教育界定为“不局限于任何具体活动,而是旨在个人和集体学习使自身能力、思想观念、资质才能、知识学问得到全面发展的整个社会生活过程”。

笔者认为,“不起诉宣布教育制度”具有其特定内涵,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终止刑事诉讼的条件,在对犯罪嫌疑人宣布不起诉决定时,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对其开展释法说理、教育预防活动的一系列制度。

二、不起诉宣布教育制度的意义

(一)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增强司法认同感

笔者认为,对于被不起诉人的行为不认为是犯罪的,应告知其不构成犯罪的原因与法律后果,防止其对司法程序产生误解,有利于增强其对司法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对于被不起诉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但不应或可以不予判处刑罚的,通过设置“被不起诉人向被害人道歉、赔偿”等环节,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也符合“恢复性司法”的理念。

(二)有利于促进改过自新,预防其再次犯罪

对于相对不起诉和附条件不起诉中的被不起诉人,检察机关动员各方面力量对被不起诉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发展轨迹进行剖析,帮助其寻找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使其看到社会危害,表现出良好的认罪悔罪态度,重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预防其再次犯罪的目的。

(三)有利于发现闪光之处,帮助其回归社会

轻微刑事案件中的被不起诉人,其身上存在消极因素,但其身上仍然存在积极因素。检察机关通过在不起诉宣布教育中设置亲友发言“分析被不起诉人的优势长处”等环节,能激发出被不起诉人身上隐藏着的“闪光点”,利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使其对今后的人生有更好的规划,使其更好地回归社会。

(四)有利于明确法律后果,敦促其遵守规定

对于存疑不起诉和附条件不起诉的被不起诉人,通过开展不起诉宣布教育活动,将明确告知其不起诉决定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敦促其遵守法律的相关规定。如告知被不起诉人,存疑不起诉只是在法律上推定犯罪嫌疑人无罪,实际上犯罪嫌疑人既可能有罪,也可能无罪,只不过处于一种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状态。存疑不起诉只是程序上的一种处理,检察机关在作出存疑不起诉的决定后,在发现新的证据,符合起诉条件时,仍可以提起公诉。

三、不起诉宣布教育制度的设置

不起诉宣布教育制度在设置时应贯彻“注重疏导,寓教于宣”的原则,把握教育时机、集中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感化活动。

(一)不起诉宣布教育的时间

不起诉宣布教育工作,应当在作出不起诉决定后七日内进行。检察人员应当在作出不起诉决定后三日内通知被不起诉人、其法定代理人及其他相关人员做好宣布不起诉的准备工作。

(二)不起诉宣布教育的地点

不起诉宣布教育,地点设在人民检察院,遇特殊情况也可以在其他地点进行。

(三)不起诉宣布教育的参加人员

不起诉宣布教育参加人员的确定,以有利于对不起诉人进行释法说理和帮助教育为原则。参加人员应当包括检察员(助理检察员)、书记员、被不起诉人、被不起诉人的法定代理人或合适成年人、辩护人和司法社工。检察人员还可以通知被害人、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公安人员、人民监督员或特约监督员参加;经被不起诉人本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后,检察人员还可以通知被不起诉人的其他成年亲属、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等人员参加。

(四)不起诉宣布教育的步骤

不起诉宣布教育,应当区分法定不起诉、相对不起诉、存疑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的不同情形,有针对性地安排宣布教育步骤。

对法定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中的被不起诉人不起诉宣布教育步骤:

1.不起诉宣布前会议:由司法社工以社会调查报告为依托,对被不起诉人此前绘制的心理图、心理量表作出分析,重点阐述被不起诉人的心理状况、家庭及社会关系状况对被不起诉人的影响等。司法社工的发言应当仅面向被不起诉人的法定代理人或合适成年人、检察人员进行。

2.不起诉宣布教育必经步骤:(1)由检察人员向被不起诉人宣布不起诉决定;(2)由检察人员向被不起诉人、被不起诉人的法定代理人或合适成年人解释作出不起诉决定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并阐明不起诉的法律后果。(3)由被不起诉人发言,重点阐述犯罪的原因、社会危害、悔罪态度、今后打算等内容。(4)由被不起诉人的法定代理人或合适成年人、其他成年亲属发言,一方面可以阐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困惑、出现的问题、教育改进方向等;另一方面可以阐述被不起诉人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与长处、对被不起诉人的希望等内容。(5)由被不起诉人的辩护人发言,重点阐述被不起诉人行为的社会危害等。如果被不起诉人的辩护人由其法定代理人或其他成年亲属担任,其可以在一次发言中一并阐述(4)至(5)项的内容。(6)由检察人员发言,重点总结被不起诉人的犯罪原因、行为的社会危害等,并提出要求与希望。(7)由被不起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作最后发言,重点阐述参加宣布不起诉宣布活动后的收获等。(8)由检察人员向被不起诉人赠书并发放承诺卡、联系卡和回访跟踪卡。

3.不起诉宣布教育选择性步骤:(1)被害人同意到场的,在被不起诉人发言前,由被不起诉人向被害人赔礼道歉。(2)公安人员到场的,在检察人员总结发言前,由公安人员发言,重点阐述被不起诉人犯罪的原因等内容。(3)人民监督员或特约监督员的,在检察人员总结发言前,由人民监督员或特约监督员发言,重点阐述对被不起诉人的希望等内容。(4)被不起诉人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等人员到场的,在检察人员总结发言前,经检察人员同意后可以就宣布不起诉活动发言。

对于相对不起诉和附条件不起诉的被不起诉人,笔者设置了特别步骤,目的是更好地消除被不起诉人的反社会性,使其建立起守法的心理结构。在设置教育步骤时融入了“分工教育”、“主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理念。

“分工教育”,即不起诉宣布教育的参加者,可提前对教育的内容进行分工。各方从不同角度对被起诉人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将各自的教育侧重点讲深讲透,即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教育来增强不起诉宣布教育的实效性。

“主体教育”,即在不起诉宣布教育活动中增强被不起诉人的“主体性”感受,一改从前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活动的前半场即向被起诉人传递鼓励性信号。同时,通过设置被不起诉人的发言步骤,力求使其全程用心参与,避免单纯说教可能带来的被不起诉人对教育的功能出现认知偏差、产生逆反心理的消极效应,并放大不起诉宣布教育的积极效应。

篇5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个案研究 

 

许多中小学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以自我为中心,厌学、经受不住挫折、不会合作、缺乏责任感、懒惰、逆反等。教师为教育他们磨破了嘴皮,但收效甚微。教师们非常渴望有高人给支招,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师自身,面对千差万别的、变化发展的学生,修炼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力,将有利于破解种种教育难题,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一般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 

教师的个案研究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修炼的。即教师本人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作为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身实践,研究的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修炼自身个案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修炼个案研究能力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研究对象 

 

1、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有的问题应付自如,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如,一段时间以来,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那么,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的状况。任何问题和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状况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及经过。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事情的背景及经过的: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z是我的学生。她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她玩半节课。每堂数学课,我都提醒她几次,可是,她还是老样子。一堂课她得走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见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又开始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各科教师都很着急。她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步骤二: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 

 

1、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教育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调查时可采用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通过与该生谈话了解其个人成长史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通过查阅该生档案了解其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一个人的资料进行搜集的方法,如果是对一个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如,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晨到校有相互抄作业的情况,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和原因,可以运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运用一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如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风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个人成长史等。也可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通过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史。 

2、调查后要对资料进行如果运用的是访问法、谈话法、观察法,事后要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如果是阅读档案,可以对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摘抄;如果采用了问卷法,要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往往相互交叉,不同性质的资料混杂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如果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话,调查材料可以按资料性

质进行如下分类: 

(1)该生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等; 

(2)家庭情况:家庭构成、家长职业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居住环境等; 

(3)健康情况:身高、体重、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 

(4)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等; 

(5)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6)家庭教养方式; 

(7)重要的既往史及社会生活背景。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个事件,就要根据调查材料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步骤三:分析诊断 

 

分析是对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诊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分析诊断是制订教育措施的前提,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正确分析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1、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确定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各种方式获得的调查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筛选出可靠的、真实的资料,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按先后顺序列出,通过这个过程把握事情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事实真相。如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初二男生经常不完成作业的问题,不完成作业是该男生现在的表现,通过对与该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该生在小学就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忙于做买卖,很少过问其学习情况。到了初中,学习科目多了,作业多了,特别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做作业吃力,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就更频繁了。由此做出的诊断是:该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 

2、分析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相关因素与研究对象关系的过程。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三方面进行。生物学原因主要从年龄、性别、有无躯体疾病等方面去寻找;社会学原因主要分析该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与行为表现的联系;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寻找与行为表现有关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3、分析诊断的过程还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近一半的学生都有抄作业的行为,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业呢?通过调查发现,抄作业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会做;第二类是懒得做,抄别人的省事;第三类是做得慢,没做完,该交了,抄别人的应付差事;第四类是做完了,但是在和别人对作业时发现自己有错题,照别人的作业改错题。同样是抄作业,情况却各不相同,分类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真相。为了使我们的认识更加逼近事实真相,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类,如第一类是不会做,为什么不会做呢?通过进一步调查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上课没注意听讲;听讲了但没听懂;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等。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诊断才具有准确性,“上课没注意听讲”可能是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分心的事;“听讲了但没听懂或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可能是学习基础或学习方法问题。如果对事实的真相还不够清楚就再问“问什么”,一直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为止。 

步骤四:制订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的制订是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1、首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了解同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在对成人评价的理解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于是,他制订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沟通,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有时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直接嵌入到教育策略中,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应用。

2、制订教育策略时,可以让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策略更为周详可行;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明确各自的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施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任务。有时阶段的划分是按任务的难易程度,

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如,一位教师在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时交作业,做错题、漏做题都不计较;第二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而且要不漏题,但是做错了不计较;第三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不漏题,作业正确率还要不断提高。有时,阶段的划分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点。如,一位教师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时也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课不随便接下茬;第二阶段:自习课不随便下座位;第三阶段是:自习课不随便说话。 

4、制订教育策略时要调动相关的教育力量,运用多种教育措施。如,解决某一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帮助和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要与相关的科任教师沟通,使科任教师对该生多一些关注;与学生本人沟通,调动其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还要考虑多种教育措施的综合运用,如适当地补课、与学生本人建立契约、适时地奖惩等。 

 

步骤五:实施教育策略并进行追踪观察 

 

教育策略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追踪观察伴随其整个过程。研究对象的变化反映着教育策略的可行性,如果实施的教育策略没有引起研究对象相应的变化,就要返回到前一步骤,修改教育策略,甚至返回再前一步骤,重新进行分析诊断。有时在实施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则需要制订新的对策。如,在要求某一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该生数学基础太差,就要和家长商量请家教的问题。再如,在针对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而实施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新的导致抄作业的原因,即各科教师留的作业量太大,这就需要有新的对策,例如,与科任教师协调,适当减少作业量等。 

研究者在进行追踪观察时不能仅凭自己的直观观察,还要经常与被研究者沟通,了解其感受,有时还要与家长及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从而使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 

 

步骤六:效果及反思 

 

1、效果是实施教育策略后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它和步骤一遥相呼应,也是前五个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实施的必然结果。效果的描述力求要客观,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材料要翔实,可以通过方方面面的反映来说明问题,家长、同学、相关教师的评价,被研究者自身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描述效果时的证据。一位地理教师对一个缺乏自信、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他在描述效果时是这样写的:一个学期下来,他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地理考了63分,成为他各门功课中的最高分,也是他惟一及格的一科。这个成绩对于别人来讲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了。最主要的是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了很大提高,更为可贵的是自信心显著增强。拿到地理试卷,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足,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考得更好些!” 

2、反思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整个研究过程有哪些利弊得失?研究中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研究有哪些体会、启示?如,一位教师在辅导完一个女生异性交往问题后是这样进行反思的:我对小露的辅导在初级目标的达成上是比较成功的。到辅导结束时小露已经能够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她重新评价了自己和那位男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那位男生是曾经帮助过她的好朋友,他们现在并不是恋人之间的“分手”。在终级目标的达成上,我的辅导可能还不够充分。虽然在辅导的结束阶段小露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今后遇到挫折时她是否具有较强的耐受力还很难说,人格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另外,在她与家人的沟通上,母亲的反应对她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能与她母亲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那么,对她的帮助将更加持久和有效。 

 

步骤七:个案的撰写 

 

如果上述六个步骤扎扎实实做下来并及时加以详细记录,个案的撰写就水到渠成了。个案的表述可以是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的形式。 

个案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是: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怎样?对整个过程怎样认识?与基本思路相匹配的基本结构是: 

1、个案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状况; 

2、分析诊断; 

3、教育策略及实施过程; 

4、效果及反思。 

教育叙事的形式即教育的记叙文,其基本特点是: 

1、一件真实可信的事; 

2、交待清楚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3、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完整; 

4、描写细致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夹叙夹议; 

6、主题明确。 

篇6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个案研究 

 

许多中小学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以自我为中心,厌学、经受不住挫折、不会合作、缺乏责任感、懒惰、逆反等。教师为教育他们磨破了嘴皮,但收效甚微。教师们非常渴望有高人给支招,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师自身,面对千差万别的、变化发展的学生,修炼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力,将有利于破解种种教育难题,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一般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 

教师的个案研究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修炼的。即教师本人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作为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身实践,研究的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修炼自身个案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修炼个案研究能力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研究对象 

 

1、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有的问题应付自如,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如,一段时间以来,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那么,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的状况。任何问题和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状况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及经过。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事情的背景及经过的: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z是我的学生。她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她玩半节课。每堂数学课,我都提醒她几次,可是,她还是老样子。一堂课她得走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见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又开始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各科教师都很着急。她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步骤二: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 

 

1、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教育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调查时可采用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通过与该生谈话了解其个人成长史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通过查阅该生档案了解其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一个人的资料进行搜集的方法,如果是对一个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如,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晨到校有相互抄作业的情况,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和原因,可以运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运用一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如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风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个人成长史等。也可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通过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史。 

2、调查后要对资料进行如果运用的是访问法、谈话法、观察法,事后要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如果是阅读档案,可以对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摘抄;如果采用了问卷法,要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往往相互交叉,不同性质的资料混杂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如果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话,调查材料可以按资料性

质进行如下分类: 

(1)该生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等; 

(2)家庭情况:家庭构成、家长职业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居住环境等; 

(3)健康情况:身高、体重、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 

(4)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等; 

(5)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6)家庭教养方式; 

(7)重要的既往史及社会生活背景。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个事件,就要根据调查材料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步骤三:分析诊断 

 

分析是对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诊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分析诊断是制订教育措施的前提,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正确分析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1、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确定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各种方式获得的调查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筛选出可靠的、真实的资料,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按先后顺序列出,通过这个过程把握事情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事实真相。如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初二男生经常不完成作业的问题,不完成作业是该男生现在的表现,通过对与该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该生在小学就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忙于做买卖,很少过问其学习情况。到了初中,学习科目多了,作业多了,特别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做作业吃力,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就更频繁了。由此做出的诊断是:该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 

2、分析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相关因素与研究对象关系的过程。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三方面进行。生物学原因主要从年龄、性别、有无躯体疾病等方面去寻找;社会学原因主要分析该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与行为表现的联系;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寻找与行为表现有关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3、分析诊断的过程还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近一半的学生都有抄作业的行为,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业呢?通过调查发现,抄作业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会做;第二类是懒得做,抄别人的省事;第三类是做得慢,没做完,该交了,抄别人的应付差事;第四类是做完了,但是在和别人对作业时发现自己有错题,照别人的作业改错题。同样是抄作业,情况却各不相同,分类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真相。为了使我们的认识更加逼近事实真相,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类,如第一类是不会做,为什么不会做呢?通过进一步调查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上课没注意听讲;听讲了但没听懂;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等。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诊断才具有准确性,“上课没注意听讲”可能是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分心的事;“听讲了但没听懂或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可能是学习基础或学习方法问题。如果对事实的真相还不够清楚就再问“问什么”,一直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为止。 

步骤四:制订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的制订是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1、首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了解同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在对成人评价的理解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于是,他制订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沟通,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有时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直接嵌入到教育策略中,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应用。

2、制订教育策略时,可以让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策略更为周详可行;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明确各自的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施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任务。有时阶段的划分是按任务的难易程度,

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如,一位教师在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时交作业,做错题、漏做题都不计较;第二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而且要不漏题,但是做错了不计较;第三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不漏题,作业正确率还要不断提高。有时,阶段的划分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点。如,一位教师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时也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课不随便接下茬;第二阶段:自习课不随便下座位;第三阶段是:自习课不随便说话。 

4、制订教育策略时要调动相关的教育力量,运用多种教育措施。如,解决某一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帮助和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要与相关的科任教师沟通,使科任教师对该生多一些关注;与学生本人沟通,调动其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还要考虑多种教育措施的综合运用,如适当地补课、与学生本人建立契约、适时地奖惩等。 

 

步骤五:实施教育策略并进行追踪观察 

 

教育策略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追踪观察伴随其整个过程。研究对象的变化反映着教育策略的可行性,如果实施的教育策略没有引起研究对象相应的变化,就要返回到前一步骤,修改教育策略,甚至返回再前一步骤,重新进行分析诊断。有时在实施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则需要制订新的对策。如,在要求某一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该生数学基础太差,就要和家长商量请家教的问题。再如,在针对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而实施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新的导致抄作业的原因,即各科教师留的作业量太大,这就需要有新的对策,例如,与科任教师协调,适当减少作业量等。 

研究者在进行追踪观察时不能仅凭自己的直观观察,还要经常与被研究者沟通,了解其感受,有时还要与家长及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从而使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 

 

步骤六:效果及反思 

 

1、效果是实施教育策略后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它和步骤一遥相呼应,也是前五个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实施的必然结果。效果的描述力求要客观,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材料要翔实,可以通过方方面面的反映来说明问题,家长、同学、相关教师的评价,被研究者自身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描述效果时的证据。一位地理教师对一个缺乏自信、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他在描述效果时是这样写的:一个学期下来,他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地理考了63分,成为他各门功课中的最高分,也是他惟一及格的一科。这个成绩对于别人来讲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了。最主要的是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了很大提高,更为可贵的是自信心显著增强。拿到地理试卷,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足,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考得更好些!” 

2、反思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整个研究过程有哪些利弊得失?研究中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研究有哪些体会、启示?如,一位教师在辅导完一个女生异性交往问题后是这样进行反思的:我对小露的辅导在初级目标的达成上是比较成功的。到辅导结束时小露已经能够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她重新评价了自己和那位男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那位男生是曾经帮助过她的好朋友,他们现在并不是恋人之间的“分手”。在终级目标的达成上,我的辅导可能还不够充分。虽然在辅导的结束阶段小露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今后遇到挫折时她是否具有较强的耐受力还很难说,人格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另外,在她与家人的沟通上,母亲的反应对她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能与她母亲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那么,对她的帮助将更加持久和有效。 

 

步骤七:个案的撰写 

 

如果上述六个步骤扎扎实实做下来并及时加以详细记录,个案的撰写就水到渠成了。个案的表述可以是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的形式。 

个案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是: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怎样?对整个过程怎样认识?与基本思路相匹配的基本结构是: 

1、个案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状况; 

2、分析诊断; 

3、教育策略及实施过程; 

4、效果及反思。 

教育叙事的形式即教育的记叙文,其基本特点是: 

1、一件真实可信的事; 

2、交待清楚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3、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完整; 

4、描写细致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夹叙夹议; 

6、主题明确。 

篇7

关键词:教师;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11-0032-03

教师进行个案研究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

教师在个案研究中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作为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身实践,研究的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在开展个案研究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实施个案研究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研究对象

1.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有的问题应付自如,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如,一段时间以来,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那么,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的状况。任何问题和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状况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及经过。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事情的背景及经过的: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Z是我的学生。她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她玩半节课。每堂数学课,我都提醒她几次,可是,她还是老样子。一堂课她得走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见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又开始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各科教师都很着急。她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步骤二: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

1.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教育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调查时可采用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通过与该生谈话了解其个人成长史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通过查阅该生档案了解其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一个人的资料进行搜集的方法,如果是对一个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如,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晨到校有相互抄作业的情况,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和原因,可以运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运用一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如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风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个人成长史等。也可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通过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史。

2.调查后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如果运用的是访问法、谈话法、观察法,事后要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如果是阅读档案,可以对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摘抄;如果采用了问卷法,要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往往相互交叉,不同性质的资料混杂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如果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话,调查材料可以按资料性质进行如下分类:

(1)该生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等;

(2)家庭情况:家庭构成、家长职业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居住环境等;

(3)健康情况:身高、体重、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

(4)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等;

(5)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6)家庭教养方式;

(7)重要的既往史及社会生活背景。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个事件,就要根据调查材料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步骤三:分析诊断

分析是对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诊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分析诊断是制订教育措施的前提,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正确分析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1.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确定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各种方式获得的调查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筛选出可靠的、真实的资料,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按先后顺序列出,通过这个过程把握事情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事实真相。

2.分析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相关因素与研究对象关系的过程。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三方面进行。生物学原因主要从年龄、性别、有无躯体疾病等方面去寻找;社会学原因主要分析该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与行为表现的联系;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寻找与行为表现有关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3.分析诊断的过程还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近一半的学生都有抄作业的行为,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业呢?通过调查发现,抄作业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会做;第二类是懒得做,抄别人的省事;第三类是做得慢,没做完,该交了,抄别人的应付差事;第四类是做完了,但是在和别人对作业时发现自己有错题,照别人的作业改错题。同样是抄作业,情况却各不相同,分类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真相。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诊断才具有准确性,“上课没注意听讲”可能是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分心的事;“听讲了但没听懂或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可能是学习基础或学习方法问题。如果对事实的真相还不够清楚就再问“问什么”,一直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为止。

步骤四:制订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的制订是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1.首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了解同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在对成人评价的理解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于是,他制订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沟通,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有时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直接嵌入到教育策略中,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应用。

2.制订教育策略时,可以让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策略更为周详可行;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明确各自的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施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任务。有时阶段的划分是按任务的难易程度,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如,一位教师在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时交作业,做错题、漏做题都不计较;第二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而且要不漏题,但是做错了不计较;第三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不漏题,作业正确率还要不断提高。

4.制订教育策略时要调动相关的教育力量,运用多种教育措施。如,解决某一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帮助和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要与相关的科任教师沟通,使科任教师对该生多一些关注;与学生本人沟通,调动其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还要考虑多种教育措施的综合运用,如适当地补课,与学生本人建立契约,适时地奖惩等。

步骤五:实施教育策略并进行追踪观察

教育策略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追踪观察伴随其整个过程。研究对象的变化反映着教育策略的可行性,如果实施的教育策略没有引起研究对象相应的变化,就要返回到前一步骤,修改教育策略,甚至返回再前一步骤,重新进行分析诊断。有时在实施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则需要制订新的对策。如,在针对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而实施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新的导致抄作业的原因,即各科教师留的作业量太大,这就需要有新的对策,例如,与科任教师协调,适当减少作业量等。

研究者在进行追踪观察时不能仅凭自己的直观观察,还要经常与被研究者沟通,了解其感受,有时还要与家长及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从而使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

步骤六:效果描述及反思

1.效果是实施教育策略后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它和步骤一遥相呼应,也是前五个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实施的必然结果。效果的描述力求要客观,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材料要翔实,可以通过方方面面的反映来说明问题,家长、同学、相关教师的评价,被研究者自身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描述效果时的证据。一位地理教师对一个缺乏自信、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他在描述效果时是这样写的:一个学期下来,他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地理考了63分,成为他各门功课中的最高分,也是他惟一及格的一科。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了很大提高,更为可贵的是自信心显著增强。拿到地理试卷,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足,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考得更好些!”

2.反思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整个研究过程有哪些利弊得失?研究中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研究有哪些体会、启示?如,一位教师在辅导完一个女生异往问题后是这样进行反思的:我对小露的辅导在初级目标的达成上是比较成功的。到辅导结束时小露已经能够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她重新评价了自己和那位男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那位男生是曾经帮助过她的好朋友,他们现在并不是恋人之间的“分手”。虽然在辅导的结束阶段小露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今后遇到挫折时她是否具有较强的耐受力还很难说,人格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另外,在她与家人的沟通上,母亲的反应对她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能与她母亲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那么,对她的帮助将更加持久和有效。

步骤七:撰写个案

如果上述六个步骤扎扎实实做下来并及时加以详细记录,个案的撰写就水到渠成了。个案的表述可以是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的形式。

个案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是: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怎样?对整个过程怎样认识?与基本思路相匹配的基本结构是:

1.个案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状况;

2.分析诊断;

3.教育策略及实施过程;

4.效果及反思。

教育叙事的形式即教育的记叙文,其基本特点是:

1.一件真实可信的事;

2.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3.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完整;

4.描写细致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夹叙夹议;

6.主题明确。

篇8

关键词:中专;课题研究;教学科研;问题;项目

中图分类号:G472.5;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57-01

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科研。教师的教学科研,一般从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问题开始,从写教学反思、教育教学随笔入手,进而撰写一些教育教学论文。随着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师会逐步走上课题研究之路。课题研究是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逐渐提高的表现,是教育教学论文的升华。各级教育部门每年都会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下发一定数量的课题。本文论述职校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概念

课题源于问题,但又不等于问题,课题是对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提炼、概括后形成的题目。例如,职业学校电子专业学生在学习接线时,由于使用工具的不同,接线方法的差异,在接线时间和工艺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基于这个问题,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课题――“电工技能操作工具和方法的使用研究与实践”。课题与项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课题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课题的有机组合又会形成项目;另一方面,课题与项目的划分标准也是相对而言的。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可以从单个课题入手,不断深入,形成一系列的课题,组成一个项目,也可把一个项目分成几个课题进行研究,逐个突破,从而完成项目的研究。例如,职业学校“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这是一个较大的项目,涉及整个职业学校、多个学科,作为一般的教师研究起来具有较大的难度。在研究时,可以把“职业学校”分解为许多的学科和专业,如电子专业、机械专业、财会专业等,甚至各个专业也可以分解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分解成一门门课程。研究时,可以从自己熟悉的专业、课程方面入手。像电子专业的教师,可以选择这样的课题――电子专业电工基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把各个课题综合起来,就成为一个项目。把各个课题研究好了,整个项目也完成了。

二、课题的申报

从课题所涉及层次和研究内容来看,可以把课题分为大型课题、中型课题、微型课题。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一般研究的以中、小课题为主,主要研究微型课题。微型课题具有范围小、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一般的研究者或者较小团队的课题研究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例如,“电子专业‘电工基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属于微型课题。课题较小,电子专业的教师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就可以把课题研究完成。而“电子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属于中型课题,一个人很难完成课题的研究,可以几个人分工来完成。课题按功能分为基础研究课题、应用研究课题、开发研究课题三类。对于职业学校电子专业教师而言,主要以应用研究课题为主。应用研究课题是通过研究得出一般规律、原则去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例如,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可以研究电子电工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因为这种课题只涉及电子电工方面的知识。要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就可以设计一些课题,课题完成了,问题也解决了。课题按者来分可分为规划课题和自选课题两类。规划课题是在课题指南中列出的课题,而自选课题是申报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选择的课题。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有过程、有方法的科学探索过程,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九个步骤。第一阶段是前期准备阶段,包括选择课题、方案设计、立项申请和开题论证四个步骤;第二阶段是中期研究过程,包括课题实施、中期检查两个步骤;第三阶段是后期成果处理阶段,包括撰写报告、课题结项、成果推广三个步骤。要成功申报一个课题,先要根据自己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课题。正确地选择课题,研究时会更顺利。如电子电工专业教师研究财会、计算机软件问题,必须先去学习财会、计算机软件知识,才能完成课题研究。选好题后,要对课题有个整体规划,也就是写课题申报书,包括课题研究背景、课题依据、概念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方面。在写课题申报书时,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要对所研究的课题有充分了解,若无明显的创新点,不宜做别人已经研究过的内容或落后于别人的课题。课题申请书填好后,要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然后请相关专家进行开题论证。经过科学、严密的论证后,课题就进入实施阶段。按照课题实施步骤,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实验论证等,从而得出结果。当课题研究完成后,要撰写总结报告,把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并且要把成果推广使用,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和贡献。

四、结束语

课题研究具有严格的步骤和要求,作为一名职校教师,必须成为一个懂课题、会申报课题、会进行课题研究的人。课题研究对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斌.研究应成为教师的职业状态[J].上海教育科研,2009(07).

篇9

关键词:目标管理;中职体育教学;原则

增强和发展学生的体质、健全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是当今中职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中职体育的手段有很多,各个学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体育教学的科学性、长期性、专业性和创造性等方面都契合目标管理的基本条件,本文就是在体育教学的管理中应用目标管理的一个简单尝试。

一、中职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概念

目标管理指在组织内员工自上而下地、积极参与确定工作目标,并在日后的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是一种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管理办法。中职体育教学的目标管理是指在中职学校中校级领导、中层管理者和体育教师一起协商,根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共同决定各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学校工作、监督、检查和奖励的标准。它的特点是:高度重视学校中人的因素,是一种把体育教师的个人需求与学校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将个人目标和整体目标有机结合,管理有效地将学校目标分解到部门目标最后到教师个人目标;控制的重点在目标实现的能力上,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比通常管理方法的监督的成分很少,减轻被管理者的对抗情绪。

二、中职体育教学管理的一般状况

在现实的基层的中职学校中,各种不适应体育教学特点的管理方法长期存在,这对于体育学科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管理等同于其他学科管理,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以身体运动为主,以室外教学为主,这些特点跟其他学科有本质的区别,体育课是笑声和汗水的结合,能做到表情严肃、悄无声息是对体育课本质的亵渎,管理体育课要有别于其他学科,应该根据体育课特点和本质进行。其次,忽视体育教学艰辛取得的成绩,中职阶段,学生各项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已经接近尾声,学会运动技能、提高的体育成绩难度很大,在通常的管理方式中常常会忽略这些成绩,长此以往就会降低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再次,管理等同于管制,一些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管理中行政命令色彩浓重,个别学校的管理长官意志表现相当严重,不切合实际对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提出各种要求。最后,管理不尊重体育教师成长规律,体育教师的职业生涯漫长又艰辛,新入职的教师缺乏经验但富于主动性,快退休的教师体力不支但经验丰富,一些中职学校的管理实行“一刀切”往往既打击了年轻教师的主动性又忽视了老教师的经验。

三、中职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建议

1.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实施原则。首先,目标制定必须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脱离了实际的工作目标,轻则影响工作进程和成效,重则使目标管理失去实际意义,影响学校发展大局。其次,督促检查必须贯串始终,作为管理者,必须随时跟踪每一个目标的进展,发现问题及时协商、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确保目标运行方向正确、进展顺利。再次,执行标准控制必须严肃认真,既要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又要把执行标准和工作程序控制预定范围。最后,考核评估及时、到位,考核、评估、验收工作必须按照目标管理方案或项目管理目标,逐项进行考核并作出结论,真正达到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的目的。

2.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程序。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具体做法分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各级目标的设置;第二步骤为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第三个步骤为总结和评定成果。在第一个步骤中,校级领导根据学校的实际和长远目标,在客观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总的预定目标;中层管理者根据总目标分解和调整成体育教学相关的分目标;体育教师针对总目标和分目标制定自己的目标,个人目标与分目标和总目标协调一致,促进学校工作总的发展;各层级对目标进行充分讨论,最终敲定目标。第二个步骤是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重点在于结果如何,强调体育教师的自主、自治和自觉,用进行定期检查工作,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第三个步骤中,总结和评估时体育教师首先进行自我评估,然后校领导和中层管理者一起针对目标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进而进行奖惩。同理,校领导层和中层管理者接受另两个群体的评估,并适当进行奖惩。本轮目标管理完成后可以按照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下一循环。

3.实践中体育教学目标管理应注意的问题。目标管理是一种脱离传统管理观念的新的管理制度,它借助全体教职工的政治觉悟,事业心,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效果以及个性的需要。动员全体体育教师为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确定目标、指定措施、事教学实体内部富有成效的管理体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影响,会出现各种常见的困扰,根据笔者的经验,建议做好如下解释工作:首先,应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管理是学校、体育教师个人发展统一的最佳途径,不是约束体育教师自由的铁链。其次,体育教学目标管理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推动各方面工作而采取的自我控制、自主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再次,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可以作为考核和评定工作的依据,对体育教师日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最后,目标责任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管理,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管理完善自身教学、提高个人素质、积累经验、为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玉成.《试论体育教学的目标管理》[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篇10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职教育;直流稳压电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3-0121-02

1 项目教学法简介

1.1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著名的教育学家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曾以这样的例子来介绍项目教学。首先由学生或教师在现实中选取一个“造一座桥”的项目,学生分组对项目进行讨论,并写出各自的计划书;接着正式实施项目,利用模型拼装桥梁;然后演示项目结果,由学生阐述构造的机理;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通过这样的教学步骤,充分发掘学了生的创造潜能,并促使其在提高动手能力和推销自己等方面努力实践。

所以,项目教学法”就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它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

1.2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明确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根据项目教学的教法思路和教学设计原则,项目教学具体见以下五个步骤:

1)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通常先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然后同学们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2)计划:由同学们共同制定出项目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

3)项目实施:同学们根据各自的分工和合作的形式,按照已明确的工作步骤开展工作。

4)项目的检查评估:先由同学们自评,再由教师根据项目的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最终师生共同讨论、提出工作中问题,讨论解决方法并进行总结记录。

5)归档或应用。

2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教学的现状

《电子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一门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它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在传统实践教学中,由于实验设备有限,只能进行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且传统实践教学多采用讲解式,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定和实验器材的组织等均由老师组织,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未得到锻炼和提高。如何让学生能完全接受这门课的知识,为以后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需要解决的课题。

3 项目式教学法在设计直流稳压电源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和反馈

直流稳压电源应用广泛,也是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学科的重要知识点。它包含了电路的集中重要基本元器件,电阻器、二极管和晶体三极管等,以及由这些基本元器件所构成基本电路,所以利用项目教学法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的教学具有十分重的要意义。

下面我以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的教学为例。

3.1 确定项目任务

首先,向学生下达项目任务: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电路。并提出要求如下:

设计要求:① 分析设计要求,明确性能指标。 集思广益,提出多种设计方案,并构建出设计框架。② 确定合理的总体方案。③ 将总体方案化整为零,分解出各个单元电路,逐个设计。④ 组成总的系统,形成合理的布局,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总体论证,给出必要的说明。

3.2 制定工作计划

任务下达后,学生开始前期的准备工作,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讨论等制定工作计划,也就是接下来的工作步骤。具体如下:① 确定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方案;② 设计各分电路确定元器件的采用表;③ 形成直流稳压电源总体电路;④ 利用软件进行仿真验证。

3.3 项目的实施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可以把课堂搬到一体化教室,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动手操作起来,手脑并用。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学到知识更加直观,便于理解和记忆。

实施步骤一:确定设计方案。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将班级的学生分成4-5人一组,要求每组明确每个成员的具体分工和合作形式,并按照已确定的步骤开始工作。同学们可以根据我们之前所学习的,在这里可以采用分工合作,集体讨论,教师指导,确定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方案。

实施步骤二:确定子电路图。

我们已经学过直流稳压电源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包含整流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和稳压电路。接下来开始让同学们自己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直流稳压电路的各个部分。为了提高效率,这里可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由组员各自去收集材料,收集的过程不仅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知识的,还锻炼了大家分工协作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教师在旁边观察各组学生的讨论过程并适时给予指导,并要求各组上交工作报告,由各组表表阐述各电路的工作原理,给予点评和鼓励,以便于接下来的集体讨论形成整体电路。

实施步骤三 :形成直流稳压电路总体整体电路,进行参数的论证。

在教师指导下形成最终的整体电路,并在Multisim软件上进行绘制。阐述工作原理并进行电路参数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