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质量评估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力工程质量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力工程质量评估

篇1

现代管理科学强调决策的核心地位,同时也重视评估的意义。在注重精英教育的传统高等教育体系中,普通高校普遍十分重视教学评估对质量保障的重要意义。而随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主要致力于成人教育的电大系统也越来越重视教学评估与督导工作。1997—1999年,电大系统开展了创建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全国省级电大教学评估,全国44所省级电大参与其中,促进了电大的系统建设,加快了电大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也为今后在电大系统全面开展教育评估工作做好了准备。2005年,教育部与中央电大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指标体系》,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教学点建设、队伍建设、远程教育教学设施的完善与使用、教学资源应用与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效果等8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39个观测点2,对全国参与开放教育试点的各电大分校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总结性评估。

这一系列举措,循序渐进,步骤清晰,目的明确,表明电大系统力求通过严谨、规范的评估工作来促进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自觉地改进远程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这种改进的动机是内在的,它也意味着电大对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控制已经摒弃了以往相对自发的、随意的、非系统化的管理方式,正在朝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所以,加强教学评估,是电大系统自觉改进教学质量的内在需要。

改进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评估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应注意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

从开展评估的主体看,评估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内部评估也叫自我评估,是包括系统收集行政资料、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师生进行座谈在内的过程。内部评估通常被看作是高校集体的反思过程,是寻求改进质量的机会。而内部评估报告则是高校向外部评估小组提供的重要信息。外部评估指的是由专业机构收集高校、高校所属特定单位或其某一重要活动的资料、信息和证据的过程,以便对其质量作出判断。外部评估是由外部专家、同行或督导人员组成的小组进行的,通常包括三个步骤,即对高校的自评报告进行分析、现场访问、撰写评估报告。除了教育机构内部的质量控制,外部对教育机构的影响主要就是通过评估的形式来发挥作用。内部评估是高等教育评估系统的基础。电大自我开展的教学评估活动,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建立自检自评机制,达到改进教学质量的目的。这种自主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的能力是有效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而外部评估对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起到了“监控器”的作用,它由政府、质量评估机构等外部力量驱动,通过质量评估来监控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已经成为各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二者之间不是孤立和割裂的,而是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相辅相成的。

外部评估常常要求高校内部要有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措施,而高校内部也常常根据外部办学指标体系,聘请外部专家和同行,对本校的教学及管理等进行审查和评估。所以,从理想的角度出发,在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评估的过程中,应当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加强内部的教学评估与督导,了解自身的教学质量状况,做出改进的判断和对策,另一方面,适时组织适当的评估主体,实现评估主体的第三方化和职业化。如由政府部门出面,组成包括教育行政官员、教育管理者、大学教授、评估专家、社会各方人士在内的社会中介机构来进行远程教育评估,有利于保证评估的公平、公正,提高评估的信度和效度,促进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估的各项功能

一般认为,教学评估具有鉴定功能、导向功能和促进功能。鉴定功能是教学评估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功能,在评估活动中,通过将学校教学发展的预期结果(即各项评价指标)与被评估对象实际工作的过程或结果相比较,从而获得调节与控制学校发展进程中各个方面工作的依据。由于电大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者多为长期从事电大工作的教育教学管理者,在制定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较为充分细致地考虑到电大工作的实际情况,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能较客观地对被评估对象做出评定,较好地发挥鉴定功能。就导向功能而言,由于教学评估的各项指标体系是学校教学发展目标的明晰化和具体化的产物,因此,评估指标本身就决定了学校教学发展所预期的方向,而评估过程又直接影响受评者的行为倾向。在电大教学评估过程中,有为数不少的被评估对象对此缺乏正确认识,常常以“应付”为第一要务,这也就大大弱化了评估的导向功能。这就要求评估者做好宣传、分析、解释工作,力求使被评估对象评估真正明确学校教学发展的目标指向,领会教学评估的目的所在。

而被评估对象则需要认真领会各项指标体系的内涵及要求,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以此对照和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评估的功能不是解释,而是促进。远程教育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将评估结论(包括意见、建议、方案)反馈给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使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借助教学评估的导向和鉴定功能,固然可以使被评者对自己工作的实际状况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然而,如何通过横向比较以及评价结果可能带来的各种调控作用,对被评估对象产生激励和促进作用,一方面使得先进者受到鼓舞,再接再厉,同时使落后者得到鞭策、感受到压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弥补不足,寻求改进。从当前电大教学评估前一阶段开展的情况来看,先进者受到的奖励与鼓舞显得不足,行之有效的各类经验尚未得到更大范围的介绍和推广。

另一方面,部分在教学评估中暴露出落后环节的被评估对象,或是由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电大工作的不重视,或是自身搞好教学工作的动力不足、办法不多,改进的举措往往未能抓住要害,落到实处。开展教学评估,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如何充分发挥教学评估的“促进”功能,通过评估工作改进电大教学质量,真正推动电大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需要评估者、被评估单位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共同思考的问题。

(三)应重视并加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评估过程中的作用

国际远程与开放教育协会指出:“随着众多远程教育机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加关注不断增多的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这不仅要求课程的国际化和学习方式的国际化,而且要求课程质量和学习质量得到保证,并且能够在毕业生身上得到体现。”当前我国远程教育生源竞争激烈,许多远程教育机构在追求学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忽视了质量的保证。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以此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

从本质上看,电大举办的开放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也是一种社会服务。“学生是学校的产品,社会各部门是学校的客户”,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作为远程高等教育的利益主体,对教育质量的优劣最有发言权。因此,我们应更加重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评估过程中的作用,包括更多听取毕业生对母校教学质量的看法,以及用人单位对电大人才培养的评价等等,将这些反馈信息与我们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相比较,不仅有利于我们调整教学行为,加强教学质量的要素监控,完善质量控制系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预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在电大当前的教学评估过程中,由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不配合,这一部分的反馈信息恰恰是最难获取的。被评估单位对此也未加以足够重视,宣传组织工作不够到位,在评估过程中,对毕业生调查部分的各项数据统计往往流于形式,草草应付。

篇2

大连供电公司在新体系下岗位工作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在岗位能力素质任职(胜任)模型(标准)的指导下,将员工能力素质测试与评估结果应用于员工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以岗位适应性培训、专题培训、现场技能培训、政治素养建设、廉政教育和创先争优、全员考试考核考勤等多种方式为载体,分层、分类、分专业提升员工综合能力素质。

主要管理做法

管理工作主要流程(图1)

主要流程说明

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公司“人力资源十二五规划”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需求,提出员工队伍综合素质提升规划,经审议批准后,形成《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规划和目标》。

人力资源部作为大连供电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办公室,依据《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规划和目标》,组织各专业职能部门、培训中心编制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人力资源部组织开展工作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为员工能力素质测评提供有效的评估依据;作为公司员工管理和教育培训工作归口管理部门,编制公司员工通用素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汇总专业职能部门、培训中心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形成《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工作措施。各专业职能部门负责掌握本专业员工技术、技能水平现状,根据专业工作重点和“五大”体系深化建设要求,对照岗位说明书,编制所辖专业员工能力素质提升方案。培训中心作为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的项目实施支撑部门,以现有资源为基础,编制员工能力素质提升保障措施方案。

人力资源部汇总各专业职能部门、培训中心措施方案,形成《大连供电公司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提交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审批、下达;依据岗位工作分析结果,按岗位类别、专业、性质分别建立《岗位任职能力标准》和《岗位胜任能力标准》;通过现场技能考核、专业知识考试、岗位工作评价、绩效考核等方式,人力资源部组织培训中心和专业评估机构开展员工能力素质分模块的测评与评估,形成员工能力素质评估报告;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各所属单位、分公司查找员工能力素质“缺项”,对各项查找出来的“差距”按专业和人员类别进行排序;各专业职能部门汇总各所属单位、分公司“差距”后,进行汇总分析,按照重要性和优先级进行排序。人力资源部汇总各专业上报“差距”报表,形成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测评分析报告,结合公司年度教育培训专项计划,提出《公司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工作措施项目》并审议,落实实施经费,并行文下发,为公司经营决策层提供辅助决策意见。

公司培训中心制订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培训服务方案和保障方案,专业职能部门设计策划员工“缺项”能力素质提升项目。人力资源部根据培训中心、专业职能部门的方案、项目,结合公司年度教育培训专项计划,总体设计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人力资源组织开展员工通用能力素质提升项目,包括通用管理能力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专业职能部门组织开展员工专业能力素质提升项目,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想道德、政治素养、廉政教育等,组织实施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考核。

培训中心作为员工能力素质提升支撑单位,负责公司各项措施项目的落实、实施工作,为各项措施项目提供师资、培训硬件、实训设施、后勤服务、技术支持等工作。所属各单位、分公司开展现场岗位技能培训项目,通过现场实操培训、技术问答、技术讲解、技能示范、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等多种方式,提升员工专业技术技能能力素质。人力资源部通过组织开展全员普考工作,对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实施效果进行检验、评估。专业职能部门通过专业调考、竞赛的方式,对生产、营销、党群、廉政等专业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实施效果进行检验、评估。培训中心在实施每一个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后,均进行培训评估,检验、评估措施项目实效效果,并指导、监督各所属单位、分公司通过技能实操考核等方式考核检验现场技能培训项目实施效果。

人力资源部汇总、分析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的实施效果,形成能力素质提升成果报告。公司能力素质提升领导小组对实施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深化能力素质提升工作意见。

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大连供电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指导下,创新实践以能力素质评估为导向的全员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并依据工作岗位分析、能力素质模型建立(任职与胜任模型)、员工能力模块化评估等工作成果、多维度实施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为此,大连供电公司制订了相关制度、管理办法并成立了能力素质提升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以保证流程正常运行。

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启动之初,大连供电公司即成立了由总经理、党委书记和分管副总经理、职能部门负责人、培训中心组成的能力素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见图2),出台了以“领导带动、全员互动、竞赛推动、考核促动”四项工作措施原则,依靠“四轮驱动”,保证全局能力素质提升工作有力、有序、有势的状态下稳步推进。

大连供电公司制订、下发了《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员工内部流动管理办法》《员工持证上岗管理办法》《员工见习(试用)管理办法》《员工培训积分管理办法》《全员培训考试实施方案》《大连供电公司培训班管理办法》《大连供电公司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度,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流程正常运行。

人力资源部组织本部各业务部门,聘请国内知名咨询机构,开展各专业岗位工作分析,制订专业工种《岗位说明书》及工作标准,搭建《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任职与胜任能力)》,细化对各岗位通用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工作履职经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廉政和政治素养等方面的要求。

在集约化大培训工作格局的基础上,创新实践员工能力素质渐进式评估、提升体系,利用心理测量学、应用统计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先进科学理论,采用国际通用的履历档案分析、考试考核、无领导小组讨论、心理测验等能力测评工具,根据一定的理论并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方法,对员工的管理能力、专业能力、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人格特点、工作动机、仪表礼仪、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测评,并对照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相应项目进行差距查找,分门别类的设计策划素质提升措施项目。

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根据大连供电公司公司人力资源总体配置情况,结合公司“三集五大”体系机构岗位设置,将人员配置率、持证上岗率、高技能人才比例、人才当量密度、全员培训考试合格率、员工培训积分等纳入全员绩效评价关键业绩指标体系。

在公司员工绩效评价体系与单位(部门)负责人业绩评价体系两个层级中,对上述指标进行量化并实施季度、年度考核。

依据“三集五大”岗位定级和岗位或职务晋级的需求素质模型,将员工综合能力素质测评结果与关键绩效指标、岗位模型等进行关联评价考核,纳入公司整体业绩评价体系。

管理评估方法

按照公司“员工渐进式能力素质评估、改进体系”及有关办法要求,以季度、半年度为周期对各单位人员配置率、持证上岗率、人才当量密度、高技能人才比例、全员培训考试合格率、员工综合能力素质状态等指标进行测评与评价,并形成动态发展的人力资源能力素质发展模型,并不断反馈。

以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及相应教材为基础,每半年对各专业、工种员工进行普考、调考,并关联员工综合能力素质状态自我评估结果,掌握员工短板技能点、知识点,辅助以专项培训手段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存在的问题

员工能力素质是一个动态的“冰山模型”,能够以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的知识点知识冰山浮出水面的一部分,而包括心理素质、性格潜质、思想动态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利用先进的能力测评评估工具得以掌握。

受到资金、管理等多方面影响,能力素质测评技术在实际工作的应用面和应用深度不够,尚未能形成全面的能力素质测评评估体系;岗位工作分析与测评技术应用刚刚起步,从效度和信度层次看,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搭建尚不完善,员工能力素质测评内容会出现偏差。

能力素质测评的作用与效果未能被全体员工所认同、重视,员工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工作中,还存在着传统的重学历、重学校、重专业等现象,未能有效地与岗位能力素质评价结果相配合。

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技术相对单一。虽然目前流行的能力素质评估工具与技术有很多种,但在员工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中或仅采用理论考试,或仅采用技能实操考核,多数情况下较为传统单一,而更为先进的行为测试、心理测试等尚未全面应用。

心理测试测评工具使用率较小。电力系统员工的工作量大、岗位工作压力大,岗位工作危险性较高,担负的社会责任大,在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中,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比重应相应增加。

今后的改进方向和对策

加大以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搭建工作,面向电力行业特有工种(专业),进一步开展岗位工作分析,采用跟踪描述、岗位写实、绩效考核、岗位标准规范等形式,建立符合公司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岗位说明书。

进一步推进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的形式多样化工作。作为供电企业,公司在开展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时,应首先明确岗位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能力要求、专业要求等,理顺出企业各需求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工作能力、员工性格特点和价值观、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然后逐项设计具体的测试评估要项,合理的使用各类先进、科学的能力素质测评评估工具。尤其是,供电企业要更加注重提高心理健康和综合能力素质测验在员工能力素质测评工作中的使用频率,关注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各方面表现优异但心理测验不符合岗位标准需要的员工,应重点采取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压力释放等多种素质提升措施。同时,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国际一流供电企业,供电企业应对国内仍不完善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作大胆尝试,综合运用能力素质评价技术和工具开展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搭建。

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程序的规范化。公司应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岗位设置和国家电网公司岗位工作标准的要求,策划设计岗位能力任职模型搭建的程序和方法,为公司经营者集团提供能力素质提升辅助决策支撑。公司人力资源部应研究制定与各专业岗位特点相适应的测评操作规范和实施细则,严格按程序进行测评,提高测评的效度和信度。针对岗位的专业、性质和工作环境等,应做好能力素质测试评估工具的选择,其次要对不同测试与评估工具的测量结果在整个员工能力素质评价中所占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定。

应进一步加大能力素质测试与评估工具信息化应用工作。目前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已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尤其是在《国家电网公司生产岗位职工职业能力培训规范》的指导下,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了多个工种、专业的岗位能力培训标准、测试题库等,在专业知识测试方面基本形成了统一模块、统一题库、统一标准、统一测试的信息化工作模式,并于2012年至2013年开展了生产岗位员工的专业知识模块的测试与评估工作;但在员工能力素质其他方面,如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仍未有较为合适的评估策略,员工能力素质状态的完整性、准确性往往得不到有效保证。

能力素质提升工程显成效

稳步推进,员工能力素质得到渐进式提升

自2009年以来,大连供电公司累计举办各类、各专业能力素质提升培训项目361期,累计参培人次达103369人次(其中,2009年66期、7877人次,2010年86期、16461人次,2011年98期、37234人次,2012年111期、41797人次),员工能力素质显著提升,低当量员工(当量折算为0.6,及中专及以下学历且中级工及以下技能等级、无职称人员)从2009年的788人已减至0人,率先在省内实现“0”低当量,公司人才当量密度从2009年的0.9016提升至2012年的0.9787,在国家电网公司27个大型供电企业中的排名从2009年的第21名提升至2012年的第14名。2013年上半年,大连供电公司参加省公司营销、基建、财务、人资、党群、安全等专业竞赛、调考活动中,取得了2项团体第一名、2项团体第二名、3项个人第一名、3项个人第二名、4项个人第三名及11项个人优秀选手等荣誉。

多措并举,创新实践能力素质提升“181”工程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员工分类标准,结合公司专家人才队伍建设、职业技能鉴定、执业资格及持证上岗等工作,分层、分类开展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在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中,公司强调“一突出、三提高”,即员工素质能力提升以服务公司发展方式转变为中心,强化高端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提升(约占员工队伍总数的10%),强化一般管理、技术及技能员工素质能力提升(约占员工队伍总数的80),强化低当量员工素质能力提升(约占员工队伍总数的10%)。在加强员工技术技能专业能力素质提升工作的同时,多措并举,将“ERP员工心理辅助”、全员考勤、廉政教育、政治素养提升等多方面工作措施切实落实到员工能力提升工作中去,全面提升员工心理素质、工作作风、政治素养等综合能力素质。

立足“全面规范、四轮驱动”,全面深化推进员工能力素质工作

大连供电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启动之初,公司即出台了“领导带动、全员互动、竞赛推动、考核促动”四项基本工作措施。一是领导带动,将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明确各级行政正职为第一责任人,一级抓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二是全员动员,公司倡导全体员工从我做起,人人“动心、动脑、动手、动腿”,全身心投入到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中去;三是竞赛推动,坚持以赛促培,积极参加上级各项竞赛、调考活动,以优异成绩验证能力素质提升;四是考核促动,出台、细化全员绩效、部门(单位)负责人业绩评价考核细则,量化关键绩效指标。

篇3

    [关键词] 电子政务; 绩效评估; 必要性

    Abstract: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e-government development, e-government assessment has draw a much attention in many countries. Many research organizations, consulting companies and scholars make a profound research for it and practice on it. On the base of necessity of e-government assessment,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defects in the practice of e-government assessment in our countries, and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assessment: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ssessment system; combiningeconomic benefits with social benefits; introducing the third-party assessment agencies; strengthe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of e-government assessment and stuff cultivation so as to offerreferences to the perfection of e-government assessment in China.

    Key words: e-government; assessment; necessity

    电子政务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综合运用现代信息网络与现代数字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到网上实现,彻底转变传统工作模式,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其本质、内涵、宗旨与我们传统的政务管理模式没有本质的差别,唯一的不同只是方法、手段不同。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大量来自纳税人交纳的税费,同时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运营周期长以及投资不完全可逆的特点,因此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估是各级政府进行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随着电子政务的全球化推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也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和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就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全面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以政府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信息技术、投资均衡理论和资产评估、网络评估等为基础,对电子政务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过程评估。这种过程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既包括电子政务“硬件”建设,又包括电子政务“软件”发展的政务活动过程,二者不可偏废。通过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电子政务的实施或者实施过程中的某一具体项目,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从控制理论的角度来看,绩效评估就是系统中最关键的反馈环节,通过不断地反馈和校正,实现理想的电子政务治理理念。

    一、我国开展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评估是从多个角度对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状况进行评估,内容可包括从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到投资,从规划、设计、实施到维护的全过程的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评估,本质是谋求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绩效。归纳起来,建立电子政务评估制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特点,在网上传播信息不分民族、种族和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与土地密切相连的国家疆界和国家主权行使空间被打破,没有空间的限制和国界的壁垒,各国被愈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电子政务的开展离不开互联网这个支撑平台,随着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开展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政府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电子政务信息涉及大量的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政务信息的社会化、公开化同时也为不法之徒开启了“入侵之门”,如黑客、间谍、好事之徒都对政府的资料虎视眈眈。 如果电子政务不能保证政务信息免受病毒侵害、黑客攻击,则谈不上电子政务的使用与推广。因此各国要维护国家主权、信息安全和自身利益,就必须加强电子政务安全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坚持对涉及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尽可能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二)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衡量巨大资金投入后的效益回报

    电子政务的资金多来源于政府财政,相对于电子商务而言,电子政务在资金投入方面所受到的约束要少得多。其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使用、推广、维护、更新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从2002年开始,国家用5年时间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国电子政务市场达2000亿元左右,其中软件市场将达300亿元以上[1];另外我国在政府上网工程建设中,至少需要建设6 000个网站,如果每个网站的建设费用按平均50万元计算,每年运营费用按平均10万元计算,此项工程将至少带来30亿元投资和每年6亿元的费用开支。对于政府管理者而言,任何的投入必须产生回报,否则就是财政的损失。因此降低电子政务运营成本是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大量针对电子政务的投资,产生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就失去了建立电子政务的实际意义。对于电子政务的投入到底能给政府、企业和公众带来什么回报是政府决策者必须关心的问题。政府财政来源于纳税人对国家的贡献,政府机构在实施电子政务时,应以效益为本,开源节流,充分利用现有线路和网络资源,不要使电子政务成为增加政府预算开支的又一负担。因此,必须对电子政务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进行最终的实施效益评估。

    (三)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电子政务统筹规划与统一标准

    1993年底,为了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三金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已建设了基本架构为“三网一库”体系。以往的信息建设不重关联,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信息孤岛”,以致影响了电子政务的整体应用。同时,在目前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有一哄而上,大而全,小而全,盲目重复建设的迹象。如果这种势头得不到及时制止,可能会给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要推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关键要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避免出现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状态。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政体、政府职能、城市功能及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其做法无法照搬。进行电子政务评估可以使政府和广大公众了解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运作和发展状况,找出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促使政府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与对策,从而趋利避害,建设好中国的电子政务。

    (四)电子政务评估有利于政府信誉和形象的提高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活动,其特点是评估过程透明和信息公开,对电子政务的表现情况作出全面、科学的描述并公布于众,无疑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监督和参与电子政务的工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政府向公众展示工作效果的机会,展示成果能赢得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同时,展示电子政务绩效状况,能推动公众对新型的电子政务的监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还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扩大电子政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和巩固对电子政务乃至整个政府系统的信任。为我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电子政务发展计划的决策者和实施者们提供参鉴比较的机会,优化和改进方案。

    二、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对提高政府绩效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不成熟,主要表现在:

    (一) 缺乏科学、正确的评估理念

    不少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没有足够重视,认识不清,没有意识到进行绩效评价的意义。有的地方电子政务评估只是源起于个别政府领导人的一时兴起,并依赖于领导者的个人认识和品质,其实践缺乏持久的生命力。有的地方认为电子政务评估就是对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认为它是由项目实施单位或其上级主管单位主导的,以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为宗旨的内部评估。这种评估主要考察资金投入与实际产出,并不重视项目本身的使用效果与政务价值,所使用的指标与方法也比较简单。这种评估通常是伴随着项目验收进行的,一旦验收完毕,评估也就结束了。

    (二)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电子政务所追求的经济、效率、效益、服务质量、公民满意程度等都应从公民的立场和角度来衡量。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没有权威和标准,没有公认的评价方法和过程,导致部分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无据可依,无章可循,难于操作。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电子政务评估理论的研究,并不成熟,往往局限于网站的技术性评估,而对电子政务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内部运作效率的评估研究却很少见到。

    (三)评估指标不统一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的,既包括评估“电子”的指标,也包括评估“政务”的指标;还涉及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理念和设计模式等。目前我国对电子政务的评估还缺少系统、科学和全面的方法,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差异非常大,根本分歧表现在究竟是评价其是否改进了政府管理还是改进了对公众的服务。国内的评估关注的是电子政务工程做了哪些工作,而国外的评估则是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了哪些更方便的服务。像布朗大学、爱森哲公司等也是基于政府网站的评估,但也存在着大量的关于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因此,可以认为国内侧重于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而国外不仅注重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也注重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

    三、对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目前还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理论、实践问题需要分析研究,也有很多实际困难需要去面对和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 建立统一的科学合理评估体系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可以有不同的评估方法和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但是必须具有统一的评估理念和准则。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急需制定出一个公开的、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通用框架和标准,包括指标体系、评估模型、评估方法、绩效确定方法。在设计电子政务评估指标时,可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尽量做到在定性的基础上用定量的方式来衡量电子政务的运作状况。应充分考虑所用指标的可操作性,在采集过程中的可获得性;评估模型主要包括评估对象及其范畴,有综合评估模型和项目评估模型;指标体系是对评估模型的具体细化;评估方法包括一套最佳实践的调查问卷、现场考察、专家评估法、综合评估法等方式来获取具体指标值的数据采集方法。

    (二)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电子政务的高投入理应带来高产出,但是由于电子政务项目所具有的政治性、行政性、公共性等特征,并不能完全按照一个市场化项目的评估标准来衡量电子政务的投入与产出,而需要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电子政务的绩效问题。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的可衡量性本来就弱,很难对其社会效益进行客观、准确地测量,很可能成为有些政府部门掩盖其低效益和粉饰其政绩的借口。因此,政府在设定电子政务目标时就应该考虑目标的评测标准,把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目标的可测量性。对于不直观的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应该提出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统计与调查办法,通过某些正面、侧面的方法测出效果,使电子政务走上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的正确轨道。

    (三)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评估以官方自身为主,缺乏专家的参与评估,也缺乏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评估。由于政府也是“理性人”,在自身组织绩效评估中常常会从政府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使评估结果失去公正性与客观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除了政府之外,还应该包括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任何一个业已确定的评估主体都有自身特定的评估角度,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同时,具有特定身份的评估主体亦有自身难以克服的评估局限[2]。选择第三方机构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好处是其具有明显的智力优势,并能够保证评估的公正性[3];选择社会公众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好处是社会公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按照社会公众的主观需求、愿望、价值观,并根据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效果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估,以充分衡量电子政务对公众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满意度,体现电子政务“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的理念。

    (四)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能否顺利运行不能仅依赖于领导者的一时心血来潮或个人认识,必须通过一系列正式的政府文件和规章制度来确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地位,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提供制度基础。

    同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需要相应的评估技术人员。由于电子政务评估绩效工作是由评估人员具体操作的,评估风险、评估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人员本身的素质、立场与责任心。因此,加强电子政务评估人员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评估人员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原则,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完全按照评估的目的,遵循法定标准和操作规范,独立地进行评估估算和判断。其次,评估人员必须掌握必备的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特别要注重评估人员的后续教育,通过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努力提高评估人员素质水平。

    四、结束语

    电子政务在世界各国的失败率相当高,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仍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问题。为此,我们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必须建立统一、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把电子政务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并在评估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同时加强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赛迪网.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达2000亿[EB/OL].[2002-12-13].tech.ccidnet.com/art/5/20020618/17017_1.html.

篇4

关键词 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TN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14-02

引言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它是理论转化为实践、书本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的关键步骤[1]。实践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验证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信工程专业本身是一个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应用型通信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2]。高校的实践教学管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自建院以来,学院和电子信息工程系对实践教学一直非常重视,经过多年的努力,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专业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初步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较大的不足:

(一)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跟不上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要求。

这一点突出体现在实验教学上。对独立学院来说,实验设备多数为独立的实验箱,且台套数不足,设备多年不更新换代,设备落后,仅能满足基础实验要求,且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按实验指导书步骤一步步做下去,看看实验现象,或者通过示波器测一下波形,记录、处理数据,符合实验理论原理即可完成实验。一旦实验数据有误或出现故障,学生就不知所措了,整个实验处于“老师在教,学生一步步跟着做”的状态,这种传统的实验模式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学生不做实验、应付实验、抄袭报告。由于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设备数不足,多人用一台设备,导致部分学生得不到动手的机会。师资力量不足,实验教师疲于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精力进行新实验开发,而且受实验箱电路结构设计的限制,能够开出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较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这也制约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习机会少。

学生没有统一安排的实习单位,仅要求在大三暑假自行寻找公司实习,开学后带回实习报告和单位考勤表。这不能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甚至部分学生弄虚作假,不去实习。即使有实习单位的学生也不能保证在通信公司实习。很多学生大学四年未见过真正的通信设备,只能由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效果不理想。

(三)实践教学缺乏详细的、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二、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其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本文依托现有的文献研究成果,重新整合我院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践教学分为实验与实训教学、课程设计与专业设计、实习、职业技能认证、毕业设计、科技创新六个模块,实行大学期间不断线实践训练,同时把通信工程专业能力细分为专业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拓展创新能力[7],并把这些能力培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实践教学模块中。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能力分析如图1所示。

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2]。当前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研究较少,有的文章仅对实践教学体系中某一方面进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构建研究,如文献[3]从课堂教学角度、文献[1]从毕业设计角度、文献[4]从企业实习角度、文献[5]从校企合作角度、文献[6]从学生能力培养角度分别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做了研究。

本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引进企业全员管理理念,把学院、系、任课教师(或导师)、辅导员、学生共同纳入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样可以建立预防性过程管理制度,使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各主要环节、各个因素处于可控状态,保证整体实践教学质量。本文参考文献[7]和其他文献研究成果,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三、结束语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为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和教师授课质量,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方法。但同时也深深的感到,实践教学体系及其质量评估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衡量标准也是动态变化的,而且体系本身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精心论证,使体系更细化、更科学、更完善、更具有操作性,以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平.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的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28(5):103-104

[2] 胡永祥,杨伟丰,蒋鸿. 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25(3):105-108

[3] 陈红. 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28(6):159-161

[4] 边林洁.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通报. 2013,29(6):229-233

[5] 马瑞,陈元新,何纯芳.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54-156

[6] 朱幼莲,钱志文,贾中宁.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探索[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5(4):58-61

[7] 张兴旺. 高校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江西化工. 2007,3:137-139

篇5

[关键词]雷击风险 风险评估 应用技术 建议

[中图分类号] P44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189-2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声、光、电物理现象,被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确定为世界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其强大的电流、炙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以及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能够在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击毁建筑物、供配电系统、通信设备,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断,引起火灾,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雷击风险评估是现代综合防雷技术中的重要环节。从技术规则角度看,国内外对雷击风险评估的方法作了比较规范的技术规定,也有很多的业务实践。从法律规范角度看,近年来始见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有所规定,但模式不一。因此,为规范雷击风险评估行为,很有必要对雷击风险评估的法规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1雷击风险评估现状

1.1将雷击风险评估设计为行政许可项目

这种制度防雷减灾安全评价制度是以雷击风险评估为核心内容的。它把所有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设施和场所规定为实行防雷减灾安全评价制度的对象,由评价对象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向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申报。

1.2将雷击风险评估设计为政府内部运转行为

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时,由有关部门在组织编制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和下达重点建设工程计划前通知所在地气象主管机构进行雷击风险评估。这种设计,不但避免了行政许可的嫌疑,避免了纯市场行为的不规范性,更重要的是可以确保雷击风险评估制度既切实可行,又尽量减少给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负担,体现了服务政府、高效政府的要求。

1.3将雷击风险评估设计为市场行为

由建设单位委托雷击风险评估单位,对评估对象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双方是合同平等主体,建设单位支付费用,评估单位出具评估报告。由于这两地相应的法规或规章还没有对雷击风险评估进行规范,因此还没有见到规范的制度或程序设计。

2雷击风险评估中存在问题

2.1缺乏规范的法规和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仅对雷击风险评估法律制度作概要式规定, 并未界定评估行为的性质, 需实施评估的项目范围也比较笼统,对评估程序、评估方法、评估结论、责任等没有一个统一而具体的规定。

2.2人员素质和仪器设备水平低

由于我国雷击风险评估开展时间不长, 实践经验少,缺少专业技术培训渠道, 缺乏熟悉雷击风险评估业务的技术人才。此外由于经济原因忽略仪器设备的投入,加上闪电定位监测资料的缺乏, 造成基层雷击风险评估整体技术水平偏低, 使评估的质量和水平难以得到保证。

2.3资质资格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基层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普遍未建立资质准入和资格管理制度, 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基层防雷部门管理, 也使雷击风险评估机构开展业务的合理性、技术权威性难免会受到质疑, 而且在开展评估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责任风险。

2.4标准技术方法比较复杂,结构庞大

而且大都建立在国外防雷工作经验基础上,没有能考虑到中国广袤大地的具体情况的差异以及中国的国情,不适宜完全照抄照搬或全盘引用。

3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技术基础

3.1雷击风险评估通常采用相对值法

雷击风险评估的目标是给出直接雷电闪击及间接雷电闪击引起的建筑物损害风险的评估程序,在确定损害次数上限值的基础上,能够从全和经济合理性出发,为决定建筑物是否需要提供防护措施,以及如何选择适当的防护措施提供技术参考。

3.2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所处环境进行雷击风险评估

确定雷电防护等级。该标准确定的雷击风险评估方法重点考虑了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以及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因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损坏可接受的年平均最大雷击次数。

3.3闪电定位资料分析

以所测地位置附近现场测量的地理参数为基准点,以3.5km为半径,提取5年地闪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作为雷击风险评估的基础参数之一。用Ng表示,单位为:次/km2・a。可得到所测地3.5km半径范围5年平均地闪密度,该值可作为本评估报告所采用的地闪密度。

3.4雷评技术路线

根据灾害的理论分析, 灾害的发生是由致灾环境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易损性脆弱性定的, 具体到雷电, 雷击风险是指人身和财产容易受到雷电伤害或破坏的程度, 它直接反映了人身和财产在遭受雷电袭击时的脆弱性。

3.4雷击风险评估相关数据采集

雷击风险评估现场勘测是了解被评估项目情况、取得相关评估数据的重要步骤。随着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快速发展,在一些地区其业务量甚至成倍增长,而评估机构在人员、精力安排时捉襟见肘。为了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可安排报告的编写人员、跟踪检测人员直接到现场做评估的勘测工作,并要求建设单位安排相关建筑、电气、楼宇智能化、生产工艺、生产控制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

3.5IEC 62305方法

将可能涉及的全部雷击风险分量和来源扼要地归纳为一个4x8矩阵(表)。然后又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类,分别赋于分量的几个参数:影响N 因素――当地雷电活动强度、地理和环境因素,建构筑物和外接服务管线的类型和尺寸;影响P因素――各种保护措施的保护特性和参数,被保护设备的冲击耐受水平;影响L的因素――建筑构物、内部物体的燃烧、爆炸特性,防火的措施。这些因素有些可能减轻损失,有些可能加剧损失。

4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基本要求

4.1加快雷击风险评估法规建设

在国家层面的雷击风险评估制度出台前,积极推进地方立法,争取政策支持,完善与评估有关的规章制度,明确开展雷击风险评估的实施细则,对评估的范围、主体、对象、条件、程序、期限、责任作出详细规定。确保符合评估要求的建设项目在设计论证之前及时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从源头上提高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落实防雷安全责任。

4.2抓好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

雷击风险评估的规范发展, 必须有一套国家或行业认可的严格的技术体系作为评估准则和技术保证。现阶段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 亟需技术标准进行规范操作。应尽快出台符合本省的雷击风险评估规范标准, 制定统一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严格按照技术准则规定的基本程序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

4.3提高队伍水平,深化技术含量

建立自上而下的技术支持和素质教育培训制度,每年组织基层雷击风险评估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 不断强化人员素质, 提高评估能力和水平, 为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4建立严格的准入和资质、资格管理制度

为保证雷击风险评估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严肃性, 应设定资格准入, 完善资质和资格管理制度。制定评估机构资质的申报、审批、监管流程, 根据评估机构的章程制度、评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来确定资质及业务范围; 对从事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人员, 要通过专业培训和考核, 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应制定对评估机构的动态考核评价办法和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定期考核办法,提高雷击风险评估水平和服务质量。

4.5加强部门协作,做好宣传

雷击风险评估的全面开展,离不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应加强与规划、建设、安监、消防等部门的协作, 建立联合审批机制, 将雷击风险评估列为项目审批内容、前置条件范围。还应加强雷击风险评估目的意义和作用的宣传, 提高社会公众对雷电灾害的风险意识、防灾意识, 树立不遭雷击就是产生效益的理念, 通过评估来降低风险, 切实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 尽最大限度减少因雷击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雷击风险评估是雷电灾害的风险管理的关键措施, 它能够在防雷设计阶段客观评价雷击各种风险, 并提出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的对策措施。因此, 各级防雷主管机构应加强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管理, 使建设项目防雷设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避免盲目性, 保证防雷工程安全可靠, 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 确保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IEC61662).

[2]杨少杰等,雷电损害风险评估的方法与实践(上、下).

[3]钟万强等,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标准、体系和方法.

[4]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QX3-2000),《气象标准汇编》(2000-2003),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编.

篇6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对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提出了很高要求,教育部也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大力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为认真落实上述精神,1999年4月28日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通知》,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项目的试点,推动电大的发展和改革,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充分发挥全国电大系统在发展我国远程教育中的基地作用;深化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深化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应用性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加快试点专业网络课程和教材资源建设;推进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与传统教育手段的比较、结合和融合;深化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改革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从1999年秋开始,全国电大分期分批开展了项目试点工作,到目前为止,总体开展情况良好。试点专升本专业十一个,注册学生达到23万余名;专科专业九个,注册学生达到23万名。

为保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进一步探索广播电视大学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特色的、质量较高的人才;进一步推进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加强远程教育信息技术设施和多种媒体教育资源的建设,以及实践环节等教学基础条件的建设;深化教学管理的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制度的建设,同时总结电大试点的经验和研究解决试点实践中的问题,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5月20日下发了《关于开展“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评估的通知》,2001年5月15日教育办公厅再一次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期评估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期评估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全国电大系统自2000年下半年起,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的精神,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开展项目试点工作,并发动广大师生员工,认真研究教育部下达的评估指标,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了迎评工作,不断端正办学思想,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进一步推动项目试点,到2001年10月第一批试点单位按规定时间进行了自评工作,写出了自评报告。教育部评估专家组于2001年下半年对中央电大和四所省级电大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被评电大对评估专家组工作十分支持,积极配合,对此,我们表示感谢。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及试点评估工作达到预期目标,评估课题组及时对2001年评估工作集中进行总结研究。

一、2001年评估工作实施概况

自2001年8月起项目中期评估专家进校考察工作正式启动。这次评估首先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始。8月20日开始,由来自全国27位学科专家对试点专业设置原则和培养目标的确定、指导性教育计划的制订、教学条件的保证、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制定试点专业教学文件的规程及试点专业教学文件的完备程度,认真查阅了有关文件,听取了中央电大学校领导和各专业主任的汇报并进行了座谈。经各组专家讨论提交了书面意见。8月下旬至9月中旬,评估专家组成员分别在北京、上海、江苏、甘肃等地召开了座谈会,去有关省市电大听课,并在各地进入中央电大校园网浏览有关课件。9月23日至28日,评估专家组集中对中央电大试点项目进行评估。

由于对推进试点项目和开展中期评估工作在思想上十分重视,工作上十分到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近年来改革和发展迅速,教育思想和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侧重开放办学探索转变到侧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研究,从以前主要依靠广播电视和文字教材进行远程教学的模式转变向主动适应学生在职学习的需求,更多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多种媒体教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试点中,中央电大在建设适用的现代远程教育设施、手段和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实施;在加强试点队伍的培养建设和试点课题研究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提高。当然,在评估中也发现有些工作,如:素质教育的开展、实践环节的设计和落实、资源供应的配套和完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大力推广应用,以及扩大课题研究成果等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强化。

自2001年11月开始,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又分两批到大连广播电视大学、上海电视大学、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和广州广播电视大学进行了考察,听取了各校自评报告,认真查阅了学校提供的与19个二级评估指标相关的卷宗,考查了各种教学设施,走访了各校所属的多所分校,深入教学现场观看了有关教学活动,召开了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发放并回收了各类调查问卷。通过以上工作,评估专家一致认为,被评的四所省级电大对试点项目和这次中期评估,思想上是充分重视的,教育观念上是有明显转变的,大多数学校在试点项目开展两年多的时间里,得到了所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设施基本能适应当前我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各校对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三支队伍的建设也较为重视,积极开展了各种各类培训,使现有人员能初步适应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中,各校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在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作用等方面,有较大进步,部分教师还积极进行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课件的研制,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以教师面授为主的局面正得到逐步扭转。

评估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鉴于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现代远程教育还是新生事物,对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和教育部关于试点项目的要求的研究和理解有待进一步加深,试点工作在教育质量的保证和监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全国电大系统在如何改革运行机制从而发挥整体优势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次试点的一个重点在专升本教育,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电大系统在这方面尚属新兵。因此通过本次评估,专家组深感应更深入地剖析和解决好一些事关电大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加速推进广播电视大学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的进程,真正确立和发挥全国电大系统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关于在电大发展过程需要重视和

解决的几个问题

1995年以来,全国电大系统开始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办学“开放性”与教学“现代化”两大命题,并先后进行了“注册视听生”开放办学实验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电大系统的开放程度,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前一阶段的探索中,有些电大比较偏重于扩大办学规模。经过一个阶段的试点,尤其通过评估,我们认为,电大发展的重点应在于强化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

1.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强化以教学为中心,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以教学为中心和提高教育质量,不仅是电大在经过规模扩大之后必然要关注的问题,也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观是综合的发展观,即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综合与协调地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片面扩大,势必导致质量和效益的“滑坡”,从而使高等教育整体发展陷入误区。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看,在经历了规模扩张之后,质量问题总是成为政府、社会、高等学校关注的重点。我国教育部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确保在高等院校中推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在2001年9月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必须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全国电大2001年教学工作会议也提出,电大今后工作的中心要放到教学工作和提高教育质量上,这是电大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是电大系统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应该看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办学层次主要是本科(专科起点),而且是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服务的。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有其特定的规格要求,对办学单位也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本科教育的质量标准应该如何把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与精英型高等教育相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内涵构成是多元的,它是由学生的需求、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需求构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予以多角度地分析和把握。

项目试点的目的旨在通过远程开放办学的形式,推进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升电大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教育部开展试点项目中期评估的目的也在于此。所以,我们决不能把试点项目的宗旨错误地理解为扩大办学规模,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把它真正作为电大迎接挑战、寻求发展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技术手段、教学过程等各个环节的改革。因此,试点项目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长期的工作,中期评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电大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在今后的试点与探索过程中,电大系统应树立综合、协调的发展观,强化以教学为中心,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2. 教学计划的改革与实施

教学计划是进行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根据试点本身的要求,相应的远程高等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既要符合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又要体现远程高等教育的特点。各地电大面向本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在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适用性和本地特色,培养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计和内容编排应突出先进性和应用性,适当增加最新的实用的教学内容。在这方面,中央电大应与各地电大协力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既保证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又适应地方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省级电大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制订有本地特色的实施性计划,对于各专业的人才使用,要有较明确的方向定位,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指导性意见。

3. 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教学资源是实施远程教育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评估,我们认为,中央电大应根据整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加紧进行资源建设,促进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保证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质量,资源下发渠道要考虑地方电大的可接受性。近年来,中央电大加大了资源建设的力度,各专业网络资源尽管还有待配套完善,但是数量较前阶段有了较大增加。同时,各地电大应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及时向教师、学生提供中央电大及各地电大的有关资源的信息,对实时的教学资源要按时接收,充分实现资源共享,避免资源闲置和重复建设。

4. 教学过程及其管理与支持服务的建设

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最终必须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支持服务上去,本次对试点电大评估确定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支持服务”、“试点教学工作的管理”等核心指标都与之密切相关。在媒体开发与应用上,依然需要强调的是要研究不同媒体的适用性和综合使用,不能为了远程而远程,为了使用媒体而使用媒体,要从教学需要和各种媒体自身特点出发选择适用的媒体。对于目前多种媒体综合使用的效果要进行调查分析,掌握教师、学生使用媒体的情况和态度,分析每种媒体在哪些方面能够较好地发挥作用,不同的媒体如何相互补充。当前网络已成为电大一个重要的开发领域,在不断增加网上内容的同时,必须明确我们通过网络到底要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利用网络的情况怎样,要避免只看形式不求实效,无的放矢,盲目开发。媒体开发使用与电大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只有对媒体有了科学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发挥媒体的作用,才能顺利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评估中还暴露出电大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不足,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不同专业的实践环节的要求以及学生原有的职业背景要进行具体分析,使实践环节既符合教学要求,又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第一批试点单位已进入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阶段,本科和专科对这一教学环节的要求有明显差异,它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电大系统长期以来尚未很好地研究与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希望各地电大引起重视,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保证这项工作的质量。

5. 教学质量的保证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教育成败的最终指标。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这一体系也是全方位、全程性的。目前,一些电大对于质量保证依然存在认识上的问题,认为只要抓好考试环节,就能保证质量。而且,形成性成绩的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当然,考试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但此外还有很多方面,如作业批改与反馈、教学辅导、支持服务等,都应有相应的实施标准,并以此作为质量控制的依据。我们保证教学质量,不仅要重视结果的质量保证,更注重过程的质量保证。一些电大实行教学督导制、特聘管理组等,以此加强质量管理,这都是进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有益尝试。

6. 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全国电大系统建设。

我国电大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网络,这是极为宝贵的资源,我们要珍惜这个系统网络资源,在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迎接新挑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系统建设。今后重点要放在地市级电大分校的建设上。目前,各省级电大办学条件都有了很大改观,但其下的各级电大办学条件则参差不齐,甚至有很大差距,而同时又正是这些基层电大承担着大部分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基层电大建设,尤其是承担着专升本教学任务的地市级分校,切实提高其办学条件和质量。各级电大之间关系要进一步理顺,要在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作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上一级电大一方面要研究如何加强对分校的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为分校提供完善的支持服务,做到管理和服务相统一。中央电大应进一步加强系统监督和服务的功能,建立面向全国的支持服务体系,真正成为我国远程高等教育的支持服务平台。同时,各地电大也要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需求,按中央电大试点要求和部署,加强系统建设,充分依托和使用多种媒体教育资源,顺应地方发展的需要,努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7. 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

电视大学由于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施上存在特殊性,因而人员构成比较复杂。不但有专职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而且还有大量的兼职教辅人员。随着电大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高,在队伍建设方面,尤其是在教师队伍的规模和水平上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评估中反映出一些地方电大在生源扩大的情况下师资数量明显不够,师生比超过一定限度,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质量。此外,面对本科层次的教学要求,高层次、高职称教师的数量也显不足,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亟待提高。对于兼职教师,更需要加强管理、培训,以及加强聘任工作的规范化,使兼职教师能够适应远程教育教学的要求。各省级电大要认真研究电大教学、技术和管理三支队伍的规模、结构和特色,加紧制订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引进力度,对现有人员加强培训。近期,各省级电大至少要初步达到与目前办学规模相适应,能胜任各教学环节的工作,起码要符合教育部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试点单位申报时规定的师资队伍的最低要求。

三、进一步统一思想,做好迎评工作,

推动电大发展

1. 提高认识,做好自评。

在评估中,我们深感电大干部和教职工对迎评工作在思想上十分重视,这表明大多数电大对本次评估的意义都有较深入的了解,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为评估而评估”的情况存在,有个别电大在极个别的方面出现了弄虚作假对付评估的现象。从2002年3月份开始,40家省级电大将分批接受专家组进校评估。我们建议,各校要进一步重视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工作,切实贯彻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花大力气搞好自评工作。其实,来自外部的评价是对学校自我评价的印证,是对各校开展教育部批准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状况的一种审视和激励,从而在根本上,通过评估促进电大加快改革,使电大真正成为我国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骨干力量和主力军。

2. 处理好建设和应用的关系。

省级电大与中央电大的评估指标体系侧重点不一样。对省级电大而言,在试点工作中所担负的重任是如何推动广大教师和学生,按照教育部批准的中央电大和合作高校设计的培养模式、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本地人才需求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效组织教学实施。由于这次试点是应用基于网络平台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建设适用的计算机网络。但这仅是进行试点的前提。省市电大的工作重点应是实施和应用,是在中央电大和各省级电大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实践。因此,这次专家进校考察的侧重点在于各省电大参与该项试点工作的思路,组织实施的原则、方法、过程和目前的实施状况,中央电大提供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能否传递给每位学生,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应用的情况如何,效果如何,尤其重要的是试点前后有哪些变化。省市电大提供反映这些情况的直接依据、背景材料和档案材料,对能否顺利通过评估十分重要。

3. 加强对试点分校的评估。

篇7

    随着电子政务的全球化推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也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和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就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全面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以政府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信息技术、投资均衡理论和资产评估、网络评估等为基础,对电子政务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过程评估。这种过程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既包括电子政务“硬件”建设,又包括电子政务“软件”发展的政务活动过程,二者不可偏废。通过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电子政务的实施或者实施过程中的某一具体项目,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从控制理论的角度来看,绩效评估就是系统中最关键的反馈环节,通过不断地反馈和校正,实现理想的电子政务治理理念。

    一、我国开展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评估是从多个角度对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状况进行评估,内容可包括从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到投资,从规划、设计、实施到维护的全过程的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评估,本质是谋求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绩效。归纳起来,建立电子政务评估制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特点,在网上传播信息不分民族、种族和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与土地密切相连的国家疆界和国家主权行使空间被打破,没有空间的限制和国界的壁垒,各国被愈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电子政务的开展离不开互联网这个支撑平台,随着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开展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政府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电子政务信息涉及大量的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政务信息的社会化、公开化同时也为不法之徒开启了“入侵之门”,如黑客、间谍、好事之徒都对政府的资料虎视眈眈。如果电子政务不能保证政务信息免受病毒侵害、黑客攻击,则谈不上电子政务的使用与推广。因此各国要维护国家主权、信息安全和自身利益,就必须加强电子政务安全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坚持对涉及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尽可能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二)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衡量巨大资金投入后的效益回报

    电子政务的资金多来源于政府财政,相对于电子商务而言,电子政务在资金投入方面所受到的约束要少得多。其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使用、推广、维护、更新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从2002年开始,国家用5年时间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国电子政务市场达2000亿元左右,其中软件市场将达300亿元以上[1];另外我国在政府上网工程建设中,至少需要建设6000个网站,如果每个网站的建设费用按平均50万元计算,每年运营费用按平均10万元计算,此项工程将至少带来30亿元投资和每年6亿元的费用开支。对于政府管理者而言,任何的投入必须产生回报,否则就是财政的损失。因此降低电子政务运营成本是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大量针对电子政务的投资,产生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就失去了建立电子政务的实际意义。对于电子政务的投入到底能给政府、企业和公众带来什么回报是政府决策者必须关心的问题。政府财政来源于纳税人对国家的贡献,政府机构在实施电子政务时,应以效益为本,开源节流,充分利用现有线路和网络资源,不要使电子政务成为增加政府预算开支的又一负担。因此,必须对电子政务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进行最终的实施效益评估。

    (三)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电子政务统筹规划与统一标准

    1993年底,为了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三金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已建设了基本架构为“三网一库”体系。以往的信息建设不重关联,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信息孤岛”,以致影响了电子政务的整体应用。同时,在目前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有一哄而上,大而全,小而全,盲目重复建设的迹象。如果这种势头得不到及时制止,可能会给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要推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关键要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避免出现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状态。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政体、政府职能、城市功能及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其做法无法照搬。进行电子政务评估可以使政府和广大公众了解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运作和发展状况,找出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促使政府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与对策,从而趋利避害,建设好中国的电子政务。

    (四)电子政务评估有利于政府信誉和形象的提高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活动,其特点是评估过程透明和信息公开,对电子政务的表现情况作出全面、科学的描述并公布于众,无疑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监督和参与电子政务的工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政府向公众展示工作效果的机会,展示成果能赢得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同时,展示电子政务绩效状况,能推动公众对新型的电子政务的监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还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扩大电子政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和巩固对电子政务乃至整个政府系统的信任。为我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电子政务发展计划的决策者和实施者们提供参鉴比较的机会,优化和改进方案。

    二、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对提高政府绩效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不成熟,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科学、正确的评估理念

    不少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没有足够重视,认识不清,没有意识到进行绩效评价的意义。有的地方电子政务评估只是源起于个别政府领导人的一时兴起,并依赖于领导者的个人认识和品质,其实践缺乏持久的生命力。有的地方认为电子政务评估就是对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认为它是由项目实施单位或其上级主管单位主导的,以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为宗旨的内部评估。这种评估主要考察资金投入与实际产出,并不重视项目本身的使用效果与政务价值,所使用的指标与方法也比较简单。这种评估通常是伴随着项目验收进行的,一旦验收完毕,评估也就结束了。

    (二)缺乏相应的理论发表

    电子政务所追求的经济、效率、效益、服务质量、公民满意程度等都应从公民的立场和角度来衡量。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没有权威和标准,没有公认的评价方法和过程,导致部分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无据可依,无章可循,难于操作。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电子政务评估理论的研究,并不成熟,往往局限于网站的技术性评估,而对电子政务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内部运作效率的评估研究却很少见到。

    (三)评估指标不统一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的,既包括评估“电子”的指标,也包括评估“政务”的指标;还涉及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理念和设计模式等。目前我国对电子政务的评估还缺少系统、科学和全面的方法,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差异非常大,根本分歧表现在究竟是评价其是否改进了政府管理还是改进了对公众的服务。国内的评估关注的是电子政务工程做了哪些工作,而国外的评估则是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了哪些更方便的服务。像布朗大学、爱森哲公司等也是基于政府网站的评估,但也存在着大量的关于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因此,可以认为国内侧重于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而国外不仅注重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也注重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

    三、对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目前还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理论、实践问题需要分析研究,也有很多实际困难需要去面对和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科学合理评估体系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可以有不同的评估方法和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但是必须具有统一的评估理念和准则。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急需制定出一个公开的、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通用框架和标准,包括指标体系、评估模型、评估方法、绩效确定方法。在设计电子政务评估指标时,可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尽量做到在定性的基础上用定量的方式来衡量电子政务的运作状况。应充分考虑所用指标的可操作性,在采集过程中的可获得性;评估模型主要包括评估对象及其范畴,有综合评估模型和项目评估模型;指标体系是对评估模型的具体细化;评估方法包括一套最佳实践的调查问卷、现场考察、专家评估法、综合评估法等方式来获取具体指标值的数据采集方法。

篇8

网络视听新业务往往不同于往常既有形态,其中蕴含大量不确定性风险,这就决定了针对其开展的上线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备的工作体系,如图1所示,以确保风险总体安全可控。

1.1工作依据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制定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印发机关司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广电总局承担“组织网络视听新产品、新业务上线评估”职责,为开展网络视听新业务上线评估提供了基本政策依据。自2019年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启动网络视听新业务上线评估工作,探索建立网络视听新业务上线评估工作制度,明确了评估对象、评估流程、评估内容、评估要素、评估会、评估结论,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规范完善,初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评估规范体系。此外,相关部门出台的一些制度文件也作为重要参考形成有效补充,主要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互联网新业务安全评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印发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管理规定》《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等。

1.2范围对象

在当前评估工作实践中,所称网络视听新业务既包括网络视听机构试办的、未列入《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业务分类目录(试行)》的新型网络视听业务,也包括其拟开展的不同于平台现有视听业务定位,在内容管理模式、审核机制、业务功能或用户习惯等方面发生较大变化,可能超出本平台现有管理经验或存在较大内容安全风险的业务。基于上述评估对象,当前网络视听新业务上线评估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新业务本身,重点对其中蕴含的风险进行综合性、穿透式、全流程评估,确保业务本身安全可控;二是针对开办主体,重点对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开展全面评估,确保其整体实力、资源配备、风控能力、制度规范等能够有效覆盖开展新业务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1.3评估要素

在多年管理实践基础上,结合评估对象的一般性特征,梳理形成了针对新业务本身和开办主体的评估要素基本框架。1.3.1业务安全风险评估要素业务安全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六个要素:一是形式要素,主要考察该业务具体基本类型、呈现形式、投放渠道、运行流程等;二是价值要素,主要考察该业务是否为用户精神文化生活带来实际便利和明显收益;三是政策要素,主要考察该业务与现行管理政策的适配性;四是内容要素,主要考察内容生产、制作、播出全流程是否符合管理要求;五是支撑要素,主要考察该业务资源配备是否充分、技术方案是否可行、基础设施是否可靠、风险控制是否到位、应急预案是否有效等;六是外部要素,如果该业务存在外部合作方,还需要考察其资质属性及合作模式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1.3.2机构安全保障能力评估要素机构安全保障能力评估主要包括四个要素:一是合规要素,主要考察该机构既往落实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情况、日常落实网络视听宣传管理、内容管理和主体管理等各项要求的情况、导向关内容关人员关落实情况等;二是内控要素,主要考察机构企业性质、股权结构等情况以及是否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三是经营要素,主要考察机构运转是否良好、财务状况是否健康、能否有效覆盖潜在风险等;四是人员要素,主要考察机构高级管理、内容审核、专业技术人员政治素质、从业经验、专业能力等是否合格、规模结构是否合理。

1.4组织实施

网络视听新业务上线包含机构自评估、省级广电主管部门初步评估、总局综合评估等步骤,如图2所示,视不同情况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1)材料评估。基于机构提供的自评估报告,对照评估要素逐项查看情况,存在内容缺漏或不详的,请机构提供补充材料,并综合研判后续评估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2)访谈演示。针对关注重点和评估疑点,请机构业务相关负责人进行详细说明并形成工作记录,必要时请其进行模拟演示,对新业务形成直观体验和认识。(3)实地调研。必要时,现场查看拟开展新业务的工作场所、硬件设施、后台系统、人员队伍、操作流程、应急处置等,验证风险控制措施是否科学有效。(4)专家评审。对于技术性、专业性、复杂性、创新性较强的新业务,邀请行业资深专家开展会商,给出评审建议。(5)集体研讨。组织召开新业务上线评估工作会议,综合网络视听宣传管理、内容管理、机构管理、属地管理等部门意见建议,研究提出评估结论。

1.5结果反馈

根据新业务上线评估工作会议精神形成评估报告发省级广电主管部门,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上线新业务基本情况;各方评估意见;评估结论;管理要求和工作建议。同时,请省级广电主管部门对有关要求建议落实情况和新业务上线后运行情况跟踪问效。

2网络视听新业务上线评估的基本原则

网络视听新业务上线评估工作性质和对象,决定了其不是静止的、机械的,而是运动的、联系的过程,必须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把握好时度效。结合近年来实践,梳理出评估工作中需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四对关系。

2.1把握好创新和规范的关系

创新是实现网络视听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规范是为了促进更好地创新,而在创新中又将不断形成新的规范。必须始终坚持规范管理和鼓励创新相结合,推动新业务在规范中发展、发展中规范。比如,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深入,互联网电视行业呈现出一些新业态,短视频内容开始从移动端流向电视屏,在丰富大屏生态的同时,其带来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在充分认识和评估短视频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安全风险后,为将风险减小至可控范围内,必须确保新业务在当前管理规范框架内开展,即互联网电视短视频业务的开办主体必须是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方,所有的短视频内容的集成播控必须由集成平台方掌握。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方与第三方内容提供商的合作模式,也必须限于广电总局《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的要求框架内。严守监管红线的同时,应充分引导互联网短视频业务适应大屏生态,按照广播电视标准引导短视频精品创作,勇攀创作高线,实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引领价值。

2.2把握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在评估工作中,要充分评估新业务的创新价值和成长性,确保新业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使其能够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适应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结构的变化,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保持可持续发展势头。因此,一方面,我们鼓励的新业务必须是人民需要的业务,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广大用户真正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充分评估新业务的社会效益和价值引领,引导鼓励新业务持续推进网络视听主旋律、正能量优质内容供给,确保有用、好用,能“为我所用”。

2.3把握好当下和长远的关系

评估工作中,不能将目光局限于一事一域,而要放眼长远,既要关注业务的创新性,又要关注业务的成长性;既要注重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建议,又要注重形成规律性认识,进行前瞻设计谋划。比如,当下针对短视频、直播、网络微短剧等新业态,根据评估工作、跟踪研究和日常管理中发现的突出风险点,广电总局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关于加强互联网电视短视频业务管理的通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多个规范性文件。这充分体现了坚持监管规范和鼓励创新的管理思路,但并不是终点,未来还应立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新业务评估和监管体制机制,提升科学化治理水平,使网络视听领域新业务更好地服务我国数字经济发展。

2.4把握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评估工作中,发现问题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识别防范化解新业务风险,推动机构健康发展。实践中,必须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有机统一。科学把握包容审慎监管原则,在严监管的同时,引导帮助机构不断完善企业制度规范、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把关能力,提升风险自治能力,从源头上做好新业态风险管控。同时,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重要抓手,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对机构的正面激励和扶持,进一步激发网络视听主体创新活力,有效促进行业持续繁荣发展。

3进一步优化上线评估工作的几点思考

广电总局和各级广电主管部门自开展网络视听新业务上线评估工作以来,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管理经验不断积淀、方法手段不断丰富、制度机制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了业务创新、激发了机构活力、保障了行业健康发展。但从目前短期的管理实践看,评估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评估工作的立法支撑仍显单薄,除部门明确的“三定”规定的职责,尚无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相比大平台而言,小平台的评估工作仍是薄弱环节,其管理水平、风险意识、内控能力普遍跟不上;自评估工作无论规模还是质量均不够理想,部分平台存在新业务评估意识缺位、评估制度未建立的情况;新业务经过评估后,个别机构或未按照当时评估申报的情形开展,或擅自变更业务名称、合作方式或底层设置,使得评估工作提出的管理要求未得到有效落实。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上述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提出以下建议。

3.1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上线评估工作体制机制

上线评估绝不是“一锤子买卖”,应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评估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管理。应着眼全面风险管理,科学谋划、规范实施,探索构建新业务潜在风险精准识别体系,借鉴最佳实务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管理措施,科学评估企业安全保障能力,确保能够有效覆盖剩余风险。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内外协同的评估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行业管理,压紧压实属地责任,落实落细主体责任,积极推进协同共治,形成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应完善新业务上线前充分评估、上线时持续跟进、上线后定期核查工作链条,通过日常检查、问题通报、绩效考核、教育培训等方式形成闭环,实现评估效能最大化、长期化。

3.2积极探索创新,着力提升评估和监管科学化水平

篇9

近年来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推动电力技术不断升级,智能电网的建设与运用,实现了高质量的数据通信,让整个电网的信息尽在掌握。目前上海地区居民用户智能电表达到全覆盖,使得公司拥有强大的用电数据采集能力,为电力企业管理会计奠定了基础。

一、全过程监控评价,严控资产管理

(1)全方位管控的资产全寿命管理体系。新形势下的资产管理要求对传统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升级,设计全方位、适应不同层级需求、注重全过程监控的管理体系。为配合资产全寿命体系建设,公司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资产信息管理职能,明确资产所处使用周期阶段及运行状态,全过程监测与评价资产绩效及价值。资产全寿命管理模块上线后,计量中心生产调度平台MDS 全面升级,可将营销业务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计量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全面统计、分析、评价,实现了计量资产的数据应用和图表展示。管理者根据资产历史数据、故障概率、技术经济寿命、设备状态以及损失程度等数据,从公司总体目标出发,作出投资决策、采购决策、建设决策、运检决策、报废处置决策,追求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实现资产管理全贯通。

(2)资产全寿命管理对设备采购及设计逆向选择。除了对资产从投运到退役的全过程管理,资产的使用寿命、检修和维修次数、运营成本等数据的统计,反过来也向公司决策层发出采购选择信号,公司在供应商评估和招投标过程中,综合考虑各家设备公司的产品质量及后续维护费用,在产品设计初期向设备公司提出要求和意见。管理者对供应商供应的物资在全寿命周期内进行考核,更大限度地全过程规范供应商行为。对于发现的设备质量问题,尤其是在社会上引起严重负面影响提出警示和查处。对由于供应商原因造成的电力用户投诉,进行相应的索赔并追究法律责任。在设备材料供应商资质能力核实及招标采购中,对问题供应商采取限制授标、暂停授标、扣减评标分值、列入黑名单等手段。企业通过对各供应商产品设备等数据对比与分析,降低设备后续维修成本的关键在于设计阶段,不良的设备设计会带来高昂的后续维护成本,设备寿命也达不到预期。设计简约和特殊零部件少的设备可靠性高,库存管理便利,人员培训任务简单,日后改进难度也相对较低。公司依据大数据与优质供应商沟通,在设备设计初期阶段介入,使产品功能更亲近用户,能为企业节省巨大的运营及维护费用。

二、精准基础信息,完善成本管理

(1)标准成本体系及成本差异分析。电力供应瞬间完成,在成本核算上需要将某一段时间内所消耗的资源量综合起来,与该段时间内产品总量形成关系函数。大数据管理实现了精准、快速收集数据样本,完成标准成本体系建设的信息采集工作,实现按作业拆分成本费用。在erp、PMS 和CMS 等数据平台帮助下,管理者对电网设备运行维护作业所耗费的标准人、材、机耗用量进行测算,完成输电网设备运营成本定额标准的定制,设计基于内部结算价格机理的责任中心效益分析方法,评估应用运营成本定额估算项目后期运行成本。数据库也为体系建成后的成本差异分析提供数字依据,规范成本支出行为,提高全员成本效益意识,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实现公司成本管理的持续改进。

(2)不同用户类型的服务成本比较。电力用户按客户类型可分为居民用户与非居民用户,不同类型用户的服务成本千差万别,大数据帮助企业厘清不同用户种类的供电服务成本,为公司差异化定价,业绩对标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建立起营销部门的成本管理责任制。随着企业处理大量业务订单的信息技术成本不断降低,企业可以估计市场营销、销售和分析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是什么。大数据汇总出不同类型用户营销服务的次数、时间与耗费,使用服务人员的种类,不同用户倾向的服务种类,将销售和服务成本追溯到产品上,锁定特定顾客的营销服务成本。研究特定顾客的服务成本是否超过了销售收益,为将来企业在市场上完成产品及服务定价,提供定制服务做好数据准备。

三、中央数据调度,强化过程管理

(1)信息中心运营监测,率先发现经营问题。管理会计要求对每一个生产过程开展管理,大数据中心将责任中心内部发生的、由管理者直接控制的生产动作和资源消耗过程信息,迅速反馈到责任中心管理者那里,便于责任中心管理者及时作出工作调整。公司运营监测(控)中心建成业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依据数据治理的要求,对公司经营管理业务“全方位、全流程、全天候”监控,实现各项指标数据“在线监测、在线分析、在线计算”,真实反映公司运营管理现状,实现快速有效地发现问题,预警并协调,使信息能够对责任中心管理者产生最大的效用。运营监测(控)中心依据生产、营销、职能各部门特定工作周期,制定指标数据核查节点及数据整改治理方案,定期(每月、每周、每天、甚至每小时)对外发布运监报告,责任中心负责人根据监测报告,对报告中提及的工作坏点、差错进行修正,重点关注有偏差趋势的数据,遏制不良势头的发展。

(2)设备运行全程监控,确保电网稳定可靠。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是以预测评估为主要手段的新型电网资产运维管理模式。模式有机结合了状态检修与计算机在线技术,基于设备运行数据分析,显著提升状态评价的科学性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系统通过传感器数据对设备开展状态评价和风险评估,识别重要设备维修需求,在设备隐患变严重或导致更高维修成本前发现问题,自动生成预防性维修任务,减少整体维修成本和停机相关成本。同时帮助确定设备检修、试验周期及技改项目,提高检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检修力量的无差别使用,实现设备动作管理、检修管理和巡检管理的自动化。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设备管理责任制得到更好落实,关键设施资产状况改善,使用期限得以延长。

(3)严堵电量滴冒跑漏,全面线损精细管理。技术线损接近理想值、管理线损趋于零是管理者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把已建成的PMS、GIS 和CMS 系统实行数据互联,逐步完善输电到配电的一体化线损精细管理。技术线损方面,成立专业小组对线损率不合理母线进行分析,通过分时段、分母线段分析手段来定位线损率不合理的母线分段,配合发现潜在的表计故障及参数设置错误,根据分析结果指导各专业制定和落实整改举措,并结合日常运维做好厂站端监测装置巡检、消缺工作,提高线损数据比对成功率。管理线损方面,充分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已安装关口表的台区开展线损分析比对,通过内场分析,排除系统错误、统计差错等内部原因后,将须现场检查的台区发送至管理班组,由专业班组对电量异常和线损不合理台区开展现场检查,落实后续处理,快速止住电网“出血点”。

四、助力战略布局,深化绩效管理

(1)非财务指标数据汇总及分析。短期财务指标无法准确地反映企业长期绩效,因此评估和报告大量非财务指标比评估月度或季度利润显得更为重要。这些指标以公司战略为基础,在评估包括生产、市场营销和研发等方面,是影响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对运营为基础的非财务指标评估,是管理会计系统回到原有状态,发挥最广泛作用的具体表现。设立全面的评估体系,涵盖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所有因素,包括考量成本管理水平的成本费用收入比重、每万元电网资产运行维护成本;考量资产效率的总资产周转率、单位资产售电量、单位电网投资增售电量;考量资产质量退役设备的平均寿命;考量安全水平的人身轻伤、电网和设备事件数、信息通信安全运行事件数;考量服务质量业扩报装服务时限达标率、优质服务评价指数;考量安全可靠输变电系统故障停运平均恢复时间、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考量创新能力科技进步获奖指数、管理创新指数。非财务指标评估体系全面评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各指标也实现了同业对标的可能,挖掘企业发展潜力,为企业在行业内的不断成长指明方向。

(2)升级绩效管理提升员工价值。人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员工价值的提升是企业价值提升的必要条件。通常企业难以评估员工价值的提高,然而一些非利润性指标如:招聘成功率、员工离职率、旷工情况、连续安全生产天数、技能升级和岗位晋升等指标,可以用于评估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体现公司以提升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变员工被动成长为主动成长。设立员工绩效积分制评估模式,对员工进行量化考评、全方位打分,绩效积分与工资薪点挂钩。评估将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内容包括关键业绩指标、重点工作任务指标、工作质量指标、人才当量指标、考勤记录指标及获奖情况等。全方位反映员工行为规范、生产安全、技能水平、工作绩效的综合水平。标准是以员工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工作任务数量和质量的量化累计作为评价员工绩效的依据,包括以员工完成的本职工作、上级布置的临时任务和其他事项为内容的“数量积分”和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为内容的“质量积分”。各项指标的信息采集由员工绩效指标库和ERP 系统提供,员工可依据评估模式,不断实现自我成长,获得更高的积分,企业也可清晰掌控现有人力资源情况。

五、利用数据资源,开拓创新领域

(1)实时电价体系的设计与运用。实时电价就是电能实现实时定价,管理者能够将不同时间段的不同负荷量与电价挂钩,增加用户在电力市场的参与度,从而提升负荷因数,减少电力资产的投资,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智能电网的布局在技术上为实时电价做好了准备,公司可以透过大数据关联,权衡负荷需求和电量供给,将发电到用电的价格迅速计算,然后使用通信技术,将实时价格发布给用户,用户依据电价完成用电负荷的选择。

(2)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布局与选址。推动新能源车商业化和民用化,除了新能源车本身性能不断提升外,还需要快捷高效的电能补给网络——充电站网络。充电站的合理配置、有序建设关系到车辆续航能力和使用成本,充电设施建设成本和利用效率。因此,要追求社会成本最小化,必须合理布局充电站网络。现阶段充电站建设按实际需求建设,随着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监测日益成熟,结合车辆定位数据、交通流量和路网情况,综合考量电动车的总体需求、车辆里程消耗、充电系统功率等因素建立运算模型,甄选最优充电站建设区域,设定最佳私人与公共建设区域比例,形成不同层次的快充网络,并对总量规划进行布局,建成覆盖全市主要功能区域的电动汽车快充及服务网络。

篇10

    1美国劳工部电子政务总体战略简介

    2002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由布什总统签署的《2002年电子政府法案》。为了回应美国官方指示和总统的管理议事日程的要求,美国劳工部制定了一套电子政务战略。这一战略规划出了劳工部将如何变成“数字化部门”,即劳工部如何利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以改善客户服务,管理客户关系和适应未来数字经济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战略是一个综合的,全组织范围的计划。如图1所示,美国劳工部电子政务战略通过四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整合,组织能力,客户关系管理,组织结构,安全和隐私,以提高劳工部向客户提供的服务。

    1.1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电子政务战略的中心内容,是指开发、实施和维护用于履行劳工部职能的高水平数字化服务所需要的政策,计划,人员和管理程序,可以确保劳工部有合适的管理框架,用以选择电子政务工程项目,以及保证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和及时交付完工。

    1.2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帮助劳工部识别客户,评估客户需要,以及决定如何满足和不断改善客户服务的方法、技术和能力。劳工部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组织为中心。注重与客户沟通,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想要什么。

    1.3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对目前和预期业务管理流程与信息技术之间关系的明确描述和记录。

    1.4安全和隐私

    安全和隐私需要通过整合规划框架和运用统一的方法来制定和实施安全策略,程序和计划,包括威胁和漏洞分析,以及风险消减与管理。在以上四个组成部分中,组织能力是电子政务战略的最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取决于有恰当的政策、计划和程序,更需要有合适的人,来成功的识别、管理和完成电子政务项目。组织能力中的人力资源是成功转型为“数字化部门”的关键要素。为了确定支持劳工部电子政务战略的必要的人力资源要求,劳工部实施了以战略为根本出发点的电子政务人力资源规划。

    2总体战略指引下的人力资源规划

    基于电子政务战略,劳工部首席信息官办公室(OCIO)聘请专业机构对电子政务人力资源实施了一次综合评估,包括横向评估和纵向评估两个部分。由OCIO的专项事务专家、专业咨询人员和信息技术小组组成的人力资源规划小组(以下称规划小组),执行人员评估。根据工作量和资格,评估了现有人员的能力,确认了未来在电子政务战略背景下的各职位对人员能力的要求,并且制定相应的战略,用以消除当前和未来人员能力和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劳工部副首席信息官、联邦IT人力资源CIO理事会联合主席LauraCallahan博士的指导下,劳工部信息技术中心(ITC)被选作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纵向评估试点机构。作为劳工部信息技术策略指导和运营支持的提供者,信息技术中心能够对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的政策和技术方面的调查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有助于确保评估过程全面并提高数据收集的准确性,评估工作在信息技术中心所有级别员工的全过程密切合作下进行。规划小组对信息技术中心目前和未来人力资源的特性和能力进行了纵向评估,评估步骤如下:

    2.1制定业务战略定义

    为了给信息技术中心制定战略业务定义,规划小组利用国内外相关专业知识明确阐释了信息技术中心的未来愿景。对组织关键的IT职能和活动进行识别和验证,用以创建一个精确的当前业务绩效评估模型。然后,规划小组确定了影响人力资源水平的变化驱动因素,包括工作量和任职资格。同样,规划小组也评估了内部和外部因素,包括推行电子政务初始化的实施和快速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这一评估,产生了信息技术中心的组织未来愿景,概括地列示了技术信息中心工作的预期变化和必需的任职资格。战略业务定义的成果为随后的基于供给和需求分析提供了实证基础。这些分析评估了信息技术中心的工作量,任职资格和人力资源特性与能力。

    2.2实施工作分析

    通过对分配给各岗位和活动的工作进行量化,规划小组估算了信息技术中心目前基本工作量。根据确认的工作量驱动因素和信息技术中心专业知识,备用工作量和未来可能新增的工作量要求也同样被量化。为了提供更强有力的评估结果,运用职位级数,业务外包比率和其他因素,也将工作量分配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规划小组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胜任能力评估,任职资格被定义为在完成一项特定工作时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特征和行为。规划小组确认并定义了目前和不久的将来,在信息技术中心中能实现成功绩效所需要的一整套关键任职资格考核指标。通过咨询劳工部内外的专家,并参考相关数据资源,如《克林格—科恩法案》和美国联邦人事管理局(OPM)《GS-2200信息技术同类职业职位分类标准》中规定的任职资格的规定,制定了一整套简明的横向技术任职资格考核指标。接着,规划小组进行一项任职资格调查,对信息技术中心现有职工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进行摸底,用以建立未来熟练水平的起点或目标。为了提供更强有力的评估结果,对员工,部门经理和信息技术中心的中心主任进行了多层级评估。根据工作能力的重要性,也提供了当前和未来所需的投入。

    2.3评估人力资源状况

    规划小组用一个纵向剖面图,对目前信息技术中心的人员成分和构成情况进行了评估。信息技术中心目前员工分工和分配的评估,涉及各种要素,包括人员结构和退休条件等。在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评估时,整个规划期间的员工自然缩减和招聘等因素也纳入计算范围内。

    2.4分析差距

    随着工作量,任职资格和人力资源分析结果的产生,规划小组进行了全面的差距分析,确认当前和预期未来的人员缺口。规划小组确定了信息技术中心现有人力资源与其需完成的工作量之间的缺口,以及信息技术中心未来人力资源与其未来工作量需求的缺口。此外,还确定了以目前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要达到未来目标的业务熟练水平,所需补充的任职能力缺口。例如,差距分析显示,网络管理和技术服务岗位所需的很多重要的业务能力,其未来所要达到的熟练水平超过了目前这一岗位需要的业务熟练程度。类似地,差距分析还显示,客户关系管理工作职能未来工作量的需求预计将大大超过目前工作量的供给。

    2.5形成解决方案

    最后,规划小组把重点放在后面的解决方案分析,对工作量、人员和任职能力等差距按照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并制定了一套具体战略解释差距的优先次序。在提出建议时,规划小组提出解决人力资源能力不足的两个主要方法:一是通过投资和发展现有人力资源培养能力;二是外聘专家或专业人员。规划小组提出的对投资和发展现有人力资源的具体策略是:自我学习和组织指导,通过这两种方法来解决业务熟练问题。此外,规划小组还提出从机构设置、流程、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方面入手,全面解决人员与工作量中存在的差距和缺口。此外,成功的电子政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对他们政府的信任和令他们相信其个人业务和机密信息沟通始终是安全和保密的。为了实施更大型的电子政务人员筹划工作,规划小组还对劳工部所属的六个主要机构中的同一工作职能“信息技术安全和隐私”,实施了高层次横向评估。评估安全和隐私职能能够帮助首席信息官办公室(OCIO)决定如何给自己定位,以便能做到最好的支持劳工部的其他机构,满足其在安全和保密工作方面的需要。规划小组与一些来自劳工部所属机构中的专家以及劳工部以外的专门机构的专家进行了面谈。规划小组评估并总结信息技术安全和保密工作职能的几个特点,包括:目前各机构中安全和保密工作活动的基本要求;未来工作趋势或预期变化;未来工作中对工作量或任职能力的要求可能发生的变化等。

    3对我国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和州一级政府已全部上网,利用政府网站公开政务信息,进行资源共享,为民众提供各种查洵、申请、交费、注册、申请许可等服务。已经有超过60%的互联网用户通过政府网站进行事务处理。美国的电子政务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为电子政务配置了合适的人才,使得电子政务应用取得了显着成效。对我国电子政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结合我国实际,未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规划工作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1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强调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计划相结合。它是在对内外部环境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足,清晰的勾勒出与企业未来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并制定出能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可行措施及对措施执行情况的评价和监控体系,从而使人力资源战略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系统。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如果不是基于战略而制定,那么在组织实施战略时就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就会导致组织拥有的人力资源与实现战略所需的人力资源在数量、构成和胜任能力等方面不相符合,造成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影响战略的实施效果。因此,在我国进行电子政务人力资源规划时,有必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将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计划进行整合,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首先,将人力资源规划的各项活动与电子政务战略愿景、战略目标、战略规划结合。其次,根据电子政务未来发展情况进行工作分析,评估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所需人力资源的工作任务、任职资格,了解政府部门现有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等情况,进行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预测。最后,发现人力资源供求的差距并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政策消除差距,实现人力资源供求平衡。此外,还要对人力资源规划实施后续的评价和监督,并根据电子政务战略实施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