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监管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兴产业监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资本市场 产业体系 跨越式发展 先导产业
云南省的经济基础薄弱,现有工业资产存量小,近几年,投资创业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对此,云南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站在新的发展层次和新的需求结构基础上,高起点地发展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由此推动云南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实现云南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锁定了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作为我国现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目前有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都正在制定中。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联性强,因而它具有很强的高技术密集性、渗透性和扩散性,同时还具有有很高的态势和潜能,能广泛地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带动社会各部门的进步,从而对地方经济及其产业体系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的产业。因而,怎样通过大力培育资本市场,利用云南省的资源优势和已经形成的优良资产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加速资本流动,实现云南省资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化整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云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和后劲,提升云南现代产业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的现实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亟须大量金融资本投入,而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正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的“温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不仅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将夯实产业经济基础,有效防范金融泡沫
从经济形态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诱导技术与资金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结合。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可以很好地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金融资本更好地为实质经济而非泡沫经济服务,而实质经济的良性运转又将对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发挥资本的乘数效应,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获得跨越式发展
靠资本的原始积累来滚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速度慢,而且容易贻误商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易迅速成长壮大。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则可以通过市场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形成各类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和流动的态势。这就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较短的时间、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跨越式规模扩张创造了极好机遇。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为风险资本提供一条“安全通道”,促进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联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巨额的投资。但是,新建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高市场风险,令一般投资者望而却步。风险资本恰恰能肩负起弥补这个“投资缺口”,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使命。风险投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初中级阶段最重要的一种股权融资方式,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化的催化剂,其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投资回报。与传统的银行、股市融资方式相比,其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资金、技术、信息及人力资源的整合,把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和企业管理层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以绩效为标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大减少了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者成本,从而表现出了良好的融资绩效。从国外经验来看,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是通过创业投资市场来获得资金,最后发展成长为大企业的。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
诱导技术与资金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推进器和催化剂的作用,有效地促进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从而促进建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体系扶持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总体上看,云南省目前金融业仍然以银行业为主,银行业发展水平较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第5名),证券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保险业则是十分落后。云南省的间接融资高于全国水平,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表明云南仍然对信贷的依赖程度较高,间接融资发达,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不发达。因此,只有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支撑体系,才能全方位地支持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根据各个阶段的目标、主体和特点不同,可以选择资本市场、投资银行、共同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金融控股公司等不同层次的渠道融资和方式。
根据以上省情,笔者以为近期我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金融机构和融资模式选择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完善资本市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我们这里的资本市场专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直接融资活动组成的中长期资金市场),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和重要标志。实践证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乏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不可能发展。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市场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制度保障。资金保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制度保障则是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现有市场条件下,技术进步速度空前加快,企业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水平,更需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感觉、对资源合理配置的能力和对市场竞争格局的清晰把握。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具有自己的独创性、独享性。由于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这些企业在治理结构和管理结构上都有很大的随意性。资本市场可以帮助相关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资本市场,必须要遵守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优秀的企业家才能进入公司的管理层,以弥补企业在初创阶段的资金、技术、人力等的不足。资本市场能够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提高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资本市场还可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灵活利用股权、期权等方式激励员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利益与公司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可以吸引外部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奠定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成立投资银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融合外,还应建立专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服务的专门金融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银行。这个银行要面向社会的整个利益和国家的长远目标,进入国民经济中重大和关键的技术领域,对开放周期长、风险高、投资大和对整个国民经济有战略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政策引导,宏观调控。目前在我省建立专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银行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银行的组织形式、资源来源、功能设置、运作规则、相应的界定等理论和实践问题,都有待逐步解决和完善。
投资银行即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证券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从事着广泛的证券交易和资本运作等中介服务,除证券二级市场的业务和自营业务外,还包括在证券一级市场上的股票发行与上市、企业股份制改造、企业的资产重组、企业的兼并收购策划、安排项目融资、企业产权转让、协助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证券投资基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客户理财、金融证券创新,等等,其管理资产的经验和投资变换能力是其他商业银行所缺乏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样离不开投资银行的金融支持。从市场的职能看,投资银行主要为成熟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具体业务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上市、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属企业寻找私人贷款、企业并购等,其中企业上市业务对于投资银行来说最为重要。与规范意义上的风险投资相比,投资银行更多的是提供融资服务,一般不自己投资,也不代表投资者参与企业管理。它的收益不是通过分享利润,而主要靠收取服务费和取得一定的购股权证(warrants)获利。而风险投资主要是通过股权控制和利润分享来获得收益。投资银行的作用表现在:投资银行可以凭借拥有的行业分析专家,了解当前和将来技术进步是否会对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变革以及投资的可行性;投资银行可以凭借做企业资产重组和收购兼并财务顾问的丰富经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上市、收购兼并等提供一揽子策划方案;投资银行凭借其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可为被投资公司提供所需上下游公司的产品链和技术链,并帮助股权转让的顺利实现;投资银行可以运用其在企业购并、股份制改造、国内外融资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畅通的信息渠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政府提供咨询建议;投资银行可运用其在资本市场上运作的专业经验和广泛的营业网络,积极参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地区经济结构高级化等活动。对于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投资银行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投资银行可以帮助我省发展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上市,从而使风险投资顺利地从高风险的企业中撤出,以进行新一轮的风险投资。投资银行也为那些虽然发展并不成熟、但已具备一定实力和条件、需要融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进行以私募股权基金形式为主的融资,从而使公司迅速达到上市水准。
(三)商业银行适度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1.商业银行适当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性地位的将一直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将支配我国社会资金的主要部分,如果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全失去商业银行的支持,必然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因而也难以获得快速的发展。商业银行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商业银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以给予一定规模的贷款、可以介入风险投资基金的交易、可以提供全方位的结算服务等。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成长性,商业银行在适当阶段介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也非常必要:首先,有助于商业银行新利润增长点的形成。知识经济形态的出现导致了全球产业结构的革命性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尤其是我国部分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经济地位上都不可小视,商业银行要从传统制造业的泥潭顺利抽身,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必不可少,这有助于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培育。国内商业银行的实践已经证明,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的贷款回报率相当高,商业银行可以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信贷服务中获取较好的回报。因此,我省商业银行也同样可以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中间业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获得不菲的盈利。其次,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优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产业化和经济发展引擎,有着极高的回报率和极好的成长前景,有选择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较成熟的、有一定市场份额和成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信贷支持,可以将商业银行在一些传统产业上投入的信贷资金逐渐由传统产业向新兴的知识经济产业转移,对分散信贷资产行业风险、优化信贷资产结构、保全信贷资产具有现实意义。我省的一些商业银行目前对科技贷款的不良率偏高(在2.64%~2.97%左右){1},可能与缺乏一套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服务的特殊操作流程和办法有很大关系。再次,有助于商业银行发展各项中间业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银行的各项金融服务一般都有更迫切、更高层次上的需要,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缺乏资金,而且缺乏资本运作、投资理财、市场分析、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信息和经验,需要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有从事投资咨询、融资理财、项目评估、资本市场运作等方面的优势,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间业务特别是投资银行业务合作上有极广阔的空间。最后,有助于商业银行确立自己的特色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经营。国内商业银行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目标市场的同质化,所有的银行都做同样的市场,开拓同样的客户,这是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上存在的大问题。像西方先进银行都很注意市场和客户的细分,因为不同的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商业银行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省商业银行不可能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的所有方面都做得同样好,必须有所侧重,必须在自己的特色项目上向专业化发展,形成独有的优势和一定程度的专业垄断,不可能像传统产业那样进行粗放式经营,必须精耕细作,才能在确立合理的风险容忍度的前提下赢取合理的利润。这也将是我省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大方向。
2.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以稳健为首要原则,不能用存款人的钱来进行高风险的、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不可能成为处于起步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金融支持机构;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以高科技企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属于中小型企业,对于银行来说其信用风险相对较高,能够提供的抵押担保也十分有限,因而使得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也难以有效满足其资金需求。但是,如果有了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性将下降,商业银行仍然可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按照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和结合程度,目前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比较松弛的模式,如美国。在美国,银行融投资渠道并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化投融资的主要渠道。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资金来源于银行机构的仅占12.1%,而来源于社会民间基金(其中一半是养老金)的占约76.4%。另一种则是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比较紧密模式,如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资金直接来源于银行机构的约占53%,而间接来源于银行机构的约占75%。从实践来看,第一种模式(即商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比较松弛的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一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采取哪一种模式并没有统一标准,这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社会资金集散状况、资本市场发育程度、金融监管力度、法律法规健全程度等宏观因素有关,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程度、所处的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益等微观因素有关,还与商业银行的产业经验和偏好、国民的冒险传统和风险意识等精神因素有较大的关系。故我省的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可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以政府信用为担保,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二是由商业银行控股成立独立或附属的金融控股公司或风险投资机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投资;三是由风险投资公司以债权或股权形式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总体来看,由于经济金融发展变化的起因、背景和历程不同,银行对风险投资的介入方式和介入程度也不同,但银行资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之一,在各个国家都具有普遍性和趋势性的共同特点,在我省也同样如此。
3.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当前我省各商业银行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出发点应是:以效益为中心,加大信贷投入,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进步的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可以考虑发展政府担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采用政府第三方担保形式的贷款以弥补战略性新兴产业财产担保的不足,从而促使银行金融机构多发放贷款给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改变传统信用抵押担保模式,创新形式多样的贷款担保方式,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比如,一些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科技人员的个人股份的市值数额较大,所以科技上市公司股权抵押应是一种值得商业银行考虑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新渠道。银行在贷款的同时购买创业企业的期权来分散风险,贷款证券化的形式实现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间接融资支持等。我省商业银行还可尝试牵头组建专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担保公司,由银行、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各方共同参与,具体操作方式可借鉴中国人民银行和建设部出台的住房贷款担保公司的管理规定。设立专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担保公司,这在政府导向和宏观政策的支持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发挥银行的网点优势,发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开辟民间投资资金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渠道。目前,国内民间投资资金充裕,但投资渠道相对单一,无法满足民间资金的正常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民间基金一直有追求较高收益、也愿意承担较高投资风险的习惯,伺机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寻求高额投资回报一直是民间投资资金的长期追求。因此我省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可以发挥其目前拥有的服务网络优势,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或拟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股份制科技企业或已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在民间投资资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在民间投资资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发挥中介、协调、协助作用,密切银企关系,也从中获取手续费收入,提高自身盈利水平。近年来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性的城市商业银行,或依托原有的科技支行,或依托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在商业银行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比较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亟待支持的新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初步摸索了适合中国转轨时期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管理模式。这些经验对我省也有借鉴作用。
(四)建立共同基金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共同基金(Mutual Fund),是指基金公司依法设立,以发行股份方式募集的资金,投资者作为基金公司股东面目出现。它在结构上类似于一般股份公司,但本身不从事实际运作,而将资产委托给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运作,同时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为保管基金资产。共同基金具有如下特点:共同基金将众多小额资金聚集成巨额资本,使广大中小投资者能够参与大型项目的投资者能够在与大型项目的投资,分享相应的投资收益;共同基金的投资活动由对证券投资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来负责,能规避某些投资风险;共同基金将资金投资于有价证券、股权等,但不涉及有关证券经营业务,如证券的发行、推销等;共同基金以长期资本利得为投资目的,不谋求控制所投资公司;共同基金具有完善的经营管理机构,等等。共同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主要表现在其不同形式的融资支持:首先,是共同基金对于尚处于发展阶段、而且还没有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进行投资,能够有力地推动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共同基金因受政府管制,共同基金一般不投资于上市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但某些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基金允许将少量资金,一般不超过基金总额的1%~2%,投入变现性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尤其是即将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由于共同基金控制的社会资金数额巨大,这些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对于正在走向成熟、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来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共同基金的活跃投资为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了条件。风险投资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短期性色彩,在风险投资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并打算通过上市获得回报时,必须要求在证券市场上有足够规模的资金、以恰当的价格来购买即将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股票。
(五)建立风险投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在我国已经推出创业板之际,风险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人类已经进入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创新与发明已经成为21世纪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有机结合被看作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任何一项新的工业或科技革命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新的金融创新的形成,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融资模式,风险投资的出现及时地解决了以高新技术技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它以积极开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要的投融资对象,通过将分散的、愿为较高收益承担较高风险的中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形成实力雄厚的风险投资大机构,再由风险投资机构将资金集中管理投入到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中,以此来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
(六)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云南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依然是间接融资,而省内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投资来源仍主要依靠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和国家投入等传统方式,不仅让云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不到与之匹配的融资能力,也让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产难以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所需资金。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及国家实施适度扩张货币政策,云南投资需求旺盛和流动性不足的特殊情形下,培育以产业投资基金为主要形式的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是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云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途径。
(七)拓展私募股权基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
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简称PE),是以私募的方式,通过定向募集投向企业,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工具。私募股权基金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迄今为止全球已有数千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私募股权基金作为一种商业操作方式,是专家管理的投资于企业股权的基金,目前已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和IPO的重要融资手段。
近年来,国际私募股权基金纷纷进入中国。但遗憾的是,国内95%以上的私募股权基金具有外资背景,真正本土的私募股权基金少之又少。中国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属于新兴市场,外资一直是主角,国内私募股权基金势力弱小,民营私募股权基金尚处在萌芽状态。资金实力不够雄厚,投资经验不够丰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够健全等都对国内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家启动实施投资拉动、扩大内需的双重背景下,资金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发展私募股权基金是解决资金“瓶颈”一种新的选择,既是应时之需,更是长久之策。为此,建议云南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发展私募股权基金作为当前化“危”为“机”和今后拉动我省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尝试,大胆实践,勇于突破,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金融发展环境和金融产品保障。
(八)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优势在于整个集团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可以充分发挥资本控股权;金融控股公司利用不同子公司税负差异进行合理避税;整个集团整合在同一品牌之下,信誉外溢;集团内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客户共享可以产生多方面的协同效应,整个金融资源得以集约化利用。
金融控股公司最主要的特点是集团混业,经营分业。从国际范围来说,分业经营体制就是:一个法人,一块执照,一种业务;综合经营全能银行模式是:一个法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而金融控股模式是多个法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即在一个法人金融集团公司内有多个法人子公司。子公司统一控制在一个母公司之下,但彼此之间实行完全的分业经营,完全的分业管理。
(九)建立政府扶持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群
该种模式主要出现在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印度等经济后发展国家和地区,与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产业集聚模式相比,具有下列特征:第一,市场经济的历史较短,市场机制相对不是很完善、自发作用比较薄弱,产业积聚的成长、演化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来完成。也就是说,集聚的产生是自上而下的,是通过国家和地区的干预扶持政策而促成的。第二,由于产业起点比较低,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很难在短期内创造足够的条件,实现特定产业集聚和培育地方创新网络的目标。第三,地方政府往往具有干预和控制经济的历史传统,与市场机制相配合,共同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形成。
从欧美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模式发展的基本经验,可以看出:要实现我省经济发展的赶超和关键性产业群的发展,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运用政府的力量人为的造成特定产业的地理集中,创造全新的产业簇群,逐步培育起本地的产业集群网络,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持续的竞争优势。政府干预模式下产业集聚的重点往往放在有助于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性、主导性产业上,如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的新竹和印度的班加罗尔等产业集聚区都是以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主导,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实现落后地区的赶超具有重要的作用。注重地方政府在产业集聚成长、演化过程的主体作用,并不排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集聚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和自主选择的权利。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壮大,地方政府的直接干预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都将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群的良性发展在特定时期内起到主导支配和促进作用。
(十)利用云南区位优势,实行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法律环境和金融管理制度、次区域金融机构设立的位置是否靠近国际金融中心、距离总行客户的远近以及进出口的便利程度等几个方面。从区位优势分析,云南省实施区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应向以下国家和地区倾斜:一是国际金融中心或准国际金融中心。包括香港、新加坡、曼谷、乃至河内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不仅金融管理程度低,而且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推动金融市场创新的步伐。二是与我国有密切经济贸易往来国家的中心地区和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贸易和投资潜力增大的地区。如亚太地区、特别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地区、南亚地区。亚太经合组织1994年的《茂物宣言》和1995年的大阪会议推进了这一地区的发达国家不迟于2010年,发展中国家不迟于2020年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这有些都有利于降低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市场进入成本和降低其运营成本。三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云南省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的国家和地区,如东盟、印度、南亚等区域。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有利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国发展,真正贯彻实施省政府“走出去”的产业发展战略。
总之,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发展云南的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近期云南省确定并将大力培育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高端电力装备、大型数控机床产品、汽车制造及汽车配件,铁路养护机械设备、重工机械和轻工机械产品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以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生物化工)和生物技术服务为代表的生物产业集群;以红外及微光夜视和物联网、云计算、物流信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太阳能、风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金属新材料、光电子材料、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环保装备制造、洁净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服务为重点的节能环保产业),才能通过发展更多的先导产业来提升和优化云南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结构,使云南的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资本市场逐步完善,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生产总值才能持续上升,云南省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才能加快,与沿海和内地经济发达省份的差距才能缩小{2},才能使云南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得到明显提升,从而实现云南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云南现代产业体系的层次得以提升。
注释
{1}云南省银行监督管理局统计处2009年统计资料。
{2}2012年,云南省GDP突破万亿元,达到10309.8亿元,成为我国万亿元GDP俱乐部的第24个新成员。
参考文献
[1]秦光荣.《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R).
[2]秦光荣.《发展资本市场促进资本流动为云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发展论谈》2009年第3期,P4―P9(J).
[3]陈柳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支持研究》(M).
[4]黄敏.《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文集》(M).
[5]龙超等编.《云南金融发展与资本市场研究报告》(R).
[6]段钢.《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云南日报》,2011年6月1日(J).
[7]谢云山,袁天昂.《国际金融危机对云南省金融业的影响》.《西南金融》,2009年第6期(J).
[8]袁天昂.《组建云南省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路经选择研究》.《时代金融》,2008年第2期(J).
[9]袁天昂.《关于大力发展云南省私募基金的建议》.《发展论谈》,2009年第3期(J).
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链群;建设路径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并明确了其目标为: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 [1]。新的科技发展机遇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然给高等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链群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专业建设必须紧密跟踪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培育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为产业发展输送大量的专门人才。为了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学校应从本科教育入手,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建设中存在需要改进的如下问题:
一是高校各专业办学过于封闭,相对孤立,未能从产业链发展的高度,进行专业建设定位、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的优化。同时,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未形成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联合进行专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二是高校各专业未能从产业集群发展的高度进行专业链群建设,相关课程资源和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不够,造成教师和毕业生的产业视野不够开阔。
三是在专业设置过程中,高等学校缺乏对产业发展状况的跟踪与分析,缺乏社会对人才需求调查分析,缺乏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研究,缺乏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片面追求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求全求多,造成专业结构松散,教育资源分散,专业设置趋于雷同,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力不足,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淡化。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厘清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链群的概念,即在新型工业化、生态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背景下,根据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依托本校学科专业优势所构建的,以品牌专业(包括特色专业、名牌专业、重点专业)为核心,以相关专业为延伸,以一定的内在联系为纽带,形成的若干专业的集合体。
二、高等学校设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主要特点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各高等学校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共设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25种,专业点数为295个。高等学校设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地域覆盖较为广泛。设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覆盖了除、宁夏、青海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各高等学校根据地域优势,设置满足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相关专业。
二是学科类别比较集中。设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大多是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认真调研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各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充分论证由各校主动申报的。从截至目前批准的295个新专业点来看,工学占绝大多数,有270个专业点;理学有10个专业点,文学有10个专业点,另有5个专业点是经济学类专业。这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际相符合。
三是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的设置基本围绕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关系到未来经济发展、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一些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链群形成与发展的路径分析
1. 立足新兴产业发展,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孵化专业链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特征是专业链群建设的天然资源。高等学校应立足新兴产业发展,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孵化专业链群。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发展源头减量、资源化、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新技术,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设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链群。该专业链群包含的专业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资源与矿业工程、冶金工程、经济学,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于材料性能与制备研究;资源与矿业工程主要研究矿床开采的理论和方法,发展矿业新技术;冶金工程主要研究钢铁与有色金属(比如铜、铅、汞等)的冶金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设计开发等;化学工程专业通过物理化学分离和化学反应改变原料的状态、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探究化学加工技术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与传递过程的规律;经济学研究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建设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链群
高等学校应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认真调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展趋势,结合各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进行专业链群的设置,并通过学科与专业的一体化建设,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链群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广大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高了学术水平,增强了工程实践能力,推动了实验室建设,为实验室开放创造了条件,丰富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促进了教材建设,并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提供了实践性课题。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推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减震降噪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为特征建设了环境类专业链群。该专业链群包含的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其中环境科学以科学的方式来研究环境、解决三废(水、气、渣)和噪声等环境污染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环境工程以工程的方式来研究和治理环境、解决三废(水、气、渣)和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给水排水工程运用水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水工程施工、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水工程运营管理领域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关注市政的给水和排水、解决城市给排水及污水利用的最优化问题。
3.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创新培养模式中形成专业链群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链群的后发优势。高等学校要以此为突破口,以“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赋予专业链群的内涵,更好地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达到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与教育生态系统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状态。随着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生态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建造业必然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促进传统工程设计、建筑材料及设备生产、工程施工及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升级。在这一新情况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学校已形成的现有土建类专业链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兴建造业发展趋势和产业特征的研究,重新构建了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的专业链群,优化了专业链群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了基于新型建造业发展的高校专业链群。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链群发展的良性机制
1. 共同努力做好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
高等学校应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学校总体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我校2008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提出了“德业并重,以德为先;强化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紧密结合,促进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柔性的课程组织和富有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办出学校的特色,形成品牌并获得了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促进课程群建设
以学科为依托,以本科生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为主线组成教学团队。为适应各高等学校学科特点,可以跨学院、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大纲;重视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及时提出队伍培养、调整、补充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地开展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遴选与培养;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 进修规划, 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素养的指导,关心青年教师成长;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积极编写、更新相关教材,形成在本专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教材;或积极使用国外高水平优质原版教材与国内其他优秀教材。
3.完善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
在实践教学体系上,高等学校应围绕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特色,进一步加大本科教学的投入,改善本科教学条件。着重加强专业链群实验室建设,为本科教学、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实验环节上,建立与课程教学紧密联系的各类实验和实习环节,建设若干具有专业链群特色的实验室教学平台。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通过不断更新硬件设备,整合和优化实验教学资源和内容,转化科研项目为本科实验教学项目,强化经典教学实验、开拓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方式,以服务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工程力学、工程管理等专业链群的发展,建设了土建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以服务我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链群的人才培养,建设了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这两个中心在2012年度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
[资助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项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链群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JDGC003)”和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研究项目“省属高校服务区域战略支柱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链群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BG12)”]
(上接第44页)
[3] 蔡自兴,肖晓明,蒙祖强等. 树立精品意识,搞好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4(1).
[4] 余伶俐,蔡自兴,肖晓明. 智能控制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19).
[5] 刘丽珏,蔡自兴,唐琎. 人工智能双语教学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10(19).
[6] 蔡自兴,陈白帆,刘丽珏. 智能科学基础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改革与建设[J]. 现代大学教育2010(6).
[7] 蔡自兴,刘丽珏,陈白帆,谢斌. 人工智能视频公开课建设的体会[J]. 中国大学教学,2012(2).
[8] 蔡自兴,徐光祐.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4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 蔡自兴主编. 人工智能基础(第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 蔡自兴. 智能控制(第二版)[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1] 蔡自兴. 智能控制原理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2] 蔡自兴. 机器人原理及其应用[M].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13] 蔡自兴. 机器人学(第二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4] CAI Zi-Xing, LIU Xing-Bao, LU Wei-Wei, YU Ling-Li, et.al. Comparative Study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s Between CSU and MIT. http://.cn/CORE/, 2008.
篇3
根据教育部关于产业规范化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学校积极对学校的产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成立了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初步建立了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产业管理体制,迈出了产业规范化建设的坚实步伐,为学校科技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产业发展状况
到2005年末为止,全校所投资企业的总数为34家,其中科技型企业20家、占学校投资企业总数的58.8%非科技型企业14家。占学校投资企业总数的41.2%;学校对校办企业的长期投资总额为20653万元,负债总额6579.9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12120万元。 科技产业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出现学校、学院、产业、后勤、农场等多头管理企业的局面,权责不明,各自为政,事企不分;二是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防火墙,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独资企业,学校直接承担着企业的经营风险,经常是企业的事情,却要学校来出面解决或处理,即所谓的“企业生病,学校吃药”:三是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清,没有完全建立起企业的法人财产地位,企业的账面资产较大,而实际资产很小,无法进行借贷、融资和资产运作。
产业改制思路
学校以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为指导,明确了改制目标,即通过改制,明晰校办企业产权关系,夯实企业注册资本,构建学校产业投资防范体系成立学校资产经营公司,在全面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进行资产剥离和资源重组,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现代企业产权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充分调动学校各类人员参与产业工作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校办企业的生产力,促进科技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在进行改制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符合国家教育部相关法规,改制要以促进发展为原则,适应市场、遵循因企制宜、彻底改制,并且坚持职工参与原则,促进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改制范围包括:学校及其直属单位、各学院(系、所)办的经营性实体或企业,以及对外投资形成的对外合作企业。
改制内容
1、设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
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设主任名,由校长担任,副主任由主管国资的副校长担任,成员有国资处、财务处、人事处、科研处、推广处、后勤处、资产公司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资产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代表学校行使产业经营性资产所有者职能对资产经营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对经营性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监督与管理,确保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农科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经教育部批复,学校投资1000万元现金注册成立“杨凌农科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学校以投入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性资产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并行使股东权利。资产经营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对学校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3、校办全资企业改制
在对学校企业家底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资源重组、吸引投资、资产处置等方式,一企一策地实施改制工作,使全资企业逐步在2~3年内全部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
在资源重组方面,一是将从事种业经营的三家企业进行整合,成立种业公司,采取联合经营、独立核算的方式实现种业的产业化经营;二是将现有的房地产公司为基础,重新对学校周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将原服务于校园周边房屋租赁的物业管理、广告装饰工程分公司、经营性房屋管理等机构与房地产公司合并,重建房地产开发公司,加快校园周边土地开发进度,提高经济效益。
在吸引投资方面,以学校天然营养品厂和仲情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为基础,吸收社会资本和科技人才加盟,组建学校集生物制药、植物提取物加工为一体的生物制药公司。
在资产处置方面,对印刷厂等些长期亏损,与学校学科优势无关,且无发展潜力的企业,在无法吸引投资的前提下,采取整体打包出售或资产处置的方式逐步予以改制或关停注销。
对学校及直属单位、各学院目前直接投资的对外合作企业股权全部划转到资产经营公司,由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享有出资人形成的权益。建立国有资产投人、增值后退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逐步采取全部或部分出售股权的形式收回资金,盘活学校资产,为学校科技产业的发展积累资金。
5、取消企业中的学校名称冠名
逐步取消企业名称中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或其简称“西农大”、“农林科大”冠名的企业字号。
管理体制
学校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产权清晰的校办产业母子公司型管理体制。资产经营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资产经营公司以宏观管理、资本运作为主,不搞具体经营,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下属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建立起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为代表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者之间的制约关系。
资产经营公司组建时,学校现有的企业及经营性资产全部以投资方式划转到资产经营公司。资产经营公司成立后,学校不再以事业单位法人身份直接对外投资或从事经营活动。学校的直属单位和院、系、所等也不得再从事企业投资与经营活动。
财务及人事等问题
财务管理:资产经营公司设立独立的财务机构,建立严格的企业财务制度,实行统财务管理,全成本核算,业务上接受学校财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成果产业化及收益分配:学校的科研成果、专利、专有技术等及无形资产的产权归属学校,学校以其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非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为出资的,均由资产经营公司进行投资、转化。资产经营公司转化学校成果收益,除提取管理费外,收益按照学校、学院和专家4∶3∶3的比例
分配。
劳动人事管理:资产经营公司实行“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用人制度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多劳多得、工效挂钩”的企业分配制度。职工管理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干部实行聘任制;劳动用工实行合同制。
改制费用:学校承担产业改制中发生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企业重组等各项费用。
具体的做法
首先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了加快校企改制步伐,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下发后,学校及时予以转发,并专门组织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专题学习,以期在全校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尽快形成校办产业改制工作的良好氛围。
其次是加强领导,成立机构。2006年3月15日,学校成立了产业改制领导小组,负责产业改制工作的领导、组织与协调工作。领导机构成立后制定了改制方案,最终形成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业改制方案》,明确列出了改制的时间和内容要求,为改制工作提出了任务和目标。最后,学校产业改制办公室进一步对方案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化,并将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头,任何部门或人员没有落实好工作任务将会被追究责任。同时,由改制办安排专人按照产业改制的日程安排,对各部门的任务进行督促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解决,保证了工作任务的按时完成。
工作成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目前已经完成了资产经营公司的注册登记及首批改制企业的划转工作,资产经营公司已经接收企业17家,接收企业账面资产总计16232.83万元,其中净资产10576.91万元,负债5655.91万元,资产负债率34.84%。接收企业人员480名,其中学校正式职工157人(在岗110人,内退40人。待岗5人,离岗2人),大集体工7人,外聘人员51人。临时工265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成立资产经营公司较早的学校之一,是陕西省高校中第二家成立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成立,是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校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标志着学校产业改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表明,学校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产业管理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经验与体会
统一思想是前提
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产业规范化建设的实践再次证明,高校只有统一了思想,才能痛下决心,坚决改制。若全校上下思想不统一,就会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产业规范化建设的任务落实就会落空走调,“企业生病学校吃药”的怪事就永不会消除。加强领导是关键
学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成立,仅是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校校办产业规范建设工作迈出的第一步,距离教育部的要求差距较大,后续资产的划转、资产的重组与企业关、停、并、转、人员安置等一系列的任务还很最艰巨,若没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没有一个综合协调的机构组织开展此项工作,产业改制的任务将很难推动,据统计,从2006年3月改制小组成立以来,在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的问题中,产业改制方面的议题是最多的。
检查落实是保障
监督检查是保证工作目标任务完成的根本措施。产业规范化建设的实践工作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检查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就会形成“千斤担子众人挑,个个肩上有压力”工作长效机制,产业规范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就能提早实现。
困惑与难点
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是新生事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组建事业法人独资的一人有限公司的实践中感觉到有许多的困惑,如:
工商登记的手续问题
资产经营公司工商登记中,工商局需要出示国资部门同意投资的批文,而高校都是依据教育部关于组建资产经营公司的批复来登记,对此工商部门不予认可。虽然后来学校通过做工作勉强登记,但影响了改制工作的进度。另外。目前高校资产经营公司都注册的是法人投资一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较小,下一步划转资产经营公司的企业资产较大,如何确立资产经营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的投资关系,资产如何过户,过户是否需要挂牌等,这些具体情况都需要予以明确。
产业改制的人事问题
人员问题始终是企业改制的关键问题,由于各个学校的各自认识和经济实力不一样,对人员的处理政策也不一样。很容易引起矛盾,影响改制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教育部能否出台关于产业改制人事问题处理的指导性意见。技术成果转化管辖权属问题
篇4
【关键词】 不良资产; 证券化; 信用增级
银行不良资产已经成为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重威胁着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银行不良资产所形成的隐患引起了银行、政府、经济学家和其他各界人士的关注,他们也设计出了很多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方案,包括“债转股”、资本重置、企业破产清偿、不良资产出售等。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解决必须在减少不良资产存量的同时,能够生成防止不良资产再次增加的、能自我实施和自我强化的机制。上述方案的最大缺点在于仅仅着眼于不良资产数量的减少,而监督企业和银行的机制并没有形成,防止不良资产再生缺乏制度保障。这些方案虽然可以暂时降低不良资产的数量或比例,但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没有消除,生成的动力没有减弱,传递的渠道也没有切断,不良资产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国有企业和银行将其看作“救命的稻草”时,后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是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高,这是国内外人所共知的事实。由于我国银行所处环境和背景的特殊,我国不良资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良资产数额巨大,不良贷款比重相对较高。二是产生不良资产的原因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体制的因素,还有政策和法律变化的影响等。三是利益关系特殊。在国外,企业和银行都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银企关系比较清楚,而在我国,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都是国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和国有企业的债务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四是不良资产类型特殊。在国外,银行不良债权主要是房地产贷款等资产,本身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流动性。而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则主要是信用贷款,且是向亏损企业的贷款;此外,这些企业贷款中许多记录不全,资产界定不明,估值困难。
从历史上来看,产生这些不良贷款的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宏观层面上,计划体制遗留下的政策性贷款是最重要的因素。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发生了深刻变化,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银行的负债由过去的依靠财政转变为主要依靠城乡居民个人储蓄存款,居民储蓄取代政府储蓄、企业储蓄成为支持积累的主要资金来源。国家在1983年实行了拨改贷,国有银行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贷款,银行有偿信贷取代财政无偿拨款成为生产和投资资金的主渠道,由于企业经营机制没有转变,银行向国有企业发放的贷款因投资决策失误和缺乏约束机制等原因,导致贷款效益低下,形成银行的不良债权。微观层面上,主要源于银行和企业自身。企业将银行贷款视作财政资金,作为流动资金长期占用,偿还能力极低,企业还款意识薄弱,严重影响了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不仅如此,一些企业以破产、兼并、收购等为借口,悬空、逃避银行债权,又造成大量银行不良债权。银行内部没有健全的治理结构和严格的贷款管理制度,使贷款周转缓慢,回收困难,风险加大。
(二)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不良资产证券化
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深层次问题:如创新能力差、资本充足率不足、不良资产增多等。加入wt0后,我国银行业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分流一部分国内居民存款;而中国银行业必须同世贸制度框架全面接轨,按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办事。所以银行业必须进行金融创新,虽然银行目前没有将优良资产证券化的动力,但从长远发展的观点看,资产证券化是银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资产证券化能够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信贷资产由表内移出表外,把长期的贷款资产变现成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现金资产,使银行流动性风险减少,盈利性提高。
有人认为不良资产不能用于资产证券化。这种观点认为,银行不良资产未来现金流的不可预测性与不稳定性、银行不良贷款组合的异质性以及银行不良贷款的无担保性,决定了不良资产不适宜作为证券化的对象。但这种观点是从孤立、静止的角度来看不良资产的,如果从资产组合和动态的角度来研判不良资产,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首先,不良资产并不等于不可回收资产。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标准,不良资产由次级、可疑与损失类贷款组成。除了损失类贷款收回的可能性比较小之外,次级类与可疑类贷款中尚有部分资金可以收回。并且,不良资产的回收率并不是一个不可变量,它是催交拖欠款努力程度的函数,随着不良资产向投资者转移,催交拖欠款努力程度也会随之增加,不良资产的回收率也会有所提高。另外,有些不良资产是由于经济衰退和企业临时性经营困难或财务危机造成的,当经济复苏或企业度过暂时的困难之后,企业的还款能力会得到提高,不良资产的回收率也会随之提高。
其次,单项不良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可能会具有不稳定性、不可预测性和异质性,但将不良资产经过汇集、包装、分类、标准化并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不良资产组合的结构和现金流的特征与组合前单项资产的特征相比将具有较大差别。根据资产组合理论,资产组合的现金流和风险水平更具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同时,资产的收益率或风险水平会有所降低。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及实施的关键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单个贷款,其现金流是不确定的,但一组贷款由于大数定律的作用,其现金流往往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个原理,只要资产池中的资产数目足够大,就能保证资产池有稳定的可预见的现金流。根据马克维兹的投资组合理论,资产的多元化是分散风险的一种有效办法,将不同地区不同风险的资产放在一个资产池中,让不同地区的风险对冲,这样非系统风险就被冲减了,从而降低资产证券的整体风险。
资产证券化,就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现金流相对稳定的资产,或由其他资产来保证按期向证券持有者分配收益的资产,汇集形成资产池,再通过结构性重组,转换成在金融市场可以出售和流通的有价证券的行为,其实质是未来现金流收益权的转让依据被证券化的资产的属性可分为良性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证券化。
(二)信用增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关键
所谓信用增级,是指在进行适当的风险分析后,对一定的证券化资产集合进行风险结构重组,并通过额外的现金流来源对可预见的损失进行弥补,以降低可预见的风险。信用增级是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目的在于弥补不良贷款初始组合时的信用等级与投资者所要求的信用等级之间的差距,从而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一般而言,其方式可分为内部信用增级和外部信用增级。前者主要有直接追索、高级/从属参与结构、超额担保、现金和其他准备金担保等。后者指第三方(主要是金融机构)为abs提供担保,从而增加abs的信用等级。
在一项不良资产的证券化案例中,其信用增级往往须经如下三步:资产池设计、高级/从属参与结构和金融担保。前两者为内部信用增级,后一项为外部信用增级。外部信用增级又称第三方信用担保,由于我国目前外部信用增级机制尚不健全,同时考虑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实际情况,可由国有商业银行或政府成立的专业担保公司提供全额或部分担保。本文着重讨论内部信用增级。
1.资产池的设计
资产池的设计包括挑选适当的资产组成资产池,设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以及采用超额担保等方式进行内部增级等内容。挑选资产时最重要的原则是分散风险,以避免资产过分集中导致风险。
发行人将资产包出售给spv的方式主要有转让和债务更新。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将资产真实地由发起人转移到spv,这意味着该资产或权利义务要从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上消除。当发起人破产清算时,该资产或权益将不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这样spv就与发起人的破产风险完全分离了。对应地,spv一般也不能因资产或权益的意外变动而对发起人进行追偿,从而发起人也将不承担该资产的各种风险。在不良资产的证券化中,真实出售将较高信用的资产和发起人的信用相分离,为信用增级创造了基础。
超额担保是资产池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为abs的投资者提供了额外的保护,使其免受资产池中个别资产因市场价格下降或其它原因导致处置失利,无法按预期收回现金的影响。另外,由于处置资产收回现金在支付abs投资人的本息后,剩余部分属于发行人,发行人一般也愿意提供超额担保。
2.高级/从属参与结构
高级/从属参与结构在全世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已经成为增强信用的最重要方法。它是指在一个资产池中同时开展两类或两类以上abs的交易,其中从属或低级债券(“b”)被设计用于在高级债券(“a”)之前承担风险,因此,a通过b被信用增级。
优质信贷资产的证券化,通常不必设计级别很低的次级证券以保证优先证券的信用级别,即使有时也采用一部分级别很低的次级证券,比例也非常低,如还须提高信用级别,可以采用金融担保等形式。不良资产则不同,由于证券偿付主要来源于资产的变现,在预计资产变现的时间及其变现价值时,肯定会持十分保守的态度。这种态度势必造成高级别的证券价值会较大比例地低于资产的可变现价值。从而,次级证券的安排通常不可避免,而且比例较高。
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假设有一组不良资产账面价值是100万元,这些不良资产全部无法回收,那么它们当然是一文不值,也不可进行证券化。现在假设这些不良资产尚有一半的价值,也就是50万元。倘若持有人直接发行一类abs,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因为发起人当然希望能取得50万元。但是,投资者在考虑购买时,对于这些不良资产是否价值50万元,是完全没有把握的。因此,双方很难达成交易。现在作如下调整,发起人不是只发行一类债券,而是发行a,b两类债券,其中a为优先顺位,价值为30万元,b为次顺位证券,价值为20万元。清理资产收回的现金优先支付a的本金和利息。如此安排后a可以获得十分优良的评级。除非当初对这些不良资产价值发生严重的错估,使不良资产的回收不到30万元,否则a总是安全的。另外,b则必须在市场上以较低价格出售给较大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但若证券化的发起人对价格不满意,他可以自己持有这些证券,以免低价出售所造成的严重损失。
在这个阶段,发起人必须规划各类债券的发行额与利息。这可以说是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步骤。若发行量太大,造成利息负担过重,使债券的信用评级受到负面影响;若发行量太小,固然可以轻松拿到较好的评级,但是所能募集的资金就减少。从根本上讲,不良资产处理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价格问题。不良资产证券化为不良资产定价提供了一个市场环境,其中,各方参与者最终会找到一个均衡合理的价格。
三、营造良好信用增级环境的建议
国外已经有利用资产证券化处理不良资产的例子,还有一些国家也正尝试着利用这一方法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解决储蓄与贷款协会破产造成的不良资产,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处理不良资产的重组信托公司,其中处理不良资产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利用资产证券化。日本政府也尝试通过引入资产证券化技术来处理由于“泡沫经济”破灭所遗留下来的累累坏账。虽然我国的情况和国外有所不同,但这些先例毕竟可以给我国提供很多宝贵的经验。
(一)创造良好的市场外部条件
资产支持证券的顺利发行,需要一个健康规范的金融市场,我国虽然已建立了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但应该看到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市场规模小、地区分割、条块分割的现象还很严重,市场运行的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的公平竞争还需进一步健全,企业和市场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
(二)循序渐进、防范风险
与优质或正常的可证券化资产相比,不良资产毕竟具有未来现金流较难预测、缺少稳定的本利分期偿付、为解决不良资产的清收而进行的重组可能导致还款条件和还款期限的变化等特点,这就要求在设计证券化的框架时,需针对不良资产的特点,在还款方式的设计,交易结构的设计,信用增级的支持等方面,安排特殊的方案。abs能够顺利发行,将极大地增强amc手中不良资产的流动性,迅速提升资产处置的效率,绕开传统处置的诸多问题,完成资产处置的风险转移,为完成资产管理公司的历史使命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邓永宁.信贷资产证券化应缓刑[j].海南金融,1999(11).
[2] 何德旭.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若干判断与分析[j].财贸经济,2000(8).
篇5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 信息产业 先进制造业 互动融合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海西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这说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已经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工信部出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对新的五年福建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展望和规划。之后,工信部又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支持推进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包括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应用、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先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近几年,福建省非常重视企业信息化的投入,对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很大。信息化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时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B.V.CHOWDARY提出信息系统可以将制造流程的供应链各个环节整合,将IT技术运用到制造业可以节约时间和原材料成本。LIAO Kun和TU Qiang等指出在低不确定性环境下,制造业信息化对制造业的发展有大的正面作用,但对制造业产业间的关联作用不明显;在高不确定环境下,制造业信息化对制造业的发展作用小,但可以推动制造业产业间的互动。胥军运用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理论,结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可行性、必然性等现实基础,对影响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相关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王晰巍等结合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信息产业建设情况,分析了信息产业与工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向。郑大庆等结合互补性融合与替代性融合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了信息化与先进制造业的6种融合类型。1
本文通过研究福建省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关联和互动,研究信息产业对各个先进制造业带动的程度,将对福建省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提升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和竞争优势给出更为合理的建议,并可作为全国其他省份促进两业关联互动发展的参考。
二、相关模型介绍
三、实证研究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福建省统计年鉴。为展现出最新的趋势,本文选取了2003-2010年福建省信息产业与8个先进制造业中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见表1。信息产业中,本文选择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简称通信设备业)作为代表。我们在石化产业中选择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简称石油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简称化工业)两个行业为代表;在装备制造业中选择通用设备制造业(简称通用设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简称专用设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简称交通运输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简称电气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简称仪器仪表业)为代表;在高新技术产业中选择医药制造业(简称医药业)为代表。
图1 福建省2003-2010年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图
福建省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03到2010年福建省的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都强势增长,而信息产业的代表通信设备业工业总产值先于所有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可以初步推测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表2 建省信息产业对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灰色关联度降序排列
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在研究信息化和先进制造业的相互关系时,关注的重点在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与各个先进制造业序列关联度的大小排序。因此,我们可以依据信息产业对各先进制造业的影响进行关联的排序,分析二者的同步变化程度,关联度越大,则同步变化程度越高。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总体而言,通信设备业对其它八个行业的灰色关联系数均超过了0.6,这说明了通信设备业对这八个先进制造业行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说明了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关联不可忽视。
这其中,通信设备业对于仪器仪表业推动作用最大,灰色关联系数为0.9552。信息化是仪器仪表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降低仪器仪表企业的运营成本,并同时提高仪器仪表的产品质量和仪器仪表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信息化技术无疑是一个重要手段。
四、 政策建议
(1)促进两业互动融合
当前,福建正处在全面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实现发展目标,关键靠实体经济,尤其是要使制造业得到充分发展。从当前我省先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状况总体水平上看,信息产业对促进先进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两业应从提高共用资产的利用率、降低交易成本、竞争性合作、创造新产品、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入手,实现优势互补,达到融合的质变。
(2)提升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提升先进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是两业融合的核心。先进制造业通过信息化可降低成本,实现边际收益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增,并提升和带动传统制造业发展,从而加快福建省先进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此同时,新兴的信息产业也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资本、知识等资源后,并依托于先进制造业的实体产品、销售网络,才能寻求进一步的扩散和发展。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合理布局资金投入
信息产业先于先进制造业发展,并能推动先进制造业跨越发展,所以加强信息产业的信息科技投入对于提高福建省的先进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产出都有很大的帮助。政府可以根据信息化对先进制造业重要程度,结合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将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对信息化需求最强烈的部门,如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信息产业和通用设备业的关联较小,影响力度不足,落后于其他行业,有可能成为福建经济良性发展的瓶颈,所以需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的扶持,以缩小与其它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差距,提高福建省先进制造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
作者简介:
李舒翔,男,(1987.11-),福建泉州人,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065
1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化监管的必然性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财务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的必然性可以从需求、硬件和人才这三方面体现出来。首先,从需求层面看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逐年递增,类型越发丰富且管理工作愈加复杂。单纯地依靠人工管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越发力不从心,且容易出现纰漏。这就会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实现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准确性,还能大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够减少工作量,节省人力资本。其次,从硬件条件看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而且网络的铺设与构建已经十分完善,能够形成规模较大的局域网络。为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基础。最后,从人才方面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受过专业教育的高素质财务人员的必备技能。我国各级政府对于信息化人才也越来越重视,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行政单位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我国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实际资产与账面不符的情况,固定资产卡片不全、登记不及时等经常发生。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有:第一,应当入账的不及时入账,造成账外资产。第二,应当销账的不及时销账,有些单位已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及时处理,不履行固定资产审批报废手续,造成已报废资产不能及时销账的现象。致使账面与实际不符。第三,某些资产凭据缺少致使无法及时入账,如,单位的建筑物产权不清晰或者无所有权凭证,造成无法及时入账,致使账面与实际不符。第四,一些单位将某些类型的资产不作为固定资产计入账面管理,这也使得造成诸多账外资产,使得实际与账面不符。
22固定资产的使用率较低,闲置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闲置现象较为普遍。诸多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使用中,总是向财政部门要求资金,不停地添加固定资产的数量,注重资产的购置,而不关心使用情况。而不是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固定资产的添置。这就造成了添置的诸多固定资产并不符合使用单位本身的需求,形成了固定资产的闲置。致使固定资产使用率不高,且闲置率居高不下。其主要表现为公用房和公用车较多、闲置设备较多以及资产共享程度太低。
23管理体制不完备,资产流失严重
财政部门应当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不同程度的监管。但由于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控制上存在漏洞,使得固定资产在管理方面存在真空区域,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标准做不到统一运行,各部门之间没有履行职责,使得固定资产管理的责权难以界定,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加大,造成目前固定资产流失严重的现象。
24固定资产配置不均匀,使用不公平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定额标准。因为有关部门对于固定资产配给进行预算时,缺乏科学合理的定量依据,使得固定资产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缺乏公平性,且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相关调查表明,我国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配置过程中,随意添置和重复添置现象比较严重;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存在固定资产配置不公平且不平均的现象,固定资产配置中的不公平和不平均,会严重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还会在各个单位之间造成攀比之风,都认为资产越多越好,不考虑使用效率的问题,为国家财政增加负担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3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化监管的相关建议
31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主要工作为信息的存储、调取、传输以及处理。只有针对此类工作制定出与之相符的管理标准,才能保证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正常进行。标准化是信息化的保证,只有将信息的管理与标准相结合,才能使得信息的管理更加合理有效,并且更加节约管理成本。要实现信息化和标准化相结合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信息编码要标准化,一致的信息编码可以保证信息数据更易于被识别,这样更有利于信息数据的处理。其次,信息的处理流程应建立统一的标准,这样可以使信息的管理工作在规范下有序进行,可以提高信息管理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的效率。最后,信息数据的交换过程也应建立统一的标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有多个部门进行监管,所以必须建立起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这样可以保证信息的共享,使信息在单位内部传递更加及时和便捷,也便于信息监管工作更具成效。
32完善监管绩效评价信息系统开发
目前,我国诸多省市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管还是传统的绩效考核方式,完全依赖于人工,效率较低。传统的人工绩效考评信息滞后性较强,不能将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体现并及时解决。监管绩效的信息化,能够更好地避免传统依赖人工考评中存在的问题,在提升绩效考评效率的同时,更加及时客观地将固定资产监管情况体现出来。有关监管部门可以直接从系统中调取问题并及时处理解决,使固定资产的监管更加到位。
33落实电子签章
固定资产监管工作存在环节多、范围大、工作复杂且各个流程都需签章审批的特点。如日常管理工作都以纸质公文方式进行,便会造成较高的行政成本,还会影响监管工作的整体效率。电子签章的使用可以有效弥补纸质公文人工签章的缺陷。利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电子章可以达到和纸质文件盖章同样的效果,这样既提高了监管工作的效率,也与无纸化办公倡导的环保理念不谋而合。
34加强人员培训是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保障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系统、软件的管理与升级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参与日常管理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关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信息化相关知识,单位要多创造培训机会,加强人员素质的提升;还要鼓励工作人员加强学习,对取得专业资格的人员给予奖励,使其不断强化自身工作水平。行政事业单位也应定期对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也可以单位之间进行相互交流,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工作质量。
4结论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监管的普及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过程,通过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监管,不仅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还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准确性。通过加速硬件环境建设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固定资产的信息化改造提供优良的条件,从而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管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4月23日,北京海林节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了两个重要人物——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和市长王安顺,政府一行调研主要目的是抓住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机遇,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等一行到海林节能调研,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主题展开交流。“海林节能”引起政府关注的原因是作为一家建筑节能科技型企业,在抓住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机遇,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同时时刻不忘社会责任。
市委书记郭金龙、市长王安顺一行重点参观了海林建筑节能科技展示厅,分别对海林温控器产品、中央空调节能控制系统、供热采暖计量及控制系统、城市太阳能热水解决方案、绿色建筑综合解决方案等做了重点观摩与交流指导,北京海林节能设备公司展示了建筑节能创新成果。平板太阳能集热系统把集热器与阳台护栏结构成一体,既美观又节约空间。其热转化率高达73%,解决了传统高层建筑太阳能热水器供水能力不足问题,已被应用于海淀区北部安置房项目。
在展室,郭金龙仔细参观了海林建筑节能产品,详细询问各性能与技术指标。他询问海林董事长李海清:“你们是搞节能技术的,这些新技术是否用在了自己的办公楼上?”李海清回答,海林低碳节能科技办公楼已经应用了绿色建筑综合解决方案,融合各节能技术达到15项,2012年获得了精瑞奖“绿色建筑金奖”,这一奖项被誉为房地产界“诺贝尔奖”。郭金龙与企业负责人交流节能技术前景时说,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解决好建筑节能问题。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节能环保工作,无论新建建筑还是老旧建筑改造都要节能环保,希望节能企业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
一个优秀的企业除了具有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良好的口碑以外,必须拥有的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海林也不例外。自成立以来,海林一直以质量为生存发展之本,严格执行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多次获得北京市守信企业、全国产品质量公证十佳品牌等诸多荣誉。在海林,每个员工都尊崇这样八个字“尊重”、“责任”、“创新”、“敬业”。
李海清表示,做节能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果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是纯粹的做产品,那么是很难将一个产品做得很优秀的,对于企业来讲必须要对社会责任有担当,而海林也正是这样做的。去年10月,由海林节能生产的500多块高效平板太阳能被装车运往拉萨,为拉萨市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热水。这是海林太阳能大规模走进拉萨的重要一步,也是海林挺进祖国边疆地区的重要一步。同年,李海清前往青海省玉树震区,进行灾后重建的太阳能工程工作的指导,为灾区贡献一个企业家应有的正能量。
建筑节能迎来政策朝阳
无论是空调节能控制、采暖节能控制还是城市太阳能热水,都是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2013年随着“国五条”等政策的出台预示着调控将更加严厉,房地产市场将进一步收紧,对于建筑节能产业来说,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李海清表示,虽说调控政策对房地产行业造成一定影响,但实质上对节能产业影响不大,整体对节能的需求量和应用是在快速增长。
北京市作为全国六个低碳试点城市之一,国家对北京市节能低碳建设尤为重视,并大力治理污染,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建筑节能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海林供热计量计费节能控制系统以及太阳能热应用技术无疑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尤其是在城市普通住宅中对建筑节能的需求将为海林带来市场增量空间。海林主营的平板太阳能类系列产品是时下与建筑结合最好的太阳能热利用产品,李海清认为:“对于地产商来讲,关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质量好价格也会相应地提高,地产商在选择产品的时候,需要匹配自己项目本身的定位。”
目前,很多地产商在选何种节能方案、技术产品是眼花缭乱的,国内的生产厂家非常之多,对于地产商来讲,应该多和设计院与生产厂家沟通,只有了解了之后才能够做出最合适的选择,这才能得到最直观最真实的依据。李海清透露,海林节能目前已经和绿城、万科以及香港的九龙仓等多家开发商达成了战略合作。而国家近期又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其实现离不开建筑节能,因此未来供热计量计费节能控制系统以及太阳能热应用技术的机会非常大。
海林让太阳能“洒满”城市
海林致力于提供城市太阳能热水系统方案,包括太阳能阳台、太阳能幕墙、太阳能屋顶等适合于中国城市住宅的太阳能解决方案。太阳能热量的分散性、间隙性特点使太阳能热利用受气候、季节、地域影响很大,特别是太阳能辐照强度相对偏低的地区,单一的太阳能集热装置对广泛的连续用能用户来说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同时,在城市应用时还会存在着安装不便的问题,因此太阳能热利用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阻力。
篇8
一、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等特征,在经过充分发展后,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可能会演变为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28号),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节能环保(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生物(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生物农业产业、生物制造产业)、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装备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新能源(核电技术产业、风能产业、太阳能产业、生物质能产业)、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地中应注意的问题
1.如何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指标问题
目前正处于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更替过程中,传统产业用地无法释放,而新兴产业又急需落地,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呈现出局部集中布局和蓬勃发展的趋势,这给本来就紧张的用地形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用地需求呈现非常态与不确定性的特征,而土地利用规划刚性有余、弹性不足,不能充分考虑新兴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这给传统的计划指标和供给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2.如何判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性质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型多样、涉及面广、产业链长,有独特的产业形态和自有的商业运营模式,对土地使用性质的划分提出了新要求。传统工业用地多以生产加工为目的,科研、教育、工业、仓储用地可以准确区分。而新兴产业用地功能混合,性质复杂,在项目用地范围内,可能既有生产、研发,又有经营等服务功能,往往从产业链最前端的研发直至最后端的现代服务业全部融合在一起,这就给判定土地用途增加了难度,使得《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中关于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所占比重不超过7%的要求可能不符合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3.如何防止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圈地”、“囤地”现象
从我国产业用地供地经验中可以看到,部分企业借发展新产业为名,重复占地、圈地。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不同的土地需求特点,而目前缺少相关产业用地标准,或者标准的前瞻性不够,导致对于新兴产业用地有效需求的标准量化不足,已经出现个别企业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名义圈地、囤地,用作其他用途。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标准研究,防止出现打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旗号而圈地、囤地。
三、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地政策的几点建议
1.统筹协调,优先保障用地需要
在确定地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向现有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集中,做到集聚发展。在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保障时,各地进行了有益探索,如上海推行了“二次开发”,广东提出省级统筹解决大项目用地指标,义乌等地探索了退出机制,因此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应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优先安排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供应,打造“绿色通道”;二是鼓励利用存量、低效土地,对利用存量、低效土地举办服务、经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允许享受工业用地增加容积率不收取土地出让价款等优惠政策,可采取鼓励推进统建分租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制定优惠的地租和房租标准,积极引导中小型战略性新兴行业企业入驻标准化厂房和研发办公场所。
2.合理调整,严格规范用地供应
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科技含量较高、附加值高、爆发力较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更重要是的要考核其创新能力、带动能力和产出能力。因此,在认定和供应战略性新兴项目用地时,可以适当突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的规定,合理调整完善工业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应组织专家严格论证是否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是否成熟,用地布局是否合理,可以将项目的科技含量、人才团队实力等统筹纳入项目供地评价体系,针对不同企业类型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研制不同的准入和评价标准。在供应融合生产、研发、经营活动的工业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用地时,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允许增加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对于以研发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用地,也可以允许分层设立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部分用于经营活动。应通过定期开展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加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全面掌握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以此作为核定企业用地标准和用地扩展升级的审核依据。
篇9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划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等7个门类。考虑到新兴产业在技术条件、生产运作、产业链条以及政策关联等方面的特殊性,本文从产业发展引领作用和全局观念出发,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相关产业发展要求,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总结为: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低碳环保节能、高知识投入与高资金需求、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从各相关投入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角度描述,其基本特征如图1所示。图1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附加值高,能够带来高额产业利润。但由于其需要大量的前期研发投入和持续的技术更新改造,使得其产品较传统产品价格更高,自身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性扶持。知识更新换代、资金投入以及市场变化、政策调整等均对产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创业板市场建设的角度,阐述如何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即如何为富有前瞻性、具备高技术知识水平、具有广泛产业联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本支持。
2创业板市场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2.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板发展现状创业板的推出可以更好地为具有高成长性、高前瞻性、高科技水平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这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就机遇而言,战略新兴产业具有资金密集的特征,其研发和技术更新均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而创业板块的推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其资金压力。同时,由于创业板监管机制严格,对信息披露、运作管理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从而可以促进上市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根据深交所《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现状及特点分布》研究[10]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创业板市场共有78家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50.98%,其中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的占比分别为:9.15%、19.61%、8.5%、2.61%、5.88%、3.92%、1.31%。表1给出了沪深两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年度营业额及其增长情况,可以看出:①总体规模上,仍然是上证主板占据主导地位,2008-2010年主板市场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年度营业收入分别为51.67亿元、56.41亿元和77.55亿元,年均增速约32.25%;其次是中小板市场,其2010年的营业收入达9.82亿元,是同期创业板市场的2倍多。可见,当前创业板市场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规模较小,进一步扩容的空间较大;②发展速度上,2008-2010年创业板市场增长率达75.41%,远高于主板和中小板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为进一步揭示创业板市场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表2列出2012年9月21日当日闭市总市值前20位企业中的1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从中可以看出,就总市值位居前20位的企业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已达到75%,凸显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15家企业中,生物类企业6家、高端装备制造与节能环保类企业各4家、新一代信息技术类企业1家。2.2创业板市场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据前文分析,本文从总体规模、结构配比、融资能力、退出机制以及相关技术、政策约束等方面对我国创业板市场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1)总体规模偏小。从表1可知,2009年创业板市场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营业收入为2.98亿元,分别占中小板市场和主板市场的41.39%、5.28%;2010年,创业板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达4.28亿元,增幅达43.61%,年度营业收入占中小板市场和主板市场的比例分别为43.58%、5.52%,虽然有所增长,但总体规模依旧偏小,仍有待进一步扩大。(2)内部结构不合理。创业板市场总市值前20位的企业中,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15家,但其内部配比不尽合理。从表2中可以看出,15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行业,仅有乐视网一家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而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则未涉及。可见,我国创业板市场建设尚不成熟,在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市场规模的同时,还应充分关注新兴产业内部协调发展问题,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3)企业融资能力有待提升。创业板作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平台,为其提供了资本市场支持。但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固定资产规模小、流动资产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其融资能力受限。加之创业板市场存在诸多风险因素,仅依靠现有的创业板融资平台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上市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发展实力,同时还需要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4)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源源不断的公司流出和流入是创业板市场得以保持活力的根本所在。国外创业板市场中,上市公司退市非常普遍,而我国创业板成立至今只有较少企业退市。2011年推出了创业板退市“十三条”,由于监管不够到位,审计、股票面值、累计股票成交量等指标操作的意义有限。(5)核心技术瓶颈。创业板市场是为具备技术优势、富有前瞻性的企业提供融资的平台。技术状况也是影响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表现的重要指标。就我国创业板市场而言,部分行业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科研投入不足,从而影响其长远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欧阳劲松[11]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指出:我国缺乏重大装备核心技术,与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依赖进口;包括高端自动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等在内的诸多高端装备产品主要被国外产品占据市场。核心技术匮乏使得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受限,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差强人意。因此,创业板市场应积极引入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含量的企业上市,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本市场支持。
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创业板建设
从世界各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源源不断的上市资源流入是其发展壮大的必需条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因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也需要得到创业板市场的资本支持。可见,创业板市场与战略性新兴企业彼此间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前者为后者提供良好的融资与创业环境,而后者为前者的发展壮大提供强大动力。3.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创业板市场建设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3.1.1有助于壮大创业板市场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较大发展潜力,有助于推动创业板健康发展。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蓬勃发展,未来将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有助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业板市场中的规模。3.1.2为创业板市场提供优质上市资源围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筛选一批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符合低碳与生态经济建设要求,体现特色与优势,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公司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建立后备上市资源库,为创业板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奠定了扎实的产业基础。3.1.3优化创业板上市企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满足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力,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它代表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有利于优化创业板内部结构、降低创业板市场风险,推动经济结构转型。3.2创业板市场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业板市场定位于促进创新增长,以推动高成长性、高科技企业发展为努力方向。创业板的推出有利于促进科技资源、金融资源及其它创新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创新资源与资本市场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具体而言,创业板市场建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3.2.1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一般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形资产比重大,净资产比重低,按照主板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规定,很难达到上市融资要求,而创业板市场的设立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融资平台。这种融资机制既能保证资金筹集与使用过程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间接融资所面临的暗箱操作以及与此相关联的高风险、低效率问题。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融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在创业板推出前,商业银行较高的融资门槛往往将相关企业拒之门外。主板市场因其较高的上市标准,也使得这些企业与资本市场无缘。创业板的推出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格局,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新的直接融资平台。相关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方便地进行股权融资,为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它的推出也激发了民间资本投资热情,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吸收民间资金。3.2.2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创业板市场要求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有一定的分散性,有助于减少企业“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企业良性发展。这对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股权集中问题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机构投资者较为关注企业的中长线投资价值,当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且影响到企业价值时,机构投资者必然会提出相关议案,对企业治理结构进行改善,其中包括设立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等。创业板市场对企业的信息披露、财务公开等有较严格的要求。同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提高了上市公司运作的透明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了管理效率。3.2.3创业板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对新兴产业形成激励和约束创业板的推出不仅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结构,而且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除上市募集资金外,企业通过股权激励促使管理层和广大员工协同努力,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绩效,为企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信息披露制度不仅能够促使管理者加强内部管理,而且还向投资者传达企业内部管理信息,有助于其判断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预测企业成长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从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适当约束。
4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业板建设措施
篇10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柔性产业组织模式;产学研合作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7-0092-05
全球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密集创新时代,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将受到资源约束加剧、产业竞争激烈等一系列矛盾的制约,客观上要求通过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来化解发展中的困难,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和稳定增长。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发展具有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确定现阶段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中国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促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重要途径,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步入到实质性推进阶段[1]。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及机制探讨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新兴产业是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的,是在一定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条件下形成的,一般尚处于萌芽阶段,但是未来具有竞争力、前瞻性以及市场性,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可能逐步成长为一个区域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2]。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同时具有“战略性”和“新兴性”两大特征,它既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前景、扩散效应以及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所谓“战略性”,首先该产业能够在未来的十年内不会变“老”,并能够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具备“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死存亡”的战略意义,关系到国家的根本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所谓“新兴性”,是在业已存在的产业基础上,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出现的新兴生产的事业,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形成阶段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方面的条件才能成立。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着国家的核心利益,在其培育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优先发展各种有利条件,但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一是国家意志作用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意志和战略导向,产业方向选择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及可率先突破领域。二是研发门槛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甚至成为该领域的技术引领者,形成不易被模仿的竞争优势。因此产业发展对专有人才、科研人员与科研投资依存程度更高。三是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面向未来的产业,区域的产业结构要不断地优化升级,才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对接,从而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较好地发挥出来,形成区域发展的新增长点。四是市场需求空间需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容量和市场需求的相关性也不容忽视,只有经济系统中存在某一最低限度的市场容量时,相应的产业分工才会在该系统内被采纳[3]。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经济危机曾多次冲击全球经济,很多国家早就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对方式。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4]:一是把握好科技超前部署的规律,遵循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关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积累,加强发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把握好产业技术的发展方向、超前部署、率先投入和引领发展;二是把握好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科学分析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突破产业发展障碍,通过体制、政策和市场的综合设计,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促进战略产业持久发展;三是把握好政策引领和推动作用的规律,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为自主创新产品打开市场做好服务工作;四是把握好人才聚集和成长的规律,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创业团队的培育,在重点学科、重大专项、高新技术和金融管理领域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高度重视管理人才和创业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思路设计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早在“十五”期间,中国就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为新兴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2009年的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335 352.9亿元,科技活动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了1.6%。科技活动的参与范围不断扩大,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也很活跃,2005年拥有R&D活动的企业数为6 874个,占大中型企业总数的24%,2009年拥有R&D活动企业数为12 440个,比例达到30.5%,5年期间上升了27个百分点,R&D经费内部支出达到3 211.6亿元,比2005年提升了1.57倍,大中型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扩散中心。大中型工业企业也是技术引进的主要力量,2009年引进国外技术的经费支出达到394.6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33%。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成绩卓越,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1991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准建立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已达到了74个,发展领域涉及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新技术等方面,新兴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更加可喜。以生物医药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及产值变化率(见图1)为例:2006年之后,生物医药的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增长幅度变化极大,2009年比2008年的增长了163%,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强大的发展势头。如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中国的技术、资金、人才高度集中资源高地,从而为中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准备了难得的空间资源。
此外,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逐渐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突出。目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已较为扎实,资源条件较好,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具备了加快发展培育的基本条件[5]。从技术基础看,中国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对较小,有些领域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甚至局部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如动力电池,其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研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总体相当,而车用电机技术是为数不多的、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产业领域。从产业基础看,产业化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产业链条配置不断延伸。目前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物联网已开始在智能物流、交通、智能电网、安防、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应用,并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IPv6互联网,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资源条件看,丰富的资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后备保障。如在生物产业发展方面,已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在电动汽车发展方面,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所需的原材料,如锰、铁、钒、磷、稀土等均属中国富产资源。从政策环境看,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中央多次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此外,巨大市场需求和低成本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同时丰富的人才队伍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设计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由传统产业升级而来或者由具有一定技术发展基础的新兴产业扶持而来,最终目的都是在未来实现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与兴起阶段,技术成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中国的现有国情来看,虽已由技术跟踪者转变为技术领跑者,依然面临着潜在市场空间巨大但拓展艰难,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主导设计尚未定型,技术不成熟、产业化风险大、融资缺口大等难题。
从战略性来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关联性和全局性等特征,这需要对所要发展的新兴产业进行细致的筛选与甄别,由于其发展的重要性,更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政策指导与监察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而从新兴性来讲,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不确定性、高风险性、技术与知识依赖性等特点,同时产业的发展对于资源、技术、市场以及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独的市场调节随机性与盲目性太大,需要适当的产业组织模式将各要素进行集结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此来看,仅以市场自身的供需来调节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发展,必须利用国家政策加以调控扶持,同时运用合理有效的产业组织理论与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促进优势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利用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势与发展经验,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路径与模式(见图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模式选择
(一)依托政府规划,采用集群式发展
产业集群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产业发展形式,能够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产生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6]。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阶段,产业的进入与退出频繁,集群式发展有利于弱化产业不稳定性所带来的影响,有利于发挥产业潜力形成集群效应,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实现信息共享,提升创新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命脉,在国家层面上,目前正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十二五”时期发展重点;在地区层面上,各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大的规划框架之下寻求适宜本地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纷纷推出扶持与优惠政策。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成长与发展构筑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培育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在此政策优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积极采取集群式的发展模式,利用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创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因子,形成集群式发展模式。
(二)寻求技术突破,采用柔性产业组织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寻求技术的突破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更需要有一种先进的产业组织形式来促进交流与合作的进行,从而促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21世纪以来,产业柔性化组织方式与虚拟再整合的产业发展体系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一高级的产业组织形式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柔性化组织形式打破了刚性的企业整体形式,是以明确的目标形成虚拟的产业体,对优质资源进行再次整合利用。企业可以规避自身弊端,拿自己最长的木头与其他企业的资源整合来做一个更大的木桶,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为更大范围内实现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可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的做出调整,获得“新木桶理论”效益[7]。目前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单靠技术引进已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更满足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术的高需求,必须加强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与突破,加强产业的虚拟再整合,这样才有利于产业技术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实现对产业发展技术瓶颈的突破,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的形成与发展,使其向充满活力、具有强劲创新能力、融合化的产业组织体系发展。
(三)利用“载体高地”,依附高新技术园发展
生产要素是产业运动产生的基本条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投入要素有更高的要求,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必然要有优质资源“高地”的支持。战略产业发展的要素投入不仅包括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硬性要素的供给,还包括技术、知识、信息和企业家才能等软要素的供给。20世纪90年开始,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得到了普遍重视,全国各地各种级别的高新技术园区纷纷建立,这些园区多以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研究为主,成为创新人才与高科技技术的汇集地,同时各级政府为吸引资源制定实施了各种优惠政策,从而将高科技园区打造成了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聚集地,区域内的新兴产业发展活跃。如今高科技技术园区内的各项条件已经准备完善,基础设施齐全,人才与技术准备充足,运行机制也有了一定的范式,高新技术园区所带来的产业集群效应明显,这些为中国进一步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理想的空间载体,同时缩短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期准备阶段的投入,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素供给提供了有生力量。
(四)关注市场需求,优化产业孵化器的功能
市场需求是产业形成的基本动力,市场容量与潜力关系着产业成长的规模和潜力。较大而充满活力的市场需求,吸引大量的资金、创新型人才及新技术的投入,为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而战略新兴产业作为新生事物,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产业孵化器的运行与发展,可以有效地应对市场的多变性,培育领军产业,促进产业链条形成。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创办了产业孵化器,已实现了孵化器类型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地区性、区域性、全国性孵化器网络逐渐构成[8]。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着未来国家经济发展轨迹,要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支持才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可以通过产业孵化器促进产学研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有效地应对市场变化,实现新产品的市场宣传与消费引导,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步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目前,全球正处于第五次科技革命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于产业发展的拓展期[9],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持,同时各项政府政策也是支撑战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树立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着眼于引发技术和产业变革,统筹规划安排,因地制宜,积极寻求产业发展思路及有效范式,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实现中国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一)统筹规划产业发展,推进重大项目完善实施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高效益回报的产业,同时其发展也具有投资高风险性高等特征。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由政府出面,遵循战略产业发展的特定规律,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引导整个社会资源的投入。建议加强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工作,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构方向、空间布局与发展时序,使其与国家发展战略能够较好协调,发挥协同效应。同时,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强对重点项目和企业的落实与实施,支持重大产业科技攻关、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继续组织实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谋划培育一批对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和产业链完善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大项目,加强在建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培育完善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二)监管好资金流动趋向,疏导好资金运行通道
战略性新兴产业又是一个未来盈利与否比较模糊的产业,单凭市场经济主体的判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随机性。由于市场或者产业自身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与限制,可能会出现对某一领域盲目投资而在另一领域内缺少资金支持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做好资金监管与投资引导工作,使资金投放渠道通畅,减少浪费、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要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同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市场的准入标准,银行信贷也应向其倾斜,鼓励中小企业发集合债。建议实施战略产业专项资金建设,面向市场进行资金征集,实施市场化操作,发行产业债券,并将资金纳入政府总体投资规划体系,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和民间资本投入并举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三)建立鼓励创新机制,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有赖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力支撑。而中国各类创新主体创新动力仍然不足,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构建高效率的创新发展体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网络。首先要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相关的一系列配套政策为导向,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对相关的激励政策进行整合;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工作、学术与生活环境;支持企业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其次要营造有益于交流的环境和氛围,积极探索整合跨国研发力量的渠道与机制,组织产业配套和技术交流活动,促进研发联盟建设,构建产学研联合发展网络,最大程度地集聚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各类创新资源的作用,最终实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引导新型消费观念,培育新产品市场需求
目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前期,并以发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为主题,市场中存在多种相互竞争的技术,产品创新速度快,消费者的消费理念需要作出调整,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需要时间,从而增加了产品市场的高风险性。因此,要积极引导新型的节能、环保消费理念;加快新兴产业市场的培育,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鼓励产业内的价格适度竞争;加强对新兴产品的比选,在需求应用条件相对成熟的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鼓励开展先行先试,在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发挥政府对社会投资的“引爆”作用,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提升市场发展潜力,逐步形成成熟的市场化盈利模式。
(五)完善政策法规环境,加强产业监管力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对市场操作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国家加强立法,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规范产业的市场操作规则,创造一个良性环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幼苗”的培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完善监管组织体系,优化新兴产业投放的市场环境,市场行为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创造宽松的有序的竞争环境,发展符合新兴产业规律的商业模式。改善产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统筹协调部门、地区、行业关系,形成发展合力,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战略性新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http://省略/zwgk/content_
1724848.htm,2010-10-18.
[2]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周新生.产业分析与产业策划方法及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投资,2010,(2):4-6.
[5]万钢.抓住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N].科技日报,2009-11-27.
[6]万琼.高科技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J].经济理论研究,2007,(11):14-15.
[7]朱瑞博.价值模块整合与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3,(8):24-31.
[8]吴寿仁,李湛.中、美、法、韩四国企业孵化器的比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3,(2):11-17.
[9]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3):19-28.
The Excogitation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Analysi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China
Di Qianibin, Zhou Leping
(Study Center for M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