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

篇1

关键词:节能减排 低碳发展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 披露模式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全面推进,通过科学规划,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政策、规章、制度与体制机制,并从国家、企业、社会等宏观、微观多个层级贯彻实施。其中,重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搞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为企业利益相关方考核与评价企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情况,并为其科学决策提供环境会计信息是发挥环境会计基础作用的主要途径。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向政府环保监管机构、投资者、管理层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报告其履行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等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的主要形式。

(一)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及其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基本国策之际,企业利益相关方更加关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甚至以此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主要包括政府环保、财政、税务、证券监管与发行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的投资者、供应商与客户、消费者、社会公众等,他们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可以概括为:(1)政府相关主管机构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国家意志的体现。(2)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源于经营合法性的自我证明与开展节能减排、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与经济效益、实现低碳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企业持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在驱动力。(3)企业投资者等外部经济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要源于对企业环保责任的关注与经济决策的需要,尤其是投资者对企业环境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停业、巨额罚款等)的关注与道德投资的兴起等,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外部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关注。这也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外在需求与强大社会压力来源。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或动机)是在借鉴传统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理论依据与动因基础上,结合环境会计及其信息在内容、供给与需求等方面的特殊性创新发展而来的。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环境产权理论(戴悦、华楚慧、李玮纬,2012)、环境受托责任论、外部性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蒋麟凤,2011)、可持续发展理论(张福琴,2012)及信息租金理论(王雄元,2005)等。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一方面是为解脱环境受托责任,通过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证明经营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是为确保各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政府及其宏观管理机关通过立法与监管执法等形式强制要求企业披露利益相关方经济决策所需要的环境会计信息,并确保其质量。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为我们解答了企业为什么要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应当向谁披露,披露哪些信息,采取什么机制、什么方式披露信息等困扰当前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现实问题。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可以为明确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确定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所需的披露主体、内容、机制与方式等提供理论基础和条件。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目前,有关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的研究大多以传统会计的受托责任论、决策有用论和融合理论为基础,并结合环境会计的特殊性进行尝试性探讨。结合传统会计目标与环境会计内涵与外延的扩展、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及上述关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定位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应表述为:企业向投资者、政府环保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科学分析与客观评价企业遵循环保法规、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情况并进行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其中,环境会计信息至少应当包括企业环境活动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产生影响的财务信息和环境绩效信息两个方面。

二、企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的新要求

(一)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科学内涵

节能减排的科学内涵是指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

而低碳发展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党的十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低碳发展目标。低碳发展并非一味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而是要通过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减碳的同时提高效益或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低碳发展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见,低碳发展的科学内涵是通过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减碳的同时提高效益或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两者之间虽然科学内涵不尽相同,但目标是相同的,都以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二)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的新要求

高质量的环境会计信息需要有科学、可行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来完成环境会计信息的采集、整理与披露。结合前述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笔者认为,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的要求可具体表述为以下五个方面:(1)企业应主动、客观、公允、充分披露反映企业遵守环保法规、履行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等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的环境会计信息。(2)企业应向投资者、政府环保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提供有助于其科学分析、客观评价企业环保责任履行情况,并有助于进行科学决策的环境会计信息。这些信息应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及时性等质量特征。(3)企业应根据国家环保法规规定,客观、公允、充分反映企业环保责任与环保绩效情况要求,通过合法渠道,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披露。(4)所有企业都应通过一定途径,采用合理的方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5)政府环保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监管执法,充分发挥监管、督促作用,促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是当前社会关注与环境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梁杰、刘婷婷、段家菊(2012)与刘金彬、胡世强、杨明娜等(2012)等研究发现,我国已制定并实施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但还不够完善,至今仍无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或《环境会计指南》,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披露规范和要求。同时,还存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蒋麟凤(2010)、张颖萍(2012)等研究发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识不强、主体范围窄、披露水平不高、大部分企业缺乏披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朱小平、孙甲奎(2012)研究发现,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采用财务报告及附注、单独的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董事会报告、招股说明书、重要事项、内部会议记录以及管理层讨论和分析等八种方式。多数学者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主要采用补充报告模式,即通过年度财务报告的报表附注形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仅有少数企业采用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披露环境会计信息,采用其他披露方式的企业很少。补充报告模式和社会责任报告模式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都显得零散,且定性描述多于定量反映,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分析、评价企业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与环境绩效,可靠性与相关性不强。

刘金彬(2013)研究发现:(1)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可靠性差,披露的定性信息多,定量信息少,定量的财务信息更少;(2)披露内容散乱、不规范、不统一,缺乏可比性;(3)披露不充分、不完整;(4)信息披露不公允,选择性披露现象普遍;(5)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般是重污染行业企业披露质量相对较高,广大的非重污染行业企业披露质量低,甚至无披露。

刘金彬、胡世强、杨明娜等(2012)研究发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监管机制缺失,导致监管执法不严等问题。马军(2010)研究发现,不同地域因政府监管、执法程度差异因素是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更为关键的因素。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与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形势及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欧美及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先进典范相比更是相形见绌。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资源所有者缺位,缺乏环保的生产生活理念和社会风尚,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需求与披露压力不足,企业不情愿、不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影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朱小平、娄欣轩,2010;张颖萍,2012;刘金彬,2013)。(2)缺乏完善的环保法规,尤其缺乏实践性强的环境会计准则或指南,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法律基础与统一的标准,影响披露水平与质量(徐寒婧、吴俊英,2012;刘金彬,2013)。(3)缺乏相关配套措施,尤其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激励机制,导致鼓励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政策、制度难以落到实处,影响披露水平与质量。如目前很少有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等政策。(4)我国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研究起步晚,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还不成熟,以此为基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披露内容、方式、途径、信息质量评价体系与监管机制等至今尚无定论,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践裹布不前、良莠不齐。(5)缺乏政府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随意性强、地区差异大、质量不高(马军,2010;黄晓梅,2011;梁杰、刘婷婷、段家菊,2012)。

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认为,构建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需要遵循下列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合法性原则亦称为合规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必须符合我国环保法规,披露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是合法的、规范的。

(二)循序渐进原则

建立完善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开展切实有效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践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应科学规划,按计划分步实施,并遵循抓大放小、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先在环境影响大,经济技术水平高、规模大的企业开展试点,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随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环保法规不断取得进展的情况下逐步推广到其他行业、企业,直至普及。

(三)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原则

如前所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因此,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设计需遵循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原则。

(四)重要性原则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设计,应有助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的实现。即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企业要全面、充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并作为重点检查对象,企业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业务活动或事项及其影响,要充分、详细披露。其他企业和事项则可以采用简化的披露模式。

(五)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因此,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成本应以不超过企业承受能力、不超过因不依法披露可能遭受的处罚、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所可能带来的成本节约、销售增长、塑造良好社会形象等效益为限。因此,应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披露模式。

(六)灵活性原则

是指企业在遵循环保法规的基础上,为更经济、高效地向利益相关方披露反映企业环境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其经济决策的环境会计信息,企业可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披露模式。

(七)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环境问题与部分环境事项无法货币计量的特殊性,环境会计信息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兼用实物与劳动计量方式,甚至文字说明等多种方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八)持续披露原则

持续披露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企业要遵循环保法规,定期、持续披露相关、可比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二是企业选择的披露模式要有助于企业经济、高效地实现披露目标。只有遵循持续披露原则,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披露。

(九)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环境会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其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需要借鉴其他学科,尤其是传统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环境会计的特殊性开展创新研究,探索建立、完善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信息披露规范;二是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设计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并结合国情开展创新研究,构建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以更快、更好地构建、完善我国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实现披露目标。

五、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构建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

针对当前企业不情愿、不主动、不积极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

1.进一步完善环保法规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体范围。通过立法形式,尤其需要通过修订《环保法》、《公司法》、《会计法》等途径明确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责任主体地位与法律依据。

2.通过环保立法与普法宣传教育,倡导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风尚,营造全社会关心环保、积极实践环保的强大社会压力,督促企业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高披露水平。

3.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一方面,通过给予积极、主动并高质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以税收优惠、优惠贷款、颁发“环境奖”等激励,引导企业积极、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并提高披露质量;另一方面,加大对违法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给予罚款、停业整顿、冻结贷款、限制上市融资等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惩罚力度,督促企业依法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4.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强度、企业规模、经济技术水平、是否为上市公司等属性对企业进行分类,明确企业类型及披露要求,尤其需要明确必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范围,并根据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情况,逐步扩大披露主体范围。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1.合理确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目前,环境资产、环境权益等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问题尚属世界性的瓶颈问题。即便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地区其环保法规和《企业环境会计准则》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要求也主要集中在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政策等方面。因此,我国在构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时,应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目前环境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等理论研究领域尚无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可仅强制要求企业先披露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政策与环境绩效等内容,待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取得实质性突破后,再逐步扩大披露内容。唯有如此,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才能既不脱离实际,有利于实践,又能确保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实现披露目标。

2.根据重要性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严格要求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经济技术水平比较高、规模大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充分、全面披露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政策与环境绩效等内容。其他企业可根据企业类型及相应要求,依法披露相关内容。

3.根据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要求,采用新方法、新途径,扩大披露内容并提高披露质量。为更好地揭示企业环保责任履行情况,为利益相关方科学决策提供更加充分、全面的信息,可在企业披露法定内容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成果――事项法,创新披露方法和途径,如通过企业网站,披露环境事项及相关的环境投资、环境收益与损失性支出和主要环境绩效指标等内容,扩大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机制

基于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依据与动因的分析,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需要建立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激励与惩戒相结合、不同类型企业可适用不同披露模式的披露机制。其中,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上市公司应强制披露前述法定内容,其他信息及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企业则可采用自愿披露机制,其他企业则采用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机制披露环境会计信息。通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并有效运行,明确企业披露责任,提高披露水平与披露质量。

(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鉴于当前存在的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尚未破解环境资产、环境权益等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瓶颈问题,还无法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对其进行核算。因此,我国可以采用定量披露与定性披露相结合的方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1.对理论研究成熟,能采用简便易行方法对其进行核算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及相关信息,要求企业采用定量的货币信息披露方式。

2.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难以货币量化的环境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排放、环保设备与工艺技术能效提升等环境活动及其绩效方面的信息,要求企业采用相应的实物量度、劳动量度计量等定量披露方式披露。

3.对企业遵循的环保理念、制定的环境管理目标、遵循的环境政策、为改善环境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企业环境活动的社会影响(含获得的社会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允许企业采用定性方式披露。

4.借鉴事项法,采用多种方式披露企业环境活动事项,以帮助信息使用者获得更加全面、可靠的环境会计信息,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五)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途径

根据前述企业分类结果,借鉴国际先进理论研究成果及成功的实践经验,我国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途径或形式。

1.通过企业网站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规模较大、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重污染类企业,尤其是该类上市公司,应在企业网站设专栏,全面披露企业环保理念、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及环境绩效等信息,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利益相关方提供高质量的环境会计信息。

2.通过编报独立环境报告披露环境会计信息。采用该种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上述重污染类上市公司除通过企业网站实时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外,还需要通过编制并报送独立环境报告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二是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但企业规模不大、经济技术水平不够高的企业,需要根据重要性原则,通过编报独立环境报告途径全面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三是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没有重大影响,但企业规模大、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如中度污染的上市公司,因公司规模大,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也需要根据重要性原则,通过编报独立环境报告途径全面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3.通过定期财务报告(主要是财务报表附注)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轻度污染的大中型企业,因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一般不会将环境活动作为重要事项来管理和核算。因此,可以采用编报定期财务报告,以财务报表附注等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4.通过编报定期环境信息简报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经济规模较小、经济技术水平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企业而言,采用编报定期环境信息简报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切实可行的。

5.通过临时公告、新闻会等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中度污染企业及以上的大规模企业发生的环境事故可能产生的重大环境影响事件,企业需要通过临时公告、新闻会等途径及时、全面地向政府环保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6.通过环保手册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部分环保意识强、环保观念先进的企业而言,编制、派发企业或产品环保手册,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宣传企业环保观念、塑造企业良好社会形象是不错的选择。

(六)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机制

为破解因信息不对称等可能引发的信息披露质量问题,需要加强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笔者认为,我国可借鉴刘金彬(2010)提出的多维度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思路,建立政府环保监管机构为主导、企业、第三方审计与社会公共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并根据监管结果实施激励与惩戒相结合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机制。如政府环保监管机构根据监管情况,对企业直接做出奖惩决定或向其他利益相关方公布监管情况,以供其经济决策参考;社会第三方审计(鉴证)结果可供金融机构、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的经济决策提供帮助等。J

(注:本文系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成都节能减排与低碳城市建设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ST13-31)

参考文献:

1.戴悦,华楚慧,李玮纬.以环境产权为核心重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会月刊,2012,(12).

2.张福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依据及路径优化选择[J].财政监督,2012,(8).

3.王雄元.自愿性信息披露:信息租金与管制[J].会计研究,2005,(4):25-29.

4.梁杰,刘婷婷,段家菊.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5.刘金彬,胡世强,杨明娜等.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的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12,(8)

6.张颖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研究[J].商业会计,2012,(12).

7.马军.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障碍何在?[J].环境保护,2010,(21).

作者简介:

刘金彬,男,成都学院副教授。

张翼飞,男,成都学院讲师。

篇2

关键词: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一、会计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简介

1. 会计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内涵及外延。

    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理论的研究范畴涵盖了从信息、传导、解读到信息反应的资本市场信息揭示完整过程,以及信息指导、信息效率、市场透明度等系列化披露问题。国际上,已经建立柜台市场的国家,对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对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相对完善的美国。

2. 现代会计及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产生及发展。

   现代会计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产生的直接契机是1720年英国的“南海事件”。之后英国国会先后通过了《泡沫公司取缔法》(BubbleAct,1720)和《股份公司法》(JointCompaniesActof1844),其中对现代意义上的公开说明书做出的规定,确立了股份有限公司募股必须经由公开说明书注册的原则。奠定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现代证券法中核心地位的是美国。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OTCBB市场上出现过几起欺诈案,这促使美国证监会通过了《柜台交易市场合格规定》,要求所有在OTCBB上交易的公司成为“报告公司”。

日本要求企业在柜台市场注册后,公司必须披露公司财务状况和股东人数、审计财务说明书,以及每个商业周期的经营绩效。台湾兴柜股票交易市场要求信息透明化,挂牌的公司必须定期披露财务报表(半年报、年报),并义务公布重大信息,投资人在信息取得的正确性与实时性上都有角度的改善。香港创业板市场则可归为以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为基础的市场,创业板市场持续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上市公司持续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一般性规定、上市公司财务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关联交易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等。

二、我国OTC市场会计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在国内,学术界和实践中对于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多年来主要围绕的是在公众公司中占极少数的上市公司,目前的研究大多关注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决策及披露的市场影响。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作为一个主题跨越了会计学、金融学和经济学三大领域,涵盖了这三个领域中有关契约、效率和制度等问题的大量研究。

田昆儒(2001)则认为可分为经营者向董事会进行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董事会向股东大会进行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或责任说明以及公司(作为法人)向社会各利害关系者进行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三类。

陆正飞(2002)以问卷形式考察了对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选择情况,发现投资者认为应鼓励上市公司适当披露那些难以计量的诸如员工素质、产品质量、企业市场竞争力等信息。

李东方(2002)认为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是指证券监管法强制性要求证券发行公司在证券发行和上市交易的全过程中,依法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与该公司证券有关的一切真实信息,以便投资者能够获取真实信息而做出证券投资判断的证券监管制度。

宋献中(2006)认为应在考虑企业战略发展环境的基础之上,根据企业持续性经营的管理目标和方案,披露有关企业核心能力与核心战略的信息均衡。

三、多管齐下 提高我国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柜台市场——创业板市场——主板市场是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蓝图,离不开市场交易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相应的组织制度安排。柜台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初级市场,只有从制度安排角度设计好运行和监管机制,才能保证其发展和完善。

1. 建立科学合理的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1) 投资决策有用性原则。

从目前我国的状况看,个体投资者的投资意识并不成熟、风险承担能力较差,OTC市场的投资风险高于证券交易所,因此建议将OTC市场的投资者定位于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具有投资的专门知识以及信息搜集和信息分析的能力,所以,OTC市场的信息披露应当强调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

2) .资本市场信息可比性原则。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极,OTC市场信息披露的目的同交易所一样,也是为降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投资者在OTC市场投资同样需要依赖财务信息进行决策。因此,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不仅需要市场内部的信息可比,而且还需要市场之间的信息可比,这样才有助于公司在市场之间的转板。

2. 强化会计信息资源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

    全方位多层次地引导会计信息的合理利用,引导OTC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由简单的依靠数量的积累向提高利用率的转变。

3. 形成完备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应该从市场层次和公司规模的“双维”角度确定信息披露的层次,形成“层次化”信息披露制度。根据OTC市场特征探讨OTC市场信息披露的框架结构。借鉴海外信息披露制度和OTC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公司的实际披露状况分析,构建OTC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模式和内容。

参考文献:

    [1]徐良平.中小企业创新融资与创业板市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1-216

篇3

关键词: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会计 信息披露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一直受到关注,最初的企业社会责任其实就是指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责任的内涵发生中重大变化。但是,从广义上讲,普遍能接受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是决策制定者在促进自身利益的同时,采取措施保护和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义务。具体地说,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所有者权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障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和保护弱势群体等。因此,本文仅拟就我国企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等问题进行初步探究。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发展滞后,社会实践与理论研究还处于开始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开始以积极态度看待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如财政部1995年公布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包括“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两项指标。虽然在过去的几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忽视的是,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缺乏规范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规范,有了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不同企业可以使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量,并使用相同的格式对会计结果进行报告。这使得信息使用者可以对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间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我国目前企业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主要是包含在企业年度报告中,信息量小,而且缺少定量的信息,难以进行分析和对比。而有的企业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由于缺乏统一的格式规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难以发现有用的信息。有了规范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让企业披露的信息格式统一起来,便于使用者比较和分析。 

2、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范围界定不清 

现代企业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依存于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企业在必须考虑与相关的各种利益团体(投资者、政府、消费者等)的关系的同时,又受到政治、法律、经济政策、技术水平、社会文化及道德规范等诸多条件的约束和限制。虽然企业应对社会承担责任,但是企业毕竟是社会中的经济组织,其职能是有限的。社会责任会计的职能包括有关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数据收集、计量以及将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人员、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所以,界定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即确认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范围就成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这导致了我国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不完整,不规范。 

3、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审计机制 

我国当前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自愿披露,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差的企业通常不进行披露,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好的企业虽然披露了,除了在提升企业形象上有些效果以外,不但不能获得其他的利益,反而需要支出大量的费用,长此以往,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和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积极性被打消,要想再推进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就更加艰难了。要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和审计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机制,对认真执行信息披露工作的企业给与奖励,而对于虚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要给与惩罚。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机制,可以确保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认真执行信息披露工作的企业的积极性,体现出公平原则;另一方面也间接的保护了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三、完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1、建立规范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 

对于会计计量和报告而言,会计准则是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准绳和规范,有了统一的会计准则,不同企业可以使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量,并使用相同的格式对会计结果进行报告。这使得信息使用者可以对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间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自然和财务会计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建立和财务会计准则相似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披露准则也就自然成为建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因此,若没有规范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来约束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工作,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

2、合理界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范围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伦理的重要范畴,对那些不应由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则不纳入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范围,否则会加重企业的负担,所以应合理界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范围。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1)对职工的责任。对职工人权、报酬及福利、劳动条件、健康及教育培训的保障等;(2)对消费者的责任。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优质的产品及服务,向消费者赔付由于产品本身缺陷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3)对投资者的责任。对投资者提供真实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便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4)对政府的责任。为市政建设提供财务支持和捐赠;(5)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在财务上反映防止“三废”对环境的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公共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等情况。 

3、建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和审计机制 

一方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评价机制,对认真执行信息披露工作的企业给与奖励,而对于虚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要给与惩罚。具体而言,相关政府部门要协商出台规定,比如:针对上市公司而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可以出台规定,对认真执行信息披露工作的企业,在发行新股和发行债券等融资方面给与优先考虑;而对于虚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暂停其发行新股或发行债券。另一方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机制,通过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对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审计,以保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通过分析我国现有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审计制度,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另外建立一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体系,只需在原有财务会计信息审计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即可。 

篇4

【关键词】社会责任 会计信息披露 内容 优化

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社会责任意识薄弱,自愿披露水平较低。上市公司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只在传统会计报表内做有限披露,没有单列社会责任会计项目。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自愿性披露水平较低。与我国年报准则规定相关的强制性指标信息披露情况较好,如股东类和员工类的指标都用货币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计量。而对国家法律和准则没有具体涉及的指标,上市公司的自愿披露情况则较差。

(2)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有待扩充。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是大多数企业将大量精力耗费在经济责任、环境责任上。社会责任披露的内容极不全面,很少有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披露。

(3)非货币计量形式居于主导地位。在西欧,法国被公认为是对社会责任会计最为重视的国家,早在1975年就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采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方式介绍社会责任中的相关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没有运用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加以量化披露,即没有纳入到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中,使得信息使用者无法辨别其信息的真伪。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主要是以文字性的叙述和说明为主,以货币计量的数据较少,对社会公益福利事业的捐资和污染治理支出只偶尔出现一些定量数据。

(4)缺乏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独立报告。我国尚未有企业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企业对于所发生的社会责任项目,在会计核算中无法列示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通常做法是将该项目归入某个传统的会计科目内,按环保部门规定缴纳的排污费,直接计入该公司管理费用之中;因按规定承担社会责任而得到的政府扶助和收益,则计入营业外收入。这些做法导致的相应结果是企业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但社会责任信息却没有在会计报告中体现出来。

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成因探析

(1)政府监管力度还需加强。我国现行《公司法》尚未有明确条文界定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虽颁布几十部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有关的法律以及行政法规,但有关社会责任的法律还是空白。现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法规以环境管理法规为主,缺乏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其他方面的规则、准则和指南,其监管方式有待改进。

(2)利润最大化驱使短期行为。由于一些管理者首先重视的是企业是否得以持续经营,即每年是否有足够盈余使股东受益或者有足够资金偿还债权人。一些管理者常常忽视企业价值最大化,而更多关注自身报酬,信息披露所带来的好处由其享有,而由信息披露应受到的惩罚则由企业本身而非直接责任人承担,上市公司的内部人往往避重就轻,对有亮点的部分过分强调,未采取有效措施的部分未予关注,从而降低公司透明度。

(3)社会责任会计成本高。社会责任会计成本包括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工资福利、工作条件、技能培训等;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研究费用与设备购买;承担公益和社会福利的支出等。这些成本对企业来说是数额巨大的支出,在利润最大化驱使下企业自然不愿主动增加自己的社会责任会计成本,当公司发展到特定程度,经营理念足够完善,才会自发担负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优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1)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加强政府监管力度。首先是要让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理论界及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外部利害关系人充分意识到社会责任的内涵、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培养企业主动性自愿披露的习惯。

(2)积极开展理论与研究,促进社会责任会计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社会责任观念传入我国以来,政府一直没有出台要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新《公司法》实施最初,虽提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概念,但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评价等系列约束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关法规尚未出台。研究机构有责任也有必要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政府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提供依据。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背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引言

全球工业化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在2013-2017年国内有很多地区都受到了非常严重雾霾天气的影响。雾霾天气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带来一系列环保的问题。诸如此类的环境问题,使社会各界人士都对低碳经济予以了越来越高的重视,致使国内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需要顾及低碳经济对于环境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及时、详细地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1]。因此,构建一套以低碳经济为大背景,并且切实可行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管理模式就显得非常迫切。

1低碳经济概述

1.1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理念基础上,构建的以低污染、低能耗理念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

1.2特点

(1)经济性。低碳经济本质上还是一套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经济发展体系。(2)技术性。想要实现低碳经济必须借助现代信息化科学技术。(3)目的性。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而低碳经济则是以平衡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2环境会计概述

环境会计是从财务会计延伸而来,是指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行为以及其对企业财务业绩产生的影响进行衡量和记录。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则是指,将衡量和记录下来的信息向企业的相关利益者披露,能够向企业提供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绿色经营成果。

3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的关系

首先,低碳经济发展体系的确立,使环境资源和碳排放量被纳入企业会计核算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即低碳经济为环境会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企业是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体系的主体,也就是说,企业是否能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体系,是判断能否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和手段。最后,国家想要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使低碳经济和环境会计二者形成同时运作、相互带动的互利共赢关系,这样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难点

4.1重要性

(1)企业自身发展的基本需求。随着国家低碳产业高速稳步发展,企业想要不被低碳市场所淘汰,就必须积极顺应低碳市场的发展趋势,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管理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已经逐渐变成了影响国内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2)企业环境责任解除的需求。国内很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环境的依赖性都比较大,因此,企业应该及时将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反馈给社会[2]。这就要求企业应该及时、有效地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预防控制。(3)与企业有关的利益体的需求。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存在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而刻意隐瞒会计信息的现象,这就会对使用到相关信息的管理者造成误导,从而影响自身的判断。这就意味企业很有可能会出现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这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该对自身的环境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收集和整理,从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进行技术改进与创新的依据。

4.2难点

(1)企业之间的竞争风险。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对于企业而言是内部机密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披露,有可能会降低自身的经济利润和市场占有率,进而增加企业与其他同行业企业的竞争压力[3]。(2)更高管理水平要求的风险。现如今,国内部分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数据的搜集体系还不够完善,也就是说,这部分企业很难通过会计手段对自身的环境活动进行衡量和记录。因此,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面临更大监管压力的风险。国内目前正处于不断对与节能减排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优化和改善的阶段,因此,个别企业不愿意将自身的环境会计信息过早地披露出去,从而使自身面临更大的监管压力,压缩自身的经济效益。

5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原因分析

5.1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2010年以来,国家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工作,明确开展低碳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建设低碳排放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在多年试点和推广工作中,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4]。对于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以以下几种方式进行选择:财务报告及附注、单独的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董事会报告、招股说明书、重要事项、内部会议记录、管理层讨论和分析。低碳经济会计信息缺乏公认的量化标准,企业在实践中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无法及时有效反映低碳经济实际运行状况。同时,尚未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审计的规范制度,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条件和环境还不够成熟,使得大部分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时候,忽略了低碳、减排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导致低碳经济会计信息披露的比例过低,披露以非财务信息为主。

5.2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

(1)缺乏专业的环境会计人员。环境会计是一门顺应国民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稳定发展理念的新兴学科,它虽然包括了传统会计的基本工作职能,但是其主要目的依然是环保。因此,环境会计应该包括传统的会计学以及现代的环境学。也就是说,环境会计工作人员必须是一个具备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型人才。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内缺少这样的人才。(2)环境会计缺乏外部审计监督。国内目前还没有独立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构,因此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基本上是取决于企业自身。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企业不会出现受到利益的驱使,而进行选择性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或者披露虚假的环境会计信息等情况。

6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改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6.1建立和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管理制度

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会计制度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坚实后盾。因此,国家应该对其他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成果加以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独属于自己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为促进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发展,提供完整的、全方位的理论依据。与此同时,想要企业及时有效地披露自身的环境会计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是否完善[5]。因此,国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尽快使自身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得以完善,从而规范国内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

6.2提高企业管理层及员工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

国内各级企业都应该对环境会计信息之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认识。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可以将环境绩效融入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绿色经营意识;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将环境绩效融入企业经营绩效考核体系之中,以提高企业管理层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视度,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会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考虑,为企业更好地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创造条件。

6.3培养专业的环境会计人才

国家想要弥补专业的环境会计人才缺失的缺口,就应该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与此同时,强化对现有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的再教育,这样才能为促进国内企业更好地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人才保障。

6.4加强环境会计信息外部审计

想要确保企业以及与其相关的利益体接触到的环境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必须有外部审计的参与。这就要求在建立和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同时,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这样才能更好地规范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进而使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6.5明确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要素信息

低碳会计信息主要是财务报表中作为正式科目并能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如低碳经济、低碳负债等;并且低碳绩效信息,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在会计信息披露中,从业人员一定要单独编制低碳会计报告,与传统的报告进行区别,根据企业自身不同的规模,采用不同的披露方式。例如,中小型企业可以按照传统财务报告增加低碳项目,或者在报表中附注说明;而中、大型企业则按照单独编制低碳会计报告的方式。低碳会计实务管理方面,采用单独编制更加规范,更加清晰、明了反映企业的财务、资产负债情况,有利于投资、经营活动决策的精准制定和落实,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篇6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发展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经济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应该充分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把环境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以反映企业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我们要充分重视企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了解企业是否承担了环境治理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能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绩效进行评定,它将环境经济学与会计学结合在一起,力求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部分,需要担负起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要注重提高管理部门的环保意识,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企业要对环境会计信息记录整理足够重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高效率的信息核对,使自己公司的发展与国家发展趋势相互融合。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投资者判断企业投资风险,有利于政府部门对企业环保工作作出评价,有利于金融机构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首先,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公司对自己的要求,它表明企业在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有利于吸引社会人员提高对公司的关注;它对公司股票价格有重要影响,是维持公司股票稳定上升的重要手段;它也是保持公司环境绩效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社会其他机关部门对企业做出评定,根据企业对环境治理做出的贡献衡量企业是否能够得到长远发展,从而与企业在进行事务往来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把握。

二、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企业在目前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大多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集中在会计附注报表中,很少反映在企业年度报表中;许多公司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作为普通的财务会计处理,难以判断公司哪一项资产是为治理环境污染设置的,这表明目前我国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有效的规范,很多企业没有积极主动地配合国家进行环境治理。

2.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固定模式

很多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呆板单一,只会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对环境会计信息记录没有充分发挥自己企业的个性,在记录过程中,显得散漫随意。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只注重企业的经济利益,没有对企业获得经济利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足够重视。所披露的内容不具有衡量企业发展前景的实用性,不能使社会透过信息看到企业的发展前景。

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政府相关部门也没有足够重视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首先,对企业环境会计制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及时跟进时代需求制定更为完善的政策,环境会计信息核算准则缺失,不能满足实际核算工作的需求。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不足,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利规范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虽然审计系统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要积极跟进时展,发挥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监督作用,让企业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我们要致力于共同努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治理环境污染,使我们都能够承担起治理环境污染的责任,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之中。

三、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如何发展

1.相关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准则

相关部门要重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核算效率。要注重规范企业的统计,让企业能以统一的标准进行记录,保证政府工作人员在进行信息核对的效率,并且能够根据这些信息对比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治理的情况,以进一步强化企业的责任。相关部门要加强环境会计准则的研究并积极进行试点工作,以点带面、由个别到一般,突破传统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使得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能够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真正发展为与我国国情相符的独具特色的记录统计系统。相关部门要重视对实验成果的检验,在检验过程中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不断完善发展,使企业注重自身的发展,减轻企业侥幸心理,让他们正视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关部门要对公司进行环境审计,建立完整的环境审计系统,落实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系统仍处于起步阶段,要不断完善以国家环境审计为主、以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为辅的审计体系,使得政府部门对公司环境审计做出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同发展。企业为了寻求自身利益,对环境会计信息往往不会进行全面切实的披露,加强政府监管能够提高企业保护环境的意识,促使企业对内部进行完善管理,制定符合我国发展前景的记录机制。政府提高监管力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的不断优化整理,使企业形成更好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有利于政府部门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监管体制,真正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使信息的记录整理能够规范有效地进行。

2.企业内部要重视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企业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注重对公司内部的规范。首先,要提高公司内部人员保护环境的意识,调整企业的内部结构,发展新的经营模式,让企业的经济发展不会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其次,企业要重视对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提高环境会计人员的能力,使会计人员能够结合环境信息与会计知识并运用于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使企业能收获丰富的环境效益。企业在对环境会计信息的记录中,要注意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能够真正地发挥效力,使我国环境能够不断地优化,不仅使以前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能够得到治理,还使得在企业将来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使企业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收获更多的环境效益。

3.加强社会监管

社会监管是促进企业履行环境治理和保护责任的重要力量,它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注重对企业的监督,约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不良行为。相关部门要引导人们积极对企业做出监管,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让企业提高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重视,积极承担自己的社会义务。社会监管具有广泛性,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对违规企业进行举报,使这些企业积极调整发展战略;社会监管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让企业提高环保意识以促进人们对企业的信任,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总之,社会监管是促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力量,我们要积极运用这股力量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四、结语

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准则,对企业形成良好的制约作用;加强对环境会计准则的研究并积极进行试点工作,突破传统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对公司环境会计审计做出有效的监督管理,在实践过程中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断完善。企业要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注重自身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统一结合,培养相关专业人才,进行自我约束,促进自身发展。社会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使企业重视自身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发展,为人们塑造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韩琦莉.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探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 现代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比较研究

我国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必然使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变化的方向与特征则取决于现代公司会计制度的特征和未来趋势。网络系统是一个便利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将在拉近信息提供者与用户之间时空距离的同时,极大地增加信息容量,丰富信息的内涵与形式,形成密切而多样化的信息交流和使用关系。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现代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亦提供了高效率的传播方式。然而,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如何迅猛,我们都必须立足实践,立足已有的科学理论。社会责任会计是在传统的会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学科。社会责任会计主要研究如何有效维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政府、企业管理当局、社会公众等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社会责任会计的目的是通过确认和记录企业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向政府及公民提供企业对社会的不良影响。现如今,在提倡“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高度重视,研究现代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显得日益迫切而必要。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当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发展相对滞后,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如此,我国政府、企业等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的问题日益关注。如2006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深圳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我国许多著名企业亦相继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如作为首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最具社会责任企业”评比中名列前茅,并荣获“2006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贡献奖”和“2006年中国网友喜爱的十大名牌”公益品牌奖的国家电网公司,了《2005社会责任报告》,并为汶川大地震捐款8600万,捐款捐物总价值达2.1亿元,很好地履行了其承担的社会职责。

在世界实践领域,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首先开展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践。1977年,法国政府正式颁布法律,要求雇员超过750人的组织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1980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出版了《公司报告》,鼓励企业编制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除股东以外的关心企业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1982年,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专家小组提出了《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准则草案》,该草案就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披露提出了广泛建议,要求跨国公司提供财务和非财务方面的诸多信息。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分析

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亦是我国现代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理论前身。但社会企业会计自身又存在着独立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传统观点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传统会计与其它学科的有机结合,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广阔的理论基础,其理论涉及到社会学、哲学、伦理道德学、经济学、会计学、系统论等多门学科。

1、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来研究社会的功能、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学科。社会学认为,企业是一种经济个体,同时亦是一种社会关系的集合体。然而,在传统会计理论下,企业则仅仅被认为是一个经济个体。社会学理论认为,必须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角度才能认识到社会各种组成部分之间的深层关系。社会学研究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与问题,其中许多研究内容关系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如劳动人口和就业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

2、哲学理论

哲学理论是人类智慧中关于人的思维与世界相互联系的原始理论,是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中最基本的理论,它为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提供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原始方法论。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哲学核心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同和谐发展,应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推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共同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加剧,这促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定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当前,在产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仅仅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而未考虑到世界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整体,这样的观念意识造成了非常多的环境问题,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以上观点是当今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依据。

3、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构建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基础。20世纪初期产生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并在弗里曼等学者推进发展下,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了对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举足轻重的基础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不应该仅仅由股东或其他单独个体主导,更应当符合政府、社会、供应商、客户、员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因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受市场环境与社会影响的组织。根据相关利益者理论,企业在努力谋求自身进步的同时,也要与社会各方利益相协调。

三、我国现代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1、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角度

我国现代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仅注重现有投资者的传统会计目标是其缺陷之一。市场化的发展将使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仅要考虑现有股东获得信息渠道的便利,更要注意将企业介绍给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股东的眼球,增强其发展潜力,以扩大企业的资本规模。随着我国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潜在股东从企业获得信息成为相对容易的事,因此潜在投资者必将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利用会计相关分析软件可以全面地分析企业内外部的经营发展状况,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充分地披露企业有关盈利预测、未来发展前景、现金流量的信息,回答用户、潜在信息使用者等利害关系人最关心的问题。

2、从会计信息呈报的内容角度

我国现代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从着重呈报最终经营成果信息扩展到呈报企业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为主、从着重财务信息扩展到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重。但是,当前的会计业务流程是无法满足以上需求的,这也是当前成本会计模式受到非议的主要原因。同时,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非财务信息将给用户提供许多不同的信息,从而弥补财务信息的不足。因此,必须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掌握计算机技术,并对目前的会计业务以及流程进行重组,最终达到当前的会计目标要求。

3、从保障网络会计信息披露安全角度

我国现代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在利用会计信息的同时,保障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的安全。当前,信息的传播渠道广泛,网上信息披露也有许多好处,但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网络会计信息披露在给企业带来财富和商机的同时,也有可能把企业带进安全的陷阱。在网络会计信息环境下,资金的安全、信息的安全也将成为企业财务的重要问题。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权威调查显示,美国每年因为网络信息安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安全威胁来自企业内部心怀不满的员工,其次是黑客,最后是竞争对手。由于网络会计信息交流公开化程度较大,信息使用者和操作人员干预系统的机会增加,再加上网络信息系统使用的是共用通讯线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隐患必然增加。因此,不论是有意的攻击还是无意的失误操作,都将给网络会计系统带来巨大损失,增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会计信息也因此产生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4、从社会责任会计实施角度

我国现代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社会责任要求采取逐步推广的方式进行。社会责任会计能否有效实施受到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和计量手段、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公众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社会责任会计披露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容易计量和实施的社会责任,应强制企业披露;对因其它原因不便统一规定或难于计量的社会责任,可采取自愿披露或建议披露的方式,比如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以稀缺原料进行工业生产的行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化工行业以及与人身健康密切相关的医疗和食品行业等试行社会责任会计。综上所述,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推广社会责任会计。在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形式上,可先采取文字叙述的简单方式,待相关条件成熟时再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独立报告形式。同时,政府可以先要求大企业披露其社会责任信息,然后逐步向中小企业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 宋献中、龚明晓:公司会计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研究[J].管理世界,2006(12).

[3] 袁蕴、牟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07(9).

[4] 刘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西北大学,2007.

[5] 田昆儒、康剑青、宋东亮:中国社会责任会计问题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2007(12).

[6] 迟德强:海外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制度及借鉴[N].证券市场导报,2007-08-23.

[7] 阳秋林、黄珍文、曹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关于我国现行企业实行社会责任会计情况的调查报告[J].南华大学学报,2002(4).

[8] 陈银飞、姜苑:浅谈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渊源[J].商业经济,2004(5).

篇8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

一、引言

证券市场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和发展,其发展潜力和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明显。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依赖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合理机制,各方关注的焦点在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如何提升。本文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内涵分析入手,以分析论证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各类因素为基础,设想建立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框架,提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信息披露质量低下的基本方案,对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上市公司发展的规范,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的促进,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很重要。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以及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具有特殊性,是由仍处在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过程中的我国的上市公司及其存在的金融体制、资本市场体系和经济体制决定的。分析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控制信息、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屡禁不止现象的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我国上市公司公司生存压力;二是公司业绩压力;三是自体制与制度安排带来的压力。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过程质量一般因素

根据上市公司的各会计质量的组成要素在信息披露过程中的反映,从中所体现的披露信息的明晰性、全面性、及时性以及对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易得性等方面。具体分析情况如表1所示。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严峻现状

尽管我国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的整体水平己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造假行为仍然层出不穷,中国资本市场仍旧需要更加严厉的监管政策和严厉的监管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恰当、不及时和不规范,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经济秩序,而且失去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任,从而最终危害了上市公司自身的利益。

如表 2 所示,统计了2001~2010 年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合规性数据。由表2的数据分析得出,违规公司的数量自 2001~2010 年间呈递减趋势,违规公司的数量2001年最多,此后由于监管力度随之不断加大,上市公司违规行为逐渐减少。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于2007 年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合规程度,迅速降低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总占比。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成因

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控制信息、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的现象屡禁不止,分析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我国上市公司公司生存压力;二是公司业绩压力;三是来自体制与制度安排带来的压力。

一是公司生存压力。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不退市或不受退市警告的表现,说明凡是受到退市威胁其生存的企业,在此压力之下都会产生盈余操纵的动机。能够向公众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以求增强竞争力、扩大经营、取得更多的利润是公司上市的目的。融资的必要条件是要有好的经营业绩,上市公司为取得再次融资的资格需要对企业的经营业绩造假。另外,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又一原因是良好的盈利水平会对投资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在整个证券市场乃至全社会引起关注,从而拉抬股票价格,使上市公司从中受益。

二是公司业绩压力。由于股东的利益和公司高管的利益与公司的业绩及公司股价的市场表现密切相关,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会计信息违规披露的动机同样会产生。

三是来自体制与制度安排带来的压力。我国上市公司早期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存在各种“先天不足”的制度缺陷。如下两个方面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形成的原因。一是公司治理不够完善,许多上市公司的各项制度都是照搬统一的模式而形成,制度规范并不能完全适合于各个企业自己的特殊情况,形成非常普遍的现象是制度与实际执行严重背离。制度的作用多用于应付监管层的检查。二是监管层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过轻,远不及公司违规披露会计信息所带来的利益,违规的成本过低,由此导致上市公司行为的机会主义。人们对”假账”早已是司空见惯,上市公司的违规会计信息披露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即使我们将有关公开披露的材料整理出来形成本文的表2,也并不能确保信息的百分之百真实性。

三、政策建议

(一) 完善国家监管部门的监督制度

1. 完善监管职能。在我国证皇谐∩希证监会作为最有权威的监管者,首先要提高调查取证和公开披露的速率,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处理问题,从而尽量减少投资者的损失并提高处罚的警示作用;其次,对证券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及证券协会等一线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

2. 增强监管力量,实现数量和质量的提高。现在监管部门之所以没能及时或充分的发现企业舞弊行为,其中一个原因及时监管力度不足。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对监管结果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应当加强培养专业人员,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从而提升监管效率。

3. 提高监管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管。证监会应利用法律来有效打击市场中进行舞弊的企业,不仅仅是证监会,国家机构、股民和社会组织同样可以依据法律规定合理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其次,证监会应遵守“公平、公正、公共”的原则,提高监管的透明度,让公众了解并能及时参与监管。

(二)完善法规和制度

目前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对于欺诈发行罪,最高刑期为5年,处罚金额为募集资金的1%~5%。我国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对于欺诈发行和财务造假的行为没有给与严厉的处罚。但美国《萨班斯法案》规定: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上市公司的主要管理层必须负责,一旦证监会查明其财务报表存在违法舞弊之处,则将按证券欺诈罪被处以最高达25年的徒刑;对于犯有证券欺诈罪的个人罚金最高可达500万美元、公司罚金最高可达2500万美元;对于违法的注册会计师则处以罚款或判处10年以下监禁。在经济领域,这种“严刑峻法”是值得参考借鉴的。建立健全《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等适应经济发展的法规和制度, 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这是保证会计信息披露高质量的重要措施。在会计领域,应当建立与完善会计法规,从而约束企业行为,并依据法规,对企业进行奖惩。最终为会计信息披露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世忠.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及其评鉴模式与方法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2]殷建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现状、成因及对策[D].复旦大学,2005.

[3].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动因实证研究[J].管理观察,2009(36).

[4]蔡志岳.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动因、市场反应与预警研究[D].厦门大学,2007.

篇9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披露,指的是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实时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更全面、更有价值的信息。在以往的企业信息披露中,由于披露数据不全面、关键数据模糊等问题,导致监管部门与社会公众很难通过企业披露的信息,对企业运行状况、财务信息以及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进行准确的衡量。并且由于以往企业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信息使用者很难根据企业披露信息做出准确的决策。这些情况都表明当前我国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亟待提升。

一、企业信息披露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社会对企业信息披露的实际需求,总结出企业信息披露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完整性原则、准确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公开性原则。

(一)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原则要求同时满足质与量两方面的规定。一方面,企业公开的信息在性质上必须是重大信息。另一方面,企业公开的信息在数量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以保障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能够据此做出判断。完整性原则要求企业应将影响投资者决策的相关信息完整的披露出来,并对披露的重大、关键信息的各个方面做出全面、周密、具体地说明。既要把对公司有利的东西公开出来,也要把对公司不利的东西公开出来,包括各种潜在的或现实的风险因素等信息,都不能有所遗漏。

(二)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不是强调已公开内容与信息所表达的客观事实的同一性,而是强调信息披露者、信息接受者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能够对披露的信息有一致、无疑义的理解。准确性原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时一定要用确切无误的言辞表述其含义,陈述的内容及陈述的方式不得让人产生争议。对于披露的不准确的信息,人们可能会对表面文意做出多种理解,进而导致投资者决策的失误,因此信息披露要求准确。

(三)真实性原则

对于信息披露来讲,真实性、可靠性是对其最为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要求。真实性是指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它要求反映出企业的客观事实,任何虚假信息的存在都是不允许的。投资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这些信息对他们来说是必要的参考资料,所以信息披露的意义也在于此。对公司而言,本着真实、可靠原则,要求其披露的信息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不能披露作假和失实的信息以误导投资者。

(四)及时性原则

由于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具有现时性,公告时间稍有延迟,就会影响投资者利用信息所做出的决策。因此要求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一旦发生变动,就要及时向社会进行公布,同时对于公开的信息也要保持实时动态更新,所有信息披露不得陈旧或过时。

(五)公开性原则

公开性原则指的是企业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向所有的债权人、投资者公开和披露相关的信息,禁止只向部分债权人、投资者私下透露信息进行内部交易,或向债权人与投资人选择性的披露部分信息,以影响他们的决策行为。公开性原则是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的重要原则,如果企业披露信息违背的公开性原则将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状况,因此,政府对于信息披露违背公开性原则的行为严厉禁止并设有相应的惩罚制度。

二、大数据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带来的影响

相关调查显示,当前企业信息披露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信息披露质量难以保证,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相关披露信息的产生、信息披露的形式、以及信息分析的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多角度上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产生影响。具体分析大数据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产生的影响有两方面:

一方面,大数据对企业数据披露质量带来了极大的正面影响。首先,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会计数据更新的更快,随之带动会计信息增长速度与处理速度的不断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企业披露信息即时性的要求,使得会计信息披露实效性更高。另外,及时的信息披露也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及时获取自己决策需要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信息披露的效率与质量。其次,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会计信息流通性更强,信息的可获取度可也更高,会计信息的共享流通状态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政府部门、监管部门与企业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对于提升企业会计披露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的即时性、互通性与开放性也大大的降低了信息存储与获取企业会计信息的成本。在大数据时代,企?I可以把海量的会计信息存储至云端,不仅极大的拓展了存储空间,还减少了一大批设备购置与后期维护的投入费用。另外,信息使用者可通过访问云端方便快速的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源,也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成本。总之,利用大数据背景下的先进技术可极大的降低企业信息披露的成本。

另一方面,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的开放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会计信息带来了一定的安全性风险。首先,大数据背景下,企业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而在网络开放性与不稳定性并存的形势下,企业的部分会计信息可能存在被恶意篡改、泄露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继而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其次,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会计信息的来源渠道变得更加丰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没有较大的保障,如果信息使用者不能准确的辨别自己获取信息的真假性、可靠性与有效性,将不能挖掘对自己有实际使用价值的信息。另外,由于大数据研究的是全体数据,分析出数据结果具有一定的混杂性而非准确性与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信息使用者利用企业披露信息预测企业发展的可靠性。

三、大数据背景下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措施

虽然大数据背景的企业信息披露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但从整体来看,大数据对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接下来本文就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几点建议措施。

(一)利用大数据完善我国企业信息披露的法律体系

首先,我国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与经验,来完善我国企业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可利用大数据充分整合现行的财政部、国资委、审计署、证监会、证交所等各部门的数据,对当前我国企业信息披露问题进行整分析,理清当前影响我国信息披露质量的主要问题与影响因素,以便于针对性的规范改进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明确企业应公开披露的信息范围与披露职责。如为进一步保证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我国可由环境保护部门发起与国资委、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证交所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利用大数据技术进一步集中、整合、分析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海量数据。之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针对性的完善明确企业环境报告的具体实施标准,对企业环境责任报告中要素、内涵以及设计体例等进一步明晰,要求其企业进行信息披露时尽量使用定量性信息披露,以提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其次,我国要进一步完善关于企业信息披露的监督制度与处罚机制,完善诉讼体制,进一步发挥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在内的监督作用,大幅强化处罚和惩戒力度。同时利用大数据筛选出多次出现信息披露问题的企业,并对其实施严格的惩处措施,对其他企业起到警告与震慑作用。

(二)整合企业信息披露渠道

以往企业的披露的信息主要分布在企业财务报告及其附注、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以及招股书说明书中,部分企业也会在证监会选定的重要报刊上进行披露,如《证券市场周刊》《中国证券报》。除此之外,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企业网站、财经网站等网络平台上披露企业相关信息。太多的信息披露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息收集的难度,也增加了信息收集与使用的成本,而利用大数据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

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可将披露信息有关的所有文本、图表、视频等信息进行集中整合,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全部数据信息进行运算、分析,提取出大量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披露,改变以往信息内容零散、难以有效提取使用的状态,进而提升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

(三)提升企业披露数据信息的可理解性

大数据环境下,企业信息数据处理、分析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使用者可以更加快速方便的提取出各自需要的信息数据,并利用信息数据分析结果全面掌握企业的运行情况与财务状况,为利益相关者做出相关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不过由于企业披露的信息复杂多样,如果企业没有进一步解释说明,信息使用者可能会对信息披露的结果理解有偏差,进而影响到决策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因此,企业应进一步提升披露信息数据的可理解性,可适当将披露的信息数据采用可视化技术呈现出来,利用明晰的图表、图形以及文字说明直观的展示披露信息结果,必要的情况下也可利用视频、动画等进一步解释说明,提升企业披露信息的解释力,使繁杂的信息更加易于理解与接受,以此来提升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

篇10

【关键字】会计信息 分部报告 金融工具列报 披露 信息增量

一、的提出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于统驭层次的1项基本准则、针对性强的38项具体准则和陆续出台的操作性强的指南等三个层次而构建的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既有普遍适用的一般业务准则,又有兼顾特色的特殊行业或业务准则,还有专门规范财务报告问题的报告准则。从过去偏重工商企业的17项准则,扩展到横跨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的39项准则,覆盖了各类企业的各项业务,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空白。各项准则有机联系,协调统一。这些准则与其之前已建设的17项会计准则相比,一些准则基本继承了原有准则,一些准则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修订,而相当数量的准则是新推出的准则。毫无疑问,本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首先是会计信息上的扩容,即产生了外延上的信息增量,其次是会计信息质量上提高,即产生了内涵上的信息增量。本文主要是关注新的会计准则带来的财务报表要求披露的会计信息数量和涉及范围的扩大,即外延上的信息增量。

会计准则尤其是规范财务报告类准则,对会计信息及其披露要求的规范决定着会计信息的数量,即哪些信息需要纳入强制披露的行列,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的价值,使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从会计信息披露中获得他们需要服务于经营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我国推出许多新的准则,是与我国日益成熟的市场和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要求提高相吻合的。尤其是我国证券市场的日趋成熟,以机构投资者为代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不满足于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要求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范围,以及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从报告类具体会计准则看扩大的信息披露内容

从“38+1”体系中的具体会计准则来看,新准则的后,企业被要求披露更多的信息,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亦能够得到更多高质量的信息。笔者特别关注到35号《分部报告》、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两项信息披露类准则,这两项准则不仅与国际会计准则高度趋同,而且充分地体现了为企业的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新会计准则扩大的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一)从《分部报告》来看

在《分部报告》出台前,只有1994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和2001年国家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涉及了分部信息的披露。前者的附件《会计报表附注指引》对分部信息披露的内容规定比较简单,后者的规定不够规范。因此,我们从上市公司的年报中看到情况是,大部分上市公司只是在附注中披露极为简单的分部信息,极少的公司披露比较完整的分部报告,这与缺乏完整的分部报告准则有很大的关系。此次财政部通过《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以下称35号准则)以一项独立完整的信息披露具体准则对分部信息披露做出了详细、规范的规定。

1. 35号准则第4条规定“企业披露分部信息,应当区分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关于报告分部的确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的是风险与报酬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的是管理法。我国则是在考虑风险和报酬的前提下,同时考虑企业内部组织、管理结构及内部会计报告制度,将风险与报酬法同管理法相结合,这种情况下,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将更具可靠性和相关性。

2. 35号准则第13条规定“企业应当区分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式披露分部信息”;第14条规定“对于主要报告形式,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利润(亏损)、分部资产总额和分部负债总额等”。

(1)分部收入。非常收益、利息和股利收益、投资出售形成的利得或债务得消除形成得利得,不得包括在分部收入中。分部收入是建立在收入概念基础上得,既然收入不包括非常收益,分部收入也不应包括非常收益。与利息和股利收入相对应的投资活动,通常是企业层次上的日常活动,而非某个分部层次上的活动,不应包括在分部收入中。但是如果分部的经营主要是金融性质,第15条规定“分部的日常活动是金融性质的,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应当作为分部收入和分部费用进行披露”。

(2)分部费用。不包括非正常项目,利息费用及投资转让损失或债务清偿损失(15条规定金融部分除外),权益法下企业分享的合营、合资或其他投资损失,所得税费用及一般管理费用,集团管理公司费用和母公司费用。无法归属某一分部的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也不应列为某一分部的费用,而应作为未分配项目在分部报告中列示。

3. 35号准则第16条规定“企业披露的分部信息,应当与合并财务报表或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总额信息相衔接”。在披露分部信息时,对于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一分部的期间费用、资产和负债,应当在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通过对这些项目的披露,使披露的各分部、各项目的金额调节到企业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总额。分部信息与会计报表中总额信息之间的调节情况可以揭示各分部信息及其会计报表相应项目的总额之间的勾稽关系。

4. 35号准则第17条和18条分别就主要报告形式为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规定了次要报告形式披露的,包括对外交易收入和分部资产总额。

(二)从《工具列报》来看

在金融工具的立法方面,我国曾经长期处于“金融压抑”的,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采取了限制的政策。此次财政部的《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对金融工具的列示和披露做了详细的规定,克服了2001年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未对衍生金融工具计价做出统一规定的弊端,要求企业在表内确认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有利于及时、充分地反映衍生工具业务所隐含的风险,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 准则第5条规定“企业发行金融工具,应当按照该金融工具的实质,以及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在初始确认时将该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确认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这一规定实现了衍生金融工具从表外披露转向表内列示的转变,增加了金融工具信息的透明度。

2. 准则第15条到17条规定了企业应当披露编制财务报表时对金融工具所采用的重要会计政策、计量基础等信息,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账面价值,信用风险;第19条到24条规定了企业应当披露金融资产的重分类,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作为担保物的金融资产,每类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详细信息,与违约借款有关的信息。这些规定使金融工具的披露更加全面,采用公允价值计价能够更好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便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

3. 对于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仅限于商品期货的套期保值,对于利用其他更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就没有这方面的规定。37号《金融工具列报》第25条到28条详细规定了企业应当披露每类套期保值、现金流量套期、公允价值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有关的信息。

4. 准则第33条到35条规定了企业应当披露与金融工具有关的收入、费用、利得或损失,与各类金融工具风险相关的描述性信息、数量信息和信用风险有关的信息等。第42条详细规定了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包括货币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这些规定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金融工具的风险情况,从而对企业的未来状况做出预测。

三、信息披露扩大的积极意义

新企业会计准则增加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对披露形式做了规范性的要求,在外延上上增加了有用的信息。

(一)分部报告的有用性

首先,从企业来看,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跨地区、跨国经营更加频繁,因而,分别揭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分部信息,则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地评价企业的资源分布和发展动态。一个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其投资的风险和报酬率大小取决于企业经营行业的状况、经营地区的环境等因素。在相同情况下,分部报告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投资者企业未来的经营报酬和风险。分部报告可以满足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需要。其次,分部报告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层的内部管理。企业涉足的行业、产品越多,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能力要求也越高。分部报告提供的信息能够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时、全面地了解各行业和地区分部的获利能力、投资风险发展情况,更好地制定集团各分部的发展规划。再次,分部报告可以满足债权人信贷决策的需要。债权人可以利用分部报告中列示的企业集团不同分部的资产额、利润额等指标,合理判断各分部的偿债能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助于综合评价企业集团的相关指标,以确定自己的信贷决策。

(二)金融工具披露的有用性

随着金融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日益繁杂,企业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衍生金融产品,而衍生金融产品的高风险特性,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剧烈变化。如果不对这些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加以披露,极有可能导致信息使用者在经营投资方面的决策失误。首先,衍生金融工具以前在表外项目加以确认,容易被使用者忽略,但此类交易却可能给企业带来数倍的风险和报酬,对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造成巨大。在表内列示能够指导投资者合理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衍生金融工具从合约订立到履行,价值变化很大。若按照成本,以交易中发生的实际现金流量作为入账依据,那么在经历利率波动后,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难以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实价值。新准则规定了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后续计量,而现今会计人员职业操守和职业水平的提高、远程信息交流的便捷也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了条件,从而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最后,在衍生金融工具从签约到履行的过程中,汇率、利率、价格等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公允价值的变动,只要这个变动的量可以确认,虽是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也可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一方面为使用者提供了全面且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包含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完整报表也可以帮助企业所有人考核企业经营者的业绩,有利于企业自我风险规避。

---------------------------------

【1】戴新民. 现代会计前沿[M]. 管理出版社, 2003.5.

【2】陈小悦. 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7

【3】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S],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S],企业会计准则, 2006.2.15.

【4】董琼慧. 论未来财务报表的发展[J]. 上海会计, 2000, (5).

【5】刘素珍. 试探新形式下的财务报表[J]. 安徽大学学报——经济管理版, 2001, (3).

【6】闫轶. 上市公司分部报告有用性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