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监管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舆情的监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0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在大多数国家得到迅速普及。在这种强势的信息交流技术的冲击中,网络宣传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人的生产状态、交往空间以及发展条件,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时代网络环境。人们在经过对网络的新奇、狂热以及迷茫之后,开始重新思考网络宣传和网络舆论本身引起的混乱,本文以此为根据,展开讨论。
1 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爆发的特点
1.1 可控性和自由性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传输信息的方式日渐多样化。网络渠道的畅通,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日渐顺畅。网络给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是,网络也身处在社会中,网络也有自身的游戏规则,并非不受制度、纪律和条例的制约。可见,网络的控制性和自由性是相伴而生的。
1.2 及时性和互动性
网络宣传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信息的交互式宣传。在这种多渠道的途径表达中,人们是大众信息的传播者,信息得以交互式的传播。网络宣传在实现信息海量传播的基础上,还实现了信息的交互式交流,实现了网民和网络之间的互动[1]。
1.3 多元性和丰富性
网络宣传的多元性指的是网络的舆情信息包含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再加上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实现了社会意识的自由流转。这种多元分散的状态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得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得到碰撞。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抵制不良网络宣传带来的问题,是新时代下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重大挑战。
1.4 外显性和隐匿性
外显性指的是网络宣传的过程中,使用的不是人的真实信息,在情绪和信息的表达过程中。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能够将心中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与外显性相对的是,是网络宣传的隐匿性,人们通过隐匿自己的性别、年龄以及职业,能够起到一定隐匿作用。有人就曾经说过:“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2 加强网络宣传和舆情监管工作的必要性
网络舆情的爆发式形成是社会公共事务在一定刺激下形成的。在网络舆情形成后,人们的情绪不断高涨,形成一定量度和强度的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爆发式大范围内的人们群众不同意见和观点的碰撞。网络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网络宣传的上述特点预示着在新时代下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具有必要性。
2.1 政府管理机制不健全
世界上没有绝对自由的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多样化的渠道进行自我意识的表达,是处于信息社会下人们进行信息表达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建立了健全的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但就目前而言,对于网络等媒体的政府管理机制还是存在着不足。首先,网络媒体的政府管理机制众多,在权限的交叉中,出现了权责不明的情况。同时,地方政府设置的政府网站没有很好地实现舆论引导工作,网站的设置形同虚设。
2.2 网络舆论管理手段落后
就网络宣传的管理手段而言,网络技术的控制指的是利用网络技术保护进行网络信息系统和网站信息资源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网络舆情的引导要利用防火墙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利用这些正当的技术合理全面而长远地保障网络安全。因为信息技术本身是两面性的东西。新阶段,就网络舆情的监管而言,存在着众多的管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存在,是实现网络舆情合理引导的重大障碍[2]。
2.3 网络用户自律性不强
网络宣传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自律监管不周的情况。网络用户的自律是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措施,在缺乏执行手段和保障手段的工作中,难以实现有效的自律监管。
比如,网络环境中,敌人自律组织代表着强大的利益集团意志,网络宣传中出现了大量的灌水帖和删帖。为了争取一定的人气和知名度,非法经营网络宣传。个人在进行言论的传播中,没有良好的道德意识规范,使得网络舆论的整体水平不高。
2.4 网络立法不足
信息立法工作在我国一直得到重视,从我国的立法质量和立法内容上可见一斑。但是,现有的网络法律存在着立法层级低和主体缺陷的问题,没有一部基本的网络立法保障网络工程的实施。另外,网络立法还存在和兼容性不强,网络空间是日益开放化的信息化工程,兼容性的缺乏严重阻碍我国网络工程和世界网络的接轨。最后,网络立法在内容上存在着缺陷,如网络知识产权和网络广告行为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加强网络宣传工作和舆情监管工作的对策
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随着网络媒体的高度发展,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能够保证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渠道的顺畅。网络舆情引导的客体是社会公众,主要是指新闻受众。牢牢把握舆情工作的主动权,能够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3.1 建立完善的网络宣传和舆情监管体系
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首先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的研究和分析。对网络舆情动态的掌控中,实现舆情信息管理。海量的舆情信息中,通过分析热点和敏感话题,能够有效提升网络舆情的管理与领导能力。“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利用先进的搜索引擎与信息挖掘技术,通过网页的自动采集与管理、敏感词的过滤,实现相关单位的舆情监督管理。在一系列的分析管理中,确保大众互联网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3.2 推进网络建设的法制化管理进程
依靠技术手段解决网络技术问题,无法从根本上保证网络的安全。防范技术的加强甚至会引起某些人的猎奇心态,进行网络犯罪。通过借鉴国外的网络建设管理法律,能实现我国网络发展建设的有效推进。首先,加强非法舆论的监控,设置网络警察进行相关内容的监管。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同时,明确我国立法的目的,完善相关网络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在制定基本法律的过程中,注意法律的兼容性问题。另外,通过建立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完善基本法律的可操作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3]。
3.3 用社会主义思想引导网络舆情建设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重视网络信息的宣传工作,是实现现代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网络宣传和舆论工作在不断加强的同时,要和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提升网络宣传教育的战斗力和感召力。首先。构建网络思想的道德教育工作,首先网上和网下的结合,加快政府“声音”的传播,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网络舆论工作建设。其次,提升网络的思想工作水平,强化网络建设的思想工作队伍,提升网络宣传和舆论工作者的形象。
4 结语
网络宣传的力量巨大,重视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的监管,能够全面掌握社情民意。通过对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的监管,能够有效实现思想工作的宣传。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是顺应时展的大趋势。通过严格的网络舆情监管,实现政府和民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人们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发挥网络舆论对人们的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情转换的影响[J].社会科学,2010,4(16):17-19.
篇2
[关键词]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监测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111-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21
引言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校园网中网站、论坛、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上信息资源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主要是以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校园网对校园中的某些现象,以及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观点。表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由此引发对校园网络舆情这种校园信息传播方式的关注,实施对校园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测与管理,维护校园网络舆情信息健康传播,已经成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的重点工作。
一、网络舆情概述
1.网络舆情的概念、要素与发展过程
所谓舆情,是指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反映舆情的重要载体。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信息”则是民众在互联网上和传播的能够反映民众舆情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往往是以文字形式为主。网络舆情反映和表达了一定的社情民意,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
作为社会舆情的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对有关国际重大问题、社会焦点问题、时政问题以及有关校园事务和学校管理等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的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它不仅包括其对国家、社会的政治态度,也有对自身利益需求的诉求和表达,是要求国家、学校不断改善其现状、情况的诉求和意愿的集合。
从网络舆情的定义可知,高校网络舆情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本体和舆情空间四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其中以学生为主。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是中介性社会事项,包括各种事件、热点现象、行为和政策等等。高校网络舆情的本体是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空间是指网络使用者(俗称网民)对中介性社会事项的态度形成、变化和发生作用的情境,通常指学生社会政治态度形成、变化和发生作用的环境。网络舆情空间是多层的、结构化的和复杂多变的,是主客体和空间中具有的其他基本因素之间的多维或多元的互动。舆情空间包括硬空间和软空间。硬空间是指存在于互联网中的各种虚拟空间,如校园BBS、论坛、微博等。软空间是指网络使用者(俗称网民)在使用互联网时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角色认知、价值观以及网络文化等。
网络舆情一般都要经历产生、形成、发展、消亡四个过程。首先是社会或校园中某个话题或现象引发网络使用者(俗称网民)关注。在得到网民的关注后,借助网络的传播和放大作用,更多的网民加入其中,逐渐形成一种或数种舆论观点。当参与人数和舆情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程度后,网络的声音开始在现实社会产生影响,引起现实社会的共鸣,促成网络舆情的到来。而一旦热点转移或消失,该舆情热点话题随之退化或转入下一热点。
2.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从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得知,网络舆情信息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所谓网络舆情信息的生命周期是指从决策工作产生对网络舆情信息的需求开始,到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结果被决策者利用的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需求和利用分别是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的起始和终结,中间还要经历一系列不可缺少的环节,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规划、网络舆情信息汇集、整理和评价、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报送和反馈、网络舆情信息预警等,它们共同构成整个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的主体部分。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的构建
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准确把握教育网络舆情信息的内容、导向、发展趋势,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决策数据链,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持。结合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管理过程,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分析与管理体系,如图2所示。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提取(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信息萃取)、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网络舆情决策管理和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环境。
网络舆情信息提取是利用网络抓取技术,包括网络雷达技术、元搜索技术、网页内容智能提取技术等;多文档自动摘要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包括全文检索技术、基于图片内容检索、数据挖掘技术、自动分类与自动聚类、相似搜索与消重等技术,对校园网(新闻、论坛、微博、即时通讯等)进行实时监测、采集,对转载频率高和访问次数多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和专题聚焦等。
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是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模型的核心功能。是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者在对网络舆情信息汇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把握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本质,并预测其可能的发展方向。
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的目的是提供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需要将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的结果,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输出给使用者。可以通过计算机将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模式及特征输出为舆情监测图谱。在相关数据挖掘、监测分析算法的支持下,形成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报告。同时将生成的舆情信息存储于舆情信息数据库中,以便今后舆情信息研究的需要。
整个体系的构建是基于网络舆情监测的环境中,监测环境的建立有助于相关舆情管理部门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处理、决策方针的制定、对舆情的监控和管理。
三、主要功能分析和实现
1.网络舆情信息采集与处理
高校利用对校园网络的控制与管理,校园网内的舆情信息数据可通过对各种信息平台的访问权限来获取。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对校园网内多种异构数据源的信息采集,具体为:利用网络爬虫模块实现对校园网内网页文件的信息采集;利用Lucene数据库接口实现与各种异构数据库的连接;利用Nutch的插件机制,实现对文档文件的解析与读取。
Nutch是一个开源的Java实现的Web搜索引擎,在Lucene基础上通过添加网页数据抓取功能构建而成,提供了构建搜索引擎所需的基本工具模块,包括网络爬虫、文本分析、分词工具、建立索引、搜索功能和结果过滤等。Lucene是一个高性能、可伸缩的信息搜索库。可为Nutch提供文本索引和搜索的API,也可为应用程序添加索引和搜索功能。通过Lucene的数据库接口直接从数据库中取出数据。用API建立索引并提供搜索接口。
互联网的舆情数据信息可利用元搜索引擎技术从网页数据和异构文档中获取。元搜索引擎将检索条件转换为各独立成员搜索引擎(例如百度、谷歌等)能够接受的格式,并通过各自的查询接口提交,然后对获得的HTML格式的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处理。获得与之相对应的链接地址、网页标题以及部分说明文字,将上述信息处理为结构化数据后存放到相应的数据库中。最后通过对不同独立成员搜索引擎所获取的舆情信息的链接地址和网页标题等信息的对比和有效性检测,实现结果的筛选和去重,然后将结果提交给Nutch插件,与校园网舆情信息统一建立索引。
网络舆情信息预处理包含分词与建立索引。主要对信息采集过程采集到的文本数据库进行读取,逐条进行数据清理,去除文本中的脚本等无用信息,提取出文本的标题、内容,并利用对文本进行分词索引,创建文本模型并提供数据资源。
2.网络舆情信息分析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是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的核心。学者们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虽然总结了许多应用模型,但不能较全面地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内容分析,在继承学者们的研究实践(如指标分析)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网络舆情信息,结合内容分析法,选取趋势分析、指标分析、文本分析、比较分析等分析方法,以达到较为全面地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内容的目的。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隐性信息,对事物发展做出预测。内容分析法用于网络信息的分析,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内容挖掘、对网络的结构挖掘和对网络的使用记录挖掘方面。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内容分析法可以在自动处理环境中深入揭示文本的隐性内容。
趋势分析通过对某一舆情话题,在不同时期内所显示的舆情信息资料进行函数模式的转化,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某一特征的信息的数量、重要性、强度等发生变化和差异的因素,从而可以判断这一舆情话题的趋势倾向。
指标分析用于内容分析中可以测量信息传播的重要性、热点或重点,检测偏见存在的趋势,推断信仰、信心和动机的水平等。网络舆情信息研究模型里常用的指标有热度指标、倾向性指标、预警指标。
绝大多数的网络舆情信息是以文本形式出现的,文本分析是对文本的表示及其特征项的选取,它以特征词作为分析要素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统计其出现的频次,分析和推断网络传播的内容,以及言论的倾向性。
特征分析把从文本中抽取出的特征词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通过对某一对象的特征词,在不同问题上,或在不同场合上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稳定的、突出的因素,从而判定这一对象的特征。
比较分析是通过对同一中心问题,但对象或来源不同的样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来自不同对象的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对比,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研究对象的不同,找出本质上的异同。例如:比较同一舆情信息在不同地域的传播特点、反应热度等;比较不同媒体载体报道风格的异同等。
四、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模型的实践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分析、决策和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得到重视,它的应用促进了高校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为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提供技术保障,使高校教育管理适应网络时代的形势发展需要。利用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模型,以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为中心要素,构建互动的反馈响应体系,主体要素为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媒介要素为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如图3所示。
网络舆情信息互动反馈响应体系中的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直接面向教育工作者和网络环境,利用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将校园网络环境中的舆情信息采集并挖掘分析,为教育工作者提供舆情信息情报以及决策支持。在舆情分析及管。理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现实环境中的情报信息;舆情管理通过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环境和网络环境中的决策反馈行为,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作用。另外,受教育者可以通过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将自己的思想、需求及建议等反映给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建立交流机制。这样,在教育实践中受到阻隔的两大主体要素(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有效地建立互动关联机制,一方面,让教育工作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想法及行为;另一方面,让受教育者的意见可以畅通地传递给教育工作者。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 网络舆情管理 开展实践 常态化机制 建立
当前,国家对于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同样也将舆论引导能力当作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其中,国有企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及保障人民群众共同利益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必须要与舆论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努力克服舆情工作的困难,将国有企业的正能量广泛传播,进而树立良好的国有企业形象。
一、现阶段国有企业网络舆情管理状况
(一)舆情意识薄弱
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舆情意识与大局意识都相对薄弱,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于经验与教训也并未进行借鉴,很难对自身舆情风险进行正确地识别,所以,舆情预警工作不到位[1]。另外,还有很多国企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不正确,通常以鸵鸟的心态来面对舆论质疑,所以,在面对突发舆情的时候很难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不会报告,也不会采取措施进行处置,最终错过最佳的解决时机。于国有企业来说,其自身的防控意识并不符合新媒体环境网络舆情的发展需求,而这在很多中央企业地区公司与其所属二级单位中表现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下属单位网络舆情就会出现逆向或者是横向传染的问题,最终引发联锁反应,对企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防控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十分落后,而且,进而央企总部或者而是大规模地方国有企业才构建了专业网络舆情管理机构。而对于央企地区公司或者是隶属省市的地方国企并不具备舆情防控机制,通常情况下,管理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但是,在基层单位,舆情管理工作始终呈真空状态。基于此,部分国企领导在舆情管理方面重视程度不高,所以,舆情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办公设备配置经费不充足,无法构建防控工作机制,而危机处置措施与应急措施仍然需要强化[2]。
(三)引导能力不理想
现阶段,国有企业在舆论引导方面的能力始终停留在纸媒体阶段,严重落后于新媒体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沉默已经成为处置网络舆情的首要选择,主要采取的就是封、堵、删、瞒等方式,最终只会导致结果不理想。有很多网络舆情事件,国有企业是需要主动发生的,但是正是因为不表达,导致其处于被表达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外界的议论会更严重,还会出现猜测,最终引发误解与对立,严重影响国企公信力。此外,很多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人员在对事件进行处置的过程中,受自身知识储备的影响,或者是准备工作不充分,都会影响舆论引导实际效果。
二、建立国有企业舆情管理常态化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创建集监测、分析、研判、预警与评估为一体的机制
第一,监测,即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所在。其中,监测的方式包括三种:第一,进行全天监测;第二,合理设置专业工作人员展开监测工作;第三,同媒体合作进行日常监测。
第二,分析。舆情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突发事件过后,网民所发表的评论与议论,所以,一定要深入地分析舆情的具体走向。
第三,研判。针对实际收集信息内容展开深入分析与判断,并且对舆论热点以及媒体的关注重点进一步研究,针对可能出现的舆情热点的分布和走势进行合理地预测,更好地应对舆情[3]。
第四,预警。可以合理地划分舆情,并且合理地设置具体的应对措施,如果负面信息无法达到预警级别,那么就可以作为日常的负面信息来处理。
第五,评估。在事件发生前进行评估,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评估未来事态的发展。而在事发过程中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在事发后的评估主要是为了正确地判断是是否要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二)构建危机应对机制
构建突发事件危机应对体系,可以包括以下芍郑旱谝唬构建舆情预警应对机制。应合理制定舆情分级的制度,并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不允许过分重视,或者是过分忽视,有效地规避在发生重大舆情时难以及时处置而形成危机。第二,构建突发事件危机的应对流程。其中,主要涉及到事前、事中与事后这三个方面。对于事前应对就是要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事发以后,应当针对不同阶段来修复品牌,积极展开正面地宣传,对事件进行全面总结[4]。
(三)新闻与舆论引导机制的全面建设
新闻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即常态工作的、热点问题的以及突发事件与重大事件的。而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应主动进行沟通,并在短时间内实现沟通,以保证沟通的充分性。基于此,还应当始终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即第一时间、口径统一与人文关怀。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新闻与舆论引导机制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国内环境中,新媒体发展的速度不断提高,为此,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这种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下,国有企业也一定要与新媒体环境改革及发展相适应,进而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占据主动权,正确地分析网络舆情预警,采取措施应对,全面维护企业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 肖来付.网络舆情时代的企业危机应对与管理――基于“长尾理论”的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6).
[2] 张爱军,雷俊强.大型国有企业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探究――以中航飞机西安飞机分公司为例[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5,33(6).
篇4
【关键词】 网瘾青少年;时间透视;生活事件;人际关系;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横断面研究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3.013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3-0200-0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活、生产的大平台,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发展己经深深地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的使用促进了青少年学生的自我发展,满足了青少年学生缓解压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因过度使用互联网又造成部分学生痴迷网络游戏和聊天、看新闻等,以致引起学业荒废,情感淡漠,抑郁和孤独感增加,身体素质急剧下降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对一些青少年心身发展的负面影响比较大。雷雳等把互联网给使用者的学业成绩、时间管理、睡眠等带来消极影响的一种行为模式界定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1]。
雷雳、李宏利等人通过对589名正常青少年的调查发现,不同时间透视占优个体可以通过应对方式预测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认为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严重PIU可能具有不同于物质使用的某些特点,现在定向占优个体比未来定向占优个体更容易感知到PIU,但不同时间定向占优个体都可能感知到PIU[1]。但对于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不同时间透视与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目前没看到相关研究。不少研究都表明,生活事件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马利艳等人对初一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初中生生活事件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显著正相关,初中生感知到的主观压力能够显著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2]。吴文丽等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消极情绪、宣泄功能呈显著正相关[3]。生活事件问题是导致消极情绪的重要因素,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外部诱因。本文利用心理测量工具,从时间透视和生活事件两方面探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心理特征,为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提供预防思路和干预策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先后利用网瘾讲座、学校和社区调查,通过团体施测和个别施测两种方式,发放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调查分几次完成,其中一次调查为网络成瘾讲座,因人力不足,回收率较低,40%左右;其他调查在学校和社区做,回收率均为98%以上)。根据Young 的网络成瘾10 项诊断标准问卷[5]筛选出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三的网络成瘾被试60名,其中男生50 人,女生10 人;小学六年级1人,初一15人,初二10人,初三3人,高一15人,高二和高三各8人;年龄12~19 岁,平均年龄15岁。
1.2 工具
1.2.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该表包括性别、网龄、上网频率、学校、年级、家庭经济收入、上网地点、父母受教育程度、网络使用动机。其中网络使用动机为多选题,包括:联络动机(与远方的家人朋友联系)、信息动机(获取各种信息)、交友动机(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扮演动机(扮演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角色)、学习动机(学习知识、技能)、娱乐动机(休闲娱乐)。
1.2.2Young的网络成瘾10 项诊断标准问卷(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4]
该卷主要内容包括迷恋互联网或其他网上服务;需要增加互联网的使用;互联网使用成为生活的中心;不能成功减少、控制、停止互联网的使用;停止或减少互联网使用会导致烦躁、焦虑、抑郁、低落和愤怒;向别人撒谎互联网的使用频度和时间;重要人际关系、工作、受教育机会或职业机遇遭到破坏;使用互联网逃避现实问题;在线时间超出预期计划等。该量表的克拉巴赫一致系数为 0.75。该量表项目较少,简单易操作,被国内研究者广泛采用。Young的问卷中符合五项及以上即被诊断为网络成瘾,为确保诊断有效,本研究中若被试符合六项及以上即被诊断为网络成瘾,同时参考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问卷结果,并将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也作为一个必须指标。
1.2.3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问卷(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PIUS)[5]
该卷共10 个项目,围绕互联网使用的学业活动受到伤害、消极情绪、时间管理混乱、耐受性提高等问题展开,采用1~5点评分,分数越高意味着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越严重。
1.2.4 时间透视简式量表(Time Perspective,TP [6]
该表共11 个项目,包括现在定向与未来定向两个维度。前项较高因素负荷集中于不关注时间、不喜欢计划性等项目,后项较高因素负荷集中于延迟满足、计划性、遵守时间列表等项目。采用1~5级评定,分数越高表明越具有该时间定向特征。
1.2.5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7]
该量表有27 个项目,其内容均为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包含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六个因子。统计指标包括负性事件的发生频度和刺激量两部分。事件未发生按无影响统计,若发生则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按1(无影响)~5(极重度)级评定。
1.3 统计方法
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多元线形回归等。
2 结果
2.1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60名网络成瘾青少年平均网龄为41 个月,上网频率为每周平均26 小时;来自一般学校10人,重点学校48 人,私立学校2 人;家庭经济收入:3000 元者8 人;40%被试家中有计算机,上网地点多为网吧,其次是家里;父母受教育程度90%为高中以上。
2.2 人口学因素及上网时间和动机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相关分析
以PIU为因变量,对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学校类型、年级、家中有无电脑情况等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PI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家庭收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I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P0.05),事后LSD检验发现,家庭月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高于家庭月收入
以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为因变量,对有无各项上网动机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进行t检验,发现具有扮演动机心理特征的青少年,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高于没有扮演动机的青少年[(55.3±2.5)vs.(48.1±1.4),t=2.60,P=0.012]。其他上网动机方面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的t检验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时间透视、生活事件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相关分析
表1显示,青少年现在定向、人际关系和其他因子与PIU呈正相关,对其他因子与PIU 的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不喜欢上学、遭父母打骂两项与PIU呈正相关(r=0.37、0.33,P0.01); 未来定向与学习压力呈正相关(r=0.37,P0.01),现在定向与人际关系、其他、受惩罚因子呈正相关(r=0.43、0.45、0.30)。
2.4 对时间透视、生活事件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逐步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时间透视、生活事件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以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为因变量,以时间透视、生活事件各因子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只有人际关系因子进入回归方程(P
3 讨论
3.1 青少年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关系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级、父母受教育程度、学校类型以及家中有无电脑等因素不是预测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变量。这与李宏利等的研究结果[1]一致。Hall等人[8]认为电脑与互联网技术的易用性不断增加,网费不断降低,互联网服务项目广泛增加以及互联网的社会预期不断增加等一些经济与技术的因素可解释这种现象。他们预见,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易于使用,网络成瘾的人口学特征会逐渐消失。本研究中进一步证实性别、年龄等变量不能预测PIU,可能与互联网技术不断社会化和普及有关。但本研究中家庭收入对网络成瘾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一定影响。家庭收入在1000~2000 元的网络成瘾青少年的PIU程度显著高于
3.2 青少年上网时间、动机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每周上网时间与PIU呈相关,说明每周上网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卷入PIU的程度。这与已有研究结果[1]一致。从上网动机来分析,上网时具有扮演动机的网络成瘾青少年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显著高于没有扮演动机的青少年。这可能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征有关。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自我肯定和追求自我实现的欲望。假如人的这些自身体验受到阻碍,被压抑、发生冲突,就会表现出某种心理病态和适应困难[9]。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和生理成长期,在现实生活中欲求未满足的青少年容易进入网络虚拟的社会环境,从中扮演着现实生活所欠缺的某种角色,弥补现实中的弱势状态,以满足心理上自我肯定的欲望。可以说,扮演动机是青少年对现实生活状态欲求不满足的体现,这是网络成瘾形成的内在因素之一。提示具有扮演动机心理特征或每天消耗3~4 小时以上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青少年,容易导致网络成瘾,心理动机和上网时间可作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预测指标。
3.3 生活事件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预测
有研究显示网络成瘾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中心理应激的反应和应付挫折与压力的手段,以缓解应激带来的情绪紧张和自我挫败感[10]。生活事件(压力)作为心理应激源是PlU形成的必要条件[11]。本研究结果显示生活事件中主要有人际关系和不喜欢上学因子影响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生活应激事件中人际关系因子与PIU 相关显著,且逐步回归分析也表明,人际关系因子可作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有效预测变量。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l2-13]。本研究中遭父母打骂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这印证了以往研究中亲子关系不良是形成网络成瘾的重要诱因的观点[14-15]。提示有必要加强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建设和适应性训练。生活应激事件中的不喜欢上学因子与PIU 呈正相关。这与已有研究一致 [16]。
3.4 时间透视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影响作用
生活事件属于外在诱因,而时间透视则是个体的人格因素,体现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现在定向与PIU正相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时间定向倾向于“现在定向”。雷雳、李宏利的研究也表明,现在定向占优的个体更容易感知到PIU [1],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未来定向特征不明显,这与雷雳等人的未来定向与PIU显著负相关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6],可能与被试群体的不同有关。网络成瘾者不同于一般群体,他们的现在定向占优特征远超过未来定向,其未来定向特征发挥作用会受到限制。在本文的调查中也了解到成瘾青少年大多采取现在定向的方式,满足于当前的情绪发泄,很少关注将来,即使关注未来,也往往感到前途渺茫。提示培养青少年勇于面对现实困境,减少情绪发泄的现在定向程度,加强未来定向力度,自觉抵制网络的消极诱惑。
致谢:本研究完成于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陈青萍老师给予了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宏利,雷雳.青少年的时间透视、应对方式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29-33.
[2]马利艳,郝传慧,雷雳.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20-421.
[3]吴文丽,郑希付.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与情绪特征、认知需要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7,11:76-82.
[4]Yong K.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104th Annual Convention of American[C].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6.
[5]雷雳,杨洋.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J]. 心理学报,2007,39(4): 688~696.
[6]雷雳,李宏利.青少年的时间透视、人际卷入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 ,36(3):335-339.
[7]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测试[J].山东精神医学,1997,10(1):15-19.
[8]Hall S,Parsons J. 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s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J].J Mental Health Counsel,2001,23(4):312-327.
[9]陈青萍.现代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7.
[10]李宏利,雷雳,王争艳.互联网对人的心理影响[J].心理学动态,2001,4:376-381.
[11]宋. 网络成瘾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 (11):758-760.
[12]范萌,白培深.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 ,2 ,35 (l): 83-85.
[13]黄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J].职业与健康,2004,20(9): 98-99.
[14]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
[15]冯小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6(4):5-7.
篇5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微时代”的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上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也愈发显著。本文通过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总结和指出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策略,进一步加深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科学认识和发展指导,培养大学生自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网络化为大学生架起丰富的网络知识体系,同时也对他们的网络使用控制力、网络文化辨别力、网络道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舆情的互动交流利于大学生的思想表达和意见阐述。但是多元化的网络舆情难免充斥着消极言语和不满情绪,从而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错位,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校园网络舆情信息更新慢;在舆情引导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容易引发舆情危机。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发展滞后,对大学生缺乏约束力
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才稀缺。高校舆情管理团队中缺乏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心理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综合知识的有经验精英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管理手段滞后、管理方法老套,缺乏安全保障的校园有害信息过滤系统和强制有效的网络监控系统,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容易因缺少必要的行政及法律监控的约束,丧失伦理道德自律控制性。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平台管理不到位,对大学生缺乏吸引
高校的网络舆情信息平台的、引导与监管还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阶段,信息量少、更新不及时,无法满足大学生获取第一手即时信息,致使大学生将获取信息的渠道引向他处。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不够充分,对大学生缺乏指引力
其一,网络舆情的引导人员对思想政治理论认识不深,面对复杂的西方思潮,容易产生错误认识,进而宣传错误的西方价值观,诱导大学生走向歧途。其二,舆情的引导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运用不当,没有灵活、充分运用灌输法、因材施教法等方法,缺乏运用“创新思想政治的网络载体”方法来促进大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感知与接受。
(四)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对高校网络舆情缺乏辨别力
大学生心智尚未成型,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判断标准,容易陷入切身利益相关的“自我”当中,引发系列的同理心和共鸣。盲目的感性认知混淆了网络事件的是非、真假、偏全,对于网络认识有失偏颇,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都展示了互联网时代的印记。高校网络舆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也优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和手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深刻性、广泛性和渗透性。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大学生还未形成足够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有关网络事件的舆情真伪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不良的高校网络舆情使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受到冲击,扭曲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甚至是诱发大学生丧失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2.网络的匿名性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不力,使得大学生放松了对自我道德的管束,引发了系列的网络道德伦理新问题,如道德意识弱化、道德情感冷漠、道德行为失范等。
3.网络传播媒介形成的网络舆情负面作用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沉迷于虚拟交往世界的大学生,不仅有交际障碍,还容易受到虚拟世界的违法犯罪舆论的蛊惑,变得冷漠自私。
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政府部门及高校的积极关注。
三、对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充满了挑战,我们要积极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提高其时效性。
(一)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主体队伍建设
1.成立高校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和危机管理小组,通过分工明确的分层责任制负责对日常校园的网络舆情进行监督,对师生的网络言行做出有效的规范;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系统分析,做好预警和公关工作。
2.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信息技术能力突出的网络信息管理员队伍,负责处理谣言、恶意灌水、攻击诽谤、歪曲消息等过激行为,确保高校网络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发挥网上评论员队伍的重要作用,做到主动思想健康的贴文,引导舆情的正确方向,及时回帖;对于消极因素迅速回应,管疏结合,引导学生冷静思考、理智看待问题。
3.建立专业过硬的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教师队伍
(二)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建设
高校要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心理教育,重视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和谐人格的形成。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环境建设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社会舆情环境建设、法律法规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能使大学生避免受网络校级、偏颇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四、结语
网络舆情已走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要注重高校网络舆情的现实价值,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工作,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体队伍建设、客体教育建设、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工作方法,营造和谐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制度因素;技术因素;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5.017
〔中图分类号〕D63-39;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5-0105-06
Factors Affecting Citizens Use Intention of Online Access to Government
Information from the View of Institution and TechnologyZhu HongcanLu Biqi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Abstract〕From the view of institution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Institutional Theory,the hypothesis model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citizens use intention of online access to government information is discussed by the exploration on how factors impact citizens use intention of online access to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 factors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The research model was empirically validated b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The result showed:the six factors such as dealing with perceived network public opinion,perceived information timeliness,citizens democratic rights awarenes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nline use intention.Perceive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perceived security supervision from the view of institution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erceived information services from the view of technology.
〔Key words〕access to government information;online channel;use intention;institution factors;technological factors;influencing factors
近年恚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公众可选择的政府信息获取渠道也逐渐多样化,出现了以政府网站为代表的网络渠道,同时,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普及使网络渠道由从前单一的政府网站拓展出很多新兴的渠道形式,例如,各地政府部门建立了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等形式的信息渠道,为公众快速获取政府信息提供渠道。因而深入研究制度和技术因素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的影响,有助于完善渠道设计和管理,提高政府信息服务质量。
目前,学者们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国外方面,Kurfal[1]等学者基于技术接受和利用整合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绩效期望、社会影响、设施便利,以及对网络的信任对公众选择使用电子政府服务有积极的影响。Rana[2]等学者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了公众选择电子政务系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预期结果、情感、焦虑、自我效能感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国内方面,谢丽娜[3]等学者以新浪微博为例,结合信任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以及技术接受模型构建概念模型,得出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感知有用性与易用性等对用户政务微博使用意向有显著影响。文献[4-5]等以UTAUT等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发现,公众个人因素、任务因素、渠道因素、情境因素、ICT接入鸿沟、等待时间、自我概念等因素能够对公众网络渠道使用选择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总之,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影响因素侧重于从技术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理论对用户网络渠道采纳意向展开研究,缺乏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相结合的深层研究,而政府制定的各种制度既影响政府的信息政策,也影响公众的选择决策。基于此,本文以制度理论为基础,以制度因素与技术因素相结合,探究制度因素与技术因素如何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产生影响以及二者间的制约关系。
1相关概念与研究假设
11相关概念
制度理论(Institution Theory,IT)是指无论何种政策体系,政府权利机构都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各种制度必然影响政策选择、政策内容和政策结果[6]。公众在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时,脱离不了政府政策制度的影响与制约。政府信息渠道在功能、内容等方面都会受到政府政策制度的管理、监督与引导;公众在选择决策过程中,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政策与制度影响。因而应用制度理论来研究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
12研究假设
121制度因素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的影响
决定公众使用某种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制度理论,选取如下几个变量:
其一是民利意识,民利意识是根据国家给予公民人民与知情权而提出的。人民与知情权是国家给予人民的两项基本权利,权利主体可以依法对行政机关要求其公开信息并在有关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受侵害地获得各种信息的自由[7]。政府在实施行政职能中掌握了大量的影响社会公众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民利意识越强的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要求也越强烈,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知情权。同时,政府一直致力于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为公民和企业提供电子化的信息和服务。因而可以认为公众的民利意识越强烈,维护知情权而获取政府信息意愿越强烈,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下,越有可能主动使用网络渠道来获取政府信息。
其二是感知信息安全监管,感知信息安全监管是根据信息安全问题提出的。信息安全是指保障国家、机构、个人的信息空间、信息载体和信息资源不受来自内外各种形式的危险、威胁、侵害和误导的外在状态和方式及内在主体感受[8]。目前主要的信息安全问题大多集中在网络,面对信息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国家与政府部门也在不断出台政策制度进行宏观调控与严厉打击。相信公众在感知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对于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意愿呈上升趋势。
其三是感知网络舆情应对,感知网络舆情应对是根据目前网络中存在的一种舆论现象而提出的。新媒体时代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应该是以公民意识觉醒为基础的治理与自治的关系。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公众逐渐将目光置于公共事务之上,意识到维护权利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寻求自治[9]。当社会中出现公共危机事件与社会热点话题时,公众更愿意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对政府决策进行监督。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公众对于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态度的关注度往往超越了事件本身,公众期待政府对舆情作出适当回应。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越有效,政府公共舆论管理能力越强,说明政府能通过网络渠道快速有效地政府应对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合理引导、及时处理谣言、带有煽动情绪的信息和一些极端评论等,形成一种健康有序的网络舆情环境。相信公众在感知网络舆情环境健康有序的情况下,对于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意愿呈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本文假设民利意识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感知信息安全监管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感知网络舆情应对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
122技术因素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的影响
除制度因素以外,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也受到了技术因素的影响。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公众政府信息获取效率与政府信息服务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进步与发展。从信息通讯技术维度来看,技术因素可以包括个人上网率、IT能力、感知信息时效性与感知信息服务等维度。
个人上网率指用户日常上网以及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频率。公众个人上网率越高,其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
IT能力即指用户使用网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公众所具备的IT能力越强,其使用网络渠道更熟练,也更易使用网络渠道来获取政府信息。
信息时效性即指信息在一定时间段内所蕴含的价值属性,表示信息在一定时间段内发生的效力。信息时效性越强,表明信息在特定时间段内发生效力越强大;若信息时效性较弱,则说明效力较弱。感知政府信息时效性即指公众获取政府信息后对政府信息时效性的总体评价。公众感知网络渠道信息时效性越强,感知政府能第一时间政府信息,能快速响应回复,证明信息的价值越大,越易使用这一渠道来获取政府信息。
感知信息服务即指公众对于信息服务质量的感知程度。信息服务质量既包括政府信息内容的丰富全面性,也包括服务的快捷性和个性化程度,以及渠道本身的方便性等方面。公众感知网络渠道信息服务质量、信息服务水平越高,公众使用其作为政府信息获取渠道的可能性就越大。
综上所述,本文假设个人上网率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IT能力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感知信息时效性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感知信息服务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
123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的制约关系
技g因素与制度因素也存在一部分相互制约关系。当公众民利意识越强,自主获取政府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当今政府深化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的环境下,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时网络渠道的使用率就越高,个人上网率就会增加;而感知网络舆情应对的力度越大,政府的公共舆论管理能力越强,说明政府舆情信息应对及时、通畅,公众对于网络渠道政府信息服务的满意度就会越高;同样,感知信息安全监管的越强,也会对网络渠道的政府信息服务公众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
因而假设,民利意识对个人上网率有正向作用,感知网络舆情应对对感知信息服务有正向作用,感知信息安全监管对感知信息服务有正向作用。
根据以上各节的分析,本文提出的制度和技术因素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的影响模型如图1所示。
3结论
1)制度因素中的民利意识、感知信息安全监管、感知网络舆情应对因素,技术因素中的IT能力、感知信息时效性、感知信息服务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影响显著。因而政府应通过提升政府信息的信息内容质量、信息服务水平,提高政府信息时效性,快速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建立政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给公众提供一个高效、安全、应对及时、高质量、高服务水平的政府信息网络获取平台,并形成良好的公众个人民利意识和个人IT能力提升的培育环境,才能提升公众通过网络渠道来获取政府信息的意愿。
2)感知网络舆情应对是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影响因素中的主要因素。感知网络舆情与感知信息服务之间的路径系数别为0412(),是变量之间路径系数的最大值,说明感知网络舆情应对对公众感知信息服务影响较大。感知网络舆情应对通过公众感知信息服务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其自身也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产生显著影响(0142,p=0031),因而可以认为感知网络舆情应对是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影响中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兴的网络媒体渠道成为了公众们不可替代的获取新闻的工具。人们可以围绕热点话题积极地参与互动,往往导致舆论焦点,使事件升级为热点。因而,快速有效的舆情应对对化解社会矛盾是非常必要的。政府应构建应对网络舆情的快速有效应对体系,营造一个健康的政府信息网络获取环境,以保证网络舆情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减少非良性炒作与恶性传播等事件的发生。
3)制度因素中的感知信息安全监管、感知网络舆情应对二者对技术因素中的感知信息服务影响显著,说明制度因素与技术因素之间存在制约关系。政府应通过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和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形成安全的、健康有序的政府信息服务网络渠道,能提高公众对网络渠道政府信息服务的满意感知程度,以进一步影响公众通过网络渠道来获取政府信息的使用意愿。
总之,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同时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之间存在制约关系。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加大政府信息安全监管、构建快速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体系、提高全民民主意识和网络水平、改善政府信息内容和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公众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意向。由于本研究处于探索性阶段,提出的制度和技术因素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的影响模型尚需进一步的分析、验证、调整。
参考文献
[1]Kurfal M,Arifoglu A,Tokdemir G,etc.Adoption of e-government services in Turkey[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7,66:168-178.
[2]Rana N P,Dwivedi Y K.Citizens adoption of an e-government system:Validating extended 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2):172-181.
[3]谢丽娜,周庆山.公众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政府信息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5,(5):109-116.
[4]朱红灿.公众政府信息获取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5,(6):59-67.
[5]朱红灿,廖小巧.基于UTAUT的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6,35(8):204-206.
[6]Kurnia S,Karnali R J,Rahim M M.A qualitative study of business-to-business electronic commerce adoption within the Indonesian grocery industry:A multi-theory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5,52(4):518-536.
[7]章剑生.知情权及其保障[J].中国法学,2008,(4):145-156.
篇7
[关键词]网络推手;网络监管;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3)11-0018-04
伴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观点的重要平台,进而一种新生的力量——网络舆情应运而生。平日里各种隐性的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借助这个载体,悄悄浮出水面,释放它们巨大的能量。而作为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力量——“网络推手”对网络舆情演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舆论。无论是“芙蓉姐姐”、“凤姐”、“小月月”、“郭美美”等网络成名事件,还是“腾讯大战360”、“伊利-蒙牛陷害门”等企业恶性竞争事件都离不开网络推手推波助澜的影响。网络推手问题吸引了不少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学者的关注。但从已有文献看,学者们大都先对网络推手问题进行解释,分析网络推手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管控策略[1][2][3],也有学者就如何识别网络推手[4]进行研究。目前,还未有学者从博弈建模的角度研究该问题。而网络推手问题实质上就是当事人、网络推手、政府三方利益博弈的表现过程,三方的博弈行为及博弈策略的选择决定了该博弈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正是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博弈理论引入到网络推手问题的研究中,首先对网络推手问题中的当事人、网络推手、政府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建立三方博弈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得出指导意义,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网络推手问题中三个参与主体分析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5]鉴于其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和我国庞大的网民基数,很多个人或企业发现其隐含的商业价值。例如,有些个人或企业为了达到提高知名度、暴力营销、操纵舆论等目的,通过雇佣网络推手为其造势,而使网络推手成为网络舆情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网络推手问题的参与主体有三个,即网络推手、当事人和政府。
(一)网络推手
不同学者对网络推手的认识不同,至今还未形成一个关于网络推手的统一定义。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推手是指通过借助网络媒体有目的的进行策划、实施并推动某一特定对象,使之产生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个人或组织,这里的特定对象可以是企业、品牌、事件或者个人。[6]目前,网络推手的规模越来越大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且分工越来越专业化。他们执行着从策划话题、写贴、发帖、顶帖、到制造争议话题、故意抬杠等“一条龙”服务, 甚至还可以通过公关网站将某一话题置顶、制作成网站专题等。总之,他们可以将某一特定对象打造成已经获得众多网民关注和讨论的假象,进而吸引网民注意,实现商业或其他目的,获取收益。
(二)当事人
当事人是指为了推广品牌、提高知名度、挤兑竞争对手的企业,或是为了成名的个人。现如今,网民的注意力资源已经成为别有用心的企业或个人竞相争夺的焦点,是一种潜在的商业利益。当事人可以雇佣网络推手,通过炒作为其造势,进而达成自身目的,获取额外收益。
(三)政府
本文中的政府特指介入、干预、引导、监管网络推手问题的相关行政机关。简言之,就是应对网络推手问题的相关政府机构。网络推手问题的产生会造成网络民意纵、网络秩序无法正常运行等不良影响。而政府作为互联网的发起者和管理者,有责任对网络推手问题进行监管,以降低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净化网络舆论环境,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民利益。
二、网络推手问题的三方博弈模型
(一)模型假设
1.博弈参与主体集合:当事人、网络推手、政府。
2.博弈策略集合:①当事人为了推广品牌、成名等,可能会选择和网络推手合作,以快速实现其目的,获取额外收益。因此,当事人的策略集合为{合作,不合作};②网络推手为了获取商业利益,可能会选择和当事人合作。因此,网络推手的策略集合为{合作,不合作};只有当事人和网络推手都选择合作策略时,合作才会达成,网络推手问题才会产生。③网络推手问题的产生将会给网络环境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因此,政府的策略集合为{监管,不监管}。政府在选择监管策略时,将会面临监管成功和监管不成功两种情况。
3.为了研究各个博弈策略组合下,当事人、网络推手、政府三者的成本、收益、损失的情况,设定如下参数,如表1所示。
4.当事人选择合作策略的比例为x,网络推手选择合作策略的比例为y,政府选择监管的比例为z,政府监管成功的概率为p。
(二)模型建立
通过上述定义的界定和假设,建立网络推手问题中“当事人—网络推手—政府”三方博弈模型,如图1所示。
根据模型假设和图1得出相应的收益矩阵,具体如表2所示。收益结果分别对应当事人、网络推手、政府。
(三)模型求解
1.当事人选择合作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对当事人而言,当事人选择和网络推手合作的收益为π1,不合作的收益为π2。则π1,π2分别为:
π1 =y[(R-S)-zp (R+aS)]-C1
π2=0
因此,当事人选择合作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f(x)=dxdt=[y(R-S)-yzp(R+aS)-C1]
①若y=C1(R-S)-zp(R+aS)时,f(x)=dxdt=0。这意味着所有的X水平都是稳定状态。
②若y>C1(R-S)-zp(R+aS)时,令f(x)=0,得x=0和x=1两个稳定状态。此时df(x)dx|x=10,则x=1是平衡点,当事人选择合作策略是演化稳定策略。
③若y0,df(x)dx|x=0
2.网络推手选择合作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对网络推手而言,网络推手和当事人选择合作的收益为π3,选择不合作的收益为π4。则π3,π4分别为:
π3= x(-zpbS+S)-C2
π4=0
因此,网络推手选择合作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f(y)= dydt=y(1-y)[x(S-zpbS)-C2]
①若z= xS-C2pbS时,f(y)= dydt=0。这意味着所有的y水平都是稳定状态。
②若z>xS-C2pbS时,令f(y)=0,得y=0和y=1两个稳定状态。此时df(y)dy|y=1>0,df(y)dy|y=0
③若z0,则y=1是平衡点,网络推手选择合作策略是演化稳定策略。
3.政府选择监管的复制动态方程
政府选择监管的收益为π5,选择不监管的收益π6。则π5、π6分别为:
π5= =-C+xypS(a+b)
π6=-xyW
因此,政府选择监管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f(z)=dzdt=z(1-z)[-C+xypS(a+b)+xyW]
①若x=CypS(a+b)+yw时,f(z)=dzdt=0。这意味着所有的z水平都是稳定状态。
②若x>CypS(a+b)+yw时,令f(z)=0,得z=0和z=1两个稳定状态。此时df(z)dz|z=10,则z=1是平衡点,政府选择监管策略是演化稳定策略。(公式Ⅲ)
③若x0,df(z)dz|z=0
4.模型的演化稳定策略
通过分析可得,该博弈过程不会固定地收敛于某一个稳定策略集合。这是因为,在一个网络推手问题演化博弈过程中,影响当事人、网络推手、政府的策略选择因素有多种,一旦某一个随机因素发生改变,将促使其中一方的策略选择发生变化,且这三者的行为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这将进一步促使这三方的策略选择不断调整,从而使该模型没有演化稳定策略。
三、三方博弈视角下政府应对网络推手问题的对策
(一)博弈模型对政府对策的指导意义
1.由公式Ⅰ可知:若当事人选择合作策略付出的成本与预期收益的比值大于网络推手选择合作的概率时,有x 0,即当事人选择不合作策略。因此,政府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加当事人选择合作策略的成本和支付,降低当事人选择合作策略获得的收益,提高政府本身监管的概率、监管成功的概率和对当事人的处罚力度,促使当事人选择不合作策略。
2.由公式Ⅱ可知:若网络推手选择合作策略预期收入和付出的成本之差与预期罚金的比值小于政府监管的概率时,有y0,即网络推手选择不合作策略。因此,政府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加网络推手选择合作策略的成本,降低其选择合作策略获得的收益,提高政府监管成功的概率和对网络推手的处罚力度,促使网络推手选择不合作策略。
3.由公式Ⅲ可知:若政府选择监管付出的成本与预期罚金收入、网络推手问题产生而政府不监管的预期损失之和的比值小于当事人选择合作策略的概率时,有z1,即政府将选择监管策略。因此,政府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成功的概率和对网络推手问题的处罚力度,增加网络推手问题产生而政府不监管所承担的公信力下降损失,促使政府选择监管策略。
(二)三方博弈视角下政府应对网络推手的对策
网络推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市场力量对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畸形介入,如果不加以监管,可能会造成网络空间的混乱无序,甚至危害社会稳定。根据三方博弈模型的指导意义发现,政府应对网络推手问题主要应从增加当事人和网络推手选择合作策略的成本与网络推手问题产生而政府不监管给政府带来的公信力下降损失,降低其合作达成的预期收益和政府监管成本,提高政府监管概率、监管成功的概率以及对网络推手问题的处罚力度这几个方面入手。
1.增加合作成本,降低合作收益。就当事人而言,其承担的合作成本不仅包括时间、搜寻等隐性成本,还包括其支付给网络推手的显性成本;获得的合作收益主要包括目的达成收益和由此带来的额外收益。而就网络推手而言,其合作成本主要是策划、推动、实施等显性成本;合作收益主要是当事人给予的支付。因此,若要增加合作成本,降低合作收益,一方面需要完善税收制度,实现收入透明化。这在增加当事人支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网络推手的“灰色收入”和“隐性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行网络实名制,增加网络推手的合作成本,进而降低网络推手的合作收益。
2.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质量。政府的监管成本不仅包括监管设备成本,还包括监管人工成本。而现今政府繁杂的办事程序和“事后”处理的办事模式正是其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若要降低监管成本,首先就要简化繁琐程序,缩短办事流程。其次,政府应该更多的采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措施,而不是延续惯用的、费用高昂的、效果不佳的“事后”管理模式。比如雇佣专业技术人才专门从事网络推手话题的识别,从而使“星星之火”在其“燎原”之前将其扑灭。
3.加大处罚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对网络推手问题进行管控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位,一些存在侥幸心理的网络推手就选择钻制度的空子获取额外收益,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为了有效杜绝此类现象,政府应该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将网络推手管控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加强对网络推手言论的监督,加大网络执法力度,为规范其行为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同时,还要加强处罚力度,比如增加罚款金额,量大刑罚,以增加网络推手和当事人因炒作行为所带来的风险,进而使其合作达成的概率降低。
四、结语
本文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网络推手问题进行建模,并根据模型得出指导意义,进而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但要真正避免网络推手带来的负面效应,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舆情环境,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网民、网络媒体、社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这将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本文对当事人、网络推手、政府三者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够全面,且还未考虑当事人、网络推手和政府三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此,这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以期对网络推手问题的建模和分析更加符合现实,进而更有针对性的提出更加合理的、有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张健.“网络推手”:现状及其规范引导[J]. 中州学刊, 2012(4).
Zhang Jian. “Net-cheaters”:Present Situation and Specification Guide.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2012(4).
[2]王子文,马静. 网络舆情中的“网络推手”问题研究[J]. 政治学研究, 2011(2).
Wang Ziwen,Ma Jing. Study on “Net-cheaters” i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1(2).
[3]肖强,朱庆华. Web2.0环境下的“网络推手”问题案例研究[J]. 情报杂志,2012(9).
Xiao Qiang, Zhu Qinghua. A Junior Research of Net-cheaters by Case Study in the Environment of Web 2.0. Journal of Intelligence,2012(9).
[4]李纲, 甘停, 寇广增. 基于文本情感分类的网络推手识别[J]. 图书情报工作, 2010, 54(8).
Li Gang, Gan Ting, Kou Guangzeng. Recognition of Net-cheaters Based on Text Sentiment Analysi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2010, 54(8).
[5]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18).
Zeng Runxi.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Opinion Control Mechanism.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2009 (18).
[6]燕道成.网络推手的传播学反思[J]. 中国青年研究, 2012(4).
Yan Daocheng. Reflection on the Net-cheaters Under Communication. China Youth Study,2012(4).
(作者:陈福集,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黄江玲,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福州350108)
The Strategy of Managing Net-cheaters Based on Three-side Game
Chen FujiHuang Jiangling
[Abstract]Because of China'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large number of Internet users,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real-world and receive wide attention, which makes net-cheaters become a notable new trend in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Net-cheaters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ey not only can affect the opinions of public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public opinion, but also can pose a threat to social stability. Therefore, studying on the phenomenon of net-cheaters is essential. This article will attempt to introduce a three-side game theory into this research.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model and put forward some management measures, this article will give a brief definition of Parties, governments and net-cheaters in this phenomenon, and then establish a three-side game model.
篇8
行业信息化
最佳舆情产品奖
中科点击秉承自主创新的理念,以坚强的党性、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专注于垂直搜索引擎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挖掘技术、自然语言智能处理技术和网络渗透侦探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突破。
在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加强危机传播管理和口碑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在新形势下的全新挑战。
中科点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点击)秉承自主创新的理念,以坚强的党性、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专注于垂直搜索引擎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挖掘技术、自然语言智能处理技术和网络渗透侦探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突破,经过近10年的研究与积累,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军犬软件(ADSoft)。
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能够一站式地在第一时间针对境内、境外网站的各种网络载体(如新闻、论坛、博客、微博)等全面部控监测,经系统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稳准狠快地把互联网读懂、读薄。其核心功能可总结为“352231”。
三大采集:定向采集,是指针对指定站点进行采集;非定向采集,是指针对特定关键词进行采集;境外采集,是指针对在国内不能访问的境外站点进行采集。
五大分析:包括分析是否与“某市”相关,是否属于“某市”舆情,是否属于“某市”负面舆情,是否属于热点舆情,以及每条舆情或某个事件专题的传播路径等。
二个平台:网络舆情专用平台、掌上舆情平台。
两种报告:指基于网络舆情平台中的数据、图表生成的简报专报。
三种预警:包括短信预警、邮件预警、弹窗预警三种方式。
一套标准:舆情业务办理标准。
该系统的成功开发与运用,为政府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监测涉军(警)、涉独、反恐、维稳、打击“两非”,以及实现对重点组织、重点人群和重点信息的定向监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维护党、政府、单位、领导及地区形象,把握舆论导向,掌控社情民意,甚至引导网民的上网行为等均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证,也为政府部门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和纷繁无序的互联网世界中拨云见日,掌握监管的主动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可能。
篇9
一、组织机构
成立稽东镇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镇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副镇长方卫利担任,成员由其他班子成员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方卫利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为网络管理员和各办网络评论员,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搜集、整理和处置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及时主动,准确把握。重大网络舆情发生后,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向主要领导报送准确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情况,随时进行研判,稳定公众情绪,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二)强化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网络舆情的宣传报道有利于稽东镇工作大局,有利于涉及事件的妥善处置。
(三)明确职责,严格制度。按照分工协作、归口处置、集中应对的原则,由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导,各办(中心)密切配合。
(四)突出导向,分类处理。发生特别重大网络舆情时,由领导小组组长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请示,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共同领导,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发生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并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发生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时,由舆情内容涉及的相关办(中心)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应急工作。
三、工作机制
(一)舆情预警。网络舆情管理员每天上网浏览有关稽东镇的相关信息,及时收集舆情危机事件及其苗头动向,分析评估态势趋向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对发现的舆情,须第一时间向领导小组汇报,并提出舆情处置建议。在报告的同时采用“及时处理、组织跟帖、公布事实”等办法,有条不紊地开展舆情处置工作,控制舆情升级、扩散和蔓延。
(二)舆情引导。突发舆情发生后,要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正面回应、妥善处理”的总体要求,在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机制。当网上出现涉及稽东镇的负面报道后,应坚持积极正面引导,进行有针对性地解答及跟帖,以正视听。有重大影响的舆情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迅速协调主流媒体,推出相关报道,引领社会舆论。
(三)舆情应对。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平息”的基本要求,及时了解舆情出处,对引发该舆情的不实之处进行澄清。舆情评论员要以普通群众的身份、从普通网民的角度出发,在第一时间表明态度,快讲事实,慎讲原因,引导舆情的正面发展,不能漠视、一概不知和回避应对负面质疑;当负面影响增大时,领导小组要及时拿出统一的解释口径,选择重要信息在主流媒体,当事实的调查时间较长,一时拿不出完全的调查结论,也要考虑梯度信息,分阶段降低不良信息的影响,维护稽东镇的良好形象。
篇10
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因此,实现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和引导,是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迫切需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牢牢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积极为转型跨越先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新机制。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侯马市委、市政府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在建立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机制上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成立网络新闻中心,组建网络管理机构。为应对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和日益活跃的网络舆情,在人员编制、经费保障、设施配备等方面予以保障,保证了机构的正常运转和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是建立“网络问政”平台,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建立了“网络问政”平台,对于网民留言,第一时间由宣传部长阅批后,分门别类批转有关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限期落实解决,并在政府网站公开反馈。
三是关注网络舆情,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网络新闻中心与公安网监部门配合,通过对负面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把不良影响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是建立网络宣传队伍,正确引导舆情。对热点问题予以舆论引导,从而做到重大问题不缺位、关键时候不失语,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权、话语权。
五是健全考核管理制度,强化意识追究责任。对舆情信息办理不重视、不敏感、不作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或后果的,予以通报批评,并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
十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网络舆情是最真实和最高效的社情民意综合体,集合了多方权利和诉求。因此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至关重要。
首先,要树立新观念,把握新策略,在舆情管理处置上做到“三早三快”,即: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快收集、快研判、快应对。主动与网民进行交流沟通,释疑解惑,实现网络舆论正面引导效应的最大化。
其次,要正确对待网民的建议,认真处理群众诉求。对于网民的议论和群众的诉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正确对待,认真处理;民生困难,要妥善解决;党风政风的问题,要及时调查处理;建设性建议和意见,要分析研究、积极采纳并尽力落实。
- 上一篇:妇产科院感工作计划
- 下一篇: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