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赏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20:0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作品赏析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55
引言
对处在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而言,其正处于一个人生观、世界观都在逐渐形成的特殊时期,其在各个方面都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而这个阶段也是人的审美能力得以培养、提升的重要时期。在初中阶段开设的美术课课程一般都属于基础性课程,美术欣赏实际上是美术课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类课程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的。
一、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中美术欣赏课的不重视
在现阶段,由于中考升学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一些学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个好学校往往不注重对子女素质方面的教育,其中就包括美术、音乐这类艺术学科,学生自己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认为美术课只是一门副科,学好学不好都没关系,因此在上课期间不会投入很大的注意力去认真体会美术欣赏课。而这些实际上都已背离了美术教育的初衷―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
2、教学过程比较死板
同时在实际的初中美术课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都过分注重教材内容的讲授的,对很多的类似于“文学”类的教学内容介绍得过多,而对于美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美术欣赏的教学活动往往只是一带而过或者是直接跳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完全没有学生欣赏、讨论的空间。仅有的一些讨论,也经常是停留在一些名作的经济价值的评述上,这样教学从本质上看就是失败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活动会给学生学习美术、认识美术造成一种误解,很多学生会认为美术作品的好坏是从经济价值上衡量的,这就严重违背了美术和艺术本身给人们精神世界的启迪作用。
二、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教学措施
1、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实现美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在初中美术的教学中,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同时教师自己还要注重自己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断地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美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要厚积而薄发,要从文学、诗歌、音乐等方面汲取营养,尽力使自己的讲课达到“小说般的情节,相声般的幽默,诗歌般的激情”,开扩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想象力。
2、美术欣赏课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何在欣赏课教学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教育家吕叔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自己学。”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会学生方法比讲授更有意义。以苏少版美术新教材七年级下册《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为例,这是一节关于中国人物绘画的赏析。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个别学生虽能够举出历史课中介绍过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但也是只知作品的名称,对作者、背景、内容、风格等了解甚少。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物画,教师尝试将本课划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侧重对中国人物画的初步认识,以及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欣赏中国人物画作品。第二课时通过任务课题的设置,以学生对课题的讲解“主导”课堂。
在第一课时中,根据教材中的示例作品,教师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表现对象归纳为三类:神话传说人物;帝王将相;普通人物。通过不同的表现对象让学生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有一个初步认识。通过《洛神赋图》和《破墨仙人图》的对比,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从哪里入手欣赏作品,提供给学生美术作品赏析的方法。
根据第一课时课堂教学,教师发现,由于中国古代人物绘画历史悠久,当今中学生对其并不如对外国肖像画熟悉,更不用说对中国人物绘画的欣赏。另一方面,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只停留在对作品的直观感受上,没有相关知识及深入的研究,更谈不上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体验。
经过第二课时的教学实践,教师发现,在任务性目标的完成过程中,每位学生参与其中,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探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之从前有了很大改善,并且身边同学的讲述更能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3、多媒体教学,科技促学
对于现今的课堂教学而言本身是要求科学严谨的,但是在科学严谨的背景下难免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书本是不足以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的,所以教师在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并制作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用现代技术支撑课堂教学。如在印象主义画派教学中,教科书中莫奈的作品色彩就和原画有一些差别,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会添加一些网址,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实况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4、激发学生兴趣并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本身在开始之前就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成功的教学起码就完成了一半。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中,要让学生将美术欣赏课当作一种有趣的探险或一场美丽的盛宴而陶醉其中,在这样的感受中得到强烈的审美享受。可以尝试把学生们带到户外,让学生们在户外的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在欣赏大自然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创作灵感和作画的欲望以及审美想象力。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实际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美术教师要始终注意引导并教会我们的学生用心去体验作品,去领会作品的内涵和实际意义。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试着去把握作者的意图,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得学生能够在情感上和作品产生共鸣,并最终沉淀为一定的精层面上的深度,也就是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雷宇.新课标下高中美术欣赏课对美术专业课促进作用的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2)
篇2
【摘要题】师范教育
【英文摘要】Itisofvitalsignificancethatthe&nb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是国家义务教育新一轮改革中极具特色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亮点。随着高速发展的资讯时代的到来,艺术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戏院等,而是更大程度地借助于大众传媒,通过影视、网络进入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用相当便捷的方式与方法,在艺术中随时汲取灵感。同时又可以及时地将所获得的艺术思维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去。综合艺术素质成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缺之不可的综合型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
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明确指明艺术课程在建立学生的健全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智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艺术课程全方位地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现代影视、传统书画、篆刻等艺术形式和展现手段,从而使学生学会体验与感悟艺术的魅力,掌握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享受艺术美的手段与思维方式。但它又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的叠加,而是使学生的艺术能力得到综合的发展。它不再是单一取向的技能传输,而是在培养学生感知艺术能力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能力。从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经典性等方面,建立学生在学科间转换、贯通、兼容、互置的多种能力,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课程明确提出要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学科相互支持与互补的艺术学习环境。建立多门艺术学科的相互沟通与交互,形成综合艺术的能力。并将这种学习环境与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兴趣,促进人际交流和情感表达,从了解艺术如何模仿生活、再现生活、如何表达情感等角度入手,自觉地把艺术学习与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文化和科学发展联系在一起,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由于艺术课程不再是单一取向的技能学习,所以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机械训练和重复模仿,是让学生围绕以人文为主题的艺术学习,是在轻松与快乐中学习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
二
我国高师现有的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长期沿用的是专业艺术院校专业教育的结构模式。多年来,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它在很大程序上重视的是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建立与提高,早已形成了其自身突显学科专业的单极发展的结构模式。在这个结构模式中,贯穿始终的是对专业领域划分的过于细化。同时,也在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上,存在着定位过早或专业技能单极拔高的普遍现象。在建立学生专业学科知识与专业学养课程以及人文知识结构的综合化方面,始终鲜有自身的特色,难以做到真正地素质综合与相互兼容。因此,某种意义上说,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科教学,有些可以说是对专业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技术型“克卤。尤其是近几年来,各地高师纷纷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学院。显而易见,其角色的定位,被人为地异化了。众所周知,一个正常走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进入高师音乐专业学习之后,无论如何是很难被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演奏家或演唱家的。高师音乐专业不仅承担不了如此重任,也不应当承担这样的任务。况且音乐家是不可能批量培养的,那毕竟是少数人的事业。高师音乐专业其首要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大批合格的、未来的艺术教育家。
面对现今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新一轮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展开了。特别是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得现今高师音乐专业日趋显露出它僵化扭曲的一面。尽管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师音乐专业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专业教育人才。但面对《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基础艺术教育需要的是在艺术上兼具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方面技能与知识的,多专多能、各项素质互置兼容的复合型艺术教育人才。高师音乐专业的发展态势,面临着新一轮巨大的挑战,可以说在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改不断推进的同时,也必将大步推进高师相关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这是时代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呼唤。
三
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思想与观念的更新,首要的是必须将现有各科传统的专业学科教学,实行真正有机地综合。切实地从艺术学的角度,全方位进行通识性的学科贯通。众所周知,除科学之外,艺术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艺术既具有直觉、感性、整体的思维方式,又是人类表达情感、思考人生、观照现实、追求理想的重要方式。鉴于此,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尤应摆脱狭隘的审美经验和偏执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必须主动自觉地用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来提升自身的修养,以便适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比如,应将传统的《和声学》教学与键盘的学习加以紧密地结合,在键盘普修课中,加大理论和声的含量。将初级和声理论有机地引入到键盘的技能教学中,造就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使本显枯燥的技能练习变得有趣和鲜活起来。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高师音乐专业的特色,通过理论与技能的贯通;才能真正建立起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才能更进一步地造就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另外,作为艺术的传播者,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也是急需充实的一环。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面对这样的目标,高师音乐专业传统的学养型课程,已经突显出其在人文学习上滞后与单极化的一面。所以,高师传统的中外音乐史应在原有基础上,从人类文化大背景出发,将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历史、音乐与风俗、音乐与本土文化、音乐与地理等等各方面,实行全方位的互通。此外,通过小论文撰写的形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把握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传统的中外音乐史课程的基础上,也急需拓展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开设诸如人类思想发展史、文化发展史、世界主要文明地区文化发展概述以及中外音乐文化比较等全新课程,从多极发展、多元建构的角度,科学合理地培养新课标需求的专业人才。
尤为重要的是,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将艺术设为单独一门课程,这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它明确提出了走音乐、戏剧、舞蹈、美术四科综合之路,教学的内容皆以人类文化中优秀的、经典的艺术作品为核心。明确将艺术课程界定为涵盖美学、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批评四个部分。针对这样的巨大变革,高师艺术类专业(音乐、美术)的专业学科教学,从理念更新到学科之间的合理结构,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的四科综合之路,必须由基础教育的母体——高师艺术类专业教学开始启动。
同时,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应在坚持传统的专业教学特色的基础上,走出技术学习重于一切的误区,合理调整学科结构,更进一步地明确技能学习的目标与层面,增设相关的文艺理论课程,尤其必须尽快增设通俗性的中外戏剧比较、中外画论解读、审美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并通过中外音乐作品听赏、中外美术作品赏析等讲座或阶段性课程的实施,来提升学生的听觉审美和视觉审美的能力。因为,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艺术课程的实施,是对中小学生实行人文关怀,意图通过艺术史和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接受世界各种文化是如何通过艺术而形成的,培养正确地价值观。艺术课程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批评和欣赏,使个人情感与人类情感源泉接通,艺术应视为人类的精神家园。艺术课程通过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来充分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独创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所有这些都将对高师艺术类专业教育产生深远地影响和彻底地革新。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基础教育母体的高师教育,必将更进一步地反思自身的专业结构,高师艺术类专业的调整与改革势在必行,高师艺术类专业的教改研究与发展方向,只有与基础教育的改革相适应,才能使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步入良性转道。
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是国家义务教育新一轮改革中极具特色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亮点。随着高速发展的资讯时代的到来,艺术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戏院等,而是更大程度地借助于大众传媒,通过影视、网络进入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用相当便捷的方式与方法,在艺术中随时汲取灵感。同时又可以及时地将所获得的艺术思维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去。综合艺术素质成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缺之不可的综合型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
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明确指明艺术课程在建立学生的健全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智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艺术课程全方位地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现代影视、传统书画、篆刻等艺术形式和展现手段,从而使学生学会体验与感悟艺术的魅力,掌握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享受艺术美的手段与思维方式。但它又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的叠加,而是使学生的艺术能力得到综合的发展。它不再是单一取向的技能传输,而是在培养学生感知艺术能力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能力。从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经典性等方面,建立学生在学科间转换、贯通、兼容、互置的多种能力,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课程明确提出要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学科相互支持与互补的艺术学习环境。建立多门艺术学科的相互沟通与交互,形成综合艺术的能力。并将这种学习环境与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兴趣,促进人际交流和情感表达,从了解艺术如何模仿生活、再现生活、如何表达情感等角度入手,自觉地把艺术学习与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文化和科学发展联系在一起,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由于艺术课程不再是单一取向的技能学习,所以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机械训练和重复模仿,是让学生围绕以人文为主题的艺术学习,是在轻松与快乐中学习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
二
我国高师现有的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长期沿用的是专业艺术院校专业教育的结构模式。多年来,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它在很大程序上重视的是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建立与提高,早已形成了其自身突显学科专业的单极发展的结构模式。在这个结构模式中,贯穿始终的是对专业领域划分的过于细化。同时,也在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上,存在着定位过早或专业技能单极拔高的普遍现象。在建立学生专业学科知识与专业学养课程以及人文知识结构的综合化方面,始终鲜有自身的特色,难以做到真正地素质综合与相互兼容。因此,某种意义上说,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科教学,有些可以说是对专业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技术型“克卤。尤其是近几年来,各地高师纷纷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学院。显而易见,其角色的定位,被人为地异化了。众所周知,一个正常走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进入高师音乐专业学习之后,无论如何是很难被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演奏家或演唱家的。高师音乐专业不仅承担不了如此重任,也不应当承担这样的任务。况且音乐家是不可能批量培养的,那毕竟是少数人的事业。高师音乐专业其首要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大批合格的、未来的艺术教育家。
面对现今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新一轮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展开了。特别是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得现今高师音乐专业日趋显露出它僵化扭曲的一面。尽管在过去
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师音乐专业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专业教育人才。但面对《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基础艺术教育需要的是在艺术上兼具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方面技能与知识的,多专多能、各项素质互置兼容的复合型艺术教育人才。高师音乐专业的发展态势,面临着新一轮巨大的挑战,可以说在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改不断推进的同时,也必将大步推进高师相关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这是时代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呼唤。
三
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思想与观念的更新,首要的是必须将现有各科传统的专业学科教学,实行真正有机地综合。切实地从艺术学的角度,全方位进行通识性的学科贯通。众所周知,除科学之外,艺术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艺术既具有直觉、感性、整体的思维方式,又是人类表达情感、思考人生、观照现实、追求理想的重要方式。鉴于此,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尤应摆脱狭隘的审美经验和偏执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必须主动自觉地用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来提升自身的修养,以便适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比如,应将传统的《和声学》教学与键盘的学习加以紧密地结合,在键盘普修课中,加大理论和声的含量。将初级和声理论有机地引入到键盘的技能教学中,造就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使本显枯燥的技能练习变得有趣和鲜活起来。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高师音乐专业的特色,通过理论与技能的贯通;才能真正建立起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才能更进一步地造就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另外,作为艺术的传播者,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也是急需充实的一环。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面对这样的目标,高师音乐专业传统的学养型课程,已经突显出其在人文学习上滞后与单极化的一面。所以,高师传统的中外音乐史应在原有基础上,从人类文化大背景出发,将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历史、音乐与风俗、音乐与本土文化、音乐与地理等等各方面,实行全方位的互通。此外,通过小论文撰写的形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把握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传统的中外音乐史课程的基础上,也急需拓展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开设诸如人类思想发展史、文化发展史、世界主要文明地区文化发展概述以及中外音乐文化比较等全新课程,从多极发展、多元建构的角度,科学合理地培养新课标需求的专业人才。
尤为重要的是,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将艺术设为单独一门课程,这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它明确提出了走音乐、戏剧、舞蹈、美术四科综合之路,教学的内容皆以人类文化中优秀的、经典的艺术作品为核心。明确将艺术课程界定为涵盖美学、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批评四个部分。针对这样的巨大变革,高师艺术类专业(音乐、美术)的专业学科教学,从理念更新到学科之间的合理结构,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的四科综合之路,必须由基础教育的母体——高师艺术类专业教学开始启动。
篇3
【关键词】高职艺术生;英语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英语教学正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大学英语届的专家学者就新一轮的外语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程晓堂、康艳从探讨目前高校英语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实施和师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指出高校英语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西方文化,掌握一种科学思维方式,提高认知能力,体现英语教学的人文性。蔡基刚指出我国大学英语目标定位在基础英语是方向性错误,造成了严重的应试教育、费时低效的懈怠状态,明确了中小学阶段是基础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应是学术英语。束定芳从国际视野的角度,描述了德国高校英语学位授课课程实施背景、措施和效果,指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即帮助学生学好专业,能够阅读英语原版专业书籍,用英语撰写专业论文,用英语和国际同行进行专业交流,并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戴炜栋、王雪梅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外语教育规划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讨论了外语教育规划的原则和方法,探讨了外语教育规划的主要层面:语言规划、学科规划、人才培养、教师教育和学术研究。孙有中、李莉文从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理论角度,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中心应该及时转向专门用途英语,认为应该把语言技能的训练和知识内容的传授有效结合,实现知识建构、思维训练和英语技能提高三位一体的目标。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下,笔者认为从事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也应该行动起来,积极思考、探索艺术生的英语教学改革方向,准确把握艺术生的英语教学目标,自觉参加高素质的教师培训,积极推动为艺术生量身定做的英语教材的编写和实施,保证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为艺术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 准确定位艺术生的英语教学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刘海粟先生在为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艺术英语巡礼》作序中就希望:"青年画家们学好外文,把优秀的古典画论介绍到欧美去,把对我们有借鉴作用的东西翻译过来。"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艺术多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为了帮助艺术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职业要求,在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艺术领域里的专业交流,更好地了解国际相关艺术专业最新进展和发展动向,参与国际艺术事务和竞争,丰富世界文化艺术,高职英语课程明确提出:"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要求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笔者认为艺术生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艺术生熟悉掌握艺术专业词汇、句法结构和语篇特点,能够熟练阅读相关艺术专业的英文原版资料和书籍,掌握专业英语和职业英语,培养艺术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艺术领域里的专业交流。
因此,高职艺术生的英语教学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中学英语的重复,更不能降低大学英语的要求,要让艺术生通过三年的大学学习,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本专业的学术交流。比如,首饰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用英语向国际同行介绍自己作品的设计理念和构想,能够和他们进行相关首饰设计专业的切磋和交流。
二、高素质的师资培训
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素质的英语教师必须是英语语言基本功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关爱学生;具备创新思想和革新精神,针对学生特点,创造性地使用和改编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艺术类高校应重视英语教师的队伍建设,加大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开展多种渠道的在职培训,为教师定期提供英语语言能力、语言教学理论实践学习、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培训和国际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英语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和探索。艺术类英语教师,在注重自身专业学习和培训的同时,应自觉扩展艺术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以适应以艺术专业知识为依托的英语教学改革。特别是青年英语教师,应该利用英语的优势,主动了解本校艺术各专业的相关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艺术专业知识的培训,研究艺术专业英语的特点,尝试开展如以设计、广告、动画等艺术专业知识为依托的英语教学活动,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成为复合型教师。
三、量身定做的教材
刘海粟先生在翻译国外艺术专著时,因为专业词汇费时较多,"希望国内美术院校编些专业性较强的教材、打好学生们的基础,待到要用的时刻,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目前,大多数艺术类高校并无针对艺术生专业特点和需求编写的大学英语教材,使用的是和普通高校一致的大学英语教程,内容题材不够新颖,很少涉及相关艺术专业知识,而且"大学英语课程以及大学英语教材都是最适合或针对各种英语水平考试的。"(蔡基刚)因此,当前艺术类高校所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并不适合艺术生的英语教学,应该推动真正的教材研究和编写小组的英语教学专家根据英语教学的规律,针对艺术生的专业特点和需求,紧密联系艺术生的实际生活,选用具有时代气息、专业特点和国际视野的语言材料,为艺术生量身定做英语教材。
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需要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套优秀的英语教材应当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持续的学习动机,把艺术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艺术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专业话题入手,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又有助于学生熟悉掌握相关艺术专业词汇和语篇,拓宽艺术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术交流的能力。英语教材应注重艺术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且英语教材的设计和编排要有创造性,要丰富多彩,吸引眼球,富有艺术感与美感,符合艺术生的专业特点。如以动漫话题为例,可以把国际知名的动画制作公司、动画大师、动漫形象和国际最新动画资讯等语篇进行分析介绍,让学生在了解国际动画专业的最新进展方向的同时,学习掌握了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并且利用网络资源,能够熟练查阅相关的动画英文资料,为将来更深入地学习和从事动画创作、研究和国际交流打下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推出的范纯海主编的《实用艺术英语教程》和山东人民出版社于2010出版的李凤霞主编的《艺术英语阅读教程》就是利用艺术为载体进行英语教学的极好尝试,可以作为艺术生英语教学的借鉴。
四、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整合了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等因素,是帮助艺术生实现英语学习目标的主要途径。英语教师应该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针对艺术生的学习特点,把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和相关艺术专业英语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英语教学,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熟悉和运用英语语言,有目的地把英语歌曲、原版电影、英语话剧表演、外国艺术作品赏析等形式融入英语课堂教学,扩大学生的艺术专业词汇量,在调动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其专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语言学习是意义学习,不是形式学习,结合艺术专业知识学习英语,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鼓励、及时反馈,要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让学生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就感,进而提高语言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应用文广告时可以事先让学生从网络、报刊、杂志等查找相关的英文广告或耳熟能详的名品广告短片,了解相关的广告用语和行文特点,并从艺术专业角度出发,探讨中英文广告片的特色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尝试用英文进行如首饰作品的广告、动漫作品的广告设计或者制作相关的英文广告短片,既学习了英语语言,又丰富了专业的艺术感受。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康艳.关于高校英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40-44.
[2]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0(7):306-308.
[3]束定芳.德国的英语教学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发[J].中国外语,2011(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