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移动web与课题研究档案管理
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和融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什么是移动互联网?①广义上讲它是指移动终端(包括手机、PDA、上网本等)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访问互联网并使用互联网业务。它因其特有的移动性、个性化、融合性而逐渐被不同行业所关注,目前移动互联网主要提供网页浏览、电子邮件、文件下载上传、即时消息、位置服务、移动搜索、移动社区等服务[1]。而作为移动互联网一个分支的移动web,则是指移动网络的web服务,它通过手机、PDA,掌上电脑等移动设备连接、浏览www内容、应用和服务,并从事大量的数据和事务处理,真正将web应用从桌面扩展到移动设备,满足了广大移动用户对计算机方面的需求。
传统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主要是基于纸质文档或电子文档的集中手工处理方式。然而,在当下这种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管理过程的精确性,时间上的及时性和空间上跨地域性的信息化办公的需求[2]。目前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课题过程监管力度不够
在管理过程中由于时空分离等原因,面对众多课题,课题研究管理者难以得知课题进展的最新信息,无法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实时监管。因此出现了一些课题往往只注重申报,申报后的研究过程受到忽视,导致“重申报,轻过程”,甚至出现假数据、假经验、假成果,给科研事业造成极坏影响[3]。
(2)工作效率低下
课题需要申报立项、开展研究、阶段成果总结、结题鉴定一系列过程,数据交换频繁,传统课题管理方式中,数据量大且复杂,不但不能够实现很好信息沟通、数据共享、简化工作程序,还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错误、影响课题进度、还会大大增加管理成本[3]。
(3)课题组沟通协作困难
一个课题的完成,需要由来自多个单位的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内部大量的沟通交流、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但目前由于空间的距离和管理的分散,课题组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途径。
(4)课题资料难以查阅和重新利用
在进行教育科研课题时,产生的结论性文档、相关资料、过程性文档以及课题成员的沟通记录等课题相关信息都是重要的知识财富。但是目前课题管理现状是:这些资料分散而凌乱,并经常出现丢失的情况,给课题资料的查找和重新利用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3、移动web对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的支持
随着移动网络带宽的提高,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的加快,依托于移动web的各种服务研究也逐渐增多。目前,传统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早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而这种通过移动设备连接web平台管理课题研究的档案成为一种趋势。移动web对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移动性[4]
通过无处不在的高速无线互联网络和WLAN,它不仅让用户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访问大量信息,还可以让课题的管理者实时查阅课题状态信息并进行相关处理。这大大扩展了系统的应用范围。
(2)高效性
移动设备一般都以远高于PC的使用时间伴随在其用户身边。数据的实时传递和实时处理,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延时带来的不便,加快了课题管理者和课题参与人员之间的沟通速度,同时实现动态管理,缩短决策周期。
(3)针对性
移动web可以为不同角色、项目组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依赖包含大量移动用户个人信息的数据库,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和提醒,系统将针对不同课题人员和课题实行个性化、差异化管理。
(4)共享性
移动web可以为用户提供即时消息、移动邮件、移动博客等同步、异步信息交流服务。课题研究人员可根据系统提供的服务,方便的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科研人员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
(5)安全性
移动设备是私密性极强的个人专有设备,一般仅限用户本人使用。同时,移动互联网用户与移动用户是一一对应的,可以用来唯一识别用户身份。只要通过个人移动设备对系统进行操作管理系统,它就会对客户进行有效性的认证,从而能够防止其他用户的恶意篡改,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二、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将是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在基于移动web条件下,构建一个功能完整、使用方便、实时性、灵活性和互动性较强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十分必要。设计管理系统需要考虑多个因素,比如:实时的过程管理、便捷的信息查询、实时系统提醒、同步异步的交流讨论等等,笔者认为基于web的科研课题管理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1)提供实时的过程管理功能
系统根据课题的类别成立相关领域的评审专家组,然后向专家组各成员发送科研课题资料。专家可以通过手持设备像接收彩信一样下载并查看所申报课题的内容,浏览后将自己的决策结果和意见,通过决策回复模块提交给管理系统。系统则把专家的反馈实时发送给课题申报者,并告知其申报结果。同时,此阶段所产生的材料、决策、意见则会自动地保存到系统的相应课题文档中。在完成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后,系统也会根据课题安排自动进入下阶段研究,从而完成对科研课题进行实时的过程管理。
(2)提供实时便捷的资料查询功能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系统会积累数量庞大的课题资料,因此实时便捷的资料查询功能必不可少[5]在查找资料方面,系统应做到内容全面、方式便捷。在内容方面,系统应该能查询到课题基本信息、申报材料、合同、课题组信息、人员信息、课题研究状况、经费使用情况、项目成果、专家建议、课题组的讨论和其他与课题相关的所有信息。在查询方式方面,系统则应该提供搜索引擎检索和数据库检索两种检索方式。此外,在查询过程中考虑到数据量大、查询条件复杂等因素,我们采用了通用查询方法。即把所有数据库表中的字段取出提供给用户让用户自己选择要查询条件字段和操作条件,系统会根据条件进行组合得到查询语句,然后返回操作结果并采用报表的形式输出给用户。
(3)提供同步、异步相互补的信息服务和博客功能
系统为用户提供基于网络的多种通讯方式:主要包括即时消息、邮件服务、移动博客等电子化交流方式。即时消息是一种为移动用户之间实现同步交流而提供的信息服务手段,支持实时传送文字信息、图片信息。需要明确的是,移动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即时消息实现个人对个人的交流,还能实现课题组的群体讨论。邮件服务是为用户实现异步交流而提供的信息服务手段。通过移动邮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查看、编辑和发送邮件。并且,它具备操作简单、投递迅速、易于保存、全球畅通无阻的特性,避免了课题信息的丢失。移动博客功能的增加则为每个用户提供私人空间,用户可凭借账号、密码对其博客空间进行管理,还可以针对科研过程中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允许其他用户查阅或转载该博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强化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
(4)提供个性化信息提醒功能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系统要对重要时间、任务的下达、执行、检查日期进行提醒,确保用户按时按量完成任务,从而大大提升科研课题的执行力。智能提醒相当于给科研人员配备了贴身秘书,手机会在适当的时候准时提醒主人在某时某地做某事,从而科技项目管理人员可以把精力用在需要创造力的重要工作上[5]。
三、基于移动web的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笔者结合基于移动web系统设计结构模型和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的具体功能,构建了一个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其整体结构如图1:
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由客户端、移动通讯网或无线网、基于三层架构(UI、BLL、DAL)[6]的网络平台构成。
1、客户端
这里所提的客户端指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用于将系统内容呈现给用户,它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媒介。其支持设备可以是手机、PDA等移动设备。系统可以为课题研究者、课题负责人、课题管理者三类不同类别的用户提供个性化功能和服务。
2、移动通讯网或无线网
用户使用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讯网或无线网与网络平台进行通信。无线网络既可以是一些机构建立的专用网络,也可以是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公共网络,只要它具有无线和移动接入的功能并且达到一定的带宽。
3、基于三层架构的网络平台
该平台承载着与课题相关的所有数据和服务,为终端的服务提供支持, 是整个系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它分为显示层、逻辑层、数据层三个部分。显示层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逻辑层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上,也就是说它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相关。数据层也被称做持久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允许用户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
该平台针对移动课题管理功能的需要设计了基础数据、流程管理、信息查询、系统提醒、交流讨论五个模块。
基础数据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将科研课题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归档存档,并针对不同的用户角色提供查阅、增加、删除、修改基础数据的功能。其中的信息资料主要包括课题信息、人员信息、科研成果三类。课题信息主要是指课题基本信息、申报材料、合同、课题进度、经费使用、验收报告等。人员信息则是各个成员的基本信息、角色权限、所属课题组、科研任务。而科研成果主要是指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以及经验总结等。
流程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为课题研究每个过程提供实时过程管理服务。在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过程、定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各个阶段,系统都会自动进行流程跟踪和动态事务处理。记录课题记录研究进展、已完成了哪些任务和存在什么问题待办任务,并针对问题即时的提供专家意见、建议。动态事务处理则是处理与课题相关的各阶段所需要完成的事务如课题申报、审批、评审等事务。
信息查询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实时查阅在报、在研和已结题的所有课题信息服务。该信息查询模块可查阅课题信息、人员信息、课题进度、经费使用、课题成果(阶段性成果、最终性成果)、对课题经验感悟等信息。除了具有丰富的资料查询功能外,该模块还可以支持移动分角色查询,使用户随时随地都能查阅到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所有资料。
系统提醒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为用户在课题研究过程提供智能提醒服务。它针对不同用户将通知、公告、待办任务、重要时间等以短消息的方式发送到移动用户终端中。用户接到信息后可根据回复确定其收到情况,从而做到重要信息的个性化智能提醒。
交流讨论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同步、异步通信和交流服务。该模块有同步的即时消息交流工具、异步的移动邮件服务、和移动博客功能。
四、结束语
目前,基于移动web开发的系统已在医疗、煤炭等行业率先开展了简单应用。如移动临床信息系统在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7]、手术室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8]、安全信息移动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应用[9]等,但移动web在教育科研管理方面应用则是明显不足。本文就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进行了探索,以期能为课题管理领域提供一个方法,进而提高科研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尽管目前基于移动web技术还不特别成熟、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方案不尽完善,但是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移动web技术必将会对课题管理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Min Dong,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浅析Analysis of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 [J]. 现代电信科技, Moder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2007年第7期.
[2]刘天真,董彦军,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Chines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2009-12期.
[3] 李金清; 莫畏;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改善科研课题管理――对开发《科研课题在线管理系统》的思考[j]. 浙江现代教育技术, Zhejia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6年1期.
[4] YU Tian-chi; NI Yan-rong; FAN Fei-ya,Study & Implement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Mobile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Computer Engineering,2008年18期.
[5] HE Wei; HAN Qing-jing; YAN Dian-tao; WANG Yi, Primary Analysis on the Mob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Management[J]. 电网技术,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7年S2期.
[6] 段升杰; 浅谈软件三层架构开发[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China Computer & Communication,2010年5期 .
[7] 季新华,陈磊,陈宇,移动临床信息系统在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第4期.
[8] 杨喜群等,手术室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年第4期.
[9] 孙汉玉,安全信息移动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应用[J].应用与实践.2009年第12期.
篇2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微课;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2-0102-02
如今,微课热潮来袭,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微课教学逐渐流行开来。微课教学能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但其在学习体验方面却比较欠缺,所以在设计微课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体验。同样,体验式教学也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和不足,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的自主⒂攵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效果明显,而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学进度较慢。在这种情况下,体验式课堂教学需要一些手段来辅助、促进教学进度,而微课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对笔者来说,将体验式教学和微课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将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如果将这种有效的整合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会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笔者结合几个微课教学案例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微课设计之情境体验
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导入,让学生在预设的情境氛围中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供主观动力。这样的微课设计以学生的内需为根本,以课堂任务为载体,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课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他们的适应能力,使体验教学发挥良好效果。
微课应用案例一: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复制与粘贴图形》一课。
微课视频中放映了哆啦A梦的动画,视频中笔者讲道:“Hi,小朋友你好,我是机器猫哆啦A梦,今天我要给你变个魔术,请看这里有一盆漂亮的花,现在用我的魔法口袋可以再变出两盆一样的花。”视频中出现了机器猫口袋变出多盆花的动画,接着视频中又讲道:“小朋友你想学会这个魔术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复制与粘贴图形》。”
【分析】因为微课有时间限制,所以教师在微课设计时要做到快速切入主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复制、粘贴以及移动图形的方法,掌握对相同图形进行复制、粘贴的技巧(透明模式),简化作图过程,了解计算机作图与普通作图的区别。哆啦A梦是学生喜欢且熟悉的卡通人物,在微课中笔者利用哆啦A梦动画进行情境导入可以快速有效地抓住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的思考,也能顺理成章地推动他们学习新知,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微课设计之练习体验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只有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自己判断,才能使其真正学到新的知识。
微课应用案例二: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画线》一课。
在微课中,笔者先介绍了单弧曲线的画法,并总结出口诀,又出示了几个其他单弧曲线的样式,要求学生在画图软件中根据笔者提供的口诀来试着绘画;接着,又介绍了双弧曲线的画法并总结了口诀,要求学生练习绘制多个双弧曲线。
【分析】在《画线》中“画曲线”是难点,笔者将“画曲线”这一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视频。在视频中,笔者将难点的步骤总结成口诀,再让学生根据口诀进行练习,加深学生印象,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教师要关注微课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在微课设计中可将微课练习资源分层,实现异步教学,尽可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练习。
微课应用案例三: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组合图形》一课。
在微课视频中,笔者出示不同的任务卡给学生并说:“请你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挑选一个任务完成。①将素材图形“其他朋友”添加到海底世界连环画第四格中,注意调整大小和位置。②创作绘画海底生物并添加到海底世界连环画第四格中。”
【分析】在微课教学环节,笔者出示的两个任务的难度和目标各异。第一个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充分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二个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放大镜等工具在新的画图文件中进行创作后,再组合到之前的画图中,这一任务的目标和要求较高。笔者通过两个不同层次的任务,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在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师往往被迫重复讲解基本操作,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而利用微课教学设置分层教学任务后,教师完全可以实现异步式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挑战不同难度的任务,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微课设计之整合体验
信息技术课堂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是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教师要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体验,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微课应用案例四: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画方形和圆形》一课。
在微课中,笔者展示了多幅乱砍滥伐、破坏环境的图片并配以悲伤的音乐,在情感渲染后,提出了绘画创作任务:“让我们携起手来,通过今天学习的画方形和圆形的知识,来设计保护环境、不乱砍滥伐的标志,倡导大家保护地球。”同时,在微课中展示了一些实例标志,并演示说明了设计标志的简要步骤,学生可以边做边看。
【分析】在微课设计中,笔者融入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目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破坏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再促使其运用所学知识去设计保护环境的绘画标志。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操作技能,还应在其他领域对学生的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信息技术教师所要追寻的教育本真。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44-02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正由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首先要了解签约企业的需要,实行“订单式”培养,把握培养意向和目标,然后深入到用人单位对其整体和具体的工作岗位调查研究,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由此归纳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需要创新的培养模式。相应的课程开发模式改革应以职业及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构建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训基地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培养能力、做强专业建设的有力保障。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建立面向市场的双赢式实习基地,既能体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参与的积极性,又推进了学生向职业人的转换。下面我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探讨通过校企合作来加强课程开发的实践。
一、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课程体系的构建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性人才。评价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的根本指标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校企合作是新型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其依托点是岗位群,在培养过程中实施订单培养,满足企业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需要。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不能满足校企合作培养目标的,必须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发展,而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基于校企合作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因而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来实施,以订单企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进行课程设置。[1]基于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以行业标准制定课程目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体现在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企业标准作为制定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将学习要素与工作要素相结合,根据企业需求,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来开发课程。
2.以工作过程来组织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的内容应该是统一的,应更具有情景性与策略性,以使学生很快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融合,使课程体系中的各部分与工作过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零距离”上岗。
3.以岗位群为依托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模块课程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职业分析、岗位分析,概括出某一职业所需的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然后设计出相应的模块来,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陪养工作过程中应当具备的能力与技能。
4.以职业技能为主线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以“教、学、做”一体化和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包括选择、修改、补充、拓展、整合等再开发、再创造等行为,当然整个开发过程的内容必须结合相关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情况开展。
5.以通识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文化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生活、理解环境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相关课程设计要反映提升个人能力的特征。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将与素养和内涵相关的因素添加到通识课程中,使学生拥有一种合理而底蕴丰厚的知识结构与素质结构。所以,完整而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当包括通识课程。[2]
二、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课程体系的实施要点
开展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理论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训有机结合,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向导,将学习内容和工作过程有机结合,把工作内容有顺序地融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将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3]
1.岗位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岗位群中各岗位所要求的带有共性的知识与技能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基础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进行再学习的重点,直接影响到岗位课程的学习和今后转岗的继续学习。
2.岗位核心知识技能课程。岗位群中各岗位除了具有共同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之外,还有核心的知识技能要求。因此,要实现人才的培养与就业零距离,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必须是一致的,将职业能力转化为教学目标,这个过程必须有企业人员的参与。经过岗位课程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岗位群中某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够通过该岗位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鉴定。
3.岗前针对训练。要完全实现人才的培养与就业零距离,就必须让学生在未来具体企业、具体岗位上顶岗实习。在学生学完岗位课程之后,马上进入教学实习环节,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由学校组织,经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落实学生具体的教学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实习岗位中顶岗实习六个月,并在此期间完成与岗位相关的毕业设计。[4]
三、完成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各课程自身的特点,教学实践活动中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以人为本的双向活动教学,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采用启发式教学、模拟教学、交互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各课程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核方案。考核评价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单项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能力考核(50%)与理论考核(50%)两部分,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四、构建校企合作下实训基地课程保障体系
实训基地课程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以“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室以及校外实训基地三个重要的实施场所,它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采用以下几方面手段:一方面引进了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让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形成“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提升团队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随时跟踪校外合作企业的项目进度,依据项目进度,及时有效地开展现场教学,将“校中厂”、“厂中校”有机结合,使学生对通信工程建设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通信技术实训基地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有利条件,通过与企业合作,承担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实现双赢,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以便于学生“零距离”上岗。[5]
参考文献:
[1]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06,(9).
[2]刘向红.高校院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6).
[3]冯隽,李寅杰.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3).
[4]陈群辉,肖旭.高职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0,(2).
[5]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篇4
【关键词】 问题;问题求解;有意义学习;微课程;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5―0048―07
引 言
作为一种具有多元用途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微课程是目前信息化教育研究的热点。诚然,微课程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但根据微课程“解惑”的显著特点来看,我们认为,聚焦基于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理应成为微课程设计的重要取向之一,因为这对促进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发展学习者的问题求解等高阶思维能力乃至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现实的价值。
一、问题求解与微课程
问题求解是指问题解决者结合当时的情境,针对问题采用适当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实践,从而走出未知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对问题求解的研究中,典型代表是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David H.Jonassen),他认为“如果能够找到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情景的未知模式不仅具有智力价值,同时也具有社会或文化的意义,”并认为问题求解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学习。[1]
所谓有意义学习(Meaning Learning)具有五个特性,即主动性、建构性、意图性、真实性和合作性。[2]主动性表现为学习者能够根据学习的需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能对学习过程或结果负责;建构性表现为学习者能够阐释和反思学习,并结合原有知识整合观点,而不是知识简单的输入和输出;意图性表现为学习者对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真实性表现为学习者的学习处在一个复杂的、情景化的环境当中,所学知识只有通过所依托的环境产生意义;合作性表现为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通过接触多样化的观点和视角,能够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
根据有意义学习的五大特性,结合信息技术新手段,支持有意义学习的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也出现了新的要求,即: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或需求;不仅阐释学习知识,更要引导学习者思考;清晰地阐明目标,并建立目标与学习者之间的意义关联;这种资源必须是在学习者生活或工作大环境中极易获取、方便学习并能随时应用于实践;需要提供学习合作与交流的工具。
微课程作为一种信息化学习资源,属于课程范畴,是以某一知识点为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支撑环境两个方面。微课程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① 微课程具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同时强调对学习支持环境的设计;② 微课程内容本身是独立的、完整的;③ 微课程拥有最佳媒体呈现形式,其中视频是微课程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④ 微课程学习的效果突出。
此外,微课程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即微小性、结构化和实用性。微小性表现在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以微粒化的单元形式呈现,且媒体容量小,便于学习者接收和学习。微小性特征解决了学习者由于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不固定而影响学习的问题。结构化表现在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持续性理解和思维模式建构。结构化特征解决了随机进入学习过程中容易导致的学习分散和知识零散的问题。实用性表现在微课程内容本身是独立的,它独立存在的价值体现为方便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兴趣的需要来选择微课程,针对具体问题情境来体现微课程的实用性,从而弥补了传统课程学习效果的滞后性。从上述微课程的概念阐释中可以发现,微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学习者的需求,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将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境融为一体,具有良好的学习支持环境。它满足了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意图性、真实性和合作性这五大特征。可以说,微课程是一种支持有意义学习的有效学习资源,微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促进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结合乔纳森的观点,本研究尝试将问题求解理论应用于指导微课程的设计,构建基于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模式,以期为教学设计者或教师设计微课程提供有意义的建议。
二、问题求解与微课程设计的映射关系
(一)问题求解的影响因素
影响问题求解的因素很多,其中乔纳森(Jonassen,1997)认为问题求解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三个方面,即问题本质的把握、问题的表征和问题求解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3]
1. 问题:问题作为问题求解中最主要的因素。乔纳森认为不同的问题在本质、呈现或提出方式、组成部分和交互等方面表现也有所不同。[4]他根据问题的特性,把问题分为11大类,并认为每一类的表现都不一样。[5]罗伯逊(S.Ian Robertson)根据不同的视角对问题分类进行了整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解决新问题需要的知识、不同的目标类型、定义的明确或不明确、语义的丰富或贫乏、相同结构及决定性步骤。[6]
2. 问题的表征:问题求解者要成功地解决问题,必须要构建问题空间,将问题呈现的刺激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建有效地联结。因此,问题的表征是影响问题能够成功解决的关键性因素。[7]Zhang.J认为问题的表征分为外部表征和内部表征两种,外部表征(问题的呈现)是指由知觉能直接觉察到的问题情境成分和结构。相同的问题情境用不同的外部表征,如组织结构和呈现形式不一样,则结果都不一样。内部表征则是激活深层认知操作,激活记忆中某种认知机制,经过想象、推理等操作形成对问题的内部表 征。[8]认知心理学家特别关注问题表征的研究,纽厄尔和西蒙将形成的问题表征称作问题空间,并认为决定问题空间的信息源有以下几个:任务情境;对状态、操作和限制的推理;背景推理;先前与该问题有关的经验;先前一个相似问题的经验;错误信息;解题步骤;外部记忆;指导语。[9]对于指导语对问题表征的影响,西蒙和海斯(H.A.Simon&Hayes,1976)使用河内塔问题的两种变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他们的被试正如UNDERSTAND(Simon&Hayes开发的计算机程序)预示的一样,受到了给予他们的指导的强烈影响[10]。同时,问题的突出特征是影响表征方式的因素之一。[11]在问题求解中,问题的表征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如何帮助学习者正确地表征问题,能够使他们把问题快速有效地解决。通过对专家和初学者对问题表征过程的研究发现,专家和初学者在对同一文本的陈述性表征中区别不大,但是在对问题的解释和推理上差别很大。
3. 个体差异性:学习者个体对问题情境的熟悉度、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认知与元认知、情感和意动等因素会帮助问题求解。[12]通过熟悉的问题情境,能够回忆并运用该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学习者个体经验,帮助问题求解者顺利解决问题。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对专家和新手问题求解的研究发现,最为突出的差异是专家具有大规模的、丰富的图式。专家的图式中存在与当前问题情境高度相关的知识单元,因此能够快速地构建出有效问题空间。同时,一个优秀的问题求解者应该具有“领域特定的”思维方法。而且,不同学习者个体存在的经验,能够帮助辨别问题的特征。这样一来,经验就能够帮助学习者个体寻找到关键信息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13]问题求解者具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并对问题求解结果具有各自的意识和控制,如独立型问题求解者以及方向明确的问题求解者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情感因素包括对问题的态度、信念和能力。意动因素有目的性、努力程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问题的求解,如问题求解者缺乏解决的信心,则不会努力解决问题。
综合以上问题求解的影响因素,微课程的设计应该从问题本身、问题表征和个体差异等角度进行把握。针对问题本身的影响,需要对问题进行设计。问题表征方面主要考虑提供问题表征的支持,即呈现问题的知识或情境。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者自身的学习风格、学习水平等,这就需要预先对学习者和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并提供促进理解或问题求解的学习资源以及问题求解的效果评价。当然,在微课程学习中并不仅仅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还包括相互协作建构,这就要求有专家或学伴互相提供知识和经验。因此,微课程设计中包含问题、情境、资源、互动和评价五个要素。这些元素之间是动态的、非线性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问题求解的一般过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求解就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过程,因此问题求解过程分为问题表征、算子选择、算子运用和状态评价四个阶段。[14]布朗斯福特与斯特恩(Bransford&Stein,1984)开发了一般问题求解的模式,将问题求解过程分为问题识别、问题表征、策略选择、策略应用和结果评价五个阶段,并针对每个阶段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15]在问题识别阶段,影响理解问题的因素有先前定义问题的经验、具体领域知识、聚合思维倾向和理解问题的心境。在问题表征阶段,需要采用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学习者将问题与现有的背景联系起来。在策略选择阶段,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可以选择相应的策略。斯滕伯格(R.J.Sternberg)从认知技能与解决问题的关系方面把问题解决的活动分为七个阶段,[16]并在其著作《认知心理学》中对七个阶段进行了调整。格拉泽(Robert Glaser)将问题求解的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在建构主义思想的基础上,乔纳森(Jonnason)将问题求解归纳为六个阶段,即界定问题、生成问题的解决方案、确定目标并建立可行方案的评价标准、过程规划、执行过程、效果评价。后来美国教育学者鲍勃・伯克维茨(Bob Berkowitz)和迈克・艾森堡(Mike Eisenberg)提出了网络探究模式Big6,即制定问题、寻找策略、搜索信息、运用信息、综合信息和评价信息。问题求解是非常复杂的,很难用一种线性的方式简单描述。在所有的问题求解过程中,通常认为基克(M.L.Gick)等人提出的“四段式”问题求解模型最能反映问题求解的动态过程,如图2所示。
综合以上对问题求解过程的表述发现,研究者们对问题求解过程的观点虽然并不一致,但也可以看出,问题求解是通过采用方法和工具走出未知状态的一个过程,如表1所示。从整体上来看,问题求解过程一般会经过以下五个阶段,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策略、尝试解答和效果评价。
综合前面的论证,我们已经知道微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有意义学习过程,也是问题求解的过程。因此,通过问题求解的一般过程,可以对微课程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五个环节,即进入微课程、确定学习目标、获取学习任务、微课程内容学习和解决学习问题,如图3所示。学习者首先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选择并进入微课程,然后从微课程中确定学习目标并获取学习任务,接着进入微课程进行内容学习以获取相对应的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最后根据学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对问题进行解答。
本文参照问题求解一般过程和微课程学习过程,结合问题、目标、情境、资源、互动和评价等设计要素,建立与微课程设计的映射,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由此可知,作为微课程设计者所需要做的工作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呈现问题;阐述目标;创设情境;提供学习资源;引导学习活动;评价学习效果。这些结构要素都要围绕问题要素来展开设计。
三、基于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模式
模式是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约形式。基于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模式,是对问题求解一般过程与微课程设计的映射关系梳理后,再结合课程理论、教学设计理念及ADDIE教学设计模式,从而衍生出的微课程具体教学设计流程。该流程主要包括:学习需求分析、问题设计、目标设计、情境设计、互动设计、资源设计、评价设计等操作环节,如图4所示。其中,根据学习需求分析产生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生成微课程目标,这三个环节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而情境设计、互动设计、资源设计和评价设计这四个环节主要围绕问题而展开,属于动态、非线性关系,如图5所示。
(一)学习需求分析
微课程学习活动始终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的来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对教材进行分析,从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里面进行选择,包括具体课程内容的疑问或思考,以及思维方法或认知途径的疑问。这也是教师最常用的方法。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问题能够促进学习者知识、思维及能力的增长与提高。[18]因此,微课程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 融合了教材中关键性的知识点,对教材理解起着重要作用;② 融合了教材中抽象的、容易混淆的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③ 融合了学习者自身条件限制下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分析中,可以不局限于某一章节,根据教学需要对内容进行适当扩展或整合。第二,在网络环境下,微课程的学习者类型多种多样,年龄和背景都参差不齐。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微课程设计者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二)问题设计
完成学习需求分析后就产生了微课程的问题。Chuska认为问题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以及能够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19]为了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应该在问题设计中严格把关。对于通过教材来设计问题,有学者(胡小勇,2006)从知识的类型和知识的认知程度两个维度提出了三种问题设计支架:面向人文学科课程的教学问题设计支架、面向理工科课程的教学问题设计支架、面向各科课程的教学问题设计支架。[20] 对于从学习者自身生活中提炼的问题,要判断问题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微课程设计中具有必要性。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问题由给定、目标和障碍三个要素构成。[21]因此,问题的存在条件在于是否具有问题的三要素。同时,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 问题应该具有价值;② 问题应该对学习者来说是有趣的、相关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③ 问题的陈述应该清晰、具体和完整。
(三)目标设计
微课程目标是指微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对于微课程目标设计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微课程目标分类。对于支持问题求解的微课程目标来说,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可以参照课程目标的分类标准,同时作为问题求解的一种设计来说,要体现微课程本身具有的微小性特征。前面提到,问题求解的影响因素包括问题、问题表征和个体因素。微课程的目标设计实质就是围绕某一问题,对该问题进行表征的过程。专家型问题求解者与新手型问题求解者最显著的特征差异表现为是否具有丰富的经验,具体体现在问题求解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这些经验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而对于个体因素影响来说,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因此,支持问题求解的微课程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目标。第二,微课程的目标表述。微课程的目标可以通过ABCD模式和内外结合法进行表述。但是,在对微课程目标进行表述时,需要注意:① 微课程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习者;② 微课程目标表述的是学习的预期结果;③ 微课程目标的行为动词是具体的、可观察的。
(四)情境设计
综合网络资源丰富性和网络学习时间碎片化这两个特征,微课程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者能够迅速锁定资源,进入学习状态并进行有意义学习。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化教学,认为在一定情境下学习,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建构内容。因此,微课程需要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给学习者提供问题理解和表征的线索,帮助学习者将问题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验联系起来,同时促进知识、技能和经验之间的连接,为问题求解提供方向和方法。在这里,情境设计在微课程中主要是从微课程视频内容设计和导学模块设计中体现。在导学模块里,需要提供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背景及依据,能够帮助学习者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为什么学”,即该微课程适用的对象是哪些人?这些人具有的知识水平在哪个程度?“学习什么”,即该微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它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怎么学”,即学习者怎样利用该微课程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五)资源设计
资源,尤其是有意义组织的资源能够帮助新手问题求解者掌握问题求解的方法和技巧,构建问题求解图式,缩小与专家之间的差距。针对微课程学习者问题求解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微课程设计中需要对资源进行设计。通过微课程的定义可知,视频作为微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因此,在资源设计中主要包括微课程视频资源的设计和相关辅助资源的设计两部分内容。
1. 微课程视频资源设计:基于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资源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问题的求解。视频资源的设计是围绕问题来进行的,针对不同的问题类型,其视频设计内容有所差异。因此,在视频资源设计之前,第一,要对问题进行识别,即要知道问题类型的特点,还要知道不同问题类型所表现出的不同结构、特点和求解过程以及解决时需要运用不同的知识领域和技能,从而为视频内容和过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针对不同的问题类型来设计视频内容,使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掌握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按照教学设计理念,在视频内容设计部分需要考虑视频内容选择、方法和策略选择、媒体选择以及过程设计。微课程视频是问题求解的一个典型的实例,主要是针对某一个问题来设计,那么需要考虑围绕问题需要呈现的内容、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以及内容呈现的方式。
前面提到,问题类型的识别有助于选择视频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视频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启发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等。同时,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常用的媒体包括电视、录音、实物模型、教材等。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特性,选择最合适和有效的媒体需要综合考虑媒体选择的各种影响因素,如图6所示。
除此之外,视频的呈现形式也是媒体选择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罗列了五种常用视频呈现形式,如表2所示。
2. 相关辅助资源设计:鉴于微课程学习者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以及视频内容本身并不能够提供问题的完整图式,这就需要相关辅助资源的支持。这些相关辅助资源包括视频资源设计过程中产生的课件、教案和学习工具等,以及与问题相关的概念模型、相关案例、问题解决策略、元认知策略等。这些资源可以给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信息、经验和策略。能够辅助学习者将呈现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联系,激活图式,形成问题求解的方案。
(六)互动设计
互动是学习环境中比较重要的元素。有效的互动既可以帮助问题表征,同时又能够为问题求解提供相应的经验和问题求解新视角。按照活动对象来分,可以分为学习者与信息资源环境的互动、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22]因此,微课程的互动设计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与教师的互动。针对这三个方面,分别提供练习反思模块、生生讨论交流模块以及师生交流模块。
1. 练习反思设计:练习反思是检验学习者能否真正解决问题的环节。将学和做紧密地结合起来,更能促进有意义的建构。练习反思模块能够将先前获得的问题图式运用于新问题解决中,促进学习者掌握图式,同时熟练地应用规则。在微课程中,练习的提供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相关性原则:由于微课程提供的是某一知识点的传授或者是某一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提供相类似的练习。这类练习是学习者通过微课程的学习,能够很容易抓住关键信息,将问题陈述映射到已有的图式上。如果练习与微课程内容相差过大,学习者利用已掌握的图式和经验很难解决,则会形成挫败感。
层次性原则:针对同一个知识点、思路、经验能衍生出各种情境下的问题。微课程的学习并不仅仅是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因此,在紧扣主题的情况下,将同一类型问题进行整理,按照从易到难的编排方式进行编排。这种编排方式能够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
匹配性原则:练习的设置应该与微课程目标相一致。
2. 讨论交流设计:活动理论认为有意识的学习和活动表现完全是相互作用和依赖的。[23]它要求先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对应的规则和方法。互动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支持环境。微课程学习者的初始水平和学习能力不一样,即使提供了视频指导,也需要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答疑解惑或者提供多样化的观点和意见。认知弹性理论认为传达多样化的观点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模式。[24]讨论可以将不同学习者的经验聚焦起来,让学习者感知不同的人对问题情境的不同阐释。
(七)评价设计
评价在问题求解过程中起着激励、导向、监督和调节的作用。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包括对问题求解的结果评价,也包括对问题求解过程中经验或收获的总结。微课程可以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针对不同的问题类型,评价标准具有相应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根据微课程目标的要求进行相应的练习设置及评价。同时,练习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选取个别典型的且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练习的形式多样,包括选择、填空、判断、简答和案例分析等。
总之,本文紧扣有意义学习、微课程和问题求解等核心概念,在充分把握问题求解和微课程的映射关系基础上,运用教学设计思维构建了基于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学习需求分析、问题设计、目标设计、情境设计、互动设计、资源设计、评价设计等基本环节。作为一种理论框架,该模式为促进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微课程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其理论框架有效性和现实价值的可能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确认和循环修正。我们认为,未来的学习趋势主要是融合信息化技术的、自主的有意义学习。面对这种趋势,信息化学习资源必须契合海量的、问题导向的和个性化设计的特点。微课程作为一种信息时代的产物,不单是课程资源形式上的创新,更是设计思维内核的创新,这种创新必须兼顾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学习心理、教学设计和特点,使微课程成为智慧学习环境的一个有机元素,让学习者浸润其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Jonassen,D.H.Toward a design theory of problem solv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lelopment,2000(48),63-85.
[2] 钟志贤. 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61.
[3][4][12] David H. Jonassen. 面向问题求解的设计理论(上)[J]. 钟志贤,谢榕琴译. 远程教育杂志,2004,(6):16.
[5] David H. Jonassen. 面向问题求解的设计理论(下)[J]. 钟志贤,谢榕琴译. 远程教育杂志,2005,(1):33-37.
[6][9][10][11][13] S. Ian Robertson. 张奇等译. 问题解决心理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8-13、39、86、277、278.
[7] 杨栋.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游戏设计及应用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8] Zhang J.The nature of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in problem solving[J].Cognitive Science,1997,21(2):179-217.
[14][16][21] 张掌然. 问题的哲学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14-15、186-193.
[15] 高文. 一般的问题解决模式[J]. 外国教育资料,1999,(6):19-24.
[17] 金婧. 问题解决学习的技术支持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8] 《新华字典》,第10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
[19][20] 胡小勇. 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5、82-83.
篇5
关键词:环境设计;快题设计;教学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人们生产、生活中与装饰有关的各设计领域,专业方向包括室内、室外、园林、景观,同时与城市规划也有紧密的联系,涉及美术、建筑、雕塑、装饰文化、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各艺术院校艺术专业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开设的课程各有特色。其中,作为基础课部分的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大部分院校均有开设。对于专业设计课程部分,各校依据自身特点进行课程安排,如建筑制图、人体工程学、室内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快题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AutoCAD、3dsMAX等。从课程的性质区分,可以分为专业理论课、专业设计课、专业绘图课。其中,建筑史、室内设计原理为理论课范畴;家具设计、展示设计为设计课范畴;建筑制图、AutoCAD、3dsMAX为绘图课范畴。快题设计既属于设计课范畴,又属于绘图课范畴。
一、快题设计课程的特点
快题设计作为环境设计的必修课,同时又是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设计传达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快题设计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时必须掌握的交流语言、设计语言。快题设计的对象可初步划分为室内、室外两大领域。室内快题设计的内容有家居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等。室外快题设计的内容有景观小品快题设计、广场快题设计、居住区快题设计等。快题设计同时具有设计课与绘图课的属性,其活跃的思维模式、原创的灵感来源与快速的画面表达是其显著的特点。快题设计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场所、不同的空间功能进行表现,不仅是对空间外部形态的快速表现,还必须对空间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快题设计是根据空间场所的设计创作草图,结合设计说明、平面图、立面图、功能分析图、效果图等,综合表现设计意图。
二、快题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快题设计的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快速表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设计主题内容表达不充分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容易忽略细节,设计说明表达含糊不清,平、立、剖面缺失标高;不能在空间设计中合理应用人体工程学,工作台面设计得过高或过低,沙发尺寸设计得过大或过小,通道设计得过宽或过窄,使用功能受到很大影响。
2.画面表现能力不足
快题设计的一系列设计思维与设计表达均在画面上呈现,一些学生的快题作业表达能力较弱,无论是线条还是色彩,都缺乏快速表现的灵动、自由,线条生硬,画面色彩混乱,对比色与互补色的应用欠缺。
3.忽略分析图在方案中的运用
一些学生忽视分析图的作用,认为分析图在快题设计的表达中可有可无。实际上,分析图可以帮助阐述设计主题,理顺设计思路,为分析提供依据。
三、快题设计课程要求
快题设计体现出设计者设计灵感的快速表达、设计画面的自由组织,其教学模式应机动灵活,但也需要具体的要求。1.确定主题快题设计的主题内容应依据功能空间的不同进行选择,大致可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两个方面。内环境包括家具空间快题设计、办公空间快题设计、商业空间快题设计、娱乐空间快题设计、餐饮空间快题设计、展示空间快题设计等;外环境包括建筑外观快题设计、景观小品快题设计、景观街区快题设计等。2.确定画面尺寸快题设计画面尺寸的选择范围较大,没有固定的尺寸设定要求,但在日常进行的设计练习中,根据设计主题的不同、设计内容的复杂程度、方案表达的难易程度,有几种尺寸可供选择:0号图纸,尺寸规格为841mm×1189mm;1号图纸,尺寸规格为594mm×841mm;2号图纸,尺寸规格为420mm×594mm;3号图纸,尺寸规格为297mm×420mm;4号图纸,尺寸规格为210mm×297mm。3.确定使用工具快题设计的使用工具较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绘图用笔有绘图铅笔、自动铅笔、针管笔、签字笔、彩色水笔、马克笔、荧光笔、毛笔、喷笔、排笔、水彩画笔、鸭嘴笔、蘸水笔、铁笔等;绘图仪器有直尺、丁字尺、曲线尺、卷尺、放大尺、比例尺、三角板、万能绘图仪、大圆规等;调色用具有调色盘、碟、笔洗等;颜料有水彩颜料、广告颜料、中国画颜料、荧光颜料、彩色墨水等;选用纸张有绘图纸、水彩纸、水粉画纸、卡纸、铜版纸和硫酸纸等。4.确定设计完成时间一般来说,快题设计的时间分配为:方案设计约占总时间的1/3,绘图与表达约占总时间的1/2,余下的时间用来调整和完善方案。时间的设定一般分为3种:第一种,3小时的快题设计。由于时间有限,任务书一般不会要求大量绘图,注重设计分析。第二种,6小时的快题设计。设计表达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除了基本的平、立、剖面图外,效果图与分析图的绘制需要一定的质量。第三种,8小时的快题设计。时间比较充裕,除了需要完成设计任务要求,还要注重设计过程中的分析与示意,以明晰的版式设计表达出完整的设计意图。
四、快题设计的规范特征
1.快题设计方案的整体性
从快题设计的过程来看,设计思路灵活宽泛,画面的组织相对自由,能够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个性化风格。但从快题的规范性来说,也需要强调快题设计的整体性。设计目标明确后,组织空间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十分必要,完整的设计方案是由合理的空间要素组成的,空间内尺度的把握,比例的控制,材料、色彩、灯光融入空间的表现力,生态化理念在设计中的展现,智能化设计在方案中的应用,各环节都在其中构成了快题设计的整体性。
2.快题设计方案的多元性
设计师应该从文化、地域、历史、风情等多个角度进行快题设计分析,并尝试把这种多元性融入设计。快题设计选择的题目可以是功能、形式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文化会衍生出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风格样式,或热情奔放,或朴素内敛,或古朴典雅,或奢华时尚,这些元素影响着快题设计方案的细节,同时又是快题设计不可或缺的部分。
3.快题设计方案的人文性
快题设计从完成的画面来看,主要传达的是空间内的综合环境设计,其服务对象为使用者,包括空间高差的变化、陈设物品的布置等。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精神需求与功能需要体现人文性。如,在家居快题设计中,要了解使用者的生活习惯与审美情趣,结合使用者的审美情趣,有效组织空间内的形体、材质、色彩等元素,运用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设计手法,完成空间形式的设计。结合使用者的生活习惯,运用科技与工艺的手法,融入智能化设计体验,完善空间内设施的合理性,使设计价值还原为使用者的观感体验。
五、快题设计的教学方法
1.引用经典设计案例的理论教学
快题设计课的教学要求是完成从设计构思到纸面绘图的完整过程,绘图前需要有设计思路作为引导。如何形成清晰的设计思路?这就需要大量的理论课程作为基础。研究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案例,了解设计从形成到实现的步骤,把握各种风格与流派,观摩优秀建筑师、设计师的作品手稿,这些都有助于获取设计灵感。就内环境设计来说,绘制办公空间快题设计,首先需要了解办公空间的文化、办公模式的演变过程、办公环境的功能分区、办公设施的具体应用。绘制餐饮空间快题设计需要对饮食文化有所研究,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灯光的强弱表现在不同的饮食氛围中会有很大的差异。展示空间快题设计需要合理分析人流路线与容积率,在观与展之间把握好合理的尺度,既能创造优越的视觉环境,又能组织有序的观展活动。
2.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
快题设计的特点在于自由、灵活的思维与表达方式,所以,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应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采用启发式与对话式教育方法。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不仅体现在专业的技术层面,教育作为培养设计人才的摇篮,更应该在初始阶段就提倡创新精神。新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课堂上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授课过程中设置章节知识节点,融入思考与问答环节,把思考与问答作为每一章节知识点的回顾,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运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印象,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实际案例的现场讲解
快题设计的课程开设通常在基础课以后,即学生在学习快题设计之前已经过了素描、色彩、立体构成等基础课的练习。快题设计的题目通常与实际案例相关,在这一阶段需要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环境设计案例在设计环节后的现场施工部分存在许多课堂无法分析的知识点,所以教师需要在实践项目中分享现场施工环节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现场为学生讲授施工技艺,对实践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快题设计方案。
4.调研与汇报的总结分析
环境设计是强调视觉与感受的学科,其中的讯息大多来自于视觉经验,所以,调研是完成快题设计的重要渠道。设计师在接受快题设计任务书后,要了解空间的主要内容,通过现场调研获得大量的视觉经验。在设计的初始阶段,灵感大多来自视觉经验。方案汇报可以总结、强化设计思维与设计过程。优秀的设计师不但需要灵活的头脑、熟练的绘图技巧,同样需要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汇报的过程是把设计各个环节通过语言的方式传达出来,这一快题设计的后续部分与前面的过程组成了课堂教学的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舒湘鄂,吴继新.快题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2]孙科峰,高艳.环境艺术设计快题与表现(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课 优化设计 探究能力 操作能力
实验课是初中化学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做好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工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化学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重视采取相应的策略,以优化初中化学实验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初中化学实验课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由于受到师资队伍、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初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这种问题的存在越来越不适应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实验课进行优化设计。
1.实验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些老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坚持以老师为中心的理念,先给学生以化学实验的结论,然后再讲述,并得出这种结论,化学实验课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
2.忽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尽管大部分化学任课老师认识到了实验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但是,一部分老师仍然对这一问题不重视,他们甚至认为化学实验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使得一些学生实验之前不认真预习,对基本理论知识缺乏了解,因而实验动手能力差,缺乏对实验的探究能力,难以实验教学的目标。
二、初中化学实验课优化设计的策略
为了应对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优化实验课程设计。
1.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验当中。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在化学实验中,如果注重采取相应的策略,让学生观察化学实验中所发生的的细微变化,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验当中。例如,在如何鉴别二氧化碳这一实验当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实验前教师拿出一瓶透明的液体对学生说,我给你们变一个魔术,往里面吹口气,里面的液体会立即变成牛奶。这时候,学生会被老师将要表演的魔术所吸引,将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操作当中。接下来老师往石灰水里吹气,熟石灰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沉淀使得液体的颜色变成“牛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对这章节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充满了渴望。
2.注重启发讲解,模仿实验设计。在讲解课文内容的时候,要向学生传授化学实验方法和化学研究方法,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然后让学生模仿实验设计,更好地参与到实验当中。例如,在进行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实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利用浓氨水、烧碱、生石灰、必要的仪器,如何制取少量氨气。学生讨论之后,提出两种方案:将浓氨水放在烧瓶中加热;将生石灰放在烧瓶中,再用分液漏斗滴加浓氨水。然后再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利用一只圆底烧瓶、带玻璃管的橡皮塞、橡胶管、一粒NaOH固体、少量浓氨水、大烧杯、水,如何做成喷泉实验?由于学生学习过制取氨气和喷泉实验,具有一定的模仿基础,学生通过对这些实验的模仿设计,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学会了氨气收集、使少量水进入烧瓶的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清楚实验原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任课老师要对基本原理解释清楚,在实验的时候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学习铁燃烧这一基本内容后,学生知道燃烧之后的产物是四氧化三铁。实验前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广口瓶底要加入适量的清水?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燃烧过程中会有黑色固体落到瓶底,并由学习的理论知识可以得知这是四氧化三铁,进而可以明白加水是为了防止广口瓶受热而发生爆裂现象。还可以提问:除清水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来防止广口瓶受热不均而出现破裂?通过提问,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4.采取多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要运用好教材中的开放性实验习题,强调探究途径的多样性,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同层次、侧面、角度、范围得出不同结论。例如,利用三种方法鉴别KBr溶液、Na2CO3溶液、盐酸,事实上方法远远不止这三种,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并得出最佳实验方案,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总之,实验课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除了采取上述课程优化设计策略之外,任课老师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探索和创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也需要加强实践操作,注重对实验的探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初中化学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城市建筑;综合体;可持续;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city complex compound proposed from the concept develops into one kind rapidly the land development pattern which uses positively, and elevates temperature continually.However because the city complex compound develops question and so on social, economical and city construction level of development which itself involves gradualness and the complexity, in addition the city construction complex compound lacks the complete system standard system and the system city construction complex compound plan guidance, the city construction complex compound development presents many uncertainty and blindness, also has the problem regarding the city construction complex compound understanding.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launches the analysis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city construction complex compound sustainable design.
Key word: City construction; Complex compound; Sustainable; Design
引言
城市综合体的体量大小功能的完善程度一般跟城市的经济相关,对于其功能的选择要参考城市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发展方向,一般情况下,最常见的组合是酒店功能同写字楼功能跟购物中心功能的相互搭配。城市综合体并不是简单的建筑群自由组合,综合体是一个具有多功能,多形态的建筑组合,各个单体彼此有机结合,从室外到室内有一定的联系性,功能上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建筑群体。
一、城市建筑综合体的特点
(一)超大空间尺度
由于城市综合体从城市设计出发与城市的规模有联系,与现代化城市的道路布局设计相互联系,所以城市综合体室外的尺度明显大于单体建筑。建筑规模以及尺度的扩展,相关联的室内空间也不断扩大,不但要与室外的巨形空间和尺度相协调,还要与多样化的功能具有协调性。
(二)树型通道交通体系
城市综合体将地下层、地上层和天整体协调考虑,把建筑群的各个空间与室外公共空间以及道路设施、城市公共设施有机协调,形成一个完备的“通道树型”体系。树形交通系统的形态突破了传统街道单一层面的概念,将城市空间打造的多样化。
(三)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特征便是应用现代城市的设计、环境和行为理论进行景观以及环境设计。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运用景观小品,绿化种植等营造舒适的现代城市生活环境。
(四)高科技集成设施
城市综合体不单单是建筑群体或者说是建筑组合,其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配有先进的科技设施配套。先进的设施可以充分的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综合体建筑模式出现的重要原因。室内的交通不单单是垂直楼梯的模式,更多的是多样化的电梯将建筑空间“缩小化”;通讯则由电话、电报、电传、电视、传真联网电脑等共同组成;安全系统包括电视系统、监听系统、紧急呼叫系统、传呼系统等更加安全可靠的维持建筑的安全性
二、城市综合体开发要点
经过了政府将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进行区分化发展的时代,人们逐渐发现,单一的地产开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居住的要求,不再适应地产的发展速度,创造一种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开发模式成为一个新的话题,综合体建筑的模式正与国外最先进的地产开发模式进行抗衡。
(一)城市综合体开发标准
大型的城市综合体建筑必须有一个循环的完善的生活工作模式;要兼具公园、公寓、写字楼、餐饮、娱乐、会所等设施于一体。
1.三大选址标准
城市综合体是综合性的物业,所以在城市规划方面对其建筑的密度以及容积率都有特殊的要求与标准,所以适合选址在城郊结合部或者副城区,在保证足够的空间情况下不仅能完善开发还能带动经济的发展。城市综合体项目的选址通常符合以下三项标准之一:
项目选址三项标准:(1)项目所在的位置是城市经济发展地带,有一定的人流量和购买力等。(2)项目位于未来城市发展点的城市中心。(3)位于大学区,例如上海的五角场,位于南通新老城区交界处的南通圆融广场;蝶湖湾坐落在有“上海后花园”之称的昆山。
2.必须有营造园林景观的基础
大型的城市综合体必须有一定面积的景观地带营造出环境和建筑之间和谐。
3.必须具有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
城市综合体直接和城市的经济有着“挂钩”,所以城市的不同区域之间需要快捷方便的城市交通系统,确保在城市综合体能够更好的提供办公需求。最好是与地铁或者公交系统直接联系。
所有的功能使用的基础在于有足够的人流物流,要想带动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交通系统,特别是对于零售,逛街的人多了,势必会多买一些东西。
(二)城市综合体功能分析
城市综合体各类功能都遵循独有的运行时间规范,城市综合体把24 小时运行的不同功能结合在一起,使综合体的能够更好的发挥效益。城市综合体内的各功能在时间上有机协调,在其各个功能有序进行的时候,同时各功能相互配合已达到更优化的效果。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地带,城市综合体将居住、娱乐活动、工作三者相互结合,大大节约了时间精力,在某一程度上很大的提高了城市生活质量。
篇8
关键词: 非GIS专业 主题学习资源 实践案例
1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对地理空间信息数据进行采集、输入、管理、查询、分析、模拟和显示的计算机技术系统。GIS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一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评估、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价、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等领域,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形式及内容不断更新。GIS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国外一些高校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已率先开始使用面向专题、主题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1]。针对国内的不同专业,科学性与实用性并重的GIS课程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2.GIS课程定位及实验教学目标
2.1课程定位
GIS业已形成独立的本、硕、博专业,且在其他如理学、工学、人文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专业中开设GIS课程。因此,开展GIS课程的教学,首先要对GIS课程进行合乎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对于非GIS专业来说,一般GIS课程教学注重学生了解和掌握GIS原理与概念,GIS软件平台的基本操作及其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而不是放在研究GIS科学上。
2.2实验教学目标
针对非GIS专业中不同学科对于GIS应用的需求,GIS课程实验的设置应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均为提高学生在本学科专业内应用GIS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技能,培养针对本学科的创新性人才。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学科专业方向为国土资源管理类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软件应用及其定量分析等方面较薄弱,因此,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需要在这些方面下足工夫。
3.引入主题学习资源必要性及其设计原则与案例
3.1引入主题学习资源必要性
首先,某些学科专业方向的基础支撑学科较广,碰到的实际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学科专业。主题学习有利于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学习,实现学习内容的综合化、集成化。其次,现今针对非GIS专业的通用教材还无法完全满足GIS课程教学的需要,急需任课教师针对本学科、学生、高校自身特点组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引入主题学习资源恰逢其时。最后,学生相比基本原理普遍更倾向于学习应用技术,因为应用技术、操作技能等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GIS主题学习资源正是针对某些应用主题,将应用操作技能融入其中。
3.2主题学习资源设计的原则与实践案例
针对非GIS专业,GIS课程主题学习资源设计应符合以下原则。第一,主题学习资源设计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应用GIS解决专业内实际问题,尤其是掌握GIS各种空间分析技术的特点及其解决工程实际的流程,而不是学习开发各种分析算法与软件[2]。第二,主题学习资源设计要时刻注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即首先在教学准备阶段,要求主题学习资源的数据来源于工程实践。其次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要符合真实工程实践的应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实践操作应用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充分利用主题学习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专业技能实践锻炼机会。最后在教学总结与讨论阶段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真实的工程实践。
GIS主题学习资源设计需涉及GIS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专题地图制作、矢量数据分析、栅格数据分析、空间分析、DEM分析等[3]。结合参考资料、教师科研实践与学校专业方向特点,设计多个主题学习资源案例,现将主要案例介绍如下:区域绿色GDP专题地图制作,涉及GIS功能模块:专题制图等;区域基本农田数据库建库,涉及GIS功能模块:数据采集、转换、处理和属性数据分析等;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涉及GIS功能模块:矢量数据分析和栅格数据分析等;小区域DEM建立与地形分析,涉及GIS功能模块:数据转换、DEM分析和三维模拟等。
4.主题学习资源设计的多维互动
GIS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补充完善。在补充完善环节要做到主题学习资源设计与学校、教师、学生、应用行业等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互动,以有效提升主题学习资源的质量与内涵,达到培养符合学科需要、社会需要人才的目的。
在学校层面,学校要鼓励GIS主题学习资源设计等教学活动,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如将教师进行的主题学习资源设计工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奖金等挂钩,引导教师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与课程建设的关系,通过主题学习资源建设推动课程内涵建设[4]。
在教师与学生层面,对于教师来说,在GIS主题学习资源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从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和教学总结阶段都要考虑自身科研课题、社会服务课题的知识转化,将实际案例与实际工程项目与主题学习资源设计相融合,并且到用人单位了解专业需求情况,不断完善主题学习资源。对于学生来说,首先是在课堂上针对教师所授主题学习资源,不断实践GIS操作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将难点与疑惑点反馈给老师,帮助老师完善主题学习资源,另外有些学生在毕业论文、甚至课程论文环节可以应用GIS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为教师提供新的主题学习资源蓝本。
在应用行业层面,教师和学生要时刻关注GIS技术在应用行业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方法的具体应用,甚至作为推动GIS在行业新应用的实践者,这样才能得到新主题学习资源的第一手资料。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也要与用人行业、单位多沟通,听取其对人才培养的建议与要求,并将其融入主题学习资源设计。
参考文献:
[1]乔闪.奥尔堡大学面向项目的高等教育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69-72.
[2]贾泽露.非GIS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思考[J].测绘科学,2008,33(5):230-232.
[3]田雨,韩作振.基于arcgis面向专题应用的GIS课程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46-49.
篇9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实践环节;提高
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能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与运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管理,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实际问题,适应本专业领域各项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该学科方向具有强电与弱电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科特色明显等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毕业设计不能流于形式,应该严格保证质量,过程管理应当规范细致。但目前由于高校扩招、软硬件资源缺乏、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及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导致毕业设计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分析了电气工程类毕业设计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方法。这些措施和方法对于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电气工程类人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毕业设计现状和不足分析
通过近几年指导毕业设计教学的亲身体会,笔者发现在电气工程类毕业设计中主要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1.1 毕业设计选题方面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设计的方向和质量。选择合适的课题是顺利、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关键所在。目前,教师给出的部分选题过于陈旧、范围偏窄,工作量明显不足,有的选题甚至几年不变,不能明显反映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些选题虽然反映了本专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但作为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则显得偏难、工作量偏大。同时学生在选题时认识不足,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走走过程,只选一些简单易做的题目,而不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工作方向。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投入时间不足,也就造成了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1.2 教学资源不足方面
随着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很多学校的师资队伍、实验室条件等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共计10余名教师,但近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形势良好,每届学生人数均在150人以上,导致每位教师人均指导毕业设计10人以上,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科研任务。同时由于实验条件跟不上,许多毕业设计只能是简单理论的重复。这些情况从根本上限制了毕业设计的规范性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1.3 学生个人因素方面
目前,本科生就业是每个学校招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大学时代最后一个学期找工作就成为大部分本科生的重心。这一时间段也是考研学生复试的关键时期,导致他们对毕业设计不会投入很多精力,只选一些简单易做的题目。而学校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也比较宽松,导致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不认真扎实地做设计。已经签订工作协议的学生认为已经找到工作,毕业设计的好与不好无关紧要,毕业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1.4 复制抄袭现象方面
由于网络资源丰富,每个学校的图书馆都有大量的论文资源数据库,这对于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方向非常有利。但有些学生缺乏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会抄袭他人成果,有的章节或内容几乎是成段、成章节地复制,整篇论文中基本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出现的上述问题及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不断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2.1 选题的优化及选题形式多样化
指导教师在出毕业设计选题时,应该每年更换三分之一以上的题目,保证选题不过于陈旧。合理评估毕业设计工作量的大小,选题不宜过难、过大、过宽,以保证学生能独立完成或协作完成。找到工作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工作的方向自定题目,不局限于指导教师所出的题目,这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及今后的发展都大有好处。总之,在选题上应该革陈推新,保持选题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2.2 强化过程规范管理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时代时间最长的一次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在4个月左右,这么长的时间内必须强化过程规范管理,才能做到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我校引入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对毕业设计在时间上严格划分,每一个毕业设计阶段必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提交给系统,在指导教师审阅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工作。这样不仅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规范管理,也对教师的指导过程进行了约束,起到了强化过程监督的作用。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每周见面2次,并进行毕业设计答疑,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从而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2.3 建立创新及激励机制
为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对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毕业设计论文有创新点,能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学生,在成绩评定上应给以倾斜。鼓励有科研课题的教师指导一定数量的毕业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中,通过实际科研项目的锻炼,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应加强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可分别成立校级教学督导组和各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组,定期检查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完成情况,同时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监督,使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为了防止学生成句、成段地抄袭,我校教务处利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比对,有效防止了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大量抄袭的情况。在答辩、评定毕业设计成绩时,由于设计题目类型较多,各位答辩教师的评分标准不一致,因此应建立质量评价机制,做到毕业设计评分工作的公正、公平,有利于在专业教研室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判断标准和氛围,对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 结束语
通过对电气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分别从选题优化及选题形式多样化、建立创新和激励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及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这些措施和方法对提高电气工程类毕业设计的质量及层次,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电气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鲜成.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2):162-163.
[2] 朱娟娟.实验教学的改革建议与见解[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6):89-90.
[3] 郑翔,高健和.高校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问题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2):91-93.
篇10
[关键词] 科技企业 孵化体系 企业孵化器
科技企业高风险和高投入的特点决定了其成活率比别的企业要低,所以营造一个宽松的创业创新环境和健全配套的社会服务环境是其成长的关键。而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依托,建立和完善科技企业创业孵化体系,是营造这种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科技企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加强政府、科研机构、大学、中介机构和企业之间在发展科技产业方面的有机联系与合作,通过强化企业孵化器集中社会资源和创业服务的功能,整合科技产业化所需要的相关资源,有利于促进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一、我国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的现状
在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的建设中,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居于核心地位。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数量逐年增长,发展迅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是我国企业孵化器发展最快的时期。能够追溯到的有关政府部门对企业孵化器数量的连续统计是1991年。从1991年~2005年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的发展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到2005年底,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二位,而孵化场地面积和在孵企业数量已经居世界第一位。2001年~2005年,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主要指标如表所示。
资料来源: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统计资料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的建设已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不仅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而且近年来又发展了一批形式多样、适应各类主体创新创业需要的、富有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如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孵化领域,除原有的科技部门和高新区外,经济开发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风险投资机构、跨国公司以及教育部门、人事管理部门等其它相关部门都参与了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投资,主办或合办了多种形式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实现了从政府单一投资到社会各界多元化投资的转变。2000年以来,我国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蓬勃发展,一批专门面向软件、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农业、环保等技术领域的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始兴建并陆续投入运营。从2001年开始,国家科技部先后在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澳地利和新加坡等国设立了7个海外科技创业园,为科技型企业到境外创业与发展提供支撑服务。建立海外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我国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在新世纪取得的新突破。在我国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的建设中,为促进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资源共享,科技企业孵化器与政府、金融机构、研究机构、高校等通过建立完整而有效的创业资源组织网络,构筑起了在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业资源之间联系的平台,建立了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向在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人才、资本和市场信息等资源。
总之,我国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的建设已从过去的综合孵化器向现在多种类型的专业孵化器发展;由政府单一投资建立的社会公益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向政府、大学、研发机构、企业、投资机构独立或合作建立的社会公益性、盈利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共存的多元化方向发展;由只在国内发展,开始向国外拓展;由只建立单纯的孵化机构向建立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以网络为手段,吸引官、产、学、研、资、介、贸等共同参与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发展。
二、我国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在近二十年的建设历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孵化器不断发展的实践来看,我国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主体的政府色彩过于浓厚,缺乏有效的赢利模式
我国企业孵化器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大学、科研机构或国有企业,即资金来源主要是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虽然有介入,但数量还不多,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发展的力度还不够。对于企业孵化器,政府还给予其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孵化器的收入以房屋租赁、物业服务和政府资助为主,占总收入80%以上,商务服务收入、投资收入所占的比例较小。这种收入来源单一、收入结构不合理、不少孵化器的收入还不足以弥补支出的情况,是受我国市场体制不完善、各类服务功能没有良好发育的制约。这也正是多数企业孵化器不能市场化运作的主要原因。但这种情况不能长期持续下去,否则不利于孵化器的更大发展,更不利于孵化产业的形成。企业孵化器本身没有有效的赢利模式,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合理的收入结构,就没有滚动发展的基础,缺乏造血功能,而政府的支持又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企业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问题。
2.孵化器的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我国大多数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兴建之初对硬件设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也对入孵企业提供了优惠的房租。但是,对于创业企业所急需的管理增值服务和投资增值服务却没有提供或者是没有能力提供,没有充分体现孵化的作用,服务内容大多数停留在低附加值水平上。尽管我国孵化器的硬件设施建设比较齐全,但是由于忽视了软件体系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体系还存在很多缺陷,无法提供在孵企业所急需的投融资、科技服务、法律与信息咨询、管理咨询等关键性资源,企业孵化器的孵化功能单调。这不仅限制了在孵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企业孵化器取得较高的收入。
3.对在孵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科技企业孵化器应该具有对在孵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功能,通过对在孵企业的资金支持,为企业开拓各种融资渠道,满足在孵企业的资金需求,促进在孵企业的发展。而目前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在孵企业的资金支持很有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后续资金投入机制和赢利机制。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在孵企业的资金支持大多是以政府的科技创新基金、专项孵化基金和火炬计划基金投入为主,缺乏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支持,投资形式的单一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在孵企业的发展。而且,现阶段很多企业孵化器由于其建设定位、运营机制等问题的影响,都存在着财源不足、资金紧缺的问题,对在孵企业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影响了企业孵化器作用的发挥。
此外,在我国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的建设中,扶持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政策体系还有待完善,对企业孵化器的支持还没有形成社会合力,这些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我国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1.坚持孵化体系建设的网络化,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构建我国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的关键是满足在孵企业对资金、技术和市场这三大资源服务需求。高科技早期项目的风险往往来自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融资难的问题也由此产生。如果解决了技术和市场的问题,在孵企业就可能有效度过创业初期的融资难关,完成中试和产业化。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是孵化资源网络化调配的过程。科技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使其具有各自的服务特色和资源优势。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加强信息交换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努力促进各类企业孵化器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进企业孵化器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要积极鼓励各企业孵化器联合建立行业协会,通过这种行业协会来协调企业孵化器产业的发展;同时扩大会员面,将相关的大学、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等吸引到协会来,使协会成为真正的孵化资源配置平台。
2.通过政策鼓励推进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
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的发展需要制度建设,最有力的推动者仍然是政府部门。国家有关部门应专门研究、制定有关扶持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发展的优惠政策。即使在企业孵化器的发源地美国,也仍然有约50%的企业孵化器享受联邦政府、地方政府或其它政府机构的各种补贴。我国可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性扶持政策,协调好在孵企业、孵化器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鼓励地方政府支持创办企业孵化器,又要鼓励孵化器提高孵化水平和孵化能力,更要鼓励在孵企业创新发展和及早毕业。入世后,政府的各种补贴也要受到WTO有关规则的制约。不可申诉补贴(即“绿灯补贴”)是政府着眼于本国经济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普遍性补贴,并对国际贸易不直接造成消极影响,因而不受WTO有关规则的限制。由于企业孵化器不直接与贸易发生关系,因此对通过认定的企业孵化器在一定时间内实行减免营业税,同时利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企业孵化器和在孵企业采取税收返还,也当属绿灯补贴,应当充分利用。
3.拓宽和健全融资渠道,填补市场空白
资金短缺是很多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企业孵化器要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重点解决市场化融资中的瓶颈。政府的各类专项资金要把资助动机更多地转向商业性资本不敢或不愿意投入的方面;要把目前的奖励性资助为主的方式转移到风险补偿为主的资助方式上来,把政府资助作为引子和补偿金,通过降低社会资本进入的风险,引导各类投资和金融机构增加对在孵企业的资本投入。企业孵化器不仅要建立自身的孵化基金,更重要的是在吸引外部资金方面起到媒介的作用。对在孵企业而言,孵化器要针对企业的发展状况,指导企业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对资金的供给方面而言,孵化器应通过自身的良好信誉和判断能力,为投资者提供客观的咨询意见,提高融资的成功率。
4.实行“官助民办”的民间促进机制
实行“官助民办”的民间促进机制,即由政府以政策、项目和少量资金进行引导,吸引、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进入企业孵化器建设市场。政府可以向科技企业孵化器投入部分资金,用于孵化器的建设和在孵企业的发展,并引导全社会的民间资本跟进。政府对跟进的民间资本在项目立项、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减免、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全程配套支持,以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对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建设。
5.区分不同情况推进科技企业孵化体系改革
在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参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同时,尤其要抓好现有企业孵化器的改革。对现有企业孵化器的改革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要在自主选择的前提下,按照不同地区和不同条件,分别改为非营利性孵化器、投资性质的孵化器和公司制孵化器。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强资金实力的企业孵化器改革的方向是成为投资性质的孵化器。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中心城市,原有的企业孵化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具备风险投资管理条件,可以结合风险投资的运作方式,实现对入孵企业的投资和孵化两种手段有效结合,成为投资性质的孵化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孵化器改革的方向是成为非营利性孵化器,主要承担部分社会公益职能,由政府提供支持,国家适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具体运作上体现企业化特征。实行公司制是大多数企业孵化器的改革方向。按照公司制的要求,企业孵化器吸收多种投资主体,组成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各投资主体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明晰产权结构,建立激励机制,企业孵化器完全按照市场化的公司机制运行。
参考文献:
[1]颜振军:中国企业孵化器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孙大海等:科技企业孵化器面面观[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3]王黎明:论孵化器的目标、功能与发展制约因素[J].经济问题探索,2005,(1)
[4]周寄中等:孵化企业:动力学过程与资源配置[J].管理科学学报,2000,3(4)
[5]李志能:关于创新系统和新创企业孵化的关系[J].上海经济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