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转化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课题转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课题研究;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彝汉杂居;生活自理能力
一、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职业修养的提高
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我们彝汉杂居地区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工作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要有一种敬业精神。在课题研究进行的过程中,教师的这种敬业精神在不断地成长和升华,例如对于幼儿,是从最初的喜欢开始在更多的关注过程过渡到给予深刻的爱并把这种爱融入到保教活动当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习、探索、研究的精神,时时把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只有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时,才会对幼儿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培养彝汉杂居地区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实践研究》开展的过程中,针对地区幼儿存在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较差的现状,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引导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自主的发展,就成了实际开展活动中的重点之一。我改变了以往只需要知道幼儿的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的作法,对每个幼儿尤其是彝族幼儿进行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我发觉我自己在慢慢的改变着对幼儿的态度,对幼儿从喜欢慢慢的变成了是对幼儿更多的关怀和爱。更能深切的体会到作为家长尤其是隔辈的家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于孩子的那份关注和溺爱,但在理解的同时我思考的更多的是我怎样去帮助他们把这份关注和溺爱转化为正确的引导幼儿向更健康,更全面的方向发展。也因为如此,我更喜欢上了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角度:每个家长都希望幼儿在幼儿园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和关爱。站在幼儿的角度:能在真正的快乐过程进行各项活动,完成自我的发展。而作为教师,我更应该做到面对不同的幼儿能平心静气的地去了解他们的能力发展状况,恰当地把握幼儿发展的进程,实施有效的教育。所以,我认为科研课题就像一个小小的助力器,有效的推动我向前进,让教师的保教工作思维活跃起来,让教师的专业展现光彩,让幼儿教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落在实处。
二、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自主的提高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教师保证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关键在于教育者怎样利用自身的教育技能来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原来一提到幼儿教师的技能,主观上就会局限于唱歌、舞蹈、绘画、弹琴等具体的一种或几种形式的技巧。但在进行《培养彝汉杂居地区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实践研究》的课题活动中,我发现,光有这些对培养幼儿,让她们的身心获得良好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幼教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虽然教学现状相对好多地方还教落后,但我也逐渐认识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的观察能力、反思能力、实施教育的手段、引导幼儿学习的方法以及对幼儿成长的分析评价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是关系到彝汉杂居地区幼儿今后成长的着眼点。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教师们的观察、记录、反思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例如:为了在研究过程中更好更切实的开展工作,要求教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情况和生活习惯进行观察记录。从表面看,作为教师这只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但在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总是有意识的对幼儿在自理能力方面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的情况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并对记录的情况做一些小小的分析。在课题组会议的时候,把这些记录的情况进行集体交流。通过一次次的记录,教师开始不断的发现问题,并对幼儿的种种表现进行了更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对于课题组的老师来说这正是进行科研工作的目的所在,是自身反思内化的结果。因为思考了,所以教育幼儿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是新纲要中对现代幼儿教师提出的更高标准的教育技能,是帮助我们自主提高专业技能的契机。
三、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有助于教师改变教师对教学的认识
在新《纲要》中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是――从原来的教育者、指导者、要求者转变为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以往的工作中,对于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教师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教师为教而教,幼儿为学而学的现象。在我们彝汉杂居地区,因为幼儿人数较多,所用方法更是如此,更多时候幼儿只是简单被动的按老师抛过来的方法去进行操作,甚至忽略了留守儿童较多,存在教育脱节的因素。所以收效总是甚微。
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教师们首先确定了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目标,进一步的就以往在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面效果不太明显的原因展开研讨,大家认真地思考、踊跃的发言,在交流中我们把这个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教师教育指导进度太快,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幼儿积极性不高。
2.教师对造成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原因掌握不够,忽视个体差异。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少了重点的帮助和引导。
3.教师的关注度不够,给予幼儿集体展示,互相学习的机会太少。
问题产生以后,教师们很关注如何解决,再次整理和研究了课题开始时进行的调差报告,充分掌握了导致彝汉杂居地区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原因,确定了较为全面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积极的准备各项活动,并与幼儿一起游戏、探索,由于教师的积极发现与良好的引导,所以在此基础上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力也加强了,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角色也发生明显的变化,是幼儿的合作者、引导者、甚至是同伴和家长。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不知不觉转变为的主动行为,为幼儿和教师之间的平等沟通搭建了和谐有益的桥梁,也为幼儿教师的教育角色的转变提供了先决条件。
四、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在课题研究进行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教师的知识广度会直接影响到幼儿认知的效果,课题研究的开展会促进教师对知识的不懈摄取,更恰当地面对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篇2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包括通识课和专业课两大类。本文以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吉林大学五所大学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例,以工科、理科和文科类专业为划分标准,详细统计整理了学分和学时的分布及其倾向性,以了解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1.通识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由于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其设置的各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和学时上存在差异。从表1不难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大,平均达到35%左右;而文科类专业几乎不存在差异,约占总学分的30%左右,所占比重相对合理。在学时的设置上,五所大学工科类专业通识课所占的学时相对较多,平均占总学时的40%左右,多者达到46%,而且不同学校间的差异较大;而理科类和文科类专业通识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小一些,且差异较小,平均在35%左右。
2.专业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60~100学分之间不等,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平均在50%左右;而文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学分在80~90之间,差异相对较小,而且平均占总学分的55%以上,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内容存在的问题
理论课程偏重,实践课程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弱。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全日制本科生的就业率往往低于一些专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在设置课程时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在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过高。
2.课程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相对不足。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各高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部分高校甚至达到45%,而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仅为50%左右。大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与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差不多,甚至更多,这对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十分不利。
3.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忽视学科之间的差异,对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统一要求。从表1和表2中不难发现,我国研究型大学各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一致,不太关注不同学科专业间的差异,理工科与文科类专业的课程在学分及学时的设置上趋同。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1.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优化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条件、校园资源等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才能;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也使其毕业后能较快融入社会。
2.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
任何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都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注意其整体设计,兼顾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要从整体上、从内外各方面的联系上去考虑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淡化专业,模糊学科,加强文理渗透,加大基础课程比例,使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
3.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
以“差异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承认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差异的教育对策,并依据学生的差异创造相适应的教育环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空间,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大军.教学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探析[J].高教论坛,2010(4):56-58.
[2]赵莉,马继刚.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88-90.
[3]_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43-46.
[4]张晓芳.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篇3
关键词:课证赛融合;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307-0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力求把会计人员岗位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融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形成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课程与职业证书融合,与此同时,大多数高职院校根据会计专业的学习内容和进度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特色浓厚的技能竞赛,将竞赛作为一种检测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校际横向联系和比较的有效手段。
1.理论意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提出了课证赛融合机制下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优化的命题,并通过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进一步优化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框架,具有理论上的探索性。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对高职会计专业建设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使会计专业课程更加实践化、应用化。
2.实践意义。首先,通过课证赛与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关联性的研究与分析,发挥技能证书和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从而有效提升会计专业课程的发展水平。其次,通过技能大赛折射的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寻找优化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路径,即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双师型队伍建设、优化教学模式、优化实训基地等诸多方面来实施。
二、课证赛融合机制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课证赛融合机制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总目标是:建立一个多元化的会计实践平台,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以会计工作能力的培养和会计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在培养信息化会计人才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特色。
为了完成上述总体目标,提出具体研究思路为:(1)开展模拟化会计过程的实习实训教学活动,通过这种基本实践操作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初步培养学生的会计工作岗位理念;(2)培养大学生参加各种会计类竞赛活动,锻炼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获得各级奖项同时,获得相应级别证书,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3)尝试将课证赛融合的成果转化,并进行开放建设,协助我校其他专业进行课证赛的集中和转化,在成果放大的过程中。
三、课证赛融合机制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内容
1.根据课证赛融合需求,筛选和优化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当前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依据多层次、宽专业、重交叉、强调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路对课程教学模块进行了修订。(1)课程设置注重夯实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科交叉的思想,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训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课程、证书、竞赛三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复合性、多样性和前沿性的知识体系。(2)课程安排将单一的课程教学计划模式调整为“并联”加“串联”的三者有机穿插结合的模式,使课程、证书、竞赛贯穿整个会计专业课程学习之中。(3)基于课证赛融合的良好效果,将为会计专业相关主干课程打造为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2.依据课证赛机制,创新高职会计专业建设路径。创新提出课证赛融合课程建设,系统地形成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将职业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课程与职业证书融合,以赛促训,以赛强技,依据证书获得与竞赛结果衡量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校际横向联系和比较。基于此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的路径也必将创新和优化。
3.以课证赛融合为切入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课证赛融合的背景下,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增加岗位性、应用性、综合性项目,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突出位置,经过不断优化,许多主干课程上课的教室就是实训室,也是工作中会计信息化场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课程,既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会计人才,又生产了一定的物质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四、课证赛融合机制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愿景
1.理念的变革。课程的总体设计理念:在高职教育方针统领下,依托课证赛融合机制,围绕会计工作岗位核算需要设置会计课程,遴选课程教学内容,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实际操作技术与能力的培养。
充分考虑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发展趋势,强调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路对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修订。课程设计中具体坚持以下理念:(1)课程设置注重夯实理论基础知识,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训环节,不断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围绕课程、证书、竞赛三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复合性、多样性和前沿性的知识体系。课程安排将单一的课程教学计划模式调整为“并联”加“串联”的三者有机穿插结合的模式,使课程、证书、竞赛贯穿整个会计课程学习中。(2)课程开发坚持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一线会计工作人员及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核心参与会计专业课程建设规划,集思广益,充分征求意见,同时,结合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对相关会计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并遴选相关的课程内容。
2.硬件的更新。(1)师资建设愿景。为保证课证赛融合机制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组织与实施,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全面参与课程建设工作,对课程体系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1)多种形式实现实践能力培养。根据会计专业特点,会计课程组教师实践能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一方面,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会计部门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以提高理论能力和培训能力。 2)校企互聘实现专业实践技术的提高。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增强会计信息化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同时,聘请企业和社会上的会计实务者到学校任教,充实高职教师队伍。(2)课程实训保障条件建设愿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结合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弥补校内模拟实训教学的不足,要求建立一批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训,能较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相对稳定,配有系列管理制度及实训指导方案,并有相应的经费和人员保障,能有效保证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和实践教学工作。
3.会计教学管理机制革新。将竞赛成果与认证考试融入会计专业课堂教学,从而实现课程、证书、竞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教学上枯燥的东西可视化,让教学变得简单、高效、有趣。会计专业教学应革新为一种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在一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会计专业的教学时间地点安排上,应打破传统的会计教学时间安排,会计课程的教学更多地选择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对有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侧重业务的操作,更要保证课时的交叉安排,注重理实一体教学及半工半学的时间安排和方案实施。
五、结束语
本课题提出了课证赛融合机制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命题,并通过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进一步优化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框架,具有理论上的探索性。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对高职会计专业建设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使会计专业课程更加实践化、应用化。通过课证赛与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关联性的研究与分析,发挥技能证书和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从而有效提升会计专业课程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罗丹娜.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1,(10).
[2] 张振和.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篇4
关键词:数学;转化差生;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68-01
一、教师要用爱心排除数学差生的心理障碍
多年的研究表明,成绩差的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惧师症”,课堂上不敢正视你的眼睛;你提问时,他头埋得很低,能回答的问题也不敢举手;放学路上也避着你……这样的学生我们如何教的好?如何转化?我认为首先要用爱心打开他们封闭的心扉,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只有这样他们的情感才会被激发,其认识和觉悟才靠得住,扎得稳,才会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我班郑冬有同学,三年级了,什么都不会,家长训斥,同学嘲讽,老师摇头,日子一天天过去,别的同学都长高了,而他显得更矮了——头低得更低了。这样下去他不仅心理受到伤害,生理也势必受到影响,我接手后,作了全面了解,周密安排:一方面进行家访要求其父母对他要有信心;另一方面,教导其他同学,对他不该嘲讽,应伸出援助之手;更重要的是本人将爱的天平向他倾斜,处处嘘寒问暖,同他谈心、拉家常,同他玩游戏、玩耍……日久天长郑冬有同学的心扉终于打开了,说出了自己差的原因,并说自己也想学好,而且自己也尝试过,但往往因为恒心不够而失败。我了解情况后,给他讲了很多故事,举了很多例子,慢慢的他找回了失去的自信,人也开朗起来,后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也有了长足进步。
学生是幼苗,差生是带病的幼苗,更需精心呵护,你一个小小的爱的手势,一丝鼓励的微笑,雨天的一把伞,病中的一杯水,生日时的一声祝福,流泪时的一声安慰,将是你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二、教师要改革课堂结构,力争做到最优化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每节课应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要求,真正做到“堂堂清”。这样就能较好地促进差生转化,所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也是转化数学差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1.让差生坐前面
排座位时,教师让差生坐前面,以便授课教师直接看到他们的笔记、演算、作业情况,直接了解差的原因——是不愿学,还是不会学,是知识缺陷,还是学习习惯差,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转化措施,从而达到转化目的,另外,让差生坐前面,还有利于他们听清,看清,有利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让差生多回答问题
有的教师认为差生回答问题,耽误教学时间,其实不然,让差生回答问题不仅能促进差生的思维,锻炼差生的胆量,提高差生的表述能力,还能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及时加以补救。
3.让差生多演板
差生基础差,老师上课时如只是语言讲授,差生很难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同时教师也很难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的问题,因此,对于差生教师应尽量让他们多演板,演板出现问题,教师讲清,再让其演板,有新的问题再讲再演……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差生往往缺乏数学兴趣,学数学仅仅是一种被动行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直接兴趣,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改实验中我是这样做的:落实好《课标》,现行《课标》强调学生获取知识时的情感体验,相应教材中也插入了较多游戏,提供了较多情境,给学生留了很多实践空间,这些均给教师设计趣味教案提供了很多素材。本人在设计教案时,还经常插入些数学故事,小幽默,小笑话,尽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习题,游戏,实践活动;多采取竞赛,辩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尽量使差生有较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和能力,如我在教学“可能与一定”这个知识点时,我就注重了让差生上讲台摸球,动口讲述摸的结果,动脑思考再摸的可能性,并插入“犯人抽生死签”的故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
篇5
关键词:酒店管理;课程体系;优化;个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229-02
所谓课程体系,是指课程资源根据一定的教学制度并按照教学系统性的需要所建立起来的整体逻辑关系和意义关系,本质上是利用全校课程资源有目标、有技巧地进行多样化组合,以便承担和完成不同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1]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关系到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合格人才的输送。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极为重视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坚持“培养适应市场适应的优秀酒店管理人才”的办学思想,专业负责人经过咨询、查阅以及多次对合作企业如亚洲大酒店,北京南宫温泉酒店、青岛悦阑亭餐饮有限公司、北京贵州大厦、北京唯实酒店、大连新东方渔人码头餐饮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及各部门经理进行访谈,了解国内酒店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要求。通过对专业关联的职业范畴或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按工作过程排列)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的职业范畴与工作岗位,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全面充分整合,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
一、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1.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职业标准。
2.按照职业标准,将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个能力模块。
3.结合生产任务和能力训练要求,开发相应的项目任务。
4.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考核方法。
二、课程体系优化内容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由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技术课程模块、企业运营课程模块、职业发展课程模块四大部分组成,呈阶梯式上升关系。
第一层:职业基础课程,培养目标:良好的职业素质,旨在按照行业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素质设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共课程7门。
第二层:职业技能课程,培养目标:熟练掌握岗位技能,以校内实训基地第一、三食堂包房为平台,学生通过此模块的训练,掌握酒店各主要岗位的职业技能,共课程9门。
第三层:企业运营课程,培养目标:企业运营管理能力,以承接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企业运营管理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的酒店管理能力及检验学生的岗位服务技能,共课程6门。
第四层:职业发展课程,培养目标:职业经理人,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酒店管理、职业经理人、自主创业等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共课程17门。
三、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实施
学校通过大量的实物、实境、实例和实际操作等一系列符合职业情境的物资条件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完成建立职业情境的,以形成学习情景(职业情境)的架设。
在校内,首先是加速建设和完善实训基地(包括多媒体教室)的配套设备、设施,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其次,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消除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消除课内与课外脱离的现象。将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变为老师引导、学生动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将只是老师讲授的课堂,变为讲授与工作一体的“一体化教室”。三是结合大量实例,通过分析案例,将教学融入职业情境。
在校外,通过企业课程的方式,让学生到企业、行业中认知、见习、实习,加深对职业情境的体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2+1”模式,第五、第六个学期学校安排学生到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完成由间接的职业情境进入直接的工作角色重大转换。
此外,为了配合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学校改革了传统的、不适应高职专业发展的教学方法,将产业、企业、行业、职业要素融入教学方法改革中,探索和创新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的教学方法途径,相继开发了演练结合、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设计、任务驱动、问题探究等多种适合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
四、个案给我们的启示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表明,首先,课程体系设计要结合本校实际,适合学生的学情。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农业院校,学生多来自于农村,或者城镇中成绩较差的学校。这部分学生在中学学习过程中,多数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的兴趣不高,没有学习的目标,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不强。所以,课程体系设计中一定注意内容难度适中,并努力提升学生的对酒店行业的热爱,培养其自学能力。其次,整体性与有序性是课程体系结构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整体性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出发点,各门课程在体系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有机的整体。从整体性来看,课程体系如果结构合理,其整体效果可以大于各门课程之和。有序性是有效地调整课程的序列,使其一确保教学管理者高效而灵活地统驭课程资源;其二确保让学生享有尽能大的学习的自主空间。如果课程排序出现偏差,容易导致课程体系结构僵化,反而会极大地妨碍课程资源的配置。如2+1模式下的酒店管理专业设置如果将理论性和技能性较强的课程设置在第四学期,由于最后一个学期学生的心态浮动大等因素,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突出酒店管理专业特色,适应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当前酒店管理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中国酒店从业人员质量的重要环节。
篇6
【关键词】课程改革深化研究全面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众兴实验小学坚持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从单项研究到主导课题系统研究,从教法研究到学法研究,探索出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了 "三位一体"阅读网络、自主学习课堂"六步教学法"等校本研究成果,并积极探索转化科研成果,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一、强化校本教研, 切实发挥教育科研的服务和引领作用
所谓校本教研, 就是基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探索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 形成有指导性的理论, 发挥其引领作用。我校的教育科研正是基于校本, 注重过程, 不断进行深化研究的。
2001年, 我校大部分数学老师都感觉学生的学习缺少自主性,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个性,课堂上缺乏生气,学习中缺少乐趣。针对这种传统的单纯的接受型教学的弊端,我校数学组提出了"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 并向市教科所申报立项。经过几年的研究, 形成了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即:" 激趣引疑—— 探索验证—— 评价反思—— 应用拓展",该模式的运用,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了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这一课题的研究, 在教师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使教师们认识到, 教育科研并不是高深莫测, 可望而不可及, 进而产生了科研意识。
2003年,是我校教育科研向整体性、校域性迈进的新起点。当时的新课改在全国兴起,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要改革新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获取新知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面对这样的要求, 结合我校实际, 我们感到困难很多, 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老教师感到无从下手, 新教师虽有改革的热情,却没有经验, 这些都使新课改的落实成为难题。要将全体教师引领到新课改的轨道上来, 就必须转变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 就必须从教育科研入手, 将教育科研由单打独斗引领到整体性、校域性上来, 让全体教师参与研究。于是,我们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课题, 向省教育学会申请立项, 作为学校的主课题, 进而形成了全员化、校域化的科研氛围。在课题研究实践中, 各学科结合自己的实际,确立子课题。并从教学模式入手, 采取调查、分析、边实践、边分析、边总结的做法, 使新课改在教育科研的引领下迅速开展起来。经过全体教师积极探索、成功地构建了新课改背景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六步教学法"即第一步:制定目标——学生自主看书,理解教材,制定学习目标。 第二步:自主学习——根据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找出问题划下来,发现问题作标记。
第三步:合作探究——由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教材,掌握知识。
第四步:归纳提升——先让学生小结,教师再补充归纳。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又使学生体验了自行收获知识的快乐。
第五步:达标反馈——这一环节,是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本环节尤其要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能否达到三维目标。采用教师提前设计的课内题目进行,既是对本节课一次系统总结,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后的一个把握,以便及时补充反馈。
第六步:拓展延伸——教师提出问题或要求,学生课外继续学习探究延伸课堂知识。以此开创了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将学生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引领到主动合作的学习上来, 由教法研究引到学法研究;将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结合起来。实践使我们体会到: 校本科研要注重找准问题, 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切实为教育教学服务; 校本科研要注重引领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校本科研要注重提高教师整体科研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突出转化, 不断提高成果价值
教育科研的目的不仅是认识和探索教育规律, 更重要的是把这些规律的认识科学地运用于教育实践, 用来指导实践, 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学科的教育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历练和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全面发展。因此, 当课题通过鉴定后, 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 而应根据专家的意见, 不断进行深化研究, 不断完善和补充, 对其取得的成果及时进行转化和推广, 做到结题不结束,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成果价值, 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
( 一) 制定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采取考核、表彰、奖励等措施, 并和评优、晋级挂钩, 特别是在评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过程中,将科研成果作为重要内容。
( 二) 转化成果的几个具体策略
1. 在研究中运用
小学教育科研, 最大的特点是直接作用于教学实践,所以在课题研究中, 应做到边研究边总结边运用, 对于阶段研究中的成果, 应及时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使其直接发挥作用。例如: 我们在《学习方式》课题研究中,以学科为单位, 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集中探讨在什么情况下自主学习,什么情况下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探究学习。例如大家探索出: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的四种情况: 1.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 2.搜集信息; 3.阅读教材; 4.完成作业。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三种情况:1.质疑问答,2.解决难题,3.观点分歧等。这都是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我们及时将这一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 实际是在转化成果, 使之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这种转化,时间短, 见效快, 易操作。
2. 在问题中完善
在转化成果过程中, 难免出现问题, 我们觉得出现问题是好事, 往往是通过解决问题使成果更加完善。例如: 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成果,已经运用6年, 效果非常显著, 可是有个别家长反映,运用这个模式上课,老师自在,学生累,而且差生将更差,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将"探究式教学"的做法向家长开放, 请家长进课堂, 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当家长们亲眼看到孩子们当堂表现的实情时, 无不拍手叫好。同时, 我们也强化了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关注学困生, 加强辅导,避免出现两级分化, 这样使成果更完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 在转化成果过程中, 要善于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提高成果质量, 切不可因噎废食, 半途而废。
3. 在实践中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育科研成果只有在实践的检验中,才能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使之更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我们的 "六步教学法", 经过不断的实践, 不断的研究,得到了发展。例如: 数学, 在课题研究时, "六步教学法"的第一步是:制定目标。要求学生自主看书,理解教材,制定学习目标,经过实践, 感到不太合适, 不是所有年级的学生对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制定出目标的, 没有普遍性, 经过大家的研讨, 将"学生自主看书,制定学习目标" 改为 "学生自主看书,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这样更具有可操作性, 其它学科也都进行了修改, 有的学科在运用时调整了顺序,有的学科则减少了环节, 使之更科学、更有实效性, 使"六步教学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4. 在研讨中提升
新课标指导下的"六步教学法", 在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不仅是课堂环节的六步, 更是教法的体现, 它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在备课中的实际问题, 形成规律性, 同时也涵盖着学法的层面, 将教法研究和学法研究有机的统一起来,二者互为因果。通过这样的理论提升和操作指点, 有助于提高成果的价值, 使教师在实践中有所遵循, 便于操作,使科研成果具有普遍性。
5. 在推广中提高
我们的研究成果, 是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既有理论支持, 又有操作指点, 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于是,在县教科室领导的指点下, 我们主动对外推广, 其目的是为了合作交流, 一则得到有识之士的指点, 二则为了给兄弟学校一点帮助, 能够发挥一些辐射作用。主要途径为:利用送教下乡之际,宣传我们的活动;利用各级研讨会推广我们的活动。我们深深地感到: 教育科研成果只有在转换和推广中才能得到进一步检验、丰富和发展, 才能不断提升成果价值。所以, 课题研究成果不能束之高阁, 更不能作为装饰,应该成为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课程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0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各类工商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要,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然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由于对电子商务本身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学校师资、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仍停留在"灌输"知识的水平上,仅仅满足于完成了几门课程的讲授任务,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与企业需要严重脱节,偏离了教学目的,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如何能够提高电子商务专业的教育水平,成为摆在很多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课程和课程体系的设计活动能改善学生对自己能力的看法,并帮助学生为迎接毕业后的挑战做更充分的准备。目前,学分制已在全国各高校全面推行,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很多学生对自己真正要学什么,哪些课程对自己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更有益并不清楚。因此,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不断的优化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具备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能、态度和能力。本文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结合普通高校实际,通过分析相关高校课程设计差异,提出了对于普通高校发展电子商务类专业等新兴专业的课程设计建议。
1湖北工程学院电子商务系基本情况
湖北工程学院位于湖北省孝感市,该校电子商务系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与性别结构合理,共有专职教师二十余人,其中高职称教师六人,拥有博士学位的老师超过40%。该专业在校生共有500余人,近三年就业率达97%以上,正在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实践中,从学生看,认为管理角度的电子商务有些务虚,技术支撑太弱;从教师来看,由于更多师资是管理背景,与技术结合不够,上课时很难把握与企业管理等专业的区别问题;从社会来看,近来年就业率一直不错,但企业也反应学生的实践还需加强。因此,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优化和整体优化工作是我们迈向更高台阶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只有通过周密地规划、设计课程与课程体系,以及科学地调研、认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才能逐步地把电子商务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2课程优化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对于专业课程优化,首先应明确培养目标和方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就是要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有专长"的人才。根据该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对于电子商务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地方普通高校其人才培养要突出职业性或技术性的特征,电子商务专业应构建"双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即在公共基础平台和学科平台的基础上设置多个专业方向,但其并未详细规划出双平台应包含哪些具体课程。因每个学校的侧重点不同,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也有较大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专业必修和选修课上。通过对国内开设本科层次电子商务专业的一百多所高校中,选取了十所在学科建设上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了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发现每个学校的侧重点都不太一样,其中综合型的重点大学课程设计更偏重于向研究型发展,理工类院校更偏重于穿插一些工科课程。
该校自2006年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以来,一直在为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优化和实践。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学校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2.1电子商务类专业课授课课时偏多且交叉重复。该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电子商务类课程有:电子商务概论(72学时)、市场调研(52学时)、销售管理(52学时)、计算机基础(36学时)电子商务安全管理(54学时)、服务营销(54学时)、物流管理(36学时)、网络营销(54学时)、网页设计(36学时)、客户关系管理(54学时)、管理学(54)、网络金融(54)等十几门,共计约600个学时。从名称上看各门课程有较大区别,但教学内容多处交叉重复,这种现象既浪费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又使学生因过多重复产生厌倦感。
2.2跨专业课程设置较少且不系统。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数以电子商务理论课为主,他们对企业电子商务的实践完全不熟悉,大大影响其电子商务的能力。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在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方面很多,围绕管理方面开设了管理学、网络营销、服务营销等课程,出现了以管理代电子商务的倾向,又与营销专业交叉太多,专业特征没有突出。造成了学生电子商务了解管理知识的面很宽,但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不够深入,缺乏实践性。
2.3缺乏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基本以教师命题考试为主,考试方法大多采用笔试,试题在知识分布、题型分布、题分分布和难度级别等方面主观性较强,缺乏科学性。这种学习效果的测评体系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加上目前采用的学分制体系还不够完善,最终可能导致评价信息失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电子商务专业课的实验内容缺乏创新。拓展电子商务专业课的实验内容已是当务之急。从已增加的实践环节看,普遍存在着过程管理不严格,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经费支持及制度保障力度不够等现象。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又出现了过分依托实验软件的情况,由于实验软件模拟的真实性不够,过程简单,完全以软件为中心,并不能让学生很好体会软件背后的电子商务管理思想。
2.5重智商培养轻情商开发。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需要与各种各样的顾客和用户打交道,因此,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敬业精神。而目前该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却在开发学生情商方面的课程几乎没有。虽然情商的培养主要靠学生自己,但若在课程中加入一门开商的课程,对于处于青春困惑期的学生来说,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并能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社会,提升本专业学生的竞争力。
3具体课程优化设计思路
采用以学习成效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组织设计方法,优化现行的课程和课程体系。了解国内外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态度和能力的观点,对上述项目进行筛选、确认和排序,然后对在校学生和部分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各课程的认识、感兴趣程度和就业倾向等问题。最后,本课题组成员在对多方调研基础上,通过讨论重新明确和定义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从业必备能力,并根据所定义的详细技能要求、学校整体目标、评估要求、学分限制、可利用时间的限制、资金和人员限制等因素优化课程和课程体系。
3.1对电子商务专业所开课程进行优化。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和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并结合该校自身资源和特色优化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与课程体系。合并、精简部分重复讲授的必修课,减少授课学时,增加跨专业选修课,尤其是工科类课程,并在培养计划中明文规定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管理类课程,以体现学院办学特色;设计多个选修方向,并根据不同方向编制选修说明,可帮助经验不足的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或和未来就业相关的专业方向,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需求。
3.2凝练具有特色的选修方向。将社会需求、学生意愿和该校资源这三方面因素综合起来系统地设计出几个选修方向,并明确地告诉学生各个方向应系统地学习哪些课程。
3.3调整实习时间和实习内容。从用人单位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趋势和变化入手,分析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应具备哪些从业能力,并通过能力与课程对照表直观地告诉学生所开课程与能力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动机更明确、学习目标更有针对性。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扩展学生实习基地,增加社会实践时间和次数。
3.4修订原有的学习评价体系。增加对电子商务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加强对知识运用的考核,减少对知识记忆的考核。
3.5优化教师结构。派出本专业教师到外校学习、访问,或到企业从事顾问、培训活动,掌握本专业发展前沿和最新动态,必要时可在校外企事业单位聘请校外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张辉,深度探讨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方法[J].科技资讯,2009年6月
2.韩子贵.试论电子商务专业能力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年第1期.
3.王海云.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与教改探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2年6月
4.罗伯特·M·戴尔蒙德.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实用指南[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2012Y021);湖北工程学院校级教研项目(2011013,2011048)
篇8
关键词:农业产业;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建议
1引言
依靠技术进步等非物质因素的农业经济增长则是具有新型农业的内延式增长特点,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物质资源进行生产,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等量的资源可以生产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对环境造成的亚力及污染程度远小于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增长方式。在我国各个产业经济发展遇到瓶颈,依靠技术进步的内延式增长成为必然选择,也农业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
2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转化的相关问题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发展战略[1],科技进步对各省、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天津、上海、北京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59%左右,科技进步的成果转化相对成熟;但是中西部省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却普遍偏低,在大部分集中在50%上下,少部分还达不到40%,农业科技的研发及成果的转化推广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可见,在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的同时,如何对农业新技术进行推广转化也是重中之重。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普遍不均衡,地形地貌及观念问题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难度,例如农业种植的收割机只能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进行广泛应用,山地、丘陵地区并不能适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由于农业产业存在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地方政府往往更愿意将资金、设施建设等投入到第二、三产业中;农业产业的相关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多地方并没有完善的科技服务平台,不能为农村农户提供有效的技术知识普及,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天灾、人祸、虫害等对农业生产在成的损失往往由农户自己承受,农业类商业保险等避免规避风险的措施没有得到广泛扶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专利并未得到有效保护,政府在保障相关专利权益人的文件、条例的实施上,存在意识淡薄、力度不足的问题[2]。
3相关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农业科学技术研发及成果推广转化存在的问题,在进行研究总结后,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政府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力度。需要纠正重工轻农的思想,一个地方的整体经济发展不能中考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及转化;在资金贷款方面,对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机构放开贷款条件,并减免他们的税收,有效的保障科技研发能够顺利进行,分担他们的创业风险;还可以对高校、研究机构、试验基地、推广转化平台进行整合,搭建一体化服务体系;此外,还需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切实保障科技研发人员、企业的专利权利,保证企业、机构保持充分的研发积极性;在农业生产风险机制上,大力推动银行开发农业贷款服务,以及推动相关农业项目保险业务的推广,有效地减轻农民、企业生产的压力,降低他们的生产风险[3]。2)需要加强对农业科研、推广人才的培养。大部分科研人才源于各大高校,所以应当对相关农业专业研发人才需要进行专业化培养,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常常需要实际实验操作,因此需要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真正实现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用、可用;在进行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及推广问题上,企业及政府方面需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采用专业人员对农村农民进行专业指导,这样可以有效地将新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3)对农业知识匮乏的农村农户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在农业生产中,需要依靠大量的农村人员,他们普遍知识水平偏低,年龄偏大,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弱,因此,在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时,需要政府进行引导,派遣相关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讲解,并及时处理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侠,张睿,林建永.1990-2009年三大都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12(11):104-109.
[2]周兵,冉启秀.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8):24-26.
篇9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任何课题的研究都有它的预期目标和终极成果,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和提炼,不论是叙事研究、活动设计、案例分析还是阶段论文,都有效地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与体悟、自我总结与完善、自我提升与发展,从而完成专业自我的发展。
一、平台搭建,让教师的发展有路子
学校为了使教师全面提高、长足发展,搭建了“四个平台”——课堂教学展示、教学设计评比、教学心得演讲和教学专题研讨。
(一)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展示。
每学期学校都要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有优质课评比、有自荐课观摩、也有家长开放日活动展示,还有专题研讨以及分管领导的随堂听课。优质课评比一般是全体教师参与,在相同领域内或在同一主题下设计教学活动,集体观摩评比。汇报课可以是本人自荐,也可以是年龄组推荐,教师观摩评议;专题研讨往往是一课多研的形式。在《开展阅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进入实施阶段后的第二学期,我校开展了优质语文阅读课评比,这也是第一次集中展示此项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这次评比观摩中,我们发现了教师的进步,观念的转变,尽管课堂组织上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但都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首位,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这次评比中,陈雪老师设计的《鸟的天堂》,还参加了东港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市中小学教师技能竞赛活动,得到了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和观摩者的一致好评。
形式各异的展示活动,让广大教师通过活动观摩、现场研讨、分组再实践,提高了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实现了角色的转换。
(二)异彩纷呈的教学设计评比。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和学的系统过程。在教师中开展教学设计评比活动,可以推动教学设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总结和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设计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是一节课、一节主题班会、一次主题活动……设计要突出课题研究的需要,能否科学、创造性地设计方案的内容、方法以及具体实施后的效果等。参与评比的优秀设计供大家学习、借鉴,并推荐好的教学设计参加上级竞赛,上传学校网站,极大地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水平。
(三)精彩绝伦的教学心得演讲。
为优化教学行为,转变教育观念,给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和分享心得的平台,学校在每次周例会前安排四名教师进行教学心得演讲,让教师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滴心得通过演讲这个舞台与其他教师分享,同时促进自己演讲水平和个人素质的提高。
(四)丰富多彩的教学专题研讨。
间周三下午为专题研讨时间,每个学年组、教研组带一个问题参加,可以是研究活动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也可以是某一个特殊研究活动中的个性问题,还可以是教师个人盲点,或者是身边的某一教育案例。大家在研讨会上共同探讨。通过剖析、反思、互相启迪,不断进行思维碰撞,转变教育行为,提升教育理念。
二、专家引领,让教师的发展有效度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学校每学期根据确定的培训主题,有针对性的邀请有关专家、名师到校进行讲座,指导。
2012年2月27日,学校请丹东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王群主任到我校为全体老师做了《教师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专题讲座。2月28日,请丹东市金汤小学特级教师孙波来学校为全体班主任做以《美丽来自于书香》为主题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辅导。2012年8月27日上午,我校请来全国特级教师、小学语文学科知名专家贾志敏老师为全体老师上了语文讲读课《卖鱼的人》,然后做了《怎样教语文》专题讲座;下午先上一节作文指导课《扩写》,然后做了《小学作文怎么教》专题讲座。28日上午,贾志敏老师与我校领导和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了一上午的座谈,面对面交流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的困惑,课外阅读与积累的方法等。贾老师的课自然、质朴、实在,贾老师的讲座清晰、简明、深刻,让老师们有一种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的感觉,的确是受益匪浅。
通过一系列的专家、名师引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更加有实效,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自我反思,让教师的发展有深度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发展公式为“成长=经验+反思”,如果教师在获得经验的同时,能坚持自觉地反思,那他的发展就不是一种短期的或阶段性的,而是一种可终身持续的发展过程。
(一)通过撰写教学故事,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在开展小课题研究中,学校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用内省和自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以校长做表率,及时对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评价,并给予有效的提议和建议。其次,引导教师思考“对什么进行反思?如何进行反思?为什么要反思?”,不断地用新思想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把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教师研究的课题。
在反思的基础上指导教师撰写教学故事,并针对教师的实际水平,不断提出明确要求。通过回顾、诊断等方式对自己的行为,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或修正。月底上交各年组分管领导,分管领导根据教师反思的具体事宜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合理的建议,并优中择优上传学校网站,为教师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
(二)通过撰写个案分析与论文,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经常提醒教师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树立成果意识,为课题结题作准备。教师要自始至终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活动和实践活动,并通过研究和实践,或验证,或补充完善,或丰富发展他人的理论。当研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课题的研究进行认真总结。在深入的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做法、体会与感悟进行理论的提升。因此,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就是教师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提升理论的过程。
(三)通过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探究能力的提高。
小课题研究的实质就是对问题的探究,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对教育问题的探究过程。通过实验,我们把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大致可概括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而教师的研究能力就是在这种过程中不断发展与提高。
如2012年7月,在结束了一学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后,二年组全体教师在学年组长刘立娜老师的组织下集中对一年来还没有解决或新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提炼,归纳整理出三方面共计20个问题:
【语文教学方面】(7个)
有感情朗读始终没有多少成效;
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完整,不够流畅;
识字课如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看图作文中错别字较多;
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
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明确的方法指导;
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没有很合理有效的检测方法。
【数学教学方面】(5个)
计算不准确,“马虎”成普遍现象;
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差;
数学教材中的习题设计针对性不强,无层次;
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落到实处;
简单应用题的学习注重过程,但缺少方法的指导是否会影响以后稍复杂应用题的学习。
【行为习惯方面】(8个)
学生不会主动学习,多数处于被动状态;
学生爱撒谎,不愿承担责任;
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需提高;
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意识不够;
学生的“感恩”教育要加强;
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靠老师“看着”;
不珍惜学习用品,铅笔、橡皮等掉到地上了,不知道找回来,只知道买新的;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要多用点心思。
新学期伊始,已经步入三年级的他们不需要学校安排,根据梳理出来的问题,确立了自己要研究的小课题,并且分清主次,依次研究与实践,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由此可见,小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探究能力的良好途径。
篇10
关键词: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
随着军队院校教学任务的转型,岗位任职教育已成为军队院校教育的主体。短时间、多层次是任职教育的主要特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是岗位任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是任职教育院校必须研究的课题。因此,探索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显得非常必要。
1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含义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是有针对性的把部队所需要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专题,以课内专题讲座为主体,课外研究探索为补充,将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内课外浑然一体。课内教学精讲主要知识点,采用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将主要的理论融会贯通。课外针对专题的内容,利用图书馆、校园网等,查阅资料,研究讨论,开扩思维;还可以带着问题亲临部队“实战”,在“实战”中应用理论,消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强化理论、拓展知识、创新发展的目的。
2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优点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以学员为主体,充分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正是体现这一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学员来自部队,具有丰富任职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优势。它的优越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创造了学员潜能发挥的氛围
岗位任职教育针对性强,需求的知识多、内容新。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提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突出教学训练的研究性、试验性,让各种思路、方案、概念、设计碰撞交汇,让人的创造潜能在允许失败、允许反复的良好氛围中激发成长。
2.2改变了“灌输式”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战争,信息时代的指挥军官,应以具备整合高新技术装备及多种作战因素的能力为基础,以提炼有创意的指挥概念并形成系统设计为素质能力的最高形态,这种智慧和能力的获得,创造精神的激活,需要有适应的教学模式和环境加以培育。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员“灌输式”教学方法,留给学员自主开发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使课堂向“实战”拓展延伸,使知识向创新型发展。
3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按照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从部队岗位实际需要出发,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充分摸清生源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坚持“三个贴近”,力争做到学员带着问题进校门,解决问题出校门,提升理论认知水平,提高分析解决部队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员能够胜任拟任岗位需要。
3.1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步骤,内容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模式的实施。内容的整合,要从贴近部队、贴近实战、贴近学员任职岗位需求出发,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
第一,选取部队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教学分析内容。要经常关注部队武器装备发展动态和使用管理以及军事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找准支撑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通过专题讲座,引导学员进行分析。
第二,结合军事斗争准备选取研究探索内容。选取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经典战例进行分析,设置未来战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实战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索。免费论文参考网。
第三,根据学员任职岗位需要提炼补充内容。在学员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任职学员拟任岗位的特点,收集现职岗位任职人员的成功经验和体会,提炼补充专题内容。
3.2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保证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外聘授课与自身授课合理安排,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首先,要做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安排。在教学内容整合之后,实施中精讲哪些内容、自学哪些部分、研讨什么问题、学员扮演什么角色,教员都应当提前设置好。教研室采用集体备课、到部队备课,练讲试讲等形式,安排好精讲、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把理论、实践和知识拓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次,恰当处理聘请教员授课与自身教员授课的关系。教学实施中,自身教员授课是主体,但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请进来”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对于一些知识前沿和跨学科的问题等,需要聘请专家教授举办讲座。在聘请什么人,讲什么内容,解决什么问题上,要充分考虑,注重外聘讲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第三,要合理安排参观见学活动。“走出去”是拓展知识的必要环节。“走出去”看什么?学什么?回来后干什么?这些问题,都要在教学实施中提前安排,使学员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准备。
4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在航空兵场站指挥培训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了岗位任职学员的特点,而且也充分开发利用了各类资源。我们在内容选取上,采用前伸后延的方法,前伸到学员部队实际生活中去,收集困扰部队的难题,收集典型的案例,收集学员急需的知识。后延到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前沿上,后延到学员将来的任职岗位上。通过对部队调研,以及与学员的座谈,利用学员资源,了解部队,熟悉部队,使教学案例和内容来源于部队,适应于部队,同时针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沿,收集新技术、新理论发展动态和方向,丰富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能够体现时代的先进性。在教学实施中,我们在自身教员讲课的基础上,聘请了其他院校和部队的专家教授进行了专题讲解,采取了研讨式、案例式等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说明了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免费论文参考网。
4.1更新了学员知识,提高了理论水平
通过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学员有自己的学习兴趣,有自己的创新空间。结合课堂精讲内容,针对某些理论或某项新技术,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开阔了思维,拓展了知识。免费论文参考网。一些学员就某项问题写出了非常有见解的研讨论文,有的论文已在相应刊物或研讨会上发表,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4.2丰富了课堂内容,补充了教学资料
学员把自己的实践经验,经过理论总结,通过在课堂上的研讨发言,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补充了课堂教学资料,丰富了教员的部队实践经验。我们在两期的教学中,已收集教学案例30余个,进一步掌握和熟悉了部队情况,为更好地讲授类似班次的课程奠定了基础。
4.3解决了部队问题,提升了实践能力
学员进校学习之前都带有困扰本部队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学习、课外研究和查阅资料,学员间的相互探讨、互相协作,提出不同的思路和解决办法,使每个问题得到优化解决,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在最后的结业考核中,每个人都对自己所带的难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有的方案还具有前瞻性,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郭振汉,刘占锋. 注重任职教育的“分流”段教学改革.中国军事教育,2004,第5期.
2 陈敦林. 着眼任职教育目标实施学导式教学法. 中国军事教育,2004,第5期.
- 上一篇:科研方法的特点
- 下一篇: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