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篇1

关键词:会计文化;会计信息质量;物质

会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同样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文化环境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发展。会计文化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会计文化是作为人类社会智慧结晶的全部会计理论、会汁方法和会计成果从狭义上说,会计文化主要是指会计价值观或会计哲学观。把握会计文化内涵的关键是把握其层次结构,按照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路,会计文化可以分成如下几个层次:

1、会计文化的物质层:主要是指为履行会计工作职能而必须具有的一系列物质条件和技术体系,并不涉及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会计价值观念等问题,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区别而产生重大差异,因而具有一般性。

2、会计文化的行为层:相较于物质层这个最外层,行为层可称为会计文化的浅层。会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最终体现在会计从业者的具体行为之中,它是会计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要求的外在表征。

3、会计文化的制度层:主要涉及会计管理的制度规范及其组织体系,具体包括合计法规、会计制度、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机构组织方式、会计教育制度、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会计从业者行为准则等要素。它构成了一个国家整个经济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会计文化的精神层:这是会计文化的核心层,其基本内容就是会计价值观,主要包括会计的意识、精神风貌、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等方面。这是整个会计文化有机体的灵魂,是会计文化的决定因素。

会计文化既然是会计和文化结合的产物,所以,影响会计和文化的因素都会制约会计文化形成和发展,比如政治和经济制度因素、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会计教育因素等等。

一、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关系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而会计文化的总体构成包括会计准则,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确定的会计核算目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是实现以上目标的关键。对于会计信息而言,它的生产标准和检验标准就是会计准则。

会计信息在会计文化中提供的是一种企业行为,并非会计人员个人行为,此外,由于会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即使他有着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但对准则制度存在理解上瓶颈,同样也会产生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因此,生成环节的质量控制应从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优化以及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着手。而会计文化中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内在情感,是会计工作者在会计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内在会计职业道德意识。

二、会计文化对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

在中国的会计文化中,追求用价值观念来协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利用企业内部亲密、微妙的人际关系来平衡企业人员的工作,避免内耗。然而,过分讲求和谐,追求一致,也形成了我国会计文化中长期不要原则,一味讲人际关系,导致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结果。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利用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来反映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人们的共同希望。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它的质量对于我国的经济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尤其是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在会计文化环境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已成为会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而高质量的会计文化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帮助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价或者预测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1、会计文化物质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我国会计文化物质层相对国外来说比较薄弱,财务核算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财务决策电算化这三项工作,在会计工作中还未普遍,这就导致会计失真现象屡屡发生。

2、会计文化的行为层及精神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会计文化受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一味讲求人际关系,导致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结果。受强大的伦理文化影响下也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过程中强调搞好内部、外部‘平衡,侧重于人事关系的处理,使得业绩平平,甚至会导致人治代替法制的状况。当一名会计人员去审核一家公司的年度报告时,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把这项工作如何做好,而是会想如果认真检查会有什么后果,马虎过去又有什么好处。而对于被检查方来说,自己拿出的虚假会计信息如果得到确认的话,不仅小集体的利益可以得到保护,而且领导还可以得到奖励和提拔,因此,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现象十分严重,这就说明我国对会计文化行为层和精神层培育的还不够。

3、会计文化的制度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我国会计规范是通过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由政府来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介入到会计实践的各个方面,会计人员完全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据进行会计事项的处理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订与实施上,强调全国高度统一,包括会计科目、会计报告的内容与形式等均高度统一,同时注重稳健性在信息披露上。制度层中所包含有会计准则,而会计信息是会计准则的“产物”,会计准则不仅直接决定会计信息的内容、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需求,而且是检验会计信息是否高质量的主要衡量标准与现行制度。

参考文献:

[1]张静.《浅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天津市职工企业管理》,2005年2月.

篇2

关键词:公司治理 会计信息质量 相互关系 措施

        公司治理又称为公司治理结构或公司治理机制,是在现代企业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用来解决其产生的委托—问题。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有关公司的权利安排和利益分配的问题。

        会计信息是用于体现特定会计主体价值状态及其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和增值过程状况的经济信息,具体而言,它反映其服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内容。正是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所以会计信息在加强其主体内部经营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服务于相关利害主体进行规划决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一、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股东大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具体而言,体现在股权的高度集中还是股权的高度分散上。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很可能产生三个弊端:一是使大股东借控股公司之名行侵害上市公司之实;二是不利于经理层在更大范围内接受多元化产权主体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约束,从而使小股东的利益和董事会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三是使收购和接管难以进行,公司接管市场的运作效率、质量和空间受到严重限制;四是使小股东没有能力介入到公司治理当中。在股权高度分散化的情况下,股东们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监督经理层的执业行为是否按照股东的利益而行动。在股权高度集中与股权高度分散两种情形下,股东大会都必然形同虚设,则强势方都有动机和机会利用会计信息谋求自身利益,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难以形成与索取的。

        2.董事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董事会一般由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构成,前者系高层管理人员,后者系外部人员。在这种机制下期望经理层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不可能的。而非执行董事出于自身声誉考虑,即使有动力去促进高质量信息的披露,但其作用未必得到真正的发挥。因为他们在公司中没有显著的经济利益,缺乏发挥作用的动力,加之他们的信息来源甚至是职位的提供都依赖于执行董事,直接受执行董事控制,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市场机制是从宏观角度来说明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强化市场机制对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来说是一种激励机制,它可以从各个方面来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行为。市场机制主要包括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等机制。

篇3

【关键词】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会计信息质量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一)有效的公司治理是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环境保护

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协调好公司与所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不仅仅通过披露的财务指标来评价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完善的激励机制会使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做出科学的决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的前提。会计作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主要体现了公司治理的机制和效果,其基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公司治理行为的有效性。

(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的前提

从关于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要求来看,企业应提供的信息可分为三部分内容,即:财务会计信息、审计信息和非财务会计信息。其中财务会计信息被列为世界各国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重点,它主要用来评价公司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状况及预测未来的经营前景,是解决会计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方式,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制度体系”,其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密切,双向互动。实践证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成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对公司进行监督的有力保证,使股东具有行使表决权的能力。

二、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股权结构问题

在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公司治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占绝大多数,政府作为国家股的股东,它所追求的是企业和社会政治的稳定。而不是企业利益最大化。虽然国有企业也吸收了不少非国有企业的股东,但由于这些非国有企业的股东所占股份少,他们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这样就形成了国有股“一股独大”。

(二)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问题

1.股东大会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国有公司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股东大会流于形式。一般各公司的章程都明确规定股东大会一年一次,遇重大问题必须临时召开。但在实际运作中,股东大会的参与者多是国有股及法人股的代表,个人股参与者极少。许多公司在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资格上对持股数量作出限定,少则几千股.多则几万股甚至几十万股,这样大量持有流通股的小股东就无权参与股东大会直接行使自己的控制权。股东大会不行使权力。

2.董事会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公司的董事会中存在着一股独大现象。董事会表决流于形式。一是股权代表多是国有股及法人股代表,很少有小股东代表。二是董事会的内外部董事构成比例不合理。多为内部董事构成,即使少数公司聘用外部董事。由于配套制度不健全和比例较低,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董事会成员的任命,作为公司发起人的政府主管部门,借助在公司中的控股地位,往往把公司的董事会作为安排干部的场所。这些人员中大多数都不是内行的专家,他们很难担当起公司决策和管理的重任。

3.监事会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公司中大多卣政府机构指派,有的为董事会任命,只有少数才由股东大会选出,这样监事会存在监事身份不合理的现象。出任监事的大多数是公司内部职员,由于他们在行政关系上是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下属人员,不可能履行监事应承担的职责;监事专业不对路,素质偏低。监事会成员中多数为政工干部,法律、财务、工程等方面的人才较少。这极大地阻碍了监事职权的行使,导致监事会的工作条件缺乏,监事难以开展监督工作,当然职权行使较少,监事会的监督意见不被重视。有的公司董事会、经理班子对监事会提的意见不是回避就是拖延,监事会形同虚设。

(三)外部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1.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国外公司一般以经理人员较高的薪水和股票期权等来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是由各级政府任命的,比照公务员管理办法进行管理,除少部分试点企业实行了经营者报酬和业绩挂钩外,大部分经营者的报酬还是由政府决定的,没有充分考虑经营者个人利益。经营者报酬偏低、形式单一,这样势必影响经营者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造成了经理人对决策不负责任的态度,会对外报出虚假的会计信息。出现短期行为的可能性增大,不利于长期的激励。

2.会计人员素质问题

所有的会计信息都是经由会计人员流向社会的,会计主体——人的综合素质,是会计行为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因,因此,会计人员的知识素质、道德素质差异直接导致会计行为的差异,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由于制度的转轨,会计人员的适应能力不强,传统观念尚未彻底消除,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对会计信息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3.中介机构原因

目前,我国巳初步建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履行监督职能的社会中介机构,但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依然存在,究其原因:经济利益驱动,为了招揽顾客,不得不答应其不正当要求,出具不实财务报告;内部规定和外部监督机制比较薄弱,不能保证职业行为准则有效实施。

三、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股权结构的合理化

面对“一股独大”问题,将现行的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监管的国有资产进行分解。根据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来确定国有资产的归属问题。设立若干个与行政职能完全分开,专门从事国有资产委托和经营的常设机构,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国有控股公司。从而,在不改变国有性质的前提下。形成彼此平等、相互独立、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成百上千个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对国有企业进行投资持股。

(二)完善董事会制度,加强监事会的监督功能

公司应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并结合公司的实际,定期召开股东大会,严格遵守公司章程和议事规则,审议各类报告和任免董事、监事。股东大会还应该注意保障小股东的权益,提高小股东参与公司决策与监督的机会。在加强证券监督的同时,严格执法,依法追究董事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是强化董事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同时,要加强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关键要提高其权威性、保证其独立性,这就要求监事会的职责权限要明确,议事程序要规范,避免使监事会流于形式。这样使得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不再形同虚设,真正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力量,加强对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作用,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构造

控制权和报酬是企业家两大激励因素。企业控制权回报可以满足企业家自我实现、权力需要、尊重需要等。报酬可以满足企业家物质需求、劳动认可和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因此,将经营者报酬与公司业绩相挂钩能对其产生有效激励作用。具体的做法是实行年薪制和经营者股权。年薪制一般将董事和主要经理人员的收入分为固定收入和风险收入两部分。

(四)建立完善的外部监控机制

外部监控主要体现为公司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和产品市场。首先,完善证券市场,通过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使公司的经营者感到压力。进而使接管成为防止经理人员损害股东利益的最有效的外部监控机制。其次,建立完善的专业经理人才市场,有效地制约经营者。应当尽早建立完善的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在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内设立监管机构,负责监管职业经理人员,对专业经理人员实行会员制。

参考文献

[1]诸波,唐小诗,吕光虎.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现代经济,2008(6).

[2]张凤环.论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互动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9(17).

[3]高欢迎,陈伟.从管理与系统哲学视角看会计信息质量[J].财务与会计,2009(11).

[4]林钟高,吴利娟.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4(8).

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公司治理;独立董事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7-0150-02

1 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很多,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法制不健全、内部管理混乱、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外部监督体系不完善等。但这些并非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本质原因,它们只是间接原因或者外部因素,也是会计信息失真发生之后得不到有效治理的主要原因。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我国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在公开前需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但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使审计关系失衡,外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在我国,审计委托者是董事会,被审计者应该是提供财务信息的经营管理层。但是由于“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存在,使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相互重叠,导致被审计者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决定着注册会计师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结果使会计师事务所在与公司的审计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严重破坏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降低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价值。

2 独立董事制度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发挥的作用

(1)审查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公允性,防止“内部人”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

关联交易是公司和与其有关联关系的自然人、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易。关联交易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一般具有耗时较少、成本较低、获利空间与成功机会较大等诸多合理因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度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政府监管机制不健全,股市运作不透明,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中不公正、不公开、不守诚信甚至违法犯罪的非公允日益增多。非公允性的关联交易不仅损害了行为人公司的直接经济利益、社会商誉,而且严重损害了公司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严重扰乱了社会市场秩序,动摇了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指导意见》中规定,上市公司重大关联交易(上市公司拟与关联人达成的总额高于300万元或高于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的5%的关联交易)应当由独立董事认可后,提交董事会讨论;独立董事应对重大关联交易发表独立意见;在独立董事做出判断前,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作为其判断的依据。此项监督能够约束“内部人”利用关联交易虚增利润或隐瞒资产的行为,保证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比较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

(2)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保证财务报告的审计质量。

如前所述,由于注册会计师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实质上都由管理层来决定,使得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大打折扣,降低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价值。《指导意见》中赋予了独立董事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职权,可以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工作能力做出评价,实现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再监督。这样便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操纵财务信息的“不当委托”,有助于克服注册会计师被动接受造假“要约”的市场障碍,有效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独立鉴证作用,从而控制住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合谋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源头。同时,独立董事还可以检查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公司管理部门对这些问题的反映,若问题属实但没有得到纠正,应当向公司董事会提出并发表意见,从而保证财务报告的审计质量,实现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控制。

(3)组成审计委员会,指导内部审计,从公司内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独立董事的身份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创造了条件,对于强化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政府审计在企业中的延伸,一方面代表国家监督公司的合法经营,另一方面自身的经济利益又受制于公司本身,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往往是公司经营管理层的附属品,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4)考核公司内部控制,督促公司建立以内部会计控制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董事会及经理阶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和完成受托责任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它全面渗透于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组织体系当中,贯穿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始终。内部控制是公司经营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问题。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实施将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审计委员会必须监控管理层是否已设计适当的内部控制程序并有效地贯彻执行,以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在内部监控方面应考虑公司经营的效率及效益,内部及外来报告的可靠程度以及与适用条例、法规及内部政策的符合程度。通过内部审计职能,监察关键的财务风险及经营风险,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有效,监察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关于内部控制方面建议的执行。

3 影响独立董事制度作用发挥的因素

(1)独立董事的产生机制不合理。

独立董事的候选人由谁来提名、如何选举产生,决定着他们将代表谁的利益,站在谁的立场上行事。《指导意见》中规定独立董事由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股1%以上的股东提名,由证监会对候选人的独立性进行审查,然后由股东大会选举决定。由于董事会实质上由控股股东控制,我国监事会又形同虚设,地位与作用都很微弱,必然决定了独立董事是按照控股股东的意愿提名产生的。即使是证监会的审查也很难发现被提名者与提名者背后的关系,这就使选举出的独立董事很难保证真正的独立性。

(2)独立董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独立董事尽职尽责工作的动力来源于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对于独立董事的激励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声誉激励。在我国独立董事大都是社会知名人士,声誉对于他们来说十分重要,只有独立、客观地履行其职责,他们的声誉才能够得到保护和提升,并在未来的独立董事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然而,我国的信誉市场尚未建立起来,并且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不强,使得广大投资者无法对独立董事的工作做出客观的评价,因此声誉激励的作用十分有限。二是物质激励。支付给独立董事的物质报酬可以包括固定薪酬、津贴、股票期权、延期支付款等多种形式。在我国,上市公司以津贴、车马费的形式支付给独立董事少量的报酬,根本无法调动起独立董事工作的积极性。但是如果薪酬过高,又可能会使独立董事过于依赖其职位,一味的规避风险,从而影响其工作的独立性。由此可见,支付薪酬的“度”成为难题,对独立董事的物质激励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3)独立董事工作时间、精力难保证,所获取的信息有限。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聘请的独立董事大多都是些知名的经济学家、大学教授等,他们有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对独立董事这一职位都是兼职,其中一些人还同时兼任着多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这就决定了他们履行独立董事职责所需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得到保证,根本无法详细掌握公司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仅仅是在这非常有限的时间之内,由于管理层有目的的误导、歪曲信息的企图或是非欺骗性的提供不完全信息的行为,都会影响到独立董事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与完备性,从而影响着其监督职能的发挥。

4 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1)建立科学的独立董事产生机制。

为防止独立董事在产生时就被大股东所控制,影响其独立性,在股东大会进行投票表决时,主要控股股东应采取回避制度。同时,在投票方式上应采取累积投票制,以保证中小股东投票权的有效行使。另外,可建立成熟的独立董事市场,对独立董事的候选人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认定后,由中国证监会或有关中介机构向上市公司推荐,从而保证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独立性。

(2)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要想对独立董事进行有效的声誉激励,必须建立起成熟的独立董事市场。在薪酬激励方面,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由上市公司出资,由监管部门或独立董事协会建立起独立董事薪酬基金,根据对独立董事的工作评估结果给予独立董事相应的报酬。

至于对独立董事的约束,一方面要在《公司法》、《证券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进一步明确对独立董事的注意义务、过失追究、经济赔偿、连带责任等条款,从法律层面上形成对独立董事尽职工作的外部约束力;另一方面,要完善独立董事协会等自律性组织,让独立董事市场机制中的“优胜劣汰”来约束其行为,给予独立董事勤勉工作的内在动力。

(3)创造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工作环境和法律制度环境。

上市公司应该为独立董事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与独立董事的联系与沟通,加大独立董事对公司活动的参与度,并能够使独立董事的“知情权”得到有效的保证。至于独立董事本身工作时间与精力有限问题的解决,一种措施是由法律法规进行硬性的规定来提高独立董事参加工作和出席会议的时间,或是在将来独立董事市场成熟之后,建立起能承担民事责任的独立董事事务所,培养专职的独立董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兴强,温日光.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一项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07,(1).

[2]吕敏军,胡洪亮等.试论独立董事制度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J].商业经济 2006,(12).

[3]金永红,奚玉芹.独立董事制度与上市公司治理[M]. 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4]王辉,张均宜.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J]. 华东大学学报,2003,(10).

篇5

[关键词] 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信息技术

一、 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信息质量,从字面上来理解,也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它就像产品质量一样,如果不能符合既定的产品质量标准,这些产品就不能为消费者带来应有的效益。会计学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利特尔顿在《会计理论结构》(1953)中提出“正因为财务报表能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反映企业的大量经济活动,所以人们通过财务报表就有可能了解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情况。……充分披露所有重要和重大的会计信息是财务报表的一个重要规则。”可见那时的会计学界已经意识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并提出了充分披露和重要性两项质量要求。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会计舞弊和造假频繁的现实社会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加受人关注。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使会计信息有用的特征,它是确定信息有用的成分,因此,它们是在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FASB在第二号概念公告中,第一次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系统地加以阐述并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与会计目标相联系。该公告认为会计目标应该是“决策有用性”,因此,相关性是保证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同时,会计信息还应具有可靠性、真实性、可核性、中立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1990年布的“原则公告”中认为会计信息质量主要在于相关性和可靠性,同时还需要考虑可比性与可理解性、及时性和效益大于成本原则等。

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系统性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以会计原则的方式阐明了十二项基本会计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有关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可比性、一贯性、相关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等。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将原来的十二项会计原则扩展为十三项,增添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争论和探讨也十分热烈,葛家澍教授(2003)认为应当“将我国的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上,会计信息质量应首先满足可靠性”,即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而认为“我国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应定位于决策有用”的也大有人在。

尽管分歧和争论仍然存在,但会计界对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认同是一致的,即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程度越高,则会计信息质量越好,会计信息产品的可信赖程度越高。因此,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成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界探讨的又一热门话题,尤其是自2001年以来,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连续爆发类似安然、银广夏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欺诈案件,使得各方利益相关人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更为强烈。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信息技术的相关性

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由于IT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渗透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会计行业已经产生深刻影响,不仅涉及会计行业的技术手段、核算方式、管理风格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首先表现为相关性和可靠性,FASB第二号概念公告中认为,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三个因素:即预测价值(Predictive Value)、反馈价值(Feedback Value )和及时性(Timeliness),而可靠性则包含真实性(Representational Faithfulness)、可核性(Verfiability)和中立性(Neutrality),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纵观信息技术在我国会计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一般认为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将这三个阶段与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所起的作用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进步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第一阶段(会计电算化阶段)被认为是手工会计系统的仿真阶段。这一时期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以计算机替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例如手工会计登账工作需专门的人员花费一个月不间断地进行统计和登账处理,而电算化会计软件基本都具备自动登账功能,一个月的凭证登账工作可在不超过一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大大缩短了信息生产成本,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因此,会计信息的提供更为及时,大大提高了披露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但由于会计电算化仅仅是手工操作的替代,除了提高核算速度,降低会计核算成本之外,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手工会计信息处理的内容,在手工完成交易与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工作之后,计算机所执行的,不过是重复简单的统计和汇总过程,因此,手工会计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如确认计量错误、制造假账、信息失真等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仍然存在,甚至由于计算机的使用,导致会计人员造假和从事会计舞弊的手段更加隐蔽,从这一点上来看,会计电算化系统对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第二阶段(ERP信息系统推广运用阶段)中,ERP系统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推广应用弥补了第一阶段的不足。作为一种富含创新概念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思想系统,ERP的价值链中包括相互协同作业的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维修服务、工程技术等,ERP不只是一个软件系统,而是一个集组织模型、业务流程、企业规范和信息技术、实施方法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应用体系。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是,ERP系统不再完全依赖手工完成会计信息的初次确认与计量过程,由于各子系统之间数据的共享和传递成为可能,大量的交易和事项直接通过系统内部传输完成。跳过了手工确认这一环节,人为操纵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减少了,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三阶段(网络会计平台的建立与应用阶段)突破了前两个阶段没有解决的组织内部与外部信息沟通的问题,在因特网技术的支持下,网络会计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参与和使用会计信息的功能。一方面,不仅会计凭证,大量的原始凭证业务也无需依赖手工操作,直接由系统内部产生或外部提供,从来源上杜绝了只选择对企业有用的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可能,从而更有效地满足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建立使得各方利益相关者都能及时地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与相关性。

可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薛云奎教授(1999)甚至认为现代技术对会计革命所起的作用犹如数字电视

“频道与节目”一样,给会计领域带来了全新感受和不同寻常的反响。

(二)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挑战信息技术水平

不仅信息技术水平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同样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及时性和安全性要求更加稳定可靠的系统运行环境

在依赖电脑和网络进行会计工作的情况下,一旦出现电脑故障——硬件的或软件的,就会影响正常的会计核算工作。例如我们经常看到在银行大厅里客户排着长队心急如焚地等待办理业务,而窗口的提示牌上写着“电脑故障,请谅解”,这虽然是金融企业的例子,但在会计领域同样常见。虽然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即时报表,但电脑也许会在你正需要报送报表或核对账务的时候对你说不,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系统错误、硬件问题、病毒感染、网络中断等。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性就受到影响,同时,电脑和网络病毒的存在也使会计人员必须时刻警惕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2. 可靠性要求建立成熟完善的信息化监督系统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相关法律规范电脑技术犯罪,会计信息化系统也缺乏成熟完善的监督机制,对于某些黯熟电脑技术和会计操作的人来说,篡改账目和隐藏真实数据也许变得更加容易,这将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到影响。因此,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需要更成熟的技术来建立信息化监督系统,比如系统应能识别采用非正常途径操作软件更改的信息数据或从系统中筛选出没有经过任何更改的源数据,这需要成熟技术的支持和软件开发经验的累积,目前国内的软件开发技术水平离达到这一要求尚有差距。

3. 相关性与多样性的矛盾

网络虽然为会计领域提供了更为灵活丰富的信息空间,但正如频道多了,反而不知如何选择电视节目一样,网络平台提供的多角度多方位的会计信息可能使本来就缺乏会计知识的投资者更陷入无法甄别的境地,不知哪一种信息对自己有用,与投资决策更相关。那个时候,投资者可能会怀念起单一财务报表的时代,虽然其相关性有限,但省去了再次选择的麻烦。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挑战,即系统应能帮助信息使用者从众多的会计信息中找出与自己最相关的信息,目前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在此项功能上还是空白。

篇6

【关键词】 会计信息 质量特征 相关性 可靠性

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系财务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的桥梁。它为财务报告目标服务,对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起着约束作用,同时也是衡量财务报告质量高低的标准。FASB提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是相关性与可靠性。会计信息必须具有这两项首要质量,才能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具有有用性”。因此,这里主要探讨相关性与可靠性。

一、相关性与可靠性

1.相关性

相关性就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满足相关性要求企业在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中,要考虑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不同的信息需求,但这并不是说会计信息必须满足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实际上,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从根本上讲,只能够是一种通用的会计信息,是在考虑各个会计信息使用者共同需要的基础上提供的,而不同的使用者在进行决策时,还需要对企业提供的通用的会计信息进行恰当的分析、整理和理解。

会计信息使相关的,必须满足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基本的质量特征。预测价值是指,因为投资者的决策是面向未来的所以会计信息能够帮助投资者预测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反馈价值就是指投资者在获得会计信息后,能够修正以前认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以便及时传递会计信息,不及时地会计信息是无用的信息。

2.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不受错误或偏向性的影响,能够真实的反映它意欲反映的内容。可靠性包括公允披露、中立性、完整性和谨慎性。所谓的公允披露即客观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以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为依据,能够客观地表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状况;所谓的中立性是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信息时,应该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所谓的完整性是指要求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上的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在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动情况,数字计算准确;所谓的谨慎性或稳健型,是指存在若干种备选方案时,企业在处理会计信息应从中选择一种不高估企业的收入和资产、不低估企业负债和费用的方法,最终确保不高估企业的净资产,也不导致利润虚盈。

3.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

(1)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①美国的SFAC将相关性与可靠性并提,但是,透析美国一系列关于财务报告改革的系列文献后不难发现其更倾向于“相关性”。

②英国的《财务报告原则表述》,认为在满足基本可靠性之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优先于相关性,会计信息披露应该从可靠的信息集合中选择最相关的信息。

③葛家澍(1999)也认为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在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可靠性是基础、是核心,即使在公允价值得到日益应用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2)相关性、可靠性――两难的选择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可靠性,它们总是在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

二、信息质量实现的限制和约束条件

1.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企业提供一项会计信息时所带来的效益,应该对比提供会计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只有在确保效益大于成本时,提供会计信息才是值得的。

2.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 应该区别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从而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成度以及不同的会计披露政策。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该单独反映,并通过会计信息进行重点说明;对于不重要的会计信息进行合并反映。

三、我国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

在我国2006年2月15日的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这说明:(1)客观性是最高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客观性,说明会计信息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这是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前提。(2)相关性是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说明会计信息必须与使用者决策有关,并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在这里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与相关性结合起来可以协调传统观点中关于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矛盾。(3)明晰性、可比性、及时性是会计信息次要的质量特征。明晰性,说明会计信息必须简明、易懂、准确、清晰能简单明了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可比性,说明应尽可能减少备选的会计方案;及时性,是指任何信息如果要影响决策,就必须在决策之前提供,否则便成为无用的信息。(4)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是会计信息质量有用性的前提。实质重于形式,说明对一项交易或事项的报告,必须反映其经济实质而不能只反映其法律形式而导致错报、误报;谨慎性,说明在准则与制度允许选择的前提下,宁可多报可能的损失,而不多报可能的收益;重要性,说明它对决策不是无足轻重。由于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包括:公允披露(包括客观性、明晰性)、中立性、完整性和谨慎性。可见,我国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是可靠性与相关性,可靠性,说明信息必须真实公允;相关性,说明信息必须导致决策的差异;重要性是有用性的前提,效益大于成本是选择信息的约束条件。因此本文认为,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当一种方法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能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方面等量齐观时,我们的选择应该是: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相关的信息。可以将相关性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总体质量标准,将可靠性作为首要的质量标准,以相关性统领可靠性,以可靠性作为相关性的保障,实现相关性和可靠性和谐统一,打破两者矛盾对立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2006.

[2]朱元午.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J].会计研究.1999.

[3]谢诗芬.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纵横谈[J].时代会计,2003.(4):12.

[4]廖洪.浅论会计目标与会计理论结构[J].财会月刊,2000.(18):4-5.

[5]葛家澎.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82.

[6]FABB. Business and Financial Reporting.Challenges From The New Economic,2001.

篇7

一、引言

企业会计信息产生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根据委托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来看,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所有者委托经营者进行的,企业组织结构每一层之间都存在委托与的关系,尤其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方即经营者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委托方即所有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所有者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对经营者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就必须及时地、准确地、完整地掌握企业的有关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因此,由经营者向投资者定期提供会计信息就成为一种自然的制度安排。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主要是指企业方能把内部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作为会计信息的要素,如实地向委托方和外界反映,确保会计信息内容的完整、真实与可靠。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企业会计工作的首要原则。所谓的会计信息质量是指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的方向委托方以及社会外界提供财务信息报告,并要求这些财务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特征,以实现企业的正常经营与管理,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二、影响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

当前,随着我国企业管理活动的复杂化,会计信息质量逐渐被弱化,主要表现为信息披露的形式单一,信息内容不完整,信息的时间滞后,只披露对企业有利的信息,如披露的形式仅局限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几大对企业有用的信息上,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普遍,影响企业会计失真现象的因素较多,但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企业的产权主体存在的利益冲突以及对企业的会计行为监督力度不够。

(一)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缺陷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如当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规定的多种会计核算方法,这种可选择性的会计和核算方法为会计失真埋下了隐患。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等,通过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来计算,得到的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会有差异。这就导致会计主体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核算方法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不可避免的,也就会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企业产权主体的利益冲突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利益体,不同的产权主体,其经济目的也不一。如政府关注的是税收;银行作为债权人关心债权;投资者在乎的是企业的资产能否增值保值;而企业的经营者关心的是个人经营的业绩能否带来更多的利益。不同的经济主体其利益驱动点也不同,这也就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些利益冲突。经营者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向外界提供一些有利于获取自身利益的会计信息。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所有者不能对经营者实际的经营业绩与能力做出评判,只能依据经营者公布的会计信息来评判其经营业绩与能力。这种两权分离的情况,加上不同的利益主体,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也无从保证。

(三)监督力度不够

会计报表的审计制度,作为监督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体系,当前我国企业对其执行力度还不够,对于利用会计报表弄虚作假的行为也就不能给予有效的制止和防范。同时,财政、税务、审计、工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部门,很难形成合力,大都是各职其责,各执其政;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重视不够,相互推诿。甚至有的职能部门为了表现自己的政绩,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是“睁只眼,闭只眼”,担心暴露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自身的利益,这样便纵容了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建议

(一)完善会计及其配套的体制体系建设

针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因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会计的体制体系建设与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来预防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如现有的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在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给予了企业较大的会计核算选择权的政策鼓励。因此,采取限制企业会计核算方法选择权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加强内部审计以及外部的会计监督才能有效制止企业因会计核算方法多样性而钻空子,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发生。另外,会计作为一个反映社会经济变化的信息系统,要改变因为相关体制不完善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还应从与其相关的配套体制改革入手,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税收体制、投资体制、金融体制等,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二)理顺相关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

现代企业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使得委托双方因为利益的不一致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因此,理顺委托方和方的利益关系是预防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手段。如短期性的激励目标增加了委托成本,导致了一些公司经营者见利忘义,利用公司的盈余管理,取得个人超额利益。因此,改变人传统的报酬激励方式,采取与公司经营业绩相关的长期激励方式是提高方忠诚度,减少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有效方式。

再如,应建立对方经理人的个人信用评价流动机制,一旦经理人因牟取私利而作出提供会计虚假信息的行为,应对经理人个人的信用给予客观的评价,以强化经理人在市场中随意流动的责任压力,提高经理人会计信息作假的成本,进而可以减少会计信息的作假行为,对保证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健全会计监督体系

针对企业会计监督不力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强化企业的会计监督,健全企业的会计监督体系是极其重要的。企业的会计监督包括企业内部的监督和企业外部的监督。

财政、税务、审计、工商管理部门就是企业的外部监督机构,针对政府会计监督机构存在的多头监管的现象,应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实行统一的监管标准,以免不同部门按各自的标准进行监管,不但形成内耗,也使得监管的质量不高。

而对于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应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会计监督环境,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训,明确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加大会计人员违规乱纪的成本,加重惩罚力度,在源头上防止会计信息造假现象的发生。

篇8

一、相关性信息提供的对象不同

财务会计信息的初始目标是满足所有者考核企业管理者受托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强,财务会计信息又成为所有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信息来源。财务会计的相关性信息的主要提供对象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而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则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与管理当局的管理需要相关,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管理会计的相关性信息的提供对象主要是企业管理当局和相关管理人员。

二、相关性信息提供的标准不同

财务会计报表由企业管理者编制,而外部使用者不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在利益驱动下,企业管理者容易通过操纵财务会计报表,误导外部投资者。这样做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为了减少财务报表的舞弊的可能性和便于投资者对报表之间的相互分析比较,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会计报表必须按照公认会计准则进行信息的加工与报告。因而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标准体现在公认会计准则之中,通过制定与颁布公认会计准则进行刚性约束。在会计实际操作过程中,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标准体现在对公认会计准则的遵循上,而不是直接根据信息相关性特征决策、控制等管理活动相关。管理会计报表的编制者和使用者都是内部管理者,而这属于企业内部管理行为,不需要政府、社会进行监管,也不需要符合公认的会计准则〃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标准强调的是符合企业管理者更好地管理企业的逻辑关系,对会计信息标准没有硬性要求,目的是更好地、灵活地支持企业内部管理活动。

三、相关性信息提供的内容不同

财务会计主要通过会计报表对外提供信息,范围被限定在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而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则是广泛的,它没有固定的格式与内容,一般而言,它既包括大量的财务信息,也包括大量的非财务信息I既包括内部信息,也包括外部信息,由于管理会计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又可进一步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与酌量性固定成本,因此,它能够髙度体现收人与成本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财务会计只将成本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并要求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分配所发生的收人与成本,因此,它无法体现收人与成本的因果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财务会计提供给外部投资者信息是综合性信息,而管理会计提供给内部管理者的信息是细节性信息。

四、相关性信息提供的作用时效不同

在任何一个时点上,我们要么“向前看”,要么“向后看”,所谓“向前看”就是展望未来,而“向后看”则是总结过去。财务会计只处理已经发生的会计信息,因此,财务会计提供相关性信息作用时效主要在于反映过去,无论从强调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还是坚持历史成本原则,都可以证明其反映的只能是过去实际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而管理会计则是为了支持决策,而决策必定是面向未来的,因此,管理会计提供相关性信息的作用时效不仅限于分析过去,而且还在于能动地利用财务会计的资料进行预测和规划未来,同时控制现在,从而横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态。

五、相关性信息提供的准确性要求不同

财务信息的价值在于对决策有用,而有用的财务信息必须符合两个质量条件:可靠性和相关性。应该说只可靠但很不相关,或者只有相关但很不可靠的财务信息都会影响其对决策的有用性。财务会计往往更加注重确保信息的可靠性,但也尽量保持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财务会计更多的采用历史信息,.以确保可靠性,只有在保证一定可靠性的前提下才允许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而管理会计更加注重信息的相关性,但也尽量保证合理的可靠性。管理会计大量的运用预测财务数据来描述未来的经营情况,这样自然对决策更有意义,但管理者要认识到预测的财务数据或多或少是不可靠的,自己应该不断提升预测能力,尽量保证信息的合理可靠。

六、相关性信息提供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不同

(一)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的人员并不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

    他们只要有能够反映经营活动的凭证就可以工作。这也是企业财务会计可以外包的原因》而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经营服务的,所以不了解经营活动的人员一定无法开展管理工作。鉴于管理会计的方法灵活多样,又没有固定的工作程序可以遵循,其体系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同时,由于管理会计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复杂,也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果断的应变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财务会计工作则需要基础知识扎实、操作能力强、工作细致的专门人才来承担。总体而言,管理会计较财务会计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更高、更全面,这也是我国目前管理会计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关于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

1. 旧准则规定

企业通过研发而取得的符合法律程序的无形资产的人账价值应当由取得时的律师费和资产注册费等费用构成。无形资产取得前的研发费用应当在发生时,直接计人企业当期损益。

2. 新准则规定

按性质分为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是指为获取或者理解新知识而进行独创性研究时所发生的支出。在新准则下,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全部费用化,计入管理费用科目。开发阶段的支出是指企业为了生产新产品或者对产品、装置等进行实质性改进而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某项设计或计划中所发生的费用。企业在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相关条件之后,可将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直接计人无形资产的成本。

3. 点评

笔者认为,新准则通过将开发阶段的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和将研究阶段的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的形式,对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进行分类。不仅体现和遵循了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真实性原则,而且有效遏制了资产流失现象。

(三)关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

1. 旧准则规定

当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可收回金额时,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如果可收回金额事后回升,事前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

篇9

【摘要】本文从会计信息的质量及其监管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会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具体模式,提出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具体措施。

自1985年《会计法》颁布以来,以《会计法》为核心的法治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尤其是近年来在政府主导下加大了会计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会计信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中,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主体和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模式是我国理论界争论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随着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依法执政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政府对会计信息的管理应当如何定位、应当采用怎样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已经成为理论界和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主要是政府通过实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条例等法规制度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的管制,是政府依据相关会计法律对企业和个人的会计活动施加的直接行政干预。在管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多头管理,主体不清晰。会计领域存在多个政府管制机构同时进行管制,而且政府对会计信息管制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规定并不清晰。如财政部门中有会计管理局、监督局负责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政府都有相应的行政授权;而地方政府、人民银行等又有其行政管理、金融管理等使命。在这种管制中,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往往与其经济事务的监督交织在一起。作为理性的行为主体,政府的管理人员可能会利用职权进行权钱交易;加之我国并未彻底实施对政府行为的可问责机制,腐败的滋生将成为必然。政府这种会计领域的经济行为管制与政府行政管理的交叉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会计信息宏观监管的低效率,也将使市场自身机制的发挥受到限制。

(二)重复检查,责任不清,执法结果缺少透明度。虽然《会计法》明确了我国政府主导型监管模式,但还没有理顺会计监管权的设定和分配,财政、审计、证券监管机构、税务等政府部门监管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而且没有信息共享的机制,不仅为企业依照自身利益向不同的职能部门提供不同的会计报告的舞弊行为提供了可能,而且产生重复检查,责任不清、会计违法追查非经常化、结果追查不及时、执法力度不强、会计执法的结果不透明、缺乏警戒作用、对企业会计信息缺乏整体评价等问题。由于《会计法》对财政部门监管权力和责任的规定比较笼统和抽象,又没有充足的人力保证财政部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监督,从而使会计法执法检查流于形式,监管力度很难加强。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会计法律的实施机制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关系的理顺问题是影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当从法律实施机制的角度来重新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的模式,从制度的角度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

二、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模式的构建

(一)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模式的要素

1.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主体。《会计法》明确规定财政部为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从法律角度确立了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在会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因此,笔者将政府财政部门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的主体,以此为前提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模式。

2.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客体。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客体是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对象,是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相关企业、会计人员及其所从事的会计工作。包括:企业对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执行情况、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健全和完善以及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等。

3.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依据和手段。首先,法律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工具。监管中将以《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会计信息生产系统进行约束;其次,政府监管的重点是可控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而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最具有可控性的是会计基础工作,也是《会计法》规范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管时将其作为监控的重点,构建“会计基础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作为政府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评价的手段;最后,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网络信息平台是政府会计监管和监管结果的媒介,通过该平台既可以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预警,也可以将动态监管循环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执法结果及时反馈,并列示问题企业的黑名单。

(二)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模式

模式构建过程中将要考虑主、客体的合理布局和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依据和手段以实现监管运作的有效性。会计监管模式如图1所示。

1.政府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直接监管

直接监管是指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运用计划、政策、制度等对市场中的经济行为进行直接的干预和管理,以达到行政监管的目的。具体的监管形式有两种:

一是政府会计监管部门以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基础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和手段,对企业会计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以及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此项工作由图1中的政府会计监管部门来完成,建议在中央及地方财政部门中专门成立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机构来完成此项工作。

二是政府会计监管部门通过会计信息质量预警机制对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适时监督。会计信息质量预警机制如图2所示。此项工作由图2中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委员会(或工作组)来完成。

前述两个机构隶属于政府会计监管部门,可以成立一个会计信息质量监督评价机构,并分设两个工作组负责不同的职能。检查监督的结果由政府监管部门直接整理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公示;对于问题企业在企业信誉档案中加以记载,并在黑名单中列示,作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同时对于违反相关法规的企业,政府会计监督管理部门应直接对其处罚,处罚结果也需公示在网络平台中。

2.通过中介组织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间接监管

中介机构的监管是指中介组织依据相关法律,受托对市场中的经济行为进行的干预和监督。受托企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间接监管形式有两种:一是正常的审计业务。受被审单位的委托对其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此时会计师事务所既是审计方又是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对象;二是受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监管部门的委托,对预警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审计监督,并将审计结果反馈给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监管部门,此时,它是政府监管的有益补充。

3.监管模式的运行

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根源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生产。因此,会计信息监管可以分为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两个层次。内部监管是企业管理当局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评价体系和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对企业自身会计工作和工作成果的监督管理。

外部监管是政府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及其它相关方(包括审计、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和单位、个人等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管理。外部监管以政府财政部门的监管为核心,并汇集来自其他监管部门、中介组织、个人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信息,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查结果不仅作为即时处罚的依据,而且作为一种对企业进行信息生产能力见证的方式在信息网络平台中予以公示。

在具体的监管中信息流程为监管信息由企业到各个监管主体、监管主体进行监管、信息反馈到企业、无误的监督结果汇集到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委员会进行企业管理业务评价、评价信息以文档的形式进行社会公示。

三、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完善会计执法环境

执法环境的完善对于严格监管、使会计制度刚性化、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合理化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明确会计公共执法主体及执法方式,应当明确政府财政部门是会计执法的主体和组织协调者,有责任将各执法单位在执法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整理,并监督执法结果的处理,同时将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公示,记入企业及相关个人的档案,保证会计执法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其次,明确会计私人执法的方式及权利。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完善,《会计法》执行概念中的主体也必然会拓展到私人、公司和社会中介等。根据私人执法理论,会计执法权究竟属于国家抑或社会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何种执法模式符合最大化原则,能够取得最大的法律效益、达到执法成本与收益的均衡。《会计法》私人执行的基本前提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私人可以参与执法和索取相关收益。因此,有关《会计法》私人执行的程序和制度建设将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建立完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监督体系

企业是契约的集合体,会计是企业管理当局履行契约和解除契约的重要手段。作为内部管理者,内部经理人应当借鉴国家颁布的评价体系构建内部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使得政府出台评价体系达到规范引导的作用,全面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监督体系应包括对企业会计法规遵守情况的监督、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运行各程序的监督、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监督等内容。可以建立一种内外结合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和提高机制。

(三)建立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奖惩机制

为了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在政府主导的监管中,除应该具有各种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外还必须进行充分的信息理解与交流。实践中,应该在各种监管主体之间建立一种会计信息的共享机制,使得作为一种“信号”的会计信息引导会计活动中各个主体的行为。这种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可以通过建立会计信息网络平台来完成。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可以由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管理机构中的会计信息质量预警部门负责,并至少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企业会计信息库。通过建立企业会计信息库,使得同一企业的会计信息能为政府各不同管理部门所共享,限制企业为自身利益而编制不同报表的可能,并形成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势。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以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为核心来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库;对于非上市的企业而言,应以财政部门对企业的法定监管为核心来建立会计信息库;同时,考虑到税务、工商部门与企业日常联系的优势,应将工商部门对企业的营业检查信息和税务部门对企业的纳税确认信息加入到会计信息库。

2.企业的信誉档案。无论哪一个执法部门,对于发现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和会计造假问题,都应记入企业信誉档案,并在网络平台中予以公示;对于根据法律规定应予处罚的企业,还应将处罚的结果公示,避免不同的执法部门重复检查、重复处罚的现象发生;同时也可以起到对执法部门依法执政公平性和恰当性的监督,并对其他企业起到警示作用。

(四)建立会计信息质量预警机制

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信息质量;产权

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是评价、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和尺度以及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达到标准,主要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要求两方面来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内在品质,它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之间的桥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由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构成:

1、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使用的需求和用途相关的特性,它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

2、可靠性。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并能真实反映它内在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

3、可比性。可比性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在纵向横向上有可比性,空间上可以进行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在静态中可以对同一企业不同时期进行比较;

4、一致性。一致性是指某企业特定时期的信息必须与该企业其他时期相同信息拥有可比的基础;

5、及时性。及时性要求对交易,事项或情况的处理及时,会计信息的提供及时,在信息失去影响决策的能力之前提供给决策者;

6、重要性。重要性是指当一项会计信息被遗漏或错误的表达时,可能会影响到依靠该信息的使用者所做出的判断,因而重要性与相关性相似,相关性是一种质量上的要求,重要性则是一种数量的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指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工作提供的关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切会计资料。它主要从价值角度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这是履行会计的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的基础。会计信息能帮助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使用者真实、准确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经营者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加强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力的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从所运用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而言,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最后,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们应当从适当的会计模式的高度来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对策,使我们的会计核算程序得到规范。

一、更加关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原则是真实性与相关性。从理论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是关于已发生的经济事项及结果的,与考核受托人的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有关,而相关性主要是面向未来的,主要应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关联。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上,真实性的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营活动所包含内容;计量属性的角度看,真实性主要依赖历史成本计量,相关性主要依赖公允价值计量。显然,只要交易是公平的,交易发生当时的实际成本——历史成本也是一种公允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实际成本也许不再公允地体现其价值,需要重新对其进行估价,但在重新估价时,只要被估价的对象有历史成本记录,其历史成本总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因此,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不是完全无关的。此外,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需要独立的注册会计师的公证。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审计报告信息与财务报告信息一起构成完整的会计信息,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审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明晰产权是企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

三、加快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要具备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要认真培训和大力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

1、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约束,要求会计人员敬业爱岗,熟悉法规,做到自已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依法把守关口,树立自己职业的形象和人格的尊严,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

2、严格执行《会计法》规定对职业资格的准入和退出,当会计人员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人为因素,应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严格记录,让录用者和管理者一目了然,使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的信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约束上要采用激励与约束原则,对会计人员采用信用等级评估等方法,变对会计人员的事后监督为事前预警,使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约束机制得以有效运行。

3、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重点注重会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教育,同是使其认识到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是一种法律责任,要使会计人员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过硬的知识功底,工作起来得心应手,避免失误和差错,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四、推广网络财务技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时效,加强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

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实施对会计的控制并通过会计控制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经济管理要求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及时向企业所有者提供能为企业所有者接受的财务报告和其他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瞿友善.《论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本源》,《财会月刊》,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