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行业前景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行业前景分析

篇1

关键词:市场经济财政金融风险原则策略

一、剖析财政金融行业潜在风险的现实意义

财政金融风险对于财政金融行业的发展构成了莫大的障碍,使财政金融水平明显下滑,不利于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所有,深刻剖析金融行业潜在风险具有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化解风险打好基础。

首先,剖析财政金融风险有利于更好的开展财政金融工作,更好的践行“以人为本”工作理念。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我国财政金融事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很多专业性的工作来保障,比如财务统计、审计、财经法律的落实等等,都需要对财政金融环境做出严格的选择。因此,注重财政金融风险的剖析,能够及时化解风险,使财政金融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并使专业人才更好的发挥出自身才能,使工作及时高效的完成,实现财政金融的稳定发展。

其次,剖析财政金融风险有利于更好的推行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在各个领域,国家都会综合考虑很多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国家政策。财政金融领域也不例外。国家必然针对财政金融领域制定属于自己的效益目标,并围绕目标树立诚信观念,革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落实科学理念等等,从而使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发挥出自身的价值,营造良好的金融秩序和环境,实现财政金融行业的稳定运营。

再次,剖析财政金融风险有利于更好的回应法制经济的形成。在经济转型时期,需要构建完善的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来加以保障。当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给财政金融造成不应有的障碍时,正是经济法律法规大显身手的时候。可见,财政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并依托法律法规,使法制环境得以真正的构建。对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进行深度分析,必定能够给予法制经济应有的回应,使经济发展步入法制化道路,实现依法寻求发展的目标。

二、我国财政金融行业中面临的潜在风险

我们必须承认,我国财政金融行业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并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财政金融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影响其发展水平和效果,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财政金融运行规划不完善,尚存较大的完善余地

财政金融领域的顺利运行需要较为切实的运行规划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然而,很多地方的财政金融运行规划仍然存在许多不利之处,影响了财政金融的发展步伐,无法与社会经济发展潮流接轨。比如,不同领域的财政金融规划在内容上雷同之处较多,没有体现出特色优势,显得软弱无力。这样,财政金融部门的职能没有彻底全面的发挥出来,使自身的运营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影响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财政支付转移制度存在纰漏,调整力度仍然不大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借助全面科学的财政支付转移机制才能提供应有的保障。然而,很多财政支付转移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切实际的名目,而财政部门不愿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彻查这些不当名目。最终,金融部门都会按照相应的名目进行资金移转,往往会引出很多违法犯罪行为,使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严重受阻。

(三)财政金融与公共服务失衡,不利于自身发展效果

财政金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关键性地位,但是,其发展也不能与社会其他领域互相孤立,否则各个领域或行业发展会处于失衡状态。当今,我国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领域的资金投放力度仍然不是很大,重视程度有所提高,需要的资金到位率也不是很明显。因此,政府的对外形象受损,公共服务能力也备受质疑。

(四)地方保护主义仍然盛行,地域之间缺乏互惠

财政金融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言自明的作用。然而,财政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这样,很多地域间的财政金融协调发展互惠行为少之又少。最终,不仅耽误了新气息进入地域财政金融领域,而且使当地的财政金融的发展眼光越来越狭隘,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对我国整体财政金融发展水平造成较大的冲击。

三、化解财政金融潜在风险的原则及理念

良好的财政金融环境是财政金融行业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潜在竞争力。因此,风险化解工作需要及时展开,否则会贻误财政金融的发展时机。当然,我们在化解潜在风险之前,不能怀揣盲目心理,而是要结合财政金融发展现状,捋顺一些科学先进的原则或理念,更好的指导风险化解工作。

(一)科学确立指导思想

财政金融的发展是社会普遍关注分问题,因此,其在化解潜在风险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运用科学的指导思想提供智力支撑。这就要求,财政金融发展要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思想理论紧密联系起来,用这些科学理论指导财政金融的运转实践,使财政金融具备科学的指导,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力。

(二)客观制定预期目标

财政金融的发展不能埋头苦干,而是要设定一个预期目标,并在完成这一个目标后,完成下一项目标,确保目标方面的“各个击破”。因此,化解财政金融的潜在风险,不应过多的喊口号,而是更多的看实际,否则,财政金融的运行环境会遭到严重破坏。当然,这些目标的制定要科学客观,不能与财政金融发展现状严重脱轨,而是要在综合考虑社会发展背景、经济形势、自身成果等因素的基础上来实现科学制定。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化解各种潜在风险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因此,财政金融工作必须打破陈规,重新审视地域发展实际,在对客观状况全面了解和掌握的状态下,把握住时展的脉搏,积极推行与时俱进的精神,在风险化解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踏踏实实做好创新工作,以便在财政金融建设中做好文章。最终,在财政金融领域实现有效疏导、顺畅管理、稳步运营,为促进自身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化解财政金融行业潜在风险的有效策略

面对财政金融行业存在的潜在风险,我们必须及时进行理性分析,并落实好应当遵循的严重或理念,使风险化解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并确保化解效果,使财政金融行业实现稳定长远的发展。

(一)完善财政金融运行规划,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财政金融的大力发展,需要财政金融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注意潜在风险的存在及存在形式。这样,很多不利之处在日常工作中就会得到非常明显的体现。比如,很多领域的财政金融规划未能在内容上彰显属于自己的特色,反而处于普普通通的状态,这就要求财政金融部门做好宣传工作,做好思想工作,从而保障财政金融的各种风险被及时察觉发现,并保证被瓦解在最为基本的环节,使规划内容更加科学根据可行而又步伐特色。

(二)构建科学的财政支付转移机制,增幅调整力度

财政金融为社会各个领域都提供着非常有力的保障。因此,财政金融领域要及时建立起一系列科学可行的财政支付转移机制,并在财政与金融领域实现协同操作,使操作流程更加方便快捷。当然,针对一些不切实际的支付名目,财政部门要及时进行调查,使支付信息更加客观真实,确保资金不被人为的浪费或贪占;同时,金融系统如果针对不当名目发现一些问题,也要及时与财政部门进行沟通,与财政部门共同杜绝不法行为的出现。

(三)财政金融与公共服务互相借力,确保自身发展效果

财政金融部门也要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样,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才能日益牢固。因此,财政金融领域要与政府实现意见观念的交换,通过政府行为使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的能够及时到位。这样,财政金融行业的地位得到有效巩固,其社会责任也实现及时承担,当地政府的公共形象也会得到认同和巩固,从而有效消除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能力的质疑。

(四)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增强地域之间的互惠意识

首先,地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财政金融工作。因此,财政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增强与周边地域财政金融领域的协作意识。这样,很多崭新的工作信息、科学的工作观念、合理的工作模式都会得到借鉴和发扬。这样,在互惠意识上得到提升,就为互惠行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地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金融部门要切实拿出互惠行为,要以协作意识为指导,积极的放宽眼光,打破狭隘的思想意识,与周边地域实现财政金融领域的协作与互惠,从而将互惠口号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中。最终,地域经济中的财政金融行业会实现飞跃发展。

五、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财政金融行业的地位日趋重要。财政金融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潜在风险的深层剖析,使风险的各种存在形式被掌握,挖掘其成因,并且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瓦解。这样,财政金融行业才能实现全面长远的崛起。

作者:曹建峰

参考文献: 

篇2

一般销售员对行业前景的理解/关心,关心的内容都是未免太过宏观了,比如xx产品,以后还不知道有多少人用?(显然这更多是公司经营上考虑的问题),而作为销售人员,需要关心的是当下(未来短中期的情况)。

然后所谓的推测,结果是这个行业不行、那个行业不行,而又对某些表面前景不错的行业过分乐观,其中包括环保行业的某些支产业,以及xx打印、智能xx,是的,这些够亮眼,可能亦是趋势,但别忘了前头加“未来”二字,是未来10年?还是未来20年?又或者30年、40年、50年?才处于普及阶段的,真不好说!

作为打工者,跟这种周期趋势的行业赌,实在不划算。创业,倒是可以或者需要折腾些心思。

还有至于行业有国家什么什么的支持、扶持,这些.....跟个人工作者没多大关系。

---------------------------------

大多数人对一些传统的行业,如上面提到的服装、印刷、家具、医疗、金融..,都只分析现状,什么“太多人做了、竞争太大了、打价格战利润低”,把现状看作前景,这种评估法是不成熟的,至少是悲观心态、非优秀企业立场,简单点说,你看到的这些“不是行业的问题,是企业的问题”,你说企业瞎搞的肯定是活不下去的。

一些刚踏进社会的同志对未接触过的行业的企业,对行业本身不了解,仅仅用营业额的数字来认定这家公司有没前途,也是失偏颇不科学,多大的企业占多大的市场份额这是无可争议的,而且不是营业额越大就效益越高,随便都可以举例某行业的一些小公司,可能每个月营业额就那么大几十万,但利润好呀,利润好的行业,不仅仅是只有大家熟悉的什么化妆品美容这些被冠以暴利的行业,一般的行业,只要站对位、服务对对象,加上相对出色的经营管理,照样可以获得好的利润。

以上,不是对行业进行点评,而是换个角度看行业前景。

--------------------------------

有时别被一些“xx行业企业倒闭”的新闻昏倒,从而悲观,优胜劣汰本身就是自然规律,正常的现象,正如人人都买得起房,那就真的对不起那些真努力、付出的人了。你说这个行业如何如何糟糕,还不是大把老板赚钱的?

只是,赚钱的不是你,你就认为这个行业不赚钱了。

其实,试想下,身边朋友、同学、亲人就职的公司倒闭了、不行了,这样的消息其实根本就没几个。

所以,选择行业,行业的未来不是个人最需要关注的,别说的好像这个行业有前景就会一辈子干这个行业似得,你最需要留意的是该公司盈利状况如何,其中老板赚钱程度就是最直接的体现,当然最好是能够大概了解到该公司的销售人员工资水平。

之所以我说了一句“别说的好像这个行业有前景就会一辈子干这个行业似得”这样的话,先关心能不能胜任再说,销售这个岗位,并不是你喜欢这个行业就一定做好、更不是你看好这个行业就能做好,销售是非常现实的一个职业,适合的人的确是很容易赚到钱,而熬得起的也会赚到钱,但不适合的人就真可能会浪费青春生命(不适合的因素包括很多:品行、性格、状态、能否坚持、敬业程度、能力....等)。

篇3

关键词:新加坡旅游业;现状;前景分析

随着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出门旅游日渐成为了 “生活必需品”,这就刺激着各国旅游业的发展。如今,尽管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旅游资源缺乏,但却能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五大会议中心和世界十大旅游中心之一,被誉为“亚洲旅游王国”,这就引起我的深思。

一、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现状

目前,新加坡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新加坡的旅游业之所以能在较短期间内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与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是分不开的,当然,也与本国相关部门因地制宜,发展会展旅游;各旅游公司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以及进行周全的宣传;基础设施的完善,通讯业的发达、完善的法制建设系统等紧密相连。

1.游客数量的日渐增长

1982年新加坡旅游业接待外国游客达280多万人次,已然超过本国人口。而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到2012年,游客数量更是高达1442.28万人次,客房住用率达到86.4%的高比率,不论是游客到访人次还是旅游时间都达到历年来最高,取得了最好的成绩,为新加坡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收入。

2.会展旅游、观光休闲旅游的成熟发展

新加坡不仅已经发展成为了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以及国际旅游中心,同时也是全球著名的会展中心,曾在2008 年、2009 年连续两年当选为国际协会联盟(UIA) 评选的世界第一大会议城市。并且新加坡依靠本国的地理位置条件,变国土狭小的劣势条件为优势条件,迎合游客需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成效显著。

3.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其他产业繁荣

日前,有83条定期航线连接着新加坡和60个国家约189个城市,且国际航线在继续开辟,刺激了航空业的发展。同时,随着游客数量的猛增,酒店、饮食、购物点等都被很好的带动起来为新加坡坡经济发展做贡献。除此之外,新一轮的政府售地计划的成功施行,都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不难看出,有着国家政策扶持的新加坡旅游业,已经获得了比较成熟的发展,但当下,各行各业都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旅游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而新加坡的旅游业在这样的坏境下,前景是一如既往的繁荣,还是会出现波动下滑?下面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新加坡旅游业发展进行前景分析。

1.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优势(S)。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国家财政上的支持,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保障,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旅游服务的优质,“新――马――泰”旅游路线的宣传;此外,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热带资源等都造就了新加坡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2)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劣势(W)。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没有名山大川,无法通过土地等资源来发展旅游业;淡水资源有限,没有天然河流与湖泊,虽降水丰富,但能够储水的土地稀少;新加坡作为高收入国家,建筑物、旅游景点建设成本都比较高;此外出入境管理较严,一定程度上也就不利于游客的顺利到访。

(3)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机会(O)。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方式的不断创新,为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而随着更多国际航线的开辟,宣传活动的影响等都将为新加坡旅游迎来更多的消费主体。目前,中国正致力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新加坡旅游业可以利用这有利的时机加强与中国等的合作。

(4)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威胁(T)。由于旅游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利润空间大、回报期短等多方面特点,大多数国家、城市都在意图寻找到最独特的旅游方式,这也就使得新加坡的旅游业发展面临着较多的竞争对手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同时,像2008年的金融危机等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

2.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展望

新加坡旅游局称,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之一,期望到2015年,旅游收入能增加到原来的三倍,达到300亿美元,游客人数可以增加一倍,达到170亿人次,并能为服务行业创造100000个新的工作岗位。在未来十年内,希望这些目标在20亿美元的旅游发展基金的支持下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而鉴于旅游业的乐观前景,新加坡旅游局的目标应该不难实现。另外,关于发展战略性旅游产品、会展旅游、展览与奖励旅游(MICE)、海湾金沙、综合度假胜地(IR)等都是深具潜力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圣淘沙度假胜地(Resorts World Sentosa)将有可能会成为世界一流的热带旅游胜地,这些都可以带动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为新加坡旅游业的市场前景开辟新的天空。

三、总结

新加坡的旅游业发展在国际上已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而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游客的多样需求,使得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无形中面临更残酷的市场竞争,新加坡旅游市场虽对此作了较好的应对,但如果固步自封,不继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就无法更进一步地促进本国旅游业的升级,带来旅游业发展新的曙光。中国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更是应该从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中吸收经验,得到启示,借鉴新加坡旅游发展战略结合自身特点、所面临的环境等加以改造、创新,推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以期打造精品”国际旅游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金融发展 金融相关比率 经济增长 融资结构

一、导论

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出现了一种特别的现象,一边是伴随着广义货币M2以13%左右的高增长速度,使得我国货币的过量供给,而另一边则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链紧张,经常因为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限制企业发展,许多潜力企业因此发展停止不前,由此可见当前的宏观经济一边是国家货币供应过剩,而另一边的市场上却存在着所谓的“钱荒”问题迟迟无法解决。重所周知,金融行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反过来说,一国随着经济逐步发展,社会不断地向前进步,也会促进金融系统的自我优化,从而带动金融行业的发展。我国所谓的货币层面是饱和的,但是实际市场中却缺少资金的问题正是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出现了一定分歧,即所谓的经济和金融没有协同发展。

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的金融系统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存在正相关效应的,但是效应比较微弱,某些指标甚至还存在一定的负相关。近些年的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快于金融发展,特别是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我国在进入“十二五规划”期间,经济总量缓慢下滑,由此造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之中,金融行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在接下来执行的“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政府要加大对金融系统的优化,提高金融体系自由化程度,由市场来主导金融体系的发展,而不是由政府干预去发展金融行业。归根到底,目前这种依靠政府拉杆与经济发展、金融发展的做法说明了我们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

加入WTO以来,金融行业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因为外来的资本涌入我国金融市场,对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和融资手段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已经严重威胁到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到了非改不可的阶段。我国政府想要改善当前的金融环境,要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方面着手,要逐步扩宽资金渠道,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市场比例,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能够顺利融资。此外也要重视债券市场的发展,政府要鼓励民营银行的发展,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处于大发展阶段,政府不能因为个别资质差的P2P公司出现跑路问题从而否定互联网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在未来的成长空间很大,它能够促成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打开金融垄断市场,也一定会加深加大金融体系的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

二、实证分析

(一)实证回归模型检验

本文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指数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然后确定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相关性较大的经济指标,建立回归模型。然后通过多次的回归分析之后筛选出可靠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模型,通过分析可知,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因素包括金融相关率、金融发展效率指标情况和股市发展程度指标,还包括保险业发展程度指标。

建立模型如下:

GRE=C+β1FIR+β2LDR+β3SIR+β4IIR

其中,GRE为GDP增长率;使用IR表示金融相关率,FIR=M2/GDP;用LDR表示金融发展效率,用存贷比表示;SIR表示股票市场发展程度指标,SIR=股票总市值/GDP;IIR表示保险业发展程度,IIR=保险费/GDP。

为了数据模型的科学性,本文将采用1990年至2015年年度跨度为26年的数据,数据类型包括GDP、存款余额、贷款余额、保费收入、股票总市值。这些数据均来自于1990年至2015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和《中国金融年鉴》。

初步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最小二乘法结果模型的各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为检验和处理多重共线性,采用修正Frisch法。依次剔除不显著的变量,结果为变量FDI、LDR、SIR与GRE显著性良好,变量IIR则显著性不明显。剔除了保险市场发展程度指标这个解释变量,建立人均GDP关于金融相关率,金融发展效率,股票市场发展程度的

(二)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常数C代表我国经济增长情况在没有外界干扰情况的增长值,该值为正,回归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系数β1为正数,说明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金融相关率的提高说明金融行业的繁荣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我国经济增长,回归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β2为负数,说明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即存贷比与经济增长之间是负相关的,在一定范围内存贷比的提高将会增大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金融风险增加不利经济的稳固发展,因此存贷比指标的回归结果也符合客观事实。

β3代表了股票市场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股票市场的繁荣发展,β3为整数表明两者之间为正相关,回归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另外在结果中R-squared的值为0.9642,该值较高,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方程各个系数的t-Statistic值也大概满足要求,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显著性也较高,F检验的值为171.0046,该值较大,说明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线性关系也很显著。

三、我国金融发展前景分析及政策建议

(一)我国金融发展的前景分析

通过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近年来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得出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相关结论。

首先,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增长可以提高金融深化的水平,而对促进金融机构的扩张效果不明显,而且金融机构的规模还受金融深化水平的影响。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主要表现在金融深化的提高能加速经济增长,而对金融机构的扩张影响并不显著。其次,金融发展经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同向发展的,两个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互补关系的。

根据对模型的解析,能够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下一个结论,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二经济增长的同事也会对金融系统进行深化,从而推动金融发展水平。因此我国的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不仅仅是帕特里克提出的“金融供给的理论”,也不仅仅是“金融需求理论”,而是二者结合理论。然而不得不承认虽然我国金融行业有着市场规模大,组织结构健全,但是我国金融深化水平低下,金融工具十分的落后这么一个事实,并且这些问题对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进一步扩大带来了障碍,可以说金融抑制目前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政策建议

1.加强金融法律的制定,提供健全的金融环境。金融方面的法律建设一直是我国法律界的一大问题,许多法律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上未加修订,由此导致我国金融犯罪率居高不下。政府在金融犯罪的管理上也仅仅是从严管理或者采取了金融抑制的办法,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还行,使用这种办法既能有效控制经济犯罪同时也能够不影响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制和金融系统已经不再适合这种办法来控制经济犯罪,因为采取金融抑制的手段将会阻碍经济增长。所以我国政府对金融市场应该采取开放包容的手段,为期提供一个健全的法制环境,鼓励金融创新,不断推进金融深化的水平。

2.改善金融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渠道。我国金融市场虽说种类较多但结构发展很不均衡,虽然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业地位不容小觑,但是其功能十分单一,与发达国家的银行开展的业务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差距,这也进一步阻碍着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所以我国应该大力发展银行业务规模以及银行外的金融机构多样化,由此才能满足我国企业和居民日益高涨的金融服务需求。

直接融资渠道为我国的企业提供了额外的选择,企业可以通过除了商业银行外的其他途径获得资金支持,然而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潜力巨大,没有有效开发,具体表现为直接融资市场规模远远小于间接融资市场规模。由此造成了我国的投资项目过多的利用手中现金,造成了货币的迅速贬值,也无法使得老百姓手中的资金得到合理利用,长期发展将会有损我国经济发展效率。正确的做法是要稳步控制货币的发行,要发展直接融资渠道,因为国内市场上并不缺钱,大量的资金被闲置在居民手中并且逐渐贬值,我国目前急缺的是能够正确吸引居民投资的项目。

3.减少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发展过渡期,由高速发展逐渐变为平稳发展,国家如果仅仅使用政府财政调控手段而不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来干预经济发展是没有效果的,财政赤字的逐渐增加将对经济发展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还会使得政府慢慢陷入财政困境,最终还是要运用金融市场手段来正确引导经济发展。由于我国政府控股的国有企业比较容易得到银行贷款,从而大量资金流入了低效的国企,银行系统对中小企业的忽视就会造成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挤压其发展空间。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将注意力多放在正确引导金融机构顺从经济市场上,而不是插手金融系统将资金流向低效率的国企上面。

参考文献

[1]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2]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3]宾国强.实际利率、金融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32-38.

篇5

近年来,全球铁路设备行业呈稳步发展势头,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等前五大厂商已占据全球75%的市场份额。中国国内市场上,行业集中度较高,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占有整个国内市场95%以上的市场份额。通过引进、吸收,我国铁路装备行业逐步缩小与世界同行业的差异,逐步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35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技术体系。

铁路设备行业将进入高增长期。制定的最新铁路设备采购计划为,-20__年总计5000亿元,平均每年1250亿元。根据客货运输发展的需要和新建铁路投产情况,、20__年我国计划安排机车车辆购置投资总额3000亿元左右,20__年-20__年铁路机车车辆的市场规模将达亿元。

三大块后劲大

铁路设备细分行业前景分析:动车组、大功率机车及铁路配件为主要增长点。

传统客车增长趋缓,动车组保有量到20__年底要增长六倍左右。未来3年内,我国将建成高速列车客运专线42条,总里程1.3万公里,时速250公里的线路有5000公里,时速350公里的线路有8000公里。预计到20__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线运营里程将达到7,000公里。预计到20__年动车组保有量将达到1,000列左右。至底,我国动车组保有量为176列,尚有六倍的增长空间。

城轨地铁车辆将进入增长快通道。今明两年我国需配置大约4000辆新造地铁车辆,平均每年辆。到2015年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等22个城市将建设79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2259.84公里,总投资8820.03亿元。

大功率机车、电力机车成为发展重点。电力机车逐步取代内燃机车将成为趋势,预计到“十一五”末期,电气化率将达到45%左右,其承担的运输工作量比重将达到80%以上,并尽快实现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国产化。保守估计-20__年间大功率机车的采购额将超过1000亿元。

选股策略

铁路产业链涵盖土建、铺轨、车辆购置和运营四大阶段,按照行业受益顺序,本轮金融危机以来启动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将首先惠及铁路基建相关领域(如铁路施工和工程机械)的企业以及铁轨生产企业,铁路机车设备的采购在工程完工后进行,铁路运营企业则最后获益。

从这一轮铁路建设的时间跨度来看,铁路设备行业的高景气周期将延续到2018年前后,行业景气高点则将在“十二五”期间出现。开始,铁路客运专线陆续完工通车,而按照规划,20__-20__年将有多达42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成。如前所述,-2013年将是机车设备新增需求高增长期,2013年后铁路设备投资额将稳定在较高水平。其中,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和城轨车辆的增长前景最为可观。

篇6

价格暴涨的支付牌照与它所催生的产业

近期,互联网企业和产业资本对支付牌照趋之若鹜。就在不久前的10月21日,有可靠消息称,互联网电商平台唯品会已经全资收购浙江贝付科技有限公司,且通过央行审批。而这也不是第一家以全资收购的方式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前,已有恒大集团收购广西集付通并更名恒大万通,美的集团收购深圳神州通付100%股权,以及美团点评完成对钱袋宝的全资收购。另据媒体报道,奇虎360也拟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

在热炒之下,随之而来的是第三方支付牌照价钱的“水涨船高”。据知情人士透露,2015年初,一张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牌照叫价在5 000~8 000万元人民币不等,到年底时就达到1~2亿元人民币,而现在已超过4亿元人民币,翻了8倍左右。这样的情况也催生了居间服务的火爆,据了解,专门从事支付牌照居间服务的机构在全国大约有百余家。这些居间服务机构存在的意义可以说是依托了支付牌照的火爆,其主要工作内容在于设计交易流程并进行资料标准化,从中进行公关运作以保证并购顺利完成,如果撮合成功,可以得到不菲的居间费用。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涉及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居间服务至少要触及四到五方,包括买方、卖方,作为居间服务撮合平台的公司,以及一到两个自然人“掮客”。根据居间过程贡献度不同,居间公司通常拿“大头”。

不过这个居间服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据了解,需要新持牌企业提交央行的内容就包括拟从事支付业务的市场前景分析、处理流程及相关业务资金流转情况、技术实现手段、风险分析及其管理措施,以及经济效益分析等。但央行审批的流程有快有慢,短则一两个月,长则八九个月,有的企业由于本身经营情况、提交资料等问题还可能被打回修改,因此交易周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牌照争夺的背后

由于自2015年8月最后一次发牌后,央行实质暂停了这一资质的发放,间接催生牌照并购潮兴起。而在2016年8月首批到期牌照的续展结果出台后,央行也正式表态“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明确鼓励现有牌照并购,这也让目前市场上的“流通盘”显得弥足珍贵,“牌照争夺战”进一步升温。

此外,随着互联网金融兴起,不论是新兴电商还是传统产业,均开始看到支付业务的价值所在。最初看到牌照价值的是电商领域,2012年,京东通过收购网银在线得到支付牌照,彻底告别支付宝通道。笔者认为,京东下决心“拿牌”除了出于保护交易数据的不外流的目的外,还在于可以免除支付宝每年高昂的通道费。据某业内人士透露,很多牌照居间服务企业做成的第一单支付牌照生意的买方都是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民营公司。此前由于业务需要,需要租用其他机构的支付牌照,以一些大企业一年上千亿元人民币的交易额计算,支付牌照租赁和通道费用就达一两亿元人民币。这样算下来,买牌照无疑划算很多。

金融成企业标配,市场将步入转型期

当然,造成第三方支付牌照被哄抢的原因除了市场发展的现状之外,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不容忽视。对收购牌照的企业来说,其动机大致有两点。

第一,自身业务扩张需要,构建生态系统必需。目前收购支付牌照的企业类型一方面是已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且自身业务发展成熟。一方面是已布局互联网金融,正开展相关金融业务。对于一个成熟的大公司来说,业务量的增加相对的付给第三方支付的手续费也随之增加。同时企业若开展支付业务,可以其入口优势,整合线上线下数据,来打造资产、支付和营销的闭环,创造自身生态系统。由此看出,开展支付业务逐渐成企业发展必需―既可提高利润扩大营收,同时也是构建自身生态系统的一环。

篇7

发展中国家债务解决机制中“恶债原则”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的环境效应分析:以商业存在为例

论近期日元升值原因及对中日贸易收支的影响——基于1988-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

国有企业对北京转口贸易优势的影响——基于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的调研分析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沿海五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证券市场监管理论——公共利益论、部门利益论的比较与评述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浙江省主要出口商品的影响分析

国内外油价波动的内在关联性研究——兼评国内油价管制改革

经济开放影响我国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就业效应:基于投资主体和行业分析

金融危机下我国矿企海外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嘉兴市吸引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分析——基于长三角地区8个服务外包城市的比较

美国电影产业贸易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电影贸易的启示

资源对公司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供应链融资中贸易物流可视化信息的作用

关于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第八届国际商务与亚太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举行

第二届“中国国际商务发展论坛”在我校成功举行

金融危机对我国木质家具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进出口贸易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吉林省的长短期均衡分析

辽宁省出口贸易的时空差异及演变特征分析

世界番茄贸易特征及我国番茄出口贸易地位

贸易流量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综述

桑顿与巴杰特最后贷款人思想比较研究

外贸企业进口技能的指标体系研究

增长源泉、结构变迁与贸易互补——对中哈贸易发展的多视角分析

资本输出对商品输出的“海冲作用”

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跨国公司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研究——基于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

FDI对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作用的比较分析——以长三角和中部六省为例

跨国公司在华DVD专利收费研究

部属高校建立职业年金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从一价定律看市场整合研究的信息要求

基于DEA包络模型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全球服务业离岸外包:现状、动因及演变趋势

中俄工业制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我国炼焦煤对外贸易分析与煤-焦-铁价格动态关系研究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大豆进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信用证欺诈例外疑难问题探析

出口结构及其变动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分析

我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协调度分析

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论内向型FDI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中国作为东道国的面板数据分析

竞争效应对外资企业向国内企业技术外溢的刺激作用

“追赶式”境外研发投资:以浙江企业为样本的实证研究

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对服务业整体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国基于国际贸易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

海上保险人的共同海损赔偿责任辨析——中、英法律和条款之比较

海上货物运输法理论流变的哲学回应(一)

武汉大学国际贸易学科介绍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被评为核心期刊

治标更要治本:宏观经济调控需要有新思路

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研究

中国农产品对东亚出口增长的因素分析

东亚信息技术产业的区内与区外贸易模式实证分析

两国产品内贸易的利益分配:基本模型及其经验应用

试析我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

篇8

关键词:公允价值;新企业会计准则;争议;挑战;前景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后称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是一大亮点。基本准则明确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的引入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来说是一次实质性的突破。

一、公允价值重新引入的原因

早在1997年财政部便开始提倡使用公允价值,以便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直至2000年,共了10项会计准则,其中涉及公允价值的有投资、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但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监管体系不健全以及各方面条件尚未成熟,公允价值在实务操作中往往难以获得,且随意性很大,导致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案件频频发生,影响恶劣。鉴于此,财政部于2001年重新修订了以上三项准则,强调了真实性和谨慎性,明确回避了采用公允价值。

时至今日,公允价值重新引入新准则,而且引入的程度和范围都要更胜以往。新准则的这一变化在引起各方争议的同时,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的变化。公允价值计量的外部环境日臻完善。随着我国的社会制度、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不断完善和发展,公允价值势必得到更大范围的关注。公允价值计量的内在需求日渐强烈。著名会计学家威廉姆R・斯科托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指出:会计准则制定从根本上来说不仅是经济决策过程,也是政治决策过程;当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能用契约和市场力量所化解时,他们就会求助于政治决策过程;会计准则制定具有政治色彩。我国为了尽快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在政策的带动下引入公允价值。其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公允价值引人的另一内在动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过去一些无法计量,仅在表外披露的信息必须转移到表内反映,如衍生金融工具,股票期权等,以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二、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运用及引发的争议

(一)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运用

新准则包括1项目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其中除基本准则明确提出公允价值计量概念外,在具体准则中也大量地引入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基本准则将原基本准则中的“一般原则”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同时突出了“可靠性”和“相关性”;将历史成本原则归人会计计量范畴,在会计计量范畴中第一次纳入公允价值这个计量属性。38项具体准则中有18项运用到了公允价值:涉及规范各类企业适用的一般业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股份支付、债务重组、收入、政府补助运用到了公允价值;特定行业具体准则中,主要涉及到金融业务会计准则,包括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以及套期保值准则,以及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特定业务具体准则中,生物资产、企业年金基金、租赁3项准则运用到公允价值;财务会计报告大类中的企业合并准则中,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有公允价值变化损益要求按照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一并列入利润表反映。

新准则在体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理念的同时,也根据中国国情,对公允价值的引入采取了适度、谨慎的态度,规定企业在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新准则既给出了公允价值概念,也提出了公允价值确定方法,从而确定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为公允价值进一步的运用奠定了基础。新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此次新准则废除了原《投资》准则,除了在《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核算下的投资外,其余全部列入《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核算,不再按持有期限而是按持有意图划分投资类别。其中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广泛采用,代表了对于金融工具会计的重大改变。新准则规定所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金额应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除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外,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变化顺应了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日益复杂的发展趋势,但其操作难度也给我国实务界带来了挑战。此外,还可以看到,公允价值实际上已嵌入了各种计量属性而成为一种复合计量属性,体现的是计量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质量标准。不同资产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公允价值可以表现为现行市价、重置成本、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甚至是历史成本等多种形式。比如一项资产是按照公平交易价格入账的,那么账面价值在交易发生当时就是公允价值;若存在活跃市场,一般即以市价作为公允价值;考虑投入价值时公允价值体现为重置成本,考虑出售价值时公允价值则体现为现行市价:若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易找到相似资产或相似资产也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则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将作为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应用引发的争议

1、公允价值是否不如历史成本可靠。反对者认为,公允价值建立在众多的估计和假设基础上,数据、资料不容易取得,加上我国会计人员素质总体偏低,运用公允价值主观随意性大,可靠性不足。支持者认为,公允价值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活跃交易市场对资产和负债的报价,类似资产和负债可观察到的市价,运用估值技术所确定的价值。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确定的公允价值更不容易纵,甚至比历史成本更可靠;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同样需要大量的估计和判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诸多带有主观色彩的待摊和预提,因而历史成本也不总见得是可靠的。

2、公允价值是否导致了更多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由于上次公允价值的应用失败,新准则再次引入公允价值时,人们在潜意识当中必然会想到操纵利润的问题。操纵利润主要表现在关联方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在市场制度不健全的前提下,利用技术手段在交易定价时,故意扭曲公允价值,虚增利润。2007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利润同比增长近一倍,再次引发反对者对公允价值的质疑。而支持者认为操纵利润的根源在于政策没有很好地得到执行和运用,公允价值只是操纵利润的手段,

不是其根源,而且在历史成本模式下也存在着操纵利润的现象;认为上市公司一季度经营业绩的显著提升,是宏观经济形势和股权分置改革作用的结果,不是新会计准则中重新引入公允价值所致。

3、公允价值是否加剧了经营业绩波动,增大经营风险。反对者认为,公允价值的引入导致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波动;由于公允价值对利率、汇率、税率和资产价格的波动相当敏感。公允价值引入将增大企业经营风险。支持者认为,只要业绩波动是真实的,采用公允价值将变动影响通过利润表或资产负债表及时反映并传输给投资者,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本质要求;而且,公允价值加剧经营业绩波动也不是绝对的,对有些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经营业绩波动虽然大于历史成本。但由于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均按公允价值计量。出售金融资产时确认的损益对当期的影响将明显小于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影响,是缓和而不是加剧了经营业绩的波动;同时,企业经营风险受外部经营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引入公允价值,及时度量企业价值变动及其影响,迫使上市公司管理层和监管部门增强风险管理和防范意识,增强风险管理能力。

三、公允价值带来的挑战及应用前景分析

(一)公允价值给实务界带来的挑战

1、公允价值给监管层带来的挑战。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健全的机制和系列的制度保障,由于新准则体系刚刚形成,新准则的系列配套措施尚需在监管层和企业的博弈中进一步推进,特别是防止企业使用公允价值过程产生失误使新会计准则沦为利润操纵的工具。监管层需充分关注公允价值运用带来的影响,并推动企业管理水平和财务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

2、公允价值给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带来的挑战。公允价值的引入影响多种会计要素在多种情况下的计量,从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识别其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升会计专业技术水平和实务操作能力对管理层和会计人员来说是一个挑战。在我国现阶段,许多要素市场正处于发展与培育阶段,无法从成熟的市场中取得这些资产的公允价值信息。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管理层和会计人员需要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确定相关的方法、基础和假设。特别是运用估值技术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会计人员要系统学习估值技术和方法,才能适应新会计计量的需要。实际上,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部分资产的计量已超过了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需要专门的定价服务机构提供估值服务支持,目前国内具备金融资产定价能力和资格的服务机构还不明确,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很可能遇到无法计量的情形,而且还有一个成本效益原则以及数据不可取得的制约,如对被投资企业的资产公允价值调整。

3、公允价值给审计人员带来的挑战。当会计技术升级时,审计技术也必须升级,否则很难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公允做出研判。

篇9

且不论投资的“艺术”性,证券分析和投资是多种技术的综合。诸如: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和财务知识,能对宏观经济和企业运行进行有效分析;要掌握估值的基本技术,能在一定假设下对证券进行估值;要对参与市场的投资者做行为分析,学会在基本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博弈……

分析股票价格未来走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准确地进行预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股票价格走势是未来若干相关变量的应变量,而未来若干相关变量又极具不确定性,这些变量之间或多或少是非独立的,诸变量有可能产生的共振效应,更使预测变得难上加难。倘有哪位投资者或分析师能长期精确预测股市,那准是“大师”。尽管不可能把影响股市走势的诸多因素一一分析透彻,但我们还是可以择几要素进行剖析。若把这些核心要素分析清楚,我们或能隐约看到未来股市走势的轮廓。

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在股票市场同样如此。在成熟市场,股市的供求关系主要由三个要素决定:企业盈利状况、市场利率水平和投资者风险偏好。在对股价走势的影响上,企业盈利状况和投资者风险偏好是股价的分子因素,市场利率水平是股价的分母因素,即股价与企业盈利水平和投资者风险偏好正相关,与市场利率水平负相关。A股市场的情况有点特殊,除了分析上述三个市场要素外,还要考察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政策对股市供求关系的影响。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A股市场供求关系受“市场和政策双导向”的状况,不可能在未来两三年内完全变为由市场主导。

我们都知道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但在A股市场,许多人对这一说法表示困惑:这两年中国经济增速继续称冠全球主要经济体,但A股却总居熊首牛尾。对于其中原因,笔者认为是我们对“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这一说法做了片面解读,仅从经济增速这单一要素去理解“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如从前文所述的四要素去全面解读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晴雨表的A股市场,我们也许不会这么困惑。

影响A股四要素之析

(1)企业盈利前景分析

要分析企业盈利状况的中长期走向,需从分析中国经济的未来入手。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速的看法,主流经济学家分歧不大,大多都认为将会较以往高速发展的二十年下一台阶,有分歧的是这一台阶的深浅。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分析企业部门整体盈利状况的前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分析企业部门盈利的结构性变化,因为后者的确定性比前者大的多,而投资分析中最重要的就是降低不确定性。说到企业部门盈利的结构性变化,本质上是在分析中国经济的转型问题。分析中国经济的转型,可从两条主线入手:一条是行业主线,即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在GDP中占比的下降;另一条是企业主线,即构成当前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行业,将不可避免地展开行业内的洗牌,那些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尽管行业的高增速不复存在,但通过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一样可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概括地说,对于中国企业的盈利前景,笔者倾向于整体增速下降,但结构分化明显的研究结论。结构分化不仅指行业与行业间的盈利景气度有显著差异,而且也指行业内将出现优胜劣汰的格局。

(2)市场利率走向分析

A股历史上有三次大牛市,从主导因素看,都是资金推动型牛市,而非内生性牛市。由于这一原因,A股市场上投资者和分析师对流动性的重视,往往超过对企业基本面的重视。内生性牛市的基础是高盈利增长和低利率水平两个条件同时具备,股价快速上涨的同时,由于盈利的高速增长,估值并没有产生泡沫。分析流通性和分析利率是同一命题,因为流动性的松紧最终都会通过利率波动反映出来,流动性紧张的时候利率上行,反之亦然。当前,无论是浙江温州、丽水、义乌的金改,还是深圳前海的金融试验,以及近期央行两次有别于以往的降息方式,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已毅然开启。市场利率等于无风险收益率加风险溢价,排除经济出现非常情况,无风险收益率与一国的名义GDP高度相关。如果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将回落,通胀率也将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那么我国金融市场中的无风险收益率将呈下行趋势。当前,不少保险公司在与银行商谈大额长期协议存款的定价方式时,普遍倾向于采用固定利率而非浮动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保险公司认为存款利率或无风险收益率将呈下行趋势。另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后我们会发现信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各种利率水平将因风险溢价的不同而产生显著差异。总体而言,随着我国金融深化的开启,我国过去几年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抑制将有明显改善。以往民间借贷利率长期高企,除了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较大中型企业弱这一因素以外,民间借贷利率高出正常水平部分不受法律保护是另一重要因素,因为法律风险必将产生额外的风险补偿。随着我国金融深化的推进,无风险利率和广谱市场利率都将呈下行趋势。

(3)资本市场政策分析

我国金融和资本市场政策直接影响股市,很多人更愿意把A股看成一个“政策市”。的确,A股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策决定的。先看供给端,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把上市作为企业运营的终极目标或阶段目标,而没有把上市仅作为一种有效融资手段,当前中小企业上市意愿强烈,供给相对“无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拟上市中小企业对当前IPO估值水平的高度认可,公众也把不少中小企业的上市看成是“造富运动”,而发审委决定了这些企业能否上市、何时上市,市场的增量供给某种程度上是由发审委决定的。需求端也没有完全市场化,例如,不仅QFII和RQFII额度需要审批,多类国内机构在入市上存在政策障碍,信贷资金不能买卖股票,等等。但看长期趋势,正如笔者在前文分析市场利率水平变化趋势时谈到的一样,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正在迈开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步伐,需求端和供给端将日趋市场化,目前证监会对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QFII额度的大幅增加、地方社保的入市、人民币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的试点等,都反映出中国金融市场的变化大势,未来A股市场的供给量和需求量都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4)投资者风险偏好分析

篇10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人们意识到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不断发酵的欧美日债务危机更是宣告传统的消费模式已经破产。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于2009年提出了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来拉动经济增长。2010年10月,国务院提出计划用20年时间来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促进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新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是整个宏观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向,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与积极支持是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新产业选择原则

3.1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提倡绿色消费,即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消费已成为主流,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因此选择需要着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就要遵循这样的原则,选择那些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能源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领域,进行重点培育和拓展。

3.2市场需求大

市场需求是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所选产业产品应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长期的需求。

3.3技术先进

所选择的产业产品必须特别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能够集中体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3.4防范产业发展风险

目前新产业发展前景大,市场格局尚未成型,但已呈现出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应避免一哄而起,浪费资源的现象。各行业发展都有其规律和周期性,因此,在选择新产业、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需要系统地考虑其产能过剩、核心技术、产业政策、宏观经济等风险,并趋利避害地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工作。

4新材料产业投资前景分析

4.1国家政策支持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正式出台,包括新能源材料、功能膜材料、碳纤维材料、复合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将会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4.2市场规模

2010年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已超过8000亿美元,由新材料带动而产生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则是更大的市场。《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25%,到2015年达到2万亿元总规模的目标。与2010年约6500亿元的产业规模相比,新材料产业“十二五”末的产业规模将是“十一五”末的3倍。

4.3准确把握发展方向

从《决定》看出,政府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具有明显的优先次序:“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和半导体照明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当前新材料发展呈现出高性能化、高功能化、高智能化;复合化;环境化等趋向特点。因此,准备把握政府支持的发展方向重点,认清当前产业发展形势是企业选择新材料产品的重要前提。

4.4进入新材料产业的公司定位

拥有核心高新技术的公司,融资能力强的公司,能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的节能环保类公司,具有独特市场渠道的公司,拥有核心人力资源保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