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职业评估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职业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职业评估

篇1

评估指标体系历来备受关注,人们普遍地把“输入”、“过程”、“输出”和“改进”等4方面内容作为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在选择指标时,既追求全面性和代表性,也兼顾可测性和客观性。事实上,由于专业名称、类型、办学背景和省情的差异,以及定性指标难以打分、现场考察不易深入等诸多局限性,专业评估很难做到高度的准确客观和排名比较。但基于量化的视角,对指标体系的量化处理、指标数据的量化统计、测算结果的量化打分、评估排名的横纵向比较,将可以有效减少评估的误差。本文以全国12所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着重进行专业评估的横向比较,为专业评估的跨省比较和整体提升提供实证参考。在借鉴和比较的基础上,我们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要素和流程,遵从量化和数据可得的原则,选择了5个较具代表性的一级指标:师资力量和实践条件是专业建设的输入指标,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是过程指标,就业与声誉是输出指标,专业评估的改进指标则通过文章的第四部分数据包络分析给出。每个一级指标又分解出2个二级指标,其数据来源于“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011年和2013年“专业建设状态数据表”,包括重庆财经、陕西财经、成都职院、北京财贸、山西金融、山西财专、浙江经济、辽宁金融、邯郸职院、长春金融、江苏财经、宁夏财经等12所院校表1。

二、基于PCA方法的专业评估得分与排名

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种对评价对象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与监控的多元统计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即主成分),用它们代替原始变量绝大部分信息,并保证彼此之间互不相关、互不重叠。PCA在研究指标众多、关系复杂的问题时,既不需要量纲一致,也不需要对指标进行赋权或重要性排列,而是通过提取主成分这一关键方法来进行得分计算。我们通过运行IBMSPSS19.0,发现KMO=0.705,BartlettSig.=0.045,基本符合相关性和显著性检验标准。进一步的方差分解,得出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0%,主成分个数m=4。在成分矩阵的基础上,我们得到了4个主成分的分值,通过计算表2给出了结果。从综合评分F来看,2011年正分院校5所、负分院校7所,2013年维持同样的格局,得分较差的学校比例偏高,意味着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总体效果不乐观,没有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产生整体性水平提升。同时,排名最后的山西金融得分还处于下降状态,隐现了该校金融专业建设有继续恶化的风险。与之相反,浙江经济、邯郸职院和江苏财经则一直居前3名,专业发展状况良好而稳定。从排名变化来看,进步较快的学校有北京财贸和长春金融,分别上升4位和3位,退步明显的则是辽宁金融和成都职院,分别下降6位和3位,后者变化的幅度高于前者,既凸显了各院校间专业建设水平的不均衡,又警示我们需防范可能存在的“弱者羸弱”效应[7]。从院校类型来看,分布在东部省份的学校得分靠前,西部的居中,中部的则暂处于靠后位置,专业建设效果呈区域非均衡特点,并与前文所述的专业分布情况、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相一致。通过对各院校2011年和2013年得分和排名求均值,排行前50%强的为国家示范(骨干)建设单位,其次为省级示范(骨干)建设单位,最后是非示范(骨干)院校。一些以金融专业为龙头的学校也没有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而是仍在追求生源规模的扩大,如山西金融2013年在校生已达1027人,在样本院校中排名第一,但F值却排在最后。院校性质类别方面,邯郸职院和成都职院虽非财经类院校,但F排名仍较靠前,表明现阶段院校性质对金融专业得分的影响有待提高。

三、基于DEA方法的专业评估改进分析

前文对专业建设现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但缺乏深层次原因剖析和改进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一种基于线性规划的用于评价同类型组织(或项目)工作绩效相对有效性的工具手段,其实质是根据一组关于多输入、多输出的决策单元值来估计有效生产的前沿面,并据此进行多目标综合效果评价。用DEA模型进行分析前,要选择输入、输出指标,而根据以往的经验,选择指标个数之和不能超过样本量的1/2[8],我们采用中介法,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和一般性的3个输入指标(兼职教师年承担课时占比、生均校内实训室设备价值和专业教研项目人均经费)和2个输出指标(初次就业率、新生报到率)。设定DEA模型为投入导向型、规模报酬可变(VRS),运行DEAP2.1软件可得到各院校专业综合效率(也即技术效率)。综合效率只是一种相对效率,当它等于1,表明组织的生产是有效的,但实际效率并不一定非常高,有可能出现整体低效下的相对高效;当它小于1,则说明组织的生产是低效的,或者说组织消耗了太多的投入,却只获得了较少的产出。重庆财经、山西金融、邯郸职院和宁夏财经的综合效率为1,达到了DEA相对有效水平,其他8所院校均为非DEA有效(表3)。对非DEA有效院校进行投影分析,计算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投入冗余率是指优化后的输入指标可节省的投入比例,产出不足率则是优化后的输出指标可增加的产出比例。尽管成都职院、北京财贸、浙江经济3所院校非DEA有效,但并未出现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现象,表明它们正努力趋向生产前沿面,综合效率接近DEA相对有效。但陕西财经、山西财专、辽宁金融、长春金融和江苏财经等5所院校,除“初次就业率”外,均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现象,其中山西财专和陕西财经等综合效率得分仅0.427、0.518,明显低于样本院校的平均水平。从输入指标来看,山西财专和陕西财经的投入冗余率高达56.5%和47.6%,溢出效应明显,一方面应加大兼职教师、实训设备和教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切实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实行效率导向和目标考核制,优化专业建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配置;江苏财经、长春金融和辽宁金融的投入冗余率有所下降,通过优化管理,将分别节省三个输入指标的20%、13.1%和12.4%投入比例。从输出指标来看,辽宁金融、长春金融、山西财专、陕西财经和江苏财经等5所院校的“新生报到率”产出不足,应加大招生宣传,注重特色凝练和品牌打造,提高专业社会满意度和美誉度;长春金融则要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建设孵化平台,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改进,将可提升初次就业率10.7%的比例增长。

四、结论与建议

篇2

1.金融职业道德的内涵

金融职业道德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基本规范包括如下内容: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业务优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些规范决定了其在金融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作为金融工作者,第一,要有爱岗敬业的意识,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必须综合运用教育、舆论、行政和法规等手段,促使每一个员工不仅要干一行爱一行。第二,要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做斗争。帮助从业人员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是金融职业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遵守纪律,严守法律,按章办事,既是金融职业道德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力保证,更是调节员工和客户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必须诚实守信。金融业是从事货币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其行业的基本要求就是,诚实服务,取信于民。如果金融业的信用都无法保证,那么金融业就无法正常运作,更谈不上金融职业道德建设。第四,要做到业务优良,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服务水平。第五,必须有强烈的为人民服务意识。第六,必须有奉献社会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做贡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工作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做服务社会、乐于奉献的表率。

2.加强高职院校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2.1是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必然要求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的规格包括知识、心理、能力、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其中道德品质是金融人才综合素质中优秀而且稳定的职业道德素养。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不但应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具有自觉的金融职业道德意识和高尚的金融职业道德。一个有高尚金融职业道德节操的高品质金融人才,应当是忠于职守、严守信用、廉洁奉公、竭诚服务、顾全大局的,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廉政守信、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社会影响大,客观上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地遵守职业道德操守。金融机构所需求的人才,必须具有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

2.2是教育系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客观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学生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高职金融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德的素质。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强调指出,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积淀高职学生内在的品质修养,推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金融人才培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德育为先导,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既能够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金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金融机构的常规工作,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队伍定和金融机构的信誉、形象等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3.加强高职院校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3.1完善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机制

对高职院校金融人才职业道德建设要从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上下功夫,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精心规划,联系实际,努力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每一学生要认识自己将从事金融职业的社会价值,把自己全部精力倾注到金融服务工作中。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地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业结合起来,树立起金融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3.2加强金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体现科学合理,体现与时俱进。把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与思想融入专业相关课程中。为此:一是要课程设置在横向上体现学生各能力的均衡发展,在纵向上体现对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要求。二是在课程内容建设上体现学生个人道德修养要求。德修养。为人者,德为先;为官者,更应该德为先。金融业从业人员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其环境甚至整个系统的风气,也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德才兼备是选拔任用人才的基本原则,而这当中,德又是第一位的,是根本,是基础。所谓德,就是要求从业人员要具有高尚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的个人修养。

篇3

由于金融机构日积月累大量的不良金融资产没有及时得到解决,使得金融风险加大,甚至发生危机。金融机构要缩小风险范围,就得处置不良金融资产,对不良金融资产评估是不良资产处置的前提条件,所以金融资产评估公司要深入不良资产内部,面临不良金融资产错综复杂化的问题要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不良资产的评估,不然评估出来的数据相差很大。

1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重要方法

1.1假设清算法

假设清算法是在假设债务人或债务责任关联方进行破产清算,对债权方受尝度进行分析计算的方法。适用于企业负债结构简单,资产分布区域集中,经营条件困难的单位。从债务人总资产中扣除不能偿债的无效资产,从总负责中扣除不必偿还的无效债务。按照偿债顺序优先受偿,分析债权人在某一时间点上从债务人或是债务关联方所能获得的偿债程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债务人一般偿债能力系数=(总计有效资产-资产应扣除项目)/(总计有效负责-负债应扣除项目)

债务人一般债权可受偿额=(特定债权总额-优先债权受偿金额)×一般债权偿债能力系数

债务人可获受偿额=一般债权可受偿额+优先债权受偿额

受偿比例=不良债权受偿金额/债权总额×100%

1.2现金流偿债法

现金流偿债法是依据企业近几年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为经验,对企业未来一定时间内的现金流偿债能力及成本运营情况进行分析。适用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财务资料规范的企业进行评估处理。具体公式如下:

可回收额=(未来N年净现金流折现值+期末可收回资产价值折现)/企业全部负债总额×特定债权总额

1.3信用评价法

信用评价是指通过对债务机构的财务及非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企业的信用等级情况,根据信用等级情况评估偿债能力,缩小偿债风险的一种评估标准。适用于处于持续经营状态,财务核算较规范,与信贷机构有良好的信贷关系。

具体公式如下:

贷款本金损失率=(贷款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方式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贷款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方式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

贷款利息损失率=(信用等级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信用等级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

2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存在的问题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是在金融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资产价值的确定,评估合理化、公允化。我国对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实践已经跨过了十几个年头了,评估行业的公司在不良资产评估领域实践摸索,也总结了不少成功经验,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金融不良资产处置起到了较好推荐作用。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快导致金融不良资产产生的多样化、复杂化,给评估行业公司带来了新的课题。使评估机构面临着诸多问题。

2.1评估技术不及实践需要

评估行业公司处理的一般都是关停、倒闭的企业,评估行业公司对这些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一般都是对债务公司实行快速变现为目的。这类资产处置不同于其他资产,处置价格除了受资产本身的因素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着金融不良资产特殊市场状况、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现有评估标准和规范明显不适合金融不良资产评估要求,在执行上由于缺乏适合的理论约束,只能对实物资产价值进行评估,难以准确核算出这些资产的无形损失和效率损失。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评估技术的支持和我国二级市场的不够活跃,在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也很难采用现行的评估价格,导致评估结果与最终处置结果差距很大。严重的影响着评估公司的积极性。

2.2评估对象概念狭义

目前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体系中仍然处于保守状态,只对评估标志物可提供的表类(财务报表、呆滞贷款单、和收购规模的呆账贷款等)进行分析判断,目前我国不良金融资产存在着大量评估资料不全,甚至超不全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通过价值分析,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评估及处理,无疑是弱化了资产评估公司对不良金融资产评估提供有意义价值的作用。

2.3评估存在低估的现象

不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评估公司会对不良资产进行高于市场价格的评估。然而也存在少的不良评估公司机构敢于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迎合评估报告使用者的要求,协助其完成低价收购的非法行为,只是为达到债务公司快速变现的目的和收购公司的低价值收购的需要。从中赚取昧着良心的钱。从而没有发挥出评估公司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的真正意义,导致债务公司大量资产流失。给金融市场造成了伤害。

3完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理的对策

3.1建立不良资产评估行政管理机构

我国应该吸取国外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的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起适合我国金融发展的行政管理机构。其性质主要是行政管理。主要行政职能分为:第一,所有属于金融不良资产的全部归属于不良金融资产行政管理机构管理。第二,代不良金融资产负债方管理所有资产的管理权限。第三,不良金融资产管理机构只属于国家管理并由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及行政法规,做到执行结果有理论依据、有法可依。第四,不良资产评估行政管理机构不可以直接去处置不良资产只是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和商业机构进行指导,控制其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第五,不良资产评估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制度竞争性投标、估价、内部控制等,表现为评估奖励和评估薪酬系统来管理和协调评估公司以调动其积极性。

3.2确定评估对象,明确评估意义

我国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良资产的产生也是千变万化的,解决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问题也是要经得起时代的考验,顺应金融时代的发展确定评估对象,寻找出任何和评估对象相关的详细资料、健全资料。对所有评估对象进行有效的评估。改变狭义的评估概念,真正做到不良金融资产的评估的需要。

篇4

(一)会计职业判断与创造性会计的涵义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面临不确定会计事项的情况下,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依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特点, 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与选择,在会计准则许可范围内做出判断性估计和决策。创造性会计(Creative Accounting)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机构和人员针对会计准则的漏洞或带有歧义之处(包括会计准则未涉及的领域),依据客观环境或出于自身需要,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创造性地发明、尝试或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以达到某种目的或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误导性描述的会计行为。

(二)会计职业判断对创造性会计的扩展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实施创造性会计的主要依据是会计准则的缺陷、会计准则的漏洞、准则未涉及的领域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等。实务中的创造性会计可以归结为一般是针对会计准则的上述歧义之处,利用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调节关联方交易等手段来修正财务报告,达到增减利润、平滑利润以及稳定股价等目的,从而按管理当局理想的数字“反映”企业的价值和经营目标。创造性会计披着合法的外衣提供误导性的会计信息,违背经济真实性原则,是对会计职业判断的有意滥用,目的是美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现行准则),现行准则参照国际会计准则,以原则导向为基础,留给企业较大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允许企业管理当局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账务处理,以求财务报告能够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价值。现行准则扩大了企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一方面可以使企业管理当局与会计人员根据企业内外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并做出恰当的估计,能够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另一方面,也给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性会计的机会和手段,在制度安排与监管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容易诱发利润操纵,反而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会计职业判断与创造性会计的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中的会计职业判断与创造性会计现行准则在全面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AS32和IAS39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规定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资产减值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一是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分析。我国现行准则按照市场活跃程度将公允价值计量划分为三个级次后,企业管理当局所运用的假设、估计、以及参考数据的获取等职业判断手段,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结果。金融资产的第一个级次的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资产的最佳估计结果,而后两个级次则带有明显的主观估计性质,特别是第三级次的计量是在缺乏可观察的市场价格(输入变量)下企业的主观判断,不论企业声称所使用的估计方法、技术及模型如何科学,相对于第一、第二级次以可观察输入变量为基础得到的公允价值信息,第三级次光凭主观判断给出的公允价值信息质量无法令人信服。而在我国现阶段,许多金融资产缺乏活跃市场,多数情况下公允价值没有可靠计量的基本前提,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就会更多的使用会计职业判断,结果会造成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实务操作中的主观性,为企业的创造性会计拓展了空间。

二是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的分析。现行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在公允价值模式下,符合条件的投资性房地产与自用房地产可以相互转换。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计入当期损益。现行准则的这个规定为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创造性会计提供了手段。当企业想增加当期企业价值和利润时,就在行情好时转换;当企业想减少当期企业价值和利润以少纳税时,就应在行情差时转换;当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时,企业若能够推迟转换,不但可以继续维持客观的租金收益,还能等待价值进一步上涨之后获得更高的转换价值和收益;企业若想少纳税,还可以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时提前转换。

三是债务重组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的创造性会计分析。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如果该项资产及与其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其他技术手段,合理地确定其公允价值。其他的技术手段,无论收益法还是成本法,都需要专业人士的主观估计和判断。债务重组双方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各个估计参数来提高或降低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越高,债权人对重组债务的资产以公允价值入账,其所受损失越小;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越高,债务人也能美化其营运能力,因此,无论是主观愿望还是客观技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债务人及债权人都更愿意选择以非现金资产的形式进行债务重组,并努力提高重组债务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进行债务重组的,如果该项资产及与其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估计中的会计职业判断同样存在着创造性会计的可能性。

(二)研发费用资本化中的会计职业判断与创造性会计 现行准则对研究费用、开发费用分开核算是认为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这两者与未来经济效益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程度不同,认为企业研究活动未来是否会带来经济利益是非常不确定的,应将其费用化,并在以后会计期间也不确认资产。而开发活动所带来的未来经济效益是有可能确定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可将其支出资本化,并在将来进行系统而合理的摊销或测试。这种符合一定标准加以资本化的方法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特点,但该准则在实际操作中留给会计人员较多的会计职业判断,也给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创造性会计带来了可乘之机。根据现行准则关于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定义,企业在实践操作中判断研究阶段、开发阶段的界限,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满足准则所规定的五个条件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企业有可能根据自身的特殊需要,进行利润操纵等目的来划分研究和开发阶段的时点。企业只需“合理”地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也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从而轻松达到操纵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因此现行准则关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客观上给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创造性会计提供了手段。财政部颁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对技术创新企业的研发费用给予所得税前加计扣除的优惠,按此规定,企业只有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才能最大程度地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而现行准则关于内部研究开发费用部分资本化的规定,让企业只有在研究阶段的支出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由于现行准则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比较模糊,一些企业可能从节税的角度出发,利用会计职业判断,故意推迟开发阶段支出的确认时间或者减少研发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认,来进行纳税筹划。因此,研究阶段、开发阶段的划分结合财税[2006]88号文件规定给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创造性会计留下了机会和手段。

(三)金融资产减值中的会计职业判断与创造性会计 公允价值变动是确定资产是否减值的首要因素,现行准则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采用两种模式,一是对于有市价或类似品种有市价的金融资产,通过市场价格确定;二是对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发生减值时,通过估值确定。而估值技术在我国应用的环境还不成熟,因为我国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没有市场价格或类似品种市场价格做比较,难以确定估值的准确性;估值还需要运用资金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进行大量复杂计算,在计算过程中的很多参数也都是评估人员凭职业判断估计出来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确定过程中的参数估计往往就成了一些管理当局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实施创造性会计的机会。判断一项金融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应以是否具备减值的客观证据为依据。企业对这些客观证据的主观职业判断成了管理当局实施创造性会计的机会。减值是金融资产价值的损失,是由于发生了一些导致金融资产价值减少的事件,从而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将金融资产价值表示为一个较低的水平。重估是一种职业判断,更是一种选择权,通常可以以之增加资产的价值,也存在重估减值的需要,当有证据表明减值已经发生,则减值在损益表中表现为一种损失。由于对金融资产减值客观证据进行判断的主观性,以及对利润和股东资金可能的逆效应,使得对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职业判断成了创造性会计滋生的土壤。想保持价值和利润在一个较高水平的企业会忽略执行减值测试和调整,甚至在知道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况下也将其忽略。而那些想降低利润以减少本期应纳税金的企业则会主动执行减值测试甚至高估减值。按照测试程序,资产评估师、审计师应该执行减值测试,但是如果没有公司管理当局的配合,减值测试难以完成。

现行准则要求,以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减值时,应计算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进行金融资产减值确认、计量的最佳标准。而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三个关键因素: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资产预计使用寿命、折现率等相关数据在我国现行市场机制下不易取得。对于预计现金流量的估算,现行准则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进行最佳估计,而对于基础预测数据的选定标准、预计增长率的估算、资产预计使用年限的确定等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准则规定折现率应是企业投资或发生时所要求的报酬率,但市场利率可能会随时变化,如何修正处理,准则都没有明确规定。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使得与金融资产有关的合理价值信息难以取得,会计人员也只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经验进行职业判断,而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良莠不齐,结果会造成实务操作中不同的会计人员,在都不违背准则的前提下,对同一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以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减值时,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需要大量的会计职业判断,为企业的创造性会计开拓了手段。

三、会计职业判断与创造性会计的建议

(一)完善现行准则的可操作性,缩小创造性会计的空间 我国现行准则的相关规定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特点,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滥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创造性会计的行为。审视现行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估计,研发费用资本化有关研究阶段、开发阶段界限的划分,开发阶段有关支出资本化的条件,金融资产减值的客观证据的判定等等,对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也给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创造性会计的机会和手段。会计人员面对现行准则要求的职业判断能力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且进行会计职业判断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而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整体还比较低,不完全具备现行准则要求的职业判断能力。如果会计职业判断运用得不恰当,会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会计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为此要尽快完善准则相关层面的规定,缩小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提高现行准则的可操作性和规定的清晰性,减少准则在运用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准则制定时,要充分关注准则的技术性及其经济后果,充分考虑准则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创造性会计问题,进一步作出具体的解释和说明,通过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来避免创造性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现行准则体系是以原则为导向,留给会计人员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比如现行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大量运用就需要依靠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来实现,对会计人员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核算和监督职能,而且要具备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低,不完全具备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赖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以原则为导向的准则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高低严重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从而也影响到投资者及其它相关利益主体。因此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对于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整体的职业判断水平较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存在很多问题,急需有关措施来提高和改善。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还包括职业判断意识的增强,专业理论素质的改善,职业道德的运用等,同时还需要外部的监管来防止会计人员滥用会计职业判断来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

(三)加强会计职业判断监督,控制企业创造性会计行为 现行准则中很多具体准则的实施往往依赖于企业会计人员依据有关因素做出估计、判断, 给创造性会计提供了机会和手段,可能被一些企业用于调整经营业绩、规避税收。 要控制企业创造性会计行为,一定要加强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监督,特别是外部监督。加强外部评估、外部审计是控制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创造性会计的关键。国家应鼓励企业委托注册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这样不仅便于企业按照现行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且能够有效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职业判断实施创造性会计行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规定外部评估机构可以参与企业公允价值的计量与复核。外部评估机构需以应有的理性和职业技能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使公允价值的估值结果更加科学、 公允。审计师需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 监督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针对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实施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最大限度地通过资产评估师的评估和审计师的独立审计遏止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实施创造性会计行为, 对现行准则中职业判断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

[本文系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12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篇5

三、市场营销策略

该项目依托的是教育部和大型银行的资源,因此充分应用该项目独有的资源,发挥政府及行业背景平台的优势,是营销商务模式设计的重点所在。

销售模式:

主要营销模式:

l通过教育部资源平台在大中专院校推广。

l通过合作大型银行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辐射效应,进行金融行业推广。

l通过市场宣传手段吸引社会人员参加及培训机构加盟。

销售渠道:

大客户集体报名:

主要吸引国内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大型用户集体培训。

个人报名:

主要吸引在校大中专学生、社会人员以个人民意报名参加培训。

中小企业报名:

主要吸引为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中小企业用户的培训。

地方培训机构:

吸引地方培训机构培训,迅速提高项目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四、项目前景

培训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就业竞争的加剧,职业要求压力的加大,将迫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不断深造来提升自我。这一社会背景,决定了2005年培训市场将继续高开高走。

随着世界排名前200位的金融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对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级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看涨。预计到“十五”期末,国内金融从业人员总量将比目前增加29%,需要补充一大批跨学科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金融人才。人才紧缺带动了金融培训的需求,因此,2005年后金融培训市场的行情将继续“看涨”,而且国际知名金融培训机构的大举介入,更为金融培训火上加油。此外,我国入世后,更多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上市公司需要完善财务制度,对有资质的会计师的需求也将直线上升。因此,与金融培训密切相关的财会培训也将升温。

旺盛的人才需求和巨大的人才缺口,造成金融行业整体薪资水平在众多行业中排名靠前,金融业高薪引才吸引了众多人员希望通过专业培训提升自身职业技能,并希望拥有业内普遍认可的权威认证作为进入该行业以及升职加薪甚至跳槽的敲门砖。因此项目用户群数量巨大,并愿意投资进行“充电”。

由此可见,金融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五、项目发展目标

项目将以“以需设专、以技育人、以人为本”的培训模式,整合教育部和银行的资源优势,联合推出权威性金融保险业职业技能培训考试认证,最终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培训形式,面向金融、保险、证券、投资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认证民办培训学院。

Ø学员技能/能力提升目标:

-交流技能(口头和书面)

-分析技能

-综合数据能力

-计算机知识

-精确性

-人际关系技能

-监管

-决策技能

-销售技能

-定量和定性(分析)能力

Ø学员取得认证典型工作范围:

-向客户建议正确的投资策略和财政计划

-分析股票上市公司

-风险评估

-提供市场状况信息

-达成并准备租借或租赁协议

-提供财产和意外保险、人寿保险或健康保险

-管理、评估和分配贷款

为此,本项目必须做好以下三项重要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朝专业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篇6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指南》指出:经营风险源于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或战略。世界性金融危机的蔓延,致使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实体经济陷入空前的经营低谷,具体表现为或因市场销售萎缩、资产减值而危及企业生存,或因企业业绩下滑而导致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削弱,而苦于挣扎的企业则往往求助于修饰财务报表,从而形成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在如此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我们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金融危机蔓延对行业的影响,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央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对注册会计师执业工作的新要求,积极行动,密切配合,为国家重大宏观经济决策的落实到位和市场信心有效提升服务,更应认真研究相关政策对企业的适用性和积极影响,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关的政策咨询、政策解读和审计服务,积极主动帮助企业应对危机、化解危机。同时,更应该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可能导致的审计风险,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执业风险管理,防止企业经营风险转化为审计风险。

二、严格执行质量控制准则,切实加强以风险防范作为首要目标的质量控制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质量控制准则的规定,制定控制制度,以合理保证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审计准则的规定和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金融风暴的冲击,致使宏观经济复杂多变,企业经营风险以及由于经营艰难、股权激励、业绩承诺、融资或者获取政府资助等因素导致的财务舞弊风险增大,审计失败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在这样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会计师事务所和广大注册会计师更应当严格执行质量控制准则,制定严密、适当、适用的质量控制制度,以保证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防范执业风险。

在制定质量控制制度时,风险防范应作为质量控制的首要目标,对于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应着重了解金融危机对其经营活动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了解被审计单位可能粉饰财务报表的动因,以及其管理层的诚信程度等,从而委派适当的项目负责人,组织胜任的审计项目组,并明确项目负责人对审计业务的总体质量负责。

《1121号审计准则》还规定:(1)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还应当建立项目质量复核制度,由事务所委派未参加该项审计业务的人员实施独立的项目质量复核,以确保项目组执行的业务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2)事务所应建立监控政策和程序,以合理保证质量控制制度是相关的和充分的,并正在有效运行。在监控和对已完成的审计业务进行的检查过程中,事务所如果发现某些业务项目在执行中存在不足或缺陷,应即告知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事务所通报的信息考虑相关事项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动荡,致使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更加复杂,审计风险会进一步增大。因此,只有严格执行质量控制准则,尽力防止企业经营风险转化为审计风险,才能保证不至于重蹈“琼民源”、“银广厦”、“郑百文”以及“安然”等事件中负责审计的事务所和相关注册会计师的覆辙。

三、认真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谨慎应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

(一)了解金融危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影响。

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与风险评估的关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注重从宏观层面了解、分析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精髓。《1101号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围绕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计划实施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及其《指南》提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必要程序,特别是在注册会计师为关键环节作出职业判断提供重要基础;职业判断只有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了解的基础上,才是恰当的和符合实际的。

2.充分关注和了解金融危机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按照客户的行业性质、所在地区和产品流向、服务对象等,调查了解金融危机对其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并可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将金融危机对其影响程度划分为严重影响、中度影响、轻微影响和基本上无影响等几种类型;在影响方式上,还可划分为直接影响(如出口企业)、间接影响(如原材料供应企业)和同时具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等几种类型,其用意在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在经济动荡的现阶段,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变动频繁,对于被审计单位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目标、战略及相关经营风险,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以及内部控制,都可能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审计时必须在分析总的经济形势的前提下,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实施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审计程序,充分发挥这一重要程序应有作用。

(二)结合金融危机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1.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序和方法。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把握金融危机对其影响情况的同时,应该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评估程序,包括:(1)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识别重大错报风险;(2)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报相联系,比如经评估认为被审计单位利润可能有虚假,则应将其与收入、费用、成本的确认和计量相联系;(3)考虑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是否足以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4)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5)利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所收集的信息,包括在评估控制时所获取的审计证据,作为支持风险评估结果的审计证据。

以上“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根据评估的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的、意在发现和认定重大错报、降低审计风险的审计程序。它是审计准则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以区别于财务报表审计的一般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的基本方法,《1211号审计准则》列举的包括询问、分析、观察和检查。

2.结合金融危机影响实施风险评估。在当前复杂多变、低迷不振的经济形势下,风险评估应当侧重于了解国内外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以准确认识风险性质,审计人员还应当考虑在当前金融危机下整体经济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判断相关风险是否属于特别风险,并据以拟定特别风险应对措施;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在初步业务活动和业务保持阶段,应将持续经营作为重点关注事项。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要客观评价企业管理层对自身持续经营能力作出的评估。当识别出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时,应当设计和实施充分、适当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当进一步审计程序实施后认为根据已获取的审计证据,确定可能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时,审计人员应慎重考虑其对财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对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影响。

3.对风险评估的修正。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风险评估结论不是永远适用的,它将随着形势的变动而变更其适用程度。审计过程中,如果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与前期评估获取的审计证据不一致,审计人员应当修正风险评估结论,并相应修改原计划的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因此,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一样,也是一个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它同样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

(三)充分关注金融危机环境下的特别风险。

1.金融危机环境下产生特别风险的动因及表现。金融危机环境下的特别风险,发生的概率和程度皆比平时高。原因是在复杂艰难经济形势下,企业管理层或为了克服生存危机,或为了骗取外部资金,或为了牟取以财务业绩为基础的私人报酬最大化,或为了掩盖经营失败而动摇自己的领导地位,或为了获取一定份额的国家应对危机的投资资金,等等,不惜以进行财务舞弊、编制虚假财务报表来达到目的。其具体表现主要有:(1)对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或相关文件记录的操纵、伪造或篡改;(2)对交易或事项及其他重要信息在财务报表中不真实表达或故意遗漏;(3)对与确认、计量、分类和列报有关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故意误用,等等。

2.谨慎处理金融危机下的特别风险。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已评估识别的风险性质、潜在错报的重要性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判断风险是否属特别风险,常规、不复杂的交易通常只具有较低的固有风险,因此引起特别风险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特别风险通常源于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经营风险,而金融危机环境下的重大错报风险多具有这一特征。

篇7

金融不良资产是指银行持有的次级、可疑及损失类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或接管的金融不良债权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债权。

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455.5亿元,其中:次级类贷款2613.2亿元,可疑类贷款5176.6亿元,损失类贷款4665.9亿元,分别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6.63%、1.39%、2.75%和2.48%。与2006年第一季度末相比,不良贷款余额减少了669.2亿元、次级贷款减少了668.2亿元、可疑类贷款增加了141.5亿元、损失类贷款减少了142.3亿元。不良贷款按机构划分:主要商业银行为11614.2亿元、城市商业银行为659.6亿元、农村商业银行为150.6亿元、外资银行为31.3亿元。其中,后三者与2006年第一季度末相比,分别减少了201.9亿元、7.5亿元和5.4亿元。

截至2006年第一季度末,中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663.4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805.6亿元,现金回收率20.84%。其中: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468亿元,回收现金546.6亿元,现金回收率22.15%;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707.8亿元,回收现金278.3亿元,现金回收率10.28%;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419.9亿元,回收现金328.1亿元,现金回收率23.11%;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067.7亿元,回收现金652.6亿元,现金回收率31.56%。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不良资产在总量上呈现下降的趋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不良资产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从总体来看,形势依然严峻,如果不尽快将金融不良资产降到合理的区域,势必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当然,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有效处置的前提是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估。

二、评估在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的作用

(一)为处置金融不良资产提供定价基础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金融不良资产涉及到不同的经济主体,处置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同经济主体间利益分割的过程,利益分割量的计量就要依据价值评估。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主要有以资抵债、实施债转股(投)、采取法律诉讼和减让清收的方式追偿债务等三种。财政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的规定,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先经合法、独立的评估机构评估后方可处置。由此可见,在整个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中,评估工作是前提条件和基础,是资产处置程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环节。

(二)为考核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业绩提供重要依据

财政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资产处置损失是指公司对从银行收购和接收的贷款及利息(包括表内利息、表外利息和孳生利息)、抵贷资产及享有所有权和处置权的其他资产进行处置后,回收的资产价值与上述资产收购和接收时价值的差额以及回收资产再次进行处置发生的损失。要真实计量和核算这两次损失,必须通过评估,以处置资产的公允价值同收购面值和实际处置变现值进行比较才能反映实际经营损失,才能客观公正地衡量资产处置效果和经营业绩。

(三)为防范道德风险提供重要措施

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金融不良资产时经常会面临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同时由于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受成立时间短、经验少、任务和地位特殊、缺少健全的法律和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资产管理公司防范道德风险高于其他一切风险。为此,财政部要求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应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和择优、竞争的原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规定,资产处置要严格处置程序,实行评估和处置相分离,加强对处置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和审核。

三、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理论严重滞后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工作有许多特点:一是评估对象为“不良债权”;二是评估对象涉及的债务人企业大多是资不抵债的关、停、倒闭企业;三是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一般都是以快速变现为目的。截止目前,资产评估所遵循的评估操作规范主要是《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国资办发[1996]23号)、《房地产估价规范》(GB/T50291-1999)、《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50291-2001)、《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财会[2001]1051号)。这些规范只适用于实物资产价值的评估,不适合对不良金融资产进行评估。同时由于我国二级市场极不活跃,也难以采用现行市价法进行评估。而采用重置成本法则受到《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中诸如尚可使用的房屋成新率不低于30%、设备成新率不低于15%等规定的限制,致使评估结果与最终的处置价值严重脱离。

资产管理公司虽然也已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践中的摸索制定了相应的不良资产评估操作规范,但这些规范也只是作为一种内部的参考,并没有上升为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统一的标准。因此,也并不具备整体的代表性。

(二)评估价值与市场价值产生背离较大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的程序一般是先对不良资产进行分析,制定处置预案;然后对不良资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谈判或拍卖底价;最后由处置人员进行具体的操作,变现不良资产。但在现实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的拍卖底价在招标过程中往往无人问津,作为谈判底价也得不到对方的认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职业惯性的影响,因我国评估业起源于国有资产的评估,多年来评估业务也以国有资产评估为主,而评估国有资产同时负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所以,评估师宁可高估,不愿低估;另一方面,由于对不良资产的认识不足,评估师较少考虑不良资产特定的处置方案及其处置中的特定个别因素,也导致评估价值与市场价值产生较大背离。

(三)部分债权性资产权属不清,产权依据不足,偿债能力判断失真

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委估对象涉及的债务人企业大多是资不抵债的关、停、倒闭企业,当中有许多企业财务会计资料不连续、不完整、不健全。相关的其他评估资料更不完备,由于历史原因,有的企业账面有长期股权投资但提供不出投资合同或协议;有房地产却拿不出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而按照现有的评估惯例,委托方应出具委估对象的有关产权证明,评估机构只对委托方的合法资产进行评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委托评估机构评估待处置资产时,很多情况下无法提供完备的产权证明,致使评估机构难以确定评估客体的产权性质和数量,从而给委托和评估带来一定的困难。

而当以假设清算法评估分析企业偿债能力而需要对债务企业的整体资产进行评估时,有些债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要资产在进行转让时具有一定价值的资产却无产权证明,由于此时评估机构无法对债务企业无有效权属的资产提供评估结果,最终致使债务企业的整体资产评估结论无法满足处置债权的需要。同时也给债务企业恶意隐匿资产提供了可乘之机。(四)不良资产的处置进度与评估咨询报告质量的矛盾突出

评估咨询报告作为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唯一的参考依据,应当起着指导处置价格、监督处置行为、衡量处置效果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目前对资产管理公司是以现金的回收额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致使评估管理工作处于“服务于处置”这样一个被动的地位。很多处置项目存在着评估与处置时间上的矛盾,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评估咨询报告,中介机构难以完全按照评估程序操作以保证报告的质量,逆程序操作的现象比较突出,同时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笔者认为,随着金融不良资产商业性剥离的出现以及资产管理公司向投资银行方向的发展,处置变现不宜再作为不良资产处置的主要方式,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也将逐步向多元化过渡。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将与企业的效绩评价相结合,使分析结论更加趋于合理。资本运作手段的增强将会引出多种债务重组形式的出现,对中介机构专业技术知识多元化的综合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进一步做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设想

(一)要研究制定有关金融资产评估方法标准体系

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与普通的工业企业的评估存在较大的差别,是资产评估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情形。因此,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方法不能完全照搬工业企业资产评估的方法。在认真总结工业企业资产重组资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金融不良资产的状况、结构特点及金融资产重组的政策和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金融资产评估方法,研究制定出适合金融资产评估的方法标准体系。

(二)有效处理非市场性因素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造成的影响

在实践中,金融不良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处置价格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偏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非市场因素。非市场因素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密切相关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具体的规定和方法,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先由评估机构提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然后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具体的非市场因素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调整处置价格中,资产管理公司要充分考虑到企业、政府、法律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使处置结果更加合理和恰当。

(三)在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中要不断总结工作,丰富经验

多年以来,我国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了大量的金融不良资产,在处置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同时,这些年资产管理公司也在不断地承受着来自各个领域的质疑,这些都是金融行业和评估行业的宝贵资源。因此,应该对这些案例进行搜集整理,建立数据库,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各种处置因素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建立合理规范的评估参数体系,为交易案例比较法等评估方法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基础,合理体现市场机制对资产价值的影响。

(四)认真评估金融不良资产的真实价值

在以往的政策性处置业务中,资产评估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防范道德风险等方面起到了有效作用;在各家资产管理公司逐步实现商业化转型后,资产评估的定价职能将被赋予更高的期望和要求。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业务决策具有更大的难度和风险,资产评估作为定价工作的中心环节,如何使评估结果更符合处置实际、更贴近市场价值,是下一步评估实践的重要课题。《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提供了更多样的评估方法和更宽泛的价值类型,为评估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依据,有利于提高评估服务质量和效率。

(五)加强评估行业建设,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加强行业诚信建设,提高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统一计费标准,提高评估机构参与积极性。统一计费标准,制定比较合理的计费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评估机构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工作的参与积极性,对该工作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评估人员应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业务较一般的资产评估业务复杂,需要评估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因此,做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工作,评估人员必须下功夫学习相关知识,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否则,很难搞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工作;严格执行评估程序,正确使用评估方法。评估人员要树立风险意识,克服糊弄心理,以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有关准则和指导意见的规定程序。评估人员在执行程序和分析过程中,要积极发掘有用的信息,充分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提升不良资产的价值。在评估方法上,也要充分考虑各种评估方法的假设前提和使用范围,以正确衡量不良债权的价值。

(六)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

篇8

【关键词】 资产评估; 应用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资产评估行业是综合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智力密集型行业,评估师在执业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要求高等院校资产评估专业构建课程结构科学,面向应用、注重实践、讲求创新、突出个性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资产评估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点

综观我国2010年17所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专业的培养目标,大致可以划分成六类:一是复合型、应用型或者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当前不同院校资产评估专业培养目标的主导,如南京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山东工商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河北经贸大学;二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如山东经济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湖北经济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三是复合型专门人才,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四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如浙江财经学院;五是技能型人才,如南华工商学院;六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如广东商学院。

本文认为,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应该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需求和该专业的特点相适应,鉴于资产评估专业是一种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又高度综合的专业,资产评估师在执业过程中,要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资产价值评估的相关参数,将资产评估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创新型资产评估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创新型资产评估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既要像其他本科生一样掌握一定科学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适应能力;同时又能在面向现场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体现出较强发现、提出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主要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而是成为熟悉资产评估和现代科学知识,在第一线从事资产评估知识应用与创新的专门人才。最后,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开拓意识以及独立的人格品质、自由的精神状态、浓厚的工作兴趣、团队精神和较强交流协调的能力。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进课程体系

应用创新型资产评估人才培养,需要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格局,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知识结构、应用技能和个性化需求等因素,按模块设计课程。

(一)资产评估专业职业能力开发

职业能力框架的研究方法一般包括功能分析法和投入法。运用北美CBE理论中的职业分析方法(DACUM),从资产评估公司邀请11位工作在第一线、富有经验、优秀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利用两天时间进行资产评估专业职业分析,列举资产评估职业的职业能力领域和专项技能,确定与描述本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能力。通过职业分析并反复征求相关人员意见,确定与描述包括职业道德、知识、一般技能、房地产评估、机器设备评估、无形资产评估、资源性资产评估、长期投资性资产评估、流动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资产评估报告、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金融资产评估、国际评估准则等14个能力领域和210项单项技能二维的资产评估专业职业能力图表,为资产评估教育提供纲领性文件。由于这些技能是职业团体或者工作在现场的优秀注册资产评估师经过缜密思考和讨论以及认真分析确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按图索骥”,将课程设置与能力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较少的教育成本培养出符合审计工作需要的专门人才,对高等院校资产评估专业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并提供不同水平关键胜任能力清单或“菜单”,能够帮助其辨别相关学习活动,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指明方向并评估其现有的胜任能力水平,帮助其计划和提升他们的职业生涯。

在资产评估职业能力研讨成员的基础上,再吸收部分高校的专家教授,组成资产评估专业教育委员会,根据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对该专业方向的职业能力图表与考核要求进行修订,以确保本专业的教育不致时过境迁,适应资产评估公司工作的需要。

(二)基本能力+创新能力+多元智能

资产评估专业知识结构一般包括基础知识、应用技巧知识和专业知识,资产评估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坚持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空间。课程体系的建构分为基本能力课程模块、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多元智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循序渐进。1.基本能力课程模块。基本能力课程模块是基础,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应用知识、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以及跨学科知识和素质拓展的获得,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法、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资产评估学、建筑工程评估基础、机电设备评估基础、资产管理学等课程。2.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创新能力训练模块是目标,是培养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包括思维类训练课程、能力训练课程、方法类课程、原典课程、项目课程、第二课堂系列课程,如资产评估案例研究、微积分、哲学、国际资产评估准则等课程。创新能力训练模块主要由案例分析、模拟评估和评估实践三大部分构成。3.多元智能模块。多元智能模块是应用创新型人才个性充分发展的必要保障,如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不动产评估、金融资产评估、税基评估等课程。

三、改进教学方法,营造互动、竞争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方法上,“理论方法案例模拟训练”并行,以基本理论为基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分别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网上模拟实验等,注重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具体而言,在教学活动中,按照资产评估机构的组织设置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将学生分成以10人左右为单位,组成“虚拟资产评估公司”,拟定自己的公司名称和发展战略及业务方向,利用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上建立一个虚拟店铺(Web主页),将机构的有关信息及业务资料输到上面。整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每个学生担任不同的职务并定期轮换,组织开展资产评估、案例分析、课题讨论和课后实践活动,并做成课件在课堂上现场演示。利用团队凝聚力和团队间的竞争机制,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组织现场实景式教学,如土地评估、机电设备评估,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到卖出土地或机器设备交易现场观察并收集资料,开展资产评估或者验证评估结果。此外,聘请资产评估公司资深注册资产评估师为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理论或实践教学任务。

四、多种措施并举,促进个性化专业能力养成

除全面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外,采取多项举措发展学生的专业特长,具体包括:一是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在充分考量不同学生的性格、能力、偏好差异的基础上,确立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机电设备评估、不动产评估、金融资产评估、税基评估等专业方向及指导教师,在课外成立相应的学习兴趣小组,定期交流和开展有关问题的研究。二是开辟第二课堂。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课堂教育的延伸,第二课堂具有开放、灵活和广泛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聘请资产评估专家举行一系列的资产评估讲座等形式,以开阔学生视野。三是成立学习中心。鉴于教师居住地远离学校,除在网络上回答学生问题外,任课老师定期到指定地点与学生交流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由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四是综合导师制。第二学期末,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偏好选择专业综合导师,其后三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社会调查、专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等的撰写,参与老师的教科研活动。五是科研活动。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学术探讨和科学研究,特别是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学术活动,如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校级课题等。

五、校企联盟与综合考核评价系统

我们与浙江十余家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合作关系,采用校企合作、企业定制等多种模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如与浙江坤元、钱江等建立的教学科研联盟、双导师制等。组织学生到资产评估机构中进行锻炼,“真枪实弹”的操作,让学生参与明确评估业务基本事项、签订业务约定书、编制评估计划、现场调查、收集评估资料、评定估算、编制和提交评估报告、工作底稿归档整个评估过程,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的全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习成绩考核上,采取灵活多样、系统综合的考核评价方式,以检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第一,建立学生学习过程及成绩档案,综合考核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从学习资产评估基础课程(第四学期)开始,对每个学生建立一份学习过程和考核成绩的记录档案,详细记载学习、考核过程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不同学期的学习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定期将相关情况反馈给每个学生。第二,学习过程考查和学习效果考查相结合。每个学生的期末成绩由4部分组成,包括评估基础知识(占40%)、案例分析与评价(占40%)、模拟评估报告(占10%)、观点阐述(占10%)。其中评估基础知识和案例分析与评价部分的考察主要采用试卷答题的方法,重点考察学生对资产评估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拟评估报告主要是课后完成的模拟评估项目报告,重点考察学生的总结和文字表达能力;观点阐述部分的考察主要以课堂发言为依据,重点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面试与笔试相结合。面试问题包括案例分析、观点陈述、设定情景的解决等,以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笔试包括平时作业、期中、期末考核等。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兴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5).

篇9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会计双重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 问题 对策

一场源自美国的百年一遇的次贷危机让全球经济严重受挫,人们在恐慌之余竭力地寻求此次危机的根源。以ABA(美国银行业协会)和IIF(国际金融协会)为代表的美国金融界将公允价值推向风口浪尖,甚至将矛头直指公允价值,片面地认为是其将美国市场经济推向“死亡螺旋”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当然,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暴露出了诸多弊端,公允价值该何去何从,再次成为会计理论界、实务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的不断发展,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将公允价值重新引入我国会计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以葛家澍为代表的国内众多学者认为,只要存在资源委托,就离不开历史成本;只要存在金融创新,公允价值就必然盛行。若要兼顾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大根本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共同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我国会计领域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双重计量模式(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2010)。然而后危机时代,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尚不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运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很好地运用公允价值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界定及优越性

(一)公允价值的界定

公允价值在不同的组织和国家有着不同的界定。I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的双方当事人在公平交易中,自愿地进行资产交换和负债清偿的金额。2006年9月,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公允价值计量》中将其界定为:在计量当天,交易的双方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是清偿负债所支付的金额。2014年,财政部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中,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级次,提出了计量单元的概念,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的披露做出具体要求。同时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各个国家或国际会计组织在对公允价值界定时,基本将其应用条件设定为四个方面,即有效市场、公平交易、持续经营、计量时点,而在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基础和具体方法方面并没有明确指出(吕玮,2013)。以我国为例,新的会计准则中将公允价值的计价划分为三个层级,指出在活跃的市场条件下,市场的实际报价是公允价值的最好依据,而在相对非正常、不活跃的无序市场条件下,却笼统地指出公允价值需依靠会计人员的估值技术或资产评估机构提供。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

1.有助于为投资者提供与决策有关的会计信息。作为可以有效维护产权秩序的公允价值,其可以在特定的时点以及特定的市场环境中,比较真实地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即时价值,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相关财务风险、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便于信息使用者全面掌握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

2.能够及时地反映动态市场价格。在不断创新的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交易价格随着变幻莫测的市场信息不断变化,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能真实动态地反映其实际价值,而公允价值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3.符合配比原则。在金融衍生品方面,公允价值可以及时以市场交易价格反映其入账价值,购进金融产品时以公允价值确认成本,售出时以公允价值确认为收入,客观地反映了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符合配比原则。

二、我国公允价值的发展概况

自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以来,历史成本凭借其特有的客观性、中立性以及可验证性,能够为相关利益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等优势,而无可争议的被公认为会计计量主要模式。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历史成本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金融创新下的众多衍生工具的计量需求,公允价值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

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公允价值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谨慎引入时期,上世纪90年代末期,财政部在少数具体准则如《非货币易》《债务重组》中首次谨慎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这一阶段,公允价值属于新兴概念,理论界和实务界在认识上存在不足,对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相对比较滞后。第二阶段为否定时期,2001年,财政部在和修订的八项具体准则中,取消了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易》《债务重组》中的运用,该时期因为国内的市场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公允价值赖以生存的活跃市场没有形成,公允价值估价模型没有科学建立,当市场不能以正常的交易价格进行计量时,部分上市公司便人为地、主观地将公允价值变成其盈余管理的操纵工具,最终通过财务会计报告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严重扭曲,不能反映公司真实的经营业绩,所以公允价值被暂停使用。第三阶段为肯定并大胆运用阶段,为了满足不断创新的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迎合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2006年财政部再次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入我国的会计准则。此次公允价值的引入范围空前之广,过半数的具体准则均有涉及,但是与之前首次引入公允价值相比,本次的引入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具体国情,显得积极而又稳健,适度而又谨慎,对相关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适用条件和范围的规定比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更加严格。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2010年财政部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在充分考虑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将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力度,但是不会完全跟风国际上对金融资产的重分类等做法。

三、当前我国公允价值运用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可比拟的公允价值被引入我国会计系统,并作为会计双重计量模式之一,与历史成本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共同发挥作用。然而,我们在肯定公允价值诸多优点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后危机时期我国公允价值在运用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

(一)市场条件不成熟,公允价值缺乏可靠性

公允价值在欧美国家之所以盛行,主要是其资本和金融市场较为成熟,市场基础条件比较完善,而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公允价值计量赖以生存的市场环境不够成熟,自由、活跃、公平、规范的市场条件还在不断地建立与完善之中。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较晚,对第三层级相应估价模型的有效研究不足,当市场处于无序状态时,公允价值的来源主要依靠易受会计人员主观职业判断影响的专业估值来获取价格信息。同时,国内评估机构可能会因为外界的压力和利益的诱使,使其独立性难以保证,加之自身从业人员专业评估水平的限制等原因,使得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有所降低。

(二)会计理论基础及法律规范不健全,公允价值操作难度较大

公允价值理论在西方国家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IASB和FASB为代表的国际会计组织,就已经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2006年9月,FASB的第157号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的,对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改革,统一了之前对公允价值的各种界定,进一步明确了公允价值的新的层次及估值技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首次引入公允价值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从未停止过。考虑到我国具体国情, 2006年财政部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再次将公允价值谨慎引入,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共有17 项提及公允价值的运用,其中仅有三项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直接提供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而其他具体会计准则只是间接地提供了计量方法。总体来说,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完善的理论基础、系统的操作规则和科学的估价指南等均未有效建立,这样导致我国公允价值在实际运用的时候,缺乏统一的、可行的、可操作的理论规范作指导,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三)内外监管不力,公允价值易成为盈余操纵的工具

我国部分公司仍然存在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现象,公司的管理层并非完全是由治理层通过市场招聘职业经理人而来,很多公司的管理层由董事会直接任命,不能有效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甚至出现股东“自己管自己”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部分管理者通过滥用公允价值,借助复杂的估价模型,指使有关会计人员或利诱中介评估机构对诸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等相关经济业务作出不合理的估价,肆意调整利润以粉饰报表,从而达到预期目标或非法目的。另外,以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注册会计师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主的外部监督不力,一方面由于监督、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另一方面作为监督机构灵魂的“独立性”很难保证,这无疑为那些企图借助公允价值实施利润操纵的违规违法行为提供可乘之机。

(四)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职业素养亟待加强

随着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活跃与非活跃市场的辨别、双方交易情况的诚信判断、估值技术运用的选择、风险报酬率及现金流量折现率的确定、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取舍等事项,都需要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当前,一方面我国高校在会计理论方面教学较为传统,知识更新不及时,不能和国际先进会计理念接轨,尤其是公允价值教育方面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层次会计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由于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在该领域研究相对比较滞后,具体实证研究更是严重缺乏,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整体不高,使得会计人员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处理公允价值确认、计量、披露等较为复杂的问题。此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利己行为愈演愈烈,部分会计人员有可能会丧失道德良知,利用公允价值提供虚假信息,从而成为操纵利润的舵手。

四、对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市场条件,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成熟的市场条件是确保允价值可靠性的首要条件。目前,我国的市场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在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不断趋同的同时,应积极为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提供有效的市场条件。从市场环境方面来说,应该加大培育要素市场自由交易的力度,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政府调控方面,由于市场固有的缺陷,其本身并无自主纠错能力(陈卫华,2013),所以政府要处理好“有形手”和“无形手”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以达到“手牵手”“并肩走”的良好状态。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特别是资本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资产评估行业,积极为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提供完善的法律环境。从技术支持方面来说,在市场处于无序状态时,依靠估值技术或第三方提供的评估价格,公允价值的取得成本较高、难度较大,所以行业间应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市场价格资源库,实现网上价格信息查询,降低公允价值的取得成本,提高公允价值实施的可能性。

(二)加大理论研究力度,提高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

当前,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与西方国家相距甚远,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缺乏一套科学、有效、可行的理论指导。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成熟,虽然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诸多弊端,但不可因此而否定其独特的作用,更不可否认西方国家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贡献。所以我国在实现与国际公允价值趋同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学习IASB和FASB在该领域所取得的先进经验,努力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和操作指南,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构建非正常的、非活跃的、无序市场条件下的现值估价模型,从而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三)强化监管,净化公允价值实施环境

一是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针对部分公司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现象,应有意识逐渐减少部分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稀释股权,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股权分配中来,优化产权结构,弱化“内部人控制”现象;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国内职业经理人市场,为更多企业提供优秀的经营管理者,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有效分离。二是加强对专业评估机构的监管。评估机构的性质决定其业务独立性的重要性,政府主管部门不仅要加强评估行业的相关立法,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作用,共同为其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评估企业自身业务水平、提升职业素养,健全诚信建设,真正发挥中介评估机构的独立、公平、公正、公允的功能。三是强化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央行、三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审计机关等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对资本市场、金融领域的监管,积极建立市场的信息监测与反馈机制;另一方面,要提高部分铤而走险者的道德风险的成本代价,加大对滥用公允价值实施盈余控制行为的惩处力度。四是建立严格的双重审计机制(李国民,2010)。外部注册会计师的有效审计是以公司内部审计为基础,应充分发挥公司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部门应直接归属公司监事会的领导,在避免“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实施严格审计。当前,我国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审计制度尚不完善, 2006年2月,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也只是初步规范了我国公允价值的审计方法和过程,远不能满足作为双重计量模式之一的公允价值审计需求。为更好地对企业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披露实施监督,有效遏制利用公允价值提供虚假信息而进行利润操纵的势头,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专门的公允价值审计制度。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公允价值的引入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理论界和高校应该加大对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的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有针对性地学习国外在本领域的先进经验和理念,通过高等教育、科研立项以及学术交流等形式,丰富高校在公允价值领域的宣传和研究,扩大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会计运用中的影响;另一方面,实务界和会计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对公允价值的实际运用进行研究,通过国内外的实证案例研究和自身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和教训,建立起真正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体系。在提升会计人员职业素养方面,会计人员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参加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题学习以及各类培训等方式,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篇10

房地产经营业的迅速发展,刺激了金融机构的房地产抵押业务的增多,在取得业务收益的同时也存着相当大的法律风险。本文分析了金融机构在发放房地产抵押贷款时面临了的法律风险,并提出一些降低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

房地产抵押贷款;法律风险;防范

1房地产抵押贷款面临的主要风险

1.1房地产抵押评估产生的风险房地产的抵押评估指的是房地产评估机构以提供给金融机构的抵押房地产做为评估对象,通过一定的估价程序和方法所进行的房地产价格评估,在进行评估时根据房地产的实际情况可采取多种估价方法,可以根据相似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进行参照评估,但是尽管是本着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估价的,有时也会产生很多因为评估价格造成的纠纷。在进行房地产抵押评估时常遇到的风险有:

1.1.1房地产所有权的风险又称为权属风险,主要表现在房产的实际面积是否与房产证的证载面积相符,房产的位置是否与受益人的确认相符等,这些方面如果情形不相符就会引起纠纷,影响房产的市场价格。

1.1.2评估时点的风险房地产抵押评估是对一个基准点的市场价格的评估,所以进行抵押评估的时点的价值与贷款到期日房地产的市场价值是绝对不一致的,因为评估的时间价值差异就会产生风险。

1.1.3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抵押人由于没有将房地产取得的来龙去脉告知金融机构,造成金融机构无法获得相关的信息而产生风险,如土地使用证取得了但还有没结清的出让金,房产证取得了但是工程尚未竣工验收,房产证和土地证上的所有权人不一致等。

1.1.4抵押房地产的用途方面的违规操作房屋的实际建设规划和法律的规定用途不符,房屋受到外界的影响以后随意改变房屋的法定用途等这些违规操作,会造成房地产价格的虚高。

1.1.5附带租赁约定的房地产抵押风险房屋所有权人与承租人签订了固定期限的租赁合同,并取得抵押贷款,延误了金融机构行使抵押权。

1.1.6将还建房屋做为抵押房产房屋的所有权人将提供给原来的土地使用人的房屋做为了抵押物,实际上这套房产应该是土地开发费的一部分,如果抵押人不能如期偿还债务,就会延误抵押房产的变现。

1.2评估人员的技术及职业道德产生的风险现在的房地产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采用的估价方法取得的抵押价值就会有失公允和专业性,从而带来风险。如果评估人员专业水平较差,有时就会套用不合理的技术参数进行评估,再加上没有房地产生产经营的实际经验,对房地产市场没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房产的评估价值就会有所偏差。房地产的评估价值是会直接影响贷款额度的,如果评估人员不秉承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丧失职业道德,一味向委托方的利益妥协,再加上评估态度不够严谨,有的都不进行实地勘察,简化评估流程,就会增加评估价值的主观因素,与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不符,金融机构的信贷人员由于是非房地产评估专业人员,如果凭评估报告阐述的结果发放贷款,就会产生一定的风险。

1.3金融机构进行现场勘察和审批贷款额度产生的风险信贷人员在发放贷款之前,应该前往房地产的实地进行现场勘察,对房屋的位置、结构、装饰情况、内部配备等情况与掌握的书面资料进行核对,这样可以避免抵押人利用信贷人员对现场不熟悉的弊端提供虚假的资料,从而误导产生虚假的抵押价格和错误的抵押判断,对于很多房产证上未列明的事项,如基础设施、环境污染等因素只有进行了实地勘察才能了解和掌握。信贷人员要对贷款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抵押比例、利率、还款方式、贷款期限等进行认真的审批,要设立风险防范标准来保证贷款发放的安全性。一般是得到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值以后,金融机构再核实抵押人的信用情况、财务情况、变现能力等信息,从而确定抵押利率和抵押比例,但是房屋的变现能力是很预测的,再加上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房产的价值也会起伏,这就造成了在审批环节的一定风险。

1.4抵押贷款时产生的风险抵押人取得贷款后如果房产的市场价格波动很大,迫于压力会违反约定不再继续还款,这就给金融机构的资金回笼带来了风险;如果抵押人无力偿还贷款,金融机构只有进行房产拍卖,但要保证其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所以无法进行房产的强制处置,金融机构就会蒙受损失;有的抵押人申请抵押贷款时是为了开发房产,得到贷款后不专款专用,以致于到期后房产不能按时完工而造成无力偿还,贷款金额太大金融机构无法收回。

2防范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的应对措施

2.1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制度金融机构要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建立抵押贷款的风险监测和预测机制,对贷款的审核、发放、回笼等活动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所以必须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措施来防范风险。

2.1.1加强按揭贷款的管理要建立完善的内控流程和监督机制,建立一套简单易操作的按揭贷款制度,制度要保证一线的信贷人员易于掌握,所有信贷人员都要严格按照制度的要求进行抵押业务的操作,不能营私舞弊,要本着公平、公正、独立的原则来进行抵押放贷业务。

2.1.2加强内控管理要对信贷操作流程进行规范,放贷时要现场考察,发放贷款以后要进行审查,对客户所提供的资料和掌握的资料进行认真核对,如果发现放贷后有影响贷款顺利收回的因素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

2.1.3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通报处理如果金融机构发现了违规的按揭行为,要立即找出原因,对相关责任人建立黑名单并发散到网络,给违规人进行以后抵押按揭的种种限制,实行有效的信贷惩罚。

2.2进行现场勘察金融机构不能光在办公室里整理资料,而是要到抵押物的现场进行勘察,确保房地产档案资料和实际勘察资料的相符性。发放贷款以后也要进行资料的复查,查看土地用途是否发生变更,如果发现变更应立即责令改正。房屋的面积应该先经过测绘以后再进行抵押登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房屋价值的准确性。如果是共有财产的抵押,应该让所有的共有人签字确认同意。银行也应该要求抵押人将房产和土地一起抵押,这样可以保证资产的变现。

2.3开发新的抵押贷款品种和二级市场金融机构如果想开发亲的抵押贷款品种可以降低抵押风险,这是因为我国规定的还款方式现在比较单一,按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可以尝试开发一些新的抵押贷款方式,如级级偿还、循环抵押等。也可以对贷款利率进行调整,我国现行的浮动利率制度会给抵押人带来一定的风险,也不利于抵押人的不同风险需求。由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相关的法律体系已经越来越完善,我们可以尝试着进行房地产市场的证券化,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如房地产证券化,开发房地产的二级市场,规范现有的市场操作流程,保证贷款的资金回收质量,采取措施来促进金融机构的改革,对投资主体进行强化,健全银行的评级体系和信息披露体系。

2.4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和保险机制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是保证贷款资金安全收回的重要方面,要严格进行抵押物的操作,信贷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避免人为进行抵押物价值确定的违规行为。要进行抵押物的动态管理,不但要进行贷前的审批,更要严格重视贷后的动态监控,对一些中长期的贷款可以进行定期的重新估价。有效施行分期还款制度。要建立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保险机制,要赋予抵押贷款保险人权利,抵押人可以委托保险公司抵押贷款的保险事务,保险公司获得保费的同时可以保证金融机构降低风险,可以将人寿保险和住房贷款进行组合。

参考文献

[1]李群荣.房地产周期波动与商业银行抵押贷款风险研究.财经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