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处置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处置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条为保障我市农村信用社改革顺利进行,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农村信用社改革期间可能出现的支付风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樟树实际,制订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所称的支付风险是指由于业务经营不当引发的支付风险,或由于人民群众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误解;或者是有人恶意造谣,惑乱人心等情况引发的挤兑存款,而造成的突发性支付风险。
第三条我市农村信用社必须合规稳健经营,确保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承担保证支付到期存款(债务)的责任。
第四条我市农信联社必须加强辖内网点资产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的预测管理,及时发现和防范支付风险,确保辖内机构网点的平安和当地金融秩序的稳定。
第二章支付风险的自我防范
第五条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时期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改革时期风险处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市政府办公室、银监组、市人行、农信联社负责人为副组长,财政局、公安局、银监组、人民银行、农信联社有关负责人为成员,并设立办公室(办公室设市银监组),负责我市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监控和防范。领导小组实行每月例会制度,讨论和分析辖内农村信用社资产的流动性与支付能力,作出相应的评价,研究拟采取的措施。市农信联社要设立相应的机构,制定相应的办事制度。
第六条市农村信用社要严格执行中国银监会下发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各项规定,并按月真实的向上级信用合作管理部门和市监管组报送“支付能力测算表”(附件)及相应的分析报告。
第七条各农村信用社要积极配合市农信联社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大意义、农村信用社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创新对“三农”支持的强化与完善,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理解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消除可能产生的各种疑虑。
第八条市农信联社要强化全市农村信用社集中调度资金的力度,提高辖内统一调度资金的能力,从本预案下发之日起,市农信联社要尽快将辖内各农村信用社网点在他行的转存款一律转存联社统一调度。
第三章支付风险的监控与预警
第九条市农信联社要加强对存款的监控,对存款急剧下降的网点列为重要监控对象,并分析情况,找出原因,采取补救措施,防患于未然。
第十条各农村信用社在上报“支付能力测算表”的同时,应对自身的支付能力变化情况作出评价,确定风险状况。
第十一条市银监组、农信联社要将支付风险状况有恶化趋势的农村信用社,列为支付风险关注对象,并及时向其发出“支付风险提示书”,要求其迅速进行整改,并在3个月内遏制住风险趋势,解除关注对象。
第十二条市银监组、农信联社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农村信用社,无论是否出现支付缺口,均列为严重监控对象,并及时向其发出“支付风险警告书”,要求其立即上报化解支付风险的整改报告和“支付能力测算表”,处置领导小组应立即开会研究对策,对问题严重的要下派化解救助工作组。
(1)由于误解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网点有集中挤兑存款的现象,可能产生急发性支付风险的苗头。
(2)由于谣言的流传,造成网点有群众集中支取存款的现象,可能产生急发性支付风险的苗头。
(3)业务经营管理不当,造成严重的资产流动性不足,有下列指标之一情况的,有引发支付风险的可能:
①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25%
②备付金比例=(存款准备金+备付金)/各项存款期末余额(不含委托存款)-6%<3%
③存贷款比例=各项贷款期末余额/各项存款期末余额>80%
④中长期贷款比例=一年以上中长期贷款余额/一年以上存款余额>120%
⑤资产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各项存款100%>4%
第四章支付风险的化解与救助
第十三条当被严重监控的农村信用社产生支付风险苗头,或出现支付缺口时,市联社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向风险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对产生风险的原因作出及时准确的分析,找出产生风险的根源,进行对症化解和救助。
第十四条若由于误解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出现挤兑存款现象,风险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组织公安、司法有关部门现场维持秩序,协助突发支付风险社做好稳定和疏导工作,依法制止散布谣言、制造事端等违法闹事行为,严肃处理违法人员。
第十五条若由于有人恶意造谣*谤农村信用社而产生挤兑存款,风险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要妥善处置,并采取相关形式避谣,尽快消除谣言的不利影响,并要采取果断措施,以对破坏金融秩序造谣生事的人进行法律制裁。
第十六条若由于业务经营不当,不能支付到期债务或由于第十四、十五条原因产生了支付缺口,可选择以下措施化解和救助。
一、紧急自我调整资产和负债的结构
(1)大力组织存款,压缩贷款,降低存贷比例;
(2)卖出持有的各种债券;
(3)变卖固定资产(处置抵贷资产);
(4)补充资本金(增扩股金);
(5)清收拆放或存放同业资金。
二、由市农信联社协调紧急组织辖内调剂资金救助。
三、必要时紧急向当地人行申请动用存款准备金和再贷款救助。
四、向省级行业管理部门申请紧急救助。
第十七条突发性支付风险平息后,突发支付风险社要向市风险处置领导小组、银监组、市农村信用联社报送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发生突发性支付风险的情况、原因、造成的社会影响和采取的措施等。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预案未尽事宜按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篇2
——堵截短信诈骗确保客户资金安全
一、基本情况
一个中年人手持我行社保卡着急的走进营业网点。大堂经理见状忙迎上前询问需要办理什么业务,客户说要将卡里的钱转给淘宝。他买错了衣服,想退款衣服已经寄回去了,但是收到一条短信说需要给淘宝支付500元押金,大堂经理联想到这可能是一次电信诈骗,因为退款是不需要押金的。
客户催促着说,你快点,我这可是好几千的衣服要退,今天不转过去,就要等到下个礼拜一了。大堂经理安排他们坐下后,耐心安抚客户情绪,跟他一一分析这个所谓退款押金的疑点,并打开自己的手机给客户解释退款流程,通过大堂经理的一番讲解,客户认识到可能自己的信息遭到泄露。遭遇了电信诈骗。
二、暴露的风险及问题
上述案例是诈骗分子惯用的手段,年龄大,不了解网上购物流程的客户仍然容易上当。银行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警惕性,通过对客户行为的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果断采取行动,挽回客户损失。
此案例涉及到电信诈骗的原因有:
受害者对于电信诈骗的防范意识不够。首先,对于陌生电话,网站等一定要慎重再慎重,不要轻易相信他们的话,如果确认他们提供的消息无误,最好自己拨打购物网站的官方热线询问有关消息。如果钱被转走,当事人应该在第一时间马上报警,要求警方联系银行,调查钱款汇入的银行卡账户,及时冻结,避免更多的损失。对此,我们要对电信诈骗的种种手段有一定的了解,在遭遇时做到有效防范,及时发现,尽早纠错。
作为银行工作人员,在为客户开卡,办理电子产品等业务时,必须要加强审核是否本人办理,同时向签约电子产品的客户发放风险提示卡,并告知客户不能随意点击不明网址,不要轻易相信和回复不明信息和电话,增强客户安全意识,防范于未然,让犯罪份子无机可趁。
三、处置措施及成效
此案例中的大堂经理处置措施十分有效——主动发现,积极劝止。从客户进门开始发现异常情况,到细心询问客户着急原因,再到最后耐心劝导客户并帮助客户挽回自己钱财,整个过程都直接有效地帮助客户防范了电信诈骗。
工作中要注意客户的大体识别,以及客户身份信息的核实,该核实的必须核实,需要客户提供有效证件的,必须提供做到位,避免虚假操作。遇到大额转账、汇款业务要多问一下其用途,电子银行业务多给客户做一下安全提示,例如密码的保管和使用流程,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很有效防止客户资金被骗。
所以在以后的业务经办中,让自己多一份细心,给客户多一份业务的交流和温馨提示,可以很有效堵截不法分子的诈骗行为。。
四、汲取的教训及启示
此案例提醒我们:网点人员要主动识别。一是由营业网点工作人员根据对诈骗犯罪作案手法和形式的熟练掌握,对有异常转账行为的银行客户进行防诈骗提醒和简单的防诈骗宣传工作,并进一步识别该银行客户是否涉及被骗。二是网点负责人要及时劝止。网点工作人员明确客户有可能被骗后应立即向网点负责人报告,由网点负责人与当事人详细解释并耐心进行劝止。三是公安机关民警劝止。对于当事人不听网点负责人劝止的,可由银行营业网点通知公安机关派民警到场,共同做好当事人的解释和宣传工作。
(一)通过此案例,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建立符合自身的有效管理措施:
1、构建案防长效机制。针对社会上花样繁多、层出不穷的电话、短信等诈骗事件要加强员工的培训教育,确保案防工作常抓不懈,并通过各类典型案件和风险事件的举一反三,使员工了解各类诈骗的作案手法和特点,切实提高内控案防意识,有效遏制案件发生。
2、树立客户至上意识。在办理业务过程中细致、耐心,要善于从客户神态中发现疑点,并充分运用沟通技巧,及时说服和帮助客户辨别事件真伪,增强外部诈骗防范意识,主动与各类诈骗活动作斗争,切实维护客户资金安全。
(二)通过此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1、提高认识,增强防范意识
近年来,利用电信发虚假消息,从事诈骗犯罪活动已犯经成为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电信诈骗,是指通过固定电话、手机、电脑等通信工具诈骗机钱财的犯罪形式。电信诈钱骗犯是骗一类新型的犯罪方式,犯罪成本低、收益高式,侵害面广,犯罪手法变化化快,打击难度大,受害人人防不胜防。
防范电信诈骗一直是我行宣传以及警觉的重中之重,今后我行要经常开展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活动,通过阅读宣传手册、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形式式,大力宣传电信诈骗对金融系统以及对公民人身和和财产安全的危害,从电信诈骗的含义以及手段等方面向支行全体员工进行详细说明,要求员工从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防范电信诈骗,了解电信诈骗的严重危害性。
通过开展防严范电信诈骗宣范传活动,要切实实增强员工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使员工从思防想上领会开展防范电信诈骗活动的重要意义,及时让身边家人以及来往客户提高警惕性,共同维惕护护社会安定、维持金融系统统稳定、保护自身和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2、了解电信诈骗手段,积极参与防范宣传活动
要了解电信诈骗的种类。目前,电信诈骗主要包括:冒充熟人虚构事实、虚构子女出事、虚构子女被绑架、冒事充电信局、公检法、司法局等工作人员、以购房、购车退税为名、中奖诈骗、利用银行卡消费、无理由汇款、虚假中奖信息等形式。
在了解了这些常用手段后,我们不要轻易尝试使用自己不熟悉的银行业务、不要轻信陌生人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要轻易泄漏你的银行卡密码等等,牢记“三不一要”即:不轻信、不泄露、不转账、要及时报案。
3、采取有效措施,共同抵制电信诈骗
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与辖区内的公安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构建防范电信诈骗的壁垒。一是张贴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海报,将宣传海报张贴在营业部门口,还有员工以及客户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通过醒目的警示标语提醒员工和客户随时提高警惕。二是网点负责人要切实履行职责,每周抽出一个小时组织部门员工学习典型案例,不断提高员工意识案,识别电信诈骗。三是要求一线求员工在办理业务时,尽到提醒义务。
(三)通过此案例,在日常案件防控工作上还有以下几点要做到:
(1)提高警惕。当前社会情况比较复杂,违法犯罪行为层出不穷且形式多变,经济纠纷频繁。其中,很多犯罪分子把矛头直指银行,千方百计谋取不义之财,这类现象必须引起银行方的高度重视。公安部门与银行应建立联动机制。受害人发现上当受骗,及时举报到公安部门,公安部门要能在最快时间冻结涉案账户,避免受害人财产损失。因此应尽快出台相关办法,在银行账户的快速查询、冻结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建立快速应急处置机制,及时有效拦截赃款,为群众减少或挽回损失。
篇3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审计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一个运行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能保证企业经营方针和计划贯彻执行,风险内控审计是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以豫新公司2×135MW机组资产处置为例,通过开展工程管理风险内控,为企业收益最大化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了显著作用。豫新公司#1、2发电机组属于100MW等级小火电机组,也是全国第一、第三台4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机组,先期设计及制造技术均不成熟,机组能耗高,造成企业亏损严重。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关停2×135MW机组,既是落实国家、省政府“节能减排”及调整电力结构等政策的需要,也是减轻企业内部经营压力,稳定企业职工队伍的迫切需要。根据国家能源产业政策的要求,豫新公司下发了《2×135MW机组关停方案》。为强化工程审计监督力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了《豫新公司135MW机组资产处置工程管理风险内控实施方案》,按照可控在控的原则,初见成效,具体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预防作用
加强管理,科学制定处置方案,为防止资产处置管理中的问题发生提供了预防作用。公司明确了规范程序、最大限度地提高收益的工作思路,成立了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监督小组、各专业工作小组,切实加强对关停机组资产处置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资产处置行为;提前谋划,认真调研,广泛搜集市场信息,赴开封、平顶山兄弟单位实地考察,明确了机组资产处置基本的定位和目标;制定了可操作性的《2×135MW机组资产处置方案》,对关停机组资产状况、分类方案、程序和时间进度安排等进行了详细、周密的安排。开展资产处置工程风险内控,即全过程审计内控,使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规可守;防止贪污受贿、失职渎职等案件的发生。贪污受贿等案件的发生与管理中的漏洞有直接关系。每个岗位的管理人员恪尽职守,按章办事,使想贪污受贿的人无机可乘。
2、保证作用
规范程序、提高收益,是维护公司合法利益的根本保证。
1)由机、炉、电、热、燃、化、脱硫等专业专工组成实物清查组,一边清查、一边贴标识牌,避免实物清查遗漏或重复现象发生,保证做到清查清册与现场实物、标识牌一致。公司委托河南中联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进行资产评估,通过清查核实、实地查勘、市场调查等,完成了资产评估工作,出具了资产评估报告,为今后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奠定了基础。
2)严格执行集团公司、河南公司招标管理制度,进行2×135MW机组资产处置中介机构招标,邀请了北京、重庆、上海、天津四大产权交易所参与投标,整个招标程序规范,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严把投标单位资质准入关,要求所有参与项目投标的单位必须是依法注册的法人,有良好的银行资信和商业信誉;经过评标,确定北京产权交易所为我公司产权交易中介机构。
3)挂牌实物资产成功转让,为企业增加了收益,在兄弟单位同类型机组资产处置中成效显著。豫新公司2×135MW机组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进行挂牌交易,豫新公司与新疆粤新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在北交所相关领导的见证下正式签订了135MW关停机组闲置设备及其备品配件实物资产交易合同。至此豫新公司处置设备价款全部回收,该价款高于资产评估值,增幅53.57%。
3、监督作用
工程管理风险内控既有预防性、约束性,同时也有惩戒性。对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监督。通过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规范程序,充分发挥工程风险内控的监督作用。深入开展资产处置工程风险内控,加强过程管理监督。公司以规范管理为切入点,以跟踪监督为关键点,以提高效益为落脚点,对所有招标工作实施了全程监督;有针对性地开展招标项目后续管理工程风险内控,主要对处置过程中双方履行合同义务(拆除质量、拆除安全、双方主要责任、合同价款及其支付方式、违约责任)进行监督,发现问题,提出审计建议,确保公司利益最大化、费用最小化,维护公司的权益。由于领导重视、组织有力、措施到位,豫新公司关停机组的资产处置工作进展顺利,资产处置收益及时入账,拆除费用一次性支付到位,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体现了工程风险内控在企业管理中的巨大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如何改进和提高企业工程风险内控工作
1、要认识到位、组织到位、领导到位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在制度上明确,业务上关心和指导;二是形成“行政主要领导负责、审计部门组织协调、业务部门各负其责、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三是主管领导要全方位支持,不仅自觉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而且要克服本位主义倾向,不徇私、不护短,做工程管理风险内控工作的坚强后盾。
2、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形成合力
工程管理风险内控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开展好工程管理风险内控,必须发挥审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争取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参与,发挥部门的业务优势,形成工作合力。
3、要抓住重点,分层实施
工程管理风险内控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等,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难点、弱点和热点分层审计,把经营管理中的违规操作、对外经济交往监督不到位等薄弱环节作为弱点抓。
4、加强审计内控,严格考核奖惩,不断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管理风险内控是是强化内部审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勤政廉政的一项重要方法;是审计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力途径。
三、结语
篇4
一、组织机构与工作职责
成立镇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见罡政发[2012]5号文。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动态,提出预防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及危机处置的对策和措施;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做好因经营风险等因素引发的企业危机应急处置工作;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保证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明确相关部门职责:
镇财政、公安等部门及有关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资产、资金流向,跟踪监管并及时进行保护,避免企业资产流失;负责落实企业经营风险准备金;保护或看护企业经营者,防止其受到非法侵害或外逃。
镇劳动保障、财政、企服、三产办、农业、村建等部门:稳定职工情绪,做好与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工作,综合协调指导企业清欠职工工资。
镇宣传、劳动保障、司法、企服、三产、农业、村建等部门:对企业、职工、债权人做好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工作,引导其走法律途径,避免产生过激的情绪和行为。
镇宣传、、公安、民政等部门:正确引导,鼓舞人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负责接待群众来访,维护来访群众的秩序,确保群众及工作人员人身安全;负责特困职工救助。
镇监察部门:负责监督有关部门对企业检查、收费、罚款、摊派等行为,对影响企业正常发展的行为及时纠正。
二、主要防范措施
1、建立应对危机大服务机制。一是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好摸底调查,对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可能存在经营风险的企业进行重点跟踪,提前帮助企业研究对策,提出化解经营风险的方案,重大问题及时向镇政府报告。二是对因金融危机 已发生经营困难的企业,要帮助企业共同筹划应对办法,协调银企关系,千方百计组织恢复经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三是对全镇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产品进行动态跟踪,重点帮扶,确保资金供应,实现有水快流。加大在手工业新产品及投资项目服务力度,及时解决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企业风险及危机信息预警机制。重点关注全镇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作、用工情况及其变化,及时掌握和研判面上出现的企业异动情况,正确分析存在问题,了解掌握风险情况,会同金融机构及时把握企业重大资金流向,核定企业风险等级,及时将资金链断裂、关停、倒闭等情况向镇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定期、不定期召开镇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及疑难问题会办会议,及时解决企业面临困难,及时启动应急处置机制。
3、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各村要明确专人对口联络属地企业,每周对接生产经营重大问题,并及时整理上报。
4、加大对重特大项目包装、报批力度。结合项目扶持,协助企业做好土地证、房产证等权证办理工作,便于企业融资。强化项目上争工作力度,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市专项计划和重点支持计划。
5、加大安全生产检查力度。切实加强生产安全的检查,做好各类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工作,防患未然,避免企业因生产经营秩序不正常,职工(农民工)人心浮动等情况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6、做好扶贫帮困。走访调查企业特困人群,关心特困职工的生活。引导和督促企业尽可能不裁员,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向镇劳动保障部门报告,同时报区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清理拖欠职工工资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对资金安排超出企业解决能力的重特大问题及时上报,严防和恶性事件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7、加强正面宣传报道。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各单位不得擅自向媒体企业相关信息,统一由镇宣传部门对外。同时,注重发挥舆论宣传与引导作用,引导企业进一步认清形势,消除不必要的心理恐慌,增强企业投资人及职工的发展信心。
三、应急响应及处置程序
(一)应急响应分级。
对企业突发经营风险等因素导致企业发生危机事件的,镇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各职能部门立即开展工作,协同应对,力争将企业危机对社会造成的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企业危机事件处置工作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企业突发经营风险,资金链断裂,企业濒临倒闭,大批职工面临下岗,事态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启动一级预案,镇防范企业经营风险领导小组负责指挥,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实施。
二级:企业经营出现危机,资金链即将断裂,需大幅裁员。主管单位应立即向镇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启动二级预案。在镇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各村、相关单位组织实施。
三级:企业经营困难,举步维艰,职工裁员20人或10%以上的,企业向危机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启动三级预案,由各村、相关单位负责处理。
(二)应急处置程序。
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意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了解情况,研究处置方案。
2、企业主要负责人及工程项目负责人必须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妥善处置问题,制止事态扩大。
3、根据现场了解情况,发生10人以上事件,拖欠工资10万元以上的立即上报镇、区政府,并启动实施相应应急响应。
4、认真处理群众投诉,按照规定期限,依法及时查处反馈和结案,防止矛盾激化。
四、相关要求
1、统一思想认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处置工作在当前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所有涉及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工作处置的人员都必须熟悉危机处置预案,充分认识潜在的风险,熟悉掌握相关工作程序。
2、加强配合协作。各部门及各村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开展相关的危机处置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沟通,工作中要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不得相互推诿,各行其是。
篇5
出台背景:
沿江石化产业密集
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风险上升
长江是我国的母亲河,也是唯一连接我国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基于长江得天独厚的水上运输条件和运输成本优势,沿江工业尤其是石化化工工业布局集中,水路运输已经成为沿江石化化工产业原料和产品运输的重要途径。2012年,长江干线危险化学品运输量超过1.6亿吨,作业品种超过250种。同时,长江也是沿江地区重要的水源地,沿线人口众多,取水口密集,长江干线沿线共有生活和工业取水口400多处,涉及人口约1.4亿,一旦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等安全事故,将直接威胁沿江居民饮水安全,影响生态环境和沿江经济发展。
伴随着近年来沿江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量快速增长,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生产安全风险也在上升。2014年6月9日南京扬子石化厂区内发生爆炸,2014年5月9日长江下游靖江水域水质发生异常,2009年8月10日三峡库区发生12个危险品集装箱落水事故,等等,这些事故给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生产安全敲响了警钟,建立完善的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保障体系,保障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国务院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从源头防治、运输监管和应急处置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确保长江饮水安全。
交通运输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质检总局、安全监管总局和国务院法制办认真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多次进行调研,经反复研究和讨论,在国务院应急办的指导下,形成了多方面、跨部门联合推进的工作方案。《方案》的出台,将凝聚沿江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力量,加快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对提高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水平,保障长江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意义重大。
重点工作之一:
加强源头防治
提高沿江化工产业安全和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优化沿江化工产业布局,提高化工园区风险防控能力是《方案》确立的重点工作,是加强源头防治,建立完善沿江石化化工产业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依托长江水运优势,沿江有关省市纷纷上马石化化工项目,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据统计,长江沿江省市化工产量约占全国的46%,是我国重要的石化化工产业走廊。虽然各地在上马石化化工项目时,也事先进行园区规划、环境评价、安全评估,但主要是单个项目或园区的局部影响评估,没有统筹考虑整个长江水系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和运输系统承载力。因此,当前亟需从国家层面对沿江石化化工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布局,规范沿江两岸化工园区发展。而对于沿江已建成的化工园区,则有必要开展区域安全和环境风险及应急能力评估,完善安全和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对不符合布局要求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实施搬迁改造,从根本上解决沿江危险化学品生产及运输安全问题;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必须严格进行安全、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三同时”审查。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方案》明确提出要优化沿江化工产业布局,综合考虑长江水系生态环境承载力、水源保护、运输安全等因素,规范沿江化工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就是要从源头上缓解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对沿江用水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
重点工作之二:
构建综合监管体系
推进危险化学品动态监管信息互联共享
建立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动态监管信息平台,形成监管合力是《方案》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也是建立完善长江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安全综合监管体系的重要基础。
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监管和事故应急涉及交通、安监、环保、住建、水利、消防、工信等多个部门和沿江各省市政府,各部门相互间还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应急协调联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江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此,《方案》提出了明确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建立完善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动态监管平台,实现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动态监管信息共享,及时掌握危险化学品的流向和状态,保障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
为建立动态监管和应急联动机制,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工作,2013年12月,交通运输部杨传堂部长和环境保护部周生贤部长签署了《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关于建立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的协议》;2014年,交通运输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建设的通知》,重点加强预警监控、信息互通、应急协同、应急保障、科技创新、宣教及培训六个方面的合作,努力探索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提高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交通运输和环境安全,与其他部门的应急联动也正在进一步推进中。各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方案》要求,推动建立完善动态监管信息平台和应急联动机制,以有效控制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
重点工作之三:
建立适运性评估制度
降低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风险
危险化学品作为工业原料或产品,种类众多、数以千计,且每年都有新品种问世并进入运输环节。由于部分危险化学品易溶于水、毒性大,一旦泄漏入水,目前的技术手段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因此,合理地控制危害性大、处置难度大的危险品进入长江,成为当前技术条件下的最好选择。2011年修订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就明确规定,禁止通过内河水域运输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剧毒化学品以及其他危险化学品,禁运范围由交通运输部会同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制定公布。
对此,《方案》明确提出,要尽快制定出台《内河危险化学品禁运目录》,从制度层面控制不宜内河运输的危险化学品进入长江水域;同时,针对新的危险化学品,要开展适运性评估,确定运输条件,加强把关,从源头降低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风险。
重点工作之四:
改善运输装备及设施
提高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本质安全水平
单壳散装化学品船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危险品船专用锚地少及洗舱水处理能力不够,存在运输安全和水域污染风险,是《方案》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2009年,交通运输部联合地方政府制定出台《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实施方案》,用三年时间提前淘汰了三峡库区的单壳化学品船;2013年,又出台《“十二五”期推进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将长江中下游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单壳化学品船和600载重吨以上的单壳油船纳入限期淘汰范围,涉及到约1200多艘船龄长、技术状况堪忧的危险化学品船舶。此次《方案》明确提出要全线淘汰单壳化学品船,给出了时间表,同时国家也已出台了资金补贴政策,支持老旧船舶更新,这将进一步改善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船舶的技术状况。
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的薄弱环节,还有专用锚地不足、船舶锚泊困难的问题,如长江江苏段目前只有8处危险化学品船舶专用锚地,不能满足危险化学品船候泊、应急避险的需要;而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危险化学品船公共洗舱站和洗舱水接收设施极为缺乏,导致散装化学品船洗舱及洗舱水接收困难,增加了水域环境污染风险。为此,《方案》明确要求,要加快专用锚地、洗舱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和企业投资,以彻底扭转危险化学品船舶专用锚地不够、洗舱水处理能力不足的局面。
重点工作之五:
提高危险化学品应急能力
筑好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最后防线
近年来发生的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事故,给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敲响了警钟。《方案》确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完善长江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而这也是保障用水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最后防线。
篇6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纠正市场失灵。最近几年,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震荡、波动,因担保圈引发的区域性甚至系统性信贷风险逐渐暴露,并初步流露出难以把控的市场失灵迹象。因此,学界、业界以及决策层越来越重视政府在矫正这方面市场失灵中发挥规范作用的研究和探索。但具体到操作层面,却面临着一系列技术难题。比如,什么样的情形才是市场失灵?政府如何准确把握市场失灵的特征和表现?如何选择介入时机?怎样的矫正策略和方式是规范、恰当的?这一系列问题,既需要理论的突破创新,也需要实际操作案例的有力佐证。为此,本文引入了某市主动介入并成功化解当地三家大企业系统性风险的案例,试图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
一、企业风险及政府应对
(一)接连出险的大企业
2012年以来,该市先后有多家企业出现资金链、担保圈断裂风险,其中,J公司、Q集团、H公司(见表1)均引起了市、区(县)两级政府的关注。J公司是该县引进的外商独资企业,为集纺纱、织布、染整、服装于一体的纺织企业。2012年以来,由于受纺织行业不景气、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资金链持续紧张。2013年9月,J公司因涉及经济诉讼银行账户被查封,各家银行贷款约9600万元集中到期,致使企业资金链断裂,5家债权银行4.26亿元银行贷款受到威胁,风险集中暴露。随后,企业发生小额贷款债务人讨债,企业管理人员离场事件,并很快停产、欠薪,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由于J公司是当地纺织业支柱企业,且为用工大户,企业风险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
进入2014年,Q集团资金链也出现紧张。Q集团是该市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拥有近20家控股及关联企业,集团主营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等。截至2014年1月末,该公司在27家银行合计融资56.87亿元,其中,市外银行融资29亿元,占全部融资额的51%,涉及12家企业担保总额33.24亿元。2014年6月份以来,部分银行特别是辖区外银行连续收缩信贷业务敞口达19.9亿元。
与此同时,2014年末,H公司也出现了风险,企业各项融资19.5亿元,其中银行融资17.62亿元,职工集资1.13亿元,其他借款0.75亿元,涉及7家企业担保额21.04亿元。该公司为当地最大的股份制企业,员工1100人,且主要关联企业为当地热电公司,热力主要用于周边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及居民所需生产、生活用气,所以H公司风险也引起了市区两级政府的高度关注。
(二)地方政府的思考与抉择
面对大企业接连出险,市政府与当地区(县)政府综合多个部门组成调研组,对企业风险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思考,基本对面临的局势和采取的措施达成了共识。
1. 银行竞相抽贷后企业必然倒闭、破产。三家企业负债率高,且融资结构单一,基本以银行融资为主,面对接踵而至的资金链风险,如果银行竞相抽贷,三家企业马上会倒闭破产。三家企业出险后,先后有近20亿元到期信贷业务被承贷银行以各种理由拒绝续贷,占全部融资敞口的20%以上。如果放任金融风险的蔓延,经过多年才积累下来的企业资源无法保全。一方面,会导致银行信贷资产严重缩水,影响银企关系和金融生态,进而引发信贷制裁。另一方面,三家企业均为当地核心支柱产业,80亿元的金融资产风险通过“蝴蝶效应”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震荡,对当地税收、就业产生巨大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2. 企业出险起因于担保圈,企业优质资产还在。一方面,三家企业出现资金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形势总体低迷、市场需求不振以及担保圈风险传递等外部因素引起的短期资金紧张,如果帮助企业渡过“寒冬”,企业能够重新取得较大发展。另一方面,三家企业均有优质资产和核心竞争力,如J公司生产设备比较先进,管理技术团队健全,员工队伍比较稳定,其产品和品牌在市场上仍然具备一定的竞争力。Q集团的中高端基础油产能超过100万吨,居全国前列;油基础油生产工艺比较先进,集团拥有铁路建设运营权,形成500万吨货物吞吐量,具有较强物流成本优势。H公司的苯酐生产线处于全国前列等等。基于以上两方面情况,市政府判断,三家企业尽管都面临着大环境疲软、经营受限的突出问题,但主要风险还是来自担保圈风险的不良传导以及各家银行竞相抽贷的恶性循环,涉险企业仍然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优质资产。于是,市区(县)两级政府决定出手施救。
3. 灵活施救。政府施救有单一资金施救、区域内重组和多元、开放式重组等多种选项。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各地也曾经对资金链紧张、面临破产倒闭的企业施以资金救助、信贷“加杠杆”和硬性“拉郎配”等的重组和施救。但后期发展证明,这都是违反市场规则的施救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帮助企业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反而隐藏了更大的矛盾和风险,大多数企业最后没有逃脱破产命运,反而给当地经济金融造成更大的伤害。基于前期经验教训,市、区(县)两级政府得出一致结论:单纯资金施救,只能解一时之危,不能从根本上破解担保圈困境、阻止银行抽贷;区域内兼并重组有以往“拉郎配”的惨痛教训,不能使困难企业重生;综合考虑,只能进行多元、开放式重组,采取多种措施,在更大的市场空间内寻找最合适的战略投资者,最终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因此,施救的关键在于,尊重市场规律,针对不同企业采取相适应的策略,在风险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寻找到最合适、有意向的战略投资者。因此,三家企业出险后,地方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战略投资者的选择方面,围绕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将目光投向了整个国内市场,期望找到最合适、有意向的战略投资者,在化解当前风险的同时,带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
(三)制定多元、开放式施救方案
1.专门组织及其相关决策。面对快速变化的危局,市和当地区(县)两级政府均高度重视,快速成立了由区(县)长任组长、分管金融和工业的副区(县)长任副组长,经信局、中小企业局、审计局、法院、公安局、人民银行、银监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风险处置领导小组;市政府也明确了企业风险处置的挂包领导。三家企业出险以来,风险处置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召开风险化解会议、债权银行联席会议等20余次,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明确:一是风险企业承贷银行要树立信心,协调一致,与企业共进退,如无特殊情况,不减少原有授信规模,不提高担保条件。二是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做强做大主业,努力降低企业成本,将部分对外投资变现,积极回笼资金,确保不出现欠息。三是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寻找战略投资者,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2. 制定多元化施救方案。相关决策确定后,地方政府摆正位置,既不干预市场正常运行,又充分发挥了“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制定了多元化的施救方案,并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组织实施。首先,摸清企业家底。政府工作组入驻企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如成立了专项审计工作组,进驻J公司开展全面的清产核资工作,出具清产核资报告。其次,政府提供过桥资金,用于银行贷款过桥资金,保证企业不出现逾期和欠息。如由区财政出资5亿元建立过桥还贷资金池,用于Q集团担保企业的还贷周转。第三,组成信贷资金协调领导小组,成立债权银行委员会,对归还银行贷款续贷情况及时汇总报告并协调调度。如H公司出险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亲自组织召开债权人联席会,明确各承贷银行要树立信心,协调一致,与企业共进退,并先后与多家省级银行进行沟通,确保其不抽贷、不压贷。第四,积极帮助风险企业恢复生产。如Q集团出险时,企业开工率不足60%,风险处置小组积极帮助企业瘦身,协调下属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向高品质油品、特种产品转型。
3. 积极寻找优势重组方。在多元化施救的同时,地方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重组方寻找方面。如对J公司的重组, 为了保证重组质量,当地政府着重寻找行业优势较为明显的战略投资者,最终发现R集团部分产品和J公司纺织生产的产品相同,并且在出口市场还是竞争对手,重组之后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产能结构的有效升级。在重组过程中,县政府出面多次沟通谈判,并承诺对R集团重组中承担的负资产部分,以划拨电厂和污水处理厂等优质资源予以补偿,不足部分从J公司原有工业用地处置中予以补偿,资产超额部分用于鼓励企业在当地发展。负责J公司风险处置的市委常委也两次亲赴R集团进行沟通。最终,经过近5个月的谈判,2014年 4月,县政府与R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R集团接盘J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对于Q集团、H公司,市、区两级政府积极根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产品的上下游,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优势重组方。最终,经过多次谈判,Q集团与某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Q集团旗下F油公司也同北京一家环保新材料公司开展了多方位合作。
4. 施救结果及相关各方反应。自2013年9月、2014年初、2014年末,三家企业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资金链风险以来,经过地方政府多元化施救、开放式重组后,三家企业先后走出了困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金融债权得到保全。如J公司重组后,重组方R集团承接了三家银行的抵押贷款2.53亿元,某银行通过自行处置质押物方式处置质押贷款3000万元,剩余贷款转为普通债权按法定程序受偿,全部金融债权保全率超过80%。Q集团、H公司债权均得到了100%保全,且无一出现不良。二是职工利益得以最大限度保全。如新公司对原J公司职工债权按100%清偿比例清偿;雇佣双方取得了信任和谅解,超过70%的员工与新公司签署了用工协议,维护了职工队伍稳定。Q集团、H公司的职工也保持了稳定,未出现大量离职潮和上访事件。三是债务人利益得到有效保全。如J公司重组过程中,创设“普通债权差额累进受偿机制”,对普通债权额不足5万元(含5万元)的,按100%比例清偿;超过5万元的,5万元以内全部清偿,超出5万元部分按6%比例清偿。通过对债务人企业优质资产的出售,阻断战略投资人与J公司原有的债务关系,保持了债务人资产的运营价值,保障其可持续发展。对三家企业施救后,经过一年多市场的检验,企业不仅未受到风险的影响,反而通过重组,优化了产品结构,实现了做大做强,地方政府、企业重组双方和债权银行均对重组结果给予了充分认可。
二、对多元、开放式重组的简要评价
淄博市三起大企业风险处置案例表明,在特定金融风险时期,地方政府主导参与风险处置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较好选择。
(一)操作较为成功
案例表明,地方政府出手及时果断,施救方式多元、开放,不仅能够实现债务企业、债权银行和政府多赢局面,而且为地方政府优化资源配置、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条件,操作较为成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较短时间内化解风险,保护了大批优势企业。案例中,三家企业从出险到化解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而且化解后,均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如J公司的重组方承接了全部资产和负债,保住了年纺纱2万吨、年产各种规格面料2200万米、服装500万件的生产能力。Q集团目前企业开工率达80%,较出险时提高了22个百分点。二是最大程度保全了银行债权,保护了区域金融生态。案例中,三家企业银行债权保全率均在80%以上,Q集团、H公司在出险时所有贷款均未出现逾期和欠息,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契合了银企双方关系,各银行积极向上申请政策,分阶段分层次核销不良贷款,既支持了企业走出困境,又确保了自身不良贷款风险的逐步释放。三是第一时间隔断担保链条,守住了区域性风险底线和社会安全稳定大局。三家企业80亿元的银行融资敞口、近60亿元的担保额度将当地多数重点企业牢牢拴在了一起,地方政府果断出手施救,避免了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同时,三家企业均为当地核心支柱企业,对当地税收和就业贡献也很大,通过施救最大程度降低了对就业、税收、社会稳定方面的负面影响。四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了区域经济结构。案例中,J集团重组后,不仅淘汰了落后产能,而且优化了区域产业结构。Q集团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企业进行了资产瘦身,对优势产能进行了加强,企业慢慢走出困境,对当地落后产能进行了清理整顿。
(二)地方政府的位置比较客观公正
案例中,地方政府时刻注重“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同时发力。在应急处置风险上,一是发挥主导作用,设计整体风险处置方案和标准化的流程。案例中,市、区(县)两级地方政府均及时成立风险处置领导小组,制定了多元化施救方案,围绕三家企业风险处置召开的协调会、债权人联席会达数十次。同时,三家企业风险处置基本都遵循了摸清家底、保证不欠息、确保银行信贷供应、维护社会稳定、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流程,目标一致,有利于各方统一意见。二是帮助企业搭建平台,并积极推进重组进程。案例中,地方政府不仅从全国范围内积极寻找合适的重组方,亲自牵头帮助企业谈判,而且提供大量行政、土地、财政资源推进重组进程。三是积极引导,助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多元、开放式施救过程中,地方政府都充分考虑了企业本身和区域经济结构实际情况,力图寻找和促成能够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重组。
另一方面,在推动企业重组上,政府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寻求最合适的重组方,兼并方要有承担被兼并企业的债务和向被兼并企业增加资金投入、盘活存量资产、搞活企业的能力。案例中,J公司重组方R集团是纺织行业的龙头,有足够实力增加资金投入,盘活存量资产。Q集团重组方选择也是尊重市场,力求能够选择最有利的重组方案。对于银行债权的维护全部通过行业自律成立的债权人联席会,按照市场规则来完成,既能有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又最大程度上保全银行债权。企业也是完全根据市场需要,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借助重组契机实现重生,整个过程中,地方政府都完全确保中立。
(三)地方政府作用突出
案例表明,政府主导下风险处置具有调动和处置各类资源、发挥部门间协同效应的比较优势。首先,地方政府具有协调推动的天然优势。风险企业处置涉及地方政府、债权银行、企业自身、战略投资方等多个利益攸关方,各方诉求存在不同,只有地方政府能够协调各方实现博弈下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具有资源优势。如区财政出资5亿元建立过桥还贷资金池,用于Q集团担保企业的还贷周转。如在J集团重组中,对重组企业承担的负资产部分,县政府以划拨电厂和污水处理厂等优质资源予以补偿。再如,对所有引进的重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招工优惠等多方面政策倾斜。工商、财税、法院等部门也开辟了行政审批和法律裁定的快速通道,时间成本大大降低。最后,在地方政府推动下,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寻找重组方,提高处置效率。重组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重组方的选择和双方利益的趋同。案例中,三家企业和所在地政府在重组方的选择上均突破了本地区域的限制,将目光投向全国各地,大大提高了重组的成功概率和效率。
三、特定金融风险时期的政府作为:时机、策略及角色定位
在特定金融风险时期,政府在施救时机选择、策略选择和角色定位上都直接影响着金融风险处置的过程和结果。
(一)时机选择:特定金融风险时期的市场失灵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去产能、去杠杆任务较重,企业资金链、担保圈风险持续暴露。在这种特定金融风险时期,市场处于失灵状态,单靠市场主体自身无法对风险企业进行处置。如果地方政府不及时介入,任由市场自我调节、自我出清,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一是银行企业均出现不理性行为,形成恶性循环。在宏观经济持续下行背景下,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受阻和资金链紧张等多种困境,银行不良贷款持续恶化,部分银行出现惜贷抽贷情况,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加剧,导致更多企业经营困难,不良资产进一步增加。二是市场主体陷入无法自救泥潭。从企业层面说,前期企业多依靠高负债融资发展,而且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担保圈,一旦某一薄弱环节出现问题,风险随之出现,企业无力自救。从银行层面来说,银行受不良贷款处置政策和资源限制,无力独立维护债权的完整。三是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特定金融风险时期,企业生产经营比较脆弱,风险暴露后,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置企业风险,坐等市场主体自我出清,错过风险处置最佳时间,通过担保链条会快速扩散,引起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案例表明,三家企业出现风险后,地方政府在第一时间介入,敢于担当负责,时机准确、措施有力,挽救了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企业优质资源,击破了银行竞相抽贷、企业轮番破产的囚徒困境。
(二)策略选择:多元化施救与开放式重组
对于风险企业的施救有多种方式,可以通过简单“加杠杆”式单一资金施救,也可以区域内“拉郎配”重组,但实践表明,这两种方式只能暂时解决企业的困难,不足以消除银行疑虑,不足以使企业获得重生,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同时这两种施救方式成本较高,不可持续,也掩盖了矛盾,积累了更大的风险。案例表明,在宏观经济持续低位运行、银行因金融风险暴露频频不理性抽贷、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受阻和资金链紧张多种困境的特定时期,多元化施救与开放式重组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处置方式。一是多元化施救是考虑企业整体情况的治本之策,而非权宜之计。案例中,三家企业的施救方案,不仅考虑当前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也考虑了企业出险的根本原因,不仅要求解决企业当前资金链紧张问题,也要求企业自身加快瘦身,还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开放式重组能够提高施救的质量。案例中,三家企业通过市场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优势重组方,重组后的产业关联效应更加明显。三是该方式以较小的成本实现了各方利益最大化。政府以较小的成本协调各方达成一致意见,减少了各方信息不对称。案例中,地方政府出手后,银行、企业各方都保持稳定,未使风险进一步恶化,合作博弈取得预期成效。
(三)角色定位:调控、组织、协商与谈判
一般而言,如何处置风险是银行和企业双方分内的事,政府没有必要参与其中。但在特定的金融风险时期,相关交易主体都处于非理性状态,市场交易规则已经失效或者失灵。此时,无论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支持金融改革的角度,还是从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地方政府都没有理由袖手旁观。案例表明,地方政府具有企业自身不具备的调控、组织、协商与谈判的能力和优势。一是政府是有力的调控者。地方政府在风险处置中,能够从宏观和总体上思考问题,可充分发挥其行政、司法和经济三大资源调配功能,整体调配资源、调整结构、控制局面。如在三家企业施救过程中,地方政府通过成立过桥资金池、提供土地资源、提供政策支持等等,来控制整个风险化解过程,并确保取得最好的效果。二是政府是最佳组织者。案例中,地方政府针对出险企业,分别成立了风险处置小组,制订了多元化的施救方案,并组织各部门分步实施。如Q集团风险处置过程中,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成立了风险处置小组,明确了不同人员的职责,建立了时间进度表,确保稳步组织实施施救方案。三是政府是合适的协商者与谈判者。案例中,在涉险企业自身难保的特殊情形下,地方政府代表风险企业与重组方、银行进行沟通、协商与谈判,平衡各方利益诉求,促进达成一致协议。
(四)作用边界:遵循市场化原则处置风险
由案例可知,地方政府在本轮担保圈系统性信贷风险、关联企业濒临破产的市场失灵情形下,有责任、有能力积极作为,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合理公允的行为方式,为有效化解此类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行政力量支持。但处置过程中,也要遵循市场规则和各方意愿与诉求。案例中,如果地方政府不是按照市场规则办事,风险企业的债权银行也不会轻易达成一致意见;如果重组方案不是符合风险企业意愿和诉求,重组协议也不会达成,更谈不上风险化解与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地方政府要在风险企业处置的善后服务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确保处置的效果。一方面,要根据确定的施救方案,督促各方严格执行;另一方面,要为重组各方提供优质的服务,营造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从长远看,处置企业正常运转后,政府特定时期的阶段性任务结束,要考虑适时退出问题,转而将主要工作转移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转移到维护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方面,通过多种手段激活市场主体造血功能,使得市场主体在遇到风险时能够自我修复。案例中,伴随三家企业运转正常,各种风险处置小组和债权人组织自动解散,取消了各种临时性行政措施,地方政府职能更多转到了提供公共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方面。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通过开展风险评估,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精准防治,有效控制事故风险,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规范基层风险管理,落实“一案三制”,提升全市事故灾难应急处置能力,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工作目标
镇街的风险评估完成率达到90%以上;各有关部门对本行业(领域)进行风险评估,重点行业(领域)完成率达到80%以上。重点风险目标得到有效防控,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治,基层应急管理进一步规范,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升。
三、工作内容
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实际,按照《基层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导则》(见附件1)要求,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一)前期准备
各级各部门应制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分区域、分行业落实责任单位和人员,明确评估对象与范围,确定方法程序和时限要求,组建评估组;收集相关法规、标准和事故案例等资料。
(二)风险评估
各级各部门按照确定的评估程序开展风险评估,认真梳理地区、行业(领域)的风险类型和级别,明确防控目标,核查应急资源。
识别风险类型。在合理划分评估单元的基础上,梳理危险有害因素,明确危险点,识别风险类型。上级网格要以镇街、行业、主要生产经营单位等下一级网格为基础,结合评估对象所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行业特点、危险有害因素分布及状况等划分评估单元;从厂址、总平面布置、建构筑物、物质、生产工艺与设备、公用工程及其辅助设施、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分析风险程度。加强事故隐患较多单位、危险源较集中区域、高危行业的风险分析,重点做好风险承受能力与控制能力的分析。依据同类(或相近)企业发生的事故案例进行类比分析,对高危行业采用重大事故模拟分析,并结合危险、有害因素及周边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可能受影响的周边单位和人员。风险承受能力的分析可从风险影响范围内人群的心理素质、防灾应急知识、经济能力,设施的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可采用情况报告、专家分析和专项调研等方法。风险控制能力的分析可从预警预测能力、应急预案、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处置能力、应急资源保障水平等方面进行。可选择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法等定性、定量评价方法。
评定风险等级。评估风险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可利用LSR等方法判定风险级别。
形成评估结论。提出危险有害因素引发各类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的预测性结论,给出评估对象在评估条件下是否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章、规范的符合性结论。明确评估对象可能存在的主要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确定重点防控目标。
(三)风险控制
各级各部门针对评估中梳理出的隐患风险,要加强整改防控并积极落实相关应对措施。
加强防控,及时预警。各级各部门要指导督促企业结合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和风险监控点上报,明确风险目标并加强防控;对于新发现的重大危险源,要按规定程序立即报区市安全监管等部门;对于重大隐患,要立即采取必要的预警防控措施,并在第一时间报至上级有关部门核实。
落实责任,及时整改。各级各部门要对评估分析出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实施分级管理,落实属地安全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以及安全隐患和风险点单位的主体责任,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基层定点单位的监督检查。针对安全隐患和风险,要及时制定整改防控措施并积极落实。
完善预案,核实资源。针对评估中核实的隐患和风险,制定科学应对措施,调整完善有关应急预案;依据应急能力与风险相适应的原则,落实各类应急资源;规范基层应急管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四)评审总结
各级各部门按期完成评估报告的编制并报至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各级各部门完成评估后,要及时在网格化监管平台提报评估报告及工作总结。
四、工作步骤
结合我市安全生产工作安排,年风险评估工作按“准备、评估、评审、总结”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时间:4月30日前)
各级各部门制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落实责任人员,明确评估对象与范围,确定方法程序和时限要求,组建评估组;收集相关法规、标准等资料和相关事故案例等内容。
(二)评估阶段(5月1日至6月10日)
各镇街应在5月15日前完成本辖区风险评估,并将风险评估报告提报至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各有关部门于5月25之前完成本行业(领域)的风险分析;在6月10日之前完成本网格的风险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并上报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
(三)评审阶段(6月11日到6月30日)
市政府安委会将于6月底前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完成对各镇街及各有关部门的风险评估报告的评审工作。
(四)总结阶段(7月1日到7月10日)
各镇街及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评审意见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各级各部门须于7月3日前通过网格化系统提报本网格的风险评估报告和工作总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镇街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在组织领导本级网格风险评估工作的同时,指导督促下一级网格落实风险评估责任,鼓励引导社区级网格开展风险评估。
(二)统一部署,分级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制定工作方案,统一部署风险评估工作。根据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的特点、企业类型、危险有害因素分布及状况等情况,做好分级实施的工作安排,合理分配任务,逐级负责落实,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评估工作。
(三)完善机制,巩固提升。各镇街及各有关部门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切实推进评估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总结制定适合本地区、本行业的评估实施方案,确定每年年底前完成基层安全生产风险评估,为制定下一年度的安全生产工作计划提供支撑,推动安全生产重点工作的深入开展,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落实应急措施,促进安全生产应急能力大幅提升。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授信担保圈;风险防范
浙江是民营企业和商业银行集聚区域,经济金融高度活跃,在经济高速发展期,基于企业互保、连环担保、联保等担保方式提供的贷款,有力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当前处于经济下行期,企业资金链风险和担保链风险相互交织,导致担保圈风险不断形成、快速传导,区域性风险突出,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金融环境,如浙江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温州、绍兴区域,目前已成为银行不良资产重灾区。如何剖析担保圈风险、探讨防范化解措施,改善区域经济金融环境,成为政府、银行、企业当务之急。
一、授信担保圈风险的严重性
1.银行危害大
一是担保具有杠杆性。对外担保为或有负债,担保杠杆倍数往往被轻易放大。但当担保圈内被担保企业发生风险时,担保企业将承担担保责任,面临清偿风险。二是担保圈风险具有较强的杀伤力。担保圈风险远远大于资金链风险,会殃及抗经济周期企业。三是担保具有极强的传导性。担保圈内某个环节出险就有可能引发风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而且担保圈风险不是简单的风险加总,会随着担保圈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复杂化,风险呈非线性暴发,危及区域金融安全。如:浙江某省分行去年发生不良贷款中80%为担保圈风险引发;某地一家银行有35个担保圈面临风险,贷款占比为20.17%;一家80多亿元授信企业产生风险后,经过三波传导,涉及担保企业30多家授信300多亿元,担保圈风险严重性可见一斑。
2.银行控制难
一是银行识别风险难,由于担保圈内互保、连环担保、交叉担保、联保等形式交互使用,涉及企业户数众多,担保链长,保证关系错综复杂,银行难以掌控授信企业担保圈的风险情况。二是银行风险缓释难,当担保圈风险爆发,保证能力大大减弱,甚至为零,保证贷款实际上等同于信用贷款。三是再生性强破解难,由于担保圈内的企业户数、担保关系、担保金额、风险传导途径等均处于不断变化中,即使当时担保圈被破解,但随时都会发生已破解的担保圈重新连接。
3.银行化解难
一是清收贷款难,由于担保企业自身经营一般,又往往对外投资过大,资金链紧张,无力替被担保企业代偿债务或承接债务,担保企业承担担保责任意愿也会不断下降。二是强化担保难,银行发现担保圈风险,但企业已无法再提供新的增信措施,难以通过强化担保条件来缓释风险。三是资产处置难,在经济下行期,已很难找到风险资产的接盘者,银行处理不良资产进程缓慢且处置后损失大大增加。
二、授信担保圈风险化解难的原因
一是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下降。经济下行期,很多企业由于前期过度扩张,过度负债,现金流日益短缺,抗风险能力大为削弱,更加无法承受因担保圈风险形成的或有负债压力。二是诚信意识缺乏。部分企业控制人社会责任意识淡薄,面对需要代偿责任而轻率选择停业、跑路,对银行贷款采取不转贷、不付息等不配合的态度,甚至出现逃废债现象。三是银行经营理念不正确,前期银行过于追求高收益和规模扩张,导致其放宽了授信准入条件,放任了企业利用银行信贷资金盲目扩张和对外投资,尤其是房地产、矿产、股权投资,导致金融风险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集中爆发。
三、防范化解授信担保圈风险的措施及建议
1.银行方面
(1)树立正确的风险理念,坚守风险底线。一是加强对借款人自身现金流及偿债能力的分析,切实把第一还款来源作为防范信用风险的关键,不能本末倒置,过于依赖第二还款来源。二是加强对担保圈的审核,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准确识别担保圈,将担保圈关系图谱及相关要求嵌入信贷全流程管理,并定期开展监测分析,防止担保圈风险前清后溢。三是加强对保证人的选择与管理,审慎判断保证人的担保能力,对集团关联客户保证实行统一管理,防止过渡担保;加强授信客户对外担保行为的管理,通过合同条款等方式,限制客户对外担保总量及担保企业数量。
(2)设计合理可行的产品方案,降低担保贷款比例。转变过度依赖保证以放大信用的方式,从资金需求与贸易背景契合度的本原出发,可采取国内保理,应收账款、仓储、专利权、排污权、收费权质押等产品,甚至信用方式,充分挖掘企业自身潜力,替代简单的保证方式来融资。
(3)承担社会责任,合理处置风险。根据各担保圈及风险企业的特征,分类灵活处置。对于出险企业的担保企业经营较好的,不能简单提高信贷标准、压减贷款额度,可以采取平移所担保的贷款、承担部分担保责任、兼并重组等方式盘活倒闭企业等措施,避免担保链无限扩大。对经营较差、甚至恶意骗贷的企业,应果断采取措施予以退出。对潜在风险隐患的,提前采取逐步压缩、变更担保、替换信贷产品、变更借款主体等方式,降低担保圈风险程度。
2.企业方面
(1)建立良好的企业信用。一是资本运作和市场扩张要量力而行,防止过度融资。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该充分考虑自身负债承受能力、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水平,采取稳健的方法进行融资。二是审慎对外担保,依据自身资产实力确定对外担保限额,并对被担保企业进行分析研究,不能盲目对外担保。三是合理处置风险,借款人和担保人都要切实增强承担、代偿债务的法律意识,发生担保圈风险后,要提高现金流创造能力,并采取盘活资产,缩减债务,加快瘦身,减少互保等措施。要主动与银行协商,寻求政府帮扶,接受监管。
(2)拓展多渠道融资模式。单一的融资渠道,既不利于企业降低用资成本,也会加大企业融资风险,要制定多渠道融资策略。除了常规银行融资模式外,还可以采取上市融资、信托融资、融资租赁、吸引投资者入股,以及其他资本策略,合理规划企业资金来源,包括期限结构。
3.监管部门
金融办、人行、银监等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要牵头协调、深度介入,引导银行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稳健发展。建立健全监管平台,完善各类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债权银行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所有金融机构的实时联动、利益协调、共同进退,制定担保圈化解工作方案,形成统一的行动方案,按照企业爆发风险的可能性及损失大小,对客户进行筛查排序,实施名单式管理和分类管理,对高风险客户要实施“一户一策”的风险处置预案,以达到化解担保圈风险的目的。
篇9
关键词:对外投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117-01
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是机遇与风险相伴随的行为。企业在追求对外投资项目高收益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与此相伴的高风险。上岛咖啡的过度投资扩张,导致管理失控;百安居在中国创造急速扩张并急速倒闭的神话;中国平安参股富通,被迫贬值。诸如此类投资失败的案例,究其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总是与急于求成、忽视投资风险、不加强投资控制有关。企业要能够应对外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就必须按照投资业务流程来加强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
1 对外投资控制要建立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
不相容职务是指不能同时由一个人兼任的职务。为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对外投资业务中的主要控制环节不能由一人去完成。任何部门或个人不能独揽业务处理的全过程,不同步骤应交由不同的部门或人员去完成。对外投资业务主要涉及到投资规划、审批、实施、投资资产管理和监督评价等关键控制环节,企业应当明确关键控制环节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投资业务的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对外投资业务实施过程中需要分设的不相容职务包括:投资项目建议书拟订与可行性分析报告编制岗位要分设;投资方案制定与决策岗位要分设;投资协议签订和审批岗位要分设;与投资相关的经费使用与审批岗位要分设;投资收益确认、投资处置与审批岗位要分设;投资业务的实施、审批与监督评价岗位要分设。
2 对外投资控制要防范可能的风险
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是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核心环节。企业必须以投资项目的完成为中心,在投资业务的全流程中,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第一,企业投资缺乏完整统一的战略目标,导致投资规模不符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风险;第二,投资项目选择不当,与国家的宏观政策不符,投资前期未经充分调研,未编制与实际情况相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选择了超出自身能力的投资项目,导致企业投资失败的风险;第三,投资资金预算编制不合理或者无预算,造成投资实施过程中资金供应不足或供应过度,导致公司产生财务风险;第四,投资决策权力分散,投资管理职责分配不当,未按照重要性原则设置审批权限和审批流程,影响投资决策的效率和效果的风险;第五,投资活动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损失的风险;第六,投资合约未经认真审核,投资合约条款存在对企业不利的因素,可能导致未来发生经济纠纷,产生资产损失的风险;第七,投资记录错误或会计处理不正确,可能造成投资成本信息不真实的风险。
3 对外投资要实施全流程控制
3.1 对外投资决策控制
决策控制,就是对投资对象如何选择和投资资产如何处理的控制,决策控制是企业对外投资内控体系的基础,对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益和成败产生着重大影响。企业的战略发展部门应该根据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宏观经济形势等诸多因素,提出企业投资意愿,发展部门要根据投资的不同目的进行分析认证,对需要被兼并企业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或实地考察、对共同投资人资信情况进行调查,编制投资项目建议书。同时,企业应该组织专门人员形成可行性研究小组,对各种投资项目进行充分认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项目可行性认证需要从战略评估、经济性评估、风险评估三方面进行。还应当由相关部门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独立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对重大投资项目,必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独立评估。对通过可行性认证的投资方案,需要按照分级授权审批的原则进行审批。重大投资方案,应当提交股东大会或股东会审议。重大投资方案的审批要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要充分听取每个成员对投资方案的意见,决不能由少数人主观决策。
3.2 对外投资执行控制
企业应当制定投资实施方案,明确出资时间、金额、出资方式及责任人员等内容。投资实施方案及方案的变更,应当重新履行审批程序。企业的审计和法律事务部门应该审阅合同协议,并出具法律意见书,以规避可能出现的法律纠纷。按合同或协议规定,企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投入现金或实物,投入实物必须办理实物交接手续,并经实物使用和管理部门同意。企业应根据需要向对被投资公司委派董事、监事、财务总监或其他管理人员。企业应当对派驻被投资企业的有关人员建立适时报告、业绩考评与轮岗制度。
企业确定对外投资项目后要强化对于对外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不能在其确定后,以投代管,对其不闻不问,放任自由。企业资产管理部门应指定专人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日常管理,监控被投资单位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监督被投资单位的利润分配、股利支付情况,定期提供投资分析报告。企业的审计、财务及其他相关部门发现被投资公司或项目存在违规投资、违规进行股权运作等重大问题,或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出现重大失误等,要及时通报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应会同财务、审计等有关部门审核并提出处理意见,上报董事会或总经理审批,资产管理部组织被投资企业执行整改。
3.3 对外投资处置控制
企业应该完善对外投资项目处置的控制,对投资项目的收回、转让、核销和清理等活动的授权批准程序予以明确的规定,以确保企业的利益。对投资收回、转让、核销等处置方式的决策和授权批准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在处置前,企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拟处置长期股权投资项目进行分析、论证,充分说明处置的理由和直接、间接的经济及其他后果,形成处置分析报告。形成的处置论证分析报告提交董事会审议通过。对应收回的投资资产,要及时足额收取。转让投资涉及股权交易行为,应对拟转让的股权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由企业相关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最终报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审定,评估资料报资产管理部门备案。核销投资,应取得因被投资企业破产等原因不能收回投资的法律文书和证明文件。
3.4 对外投资记录控制
企业财务部门负责对外投资活动进行完整的会计核算,应该根据不同的对外投资目的,将形成的金融资产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及长期股权投资分别进行核算。按每一个投资项目分别设立明细账簿,详细记录相关资料,并按时足额收取投资收益。财务部负责人审核报表并监督收益是否及时足额收回。财务部门要根据资产管理部门提供的投资项目清查情况,至少每年进行减值分析,需计提减值准备的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减值准备数额按规定权限审批后,进行调整。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发生股权变动的事项,按照股权交易协议及被投资子公司董事会决议等有关法律文件,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财务部门按照会计核算办法及有关股权变动凭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有关项目,监督股权转让款项收回情况。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核更新后的账目及权属。
3.5 投资评价控制
企业资产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后评价工作,检查分析投资期间经营行为是否合规,每年应对被投资公司进行绩效评价,形成绩效评价报告。对经济绩效极差、资不抵债的被投资公司提出处理意见,报母公司董事会审批。
企业的各项对外投资活动是企业的命脉,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景与规模,不仅与企业的全体工作人员息息相关,而且极大的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否健康、稳健的向前发展。为了避免企业对外投资活动失败案例的一再发生,为了保证国家经济的兴旺发达,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对外投资活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工作,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从源头上和制度上保证对外投资业务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使企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安全、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企业兼并;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兼并作为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诸如体制,兼并相关法律,融资渠道,债务管理,监督机制,核心技术,人力资源整合,文化融合等。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降低交易成本、获得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捷径,没有一个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成长起来的。尤其在世界经济动荡的今天,兼并更是企业分散风险、突破新进入行业壁垒的强有力手段。
一、企业兼并的风险种类分析
(1)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决定兼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一是融资风险。兼并决策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资金组成和资本结构。兼并过程中的筹资风险主要体现在资金是否可以在限定的时间内筹得,资金的数量与资金结构是否满足兼并及整合所需;二是价值评估风险兼并企业付出成本过高,整合后的企业盈利能力不如预期评估,价值评估误差大,容易造成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使得企业面临财务风险;三是偿债风险。兼并方必须实现很高的投资回报率才能使兼并者获益。企业偿债计划,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比率,债务的结构与类型,收入组合优化,成本控制,利润分配,都会对偿债产生直接影响。(2)政策风险。企业兼并以资产最优化组合为目标,企业要做大,必须形成独立的经济实体,创造赢利型的产业。正确的产业政策是企业兼并有效性的保证。(3)文化融合风险。每个企业都有它们所特有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哲学、行为准则等企业文化,这些企业文化是相对稳定的,对企业及员工的影响是深远的。往往在企业兼并中,兼并方与被兼并方的企业文化是存在差异的,如果兼并后双方的企业文化不能及时地进行融合,就会产生激烈的文化冲突。甚至会破坏组织资源,形成不同的利益冲突团体。(4)运营管理风险。通过兼并后形成的新企业由于规模过于庞大,组织结构交叉重复,产业转变缓慢,人员观念各异,容易形成各自为政,下情无法真实上送,上情下达不顺畅,水平沟通阻断,甚至可能出现帮派现象。由于兼并方与被兼并方管理层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差异,这种碰撞和磨擦可能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还可能涉及到高级管理人员调整、组织结构改变、分配制度、激励制度的重新制定。因此,企业兼并后,需要建立新的董事会和选举新的经营管理层人员,通过充分调整经营管理队伍,提高兼并后企业的整体效率,从而实现管理协同效应,而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二、风险系统的构成要素
(1)系统的组织架构。为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兼并风险控制机制,企业兼并风险管理架构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高层决策机构的职责包括制定兼并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战略,颁布兼并风险管理的标准和程序,批准兼并风险管理权限,处置重大突发性风险事件等;中层管理机构的职责是调查分析拟兼并对象,拟定兼并风险管理方案,负责兼并风险的识别、测评和处置工作,搜集、汇总并分析兼并风险管理信息,做好兼并风险管理服务工作。(2)制度。兼并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兼并风险管理活动的行为规范,是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保障。包括企业在兼并的风险管理方面所做出的一系列规定,如兼并管理办法、企业对外投资管理办法等,是企业兼并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体现。企业兼并风险管理制度还可划分为风险决策机制、风险管理授权制度、信息与资源共享制度、止损与避险制度、风险的信息沟通和激励机制等。(3)风险管理目标。兼并风险管理目标即兼并风险价值最大化,是企业兼并目标的核心组成部分,具体体现为企业在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发挥协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获取财务利润等一个或几个目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兼并风险。为此,可按风险管理环节将兼并风险管理目标分解为风险识别目标、风险测评目标和风险处置目标;或按兼并进程将其分解为制定兼并战略阶段的目标、选择目标企业阶段的目标、兼并谈判阶段的目标和兼并整合阶段的目标。(4)风险管理活动。兼并风险管理本身就是一项管理活动,由风险识别、风险测评和风险处置等环节组成,贯穿于企业兼并的全过程,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企业兼并的风险管理对象是复杂程度较高的风险。在企业做出整体战略规划后,若确定采取“外部成长”发展战略,所实施的兼并活动即属于积极式兼并活动;若实施内部集聚式发展战略,所实施的兼并活动则为机会式兼并。(5)风险管理技术。兼并的风险管理技术是作用于兼并风险管理活动、为实现兼并风险管理目标服务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包括风险识别技术、风险测评技术和风险处置技术。风险管理技术已经从过去对单个业务、单一环节的风险管理,发展到从系统的角度对所有风险进行综合管理,从定性识别技术发展到定量测评技术。
三、企业兼并风险管理系统的运作
(1)获取兼并信息。需要搜集的兼并信息,来自企业兼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如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兼并目标、兼并企业自身状况、来自目标企业的各种信息、拟兼并方案以及兼并市场的状况等,这是企业兼并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2)识别兼并中的风险。根据所搜集到的兼并信息,运用特定的兼并风险识别技术,开展兼并风险识别活动,搜寻兼并风险因子,判断潜在兼并风险的性质及其影响,实现风险识别目标。同时,根据所获取的兼并信息制定兼并风险管理目标。(3)测评兼并中的风险。对所识别出的企业兼并风险,按照风险测评规范,综合运用兼并风险测评技术,判断兼并风险的危害程度。(4)处置兼并中的风险。若风险测评结果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即可运用风险处置技术,实施风险处置计划,将风险处置结果与预期风险管理目标进行比较。若结果明显不符合预期要求,又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变,则放弃风险管理进程,终止该项兼并;若结果不符合预期要求,但通过修改兼并方案等措施可以改变,则按照修订后的兼并方案重新搜集兼并信息,继续下一个循环的风险管理;若结果符合预期要求,从总体上讲,实现了本次兼并风险管理目标。然后,根据兼并进展情况继续下一个循环的兼并风险管理。
四、结语
企业兼并,即合并与收购两者密不可分,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合并以导致一方或双方丧失法人资格为特征。收购以用产权交易行为的方式取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力为特征。企业兼并一般以获取被兼并企业一定数量的产权和主要控制权为目的。本文对新制度经济学下企业兼并的风险管理与控制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企业的公司层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可供借鉴的信息。
参 考 文 献
[1]陈静,李从东.基于知识生命周期的集群知识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08(11):33~34
[2]徐全军.企业兼并后无形资源冲突整合的知识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2(4):71~72
[3]王国成.现代经济博弈论[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J].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Sudarsanam P S.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杜宇,卢继青.企业兼并效益及替代兼并措施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0(7)
[7]郑海航,李海舰,吴冬梅.中国企业兼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