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夯实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设计有效作业 多样性 自主性 感染性 实效性
背诵、抄写、阅读、写作,这是一直以来深为广大学生所苦的语文作业。马虎应付,做过好几遍的练习还重复犯错,这是广大语文老师在批改作业时甚是头疼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可见,设计高质有效的作业,才能真正有效地夯实课堂教学,使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多样性,吸引学生兴趣
生动有趣的作业设计,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兴致勃勃,加上教师对作业的鼓励性评价,学生不但会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搜集资料。课前的预习,可以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网络或资料书籍搜集资料,为学生解决课文的疑难问题提供了途径,不仅锻炼了学生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深入领悟。要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课本剧的演绎和分角色的朗读也是一个好方法。课本剧生动形象且有趣,把文字转变为具体的形象。
(3)归纳梳理:学习中可贵之处在于不仅懂得埋头苦读,更重要的是知道抬头思考的重要性。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梳理,使知识点脉络清晰,易于学生融会贯通,巩固积累。
(4)拓展延伸。这个作业概括起来就是“一摘二扩三仿四展”。
每个学生都设有一本美丽的摘抄本,学生已养成良好习惯,学完课文后,把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段落摘抄下来,并在早读课中朗诵过关,此乃“一摘”。
接着,我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拓展知识。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我就要求学生积累关于春的一些优美语段或诗句;学完《咏雪》,我布置学生收集关于雪的比喻句或诗句,以拓展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学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要求学生整理古今中外“生于忧患”的事例,整理出身低微、经过一番磨练、终成大业的人和事,这对于拓展知识面,积累议论文写作的论据等不无帮益。此乃“二扩”。
再者,我会挑选当中一些典型的句段,让学生在仿写中加深领悟同时锻炼文字组织能力。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句优美清新并蕴含丰富,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之情,那么,我就要求学生按照这种模式结构仿写三个句子。不但如此,有时我还让学生仿写整篇文章,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要求学生记叙一件事,重点模仿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描写和通过一件事得出人生启迪的结构模式。结果,学生的模仿力和创造力给了我很大一个惊喜。这就是“三仿”。
最后是“四展”。学生是需要鼓励表扬的,尤其是作业方面。作业本上一句热情洋溢的赞美,课间上一句不经意的肯定,课堂上的赞赏点评,更重要的是设置在班级书橱中的优秀作业展,以及每月“优秀作业光荣榜”的展示,无不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激励与热情。这个环节细碎繁琐,但花点心思坚持做好,效果相当好。
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并且实效明显的作业,不但使学生从作业中得到信心与乐趣,更是有效地夯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自主性,尊重学生的选择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设计针对性不同的作业,使作业多元化,让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保护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现他们的能力,能有效实现“培优扶差”。具体做法是“分量、分层、分时”。
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差异,我们注重因材施教的同时,更要注意作业的布置因学生学习能力而异,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阶层。一般来说,作业设计分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学优生努力完成创造目标。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通过基础性练习,巩固了基础知识和掌握了基本技能。至于拓展性的练习,允许他们量力而选做。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对他们提出挑战性更强的要求,如归纳梳理或拓展延伸性的作业,这会使他们体会被重视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兴趣更浓厚。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也实行分层要求,堂上测试的内容,允许课堂上不过关的同学课后继续;要求学优生明早就交的作业,后进生可以回校请教老师后中午再交。
作业层次不同,自主选择,灵活机动,后进生不会感到吃力,学优生感受到挑战性,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有趣,又有效地夯实了课堂教学,掌握了知识技能。
三、感染性,触动学生情感神经
学生需要正面的情感激励,以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但是,单凭教师的力量的不足够的,家校合作才能发挥出激励学生学习的巨大驱动力,而作业的设计布置便是其中的推手。如教学《散步》时,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是该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于是,作业设计中便有了“真情行动”: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碗、拖拖地、陪父母散散步……另外,还加上一个“真情表白”:此时此刻,想对你的长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说几句心里话吗?那就发一则短消息给他们吧,字数在60个左右。(情意要浓)这样的作业,真情洋溢,感染性强强,不但完成了课文教学的情感目标,更使许多苦于孩子处于叛逆期而缺少沟通的家长能直接了解到孩子的学习内容,正面促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家长乐于给以孩子表扬、鼓励,孩子也在此类作业中触动了情感神经,学会了感恩,更从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并将其转化为积极学习的不懈动力。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浅谈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教书育人》2012年16期
篇2
由于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思想品德实行开卷考试,学生们对考试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实行开卷考试,翻翻书就能找到答案。由于学生们觉得考试没有压力了,学习也就没有了动力,课堂上没有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考试成绩不理想,考试也不像学生们想的那么容易,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现象,是值得我们政治老师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思想品德课堂中如何运用“指手划角、画龙点睛”等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阐述。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正文:
实行开卷考试,有利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是开卷考试不等于对所学内容不记不背,课标中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如何让学生告别死记硬背,减轻学习负担,又能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基础知识,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当今政治课堂教学中,各种方式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层出不穷,我们可以学习、模仿、借鉴那些优秀的方法和模式,但那些东西在自己的课堂中使用时总是无法得心应手,原来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找寻适合自己与所教学生能够共同接受,并且确有成效的方法。有句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采取“指手划角、画龙点睛”等方法,虽然不尽科学合理,但是实用有效,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指”:即通过编制导读提纲,指引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根据其具体要求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能力、认知方面的实际情况,编制导读提纲,问题设置难易适度,全面细致,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去学习,并使导读提纲能充分体现教学要求,问题明确并富有创造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并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明确疑难所在,以便在课堂上明确学习任务,带着问题去讨论、学习,掌握知识。
学生带着导读提纲中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根据教材及自己的思考去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独立解决本课的基本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或者发现除老师设置的基本问题外的其他问题,则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本组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导读提纲指引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良好途径。
二、“手”:即课堂上勤于动手做好笔记,及时完成课堂练习。
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实行开卷考试后更要充分地利用好教材,而做好笔记,能使书本中的重难点等知识一目了然,便于查阅和掌握。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学生来说,记录好重点知识,既有利于课堂上的理解与记忆,也有利于课后及时整理。把难点标记清楚既有利于课堂上的理解,也有利于课后及时消化,或问教师,或向同学请教。记好板书提纲,既能使同学们理解,把握所学的内容,还能使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层次及内在的逻辑关系,为课后的复习提供方便。做好思想品德学科的笔记,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帮助学生培养捕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难点、智慧闪光点的能力,把教学中精彩亮点永远留在自己的笔记中,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常用语言提醒学生做笔记,告诉学生某个重点知识“应写在课本的哪个地方”,或者提醒学生书中的某个内容是“要求我们识记的知识点”等等。我在教学中时常会补充一些热点问题或时事材料,对这些内容,也要求同学们及时记下来,以便把握时代脉搏,深刻理解社会的变化及国情、国策。
三、“划”:即课堂中及时把重要内容、知识点划线,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要求学生做笔记要规范、字迹工整;笔记要写在教材的左边空白处,对应着相应的知识点,使问题和内容保持一致。划书时的符号要统一,如含义类的用,需要识记的知识点用,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用或,问答题用[]或,有的用{}的形式,规范标记。
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学习的重点内容,把书本中的基础知识、考试要点一目了然地勾画出来,便于学生掌握重点;又可以让学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尤其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如果没有及时的让他们动脑动手,很容易使他们在听课过程中走神。通过划重点的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角”:即角色扮演,把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中学生生性好动,动手操作和表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动中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可以很有效地解决政治教学当中容易产生的枯燥沉闷的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表演展示教学内容,不仅形象生动而且真实可信,学生有了亲身体会后容易理解接受。
在政治课堂中表演小品,就是让部分学生充当角色扮演者,其他学生当观众。要求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然后尽量与其他角色扮演者进行交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小品,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更好的理解和探讨教材。
运用表演小品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听、看、做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能使学生通过表演小品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表演小品的过程中,不论是看的还是演的同学都能从中发现许多问题,产生对问题的探究之心,有利于促使学生们去实践、去创新。通过小品表演,能够更好地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觉得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容忽视,思想品德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让学生来表演,如交友、辩论、扮演不同角色等。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内容都可以让学生来表演,如经济活动中的“销售者和消费者”、师生关系中的“老师与学生”、打击犯罪中的“警察与罪犯”等,通过表演,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五、“画龙”:其一即漫画,包括教材中和学习资料中的漫画,以及学生自己创作的漫画;其二为知识结构图。
漫画在教材中中已经渗透到许多知识点中,漫画在教学中担当起了释疑解惑的重任,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漫画恰恰贴近学生心理,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使知识由“死”变“活”,“静”中有“动”,“抽象”中显示“直观”。人们的视觉具有求新求异的特点,心理学已证实,视觉记忆比语言记忆要优越得多,而且在漫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理解,进而透过现象分析本质。这既有利于优化教学手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六、“点睛”:即指点迷津,在学生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不能解决的疑惑时,及时地给学生释疑解惑。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新的观点,生成一些问题,我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对于在学生之间讨论后还无法解答或不理解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对于书中的重、难点和关键问题,我在课堂中着重讲解,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疑问并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对学生及时加以引导、点拨,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掌握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做到导中有学,学中有导,二者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
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思维活跃、体验丰富且富有个性,不管采取何种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3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一样,无论多么有经验的教师,要上好课,课前都要认真备课。
1.依据教材精心备课。备好每一节课,要根据课标,在宏观统览全书的基础上多方搜寻资料,在每一节内容的前后联系中把握它在全书中的地位,找出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围绕重点、难点的解决去选择帮助学生理解的切入点,组织材料,确定教学步骤,最后斟酌语言。
2.结合相关材料备课。为了掌握好基本知识,把握住重难点,科学地处理好教材,备课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参,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充实备课内容,如《中学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文史知识》等相关教学资料,可以从里面摘取一些对上课有用的资料。
3.网络资源充实备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优势。通过上网搜查一些资料,比如人教网、初中历史教研网、中学历史在线等,搜索一些更有效的教学实例来充实备课内容。
4.因材施教备学生。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了。备课必须遵循他们的心理特点,来决定教学方式方法。
二、上好课是关键
1.激情课堂。李海林说过,“所谓激情,有的时候,它其实比学问和学术更重要。”比尔・盖茨也说过,“激情能激发一个人120%的潜能”。的确,激情让人精神振奋,精力充沛,它能调动人身心的巨大潜能,给人以动力,给人以灵感;激情让人产生一种创造冲动,产生一种挑战自我的动机,让人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弹拨出生命中昂扬的旋律。激情所到之处,教育工作就会生机勃勃,五彩缤纷。
2.赏识课堂。赏识是教育的最高艺术。莎士比亚说过:“一回的鞭策还不曾使马儿走过一亩地,温柔的一吻早已使它驰过百里。”赏识,是一个人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有时候,一个柔柔的眼神,一句暖暖的话语,一根翘起的大拇指,都有可能唤起一个学生的自尊,都有可能激起一个学生的自信,为他的生活注入鲜活的美丽,甚至影响他的一生一世。
3.合作课堂。孔子曾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有效课堂也应是合作课堂。平常上课中,要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式,简单的问题同桌两人商讨,有点深度的问题同桌前后位四人一组。每每遇到一个问题先让小组讨论,每人都谈了自己的观点后,再找代表回答。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也是这样,先让组内成员解答,本组解决不了的,其他组成员回答,其他组成员回答还不完善,最后老师登场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解决。
三、培养能力是目的
1.学会“三抓”。首先,学会抓“关键词”。历史教科书内容多、记忆量大,如果死记硬背,则在有限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而通过抓住关键词则是找到突破这一问题的“捷径”。
其次,学会抓逻辑性。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紧紧把握教学重点,抓住逻辑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层层深入对历史事件进行剖析,让学生掌握其层次、体系,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再次学会抓网络体系。任何问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绝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2.学会联系、比较。对教材知识的挖掘、联系、比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是近年来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因此,平常课堂教学中,注意对知识的挖掘、联系与比较。尤其注意学科内的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联系比较。学科内知识要注重横向联系和纵向比较,跨学科要注重相关知识点的对接,多角度完整理解知识。
3.学会运用。学史可以鉴往知来,使人明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平常教学中,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如通过学习中国历史上的有关内容及美国南北战争可引导学生得出:分裂是不得人心的,也是不能得逞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台湾一定能够回到祖国怀抱。
篇4
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构建高效课堂刻不容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数学教师要不断创新思想,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切实优化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教师和学生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教学活动中。首先,在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注意力将高度集中,他们会充分调动大脑思维能力,从而积极踊跃地思考和回答课堂提问。比如,教师在讲解“圆、扇形、弓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良好的课堂气氛能给学生和教师积极的带动作用,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其次,热烈、积极的课堂气氛能帮助师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实现师生的默契配合,学生不仅能倾听他人的观点,还会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在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时,课堂气氛浓烈,不仅能加快学生的理解记忆过程,还有助于学生掌握推导过程,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意识。
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主要分为五个环节,概括起来如下:(1)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环节;(2)知识领悟环节,在该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要有效地感知知识和理解知识,夯实学习基础;(3)知识巩固环节;(4)知识运用环节;(5)知识检查环节。
在知识领悟环节,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首先,教师要将抽象的概念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空间里的平行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将纸盒或者教室作为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其面与面、棱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将其放在空间中考虑,研究出平面与平面、直线与平面的关系。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表达见解和意愿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不断地解放思想,着力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入手,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各得其所的发展。
篇5
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效率优先”的原则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以落实推进2009年八道江区的“教学十项工作”为中心,细化教学的常规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效益和档次;以校本教研、片区教研和课堂教学为载体,细化教学研究的主题、创新教学研究的模式、推进我校“问题教学研究”的进程,扎实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提高我校的办学声誉。
二、工作目标:
1.夯实并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备、教、批、考等教学工作的环节,尤其是集体备课环节,设立学科单周备课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效益和档次。
2.夯实并细化教、科研工作,尤其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设立双周教研日,从而拉动科研的方向。
3.全面深入课堂,加强九年级平行推进的监控与管理。
4.改进八年级两级分化现象。
5.加强七年级学科的衔接和各班级均衡发展的管理。
6.加强学籍和档案的规范、科学管理。
7.科研工作和师资培训工作要加强计划性和有效性。
8.加强新、老三室的利用率与规范管理。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夯实并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备、教、批、考等教学工作的环节,尤其是集体备课环节,设立学科单周备课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效益和档次。
1、加大上学期修订的有关《备、教、批、考等常规教学制度》的执行力度,将这些制度的执行落到实处。
2、夯实并加强集体备课的细化管理。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集体备课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集体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
本学期设立单周集体备课日,并对集体备课制定出相应的《集体备课制度》加以具体的约束和奖惩要求。集体备课日的具体设置为:
每月单周周二至周五为集体备课日,备课的时间为两节课。
周二下午是语文组,负责人为陈平、赵光荣。
周三下午是数学组,负责人为王永发主任。
周四下午是英语组,负责人是单丽华主任。
周五下午是理化生組,负责人是王霞主任。
周二上午政史地組,负责人是杨福荣主任。
周三上午是体音美組,负责人是姜秀敏主任。
上午的备课时间是三四节课,下午的备课时间是七八节课。
(二)、加强学科教学的阶段性和终结性的质量监控与分析。
1、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本学期仍然要不断加强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监控与调研,与教师一道深入课堂,研究教学过程设计、实施、反思、效率的“分子”的提高策略,使课堂教学向着集约、创新、高效的轨道不断运转。
教学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0节,教导主任听课不少于80节(含上课节数)。
2、为确保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等的提高。各年级主任要调动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参与教学管理的微观管理,把单元过关、章节检测工作落到实处。组织好月考工作。
七、八年级本学期搞好两次月考一次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工作,九年级搞好3次月考工作。具体为:
七、八年级:第一次9月26、27日;第二次11月14、15日。
九年级三次月考:第一次9月27日;第二次11月15日;第三次12月27日。
篇6
一、夯实目标,务实课堂,落实主体
所谓“实”,是指教学要体现务实的态度、扎实的教风,是学生在积累知识、提升能力、体验情感的一种真实状态,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握“以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状况将各个环节真正落实,最终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课堂是学生正确学习概念的基地。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实效。课堂教学的“实”要做到以下三点:
1. 夯实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要符合课程理念,切合学生实际,既不能任意提高标准、超越课标,也不能随意降低要求,阻滞发展。特别要抓住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心理需求之间的契合点,确立最为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2. 务实课堂
一堂课要落实哪些具体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运用什么方法进行训练,通过什么手段达到目的,如何反映学习效果,都要实实在在。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了“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质疑、学会思考”的研究目标,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不断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拿出”时间让学生动笔,积极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空间,提升了学生的自主能力;通过观察发现,他们的课堂逐渐去除浮华,回归教学本质,更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的发展。
3. 落实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实效性,课堂效率不是看教师塞给了学生多少,而是看学生自己拿来了多少。学习效率必须反映在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充实知识,提高能力。 二、活化资源,灵活过程,激活情感
我们的教学必须“走出一本书的时代”,必须走出“封闭的课堂”。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不但求“实”,而且应该求“活”,求“活”是为了更好地求“实”,它体现了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所谓“活”,是指教学要目中有“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的“活”要做到以下三点:
1. 活化资源
教材虽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或核心)资源,但并不是唯一资源;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或基本)凭借,但并不是唯一凭借。善于熟悉并运用多种版本的教材,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教者在比较中创生新的教学内容。
2. 灵活过程
课堂教学要持续灵活,高效课堂的“活”,兼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先看形式上的活。传统课堂强调老师的教学活动,忽略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唯一的任务就是端正坐好,认真听讲。高效课堂则要求所有与学习有关的人都要动起来,活起来,尤其学生,既要善于倾听,又要善于表达。可以利用语言、文字、肢体、教具、学具,在小组内或班级内进行交流、争论和探究。高效课堂的精髓是内涵的“活”,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在脑海中进行积极思考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活跃,它更多的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运用。
3. 激活情感
篇7
关键词:闯关式;翻转课堂;Web前端技术;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64-02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实现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的颠倒[1]。在翻转式教学中,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讨论、协助完成[2]。课堂活动环节是学生进行知识内化的阶段,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如何通过教学视频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对知识内化阶段的课堂活动关注有所不足。笔者认为,翻转式教学的最大挑战并不在于如何制作视频,如何进行有效的“线上”活动,而是如何创造鼓舞人心、面对面的课堂学习[3]。针对高职学生,如何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旺盛的学习劲头,并保持可持续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寻知识,从而真正熟练地掌握相关技能值得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从翻转课堂内涵和闯关式学习理念及设计策略出发,通过对闯关式学习理念应用到翻转课堂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闯关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以《Web前端应用开发》课程为载体,对此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设计和实施,按照“阶段闯关、指导练习、分组练习与企业专家点评”等方式进行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挑战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度。以期更好地促进翻转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为教学实践者提供借鉴。以下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成效特色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教学分析
从近几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可知,网页前端开发技术在行业中越来越体现其重要性和蓬勃的发展势头。《Web前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该方面能力的支撑课程,生命力强、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地位重要。针对该课程设计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模式;开展具体“翻转内容”的研究;建设“闯关式翻转课堂”相关教学资源,包括知识点及情境设计、学习指导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效果测评设计等相关教学、学习资源。通过“闯关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受益。
二、教学策略
根据教学内容和高职学生特点,设计《Web前端技术》教学策略如图1所示:
1.课前,通过微课平台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完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学习并提交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2.课内,使用闯关式教学策略,结合多种信息化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专业基础的目标与效果。
3.课后,通过微信平台,让课堂学习延续到课后的移动学习中,利用碎片时间,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过程
1.课前传承知识。课前,教师预先录制微课视频,提前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行线上学习、进阶练习,并以评论、问答等方式和教师交互,完成课前预习。
2.课堂内化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单,每阶段任务分别采用“闯关+指导练习+分组练习与企业点评”的教学方式完成。其中,初级任务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采用闯关式教学方式,将枯燥的知识学习过程结合游戏闯关理念,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夯实专业基础;教师实时掌握学情,及时解决问题。在闯关过程中,学生的任务是主题发言、闯关、实际操作、提问交流,教师的任务是课堂引导、组织、点评。针对学生做得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及时进行讲解与补充。闯关通过在线测试平台进行,闯关的结果由平台产生统计分析报表。高级任务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指导练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习信心;通过学生分组实践与企业方对作品评分及点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素养,与企业要求进一步接轨。任务采用真实企业项目贯穿始终,在任务提出、任务实施和任务评价阶段均有企业参与,有利于帮助学生融入企业氛围,进入职业角色,企业专家指导评分,达到校企合作目标。课程最后,教师总结归纳闯关口诀,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引起共鸣便于记忆。
3.课后拓展提升。学生下课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移动学习,课后继续通过在线测试对课堂学习进行巩固和提升,系统自动生成成绩,便于学生对照自查。教师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教学效果的数据跟踪与分析,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
四、成效特色
信息化教学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教学手段创新。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使用信息化手段,采用闯关式教学策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专业基础的目标与效果。采用真实企业项目贯穿始终,在任务提出、任务实施和任务评价阶段均有企业参与;采用教师指导练习,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习信心的效果;采用学生分组练习与作品点评,达到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效果与目标,总结归纳突破常规,用闯关口诀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引起共鸣便于记忆。
2.学习手段创新。学生课前可通过微课平台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学习效果。课后通过微信平台让课堂学习延续到课后的移动学习中,借助移动终端的通用和便捷,使课后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学习效果检测手段创新。课前通过微课平台进阶测试及时监测获取学生完成情况;课中通过在线测试平台实时统计分析学生任务完成状态,并由企业专家参与学生作品的评分及点评;课后通过微信平台跟踪测评。无论课前还是课堂中,教师都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此为翻转课堂的设计需求。教师需要在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手段和闯关式学习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将各种闯关式学习设计策略融入到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因素,实现两者完美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氛围
高效课堂是以学生 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所遵循的理念。高校课堂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研究性学习意识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常常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的,由教师针对当前学习状况提出,经过学生直接参与探讨,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对于语文教学中的一切难点、重点问题,教师要尽可能与生活实践结合,营造趣味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探索型学习阶段,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语文知识需要有兴趣和求知欲支撑,是促进同学们进一步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创设良好文化氛围,以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也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在从教书匠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转变的过程中, 随着教学理论、教学策略和经验的累积和增加, 自身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可根据重要内容创设具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倡导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语言的魅力。在课堂上把社会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语言交流方面的问题提出来,引起同学们注意,激发探索兴趣,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有利于强化记忆效果。
二、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师生教学关系,构建和谐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课堂管理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还包括教师的自我管理与情绪调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管理,以及教师对课堂环境的管理等等。课堂管理发生于特定的时空条件即课堂环境中,所谓课堂环境,主要指师生生活于其中的,并能影响其行为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总和。教师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对教学工作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教育实践水平。搞好课堂管理,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解决上课不专心的问题。其次要帮助学生认识思维的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词语以及记忆的规律,剔除记不牢或死记硬背的问题。教师帮助学生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心理,指导学生轻松上考场等等。课堂管理是宏观的,环境的影响是隐形的,良好的课题管理可以避免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容易激发学生心理潜能。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互助学习,使各小组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主动学习、互相竞赛的心理趋向,促进课堂教学管理的高效发展。
三、在互相交流学习过程中夯实基础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主动应用到实践过程中。这也是提出互助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动学生从强化学习生活中的日常用语开始,让互助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教师就应该充分的利用指导学生互助学习的机会,营造生活化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运用的能力。语文知识的应用不仅是把学过的知识反复练习,更主要的是应用所学词语知识解决生活中交流的问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探索的语法问题,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语言思维能力。通过互助学习,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成功感,在实践中使学生体验到语文的魅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加强语文教学的探究意识培养,构建和谐愉快的文化氛围和研究性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互助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加以引入,是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较好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
篇9
探究问题设计;思维度;知识生成;变式探究;智慧课堂
从2010年9月起,福安一中就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堂教学模式,这是福建省政府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项目,也是省教育厅确定的改革项目.“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五个环节:课前自主预习―课堂检测反馈―课堂互动研讨(课堂探究)―课堂训练巩固―课后拓展提升.这一模式的实质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主导下的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对于这种模式下的数学课,很多数学专家及教师曾存在以下疑惑:1.这种课前自主预习模式因缺少了情境引入,会不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2.在这种以学生预习为前提的教学模式下,是否丧失数学新知生成部分;3.对于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会不会过度放任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难以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
针对以上疑惑,本文就“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堂教学模式下如何设计好课堂互动研讨环节的课堂探究问题进行探讨.
一、改变传统的情境创设方式,挖掘数学内涵创设教学情景,注重数学活动过程的思维度
传统教学中的情境引入一般是学习新知识前的情境引入,大多旨在引出新课,毫无疑问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便于课堂教学的开展.然而在我校推行的课改模式中,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新知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预习,并完成了课前导学案,所以在这种传统模式下课前的传统情境创设对我们的意义不是很大.说到底创设情境是为了数学活动,数学活动是为了思考,思考是为了构建数学.好的情境不仅要有情境,还要有数学活动过程的思维度.在学生已预习的基础上创设情境问题,更能顺理成章地从数学内部提出问题并开展研究,这样整个数学活动过程更具思维性,也更容易构建数学.
案例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学
在传统教学课上,大部分教师首先投放大量的生活实例,如拱桥、运行轨迹等,然后直接说“这些都是抛物线”,进而提出本节课题.在没有建立抛物线定义之前,教师凭图形的直观就断定它们就是抛物线,未免有逻辑混乱之嫌.
而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抛出以下课堂探究,更能体现数学的思维价值.
探究:工人在一片戈壁滩上植树造林,然而植树需要水,通过勘察,发现在这片戈壁上有一条河流笔直穿过,在河流以外还有一眼泉水,在植树时既可在河中取水,也可以在泉水中取水,问在植树过程中,如何规划取水方案,使得取水路程最短?
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抛物线的定义前提下,出示此探究题,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度引导,可以发现一个定点F (泉眼)和一条定直线l(笔直的河流),问题转换为戈壁滩上的任意点到定点和定直线的距离比较,在已知抛物线定义下,很容易在戈壁滩上找到一条抛物线 C,把戈壁滩分成如图三部分(A,B,C),A部分在泉水中取水路程较短,B部分在河中取水路程较短,抛物线C部分在泉水和河中取水路程一样.教师借此引导学生在如何建立适当坐标系,完成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此生活情境问题的探究,学生不仅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更能深刻体验到利用自主学习的抛物线知识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
因此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有思维价值的生活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仅能从数学内部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更能有效地实现情境为数学服务的终极目的.从而构建以能力和思维训练为主旨的课堂,让课堂成为智慧课堂、活力课堂.
二、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充分展示知识生成过程,加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知识生成过程的展示,没有学生思维的参与,学生很难把握数学的本质特征,也就没有了学习新知的原动力,这必将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在我校新课改教学中,照样可以通过精心的探究设置来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案例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2)”
在上本节课之前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辅助角公式asinx+bcosx=sin(x+φ)但根本不清楚公式是如何产生的,导致在解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错误:-sinx+cosx=2sin),学生是通过tanφ ,得出 φ=- ,而忽略了辅助角其实是另外一个值 ,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经历公式的生成过程,难以把握辅助角的本质特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笔者通过以下探究顺利地完成辅助角公式的生成.
探究:已知角φ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过点P(a,b)
(1)若a=,b=1,则f(x)=cosφsinx+sinφcosx的最大值为 ;
(设计意图:通过三角函数定义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终边上的点与三角函数的对应关系.)
(2)若a,b=1,则f(x)=asinx+bcosx的最大值为 ;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问题(1),提出系数2,f(x)=asinx+bcosx,由系数a、b构成的点(a,b)恰为辅助角φ终边上的一个点.思考(2)与(1)的异同点.)
(3)若a=2,b=1,则f(x)=asinx+bcosx的最大值为
;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2)如果把问题(3)中(a,b)看成一个角φ终边上的一个点的话,
思考:辅助角φ与系数a、b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针对问题(1)与问题(2)中得出的结论进一步推广到辅助角为非特殊角情况下加以应用)
归纳:对于形如f(x)=asinx+bcosx的函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通过三个问题、两个思考、一个归纳最终得到辅助角公式中的辅助角φ的终边经过点(a,b),这样角φ就由系数a、b唯一确定的,学生经历过这样的知识生成过程就会避免上述错误,增加学习的信心,增强学习新知的原动力,进而构建为学生未来生存发展服务的课堂,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攻方向,全面培养思维、交流、表达、独立、组织等综合能力.
三、巧用高质量的变式探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夯实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预习的基础上可以创设高质量的变式探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层层递进的、既有联系又有变化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问题及变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改造、重组、整理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新的认知平衡,最终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实现真正的“既懂又会”.
案例3.“几何概型”
几何概型是近几年新课程新增的内容之一,几何概型是建立在几何度量的基础上,选择哪种几何度量是几何概型的难点,关键是看选择的度量样本空间是否等可能的,很多学生甚至部分老师都会忽略这一点.笔者通过以下既有联系又有变化的探究变式力求解决这个 难点.
探究: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60°,AC=2,在斜边AB上任取一点M,求AM
变式: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60°,AC=2,过点C作一条射线与线段AB交于M点,求AM
思考:探究与变式中的几何度量一样吗?分别取什么?依据是什么?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教师的点拨,可以得出结论:探究题中的点M出现在线段AB上的任何一个位置都是随机的,也就是以线段AB为样本空间下的每个基本事件是等可能的,所以应选择的几何度量是长度,答案应为P(AM
篇10
[关键词] 开放性课堂;物理教学;促进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他主张:“人的学习应以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为基础。”认识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需要教”就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学习,达到了“不需要教”的境界。夯实“终身学习”,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一、开放性课堂的意义
开放性思想,我认为,开放性不只是形式的开放,更是一种思维,是一种习惯。开放性的课堂不能简单地被理解或执行为自由式(或放羊式)课堂教学,它应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作指导。其次,开放性的课堂不能简化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因为它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教学程式。开放性课堂应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指导全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开放性课堂对教学的帮助作用。
开放是为了融合,在融合中求得最佳效果。因此,开放性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与封闭性课堂教学相对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生命力正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地展现出来,且对教学成效的帮助也日见突现。
二、物理课堂如何开放
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是在三个维度上同时进行的,这三个维度分别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空间由封闭到开放到融合,教材的知识空间与学生的经验空间由封闭到开放到融合,课堂的学习空间与学生课外的生活空间由封闭到开放到融合。
其中,师生间的心理空间关系是决定课堂活动性质的基础,因此,同学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是开放性课堂教学的首要特征。确立同学型师生关系是对教育本质的自然回归。孔子强调“教学相长”,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是与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所不同而已。因为同是学习者,所以,学生因与教师的角色不同而形成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他们对教师会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这种心理认同的结果是心理自由,而有了心理自由,学生就不会产生逃避的需要。同学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是教师放下对学生行为的控制心理,纠正对学生人格的藐视态度,向学生开放自己的心理空间,并以此赢得学生信任进而彼此接受的开放过程。这一开放过程无论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情感享受,它为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随着学习材料的来源多样化,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时空观发生了重大变革,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材也不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唯一材料。学习材料来源的丰富化、多样化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与整合,而活动(包括讨论活动、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等)是整合学习材料最有效的形式。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活动被区分为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这两种不同主体的活动是相辅相成的)。
原有的课堂纪律受到挑战,学生参与了学习规则的再制定。在课堂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原有的一些纪律规定受到了挑战,为了使开放性课堂能够顺利进行,学生开始将游戏规则的概念引入学习活动中。与遵守教师制定的课堂纪律相比,学生更乐于遵守大家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违反前者大不了换来老师的一顿批,而违反后者,也许将被同伴挤在游戏圈外,那将是十分痛苦的。在开放性课堂中,师生关系趋于和谐,统一严肃的教学活动逐步转变为认真活泼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参与学习规则的制定,这些规则大多是经过反复磨合后确定的、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它们对学生具有强大的约束力。事实表明,开放性教学是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研究并身体力行的。
我想把开放性课堂形成一种新的课堂形式,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根据具体的实践看,通过开展开放性课堂活动,我的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高了,更积极主动了,知识掌握得更扎实了,在生活中物理知识运用得更熟练了。总之,开放性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为提高物理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教育部基础司。
[2] 黄宁生《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