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公司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贸公司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贸公司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外贸 形式 法律规定 风险规避

外贸是指我国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接受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的委托,在授权范围内进出口商品,并约定收取费用的一项制度。1984年9月国务院批准的经贸部《关于外贸体制改革意见的报告》,首次提出实行进出口制的外贸改革思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外贸业务已经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甚至成为专业外贸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外贸公司在进行外贸业务时,基于各方面的原因,存在一定的风险。选择合适的形式,合法规避风险是外贸公司求发展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

一、外贸种类

根据1991年外经贸部颁布的《关于外贸制的暂行规定》,外贸公司实践中主要以下列两种形式进行外贸。一种是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企业(简称委托人)进行的。根据外贸公司的名义又可分为两种:外贸公司以委托人名义与外商签订进出口合同;外贸公司以自己名义与外商签订进出口合同,这种又可分为外商知道委托人存在的、外商不知道委托人存在的两种。另一种是无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企业进行的。

二、我国现行法对外贸的调整

目前,规范我国外贸制的框架,是由不同层次、不同调整内容的法律法规共同组成的,主要包括《民法通则》、《合同法》、《对外贸易法》和《关于外贸制的暂行规定》。由于我国《民法通则》只承认直接,因此对外贸的调整只是局部的、片面的。《对外贸易法》是外贸领域的基本法,但对当事人是采取直接还是间接方式,《外贸法》也没有明确规定。

《关于外贸制的暂行规定》是我国外经贸部1991年颁布的专门用于调整外贸法律关系的一部行政规章,它主要调整存在于我国国内有外贸经营权的公司企业和国内无外贸经营权的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与国外客户之间的外贸间接关系。但由于是部门法,而且内容与《民法通则》有些冲突,其法律效力常会受到法官或律师们的质疑。我国《合同法》在委托合同一章中对《民法通则》中的立法作了突破性规定,除了直接外,还大胆借鉴了英美法系的隐名制度和被人身份不公开制度,并确立了行纪制度,这首次为我国外贸特别是外贸间接提供了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依据。

三、外贸公司依法规避风险的技巧

可以说《合同法》全面解决了外贸的法律依据问题。但同样是外贸,选择不同的外贸形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法律效力。这会影响到外贸公司的客户维护和发展、业务利润大小、风险承受力等多个方面。当发生关于外贸纠纷并诉诸法院后,比较难把握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案件的定性及相应的法律适用。法官首先要判断该案件所涉是直接、间接还是行纪合同,继而确定应适用的法律规定。因此待到诉讼时再来为外贸定性,外贸公司已经失去了保护自己权益的主动权。总之,正确选择每笔外贸业务的形式对外贸公司合法规避风险、保护其合法利益具有积极作用。在签订外贸协议前,外贸公司通过对以下方面情况加以考虑,对形式作出选择。

1、委托人具有外贸经营权时,以直接形式。在有下列因素时,外贸公司可以选择直接形式,接受《民法通则》有关规定的约束:该笔业务利润小于风险;国外客户资料可以对委托人公开。在该种关系中,外贸公司以委托人名义与国外客户签订涉外合同,委托人同时是委托合同和涉外合同的当事人,直接承受涉外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产生的合同责任直接由委托人承担;外贸公司只是委托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涉外合同与外贸公司没有利害关系。这样的形式,虽然外贸公司获得利润较小,但通过直接形式使外贸公司把风险合法的转嫁到委托人身上。

2、委托人具有外贸经营权时,以隐名间接形式。在有下列因素时,外贸公司可以选择间接中的隐名形式,接受《合同法》第四百零二条规定的约束:该笔业务利润与风险持平;国外客户、委托人资料有一定保密需要。在这种外贸关系中,外贸公司以自己名义与国外客户签订涉外合同,签订涉外合同时向外商仅透露外贸公司的人身份。这样外贸公司依法原则上与国外客户不发生直接的法律关系,除非有证据证明这种法律关系存在。这样的形式,外贸公司不仅可以获得较为可观的利润,而且在没有证据证明的情况下仅承担人的责任,因此风险很小。另外也不会出现国外客户和委托人流失的情况。

3、委托人具有外贸经营权时,以间接中的不公开被人身份形式。下列因素中,外贸公司可以选择间接中的不公开被人身份形式,接受《合同法》第四百零三条规定的约束:该笔业务利润大于风险,但外贸公司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国外客户资料需要保密。在这种外贸关系中,如果因合同履行发生争议,没有公开身份但有外贸经营权的委托企业一旦对国外客户行使介入权或者国外客户行使对受托人的选择权,那么委托人和第三人之间会发生直接合同关系,受涉外合同的直接约束,人外贸公司则可减少风险。这样的形式,外贸公司在合同履行顺利时获利较大,而且也更能保证国外客户和委托人情况的保密;但在合同履行不顺利且外贸公司的风险承受力出现危险信号时,也可以通过委托人行使介入权、国外客户行使选择权合法规避本应外贸公司承担的法律责任。

4、委托人具有外贸经营权时,以行纪合同形式。在有下列因素时,外贸公司可以选择行纪合同形式,接受《合同法》第四百一十四条规定的约束:该笔业务利润大,外贸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也很强;客户资料需严格保密。在这种外贸关系中,外贸公司作为行纪人与国外客户订立合同,外贸公司对该合同直接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国外客户不履行义务致使委托人受到损害的,外贸公司应当独立承担赔偿责任,但行纪人与委托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样的形式,外贸公司分别对国外客户和委托人独立承担作为合同买方或卖方的法律责任,从而杜绝了国外客户和委托人直接联系可能产生的后患,同时也为外贸公司获取最大利润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

5、委托人不具有外贸经营权时,选择行纪合同形式。委托人不具有外贸经营权时,外贸公司不能采取委托合同方式,只能选择行纪合同形式进行外贸,接受《合同法》第四百一十四条规定的约束。因为国内无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在缔结进出口合同的主体资格上存在法律上的缺陷,没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不能越过人直接与第三人发生法律关系。

四、外贸公司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严格按流程操作业务。具体而言,应先与委托人谈妥事宜并订立相关委托进(出)口合同后,再与外商签订进(出)口合同。即便有特殊情况,也应使合同所示的签订日期早于涉外合同的签订日期。

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汇率风险;防范;外贸公司

汇率风险管理是近年来许多国内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2005年7月21日,国家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将国内企业推向汇率风险管理的风口浪尖。2005年8月2日国家又发出《关于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掉期业务通知》的通知。完善和扩大了人民币远期交易的主体和范围,推出了外汇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为企业拓宽了汇率的金融避险渠道,加快了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在2008年7月中旬人民币对美元一改汇改后长期升值的现象,突然出现阶段性贬值,再次向国内企业发出警惕汇率风险的信号,又一次告诉我们人民币升值和贬值的风险都需要充分重视。在中国已实现汇率浮动的背景下,汇率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涉外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笔者所在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外贸公司)是一家以进出口业务为主的专业外贸集团公司,年进出口总额十几亿美元,外贸合同采用以美元为主,欧元、澳元和日元为辅的外币进行计价。相对国内贸易而言,外贸合同有执行周期较长的特点,所以,外贸公司存在着合同的现金流量因汇率变化而产生较大变动的汇率风险。

一、外贸公司存在的主要汇率风险

(一)汇率变化为合同的签订带来不确定性

外贸公司在对外贸易合同签订前,业务人员需要对合同的预计盈利水平编制预算,然后进入合同的审批程序。业务员在编制进口合同预算时,会因预期外币汇率的过高估计,而低估了进口合同的实际盈利能力,也会因过分担忧本币升值,同样低估出口合同的盈利能力,进而放弃合同的签订。可见,汇率的升降变化,增加了外贸公司签约前盈亏预算的难度,直接影响外贸公司的经营决策。从而影响贸易合同的签订和贸易额。

(二)汇率变动会带来外币资产的缩水和负债的增加

外贸业务的结算方式和经营特性。决定了外贸公司拥有大量的外币存款、应收外汇账款、外币贷款以及应付外汇账款等外币资产和负债。汇率下跌,导致外贸公司资产负债表上外币资产所反映的人民币价值减少,产生损失。汇率上涨,使外贸公司资产负债表上外币负债所反映的人民币价值增加,也会造成损失。在外币资产和负债不能有效对冲的时期,外汇汇率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其资产的质量和偿付负债所需要本币的金额。从而带来风险并产生损益。

(三)汇率变化能引起合同盈利能力的变化

外贸公司在进出口贸易中,从台同订立到最终的收、付款结算。执行周期较长,在常用的信用证结算方式下。需要经历信用证的开立,审证、改证,装船发货,受益人向银行议付货款,银行付款等过程。执行合同需要较长的时间,如为远期信用证,则合同执行周期更长。在此期间,如果汇率上涨,进口付款时需要用更多的本币去购买外币,以支付既定金额的外币货款,从而产生损失;如果汇率下跌,出口收到既定金额的外汇时。结汇后只能获得更少的本币。汇率的变动,能直接给外贸公司带来汇兑损益的变化,从而改变合同的盈利能力,影响合同的执行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以上是汇率变动给外贸公司带来的主要经营风险,新的汇率形成机制,在给外贸公司带来更大汇率风险的同时,也加大了外贸公司防范汇率风险的难度。近年来外贸公司通过自身学习和总结经验,不断寻求有效的避险途径,来防范汇率风险。

二、外贸公司规避汇率风险的常用措施

(一)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

外汇风险的大小与外币币种有着密切的联系,交易中收付货币币种不同,所承受的外汇风险也有所不同。外贸公司在签订合同前的谈判过程中,争取出口合同以硬货币计价,进口合同以软货币计价。也就是说,外贸公司在出口时,争取使用汇价趋于上浮的货币计价,在进口时,争取使用汇价趋于下浮的货币计价。对能够接受以人民币计价的外商,签订合同时采用人民币为交易币别。外贸公司通过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以减少汇率向不利方向变化的机会。2009年7月1日六部委联合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人民币跨境收付结算试点工作逐渐展开,这使外贸公司看到了未来选择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以便更有效规避汇率风险的可能。

(二)运用合理的贸易手段

外贸公司将对汇率风险的防范深入到贸易执行过程中,运用贸易的手段来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通过协商价格,转嫁汇率风险。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长期升值的情况已众所周知,外贸公司在出口对外报价时,从长远合作和稳定渠道的角度出发,争取外商谅解,适当调高出口商品的价格,以转嫁汇率风险。在金额较大的贸易订单价格条款上,还增加汇率变动损失分担的约定,约定当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时。相应地提高或降低商品的价格。实践证明,此种转嫁风险的方法已为很多外商所接受,能够很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

2 控制贸易进程,提前或延期结汇或付汇。在出口业务中,当计价货币汇率呈上升趋势时。外贸公司在合同规定的履约期限内延迟出运货物,或向外方提供信用,以延长出口汇票期限,若汇率呈下跌趋势时,则争取提前结汇。进口情况进行反向操作。

3 改变贸易结构,有效对冲风险。为规避汇率风险,外贸公司主动调解进出口贸易比例结构,在同一时期内减少进口付汇和出口结汇的差额。更多地将收到的出口外币货款直接用于支付进口货款。以达到进口和出口的汇率风险有效对冲的目的。

此外,外贸公司近几年还发展了转口贸易,采购和销售都使用美元计价,并尽可能做到收款和付款同步,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过程中,尽量采用远期信用证和即期信用证的方式结算。如果收到远期信用证,则采用福费廷进行融资并结汇,这样既有效地进行了融资,又减少了汇率风险。

(三)借鉴外部对远期汇率的预估成果,做好合同预算

签约前的合同预算,都需要对未来收、付款的汇率进行预估。针对一般业务员对未来汇率变动把握较难的现状,外贸公司安排专门的财务人员。对中国货币网和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外汇远期、掉期报价进行跟踪,并将远期汇率录入ERP系统,然后由系统对没有报价日期的远期汇率采用内差法进行估算,做到预估的远期外汇汇率相对合理,这样,在未来的1年内,系统里每天都有相对合理的远期汇率。在编制合同预算时,系统自动将涉及外币收、付款的金额。按照预计发生的时间并根据ERP系统的预估汇率折算为人民币金额,将汇率风险进行合理的暴露,增

强了合同预算的合理性,有利于合同的审批和公司的经营决策。

(四)贸易融资

贸易融资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又可以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在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的情况下,对于以美元计价的贸易合同,外贸公司通过出口押汇、贴现、福费廷等短期贸易融资方式,获得外币并立即结汇,收款后还款,通过进口押汇、进口代付等获得外币,到期时购买外汇还款,以获得较有利的汇率。从而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随着汇率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外贸公司对风险的防范意识逐渐增强,除了采用上述传统措施防范汇率风险外,衍生金融产品正被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外贸公司常用的衍生金融产品

外贸公司运用衍生金融产品规避汇率风险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始终遵循着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以真实贸易为背景,选择衍生品工具,不签署没有进出口业务相配套的衍生品合同;二是从锁定成本或者锁定收入入手,以实现合同预期利润为目的。不盲目逐利;三是金融衍生品的金额和交割时间与真实贸易相匹配,防止衍生品再次产生风险。外贸公司常用的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远期外汇交易

远期外汇交易是以约定的汇率将一种货币转换为另一种货币,并在未来确定的日期进行资金的交割。在对未来汇率的走势作出合理预期前提下,为锁定远期外汇收付的成本,避免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外贸公司结合单笔金额较大的合同,广泛使用远期外汇交易锁定成本,一般都与银行签订一年或者半年的远期交易合同。在使用该金融产品时。在进口项下一般都结合外币贷款或者押汇等进行实际操作。有时,为减少未来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在贸易合同预期利润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外贸公司也会根据收付日期对单笔合同的金额与金融机构签订单独的远期外汇买卖合约,以锁定外汇收付成本,从而锁定合同的盈利水平。远期外汇交易是外贸公司目前可靠的主要避险形式。

(二)择期外汇交易

在签订择期外汇交易合同时。由于银行考虑到外汇的交割,可能是在最不利的情况下进行的,会相应地提高交易费用,因此,外贸公司在签订择期外汇交易合同时。根据外贸合同,约定好交易的金额,在交易时间的选择上,则尽可能地缩短未来不确定时间,在获得有利的远期汇率的前提下,减少成本。该种方式虽然能获得较好的汇率,但是并没有锁定确定金额的外汇收付成本,仍然存在一定的汇率风险,并且银行收付相对较高,所以外贸公司利用该金融产品的机会相对较少。

(三)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

在外贸公司外币账户存款较多,并且未来需要使用该部分外币对外付汇的情况下。针对相对人民币较“软”的货币,通过与金融机构签订掉期业务合约,约定即期汇率和起息日进行人民币与外汇的转换,并按照约定的远期汇率和起息日进行反方向转换,这样有效地进行了汇率风险防范。实现了货币的保值。

总之,汇率风险无处不在,但是有效的防范措施能够使风险化险为夷,外贸公司最近几年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把汇率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战略管理。培育外汇专门人才,加大向金融机构的学习与沟通,综合使用避险措施和金融工具,较好地防范了汇率风险。为更深入地了解外贸公司汇率风险的防范对策,笔者挑选了几个外贸公司实际发生的案例,加以介绍。

案例一:外贸公司与某客户签订进口协议,由外贸公司该客户进口一批货物,合同CIF价总金额为100万美元,手续费为1%,货款按照付汇日外汇牌价折成人民币与被客户结算,于2008年1月10日付汇,即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7.2850(卖出价)。一般的做法是:外贸公司向银行购买外汇后直接付汇,需要支付人民币成本728.50万元,外贸公司将获得费收入72 850.00元人民币。经过测算,外贸公司改变了交易方式,与银行签署外币借款合同和保证金质押协议,约定外贸公司以728 50万元人民币定期存款为质押向银行借款100万美元,用于对外付汇,定期存款和美元贷款的到期日均为2009年1月12日,定期存款年利率4.14%,美元贷款利率为12个月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加100点即4.92875%,同时外贸公司与银行签订远期外汇交易合同,约定到2009年1月12日。外贸公司向银行购买1 050 245.87美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6 8052(卖出价),购入的美元将用于偿还到期的美元贷款。此时可以分析一下外贸公司的实际购汇成本,人民币存款产生利息收入7 285 000.00×414%÷360×367=307 463.43元,美元贷款产生利息1 000 000.00×4.92875%÷360×367=50 245.87美元,根据远期外汇交易合同,到期购买外汇偿还美元贷款实际需要支付人民币成本(1 000 000.00+50 245.87)×6 8052=7 147 133.18元(人民币),实际购汇价格为1美元:7.1471元人民币,与付汇时直接向银行购买外汇相比,降低人民币成本7285000.00-7 147 133.18+307 463.43=445330.25元(人民币),是72 850.00元收入的6倍多。通过以上组合方式。外贸公司在通过外汇远期交易合约锁定汇率的基础上,将直接购汇所需要的人民币融资转化成美元融资,在没有额外增加业务风险、操作环节、占用其在银行授信额度的情况下,不但确保了进口业务的顺利进行,按时对外支付了信用证项下有关款项,控制了汇率风险,同时也使实际收益比手续费收入增加了5倍多,大大增强了合同的盈利能力。金融机构以前的NDF业务以及现在推出的“汇利达”等产品的避险功能与本案例类似。

案例二:外贸公司出口一批货物,FOB总价为950 000.DC美元,预计2008年5月底能收到货款。通过研究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外贸公司于2008年2月29日向银行申请押汇并结汇,押汇的年利率为8.1%,将来用该合同项下收到的美元还款,实际押汇金额为646 000.00美元。2008年2月29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7.0916(买入价),合同实际收到货款日期为2008年5月22日,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69291(买入价),则该押汇规避了汇率风险金额为646 000 D0×(7.0916-6.9291)=104 975.00元,扣除融资费用646 000.00×8.1%÷360×83×6.9291=83 593.01元,还可以增加利润21 381.99元。本例中,外贸公司通过出口押汇,做到了实际的提前结汇,锁定了换汇成本,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还大大增强了合同的盈利能力。此外,出口项下商业发票贴现和福费廷等所起的避险作用与出口押汇基本相同。

案例三:外经贸公司进口货物一批,CIF价总额4820497.71美元,2008年1月22日付汇,2008年3月底到货,付汇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72510(卖出价),当时外贸公司美元账户余额很

小,如果直接购汇将支付4820497.71×72510=34 953428.90元人民币,而预计在2008年3月底到4月初会收到一笔约500万美元的出口货款。经过仔细的分析计算,外贸公司与银行签订进口押汇协议,约定押汇利率为6.53%,期限为60天。可以提前还押汇。在3月31日外贸公司收到出口货款498万美元,此时押汇利息为4 820 497.71×6.53%+360×69=60 332.55美元,押汇本息合计4 880 830.26美元,于是将收到的出口货款中的4 880 830.26美元提前还押汇。外贸公司通过上述操作,在将人民币融资转化为美元融资,享有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利益的同时,又将不同期间的美元收、付款行为调剂到同一期间,使进口和出口的汇率风险有效对冲。我们分析一下该做法节约的人民币成本情况。如果外贸公司2008年1月22日购汇,需要支付人民币34 953 428.90元,2008年3月31日收到美元结汇。按照当日人民币兑美元银行汇率6.9980(买入价)计算,可以兑换人民币4 880 830.26×6 9980=34 156 050.13元,合计产生支出人民币797 378 76元(已扣除融资费用60 332.55×6.9980=422 137.20元)。本例中,外贸公司通过押汇,调整了实际付款时问,在出口和进口贸易资金流不同步的情况下,使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同步进行。用出口货款提前还押汇,虽未发生人民币支出,但是节约了人民币成本797 378.76元,如果单从规避汇率风险角度考虑,节约了成本797 378.76+422 137.20=1 219 515.96元。金融机构提供的进口代付等业务同样可以调剂公司实际支付外汇时间,以使进口和出口汇率风险有效对冲,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

以上是外贸公司经营过程中防范汇率风险的主要举措和案例介绍。此外,还有投保汇率变动保险、出售相关外币资产等方式可供我们选择,以规避汇率风险。相信在将来,政府会逐步开放外汇期货交易和外汇期权交易等更多的衍生产品,让企业有更多的避险工具和渠道可选择,使国内企业在有效地防范汇率风险的同时提高盈利能力。

结语

篇3

关键词:外贸企业;风险控制;财务;资金;远期进口业务

中图分类号:F740.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前言

外贸公司与国内企业在业务处理等方面具有不同,外贸企业主要是从事对外贸易和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其业务重点主要来自国外,外贸企业往往通过市场调查或者是客户开发等手段将国内商品销往国外,或者是将国外的商品进口到国内进行销售,以便在这个过程中赚取差价,获得经济利益。

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需要重视的内容相对较多,不仅仅需要了解国内市场的行情,同时要掌握国外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法律法规,其经济管理活动需要满足世界贸易组织或者是国家惯例的规定,其审批需要通过海关、商检、银行、保险等各部门的审核,因此外贸企业业务比较复杂,不仅需要面临国内市场的风险,同时还要面临国外市场的风险。

外贸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开放经济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充分了解自身业务的性质,并要了解企业产品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做好财务风险控制、进口业务和远期进口业务风险控制,以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外贸企业进口业务风险控制流程分析

外贸企业开展的进口业务主要可以分为进口业务和自营进口业务两种形式。在进口业务中,外贸企业作为受托方接受国内委托方的委托代其进口货物,履行人的权利和义务,与委托方共同承担风险。在自营进口业务中,外贸企业需要自己寻找国内外客户进行产品销售,风险自担。

进口业务中,外贸公司面临着进口商品价格变动、为委托方垫付资金或者委托方不提货、进口业务集中与少数委托方等风险,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进口企业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货权失控。进口业务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外贸企业内部流程控制是最基础的控制方式,以进口业务为例,内部控制流程主要有谈判和协议签订、进口合同签订、收取委托方保证金、如果是信用证业务则需要向银行申请开立进口信用证、信用证承兑和到单,办理报关、货物入库、收款发货、信用证到期付汇、与委托方结算手续费并对账,这是进口业务流程。由上述进口业务流程可知,外贸公司在不同的环节中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

三、外贸企业进口业务的风险控制问题探析

(一)进口业务的资金风险控制

外贸企业在进口业务中,要重视资金风险的源头控制,在未出现合同违约事项的前提下,即期证在进口货物发出后就须承担无条件的付款义务,在开展进口业务之前应该对委托方的资产信用状况和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要对进口商品的性能和国内市场需求进行调研,评估进口产品与自身原有销售渠道之间的匹配度,不可随意,以便避免由于产品本身性质或者是市场需求原因造成产品销售不畅等问题,导致后期回款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其次,要重视进口商品所有权控制,做好货物监管或者保留货物所有权凭证等方法,保障资金和货物安全,同时需要对进口海关证明书、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等所有权凭证进行管理和存档,在回收货款之后再移交这些凭证。再者,进口业务中外贸企业要熟练掌握商品的销售渠道,重视进口商品性质。不同性质的商品要求不同的销售渠道,如果进口商品不能用现有销售渠道进行销售,那么外贸企业需要重新铺设销售渠道,这样就会带来较大的沉没成本,一旦销售失败将会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外贸企业要对商品销售渠道和市场变化进行全面了解,防止商品进口后由于市场原因积压滞销,造成货物及资金的损失。

(二)远期进口业务的风险控制问题分析

外贸企业在开展进口业务中往往会涉及到远期信用证业务,其具有一定的贸易融资功能。在远期进口业务中,外贸公司进口货物时往往需要垫付款项,在外贸公司将货物移交给委托方,委托方将进口货物销售出去之后往往将资金挪威他用,当信用证到期时部分委托方将无法立即支付应付款项,造成外贸公司远期进口业务中坏账较多,资金难以顺利回收风险系数较高。因此,外贸企业在开展远期进口业务过程中要重视国内客户的信用评价,严格审查远期业务,并要规范远期进口业务流程,按照远期进口制度办事。其次,外贸企业要严格控制纯融资业务,对于一些交易金额巨大,而且市场流通性能好的产品要特别注意,必须选择有信誉的客户才可操作,其次必须严格控制货权,货款不到决定不能让用户先行提货。同时要重视对远期信用证的后期管理,重视改正和延期成本,严格把控好信用证开证关节,尽可能降低外贸企业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三)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探析

外贸公司的业务涉及本币和外币的兑换,汇率变动会直接影响到外贸企业的财务状况,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比较大,直接影响到外贸企业业务开展状况,影响外贸企业的财务稳定。做好财务风险控制,首先就要及时了解行业市场发展状况,提高企业对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要以信息化为支撑,重视财务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可以根据财务信息进行行业预测和市场划分,同时,要制定并完善财务操作流程,根据外贸企业业务性质设定科学的保证金制度环节,了解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重点,严格把控好货物质量,为资金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企业要强化财务内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分权制约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和内部责任制度,将财务工作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并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内部管理范畴之中,结合外贸企业的实际情况更新财务管理理念,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计浩.浅析国有外贸公司进口业务存在的问题[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12 (1) :99-100

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外贸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出口权逐步放开,对于外贸公司而言,不仅原有的政策优势荡然无存,而且要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日趋激烈、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对外贸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给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虽然国有外贸企业多年推行改革,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在财务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历史积弊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映在财务管理上的弊端还是很多,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账管理阶段,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滞后

尽管外贸企业已经被推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然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观念和习惯却不能很快改变,虽然也树立起了一些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感,但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防范措施却十分滞后。

以前,企业把财务管理仅仅理解成是借钱、付款、执行财务纪律,是财务部的事情,财务管理游离于经营活动、经营管理举措之外,财务管理根本称不上管理,已丧失其本来意义。

现在,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改革,不管是整体改制,还是分离改制,都是向业务骨干倾斜,大部分的业务员成了公司的股东和主要领导,又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和以前不同的是,企业领导不仅独权,而且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领导层都是业务出身,对业务比较熟悉,因而,在日常决策和工作中,不自觉地偏向业务方面,存在重业务、轻财务、重融资、轻管理的情况,形成了效益是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的财务管理出来的观念,财务管理没有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贸企业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不良资产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而企业管理不善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面对架子很大而实际质量不佳的空壳化资产,许多外贸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资产质量,但不良资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集中体现在:

1、应收款项欠亏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应收款项管理体制没有质的改变,应收款项清欠的呼声很大,得力措施却很少,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外贸公司为解决应收账款问题制定了许多措施,如明晰资金管理权限、限制结算方式风险大的业务等,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堵塞了逾期收款产生,但也导致公司业务贸易机会的流失,形成应收款项管理与业务开拓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一味“堵”的做法,使外贸企业不能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措施,在控制风险的能力上十分薄弱,如在赊销时缺乏严格、科学的调查程序;销售后对对方的监控不力;货款拖欠后保全债权的行动迟缓等等。

2、投资能力弱,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外贸竞争压力越大,外贸企业就越急于寻找多种经营的路子,但由于在投资领域缺乏经验,方向难以把握,投资盲目,失误较多。二是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大,成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项目,造成资金大量积压和沉淀,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三是在投资领域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即使投入巨资占领控股权,但经济效益却每况愈下,如果再加上投资合作伙伴选择不当、银根紧缩筹资不利、投资监督不力钱权交易等情况,损失就更加惨重,企业很容易限于困境。

(三)筹集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外贸企业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企业自有资本很少,外贸经营使用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周转。目前,外贸企业面临的是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1、融资方式单一,争取银行借款困难。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外贸行业目前在商品和价格竞争的余地越来越小,付款方式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国内贸易结算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利用商业信用周转的时空越来越狭小,因自身原因,又不能通过发行债权或股票进行融资,只能从银行融资,融资方式单一。而争取银行借款又十分困难,主要原因:一是规模小,风险大,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二是外贸属于流通企业,竞争激烈,很难找到借款担保,就连贸易项下融资,如开立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押汇等往往也是通过抵押或担保都相当困难,更别说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了。2、资金运用不当,缺乏融资成本观念。企业盲目上项目,挤占流动资金,在资金运营上往往流动比例下降,影响正常周转。另外,企业对融资成本的观念比较淡薄,资金报酬率低,业务利润仅仅够支付银行利息。(四)财务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薄弱。企业改制后,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但对决策层的控制仍是个难点和盲点。管理层把控制看成是对下属员工的管理手段,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公司股东形同虚设,监事会制度更是流于形式,董事长和总经理缺乏有效的分工和相互制约,争权夺利,没有科学的决策机制,个人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

2、会计核算只有反映,没有监督。对财务人员的挑选,以是否“听领导的话”为标准,财务人员对经理言听计从,不敢监督。整个业务流程只有业务员知道,别人插不进去,收购商品和结汇都是滚动的,一笔出口的采购应该与哪笔销售收入、出口费用相对应,只有业务员才清楚,财务人员只是根据业务员的“配单”来做账,对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跟踪,业务过程,只有到收汇时才能看出,这时再谈控制风险已经晚了,根本谈不上对业务的监督。

3、财务核算失真。有些外贸公司有业务,为了逃税等目的,常常做一些“真自营假”、“假自营真”的花账,有些外贸公司自身业务没有一笔,仅仅靠提供服务生存,为了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实际业务人拿到出口退税和业务利润,违反会计真实性原则,将做成自营,财务账面所反映的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表面上亿元的自营收入,都是过账,其实质是收入,所以,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失去其真正意义。外贸企业只是一个票据流转中心,一台收汇机器、付款机器、退税机器,帮助业务人逃避税收的机器。

(五)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外贸企业多年动荡、改革,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跳槽选择了更稳定、待遇更好的单位,造成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另外,财务人员仅仅注重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将工作重心由对凭证账簿的管理转移到对业务环节和原始业务信息的管理上,对财务管理的各个工作阶段所应具备的专门知识,包括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二、改善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积弊,也有新生的问题,既有宏观的因素,更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一套有效、科学的、完善的、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个财务部门就能搞好的,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相关财务管理体系。所以,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没有包治百病的通用方法。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手段和思路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要想建立有效的、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企业要形成财务管理是生产力的共识

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上下要纠正财务管理只是算账、报账的观点,要树立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盈利分析、偿债能力、内部监督等实施管理的活动,有其他任何管理无法替代作用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前进的动力。

(二)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做事才能有的放矢。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体系运行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应兼顾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利益主体,这样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否则,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导致失败。

(三)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外贸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出口权逐步放开,对于外贸公司而言,不仅原有的政策优势荡然无存,而且要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日趋激烈、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对外贸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给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虽然国有外贸企业多年推行改革,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在财务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历史积弊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映在财务管理上的弊端还是很多,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账管理阶段,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滞后

尽管外贸企业已经被推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然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观念和习惯却不能很快改变,虽然也树立起了一些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感,但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防范措施却十分滞后。

以前,企业把财务管理仅仅理解成是借钱、付款、执行财务纪律,是财务部的事情,财务管理游离于经营活动、经营管理举措之外,财务管理根本称不上管理,已丧失其本来意义。

现在,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改革,不管是整体改制,还是分离改制,都是向业务骨干倾斜,大部分的业务员成了公司的股东和主要领导,又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和以前不同的是,企业领导不仅独权,而且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领导层都是业务出身,对业务比较熟悉,因而,在日常决策和工作中,不自觉地偏向业务方面,存在重业务、轻财务、重融资、轻管理的情况,形成了效益是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的财务管理出来的观念,财务管理没有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贸企业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不良资产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而企业管理不善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面对架子很大而实际质量不佳的空壳化资产,许多外贸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资产质量,但不良资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集中体现在:

1、应收款项欠亏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应收款项管理体制没有质的改变,应收款项清欠的呼声很大,得力措施却很少,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外贸公司为解决应收账款问题制定了许多措施,如明晰资金管理权限、限制结算方式风险大的业务等,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堵塞了逾期收款产生,但也导致公司业务贸易机会的流失,形成应收款项管理与业务开拓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一味“堵”的做法,使外贸企业不能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措施,在控制风险的能力上十分薄弱,如在赊销时缺乏严格、科学的调查程序;销售后对对方的监控不力;货款拖欠后保全债权的行动迟缓等等。

2、投资能力弱,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外贸竞争压力越大,外贸企业就越急于寻找多种经营的路子,但由于在投资领域缺乏经验,方向难以把握,投资盲目,失误较多。二是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大,成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项目,造成资金大量积压和沉淀,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三是在投资领域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即使投入巨资占领控股权,但经济效益却每况愈下,如果再加上投资合作伙伴选择不当、银根紧缩筹资不利、投资监督不力钱权交易等情况,损失就更加惨重,企业很容易限于困境。

(三)筹集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外贸企业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企业自有资本很少,外贸经营使用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周转。目前,外贸企业面临的是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1、融资方式单一,争取银行借款困难。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外贸行业目前在商品和价格竞争的余地越来越小,付款方式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国内贸易结算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利用商业信用周转的时空越来越狭小,因自身原因,又不能通过发行债权或股票进行融资,只能从银行融资,融资方式单一。而争取银行借款又十分困难,主要原因:一是规模小,风险大,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二是外贸属于流通企业,竞争激烈,很难找到借款担保,就连贸易项下融资,如开立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押汇等往往也是通过抵押或担保都相当困难,更别说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了。

2、资金运用不当,缺乏融资成本观念。企业盲目上项目,挤占流动资金,在资金运营上往往流动比例下降,影响正常周转。另外,企业对融资成本的观念比较淡薄,资金报酬率低,业务利润仅仅够支付银行利息。(四)财务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薄弱。企业改制后,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但对决策层的控制仍是个难点和盲点。管理层把控制看成是对下属员工的管理手段,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公司股东形同虚设,监事会制度更是流于形式,董事长和总经理缺乏有效的分工和相互制约,争权夺利,没有科学的决策机制,个人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

2、会计核算只有反映,没有监督。对财务人员的挑选,以是否“听领导的话”为标准,财务人员对经理言听计从,不敢监督。整个业务流程只有业务员知道,别人插不进去,收购商品和结汇都是滚动的,一笔出口的采购应该与哪笔销售收入、出口费用相对应,只有业务员才清楚,财务人员只是根据业务员的“配单”来做账,对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跟踪,业务过程,只有到收汇时才能看出,这时再谈控制风险已经晚了,根本谈不上对业务的监督。

3、财务核算失真。有些外贸公司有业务,为了逃税等目的,常常做一些“真自营假”、“假自营真”的花账,有些外贸公司自身业务没有一笔,仅仅靠提供服务生存,为了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实际业务人拿到出口退税和业务利润,违反会计真实性原则,将做成自营,财务账面所反映的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表面上亿元的自营收入,都是过账,其实质是收入,所以,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失去其真正意义。外贸企业只是一个票据流转中心,一台收汇机器、付款机器、退税机器,帮助业务人逃避税收的机器。

(五)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外贸企业多年动荡、改革,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跳槽选择了更稳定、待遇更好的单位,造成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另外,财务人员仅仅注重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将工作重心由对凭证账簿的管理转移到对业务环节和原始业务信息的管理上,对财务管理的各个工作阶段所应具备的专门知识,包括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二、改善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积弊,也有新生的问题,既有宏观的因素,更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一套有效、科学的、完善的、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个财务部门就能搞好的,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相关财务管理体系。所以,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没有包治百病的通用方法。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手段和思路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要想建立有效的、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企业要形成财务管理是生产力的共识

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上下要纠正财务管理只是算账、报账的观点,要树立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盈利分析、偿债能力、内部监督等实施管理的活动,有其他任何管理无法替代作用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前进的动力。

(二)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做事才能有的放矢。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体系运行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应兼顾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利益主体,这样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否则,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导致失败。

(三)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篇6

关键词国际营销日用小商品专业外贸公司对策研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出来,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猛。近年来中国的日用小商品的进出口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迅速,这其中专业的外贸公司担当到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加强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顺利开展出口营销,实现日用小商品出口业绩的稳定增长,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1日用小商品出口进出口公司外部经济环境分析

1.1世界经济平稳发展,国际贸易增势较强

21世纪的前4年间世界经济的发展,应该说是由低向高,比较平稳。虽然曾经有过一些小风浪,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还是比较好的。同时,世界贸易将维持扩张,增长势头仍属较强。2003年世界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则强劲回升。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最新预测,尽管国际原油价格飚升,2004年世界贸易量增长率达到8.5%,远超过2003年4.5%的增幅。在世界经济增长步伐加快的带动下,国际市场需求转旺,对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国际市场多数商品价格明显上扬。

1.2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外贸形势喜忧参半

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世界贸易的层面来看,中国是近年世界贸易增长中最突出的“亮点”,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提升得最快。但在外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未来中国外贸的发展步伐可能会减缓。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汇率变动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贸易条件变化趋势表现的很不确定;同时,在世界经济复苏和需求扩张的拉动下,国际市场总体上呈现商品价格普遍上升或维持高位波动的态势,对我国的外贸发展带来了挑战;国内市场能源价格的上涨,使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影响出口竞争力;形形新贸易壁垒的门槛正在日益提高,这成为今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障碍。

1.3日用小商品的国际市场分析

日用小商品市场属于较为稳定的消费品市场。这些商品多属生活必需品,受世界经济景气影响较小,经过努力,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是完全可能的。但是,目前中国的日用小商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挑战;一方面,随着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国家不断崛起,他们也积极利用本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出口产品与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同构性,使我国中小企业在劳动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顿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显萎缩。特别是在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市场上,受韩国、东盟、印度等国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不断挤占,以及巴西等美洲国家产品的激烈竞争,致使许多产品在美国与日本等地市场的占有份额已开始下滑。

2中国专业外贸公司内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中国专业外贸公司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外贸经营权放开。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贸法》放宽了贸易限制,扩大了对外贸易经营者范围,外贸经营权实现了由审批制向登记制的根本转变。也就是说,只要条件具备,供货商完全可以绕过专业外贸公司这个“二传手”,直接与国外客户从事外贸业务。

(2)出口退税政策变化。自2004年1月1日起,国家降低了一般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调低或取消国家限制出口产品和部分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率。在现行出口结构下,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3%左右,退税率的降低极大地影响了专业外贸公司出口退税这一利润来源。

(3)允许跨国公司建立独资采购中心。2004年2月12日商务部正式公布了《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根据这一规定,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设立投资性公司从事采购业务及进入物流领域。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跨国公司可能就会选择自建投资性公司,自主从事出口业务。这样,专业外贸公司就不得不面对主要客户源流失的不利局面。

(4)电子商务的发展拉近了客户与供货商的距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B2B)在国际贸易中已经日渐重要。通过互联网,国外客户和国内供货商可以方便地查找到对方信息。如此专业外贸公司的信息优势也就难以维持了。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专业外贸公司的利润空间,乃至生存空间都在不断压缩。根据自身优势和形势变化转变经营模式已成为专业外贸公司的当务之急。

3中国日用小商品出口行业的SWOT分析

SWOT,是优势(Strength)、弱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的英文缩写。优势和弱势,机会和威胁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SWOT分析就在于提出一种分析相互交织的复杂因素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分析行业自身的具体优势和弱势以及识别环境变化进行处理。

3.1具有的优势

成本优势:日用小商品,属劳动密集型产品,该类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质较稳定,产品的综合成本得以降低;客户关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的专业外贸公司拥有了大量的国际贸易渠道,并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一种无法估量的财富。良好的客户关系不仅带来了稳定的订单,而且现有的客户愿意引荐更多的其他客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2存在的劣势

不能控制货源,受供应商影响较大:目前,专业的外贸公司还没有实体性的生产工厂,出口产品均来自对其他企业的采购,受供应商的影响加大。一些供应商的交货意识、包装意识相对落后,会导致客户信任度的下降;部分产品采购价格不够到位,致使利润降低: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影响,外贸公司在部分商品的采购上,价格还不够到位,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下降,使公司的利润降低。3.3可以利用的机遇

(1)贸易机会扩大。我国目前的进出口规模已经跻身世界十大贸易国家。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所有外贸企业面临的贸易机会不断增加,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日用小商品的国际市场发展形势良好,整个出口领域空间巨大。

(2)电子商务和网络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空间。目前,电子商务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这种新兴贸易方式的发展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便捷自由的手段和工具,使国际贸易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积极变化。

3.4面临的危机

(1)专业外贸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如前所述,目前中国政府的一些政策导致专业外贸公司当前经营业务环境发生变化,利润空间与生存空间都在不断压缩。

(2)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扬。2005年1到9月,国际原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4.9%。原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增加了公司出口产品各种生产资料的生产成本。

(3)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公司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因此,对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出口型行业来说,其业绩的增长将面临一定的汇率损失,短期的冲击将不可避免。

4中国日用小商品外贸公司进一步扩大出口的营销对策研究

4.1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促使营销数字化

目前,中国出口商面临的最主要的障碍是信息、沟通和营销能力屏障。而网络营销几乎就是为中国出口商克服信息、沟通、和营销屏障特别准备的。受互联网和搜索引擎迅速发展的影响,日用小商品外贸公司应该加大国际互联网这一得天独厚地国际市场开发媒体上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获取全球进口商的注意力。通过建立企业网站,建立数字化的宣传窗口;利用搜索引擎的广告统计功能测试不同区域市场的商品关注度;利用商贸网站上各种产品的点击次数发现最新热门产品;利用搜索引擎的各种搜索功能监测竞争对手的营销活动等等。在宣传、广告、情报、沟通等方面,数字化都能带来巨大的利益。

4.2积极再造价值链,拓展外贸空间

目前大多数外贸公司主要销售生产厂家品牌的产品或客户定牌的产品,在客户的心目中只是个“二传手”,替他人做“嫁衣”,因此随时都有被替代的危险。中国日用小商品外贸公司必须延展价值链,向前更贴近市场,如加强市场调研,建立海外营销网络,更快更有效地收集客户需求信息;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产品打造品牌,在客户中树立品牌形象,将优质产品和高效服务注入到品牌中去,让品牌进入客户心中,从而实现公司的自主营销。

4.3战略联盟策略

国际市场商机无限同时也危机四伏,任何企业在勇于进取的同时都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垄断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目前的日用小商品外贸公司的实力还过于单薄,单凭自身既有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往往力不从心。这时通过与邻近的相关企业结成各种跨国经营联盟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联盟中的各成员专注于整个产业竞争链中自身最有比较优势的环节,这样不仅可以持续优化配置各成员既有资源,而且有更多机会使联盟核心竞争优势最大化。综合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构建出口策略联盟的主要做法包括:建立上下游联合售后服务中心;设立联合发货仓库;海外零售分销策略联盟等方式。

4.4在出口营销中采用数据挖掘技术

在市场营销中采用数据挖掘是营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迫切要求,是现代营销在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一种产品或服务在制定营销计划之前,营销者必须研究消费者市场和消费者行为。通过收集顾客消费数据,采取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简明地得到这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营销者就能够制定出有效的营销计划,为有效地赢得顾客、创造利润提供了保证。同时,数据挖掘还能对顾客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期。通过对大量地顾客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可知顾客的消费倾向和消费群体分布,从而分析顾客带来的利润分布状况和细分市场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低成本的营销计划,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梁英俊.外贸公司出口营销管理变革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5(2)

篇7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滞后

尽管外贸企业已经被推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然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观念和习惯却不能很快改变,虽然也树立起了一些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感,但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防范措施却十分滞后。

以前,企业把财务管理仅仅理解成是借钱、付款、执行财务纪律,是财务部的事情,财务管理游离于经营活动、经营管理举措之外,财务管理根本称不上管理,已丧失其本来意义。

现在,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改革,不管是整体改制,还是分离改制,都是向业务骨干倾斜,大部分的业务员成了公司的股东和主要领导,又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和以前不同的是,企业领导不仅独权,而且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领导层都是业务出身,对业务比较熟悉,因而,在日常决策和工作中,不自觉地偏向业务方面,存在重业务、轻财务、重融资、轻管理的情况,形成了效益是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的财务管理出来的观念,财务管理没有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贸企业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不良资产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而企业管理不善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面对架子很大而实际质量不佳的空壳化资产,许多外贸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资产质量,但不良资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集中体现在:

1、应收款项欠亏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应收款项管理体制没有质的改变,应收款项清欠的呼声很大,得力措施却很少,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外贸公司为解决应收账款问题制定了许多措施,如明晰资金管理权限、限制结算方式风险大的业务等,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堵塞了逾期收款产生,但也导致公司业务贸易机会的流失,形成应收款项管理与业务开拓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一味“堵”的做法,使外贸企业不能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措施,在控制风险的能力上十分薄弱,如在赊销时缺乏严格、科学的调查程序;销售后对对方的监控不力;货款拖欠后保全债权的行动迟缓等等。

2、投资能力弱,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外贸竞争压力越大,外贸企业就越急于寻找多种经营的路子,但由于在投资领域缺乏经验,方向难以把握,投资盲目,失误较多。二是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大,成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项目,造成资金大量积压和沉淀,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三是在投资领域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即使投入巨资占领控股权,但经济效益却每况愈下,如果再加上投资合作伙伴选择不当、银根紧缩筹资不利、投资监督不力钱权交易等情况,损失就更加惨重,企业很容易限于困境。

(三)筹集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外贸企业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企业自有资本很少,外贸经营使用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周转。目前,外贸企业面临的是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1、融资方式单一,争取银行借款困难。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外贸行业目前在商品和价格竞争的余地越来越小,付款方式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国内贸易结算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利用商业信用周转的时空越来越狭小,因自身原因,又不能通过发行债权或股票进行融资,只能从银行融资,融资方式单一。而争取银行借款又十分困难,主要原因:一是规模小,风险大,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二是外贸属于流通企业,竞争激烈,很难找到借款担保,就连贸易项下融资,如开立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押汇等往往也是通过抵押或担保都相当困难,更别说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了。2、资金运用不当,缺乏融资成本观念。企业盲目上项目,挤占流动资金,在资金运营上往往流动比例下降,影响正常周转。另外,企业对融资成本的观念比较淡薄,资金报酬率低,业务利润仅仅够支付银行利息。(四)财务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薄弱。企业改制后,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但对决策层的控制仍是个难点和盲点。管理层把控制看成是对下属员工的管理手段,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公司股东形同虚设,监事会制度更是流于形式,董事长和总经理缺乏有效的分工和相互制约,争权夺利,没有科学的决策机制,个人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

2、会计核算只有反映,没有监督。对财务人员的挑选,以是否“听领导的话”为标准,财务人员对经理言听计从,不敢监督。整个业务流程只有业务员知道,别人插不进去,收购商品和结汇都是滚动的,一笔出口的采购应该与哪笔销售收入、出口费用相对应,只有业务员才清楚,财务人员只是根据业务员的“配单”来做账,对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跟踪,业务过程,只有到收汇时才能看出,这时再谈控制风险已经晚了,根本谈不上对业务的监督。

3、财务核算失真。有些外贸公司有业务,为了逃税等目的,常常做一些“真自营假”、“假自营真”的花账,有些外贸公司自身业务没有一笔,仅仅靠提供服务生存,为了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实际业务人拿到出口退税和业务利润,违反会计真实性原则,将做成自营,财务账面所反映的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表面上亿元的自营收入,都是过账,其实质是收入,所以,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失去其真正意义。外贸企业只是一个票据流转中心,一台收汇机器、付款机器、退税机器,帮助业务人逃避税收的机器。

(五)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外贸企业多年动荡、改革,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跳槽选择了更稳定、待遇更好的单位,造成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另外,财务人员仅仅注重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将工作重心由对凭证账簿的管理转移到对业务环节和原始业务信息的管理上,对财务管理的各个工作阶段所应具备的专门知识,包括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二、改善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积弊,也有新生的问题,既有宏观的因素,更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一套有效、科学的、完善的、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个财务部门就能搞好的,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相关财务管理体系。所以,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没有包治百病的通用方法。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手段和思路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要想建立有效的、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企业要形成财务管理是生产力的共识

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上下要纠正财务管理只是算账、报账的观点,要树立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盈利分析、偿债能力、内部监督等实施管理的活动,有其他任何管理无法替代作用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前进的动力。

(二)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新晨

只有目标明确,做事才能有的放矢。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体系运行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应兼顾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利益主体,这样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否则,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导致失败。

(三)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财务人员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因素,财务人员首先不能把管理工作看成是领导的事情,自己只是执行而已,其次,财务人员要适应新环境知识结构,不能只会记账、报账,要具有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熟悉商品知识、业务流程,要培养捕捉风险、衡量风险的能力,培养利用会计信息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的能力,只有财务人员的管理素质高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才可能成为现实。

总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财务管理的过程也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作为被推向市场不久的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是必然的,企业只要认清问题所在,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才能建立有自己特色的财务管理体系。

篇8

一、新疆国有外贸企业的人才现状。新疆的外贸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一般的外贸从业人员并不缺,真正缺的是与企业经营项目密切相关的高级外贸管理人才。外部环境的改变促使企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提升。原来会讲俄语就能从事外贸工作,但现在只会讲俄语已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企业对懂岗位操作流程、有外贸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变得尤为迫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在各专业进出口公司的懂外语、精业务的国际贸易好手,现在大多是在从事个人的外贸业务。而目前新疆外贸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大多是企业安排转行或者是兼职的人员,并非外贸专业出身,由于国际营销经验不足,这些外贸人才很难为企业创造业绩,一些新成立的外贸企业的人才结构更是不尽如人意。同时,外贸经营权的放开,非国有外贸企业进入外贸业务领域,国有外贸企业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在非国有外贸企业机制灵活和高收入的吸引下,大量人才“跳槽”或在本企业内手租的现象正在侵蚀国有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国有外贸企业人才流失的去向和影响。以笔者所在的外贸公司为例(笔者所在的外贸公司是自治区重点外贸企业,自治区十佳边贸企业,年进出口贸易额在4.5亿美元左右),近三年来共流失外贸专业人才近20人,占公司全部外贸人才的40%左右。人才流失的主要去向:①个体经营。外贸行业很大程度上是“个人贸易”,一些外国客户只认信誉好的公司,甚至公司内信誉好的个人。一些具备专业技能和管理才干的中层干部在国有企业经过七八年的锻炼之后大多走上了个体经营的道路,这些高手们不必再“寄大公司篱下”,而是放开手脚打理自己的外贸公司。②另谋高枝。对于一些个人外贸技能,尤其是语言能力较强的人才,更愿意加入中石油、中石化等高薪酬、高福利的企业,在这些企业中谋求更优厚的待遇。③留学经商。这种人才流失主要集中在长年驻外工作的员工当中,他们常年在国外工作,对当地的市场情况、自然和人文环境都非常熟悉和适应,有的员工一边工作一边在当地学习进修,有的员工甚至在国外结婚生子,定居下来,在当地创业经商。④举家内迁。新疆与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存在二三十年的差距,“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已存在多年,加之去年新疆“7.5”事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使新疆的人才流失情况加剧,不但原有引进的人才,甚至一些新疆本土培养的人才都举家内迁。上述人才流失现状,对新疆外贸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人才流失一方面带走了大量的业务,加剧了行业竞争,另一方面对其他业务人员形成巨大的思想冲击,增加了员工的不稳定心理因素。

三、造成新疆外贸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国际人才掠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亚各国的经济逐渐复苏,中国向西开放的窗口也不断增多,中亚各国与新疆的边贸发展势头迅猛,国外许多有实力的大企业纷纷向懂外贸、会汉语的中国人抛出橄榄枝,使一大批高素质的外贸人才流失海外。②经济利益驱使。国有企业尤其是新疆的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僵化、分配上的不到位,使相当一部分专业人才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欲望变得相当强烈,是导致人才流失的又一诱因。③优势价值实现。改革开放在客观上为有能力有作为的人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许多外贸专业人员思想敏捷、追求新事物,出国留学、经商、定居等实现个人价值的人员增多,也造成了一定数量外贸人才流失。④忽略了人才培训工作。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使外贸人才整天疲于工作,失去与外界的信息联系,较少有学习提高的机会和安排。人才保障机制不规范,法制化管理略显薄弱。除此之外,改变工作环境、甩掉经济包袱、甚至逃避法律追究等都是造成新疆外贸人才流失的原因。

篇9

1.外贸统制专营时期(1949~1978)与产品经济和单一的计划经济的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我国建立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这种外贸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使中国在国际收支中避免出现逆差,有利于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隔离开来,有利于控制中国进出口水平和构成,达到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实现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但是,该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是:(1)独家经营,难以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统得过死,阻碍了企业与买方、卖方的接触,不利于外贸企业发挥自主经营的能力。(3)统包盈亏,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经营之路。而且未能体现地方、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2.放权过渡时期(1979~1987)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1984年,经贸部实施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以如下三项最为重要:(1)1984年1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1985年1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50%的留成外汇;(2)1984年1月,明确28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构包括经贸部所属外贸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门所属的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的外贸公司。(3)1984年9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至此,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动的主力军。经过简政放权、扩大了省一级外贸自。外贸公司的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自1979年下半年至1987年,全国共批准设立各类外贸公司2200多家,比1979年增加了11倍多。然而,对于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外贸公司仍然是它们通向国际市场的唯一选择。中国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的隔层导致四个问题的出现:一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换汇成本差异极大;二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国际价格信息没有通过正常途径及时传递给生产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励,而不盈利或亏损的出口产品又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三是缺乏国际市场行情信息,企业不能面对国际市场寻找机会,或根据要求进行产品改良;四是缺乏来自进口的竞争,进口管理和高关税,使进口竞争不能起到促使国内生产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提高竞争力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取消这一隔层,可以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外贸操作效率。高效率的贸易体制需要消除竞争过程和经营机会中的贸易障碍,其中,最大的贸易障碍就是各种形式的垄断,这不仅包括行业产品垄断,而且包括地理疆界垄断。

3.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1990)外贸吃“大锅饭”的体制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外贸事业的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国务院决定从1988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1)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全国性外贸(工贸)总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度,承包基数三年不变;(2)取消原有使用外汇控制指标,凡地方、部门和企业按规定所取得的留成外汇,允许自由使用,并开放外汇调剂市场;(3)进一步改革外贸计划体制,除统一经营、联合经营的21种出口商品保留双轨制外,其他出口商品改为单轨制,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直接向中央承担计划,大部分商品均由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自行进出口。

(4)在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进出口行业进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改革试点。

三年来的实践表明,承包制的推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首先,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外贸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为解决责权利不统一的状况迈出了一大步,从而大大调动了各方面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外贸的发展。

其次,它有利于解决中国经营体制上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问题,让企业逐步走向自主经营的道路。再者,它促进了工贸结合,有利于增强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承包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1)尚未建立外贸的自负盈亏机制。承包制仍然保留了中央财政对出口的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非规范化的行政性分配,带有主观随意性,也不符合国际贸易的通常做法。

(2)助长了局部利益的膨胀和不平等竞争的加剧。对不同地区的承包企业规定不同的出口补贴标准和不同的外汇留成比例,从而造成了地区间的不平等竞争,诱发了对内的各种抢购大战和对外的竞相削价销售,造成外贸经营秩序的混乱。

(3)企业行为短期化。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刺激下,缺乏中长期投资眼光和积极性,只重承包期内任务的完成和超额完成,往往忽略了外贸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企业宁可转产附加值低且易迅速出口、换汇成本低的产品,导致国家外向型企业产品结构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

(4)承包期一定三年不变,未能适应国内非经营环境的变化。遇有重大的环境变化,承包企业往往难以完成承包任务。

4.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1991~1993)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微观管理层的变革,它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前一阶段简政放权道路的延续。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有两项特别重要:(1)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按国际通行的做法由外贸企业综合运筹,自负盈亏;(2)改变按地方实行不同外汇比例留成的做法,实行按不同商品大类统一比例留成制度。此后,中国外贸经营基本打破了“大锅饭”体制,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外贸财政补贴的取消使外贸企业第一次被真正作为外贸经营主体和参与竞争的独立实体而受到重视,使国内外贸企业能够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从而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市场秩序健康发展,同时,它还扩大了企业对外汇的支配使用权,有利于保持适度的进口增长,为进一步拓展对外贸易关系创造了良好条件。另外,为了保证国家收汇并防止逃汇、套汇,外汇管理部门和结汇银行实行跟踪结汇,加强了对出口外汇的管理。

截止至1993年底,中国有外贸经营权的各类企业(不包括已投产的8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达8000多家。原有的宏观管理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企业自的扩大,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也呼唤政府建立一套多形式、多层次、既灵活又统一的管理体制。为此,国家提出按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外贸企业进行股份制的试点工作,鼓励专业外贸公司实行进出口制,鼓励工贸结合,发展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从整体上促进全国外贸规模的发展。

5.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1994~)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了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有:(1)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控作用。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实现双重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的、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现行的各类外汇留成,取消出口企业外汇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银行售汇制,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外汇体制改革为各类出口企业创造了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有助于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大大加速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更有效地发挥汇率作为经济杠杆调节对外贸易的功能;有助于中国外贸体制与国际规则接轨。1996年12月1日,我国还宣布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规定的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2)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加强和改善客观管理,即管方针、管政策、管规划、管监督,在1994年《对外贸易法》颁布实施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并实施各种配套法规,将对外贸易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宏观上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汇率、关税、税收、利率等调节对外贸易。对进出口总额出口收汇和进口用汇实行指导性计划。加快赋予具备条件的国有生产企业、商业物资企业和科研单位外贸经营权,截止1996年底,我国各类外经贸企业已达1.2万多家(其中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5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14万多家。1996年9月,外经贸部颁布了《关于设立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试点暂行办法》,规定外国公司、企业可以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在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外贸公司。外商不仅在生产领域,而且可以在流通领域进行合资合作经营。此外,1996年我国还在5个经济特区进行生产企业外贸经营登记制试点。外贸经营权将根据我国的对外承诺,最终由审批制转向依法登记制。

(3)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国有外贸企业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科学管理,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综合商社和设立监事会、内部职工持股等试点,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我国外贸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政府鼓励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跨行业、跨地区联合、兼并,向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批以外贸公司为龙头,贸工技商结合的综合商社和以生产企业为核心,具有多种功能的产业跨国公司。对一些小的外贸企业则根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改组,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通过组建企业集团或综合商社将分散的外贸经营权重新统一起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发展的新趋势。国际经验表明,依靠建立企业集团等形式而形成的行业垄断或产品市场垄断,以及由此出现的不完全竞争条件,是防止产业内部或国家之间过度竞争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和规范国际贸易秩序的一种有效方式。

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认识到,我国传统的外贸收购制的经营方式必须转变,以服务为特征的稳定、有序、高效的制必将是外贸经营的发展方向。通过1996年的深入调研,我国在推行外贸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大力宣传推广外贸制;其次,建立健全外贸法律制度,依法促进外贸制的实施;第三,在加快赋予生产企业外贸经营权的同时,全面扩大外贸公司内贸经营权,将外贸制的推行建立在国内外流通体制一体化的基础之上;第四,将推行出口制与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结合起来,采取一些扶持政策,把工贸双方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4)保持对外贸易政策在全国范围的统一性,增加透明度。这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宏观要求,也是国际贸易规范之一。按照国际规范及中国的承诺,只实施正式公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5)加强外贸经营的协调服务机制。进一步发挥进出口商会等中介机构的协调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外贸行业的律师、会计和审计事务所及咨询服务机制;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惩处力度。1996年9月经贸部成立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为实现我国对外经贸管理,经营和服务的国际化、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篇10

一、中俄包机贸易的基本情况

(一)起源及流程

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包机贸易是俄罗斯对外贸易的一种极为特殊的形式。由于当时俄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工厂大量倒闭,日用消费品奇缺,而俄法律准许每个公民每次从国外免税带入价值不超过5000美元的货物(视为旅游购物),很多俄罗斯人便到国外倒货,我国是一个主要的货源地。由于正常的定期航班(即图1中的①)无法容纳每人携带价值5000美元之多的货物,于是连人带货一起装的“客运包机”方式(即图1中的②)便应运而生,这便是中俄包机贸易的最初形式。

图1中俄包机贸易的运输形式

随着贸易量的迅速扩大,单纯的客运包机已无法满足需要,而且,为了限制倒爷贸易,俄政府还在1994年1月1日将5000美元的免税限额降至2000美元,于是“货运包机”方式(即“包机包税”,图1中的③和④)便随之产生。它与客运包机的区别,不仅在于运输工具从客机变成了专门的货运飞机,更重要的是采取了“包税”方式,即由发货人按整架飞机的载货量向“清关公司”交纳一笔一揽子费用,后者全程代办报关、纳税、商检手续。后者凭借与俄高层官员的联系以及贿赂海关官员,可将高税率的货物谎报成低税率货物并瞒报货值,大大减少税费成本,但不向收货人提供正式的海关完税凭证。这种方式一经出现,很快就取代了客运包机而成为包机贸易的主要形式(在对俄贸易中,不仅航空运输可以采取包税方式,铁路或集装箱运输中也存在类似情况,称为“包车包税”或“包箱包税”),本文所指的中俄包机贸易,就是特指“包机包税”,其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按我国民航管理的有关规定,俄包机只能空舱飞往中国,因此,中俄包机贸易实际上是一种单向贸易,即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贸易商主要来自俄罗斯和中国,也有少部分来自独联体其他国家和东欧国家。从贸易商的性质看,大部分是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也占有一定比重,实际上,私营企业中有很多就是由个体经营者发展而成。由于没有外贸经营权,它们必须通过中国的外贸公司出口,由后者负责完成货物的报关和商检等程序。

图2中俄包机贸易流程图

由于俄缺乏有实力、有信誉的中间商,从事中俄包机贸易的贸易商采取的都是“跨国直销”方式,他们既是国内的发货人,又是俄境内的收货人,还要在俄境内以批发或零售方式自行销售出口的货物。

货运公司又称包机商,常与机场的地面服务公司联合,提供包括仓储、运输、飞机加油、跑道、航空管理在内的“一条龙”服务(1架包机,地面服务公司收取的服务费用约为1万美元),同时,货运公司还负责向俄航空公司包租飞机。

由于俄航空燃油价格较我国低很多,且航空运力过剩,而我国的货运航空运力则相对不足,因此中俄包机贸易的空中运输业务全部由俄航空公司垄断。当然,俄航空公司须向我国民航总局提出飞机入境及各项业务申请,由后者进行审批。

清关公司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少纳税费。按1架飞机载货50吨,每公斤收取3~4美元计算,“包机包税”的一揽子费用约为15~20万美元,其中租用飞机的费用约为7~8万美元,剩下的就是海关税费和清关公司的收入,而这笔费用(税费加清关公司收入)大约只相当于正常海关税费的45%。此外,清关公司还可使通关速度比正常情况加快很多。

中俄包机贸易的绝大部分商品都是先运往莫斯科,再通过各种渠道销售到俄境内各地区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和一些东欧国家。我国从事对俄包机业务的机场主要包括天津、石家庄、乌鲁木齐、太原、济南、沈阳和呼和浩特。1997年以前,约80%的飞行架次和货运量都集中在天津机场,其后由于民航总局重新划拨架次、以及各机场之间竞争加剧等原因,天津机场所占份额大幅度下降。

(二)货物来源和商品种类

中俄包机贸易的货源主要来自南方,主要的集散地包括北京雅宝路和秀水街、河北辛集、浙江义乌、福建石狮和泉州等商品市场。商品种类主要是服装、皮革制品和鞋类,最初档次很低,甚至充斥伪劣产品,近年来产品的档次和质量水平逐步提升。与航空运费高于铁路运费相对应,包机贸易目前主要以中档产品为主,也包括少量高档产品。

(三)贸易规模

虽然我国海关未将包机贸易单列统计,但我们仍可根据国内各机场统计的飞行架次和货运量,以及平均每吨货物的价值大致估算出中俄包机贸易的规模。

根据机场海关的经验,1架包机的出口报关值约为5万美元,根据外贸公司的经验,出口报关值一般只相当于实际货值的1/10左右。综合这两个数字,1架包机所载货物的货值就应该在50万美元左右。由于1架货运包机的平均载货量约为50吨,因此我们推定,每吨货物约合1万美元。

从图3可见,包机贸易在1993年起步后,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在1997年达到9.2亿美元的第一个峰值,1998年由于俄卢布大幅贬值,贸易规模有所回落,但很快又恢复上升势头,并在2000年达到新的峰值——10.1亿美元。

图3中俄包机贸易规模

注:由于货值是按每吨1万美元由货运量计算得到,故货运量和出口额可用同一条线表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民航总局和天津机场提供的中国对独联体货运包机(包括了定期和临时航班)运输量数据,经调整和估算后得出。

二、中俄包机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包税出口的商品进入俄境内后不具有合法地位

虽然贸易商支付的一揽子费用中已包含了货物的进口海关税费,但由于整架飞机的货物是作为一体报关的,海关只对清关公司出具一份完税凭证,后者并不向各收货人就每批特定货物提供完税凭证。因此,货物虽然可以顺利通过海关进入俄境内,但在销售过程中一旦遭到俄执法部门(税务、海关)的盘查,几乎肯定会被查封或没收(这被称为“封库拉货”)。实际上,在对批发市场进行突击检查时,俄执法部门还会以罚款为名将现场的所有现金和贵重物品没收。

(二)货物出口后无法进行外汇核销

虽然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都通过外贸公司出口,但由于外贸公司本身并不是收款主体,无法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实践中采取变通方法:一是由地方外汇管理局指定专营包机贸易的外贸公司,在外汇核销单上加盖“包机专用”公章,以不收汇、不退税的方式核销;二是直接免收核销单;三是使用从别处买来的外汇核销单进行核销,当然,这属于违法行为。新公布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包机贸易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包机贸易流程中所有主体收取的货款均可用于出口单位办理核销,但外贸公司只是赚取费,贸易商出于商业风险的考虑,根本不愿将收到的货款打入外贸公司账户进行核销。

(三)包机超载、隐载现象普遍,飞行安全得不到保障

为了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无论是贸易商还是俄

航空公司都倾向于尽量增加飞机的载货量,同时,由于包机贸易对各地方的出口业绩有重要意义,民航管理部门对俄货运包机的安全检查也比较放松,这就导致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

(四)出口时低报货值现象普遍,难以准确统计贸易规模

由于下列原因,贸易商存在很强的低报货值倾向:一是我国的出口商检费是按货值收取,金额小,费用自然低;二是对于靠买来的核销单进行外汇核销的商家来说,出口金额小,解决核销问题相对容易,因为卖方“消化”小额核销单相对容易;三是地面服务公司的费是以核销金额为基础按比例收取,低报货值能少交费。据一些外贸公司反映,平均1架包机载货50吨,货值50万美元,但出口报关值只有1/10左右。

三、客观评价中俄包机贸易

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对包机贸易也不宜轻易否定。包机贸易确实是偷税漏税,但它与走私还是有区别的,正常清关是按货物真实的品类和价格报关纳税,走私是根本不交进口税,“包机包税”则介于二者之间,属于灰色清关。

从需求角度看,从事对俄贸易的高回报和高风险是导致包机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俄重工业发达而轻工业落后,日用消费品自给率低,供应不足。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虽然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但无后顾之忧,消费欲望强。另一方面,我国的轻工业品早已是供大于求的局面。这就造成了中俄两国产品的巨大价差,形成了贸易的原动力。但是,由于俄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经济运行很不规范,币值不稳,法制不健全,政策透明度低且变动频繁,官员腐败成风,黑社会势力猖獗,从事对俄贸易风险极大。按照经济规律,高风险就必然要求高回报,而俄税负沉重,进口需缴纳的关税、增值税、海关规费合计相当于货值的60~70%,通关效率低下也严重影响货物周转速度,贸易商若正常报关,按章纳税,将无利可图。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就需要有一种低成本的快速通关手段。

从供给角度看,俄法制不健全,腐败现象泛滥是清关公司产生并得以维持的重要基础。可以说,没有清关公司,就没有包机贸易。如果俄罗斯法制健全,扼制腐败,清关公司就无从产生。虽然俄政府从来不承认包机贸易的合法性,对其所导致的巨额海关税收流失也心知肚明,但每次整顿却都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包机贸易可以为清关公司、也就是俄某些高层官员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二是包机贸易可以为“封库拉货”提供取之不尽的货源,而“封库拉货”已成为俄税务、海关等部门搜刮民财的一个重要手段。

包机贸易使我国产品在俄中档消费品市场上占据了一定份额,带动了国内轻纺、服装、皮革制品、鞋帽和小家电制造业的发展,扩大了国内机场的业务量,并具有明显的富民效应。俄罗斯的包机不仅飞往中国,还飞往意大利、土耳其、阿联酋、韩国、希腊等国,中国产品在俄市场上同来自这些国家的产品存在激烈竞争,若单方面停止包机贸易,等于将市场拱手相让,放弃上述所有利益。

所谓包机贸易打垮正规贸易的说法有失偏颇。由于税费成本低,包机贸易对正规贸易确有一定冲击,但从根本上说,开展正规贸易的主要障碍不是包机贸易,而是俄的体制缺陷。在俄市场经济尚不成熟、不规范的情况下,即使没有来自包机贸易的竞争,也很难对俄开展正规化的现汇贸易。欧美的一些大企业之所以能对俄开展正规贸易,与西方国家的对俄援助大多采取出口信贷方式有直接关系,同时它们还得到政府出口保险的扶持。我国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的名牌产品能否进入俄市场,关键在于俄能否规范市场和我国政府能否给予适度扶持。

中国产品假冒伪劣,不应归罪于包机贸易。历史上确实有过假冒伪劣产品大量输俄、严重损害我国产品形象的情况,但这是与20世纪90年代初俄日用品奇缺和我国对假冒伪劣产品管制松弛的状况相联系的。事实上,近年来包机贸易的商品质量已大为改善,假冒名牌的现象仍然存在,但已很少有伪劣产品。一是随着俄经济的恢复,商品短缺的矛盾已大为缓解,伪劣产品在俄已没有市场,即使是个体经营者也不再采购这类产品;二是国内已加强了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的力度;三是贸易商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它们眼光长远,多奉行“以质取胜”方针,希望在俄站稳脚跟。

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