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信息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信息风险

篇1

关键词:供应链信息共享;网络安全风险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多变,供应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逐渐增加。杨中华指出供应链是一个由分布于全球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其中还包括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服务提供商等组成的系统,其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使得供应链系统变得更加复杂。信息作为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沟通载体,供应链节点成员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可以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减少节点成员间的分歧,提高整个供应链竞争力和运作效率。供应链节点成员通过一定的IT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共享信息,减少企业和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和供应链绩效,但是随着供应链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越来越依赖,也使供应链企业暴露在互联网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风险中,对供应链的网络安全产生威胁,可能导致供应链运行中断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国内外供应链运行中断的事件频频发生,如“911”事件、2009年丰田的“召回门”事件、2000年作为爱立信供应商的飞利浦公司的火灾事件、2011年日本地震导致日系车辆零部件短缺事件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些事件表明风险对供应链的破坏远大于对单个企业的危害,由于供应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链接变得很脆弱,导致供应链面临的风险在增大。除了环境风险、自然风险,还有如今信息共享所使用的信息技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如网络攻击盗取供应链中传递的信息,从而使供应链传递的信息失真或者丢失,导致供应链运行延缓甚至中断,从而引起供应链信息风险。

因此,随着供应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供应链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明确信息共享与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的关系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信息共享

在现在的信息时代,信息共享成了供应链各个企业间必不可少的环节,供应链企业通过共享信息给信息获得方带来一定边际效用的提高。不仅包含客观实际收益的提升,也包含信息的实用性、有效性、代表性等主观感觉上的效用提高和不确定性的降低。如果某一节点企业掌握的信息相对匮乏,在进行业务运作的过程中会因共享了不完全或不完美的信息而遭受高成本和低利润的风险,当然这种风险必定会传递给与之相关联的企业。叶飞认为企业运营绩效的提升是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结果的最终体现,并且供应链伙伴间的信息共享可以以信任为中介而间接地作用于企业运营绩效,这表明加强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间相互信任水平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运营绩效。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供应链管理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实现信息的传递。如西班牙著名时尚品牌ZARA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快速供应链”,从设计到上架只需要10天,充分体现了IT技术对企业的各个环节的重要性。供应链利用IT技术实现商业过程标准化以及增加通讯、互联互通性和数据交换,但是供应链对这些系统的依赖导致供应链极易受到网络犯罪分子的网络攻击,使信息被盗取失真或是延误,引起供应链信息风险。倪燕领等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方面分析了供应链风险的分类并强调供应链成员间合作过程中的信息风险。李琪将信息风险看作是供应链成员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并将信息风险等同于供应链风险。实际上供应链风险是由于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中断引起的,由于成员企业间彼此信息共享受到阻碍而造成了信息传递的中断,并认为信息风险是供应链风险的本质。

由此可见,信息共享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信息共享过程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和IT技术,这必然引起网络犯罪分子的攻击,故在互联网时代供应链的网络安全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

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即适当的信息共享可以减少供应链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风险,如牛鞭效应等,但供应链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而进行大量的信息共享则会带入一种新型供应链风险――网络风险。网络风险定义为“组织或企业由于一系列信息技术系统障碍所造成的任何财务损失或者名誉破坏的风险”。网络风险将导致极坏的效果,包括知识产权破坏,子标准或被阻断的运营,敏感性数据破坏,对最终消费者的服务水准降低。网络攻击的形式多样,其目的是窃取数据以得到丰厚的利益,如信用卡数据、医疗信息、公司商业机密等数据信息。网络攻击一旦成功,将会引起供应链信息的延误或企业丧失技术创新,从未导致很大的成本损失。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攻击的技术也越来越高超,则预测供应链产生中断的每个可能性越来越困难,很多网络攻击都超出了组织的预测分析能力,故有学者提出供应链网络弹性的概念。供应链网络弹性是指“一种当供应链面临网络攻击风险的时候能够维系其运营绩效的能力。”供应链管理者如果想要减少网络攻击给供应链带来的损失应该考虑如何加强供应链的网络弹性。

四、系统动力学的应用

系统动力学方法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通常用以研究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定量方法,具有能研究动态的、非线性问题的特点。信息共享贯穿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由于供应链的复杂动态结构,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网络的安全风险影响具有复杂性,故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是可行的。

供应链节点之间通过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信息共享,但是企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增强,加大了网络犯罪者对供应链的网络攻击。由于供应链各个环节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关联性,一旦某一个环节遭遇网络攻击,将通过供应链系统传播影响其它相关企业,出现风险传递的现象,类似于多米诺效应。故为了保护信息资产的安全,企业应加大对信息安全的投入,其中包括技术方面、人力资源方面、安全管理方面等,从而加强供应链网络弹性的建设。供应链中的不同企业对信息安全的投入决策不同。熊强等通过Stackelberg博弈分析得出企业信息资产价值越高,遭受攻击后的损失期望越高。核心企业共享额度越大,其对信息安全的投入也越大;伙伴企业的投入额随核心企业的共享额增加而减少,当核心企业的共享额能够让其信息资产有足够安全时,伙伴企业共享额度为零;核心企业在信息安全投资和信息安全共享方面会随着供应链脆弱度增加而增加,而伙伴企业会随着脆弱度的增加而减少直至为零。由此可见,供应链中对供应链信息安全的投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由于信息共享以及信息安全的投入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复杂关系,通过系统动力学对其进行分析,明确其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关系以及回馈效应。根据信息共享引起的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的变化规律和系统动力学的反馈原理,应用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vensimple建立系统动力学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影响的反馈图模型。通过vensimple仿真软件把信息共享和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关系联结形成回路,回路最简单的表示方法是图形,即因果关系图。如图所示:

五、结论

根据系统动力学分析得出的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与信息共享以及供应链企业对信息安全的投入的逻辑关系,信息共享对供应链存在利弊关系,适度的信息共享有利于供应链的高效率运作,但也应该明确信息共享带来的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故除了传统风险管理对风险的防御措施还应该在权衡好投入成本与风险损失成本的基础上对供应链网络弹性进行建设。目前对于供应链信息安全的投入以及供应链的网络弹性建设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偏少,故互联网安全威胁下供应链上各个合作伙伴对供应链弹性的建设如何投资分配才是供应链面临网路安全风险时整体成本降到最低的关键环节,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杨中华.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网络信息共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4).

[2]叶飞,薛运普.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对运营绩效的间接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5):112-125.

[3]倪燕翎,李海婴,燕翔.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之比较[J].物流技术,2004(12):40-42.

[4]李琪.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风险及对策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124):32-35.

[5]IRM. 2015. Cyber Risk and Management. Institute for Risk Management. Accessed April 1,2015: https:///knowledge-and-resources/thought-leadership/cyber-risk/.

[6]Omera,K. & S.E. Daniel A.Supply Chain Cyber-Resilience:Creating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Accessed April , 2015.

篇2

唐山开滦德诚洁净能源有限公司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在煤炭行业整体低迷的形势下,资金缺口成为煤炭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煤炭企业在办理融资活动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被银行排除在可融资范围之外,影响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银行与煤炭企业的合作。为缓解这一矛盾,供应链金融业务应运而生,为保障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构建包括资信、资产、能力等多种要素在内的风险评价体系很有必要。

关键词 :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1 概述

煤炭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是否能以健康的形式持续发展。在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尤其在市场下行通道,融资缺口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首要问题,银行在为煤炭企业融资过程中,对于煤炭企业的规模、经营状况、可抵资产数目、企业的信用评估等多种因素进行考虑后,往往会将部分具有发展潜力的煤炭企业排出可贷款范围内,导致煤炭企业资金短缺而无法发展壮大,无形中增加了煤炭企业的困难和倒闭风险;而对于银行来说,这也极大的限制了银行与煤炭企业的合作,导致银行信贷资源过于集中和配给。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能缓解煤炭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还能为银行和煤炭企业的合作双赢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煤炭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地位

供应链是在竞争、合作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为实现某一目标而贡献自己的核心力量,以达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的。煤炭企业的供应链不仅涉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物资流动,同时还涉及上下游产业的延伸。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流程生产特性,这就决定了煤炭企业在供应链中居特殊位置,煤炭企业依靠采掘、运输为社会提供一次性能源,是火电厂、钢铁厂、炼焦厂等企业运转及发展的原材料和能源的提供者;同时,煤炭企业也需要消耗一定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及能源的支持,因此,在供应链中也具有用户的身份。而对于运输行业来说,煤炭运输是其主要的运输任务,是运输部门利益的主要来源。

3 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的形成

煤炭企业在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供货风险、煤炭物流配送过程中风险、信息风险及财务风险等。对于能源企业来说,则可具体到能源的生产、运输、信息及企业各项管理中存在的可能风险。煤炭供应链中可能存在的煤炭产量不足、发货延迟、能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均会对供应链中其他环节的正常运行,产生阻碍作用,影响企业的信用;煤炭配送环节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引起供应链中断,影响企业的运营;信息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传输的通畅性、准确性、及时性等都会对企业的生存运营产生重大的影响;财务是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商业活动之一,资金的运作及管理,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生产活动,还可能影响整条供应链的通顺性。

3.2 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

淤资信。煤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企业的经济实力、职业道德和企业形象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煤炭企业而言,诚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企业在经济交易中是否具有良好道德的具体表现为是否按时、按质发送煤炭、是否按时还款、有无欠债等不良行为,这是企业信用度的主要衡量依据。于资本。资本对于煤炭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是煤炭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来源。资本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煤炭企业的还款能力及未来发展,是煤炭企业建立信用的物质基础。盂能力。能力是煤炭企业拥有的实力,是煤炭企业稳步发展、不断前进、树立良好信用的保障。煤炭企业的能力可通过企业的生产情况、经营情况、盈利情况及发展情况表现,对煤炭企业未来的信用贷款具有重要的影响。

3.3 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淤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指标设置原则。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是一套能衡量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指标群体。根据复杂系统理论,可根据如下原则进行指标确定:首先,指标的覆盖面要广,尽可能完整的反映煤炭企业本身的运作情况,又要反映煤炭企业的信誉、质物抵押等多方面的情况。其次,可操作性强。为保障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应对其进行量化设计,即评价指标应具有一定的可计算性和进行计算时所需要数据的可行性;定量与定性指标可对煤炭企业的内涵及本质特性进行客观、科学的反映。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指标的设置。首先,诚信因素。诚信因素指标包括煤炭企业以往合作信用度和核心企业信用度两方面,具体可设置煤炭企业历史违约记录、信用额度使用率和授信审批通过率三个指标。其次,资本因素。资本是煤炭企业融资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下主要包括动产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保兑仓融资等模式。煤炭企业应注意质押物的货权风险、质押物价格稳定性、变现能力及损坏程度等一切因素的影响;应收账款融资时,期限应限制在应收账款账龄内,部分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企业可享受灵活多变的融资方式。最后,能力因素。能力因素包括煤炭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及发展能力。其中营运能力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情况及业务开展情况反映,可设立资产产值率、资产收益率和资产周转率三个指标评价;盈利能力则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收益数额的多少,对于一般煤炭企业来说,盈利能力主要指标可设为营业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三项;偿债能力是企业对到期债务的偿还能力,这需要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进行合理性和变化性的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可通过企业资产负债率体现,而短期偿债能力可通过资产流动比例获得;发展能力,是面对未来的债务偿还,煤炭企业发展前景是否良好,这需要分析煤炭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情况、自身的发展情况及业务重点,需要设立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和资产增长率三项指标。

4 结语

煤炭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融资活动,为促进煤炭企业与银行的合作,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在煤炭企业中实行包括资信、资产、能力在内的各项可量化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可为银行提供煤炭企业外在及内在的一些潜在数据,同时为煤炭企业赢取更好的融资条件,从而实现银行和企业的共赢,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长彬,盛鑫.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的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79-86.

篇3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管理;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16-02

一、供应链风险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

与一般的企业风险相比,供应链风险有以下特征:(1)互动博弈与合作性。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相互之间因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又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因此为了争夺系统资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展开激烈博弈。(2)牛鞭效应。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相对封闭,造成链上企业对需求信息的曲解会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出现,即所谓“牛鞭效应”。(3)传递性。由于供应链从产品开发、生产到流通过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因此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供应链流程在各个企业间传递和累积,并显著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

供应链风险管理旨在识别潜在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行动以规避或消除风险,可定义为“通过供应链成员之间协作,识别和管理供应链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来降低整体供应链的脆弱性。”供应链风险管理就是要以最低的成本,在分析风险的基础上,选择最优风险处理技术,确保供应链运作安全的一系列活动。

二、供应链风险的辨析

风险辨析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它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主体在各类风险事件发生之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它分为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两个过程。风险识别是指通过调查与分析来识别供应链面临风险的存在;风险分析就是通过归类,掌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以及风险具有的性质。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的前提,而在进行风险分析的同时,又会进一步加深对感知风险的认识,使风险识别具有准确性。

风险识别与分析的工作就是通过调查了解识别供应链面临的风险及其来源,并对其进行归类,掌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及其表现形式。主要方法包括情景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流程分析法、风险问卷法和财务报表法。

(1)情景分析法。常常以头脑风暴会议的形式,来发现一系列主要的与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等相关的影响供应链表现的风险因素。(2)历史事件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风险事件来总结经险,进而识别将来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一般情况下,先收集一些产生不良后果的历史事件案例,然后分析总结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3)流程分析法。这种方法首先绘制出展现不同事业功能的供应链流程图,而且必需足够详尽包括从起点到终点的整个可供分析的供应链流程。这个流程图里的每一步都代表一个独立的事业流程,要弄清楚关于这个流程的细节,包括它的目的、如何进行、由谁来进行以及所以可能导致的失误。供应链流程图完成后,它就可以被用来分析并发现控制缺陷、潜在失效环节以及其他的薄弱环节。(4)风险问卷法。是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设计问卷,并送给供应链各组成企业内部各类员工去填写,由他们回答本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和风险因素。(5)财务报表法。根据企业的财务资料来识别和分析企业每项财产和经营活动可能遭遇到的风险。该法是企业使用最普遍,也是最为有效的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

综上所述,由于以上五种风险识别方法各自的适用性以及供应链的广泛性和错综复杂性,供应链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连续不间断的、工作量繁重的过程。

供应链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二是供应链体系中企业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供应链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这些企业大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具有从事经营和管理自力。供应链中的企业虽然是合作伙伴关系,但由于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经营的,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式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企业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

三、供应链风险因素分析

对供应链风险因素的分析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环境风险分析,二是内部风险分析,三是整体运行风险分析。

(一)供应链环境风险分析

供应链环境风险主要指由供应链经营的外部环境因素所产生的风险,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国际、国内经济政策、法律等因素。供应链风险形成的环境因素不仅包括一般企业风险形成的诸多环境因素,还包括供应链风险形成的特殊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作用于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经营活动、节点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资金运动,是引发供应链风险的直接原因之一。(2)国内外经济环境。国际经济环境是指国际政治格局、金融次序和产业链结构等发生变化给供应链特别是跨国型的供应链带来的风险。国内经济环境是指如经济体制、行业政策、经济政策、经济周期、竞争、通货膨胀、市场季节性的调整和变动给供应链带来的风险。(3)法律环境。供应链面临的法律环境的变化也会诱发供应链经营风险。

(二)供应链内部风险分析

供应链内部风险是指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这一整体网链内部以及该网链中各个环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内部风险由包括经营决策风险、管理控制风险、物流运作风险等,而每一个子风险组下又有一系列的具体风险。

经营决策风险即经营决策层风险,是供应链最高层次风险,主要是由于供应链经营管理的决策而产生的风险,包括:市场预测风险、经营及产品生产决策风险。

管理控制风险即管理控制层风险,是供应链的中间层次风险,主要是由于供应链节点之间选择、计划和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风险,一般包括:采购过程中供应商选择风险、销售过程中分销商选择风险、销售过程中的销售商选择风险、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管理控制风险、生产过程中的组织风险和企业文化差异产生的风险。

供应链管理要求核心企业能够与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物流运作上表现是供应链各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存货统一管理、联合计划。但在实际运行中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导致在原料供应、原料运输、原料缓存、生产过程、产品缓存和产品销售等过程中可能出现“合作”失误,这些“合作”失误都可能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通而产生风险。

(三)供应链整体风险分析

供应链整体风险是指影响供应链整体运行的风险,主要由追逐盈利目标风险、供应链契约风险、信息处理风险和资金运行风险等构成。

利润是供应链各环节能够凝聚在一起的驱动力,在供应链的整合中,利益的协调要优先于信息的透明。在控制和整合供应链资源时,总能找到新利润增长点的环节往往能够成为“链主”。供应链各环节都希望成为供应链上的“链主”企业,在上下游产业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和速度。在那些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共赢”机制的供应链中,“链主”似乎意味着可以更多地占用供应链中的资源,甚至可以占用、挤压乃至“盘剥”上下游资源。在供应链中当某一环节“独赢”到一定的时候,必然导致该供应链中某一个或某些“链节点”断裂,出现整个供应链崩溃的风险。

供应链契约是供应链各环节合作的基础。现在企业之间的契约形式一般是“委托”制,即在委托与承包企业间形成一个合作协商机制和委托机制。

供应链契约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契约的一方从另一方那儿得到剩余的收益,使契约破裂,导致供应链的危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种类不同可划分为两类:一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契约风险,二是不对称信息的内容契约风险。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契约风险又可分为:事前不对称契约风险与事后不对称契约风险,即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不对称信息的内容契约风险又可分为:隐藏信息契约风险与隐藏行为契约风险。

隐藏信息契约风险主要表现为在“委托”契约关系中由于逆向选择所产生的风险。隐藏行为契约风险主要表现为败德行为产生的风险。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在签订契约时各自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成契约后,制造商无法观察到供应商的某些行为,或者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供应商所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在有契约保障之后,可能采取不利于制造商的一些行为,进而损害制造商的利益。这种隐藏行为导致了“败德行为”――供应商降低了服务水准,增加了制造商的潜在费用。

供应链信息处理风险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使信息失真,而产生的风险,包括信息可获性、信息完整性、信息可用性和信息关联性等风险。从产生风险的原因看,供应链信息处理风险可划分为:技术缺陷产生的信息处理风险、供应链运作产生的信息处理风险――牛鞭效应。

在供应链经营生产过程中,资金流是从物流的末端用户端,经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一直流到供应商。资金流的畅通对供应链上各节点都至关重要,资金流在运行过程中某个环节或某一节点出现问题都将导致整个供应链的运行受阻。

四、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营环境的竞争加剧,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供应链层数的增加,供应链的成员企业越来越多,供应链的结构日趋复杂,而供应链的复杂性导致供应链的风险。

要实现供应链高效安全地运作,就必须针对供应链内外潜在风险而实施恰当的战略和行动来减少或化解风险。如何更好的认识风险因素和实施供应链风险管理,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对这个问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全面分析了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并识别归类供应链的风险的各种因素。

参考文献:

[1]陈日进.供应链的合作风险管理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

[2]易海燕.供应链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3]裴军.考虑风险控制的供应链优化设计方法与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

篇4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风险识别;评价模型

1 引 言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式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企业间合作共生模式。国际上一些先驱企业如丰田、戴尔、沃尔玛、Carrefour等厂商,都因实践这一新型管理模式而获得巨大成功。从成功企业实践意义上说,实施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正如英国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多佛( Martin Christopher)所说: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然而,据Michigan大学(2003)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大约有50%的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所带来的优势并不强于传统的买卖关系,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对供应链系统中各类风险不能准确评估和管理造成的。随着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市场的全球化延伸、企业间合作关系的日益复杂及组织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等,都将加剧供应链的不稳定并增大其风险性。受多种因素诱发,供应链突发事件生成所带来的损失以及对供应链系统运作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因此,对供应链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在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价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获得许多研究成果。Kraljic早在1983年提出的采购组合管理框架中,就已经考虑了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不确定性和供应中断问题。Smeltzer and Siferd( 1998)借助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依赖模型,从采购管理角度理解供应风险管理,提出积极主动的采购管理就是供应风险管理的观点。此后,Sheff( 2001)、Harland( 2003)、Deloitte( 2004)等分别从不同角度系统研究了供应链风险因素及识别问题。Hallikas( 2004)从风险事件的概率角度,定量化研究了供应链风险的评估问题。国内一些学者也对供应链风险做了多种分类,并提出了测度供应链风险的各种方法。如马士华( 2003)的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划分,晚春东( 2007)的系统风险划分等。丁伟东等在2003年提出了基于模糊评价方法的供应链可靠性评估矩阵,周南洋( 2008)提出了基于OWA算子的供应链风险评估多属性决策方法。综上,以前的学者大多对供应链风险进行某一方面和单一方法的识别与评估,缺乏从企业集团化发展角度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进行系统识别,并给出相应的综合评价模型和实证分析。

2 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的系统识别

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链的纵横延伸,在强化核心节点企业地位、释放众多经济效应的同时,也为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累积提供了客观基础。供应链风险来源于系统内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至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风险识别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前提,按照风险产生的缘由,可将供应链风险划分为内生和外生两大风险来源,其中内生风险主要产生于道德风险、信息扭曲和有限理性。而外生风险主要源于政治、经济和自然等外部环境的突变。

2.1供应链内生风险识别

内生风险是指由供应链系统自身引发的风险。供应链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间合作模式,伴随运营而生的物流、商流、资金和信息流,自始至终流经供应、储运、加工、分销、配送和消费等全过程,在围绕核心企业形成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同时,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独立经营的法人属性,致使供应链各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存有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和影响到其它合作方,进而冲击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以生成供应链风险。内生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征见表1。

2.2供应链外生风险识别

外生风险是指由供应链系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或突变引发的风险。任何一条供应链都是处在一定环境之中的,市场、政治、自然等环境因素的波动或剧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供应链的有效运营。复杂、开放的供应链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受外界环境制约又反作用于环境是供应链系统赖以存在的前提。当环境发生对供应链系统负面影响的变化时,供应链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将被打破,供应链的正常运营受到制约或破坏从而生成供应链风险。外生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征见表2。

3 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通过供应链风险识别使我们认清了集团供应链系统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形态,而有效防范供应链潜在风险可能给集团供应链运营系统带来的利益冲击,则需要对供应链系统风险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估。供应链风险评估是指借助必要的模型方法对供应链的风险等级进行量化测定或估算,并依据供应链风险等级选择安全对策,最终达到削减和控制风险的目的。对供应链风险的评估,需要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量纲各异的指标及指标群构成,用于全面反映供应链系统存在内外风险的可能性程度。基于对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的系统识别,本文构建的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如下:

1)反映供应链内生风险的指标:合约信任度X1、信息差错率X2、不良采购率X3、供应中断率x4、交货延迟率x5、合同履约率X6。

2)反映供应链外生风险的指标:价格波动指数y1、销售波动指数Y2、突发事件预警指数Y3。

上述各指标的涵义及赋值方法如下:

合约信任度:反映供应链合约方可信任程度的指标,供应可信性反映了整个供应链提前或按时交货的能力。该指标值增大,表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可信度增高,供应链系统越可信。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提前或按时完成的订单数÷总订单数)×100%。

信息差错率:反映供应链信息传递失真情况的指标,供应链信息传递延迟或失真会呈现“牛鞭”效应。供应链信息传递失真程度与供应链链长有关,节点企业越多,信息传递失真的程度会增大。该指标数值可通过链长与信息阻尼的关系间接求得。

不良采购率:反映采购有效性的指标,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不良采购批次÷总采购批次)×100%。

供应中断率:反映物流配送可靠程度的指标,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因供应物流中断而停工待料的时间÷产品计划总生产时间)x l00%。

交货延迟率:反映物流配送可靠程度的指标,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物流配送延迟的次数÷计划物流配送总次数)×100%。

合同履约率:反映供应链合作机制保障程度的指标,合同履约率高表明供应链合作机制稳定可靠,合作方之间诚信度高。其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履约合同数÷签约合同总数)x100%。

价格波动指数:反映物料供应市场稳定程度的指标,物料供应市场特定价格指数是根据某一种或一组特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平均计算而成的,它反映某一特定种类或特定组合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动。本指标数值可由统计调查报告中获得。

销售波动指数:反映供应链核心企业产品销售稳定程度的指标,稳步上升的销售量预示着企业对顾客需求识别的准确性。其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计算期销售量/基准期平均销售量-1)×100%。

突发事件预警指数:反映供应链系统应急体系构建程度的指标,其数值通过预警系统完善程度和应急体系建设投资额换算得出。 4 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及实证分析

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供应链的风险评估,是将描述供应链风险量纲不同的指标,转化成为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给出该供应链系统存在风险程度的一个总体评价。由于各评价指标在风险评估中地位的非等同性,必然存在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赋权问题。本文采用改进的集值统计加速迭代法,通过迭代步长的加速递增,既可以增加指标权向量的符合性又能提高运算效率。

4.2 评价指标风险值的确定

一般的概率统计估值,每次试验所得为相空间中某个确定的点。若放宽条件将得到相空间上的一个子集,谓之集值统计试验,是经典统计和模糊统计的一种推广。在风险评价中对应专家对风险大小判断的一个区间估计值。

式中 Ai为第i个风险指标的权重;石i为专家对第i个风险指标的评价值;F为供应链系统风险的总评价值。F的取值范围在[O,1]之间,分值增高,预示供应链系统风险加大。本文设定供应链风险的四个参照等级标准,其对应的F取值范围见表3。

4.4实例应用

应用对象为胶东半岛制造业一供应链系统,通过综合调研得到应用研究所需的基础数据。依照评价步骤,聘请七位专家对供应链风险指标进行迭代优选及概率区间估计,运用改进的集值统计加速迭代法,对各风险指标进行迭代后的结果见表4。

进一步,各专家对风险评价指标估计的概率区间,以及根据公式(3)、(4)、(5)计算所得的供应链各个指标综合风险概率见表5(含专家分歧度)。

根据公式(6)最终计算得出样本供应链系统风险综合评价值F=0. 26,与风险参照等级标准对照属于B级,表明供应链系统整体风险处于基本安全状态。为此,供应链管理者依此标定供应链系统风险薄弱环节,采取对应修补措施提高供应链系统快速响应能力,使供应链系统稳定在安全等级水平状态。

篇5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涵以及核心理念,其次分析了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最后针对风险提出了防范措施,将全面应对与重点关注相结合,以降低供应链管理风险从而提高其运行效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风险 控制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概念最早出现在1982年,管理大师Oliver&Webber(1982)对商业战略中流行趋势的变化做出回应,对商业活动的重新定义和合并,特别是物流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运营管理的整合,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具体来讲,供应链管理(SCM)是基于最终客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信息资源,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此过程需要掌握信息资源并认为渠道是关键,而平台则是指能使不同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共同软件系统。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从本质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直至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各个环节综合成本的最小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顾客消费理念多样易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表现为高度不确定、变化迅速和难以预测。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从最初的追求规模经济到现在的供应链管理,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把各企业集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追求整体成本最低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总目标。

供应链风险分析

伴随供应链管理出现的是供应链风险,广义来讲,风险是企业暴露在不确定事件中的程度,具体到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风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Johnson ME(2001)将供应链风险分为需求风险和供应风险,丁伟东(2003)将供应链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两大类,而朱怀意(2006)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风险、制造过程风险和需求风险等。还可以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本身还具有结构性风险,例如由于供应链变动带来的风险和供应链松散性、动态性带来的风险。

构建供应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供应链中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都进行了业务流程改造使得资源和信息共享,此时如果供应链发生变动,即某个企业违背契约或因其他原因退出供应链,那么整条供应链将无法正常运转,其他企业的商业机密还面临被泄露的风险。此外,一般供应链的结构比较松散,缺少统一的权威部门管理,风险协调机制也缺失,这会造成管理不能持续进行或前后不一致,从而降低供应链运行的效率。供应链本身的风险程度取决于链中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各企业文化、相互信任程度、对价值的认同、企业的信誉度结合方式、彼此的依赖程度等多种因素。

本文认为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内部风险、合作风险和系统风险。内部风险更多是由于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中制度缺失、内部控制不健全等产生。例如由于采购过程不科学导致无法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由于需求预测不可靠造成存货积压,由于无法有效应对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而产生的风险;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系统中的各关联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相互独立决策、企业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等、利益分配等与合作有关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独的一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这势必会产生不同企业之间的磨合问题,只有供应链上的企业意识到积极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合作风险才能降低;系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指宏观环境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此类风险一般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但是却可以用预警系统进行适当地规避。

不管是哪种分类方法,供应链风险的性质一致。首先供应链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以及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其次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不同于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关注整条供应链,从原材料的生产、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分销到零售,链条上任何一个企业的风险都不再只影响其自身,而是会通过网链结构传递给链条上的其他企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加大。再次供应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控性,这主要是指内部风险和合作风险两类,它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有效的内控执行以及合作的加强来控制,从而降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应链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管理所特有的,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这类风险。具体来看,供应链的合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文化不一致带来的风险,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就导致企业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有较大差异,而供应链管理使不同文化的企业处于同一流程中,有时候需要协调一致才能达到目标。此时文化冲突对供应链管理的冲击是很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供应链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供应链的破裂;第二是彼此依赖过度带来的风险,供应链形成后企业在上游有固定的供应商,在下游有固定的分销商,这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过分依赖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这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崩溃;第三是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发展规模、发展潜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往往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就导致整个链条有非常强势的部分,也有非常薄弱的环节。根据木桶效应原理,供应链整体控制风险能力取决于最薄弱环节控制风险的能力,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增大了供应链整体风险;第四是业务流程优化的风险,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的过程必然影响到既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势必会遭到阻挠,一旦不能再一次成功地达到利益平衡,就会造成业务流程重组的失败,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第五是供应链自身管理的风险,如前所述,供应链的结构具有松散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加强供应链自身的管理,这样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实现共赢。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供应链本身并制定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并监督每个企业执行。

供应链风险控制措施

(一) 建立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一般性合作关系

企业既然要加入供应链管理,必然已经做好长期合作的准备,因为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且其惯性很强,一旦决定了改变的成本很大。如果达不到长期合作的目的,那么企业就会得不偿失。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而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供应链成员要加强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前提;二是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不确定性,优化决策过程;三是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以期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二)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系统,全面应对供应链风险

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以及反馈等环节。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者,通过对大量的供应链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系统了解分析,认清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供应链风险既有明显的风险,也有潜在的风险。供应链风险评估是对某一特定供应链风险的测量。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一旦供应链风险发生,造成损失的程度。供应链风险处理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处理供应链风险,减少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对于供应链风险处理的结果,风险管理者要进行评价,检查处理方法的效果,以及需要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后续风险处理的借鉴。为了更好地控制处理风险,需要对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且对风险处理建立反馈机制,进而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的损失。

(三)关注供应链风险中的关键控制点,重点控制供应链风险

一是关注人的因素和人的可靠度。风险管理中人是极其重要的角色,风险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变业务流程,沟通、了解人员的风险认知与行为,提高人员的道德水平等改善人为因素对风险的影响。二是要优化选择合作伙伴,并加强伙伴间的沟通和信任。企业要按照公平价值判断流程选择合作伙伴,以确保选择最符合企业利益的供应商、获得最公平的采购价值,同时应该给予所有供应商平等机会,确保公平、公开和诚信,并制定一定的机制做保证。三是合理分摊和控制风险成本,提高风险管理绩效。风险成本的构成主要有承担的损失、保险费、损失控制成本和风险管理行政费用几项内容。在构建供应链风险分析系统之初就应该考虑成本因素,制定成本分摊机制,并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提高风险管理绩效。四是防止对伙伴企业的过度依赖。要整合供应链流程,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同时应该保持供应链的弹性。一旦发现某个供应商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调整供应链战略。五是完善管理制度,真正落实风险管理机制。各企业应该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并切实按照管理机制的要求开展企业的各项活动,而且整个链条都应该采用统一的安全策略和风险防范政策。六是积极防范突发事件、意外事件。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事件,可预先制订应变措施,以减少甚至避免损失。七是通过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等方式,防范可能的风险,保护各企业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朱道立,龚国华,罗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供应链风险问题研究的现状,然后提出了现阶段供应链风险问题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指出了供应链风险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近几年,尽管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在不断发展,供应链实践在不断深入,但截止目前对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有关文献也比较零散。供应链存在着很多风险,分析、识别供应链的风险因素,预警和控制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对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供应链风险研究现状

供应链风险的概念

供应链风险概念的提出,最初是基于对供应风险概念的研究。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风险进行了界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现阶段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供应链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

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供应链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从而有受损的风险和可能性。

供应链风险是影响和破坏供应链安全运行,从而无法达到供应链管理的预期目标,造成供应链效率下降、成本增加,是导致供应链网络失败和解体的不确定因素和意外事件。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对供应链风险的界定都借用了风险的一般概念,而且着眼于项目管理的角度,核心内容一致,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对供应链风险进行管理。

供应链存在的风险与对策

尽管对供应链风险的概念有不同的描述,但并没有影响对供应链存在的风险及其对策进行研究。在国外,有学者研究分析了建筑供应链的供求风险,指出了当前建设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工具和技术的缺点,提出了一个等级风险统计结构的风险描述语言,作为一个可共享的知识驱动风险管理方法,并界定了供应链风险的涵义,建立相应的补救措施;也有学者研究了供应链的恐怖袭击风险,指出了供应链的脆弱性应加强与政府合作,增强安全措施,防范恐怖袭击的发生,建立适当的库存抵抗恐怖袭击。而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如有的研究了供应链战略联盟的风险问题,分析了三类供应链战略联盟的风险,应用SWOT法确定了风险发生的领域和影响状况,提出要建立动态合同和增加敏捷信任以有效防范风险;有的对跨国供应链管理的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跨国供应链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成员企业国际间合作环境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问题、信息传递所带来的风险问题、供应商单一所带来的风险问题,并提出了降低跨国供应链管理风险的途径;还有的认为供应链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市场风险、合作风险、技术风险、信息风险、财务风险和解散风险,指出可以通过建立规范的合作伙伴选择、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及设计全面的供应链合作协议,有效减小和避免供应链的风险;同时还对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供应链或供应链管理所存在的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和控制这些风险的对策,但缺乏系统性,显得比较零散,需要加以规范。

供应链风险的分类

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风险的分类有多种解释,但大多是从供应链风险形成或来源的角度进行划分的。然而,这些分类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分类标准,如有些国外学者将供应链的风险分为三种:运作事故,诸如带来较小后果的失火和卡车事故;运作灾难,诸如很少但带来灾难性后果的地震等;更大的战略风险,诸如不确定情形下在特殊资源方面的未来投资。还有的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六种,分别是需求风险因素、供应风险因素、运作过程风险因素、环境风险因素、制度风险因素以及预防计划措施失败风险因素等。而国内比较典型的是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类,内生风险涉及道德风险、信息扭曲和个体理性,外生风险涉及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供应和需求。此外,还有的将供应链中的风险分为关系风险和绩效风险两种:关系风险指因合作带来的风险;绩效风险指合作顺利而整体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并提出增强合作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消除冗余环节、简化供应链、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供应链柔性化是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些研究成果对供应链风险的分类显得比较随意,没有提出明确的划分标准。此外,应从哪些角度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分类以及不同角度下有多少供应链风险因素都没有明确结论。

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原因 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原因或来源会有不同结果。尽管已有不少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成果,但针对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原因或来源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这些成果多是从某一供应链特性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或来源,而由于供应链本身的复杂性,表现出多种特性,因而其代表性不强。如从供应链的结构特点角度提出了供应链风险通常来自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从信任合作危机及其表现、产生信任危机的原因角度对信任合作风险进行了分析;从信息失真风险的主要表现、信息失真的原因角度对信息失真风险进行了分析。此外,还有的研究了旅游供应链“委托一”关系可能导致的供应链风险,并对目前国内旅游供应链的风险规避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供应链风险的管理 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特别是将一些定量的方法应用到供应链风险管理之中,使得供应链风险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操作性比较强,相信该项专题研究还会出现更多的研究成果。如有的研究了数据挖掘在供应链风险控制中的应用问题,在研究中选择供应商风险作为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切入点,详细阐述了违约供应商特征描述的数据挖掘方法,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增添了新方法。有的从供应链风险来源、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防范三个方面论述了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有的从实时连接性风险、信息传递风险、协作和信用风险、物流风险对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如何从量的角度来衡量供应链中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大小是解决供应链风险问题的关键一环。还有的研究了基于案例推理的供应链风险估计方法,把人工智能中的案例推理技术引入供应链风险估计,较好地解决了案例的描述与存储组织、匹配案例的检索以及检索结果的调整等关键问题,设计了实用化的偶发风险估计原形系统。此外,还有的以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之比较为题,全面阐述了供应链风险分类、成因、特点,以及供应链风险防范与对策。

供应链风险问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尽管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实践时间较短,加上目前供应链风险领域的研究内容还不够系统,而同时供应链系统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而对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是针对供应链风险问题的某一方面研究,局限于个别问题的解决。其中对供应链存在的各种风险和采取的防范措施讨论得比较多,而供应链风险定量方面的研究很少,尤其在供应链风险的识别、评估和调控管理的系统性和实证研究方面国内目前还是空白。

尽管现有的研究已基本明确了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范围、方法以及该领域的研究框架,并引入有关风险管理理论,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数学模型。但仅侧重于物流功能,对节点企业的风险只是从具体来源予以区分,如金融风险、政治风险、道德风险等,而没能结合到所在供应链中整体分析;有关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构架、模型选择,特别是风险管理理论与供应链的有机融合等方面的内容还不系统。

现阶段很多文献研究了供应链存在的各种各样风险,并提出了针对不同风险的防范措施,但对供应链风险的认识上存在着分歧,有些学者甚至将企业的风险等同于供应链风险。同时,对所提出的供应链风险大多缺乏科学的分类,个别的也只是从风险的形成原因或来源角度进行了初步分类,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导致列举供应链风险的随意性比较强,阻碍了对供应链风险的深入研究。

在有关规避供应链风险的对策和措施的研究成果中,有一些只是提到了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并没有展开研究。同时,尽管规避供应链风险问题已引起实业界的重视,但实际运作中并没有建立起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

供应链风险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对供应链风险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在一些行业,特别是那些趋于更长供应链和面临日益增长的不确定需求的行业,供应链风险处理和风险分担问题是一个重要课题。供应链风险来源于许多方面,有市场的不稳定性、供应风险、自然灾害等等,这些因素既影响某一项业务活动,又影响整个供应链。因此,要研究导致供应链风险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如何评测不同的风险因素是怎样影响供应链的;如何评估供应链风险的水平;如何避免、减弱、转移、分担供应链风险等。

对防范供应链风险措施和方法的深入研究。目前所提出的各种供应链风险防范措施和方法大多属于定性的。而针对供应链中的各种风险,采取什么有力措施和方法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线以及如何强化供应链,以使供应链更具灵活性,更好地应对未预料到的中断,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定量研究。如目前已经出现了采用集成风险管理方法来管理全球供应链风险,基于合作博弈等理论对供应链风险一体化管理等研究。

展开对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或预警机制的研究。风险预警系统或预警机制的研究已在其他领域广泛展开,就我国而言,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地方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研究、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等,特别是2005年银监会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国际同业的先进做法,制定了《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操作指引(试行)》,将在银行监管部门内部开展商业银行风险预警工作。鉴于其他领域的风险预警系统或预警机制在防范和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有关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或预警机制的研究也必将很快展开。

近几年发生的全球风险事件,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引起了国外企业及学者对供应链风险的关注,目前正在积极展开这方面的研究探讨及实践工作。本文对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旨在进一步推进供应链风险研究。

参考文献:

1.丁伟东, 刘凯, 贺国先. 供应链风险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 (4)

2.胡金环, 周启蕾. 供应链风险管理探讨[J]. 价值工程, 2005 (3)

3.周永强, 杨忠直. 网络供应链竞争下的风险控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4.王金凤. 谈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及其防范[J]. 市场研究, 2004 (10)

篇7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风险控制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概念最早出现在1982年,管理大师Oliver&Webber(1982)对商业战略中流行趋势的变化做出回应,对商业活动的重新定义和合并,特别是物流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运营管理的整合,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具体来讲,供应链管理(SCM)是基于最终客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信息资源,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此过程需要掌握信息资源并认为渠道是关键,而平台则是指能使不同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共同软件系统。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从本质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直至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各个环节综合成本的最小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顾客消费理念多样易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表现为高度不确定、变化迅速和难以预测。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从最初的追求规模经济到现在的供应链管理,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把各企业集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追求整体成本最低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总目标。

供应链风险分析

伴随供应链管理出现的是供应链风险,广义来讲,风险是企业暴露在不确定事件中的程度,具体到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风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JohnsonME(2001)将供应链风险分为需求风险和供应风险,丁伟东(2003)将供应链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两大类,而朱怀意(2006)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风险、制造过程风险和需求风险等。还可以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本身还具有结构性风险,例如由于供应链变动带来的风险和供应链松散性、动态性带来的风险。

构建供应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供应链中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都进行了业务流程改造使得资源和信息共享,此时如果供应链发生变动,即某个企业违背契约或因其他原因退出供应链,那么整条供应链将无法正常运转,其他企业的商业机密还面临被泄露的风险。此外,一般供应链的结构比较松散,缺少统一的权威部门管理,风险协调机制也缺失,这会造成管理不能持续进行或前后不一致,从而降低供应链运行的效率。供应链本身的风险程度取决于链中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各企业文化、相互信任程度、对价值的认同、企业的信誉度结合方式、彼此的依赖程度等多种因素。

本文认为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内部风险、合作风险和系统风险。内部风险更多是由于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中制度缺失、内部控制不健全等产生。例如由于采购过程不科学导致无法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由于需求预测不可靠造成存货积压,由于无法有效应对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而产生的风险;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系统中的各关联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相互独立决策、企业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等、利益分配等与合作有关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独的一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这势必会产生不同企业之间的磨合问题,只有供应链上的企业意识到积极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合作风险才能降低;系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指宏观环境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此类风险一般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但是却可以用预警系统进行适当地规避。

不管是哪种分类方法,供应链风险的性质一致。首先供应链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以及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其次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不同于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关注整条供应链,从原材料的生产、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分销到零售,链条上任何一个企业的风险都不再只影响其自身,而是会通过网链结构传递给链条上的其他企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加大。再次供应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控性,这主要是指内部风险和合作风险两类,它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有效的内控执行以及合作的加强来控制,从而降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应链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管理所特有的,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这类风险。具体来看,供应链的合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文化不一致带来的风险,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就导致企业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有较大差异,而供应链管理使不同文化的企业处于同一流程中,有时候需要协调一致才能达到目标。此时文化冲突对供应链管理的冲击是很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供应链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供应链的破裂;第二是彼此依赖过度带来的风险,供应链形成后企业在上游有固定的供应商,在下游有固定的分销商,这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过分依赖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这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崩溃;第三是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发展规模、发展潜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往往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就导致整个链条有非常强势的部分,也有非常薄弱的环节。根据木桶效应原理,供应链整体控制风险能力取决于最薄弱环节控制风险的能力,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增大了供应链整体风险;第四是业务流程优化的风险,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的过程必然影响到既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势必会遭到阻挠,一旦不能再一次成功地达到利益平衡,就会造成业务流程重组的失败,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第五是供应链自身管理的风险,如前所述,供应链的结构具有松散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加强供应链自身的管理,这样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实现共赢。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供应链本身并制定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并监督每个企业执行。

供应链风险控制措施

(一)建立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一般性合作关系

企业既然要加入供应链管理,必然已经做好长期合作的准备,因为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且其惯性很强,一旦决定了改变的成本很大。如果达不到长期合作的目的,那么企业就会得不偿失。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而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供应链成员要加强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前提;二是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不确定性,优化决策过程;三是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以期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二)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系统,全面应对供应链风险

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以及反馈等环节。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者,通过对大量的供应链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系统了解分析,认清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供应链风险既有明显的风险,也有潜在的风险。供应链风险评估是对某一特定供应链风险的测量。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一旦供应链风险发生,造成损失的程度。供应链风险处理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处理供应链风险,减少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对于供应链风险处理的结果,风险管理者要进行评价,检查处理方法的效果,以及需要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后续风险处理的借鉴。为了更好地控制处理风险,需要对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且对风险处理建立反馈机制,进而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的损失。

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金融供应链风险管理

Abstract:Asthenewresearchareain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focusesthatcashflowshouldcorrespondwithinformationandlogistic.Duetothegoal,thispaperestablishestheguardingriskmechanisminfinancialsupplychain.ItishopedthatwhattheauthorpresentedinthispaperwillstimulatethedevelopmentofsupplychainmanagementinChina.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RiskManagement

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效益,供应链这一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用户连成一个功能性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与整合,供应链上企业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其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对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与信息流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较少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伴随物流、信息流的资金流之中。

强调资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协调的供应链即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资金流的循环与增值是由现金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终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整合,可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顺畅以及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资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影响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应将金融风险与供应链风险结合考虑。

一、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界定

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指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并且更强调引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供应链风险则是指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影响,使得资金流与物流的协调性下降,供应链金融成本上升,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供应链延滞或者中断的风险。

按照金融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两类: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

外生风险主要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协调顺畅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动而导致的供应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于实现,由此引起资金循环迟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不完全协作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信用风险、贸易信用风险以及信息风险,如由于企业的违约而导致银行终止贷款,顾客信用等级评价失实而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回笼,以及有关资金信息传递扭曲等问题。

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认识有助于全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强化对不可抗性较小的内生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对外生风险感应的灵敏度,是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任务所在。为此,必须增强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的协调性、提升供应链的协作效应。

二、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思路

如上所述,金融供应链突出了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血液”功能,强调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如何实现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供应链在持续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强灵活性,防止资金循环的迟缓或中断,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是构建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

所以,增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必将以提高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由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供应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此外,它还将在供应链网络中起到信息中枢等重要作用,而其他企业则集中精力做好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

在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制造与销售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在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的同时及时获取原材料、产品的供需信息。即以联结消费者的零售商为起点,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以及库存信息及时反馈于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以便制造企业适时调整生产以及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实时、可靠的产品需求及库存信息,能够有效较低贸易信用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且这种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交互状态,实现了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他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通仓服务,将金融业务与物流业务实施整合。例如,物流企业可以为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提供贸易,代办销售、采购合同的签订和收付款项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对有关资金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识别风险,并分析风险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及时反馈于其他链上企业;此外,根据对供应链上企业金融信用等级评价的状况,建立供应链综合金融信用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这样既可避免链上企业单独建立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必要重复和较高的金融物流成本,又能够克服单个企业在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谈判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的弊端。这种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的集成式管理,以为供应、制造、销售架设的物流、信息流桥梁为纽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对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和金融信用风险、信息风险,并提高供应链对外生风险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实现风险防范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风险防范机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着“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信息提供者”等多重重要角色,这对于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业务的实施状况也将直接决定供应链运营的成败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奏效。

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性。信息流的传输覆盖了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环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信息中心汇集,经过分析、加工与整理,再反馈给各链上企业。若包含了资金状况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而带来“牛鞭效应”,不仅不能防范风险,还会形成更多损失。由此,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是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的前提。

收益的公平分配。供应链是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但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因缺乏激励而带来个别企业的“败德行为”,甚至供应链的解体。链上企业公平分配收益,是实现共赢的最直观表现,也是确保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通过谈判确定收益分配原则并在运营中合理调整收益分配方案是实现收益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径。

三、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

防范金融供应链风险、形成供应链上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格局,链上企业应当保持高度信任的状态,这可以通过订立契约,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等措施加以保障。

1、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信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平等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契约,它将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保证各方提供完全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组建之初,就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合作性谈判等形式订立各项契约。而在运营过程中,供应链上企业应严格遵照契约,保证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协调性。为此,在核心企业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拟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2、建立信息技术平台促进信任

为保证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成员间的信任,供应链上企业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ERP系统平台,利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物料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以此保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性,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与物流、信息流活动的无缝隙整合。这要求供应链企业加大对信息管理硬件的投入和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加速交易处理过程、降低信息风险和成本,实现信息传递及沟通方式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祥锋.金融供应链与融通仓服务[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6,3:93-95

篇9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 风险 防范

一、供应链融资的概念

供应链融资是指在整个供应链中确定一个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上的其他相关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对整条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以及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严格的评估,以企业交易行为所产生的未来确定收益为直接还款来源,打通了从原材料采购、中间及制成品,到最后经由销售网络把产品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结成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对核心企业以及链条上多个参与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及多种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将供应链上相互关联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将核心企业的较高信用等级部分转移至信用等级较低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满足供应链上资金薄弱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解决了供应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融资困难和供应链产业失衡的问题,降低了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供应链融资可以将银行信用有效融入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购销过程之中,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配套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协同关系,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产业的竞争能力。

二、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风险

供应链融资对于整个供应链条中的企业提供了很大的融资支持,但是在整个供应链融资流程中,也存在着相应风险,需要引起金融机构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具体来说,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同真实性风险。金融机构作为供应链融资体系中的资金提供方,需关注整个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风险,评估风险时不再仅仅针对借款主体的自身情况进行,而是需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对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整个链条进行评估,将整个交易流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估风险。因此,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十分重要,也是供应链条能够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金融机构给供应链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基础是交易合同真实可靠,如果交易合同的真实性难以保证,那么金融机构就将面临极大的风险。

(2)法律风险。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开展不过短短十余年时间,是一种相对新型的融资模式,整个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到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物流公司等多个参与者,随着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也将不断出现新的业务品种,同其他传统金融产品相比较规范化约束水平较低。在供应链融资过程的多个环节都可能会涉及到一些之前没遇到过的法律问题。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需要实践的支持,是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新的金融产品在某一时间段可能存在法律真空或者法律空白,相关法律关键点无法得到有效覆盖。同时,由于供应链业务自身的特点,货物的所有权在供应链链条中的不同主体之间转移,相关应收应付款项在不同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转移,在货物监管、信用捆绑、资产处置等诸多方面都涉及到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以上问题都会带来供应链融资法律风险。

(3)操作风险。供应链融资业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业务类型,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与金融机构传统的信贷业务相比,从业务评估、资格审查、流程管控到贷后管理都有很大的不同。同时,由于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整个供应链条上的多个企业,金融机构对企业经济技术水平的分析、抵质押品的监管、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都变得更加困难,对金融机构相关人员的专业性水平要求比较高。金融机构不仅要对整个供应链融资的业务有整体性把握,而且还应当对行业的业态特点、风险控制点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解,该项业务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严格的专业要求。在实际工作当中,金融机构对其内部管理大都沿用传统业务模式,业务要求与实际工作的差异将带来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操作风险。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最为突出的风险。供应链融资是以供应链条中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相关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为合作基础的,这种合作关系的重要维系因素就在于该供应链条各个参与企业的信用水平,特别是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供应链融资业务实际上在核心企业的融资能力与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之间进行转化,以核心企业的较高等级的信用水平为依托,提升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用级别。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与其配套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捆绑在一起。这种信用捆绑产生的结果就是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风险,那么这种风险将会随着供应链条扩散到交易过程中的每个相关企业,进而影响供应链融资的整体风险程度。

供应链融资在金融机构为供应链条中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过程中会受到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中的各方拥有的信息不同。在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逆向选择从而使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受到影响。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结果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信贷前的逆向选择和信贷发生后的道德风险。某些追求风险回报的企业或者资信评价不良的企业为了更多的申请贷款,会竭尽所能地粉饰自己,美化自己的不良资产或是提供不完整的或虚假的信息、数据、报告等,从而使得那些资产状况良好的企业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借款人在取得银行的贷款后,可能出于利益的考虑而隐藏自己行动,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另外,我国银行的经营管理制度仍不十分完善,存在信息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从客观上增加了信用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从客观事实来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现象较为普遍,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问题,中小企业管理普遍不规范,自身缺乏信用管理机制,资信评价普遍不高,大多数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薄弱,缺乏抵押担保等条件,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十分复杂,竞争压力很大,这些因素使得信用风险成为了供应链融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来源。

(5)运营风险。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是供应链融资的支持性机构,是融资服务的主要协调者,物流企业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信用担保服务,另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是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合作的桥梁。供应链融资中的运营风险主要是指对从事供应链业务的物流公司,在深入客户供应链流程过程中相对地扩大了运营范围,增加了相关风险。

三、供应链融资风险的防范

(1)加强供应链融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供应链融资业务对相关从业人的专业性和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做好风险经理、客户经理、审批人员的培训,同时建立从业人员的认证制度,通过尽快培育一支专业化营销和管理队伍,为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提供最有力的人才保障。

(2)严格市场准入机制。作为供应链条中的关键,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管理方式受行业环境的影响较大,对于垄断程度较高的企业,整个行业的购销行为主要受市场情况影响,波动性较大,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前缺乏稳定的合作关系,交易对象经常变更,整个供应链条之间的联系不紧密,这种情况下采用供应链融资模式解决融资问题将会带来较大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准入标准,对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应与上下游企业保持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交易历史清晰完整,这将极大降低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信用风险。

(3)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开展受目前的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影响,建立健全信用系统和企业、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优化信用和法律环境,有助于金融机构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金融机构与供应链条中的企业应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货物的所有权在供应链链条中的不同主体之间转移,相关应收应付款项在不同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转移,从客观上增加了产生纠纷的可能性。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缺乏相关法律条款和指导性文件的支持,因此,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过程中,各方主体应尽可能地完善相关的法律合同文本,将法律风险降到最小。同时应加强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和风险管控意识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4)强化信息共享与沟通协调机制。为了保证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金融机构应当加强同供应链参与企业的沟通与协调,与供应链中的企业进行充分合作,做到信息共享,这有利于金融机构的监管与双方的信息沟通。银行通过建立对客户的资料收集制度、资信调查核实制度、信用动用分级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客户情况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形成互动的监管和控制机制,利用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机制对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进行防范管理。金融机构应借助信息化平台,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上下游企业关联在一起,使得供应链上各个合作伙伴信息交流与资讯共享的效率得到实质提升,从而降低相关风险。

参考文献:

[1]李霞.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09,(19).

篇10

[关键词] 港口、供应链、风险

1引言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驱动下,供应链管理己成为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改善客户服务水平的重要战略。作为货物集散地、物流节点的港口也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战略,但并非只要港口企业实施了供应链管理模式就能取得预期效果,供应链因其网络结构的错综复杂性、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供应链管理者过于追求精益化、忽视风险管理而造成的脆弱性等因素,越来越容易遭受各类风险的侵袭,因此港口企业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2港口企业供应链风险的特征

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属于服务型供应链,它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性程度要求较高

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合作、协调一致的系统,它有装卸、加工、仓储、运输、报关、配送、金融、船公司等多个合作者,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参与者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协调动作、紧密配合。

(2)不确定性因素较大

由于供应链的生命运转周期存在不确定性,在当前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不同港口间提供的物流服务也呈现日益趋同的现象,使得企业在选择港口的过程中存在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同时,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运作也受到地区差异性带来的港口发展政策的影响。

(3)选择性和动态性较强

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的企业是经过筛选而确定的合作伙伴,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服务目标、服务方式的改变而变化的,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4)具有复杂性和虚拟性

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操作需要目标的准确定、快速的反应能力和高质量的服务,但由于供应链中合作伙伴的物流管理水平、基础设施、技术能力等存在差异,使得供应链呈现复杂性的特征;港口供应链是一个协作组织,是优势企业之间的连接,依靠信息网络的支撑和相互信任的关系协调运转,犹如一个虚拟的强势企业群体,在不断地优化组合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3港口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内容

港口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与传统供应链风险管理流程类似,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环节,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与处理,每一个部分下又可分为一些更具体的细步工作,如下图所示。三部分之间也存在着内在联系,只有先对供应链风险进行识别了解后,才能对其分析和进行评估,进而对供应链风险的大小有正确的认识,最后才能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控制措施。

4港口企业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分析

借鉴制造业供应链风险因素并结合港口企业供应链自身的特点,主要从供应链外部环境、供应链内部运作流程、供应链整体合作三个方面来分析港口企业供应链的风险因素。

4.1供应链外部环境风险

外部环境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一般不能通过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努力加以消除,而只能利用完善的预警系统规避风险。自然灾害的发生,政策法律的调整与变革,经济大环境的变动都会对港口企业供应链造成影响,产生不可避免的风险。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经济风险、政策法律风险、社会环境风险、自然灾害风险。

4.2供应链内部运作流程风险

港口企业供应链围绕港口企业这一节点,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货物的供应开始,经由航运、靠泊、装卸船、堆场作业、搬运、口岸通关、海关监管及其相关物流增值服务等环节,并通过合理调用各种集疏运方式,最终及时将货物送到客户手中。在这一运作流程中,会面临物流服务需求变动风险、货物运输配送风险、港口内部物流运作风险以及物流信息设施因素造成的风险。

1)物流服务需求变动风险

由于港口企业不可控的其他因素导致物流需求方(供货商和客户)的需求发生较大变动甚至整个物流服务项目的终止,致使港口企业供应链无法实现既定目标,或者寿命过短。由于物流服务是一种派生服务,是其他生产方式的辅助,如果不能获得正确的市场信息、港口企业供应链无法反映出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和顾客偏好,那么,这条供应链也会由于不能根据新的需求改变产品和服务,而不能进入一个新的细分市场。可能引起物流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来自于上游供货商和下游收货方。

2)货物运输配送风险

港口是集运输生产、生活和企业多种经营为一体的经营实体。建立运输转换和集疏运服务体系,已成为现代港口的重要功能之一。在经济合理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通过“配”与“送”的有机结合,以规模优势取得较低的送货成本。港口货物运输配送系统涉及到很多相关企业,如陆上运输企业、货运公司、拖车公司、支线船公司、干线船公司、港口、堆场等,空间范围大,货物流转过程复杂,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风险。在货物的集疏运过程中,由于没能保质、保时地将货物送到目的地而导致运输失败,会降低供应链绩效。

3)港口内部物流运作风险

港口企业供应链运行的好坏以及整条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口企业的影响力。港口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过程涉及到将各类服务供应商(包括装卸、加工、仓储、报关、甚至金融、商业服务等企业)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送到正确地点,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最低。港口作为一个投资巨大的服务性行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运营能力,增加利润,成为了港口发展的关键,也成为港口企业供应链提高稳定性、降低风险的主要途径。

4)物流信息设施因素

港口是综合运输体系中重要的物流信息中心。港口是不同运输方式汇集的最大、最重要的节点。货主、货运行、船东、船舶行、商品批发部、零售商、包装公司、陆上运输公司、海关、商检机构及其他有关机构,以不同的方式自己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港口的辐射范围内汇集与传递。港口物流信息设施建设必须全盘掌控物流链上各个环节,服务于各级用户需求,根据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目标定位,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以港口为核心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4. 3供应链整体合作风险

1)组织风险

组成港口企业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各自拥有不同的核心能力和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管理模式和运营方式,这些差异影响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和利润水平。在相互协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在管理和组织方面的冲突,这些冲突如果解决不好,有可能使得组织协调失衡,管理失控,最后导致整个供应链运作的失败。同时港口企业供应链要求在迅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中节点企业的组织结构能够灵活的根据需要快速调整,如果节点企业的组织结构不能与港口企业供应链的要求相适应,也将会导致失败。如何将这些不同的企业整合起来为港口企业供应链的整体目标而运作,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港口企业供应链的成败。

2)流动性风险

港口企业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存在一定的流动性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这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港口企业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的退出和变更。核心成员不仅是运营的重要角色,同时也发挥着主导和监督的作用,因此核心成员退出和经常变更就可能会导致整个物流项目无法正常完成,甚至失败。

3)利益分配风险

港口企业供应链运作的好处在于双赢或多赢性,这是不同伙伴或不同利益团体能够相互结盟的物质前提,但如果在合作伙伴,尤其是核心伙伴之间不能公正地对待利益分配,就会导致伙伴工作积极性和合作紧密度的下降,甚至出现相互掣肘的局面。

4)成本分担风险

指链上各成员企业由于成本分担问题而引发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一般而言都是独立的经济主体,从自身利益和目标的角度考虑,都希望把成本降下来,在批量―库存,库存―运输,提前期―运输,顾客服务―库存等一系列成本问题上权衡考虑。当节点企业都只考虑自身成本,而不顾上下游企业的成本时,难免会在成本上产生相互挤压现象,引起供应链的不稳定,产生成本分担的风险。

5)转换成本风险

供应链的成员企业,一旦选择合作伙伴以后,就很难再做出别的选择,这是因为转换成本的存在;同时,为了减少管理成本,企业一般会减少合作伙伴的数量,其结果就是企业本身会在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上受制于合作伙伴,增加成本和风险;此外,这种相对的“稳定”缺少相应的灵活性,不能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出快速的反应。

5结语

港口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战略,有利于港口扩大合作规模,把供货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一条链上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集成供应链,使得相关企业形成融会贯通的网络整体。只有在港口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形成风险意识,使用正确的方法对存在的风险进行恰当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才能够做到风险防范与控制,对市场进行快速反应,从根本上提高港口的服务水平,最终提高港口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玲.港口企业供应链的风险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