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的历史意义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共青团的历史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建协﹝2016﹞270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集团协同发展、合作共赢、提质增效的管理要求,突出产业链协同发展、增强集团产业链“一体化”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挥集团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集团整体经济发展质量和运行效率,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集团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的原则:
(一)坚持市场化比选,内部优先原则;
(二)秉持诚实守信、契约精神原则;
(三)分类指导和管理的原则。
第三条集团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的基本范围:
(一)集团公司及授权的所属企业开发、投资的项目(简称集团投资项目)。
(二)集团公司承揽的重点、标志性工程,包括但不限于土护降施工、商砼、专业构件、通用设备机电安装、高层建筑的特殊设备、装饰、钢结构安装。
第四条本指导意见的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是指集团公司以负面清单的形式明确禁止对外采购或专业分包的范围并统筹协调。
第五条对于集团其他工程,鼓励二级单位之间实施内部产业协同。
第六条本指导意见适用于集团公司所属事业部及全资、控股、参股子企业(以下简称二级单位)。
第二章 职责划分
第七条集团公司协同发展部是集团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的主责部门,集团公司施工管理部、项目经济管理中心、财务部是主要配合部门,其他部门视情况参与相关工作。主要职责包括:
(一)集团公司协同发展部负责制定集团协同发展负面清单;组织相关部门审批和备案《集团产业协同发展、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审批表》;定期组织检查和督导二级单位执行本指导意见及配套制度的情况。
(二)集团公司施工管理部负责建立集团内部合格供方名录,并每年组织评审、实施动态管理;每季度集团重点、标志性工程名录;参与审批《集团产业协同发展、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审批表》。
(三)集团公司项目经济管理中心牵头负责相关经济纠纷处理。
(四)集团公司财务部牵头负责内部清欠的处理。
第八条 二级单位是实施主体责任单位,主要职责包括:
(一)执行集团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的有关制度;
(二)按照集团要求上报集团内部协同发展信息。
第三章 管理重点
第九条在遵循市场交易规则的前提下,通过内部比选或者公开招投标确定内部供方。
第十条选定内部供方、确定交易关系后,交易双方必须签订合同,合同原则上应使用集团范本合同。参与交易的双方均应秉持契约精神,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保证合同的正常履行,并按约定及时结算、支付。
第十一条集团内部企业参与交易的双方发生纠纷时,不经集团公司统一协调的,不得擅自进行诉讼或仲裁。
第十二条应执行而未执行负面清单管理的,二级单位应填写《集团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实施负面清单审批表》,报集团公司施工管理部、协同发展部及主管领导审批。审批未通过的不应开展对外采购或专业分包。
第十三条集团公司协同发展部应会同集团公司相关部门对二级单位执行本指导意见及配套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第十四条二级单位执行内部产业协同及负面清单管理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五条本指导意见由集团公司协同发展部负责解释。二级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应及时向协同发展部反馈意见或建议,以完善本指导意见。
第十六条本指导意见自之日起执行。
附件1:集团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审批表
附件1:
集团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审批表
项目名称
填报日期
项目概况
参与集团比选的内部合格供方
未选择集团内部合格供方的原因
(可多选)
集团内部合格供方主动放弃;
项目供方由业主单位指定(应有依据);
集团内部合格供方报价过高;
集团内部合格供方能力未达到相关要求;
其他原因:
填报单位
签字(企业负责人签字):盖章:
集团内部
合格供方
(本栏可多家单位盖章,参加内部比选的集团内部合格供方均应盖章)
施工管理部
(审批意见)
签字:
日期:
协同发展部
(审批意见)
签字:
日期:
主管
领导
(审批意见)
签字:
日期:
主管
领导
(审批意见)
签字:
日期:
备注:
篇2
关键词:网上社会实践 运行机制 实践途径
一、高校网上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改革开放中走向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随着人才被推向市场,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业务水平,更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综合素质。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其高效、快捷的特点深受高校学生的欢迎,浏览网页、通过互联网交流信息已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络对在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生活方式、接受信息形式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基于此,积极推进高校网上社会实践项目建设的开展,探索网上社会实践的内容、途径和运行机制,发挥网络育人功能,对于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高校网上社会实践和网下社会实践的关系
所谓网下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实地参加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从最初的“学雷锋,送温暖”活动到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志愿者,从走进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到“博士团”走进老区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从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就农村实行开展的“百村调查”到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网下社会实践慢慢成为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窗口。
所谓网上社会实践是指高校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在计算机网络空间中有目的地创建仿真的社会实践情景和条件,并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体验、相互交流、自我教育的一种新型社会实践活动形态。
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从课堂上和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那么,网上社会实践和网下社会实践的本质都是相同的,为了达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网上社会实践是网下社会实践的有力补充,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的形式。
三、高校网上社会实践的现状
近年来,网上社会实践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关注,也有一些高校尝试开展了网上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中我们发现,通过网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效果和发挥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目前,经综合分析,高校网上社会实践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高校对网上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
部分高校在开展网上社会实践时,在对网上社会实践的内涵和本质方面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认为网上社会实践就是用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来管理网下社会实践,只是利用网络来管理网下社会实践的团队、项目、实践资料等等。另外一种是简单的把网上社会实践认为是利用网站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网站一些教育的文章,没有任何与学生的互动行为。这两种认识都是违背了网上社会实践的本质。
2.高校网上社会实践内容空洞、形式单一
受制于网络平台的开发、校园网络尚未完善、学生社会实践观念更新等客观因素,目前的高校网上社会实践的内容依然缺乏活力、深度,形式也比较单一。大学生在网络化进程中出现一些不适应的因素,包括在网上的关注焦点、舆论导向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对网络德育作用的认同。另外,网下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局限,如实践环境的封闭,实践理念落后,实践理论教育的缺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网上社会实践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使学生对网上社会实践缺乏正确和全面的认识,缺乏面向网上社会实践的眼光和投身到网上社会的热情。
3.高校网上社会实践运行机制不完善
高校网上社会实践成功与否,取决于前期的宣传、发动、策划,而效果如何则取决于运作和后期的总结。只有将宣传、发动、运作和总结等实践的各个环节纳入到统一的网上社会实践制度中,形成统一的系统的运行体系,才能保障高校网上社会实践的顺利运转,才能切实保证高校网上社会实践目的与效果的实现。就目前,从思想理论上、物质保障上、运作方式上高校网上社会实践都没有全面的、有效的、制度化的措施和和规章。这导致了高校网上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也阻碍了其正常发展的进度。
四、高校网上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高校网上社会实践活动是对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吸收与重构,形成与上述三种社会实践活动相互补充、相映成趣、相互作用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态。它主要包括网站建设、情景模拟、网络游戏等内容,存在多种多样的形式。
1.建设大学生网上社会实践交流网站
高校可以在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基础上,建立起互动性强的社会实践交流网站,成为学生交流社会实践成果的平台。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网站提供社会新闻事件、国家发展规划、民生问题等各方面的实时资料,学生在网站上根据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到达“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另一方面,参加网下社会实践的同学也可以将开展实践的情况,想要解决的问题在网上进行展示,让更多没有到实地的同学通过网站来感受实践的过程,运用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扩大网下社会实践的影响,加强效果。
2.开展各类网上模拟竞赛
网上模拟竞赛大都起源于创业设计大赛,如“企业管理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简单地说,就是学生不用真正组建一个公司,而是利用网络情景模拟来完成公司的运行。在过程中,学生要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根据所给的情景,完成组建公司的各个部门,生产、销售等各个公司经营的环节。学生在网上参与竞赛、提交作品过程中,会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查阅大量的资料,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煅炼。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通过情景模拟,开展各种类型的网上模拟竞赛。
3.开发有实践意义的网络游戏
提到网络游戏,我们往往想到的都是它的不利之处。比如,网络游戏成瘾等。从另一方面考虑,游戏的知识性、生动新奇性和不可预知性能够满足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互动性满足了大学生沟通交流,结交朋友的需求,这些也正是很多大学生喜爱网络游戏的原因,如果我们能设计出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网络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参与社会实践,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不失为网上社会实践的很好的形式之一。
五、高校网上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构建
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是进行社会实践的内外部关系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工作方式与运行原理的总称。针对高校网上社会实践的新形势、新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物质保障,规范运行方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高校网上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只有构建起良好的运行机制,才能让高校网上社会实践深入、持久、健康、稳定的开展下去。
1.通过网络开展大规模理论学习,以思想上的重视保障网上实践顺利进行
学校应积极利用网络途径,开展大规模理论学习,以使学生得到不同形式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从而有力认知社会实践对于社会、学校、学生个人的重要意义。例如,各地多个学校已经通过网络开展了大规模的党的思想理论的学习,应继续结合这一契机,通过网络,将许多重要的理论通过不同的形式传到同学的手中,让他们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广泛的学习,一部分同学在实践结束后,将能够更加深入思考。通过网络,还能使得各学校的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进行相互交流,获取更多有代表性的案例知识,启发他们的思路,成立更加科学、严谨、有效的社会实践团队,保障社会实践顺利进行。
2.学校党委和共青团组织应给予网上社会实践充分的重视,从物质上有力保障
学校党委和共青团组织等有关部门应相当重视,投入相当的关注,各院系团委也需积极配合;利用有利的环境,专门在团委在线、学子在线等团委学生网站上开辟相关的专题,传达相关的实践信息。
另一方面,学校党委和共青团组织应拨出专款,专门用于网上社会实践,针对学生提交的网上社会实践作品,有侧重的给予奖励,增强网上社会实践的奖励力度,促进网上社会实践的绩效激励机制良性发展。开辟网络专家论证项目专区,给予学生面对面与专家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成果的层次和个人深入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3.制度化、项目化、课程化的运作方式
所谓制度化即从网上社会实践的组织发动、开展实施,到成果展示、考核评比都有相应得规章制度,一切照章行事。所谓项目化即是学校通过摸底调查,充分了解社会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推出网上社会实践的服务项目,制定较为周密的网上实践计划。所谓课程化即学校将社会实践拉入到网络课程体系加以建设,组建较为稳定的师资队伍,编订网上社会实践的教材,制定网上社会实践的教学大纲,给予学分,记入档案。
六、总结与展望
高校网上社会实践,能够充分将社会实践与网络有效结合,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广泛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从课堂上和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网络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减少网下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如交通、安全、成本、人力、饮食、工作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新的尝试和突破。
当然,由于当前的高校网上社会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网上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还需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运行机制仍有待加强,导致高校网上社会实践不规范化、不制度化的问题还亟待解决,建立信息化网站所需经费也成为高校网上社会实践刚起步时的阻碍,这些都是将来需要克服的困难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曦,石新明,潘小俪.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
[2]肖辉赞,时代.论大学生网络社团及其管理[J].社科纵横,2009,(12).
篇3
一、充分认识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按照每人每天生活费不低于1美元的标准,全面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既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又是坚持科学发展、重视改善民生的直接体现。
(二)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科学发展的目标与追求,也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全面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切实控制收入差距,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三)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市在20*年率先成为全省首批达到全面小康的县市,目前正加快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这就更加需要一个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全面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不仅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加快基本现代化步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党委、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提升*的综合竞争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明确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的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目标。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充分发展社会事业的基础上,从制度上保证改善民生,重点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扶助办法,建立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与基本现代化相适应的全覆盖的救助保障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基本消除贫困。
(二)总体要求。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全面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合理确定帮扶标准和对象范围,做到制度完善、程序明确、操作规范、方法简便,逐步实现社会救助保障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同时,要始终坚持党委政府救助保障与家庭赡养扶养、社会互助、个人自立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生产自救,脱贫致富。
三、合理确定全市贫困人员的对象范围
本着社会救助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相一致的精神,本意见确定的贫困人员是指本市户籍中人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两倍以下的家庭。主要包括以下5类人员:1、符合城乡低保的家庭;2、城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三无”对象;3、因病、因残、因灾造成生活困难的低保边缘的家庭;4、夫妻双下岗的特困职工及单亲的下岗失业人员;5、重点优抚对象、农村“五保户”、重度残疾等其他贫困人员。
四、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建立社会保障全覆盖机制
1、完善参保制度。认真执行《劳动法》,本市境内各种形式的经济组织、各类用人单位及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都必须按照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本市户籍的农(居)民工,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为其办理参加相应的各类社会保险,而不再办理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完善缴费扶助制度。要切实落实上级有关就业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补助机制,使其更加体现针对性、合理性和全覆盖的特点。
3、完善农保养老金计发办法。农保养老金根据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全社会工资增长水平、物价水平及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逐年适当调整,以逐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
4、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在稳定现有参保人员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重点做好患大病、重病、长期慢性疾病(含精神病)人员的医疗费报销工作,逐步扩大特殊疾病种类,提高报销额度;提高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的补助标准,确保病情稳定;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管理体系,使制度更加简便易行。
(二)建立社会救助立体化机制
1、建立多层次的制度化救助机制。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太政发[20*]6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的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不断制定完善各专项救助制度,不断扩大救助对象范围,重点解决好救助对象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法律等方面的困难,从而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2、建立齐抓共管的协调联动机制。要进一步整合资源,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各方共担、社会参与的协调联动机制。市镇(区)两级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实施社会救助作为建设责任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认真履行好组织管理、政策促进、资金投入、监督检查等职责。各社会团体也要充分发挥优势,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群策群力,形成社会救助一体化格局。
3、建立反应快速的临时救助机制。临时救助作为专项救助的有效补充,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机制,规范救助范围和运作流程,使临时救助真正发挥出“应急”、“救急”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临时救助力度,设立临时救助资金,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切实帮助遭遇突发困难的群众度过难关。
(三)建立标本兼治就业促进机制
1、加大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力度。按照“六到位”要求,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市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掌握社区失业人员尤其是贫困人员及就业弱势人员就业情况,通过建立社区就业服务长效机制,及时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
2、加大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员就业力度。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贫困人员及就业弱势群体。劳动保障部门要对财政支付工资的公益性岗位和机关事业单位编外工勤岗位用工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今后凡财政支付工资的公益性岗位和机关事业单位编外工勤岗位新录用人员,要按10%至15%比例安置贫困人员及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并报劳动保障部门核准。财政部门要把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员就业作为财政拨款的重要依据。
3、加大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力度。在强化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的同时,要积极采取结对帮扶、再就业援助、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将物质救助与能力扶持相结合,在搞好资金、物质救助的同时,致力于标本兼治、扶本强志,着力增强贫困人员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
(四)建立节日统一走访慰问机制
1、明确走访的对象和范围。本市范围内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保边缘家庭;被征地农民中的困难家庭和因遭遇突发性天灾人祸家庭的特殊困难户;残疾人困难家庭;重点优抚对象;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的困难家庭;特困职工家庭以及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困难家庭。
2、明确主要责任部门。为避免出现多头重复走访和漏访等现象,明确市、镇(区)两级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残联等部门为主要责任部门,走访对象主要由各镇(区)负责。各镇(区)民政办公室将所在镇(区)需帮扶走访慰问对象的基本情况及时准确汇总,并统筹制定走访慰问方案,报所在镇(区)党委、政府批准后统一组织实施。对于各镇(区)最困难并需要由市慰问的各类对象,由各镇(区)党委、政府汇总审定后,统一报市民政局,由市民政局审核把关,统筹制定市级走访慰问方案,报市委、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3、明确慰问标准。元旦、春节期间,全市各镇(区)应对所属贫困对象进行普惠性慰问,慰问金额一般掌握在农村低保标准的两倍左右(不含慰问品)。被确定为市慰问的贫困对象,慰问金额一般掌握在城镇低保标准的两倍左右(不含慰问品)。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应逐年适当增长,慰问金标准也相应提高。
4、明确资金来源。慰问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由市镇(区)公共财政和扶贫基金统筹安排解决。
五、切实加强贫困人员救助保障工作的组织保障
(一)建立组织体系。成立市贫困人员救助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推进协调全市贫困人员的脱贫解困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卫生、教育、规划建设、司法、总工会、残联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由市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总工会、残联明确专门人员,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二)建立信息化动态管理系统。要紧紧依托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贫困人员信息化动态管理系统。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工作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民政局配合。各镇(区)要及时准确地将贫困人员信息输入到管理系统,以便及时准确动态地了解全市贫困人员的基本情况,完善帮扶“预警”机制。市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要共同做好人员信息的审核把关、动态调整等工作,逐步实现全市贫困人员救助保障工作的现代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篇4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fire safety work of students community is worthy of attention.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fire safety status of students in a university in Yunnan Province, it is known that part of the student dormitory fire facilities do not meet fire requirements in the fire control work of students community in China, students' fire awareness is weak, illegal use of electrical appliances is common, fire safety exports are closed and the management is not in place. To ensure the fire safety of the student community, we need to implement the basic policy of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evention and combine prevention with elimination" to promote fire culture into the students community,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munity fire system, mobiliz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enthusiasm of the fire work, timely detect, rectify and reform fire safety risks.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区;消防安全;策略
Key words: college and university;student community;fire safety;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47;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010-03
0 引言
学生社区消防工作的任务是“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学生人身、公共财产的安全,维护高校稳定,保障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高校消防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1]。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些重特大火灾,一把火就造成几十人甚至数百人的伤亡、造成了上百万、上千万甚至几亿元的经济损失,据公安部门统计,2015年,全国共接报火灾33.8万起,致死1742人,伤1112人,直接财产损失39.5亿元。这不但给许多家庭带来了不幸,而且还使大量的社会财富化为灰烬。不仅如此,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往往也牵扯了政府、单位很多精力,严重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些火灾事故还成为国内外舆论的焦点,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高等院校是承载和传播科学、文化的场所,人口较为密集,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将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近2/3的时间是集中在学生社区,因此,做好学生社区的消防工作,预防和减少学生社区火灾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等学校学生社区消防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学生宿舍建设时间较早和维护工作不到位导致消防设施不符合防火要求
1.1.1 老旧学生宿舍消防设施不健全
高校的部分学生宿舍建设时间较早、使用年代较长,基本上是土木结构或砖混结构,防火等级低,消防设施、供电线路是按照当时的办学规模、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来设计和建造的,楼内无消火栓和自动报警灭火系统,未安装智能限电、断电保护装置,有的即使有消火栓,消火栓与自来水直接连接或者无水源,形同虚设[2]。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学生宿舍的用电需求已经远远超过当初的设计承受能力,同时,供电设施和线路由于使用年代较长,老化现象严重,极易发生火灾,消防安全形势严峻。
1.1.2 消防设施维护不到位、损坏严重
由于学生宿舍管理部门对消防安全工作不重视,经费投入不足,管理缺位[3]。消防水带、消防水等设施已丢失或损坏,部分安全指示标志损坏严重,未能及时补齐和维护,灭火器配置不够或压力不足已失效。这些消防设施不符合防火要求,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旦发生火灾,后果非常严重。
1.2 学生消防意识淡薄使得违章使用电器现象普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学生从小就过惯了方便的生活,习惯了使用各类电器。他们上大学以前,只注重学业,而忽视了消防安全知识的学习,认为火灾离自己很遥远。进入大学后,学校对学生缺乏系统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学生消防安全知识薄弱、消防意识淡薄[4]。缺乏对最基本的消防知识的了解,缺少对消防安全隐患排除重要性的认识,不懂如何预防火灾,虽然各学校都明令禁止学生在宿舍使用各类大功率电器,但学生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仍然在宿舍私拉乱接电源,私自购买热得快、电热壶、电烫斗、电热毯、取暖器等大功率电器在宿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长期通电或外出未关闭电器,熄灯后在宿舍使用蜡烛照明,这些行为使学生宿舍极易引起火灾,火灾发生后,不具备初起火灾的扑救能力,造成巨大损失。
1.3 关闭消防安全出口使消防疏散作用失效
高校在建设学生宿舍时,按照防火规范要求,建设了消防安全通道,但宿舍管理部门从防盗安全考虑,对学生宿舍实行封闭管理,关闭消防疏散出口,每栋学生宿舍基本上只留一个出入口,一二楼的窗户安装防盗网,一旦发生火灾,给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工作造成影响,容易造成因无法逃生而群死群伤的重大火灾事故[5]。
1.4 管理部门消防意识淡薄导致管理工作不到位
有的学生宿舍管理部门认为高校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的几率很小,缺乏对高校学生宿舍消防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职责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检查考评不严格,奖惩不分明,没有火灾责任追究制度,消防安全责任落不到实处,对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没能进行及时整改,针对学生宿舍的私拉乱接、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的行为视而不见,不想管、不愿管、不知道怎么管,忽视对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对如何预防学生宿舍火灾、消除火险隐患,提高学生宿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缺少有效的防范措施和手段。
2 完善高等学校学生社区消防安全工作的对策
“隐患险于明火,防患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科学论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阐述了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6],深刻地揭示了消防安全工作的内在规律,突出强调火灾预防是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关键性问题,对指导和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做好学生社区的消防工作,对于保护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2.1 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基本方针
我国消防工作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方针深刻揭示了“防”和“消”的辩证关系[7]。反映了人们同火灾作斗争的客观规律,学生社区的消防工作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按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工作。“预防为主”就是在消防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把预防火灾放在首位,立足于防,动员、依靠学生社区全体学生和员工,在思想上和管理上落实,从根本上取得同火灾斗争的主动权。从高校学生宿舍历年来所发生的火灾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火灾是可以预防的。 “防消结合”是消防工作的两个基本手段,预防和扑救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防消结合要求在做好防火工作的同时,在思想上、组织上、技术上积极做好各项灭火准备,配置安装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安全出口指示、足够的灭火器材,并保证消防通道畅通、水源充足,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迅速有效地予以扑救,同时能够迅速疏散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害。
2.2 推进消防文化进学生社区、提高学生消防安全意识
消防文化的使命是对生命意识的弘扬,消防文化进学生社区就是生命意识进入学生社区。通过消防文化的传播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加强学生社区消防工作既要加强学生社区消防设施建设,更要加强消防安全意识教育和消防知识教育。通过对消防文化的弘扬,增强学生消防知识和消防技能,强化他们的消防意识和生命意识,珍惜生命,远离火灾。
消防文化进入高校,进入高校学生社区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通过在大学生之间宣传相关的消防知识和技能,能够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要想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想法设法的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高校学生社区管理部门可以利用橱窗、黑板报、社区刊物、展板、网络等进行消防宣传教育,通过楼幢管理员、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强化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增加他们的消防技能和消防知识。同时通过学生社区团日活动开展消防文化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消防文化活动中去,真正意识到消防的重要性,自觉学习相关的消防知识和技能。
消防进学生社区,消防文化作为一种人文文化在学生之间传递,不仅弘扬了生命意识,也促进了大学生健康成长。每个人最基本的社会生活权利就是生存权和生命权,做好消防工作就是为了保护每个人的这两项基本权利,因此加强学生社区的消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消防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们的安全意识,还体现出了一种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教育学生更加热情和积极地对待生活和生命。
2.3 创新学生社区消防工作,确保消防安全落到实处
学生社区消防工作做得好或不好,直接关系到学校稳定、社会安定。要做好学生社区的安全防火工作,必须加强学生社区消防制度建设,把消防工作落到实处。实践证明,职责不明确,责任不清楚,消防工作就无法落到实处,就必然会发生火灾事故,造成损失。云南某高校学生社区管理部门将学生社区消防工作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中,把消防工作落到实处,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2.3.1 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
学生社区中心与园区及部门之间签订防火安全责任书,园区与楼栋管理员之间签订防火安全责任书,通过层层签约,并实施《学生社区安全防火管理办法》,将“软”任务变成“硬”任务,把竞争机制引入消防安全管理之中,明确责、权、利,消防工作做得好坏,同管理员、园区主任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奖惩兑现,使消防工作与园区的日常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做到逐级负责,人人负责。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对自己承担的防火安全责任明确,思想重视,工作积极主动。成立学生社区安全防火领导小组,并设立各种安全检查记录本,形成管理员每天一次、园区每周一次、中心每月一次对消防工作进行检查的制度,督促防火安全责任制的落实。
2.3.2 积极整改,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无数火灾事故证明,只要人们具有较强的消防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大多数火灾是可以预防的。该校学生社区部分楼栋由于建设时间较早,电线已经老化,造成火灾的危险性较大,部分楼栋建设时由于资金短缺没有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设计,部分楼栋只留有一个疏散出口,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巨大损失。针对以上情况,该校安排专项资金改造供电线路,完善部分建筑的消防通道,增加和完善消防设施、设备,并打开所有消防疏散通道,及时消除火灾隐患,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
2.3.3 发挥学生参与消防安全工作的作用
高校学生宿舍相对较为集中,居住人员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高校在依靠职能部门加强消防工作的基础上,依靠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发动学生参与到消防工作之中,帮助学生意识到做好消防工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更加自觉地学习消防知识和消费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较高的安全意识和消防能力。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爱护消防设施、设备,让消防工作作为一种科学、一种教育、一种文化融入学生社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社区的消防工作落实到实处,保证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3 Y语
学生社区消防安全工作是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做好学生社区消防安全工作,需要学生社区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研究新形式下学生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切实有效的防火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做好学生社区消防安全工作,为学生营造平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延辰.浅议大学生宿舍消防隐患的防治[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7(2):93-94.
[2]张萌,苏延立.浅议高校学生宿舍的火灾隐患及应对措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7):128-129.
[3]朱江.高校学生公寓及宿舍消防现状分析及对策[J].高校教育研究,2009(1):79.
[4]龚元圣,喜超,熊雁兵.论高校学生宿舍消防安全对策[J].经济师,2013(4):121-122.
[5]许惠.关于高校学生宿舍使用违规电器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