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资源的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教育资源的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教育资源的管理

篇1

关键词:数字校园;教学资源库;校本教研;后台管理;管理助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9-0073-03

“数字校园”建设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三大主题之一,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

可以看出,“数字校园”首先是对教学资源的加工和应用数字化,是为教学服务的,为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搭建了一很好的平台。

一、现行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建设出现的困惑

近年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学校加快发展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而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应用问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之一,越来越受到各大、中小学的重视。在教学资源建设与开发方面,国内外众多学者针对认识、途径、意义等问题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也有很多学校和研究机构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应用研究。但是,当前教学资源建设、开发与应用也出现了不少困惑。

(一)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开发等同于网上的上传下载,而深入到校本建设与开发制度、机制缺乏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应用与发展,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由于每个教师的能力各不相同,“应试教育”环境下时间也不充裕,在备课上课中需教学资料时,只能从各类教育信息系统的教学资源上下载素材、试题、课件等。而由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建设环境还不完善,致使《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标准规范难以有效推广,各类教育信息系统的资源自成体系,教育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是毫无用处的“信息垃圾”,甚至于还有不少错误和有害的信息。所以,下载而来的教学资源大部分不能直接利用,也不符合学校实际,需要再加工才能利用。于是在强大的高考压力下,多媒体教学给教师带来的是一种负担、累赘。

(二)教师各自为阵,协作开发、共建共享意识不强

目前,很多学校教学资源开发出现无序化管理和重复性建设,处在封闭式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开发状态。在开发自己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时,教师之间基本上是处于独立的、各自为阵的状态,没有统一规范,无法实现合作交流,协作开发,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获得的数据和信息只被少数人掌握,不能被全校师生共享使用,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工作,这种封闭的开发模式不打破,重复建设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三)素材类资源滞后于课程类资源要求,教学资源的管理被忽视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虽然明确规定了课程类资源与素材资源之间的关系,但现实情况是素材资源建设滞后于课程类资源要求,造成严重脱节、互不关联,导致资源冗余,浪费存储空间,难以实现同步更新造成管理混乱。

二、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平台与后台管理设计

通过分析,利用学校现有的硬软件条件,将教学资源库集成于数字化校园服务平台,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探索促进校本教学资源有效开发与管理的策略。

(一)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开发与管理模式

参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结合校本教学资源实际,以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平台为依托,搭建全校教师共建共享的网络资源库(如图1),提供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平台——专家”互动的数字化教研平台,促进校本教研开发与利用。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现有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实教学资源库;然后,依托网络资源库,以库促教,以教促库,以库促研,以研促库,建构共享教学资源。

随着资源库优质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一方面,教师只需根据自身的实际“照单抓药”,较快地完成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组织、选取及呈现,大大节约了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积极地在资源库里寻找教学资源下载下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添加新的教学元素,进行二次开发或修改,使用再上传加入资源库。如此循环,有的资源使用率高,多次被进行开发与修改,资源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越发适合教材的使用,符合本校教学实际。

(二)制定校本的教学资源规范,构建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模块体系

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C 2001年制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教学资源范围的界定,可以把信息化教学资源分为:①媒体素材(包括五大类: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②试题库;③试卷;④课件与网络课件;⑤案例;⑥文献资料;⑦常见问题解答;⑧资源目录索引;⑨网络课程,等等。基于我校校本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把信息化教学资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教案、课件(与网络课件)、网络课程、问题解答六类(如表1)。

根据我校校本教研的需求,依据我校制定的校本教学资源规范,围绕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来设计各个内容模块(如图2所示)。

(三)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后台管理设计

1.构建学科组长后台管理模块,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机制

由于学科资源专业性强,管理员不可能有效地管理,而学科组长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避免目前教学资源开发的无序化管理和重复性建设,使学科组教师之间不再独立、各自为阵。由于资源是自己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或将要用到的,教学资源是为教学而创建的,与课程资源同步。为此,我们构建的后台管理模块有:管理员后台、学科组长后台、学科教师后台等管理模块,实现对教学资源库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管理机制(如图3所示)。

2.构建管理助手功能,落实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

由于教师共建共享意识淡薄,各大高校、中小学校耗巨资构建教学资源库,平时几乎无人问津,形同虚设。采用管理助手功能(如图4),如登录QQ后一样,自动弹出后台管理助手,把要做的事情都一一列举出来,如金牌管理者、最新学科资源、热门学科资源等信息展示在管理助手页,让系统提醒教师去关注教学资源的建设,主动管理自己的资源,唤醒教师的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打破教师各自为阵的封闭式开发模式,真正落实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手段。

由于用户权限的不同,后台管理助手页分为管理员助手页、学科组长助手页、学科教师助手页等,按权限(学科)弹出管理助手页,犹如登录QQ后弹出自已好友的留言或群信息一样。当有人上传资源到平台后,也会自动弹出一个提示小窗口和发出铃声,提醒有最新学科资源需要查看。

通过“金牌管理者”,展示上传资源最多、最好、访问量最大等用户。学校对“金牌管理者”给予表彰,与教师职称的评聘、薪金等关联,激励教师登录系统,管理资源。

3.构建合理的操作流程,强化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机制

采用自启动的用户登录功能,用户只要一开机,就会弹出用户登录窗口,提醒用户登录系统,用户登录后随即弹出管理助手页,提醒用户浏览并管理资源,进一步强化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机制(如图5)。

三、结束语

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后台管理助手的应用,使教学资源管理模式由被动变为主动,改变传统教学资源库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将校本教学资源规范化,通过共建、共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带动弱势教师,共同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破了封闭式的各自为阵的教学局面,强化了全校教师共建共享意识,避免了教学资源建设的无序化管理和重复建设,提高了校本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效益。

虽然教学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涉及到教师观念、学校政策、资金、技术及硬件设施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无论如何,构建共享型校本教学资源库平台,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和综合利用;有利于加强对教育教学支持服务、规范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提供多样化的跨时空的协同学习与研究空间,为“促进每个教师在原有水平上的充分发展”服务;有利于素材类资源与课程类资源的同步更新,提升校本教研开发与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S],2000.

篇2

由零散的个体所构成的,”带头人”的作用是把个体分散而弱小的力量引导向同一个方向,变成了集体的强大力量。箭因其头而利,刀由其锋而芒!正如好钢用在刀韧上,园长要起到带头人的作用,就必须树立自己的威信。园长有好的人格魅力让同事觉得这是一个可以信任的人,他们才会放心的在园长的带领下进行各种工作,园长才能发挥起凝聚力的作用。当园长的威信树立起来了,员工们比较信服,容易自觉按照园长的指示来工作,管理的效率也就大大地提高。

我总结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我主要是这样树立自己的园长威信的:

一、不断的地进行自我提高,真正无愧于榜样作用

作为园长,只有首先将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才能够让所有教职工都信服地好好完成自已的工作。世界是不断变化,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所以我们做每一样工作都在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现在这个信息化社会之中。只有不断地学进步,我们才能从容面对新的挑战,做好每天的工作,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不断地从社会中学习,又不断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我努力保证这个良性循环跟着时代潮流向前运行着。我自己的素质提高,又能带动全园的员工一起进步。在我们幼儿园,每周都有由我组织的全体员工学习探研会,我们一起学习指导纲要、一起学习工作规程、一起学习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一起学习布鲁纳的课堂教学“发现法”……在我和员工一起学习过程中,我们一起欣喜于自己素质的提升,同时我的领导力也渗潜入她们心中。

2004年,教委为我提供了到南宁深造的宝贵机会,在这次学习中我如醍醐灌顶,受益非浅,有种眼光豁然开朗的感觉。学习后我很激动,条件充许的话,我也要让我们园里的老师能够得到这样的学习,让他们享有和我一样的学习机会。

二、用”沟通”真正架起与教职工之间的心灵桥梁

作为一个在幼儿园中处于管理者地位的人,我其实更希望和其他人象朋友一样融洽起来,而不希望自己在他们心中,是以领导者的形象存在。我在处理园中各种事务的时候,首先对自己从严要求,但光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因为对一些处理事情的方式,不会是每个人的观点都百分百持赞同的态度的,毕竟在一个集体里,会有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沟通就成了我在每个人之间协调的好工具。比如有的新老师初加入到幼教这个行业中,由于没有过社会上其它工作的经历,会以为实际工作中与在学校的学习与实践差别很大,会觉得工作很累,压力很大。这时候,一次真诚的谈话就会变得很必要了。在跟这样的新老师谈心时,我经常是告诉她我自己从事幼教工作的经历,告诉她我们这种工作是为祖国培养人才的起点,有伟大的意义,跟她说当自己的劳动付出收到回报后的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受。这样能让新老师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激发她的使命感,解除了她心中的一个小小的结,她的工作就会变得热情努力,很有负责任了。同时我也拉近了同这样的老师的距离,把她们于游离于状态下凝聚回到了集体来。

三、建立公平合理的规章制度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我们日常的生活、做任何的事情,都是在一定的规矩的约束和

促进下进行的,制度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幼儿园也一样,除了要在精神上靠近和关心员工外,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规章制度也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好的规章制度可以让幼儿园的每个人即使没有层层上级的指指点点,都按部就班地合理、优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整个幼儿园的活动都以有效的规律来运行。比如《幼儿园工作规程》就是高度地概述了幼儿园的一些工作精神,规范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但在具体的细节上,我们各个园还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好自己的规章制度,如老师工作十诫规定不能老师不能对学生进行体罚、制定”后勤人员要求”规定每天对餐具进行消毒等等。合理的奖励制度也可以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我们幼儿园最初的时候所有老师的工资都是固定的,既没有奖励金也没有对一些过失行为有相应的惩罚,这样老师们的收入就没能体现他们工作的优劣,会消磨积极性很高的老师的热情,时间长了,整个园的老师总体上积极性都有些下降,后来我们就实行”固定工资+奖金+提成”的工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工资方式能极其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制度合理了,每个人都按制度来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有时候即使管理者离开了团体,也不会影响团体活动的良好运作,这次我来南宁学习近一个月,幼儿园的事情还是那么顺利就是一个证明。所以我觉得管理者制定好一个好制度,是一个更大的责任。

四、对家长热情真诚守信,代表幼儿园树立美好形象。

我是幼儿园的一家之长,也是幼儿园对外的总代表,所以园长的形象代表着整个幼儿

篇3

关键词:路径依赖;数字校园;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5-0040-04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探索新的教学、科研与管理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校园的建设正是高校为适应信息化的需要而制定的战略决策,已经成为学校实现办学目标的助推器,成为促进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合作交流以及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的重要平台。

一、数字校园建设现状

从发展历程来看,数字校园的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校园网的连通问题;在第二阶段,主要是应用平台建设,解决数字化办公的问题;第三阶段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全面规划与建设阶段,主要是深化各业务系统在学校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最终构建信息化的、高效的服务型学校。目前全国高校已经基本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建设工作,先后步入第三个阶段,有些高校甚至已经在第三阶段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1]

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全国高校的数字校园建设为实现学校的发展、服务师生、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及实际调查发现,当前的数字校园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如下的一些突出问题:[2-5]

1.缺乏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数字校园发展规划

科学的、实践层面可操作的数字校园建设规划起着一种方向和指引的作用,但是很多学校在实际建设中,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具体的建设方案,盲目地将数字校园建设当作一种潮流,不加以严格的论证,不切实际地投入建设。

2.条块分割、数据分散,信息难以有效共享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建设的应用系统各自独立,分散在各单位、各部门,数据没有实现有效整合和充分共享,造成“数据孤岛”的存在,不能实时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学校领导的科学决策与资源调配。

3.缺乏完整有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许多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和管理中,主要依靠处于教辅地位的网络中心(或信息中心)来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致使需要多部门协同办理的工作停滞不前,问题不能及时顺畅地解决。在建设中也没有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制度,导致各个部门对自己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定位与职责认识不清,在处理具体事务时无章可循,各部门缺乏统一协作,彼此相互推诿,严重影响数字校园的建设。

二、路径依赖理论简介

所谓“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本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它强调的是在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系统中,一旦一个制度或规则被系统所采用,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来规范系统的发展与演进,从而导致其不易被其他潜在的、异质的甚至更优的系统所取代。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某事物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正确或错误),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6]

路径依赖产生的原因,在于制度或技术的变迁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或技术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在以后的发展中会得到自我强化。所以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7]沿着既定的路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技术等制度的变化,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路径继续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而停滞。而事物发展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抽身而出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路径依赖”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8]

(1)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现在的选择决定了将来可能的选择。

(2)偶然性因素对路径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路径依赖暗示了一个事件序列构成一个自增强的过程,最终被选择的路径是在多种潜在的状态中发展而成的。因此,一个小差别的稳定的积累可能导致技术锁定到一个轨迹上。

(3)人们一旦迫于实际或自主需要做出新的选择时,其前期投入就会因为新选择而变得没有价值或价值下降,理论上表述为“沉没成本”或“转轨成本”。

三、数字校园建设中的“路径依赖”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同样存在“路径依赖”现象,主要表现在有关政策与决策制定者的制度路径依赖、业务部门主管和业务系统管理员的技术路径依赖、广大师生与所有数字校园潜在受益者的思维和行为路径依赖。

1.制度路径依赖

数字校园建设中制度路径依赖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通过参观、技术交流等形式借鉴或照搬其他已经开展数字校园建设的知名高校的建设模式。由于各个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定位、所处环境的差异,简单地照搬其他高校的经验不仅会陷入建设误区,还会导致财政资金的浪费。

篇4

关键词:教材管理 信息系统

1 概述

网络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信息技术在中职院校教学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科技建立的教材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 。按照传统手工操作的方式管理教材资源,工作量大,既耗时,又耗力,工作效率低下。而基于数字校园应用平台的教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网络科技技术将复杂的工作彻底简化,省时高效的同时又能有效降低出错率。从这点来看,构建一套功能健全的教材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促进中职院校教学管理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需求分析

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必须以完善的需求分析为前提。若缺少充分的需求分析,不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则信息系统便只徒有华丽的功能,而无实际应用价值。因此,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必须辅以必要的需求分析。

设计和开发适合中职院校的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目的是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促成教材管理由手工式的实务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过渡,使教材管理工作流程化,且更加规范合理。笔者参考市场调研,结合教材管理实际,对这套系统进行了功能分析:

2.1 教材信息维护功能:维护教材信息、学生信息和用户信息,管理者通过系统的操作权限,在系统管理界面上调用或修改以上信息。

2.2 教材需求管理功能:需求管理涉及师生两个群体的需求。根据课程设计和班级人数确定教材数量。

2.3 采购/入库管理功能:根据需求分析确定教材类别,并计算教材数量,由此得到需要采购的数量。教材入库的同时将相关数据录入系统。

2.4 出库管理功能:出库管理涉及教师领用、个人领用和班级领用三部分。不同的领用情况要采取不同的出库管理方式。

2.5 书费管理功能:该模块涉及书费的收缴、退还和结算三个功能模块。书费的收缴和退还不必多说。结算是根据学生书费的收缴和教材领用数量计算其书费结余。

2.6 学生查询功能:学生凭借各自的账号、密码登录信息系统,实时查询各自书费的缴、退情况,以及教材领用情况。

3 系统规划设计

3.1 体系结构。基于数字校园应用平台的教材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源于B/S(Brower/Server)三层构架,三层架构分别为数据层、应用层和用户层,服务器端设置前两层架构,客户端只需通过浏览器即可完成操作,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和物力进行客户端的维护,真正实现了“瘦客户”。

3.2 功能模块。教材管理信息系统除了服务与广大师生之外,同时包揽了教材管理人员和教材费管理人员的操作,对应不同的角色,可将系统功能细化为教材基本信息管理、教材任务信息管理、教材费用管理以及教材出入库管理四大功能模块。

3.2.1 教材基本信息管理。教材基本信息管理主要是维护教材的基本信息,包括教材版本、出版社、作者和刊号等信息。实现对教材信息的增、删、改、查。

3.2.2 教材任务信息管理。教材任务需求是通过教学任务中所需教材和教学班级人数自动计算出所需教材的数量。在教材任务信息管理模块,教材管理人员的操作权限仅限于查询和处理教材需求信息,数据录入和数据修改不同通过此模块实现。

3.2.3 教材费用管理。教材费用管理实现教材费用的收取,配合招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学生书费的收取,通过教材的发放实现对教材费用的自动结余,如果学生教材费用不足则完成教材费的补收功能。在学生毕业、转学和退学等情况实现对学生教材费用的退费功能。

3.2.4 教材出入库管理。包括采购/入库管理功能和出库管理功能。

3.3 数据库设计。在网络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中,数据库始终是核心部件。一套科学地管理信息系统必定有一个规范合理、良性运作的数据库作支撑。同样,教材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核心功能也需通过数据库来实现,包括系统内部涉及的信息交互和各模块功能的实现,都需要通过数据库来完成。

数据库设计始于需求分析,根据需求分析绘制ER图,继而完成数据库的初步设计。第二步,采用3NF(第三范式)的规范级别进一步规范数据库的功能模块。但是需要明确一点,数据库规范化并非规范化的程度越高越贴近规范化的要求。通常达到3NF(第三范式)的级别即可。

4 系统实现

该系统是基于ASP+SQL Server开发环境,应用ASP三层架构开发模式进行开发设计的。这套系统基本涵盖了教材管理系统的四大功能模块。

ASP(Active Server Pages)是一基于Web服务器端的开发环境。通过ASP可衍生出一个Web 服务应用程序,该程序性能优越,且是动态的互动程序。ASP 的脚本语言浅显易懂,基于脚本语言和HTML 代码,它能在不依靠脚本编译的情况下,通过服务端直接完成网站应用程序。与浏览器无关(Browser Independence),只需通过可执行HTML 码的浏览器,即可在客户端直接浏览Active Server Pages所设计的网页内容。Active Server Pages 所使用的脚本语言(VBscript、Jscript)均在Web 服务器端执行,客户端的浏览器不需要能够执行这些脚本语言。在我国,普通用户均使用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两个系统均出自同一研发平台,因而系统的兼容性和稳定性都能满足应用要求。因此该系统选择ASP技术开发B/S架构的教材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ASP技术开发设计的教材管理信息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模式三层架构,将Browser/Server模式的应用特点融入操作系统,建立起基本信息维护、教材需求管理、采购/入库管理和零售/出库管理等功能模块,不仅简化了操作流程,而且系统的精准度和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以此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模式,省工省时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消耗,无论从社会效益来分析,还是考虑其经济效益,该系统的应用价值都毋庸置疑。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基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至今的网络科技,正以其强大的应用优势迅速征服全球。它是新时代的产物。为实现数据共享、防止信息孤岛,基于ASP开发环境研发的基于数字校园应用平台的教材管理信息系统,必将以其强大的应用优势快速取代传统手工操作的信息管理模式,成为中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得力新手。

参考文献:

[1]姜真杰,方陆明,吴达胜.数字校园理念及应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篇5

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1

[摘要]在信息时代,公众对政府职能的精准发挥和公权力的有效运用有了更高的期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总有一些人“善于”固守旧观念喜欢任性用权随性而为;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社会信息传播得速度和广度都将超出以往,这就使得有些人的任性终将不能为公众所接受,因此,在新形势下基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旨在加强对公权力约束机制的探讨就显得十分的有必要。

[

关键词 ]信息社会;公共部门;公权力;约束机制

一、引言

进入信息时代,网络与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使得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也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一方面政府的行为和管理活动越来越容易被公众所了解,另一方面公众也越来越善于运用微博、微信等平台来表达利益诉求和发表看法。尤其是当政府在处理一些热门的公共事件时会引起公众格外的关注,甚至公众的舆论导向有时都会影响到政府的决策过程。所以,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得加强对公共部门人员的管理,使其能更新观念、明确职责,适应在新时期中主动运用新思维解决新问题的趋势;另一方面公众可以运用新工具,借助网络等新途径来强化对公共部门人员的监督问责,迫使公权力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合理合法运行。

二、信息社会与公权力约束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 信息社会的现状分析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信息化的新时代,在这个新兴社会中,信息和知识可以通过世界上所有的网络快捷生成,然后迅速传播和分享,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简单快捷。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改变得不仅仅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而且也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人力资源知识化就是其影响下的一个显著特征,要求在信息社会中需以知识和人才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着重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促使其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

(二)公权力约束机制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权意识还有待弱化,有些单位的工作人员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存在慢作为甚至不作为、人为设置条件故意拖延、服务意识淡薄和扯皮推诿等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在一些省的窗口单位和行业都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及“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等漠视群众的典型问题。而一旦这样的问题被曝光了,一般的做法要么就是找相关的领导谈话,然后通报批评问责,要么就是要求当事人作出书面检查和党内警告处分。问题处理的整个过程不仅显得十分得被动,而且没有一个公之于众明确的惩戒约束机制。

三、信息社会中公权力约束的问题症结分析

信息社会中,通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得公众更容易间接地参与到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这就使得一些问题能被追本溯源。

(一)“官本位”思想的侵蚀

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在历史长河中虽然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但同时也受到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官本位”为代表的封建官僚主义作风就“潜移默化”地浮现于当今的社会中,使得行政机构的有些公务人员办起事来总会有一种凌驾于民高高在上的感觉,漠视群众显得“为人民服务”只是一句与现实相违的口号而已。

(二)核心职能的缺失

由于计划体制时期遗留下来的弊病,我国公共部门的岗位设置繁冗以及职能冗乱繁杂,使得公务人员对待权利义务能作选择性地取舍,结果是直接导致扯皮推诿现象的发生。加之公务人员私人目标与公共部门整体目标之间的脱节,导致其在行使职权时,“哪些必须做”、“哪些不能做”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最终使得公共部门这一组织的核心职能混乱甚至严重缺失。

(三)碎片化的行政官僚体制

在传统的行政官僚体系中,上下级之间是清晰明确的隶属关系结构,每个部门在强调“对上负责”的上级问责体系中各司其职地完成相对独立的政务工作,甚至是只对碎片化的具体指标负责而忽略指标难以涵盖的总目标,这就使得特权主义“思潮”容易蔓延,从而会出现内部监督的缺失。并且由于大量综合性政务问题的处理依赖于跨层级、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因此,碎片化科层制的僵化特征也难以适应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求。

四、信息社会中公权力约束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理念,强化服务的意识

打破干部部门化,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通过在公共部门内部推出流动机制和淘汰机制,促使传统的“以官为本”的“官本位”价值观念向以“以能为本”的“服务观”价值理念进行转变,逐步让公务人员意识到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技术被不断应用于公共组织中,在绩效管理、职务晋升等方面将会有越来越多地体现“能力为本”的观念和更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

(二)转变职能,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制度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方面要做“减法”:把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或已经市场化的行政权力去掉,明确部门的职能定位和自身的权责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做“加法”:强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端正其履职态度和优化其服务理念。健全清单制度,要明确划定政府的权力范围,使得行政主体的权责更加清晰,也让行政相对人能一目了然。细化后的权力清单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履行其职权和职责,在权力行使范围内,行政主体有权更有责任去行使,而不属于其范围的,则坚决不能行使,否则将被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越权或监管缺位等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控制和规范行政权。

(三)强化外部问责机制

随着转型时期全面改革的深化和网络发展速度的增快,传统科层制的上级问责式的监督体系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政务运行质量的要求了。信息社会使得公民能更便捷地获取政务信息,从而增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问责关系,这样就可以通过创新电子政务,强化外部问责机制,塑造出一个更讲效率和成本-收益的政府。但是由于中国碎片化的行政特征容易使得意图整合部门职能的电子政务也会出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因此要加强同其它组织以及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因素的匹配,始终坚持“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的问责理念,使电子政务能真正有效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在信息社会中不管是何种约束机制的应对,本质上都是要求公共部门不仅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内部管理活动来适应新形势,还要求其能创新形式,主动接受监督让公众能利用网络等平台促使政府规范用权、有效用权。

参考文献

[1]《走进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课题组,张新红.走近信息社会:理论与方法[J],2010.

[2]郑明明.基于3C原则指引下的公共部门员工参与管理研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效途径探析[J],2013.

[3]左陈卓,姚超.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5.

[4]王春业.论地方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及其法制化[J].政法论丛,2014.

篇6

1.数字化教育资源。数字化的教育资源从狭义的角度来讲,主要包含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数据、电子信息等媒介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以及光磁等非实体媒介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教学资源和学习研究保存为文字、图像、视频等文件,再传送至各服务器终端。广义上来说,数字化教育资源就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支撑性教育资源的总和。

2.数字化教育服务。数字化教育服务主要指的是以现代教育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传播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此体系通过一定的平台向用户提供信息搜索、参考、传播以及交流等综合服务,使得用户能够快速从巨量的教育资源中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的活动,它是一种兴起于网络时代、面向所有网络用户的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服务模式。

3.数字化社区教育。此次研究的数字化社区教育指的是基于数字化的社区教育体系,也就是在社区范围内运用大量的信息技术实现在线学习,建设各级各类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及沟通交流的渠道,并采集数字化信息等等,通过此方式满足社区内民众对学习生活的需求。这种体系的主要特征有:第一,以数字化信息为教育环境,将教学资料通过网络数字化技术传播出去,建立数字化的教学环境;第二,实现终身教育理念,建立多种教育模块,服务不同人群;第三,建立多功能的虚拟教育平台,实现地方和高职院校以及社区的教育,丰富居民的学习方式,为教学交流提供足够空间,分享学习成果及研究成果,提升社区教育的服务水平。

二、数字化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的社区教育将信息技术和社区的教育模式有效结合,通过网络手段突破空间和距离上的限制,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则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灵活的学习方式,此外也需要快捷便利的学习服务体系。运用传统的教育手段是难以实现全面社区教育的,必须借助新的渠道或传播载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好提供了崭新的契机,运用现代技术实现远程实时教育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育模式的各种问题,并且网络化教育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以及个性化的特点,有利于促进社区教育的普及,并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由此看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对于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数字化社区的教育服务调研

为更好地实现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次研究进行了一次在线上的问卷调查活动,研究人员对问卷的有关指标都进行了探索性的因子分析及可信度检验之后,根据调查结构,本次研究满足要求。此次调研以江苏某省为例,时间为2015年5月至2015年7月,总共3个月时间,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87份,除去无效问卷外,总共收回944份有效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结构可以发现四个问题:第一,社区居民不了解什么叫数字化社区教育体系;第二,虽然接受调查的各社区都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教育体系,居民的需求和系统提供的教育资源存在很大差异;第三,学习资源不能实现多元展示,只能通过计算机查看,不支持移动终端;第四,支持服务能力弱,社区教育的相关人员无法及时进行线上线下的联系。

四、数字化社区驾驭服务体系构建

1.数字化社区教育架构的建设。该市的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级社区的教育实施组织架构,也就是由当地教育局主办、由当地社区培训学校承办、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民间学校共同参与的四级社区教育体系架构。另外还借助该市的社区培训学校,充分发挥当地职校的科研及管理评价职能,在社区教育实施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完善了该市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也就是科研引领、社区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管理的三大管理模块,在每个大的模块下面又建立了四个子模块。

2.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建设。该市按照确保传统教育服务功能并整合本土特色教育资源的目的,该市在自己的终身教育网上设立了教育咨询、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健康养生、老年大学、儿童天地以及资格认证等多个板块,每个板块对应的课程少则数百门,多则两千多门。当地教育局和社区培训学校也分别建立起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此外当地还建立了交流中心,为社区居民以及管理人员提供沟通渠道,方便完成好学习支持的相关服务。

3.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建设。数字化的社区教育指的是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数字化社区教育模式体现出远程教育的特点,即教育学的分离。因此,该市在及社会数字化教育资源时,也必须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以满足不同人群对不同教育的需求。建设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网络也加强了该市社区培训学校的统一领导以及社区教育中心校分级管理和民间学校合作的服务体系,三大体系共同维护着社区教育服务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

篇7

[关键词] 数字教育资源; 资源分类; 资源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以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普及、渗透与应用为重要基础,并以数字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突破口,不断推动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都强调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普遍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推进我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国家建设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此推动数字教育资源的汇聚与应用。同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明确指出需要“制订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本标准,建立数字教育资源评价与审查制度”。为保证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建设的质量与规范,本研究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基础教育领域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研究”、教育部中移动科研基金“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等课题的支持下,由中央电教馆与华南师范大学成立联合课题组,系统研究与探索基础教育领域数字资源的评价问题,形成一套完善适用的评价体系,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一、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研究现状

针对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国内外相当多的研究机构与标准化组织提供了系列技术规范、设计规范,如IEEE LTSC的LOM标准、IMS的学习设计规范、我国CELTSC的资源建设规范等,但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数字教育资源评价标准。2002年,我国教育技术标准委员会针对网络课程的评价了《CELTS—22网络课程评价规范》,其他类型资源的评价规范则尚未。从研究文献上考察,资源评价的研究成果非常稀少,评价的主体、方法、模式、策略等内容鲜有人涉足。[1]从资源建设实践的角度考察,我国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建设部门在特定领域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但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研究与实践。

国外关于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一些资源建设项目上。Connexions开放资源项目[2]采取“用户评价”、“专业人士审核”和“管理员审核”相结合的质量保证机制。用户通过资源平台的“透镜”工具标记和评论资源,专业人士综合用户意见对资源进行权威的评价,管理员则就资源内容的合法性及可靠性作出审核验证。MERLOT教育资源项目[3]则制定了一套有序的资源评价制度——“同行评审”、“用户评议”和“个人收藏”。“同行评审”是指同行评审员根据各学科资源质量评价标准,对已征得创作者评审许可的学习材料进行评审;“用户评议”是指资源用户以个人主观感受对资源进行星级评定和文字评论;“个人收藏”是用户自发选择喜爱而有用的资源的行为,可谓一种个性化资源推荐机制。Tracey L. Leacock,John C. Nesbit[4]介绍了专门用于评价学习对象的评价工具——LORI的结构和理论基础,从九个维度考察学习对象的质量,每一个维度分为五个等级(一至五颗星)和“不适用”。土耳其研究者Deniz和Marzo等人[5]在2008年国际EAEEIE会议上就EU Socrates EIE—Surveyor项目提出了一套针对在线学习资源的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分成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在线资源目录和在线资源调查。Ann Ooms[6]提出了改进数字教育资源的迭代评价模型,强调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四元素。Dr. Alivizos Sofos和Apostolos Kostas[7]关注教学过程,基于教学法和媒体教学理论,从教师这个使用者的角度研制小学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指标。《评价和选择学习资源指南》(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Learning Resource: a Guide)[8]中给出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选择与评价标准,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社会现实、学生特点、媒体特点、技术性七个评价维度,每一个评价维度下都涵盖具体的、体现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学习资源评价指导方针》(Learning Resources Evaluation Guidelines)[9]清晰地罗列了资源评价的五条准则。《开放教育资源评价量规》(Rubrics to Evaluat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10]考虑七类评价量规,并详细描述了每一量规的细节。国外资源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现状见表1。

总结对比分析国内外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案例,可以看出: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研究滞后于资源的研发与教学应用实践,教育资源评价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与应用、评价原则与方法的探讨上,并没有形成资源的基本评价理论体系;现有的资源评价指标风格各异,大都集中在内容因素、组织形式因素和运行情况因素,缺乏系统性,未能详细地反映教育资源本身的特征和教育资源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的本质,忽略了预测教育资源实际教学效用的能力;评价机制、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缺乏,大规模有效的实践案例并不多见。由此可见,在数字教育资源评价领域,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评价理论体系和评价模型,大规模的实践应用也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数字教育资源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诸多要素,为构建科学有效的资源评价体系,需要厘清资源评价的相关要素,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框架,如图1所示。

(一)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基本要素

1. 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任何评价活动能够启动的先决条件。评价的所有标准都是围绕目标来制定的,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目标不仅包括对数字教育资源在教育性、社会性等方面的质量检验与优劣鉴定,同时也是对数字教育资源发展新方向及时、动态的预测与引导。

2. 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即评价者。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主体多样,不同的评价主体由于所处的立场和专业角度不同,所关心的侧重点也有差异。根据参与主体的特定专业身份,评价主体可分为教育资源的管理者、教育技术专家、学科专家以及使用者等几类。在评价时,根据具体评价需要,评价主体可以是单独个体,也可以是多个主体的组合。

3. 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即被评价者。技术的驱动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资源的内涵和存在形式,人们对教育资源“质量保证”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评价对象不应仅仅是常规的数字教育资源实体,随着评价不断深入和推广,还可以扩展至对资源开发商资质和支持服务能力的全面考察,从而多渠道保证评价效能。

4.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实施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手段与途径。目前应用于数字资源评价的常见方法包括元数据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网络计量方法。[11]教育资源元数据指的是用于描述资源的数据,是对资源内容形式的全方位揭示,依靠教育资源描述的元数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资源的价值作出一定的判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是有关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互补互促的高效产物,在主观评价上引入精确技术手段,将定性问题定量化处理,主流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网络计量方法是指在网络环境中,运用文献计量、信息流计量、网络链接分析等方法,对数字化资源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及其功能和开发利用等作出定量描述并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方法。例如通过资源的链接分析,由链接数量和频率的多少反映出资源质量的好坏。

5.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评价目标的可操作化分解,是评价目标某个部分的具体描述,回答对评价对象的哪些方面进行评价的问题。评价指标是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主体来设计的。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重点考察反映教育资源质量好坏并有利于教育资源优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基本方式

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基本的评价方式有管理者评价、专家评价、用户评价、机器评价等。管理者评价[12]面向教育资源运营系统的管理和运维,侧重于评价资源的系统性、丰富性、组织性、准确性、高效性、安全性、稳定性;专家评价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价方式,领域专家往往更熟知教育资源的体系结构、教学特点和应用方向,可以凭借专业经验多方位地考察教育资源;用户评价是从用户的角度考察资源是否实用、好用、易用,属于开放式过程性评价,是对资源非正式的及时反馈;机器评价是借助技术实现的客观量化评价,由计算机智能技术自动对资源的技术参数进行测试,以及对资源的引用、点击、转发、收藏等信息进行分析计算,形成直观的评价结果。常用的数字教育资源评价方式与评价方法见表2。

(三)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

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评价的核心,它由影响教育资源质量的不同象限列出的若干问题构成,是一组能清晰并有区分度地描述出数字教育资源价值特质的集合体,它为评价主体提供一套可参照的、较为统一的标尺。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与方法,可以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机制与策略

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机制与策略,是指有序化、规范化实施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步骤和运行制度。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策略,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与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提高资源评价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三、数字教育资源的基本分类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应用的不断渗透与深入,受不同认知学习理论、技术发展的影响,不同表现形式的教育资源不断涌现。目前数字教育资源发展的特点是:在内容组织上,由预设性、结构化内容组织的资源向生成性、动态性教学内容的资源发展;在教学功能上,由结构化、集成化的多媒体课件和专题学习网站等内容展示式资源,向探究式、互动式、开放性等带有强交互教学功能的教育资源发展;在教学应用上,由课堂教学课件向半开放的混合式课程、完全开放的社会化课程逐步发展;在技术应用上,由相对单一的终端支持向多种终端支持,由较单一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向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等多种新技术的集成应用方向发展。目前虚拟仿真实验室、微课、移动学习资源等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受到广泛关注。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字教育资源,建立分类评价指标,是开展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数字教育资源的分类

随着各种新形态的数字教育资源不断涌现,要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数字资源进行一个非常科学、规范的分类并不容易。从资源的文件类型角度,数字教育资源可分为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网页等;从资源的承载物角度,数字教育资源可分光盘资源、IP资源、网络资源等;从资源服务教学对象的角度,数字教育资源可分为辅助教师教学的资源、满足学生学习的资源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从支持课程教学的知识粒度看,数字教育资源可分为教学素材、知识点课件、网络课程等;从资源表现的内容角度,数字教育资源可分为知识类、工具类、案例类、评估类、素材类等等。

本研究建议结合资源所服务的教育教学对象及其外在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把数字教育资源的第一层次分类为:面向教师教学的资源、面向学生学习的资源和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第二层次分类为数字教育资源的表现形式,如:多媒体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等等,第二层次分类的具体名称可根据技术发展与教学应用实际不断扩展。面向教师教的常见资源包括多媒体教学素材、教学单元课件、教学工具等;面向学生学习的常见资源包括学习工具、微课视频、主题探究学习与实践资源、高中网络选修课等;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见资源包括教学案例、教师教育网络课程等。

(二)常见的数字教育资源

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实际,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教育领域目前征集的主要资源类型包括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教学工具与教育游戏等类型,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不断扩充与发展。

1. 教学素材。指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材料,是教学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的基本组成元素,是承载教学信息的基本单位。

2. 教学课件。指根据教学需要,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经过教学设计,以多种媒体表现,具有良好结构,满足某一单元或知识点教与学需要的一种软件。例如:演示文稿、动画课件、电子白板课件等。

3. 网络课程。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实现的课程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从组成内容来说,它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等课程教学必备的要素。从组成形式来说,它包含符合网络学习特点、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起来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网络课程教学支撑环境,以及基于以上二者开展的网络教学活动。网络课程主要应用于教师教育、高中网络选修课等。

4. 教学案例。指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活动、典型意义事例及相关信息的资源。概括来说,教学案例有两类,一类可用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开展教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这一类教学案例需要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课堂视频实录和教学反思四个部分(有的还包含专家点评)。一类用于帮助学生完成某个知识概念的理解与建构,如“微课”资源,围绕某个知识点或问题进行讲解的以视频为主的教学短片,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比如:知识点授课视频、操作过程演示视频等;学前教育教学案例主要指幼儿学习探究过程和教师适时引导的幼儿园小组活动和区域活动案例。

5. 教学工具。指针对知识点(簇),能够在一个或多个方面为不同学生或教师的学与教活动提供有效支撑的软件,它可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为单位组织,也可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学科教学工具软件主要分为教师备课工具、学生学习工具和仿真实验室等。

6. 教育游戏。指根据教学需要,在一定的学习理论和游戏理论指导下开发的,兼顾教育特性和游戏特性,同时承载着一定的教育和娱乐目的,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的计算机软件。

四、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资源评价中用得最广泛的评价工具,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由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以及权重系数三个要素有机组合构成。针对不同的评价目标与评价主体,可以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配合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征集与评价,本研究初步建构了针对专家评价的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为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合理科学、更具有操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测性、动态性与导向性原则。

(一)数字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如下:

1. 提炼有效评价指标。通过相关研究项目与文献全面收集整理评价指标,根据Delphi法实行第一轮开放式咨询。

2. 设计评价标准。将二级指标细化衍生成的可观察或可测量的若干评价要点,以评语式的语言叙述出来。

3. 筛选评价指标。实行第二轮咨询,邀请专家分析出重要指标,述评评价标准细节,专家意见基本趋向一致,筛选出3个必备指标(所有资源评价都必须满足的指标)和64个可选指标。实行第三轮咨询,依照层次分析法的形式,编制《数字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专家意见咨询表》,再次统计专家意见,对各级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

4. 分配指标权重。汇总咨询表中的重要性赋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计算出指标权重。指标的权重计算主要借助Yaahp 层次分析法软件完成。

(二)数字教育资源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评价标准针对多媒体教学素材、教学单元课件、网络课程、教学工具、教学案例、专题教育资源、虚拟仿真系统等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体系。其中所有资源都必须满足基本的审查条件:(1)思想性。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无政治性错误,无错误教育导向。(2)科学性。科学严谨,没有学术性、表述性错误,且能正确反映知识的规律性。(3)版权。符合国家出版规定,无侵犯著作权行为。

表3、表4分别给出了教学课件、教学工具的专家评价指标体系,其他类型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请见《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教育部教信推办[2013]22号文)。

目前本研究中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已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征集活动中试用,评价工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应用价值,对教育资源建设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五、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机制与评价策略

为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的有效评价,推动优质数字资源的汇聚与共享,需要制订科学的评价策略,建立可行的评价机制。

(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是最常见的综合评价方法,定性与定量相互补充,以定性评价的全面性和成熟度来弥补定量评价的不稳定性,以数学模型分析的可测定和客观性来弥补定性评价的经验判断。特别是从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中引进的网络计量法,以“链接分析”和“流量分析”等方法,提供资源内在链接质量或访问量的客观数据,为资源的定量评价带来新的视角。

(二)人工评价与机器评价相结合

管理者评价、专家评价、用户评价和基于机器的自动化评价各有优势,为使评价客观、公平、可操作,应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聘请专家从专业角度分析教育资源中存在的不足;在资源投入使用前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价小组对教育资源进行全面的评议;在资源之后通过开放式用户评价,如资源评级、反馈意见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持续性、真实性评价;管理者评价则侧重于资源的安全性、稳定性,保证资源运行顺利、维护高效。机器评价弥补了主观意见的不足,采用一定的工具自动记录和统计该资源的引用、点击、转发、收藏等信息,然后通过统计分析这些信息来评估资源。

(三)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

组织专家、学科教师对数字资源进行集中评价,针对资源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交流,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是线下数字资源评价的常用策略。网络技术为资源评价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制,基于网络的在线评价系统支持与各类教育共享资源平台无缝对接,实现资源评价与推送的高效管理。网络平台集教育资源申报、导入、审批、评价与管理于一身,适合于资源入库、资源和资源日常使用检测,评价人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评价活动,评价数据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自动统计分析,可以大大提高资源评价的效率。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是数字资源评价的有效机制。

(四)资源建设、资源应用与资源评价相结合

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和评价相结合,建立评建结合、评用结合的机制将能保证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立一个以评价为核心,实现“资源准入—资源共享—资源优化”的机制。资源准入:以国家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建立统一的资源评审机制,采用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通过的资源方能进入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共享:针对义务教育的公益性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免费为师生提供;资源优化:通过线上用户评价收集使用者群体对资源的实际使用效果的评价意见,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专家评价、用户评价与网络计量评价进一步优化、完善已有资源,建立有效的淘汰与鼓励机制,推动数字教育资源的良性进化。

六、研究结论

随着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发展,资源的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法日益多元化,目前国内的资源评价普遍采用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静态性”量化评价,国外的资源评价则更加注重资源的应用质量、支持服务、内容更新等动态性指标。数字教育资源评价首先需要厘清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系统的相关要素,建立合理的评价框架,让不同评价主体围绕评价目标,采用适当的评价方式与方法,形成有效的评价策略与机制,指导评价活动的开展;评价指标体系是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通过科学的方法建立不同类型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资源评价的关键;从资源的生存与发展周期看,资源评价需要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的持续性动态机制:“资源准入”前一般可采用线上或线下的专家评价,资源在共享过程中可采用线上的用户评价,资源的优化可采用专家评价、用户评价与网络计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

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跟认知科学、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建立一套动态、多元、与时俱进的资源评价机制与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提高资源评价的整体质量与效率,指导教育资源的科学建设与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圆媛,黄旭光.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研究的现状[J].中国远程教育,2012,(1):32~37.

[2] 吉喆,焦丽珍.连通开放教育资源——赖斯大学Connexions项目评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7~21.

[3] 黄德群, 陈丽亚.在线教与学多媒体教育资源(MERLOT)项目评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5):12~17.

[4] T. L. Leacock, J. C. Nesbit.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Resource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7,10 (2), 44~59.

[5] D. Z. Deniz , J. L. Marzo ,D. Genon, et al. A Quality Assessmentmethodology for EIE Resourcesavailable through the Internet[A]. Proc. of 19th EAEEIE Annual Conf[C]. 2008, 82~87.

[6] A. Ooms. The Lterative Evaluation Model for Improving Online Educational Resource[D]. 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5.

[7] A. Sofos,A. Kostas. Pedagogically-Oriented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Educational Web Resources[EB/OL]. http://elearningeuropa.info/files/media/media21214.pdf,2009.

[8]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Learning Resource:a Guide.Prince Edward Island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PO Box 2000 Charlottetown, Prince Edward Island, Canada, C1A 7N8: 66~71[EB/OL].http://gov.pe.ca/photos/original/ed_ESLR_08.pdf.

[9] Learning Resources Evaluation Guidelines.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Supports Branch Saskatchewan Ministry of Education[EB/OL]. http://education.gov.sk.ca/learning-resource-evaluation-guidelines.

[10] José Vladimir Burgos Aguilar. Rubrics to evaluat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ER) [EB/OL]. http://temoa.info/sites/default/files/OER_Rubrics_0.pdf,2011.

篇8

制定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

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包含校园网络中心、校园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功能教室、“班班通”设备、校园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等建设内容;应用系统建设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以及用于学校管理的学生、教务、科研、人事、财务、档案等管理系统的建设。

万州区共有学校134所,其中职中5所,中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22所、幼儿园7所。城区和农村信息化基础差异较大,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基础不同,在“数字校园”建设内容上也有很大差异。要建好万州区“数字校园”,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首先制定一份科学的切合万州实际的“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

组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专家组

由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组织,组建了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专家组,由专家组负责规划和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组织专家组成员走出去,到“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或学校开展实地考察学习,从中汲取成功经验;另一方面组织专家组深入万州区各级各类学校调查研究万州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为制定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提供准确依据。

抓好建设规划和方案的实施工作

建立健全了“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专家组等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年度实施规划、工作措施、经费保障机制等,建立了不同类别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规划和方案重在落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严格按照规划和方案推进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确保“数字校园”建设保障经费逐年到位,按年度顺利完成“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同时加强对已建“数字校园”学校在“数字校园”设施设备管理和应用方面的指导。

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要求有一支与之相匹配的技术队伍,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数字校园”建成后,由于校园网络管理的涉及面大,范围广,技术要求高,要发挥校园网络的巨大功能,学校首先必须要有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负责网络的系统、信息管理及网站建设维护等,确保网络的畅通安全运行及各项应用功能的正常使用。万州区一方面通过面向高校或社会公开招聘,加快引进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网络管理人员以及有一定网络技术基础人员加强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提高现有网络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解决技能人才的缺口问题,保障数字校园系统的运行和应用。

“数字校园”最主要的应用是教学应用,数字化校园背景下要求教师具备三个层次的信息素养:一是熟悉计算机的概念和基本操作,二是能够运用各种应用软件,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区教委制定了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培训的规划,逐年对全区教师分批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层级上,建立市、区、校三级培训网络,对于市、区级骨干教师,派送参加国家级或省(市)级信息技术专项技能培训;区级培训由区教师进修校和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共同承担,对全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普及和提高培训,校级培训由学校举办,由本校市、区级骨干教师担任主讲,对全校教师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信息技术专项培训。通过分层培训,推动了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和技能提升。

大力建设万州区教育资源库

万州区在制定“数字校园”建设规划时,站在战略的高度,克服“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的观念,同步规划并建设本地教育资源库,保障“数字校园”网络充分发挥效用。

万州区教委作为本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发挥领导、组织、协调作用,发动区教育系统各部门单位人员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建资源库。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建设,提供资源,成为资源库资源开发、应用的主力;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积极开发搭建维护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快捷的万州区教育资源库系统平台。教育科学研究所发挥教学研究的示范带头作用,带领学科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组织开展各种说课、上课、教案评比及论文竞赛等活动,把教师优秀的研究成果上传到本地教育资源库交流、共享,不断丰富资源库资源,提高资源库的应用价值。教师进修校将教师每年上传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到万州区教育资源库的情况纳入当年继续教育分数,促进教育资源库资源的不断更新。

建设教育资源库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方便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教育资源库资源以学科为中心根据学科知识特点进行建设和科学分类管理、上传资源。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教科所、进修校围绕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和应用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研讨、竞赛活动,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库应用价值。

加强“数字校园”应用研究

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产生了众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与具备良好研究条件的学校共同积极申报国家级或市级“数字校园”专项课题,同时,以本中心承担课题为总课题,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并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设立涵盖“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全方位的区级“数字校园”研究子课题,建议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申报,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从而形成完善的“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研究课题体系,解决“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ACTION模式;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64一04

一 引言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重要命题。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支持与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保障。因此,近年来,我国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资源建设的动力主体包括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个体等,这些动力主体分别在政策驱动、市场利益、社会文化及价值实现等动力来源的驱使下开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工作。

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启动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再一次将优质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工作推到了一定的高度。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2]因此,研究如何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展开主题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关于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规范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该规范中的CELTS-4l便是教育资源建设规范。(2)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开发研究。研究者大多是基于某种新技术提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设计研究。如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基于Web Service的开放式教育资源库体系。(3)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何克抗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内容、类型、管理、技术标准、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的互操作以及质量监控六个方面,对我国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祝智庭从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动力主体、动力来源、动力作用模式、实现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4)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与策略研究。研究者从政策性调控机制策略、科学的投入规划机制策略、技术保障技术策略、质量监控机制策略、管理服务机制策略及应用创新机制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区域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5)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如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资源在高等学校学科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等。

上述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行了探究。但是已有研究大多数是单纯地从教学资源建设的这一具体内容切入,较少将教学资源建设置于教学系统甚至是教育系统中进行审视,即缺乏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教学资源设计的研究。ACTION模式是系统地指导远程教育中媒体选择与技术应用的有效方法,因此,论文提出在ACTION模式的理论指导下,开展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工作。

二 ACTION模式

1 ACTION模式的基本内涵

ACTION模式是由托尼・贝茨在《技术、开放学习和远程教育》一书中提出的,其中A(Access)一方面是指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另一方面是指机构和学习者角度考虑媒体使用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c(COST)是媒体和技术应用的成本效益;T(Teaching and Learning)是指在某种技术支持下会发生特定的学习活动,以及技术如何支持这些教与学的活动;I(Interactivity and User―Friendliness)是指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O(Organizational Issue)是指在技术和媒体应用中组织与机构的协调:N(Novelty)是指技术的新颖性;S(Speed)是指技术应用中,内容传递的速度。

本文主要选取ACTIONS模式中的A、C、I、T四个部分,即分别从教育资源获得的便利性、成本效益、教与学因素及交互性四个方面分析如何进行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

2 ACTION模式之于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

(1)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

由于信息时代的教育是基于一定的媒体技术开展的,因此,技术的可行性及便利性是ACTION模式中的基础条件。同样,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中所涉及的技术及平台的便利性同样重要。

(2)强调教学资源的成本效益比

ACTION模式的提出者托尼・贝茨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便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远程教育研究,因此其提出的ACTION模式中也突出了成本效益这一经济学元素。这说明,ACTION模式是从教学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教育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因素,确定如何在教育中采用媒体技术。将成本效益的理念引申至教育资源的设计中,其成本便是教育资源设计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而效益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利用该教学资源开展学习的学习效果、教学资源的覆盖面等多个方面。

(3)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是ACTION模式从教与学的角度提出,媒体和技术如何支持远程教学活动。对应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就是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充分分析该教学资源可以应用于哪些教与学活动之中。这点突出了媒体、技术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教与学这一理念。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从如何实现教与学最优化的角度进行。

(4)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

ACTION模式强调应用于远程教育的技术及媒体所能提供的师生交互,这是对由于师生分离状态引起的学习者缺乏学习支持及归属感等方面的教学及情感补偿。数字化教育资源虽然并不是完全面向远程学习者设计及开发的。但是混合学习已经成为我国从高等学校到中小学普遍采取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要强调资源所能提供的交互,为混合学习中的在线学习部分提供良好的交互支持。

三 基于AOTION模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策略

1 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

根据ACTION模式中的“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要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我国的各类政策性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强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一系列“十二五”质量工程项目,更是在践行者教育资源共享这一理念。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及便利性至关重要。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阶段,提高其可获得性及便利性主要体现在:

(1)充分分析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播对象

根据教育传播学相关理论,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及受教育者是组成教育传播过程四个基本要素。而教育资源则涵盖了教育信息与教育媒体两个方面,即教育资源是面向受教育者的教育信息及相关媒体的集合。因此,明确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需求分析、确定受教育者的教学媒体偏好等设计与开发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采用常见的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其教学应用,教育资源的应用主要包括学习者的浏览学习与教师的编辑再利用。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阶段,要采用常见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资源,以保证学习者获取资源后浏览的便捷性,同时教师获取资源后能够较方便地进行编辑再利用。如,SAP、MATLAB等软件是土木工程类课程进行工程建模分析及工程绘图等常用的技术工具;统计类课程常采用SPSS、SAS等数据处理及统计软件。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优先选择相关专业、课程常用的软件。

(3)开放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呈现方式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呈现要体现开放性,即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无需注册登录、无需支付任何费用,便可以方便地访问教育资源,实现真正的教育资源全面共享,而不是处于条件性的、半开放共享。但目前为止,我国的教育资源中部分资源未能做到开放与共享。如,2009年度的72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37门课程因为找不到服务器、无法找到网页、网址修改、用户没有被授权等原因而无法正常访问。因此,完全开放的教育资源呈现环境与方式,是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

2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最小代价率原则

ACTION模式强调成本效益比,而我国目前的教学资源设计中出现的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就是由于没有系统地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所致。因此,根据ACTION模式中的强调成本效益比,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时要体现最小代价率原则。根据媒体选择的最小代价率原则,一种媒体或者信息被选用的可能性与其能够提供的效能成正比,与使用者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成反比。因此,在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所要开发的教育资源的成本/效益比,尽可能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教育效果。如开发与课程相关的视频案例,若将其作为网络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其受益面则会大大超过单独的视频案例本身。因此,同样的一段视频案例,当其融入开放的网络课程中时,则具有更高的效益/成本比;再如在进行动作技能教学时,开发动画资源要比拍摄动作视频付出更多的人力资源,效益/成本比相对较低。

3 数字化教育资源要服务于教与学的最优化

根据ACTION模式中“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要体现如何服务于教与学的最优化。

(1)体现学科内容、教学法与技术的整合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Content Knowledge,TPACK)是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最新阶段采取的整合模式,是整合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之后的新知识,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必备的知识。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需要教师具备TPACK知识,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连接体的教育资源,必然要掌握TPACK知识,才能更好地推进学科内容、教学法及信息技术的融合。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中体现学科内容、教学法与技术的整合,并不是指三者的分别罗列及简单叠加,而是要体现每个学习内容如何与技术及教学法融合起来。

(2)加强教育资源评价和审查标准,提高教育资源质量

根据上文中的同类研究述评,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关于教育资源的技术规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成果,并在实践中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在如何对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评价,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方面仍需加强。这方面较为突出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精品课程等综合性的教育资源的评价,而对于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验资源、媒体素材等教育资源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2012年版)”中对各类资源的基本要求属于此类的研究,但仍需深入、细化。因此,建构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是提高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3)强调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协作共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Web2.0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从独立开发走向了协作共建,从小部分人的设计开发走向了凝结群体智慧的设计,群体动力在其中得到了最大限度发挥。群建共享的特质也使得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资源永远在不断被修改、更新与完善。这与之前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一旦开发完成之后,便长时间固定不变不同,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4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多元的交互原则

ACTION模式提出要加强“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要体现多元交互原则:

(1)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者之间的交互

我国的教育资源开发者包括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个人,政府部门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大多起政策性引导的作用。因此,要确保教育资源的开发质量,首先在源头部分进行强化。加强参与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各方机构的之间交互,建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教育资源的建设质量。

(2)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良好的交互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资源开发者可以为学习者利用教育资料进行学习提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要注重师生交互功能的设计,如常见的课程论坛、留言板,或者引用Blog、Wiki、SNS等Web2.0工具为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创设交互的平台。

(3)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基于教育资源的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交互方式,学习者针对教育资源进行总结、分析、交流与讨论,能够更广泛地分享个人建构的意义,在不断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获得对教育资源新的理解。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不但要注重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更应该支持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Web2.0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资源的者,也可以成为资源的学习者。无论是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还是资源学习者之间的交流,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教育资源的不断完善,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播效果。

篇10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小学教育

随着科技不断的融入生活,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当今小学教育事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小学教育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转向课堂教学加网络课堂的方式,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校校通”,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学习的有效结合以及实时沟通。[1]但因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造成了资源浪费现象。[2]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增加教学形式,提高师生教育以及学习的兴趣,发挥各自的优点及特长,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及类型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没有明确的概念,有人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通过信息技术处理的多媒体材料,[3]也有人认为其不仅是数字化素材,也是交流和认知的工具,[4]或是各类现代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5]综合以上概念,笔者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形成的非物质化信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以及交流平台等,都可称为数字化教育资源。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类型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数字化教育资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九类。但依据其性质主要可分为预制型素材资料和实时流平台两大类。

1.预制型素材资料

预制型素材资料资料是指提前制作好,可供人们直接下载观看学习的资料,如媒体素材、试题试卷等,人们可在网上自行下载,学习或练习,批改练习结果以及观看相关学习资料。该类型的学习素材主要有量多、学习时间自由的特点,人们可自己调整学习时间段,同时网络中学习资源丰富,人们可获得大量相关讯息,重组碎片时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时间利用率。但对于自制能力差的学生约束能力较低,也无法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在线学习交流平台是由相关老师在线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给出回答与指导。该类型的教育资源受时间限制,无法自由选择学习时间,但能够实时有效的将老师、学生、家长联系起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不同学生的兴趣。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使用现状

(一)有效利用的资源形式较为单一

大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形式都是以PPT上课为主,多为文本、图片等资料,将教科书上的内容搬至PPT中,配以图片,没能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活动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有的PPT教学与传统的讲义板书讲课差别不是很大,造成资源利用不完全的现象明显。

(二)教师使用数字化资源教学的能力良莠不齐

各学校教师团体年龄差距都较大,新进的年轻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更为明显,而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形式,不能较快的适应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很多老教师甚至不会制作PPT,更不会使用网络教学,以及数字图书馆资源。而较为年轻的老师使用这些资源的效率更高,信息也更与时俱进。

(三)各学校资源配备之间差距较大

现代小学教育资源差异明显较大,城区小学与农村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配备具有明显的差别,虽然现代教育要求每所学校都配有联网多媒体教育资源,但城区小学资源明显更丰富,包括数字图书馆,学校之间精品课程共享网络平台,以及各种视频音频资源。而许多偏远农村不仅师资力量不强,学校数字化资源配备也明显不及城区小学。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过于忽视以及学科教师自身的应用能力不足一方面,部分学校充分意识到数字化教育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大力发展数字化教育,重视数字化教育资源,忽视其他却陷入了“唯技术主义”的误区。一切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技术应为人而服务。数字化技术应该是在以人的主导下进行,为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而进行建设。而有的学校对数字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过于依赖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寄希望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虽有数字化资源,例如多媒体等,却不知利用,以致资源空置,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另一方面,部分学科教师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及自身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利用的理念还未转变过来,不知数字化教育的特点与优势所在,盲目利用或拒绝,无法真正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无法发挥其真正价值。

(二)客观原因:数字化教育总体尚处于发展阶段

近三十年来经济的腾飞带动了国家各个层面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也因此来到了我们面前。一、二线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而言比较丰富,因而数字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而三线城市及乡村小学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匮乏,因而数字化资源配置也较差。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广数字化教育,但由于年限不长,我国数字化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正式化、规范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评价体系,各个地区各所小学各自为政、自行其道,没有专门的学科数字化教育网站,数字化教育设施也参差不齐,数字化教育资源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共享渠道,做了很多的无用之功,数字化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总体而言,数字化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四、应用策略研究

(一)摆正数字化教育在教学中的位置

小学学校应该从管理层面上摆正数字化教育的位置,不应过分重视或忽视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育应该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参与教学,一切为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能否有效使用数字化资源可以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一个方面,同时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加强学科教师利用数字化资源的效率,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资金,建设校园网络。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与数字化教育模式良好地结合,方能使全方面地提升小学教育质量与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及数字化资源共享渠道

数字化教育不应该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应深入到深层次里面,不应停留在理论研究之中而忽视应用。我们应该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为主体,联合学校及一些社会相关的力量,例如校企等,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课程及评价体系,分学科建设不同的专题网站,分学科搭建相关的交流平台。同时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完善资源共享渠道,使师生能够更方便、更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定时更新和整理数字化教育库,深层次整合数字化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避免形成分散的“信息孤岛”。在地区甚至国家层面上进行信息交流及资源共享,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建立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共享渠道,尽可能降低数字化教育的成本,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转变学科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推进数字化教育

数字化教育是新生事物,而新事物被接受是需要一定过程的。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对新事物产生了抗拒心理,仍依赖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这很显然是不符合新时代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的。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思想理念去对待新生事物,同时提高自身对信息时代的认知,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教育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是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的,积极学习新技能,将数字化技术与自身的教育理论相结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师生携手共赢

数字化教育过程不应以教师为主导,同时也不能以学生为主导,而应是两者共同合作,携手共赢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低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知识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理解,而在现代数字化教育下则不然,教师在数字化教育下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进行积极互动,使教学水平在互动中得到提升,使师生情谊在互动中得到升华。

五、结语

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够改善小学教育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增加小学教育趣味性,同样可以加深小学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基于改善现代小学教育的模式的理念上提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策略,使学校认识到数字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位置,建立系统完善的课程与评价体系,同时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与学生一起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袁涛美 单位:安义万埠镇大团前小学

参考文献:

[1]杜兴义.关于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1(06):42-45.

[2]徐鸣.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小学课堂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