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风险评估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汛风险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尽快完成今年上级下达的非常规型工作重点任务和上级领导部署的临时性工作任务,特制定此分工。近期非常规性业务较多,但重点是“2011年中小河流防汛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试点工作”、“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三项内容,该分工主要也是围绕以上内容展开。
二、主要任务
1、海南省2011年中小河流防汛精细化预报服务试点工作灾害区划评估。
(1)开展中小河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2)建立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3)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试验
2、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
完善台风、暴雨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价与区划,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分区工作,进行综合防御区划,并编著相关章节,编写防御非工程性和工程性防御措施,绘制海南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区划、分区图,汇总气候、防雷相关风险性与区划材料。
3、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
(1)一种设施农业或特色农业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2)一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
(3)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
三、任务分工
(一)总体设计组
负责人:***、***
负责任务的实施,方案的总体设计,负责部门间协调沟通,负责总体的技术指导。
人员:***,负责技术指导、项目管理,对外协调沟通。***,负责实施方案的设计,技术流程制定指导。
(二)中小河流组
负责人:***
负责海南省中小河流试点工作中灾害部分相关工作任务实施。
人员:***、***、***(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
(三)乡村气象服务组
负责人:***
负责乡村气息气象服务建设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
人员:***、***、在研生(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
(四)防御规划编写组
负责人:***
负责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
人员:***、***、在研生(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
四、进度安排
1、中小河流
2011年2月15日前,完成实施方案,上报预减处。
2011年3月31日前,选取试点流域,收集相关资料;初步开展流域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2011年5月31日前,基本完成流域灾害评估区划和流域灾害评估模型建立工作。
2011年6月1日~8月31日,流域灾害评估业务试验。
2011年9月1日~12月31日,总结试验成果,改进、完善相关方法模型以及业务流程。
2、乡村气象服务
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实施方案。
2011年9月30日前,设施农业或特色农业风险区划。
2011年11月30日前,主要农业气象风险区划。
3、防御规划编写
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实施方案。
2011年7月31日前,完成综合灾害防御区划。
2011年9月30日前,完成灾害防御分区。
2011年11月30日前,完成全稿。
附件:所领导对近期生态遥感工作指示批示
1、 加紧三亚卫星站接收前期准备工作;
制定值班制度和业务流程。派技术人员去广州、北京进行第二次培训。邀请卫星中心、地面站专家来琼授课。
2、按照省局《2011年中小河流防汛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按进度开展中小河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3、《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综合评价。。。
4、《台风灾害风险区划》:结果验证。。。
5、中国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海南橡胶风害实时评估系统建设与应用 》;
6、台风灾害评估:应急值班、业务系统运行、评估报告;
7、两行业专项:卫星中心《热带气旋的遥感监测分析技术研究》、热带所《南海热带云团活动及其强风的监测和预报技术》;
篇2
一、强化规范,防讯物资管理水平得到新提升
今年以来,我科进一步加强了对防汛物资的管理,确保防汛物资安全储备,在防汛期间能及时、高效的进行调运。
在汛期到来之前,为了使防汛物资的保管更加安全,调运更加合理。我们对指导各单位对防汛物资进行了分类登记,专人管理,做到账物相符。并完善了物资进出库的手续,使物资进出库更加规范。同时协助各单位制定了防汛物资仓库管理制度,对仓库值班人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在库房内张贴了仓库管理制度和明显的防火标志,确保防汛物资的安全和调运。同时我们提出了“防汛物资安全储备、规范管理、及时调运”管理的口号,并制做了横幅悬挂在库房内,更好的激励了职工的工作责任感,为防汛抢险工作提供了有力了后勤保障支撑。
防汛物资储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虽然平时的工作量并不大,但却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工作。它是在汛期能否战胜洪水的重要物资保证。为此,我们每个人都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从领导到每一个职工时刻都紧绷着这根弦。我们深深的懂得,只有平时将工作做的细致、扎实了,才有可能保证关键时刻万无一失。为此,我们除了指导各单位做好应做的仓库防火、防盗工作以外,还制定了一套防汛期间物资调运的预案,并经常对各单位的防汛物资进行检查,及时对缺损的物资进行添补。同时要求各单位对仓库装卸机械进行定期的维修保养,保证能在使用时不出故障,确保防汛期间物资调运畅通无阻。
二、加强防范,防供应急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1、完成了《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的编制是我科工作重点之一,它的制订对可能发生的各类洪水灾害,预先制定方案、对策、措施,为抗洪抢险指挥调度、救灾提供依据。减轻洪水灾害,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减轻人民群众财产损失。因此在编制过程中我科在分管领导的指导下,广泛征求、听取相关科室部门意见,经多次反复修改,牺牲节假日,综合归纳,在汛期来临前形成较完整的始稿。然后上报处委会及市防办,各位领导都对《城市防洪应急预案》高度重视,特别是罗处长,亲审全稿,总体把关,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使今年的《城市防洪应急预案》顺利通过专家审查。
2、制定了《市城市防洪抢险指挥手册》,落实了防汛物资储备。根据历年抢险实践、结合城区物资储备情况,我科特制定《市城市防洪抢险指挥手册》。该册存有城指领导、防汛常用单位、后勤保障部门等电话,规划了城市防汛抢险队伍人数及责任范围,对我处责任堤段进行了划分,确保每段堤我处都有领导和技术人员负责。详细具体列明了抢险物资储备地点、品名、调运联系人、联系电话。在防洪抢险时,领导和相关部门通过手册就能做到指挥有序、忙而不乱,为快速调运抢险物资提供保障。为落实防汛抢险物资储备,我科与各物资储备单位单位签订防汛物资供应合同,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并到各物资储备单位一一检查落实,做到心中有数。
3、完成了防洪风险图的绘制工作,将其电子化、信息化。防洪风险图的主要作用是:预策分蓄洪区蓄水分布情况,动态演示分蓄洪区蓄水与退洪过程,对分蓄洪区内灾情预测和统计分析,于社会经济地形数据进行空间叠加综合评价蓄水的影响,同时利用系统对特地水情条件下的暴雨、蓄水、溃堤等风险进行方案的分析和评估。我科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聘请专家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编制,经过——月的努力,圆满完成了防洪风险图,包括挂图和电子版图的编制工作,防洪风险图的编制完成使我市的洪涝风险评估更准确、更科学,为分蓄洪区的防汛指挥和灾害防范提供了决策依据。
三、落实责任,全面推动防汛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我市进入主汛期后,降雨明显偏多。为确保今年安全度汛,我科对处属部门下发了防汛责任令,对我处辖区内的堤防、涵闸和穿堤建筑物进行查看,做到隐患记录在案,抢险预案成册。根据出现的水情、雨情,我科先后五次给在建各施工单位下达了做好防汛准备工作的通知,并与在建施工单位签订防汛责任书,明确防汛抢险物资储备的品种、数量,使各单位进一步增强了防讯减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确保安全度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正视问题,力争防防汛物资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绩
篇3
关键词: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X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5-0117-02
随着我国建设智能电网的进程进一步推进,配电网的规模也在日益增大。作为对用户供电的末端环节,配电网的安全生产管理一直是电网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1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福州配电网管辖范围以10kV电压等级为主,电压等级相对较低,面临点多、面广、线路长、设备老化、网架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是电网运行中的薄弱环节。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配电网安全运行问题也日益凸显。基于配电网安全运行对设备安全、人身安全和电网安全的重要作用,必须采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措施。
2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进行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目的,就在于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随着电网公司对配电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度日益提升,采取了多项改善措施,很多电力企业在配电生产安全管理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受到装置、人员、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习惯性违章、工作票、操作票执行不规范等情况依然存在,配电网安全事故依然未能
杜绝。
究其原因,很多企业在配电生产安全管理中采取的措施不够体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未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约束体系,零散的措施实施未能切实有效地将配电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到点到位。所以,面对配电网频发的故障问题,应该积极推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2.1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电力企业也日益融入市场竞争,向着现代企业制度不断过渡。受到传统的垄断体制因素影响,我国配电生产安全管理还存在很多陈旧的管理观念,要实现其科学化发展,应该破旧立新,注重科学管理转变。
2.1.1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意识的科学转变。电力系统中传统的安全意识停留在关注“事后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手段相对滞后,仅在发生事故后才进行分析,采取补救措施。科学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观念应该变“事后管理”为“流程管理”,注重事前的风险分析和控制,通过科学、规范、精细的流程要求,帮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事前预防,消除配电生产隐患。
(1)加强隐患排查,优化电网结构,提升设备可靠性。开展对配电设备运行隐患的排查,隐患排查包括配电网运行结构的合理性排查,陈旧设备或家族性缺陷设备排查以及超期服役设备排查。通过排查建立档案,制定科学合理改靠方案,提升配电网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2)安全培训教育科学化,提升安全规范意识。现有安全培训教育均提倡以帮带教育为主,授课方式也是以老师傅的经验教育方式为开展途径,缺少创新的、科学的培训方式和生产流程规范入脑入心的培训。虽然电力企业日前以推行作业流程规范化,实行现场质量控制卡,但“控制卡”是否科学、现场执行情况是否执行到位,未能有规范科学考证。
通过制作规范科学模拟仿真的各工种、各专业标准作业流程培训模式,从新员工培训抓起,规范作业方式,提高安全规范意识。
2.1.2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措施的科学转变。首先,在配电生产安全的监管方面,应实现从强制监督到员工自发安全行为的转变。传统的电力安全管理以强制监管为主,并与奖惩挂钩来纠正员工的习惯性违章。据统计,电力安全事故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一线员工的安全意识不强、工作流程不清或专业技能欠缺造成的,所以,从提升管理效率应从自发性出发,科学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应该通过对基层员工的培训,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建立强烈的安全意识,提升他们对风险辨识和评估的专业能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得配电安全管理的理念深入员工内心,成为他们的自发行为。其次,在配电安全的措施方面,应该实行安全风险评估的管理方法。即:提前预测系统风险,并给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出控制措施,集中于对安全风险的分析和判断。
2.2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规范化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规范化集中表现为管理功能的模块化,结合配电网生产安全管理的实际,将配电生产安全管理分为9个单元:安全管理单元、风险评估与控制单元、应急与事故管理单元、作业环境单元、生产用具单元、生产管理单元、职业健康系统单元、能力要求与培训单元、检查与审核单元。
上述9个单元不仅涵盖了配电生产中常见的几个部分,还进行了适度地延伸,搭建了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框架,形成了安全生产管理的体系。按照配电生产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要求各供电企业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组织。
2.2.1 注重现场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例如,针对线路相关设备的巡查和维护,线路运维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包含:是否提前制定了巡查计划线路巡查计划的可行性是否审核并获得批准线路巡查过程是否按照计划顺利进行如未顺利进行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线路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是否进行了登记记录问题是否进行了处理是否对处理效果进行跟踪等。要求工作人员根据标准流程来开展工作,并在工作结束后,对形成的档案进行分析和总结。
2.2.2 注重工作标准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如下图1所示,除了现场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外,在企业具体工作标准的制定上,应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作业指导书来规范和管理日常安全工作。完善的设备管理和作业指导书有利于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规范化的程序,进行科学的指导,确保即使是不同的人或没有此类操作经验的人,也能够根据作业指导书来规范、统一标准地去开展工作,起到相同或相近的结果,达到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需求。
图1 配电安全生产工作标准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2.2.3 注重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具体到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9个单元,可以归纳为:
安全管理单元。安全管理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安全生产方针明确、具备安全生产责任制、具有完善的相关流程与规定等。
风险评估与控制单元。风险评估与控制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具备标准化的电网风险评估、设备风险评估、作业风险评估以及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估措施,能够根据相关原则对配电生产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评估。
应急与事故管理单元。应急与事故管理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具备统一的事故应急预案、专项问题预案、现场和应急物资处理方案等。
作业环境单元。作业环境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对于配电生产中接触的作业环境,有统一的要求,包括标识和划线管理、通风通光条件、建筑物的照明、消防、安保系统等。
生产用具单元。生产用具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生产用具的编号管理和定期检查、设备的规范存放、生产用具的操作规范化、检查与维护的规范化。
生产管理单元。生产管理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工作票和操作票的填写规范化、具有齐备的运行值班和巡检规范及记录、设备台账规范完整、五防装置功能齐备、作业过程控制有序等。
职业健康系统单元。职业健康系统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针对不同的性别、岗位、工种定期进行体检,设置专业急救员,对危险物品和废料进行有效处理等。
能力要求与培训单元。能力要求与培训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定期对员工进行评估、针对新员工和转岗员工定期开展培训等。
检查与审核单元。检查与审核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定期安全检查、重大节日前安全检查、迎峰度夏和防洪防汛等专项检查、特殊时期保供电检查、对作业环境和安全用具管理的定期检查、企业内部定期内审和管理评
审等。
3 结语
作为联系电力系统与电力用户之间的纽带,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安全风险评估的管理方法正日益深入,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也进一步推进,电网安全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张洪杰.配电网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J].企业技术开
发,2011,(3).
[2] 王凌志.对配电网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J].大科技,
2011,(10).
[3] 芦浩.配电网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J].企业技术开
篇4
集团公司安监部:
按照集团公司《关于开展2018年安全生产月主题活动的通知》的安排部署,山西分公司积极组织辖区直属企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主题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山西分公司始终将“两个安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5月30日接到集团公司有关通知后,山西分公司高度重视,立即行动,经专题研究,于6月2日下发了《关于印发<山西分公司2018年安全生产月主题活动方案>的通知》,严格按照集团公司通知要求,抓实抓细辖区“安全生产月”主题活动。一是集中开展安全宣传培训教育活动。安排直属企业围绕“生命至上、安全发展”主题,紧抓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主线,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宣传培训教育活动,积极构建“安全生产月”宣教活动氛围。二是全员参与安全知识竞答竞赛。组织直属企业全员参加各类安全知识竞答竞赛,以参加竞答竞猜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宣教力度,普及基本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三是结合实际组织防灾减灾救灾演练。要求直属企业根据应急处置需要修订应急预案,并按照预案,以检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为目标,结合安全管理实际组织防火、防汛或应急救援疏散演练。四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要求直属企业以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风险评估为抓手,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重点落实汛期安全隐患、防火安全隐患、危仓老库安全隐患、挡粮门安全隐患和危化品安全隐患等5项专项治理工作。
二、扎实推进,突出成效
为确保“安全生产月”主题活动取得实效,山西分公司从动员部署、宣传引导和跟踪监督三个方面着手,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月”主题活动,积极营造“安全生产月”活动氛围。截止目前,集团公司“规定动作”已基本完成,具体情况如下:
(一)安全宣传培训教育活动
“安全生产月”期间,山西分公司辖区共开展安全宣传培训教育活动49场,累计2253人次参加。其中,组织安全生产培训20场,累计615人次参加;观看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片17场,累计1116人次参加;邀请专家教授、专业讲师等讲座12场,累计522人次参加。
在分公司层面,为确保宣教工作的针对性,山西分公司多次组织宣传培训教育活动,一是统一组织辖区除必要作业人员外的全员收看精选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片《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解析——生命不能重来》,在辖区引起较大反响。二是邀请山西医科大学卞伟教授针对检化验室安全管理开展实验室安全生产培训,直属企业主管质检和具体操作检化验的有关人员参加培训。三是邀请山西阳光众安消防科技有限公司高级讲师李菲专门讲解消防安全和应急自救知识,针对分公司办公地点处于高层的实际,重点讲解高层火灾自救知识,分公司机关全体干部员工参加培训。
(二)安全知识竞答竞赛
“安全生产月”期间,山西分公司多措并举,积极组织辖区全员参加安全知识竞答竞赛活动:一是专门安排2名人员负责督促直属企业有关工作,整理汇总注册情况和每日答题情况。二是要求每个直属企业制定1名专人负责督促全员每日答题,并将答题统计情况每日报送分公司。三是专门建立微信群,便于有关人员随时沟通交流和及时交流答题心得。四是通过微信群每日通报直属企业的答题情况和排名。五是积极研究,想方设法,通过更换浏览器、手机电脑均登录答题等方式最大限度增加答题次数。
山西分公司辖区直属企业在岗在编人员总数721人,6月11日至20日,辖区累计1057人次参与应急管理部工贸安全有奖知识竞赛。截止6月30日,辖区通过“爱上安全”APP、网页等方式参与全国“安全月”活动组委办组织的应急和安全知识竞赛累计答题次数126829次,每日人均答题次数5.9次。
(三)防灾减灾救灾演练
“安全生产月”期间,山西分公司要求辖区直属企业结合安全管理实际,组织至少1次应急演练,全面检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截止6月30日,辖区累计开展各类演练19场次,累计596人次参与,其中,防汛演练11场次,消防演练5场次,综合演练3场次。直属企业通过开展各类符合安全管理实际的应急演练,进一步检验了应急预案可行性,锻炼了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了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安全生产月”期间,山西分公司要求直属企业以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风险评估为抓手,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在集团公司4项专项治理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扎实落实汛期隐患排查治理、防火安全专项治理、危仓老库专项排查治理、挡粮门专项治理和危化品专项治理5项专项治理工作。截止6月30日,山西分公司辖区直属企业5项专项治理工作累计排查发现安全隐患64个,目前35个安全隐患已完成治理,整改完成率54.69%。其中,排查发现防汛安全隐患15个,全部完成整改,整改完成率100%;消防安全隐患2个,全部完成整改,整改完成率100%;挡粮门安全隐患19个,14个完成整改,整改完成率73.68%;危仓老库安全隐患27个,4个完成整改,整改完成率14.81%;危化品安全隐患1个,尚未整改。目前,山西分公司正在持续跟踪直属企业未整改问题的整改进度,确保安全隐患治理到位。
在分公司层面,山西分公司重点开展3项工作,一是持续跟踪督导直属企业落实春季检查“两个安全”问题隐患整改。二是针对河津直属库本库、介休直属库文水分库、太谷直属库本库等辖区防汛重点库点专门开展防汛安全隐患专项排查。三是结合辖区安全管理实际,下发《关于开展危仓老库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治理的通知》、《山西分公司电气安全管理指导意见》、《关于实现绿色储粮严控有毒有害药剂使用的指导意见》、《关于辖区试用食品级惰性粉防治虫害的指导意见》、《山西分公司环境污染风险排查治理工作方案》等文件,切实督促直属企业落实重点环节“两个安全”管理。
三、持续强化,深入宣贯
为确保“安全生产月”主题理念深入人心,主题活动取得实效,山西分公司在扎实开展4项主题活动的同时,高度重视宣贯工作,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等新媒体,通过美篇简报的形式,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安全生产月”活动氛围。截止6月30日,山西分公司辖区累计制作“安全生产月”宣传美篇简报、小视频等20个,转发至集团公司、分公司等多个微信群平台,直接波及受众8000余人次,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篇5
在全镇在建农村公路工程全面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同时,全面提高交通建设安全生产整体风险防控能力,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紧盯农村公路工程施工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关键工序、关键设备,对邻建设施、施工现场各类事故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等方面进行全面排查和整治,解决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防控措施,督促安全隐患整治到位,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创造良好安全的环境。
二、排查范围
全镇在建农村公路工程。
三、排查整治重点
一是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如专项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复工复产安全条件审查、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安全方案编制、论证审核、各类应急预案的制订、演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整治、重大隐患报告、隐蔽工程检査、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施工现场领导带班生产工作制度、安全生产经费保障制度等)的建立落实情况。
二是项目上变更使用功能为住宅、办公等驻地用房、民工宿舍和工棚、钢筋加工场、拌合站、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在建永久性或临时性房屋建筑物、构筑物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情况;防范汛期、滑坡、泥石流次生灾害情况;
三是施工电梯、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使用情况,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
四是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和技术交底情况,特别是针对性地加强《健康防护手册》和疫情防控知识的教育培训,对新进场一线从业和现场管理人员的施工安全和防汛防台等专项安全培训;分项工程实施前的技术交底;
五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情况(如临时用电、软基处理、高边坡、脚手架、高支模、深基坑开挖、围堰施工、水中作业、河道疏浚、防火防爆等;
六是防汛防台应急部署工作落实情况;
七是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落实治理情况;
八是其他违法违规安全生产行为。
四、实施步骤
(一)制定工作方案。各村、有关工程建设单位要结合安全生产实际,研究制定细化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排查整治重点、工作要求、职责分工,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好在建农村公路工程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
(二)开展自查自纠。各村要督促在建农村公路工程建设单位牵头组织各参建单位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开展安全生产隐患自查自纠工作,认真排查存在的安全生产风险事故隐患问题,摸清当前现场存在的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建立隐患问题清单、整改清单和责任清单,实行合账式、清单式管理;
(三)开展指导服务。镇直有关单位要开展复工复产和安全生产服务工作,采取点对点等形式开展复工复产质量安全现场指导服务、监督检查等工作,深入一线把安全风险隐患问题摸清找准对策措施,重点检查各参建单位安全生产风险隐患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销号清单落实情况、施工现场隐患排查整治落实情况。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交通办,成员:,负责日常工作。各村、镇直有关单位,各有关工程建设单位要把此次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工作作为当前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领导,组织力量,层层落实责任。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要有人员具体组织实施。
篇6
【关键词】 保险 防灾减灾 防损 社会稳定
1. 保险与防灾减灾相结合的原则
保险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原则是指订立保险合同的双方共同努力,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风险发生的因素,从而降低保险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保险法基本原则。具体而言,保险防灾减灾的前提是双方基于合意订立保险合同;主体是保险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达到保险防灾防损的预期效果;客体是保险人承保的保险标的;主要内容是为防止和减少保险标的损失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2. 保险在社会防灾减灾体系中的作用
2.1减少实际损失
投保人、被保险人参加保险并不意味着其希望发生保险事故,他们参加保险的行为仅是为了在万一发生事故后能够在保险公司的帮助下及时有效的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在大多数保险条款中只规定了对于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直接损失的经济补偿。而保险事故一旦发生,很多隐性的损失,如因停产、不能及时履约等原因造成的损失却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补偿。通过加强保险中的防灾防损工作,减少事故的发生,可以更大限度的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
2.2节约社会资本
保险事故的发生导致社会财富的损失,虽然个人的某些损失可以通过保险得到经济补偿,但就整个社会而言,社会总量是减少的。保险防灾防损通过调查分析、检察监督、提供技术支持、采取安全预防措施等多种手段,降低事故率、缩小损失范围,节约社会资本,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2.3维护社会稳定
保险业具有社会风险管理职能,由于业务的特殊性,其承担了较其他行业更多的社会责任,被业界称为“社会的稳定器”。长期以来,损失补偿被认为是保险最重要的功能,对促进经济增长和保障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但有些损失是无法通过经济补偿弥补的,就像人死不能复生。做好防灾防损工作,提高社会认识风险、应对风险、控制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比经济补偿更为根本,更符合保险的精神,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笔者认为这也正是保险被称为“人类文明发展至此最佳之制度”的深层次原因。
3. 采取有效措施,发挥保险在社会防灾减灾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3.1保险公司要加强与社会防灾减损部门的沟通和合作
保险防灾减损是社会防灾减损组织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保险公司以其独特的经营性质和技术力量,必将在防灾减损工作中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保险人一方面要注重加强与各专业防灾部门(如消防、安监、气象、防汛、公安交警等)的联系,并积极派人参加各种专业防灾部门的活动,如公安消防部门对危险建筑物的防灾检查、防汛指挥部对防汛措施的落实检查、安监部门进行的安全检查等;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信息、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向社会提供各项防灾减损服务、风险评估服务、事故调查服务、灾情信息服务和安全技术成果推广服务等。只有做到与社会防灾减损部门通力合作,才能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扩大保险人的社会影响。
3.2加强保险防灾减灾的宣传与检查
长期以来,我国的保险覆盖面不宽,国人的风险防范意识总体还比较淡漠。保险人应运用各种方式进行防灾减损宣传,向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宣传防灾减损的重要性,提高安全意识普及防灾减损的知识。在适当的条件下应面向全社会开展防灾减损的宣传工作,如在学生中开展如何应对火灾、地震等紧急状态,如何预防交通事故的伤害等。
保险防灾减灾的检查,一般主要以所承保的单位和个人为对象。具体的做法主要有:第一,要善于与防灾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借助于行政力量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风险状况进行检查,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第二,要配合企业的主管部门,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检查;第三,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某些技术性强、技术要求高的投保单位进行重点防灾检查;第四,保险人在承保前应对投保单位进行风险查验,尤其是对一些重点防灾企业。通过防灾减损的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保险人要及时向被保险人提出整改意见,并在技术上予以指导和帮助,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在接到重大保险事故通知时,应该迅速赶往事故现场,直接参与抢险救灾,以防灾害蔓延并妥善处理好残余物资。
3.3加强防灾减损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保险防灾技术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制定保险条款来体现保险防灾减损的精神。一般的财产保险合同条款均从多个方面来均衡被保险人的行为。例如,为了抑制被保险人购买保险后产生的心理变化而使得被保险标的风险增加,保险人可以运用免赔额或者比例赔偿来规避此类风险;保险人可以通过施救费用给付条款或优惠费率鼓励被保险人防灾减损。另外,保险合同条款中明确被保险人有维护保险标的安全的义务,被保险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生产操作、劳动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在保险责任的制定上,注意防止道德风险,如对于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造成的损失,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要求被保险人在保险标的危险增加的情况下需要履行通知义务等等。第二,保险公司通过设立专门的保险防灾减损技术研究机构,或者资助其他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防灾减损的技术开发和研究。应允许我国的保险公司从每年的税前利润中提取一定数量的防灾减损专项研究经费用于防灾技术的研究开发,这些防灾减损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仅使企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在社会上获得良好的声誉,达到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
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研究是防灾减损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休戚相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地震、洪涝、台风、干旱、风雹、雷电、高温热浪、沙尘暴、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灾在我国都有发生。我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近年来发生的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2006年重庆和四川特大干旱、2007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涝、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更是给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鉴于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研究具有公益性和基础性的特征,中国保监会应该统揽全局,整合保险公司的资源,加强与社会防灾减损部门、科研机构的合作,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工作作为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抓紧抓好,以彰显保险的社会危险管理功能。
总之,在保险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充分发挥防(减)灾、防损职能不仅是保险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也是一条减少理赔案件,保证企业利润的捷径。
参考文献:
[1] 《社会地震保险制度的提案》(日)橛内孝英.
篇7
一、基本情况
年初区党工委、管委会立足实际情况,调整充实了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防汛指挥部领导小组等相关机构,完善了机制、明确了责任,细化了工作,确定了目标,并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各社区、各村居年终目标考核。
二、工作成效评估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各类应急预案,切实有效地开展了各项应急工作,达到了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早预防、零伤亡的工作实效。建立健全了应急管理信息台账,进一步落实了应急机构联系方式,加强了应急管理网络化、信息化、规范化建设。
二是及时安排专人参加了由上级组织的各类安全应急管理培训工作会议和学习,没有一例无故缺席现象,会议及学习过程中参学人员没有迟到、缺席、早退。认真做到集中学习、广泛宣传,互帮互救,营造了共同参加,群防共治的良好应急防治社会氛围。
三是针对各个时期有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组织了有关领导、干部和应急专业人员开展了相应的应急教育培训工作和预案演练,同时按照这些应急预案的要求,积极做好有关人员、物资准备工作,为这些应急预案在一旦发生相关突发公共事件时得到迅速起动实施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构成了发展区应急管理预案体系,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依法、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我区认真做好重要节日、重大事件期间的值守应急工作,节假日期间,严格执行值守制度,实行领导带班,安排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志值守,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有效地确保了辖区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的社会稳定。
四是抓好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要求各部门负责同志保证通讯工具24小时开通,进一步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掌握信息动态,对容易形成突发事件的各类隐患问题,按照“主管负责”和“辖区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措施,果断进行处置。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完善信息报送机制,一旦出现和突发事件,迅速报告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同时上报市应急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绝不允许迟报、误报、漏报甚至隐瞒不报,对违反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不断完善应急值守岗位责任制和值班制度,加强对值班工作和领导带班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在保持党政办、派出所等部门24小时值班的基础上,强化警务值班人员监管范围和机动能力,实现了值守工作“纵深到底”。
三、下一步计划
一是切实做好信息汇总和应急值班工作。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接报及应急处置程序,形成快速响应机制,切实做好重特大事故现场救援指导、协调工作。
篇8
关键词 内涝;防汛;宣传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091-02
1 城市防汛现状
即墨市南依崂山,东临黄海,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城区总面积51km2,位于中部平原区。多年平均降雨量684.8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降水量的72.5%集中在6~9月份,且每年有1~2次台风登陆影响。2006年8月26日,即墨市境内遭遇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196.1mm,其中单点王村镇降雨439.5mm,其中4h降雨358mm,是全市有降水记录以来的最大4小时降雨量,给当地农业生产、交通、近海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墨水河发源于崂山北麓城阳区惜福镇三标山,流经即墨城区,穿过胶济铁路于城阳注入胶州湾,是即墨城区重要的防洪排涝工程。河道全长41.52km,流域面积317.2km2,其中即墨境内河道长21.3km,流域面积276.1km2。墨水河在即墨境内主要支流有留村河、龙泉河、土桥头河、西流峰河4条。其中龙泉河是墨水河的主要支流,长20km,流域面积56.1km2。
通过综合整治,城区墨水河干流及支流龙泉河基本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可承受的24小时降雨量在240mm左右。一旦日降水量超过240mm或出现如2006年8月26日的段历时强降雨,河道排水不畅,将会出现河水倒灌,同时上游石棚水库、团彪水库溢洪,洪水叠加,极易造成严重城市内涝。承担主要排涝任务的许多支流河道缺乏统一规划,淤积、挤占严重,河道排涝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城区排涝的“瓶颈”。
2 存在的问题
2.1排水管网排涝能力偏低
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排水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目前,城区排水系统设防标准低,大多为3~5年,一旦降雨,雨水不能及时排出,难以为持续降雨腾空容量,直接影响地面径流通过管网向河道汇集的速度,造成内涝。
2.2河道排涝能力不足
墨水河贯穿即墨城区,主要支流有龙泉河、留村河、土桥头河、西流峰河,还有多条比较小的支流。历经多年治理,墨水河主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但许多支流河床过窄过浅,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加之人为改变或缩小泄洪通道,河道调蓄量减少,排涝能力大大降低。
2.3防洪防汛规划滞后
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城市防洪安全保障与城市发展不够同步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
2.4防洪意识不强
由于多年未发生较大范围的洪水和内涝,使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的水患意识淡化,存有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3 对策与建议
3.1坚持防治相结合
所谓“防”,就是要在文化路南关桥、德馨小学、利群商厦、小商品城附近等城区地势低洼、地下商场车库等易积水区域建设水文监测等预警设施,提高快速预警能力。建立以周边社区、村庄为单位的防汛抢险队伍,加强防汛物资及排涝设备储备,定期开展演练,确保能在险情发生第一时间开展自救,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所谓“治”,就是要治理城区雨水管网排涝标准不高的问题。城区雨水管网大多建设标准不高,且运行多年,淤积严重,排涝标准大大降低。遇强降雨,排水不跌,极易形成城市内涝。汛前要组织人员对城区内的排水管网、暗渠、雨水井、排水泵站等排水设施开展全面检查和维修,发现问题,要采取整改措施及时解决,确保正常运行。
3.2进一步推进城区河道治理
即墨市城区排涝得益于贯穿城区的天然河道墨水河。汛期,城区积水一部分直接进入墨水河,另外一大部分积水通过众多支流汇入墨水河主河道。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挤占河道,人为向河道倾倒垃圾,致使支流河道断面狭小,淤积严重,行洪能力严重不足,时常引发洪涝灾害。应立足于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加大城区河道支流治理力度,宜拓宽则拓宽,宜疏通则疏通,确保墨水河这条城区排涝 “大动脉”通畅。
3.3提高城市规划防洪排涝标准
城区总体规划应与防洪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等规划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树立超前的防洪意识,结合城市发展,制定长远的防洪目标,特别是旧村改造、新城区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符合城市防洪规划要求,进行防洪风险评估。
3.4加大城市防洪工程的管理力度
一是按照防洪设施统一管理的思路,建立高效运作的管理体系。在稳定现有管理队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层层建立管理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同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原则,切实划分事权,落实管理工作责任制。二是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主管部门加强督促检查,确保长效管理。三是落实维修养护经费,将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切实加强工程安全运行管理,确保全市防洪安全。
3.5构建城市防洪工作的长效机制
城市防洪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城建、交通、公安、气象、水文等多部门联动。一是加大气象、水文、防汛预警监测系统的建设投入,提高预报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手段,增强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二是加强防汛通信系统建设,建立防洪预警信息资源集成共享机制。三是及时修订完善各级防汛预案,确保防汛指挥体系各成员单位在应急状态下能各司其职、联动抗灾.
3.6落实城市防汛工作责任制
城市防汛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要严格抓好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落实,相关部门要按照防汛责任制的要求,把任务、责任逐级分解到单位、分解到人,做到级级有压力,人人有责任,确保将城市防汛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篇9
下午好!根据市政府新闻办安排,下面我代表市民政局,就本市综合减灾工作的基本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
**濒江临海,因特殊地理位置而常常受到来自海洋、陆地的多种自然灾害侵袭。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趋势。
据统计,**平均每三年发生一次涝灾、五年发生一次风暴潮灾、十年发生一次洪灾。概括来看,**自然灾害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台风的多发性。平均每年有2-3个左右的台风影响**。2005年“麦莎”台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亿元。二是潮位的趋高性。从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黄浦江潮位从4.5米上升到5.72米,且位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从平均每年超警戒水位1次增加到了10.3次。三是暴雨的突发性。**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加之城市高楼林立、热岛效应明显,极易形成局地强对流天气。2008年8月25日的雷暴雨突袭中心城区,为本市有气象记录130年来最大一小时雨量,对城市交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四是洪水的复杂性。最为严重的是台(风)暴(雨)潮(水)“三碰头”和风暴潮洪“四碰头”,对**城市防汛工作是个严峻的考验。五是大雾、冰冻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市区平均每年雾日39天,郊区更多。2008年1月7日至11日持续大雾,对城市海陆空造成全面影响;同时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袭击,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对城市交通、农业、人民生活等造成的影响之大也为**历史罕见。六是高温的威胁。**日极端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数常年为9天(1971年-2000年平均值),最近10年来达到了17天以上。
近年来,**灾情虽然较为平稳,但作为一座特大型城市,一旦发生巨灾,后果和损失将无法估量。2009年是**筹办世博会的“临战年”,是**建设的“高峰年”,全市安排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达到86个,如此高密度建设增加了**在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脆弱性,易引发各类事故灾害。总体来看,防灾抗灾的形势比较严峻,不能有丝毫懈怠。
二、**综合减灾工作的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工作。按照《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本市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自然灾害应对工作逐步从单灾种管理向综合减灾管理转变。特别是2005年本市成立市应急委(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之后,综合减灾工作纳入了应急管理的轨道,全市形成了由区县应急管理、部门专项应急管理和重点部门或地区应急单元构成的点、线、面为一体、覆盖全市的应急防范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的综合减灾体系框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近年来,市民政局作为本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职能部门和综合协调机构,与市气象局、市水务局、市地震局、市海洋局、市国土局、市农委等涉灾的职能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灾情会商,与市安监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民防办、市教委以及市红十字会等部门和单位共同推进社会和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城市综合减灾工作在“测、报、防、抗、救、援”等六个环节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方面,气象局已建立起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和预警预报体系;海洋局初步完成了海啸预警报系统建设;国土局完善了中心城地面沉降水准检测网;农委完善了**市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系统。在灾害防御和抗灾方面,**在防汛设施建设已累计投入超过400亿元,初步建成了以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城镇排水、区域除涝等“四道防线”为骨架的防汛保安体系。全市建立了市容环卫、房地、绿化、电力、水务、燃气、交通、消防、通讯、环保、生化等专业抢险队伍。在救灾和灾害援助方面,颁布实施了《**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建立了气象、大雾、雨雪冰冻、防汛防台、地震、海洋等多个专项应急预案。同时,建立了灾害援助体系,主要通过政府扶助、生产自救和社会保险(特别是农业保险)来进行救援工作。
据统计,2007年和2008年,全市分别各种灾害预警137次和45次,启动应急响应23次和24次,灾前紧急转移30.6万人次和5.07万人次,较好地完成了应急救灾工作,确保了城市平安有序地运行。
三、下一步**综合减灾的重点工作
综合减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下一步,**将按照《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群众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综合减灾工作。我们将以筹办世博会为战略机遇、以国家设立“5.12防灾减灾日”为重要契机,强化城市“安全发展”的理念,完善全民防灾教育体系;加强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提高预测分析的准确性;完善城市灾害防御规划体系,提高灾害情报传输、预警能力;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提高综合减灾工作的规范化;细化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的演练和宣传;探索建立跨地区应急救援网络,健全城市自然灾害综合救援机制。
国内外灾害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在灾害的预防与处置过程中,公民、社区、社会组织的参与显得非常重要。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城市居民的应急防护意识不强,在公共安全知识和突发事件应对技能相对较弱(比如,2008年初雨雪灾害中,本市有近4000人因雨雪天气造成骨折等外伤就诊,医疗急救日出车数屡创新高)。为此,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一起,着力提高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和技能。一是要推进市民减灾宣传教育。把加强危机教育、塑造发达的“应急文化”作为综合减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日本为纪念死亡14万人的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把9月1日作为“防灾日”。其防灾教育的特点是在点上抓学生教育、在面上开展国民防灾教育运动。)在今年本市首个“512防灾减灾日”期间,全市将组织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目的是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情报信息的知晓率,加强市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技能的培训与演练,不断增强市民自我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其中,市民政局将从5月7日开始到月底(31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防灾减灾金点子”。二是要提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加强基层社区应急管理是全面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国际防灾减灾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强调“政府的作用”转变为重视“建设应对灾害能力强的社区。”为此《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全国要建立100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本市在前几年开展各类社区防灾减灾活动的基础上,计划今年正式启动此项工作。5月12日下午,将在长宁区新华街道田渡社区举办一个启动仪式。三是要扩大综合减灾工作的社会参与。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组建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包括应急抢险、医疗卫生、心理调适、社会工作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提高民间的社会动员力;要引导保险业介入灾害预防和灾难救援,分散灾害风险,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生产自救能力。
篇10
关键词:南昌地铁;盾构隧道;风险辨识;风险风险
中图分类号:TU455.43文献标识码:A
由于地下工程施工地质、水文及周边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隧道施工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导致发生过许多严重事故,例如:2007年南京地铁二号线盾构隧道塌方施工,2010年深圳地铁三号线隧道塌方事故等。这些事故的发生给各方带来了巨大损失,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因此对尚未有地铁施工经验的南昌地铁盾构施工进行风险辨识和风险分析,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施风险控制,防止事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对南昌地铁盾构隧道施工风险进行研究,根据国内专家指导及类似工程相关经验,对南昌地铁盾构施工进行深入分析,其结果可供南昌地铁盾构施工风险控制参考。
1 工程概况
南昌市轨道交通1号线是南昌轨道交通线网中一条L形的骨干线,在昌北新区线路呈S型,为南北走向,规划起点为乐化,至红谷滩中心区世贸路附近折为东西向行走,下穿赣江后,将穿越中山路和八一广场,中间穿越艾溪湖,终点为瑶湖西侧的奥体中心,线路全长约36km。其中先期建设的1号线一期工程自双港站至奥体中心站,线路长28.886km,设车站24座,最终将南昌老城区和新城区连接为东西向轨道交通主干线。
1.1 地质水文概况
南昌地区大地构造隶属我国东部华南扬子准地台南缘,紧邻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及其裂陷盆地均很发育。南昌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沿线场地属构造剥蚀丘陵、冲积平原地貌单元,,沿线50m深度范围内以岩土层分为以下地貌单元:
1.1.1冲积平原区
冲积平原区上部为新近堆填土、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上更新统冲积层及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下部为老第三系新余群基岩。
1.1.2构造剥蚀丘陵区
上部为新近堆填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下部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区域内存在节理裂隙发育,并不规则发育多条陡倾角灰白色石英条带,岩石最大天然极限抗压强度为133Mpa,基岩表现出遇水膨胀性,膨胀率约为18.5~33%。
基岩露头出露的石英条带
1.1.3 赣江河道区
河道水流湍急,水深大,河道中砂砾石层结构松散,厚度相对较小,河流水体底蚀作用增强,区域内隧道与赣江北东向隐伏断裂带相交,该断裂带为隐伏次级断裂;主要表现为该地段局部岩层裂隙发育,岩芯相对比较破碎。且此类破碎段有贯通性裂隙与上部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连通,并透过孔隙水含水层与赣江水体相连,形成相互补排关系。
表1 岩 土 特 性 一 览 表
2 南昌地铁盾构施工风险源辨识
南昌地铁工程是目前南昌市最大的民生工程,该项目工程量大、工期长,将穿越赣江、艾溪湖、富水砂层、复合地层等复杂地层,尤其在江底施工,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在施工中潜在风险因素多,施工风险管理难度大.结合南昌地铁工程地质水文以及盾构法施工技术的特点等,参考国内已有工程隧道施工经验,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识别出过江隧道工程在采用盾构进行施工时主要有以下16种风险因素:盾构选型风险、盾构进出洞、过江地质预测预报准确性、盾构开挖面失稳、高水压下盾构密封系统失效、软硬不均复合地层施工、过江隧道穿越浅覆土施工、断裂破碎带掘进施工、微膨胀岩盾构卡壳、盾构换刀作业、盾构穿越建筑物、铁路及重要管线、开挖面有障碍物、隧道上浮、高水位砂层联络通道施工、防汛(洪)堤开裂、重大设备吊装。
3 风险源分析
3.1 盾构选型风险
盾构的选择及其施工的可靠性,应包括保持开挖面的稳定、刀盘的形式、强度、开口、主轴的扭矩、推进系统以及过江隧道最为关键的盾构的密封性能等方面,均应认真对待。可以说盾构机选用正确与否是工程成功的重要因素。
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盾构设备选择不当,以及机械性能问题所造成的风险事故有以下几种情况:
刀盘、刀具磨损:长距离施工导致刀盘、刀具磨损较大、无法正常推进;由于地层介质的变化,使得刀具每间隔一定距离由于磨损需要更换。磨损的刀盘会引起刀盘扭矩的增加而使机器停止运转。
土压盾构螺旋输送机设计不合理、磨损,泥水盾构泥浆泵及管路磨损、堵塞,排出泥浆中砂石成分对泥浆泵及排送管路的磨损,致使刀盘切削的土体无法正常排出;
主轴承磨损,密封件防水失效:由于长距离推进导致主轴承磨损,密封件防水失效,密封仓内泥浆向盾构机内渗漏,不能保证工作面土压力;
盾尾密封:盾尾密封系统不可靠或长时间磨损,导致周边水土流失,盾构机内涌水或沉陷;
铰结密封:铰结密封装置失效,导致盾构机内漏水、漏砂;
数据采集系统、传感器失灵:盾构工作面数据采集系统、传感器因恶劣条件失效,无法准确获得盾构工作状态及正面舱压
液压推进系统漏油:液压推进系统漏油,无法提供正常的推力或导致盾构后退;
注浆管路堵塞:注浆管路由于浆液硬化等原因堵塞,使注浆无法正常进行;
主轴承断裂:由于磨损或受到较大的偏心力矩致使大轴承断裂,盾构机将瘫痪。
3.2 盾构进出洞施工风险
目前,国内盾构法隧道多起事故均发生在盾构进出洞上,发生频率非常高,主要表现在盾构进出洞端头地层的加固(加固方案、加固范围等)、盾构进出洞盾构姿态的控制、良好的土压平衡(泥水平衡)的尽快建立、洞口密封破坏等方面。本工程盾构进出洞端头地层主要为细砂层,且端头地下水位较高,地质条件比较差,环境保护要求非常高。选择合理可靠的端头地层加固方案、良好可靠的密封止水装置及加固体状态对盾构安全进出洞至关重要。
3.3 过江地质预测预报准确性风险
由于地质勘探的局限性,加之隧道从江底穿过,通过深水进行地质勘测比在地面的地质勘测更困难、造价更高,而且准确性相对较低,所以遇到未预测到的不良地质和地下障碍物的风险更大。因此,施工前及施工中必须通过地质补勘以及配置超前地质预报等手段对隧道工作面前方地层进一步探明。
由于存在未知地质,一方面造成盾构等主要施工机械不能很好适应工程地质条件致使掘进困难;另一方面,对施工造成了难以预料的风险,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3.4 盾构开挖面失稳
盾构在掘进过程中,开挖面因受刀盘的切削而处于形成-破坏-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地层的变化等因素,开挖面的平衡是相对的。在盾构施工中,合理进行泥水管理、切口水压(土压)管理和同步注浆管理,控制每循环掘削量和出渣量是开挖面稳定的必要保证,由于本工程隧道穿越地层较为复杂,因此,泥浆特性(密度、粘度、压力等)和添加剂必须适应地层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合适的泥水压力(土压)对于开挖面稳定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盾构掘进前方一些不确定的地质因素,显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3.5 高水压下盾构密封系统失效
盾尾和铰接密封主要是防止地下水、泥水和壁后注浆浆液渗入盾壳后部,确保开挖面的稳定和盾构的正常掘进。由于盾尾和铰接密封装置随盾构机移动而向前滑动,当其配置不合理或受力后被磨损和撕拉损坏时,就会使密封失效,隧道涌水涌泥,从而造成开挖面失稳引起严重后果,因此盾尾和铰接密封装置的耐久性、密封性能以及能安全方便的更换是盾构施工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问题。在长距离掘进施工中,还应特别注意主轴承密封系统的稳定性,一旦发生主轴承密封系统失效,盾构机将失去继续推进的能力,损失将无法估量。
3.6 软硬不均复合地层施工
根据场地地质详勘报告及盾构隧道纵向布置,区间工程盾构机推进过程中主要面对的地层为残积土和砂性土,但在双港东站~长江路站区间和赣江一些地段,开挖面上同时存在着粉细砂层、含砾中粗砂层及可能遇到的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千枚岩地层和白色石英条带,即同一开挖面存在软硬不均现象,且该风化岩中含大量的高岭土,对盾构掘进方向的控制、掘进速度及盾构刀具的合理配置有一定的难度,刀盘易结泥饼,从而使盾构在该地层掘进产生一定的风险,若控制不当极易发生地表大幅沉降,甚至塌方。掘进中地层的多变性严重地影响了盾构的掘进速度、刀具的寿命和周边环境的安全状况。
3.7 过江隧道穿越浅覆土施工
为了减少线路的坡度,设计一般将河底段隧道覆土设计为浅覆土。本工程约有一百六十米1D的浅覆土和三处0.7D超浅覆土区域,江底面为淤泥,约1m左右,形成一道隔水膜,盾构在浅覆土区域掘进,在高水压情况下,刀盘前方泥水平衡不容易建立。波动的压力击穿淤泥层后,河水将从扰动土体的裂缝中经刀盘开口、盾尾及铰接进入盾构机,造成盾构淹水,这种机损人亡事故国内已有先例。
3.8 断裂破碎带掘进施工
根据地质祥勘资料,在本工程中对盾构施工影响最大为赣江断层,隧道穿越破碎段的宽度约在50米左右,此断层裂隙发育,岩芯破碎,岩层倾角突变。且破碎段与上部第四系孔隙水及赣江水体相连。由于岩石破碎,岩层倾角突变,岩层与赣江水系连通,刀盘前方泥水平衡不容易建立,破碎岩石将很大程度对刀具寿命产生影响,容易发生刀具偏磨,刀圈掉落现象,导致掘进困难,扰动地层,引起江底塌方,一旦发生刀具磨损,掘进困难现象,又不能在断层段随意开仓检查刀具,可能对工期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展。
3.9 微膨胀岩盾构卡壳
地质详勘资料表明,本工程内⑤1、⑥1和⑥2遇水易软化,失水易干裂崩解,开挖暴露后风化速度快,风化呈粘土状,含大量高岭土,具有一定的膨胀性,自由膨胀率约为26~33%。
盾构在此地层中掘进主要风险点为:
盾构机因故障或其它原因长时间停机,岩层膨胀使盾壳卡住,需采取额外的措施使盾构机脱困。
边缘滚刀磨损过量后使盾构开挖直径变小,岩层膨胀卡住盾构机。
3.10 盾构换刀作业
本工程盾构隧道主要穿越石英矿物含量较高的粉细砂层和含砾中粗砂层,软硬不均的复合地层,断裂破碎带,将对刀产生一定磨损,且可能有沼气和CO等不明气体,盾构穿越时具有一定的换刀风险。
产生后果:一是无论采用常压开仓换刀还是人员带压换刀,都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二是因高水压江底换刀的复杂性,可能对工期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展。
3.11 盾构穿越重要建筑物及重要管线
工程由西向东推进,依次下穿大量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地表环境较为复杂。
区间隧道将正穿秋水广场、赣江大堤、江西交通学院教学楼,东华理工教学楼,昌北铁路支线等多处住宅群,穿越影响省卫生厅、省人大、省人民政府、省农业厅政府大楼,如果同步注浆压力等参数控制不良或盾尾密封处理不当,将对以上建筑物构成一定的风险。另外,盾构隧道下穿大量的地下管线,包括煤气管、上、下水管、电力和通信管道等,不同的地下管道容许变形量不同,施工过程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管线的变形量,将会对管线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破坏。
3.12 开挖面有障碍物
由于地下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以及地质勘探的局限性,隧道穿越的地层不可能一一查明,盾构推进工作面前方可能会出现各类障碍物,如历史抛石护岸、废弃钢筋砼桩、旧桥台、沉船、木材甚至哑炮弹等,赣江地质勘察资料显示,在堤坝发现5.0-7.0米厚的抛石,其主要成分为石英砂岩,直径一般约0.3~0.6m,大者约1.0m,可能造成盾构机较大破损甚至无法正常推进。
3.13 隧道上浮
本工程隧道穿越地层多为粉细砂层和含砾中粗砂层,且地下水位较高。土压盾构掘进时,若未能做好同步注浆和二次补浆工作,成型隧道将在地下水的作用下产生上浮风险。泥水盾构在建立泥水压力开始正常掘进时,具有一定压力的泥水会从开挖面沿着盾壳窜至盾尾,甚至窜到已建成的隧道衬砌外。由于过赣江隧道中最浅覆土仅为0.7D,有着约160m的浅覆土区域,水体浮力可能大于土体的抗浮能力,已建成的隧道就会处于泥水和裂隙水的包裹中而产生上浮的风险。同时,浆液参数及配比适应与否,也与隧道上浮有直接关系。
3.14 高水压砂层联络通道泵房施工
本工程联络通道多位于高水压粉细砂、含砾中粗砂以及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层,过江联络通道和赣江水有密切的水力联系,因此选择合理的地层加固方案和施工方案,意义重大,施工控制不好,就有可能产生涌水涌砂,地表或江中地层沉陷,导致地面建筑物倒塌或江水涌入隧道,酿成严重后果。
3.15 防汛(洪)堤开裂
本工程隧道穿越赣江防汛堤,盾构掘进在堤底控制不好,可能造成防汛堤破坏,造成堤内人民财产损失,社会影响很大。
3.16 重大设备吊装
本工程需要吊装大型盾构掘进设备,吊装前如不对地面承载能力、起重机械和分块吊装等进行精确分析、计算以及方案论证,而直接进行吊装做业,容易造成重大吊装事故。
4 结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防汛工作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