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研究基础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课题研究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课题研究基础

篇1

一、把握目标,加强培训,保证课题实验工作顺利开展

本课题是在对进一步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基础上,结合我校为一所农村中学,正规的体育场所和设施缺乏,群众体育活动较落后。但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学生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往的课间操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已经对学生没有任何的兴趣,学生对课间操产生了敷衍的做法和厌烦的情绪,更有甚者产生了恐惧心理。但这不能说明课间操已经一无是处了,到了该取消的时候,而是提醒我们要转变对课间操的认识,转变课间操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加强对课间操的管理和评价工作,把学生对课间操的兴趣重新找回来。XX年3月我校把传统的课间操进行改革,并申报了州级课题。作为承担全州的科研课题,既有科研促教,提高“课标”实施效果的目的促进学生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几项运动技术和球类规则和简单的裁判规则。又能通过实验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各教研组教研的氛围。因此我们重视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和课题可行性论证等工作。XX年5月举行了课题开题报告会,由县教科所领导指导,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学校领导对课题的立项表示祝贺和支持,对课题实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表示将在人力、财力和时间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领导的重视给课题组教师增强了实验信心,为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奠定了基础。在开展研究工作的前期,重点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和培训,学习和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了解和掌握大课间活动各种项目的技术,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大课间活动的知识。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教师对课题实验工作的认识,解读了新课程理念,基本掌握了实验操作程序,为课题实验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整体规划、逐步实施,推进实验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初中课间操组织形式及内容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中提出的研究内容和实验的步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科学地拟订了实验步骤。在具体操作上主要以一个实验阶段为一周期,遵循整体规划,分段实验,全面推进的原则,每阶段侧重一个方面。

(一)研究准备阶段(XX年2月~XX年3月中旬)

1、对学生进行课间操态度调查和分析,撰写并通过课题可行性报告。

2、加强课题宣传和课题实施过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准备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器材等。

3、组建课题组,及时召开课题开题会,做好实验人员分工,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4、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使教师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

5、收集整理资料。

(二)实验研究阶段(XX年3月中旬~XX年年9月)

本阶段又分为三个小阶段:

(1)适应性阶段(XX年3月中旬~XX年10月)

(2)整改巩固提高阶段(XX年年3月~2010年5月)

(3)研究成果形成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

1、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落实课题研究方案做好实验过程的管理,定期召开实验课题组成员工作会议,实验有计划、阶段有总结、问题建议改进方案等,把实验任务落实到位。

2、加强实验进程的督导和质量的监控,确保实验预期达到目标。

3、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检验课题研究效果。

5、聘请有关专家、教师进行课间操观摩活动。

(三)验收总结阶段(2010年9月~XX年年11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2、进行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和汇总工作。

3、实验教师撰写论文。

4、申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本校学生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把改革后评价的结果与改革前学生参与课间操的态度进行对比分析,完成课题报告和课题总结,形成较完善的材料。每一个阶段研究工作都根据计划要求有重点、有针对性、易从某个方面突破、早出成效等方面来实施;强调各个方面交叉进行,贯串始终,相互联系,有利于在实验中不断研究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探索和构建在新课程标准下,更科学,更实效地开展大课间活动。

三、立足实践,完善调整,逐步推进研究的成效

各种管理方案的建构和操作模式的完善,成效如何,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证明,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和分析,用客观事实和数据对研究过程进行检验和调整。XX年起,我们通过了问卷调查、大课间脉搏抽测、组织各层次的比赛,以及学校、县、州、省各种教学和论文的评比,初中三年级初考高体育测试成绩的实践验证,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师生实验反思意见等形式反馈评价方案的可行性,此外还想通过县体育教研活动把实验成果逐步推出,征求各校同行对这些成果应用的效果意见,在以上做法的基础上再根据工作实际对原方案的某些细节作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不断充实研究人员和研究的项目和内容。「 1

体育组把自身建设融入课题研究之中,全员配合,积极投入。两年来取得了显效的成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有7 篇论文在《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杂志上发表,2篇论文在《安图教育》杂志上发表。课题组内的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升。XX年年在吉林省举办的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和延边州教育学院举办的基本功竞赛中有3人次获一等奖。因而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认同,计划在下一步推广使用。

篇2

关键词:酒店管理;市场调研;客房课程体系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

基于酒店行业发展对于专业人员的现实需要,根据对毕业生市场跟踪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对酒店客房服务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旨在提高酒店专业人才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实现酒店人才无缝隙就业。

二、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的不同需求,共采用两种调研方法。首先利用问卷法,对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情况调查。然后采用访谈法,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随访。

(一)酒店企业调研:通过访谈、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考察用人单位对客房岗位的具体任务、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

(二)毕业生调研:通过访谈和问卷的方式对本专业毕业生就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就业定位、专业建设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调研

三、调查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学会全面规划职业生涯

调查数据说明,大学生在酒店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职业发展的过程,而起点是基层工作。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对客房岗位的职业发展做好全面的职业提升培训。既要端正学生心态,从基层做起,又要鼓励学生树立长远的目标,向职业发展过渡。

(二)提高素质,加强外语学习

企业单位一致提出语言交流是招聘中考虑的重要因素。对此,首先我们要强调英语的教学,教学中增加英语口语和听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外语交流的水平。同时注重自身酒店人员素质的提升。

(三)指导学生正确对待酒店的实习

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实习,将酒店实习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起点,谦虚地向其他员工学习,深入了解酒店的运作。

(四)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训

教会客房服务人员与其他部门沟通的技巧,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学会和客人良好沟通,才能使客房的各项工作顺利展开。

四、客房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设计明确化

明确本课程是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入手,依据酒店客房部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设置。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岗位需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课程内容,以对客服务与管理活动为线索来进行,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二)课程目标具体化

1.知识目标

(1)了解客房产品的概念和构成;

(2)掌握客房部的主要任务、组织结构和业务分工及主要职责;

(3)熟悉客房接待服务的环节和项目内容;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介绍客房类型及客房设施的功能布局;

(2)能够初步掌握客房布置和装饰的方法;

(3)能够熟练掌握客房中式或西式包床的程序、方法和动作要领,能在规定时间按标准完成一张中式或西式床;

(4)能够按程序和标准独立完成走客房的清扫;

3.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

(3)具备使用外语进行接待服务和业务沟通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体系多元化

1.学生学习评价

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同时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2.教师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主要指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尤其要关注对教师解决客房服务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评价。

3.行业企业评价

组织酒店行业定期到校考核评价,根据行业用人标准,对在实际工作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予以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客房服务与管理是一门操作技能性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使用多媒体等教学用具,采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以备学生自学调用,使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同时产学合作,开发实训课程资源,建立实训、实习基地,确保足够的工位数以满足学生的技能实训要求,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学校里、在课堂中,就能够对客房服务的精髓与内涵有非常好的理解与把握,从而理解并热爱客房这个岗位,从而让一部分学生愿意为客房服务去努力!

参考文献:

[1]花立明.基于循岗导教的《客房部运行与管理》课程设计[J].价值工程,2012(12).

[2]杨云.校企深度合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3]王建军,宋传敏.基于TAFE课程模式下的“客房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篇3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 实验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基础课,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其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验证基本理论,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研究标准合理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美国课堂教学使用SET(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评价标准,突出三个中心词,即student、teaching、evaluation。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内容比较灵活,评价指标中不规定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高校的教学评价重视师生交流,教学评价指标评定标准,区分度比较高,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我国随着2003年教育部五年一轮的教育评估制度的确立,到当前,教学评价活动陆续在绝大部分高校纷纷展开。浙江大学建立一套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分类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并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技术,力争使评价达到过程与结果并重、激励与发展并举的最终目标。清华大学采用基于教学流程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将实验内容单独设课、教学、考核,并兼顾课程实验内容与大学生课外科技立项相结合。其他高校在实验教学上试图做出努力。

目前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教学存在如下问题:(1)实验课评价未受到重视。上级实验课不单独计算成绩。(2)实验评价内容角度单一。主要通过实验报告考核,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实际水平。(3)实验教材陈旧,缺乏综合创新研发实验。(4)实验评价权重设置不合理、量化标准不确定。目前的实验成绩评定多数是实验教师根据各自带教时的观察,主要凭学生的考勤情况、实验报告等来评分。由于实验任课教师不同,评分标准也不一样,因而很难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实际操作水平。(5)评价内容缺少学生的参与,学生不了解评价的目的和作用。因此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验教学评价办法并认真实施对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1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验课评价体系合理明确构建的关键。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提高实验教学重视程度,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解决自身领域问题能力的高低。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实验教学重要性的提高势必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成为衡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

2实验内容的设计

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的实验教学内容,增设有利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将实验主要分为:(1)基础实验 该类实验主要是使学生验证、理解、巩固并掌握课内所要求的基本教学内容。(2)设计型实验 该类实验以任务形式提出实验要求和具体实验结果,要求学生通过有关课程或自学方式,掌握实验涉及到的知识,通过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来完成实验项目。该类实验是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完成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3)综合研发实验 设立课题题目,可由学生自行选题。该类实验要求学生在提交成果的同时也要提交见解和体会。

3评价内容的设定

计算机实验教学评价的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设定。

从学生学习过程来看主要有:学生课堂表现、学习能力、综合研发能力。(1)学生课堂表现:实验课点名签到和基础实验完成情况。(2)学生学习能力:完成设计型实验的操作情况。(3)综合研发能力:学生课后自行完成综合研发实验的情况和进度安排等。

从评价方式来看主要有: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通过学习过程评价来实现,也是现有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通常情况。在评价过程中增加学生参与的程度,加入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评环节,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完整性。

4评价权值的设置

5评价手段的改进

搭建教学平台,实现具有练习系统、考试系统的教学软件,批量准确的处理相应的评价内容,是现代教育手段在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公平公正地确保评价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是实现学生自我认识和学习反馈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利春. 建立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07(1):52-54.

篇4

一、基础学力的概念及发展的必要性 

(一)基础学力的概念 

学力是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多种能力及所达到的学识水平。从学力的纵向结构看,学力包含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新性学力三个部分。基础学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必备的基本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主要包含基本的知识经验准备和基本的学习能力两个方面。基础学力主要包含三个要素,一是认知要素,包括基础性、工具性和专业性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技能要素,包括技巧、技能在内的将学习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能力。三是情意要素,包括接受、反映、价值判断等在内的心理品质。 

(二)科学学科提高学生基础学力的必要性 

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基础学力的提升,正是学生未来适应社会所必需的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科学知识的具体体现。让学生具备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主动探索的科学素养,是当代教育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学生自身不断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保障,符合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科学学科中学生基础学力提升的策略 

(一)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是学力提升的前提 

情境教学目前被广大教师广泛应用和推广,设置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情境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利用问题调控和组织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基本学力的形成和发展。因为学习动机是学生开始自主学习的内动力,属于一种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的心理倾向,从而实现学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情境设置。 

1.利用情境设置悬念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悬念的设置较为容易,因为科学学科中很多知识都是超过学生日常常识范畴的内容。例如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可以预先设置悬念:常识中水能灭火,但是水能生火大家相信吗?通过这个悬念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利用实验让水与过氧化钠反应生火,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2.创设情境,逐步递升 

在科学学科教学的情境设置中,老师还可以通过一组情境,环环相扣、逐步递升。利用问题之间的过渡性通过组合、铺垫的方法开展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 

(二)构建学生认知结构是学力发展的基础 

学生学习知识的接受是一个构建自身认知结构的思维过程,也是学生学力提升的基础。认知结构的构建,不是简单的灌输和被动接受,这样只会导致知识的僵化和封闭。认知结构的构建,是一个有着清晰的逻辑关系的多层次的网络,知识点之间通过其内在的关系形成一个拓扑网络。所以在科学学科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知识教授的关系和次序,通过互相联系的知识点讲授,并且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开展。通过这种综合性整理后的知识点传授,能够提高学生思维中的概括性和系统性,也就是基础学力中的认知要素得到提升。 

(三)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学力提升的核心 

科学学科中有大部分知识点属于基础的自然科学,需要通过实验的验证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严密的科学思维和实践的科学素养。通过实验过程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有目的、有计划开展实验。在设置实验时,要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拓展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心得实验方案完成实验。这种设计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激发了创造力。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学力提升的体现 

合作是不同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协同活动,最终促使有利于自身和他人的结果产生的过程。科学学科的学习离不开信息的交流,包括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让学生从各种角度提出问题,并且通过讨论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利用分工,取长补短,在知识、情感、思维等不同层面得到发展。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学科基础学力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实现了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合作学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知识的获得是在特定情境下,借助于必要的资源和帮助进行意义建构的。所以要创设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开展合作,实现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交流。 

2.把握好合作的时机。小组合作要把握好时机,在恰当的时候开展合作,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例如在产生困惑是开展合作,让小组成员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之间的协商和共享,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并且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从而使学生对科学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或者在动手实践时合作,小组成员取长补短,利用不同分工,更好地完成任务。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三、结语 

篇5

课堂教学中,问题创设得好,创设得巧,不仅能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架设桥梁,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潜能.因此,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就是“问题”设计的本质所在.然而,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化学知识的认知水平不一,因此,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逐渐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紧扣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创设与生活实际贴近的化学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就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过程,这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探讨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化学知识和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化学知识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创设化学问题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例如,初中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之前,教师让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蛋黄派,并提出相关问题: (1)蛋黄派袋里充的是什么气体? 它有什么用处? 该气体应具备什么性质? (2)你能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你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学生按3~4人分为一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面对手中的蛋黄派会充满疑惑、好奇,并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让各小组代表发表本小组的意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回答问题中的不同意见进行详细的解答,这样学生们通过老师的分析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对比,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也会高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设“问”,逐步培养学生的“问”和“答”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究和讨论中,产生“问”和“知”的欲望,从而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置化学问题于真实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真实的问题情景能使学生以积极、主动、愉悦的情感去解决化学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强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地去研究、探索、钻研.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者”,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真实情景中的化学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化学实验探究的渴望,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讲授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时,打开啤酒瓶的瓶盖,即看到有大量的气泡冒出,就此现象教师向学生设问:啤酒瓶里装有什么气体?为什么盖子一开它们就跑了出来?谁有办法使汽泡少些或使汽泡更多些呢?还有平时喝完汽水、可乐后为什么老打嗝?教师从这一生活中的实例,启发和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观察到的现象,并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这些问题和现象,以激发起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好奇心.这样,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就会对此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通过提问和解释,回答了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力及气体本身的性质,使学生对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化学知识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通过问题实例,激起学生的“质疑”和“解惑”,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究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弱势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化学问题

篇6

在教学过程中,做好课堂提问是保证师生良好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环节中,有效而恰当的提问方式对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能够再一次的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迪,不断开阔学生思路,对学生进行重点的研究和分析,并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和难点。此外,有效地课堂提问能够显著调节课堂的氛围,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其对全面促进课堂教学和谐稳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课堂提问方式对全面促进教学的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提问过于封闭

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封闭主要是指在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答案,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很大的限制,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对学生学习物理思维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与封闭式相反的则是开放式的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往往包含着浓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这些问题往往都没有固定的答案,这样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过程中就能大胆的推力和思考,这也是今后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的全新要求。初中物理学科是一门需要学生具备很强逻辑性和思维能力的学科,在解决问题和学习知识方面强调的是思维逻辑和联系性,因此,就要求初中的物理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该多选取开放性的问题进行思考。

2.提问方式单一,师生之间缺少有效地互动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课堂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渠道,更是与教师共同探究和发展的交流场所。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之下,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探索,并在课堂上建立一个良性沟通的平台。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向学生提问,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向教师提问。对于全新的问题,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去,并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有效性思考。

3.教师对提问问题的难易程度掌握不够充分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并没有精心的准备教学课程,在提问问题设计过程中,没有精心准备,无法掌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么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在回答起来会认为学习物理很简单,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么就是问题太难,导致了学生在解决过程中,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这样学生会逐渐丧失对物理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分析

1.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应该新颖、有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且玩心很大,这时物理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将有趣、新颖的内容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好物理。教师在课堂的提问环节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对问题难度和趣味性进行考虑,保证问题能够切实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营造一个从生疑到解惑的问题情节,让学生能切实体会到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例如,在讲解自由落体相关内容时,教师找一朵棉花和一个金属球,对学生进行提问,“当这两个物体从同一个高度下落时,你们认为哪一个会先落地。”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提起来,有的认为是铁球先落地,有地认为是棉花先落地,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

2.课堂提出的而问题要有层次感

对于初中生来说,不同学生所处的知识、思维认知能力都存在较大的产异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由简单到难,层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例如,在讲解摩擦力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小轮车为例,设置如下的问题“小轮车的前进方向是怎样的?”“如果将车子支起来,用力踩脚蹬为什么车子不走”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条规律,那就是小轮车向前行进过程中,地面对车子轮向后的力就是摩擦力。

篇7

关键词 郑西客专 黄土隧道基础 沉降研究

中图分类号:T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2

客运专线不同于普通铁路的一个最大的特征之一,在于线路的高度平顺性及对线下工程严格的工后沉降要求,故站前专业的设计重点之一在于,如何把各种构筑物的工后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郑西客专位于我国黄土分布的核心范围,全线总延长77 km隧道,其中五十公里为开挖面积约163 m2的Q3、Q2新老黄土隧道(已建黄土隧道最大开挖断面不到140 m2,而且修建较少)。与以往黄土地区修建的铁路隧道相比,本线黄土隧道具有断面大、穿黄土段落长、地质复杂的特点。郑西客专黄土隧道从工程地质上分具体有以下三个难点:函谷关隧道全长7851 m,为国内最长的黄土隧道,该隧道位于黄土台塬及其斜坡地带,最大埋深220 m,隧道洞身大部分为砂质黄土,土体稳定性差[1],以该隧道为代表的长大砂质黄土隧道修建技术;张茅隧道全长8483 m,出口3km范围黄土隧道位于地下水位线以下,土体含水量超过以往的富水黄土隧道,达饱和含水量[1],施工极其困难,以张茅隧道为代表的长大富水黄土隧道修建技术;阌乡隧道全长770 m,埋深30 m,进出口较长段落均位于湿陷性黄土范围,而且湿陷性土层厚度达25 m[1],以该隧道为代表的湿陷性黄土隧道基础处理,是郑西客专黄土隧道修建的又一技术难题。郑西客专黄土隧道的大规模修建,无疑是我国黄土隧道建设的一个新台阶。我国学者对黄土隧道进行过大量研究工作:铁路部门:上世纪60年代铁道部成立黄土双线隧道现场设计研究组,对陇海线三门峡~潼关段13座出现裂缝的黄土双线隧道进行试验研究;八十年代铁科院在大秦线对浅埋黄土隧道做过大断面开挖与喷锚支护的研究;1989年中铁隧道局主持“浅埋黄土质双线铁路隧道施工新技术”研究;九十年代修建的宝中线、神延线、神朔线、西延线、朔黄线等出现了大量的单线及部分双线黄土隧道,神延铁路公司与西南交通大学“黄土隧道施工研究”;1999年铁一局主持“大跨度黄土隧道新奥法施工综合技术研究”。公路部门:随着近些年西北高速公路的大量修建,公路系统针对双车道公路隧道(开挖断面105 m2)做过较多的研究。如2000年~2001年甘肃省交通厅与长安大学“公路黄土隧道围岩特性及支衬结构受力性状研究”;黄陵延安高速公路公司与长安大学“黄土隧道结构设计与施工控制研究”。在黄土隧道基础加固方面,甘肃省交通厅与长安大学及中铁19局完成“土家湾隧道软黄土地基加固技术试验研究”。按《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路基工后沉降不应大于15 mm,长度大于20 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 mm;桥梁墩台均匀沉降量不大于20 mm;涵洞的地基为压缩性土地层时,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30 mm。而该《指南》对隧道只要求底部加仰拱,对沉降并未做明确规定[2]。主要由于隧道是深埋于地下的封闭结构,土体处于三轴压缩状态,工后沉降量一般很小。黄土隧道同样有沉降问题,隧道结构不同于桥涵、路基,隧道的沉降要求有其自身的特点。据我国学者对黄土的研究,在一定压应力作用下,黄土变形大体有四种形式:弹性变形、压密变形、塑性变形和蠕变变形。黄土是一种天然状态下结构比较强的土质,常处于欠压密状态,主要为压密变形,而压密变形又表现为压缩变形和湿陷变形[3]。故当隧道基底为非湿陷性黄土时,隧道底部黄土变形主要为压缩变形;当隧道基底为湿陷性黄土时,必须考虑消除黄土的湿陷性。

1 已建铁路、公路黄土隧道基础处理情况

2 郑西客专黄土隧道沉降计算

采用大型有限差分软件对地基处理的工后沉降进行计算。造成工后沉降的荷载取为列车荷载与钢轨荷载,按ZK标准活荷载图示考虑,并考虑列车的振动造成的动力效应。

2.1 荷载计算

2.2 隧道沉降计算

2.2.1 计算方法及模型描述

本计算选取富村二号隧道的Ⅴ级黄土加强段,埋深为10 m,根据实际地形建模,先生成初始应力场,施做二次衬砌并且进行隧底填充(模型上未建道板及轨道),然后追加道板及轨道的荷载,最后位移置0,追加列车荷载。沿横截面方向左右各取70 m,约5倍洞径左右;隧底以下取45 m;为简化计算隧道纵向长度方向取10 m。

2.2.2 施做道板及轨道后的沉降

3 黄土隧道基础沉降现场量测情况

4 郑西客专黄土隧道工后沉降分析

由于《指南》对隧道工后沉降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通过理论分析或有限元计算均表明,各种地层的隧道均有工后变形问题,只是大小不一样。隧道是一个埋藏于山体内的连续及封闭的刚性结构物,特别在土石分界或新老黄土分界处,如果有即使很微小的不均匀沉降,则结构很可能产生开裂病害。而桥涵(连续刚构除外)、路基是开放体系,若基础发生沉降,则只对线型有影响,一般结构部分没问题。

客运专线建设大家更关心的是路基和桥涵的工后沉降问题,对隧道工程的沉降关注不多。过去我们修普速铁路对这个问题研究的不是很深,对于岩石隧道若洞口有土层,往往对土质隧道基础进行特殊处理,土石分界处设沉降缝的方法,其目的主要是防止衬砌开裂,而较少考虑隧道的下沉量问题,认为即使隧道下沉可以通过预留沉落量、调整道碴高度等措施解决。而对于整个隧道位于土层中,则一般不考虑基础处理,认为隧道即使有沉降也是均匀沉降,结构不会有问题。基础承载力、结构下沉及衬砌开裂三个概念在隧道设计中应该澄清一下,基础承载力不够并不能理解为结构一定会下沉(土体比较密实的情况)。而基础承载力不够对隧道结构本身不利,因为基底会发生应力重分布现象,如果结构刚度不够,可能就要发生开裂。

《指南》对隧道工程没有明确规定工后沉降量,关于隧道的工后沉降,笔者认为:应当首先以不超过路基工后沉降,并且应满足隧道在发生微小沉降时,结构不致破坏为

原则。

5 郑西客专黄土隧道基础处理方案

对于郑西客专黄土隧道基础处理,由于隧道工程和路基、桥涵工程不一样,衬砌施工后背后土体始终处于三轴压缩状态,限制了土体的变形,土体体积如果结构没有破坏,则体积也不会有变化,微小的工后沉降以黄土的压缩变形为主,一般洞身地段老黄土可压缩性很小。目前有种观点认为:隧道基础以下土体已经承受了几百万年的上覆土体的重量,这个重量远大于围岩压力+隧道自重+列车荷载。

(1)关于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

对于隧道洞口及浅埋段,往往为新黄土,形成年代较近,结构疏松,力学性质差及一般均有一定的湿陷性,处理措施主要目的在于消除黄土的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以下简称《黄土规范》)强制规定: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或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黄土层上[4]。无疑客运专线应属甲类建筑。因此按照《黄土规范》:湿陷性黄土隧道基础处理应穿透基底以下全部湿陷性黄土层。而该规范编制时针对的多是湿陷厚度小于二十米的楼房建筑,基于全部处理湿陷性土层后投资增加不大的情况。郑西线部分黄土隧道洞口湿陷层厚度达三十米,是否有必要全部处理,要结合隧道工程荷载及地下水的特征,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我国黄土地区基础处理方面用的较多的方法,主要有灰土垫层法、水泥土挤密桩法、桩基础、高压旋喷注浆等。郑西客专黄土隧道采用水泥土挤密桩法,该方法由于采用横向挤压成孔,使得桩间土得以充分挤压,和水泥土桩形成复合地基,这种方法工程量小,效果较好,但隧道内空间有限,特别两边墙脚处不易施工,应有配套的施工机具,同时挤密桩施工对初期支护有一定的扰动影响。郑西客专已经施工了隧道内水泥土挤密桩的情况来看,达到了消除隧底黄土湿陷性的

目的。

(2)施工过程中避免对基础的扰动

6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隧道工程的沉降控制标准:应当以不超过路基工后沉降,并且应满足隧道在发生微小沉降时,结构不破坏的原则作为客运专线隧道工后沉降设计控制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计算结果说明郑西客专黄土隧道沉降量满足无碴轨道工后沉降要求;(3)郑西客运专线黄土隧道基础处理应以消除洞口新黄土湿陷性为目的,水泥土挤密桩法可以作为隧道内消除黄土湿陷性的工程措施;(4)黄土隧道基础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为:清楚干净基底虚土,防止水浸泡。(5)无碴轨道铺设应在隧道基础沉降稳定后,并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后方能实施。

参考文献

[1]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J].成都:郑西客专隧道施工图,2006(3).

[2] 铁建设函[2005]754号.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指南[J].铁道科学研究院,2005(10).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30-01

《机械基础》是一门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概念、名词和原理多,内容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而我们技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大多数学校用于教学的教具和设备又很缺乏,极易使学生产生惧学和弃学的情绪。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认识或意识倾向。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奇”激趣。课堂中的“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奇”是学习内部动机的源泉。学生对什么都好奇,心理学上称这种特征为“潜兴趣”。教学时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变速机构时,向同学们介绍驾驶员在驾驶汽车时,经常用右手拨动右侧的拨杆,根据路况使汽车行驶速度时快时慢,有时还要把车向后倒。告诉学生驾驶员拨动拨杆的操作,是在改变一对齿轮传动比的大小和方向,从而改变车轮的转速和转向,使学生感到很新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疑”激趣。疑即疑难,解决疑难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疑难,让学生去思考,更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在学习棘轮机构时,可以向学生提问:(1)我们在骑自行车时,脚踩自行车踏板向前行驶,而反转踏板时,自行车却为什么不会实现倒车?(2)卷扬机在提升货物之后,尽管机器已经停止工作,但货物却为什么不会下降,而是稳稳地停在空中?一连串的疑问,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3.以“趣”激趣。“趣”,既可以活跃课堂,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学生一定会沉浸于欢乐之中。槽轮机构是一种常用的间歇运动机构。在电影放映机上的卷片机构,为了适应人们的视觉暂留现象,要求影片作间歇运动,它采用单圆销四槽槽轮机构,当传动轴带动圆销每转过一周,槽轮相应地转过90度,因此能使影片的画面作短暂的停留,使学生听了以后兴趣盎然。

总之,兴趣是强有力的催化剂、稳定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变换教学方式,保持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让他们不断提高注意力,时常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掌握一种低耗、高效的学习方法。

二、学科内综合,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而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最终目的。相关联知识点一旦融合和渗透以后,对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讲清了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半,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内知识的综合:

(1)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有利于学生将前后知识贯通;

(3)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理解、掌握;

(4)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复习轮系时可有意识地把轮系与带传动、螺旋传动、齿轮齿条传动、铰链四杆机构等通过求传动比和末轮转速这条主线进行综合。这其中又可将齿轮受力分析、四杆机构运动特性、齿形角等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综合类题型的练习,可将前后知识紧密结合,若能把握好每一种传动机构的本质特征,学生对解综合类题型就会显得游刃有余。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从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而又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学科,因此,它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联系的课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理解书本知识。书本知识往往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能有机地与日常生活和实际相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机构和机器的概念时,学生往往只是死记硬背,结果只能是一知半解。如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自行车是一种机构,摩托车、电瓶车都是一种机器,摩托车、电瓶车能实现能量转换的,即摩托车能将化学能转变机械能,电瓶车能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在学习导杆机构时,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用的手摇抽水机,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利用自卸翻斗车自卸货物原理,来学习曲柄摇块机构,利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来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

篇9

关键词: 初中女生 体育课 分组对照教学

1.问题的提出

初中女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有一个共性:进入初三后都不大爱上体育课,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有两种情况,即内因和外因。

1.1内因

在生理方面,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三女生身体形态发育发育已基本完善,这一阶段她们的皮下脂肪增厚,但仍保留青春期的一些特点,即发育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第1和第2信号系统的活动相互关系不断完善,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明显提高了。由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神经细胞物质代谢机能旺盛,易出现疲劳,但恢复较快。脑细胞内部的结构和机能迅速发展,为提高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这个时期由于内分泌活动发生了变化,性腺活动加强,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动作迟缓,肌肉力量相对减弱而对完成动作缺乏信心,因此有的学生因腼腆害羞或个人趣味爱好不合而不愿意参加活动,因而借故缺席的多,不活动的多,练习时怕脏、怕累、怕艰苦,做动作拖拖拉拉,能让就让,能躲就躲,在男性面前更是如此。

1.2外因

1.2.1体育课内容单调,枯燥无味。

教学内容方法滞后,项目设置倾向于竞技体育,学生目前的能力适应不了竞技体育项目的要求。教材体系的问题是,很多项目从小学到中学几乎是统一的,只不过是要求上略有不同而己。教学方法上更是雷同于一个模式的机制,小学时候就做过的一些练习、一些游戏初中也做。尤其突出的是准备操,小学中学多少年几乎是一模一样,加上教材中一些过时的内容,或者对健身作用并不显著的内容较多,学生何来的兴趣?另外,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过去所形成的教学习惯难以改变,特别是有些教师缺少创新意识,教学理念落后于教改发展,所以更缺少创新的行为体现,就出现了教学组织与方法形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使教法脱离学生的实际,过于严密的组织形式(如四段式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如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稍息、立正、向右看齐),一直沿用多年如一日,这样“死板”的教学过程又怎能让学生产生兴趣。

1.2.2升学压力、课业负担重。

目前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教育体制还有许多方面还没有步入正轨,口号虽然喊得非常响亮,但是下面执行起来还是我行我素。以我县为例: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主要看升学率,评价一名教师能力高低的标准主要看成绩,因此每学年期末考试要把统测和中考的成绩一起排大表,为学校排队,为教师排队。由于以上原因,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的现象,形成学校压老师要成绩,老师只好挤时间加班加点为学生补课。如我校初二、初三学生住宿,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上早读,六点半吃早饭,七点十分至十二点连上五节课,中午十二点至一点吃午饭,然后到教室上自习,下午两点半至六点上四节课后去吃晚饭,五十分钟后学生又被圈入教室上三节晚课,九点二十下课进宿舍睡觉,一天下来学生没有一点锻炼的时间,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致不少女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

1.2.3家长和班主任不支持。

现在农村的家长和过去的家长在思想上相比较有了进步,但是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在意识中总认为女孩子应该稳重,跑跑跳跳是男孩子的事,女孩子参加运动就是疯疯癫癫,等等,因此家长经常向学生灌输少参加体育锻炼、把玩的时间用在学习上的观念。班主任虽然知道体育运动对智力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上一节体育课后,学生满头大汗,下一节课又是文化课,任课老师看到会有不满;再有上课因疲乏而精神不集中,严重影响听课效果,因此班主任在平时也要求学生体育课能上就上,不愿上可以在教室中做会儿作业,不要影响下节课。甚至有的班主任干脆把体育课占为它用。由于家长和班主任的影响,一大批女生上课不认真,请假、逃课现象比较严重,这是对体育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产生严重厌学思想的重要原因。

2.研究方法

为了改变以上被动的局面,用事实改变家长和教师们的偏见,2008―200年我在初三8个班进行实验。

2.1实验设计

选择初三年级8个班全体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组间比较设计,把偶数班作为实验组,把奇数班作为对照组。由于现在初三年级8个班是在初二12个班的基础上按县统考成绩为依据,以以往成绩为参考,按一条龙的方法分成的,因此师资、文化成绩和各项素质均无显著性差异。

2.2研究方法

2.2.1利用室内课进行课的常规教育和中学体育教学目的任务教育。

首先,让学生明确课的组织纪律、学习态度、请假制度等,并在课中认真贯彻,严格要求,使学生对体育课引起足够重视。其次,通过讲述优秀女运动员刻苦锻炼勇攀高峰的先进事迹,讲解体育与健康,以及身体健康与生活、学习、“四化”的关系,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最后,教师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经常和她们一起参加活动。通过谈心、闲谈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与思想状况,有的放矢进行教育。还可以及时倾听学生对课的要求和看法,改进教学工作。如,在交谈中发现女生普遍都爱美,都希望自己身体匀称、苗条,怕锻炼后发胖难看。针对这种思想,就向女生讲解什么样的体态最美,锻炼能使人健康、长寿、减肥,从而消除顾虑,提高积极性。对女生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对于基础差、素质差的学生经过努力仍一时不能完成动作的不要急于求成,要启发诱导,多关心帮助,有进步就给予鼓励表扬,帮助她们树立起学习信心,诱导学习的积极性。

2.2.2根据女生特点选择教材内容,合理安排运动量。

2.2.2.1选择适合女生练习的项目,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如,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韵律操,节奏明快,自然协调,富于艺术性,女生比较喜爱。安排丰富多样的准备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根据基本部分内容,编排各种准备操。像器械体操练习时可把一些艺术体操、辅助体操练习编为准备操,投掷练习时可做双人操、实心球操,球类可编些球类游戏,等等。

2.2.2.2合理安排教材,抓住难点进行教学。教材要根据季节和女生的特点进行安排。除耐力跑安排在秋末和冬季外,器械体操,以及运动量、密度较小的教材,适宜安排在气候温和的春末夏初或秋天,这时衣着单薄,便于做动作;球类、武术教材四季都可以安排,但夏季应以改进技术为主。此外,夏季还应多安排些小强度活动,如艺术体操、舞蹈等内容;冬季应增加些比赛内容。这样安排女生较欢迎,积极性也能调动。

2.2.2.3在教学时结合学生所长,突破难点进行教学。在大纲中,女生对耐力跑教材不感兴趣,也是最难教的内容,学生一听上课内容是长跑就害怕,不愿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女生的兴趣特点,将跳绳作为发展速度耐力和一般耐力的重要手段,再与耐力跑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女生不仅掌握了中长跑技术,克服了“厌跑”心理,而且大大激发了奔跑的兴趣。

2.2.2.4根据教材特点适当安排活动性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所学的技术,在实践中运用。如在弯道跑技术教学时,单纯叫学生进行50m弯道跑,学生兴趣不大,也跑不快;而结合圆周接力跑练习,学生兴趣高。这样不仅运用了弯道跑技术,发展了速度素质,而且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2.2.5课的整理活动轻松愉快,方式多样。时间应根据课的需要可长可短,队形也不一定按上课队形集合,可在原地,也可采用分散的和成各种图案的队形。除做轻松优美的艺术体操、舞蹈、自我按摩和深呼吸外,教师还应想办法引起学生放声大笑,提高兴奋性,抑制疲劳,在笑声中愉快地结束一堂课。同时让学生学会自我心率测定,在基本部分结束后自我测定一次,又在结束部分后测一次,这样能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机能状态及恢复情况,教师也能及时掌握运动量,便于备课。这种自我测定法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2.2.2.6根据女生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女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较差,因此在运动量安排上应相对小些,但要适量。一般宜采用练习密度大、练习时间短、中等强度的练习手段如果运动量较大时,要增加间歇时间,降低密度,这样学生不会产生过度疲劳,又有利于掌握技术和增强体质。实践表明,合理安排运动量是调动女生学习、锻炼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3.结果与分析

通过分组对照教学,数据统计显示前三个月8个班的变化不太明显,半年后的期末考试和一年后的中考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在2009年的中考中,我县文化统招生400人,我校占126人,实验班的女生比对照班的女生多考上7人,其中八班的程丽丽同学以627分的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县体育统招生30人,我校占14人,5名女生都是实验班的学生。

通过分组对照教学的实验,我发现参加体育锻炼并不会对学生的文化课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反而能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反应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其文化课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生家长和班主任不仅不能反对女生上体育课,反而应该积极支持女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体育课外活动,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进步都有益处。

参考文献:

[1]叶拱照等.人体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5.

篇10

关键词:高职;电机及拖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106-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己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生源素质却随着录取率的提高而不断下降。要保证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升高职课程教学质量是关键,笔者以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主干课程《电机及拖动基础》为例加以探讨。

《电机及拖动基础》既有基础性,又有专业性,不仅有理论的分析推导,磁场的抽象叙述,还要用物理、电工基础等基本理论分析研究比较复杂的往往带有机、电、磁综合性的工程实际问题。这是课程学习的特点,也是难点。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后续课程的衔接及行业需求,上好这门理论性、综合性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多年来,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编写符合高职特色的优质教材

教书需要一本优质教材,高职教育的优质教材不能是本科的理论压缩版,也不能是中职的技能提高版,必须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增强实用性,形成一定的课程体系。

首先,在编写《电机及拖动基础》教材时,应根据当今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结合工业上直流电机应用已远远少于三相异步电动机应用的行业现状,考虑高职毕业生主要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应用工作的实际。所以,教材的框架应以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原理与应用为主线,强化三相异步电动机新型号、新结构的介绍,突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拖动和应用,增加与强化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软起动、斩波调速、变频调速等新技术内容。而对直流电机绕组、磁场、换向的内容则可删繁就简,删减直流发电机特性的内容,精选直流电动机拖动的内容。

其次,在《电机及拖动基础》教材理论内容的描述、分析和应用上,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对高深的理论内容(如交流电机的磁通势等),可利用图解分析,删除繁琐的数学推导;对变压器的等效电路可先出图,再叙述,避开繁杂的参数推导过程;对大量的公式,可采用推导从简、注重分析物理意义和应用的方法(如直流电动的电动势、电磁转矩公式);对三相异步电动机制动的复杂计算,可进行符合现场使用的简化;对同步电动机中用功率因素调节解析V型曲线的成因,可不采取难以理解的公式和相量图推导;对伺服电动机特性描述、原理分析,可以应用为主线,简明扼要地介绍。这样全书虽然降低了理论难度,但仍可保持教材内容的相对连贯性和稳定性,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高职的教与学。同时,教材各章都应有结合实际、注重应用的例题,便于学生复习提高,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按照上述原则精心编写的《电机及拖动基础》教材自出版以来,受到同行的欢迎和认可,成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以及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精心制作效果优良的多媒体课件

有了优质教材,还需精心制作效果优良的多媒体课件,这是一个教学的精心准备过程,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织和升华。教师应该把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科学地组织起来,并把这些内容应用到对技术问题的讲解和分析上,以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

首先,应该继承传统板书的优点。(1)标题、概念、要点、公式、结论等应逐一出现,尤其是演算公式时要配合讲解,有一定的停留时间,使学生的思维跟上教师的讲解,也便于学生记笔记。在小结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画龙点睛的同时出现小结内容,十分自然。当然,在PPT的制作过程中要避免过多的飞入内容,否则会使学生目不暇接。(2)在一节课中要用到的概念、公式、图形在相应的PPT中应重复出现,这样可保持传统板书的优势,使教师讲解有据可依,又可即兴发挥。

其次,要发挥多媒体技术将文、图、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使高职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体验到立体感和直观性,便于理论联系实际。(1)可使原本比较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较为轻松、生动,如三相交流电机的磁场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枯燥内容,用图解法说明磁场的性质、转速、转向等内容,动画效果很好,形象、生动。(2)可将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内容通过多层面的展现表达得更清楚,如各种电机的结构,从外观到内部的各种零部件一目了然,直观、形象。(3)可以连贯地展示工作过程,将一个完整的内容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如完整演示步进电动机的步进原理,在切换电源时磁力线扭斜,形成磁阻转矩,驱动转子转过一个步距角,一个通电循环转过一个转子齿距。(4)可以动静结合,色彩鲜明地表现出内容和过程的先后顺序,立体地展现彼此之间的关系,如直流电动机先由载流导体在磁场中获得电磁转矩而旋转,再由旋转导体感应反电动势,电压需大于反电动势才能继续旋转。(5)可以方便地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如可及时地将我国风电、核电、超高压传输电等新成果充实到教学中。

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改革

对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有了好的教材和多媒体课件,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但更需要教师有效地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改革,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学生对《电机及拖动基础》课程学习的畏难情绪、对实验操作后完成实验报告的厌烦情绪、对课程考试的焦虑情绪,变难学为乐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组建兴趣小组 在课程教学伊始,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自由组合,成立若干兴趣小组,分别针对直流电机、变压器、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电机等设备的国内外发展史,针对水电、风电、核电、光伏电、潮汐电等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动向,进行企业调研,查找资料,制成PPT,然后每组10分钟,上台进行宣讲,教师点评。学生对此兴趣很高,是一种效果很好的入门教育方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理实一体 如直流电动机的起动、调速、反转等内容可在实验室进行,90分钟、2课时的时间安排为:教师用15分钟以PPT形式从理论角度介绍直流电动机全压起动的特点,降压起动的方法及调速、反转的方法,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用15分钟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接线(含仪表量程选择、电枢回路电阻置最大、励磁回路电阻置最小)示范,在起动瞬时让学生注意观察电流表显示的起动电流较大,转速上来后电流迅速回落等现象,接着演示电枢串电阻、降压、弱磁调速方法,让学生观察转速变化、反转的两种方法。之后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50分钟后,完成实验各项内容和报告(学生课前已写好预习报告)。最后10分钟,教师讲评,对实验中出现的接线、操作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这种理实一体的教学安排紧凑,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学生能很快掌握知识。

学练做一体 如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绕制、电源变压器制作等内容,可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的电机实训周,穿插在课程教学中进行,这样可以减少理论重复内容,把在教室里画绕组图变成在实训室学练做一体。学生通过设计、计算和分析,确定要绕线的匝数及绕组的实际嵌线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绕线(圈)、嵌线、接线及绝缘处理等,最后在定子绕组中通入三相电,当定子内腔中放入的指南针旋转(说明有旋转磁场产生)时,学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课堂讨论课中唱主角 在每一单元结束时,可由相应的兴趣小组的学生根据单元学习内容、教材中的思考题和习题,参考其他的书籍和课程网站,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先期制作一份包含各种题型的单元复习内容,在讨论课中,让兴趣小组的学生唱主角,全体学生互动提高,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此举学生参与的热情极高,求知欲望也很强烈。

改革考核方法 要改变以往理论考试“一锤定音”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实验实训成绩、兴趣小组的成绩、课堂互动成绩等都可以一定的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以此调动学生全程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

几年下来,通过教师的努力,课程教学质量并没有随着生源素质的变化而下降,学生非常愿意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改革,课程学习的合格率、优秀率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幸鸣.电机及拖动基础(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张楚富.我的教学观[J].中国大学教学,2008(7):8-9.

[3]张丽,王振.“电机与拖动”课程的启发式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10(1).

[4]郭丙君,蔡益军.电力拖动基础课程教改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6(1).

[5]刘述喜,贺晓蓉,贺娟.“电机及拖动”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4).

作者简介:

胡幸鸣(1956—),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电机与电气控制类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