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统计学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研究统计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研究统计学

篇1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 目的 探讨疏血通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法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8月—2013年1月来该院接受急性脑卒中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病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与疏血通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比较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CRP水平为(11.03±3.69),对照组治疗后的CRP水平为(16.01±4.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效果上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血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法可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CRP水平,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且治疗可靠性、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疏血通;阿司匹林;急性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 R27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b)-0124-02

[作者简介] 何红梅(1972.7-),女,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疾病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急性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发病率的70%,其具有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发病率较高等特点[1],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对急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以阿司匹林药物治疗为主,其具有明确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是临床研究发现,长期大剂量的使用阿司匹林,会造成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为探讨疏血通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法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该研究选取2010年8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疏血通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法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3~72岁,平均年龄(66.2±5.3)岁,来院时间距发病时均已超过6 h,根据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病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与疏血通联合治疗。两组使用相同的神经营养剂15 d,根据病情,必要时使用脱水剂。在5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平均年龄(62.17±5.84)岁,平均病程(1.62±0.16) d。在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龄(65.94±5.38)岁,平均病程(1.63±0.27) d。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患者入院后,接受急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药物治疗,即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44021505),口服,首药剂量为300 mg/d,随后剂量调整至100 mg/d。

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与疏血通联合治疗。阿司匹林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同对照组患者,使用250 mL0.9%氯化钠注射液将疏血通6 mL稀释后静脉滴注给药,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5 d,两组使用相同的神经营养剂15 d,根据病情,必要时使用脱水剂。

1.3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作为观察指标,治疗效果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2]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基本治愈:NIHSS评分改善≥91%;显著有效:NIHSS评分改善46%~90%;有效:NIHSS评分改善18%~45%;无变化:NIHSS评分无改善或恶化≤17%;恶化:NIHSS评分恶化>18%;死亡。采用免疫比浊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进行测定。

1.4统计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具体变化情况

经研究得知,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RP结果对比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RP结果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情况

通过观察得知,经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经研究得知,观察组在胃肠道症状、中枢神经系统、肝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该病多是由于脏腑失调疏血通注射液以地龙和水蛭组方,地龙中的蚓激酶可直接溶解纤溶酶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同时水蛭中所含有的水蛭素、抗血栓素和肝素等有效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血栓、抗凝作用[3]。CRP是反映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临床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CRP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以抗血小板聚集、降脂和营养神经治疗方法为主[5]。阿司匹林作为为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其可有效的降低脑卒中的病死率,但是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阿司匹林抵抗,因此,该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会受到限制[6-7]。通过该次研究可以了解到,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的CPR结果得到了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这表明通过采用阿司匹林与疏血通联合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使患者疾病症状得以改善。另外,还可从研究中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更好,这表明该次研究的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更为有效,可以控制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

进一步说明了在传统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有效的降低了单纯西药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杨丽阳,涂燕芬[8]等通过活血化瘀药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现,中西医联合治疗法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与该次临床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疏血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法可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CRP水平,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低,安全性与可靠性均较高,可大大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使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热孜万古丽·吐尔汗,迪丽努尔·吐尔洪. 疏血通配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70例[J].陕西中医,2013,34(11):1467-1468.

[2]Yao M. NIHSS scores in ischemic small vessel disease: a study in CADASIL[J]. Cerebrovasc Dis,2012,34(5):419-423.

[3]吴健,俞龙,徐燕萍,等.不同剂量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5):4-6.

[4]孙利军,曹晓岚,骆丰.6O例老年中风急性期辨证治疗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1,3(2):59.

[5]田 英,张梅,刘翠萍,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RP变化和临床意义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3):337-338.

[6]王小沙.脑血管病与活血化瘀疗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6):861-864.

[7]张晓云,林钰久.活血化瘀中药复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8):1224-1227.

篇2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维生素B12; 叶酸水平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21

急性脑梗死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lasma homocysteine,Hcy)不仅可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同时也可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导致脂质过氧化和增加血液的凝固性,从而增加脑梗死的发病率。尽管采取了一些治疗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却不能够有效预防急性脑梗死的复发,更加不能够抑制其他有关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发生 [1]。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死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于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60例患者组成实验组,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5~78岁,平均(70.6±4.6)岁;另随机选取60名健康者组成对照组,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4~76岁,平均(71.2±5.2)岁。两组受试者均通过全面体格检查,排除心肌梗死、脑卒中、糖尿病、肝功能障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胃部疾病以及近期服用多种维生素的可能性,并且两组受试者在饮食习惯、年龄以及性别构成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分别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的舒适环境及相同的食物。两组在入院后第1、20天,采用美国DP公司的2000IMMULITE全自动分析仪测定两组受试者血浆Hcy水平,第20天测受试者血浆的维生素B12 水平、叶酸水平。血浆Hcy正常值为5~15 μmol/L,叶酸正常值为3~17 μg/L,维生素B12正常值为174~878 μg/L[2-3]。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血浆Hcy、维生素B12、叶酸水平比较 给予相同食物及环境20 d后检测,实验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同时实验组维生素B12水平以及叶酸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20 d后两组血浆Hcy、维生素B12、叶酸水平比较(x±s)

组别 血浆Hcy

(μmol/L) 维生素B12

(μmol/L) 叶酸

(μg/L)

实验组(n=60) 20.08±8.72 235.46±159.86 4.86±5.23

对照组(n=60) 13.62±2.13 327.45±129.55 7.74±2.43

2.2 两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分别对研究对象第1天、第20天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比较,实验组第1天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x±s) μmol/L

组别 第1天 第20天

实验组(n=60) 25.61±2.72 20.08±8.72

对照组(n=60) 12.87±2.20 13.62±2.13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动脉的粥样硬化,目前,急性脑梗死的二级预防策略虽然已包括控制引发已知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例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症等;同时还包括血管再通治疗以及抗血小板的有关治疗等措施。但是,尽管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却不能够有效预防急性脑梗死的复发,更加不能够抑制其他有关心脑血管类疾病发生的可能性[4]。Hcy是一种含有硫基的氨基酸,它并不是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不能够在人体内自主合成。蛋氨酸是人体内20种必须氨基酸之一,Hcy为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随着科技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治疗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血浆Hcy的代谢异常已经成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本研究通过有关检测发现实验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平均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健康人群,同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维生素B12、叶酸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高浓度的血浆Hcy水平可增加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性,据统计,大约超过40%的脑梗死患者已经患有高Hcy血症。大多数专家学者经过分析研究得出结论,Hcy可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引发急性脑梗死:(1)Hcy能够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其作用机制是过氧化氢作用以及超氧化氢作用;(2)Hcy促进血凝块形成主要是通过改变胶原因子来实现的;(3)Hcy能够有效阻止动脉血管的扩张,同时不仅能够使动脉血管更容易受损,还能够在血凝块以及血小板共同作用时导致血管阻塞;(4)Hcy还可引起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促进血管壁的增厚;(5)Hcy含硫小体可在血凝块形成的过程中促进血小板的聚集。近年来,根据临床研究发现,血浆Hcy水平升高是青年脑卒中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同时血浆Hcy的升高与纤溶系统中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异常以及动脉斑块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6-7]。

脑梗死作为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超过200万的患者因脑梗死死亡,而脑梗死的发病率更是高达120/10万。国内外学者合力研究表明,性别、年龄、种族、高血压、高脂血症均为脑梗死引发因素,但近年来血浆Hcy水平的升高已经成为脑梗死的首要高危因素[8]。

同时,经国内外权威学者分析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的Hcy水平升高,主要是有遗传与营养两方面因素,遗传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活性的降低,基本上无法改善;而营养方面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是由于维生素B12与叶酸的缺乏,医生可以通过改善患者饮食,添加相应食物来缓解血浆Hcy水平升高,经临床研究分析及验证发现维生素B12与叶酸可有效抑制并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Hcy水平的升高[9-10]。通过分析探讨可发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已成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高危以及首要独立性因素,而对患者饮食进行补充维生素B12以及叶酸的调整,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所以,血浆Hcy水平高,同时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偏低,则会引发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发病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蔡晓斌,朱治山,张明之,等.基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降纤酶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10):2124-2127.

[2] 黎四平,龙健灵,陆小梅.动态监测D-二聚体在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9):1229.

[3] 方玉才,邢小中,蒋洪平,等.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J].检验医学,2008,23(2):190-192.

[4] Huang H W,Guo M H,Lin R J,et a1.Hyperhomocys-teinemia is a risk fator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J].J Neuml,2007,254(3):364-367.

[5] 李亚,李忠,何晓民.高同型半胱氨酸及其相关检测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6):676-677.

[6] 李志,刘卉萍,张瑾,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6):653-644.

[7] 赵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9):1007-1008.

[8] 丁钦慕.急性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3):39-40.

[9] 郑冰.同型半胱氨酸与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关系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8):867-868.

篇3

【关键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心血管疾病;检测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7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76-02

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在去甲基化后生成S-腺苷蛋氨酸,经酶水解反应获得的产物,正常人每天能产生同型半胱氨酸约为20mmol,有70%-80%以二硫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白蛋白是其主要载体,只有1%作为游离形式存在于血液循环中[1]。随着对同型半胱氨酸研究的深入,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多项研究表明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笔者通过对比心血管疾病患者和正常体检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心血管疾病检测方面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2例(观察组),男性50例,女性32例,年龄56-83例,平均(65.3±8.4)岁,其中冠心病27例,高血压36例,高血脂11例,心绞痛8例;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51-76例,平均(61.7±7.5)岁,排除恶性肿瘤,心、脑、肝、肺、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系统、消化疾病。

1.2检测方法两组患者均于清晨采取空腹静脉血2ml,并于1h内进行离心分离血清,采血前2d禁食高蛋白饮食,检测方法为循环酶法,仪器型号:日立7170生化分析仪,同型半胱氨酸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正常值参考范围:3-20μmol/L,轻度升高:20-30μmol/L,中度升高:31-100μmol/L,重度升高:>100μmol/L。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均值为(25.21±4.62)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1.73±3.06)μmol/L(P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心脏和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的急、慢性病变,一般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密切联系。目前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评价指标很多,包括载脂蛋白中apo-A、apo-B等,一些新的指标如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也逐渐应用于临床[2]。同型半胱氨酸的血清浓度升高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可有效预测心血管疾病严重程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血清水平,能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研究证实同型半胱氨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但确切机制并未阐明,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对内皮细胞直接造成损伤,不仅促进细胞内活性氧生成,同时能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清除酶活性;②通过增加细胞周期素D、E、A表达,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③血小板NO的合成在同型半胱氨酸影响下,其限速步骤左旋精氨酸转运、NOS活性均受到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增强;④同型半胱氨酸与LDL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具有协同效应,损伤NO系统而加强LDL氧化;⑤激活凝血因子Ⅻ、Ⅴ,抑制抗凝血因子Ⅲ、Ⅳ活性,干扰硫酸肝素合成,减弱抗凝作用等。

参考文献

篇4

儿童过敏性哮喘为儿童的常见病,目前临床上除发作期对症处理外,一般都认同在缓解期,即在“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我们开展此项目已有三十余年,运用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哮喘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观察中发现,穴位贴敷的时机选择非常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现将2000年至2005年三伏期间治疗60例,并与三伏天后至10月期间治疗的40例作对照,今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或住院患者,共收集100例,年龄均在2至7周岁之间,均由儿科诊断为过敏性哮喘,在治疗前进行肺功能测定,并记录最大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I)、用力呼气流量(FEF)的数值。两组患儿年龄、肺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2 治疗方法

两组取穴均为肺俞、膏肓、定喘;所用穴位贴敷药物均为本科研制,由延胡索、甘遂、细辛、白芥子按一定比例研成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贴敷时间为0.5~2小时不等,以患儿能耐受为佳。一般患儿背部贴敷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烧灼热痛感。治疗组贴敷时间选在“三伏天”,每伏1次;对照组贴敷时间在“三伏天”后至10月之前,每10天为1次,共3次。两组患儿均以连续3年为l疗程,均在治疗1个疗程,即连续3年后的10月份进行肺功能检测,并记录FVC、FEVl、FEF的数值。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每年哮喘发作次数比较:见表1。治疗组治疗后发病次数比治疗前有明显减少,对照组治疗后发病次数较治疗前也有所减少,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2 肺功能变化:两组患儿治疗前肺功能指标FVC、FEVI的数值均接近预计值的80%,而表示小气道功能的FEF则明显低于预计值的80%,提示在哮喘缓解期仍存在小气道通气功能障碍。这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符。治疗后肺功能均提示有改变,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4 体会

篇5

[主题词] 针药并用;冠状动脉疾病/针灸疗法;心绞痛/针灸疗法;内皮缩血管肽类/血液

ClinicalTherapeuticEffectofCombinationofAcupunctureandMedicineandEffectsonPlasmaETandcGRPContentsinthePatientofAnginaPectoris

ZhaoYanling,TangChenguang,ZhangWei,etal(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HunanCollegeofTCM,Changsha410007)

[Abstract] Thirty-onecasesofanginapectoriswithdeficiencyofheart-Qiwithphlegmaccumulationandbloodstasiswrertreatedwithcombinationofacupunctureandmedicine,and31casestreatedwithsimpleacupunctureand31casestreatedwithsimpleChineseherbwereusedascontrol.ResultsindicatedthattherelievingrateofanginapectorissymptomsandtheimprovingrateofischemicelectrocardiograminthegroupofcombinationofacupunctureandmedicineweresignificantlysuperiortothoseofthesimpleacupuncturegroupandthesimpleChineseherbgroup(P

[Keywords] AcupunctureMedicationCombined;CoronaryDisease/acupther;AnginaPectoris/acupther;Endothelins/blood

笔者于1997年10月~1999年4月以针药并用方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1例,并与单纯针刺治疗组31例和单纯中药治疗组31例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1)中医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卫生部医政司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Ⅰ辑制定之标准。(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1.2 纳入病例标准采用病证结合研究方法: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且中医辨证符合心气亏虚兼痰凝血瘀证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2次以上者,方可纳入试验病例。

1.3 排除病例标准(1)经检查证实为心肌梗塞及其它心脏疾患,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颈椎病所致心绞痛患者。(2)合并中度以上高血压(Bp在180/110mmHg以上),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肝、肾、造血系统严重病变,精神病患者。(3)年龄在40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对本药过敏者。(4)较重度、重度心绞痛患者。(5)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4 分组及病例数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共分3组,即:针刺、中药并用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以下简称针刺组);单纯中药治疗对照组(以下简称中药组)。每组患者31例,共93例。病例均来源于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门诊27例,住院66例。治疗组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43~68岁,平均57.28±7.61岁;病程5月~22年,平均6.14±5.21年。稳定型23例,不稳定型8例。轻度17例,中度14例。针刺组31例,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45~69岁,平均56.13±6.59岁;病程3月~24年,平均6.29±5.77年。稳定型24例,不稳定型7例。轻度19例,中度12例。中药组31例,其中男24例,女7例;年龄43~67岁,平均52.15±5.78岁;病程2月~19年,平均5.17±4.65年。稳定型23例,不稳定型8例;轻度20例,中度10例。3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心绞痛的类型、严重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5 治疗方法、疗程及观察方法

1.5.1 治疗组(1)针刺法:取穴内关、郄门、膻中、心俞、厥阴俞、膈俞、足三里、丰隆。心俞、厥阴俞、膈俞行捻转补法,留针15分钟;内关、郄门、足三里行提插捻转补法,膻中行捻转泻法,丰隆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2次,6天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1天。(2)中药:内服具有补气化瘀、豁痰通络功能的自拟中药复方“胸痹平”(红参10g、丹参20g、川芎10g、三七3g(冲服)、九香虫10g、薤白10g、法夏10g、水蛭10g、地龙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1.5.2 针刺组单纯采用针刺疗法,方法同治疗组。

1.5.3 中药组单纯内服中药汤剂,方法同治疗组。上述病例共治疗观察4个星期,采用单盲法观察。观察治疗期间,停用其它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西药物,心绞痛发作时,以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

1.6 观察指标

心绞痛症状缓解率,心电图疗效,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血浆血栓素(TXA2)、前列腺素I2(PGI2)水平

1.7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F、q检验。

2 结果

2.1 心绞痛症状缓解率 见表1。

经秩和检验,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P

从表2可知,本研究93例患者中,治疗前有静息心电图缺血改变者(ST段下移>0.05mV)共86例。治疗后各组缺血心电图改善率经秩和检验,治疗组明显优于针刺组(P

2.3 血浆ET、cGRP水平变化见表3、表4。

从表3、表4可知,各组治疗前后血浆ET水平显著下降,而血浆cGRP水平显著提高,但各组比较,经q检验,治疗组降低ET和提高cGRP水平的疗效均明显优于针刺组(均P

2.4 血浆TXB2、6-k-PGF1α水平变化 见表5、表6。

从表5、表6可知,各组治疗前后血浆TXB2水平显著下降,且血浆6-k-PGF11α水平明显升高。但各组比较,经q检验,治疗组降低血浆TXB2和提高6-k-PGF11α水平的疗效均明显优于针刺组(均P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即《金匮》所谓“阳微阴弦”。本虚多责之心气不足,标实则以痰凝血瘀多见。故治疗上,针刺常选用心包经之络穴内关、郄穴郄门,补之以益心气、养心血、疏通经气;气会膻中泻之以行气通痹;心经、心包经之背俞穴心俞、厥阴俞及血会膈俞补之以活血通脉养心;丰隆泻之以蠲化痰浊;配足三里补之以调养气血;诸穴合用,补泻兼施,则可调心气,养心血,豁痰化瘀,标本同治。现代针刺疗效机理研究亦表明:心俞穴与心脏通过外周突分支投射的感觉神经元直接联系[1];手少阴心经循行的位置在胸髓上部胸1~3节段区;内关穴区的传入神经元主要为颈5~胸1脊神经节,而支配心脏的内脏传入神经也进入上段胸髓[2],故针刺心经腧穴与内关,可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中药治疗多以补气化瘀、豁痰通络立法,笔者每以自拟中药复方“胸痹平”投之。方中红参补益心气,兼可生津养阴;丹参、川芎、三七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薤白、法夏豁痰宣痹;配以九香虫、地龙、水蛭等虫类之物通络开痹止痛。全方合用,补泻兼施,则痰可蠲,瘀可化,虚可复,脉可通,胸痹之病自可缓解或消除。有研究表明,ET是由内皮细胞产生的、迄今为止作用最强的缩血管活性物质[3]。TXA2(TXB2为其代谢性产物,代表血浆TXA2水平)是由心肌细胞和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也具有较强的缩血管作用,且具有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功能[4]。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血浆ET、TXA2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病情好转而降低。笔者的研究表明,经过针刺或中药治疗,特别是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血浆ET、TXA2水平明显降低,其机理可能系通过针刺或中药汤剂内服抑制了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合成和释放ET、TXA2的功能。不仅如此,研究还表明,冠心病患者血浆cGRP水平明显降低,且与病情动态相关,而cGRP是由支配心血管系统的传入神经末梢释放的,是目前所知最强的血管扩张剂,且具有缺血预适应样作用并可改善缺血心脏的功能[5]。前列腺素I2(PGI2,6-k-PGF1α是PGI2代谢终产物,代表血浆PGI2水平)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具有较强扩血管作用[4]。本研究表明,经过针刺或中药治疗,特别是针刺联合中药汤剂内服治疗后,随着患者心绞痛症状的迅速控制和缺血心电图的明显改善,患者血浆cGRP和PGI2水平明显提高,证实针刺或中药治疗,均可有效调节心血管传入神经末梢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cGRP、PGI2。综合上述研究可知,虽然针刺或中药内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均可收到较好疗效,但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无论是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缺血心电图,还是对心血管调节肽ET、cGRP和血栓素、前列腺素I2水平调控,均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疗法和单纯中药内服,而单纯针刺组和单纯中药组之间,有关疗效性观测指标的改变,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提示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以中医综合疗法为佳。

4 参考文献

1 陈树林,等.内关、心俞与心脏相关的神经基础.中国针灸,1996;16(12):33

2 黄卫东,牟秀霞,郝喜书,等.心经腧穴和内关穴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中国针灸,1998;18(8):496

3 贺激波,兰军,丘瑞得.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冠心病中医辨证的关系.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7):581

4 胡国恒,谭元生.补气化瘀豁痰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国中医急症杂志,1995;4(4):156

篇6

关键词:云计算;临床技能;模拟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65-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法规的实施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机会越来越少,临床技能的培养受到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有所下降,这已经成为医学人才培养中的最大瓶颈之一。为了满足临床教学的需要,保证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临床能力培养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研究学者开始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如邱峰、张际平认为,目前医学教育中的临床技能培养存在要求高、难度大、实践机会少等问题,通过构建了远程医学临床技能培训平台,实现远程医学教育、协同诊断、手术观摩、三维虚拟手术实验等功能,缩短了医学院学生、各类医务人员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具体操作的时间,提升了整体的临床技能综合水平[1]。在实践方面,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构建了网络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为医学生提供网络典型病例库用于网上自学,从而提高医学生的疾病诊治能力[2]。

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医疗信息化建设领域中,已经将“云计算”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信息化建设中。但是云计算技术在临床模拟教学方面的应用,几乎为空白,还属于一个全新的领域。本研究通过将云计算技术与临床模拟教学相结合,通过数据采集接口直接将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电子病历系统(EMR)等系统产生的教学信息进行抽取处理,搭建基于云端的模拟教学系统,提供给医学生进行使用,这对于提升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云计算技术及其在教学当中的应用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Comput)、将基础设施作为服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将平台作为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 )和将软件作为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3]。云计算按照服务的类型可以分为基础设施云、平台云和应用云。云计算的目标是用户通过网络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最大限度地使用虚拟资源池,处理大规模计算问题。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和不断发展,云计算在教学当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云计算应用于教育领域,可以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辅助教学等诸多方面提供高效服务。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租赁服务、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新的网络教学模式以及促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云计算为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带来了更多方便的学习工具,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与IBM合作推出为大学和中小学服务的名叫“虚拟计算实验室”的云计算平台,包括在线使用教育材料、应用软件,计算和储存。随着技术的成熟,云计算正走进学校大门,为教育提供其强大的服务。

三、网络环境下开展临床模拟教学的可行性和优势分析

1.可行性分析

目前,医院基本上都建有HIS、LIS、PACS、EMR等各类信息系统。一方面,这些系统中储存着的各类信息能够为开展临床模拟教学提供海量的数据和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医院的HIS、LIS、PACS、EMR等信息系统当中存有的数据量巨大,结构极为复杂,这些数据必须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才能应用于教学当中。而现在,随着云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为建立基于医院各类信息系统的临床模拟教学云平台提供了可能性。

同时,互联网在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台,基于网络环境开展教学已经在各个高校蓬勃发展起来,师生普遍都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因此师生基于模拟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基本上不存在技术方面的障碍。

2.优势分析

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为教师单方向为学生提供“填充式”教学服务。教学期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体验,接收知识效率较慢,且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模拟教学云服务平台可以提高学生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改进了传统的“填充式”教学方法,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被动局面,并能提高医学教学质量。

同时,通过为学生构建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教师在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提前对学生开展“角色教育”,让学生在探究和思考中成长为学习主体,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临床模拟教学云平台的构成

通过对医院信息系统的综合分析,根据临床模拟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及云计算技术的特征,笔者们设计了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临床模拟教学云平台的架构,如图1所示。

临床模拟教学云平台拟从下到上分为三层:基础设施层(IaaS)、平台服务层(PaaS)和应用软件层(SaaS)。每一层都依托在下一层之上,上层使用下层定义的各种服务,下层对上层隐藏实现的细节,在无需过多了解其他层次的基础之上,将每一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理解和设计,进一步通过接口服务设计出整个教学信息云平台。

1.模拟教学云基础设施(IaaS)

(1)云数据中心

基于网络中心搭建模拟教学云基础设施,提供服务器、存储、网络以及其他设备,并进行统一虚拟化,形成虚拟化资源池。基于共享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规模效应,降低IT建设的总体投入。在虚拟化资源池之上,部署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以及运行环境,最终将基础设施以服务的形式向上层提供。

云数据中心包含主要模拟教学管理系统、教学医院数字医疗业务系统,支持各同构或异构系统的快速、标准接入,增强系统的开放性,增强各类信息采集的主动性,实现教学信息共享。各信息系统不再通过传统的接口方式进行数据交互,而是通过调用公共服务,即通过Web Service远程数据交互方式实现,并遵行相关的数据标准,如:XML、HL7等。避免在流程变化时各系统需修改接口程序的传统作法,降低系统的运维成本。

(2)数据采集、转换、传输接口

云数据中心是在各机构已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独立运行的医疗集团协同数据中心,通过汇总各机构私有的业务信息,为构建协同教学模拟平台提供数据支持,支撑信息共享和教学相关文本的互操作。因此,云数据中心必须将现有业务系统的私有数据转换为标准数据,抓取到云数据中心后进行集中存储。数据接口可直接从各级机构中获取数据,根据各系统私有基础数据字典与云数据中心标准数据的映射关系,数据采集接口直接将各系统产生的教学信息转换为标准数据,通过网络直接传输到数据中心,或者按教学文本共享标准和规范生成独立存贮的XML文件,通过移动存贮介质上传到数据中心,以满足数据采集和传输要求。

(3)云平台网络

教学网络云服务是基于稳定网络的,对带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处理大数据过程中,对处理单元和存储单元的链接速度要求高,数据长途传输也会引起人们对延迟的担忧,再加上网络的稳定性问题,网络传输速度和质量可能会成为云计算在教学模拟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瓶颈。为了解决网络质量和速度问题,需要通过打造稳定的网络基础设施,提升网络质量和速度,以保证云服务的快速响应能力。

网络是云平台的基础,需要提供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保证服务质量、配置简单、便于故障诊断。网络(即云平台网络)采用双核心、分层次设计,网络设备采用智能、安全、管理功能丰富的设备。整个云平台内网网络采用层次化网络架构设计,分为汇聚层和接入层。

(4)云资源调度管理

云基础设施的核心是云资源调度管理(虚拟化技术),分为计算、存储、通信三个层面。计算层面的虚拟化以Xen、Vmware等虚拟机产品为基础,利用半虚拟化思路实现虚拟机监控器与操作系统的特权控制与超级调度、内存分配与地址转换,最大限度减少虚拟机工作中的指令映射次数,使虚拟机效率接近裸机效率。存储层面的虚拟化以完善数据的抽象层表示方法,首先为不同用户的数据建立一个逻辑空间,然后将逻辑与物理存储空间做一个映射,从而使得不同类型的存储介质对上层应用透明。通信层面的虚拟化为不同用户构建虚拟私有网与虚拟局域网。虚拟局域网利用访问控制技术使得局域网内的使用者只能访问域内资源,虚拟私有网利用签名与认证技术使得未授权使用者无法访问和理解域内资源。

2.模拟教学云端管理平台(PaaS)

模拟教学云端管理平台(PaaS)建设的目标是通过网络提供托管应用程序的平台服务,它为应用系统提供了透明的基础设施访问服务,包括技术支撑层服务(如数据访问引擎、元数据管理、规则引擎、界面开发等)以及领域支撑层服务(如租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运营者管理等)。构建模拟教学云端管理平台(PaaS)除了提供通用支撑服务,更重要的是建立与业务紧密相关的教学信息平台,实现教学、医疗资源整合,为教学服务提供一体化的支撑,建立标准规范,提高教学数据质量,促进教学信息共享和协同教学。

(1)教学信息协同平台

教学信息是以教学活动为中心的全过程的数据记录。信息平台是建立在电子病历、医嘱、检验、医学影像、心电、手术麻醉、护理、示教等各类信息系统基础上,满足模拟教学现场的信息需求,能够改善教学传统模式的综合信息平台。信息协同平台是指建立在基于云数据中心的教学信息共享基础上,实现各机构之间的教学业务协同,是将所有教学信息,按照教学模拟活动发生的时间顺序组织,实现一体化展示,供多级机构及学员查询。此外,为支持大型医疗集团的信息应用,教学信息协同平台还应能将信息导出为独立的XML文件,以及读取XML格式的教学信息并将之存储到数据中心的功能。教学信息协同平台还应实现教学文本互操作功能,并由权限管理和身份认证系统保证模拟教学文本互操作的安全。

(2)教学资源机构间整合平台

聚合学校的教学与医疗信息化资源,建设“教学资源云端管理平台”,将学校信息化资源分批进行统筹整合。以教学资源信息的采集、存储为基础,能够自动产生、分发、推送工作任务清单,为各类教学服务活动提供支撑。通过整合学校内教学、医疗优质资源,以医学教育业务为核心,建立全校内统一的模拟教学服务云平台。

在网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临床模拟教学云平台可实现学校与其协作教学单位(国内外知名医科学府)的跨机构模拟教学协作,从而实现教学资源跨机构整合。

(3)基于云计算的智能提示服务

智能提示服务是为教师、学生等提供的提示、呼叫等服务。教师在模拟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智能提示功能,获得学生各类模拟操作相关信息、提请批阅信息等,从而提高模拟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业环境的适应能力。

3.模拟教学云端应用服务(SaaS)

(1)云端的模拟教学业务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模拟教学业务应用将传统的信息管理业务改造成适合云计算的多租户模式,形成一个标准化、集成化的信息平台,实现医学模拟教学信息的规范化、一体化管理,规避“点对点”式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并使得学校可以基于信息平台整体上进行教学业务流程优化与管理。

(2)基于模拟教学云的教学流程改造

由于现有的优质教学资源紧张,所以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教学业务流程,采取远程示教、远程批阅等手段来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建立跨校区跨机构模拟教学角色唯一主索引:模拟教学信息化是以教学为枢纽,以临床模拟为基础和主体。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角色的唯一、准确识别就显得格外重要。基于同一模拟课件适用于多种学员类型:结合目前教学模式,将同一模拟课件向不同专业、不同学员提供模拟教学服务,提高课件使用效率。基于呼叫平台的短信导教服务:基于呼叫平台,实时告知学员、教师模拟教学时的状态,创新教学模式,减轻教师工作量、丰富学员知识获取渠道。

(3)云端的模拟教学系统

云端的模拟教学系统可以实现统一管理,主要包括模拟医院临床的所有业务系统、示教管理系统。

1)医院临床业务系统

搭建医院实际业务场景所需的主流业务系统,如HIS、LIS、PACS、EMR等,系统的功能涵盖医院实际使用功能,且能满足医院主体业务模拟环境搭建的需求,使学员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平台的角色及权限体系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医生、护士、检验检查技师等),教师作为模拟环境中的协同方对教学模拟场景中学员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理的处方、病历、技师报告及相关医疗质量控制等环节进行评价、指导;在网络条件具备的条件下,与教学协作单位开展远程教学合作,可在模拟场景之外开展远程教学活动,丰富模拟教学的内容。

2)示教管理系统

对模拟教学中学员的角色扮演过程进行后台管理、过程控制、教学成果评价等所需的软件系统,如模拟教学组织功能、学员成绩统计功能、学员模拟点评、课件管理功能等。

(4)云端的教学信息共享与文本互操作

云端的模拟教学共享面向全体教师和学员,实现对模拟教学相关信息的共享及调阅,从而全面掌握模拟环境情况。学员和教师都可使用相关模拟教学信息,同时模拟教学文本的互操作能为教师及学生创造一个实时互动的教学环境。临床模拟教学平台可以支持远程示教,从而为学员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五、总结与展望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临床模拟教学云平台通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临床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模拟医生角色进行临床诊断,让学生对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疗思路有系统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下一步,笔者们将进一步收集和分析师生对临床模拟教学的实际需求,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对该平台进行实际开发并应用于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邱峰,张际平.远程临床医学技能培训的实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1):91-96.

篇7

关键词 中青年急性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酶联免疫分析法 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205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了我国的疾病谱和死亡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有关研究表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占全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2.7%~14%。本研究拟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评估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男43例,女30例,年龄28~50岁,平均46.37岁,发病后就诊时间1小时~4天,平均1.5天。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经颅脑CT或者MRI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可能影响血浆Hcy水平的因素:①无严重慢性疾病,如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巨幼红细胞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的心脏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②近8周来没有服用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未服用抗癫痫药物、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等等。另征集健康志愿者(对照组)70例,男39例,女31例,年龄29~49岁,平均年龄47.51岁。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的构成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Hcy的检测方法:脑梗死组入院次日清晨取空腹静脉血4ml,与1小时内以3000r/分进行离心分离血清,将血清置于-20℃冰箱内冻存。仪器与试剂:Olympus Au2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总Hcy含量,测定值以μmol/L表示。健康对照组采取标本方法同上。正常值Hcy<15μmol/L,空腹血浆Hcy≥15μmol/L为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血症。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结 果

脑梗死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死组Hhcy,升高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讨 论

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Met)循环的中间代谢产物,在体内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中的Met转变而来。Hcy在体内有3种存在形式,即游离型、双硫同型和混合型。Hcy在体内有3种代谢途径:①再甲基化途径:在各种组织中一维生素B12为辅酶,从N5-甲基四氢叶酸获得甲基,,在Met合成酶(MS)的作用下,生成Met,即蛋氨酸循环。另外在肝脏和肾脏中,Hcy在MS的作用下从内铵盐中获得甲基变为蛋氨酸;②转硫化途径:在维生素B6和β-胱硫醚合成酶(CBS)的作用下,以维生素B6为辅酶,与丝氨酸合成为胱硫醚;③直接释放到细胞外液途径:此过程与蛋氨酸浓度密切相关,释放到细胞外的Hcy增加反映其生成和代谢紊乱。

HHcy血症的毒性作用可能通过血管内皮细胞(EPCs)的损伤和功能紊乱、炎症因子的作用、代谢相关酶的基因突变、代谢辅助因子的缺乏等机制导致急性脑梗死。①血管EPCs的损伤和功能紊乱:血管EPCs在维持和调节血管系统健康起重要作用。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中血浆Hcy水平与EPCs数量呈负相关。也有研究表明Hcy可能加速EPCs的衰老。另外一氧化氮(NO)是评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重要指标;②炎症因子的作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白细胞介素-8(IL-8)是参与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促炎因子;③代谢相关酶的基因突变:Kim等研究发现MTHFR C677T、MTR A2756G基因突变与Hcy升高相关,MTHFR/MTR TT/AG基因型增加脑卒中的危险性13.46倍;④代谢辅助因子的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参与蛋氨酸循环,直接影响血浆Hcy水平。

综上所述,高Hcy血症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发病因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血浆Hcy检测简便易行,费用较为合理,可以在基层医院大力开展普查。探究血浆Hcy升高的原因,排除遗传因素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治疗高Hcy血症,对于降低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开辟了新的经济适用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苏江.青壮年脑梗死60例临床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7(1):13.

2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29(6):3791.

3 Boysen G,Brander T,Christensen H,et al.Homocysteine and risk of recurrent stroke[J].stroke,2003,34(5):1258-1260.

4 郝健,甑怀蒙.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左室重构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09,21:3604-3606.

篇8

关键词:纳洛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价值

围生期窒息而使得脑部血液、氧气缺乏而产生的一系列损害即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会对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产生影响,可能造成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2]。该病患儿通常表现为过度兴奋、意识障碍、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改变、惊厥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健康[3]。本文对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进行研究,2014年11月~2016年11月选择本院接收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82例作为研究对象,获得满意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1月~2016年11月选择本院接收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8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中,男患儿25例,女患儿16例,年龄1~22 h,平均年龄(12.24±9.65)h,体重2.18~4.36 kg,平均体重(3.12±1.03)kg,生产方式:9例顺产,13例剖宫产,20例产钳及胎吸助产,病因:10例吸入羊水胎粪,23例产时青紫或苍白窒息,8例宫内窘迫,1minApgar评分0~7分,平均1minApgar评分(5.21±2.34)分,对照组中,男患儿24例,女患儿17例,年龄1~23 h,平均年龄(12.91±9.28)h,体重2.20~4.51 kg,平均体重(3.34±1.12)kg,生产方式:8例顺产,11例剖宫产,21例产钳及胎吸助产,病因:11例吸入羊水胎粪,24例产时青紫或苍白窒息,6例宫内窘迫,1minApgar评分0~7分,平均1minApgar评分(5.10±2.17)分。观察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与对照组患儿并无较大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综合治疗,及时清除患儿口腔、鼻内分泌物、异物,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如有需要予以面罩吸氧或人工呼吸器,吸氧时维持PaCO2在40 mmHg以下,PaO2在50~70 mmHg以上,注意避免PaCO2过低或PaO2过高,纠正机体水、电解质紊乱,用碳酸氢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通过输注6~8 mg/kg葡萄糖来维持血糖水平,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通过输注5~15 μg/kg多巴胺维持正常血压,维持心率、组织灌注,予以营养支持、补液,补液量在60~80 ml/kg范围内,同时做好脑水肿防治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纳洛酮进行治疗,初始应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厂家: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20057857)剂量为0.01 mg/kg,如果效果不佳,则在10%葡萄糖溶液中予以0.05~0.1 mg纳洛酮,静脉输注给药,用药2次/d。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判断标准:无效:治疗3 d以上,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有效:治疗1~2 d,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部分原始反射恢复;显效:治疗1 d,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肌张力、原始反射恢复正常。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并采用件SPSS18.0对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部耗氧量较大,且脑部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有氧代谢、三羧酸循环,因此,脑部缺血缺氧时,脑部能量供应不足,使得脑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最终发生细胞凋亡[4]。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即为围产期缺氧而引起血液酸碱失衡、低氧血症以及一系列代谢、器官功能异常的损害,而急性脑功能损伤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5]。有研究指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患儿机体内β-内啡肽水平升高,说明β-内啡肽参与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学者指出,缺氧作用于延髓的吸气神经元或脑桥区,促进β-内啡肽释放。β-内啡肽能促使脑局部血流量减少,并对白细胞产生刺激使得自由基水平升高,使得脑损伤程度加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较好。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能穿透血脑屏障,通过与脑干阿片受体结合来阻断β-内啡肽结合阿片受体的结合,最终使得阿片样物质介导的各种效应受阻。纳洛酮能使患儿机体内β-内啡肽水平下降,促使机体血液、氧气供应得到有效改善,使得脑灌注压增大,使得脑损伤程度降低。纳洛酮与大脑分布的阿片受体结合,能阻断β-内啡肽直接抑制大脑皮层的作用,促进脑功能恢复正常,从而改善肺通气功能、PaCO2和PaO2水平、pH值,使得细胞钙离子通道发生改变,最终使得细胞水肿减轻。纳洛酮能对抗自由基,抑制自由基的释放,能避免脂质氧化反应,促使肝溶酶体稳定。纳洛酮能促进心肌收缩,使得心输出量增大,改善血液灌注,使得脑干等重要位置的血液供应充足,从而促使脑缺血缺氧状态得到改善。总之,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俊,陈丽霞,温晓芳,等.纳洛酮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18(10):69-70.

[2]杜京辉.早期应用纳洛酮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S100B蛋白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2):172-174.

[3]张延义.神经节苷脂联合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5例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6):61-62,65.

篇9

[关键词]液基薄层细胞学;传统巴氏涂片;宫颈癌;筛查

宫颈癌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高发肿瘤疾病之一,相关统计表明,目前宫颈癌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其死亡率居女性癌症之首。近年来,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呈递增之势,宫颈癌的诊断筛选也越来越受人们所重视。传统的宫颈细胞涂片法早已在宫颈癌的筛查中得到普及,但其准确率不高,因此尽早寻找一种诊断准确率高、方便快捷的筛查方法进行替代在所难免。为此,笔者对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826例患者进行研究,比较了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技术(TCT)与传统宫颈细胞涂片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826例患者作为对象。TCT组(TCT筛查)1742例患者,年龄22~68岁,平均(37.9±8.7)岁;孕次1~3次,平均(1.4±0.7)次;对照组(传统巴氏涂片)84例患者,年龄23~68岁,平均(38.2±8.8)岁;孕次1~3次,平均(1.5±0.8)次。病例纳入标准:(1)未合并肝、肾等脏器疾病;(2)无宫颈手术史;(3)有生育史;(4)检查时患者不处在月经期或妊娠期;(5)患者及家属均对本试验知情,且签署知情书。两组患者的年龄、孕次等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

1.2研究方法

观察组采用TCT筛查。具体操作如下:准备筛查所需仪器,包括无菌棉球、用于保存细胞溶液的塑料容器、细胞过滤膜、阴道扩张器等。首先在阴道中置入阴道扩张器。使用无菌棉球将宫颈表面的黏液、分泌物等擦去,一次性宫颈采样拭子通过宫颈入宫颈管左旋刷5圈右旋刷5圈刷取宫颈脱落细胞。再将拭子置于盛有PreservCyt液的瓶中进行刷洗,将宫颈脱落细胞浸泡并保存。使用采集器常规提取液体中细胞,将宫颈细胞制成标本,并置入离心管内进行20min左右的低速离心。离心完毕后,将上清液弃去,留约3mL沉淀转至塑料容器中,并制成细胞薄层以供筛查。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巴氏涂片法筛查。具体操作如下:准备筛查所需仪器,包括无菌棉球、巴氏涂片、阴道扩张器等。首先在阴道中置入窥镜,使用无菌棉球将宫颈表面的黏液、分泌物等擦去,将刮板置入宫颈旋转收集宫颈细胞,而后立刻将之涂抹于涂片上,重复操作,使用95%酒精固定。最后进行巴氏染色并固定,进行筛查。

1.3观察指标

(1)患者的最终诊断结果均以组织病理活检为准,活检阳性诊断标准为CIN Ⅰ-Ⅲ、SCC;(2)所有患者的筛查结果均使用TBS分级系统:意义尚未明确的非典型磷状上皮细胞(ASC)、有高度病变倾向的非典型磷状上皮细胞(ASC-H)、低程度病变的磷状上皮细胞(LSIL)、高程度病变的磷状上皮细胞(HSIL)、磷状上皮细胞癌变(scc)和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ILM);(3)检查方法指标包括敏感度、特异度和漏诊率,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特异度=真阴性/(假阳性+真阳性),阴性预测值=真阴性-/(假阴性+真阴性)。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计算,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进行表示,组间对比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若P

2.结果

2.1两组细胞学检查与组织病理活检符合率比较

两组细胞学检查与组织活检符合率比较,TCT组阳性符合率为75.89%(1322/1742),对照组为53.57%(45/84),两组间阳性符合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x2=671.03,P

2.3两组检查方法指标比较

两组检查方法指标相比,特异度均为100%无差异(P>0.05),而TCT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x2=671.03、5.10,P

3.讨论

宫颈癌是严重影响妇女生存质量的恶性肿瘤疾病,目前的研究显示,其病因多与患者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以及某些病毒传播有关。虽然宫颈癌致残致死率较高,但其从最初的癌前病变逐渐发展成恶性肿瘤却是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因此尽早对患者宫颈的病变情况进行诊断与治疗对预防宫颈癌发生、降低死亡率有重要价值。传统的巴氏涂片法敏感度较低,易发生漏诊,而近些年新发展的TCT在筛查宫颈病变情况时拥有更高的灵敏度。相关研究表明,TCT筛查的结果与组织病理活检的结果相符性极高。为了进一步探明TCT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效果,笔者对TCT于传统巴氏涂片法的筛查结果进行了比较。

在分析与组织病理活检相符率后,我们发现TCT组阳性符合率为75.89%(1322/1742),对照组为53.57%(45/84),两组问阳性符合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x2=671.03,P

篇10

【关键词】

艾司洛尔;全身麻醉;支气管内插管;心血管反应

Effect of different dosage esmolol on inhibit endobronchial intubated cardiovascular response

LIU Caitang,GUO Yaojun,LIU Peibin,et al.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TungWah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Dongguan 52311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suitable dosage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esmolol on inhibiting endobronchial intubated cardiovascular response.MethodsSixty ASA Ⅰ~Ⅱpatients who undergoing thoracic surgery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one ofthree groups(20 per group)to receive:0.9% sodium chloride 10 ml(groupA),esmolol 0.5 mg/kg(group B),esmolol 1 mg/kg(groupC).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and heart rate(HR)were recorded and ratepressure product(RPP)were calculated before induction(baseline),2 min after induction,and at instantly,2 min,5 min and 10 min after intubation.ResultsSBP,DBP,HR,RP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2 min after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as compared to the baseline values in all 3 groups(P

【Key words】

Esmolol; General anesthesia ;Endobronchial intubation; Cardiovascular response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3.07

作者单位:523110广东省东莞市中山大学东华医院麻醉科

开胸手术在实施全麻支气管内插管过程中,喉镜暴露声门和气管导管插入时常会引起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剧烈变化,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或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于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艾司洛尔是一种超短效的高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的优点[1],常用于预防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但目前剂量用法不一。本研究旨在探讨艾司洛尔的合适剂量,观察其对双腔支气管内插管所致心血管反应的预防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择期开胸手术拟行双腔支气管内插管全麻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2~70岁,体重48~76 kg,ASA Ⅰ~Ⅱ级,术前检查无明显插管困难(Wilson 综合评分≤3分),无心肺功能异常、无高血压病史,无心动过缓,无哮喘、过敏史及特殊用药史。根据用药随机双盲法分为三组: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艾司洛尔0.5 mg/kg(B组),艾司洛尔1 mg/kg(C组)。

1.2麻醉方法术前30 min 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100 mg,东莨菪碱0.3 mg。入手术室后常规面罩吸氧,建立外周静脉输液通路,局麻下桡动脉穿刺置管行动脉有创监测,采用Philips 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的SBP、DBP、HR 和ECG,取稳定5 min 后的数值作为麻醉诱导前基础值。各组均按顺序静脉推注咪唑安定0.6 mg/kg,芬太尼4 μg/kg,维库溴铵0.12 mg/kg和丙泊酚2 mg/kg实施麻醉诱导。随即A组给生理盐水10 mL,B组给艾司洛尔0.5 mg/kg(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C组给艾司洛尔1 mg/kg(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注射时间为1 min 。2 min 后经口明视插入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成功后连接麻醉机给予间歇正压通气。纤维支气管镜定位后妥善固定,根据PetCO2调节呼吸参数,术中持续静脉微泵异丙酚 3 mg/(kg・h)、瑞芬太尼0.05 μg/(kg・min)及吸入低浓度异氟烷维持麻醉深度。

1.3观察项目分别记录各组患者诱导前(基础值)、诱导后2 min及插管后即刻、插管后2、5、10 min 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及其观察期的最大值,并计算各对应时点HR和SBP的乘积(RPP)。由助手采用秒表记录气管插管时间(从面罩通气结束至气管插管成功后进行控制通气的时间)。心率小于60次/min和收缩压降低超过基础值1/3 者分别被认为是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如心动过缓或SpO2≤95%,停止气管插管操作,并静脉注射阿托品0.005~0.01 mg/kg或面罩纯氧辅助通气后,再行插管操作。低血压者通过加快补液速度和调整麻醉深度等处理予以纠正。

1.4统计学方法气管插管操作时间超过120 s和操作超过1次者排除研究之外。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全部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P

2结果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所用双腔支气管导管型号和插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20)

组别年龄(岁)体重(kg)性别比(男/女)插管时间(s)双腔导管型号比(F35/F37/F39)

A组53.6±13.554.2±6.313/762.4 ±17.24/12/4

B组51.3±12.555.7±6.812/858.1 ±14.64/11/5

C组52.8±14.256.1±7.213/761.7 ±16.35/10/5

麻醉诱导前,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麻醉诱导后2 min,三组 SBP、DBP、HR和RPP均较基础值显著降低(P

表2

三组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的比较 (x±s,n=20)

观察指标组别基础值诱导后2 min插管后即刻插管后2 min插管后5 min插管后10 min

SBP(mm Hg)A组126.7±16.495.7±15.8*152.3±24.7*137.8±21.1*128.5±18.2125.3±14.2

B组123.5±17.190.5±11.2*

137.7±19.5*

126.7±16.4

120.3±14.2

122.3±12.7

C组125.1±15.486.3±9.4*

128.2±15.3

124.4±13.6

119.2±13.1

120.2±13.4

DBP(mm Hg)A组83.4±11.658.3±10.4*91.3±17.6*85.5±12.782.3±13.482.7±12.4

B组80.2±10.755.2±8.2*87.5±14.4*80.7±12.678.2±12.679.2±13.5

C组81.6±10.452.5±7.6*83.4±13.375.4±11.2*76.3±10.4*78.3±11.3

HR(bpm)A组78±1581±15*98±14*90±14*85±15*81±16

B组77±1670±13*88±15*82±13*81±1680±14

C组78±1764±11*81±1279±1276±1178±12

RPPA组9892±17877951±1473*15756±2857*12513±2435*10092±20039913±1827

B组9516±16536797±1352*13273±2461*10450±2027*9571±16649543±1752

C组9773±18466058±1308*10802±20429316±17548924±1505*9052±1639

注:与诱导前比较:*P

观察过程中,三组患者RPP 最大值均低于20000。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于诱导后。发生一过性心率

3讨论

常规气管插管所致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包括两个刺激成分:喉镜显露声门对喉咽部的刺激和插入气管导管对气管的刺激[2]。这种喉镜、气管导管对上呼吸道的机械刺激可以引起交感肾上腺系统激活,儿茶酚胺释放和体液血管活性物质增加,导致一系列的心血管反应[3]。双腔气管导管可便于实施单侧肺通气,手术操作空间增大,并可减少误伤周围组织器官,使手术者操作极为方便,因而实施肺脏和食管等手术时,麻醉医师非常愿意使用双腔气管导管。但双腔气管导管管径较粗又多弯曲,并且需插入主支气管,插入过程中摩擦力大且易触及隆突,对咽喉和气管的刺激比单腔管更甚,因而心血管反应更为强烈。虽然此反应是一过性的,但其对合并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瓣膜病等患者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临床上为了预防喉镜操作和气管插管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的剧烈反应,常采用伍用麻醉性镇痛药、咽喉或气管内表面局麻、伍用钙通道阻滞剂等方法[4],各有利弊,而且效果常不够确切。盐酸艾司洛尔是一种新的超短时效作用的β1受体阻滞剂,它可预防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增加所致的心血管兴奋,并改善左心功能,降低循环阻力。艾司洛尔具有高度选择性,静脉注射后1~2 min起效,6~10 min达高峰,消除半衰期仅6~15 min,故应用预防气管插管引起的短暂血流动力学波动是行之有效的[5]。但其使用剂量仍存在争议,因为把气管插管时心率、血压升高控制在何种水平尚无定论。艾司洛尔剂量过大,可致心动过缓、血压过低,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无益。本研究分别采用0.5 mg/kg和1 mg/kg两种剂量的艾司洛尔应用于双腔支气管内插管期,结果发现两种剂量的艾司洛尔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插管过程的心血管反应,但1 mg/kg组的预防效果明显优于0.5 mg/kg组。本研究中A组、B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均发生于诱导后,但两组间并无明显差异。RPP是反映心肌氧耗量的指标,一般认为RPP大于22000 与心肌缺血高度相关[6]。本研究中,虽然插管后期间三组RPP分别有不同程度升高,且B组、C组明显低于A组,但各组患者的RPP最大值均未大于20000,说明在常规麻醉诱导下实施双腔支气管内插管并不引起心肌缺血发生。综上所述,应用0.5 mg/kg和1 mg/kg两种剂量的艾司洛尔均能有效抑制双腔支气管内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但1 mg/kg艾司洛尔预防双腔支气管内插管时,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为较理想的剂量。

参考文献

[1]王玲,罗爱伦.盐酸艾司洛尔预防全麻患者气管内插管致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中华医学杂志,1999,79(11):828831.

[2]李玄英,薛富善,张国华,等.GlideScope 视频喉镜和直接喉镜经鼻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比较性研究.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147148.

[3]Randell T.Haemodynamic responses to intubation:What more do we have to know Acta A naesthesiol Scan,2004,48(4):393395.

[4]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7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