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行业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监管行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监管行业

篇1

关键词:烟草行业;监管体系;问题与现状;策略

前言

改革开放之后,烟草行业市场中呈现出各种问题,使国家烟草局不断完善烟草专卖的管理方式。本文主要针对烟草行业专卖市场监管体系的问题与现状进行策略探析。

一、 完善烟草行业专卖市场监管体系的重要性

烟草行业是属于国家统一管理、垄断的行业,国家直接负责生产、分配与销售,对烟草专卖品实施专卖管理。烟草的专卖制度不仅有利于国家利益,也符合消费者的利益。从国家来讲,烟草行业的税收在国家整个财政收入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从消费者来看,烟草专卖品属于高消耗品,可以创造出很多利润,这就导致出现很多不法商人制造假烟的情况,使卷烟对人体危害的程度大大增加,所以必须对烟草专卖品实施专卖监管。随着专卖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烟草制品的质量得到保证,国家以及消费者都获取到最大的收益[1]。

二、 烟草行业专卖市场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一) 不完善的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偏差

目前许多地方烟草局机构设置不合理,如市局稽查队对查处、经营、指导以及协调方面不到位,在很多案件中盲目处理问题。而且没有完善的基础监管部门,对烟草零售户的管理过于疏忽。另外对市场监管人员的配备出现偏差,多以一名专卖员负责多个地区的烟草专卖,很难进行精细的监督管理。

(二) 考核制度不完善

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考核指标、对主体的衡量评价以及考核内容等方面。在评价市场整体的状况时,缺乏定性指标,通常只注重需要查处的案件数量以及烟草制品的数量。进行考核评价时,多以上级领导的衡量评价为主,忽视了消费者、零售户以及基层监管部门的衡量。在考核内容上,脱离市场实际情况,以同样的方式去考核不同地区的监管水平,很难解决各地区出现的问题。

(三) 信息系统不够精细化

现阶段的专卖管理业务系统多集中在业务办理方面,对于业务分析或者业务分解的方面不够重视,导致专卖管理人员在收集信息、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很难做到游刃有余,经常以带着问题去工作的方式走进市场。

(四) 烟草行业专卖市场监管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如上海奉贤烟草公司一天之内查处7个无证批发卷烟仓库、广东茂名一个月之内查处6个制假窝点等。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等案件仍然不断出现。多数的监管人员在办理烟草专卖许可证时,还存在“人情证”的现象,在处理案件时,执法不公、执法不严,使烟草市场监的管工作很难进行。

三、 烟草行业专卖市场监管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 执法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

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大多没有落到实处,过分的强调监管,没有认识到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处理案件过程中经常采取粗暴的执法方式,导致出现很多暴力抗法的事件,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使监管力度更加弱化,监管人员的执法形象也受到严重影响。

(二) 不规范的行政执行

由于烟草专卖的相关法律一直不够完善,使执法依据不够充分,很多执法人员在处理案件时,在处罚措施与罚款幅度的方面随意性很大,例如在经营者住所或者仓库查获卷烟,执法人员很难找到相关法律依据进行处理,经常会“自由发挥”。所以完善法律制度、规范行政执法势在必行。

(三) 监管人员素质低下

监管人员在处理案件中必须具备执法能力以及道德素养,执法水平不足、道德修养低下很难做好市场监管、净化市场的工作。所以必须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优化专卖队伍人员的结构[2]。

四、 烟草行业专卖监督的策略

(一) 完善市场监管的标准体系

市场监管的标准体系主要是指对监管人员、监管行为、工作流程、监管机构等方面构建合理的规范体系,比如在市局稽查队下设立多个稽查小组、成立各个辖区的监管机构、成立案件查处的专业队伍。对岗位人员要明确职责以及任务标准,同时保证监管人员数量,使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另外要完善业务流程规范,在应急处理或普通案件处理工作中,要明确规范标准,监管人员需经常进行日常检查,形成监管报表,重视对零售许可证的审查与后续监督。最后要形成一套科学的监管体系模式,如“单元化管理”或者“网格化监管”,在市场监管中都可以发挥良好的作用,监管工作的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二) 完善市场监管的质量控制体系

市场监管质量控制体系作为辅助机制、考核机制,要对市场监管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适时地进行评价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发挥主动作用,烟草监管部门及其他部门相互配合进行市场的清理和整顿,同时与公安部门、工商部门也要建立协作机制,完善信息反馈制度。其次要建立信息化支撑系统,使监管人员可通过信息化工作平台整合营销、证件以及案件处理等信息内容,增强对违法经营的打击力度。最后要建立市场监管的考核系统,根据不同地区烟草市场的差异性以及监管的落实度建立不同的考核标准,有效地解决监管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推动整个市场监管水平的不断上升[3]。

(三) 完善市场监管的结果运用体系

以合法方式运用市场监管工作的结果而形成的体系被称为结果运用体系,帮助鼓励经营者守法经营,惩处违法行为。市场监管的结果运用体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对零售许可的结果的运用,烟草专卖的零售许可是零售业务的主要根据,对被准予认可的零售户应以各种方式向大众告知,增加了持证零售户的公信力。同时对零售户进行适时地指导,比如将许可证放置显眼位置,在旁边标注卷烟编码以及举报电话,既加强了对烟草专卖的监督,也帮助消费者有效地区分烟草制品的有证和无证经营。第二是将监督检查结果运用于实际之中,及时曝光非法行为,将检查结果公诸于众,可有效地遏制违法行为。第三是对打假、打私结果的运用。一般震慑不法分子以及引导烟草零售户合法经营最好的方法就是对犯罪行为的重罚惩处,监管人员可通过媒体报纸等将查处情况进行宣传,或者在法制宣传日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进行实物、图片的展示,增加消费者的拒假意识。

(四) 完善监管队伍的建设

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需求,必须加强对监管人员的整体建设,无论在政治素质,还是业务能力方面。同时对领导层的思想、组织、作风、廉洁等建设也要重视起来,只有起到表率带头作用,才能让基层人员依法办案、秉公执法。对基层人员应采取责任制和奖惩制,适时地进行培训和学习,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保证烟草行业专卖市场监管的有效实施[4]。

结论:一个科学的、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才能保证市场监管的质量。烟草行业专卖市场监管体系需要不断完善,监管人员需要不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才能促进烟草行业的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湘西自治州烟草专卖局(公司))

参考文献:

[1]李胜利.构建卷烟市场监管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3,11(25):3-6.

篇2

银川市自来水总公司成立于 1958 年,注册资金 9.8 亿元,日供水能力 36 万方,管网长度1250 公里,承担着银川市三区两县一市自来水供应任务,水源全部采用深层地下承压水,下设16 家子公司。2009 年,银川市市委、市政府为了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国内外有水务运营经验的的战略合作伙伴,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转换自来水公司的经营机制,提高供水行业的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决定对原银川市自来水总公司进行改制,经过近两年的努力,2011 年 5 月改制后的公司正式挂牌运营,改制后公司名称为“银川中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股东及持股比例为:银川市国资委持有 51%,中铁一局集团公司持有 46.55%,天津创业环保集团持有 2.45%。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具有铁路、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铁路铺轨架梁工程、公路路面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十二五”期间,公司将努力构建以工程、施工总承包为主业,水务、房产为多元的产业结构。相信与央企合作后,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在管理水平上会有一定的提升。

一、供水企业进入市场探悉

在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所有的企业都在转换经营机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进入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和选择,但是,由于城市供水的天生自然垄断性,产品性质,市场范围、销售方式、价格政策等方面与其他工业企业有较大区别,注定在转换经营机制进入市场过程中需要解决很多特殊的问题,需要经过特殊的途径才能完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然要以盈利为经营目标,最大限度的追求资本增值,在企业生存的基础上,去追求更大的发展。供水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点在于它的社会性和垄断性,更多注重的是社会效益,既要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用水需求,还要满足供水用户对供水服务的需求,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使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和积累,为扩大再生产做准备。实现这一切必须为供水企业确定建立符合市场原则的科学的合理的水价调整机制,才能满足供水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条件。在水价机制未形成之前谈供水企业进入市场是空谈或者说是单方面的、形式上的,去年在参加北京水论坛上获悉,2009 年全国自来水生产企业亏损比例为 79%,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大规模亏损供水企业的局面呢?水务企业以自然垄断方式独占区域内的供水市场,有较稳定的高度均匀的现金流,在金融机构有较高的信用,融资渠道畅通,即使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仍然能保持现有规模的正常生产经营。水价不到位是造成亏损的直接原因,没有自身积累,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哪里来呢?只有靠政府、靠财政,我认为不能靠自身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企业不是真正进入了市场经济,要使供水企业具备自我发展能力首先一点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调整机制,其次是深挖潜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实现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应授予供水企业特许经营权,以协议的方式约束供水企业和政府的责、权、利,供水企业必须对城市供水承担起全部责任,政府为供水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监督和服务,现阶段多数的供水企业,由于三权不分离,可以不计成本的完成政府应做的事情,没有各司其职。供水企业企业不像企业,政府不像政府,企业在干政府的事,政府在插手企业的具体工作。上述的中心为供水企业进入市场经济前提是水价要形成调整机制,水价也要做到有条件的市场化,这样供水企业才能完全置身于市场,水价的调整到位是供水企业增效的或扭转亏损局面的,具各扩大再生产能力的直接途径或根本源泉。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工作、财务人员的作用)

财务管理目标又称理财目标,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研究财务管理目标有利于完善财务管理结构,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科学地设置财务管理目标,有利于优化理财行为,实现财务管理良性循环。企业财务管理要站在企业战略规划和实现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要着力转变财务管理的职能定位,由原来的核算型财务转变为战略支持性财务,财务部门要提高日常核算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支持企业发展的信息服务工作中,和企业高管一起,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提供信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正确定位,深刻理解企业战略,把企业的脉搏主动出击。作为企业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财务管理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财务战略既是企业战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财务战略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要求,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应该是企业资金的有效流动,而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等活动会弓 I起资金流入或流出企业。

篇3

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之前,整个国民收入除掉消费部分之后了形成社会储蓄,其出路一是国家投资,二是银行贷款,即储蓄一国家投资+银行贷款。个人收人节余只能存入银行,形成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个人无支配这笔资金进行直接投资的机会,作为国有企业也无独立的投资权限,国家的投资则是动用财政收人,则财政收人也是广义储蓄的一部分,银行则利用存款按计划发放贷款。这种计划经济下单一投融资模式,限制了多元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无法发挥直接融资的优越性,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证券市场的兴起,赋予社会公众和法人机构以直接投资权利,社会公众和法人机构储蓄一部分用于投资股票、债券,从而使储蓄流向结构发生变化,即储蓄~国家投资+个人及机构投资+银行贷款。投资主体选择金融资产,不仅要考虑资产的安全性,而且要考虑资产的收益性和流动性,努力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目标。社会投融资格局的变化还引起了社会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变化,直接投资扩大活跃了消费市场,这不仅在于投资收益对投资者补充了新的购买力,而且投资结果扩大了企业规模,改良了企业的素质,提高了职工收人及消费水平,有利于住房商品化等新的消费热点形成。

二、证券市场发展对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1.证券市场的发展提高了全社会的储蓄水平,扩大了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来源。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拓展了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提高了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进而提高了边际储蓄倾向和社会总储蓄率。80年代我国的总储蓄率平均是36%,90年代前五年平均是40.1写,1996年已经提高到42%,在总储蓄率增长同时,国民生产总值也以每年9%以上速度增长,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现在金融体系的总资金流量就要比80年代增长几十倍。

2.证券市场发展改变了资金在各金融机构的分配格局。证券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存款同时,又增加了银行新的资金来源渠道。证券市场建立之初,居民储蓄和企业闲置资金主要以企业存款的形式存在。证券市场兴起以后,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居民储蓄存款和单位定期存款,证券市场的发展对银行存款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具有分流作用。同时,由于经营证券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必须通过银行办理结算业务,证券发行市场上股票申购资金、股本资金、证券流通市场股民交易资金、券商结算资金又成为了商业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证券市场从银行分流各项存款形成各类证券资金过程,是一种跨系统、跨地区的资金运动,证券市场资金回流到哪个地区的哪家银行,回流到哪家银行分支机构,回流资金多少,取决于各家银行综合实力和服务质量。由于存款是银行生存和发展基础,可以预见,商业银行争夺证券市场资金竞争将趋于白热化。今后,哪家商业银行服务手段先进,服务水准高,哪家商业银行就可以从证券市场上森得更大的资金份额。

3.证券市场的发展,增强了银行负债的流动性。由于证券市场资金,其流动性极强,商业银行吸收这类存款越多,其负债流动性也越强。由于商业银行负债流动性提高,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对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负债流动性的提高,也增加了商业银行调度头寸难度,不利于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三、证券市场发展对银行信贷资产业务的影响

证券市场发展,对间接融资为主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在负债业务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资产业务方面。证券市场对资产业务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证券市场的发展减少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需求量,冲击着银行现有信贷资产的规模。证券市场发展为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提供了便利条件,资金实力强,经营效益好,信誉优良的大中型企业,将改变传统的融资结构和方式,由单纯依靠银行贷款,改为银行贷款和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相结合,企业所需长期资金将更多地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进而减少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的需求量。银行长期信贷资产比重下降,资产流动性提高,从而有利于实现银行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对称性,增强银行经营的灵活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创造了有利条件。

2.证券市场发展改变了银行资产结构,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证券市•场产生之前,我国银行的资产主要表现为贷款资产。由于各级政府对银行贷款的强烈干预,形成了大量不良贷款。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国家财政主要是吃饭财政,无力向国有企业注资,国有企业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经营,而国有企业低效率和信誉度低,又进一步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证券市场兴起后增加了金融资产品种,给商业银行按资产“三性”原则调整资产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商业银行资产要适时转换,寻求新的出路,重整资产结构,实现资产结构多元化,改变原先单一贷款型资产结构,将一部分资产投向优良证券,尤其是国家债券,分散经营风险。这样既给银行资金找到了新的出路,又增进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赢利性,同时,银行证券投资也是央行实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基础。

3.证券市场发展给国有商业银行盘活不良资产提供了新的机遇。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银行商业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两大难点,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的高负债和银行的高不良资产。对于商业银行已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实践证明完全靠企业破产、银行核销呆帐、财政注资这些办法是消化不了的。企业大量破产,社会承受不起,也无法保全银行信贷资产;银行盈利水平低,提取呆帐准备金数量有限,核销呆坏帐也十分有限,国家财政年年赤字,更无力拨款消化巨额不良债务。盘活银行不良资产,根本途径还是要搞活经济,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困境。证券市场发展,拓宽了国有企业融资渠道,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提高国有企业自有资金的比例,降低负债率,减轻利息负担,增强抗风险能力。证券市场发展不仅是为企业提供了一条融资渠道,其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为国企提供能使存量资产得以流动和增殖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四、证券市场兴起之后银行信贷管理对适应证券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商业银行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服务证券市场过程中壮大实力,在支持企业改制和股票上市过程中盘活信贷资产。

1.牢固树立客户第一的观念,积极为证券发行和交易提供优良服务,通过证券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实现银行资金的回流,增强资金实力。首先,在证券发行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要利用遍布全国的营业网点和先进的资金结算系统,积极为证券承销商收缴股票发行资金;其次,在证券交易和资金结算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为股民提供准确、安全、快捷的证券资金清算服务,争取券商和股民开立存款帐户,吸收券商和股民在证券交易和结算中的沉淀资金。第三,密切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作,签订委托协议,吸收基金管理公司的资金。

篇4

一、强化行业自律和市场环境治理

当前行业经济增长下行和经济效益严重下滑,除产能还有新增、外部需求有一定减少的共性因素外,行业内缺乏协调、共享发展的理念和行业自律不足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为共同能动应对当前建材行业严峻的发展形势,有效遏制建材行业增速和效益继续下滑,全行业首先要共同树立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行业兴企业兴、行业企业共命运的共识上来。

第一,全行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行业荣辱观、职业道德观,深刻认识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寓于行业利益的辩证关系,认识维护行业利益是保护企业利益的根本前提,为了行业企业的今天和明天,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尊重行规行法,尊重价值规律,尊重劳动成果,按实际需求组织生产,反对继续新建产能,反对无序跌价、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在行业内形成抱团取暖、协同发展、共享发展的共识和良好氛围。

第二,各级、各类建材行业协会要积极主动发挥作用,加强对各地区、各产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协调。全国性各产业类协会要制定对各产业企业有约束力的、有责任追究的、要违规者承担后果的自律规则与公约;各省市协会要制定解决区域内市场协调与治理的规则。2016年上半年要在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三大产业率先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通过研究制定相关规则与公约,强化行业自律,制止低价倾销的恶性竞争行为,并有效组织行业力量坚决抵制不讲行业道德、有损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对违反规则、公约的企业进行呼吁、约谈、制止,甚至惩罚。凡带头违约者,劝其退出各级协会组织。使行业协调与自律、维护市场秩序工作落到实处,真正敢作为、有效果。

第三,建材行业广大企业要正确认识当前形势,把握住遏制经济增长下行和下滑的主动权,合理组织生产,规范营销行为,从自身做起,严格杜绝并敢于制止恶意扰乱市场正常秩序的行为,通过主动加强自律,积极参与制定区域、行业自律规则和公约并主动遵守,共同维护行业秩序和市场环境。

第四,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建材供给侧矛盾除了产能严重过剩的直接原因外,不按市场实际需求组织生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主要产业产能利用率总体不到70%的背景下,生产组织必须服从客观需要,不能有多大产能开多大马力,这是造成无序竞争的根源之一。为此水泥行业要将错峰生产由北方地区延伸到南方各省市区域,不仅北方地区要限产、错峰生产,南方其他区域也要按区域需求有效组织错峰生产或限产;平板玻璃行业要积极组织研究和探索适应行业生产特点的提前冷修、推迟点火、降低拉引量等限产措施。产能过剩行业都要结合本行业、本区域的特点,有组织地一方面挖掘限产潜能、一方面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过剩产品限产、短缺领域开发。

二、企业要继续挖掘潜力,降本增效,向经营要增效、用管理降成本

挖掘潜力、降本增效是企业永恒的课题。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加强精细化经营管理,降低成本和管理费用,是企业应对市场需求减少、企业效益下滑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第一,企业要坚持向内挖潜的意识不放松,坚持向经营要增效,用管理降成本,从价格出效益,通过坚持不懈地挖掘自身潜能达到积微成著的效果,实现降本增效,遏制效益下滑,提升盈利能力。同时要主动开发新产品,创新营销模式,通过延伸产业链、拓展服务产业、增加深加工产品比重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手段优化存量,寻找和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各级、各类建材协会每季度都要召开相关会议或活动,引导并促进区域内企业挖潜增效,在区域内树立标杆企业并明确对标的标准,着力组织开展区域性、行业性的对标活动;组织企业大力开展以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节能环保、提高运行效益为目的的技术改造。及时跟踪、了解企业在生产营销新方式、降本节能新工艺等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通过设立合理规则,在区域内、行业内进行有条件的推广和应用,共同提升企业有效抵抗风险的能力。

三、共同推进建材工业供给侧改革,坚决遏制新增产能,增加有效供给

建材行业当前面临的经济增长下行、效益严重下滑问题,表面上是外部市场需求不足、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实质很大程度上是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因此,要从建材供给体系入手,加强推进建材行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根本问题是要真正转变发展方式,在坚决遏制新增产能的同时,把开发新需求、增加新产品、拓展新的应用领域摆在行业、企业一切工作的首位。被动能不能摆脱、困难能不能摆脱关键是新需求有没有,因此要把开发、开拓新需求作为应对经济增长下行和扭转经济效益下滑的根本手段。

第一,坚决遏制低效雷同技术的传统产业新增产能。各级、各类省、市、区建材行业协会都要积极向政府部门呼吁和建议,再次修改新项目的审批办法,改变利益冲动左右项目的体制弊端,建立一套由政府相关部门、中介机构、纪检监管机构和协会共同参与的公平、透明、公正的制衡监管机制;全行业要加强自身利益和行业利益维护意识,各地方协会和广大企业要主动举报和曝光违规新建生产线,并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惩戒。对所在地区仍有新建产能且制止不力的地方协会也要予以通报。

第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各产业都要在确保按照现有标准完成淘汰落后任务的基础上,依据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国家标准,制定一批新的落后产能和低效产能淘汰标准,并致力推动政府出台。同时,创新和提升一批现有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淘汰一批相对落后并已失效的产品、装备标准,率先推动标准本身的转型升级,推动行业转型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

第三,加快绿色建材生产与应用,增加和培育新的增长点。要认真落实《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的要求,制定绿色建材标准和生产、应用相关实施细则。每个产业都必须有明确的新的应用领域、新的功能与新的用途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绿色建材产品的开发目标和应用支撑点;着力发展建材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出发展建材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通过打造产学研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突破关键技术与装备瓶颈、突破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瓶颈,推动建材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绿色服务产业链,结合产业特点,形成有针对性的产业服务模式,尤其是加速开发特种水泥和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推广应用,加快低辐射节能门窗玻璃的推广和应用,加快一批传统产业深加工产品的发展。

篇5

关键词:资本监管;银行;竞争度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4-0014-03

一、引言

2004年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对商业银行实行资本监管。 在随后几年内,我国资本监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对资本监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我国银监会于2009年8月18日向各大商业银行下发《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修订后于2009年10月21日正式下达至各商业银行,限制了次级债在商业银行间的互相持有。2009年12月16日我国银监会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指引》,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和流程规范等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2009年12月24日银监会了《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为商业银行建立有效的验证体系提供了明确的标杆。2010年1月13日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通过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推动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和控制机制,实现资本要求与风险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密切配合,提高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1988年颁布的《巴塞尔协议》是全球最早的统一资本监管标准。《巴塞尔协议》除了提高商业银行抵抗风险能力外,还统一了资本充足率要求,维护了商业银行的公平竞争。各个国家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不同而导致各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不一样,资本充足率要求低的国家银行往往会保持较高的竞争力,但同时也增加了风险。统一资本监管要求不仅能保持商业银行国际公平竞争,也有利于一个国家国内银行业的公平竞争。

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资本监管并不能完全保证银行业的公平竞争。一是因为各国对资本监管的态度不同,有的要求严格,有的则较松;二是不同银行获取资本的成本不同,Zimmer和McCauley(1991)对1984至1990年的加拿大、德国、日本、瑞士、英国和美国商业银行资本成本进行了研究,发现美国最高,而日本最低,美国是日本的近四倍。[1]虽然我国对待各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态度一致,但各商业银行获取的成本可能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我国资本监管对银行业市场竞争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检验,提出进一步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对策建议。

二、变量与数据

(一)银行业市场竞争度

测量市场竞争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结构的方法和非结构的方法。结构的方法有市场集中度(CRn)和赫芬达尔指数(HHI);非结构的方法有Bresnahan和Lau模型(简称BL模型),Panzar和Rosse模型(PR模型)。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是PR模型,国内已有学者开始将PR模型用于我国银行业竞争度的研究。赵子铱等(2005)以四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为样本分析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度,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处于垄断竞争状态,四大国有银行之间具有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股份制银行之间的竞争程度低于国有银行。[2]黄隽、汤珂(2008)也使用该方法对韩国、中国和台湾地区的银行业竞争度进行了比较。[3]李伟、韩立岩(2008)对外资银行的进人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度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4]也有学者用银行年贷款余额占所有银行年贷款余额的比例表示银行业市场竞争度。[5]

PR模型将银行收入与投入要素价格的变动弹性之和定义为H统计量,用于衡量市场的竞争度。用R表示银行收入,w表示投入要素价格向量,z表示其他外生变量,则银行收入函数可表示为:R=R(w,z);H统计量表示为: 。

H的大小可用来表示银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即H越大,垄断力量越弱,市场越具有公平性。H0,表示为完全垄断市场;0

(二)银行业资本监管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第一次公布资本充足率的测算标准,我国将资本充足率纳入了商业银行监测范围。1994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资本成份和资产风险权数的暂行规定》,对银行的资本构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在规范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同时,对计算信用风险资本充足率的方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由于上述资本监管没有相关的惩罚制度,我们称之为资本监管软约束阶段。2004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我国进入资本监管硬约束阶段,开始正式意义上的资本监管。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可以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来表示,资本监管越全面越严格,越有利于银行业的公平竞争,资本充足率本文用CAP表示。

三、实证检验

(一)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法检验变量CAP和H的平稳性。首先根据其基本时序图确定ADF检验的基本形式,再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TC)确定滞后阶数,最后根据ADF统计量判断其是否平稳。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ADF检验结果表示,资本充足率(CAP)和银行业竞争度(H)均在5%的显著水平下平稳。CAP的ADF值-4.952966大于-5.835186表示在1%的显著水平下不平稳,小于-4.246503则说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平稳。H的ADF值-4.414625大于-5.835186表示在1%的显著水平下不平稳,小于-4.246503则说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平稳。CAP和H均在5%的显著水平下平稳,则可直接对其进行相关性检验。

(二)相关性检验

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15497,且其伴随概率为0.0000,表明在CAP和H之间存在相关性,但相关系数非常低。结果显示出资本监管与银行业市场竞争度存在相关关系,但相关度较低。

(三)Granger因果检验

时间序列资本充足率(CPA)和银行业竞争度(H)均为平稳,所以可直接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对于“H不是CAP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41346,没有理由拒绝“H不是CAP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可以得出H不是CAP的Granger原因的结论。对于“CAP不是H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98585,没有理由拒绝“CAP不是H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可以得出CAP不是H的Granger原因的结论。检验表明,银行业资本充足率(CAP)和银行业市场竞争度(H)之间互不为因果关系,即资本监管不会直接影响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度。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分别对2000-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与银行业市场竞争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我国银行业市场处于垄断竞争格局,不过垄断的力量正逐渐减弱,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引进战略投资者使得商业银行运作独立性增强,城市商业银行的规范和改革促进市场的竞争,我国银行业竞争度还有较大上升空间。

二是根据IMF统计数据,我国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在近几年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资本充足水平离监管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说明我国资本监管的强度还有待提高。

三是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资本监管与银行业市场竞争度存在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较低,Granger因果检验显示资本监管与银行业市场竞争度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这说明资本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银行业市场竞争度,但目前影响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度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资本监管。

基于上述结论,笔者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坚持严格的资本监管,制定精细的资本监管标准,力求给市场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完善资本充足率的计量和披露,杜绝商业银行“占空子”,进行恶性竞争;二是继续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让商业银行运作更加透明化,减少政府变相对商业银行的干预,构建完善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Zimmer.S A and R N McCauley: Bank Cost of Capital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J].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Quarterly Review,1991(12).

[2]赵子铱,彭琦,邹康.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结构分析――基于Panzar-Rosse范式的考察[J].统计研究,2005(6).

[3]黄隽,汤珂.商业银行竞争、效率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8(1).

[4]李伟,韩立岩.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度的影响:基于Panzar-Rosse模型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8(5).

[5]阮敏.银行竞争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和因果关系分析[J].海南金融,2009(4).

The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capital regulation o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degree of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WU Ci-bing

(College of finance, Hunan Univ, Changsha410079, China)

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时策

一、加强主动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从西方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将由于利率变动而造成的经营风险降至最低限度,通过资产负债管理使银行保持稳定的利差,也使其具有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方法,积极地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在兼顾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前提下,通过资产负债在数量、时间、区域、品种、对象上的合理配置,实现银行收益的最大化。调整的主要思路:一是实现资产负债的结构平衡,如将长期高成本负债配置给高收益资产、短期负债配置给低收益资产,以实现资产负债成本对应性。二是实现资产负债的利差最大化,如增加高利率资产占比、降低高利率负债占比、灵活运用浮动利率等,扩大资产负债利差。三是适当增加一般存贷款以外的资产负债,如提高债券、投资、外币资产等非贷资产业务的比重,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积极开展主动型负债,如进行同业拆借、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贷款、向国际货币市场借人资金、争取发行金融债券等等,以此来分散、降低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四是严格控制库存现金、固定资产等非生息资产的过快增长,同时大力压缩银行不良资产的百分比。

    二、借鉴国际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思想

    (一)缺口管理。缺口解决的是缺口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通过对资产与负债管理,化解市场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因此,要求商业银行对在一定计划期内需要重新定价的资产与负债进行分析,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优化资产与负债结构,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商业银行可采取较为保守的缺口管理,使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利率敏感性缺口为零。这时利率的波动使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与负债成本同向变动,收益大于成本,从而化解因利率波动而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但资产与负债在动态过程中难以实现零缺口,银行也可采取积极的缺口管理。

    (二)平均期限管理。平均期限管理指银行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量现值的加权平均期限。当固定利率资产平均期限不等于固定利率负债平均期限时就产生了风险。在正期限风险时,即固定利率资产的平均期限长于固定利率负债的平均期限,利率上升会导致资产的市场价格下降幅度大于负债的市场价格下降幅度,这时,银行可通过减少较长期限资产,增加较短期资产,增加较长期限负债,减少较短期限负债等达到防范流动性风险的目的。同理,在负期限风险时,利率下降会导致资产的市场价格上升幅度小于负债的市场价格上升幅度,银行可通过增加短期借款,减少短期贷款等措施来达到目的。

  (三)衍生工具对冲。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使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难度加大,为使商业银行免受利率波动的损失,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通常采用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来回避利率风险。利用利率期货合约对冲风险:在正缺口时,商业银行面临利率下降的再投资风险,那么银行可买人期货合约。当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损失可从期货市场上得到弥补;而利率上升时,银行会获得收益。相反,在负缺口时,卖出利率期货合约对冲风险。利用利率期权合约对冲风险:在正缺口时,银行可购买看涨期权,当市场利率下降,银行则可从期权合约中获益,从而抵销正缺口因利率下降而造成的流动性减少。在负缺口,银行可购买看跌期权,当市场利率上升,银行则可从期权合约中获益,并抵销负缺口因利率上升而造成的流动性减少。利用利率掉换对冲风险:通过利率掉换,银行可将固定利率变为浮动利率或将浮动利率变为因定利率,使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相匹配,降低利率风险。诚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市场利率波动受国内、国际的诸多因素影响,商业银行难以准确预见利率的走势,为防范流动性风险,就应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不断推出新的金融衍生产品。

三、掌握现代技术,提高利率管理水平

    在西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中,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和深人的运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他一些信息处理加工技术,如金融工程技术、系统动力学技术、运筹学技术、决策预测技术等为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从长期看,我国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另外,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参与了大量的国际金融业务,因此,掌握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术不仅是未来的要求,而且是现实的需要。一方面,商业银行要运用编制缺口分析报告、净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动态收人模拟等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模拟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负债价值的影响,进而分析出银行现有的资产、负债承担了多大的利率风险,侧算出银行利润的变化状况,给出风险最小、效益最优的优化调整方案。另一方面,要探索利索风险的表外业务控制方法,加强对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期货、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和运用,特别是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如在我国货币市场、债券发行和二级市场上,利用套期保值技术来规避利率风险就显得十分重要。

篇7

随着云时代的到来,企业级存储市场具备更大的机会在过去的3年间企业级存储市场的平均增速高于个人存储市场。随着云存储的发展个人存储市场的需求会进一步向云转移,企业级存储市场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机会。

企业存储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其中软件地位日趋重要

其中硬件系统可分为控制层、通讯层和存储器件层三个层次,而软件管理技术主要依托硬件控制层运行。存储器件层使用的存储介质可分为HDD和SSD两大类;控制层的硬件架构有三种:DAS/NAS/SAN。面向大数据的GFS/Hadoop软件架构、虚拟化与超融合架构以及混合云存储管理都是近年流行的管理软件技术。

目前不论是EMC/Netapp等市场份额靠前的巨头还是创业型公司都将业务重点放到了虚拟化与超融合、软件定义存储、混合云、大数据存储以及数据安全管理等软件技术上。大企业的硬件收入停滞而服务收费占比逐渐增加,各类企业都开始订阅等新收费模式收取软件费用。

HDD市场逐渐萎缩,SSD市场快速发展

近年HDD市场仅存三家生产商,垄断并未带来超额利润。SSD高速增长并有替代HDD的趋势。3D Xpoint等新技术可能颠覆存储器件整个产业。

中国厂商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存储系统厂商目前在硬件性能指标上逐渐追赶国际竞争对手,其中领跑者浪潮信息的旗舰产品部分参数对标EMC旗舰产品。中国厂商在软件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弥补。综合存储系统软硬件技术,A股中浪潮信息优势明显、中科曙光亦有相当基础。我们重点推荐浪潮信息和中科曙光。

篇8

首先,我国对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的立法呈现出分散性和原则性的特点。尽管现有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的接管、解散、撤销、破产都有规定,但规定过于粗略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比如《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涉及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条款仅有第38条、39条和第40条;而专门规定撤销的《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也只有38条。再比如,《商业银行法》规定接管的条件是“己经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利益”,而如何判断却并无具体明确的标准。可见,关于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接管、解散、撤销、破产等方式,在定义、程序、条件和各方的权利义务等方面都缺乏能够明确指导实践的法律规定。而对于商业银行之间并购等主动型市场退出方式,我国现行立法尚没有规定,这不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即将退出市场的商业银行的存款人利益,也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依据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开展战略性重组。

其次,我国对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的立法呈现出混业性的特点。例如《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不是针对某一类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而是同时针对银行、证券、保险在内的多种类金融机构。很明显,这与我国目前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的现状不符。

再次,我国对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的立法呈现出低层次的特点。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法律层次仍然很低,至今尚无一部专门的法律来明确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方式、步骤、法律责任等内容,涉及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相关规定常常散见于不同部门、不同效力等级的法规或部门规章中。而且,各种法规和部门规章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之处,使相关主体在具体适用时感到无所适从。

最后,我国对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立法缺乏相应的配套机制。由于银行危机极具扩散性和破坏性,所以,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方面都建立了相应的配套机制,主要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我国当前尚没有建立正式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也有待完善。

二、完善建议

(一)完善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的法律体系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的法律体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应该分三步走:

第一步,完善已出台的《金融机构撤销条例》和正在起草中的《金融机构破产条例》,着手制定《金融机构接管条例》、《金融机构并购条例》和《金融机构解散条例》,使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处理问题银行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

第二步,适时地制定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单行法规,如《商业银行撤销条例》、《商业银行破产条例》等;然后随着我国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再将这些单行条例进行整合,使其更加系统和完善,如制定《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条例》,从市场退出的方式、方法、程序等方面予以规范,并对市场退出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如债务的清偿顺序等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

第三步,将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制定的法规上升到法律的层次,如制定《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法》,使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最终能够在法律上得到确认。

(二)完善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的配套机制

篇9

[关键词]市场营销;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DOI]10.13939/ki.zgsc.2017.10.129

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路线,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当中比较重要的发展思想。市场化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人员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对这一类型人才的培养也加大了力度。在校企合作下的实训基地的完善建设,是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研究分析,能为实际建设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和主要模式

1.1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分析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在教学体制改革下有着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也不断地提高,对各种类型的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是稀缺人才,加强对这一类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上对新一代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比较迫切的情况下,加快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步伐,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就成为培养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重要基础条件。[1]

企业的发展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大,其更注重人才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营销方法能力。这些都需要进行全面的培养,单纯地依靠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层面进行加强,构建实训基地为专业化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市场营销人才各方面能力培养提供良好条件。

校企合作模式下共建实训基地比较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发挥,在资源方面能充分化利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对高技能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比较有利,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突破,也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打下了基础。实训基地共建下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对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1.2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有着多种模式,其中绿色实训基地是比较重要的,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模式。主要是构建自身能产生效益的实训基地实体,在这一模式下能更好保障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2]这一绿色实训基地的模式应用,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能获得第一手行业资料,这就为学生的实训实习以及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对于市场营销企业来说,也能在人才培养的成本上有效降低。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模式中企业学院模式,也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院也就是将企业当作校企合作主角,主要是为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而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院可是非独立法人合作类型,也可是独立法人合作类型,在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中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在经济实力方面要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同时在无形资源方面要能够具备相关的资格要求,对行业业务和运行的规律要比较熟悉,在这一模式应用下,学生能对市场营销的行业知识快速地学习,可以对学生及时就业提供保障。

2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的现状和优化策略

2.1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的现状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层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实训基地建设过于形式化,应用型市场营销类型的学生在实习能力层面比较薄弱。校企合作中企业对实习生具体干什么没有明确化,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一些企业认为实习生没有企业员工做事迅速,在对实习生的需求了解方面没有充分重视,这就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主要是以高校为主导的模式,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对企业主动合作积极性的激发也比较乏力,不利于校企的良好合作。[3]而在校企合作内部机制层面来说,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对人才培养的动力也比较缺乏,由于在双方管理体制方面没有健全化,以及在利益分配机制方面没有完善化,这就必然会造成合作中出现种种问题。

2.2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的优化策略

(1)加强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在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建设实训基地时,要注重依托骨干专业,开办特色企业。学校都有着自身的特色专业,在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条件的可围绕这一专业和企业进行结合,为学生的实训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利条件,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活动,也为促进校企合作提供了条件。另外,对专业理论教学完成后,市场营销指导教师可到企业单位联系实习,从而形成固定的实习基地。学校也可接受企业的委托,辅助企业培训外销员以及推销员等,这些举措都能为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2)强化校企合作的理念以及意识,促进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校企合作过程中对教育改革创新方面要进行加强,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校企合作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托,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体制中,通过机制创新,构建合作长效机制,从实际出发建设实训基地。[4]在深入地推进校企合作机制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作用,构建人才共育的科学模式,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加强应用型市场营销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力度。当地政府在引导方面要注重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实施,对校企业双方互有制约,形成合作规范。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基础能力建设,支持以及资助多种合作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实训指导教师培养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充分重视合作组织管理以及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通过专题形式将典型经验进行推广。[5]可通过创新创业系列讲座构建创新创业实训班,这些方法的实施,也比较有助于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也可通过构建模拟营销公司的方式发挥其基地实训的作用。公司总经理可通过指导老师进行担任,副总经理以及部门经理可通过学生进行担任,在企业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将分工明确化,责任落实,这样才能有效将企业专业业务让学生及时性掌握。

3 结 论

综上所述,处在当前的发展改革环境下,加强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需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为学生在未淼木鸵捣⒄狗矫嫣峁岣痪验。希望能通过此次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研究分析,为实际教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促进高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孔磊.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民航维修专用吊具检测实训基地为例[J].亚太教育,2016(27).

[2]张立驰.校企合作式职业院校汽车教学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4).

[3]刘崇健.中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J].电子制作,2015(5).

篇10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了金融市场的创新,改善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但任由利率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随市场供求波动会使商业银行利差减少,营运能力降低甚至面临破产的命运。只有化解了在这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所遇到的利率风险,我国才能化风险为成功,走向经济发展的前沿。

一、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利率市场化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麦金农提出的,他指出市场化的利率是货币市场下由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筹资数量的利率水平。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银行对利率的自主定价能力

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的时候,无法真正体现商业银行实际的经营状况,利率的价格机制根本没有发挥空间。当利率由金融市场决定的时候,此时的利率是反映了金融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银行的成本与风险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利率的决定。银行可以实行利率差别定价,针对不同的顾客设立不同的利率,例如银行综合考虑后,对于低风险的客户设立较低的利率水平,对于高风险的客户设立较高的利率水平,从而优化银行的客户结构,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

(二)促使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

利率市场化形成后,将会明显的为国有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国有银行为了抵御风险便会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机制,促进其向商业银行转轨,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①。

(三)促进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能力

传统的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主要是存贷款的利息差,在中央银行实行利率管制的时候,商业银行无需考虑其他的盈利渠道,也不会进行金融创新。然而实施了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为了规避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便会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从而使得我国金融市场得以完善和发展,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

1997年,巴塞尔委员会了《利率风险管理原则》,认为利率风险就是: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负向偏离预期收益,实际成本正向偏离预期成本,即当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时,商业银行就有了受到损失的可能② 。

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带来持久性风险,一般是指市场利率剧烈波动时,商业银行可能会有获利的可能,也会有亏损的可能,这种风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四种持久性风险会出现在整个进程中,包括:

(一)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 Risk)也称为成熟期错配风险,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就固定利率而言)或重新定价期限(就浮动利率而言)所存在的差异③。传统的商业银行以存贷款利息差为主要盈利途径,若银行贷款数量少于存款数量时,此时利率上升会引起银行的收益减少;反之,如果商业银行贷款数量多于存款数量时,利率的上升使得银行的收益增加。同样的道理,在现在金融创新能力比较强的银行中,只要是对利率敏感的资产负债项目,利率的变动都会引起银行收益的变化,这时银行总是处于一种不确定性中,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二)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是由两种债券的收益率之间的差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风险。一般而言在商业周期的大部分过程中,收益曲线的斜率均为正数,这代表了短期利率低于长期利率,但扩张时,短期利率要高于长期利率,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增加,利差减少,就会转而大量持有零风险的国债。由于长时间过多的发行债券,使得对债券的需求供过于求,从而使得债券的票面价格降低甚至小于其发行面值,因此商业银行就会更加的雪上加霜,并因而使其面临巨大的收益率曲线风险。

(三)基差风险

银行的基差风险一般来说有两种:第一种是指存贷款的利率涨幅或跌幅不一致,当存款利率涨幅大于贷款利率的涨幅时,商业银行的利差减少,从而收益下降;贷款利率跌幅大于存款利率的跌幅时,商业银行仍然会减少利差,这都是难以避免的风险。第二种是指短期存贷款与长期存贷款利率涨幅或跌幅不一致时,引起了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协调使得银行盈利下降。

(四)选择权风险

在实际生活中,客户总会存在一些不确定的选择,比如提前还贷,提前取钱等,当客户做出这样的选择时,会为银行带来一定的利率风险,这就是选择权风险。在商业银行中,当利率上升时,存款者为了获得更高的存款利息会提前将存入银行中的钱取出,然后再以更高的利率存入;当利率降低时,贷款者为了降低贷款成本,也会提前偿还贷款,然后再以更低的利率向银行进行贷款。当银行客户进行以上选择的时候,商业银行除了被动接受别无他法。

这四种风险会长期贯穿并且有加剧的趋势,这就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制定出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防范利率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危害。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策略

由于长期对利率的管制使我国经济发展缓慢,自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放开利率管制后,虽然经济发展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但因利率的波动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各种利率风险。为了规避利率风险,我国需要加强对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一)加强资产负债的匹配程度

为了减小利率敏感性缺口,就需要强化资产负债的匹配程度。增加资产的敏感性的方法有增加投资业务的比重,比如投资于短期证券或者浮动利率证券。减少负债的敏感性的方法有取得长期借款,比如进行长期回购和发行金融债券。

(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

利用表外管理法能够有效的转移金融风险,表外管理法就是引进金融衍生工具来降低风险的方法,金融衍生工具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表外管理法来转移风险,同时也可以用来对冲表内管理预测出的资产缺口,因此引进金融衍生工具是很有必要且意义深远的。

(三)提高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的内控能力

一般来说,西方的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由资产负债表管理委员会制定利率,而我国依靠对资产负债比例进行调整来管理利率,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难以控制品种,期限以及成本方面的问题,因此我国需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推行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实时监控,规避利率风险。而且要优化银行的资产结构,选择信用好、风险小的客户,提高资产的收益率降低风险,同时减少给信用差、有过大风险的客户贷款。

(四)培养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银行首先需要拥有储备人才的意识,其次聘任一批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人员,学习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掌握利率管理的技术,不断熟练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职人员应该进行知识的持续学习,不断充电,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四、结论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与世界融为一体,我国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也成功接轨,这不仅仅是一个潮流,也是呼应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金融的主体,是主要的融资体系,只有化解了在这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所遇到的利率风险,我国才能化风险为成功,走向经济发展的前沿。(作者单位:1.天津财经大学;2.南开大学)

注解:

① 高芳.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