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企业价值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的企业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价值,相关性
一、概述
在内部控制规范化成为全球性趋势的背景下,随着资本市场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我国政府和利益相关者开始日益注重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为规范上市公司管理,保护投资者利益,外部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上的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监管法规,上市公司必须不断规范公司治理方式以满足日益严厉复杂的监管要求。然而,满足外部监管要求仅仅是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低层次目标,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满足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升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促进战略的实现才是更高层次的目标。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公司价值,进一步推动公司发展。
然而,内部控制缺陷造成企业资产损失的例子不胜枚举。美国“安然事件”、“世界通信公司财务欺诈案”,引起世界对内控的关注。有效的内部控制如同缰绳,能掌控公司前进的方向和活动范围,避免公司误入歧途。内部控制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公司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会直接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经营效率、企业价值和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风险环境和内部控制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管理风险,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然而,内部控制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与否,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各种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土壤。
二、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相关性
内部控制效率评价,取决于对内部控制定义、本质属性和成效载体的不同认识。目前主要有“价值创造论”和“风险降低论”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其中“价值创造论”认为,内部控制是内生于公司财务价值链之中的因素,其首要目标是服务于公司的价值创造(李心合,2007;李万福,林斌,宋璐,2011)。照此理解,内部控制效率主要体现在公司价值的增量上。而“风险降低论”则是将内部控制等同于风险管理,或者是把内部控制视为风险管理的一部分(杨雄胜,2005;COSO报告,2004;谢志华,2007;英国Turnbull报告,2005等)。其效率必然体现在风险程度的降低上。在前一种观点下,企业价值指标值越大,意味着内部控制效率越好;而在后一种观念下,企业风险值越小,则意味着内部控制效率越好,两者的性质和评价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将“风险降低论”归置在“价值创造论”之下来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思路既符合内部控制向价值创造导向进行转型的发展趋势(李心合,2007),也符合风险管理的属性特征。具体理由是:第一,“价值创造”反映着内部控制的本质属性。内部控制虽然强调制衡和监督,但是本质上还是通过规避风险来增加公司的价值。第二,“价值创造”反映着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追求,而“风险降低”只是内部控制的一个过渡性目标。
Kinney(2000)曾指出内部控制系统能够帮助确保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以及对于法律法规的遵循。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重要的控制系统,势必会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虽然目前尚无直接的文献来研究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但是已有的文献对内部控制影响企业价值的路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多数文献的研究主题主要从投资者的信息风险角度分析,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风险与企业的融资成本相联系,进而影响企业的价值。例如Doyle etal.(2007)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应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文章使用705家已经披露过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企业的数据,发现这些企业对于会计应计的估计无法有效转化成现金流量,所估计的会计应计的质量较低。Ashbaugh-Skaife etal.(2008)与Doyle等(2007)的研究主题相同,也是内部控制缺陷以及对内部控制缺陷的修正与应计质量之间的关系。该文章明确指出内部控制缺陷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应计质量产生影响:第一种方式主要是由于企业缺少足够的政策、训练等而导致的随机的、非主观故意的错误陈述所形成的应计的噪音;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员工或者管理层的主观故意的错误陈述或者缺省造成的对应计质量的负面影响。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形成更加有用的会计记录,而这些记录会引导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如生产、销售、存货管理等。
上述文献仅仅研究了内部控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内部控制要想作用于企业的价值还需要通过对于融资成本的影响,而融资成本依赖于投资者对于风险的评估,而投资者自身面临的信息风险会影响对于风险的评估。Lambert etal.(2007)通过模型将信息披露质量、信息系统质量与企业的风险、权益成本之间建立了联系。在该模型中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对外部所披露的信息,同时也包含了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质量。通过其分析可以推演出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通过两种途径来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一种是直接效应,虽然从本质上看,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并不会对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造成影响,但是它却会影响市场参与者对于企业自身未来现金流变化情况的估计,此外也会影响参与者对于企业自身未来现金流与市场整体未来现金流量的共变性的判断;间接效应体现在高质量的信息系统以及良好的内部控制会影响企业内部的真实决策,包括运营决策的质量以及管理者想为自己攫取公司资源的数量等。Ashbaugh-Skaife etal.(2009)基于上述文献的理论分析,从内部控制对于企业风险和资本成本的直接影响效应出发,研究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变化如何对企业风险和权益成本造成影响。文章的结论支持了Lambert etal.(2007)的论述,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的异质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和权益成本均更高,但是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变化得到证实时(如对先前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修正后)企业的权益成本就会发生显著变化。
篇2
【关键词】市场增加值;企业价值;偏离
一、市场增加值的相关涵义
市场增加值(Market Value Added,MVA)是公司管理者通过经营决策给公司投资者创造的价值,是评价公司创造财富的一种方法。其定义为:MVA≒公司总市值-公司总资本。
总市值包括债权价值和股权价值,债权价值通常是债务上的本利和,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可以用每股价格和总股数估计。总资本是资本供应者投入的全部资本,需要对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总资产进行一系列调整。财富的创造不是由公司市值决定的,而是由公司市值和投资者投入到公司的资本之间的差额决定的。公司市值本身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公司市值没有表示为这些市值投入了多少资本。因此,MVA是公司管理者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为投资者创造的额外价值总额,可以直接衡量公司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
二、现实市场中MVA与企业价值的偏离
从理论上来看,MVA是评价公司创造财富的准确方法。它计算的是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之间的差额,即投资者投入一家公司的资本和他们按当前价格卖掉股票所获现金之间的差额。MVA等价于金融市场对一家公司净现值的估计,如果把一家公司看成是众多投资项目的集合,MVA就是所有项目净现值的合计。理想环境下,金融市场估计的一个公司的MVA应等于该公司自己估计的净现值。
公司的企业价值是企业整体的经济价值,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公平市场价值,可分为实体价值和股权价值。一般情况下,公平市场价值就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以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和相对价值法进行评估。
在财务管理中,企业资本的市场价值最大化未必等于企业为股东创造了价值。MVA又与人们在财务管理中所认可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一偏差是业绩评价与价值评价的差别,在现实市场中可以通过货币金额表现出来。MVA是从外部评价企业业绩的最好方法,而企业价值最大化仍是目前财务管理主流思想。以下以北大国际医院集团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南合成”,股票代码:000788)为例分析在现实市场下的实务评估中,上市公司的MVA与其企业价值的偏离。
1.西南合成2011年12月31日的MVA
根据西南合成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该公司2011年12月31日的部分财务资料如下:资产合计为274586万元,负债合计为170576万元,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04010万元,总股本为59598.743万股。
(1)计算总市值:
债权价值为近似于债务的本利和,即170576万元。
股权价值为每股价格乘以总股数,即59598.743万×6.99元≒416595万元。
总市值为债权价值加股权价值,即170576万元+416595万元≒587171万元。
(2)计算总资本:
为了使账面总资产调整为投入资本当前的经济价值,需要作两方面的调整:一方面要承认投资的时间价值,投入资本应随占用的时间增加其价值;另一方面要把会计师不合理注销的资产加以恢复。此处假设账面总资产等于投入资本当前的经济价值,则总资本为274586万元。
(3)计算MVA:
MVA为总市值减去总资本,即587171万元-274586万元≒312584万元。
2.西南合成2011年12月31日的企业价值
该公司2011年12月31日的每股净资产是1.68元,股东权益净利率是11.50%,股票价格为6.99元。现收集以下相同行业的4个可比公司的有关数据,使用修正市净率的股价平均法计算西南合成的每股价值,进而计算企业价值。
可比公司名称 市净率 股东权益净利率
①东阿阿胶(000423) 8.20 25.01%
②科华生物(002022) 5.15 23.17%
③福安药业(300194) 1.77 5.75%
④星湖科技(600866) 1.79 5.12%
(1)计算每股价值:
根据可比企业①,每股价值=8.20/25.01%×11.05%×1.68=6.09元
根据可比企业②,每股价值=5.15/23.17%×11.05%×1.68=4.13元
根据可比企业③,每股价值=1.77/5.75%×11.05%×1.68=5.71元
根据可比企业④,每股价值=1.79/5.12%×11.05%×1.68=6.49元
12月31日的平均每股价值=(6.09+4.13+5.71+6.49)/4=5.61元
(2)计算企业价值:
企业价值(内在股权价值)=5.61元×59598.743万=334349万元。
3.西南合成MVA与企业价值的偏离
根据前述计算的西南合成的MVA和企业价值,可以看到得出的312584万元与334349万元出现了偏离,约为6.5%。对于以上计算的结果,有着公司总资产等于总资本的假设,即未把账面总资产调整为投入资本当前的经济价值;加之计算企业价值时可比公司选择的局限,此计算结果必存在着偏差。但将总资产调整为总资本时,如考虑投资的时间价值并恢复不合理的注销资产,得出的MVA应低于以上结果,由此得出的偏离幅度不降反升。
三、产生偏离的原因
1.股票市场可能无法真正评价企业价值
企业内在价值是其在公开市场上的经济价值,考虑到持续经营假设,无论以现金流量折现法还是相对价值法进行评估,其大小应取决于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条件下在经营期间内创造的价值总和。上市公司的MVA,往往取决于该企业在资本市场下由供求双方决定的股票价格的高低。然而股票价格是否能够真正反映企业的价值,一直是一个令人怀疑的问题。
2.股价的波动性决定着上市公司MVA的时点性特征
MVA是一个评价企业业绩的指标,而股价每天的变动并不意味着企业经营业绩的骤然变化;企业价值源于企业本身的经营业绩,也就是其获利能力。影响公司股价的因素有多种,如公司本身业绩、股市总水平、特定事件等,尤其特定事件对股价的影响是剧烈的,但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意味着企业价值也在剧烈波动。另外,即使股价可以合理反映企业价值,也难以确定哪一时点的MVA是内在价值的真实体现。
3.就目前MVA的定义而言,总市值下债权价值与总资产下债务的评估标准不一致
直接以债务本利和作为上市公司债权价值虽然不致出现较大偏差,却也忽略了债务现金流量的时间因素;而在确定总资本时,对账面总资产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如认为投入资本应随占用的时间增加其价值等。这种不一致将对MVA的最终计算结果产生影响。
四、评估MVA的建议
1.降低MVA作为时点指标的不利影响
上市公司股价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仅以某一日的股价计算公司股权价值难以反映公司真实业绩等。若将时点指标转化为时期指标,MVA的结果将更有利于反映企业价值。一方面,可以以加权股价平均值作为计算股权价值的依据,在计算股权价值时采用一定时期的股价平均值并考虑特殊股价波动等因素。如仍以上述西南合成为例,其2011年12月份的平均股价为7.38元,重新计算的MVA为59598.743万×7.38元+170576万元-274586万元=335829万元。另一方面,可以先计算出评价期内每个时点的MVA,进而计算一定时期内各个时点的MVA的加权平均值。
2.明确总资产调整为总资本的具体方法
MVA曾定义为公司市场价值减去公司账面价值,若认为债务的市场价值等于账面价值,则MVA可以改写为投入资本的市场价值减去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MVA业绩评价理论是不断完善的,在将MVA定义为总市值减去总资本之后,认为需要对账面总资产进行一系列调整才可得到总资本。然而,却没有一个将总资产调整为总资本的具体标准,如投资时间价值的考虑因素、不合理注销资产的明确标准等。
3.重视经济增加值(EVA)对MVA评估的作用
MVA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公司预期的现金流量,而公司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等于其投资年度的经济增加值的现值。其中EVA=调整后税后经营利润-调整后的投资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一些实证研究表明,MVA与EVA具有高度的关联性,Uyemura Kamtor和Rettit选择100家美国银行自1986年至1995年的MVA和EVA以及各种财务指标数据,发现EVA与MVA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强。这种密切的相关性,给我们研究和评估MVA提供了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篇3
家族企业:既是原始的也是现代的
家族企业是一种古老而常新的企业形式,它的起源可能已经无从考证,其现代新版本可以随手拈来。从一人、夫妻、父子、兄弟掌控到一个复杂的家族系列各种形式都有。创业者个人或家族的理念不同可能导致家族企业在制度形式和组织发展上走上完全不同的路径。既有完全一人掌握股权的成功典型,也有不断稀释股权,创业者最后只占百分之二三的优秀范例。
家族企业并不必然是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其在现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非常普遍,即使在美国家族企业也是经济主导力量:75%以上的企业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财富》500强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可以被看作是家族企业;世界上最成功的一些企业就是从家族企业发展而来的,如强生、福特、沃尔玛、迪斯尼等。
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股权分散程度不高,一些家族资本作为大股东牢牢控制着上市公司,少数富有的家族掌控多数的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公司股东会和董事会中都是家族人士唱主角。少数像李嘉诚这样优秀并诚信的企业家,能够持续赢得其他投资者的信任,总愿意跟进,这是投资者的幸运。
美国那些股权高度分散、公众持股的大企业多数也是从家族企业演化而来,美国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模式能发展起来,是其法律体系对中小投资者保护程度较高的结果。在有可信赖的法律保护条件下,大股东从控制上市公司中能够获取的私人受益有限,更不可能“淘空上市公司”、“把上市公司当做提款机”,大家也就愿意做小股东了。没有太大的财产损失风险,谁都想搭搭便车,这是人性中天生的机会主义倾向使然。
家族企业有其不可替代的一些建立组织内部的信任和节约沟通成本的优势。在政府退出、法律空白的地段,家族企业尤其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来自血缘和亲缘的信任机制毕竟是人类最古老而又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家族企业治理的基本原则:划清家族和企业的界限
未来十几以至几十年,中国的国企、外企和民企都会共存,上市公司中也会逐渐增加外资和民营背景的企业。家族企业则会是一种成长最快的力量。中国文化中强烈的家的概念,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想要砸烂和放弃也不可能的。如何使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和来自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融合,解决好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是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其对于中国成功地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意义,绝不亚于国企改制重组和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
从家庭、企业到国家,任何一种组织能够合理地存在和有效地发展都依靠于其内部成员间共享的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念,以及基于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之上的相互信任关系。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间特有的信任关系和相对很低的沟通成本,是其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源泉。但如果处理不好,让家族政治进入到企业,并且进一步地让外聘人员也卷入到了家族政治当中,则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上演几败俱伤的豪门恩怨。
家族企业一定要有一个家族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上把家族内部有关企业发展计划和家族发展计划之间的矛盾以及家族成员内部的分歧解决好。有股权且在公司工作、有股权但不在公司工作、没有股权但在公司工作以及没有股权也不在公司工作的四类家族成员之间,在分红、投资决策等等方面会存在剧烈的矛盾。在家族委员会上,处理好家庭消费和企业积累之间的矛盾,以及企业投资方向确定问题,形成一致的意见通过正式的渠道传递到企业中去,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化解家庭政治对企业运作的影响。
家族企业发展中有所有权、家庭和企业三个轴线。所有权轴线有一人或夫妻二人控制、兄弟姐妹控制和堂兄弟姐妹控制等三个主要的阶段。企业轴线有初建、扩展和成熟阶段。家庭轴线有年轻的企业家庭、子女进入企业、父母子女一起工作和传递领导权等四个主要阶段。这三个轴线上的每一个阶段,家族企业的基本特征和面临的主要挑战都是不同的,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处理和应对。聘请外部专家组建公司治理咨询委员会,帮助家族企业系统地诊断和有战略眼光地预防性处理这些问题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选择。
解决好公司治理问题,既能有效地防止家族企业因内部矛盾、政治而,也能为家族企业建立和实施有效的战略计划、赢取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作出贡献。正如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要在大小股东、股东和经理人及公司其他利害相关者之间起到利益平衡和关系沟通、矛盾化解的作用一样,董事会要负责整合家族计划和企业计划。
建立家族成员、职业经理人和独立董事各占三分之一的董事会,使董事会成为企业重大问题的集体自由讨论和决策场所,可以帮助家族企业的所有权人和经理人之间建立和发展信任关系,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所有权人和经理人相互之间承诺的实现。董事会在提高家族企业战略决策能力和提高管理决策质量,以及接班人培养等方面都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董事会可以为家族企业的下一代提供家族企业之外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关系网络,充当下一代事业发展的导师。
家族企业制度建设与董事会发展的三个阶段
家族和民营企业的创生和发展,在组织方面,大致要通过从一个人凭借热情、机遇或某种固有的资源取得成功,树立起一种绝对权威地位和领导角色的阶段,到逐步引入智囊性人物或正式的智囊团,再到股权多元化之后法律要求必须建立正式的董事会这三个阶段。
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智囊团是在关键性能人的左右,而董事会是在CEO的上边。能人和智囊团的关系取决于能人的人格修炼和智囊人物的诚心与说服艺术,说不说、说什么在于智囊人物,听不听、做什么则在于能人。CEO和董事会的关系则是董事会拥有决定性的权力。
企业制度建设进入第三阶段――正式董事会阶段后,实际的董事会结构从初始到规范大致经历三个步骤,或说有三种类型的董事会结构。
首先是初始阶段,往往是一元结构的董事会,董事全部由创业者构成。从董事会的管理角度而言,不管企业办了多少年,做得多大,如果董事只是创业者,那也是初始阶段,刚刚起步,风险很大。这种董事会往往不能选择正确的人做董事,而且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风险:一是把管理层具体事务拿到董事会上来讨论,经理和董事不分、小事和大事不分、管理与决策不分;二是只顾眼前急事和短期发展,思路不开阔,问题看不长远;三是习惯按公司创始初期的一些成功经验来思考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面临的新问题,凭经验而不是凭科学决策。
然后是发展阶段,建立起二元结构的董事会,由创业者和外部后来进入的代表资金或是技术的新股东董事构成。
最后是相对成熟阶段的三元结构董事会:在二元结构上增加了第三方董事。第三方董事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员工以员工持股会代表的身份进入董事会,这种董事有助于贯彻董事会决策,起到增加员工凝聚力的作用;二是职业经理人作为管理层力量代表进入董事会,这种董事带来了外部先进的理念,作为管理者可以在资本提供方和创业者之间起到缓冲和沟通作用;三是聘请外部独立董事。
家族和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转型:有规律没定式
中国企业所受到的一些过于简单化的有关公司治理和管理规范化的思维定式的危害。这种简单化思维定式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家族和民营企业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就一定要引进所谓的职业经理人,尤其是那些有过其他著名企业工作经历的经理人。
纵观管理百年,并没有一种单向度的靠引进职业经理人来发展壮大企业的简单定式。尽管总体上的大趋势是多数企业遵循着从家族、私人创生到逐步走向股权公众化、管理职业化的转型模式,但这只是一个描述统计学上的观察结果,而并非每个企业都要遵守的“科学定律”。在那些优秀的国际顶级公司中,也是各种模式都有。强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与家族毫无关系,福特却是百年之后仍然家族控制,你能说福特没有建立健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吗?在主流思维是全部由独立董事坐镇董事会、完全市场化招聘CEO的美国,却又有巴菲特这样的大师和巴菲特式的董事会(夫妻儿子全进去)存在,谁又能有充分的理由去指责巴菲特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不规范呢?
这里的关键问题不在于谁做什么工作,谁在什么岗位,而在于各种工作和岗位是否都是按照最合理和最有效的现代公司治理原则与方式来设置和运作的。一位家族企业掌门人曾表示,将“亲”定位在董事会,而将“贤”定位在经理层,他还举例说,如果将他弟弟放在引进的职业经理人下面,经理人根本没法管,因此要将职业经理人下面集团各个板块的负责人全换成职业经理人。这本身就是对现代公司治理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理解。为什么外姓的经理人就管不了企业内的家族成员?如果外姓经理人管不了家族成员,那么同样,新引入的高层经理就管不了元老和老资格员工。其共同的原因就是企业内部各个层面还没有按照一套制度来管理,企业还没有完全对各种人员按照一个清晰定义的岗位和职责来配置和管理。
从二战前日本的那些超级大型家族企业如三井、三菱,到今天美国的一些大型家族公司,家族成员进不进入公司以及进入什么岗位,都是按照一套规则来做的。有了一套平等竞争的规则之后,企业各个层面上的人员安排,都只取决于能力,最后形成的结构是一种自然演进的结果。家族里有人才并且有兴趣,就能保持家族控制,家族里没有人才或没有兴趣,就自然演化为外部经理人主导。企业高管是来自家族还是非家族成员,外部新聘还是内部提拔,本身都没有好与坏或是规范与不规范之分。对于目前中国的很多家族和民营企业来说,也许比引进经理人更重要的是引进董事。
吉百利:一个英国家族公司治理转型的案例
吉百利公司的前身是1824年在伯明瀚市开设的一家杂货铺,主要卖茶叶、咖啡、可可等。从治理结构角度看,这是家族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相当于中国现在的个体户。1831年杂货铺老板决定集中精力生产和销售可可,以所有者兼总经理的身份建立了吉百利。家族企业进入了治理结构上的第二阶段,成为一个比较正规的企业,但还不是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
1861年,创业者的儿子理查德和乔治接管了公司。企业的治理结构发生了一次转型,从一种简单的企业形式――一个人兼任所有者与经营者(个人独资企业),让位于第二种简单的企业形式,二人之间的合作(合伙制企业)。当理查德・吉百利于1899年逝世时,企业发展到了3000人的规模。那时,企业转入私人有限责任公司,吉百利兄弟承担有限责任,董事会建立起来,并由家族成员组成。这是公司制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第一阶段。公司制企业治理结构的一个基石,就是股东和董事法律责任的区分。
第二次大的变化来自1919年吉百利与福瑞公司的合并。J.S.福瑞父子公司是家族公司。从那时起,经营方式与双方家族各自经营业务时有所不同――其目标是投资和增长――而且,他们是所有者而不是经营者,他们最关心的是分红和股份的资本价值。
篇4
关键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企业公民;企业家精神
中国的传统历史,在“学而优则仕”,“经世济民”的精英治国思想下,突出的是知识分子将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命运的连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知识分子从个人追求到国家命运的统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源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它是写给仕大夫(贵族)甚至是君主的,激励人生、成就人生的追求境界。修身就是使自己具备足够的才华和美德,齐家就是去治理好自己的庄园,治国就是辅佐君主(或者是君主本人)治理好自己的诸侯国,平天下就是在全世界的范围(长江流域以北的所谓“中国”)内成就功业。传统社会环境的消失比不意味这一思想失去现实意义,现代社会赋予其新的内涵:对于企业和企业家,其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做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经营一家有企业公民意识的企业。传统知识分子的个人追求演化为现实中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它至少从两个层面上对企业产生了影响:
一、 企业为什么存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指出:“企业仅具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在法律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它的资源从事旨在于增加它的利润的活动。”另一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斯则基于对企业产生与性质的分析得出了企业“是不可超越逐利边界”的结论。经济学家们关于企业经济行为目的的分析其实无可厚非。对企业所有权的强调,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企业就应是股东公共出资并共同分享其产生的所有利益的组织,因此,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最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然而由于企业在日益成为社会经济中最基本的市场主体和最重要的经济力量的同时,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传统经济理论,即“股东中心主义”(Central Shareholder,简称CS)越来越无法全面反映企业所承担的责任,企业也不仅仅只对股东负责,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理论越来越得到更多的认同。CSR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不应该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应该考虑相关利益人,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在这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对股东负责的范畴,强调对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政府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存在不仅仅在于对股东的意义,企业的存在应对社会的进步产生有益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应与社会进步同步。这就是一个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表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企业发展的3个层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企业发展
1“修身” 1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
2“齐家、治国” 2有竞争力的企业
3“平天下” 3企业的发展推进社会进步
二、成功的企业应负有哪些社会责任。
企业的发展目标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这些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冲突的。这些企业各自追求的一组基本目标,是它们各自的理想与信念、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文化、企业伦理、生存目标以及其它可能的称谓。过去谈企业社会责任时,人们往往认为是一种负担,由于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约束和成长动力。承担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企业长期的发展目标,更是企业现实发展中的迫切要求。“国家的强盛将由该国公司的竞争力决定”,企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因而企业组织,还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这就是企业的企业公民责任。
企业公民是指一个公司将社会基本价值与日常商业实践、运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为方式。一个企业公民认为公司的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和福利密切相关,因此,它会全面考虑公司对所有利益相关人的影响,包括雇员、客户、社区、供应商和自然环境。
企业的的公民责任包括四个方面和七个层次。
(1)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价值;主要包括遵守法律、现存规则以及国际标准,防范腐败贿赂,包括道德行为准则问题,以及商业原则问题。
(2)对人的责任;主要包括员工安全计划,就业机会均等、反对歧视、薪酬公平等。
(3)对环境的责任;主要包括维护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
(4)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主要指广义的对社会和经济福利的贡献,比如传播国际标准、向贫困社区提供要素产品和服务,如水、能源、医药、教育和信息技术等,这些贡献在某些行业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的一部分,成为企业社会投资、慈善或者社区服务行动的一部分。
图1企业公民责任的七个层次
结束语
作为企业要成为优秀公民就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虽然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组织,企业短期的繁荣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获得,但是企业持续增长却必然是建立在社会的进步之上的。企业既要在寻找自己的竞争优势的同时,又要自身遵守应有的社会公德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是利用中国传统思想指导企业履行公民责任的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礼记•大学》.[M].
篇5
1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
1.1公司治理的涵义
公司治理包括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两个方面。所谓公司内部治理是指按照《公司法》所确定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公司进行的治理,是基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正式制度安排。而除了股东、经营者之外的公司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构成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则称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条件。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只有根据会计信息,才能了解并监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从而做出相关的决策。
1.2风险管理
COSO委员会的ERM框架对风险管理的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这一定义比较宽泛,把各种不同的风险管理概念整合到一个框架中去,所以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行业和部门。该定义直接关注企业目标的实现,并且为衡量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基础。
2公司治理的主要方式及不足
公司治理模式是由公司治理环境和企业特征所决定的治理结构和机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情况下,发展出了多种的公司治理模式。
2.1英美模式
在英美国家中,其证券市场高度发达,企业的目标集中在维护股东的利益上。在英美模式下,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是:
(l)公司治理结构一般遵循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原则,分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CEO)三个层次。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大多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董事长一般由外部董事兼任,既是决策机构,又承担监督功能。首席执行官依附于董事会,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美、英国家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单设监事会,其监督功能由董事会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承担,内部审计委员会全部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
(2)股权极为分散,股东实施治理的成本很高,而且存在着“搭便车”的问题,一般股东不会直接监督和约束公司经营者,而是专注于股票收益率的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投资者对企业的监控不力。
2.2德日模式
虽然德日公司的最大股东都是商业银行且都呈现公司股权相对集中的特点,但两者还是存在一些差别。在日本的企业集团中,银行作为集团的核心,通常拥有企业较多的股份并且控制这些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渠道,而德国公司则更依赖大股东的直接控制并且更多地依赖内部融资。
3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3.1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随着政治、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走势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我国也开放大门放手国外的企业进来与本土企业市场化竞争。因此企业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也逐渐增多,风险也逐渐变得复杂。
3.2信息与沟通方面的不足
在如今信息社会时代,世间万物瞬息万变,企业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因此,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予以识别、评估、并采取相对应的策略就显得比较重要。金融衍生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通过对基础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创造出大量的特性各异的金融产品。
4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框架构建
4.1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发挥外部内部控制作用
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是根本,是内因,哲学原理上说内因才是问题出现的关键,所以必须着眼于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搞好公司内部整治改革和规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2强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我国现在的股权市场股权高度集中现象非常严重,股权分散带来了监督职能的弱化,所以努力改善股权结构是当务之急,通过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来逐步调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十分必要。
一方面,要培育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如商业性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以及境外投资机构,这样可以推进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优化,达成股东间的有效制约;另一方面,应利用市场化投资管理机构在资本、产权、投资管理、价值评估及激励约束等方面的优势,来推行国有股权的市场化管理。
由于中小投资者持股比例太低,只能“搭便车”或是采取委托授权方式,因而应相应地加大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监控作用。只有机构投资者队伍壮大了,股权过度集中和流通股过度分散的现象才能得到缓解。因为机构投资者与公司的内部大股东的目的不一样,其关心的是所投资股票的升值潜力,更能代表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只有机构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大量增加时,它才会一改“用脚投票”对企业管理被动、旁观的态度,开始积极介入企业战略管理,要求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结构。
除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以外,消除股票市场分割,逐步实行所有股票在交易所内的全流通,可以理顺价格发现机制,实现股东间同股同权,为建立外部接管市场提供条件。同时,还可将管理层持股与经营绩效相联系,并建立员工持股制度。
参考文献:
[1]方红星,王宏译.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篇6
论文摘要:本文在初步探讨并购含义及价值评估意义的毕牛,介绍了四种并购中评括目标企业价值的方法,也括成本法、市场法、协同效益价值法和现金流量折现法。
公司并购是公司兼并和收购的总称,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兼并收购其他企业,既是一种重要的投资行为,也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一种重要途径,更是实现企业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重新配置的重要手段。
企业并购的目的是实现价值创造,企业并购中价值创造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并购被市场低估的企业,通过整合包装,变现其应有价值;二是发现企业的潜在价值,通过并购,寻求优势互补,实现协同效应,达到“1 +1 >2”的价值增值目的;三是通过并购实现市场和规模效应,增强并购方企业的市场主导力,提高其盈利能力,实现价值创造。可以看出,价值概念贯穿于企业并购始终,价值评估则是首要环节,是实现价值创造和增值的基础,也是并购成败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如何评估企业价值成为企业并购理论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企业并购中价值评估的四种方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成本法
成本法适用于拥有较多有无形资产,且资产价值比较容易确定的目标公司,通过确定目标公司净资产来评估目标公司价值的方法。成本的选择有三类:账面价值、重置成本和清算价值。
账面价值是会计上的概念,它等于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净额,在会计中,许多资产都是以历史成本人账。因此,此时的账面价值实质上是净资产的历史成本。采用账面价值法评估企业价值时常采用如下公式:
企业价值=净资产账面价值x(1十调整系数)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易于理解,但是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获利能力,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和可操作空间,会对资产的帐面价值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企业价值评估结果。
重置成本是以目标企业的各项实体资产为价值评估单位,以单项资产的全新重置成本为评估基础,以资产存在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为理论基础,采用如下公式确定各单项资产的价值:
单项资产的评估价值=重置成本一实体性贬值一功能性贬值一经济性贬值
企业的评估价值=e单项资产的评估价值
以重置成本为基础评估企业价值,方法简单易懂,但是三项贬值的确定则需要很多专业判断,需要利用大量专家的工作。因此,这种方法评估评估成本可能较高,更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的资产的评估。
二、市场法
市场法又称为市场比较法,是指通过与市场上相同或相似的企业进行比较、修正来评估目标企业价值的方法。采用市场法进行目标公司价值评估,评估结果准确与否,主要取决于选择于两个方面:一是选择可比公司的可比性强弱,可比性强,准确性就高;二是选择的比较指标反映目标企业价值的程度,指标越能体现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价值的准确性越高;三是调整系数越科学,就越能够缩小评估误差。采用比较法确定企业价值的基本模型如下:
v:目标企业价值;
x;目标企业可观测变量;
v,:可比企业价值;
x,:可比企业可观测变量。
v:可以是市场价值,或者是公允的交易价格,x,可以是每股收益、资源储量、客户量、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同类机器台数等可比指标,x是口标企业的相应指标。
这种方法所依据的一个特有假设前提是,评估对象v:与x,的比例与可比企业的v与x的比例相同。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挑选与企业价值v具有高相关性的评价指标x成为价值评估的一个关键步骤。一般而言,x的选取应与资产的价值存在着因果关系。调整系数可以根据根据影响企业价值的非重要因素存在的差别确定。
市场法中所采用的指标和参数都比较容易获得,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接近现实,市场价值的引人,涵盖了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等股值信息,调整系数的引人则能否反映企业管理效率、资源察赋等差异。市场法是一种比较科学全面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对市场的有效性要求较高,选择可比公司、设置代表性指标也有一定难度。
三、协同效益价值法
权重法的理论前提是,企业并购能够产生规模效应、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整体价值。权重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并购和被并购企业看成一个整体,通过测算整体企业价值,再根据两个企业净资产各自占整体企业净资产的比重来确定目标企业价值。估值模型如下:
净资产的确定可以由合并双方的财务报表计算获取,合并后企业整体价值则需要假设企业能够产生协同效应,然后估算得出企业整体价值。
权重法适用于以实现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益为目的企业并购定价。这种定价的基本思想是,目标企业单独的价值不代表并购价值,其真正价倩在于并购后所产生协同效益时的价值。因此,目标企业价值取决于并购后企业整体的价值。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产生协同效应只是并购的目的,并购后能否产生协同效应、协同效应的效果都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并购后企业整体的价值也难以确定,因为涉及太多的主观估计和不确定因素,这会使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但是,权重法的引人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重新审视目标企业价值,挖掘目标企业潜在价值的思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体会。
在现实的并购实践中,并购双方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从并购方来说,如果能够认识到目标企业能够带来协同效应的潜在价值,则有利于减少误据并购方案的风险。从目标企业来说,如果能够从产生协同效益的角度去认识自身价值,或许可以提高自己的谈判能力,避免贱卖白己所带来的损失。因此,这种方法的积极意义应该大于其消极因素。
四、现金流折现法
现金流折现法是从企业价值的实质出发,从未来现金流量和风险两个纬度综合考虑目标企业价值。企业并购是并购方并购目标企业的净资产而不是总资产。因此,在并购中,用现金流折现法评估的是目标企业的权益价值或者说公司价值,而不是实体价值。基于此,现金流折现法模型如下:
并购企业价值二并购公司预测期归属于股东的现金流量现值+预测期后的现金流量现值
在应用这种方法评估目标企业价值时,需要关注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以及企业自身的生命周期。行业不同、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企业所产生现金流的特点也就各异。折现率的选择则需要综合考虑资金成本、风险、其他投资机会等因素。
篇7
关键词:公允价值 新企业会计准则 应用
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家的会计准则以积极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为前提,这就要求企业需要积极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处理。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中能够体现出系统的关联性,严格反映出配比原则,从而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成果。
一、公允价值相关概述
公允价值,是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经济行为。公允价值对进行公平交易的买卖双方提出了要求,任何一方都需要熟悉交易的各种情况,遵循自己的意志完成资产之间的交换或清偿债务。我国的公允价值应用在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正式公布推广,正确借鉴了国际会计核准机构针对公允价值的相关定义,明确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对象主要是资产和负债,肯定并坚持完成交易的双方应该建立在自愿公平的基础上,对于交易之间形成的各项活动和结果双方应无异议。
二、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公允价值通常计量的内容是动态过程。针对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其价值会根据时间、地点、交易手段、交易性质及类型而变得不同,这样就导致公允价值在企业的应用过程中为会计处理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公允价值的运用环境和条件不利于会计处理时,想要保障企业的公允价值会计处理准确开展,则需要会计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的职业技能。在我国经济市场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公允价值会计处理可靠性难以保障
公允价值计量应该在具有高度活跃性、竞争更加透明公开的市场环境下运行计量,由公允价值的定义可知需要交易双方的自愿原则以及对各种交易情况的完全掌握。在我国市场环境中,能够真正做到竞争开放活跃的程度尚且达不到要求,而且有关制度化的建设都制约着会计判断的科学合理性,同时难以保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二)公允价值会计处理可操作性欠缺
公允价值会计处理的体现,需要通过调整会计处理及报告等环节,也同时需要人员、制度、信息等各种因素的配合。当然在制度方面,企业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都会根据公允价值的处理而有所调整,同时也会引发财务税务、审计等各项规则制度的调整。这些会计处理的操作方案不能全面兼顾,严重制约了公允价值会计处理的可操作性。
(三)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较差
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容易在进行公允价值估计计量时表现得太过随意,不能充分理解公允价值的定义,没有科学合理地解释和完成公允价值的职业判断。而且严重的情况下,甚至违反了公允价值会计处理中应以可靠获取作为充分条件的基本原则。
三、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改善性建议
(一)明确公允价值会计处理的操作指引
完善支撑理论,全面实施合理有效的公允价值计量机制,要明确地细化和具体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处理的操作指引政策。具体的做法是首先要在系统理论方面提供可说服力,减少对于公允价值的重复性定义,对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可操作实例进行归纳整理,便于后期的应用和操作。新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应用的具体细节都有做出明确的解释和阐述,强化了对于企业管理者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利润操纵约束性,保障了有效可靠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增强。
(二)健全公允价值会计处理的法规制度
在实际的公允价值会计应用中,企业容易在操纵利润分配和资金运行方面出现违法违规现象。对于约束和制止企业提供会计报告成分不准的行为,需要从根本出发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度,从制度上对公允价值会计处理进行严格公正的界定。同时应该积极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涉及的指标、会计计量信息、报告内容及格式等进行审定和修改,这样才能进一步适应会计发展需求。
在完善制度化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强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惩治和处罚。一直以来,经济市场对于企业违法处罚的力度不足,利益权衡下,很多企业宁可冒着处罚风险也要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控再分配,这样的做法无疑显示出法规制度的不严密和无权威性。进一步完善严格制度,就是要加大企业违规展开会计处理的处罚,加大企业违法成本让企业能感到震慑力,从而自觉杜绝会计不良计量行为,认真做到公允价值计量确认、记录报告等工作。
(三)统一监管公允价值的计量过程
有了完善的制度,还需要强硬的监管体制,才能确保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全程得到保障。相关部门要联合行动,形成统一的意识,采取统一的检查考核计量办法,一定要从多个方面加大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有力监督企业在会计政策解读和执行方面的自主选择权。主管部门还应该建立全面的数据库信息平台,通过这种平台提供的透明信息共享服务,能够使企业会计工作者快速准确接收现金流信息,并且能够对各企业资金运行信息展开披露,提高了全行业的会计信息透明度。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满足对包含资产和负债信息等市场要素的动态管理,减轻企业财务人员的会计判断压力,有效保护利益相关人员的切身利益。
四、结语
在实际的会计处理中,公允价值能够科学合理地应用到新型企业会计准则中,无疑对企业有重大影响。企业财务人员应该积极提升个人素质,结合企业实际准确判断公允价值,并积极采取策略来调整和解决会计处理中的各项问题,努力创造和谐的会计处理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欣.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
[2]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2010(5).
篇8
2013年8月,中国内审协会新了《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修订后的内部审计定义力求反映国际、国内内部审计实务的最新发展变化,将内部审计界定为一种“确认和咨询”活动。相对于“监督”所体现的内部审计的查错纠弊功能,现代内部审计更强调由“咨询”所体现出的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从而丰富了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扩大了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明确了内部审计在提升组织治理水平、促进价值增值以及实现组织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1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增加企业价值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内部审计自产生以来,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逐步到风险基础审计等发展阶段,如内部审计不能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就容易在低水平和传统业务上停滞不前。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站在企业全局角度考虑,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开展工作,拓展审计领域和内容,改进审计方式和手段,进而提升自身在企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12内部审计在增加企业价值方面具有自身独特优势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运行的一个组成部分,熟悉企业内部流程和管理模式。首先,内部审计部门的资源、技能和组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其次,内部审计的工作标准是建立在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法律法规两个方面;最后,企业组织的其他部门相比,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强。
2M公司内部审计实现企业价值增加的途径和方法
M公司审计部设经济责任、财务收支、工程项目、内部控制、风险预控管理、督察审计及综合管理七个业务处室。业务职能的完善设置,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做到对公司经济业务的全覆盖,并且更加注重发挥在公司战略转型中的服务与支撑作用,能够不断扩大审计领域,不断创新审计方法,不断提高审计质量,为实现审计目标提供了保障。近年来,在各项审计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财务收支审计。内部审计不仅着眼于技术经济指标和财务数据,在现场审计是,从下属单位的生产规模和配套结构、工艺线路、产品结构和原料结构以及技改技措等方面综合考虑生产成本控制的优劣和控制潜力,提出更加优化的资源配置和装置效能综合利用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物资管理专项审计。关注公司采购体制建设和完善情况、战略供应商布局以及合作情况、调剂库存的机制和能力、物资采购的市场主动性把握、ERP各个模块协调使用等方面,来综合判断物资采购工作整体是否满足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内部审计在开展物资审计时,关注了公司是否从战略高度构建了上述物资采购体系和运行机制,并对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改善的进一步意见和建议。
三是运销业务专项审计。把公司销售体制建立和销售手段放到公司战略的高度去评价,是否建立了具有市场把握能力、信息反馈及时准确的销售网络,是否具有抵御市场波动的机制和主动性措施,销售手段和销售网络构建是否具备成本效益原则等。如在公司把产品运输、销售业务集中到运销公司,这就在资源配置和协调管理上掌握了主动权、稳定了公司销售工作的基础。内部审计在运销公司进行相应的内部审计时,提出了改善的审计意见和风险管理的建议。
四是委外业务专项审计。通过委外业务的专项审计,提出了相应的审计意见及建议,促进公司出台和完善了委外业务管理办法,对规范委外业务工作流程、防止企业利益向外部的输送、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是经济责任审计。拓宽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促进企业管理者履职和管理能力提升。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关注非财务因素,全面反映经济责任。基于财务指标的经济责任审计,通常会造成企业管理层过分重视取得和维护短期财务成果,增加影响短期业绩的投入,目光紧盯财务报表,对许多非财务因素(如内部控制、人力资源、客户、供应商管理、产品质量、流程优化)方面的改善贡献不大。这正是传统任期责任审计的缺陷。引入企业价值观,注重非财务指标对绩效的影响、注重长期业绩、注重未来的价值创造能力、注重内部控制有效性和企业执行力的提升,拓宽经济责任审计关注面,更多地关注企业内控有效性和执行力,便于对领导者进行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
六是工程项目审计。做好工程项目建设审计,为企业创造直接价值。“今日的投资就是明日的成本”,尤其是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项目建设完成以后,该项目以后运行的成本大小、效益优劣就基本上被确定了。内部审计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参与各种规模的修理费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审计和竣工阶段开展审计,控制和压缩项目成本支出,削减不必要和虚增的建设成本,将直接降低以后各期的成本费用,为企业创造价值。对在建项目的设计、招标、合同、施工管理等进行审计,实时发现项目开展过程中的缺陷和漏洞,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防止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偷工减料或在隐蔽工程方面造价,或者施工质量未严格按照要求控制等,做到防患于未然,起到实时监督的效果。
七是风险导向审计。为提高公司风险管控能力,实现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公司在审计部设立了风险预控业务处室,聘请了专业风险管理咨询机构结合公司实际设置了风险评估的方法、流程及模板,为全面风险评估提供了方法,创造了条件,使得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在实现风险导向转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探讨今后内部审计如何更好地增加企业价值,实现企业目标
一是确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停留在监督和纠错查弊的层面,要善于揭示和反映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重大潜在风险,只有确立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的和监督与服务并重的理念,才能在审计项目立项方面更加贴近企业价值管理。
二是加强审计项目组织管理和手段创新。审计项目安排更为科学合理,突出重点,服务企业增值的大局;审计业务流程的实施要进一步科学和规范,不断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深度;要进行审计方法的创新,使之和企业的各项管理手段的提高相适应,提高审计效率;加大审计整改落实的力度,发挥审计对企业价值提升的作用。
篇9
关键词 油气企业 法制工作 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对于油气企业的法制工作建设来讲,起着关键作用的就是领导,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讲,他们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当中的决策者、组织者以及实施者,毫无疑问就成为了依法治企的领导者。那么,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治企意识和依法治企的能力就决定着企业法律风险防空体制建设的成果,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所以,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领导对这项工作的开展予以高度的重视,并把企业的法制工作纳入到企业管理建设的工作当中,那么,在这之后,就需要对依法治企的重要作用加以明确,并不断把依法治企的方略贯彻到企业的最基层的建设当中,之后,要对法制建设的好坏、依法治国方略是否成功等等都予以充分的认识。
另外,对于相关的法律部门来讲,必须要站在油气发展的实际情况之上,来建立起依法治企的评价体系,并分级进行法律宣传的教育工作,把广大干部和广大职工的学法、守法以及用法的意识予以提升。具体来讲,对于领导干部来讲,他们应该要把重点放在法律风险意识、依法经营管理以及依法决策能力等等上,并重视对行政许可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的学习,牢牢树立起法律风险意识,切实做好依法治企,从而对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起到切实的引领作用。对于广大的基层员工来讲,他们应该要把重点放在对护矿保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之上,并学会按照法律来对矿权进行维护,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来履行好自己的正当防卫权,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来对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等等,从而防止人身伤害案件的发生。对于一般的管理人员来讲,对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要按照岗位的实际需要把合同法、财税法以及金融法等等的经营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予以强化,从而提升其法律业务水平,提升其依法经营意识以及合同意识等等。
二、深入开展法律风险防控工作,减少经营管理风险
对于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来讲,它实际上就是把法律风险防控工作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工作当中以及企业有效管控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的载体,风险防范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得到减少,尤其是管理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的提升,更是企业法律风险得以防范的关键所在,对于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的职工来讲,必须要有目的且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不同法律风险意识的培养。另外,要不断对企业现有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并努力建立起法律部门、业务部门以及内控部门这三者之间的分工负责以及相互配合这样的法律风险控制体系,通过这样的风险控制体系来共同促进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手册的有效实施。
不仅如此,还要把各个经营管理领域当中的法律风险防控流程的建设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并把实施的重点放在资源权属、安全环保、对外交易、劳动关系、财税管理、知识产权、内部的基础管理以及企业设立和运作这八个主要的业务领域之上,来对相关的可控法律风险源点予以明确,从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来编制出简单且明了的防控流程,科学且合理地把各个部门在防控法律风险当中的主要职责进行界定好,在此基础上,在每一个岗位以及每一个员工中予以落实,形成全员防控的法律风险有效机制。
三、强化合同管理,提升合同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对于油气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来讲,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为生产经营管理进行服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必须要把防控法律风险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来推动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那么,首先,就是要严格合同签约主体资格的法律审查,对于这一措施来讲,先是要对签约对方的主体地位的合法与否,并且是否具备了相关的民事主体资格等等进行审查,之后,就是资信审查,也就是说主要是要对签约对方的各种资质、营业执照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信誉等等进行审查。
其次,就是要把合同的履约监督工作予以强化,把盲目的重视签订而忽视了具体的履行这样的现象予以改善。那么,在订立合同之后,承办单位就应该要把合同的履约监督工作做好,保证合同的全面履行。
最后,就是要全面实行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对于油气企业来讲,应该要积极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来进行合同的管理,使用标准的合同文本,并把合同的网上申报、合同的网上审查、合同的变更、合同的终结、网上监控以及网上数据查询等等予以实现,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使合同审查和审批的透明度得到提升,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四、结语
总之,加强油气企业法制工作建设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它不仅仅关系着油气企业的持续且有效的发展,而且也还是依法治企得以实现的必备内容。所以,对于油气企业来讲,需要站在科学治理的高度上,广大员工以及领导者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律素质,在认真开展企业普法教育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把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予以建立和完善,使得企业的重大法律失误得到根本的杜绝,进而促进依法治企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油气企业的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思想道德建设 安全思想建设 形势任务建设 奉献精神 人文关怀
我国的煤炭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在经济领域举足轻重,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煤炭企业内部必须改革,全面提高自身,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即煤炭企业发展的根基和核心,就是要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管理,改善煤炭企业呈现出的员工知识匮乏、低素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煤炭企业要对症下药加强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一、 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
职工的精神面貌决定着职工以什么样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当中,也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率、企业的效益和形象。煤炭企业的工作是高危性的工作,如果没有好的精神状态,是很容易滋生消极怠工和思想的,导致可怕的安全隐患。所以,煤炭职工必须把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放在心目中,抵制一切不良思想的诱惑和侵蚀,才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企业必须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只有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维护企业的稳定。
1、 坚守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不违法乱纪
煤炭产业是国民支柱产业,代表着国家的形象,而企业职工的政治素质是反映整个企业素质的重要一面。作为一位公民,首先必须始终坚守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同时作为企业职工,更应当注重这些,还要遵守煤炭业的规章制度,维护自身和企业的形象。如今有的煤炭职工为了私利把矿井内的许多设备窃出来偷偷卖掉,这是违犯法律的事情,甚至很可能因为偷盗这些材料导致需要的时候设备紧缺,以致事故的发生或者造成不可挽救的局面,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对于这样的人,一旦抓住之后一定要严惩不贷,才能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
2、 树立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奉行职业道德规范
“企业靠大家”,煤炭企业的发展是靠每一个企业职工带动的,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团队意识是干不好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素养必须具备,都去偷懒、都、都拈轻怕重、都存私利,那工作就没法展开,问题也变大了,所以一定要制止悲观消极、享乐主义情绪的滋生。
有的员工把黑黑的手掌盖在企业白白的墙上,为的是所谓的“身心舒畅”;也有的在干活的时候聊天或者偷懒,对自己的工作吊儿郎当,为的是减少劳动力,投机取巧;甚至有的偷卖矿井内的设备中饱私囊。没有发生事故也就算了,可是一旦因此发生事故那后果不堪设想。针对这些为了满足一己私利而做出的不良行为,煤炭企业态度一定要鲜明,采取找到一个查处一个的严格策略,为企业员工树立规范;且有意识地树立良好的精神标杆,选取职工中奉献的典型进行表彰、宣传,营造学习模范的氛围,鼓励每一个职工学习其精神,创先争优;另外经常开展类似讴歌奉献精神的活动,像讲座、演讲、研讨会等等,塑造健康向上的职工思想境界,培养职工把企业真正当成自己的家来爱护的精神情操,让职工意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生产工作,不存私利,服从组织安排,配合企业发展规划,这样才能很好地凝聚他们的精神力入企业建设中,围绕企业组成向心力。
二、 加强职工安全思想建设
安全生产是煤炭企业一直尊崇的原则。因为煤炭工作是高危性的工作,需要严谨、谨慎的态度。“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两者相辅相成。企业必须完善岗位安全教育工作,从上至下,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等的教育,这不仅是对企业职工的要求,也是对企业领导的要求。企业领导首先就应该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约束自身言行,把“安全”二字挂在心头。切勿自己率先违背安全条例的要求操作或者一味追求业绩而把安全条例扔到脑海之外,反而督促职工“差不多就行”,无须对安全操作上过多心,那样反面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只怕因而酿成的惨剧无法收拾吧。要知道生产效益重要,但安全生产是根本,企业在追求产业效益的同时,始终不能丢弃了“安全生产”的约束力,它们二者是统一体,领导者一定要摆正生产效益和安全生产的关系,才能求得企业的长足发展。
就目前煤炭产业的结构来看,员工素质较差,很多的员工存在着对安全生产不重视,我行我素的现象,自由散漫,怎么顺手怎么操作,几乎成为了一种习惯,最后演变成一种致命的隐患。对于这样的情况,企业就该严令制止,在予以重罚的同时,经常开展这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让职工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让他们意识到违章的严重性和造成的恶劣影响,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的行为是直接关系到自身生命安全的行为,更是关系到井下全体员工生命安全的行为,不是儿戏,一旦犯错产生的后果那将无法挽回,要培养他们遵循各项规章制度的习惯,让企业在高产稳产的同时,减少员工因为安全措施疏忽导致的事故的发生,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 加强员工形势任务建设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煤炭部门必须得施行改革,于是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就开始涌现出来。例如矿井体质的改革,矿井形势的发展,职工岗位的调整,以及来自社会上不良思想的侵蚀等都使得许多墨守成规的煤炭工人心理承受不了,心态失衡,现出与企业大形势不相适应的状态和不安全、不稳定的情绪来,这毋庸置疑对投入工作很不利。所以说对形势的看法,直接影响着企业职工的思想情绪和工作积极性,间接影响工作的效益以及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安全生产。作为煤炭企业,应该顺应形势,建设企业文化,积极引导职工纠正错误思想,端正态度,帮助他们从旧观念中闯出来,认清形势,增强工作的精神动力和积极性;应树立学习模范,争先创优,学模范、做模范,在企业内部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竞争氛围;另外企业还要努力向员工倡导知识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多看专业方面的书籍,提高自我素质,以便于更好地投入到工作环境中去,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在危机关头冷静处理问题,快速解决、补救问题;也有必要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关心职工生活,安顿好每一个职工家属,让职工在下井时能够轻松上任,心无负担,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魅力,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让职工放心、安心,然后全副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增强企业向心力。
总而言之,企业的发展靠的是全体职工的积极配合和努力,职工的良好素养对于推进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煤炭工业必须要在提高职工的政治素养上倾尽心力,绝不能轻视,把思想教育工作贯彻进生产、管理、经营的全流程。当然,如果能够采用生动灵活的方式,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启发性为一体,给予职工思想教育就更为受用了。
参考文献:
[1]张先艳.提高职工素质培训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西部,2008(08)
- 上一篇:财务风险及预警
- 下一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方案